金融街国际化现状(精选12篇)
金融街国际化现状 篇1
随着上海市“两个中心”的建设, 加快发展航运金融业也日益提上日程, 航运金融作为航运业和金融业的交叉领域, 对于两个中心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航运业发达的国家, 航运金融业必然也十分发达, 这些国家经过长期的积累都形成了一批比较专业的服务机构。纽约、香港、东京、伦敦、新加坡是世界上著名的五大航运金融中心。
1 航运金融的概念及内容
航运金融通常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与此相关业务的总称。航运金融主要包括船舶融资, 航运保险, 资金结算, 航运价格衍生品等四个方面。船舶融资包括在建船舶的融资和构建船只的融资。航运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具有投资金额大, 风险高, 回收期限长的特点, 仅靠航运企业的自有资金很难实现合理的发展, 需要借助一些外力来弥补资金的需求。船舶融资就是对航运企业构建船只过程中发生的资金融通行为。航运保险在我国又称水险, 主要包括船舶险、货运险和保赔险。货运险针对船上所运输的各类货物, 船舶险以各类船舶本身为保险标的。这两个险种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由于航运企业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所以需要一个金融机构来为其进行货币保管, 兑换、结算等业务, 也就是资金结算业务。国际航运价格衍生品是航运业、与海运相关的石油和钢铁等行业规避海运价格风险的工具, 主要有三种产品, 即航运指数期货/期权、运费期权以及远期运费合约。其中, 远期运费合约 (FFA) 是航运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点, 就事先约定的运费价格进行现金结算的远期合同。
2 我国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航运金融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业务增长量也非常缓慢。据相关数据显示, 全球每年与航运相关的金融交易规模高达几千亿美元, 其中船舶贷款规模约3000亿美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约150亿美元、也就是船舶融资的规模将近4000亿美元, 航运运费衍生品市场规模约1500亿美元、海上保险市场规模约250亿美元。而上海在全球航运金融市场的份额不足1%。与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相比, 上海更是差的很多。
但我国也在加紧航运金融的建设, 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 支持开展船舶融资, 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 探索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 为航运服务业及航运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 允许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参与组建融资租赁公司。
为了响应政策的号召, 上海多家银行成立了独立航运金融平台。新成立的中行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包含了对航运企业的产品设计、客户营销、账户管理、结算服务、资金理财、融资授信、电子银行等一揽子企业金融服务方案, 以及对航运从业人员的私人财富管理方案, 以求实现针对航运客户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交行日前正式成立航运金融部, 以此加强对航运行业的政策研究、分析和趋势研判, 规划和组织实施航运行业的业务发展战略和产品服务策略, 创新航运行业产品和服务模式。工行上海市分行也在积极筹建专业航运金融平合, 拟在沪成立专业的航运金融服务团队, 全面支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作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一项内容, 上海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己经有了时间表。上海航运交易所信息部经理姚伟福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2009国际干散货海运市场高峰论坛”上透露, 上海出口国际集装箱运价指数 (SCFI) 计划于今年第三季度推出。在此基础上, 上海拟于今年或明年开发出上海出口国际集装箱航线运价远期交易品种, 而集装箱运价指数期货交易最晚在2012年推出。
3 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虽然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 但国外的航运金融市场已相当发达, 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
首先是金融体系完善。几乎所有的国际金融航运中心都有完善的金融体系, 其中包括大量知名的银行、保险公司和丰富的专业人才, 数量巨大的中介机构等等。
其次产业链发展完善。航运金融涉及范围广、业务规模庞大、功能齐全, 从一般信贷、船舶融资、租赁、保险到期货和其它金融服务, 相关的产业高度集聚, 会促进信息资源的交流分享, 形成一个有效地产业集群, 更好的促进航运金融的发展。
再次国际化程度高。航运企业由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它的金融服务相应的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根据成本最低, 效益最大的原则, 这就不难理解很多船公司选择了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城市作为其国际资金结算的中心。
最后是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各个航运金融中心的政府都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 加大对航运服务业的支持, 其中有税收优惠、利率优惠、利息补贴等。
4 发展我国航运金融业的努力方向
4.1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目前我国发展航运金融面临很多政策制约, 尤其在财税方面, 船舶在境内注册需要缴纳关税和进口增值税, 航运企业运营除了要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外还需缴纳5%的营业税。而在新加坡等地, 其所得税都低于25%的。为了推进航运金融的发展, 上海一系列促进措施相应出台, 包括:对注册在上海的融资租赁企业, 其从事国际航运有关的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取得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 其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对注册在上海的融资租赁企业, 其从事国际航运有关的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取得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虽然这些措施会有积极的带动作用, 但力度显然还远远不够。
4.2 完善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的金融实力不强, 很多方面得不到国际方面的认可, 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的网络比较少。像国际大型保险公司在全球主要港口都设有分支机构, 或与当地最有名的保险公司合作, 可以迅速的对业务出事现场进行处理, 使船舶迅速离开。而我国的保险公司显然与之还有一段距离。航运金融的发展和金融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有发达的航运金融必须要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所以, 我国应该加快吸引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骨干金融机构和航运企业;加快发展中介机构;完善航运金融税收政策;加强全球现金管理和离岸金融产品的开发;完善航运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探索试行船舶碰撞强制责任险等来加快航运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4.3 借鉴国外经验, 丰富行业金融产品库
由于我国的航运金融尚处于起始阶段, 而国外有些地方只发展很完善, 在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丰富我国的航运金融产品库, 开发新的航运金融产品, 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扩大规模。如船舶融资方面, 德国的KG模式和英国的税务租赁模式就是一些非常成功的模式。德国的KG模式是指向投资者募集资金形成基金, 然后通过购买船只以租赁的方式使航运企业经营, 通过租金的回收来分给投资者红利, 股息。英国的融资租赁时通过英国税法中减免税的规定来降低融资成本的一种租赁方式。据了解, 我国商业银行也在航运金融方面进行了多项有益的创新实践, 除了传统的项目贷款、船舶抵押贷款、保函、出口信贷、贸易融资和银团贷款等融资方式外, 商业银行还开发了多渠道的融资手段, 包括船舶按揭、船舶融资租赁、并购贷款, 以及为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股权置换等提供投资银行服务和财务顾问服务等。
4.4 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目前我国对航运金融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事相关业务的管理和从业人员参差不齐, 影响了航运金融的发展。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很不完善, 相应高校内设计此类课程的也很少。我国应建立航运金融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从而加快航运金融的发展。
摘要:2009年3月, 国务院提出了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虽然上海已具备建设“两个中心”的条件, 但也有许多地方和“两个中心”的地位不太匹配, 尤其在航运金融方面, 我国在此还处于起步阶段。首先介绍了航运金融的含义及内容, 随后介绍了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国外可借鉴的经验,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此行业的建议。
关键词:航运金融,两个中心,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街国际化现状 篇2
一、金融国际化内涵 所谓金融国际化就是指金融活动超越国界,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业务的国际化,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等方面。1.金融机构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金融业在海外广设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形成信息灵敏,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网络。在对等的条件下,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开放本国金融市场。2.金融市场国际化指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成一体,使国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使国内资金在更广阔的市场上优化配置,同时吸收利用国外资金,参与国际资金大循环。3.金融业务国际化指国内金融业务向外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从传统的地区性业务,如存款、放款、投资,只不过其规模、性质和对象已有显著差异。4.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指一国的金融业在海外的资产及所获得的收益,占其整个资产和收益的比重达到一定规模,成为一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了国际金融业的某些特色。
二、我国金融国际化进程 金融国际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要实现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国际化经营。国际贸易、生产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出口融资、贷款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三资企业日渐增多,外汇业务增多也要求国内金融业务与国际金融市场联为一体,因此要求加速金融国际化进程,做到既经营人民币业务,又经营外汇业务,既经营国内业务,又经营国际业务遵循国际惯例办事,扩大对外联系与交往,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我国从70年代末,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进行了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这项改革通过行政力量,快速地以金融立法和管理条例的方式,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主体,地方银行、外资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助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很好地成为金融国际化的基础。1.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 1)我国陆续加入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如我国先后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的会员。世界银行1993年给中国贷款3.2亿美元,1995年又向中国实施的第七个铁路计划提供4亿美元的贷款。亚洲开发银行对华投资项目已达39个,总金额达40亿美元。我国农业银行参加了亚太地区农贷学会和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加强农业信贷业务的国际联系。国时我国与外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组织的联系在不断加强,与许多外国银行建立了代理关系,以便更好开展国际业务,为经济国际化服务。2)我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已设立了一些分支机构。仅中国银行在海外1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00多家机构,1992年2月,英国《银行家》首次公布全球最大跨国银行中中国银行排名第8,1993年底其公布全球1000家最大银行排名,中国大陆6家银行上榜:工行13位、中行19位、建行39位、农行49位、交行145位、投资银行527位。另外中资占有大半股份的港银集团下属6家银行亦榜上有名。[!--empirenews.page--]3)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占有一定比例。据统计目前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外国银行在我国15个城市开设了40多家分行和225个常驻代表处。1992年秋上海巴黎国际银行正式成立。这些外资金融机构整体实力强,国际业务量大,人员素质高,经营策略灵活,现代化水平高,并应用世界一流的科技和通讯设施,既对我国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又可以使我国金融机构更好,更近地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和动作方法,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向国际化发展。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所谓金融市场是指从事金融资产交易活动的场所或领域。市场,永远是经济金融活动的最集中地,也是所有业绩的最后反映场所,任何经济实体和个人一刻也不能脱离市场。我国真正意义的金融市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逐渐形成的,到现在只有十余年时间,难免不正规,形态难免幼稚,因此要在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基础上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因为国际金融市场蕴含着巨大的资金潜力,拥有先进的金融工具,具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其客户资源和经济背景能为我国创造较好的机会,提供较公平的条件。当然盲目进入国际市场,运用不合理的战略都会遭受损失,所以我们首先了解国际市场情况,其次学习使用国际金融工具,再次是创造条件,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1)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环太平洋地带将出现一批国际化贸易和国际金融中心,我国也希望拥有这样的金融中心,加入国际竞争,因此,必须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的条件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保持良好。Ø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其核心是汇率问题。这方面我国走出了关键一步,即自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汇率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一举措有利于国内商品价格接近于国际市场价格,有利于发挥汇率调节出口的作用,并应付复杂多变的的世界经济变化;有利于成本核算、经营管理,使核算体系有较为统一的标准;杜绝外汇黑市交易,纯洁外汇市场,有利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吻合;有利于中国入世并参与广泛的国际经济交往。Ø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国际收支状况的良好。我国改革开放的20年是飞速发展的20年,经济增长率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时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呈顺差趋势,1994年我国出口达1210亿美元,进口为1157亿美元,同时外汇储备为516亿美元,正迈向经济大国的行列,这都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2)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许多金融机构多次在国际债券市场上成功发行了债券。筹集到大笔建设资金,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欧洲市场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欧洲日元债券1988.1150亿日元 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欧洲日元债券1988.6150亿日元 亚洲市场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欧洲美元债券1993.3新加坡1.5亿美元 日元私募债券1985.10日本100亿日元 日元公募债券1991.10日本150亿日元 中国银行日元公募债券1984.11200亿日元 [!--empirenews.page--]1985.4200亿日元 1985.10300亿日元 1986.4700亿日元 1989.4200亿日元 东京美元债券1985.101.5亿美元 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日元公募债券1986.2250亿日元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日元公募债券1986.9200亿日元 1991年,我国向境外投资者发行了以人民币计价,用外汇买卖的人民币选种股票(B股),面值约3.8亿人民币,通过溢价发行吸纳外汇2.4亿美元。至1993年2月,上海10家上市公司资本总值为6.5亿美元。1992年10月,中国华晨汽车控股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价值8000亿美元的华晨股票超认购达12倍,10—12月间股价翻了一倍。1992.11中国国际旅行社在香港股票交易所发行股票融资4亿港币。1993.7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这是中国国营企业首次在港上市,接着首钢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获得成功,我国证券市场正在与世界接轨。3)我国逐步面向世界的保险业 新中国的保险市场自其形成之日就未中断过与世界保险市场的联系,即使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被取消,仍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处一直为我国进出口业务服务。在今天,保险市场在不断发展、成熟的同时,面临着新的走向世界的任务。众所周知,对外中国已成功入[1][2]下一页 世,对内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两者的最终结果是中国步入世界经济序列。中国的目标是要获得与政治大国相匹配的经济地位,且离目标越来越近。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保险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险业在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被不可预知的意外因素打断时,发挥经济补偿作用,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举足轻重。因此如何配合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保证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顺利接轨,同时完成自己走向世界的目标就成为中国保险业的新任务。中国保险业步入世界保险市场已成为我国发展保险业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已代表我国参加了多个世界性的保险组织,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通过再保险的往来,不仅使我国积极投入到了国际保险活动中去,而且扩大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例如:前几年澳星发射紧急关车,星箭无损,但发射失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支付了600多万美元的赔款,因向国外分保,分摊赔款,减轻了自己的责任。如大亚湾核电站这样总保额20亿美元的项目,则一定要国际市场将风险分散化。因此,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自我完善的问题,还要与世界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三、我国金融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1、宏观政策欠佳、综合环境欠协调 政策和环境是金融国际化的两大基石。目前,我国的对外金融政策总体上是有所松动,但离国际化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对国际化金融机构、工具和人才的交流,项目的单独与合作开发等均约束重重。同时,经济、文化、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综合环境因素也严重影响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面对现代世界信息网的形成和飞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在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化方面作了一些投资,对于及时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处理业务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与国际大银行比差距甚远,陈旧落后的设施难以与装备先进的外资银行抗衡,还会不同程度的限制国内业务的发展,对打开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影响。[!--empirenews.page--]
2、金融体制的约束 我国金融体制的诸多弊端不仅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而且也归因于体制本身缺乏内在约束力。经济基础的构造不合理。传统的命令型经济体制根本否定了市场经济,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运行不畅,效益低下,金融处于浅化状态。中国金融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自身的企业化进程也较慢,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我国目前金融业处于”准”企业化状态,银行缺乏独立的产权,权力过分集中上级行,社会信贷活动背离价值规律而运行。经过初步的改革,唤醒了激励机制,却未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只有在政企分开的前提下,达到权责利的统一,才能搞活金融机构,走向世界。
3、境外机构数量少,国外资产、负债规模小,国际化水平低,影响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只有中国银行国际化程度较高,在海外拥有较广泛的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而其它银行在海外分支行较少,对外汇资金的调拨,国际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资金的拆借都产生不利影响。这样既影响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益,制约中国跨国金融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也难以使中国跨国银行跻身于世界跨国银行之列。我国的合资、外资金融机构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所占比例太小,发展速度远不及三资企业,近6万家三资企业虽带来巨额的外资积集,但投产后的主要支持者仍是国内银行,我国正在逐步对外资银行放开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正从风险小、收益大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中走出来同国内银行进行全方位的争夺,中国NOKIA公司提前还清了中国银行的巨额贷款,转投外资银行贷款,这应给国内银行一个警告。
4、封闭已久的中国金融业不熟悉或不习惯国际通用惯例,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我国许多作法与国际惯例不符。金融监督上,以行政命令为主,法制不健全;国际通行抵押贷款,国内发放贷款主要依靠信用担保,甚至行政命令发放;贷款利率不反映资金供求实际情况,企业对贷款需求也没有利率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进军海外,将面临极其严峻的国际金融形式,可能会受到歧视性对待。我国在金融机构的监督、稽核、会计、统计、清算体系等方面没有充分采用国际标准,国内外金融业无法在同一水平和基础上竞争,也无法用同一标准衡量,这也是国际化进程上的一大障碍。另外,人才问题是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其表现在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的人不多。同时在人才使用方面,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我国要实现金融国际化,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四、对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1、深化国内改革,按国际惯例改造金融业,建立开放式的金融体系,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中央银行应加强法规建设:如:《银行法》、《中央银行法》、《证券法》、《租赁法》、《信贷保障法》、《债务清偿法》、《结算法》、《票据法》、《外汇管理法》、《公司法》等,这些法规须符合国际标准和客观规律与国际法规相衔接。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方向发展,加强专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起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公平竞争。[!--empirenews.page--]
2、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将中国金融机构推向国际市场。金融机构’派出去’为一项政治性强,风险大,程序复杂,涉及面广的工作。我们不能盲目设点,仓促上马,应立足现有机构网点,增设必要的机构,重点放在拓展健全其功能,及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有三种方式:跨国银行、跨国银行集团和跨国集团银行。
3、积极稳妥地扩大引进外资银行、建立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外资银行的进入有人担心会挤跨本国银行,而不允许其经营本币业务,不经营本币业务就不能算真正进入。香港外资银行占76%,非但没有挤跨本地银行,反而把本地银行推上一个新的高度,造就了一个国际联系广、资金来源多、信息灵通的香港银行业。当然,我国也应行使东道国主权,贯彻’适当保护,对等互惠,国民待遇,为我所用’的原则,参照巴塞尔协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结合具体国情,依法科学管理,促进中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平等竞争。
4、加强与香港金融市场联系,培育本国金融中心 发展金融机构、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必然与国际金融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一个发展外向型的国家,为积极有效地参加国际金融市场,开放本国市场,培育本国金融中心是十分必要的。金融业繁荣的香港无疑是我国的头号金融中心,我国要利用其窗口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外资金。同时在上海、广州、大连等发达城市中培育出一两个国际金融中心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5、加强培养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队伍。金融的国际惯例,法律十分严格,相关专业人才是极为重要的。我国这方面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金融国际化的一个制约因素,尽快研究一套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已是我国金融国际化迫在眉睫的问题。
塑造金融国际化合作典范 篇3
2005年,在中国金融业加快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的关心关注和鼎力支持下,北京银行作为一家基础薄弱的中小金融机构,成功引入国际知名的荷兰ING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并在王岐山市长的见证下,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战略协议签字仪式,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当时,引资谈判的过程非常艰難。闫冰竹回忆说,引资过程中经历无数次艰苦谈判,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那些艰辛的日子里,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听取谈判工作的进展汇报,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常常是送走汇报的人员后,还要在办公室里仔细斟酌、反复权衡,常常夜不能寐,思考每项决定是否正确,每处细节是否完美。一次,经过一夜谈判,当双方走出会议室时,天已经亮了,ING的代表由衷赞叹:“这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团队!”双方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闫冰竹深知,行党委、董事会的每一项决策都直接关乎广大股东的利益和全体员工的期望,备感责任之重大、取舍之艰难。
在很多故事里,“结婚”是个完美的结局,但对现实生活而言,“结婚”只是美丽的开始,“婚”后的日子更需用心呵护。同样,对于引资成功之后的北京银行,双方合作也在不断融合中走向深入。当时的北京银行仍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遗留不良资产,发展模式粗放,业务结构单一,人员基础薄弱。外籍高管的加盟、中外文化的碰撞、经营理念的冲击、管理机制的交融,为北京银行注入了新的动能,直接推动了北京银行的跨越式发展。
当时,中国银监会刚成立,国内才开始引入国际先进的公司治理理念。在外方的积极推动下,北京银行率先聘请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对北京银行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国际最先进的公司治理理念,并先行引入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在此基础上,北京银行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杆,拟定实施“24条改进措施”,最大程度提高了公司治理效能。此外,由ING设计引入的“走向卓越绩效-6个驱动力”企业管理改进模型,极大提升了北京银行的管理效率,推动北京银行在组织架构、运营机制、管理流程、人员配置、产品创新等方面实现了不断改进。特别是,在董事会上,外籍董事对每一项议案都运用成本、利润、股东价值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从专业角度提出不同见解,有多项议案被否决,给北京银行管理层带来很大震动,充分证明了公司治理约束力。
在风险管理方面,当时国内银行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建立、风险管控手段比较单一。北京银行在ING派驻团队的技术援助下,聘请专业咨询机构,结合国内外不同流动性危机特点,设计特定压力情景,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评估在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的压力情景下,房地产公司贷款、个人按揭贷款风险状况。引入西方发达国家30多年的经营数据进行专项压力测试,这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行列,有效提高了北京银行识别、量化、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北京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开展压力测试的银行,受到了监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当时中国银行业刚刚开始向零售银行转型,在ING的积极推动下,北京银行积极探索零售银行服务模式,早在2006年就推出国内第一家社区银行,实现了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经验的完美结合。社区银行的推出,受到了京城百姓的普遍青睐,不仅为北京银行未来的业务发展开辟了全新的空间,更为北京银行拓展零售业务、争取高端客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北京银行已连续8年荣获《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城市零售银行”大奖,这是北京银行零售银行业绩的有力见证。
引资合作的背后,有业绩的提升,也有艰辛的付出。闫冰竹坦言,10年来,资本的博弈、理念的碰撞,曾无数次让他心力交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ING深受影响、信心动摇,闫冰竹十余次往返于北京与荷兰之间,常常在航班上彻夜难眠,经过反复沟通、交流深入,终于达成合作共识。此外,随着与外籍团队的交往深入,为促进双方语言交流,北京银行鼓励外籍人员学习汉语,并倡导经营班子全体成员集体带头学习外语,在全行掀起了外语学习热潮,这在无形中提升了北京银行的国际化“软实力”;为增进双方文化的交融,每周三上午,北京银行与ING集团的高管都会充分利用这个被称为“咖啡时间”的机会交流意见、达成共识,不断增进工作了解。语言的交流、文化的交融,为双方合作增添了不少和谐、融洽的元素,营造了相互信任、开放包容的氛围,实现了经营理念、资本管理的完美结合。这些难忘的回忆、有趣的故事,常为闫冰竹津津乐道。
近年来,多名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荷兰,对双方合作给予高度评价,时任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在访问北京银行时,盛赞双方合作是“中荷乃至中欧金融合作的成功典范”。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次访问荷兰期间,与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共同出席中荷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并现场见证北京银行与ING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中国中小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2015年3月,在引资合作十周年之际,在荷兰首相的见证下,双方在上海签订新的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合作新的十年。2015年10月,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访问中国,再次与习近平主席于人民大会堂见证北京银行与ING银行签署直销银行合作协议,目前双方正积极探索设立合资直销银行。最近,ING全球董事会、监事会全体成员首次到访北京银行,受到中央和市委领导的亲切接见,掀开了合作新篇章。这一中外资本融合的经典范例,是中荷两国友谊的见证,甚至对两国的经济和外交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段引资合作的精彩故事,折射出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看待北京银行引入外资和深化合作的进程,这实际是一家中小银行在中国金融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加快融入世界、实现合作共赢的一次成功探索。在这一进程中,北京银行以有力的实践、雄辩的事实印证了中国银行业在全面开放背景下引入外资的正确决策。北京银行实现中外资本融合的经典案例,向世界表明中国银行业不惧竞争,对未来充满信心,欢呼这个全面开放时代的到来,迎接中国金融业崛起和全民金融意识普及的新时代。
金融街国际化现状 篇4
银行国际化主要是通过跨国新建、跨国并购以及提供跨境金融服务这三种途径来实现。本文是把跨国新建和跨国并购归为银行FDI的投资方式。所以银行国际化的路径在本文中有两种:银行FDI以及银行提供跨境金融服务。
(一) 银行提供跨境金融服务
GATS对金融服务贸易形式的有四种分类:跨境交付、消费者移动、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移动。其中金融跨境交付以及商业存在的形式, 占金融服务贸易的大部分。金融跨境交付和货物的国际贸易比较相似, 银行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即属于金融跨境交付的一种, 是银行部门的出口。银行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收入是指我国银行在提供中介服务、贷款、投资过程中所收取的费用。
(二) 银行FDI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认为, 如果外国投资者购买东道国企业的10%以上的股权, 即构成对外直接投资;如果低于这一比例, 则为对外间接投资。银行FDI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 国内银行在海外有设立分支机构、代理处或子公司。
(2) 国内银行可以在海外没有物理性质的实体, 但要控股国外企业10%以上的股份。 (虽然获得超过10%的股份, 但是在海外市场没有自己的业务)
(3) 非银行企业或个人对海外银行有超过10%的股份投资。
二、我国商业银行提供跨境金融服务的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提供跨境金融服务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WTO的加入, 使得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更加迅速。伴随着我国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 我国银行对境外提供的金融服务规模也开始增大。
中国银行始终走在我国银行国际化的最前端。作为国有大型银行之一, 中国银行积极把握我国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的市场机遇, 充分发挥提供跨境金融服务的力度。它利用贸易金融业务联结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特点, 推进产品的创新。同时还推出银团保函、海事保函等创新业务, 积极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不只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提供大量的跨境金融服务, 我国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也在积极的提供跨境金融服务, 从而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发展。
我国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均有提供跨境金融服务, 14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大部分也有提供金融服务的出口。各地的商业银行结合本地的企业贸易结构特征, 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 为提供跨境金融服务进行了产品的创新。
(二) 我国商业银行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
1、提供跨境金融服务的数量过少。
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提供跨境服务的规模开始增大, 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从金融服务的进口量还是从出口量来比较, 中国的金融服务进出口的规模仍然较少。英国、美国等国家开始国际贸易的历史较早, 银行在追随出口企业的过程中提供跨境服务的经验也比较成熟。
2、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的结构不合理。
我国金融服务进出口的规模自2005年开始迅速增长, 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进口规模远远大于我国提供的境外金融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银行提供跨境金融服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服务的进出口不仅规模较小, 而且金融服务的进出口量明显不对称。
我国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非常重视, 强调要深化服务业的改革开放。政府提出我国承接服务业转移的重点首先应是生产性领域服务, 这其中就包含金融服务。我国改革开放起步较晚, 相信在未来的几年, 我国银行金融服务的出口仍将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
三、我国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银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包括跨国新建和跨国并购两种。跨国新建是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 包括代理行、分行等机构组织形式;跨国并购是指有偿的获得海外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我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即有跨国新建又包含跨国并购。
(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新建
我国有12家商业银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 他们均在境外设立分行或代表处。到2010年, 中国银行已在香港、澳门及3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行、子公司和代表处。中国建设银行在中国香港、法兰克福、新加坡、首尔、东京设有分行;在伦敦和纽约设有代表处。中国工商银行也已在香港、法兰克福、东京、新加坡、首尔、阿拉木图、卢森堡和伦敦设有分行。
不仅仅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有跨国新建, 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积极地在国外设立分行、开办代表处。其中招商银行早在1992年就在香港设立了代表处, 2007年获得美联储的批准, 同意其在纽约设立分行。这使得招商银行成为第一个被批准在美国设立分行的中资银行, 随后又在伦敦设立代表处, 招商银行的国际化进展已经是势不可挡, 它的国际化经验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了借鉴, 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他的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也在中国香港、澳门或台湾等地区设立代表处, 为其后续的对外直接投资做好了解市场的准备。
(二) 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并购
商业银行的跨国并购可以通过参股、控股、购买等方式获得国外商业银行的股权或资产。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银行的跨国并购不断加速。在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开始积极的在海外市场寻求目标, 以进行海外银行并购的初步尝试。
中国工商银行在海外并购的探索中, 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最前列。2002年, 工银亚洲收购中保旗下太平保险24.9%的股份;2006年, 购买印度尼西亚Halim银行90%的股份, 又于2007年以5.83亿美元收购澳门成兴银行80%的股权。同年, 工行又以54.6亿美元购买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同国有商业银行一样, 股份制银行也在进行海外并购, 如民生银行在2007年入股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9.9%的股权;招商银行于2009年完全收购香港永隆银行等。
四、主要跨国银行的国际化路径选择的经验借鉴
(一) 汇丰银行在中国
近代时期, 汇丰银行是中国境内从事国际汇兑业务的主要外资银行, 当时主要结合进出口贸易和结算业务对中外贸易进行资金融通。早期汇丰银行也在天津、北京、汉口、重庆等地设立过分支机构。随着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以后, 截止2010年12月底, 汇丰中国共有106个网点, 包括23家分行和83家支行。这些分行和支行分别设在北京、上海、青岛、合肥等大中城市。汇丰不仅在中国开设分支行, 而且还积极的收购我国的金融机构的股权。
汇丰银行之所以能在海外成功的并购、设立分行、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是因为它一直本着“全球金融, 地方智慧”的理念。在中国, 汇丰银行积极顺应我国的金融政策的倾向。目前, 中国一直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同时也在努力发展农村金融。我国的农村金融薄弱,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不愿走进农村, 单靠政策性银行、邮储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还不足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汇丰银行看到了中国农村市场的潜力, 开始设立汇丰村镇银行以解决当地的简单融资问题。
(二) 花旗银行在中国
花旗银行是首家在中国开业的美国银行, 当时是为了我国清政府的赔款所需。在中国加入WTO以后, 花旗银行加大了在中国的业务拓展。目前在我国的外资银行中, 其业务处于领先地位, 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多个城市拥有12家分行和44家零售网点。花旗银行不仅通过在华开设分支行来扩大自身的网点, 同样也通过股权购买的方式参股我国的银行, 以期获得在华的市场。2002年底, 花旗已持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4.9%的股份。2006年底, 由花旗牵头的投资者团队成功收购广发银行85.6%的股份, 目前花旗持有广发银行20%的股权。
与汇丰银行不同, 花旗银行在中国主要面向的客户是大型信誉良好的公司, 把中小客户拒之门外。这种高服务门槛使其在中国能够获得优质客户, 降低自身在中国的经营风险, 但是却忽略了中国的政策倾向和潜在的市场。另外, 花旗同样会结合我国市场的特点来开拓和创新业务。花旗银行也在积极的开展农村信贷工作, 它是国内首家创立贷款公司模式的外资银行。花旗信贷将提供抵押及无抵押贷款, 满足当地群众未被充分满足的贷款需求, 让当地的贷款更加便捷, 从而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对策和建议
(一) 提高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银行如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首先必须要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实力。银行只有壮大了资产规模、提高了盈利能力和改善资产的风险状况后, 才能够具备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可能性。银行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作用来壮大自身的资产规模, 同时也要密切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 壮大资产规模;银行要充分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加强成本管理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要加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降低不良贷款率以及提高资本充足率, 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二) 考虑东道国的环境
1、东道国的监管环境。
东道国的监管环境是我国银行在选择国际化路径的首要考虑因素。如果东道国的监管力度不强,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国际化。如果东道国的监管力度很大, 则我国商业银行选择提供跨境金融服务的方式比较妥当。
2、东道国的经济环境。
我国商业银行在选择国际化路径时, 还要考虑东道国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包括人均GDP水平、经济稳定状况以及我国与东道国的经济贸易联系密切程度。如果人均GDP越高, 则代表了当地的盈利机会较大, 我国商业银行就应该尽量的选择对其直接投资。当然, 稳定的经济环境以及较为密切的贸易联系程度也是我国银行选择对外直接的条件。
(三) 借鉴大型跨国银行的经验
(1) 在最初, 银行都是跟随企业跨国经营的走出去, 为其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汇丰如此, 花旗亦是如此。但是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壮大、本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 银行更多的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国际化。
(2) 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都会根据东道国的特点来开拓其在东道国的市场。汇丰银行能根据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以及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导向, 来定位客户群以及实施走进乡镇的战略。花旗银行也积极的结合我国客户群创新自身的业务, 形成独特的网络战略、客户战略、产品战略和股权战略。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 也要结合东道国的特点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业务特征以及经营战略。
摘要: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银行业开始全面开放, 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这就迫使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银行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不仅包括银行在海外的分行数目, 还包括银行在国外的控股情况以及提供的跨境金融服务量。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业国际化的进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银行FD,跨境金融服务,跨国并购
参考文献
[1]、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121、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12
[2]、冯嗣全.银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跨国并购抑或新设投资[J].2003, 122、冯嗣全.银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跨国并购抑或新设投资[J].2003, 12
[3]、刘博, 邱立成, 孙海军.银行异质性与银行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0, 13、刘博, 邱立成, 孙海军.银行异质性与银行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0, 1
[4]、刘逖.花旗银行的国际化战略[J].新金融, 1997, 84、刘逖.花旗银行的国际化战略[J].新金融, 1997, 8
[5]、廖岷.中国银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意义及挑战[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5、廖岷.中国银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意义及挑战[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
[6]、王向荣.跨国银行国际化的路径分析[J].北方经济, 2005, 36、王向荣.跨国银行国际化的路径分析[J].北方经济, 2005, 3
[7]、巫云仙.论汇丰银行与近代中国的贸易融资和国际汇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6, 67、巫云仙.论汇丰银行与近代中国的贸易融资和国际汇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6, 6
[8]、姚战琪.金融部门FDI和金融服务贸易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06, 108、姚战琪.金融部门FDI和金融服务贸易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06, 10
[9]、朱正罡.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69、朱正罡.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6
金融外交中国际金融论文 篇5
(一)中国的外交与金融外交。
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中国外交在新时期有了新特点,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更加强调“有所作为”,同时更加重视金融外交。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让世界所惊叹,然而如何将经济实力转换为国际影响力,如何在欧美主导的既有国际金融体系下谋求更好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金融外交的重要作用就凸显出来。
金融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
中国在全球和区域展开了一系列的积极金融外交行为。
中国的金融外交体现出一些新特点:在目标上,体现出改革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以欧洲和欧元为次中心的即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抱负;在对象上,中国金融外交着眼于新兴国家和周边国家。
①
(二)中国的周边外交与周边金融外交。
周边外交在我国的外交工作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在新形势下,周边对中国更具有了特殊的战略意义。
中国金融外交布局重点锁定周边,这同时体现出周边是首要,金融外交是关键的战略布局思维。
中国的周边金融外交实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大周边战略布局,规划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加强东盟互联互通,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金融外交策略实施;
二是实践金融合作与货币互换,如大力倡议和推动东亚区域金融货币合作,通过清迈倡议,建立东亚外汇储备库,扩大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货币互换,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金融机制建设和货币合作协议签署,旨在为人民币区域化从而走向国际化布局;三是加强对国有企业、中资企业“走出去”扶持。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给予这些企业大量的贷款资金支持,如中石化、中石油在东南亚油气投资建设,中电投、中能建,中水建等在周边国家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
二、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在我国周边金融外交中的作用
(一)以金融中心促进地区辐射影响,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区域政治领导力。
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是对中国整体金融战略的重要补充和有力支持。
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昆明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和积极外交作用。
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成后必然能发挥金融中心的产业集群、财富聚集、资源配置、经济监测、精英汇聚和信息共享等六大功能,以其金融产品多样,金融机构多元,金融管理先进,金融服务全面,在地区形成巨大的资金、人才、资源“洼地”,
增强中国对东南亚、南亚的辐射力,将中国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影响力,提高中国在亚洲事务的话语权和政治领导力。
(二)以金融中心促进政治互信,提高我国在周边政治和安全影响力。
“以经促政”是我国加强国家间经济合作从而促进政治互信的有效手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际金融行为体的多元化和博弈的复杂化导致国家行为体在金融体系塑造构建中起到关键决定性作用。
中国只有在地区构建稳定高效的金融体系,才能确保周边国家的稳定安全。
从亚洲金融危机时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到全球金融危机后加大与周边国家货币互换和人民币跨境支付力度,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和东亚货币储备库,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金融外交行为。
中国与周边国家金融合作相互依赖度不高,合作程度低,目前具有高效、系统性、功能性全面的国际金融中心只有香港和上海。
另外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民币结算只有通过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这削弱了中国金融外交的合力,呈现出合作很多却成效甚微的不利局面。
因此我国在西南地区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迫在眉睫,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建成后将大大弥补这一空缺,并有效补充中国在周边金融外交的实践意义,达成“以经促政”的.外交战略目标。
(三)以金融中心促进经贸合作,提高我国与东盟、南亚各国的相互依存度。
积极的金融战略构建高度的相互依存度。
金融中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金融外交战略,通过经济接触、经济联系、经济刺激来达到国家的对外经济战略目标。
同时国家也可以通过金融中心所得到金融资源和信息对于目标国家进行经济制裁。
①按照云南省建立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要逐步建成区域性国际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投融资结算、国际货币交易、票据交换中心,实现在东南亚、南亚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实现上述目标后,昆明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将大大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质和量,与东南亚、南亚各国开展离岸金融、债券票据、货币兑换等各项金融业务,提供多层次,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务。
(四)以金融中心促进人民币区域化,助力我国金融战略,构建亚洲新型货币秩序。
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是实现区域化,使人民币能在周边国家实现流通,结算、投资的货币职能,提高东南亚、南亚国家对人民币的市场接受度。
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和作用能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实现,能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快速便捷的人民币结算,落实所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官方交易中的可兑换,并降低因汇率造成的贸易损失。
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必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实现人民币的回流和投资货币功能,为我国构建亚洲新型货币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助力我国金融新战略。
(五)以金融中心助力我国大周边战略,为东盟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实施提供金融支撑。
中国外交的“亲、诚、惠、容”及“和平繁荣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导,国际形象塑造要通过与周边各国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合作交流来实现。
国家的领导人高瞻远瞩,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提出建立“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东盟互联互通等一系列国家战略。
为了指导实现这些战略建设,国家主席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②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实现“贸易畅通、货币流通”的必要保证。
实施国家战略,对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援助、贷款支持、货币兑换、贸易融资、债券发行等都需要金融中心提供便捷高效金融服务和资金保障。
金融业国际化理论综述 篇6
一、金融业国际化的概念和特征
国内学者对金融国际化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金融国际化看作是金融发展的一个过程,另一种是把金融国际化看作是金融业经营的一个状态,即指金融业经营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组合。比较有影响的是学者王自力的观点,认为“金融国际化”是指“金融活动跨出国界,日益与国际间各国金融融合在一起,它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及金融立法和交易习惯与国际惯例趋于一致的过程和状态”。据此,我们认为对金融国际化必须把握三点:一是金融国际化本身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要对全盘进行把握,实施战略选择;二是具体来讲金融国际化包括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对内是指逐步对外开放市场,放松国内金融管制和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引入国外金融业先进的制度和技术;对外是指要求其他国家开放其国内金融市场,实施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实现金融业的跨国经营;三是如何根据自身金融业的发展特点,更好地实施金融国际化战略,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金融国际化理论综述
关于金融业国际化的有关理论有很多,主要有国际资本流动、国际经济传递机制理论、金融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
1、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长期以来,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宏观分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联系在一起。休谟(David Hume)、俄林(B.G.Ohlin)、金德尔伯格和马柯洛普(FritzMachlup)的理论都是如此。二是把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间利息率差联系在一起,这种观点以著名经济学家纳克斯(Ragnar Nurkse)为代表。纳克斯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主要是由国家之间利息率差别引起的。而资本利息率的差别又是由各国资本的不同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资本总是从利息率低的国家流向利息率高的国家,并最终达到资本在国际间的动态平衡(平衡的含义指一致的利息率)。纳克斯的理论经由麦克道格尔和肯普用“剩余”的概念阐述其福利效果后,就成为古典经济学中经典的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
国际资本流动微观分析的代表性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托宾(J.Tobin)和马柯维茨(H.Markowitz)针对国际间资本流动在本世纪50年代提出的资产选择理论。托宾和马柯维茨认为,资产持有者的效用取决于预期收益和风险的组合,即所谓的平均偏差模型。针对任何既定的预期收益率,财富的持有者总是偏好风险较少的资产组合。资产组合理论说明,只要在某资产组合中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变动不是完全正相关的,资产多样化就可以降低同样收益率情况下的风险。收益的运动越是独立,多样化的利益越大。
2、国际经济传递机制理论。国际经济传递机制表现为各国经济在波动和发展上的相互传递的无形形态。国际经济的传递渠道包括国际贸易传递渠道、货币与资本的传递渠道、劳动力国际流动的传递渠道,其中与金融国际化紧密联系的是货币与资本的传递渠道。
货币与资本的传递渠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信贷关系的传递渠道;其次是利息率的传递渠道;第三是各国货币政策的传递渠道,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时,国内货币供应过多,资本流向国外,从而使本国的通货膨胀传递到国外。相反,当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通货膨胀高于国内时,通过同样的机制,世界通货膨胀也会传递到国内;第四是汇率传递渠道。如果一国进行货币贬值以刺激本国出口,抑制进口,实际上是把经济衰退传递到其他国家。反之,其他国家也可以通过汇率贬值将经济衰退传递到本国来。
国际经济传递机制理论对于说明金融规则和金融政策协调的国际化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一个日益趋向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单个国家的金融政策往往由于国际经济传递机制的干扰而失效,只有一致的金融政策才能达到政策的效果。因此,金融规则和金融政策协调的国际化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
3、金融创新理论。运用金融创新理论来解释金融国际化现象,部分原因应归于美国金融机构在60年代针对国内金融管制而向外扩张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另一部分原因应归于金融创新涉及到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制度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是金融国际化的载体,特别是当代国际金融市场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交易的国际化更是金融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微观经济理论被西方学者西尔伯(W,L,SibeI)用来分析金融企业的金融新工具或新过程的出现。他提出当金融企业试图摆脱束缚其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约束时,便产生创新行为。他建立了线形模型并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成功地解释了美国1952年至1970年间的新银行产品和1970年至1982年间约60%的创新形式,从而从微观角度确立了约束引导说这一创新成因的一般性理论。
“规避管制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J,Kane)则认为创新源于金融企业对管制的逃避,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想结合以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他通过建立模型考察了金融领域的“范围经济”和“规避成本”以及技术进步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当局对交易的控制和因此产生的规避行为是以辨证形式出现的,管制与规避引起的创新总是不断地交替,最典型的要数欧洲货币市场和互换的出现(Kane,1984)。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提出,交易成本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希克斯强调交易成本下降是创新的主要动机;尼汉斯则强调技术因素,认为创新是主要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成本下降潜力的必然反映。后者的观点与技术促进说无本质区别,技术促进强调现代技术发展及其在金融业的运用对促进创新的巨大作用,认为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减少了各种交易成本,“使原来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此外,罗斯(SA,Ross)提出了代理商理论,从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人手,分析证券,创新的产生;格林(B Green)和海伍德(J,Hayhood)则认为财富的增长是决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创新需求的主要因素;格利(J,Gurley)和肖(E,shaw)则强调满足实际部门的需要才是金融创新的成因,创新是盈余和赤字企业的需求与金融部门提供的服务相匹配的结果。
金融创新理论对于金融国际化中的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工具交易国际化的解释是金融机构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当这两种动机受到国内金融管制而无法实现时。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就不可避免。
4、产业组织理论。在解释企业实现跨国投资经营动因方面,尼克博克(Frederick T·Knicker--bocker)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所提出的“寡占反应论”认为:在寡占市场结构中,投资国的寡头市场结构促使厂商到海外投资以寻找垄断利润和通过出口无法获得的市场份额,这即是“进攻型”的直接投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竞争的一方到海外投资,其余的竞争对手为了维持各自在市场中的竞争势力,就会相继模仿、跟进,追随领头者到海外去投资。一方面以防止竞争对手用海外投资所得利润扩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以保持其在新的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这一类型的战略投资被称为“防御性投资”。此外,以金德尔伯格(Charless P·Kindleberger)为代表,认为企业要实现跨国经营,必须在产品市场、技术或规模经济等方面具有垄断优势,其理论含义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垄断优势论”的观点基本一致。只是角度不同,能较为全面地解释跨国金融在发展中国家扩张的动因。另外,从一般企业的角度,作为其国际化经营的结果,企业的开户银行为了防止客户的流失而纷纷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导致了银行经营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金融发展与金融自由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8
金融街国际化现状 篇7
目前我国银行金融行业的基本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大,银行业资产占GDP的比重较高,从规模来讲我国银行在亚洲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利息加息率较高,反映了我国银行的经营效率较高;金融监管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中央银行的监管效率较低;金融市场的发展层次较低,使中央银行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有限;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缺乏高层次的金融人才。
2 金融业国际化对我国金融行业的不利影响
2.1 利息加息率降低,银行的经营效益下降
利息加息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该指标可以反映银行的经营效益,该指标越高则意味着银行的经营效益越高。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相对封闭,国内银行体系受到严格管制,这有利于政府和其他优惠借款人,而对国内储蓄者和非优惠借款人来说等于施加了额外的成本,利率管制和资产构成管制扩大了存款利率和非优惠贷款之间的利差。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资金短缺,而资本市场又不发达,使得企业更多的依赖银行贷款,这都导致了利息加息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但是,随着我国的金融国际化,外国银行可以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而存款人和非优惠借款人可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高利差使得国内金融机构毫无竞争力,最终将导致银行的经营利差下降。
2.2 加大了金融风险,对金融监管提出更大的挑战
我国要想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本,资本帐户自由化是一种必要的选择,然而,资本帐户的自由化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比如说要求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稳健的金融体系等。如果一个国家存在着高而多变的通货膨胀,意味着持有国外资产的收益相对于国内资产上升,加剧了资本外逃,从而对我国金融安全问题产生不利影响。资本帐户的自由化使得银行的经营利差下降,降低了银行部门进入的成本,从而降低了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制度不能产生风险管理的激励,因此银行缺乏风险管理所必须的信息和技术,而大量资本流入创造的多余的流动性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扩张,在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法时,银行的财务暴露很容易超过可承受的水平,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2.3 优质客户的流失
随着金融国际化,我国商业银行服务领域最终要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经验丰富,管理科学,技术设备先进,国际化业务网络发达,电讯化业务程度高,提供产品的科技化程度高,比较适应多变的市场,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中国商业银行则欠缺很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首选目标是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包括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跨国企业、大型集团公司以及高科技公司。争取到优质客户,意味着银行业务的扩大,风险的降低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因此,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争夺优质客户,而国内的这些优质客户为了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处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服务态度好的外资商业银行,而经营状况差的企业则会留在中资银行。优质客户的减少,将使中资商业银行在竞争中陷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2.4 中央银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将加大。首先,外资金融机构可以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以抵消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具体来讲,如果为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然而,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拆入资金,投放国内市场,货币政策对起约束力受到削弱。其次,还会削弱央行通过价格型管制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央行通过利率管理来调节资金供求,而国际化将使不受利率管制的外汇业务将大量增加,削弱央行通过利率管制实施货币政策的效应。
2.5 金融人才的流失
金融国际化的到来,将使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必须熟悉中国市场,因此,网络一批本地的银行人才,将是它们的重要经营战略之一。外资银行凭借其优厚的福利待遇以及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来挖掘"金融精英"。而我国银行受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条件限制,分配制度尚未拉开差距,对一些资深职员和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吸引力,同时,没有建立多层次的职业银行家队伍,这种格局已经为国有银行的激励机制敲响了警钟。
面对未来的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和我国目前严峻的金融风险形势,必须深化改革,通过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解决金融风险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激励和约束机制、风险内控机制和组织机构,研究探索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深化金融改革要力求使问题得到根本和长远解决,讲求治本;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及时,要讲求实效,把处理金融风险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和震荡降到最低限度。在深化改革、严格监管的基础上,对金融体制进行战略性重组和改革,合理调整和控制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改善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促进和支持合作制、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发展。伴随着金融国际化的深化,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会很大,如何有效提高金融行业,是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为此,目前我国要继续加快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保护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吸引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并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竞争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摘要:我国金融服务的质量竞争力还较为低下,金融国际化必然会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和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这对我国金融服务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国际化对中国金融体系来讲也是一个代价颇大的变革过程。本文在回顾了金融服务质量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描述了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质量竞争力的基本现状,详细分析了金融国际化对金融服务质量竞争力的产生的不利影响,以期对金融国际化趋势下如何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所启示。
金融街国际化现状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人民币国际化
一、国际金融体系面临困境
(一) 全球货币体系演变进程
总体来说,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1879-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时期
在历史上, 自从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 到1989年,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制度。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 保证了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相对稳定;金币的自由兑换, 又保证了黄金与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金属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相对稳定。但最终由于银行券大量发行, 导致银行券不断贬值, 含金量大幅度降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各国便中止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 阻止黄金货币外流, 国际金本位遂宣告瓦解。因此在金本位制下, 银行券的发行必须以实际的黄金储备为基础, 而银行券的过度发行将导致流动性上升, 银行券贬值, 国际金本位制最终崩溃。
2、1945-197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 实行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机制。它实质上是一种以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世界经济和贸易对国际储备资产日益增长的需要, 这只能依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来解决;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 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或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 其实就是“特里芬”难题。因此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3、1975-1985年:牙买加体系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给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震荡, 国际社会纷纷探析能否建立一种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直至1976年1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签署了“牙买加协议”, 同年4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 从而形成了“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有以下特点:
(1) 黄金的非货币化。黄金退出流通, 成员国货币不再与黄金挂钩。 (2) 汇率制度的选择多样化。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 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 (3) 储备货币多元化。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结构单一、美元地位突出的情形相比, 在牙买加体系下, 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局面。
(二)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
1、国际经济的不平衡
美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会导致世界经济的失衡, 美国的“双赤字”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进口较多, 美元资产流出国外, 美国出现大量的贸易赤字, 而其他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美国为了吸引这些资产, 大量发行国债, 形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 这就是美国的“双赤字现象”。美国的贸易赤字体现在其他国家就是国际收支的贸易盈余。因此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具体表现为美国出现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 而东亚国家和中东国家出现持续的经常账户盈余, 发展中国家所持有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 其他国家获得的美元外汇资产主要投资在美国国债和美国政府担保的机构债上, 从而压低了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长期利率, 同时由于美元的过度扩张和流动性泛滥, 美国实体经济吸收不了的资本, 长期实际利率的下降部分成了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必然会通过美国资产价格的膨胀来体现。
2、全球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是指一些主要国家的实际货币供给显著地超过了既定的经验的这一增长与其本国的GDP增长率之间的比例的一种世界经济现象。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如果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货币过多, 可以到美国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 美元与黄金脱离, 但美元却成为国际货币以及债务的最终支付手段。美国可以更加自由输出美元, 无须承担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兑换黄金的最终职能, 因此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 美国一方面拥有发行美元的权利, 另一方面却又不承担美元兑换的责任。
美国推行赤字政策向全球输出流动性, 美国释放流动性的渠道主要是经常账户赤字, 为了支付外国商品和服务的净流入, 源源不断地将美元从美国注入经常账户顺差国。[1]
自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逐渐扩大, 同时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 大量美元涌入世界各地, 这带来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 同时大量美元最终又回流到美国, 这相应造成了美国国内的流动性过剩。这正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所爆发的几次危机的共同背景 (包括拉美的债务危机、日本的经济泡沫、亚洲金融危机、美国互联网泡沫以及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等) 。[2]
3、金融监管问题
金融创新和资本流动推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资金在各国金融市场上流动, 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但我们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全球统一的监管机构和监管标准。资金在全球金融市场流动的同时, 金融风险也同时并存, 一旦一国出现金融动荡, 金融风险会通过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迅速地传递到其他国家。但由于国际货币协调的地位的不对称, 发展中国家相对处于劣势。发达国家资本的货币扩张和货币贬值, 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 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货币产生很大的冲击, 导致这些国家的汇率发生大幅度波动。一旦投机资本获利回流, 导致这些发展中国家承受巨大的损失。[3]因此各国如何合作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三) 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紧迫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更多人意识到了全面改革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 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二、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新契机
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 在境外流通, 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2009年以前学术界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还只是理论研究, 而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爆发后, 人民币国际化开始真正有了实质性的起步, 使我们看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契机。
(一) 人民币的现有优势
1、有利政策的实施, 逐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
2008年12月, 国务院决定, 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亚细亚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4月, 国务院决定, 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8年12月~2009年3月,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白俄罗斯、阿根廷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多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表明中国的贸易伙伴认可了人民币的地位和稳定性, 接受了人民币作为各方认可的结算货币甚至储备货币, 从而给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可以看出中央希望在对在人民币使用比较多的、有市场基础的港澳地区、东盟地区的贸易中, 便利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和结算, 有力地推动人民币实现区域化。
2、我国GDP持续快速发展, 已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实力。
2008年IMF的世界经济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经济总量已高达全球经济的5.5%, 位列全球第三。按照IMF对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9.3%的预测, 中国将在一年后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3、强大的对外贸易总量和外汇储备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第一, 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享有良好的信誉。2008年底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为2.56万亿, 同时已有1.95万亿外汇储备, 为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及外汇市场和汇率的相对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能够抵抗人民币自由化后较强的资本冲击。
4、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尤其是2001年以来, 银行业彻底改观, 快速深入的金融改革将在近几年来建立起现代化银行制度和较发达的金融体系。同时金融监管的逐步完善, 金融体系市场化的不断提高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 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时机
目前的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遭受重创, 旧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瓦解。2009年以来美元持续缩水, 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不利于其作为国际货币行使职能手段。相比之下人民币汇率较为稳定, 具有较好的国际信用, 人民币呈坚挺趋势。
虽然这次的金融危机让大家意识到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 但是美元的主导地位仍然较强, 短期内难以找到一种能替代它的国际货币。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的现实选择是建立多元化货币体系。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方向将多极化, 可能会形成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等多种货币相互制衡的国际货币格局。
三、小结
在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 实行人民币走出去战略。可以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以及周边国家良好的贸易关系, 先实行人民币区域化, 摆脱国际收支中对发达经济体系货币的依赖;同时完善发展国内金融市场, 为资本回流做好准备。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 我们应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三步走”的战略, 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李素琴.全球经济失衡下流动性过剩特征及中国的应对[J].生产力研究, 2009, (12) .
[2]黄梅波, 熊爱宗.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J].经济学家, 2009, (07) .
金融街国际化现状 篇9
作为金融专业的大学生,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及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作出贡献,树立责任感与危机感,加强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特点
1、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界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的界定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金融人才的概念:金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在金融领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金融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是金融从业人员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员工。
那么,什么是国际化金融人才?国际化金融人才是指具有广阔而开放的全球视野与国际化意识,具备国际一流知识结构,熟悉国际金融业的游戏规则,且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争取主动的高层次金融人才。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银发〔2011〕第18号)指出:“围绕提高金融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养一批掌握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风险管理等金融核心技术,具备会计、法律、投资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型金融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从业经验,通晓国际金融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并独立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此界定对我们理解金融人才与国际化金融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特征
具体说来,国际化金融人才具有以下“通才”、“奇才”特征。
(1)广阔的国际视野。国际化金融人才立足高远,通观全球战略,通晓世界各国人文背景和思维方式,通识国际问题和国际经济,通悉国际社会公共价值规则,通洞国际金融发展趋势。他们擅于国际交流、沟通和信息传播,掌握多国语言,能够熟练地进行国际交流,能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平台上自由转换。
(2)丰富的知识储备。国际化金融人才具有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及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知识,精通金融学理论,能纯熟地运用数理分析、税收财务、网络信息等相关知识,通究金融业内部相关业务交叉知识,通涉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交融知识。
(3)不竭的创新活力。国际化金融人才富有市场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充满金融创新活力,不断追求创新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宏观金融政策操作和金融制度,善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找获利机会和发展空间,尤其能在边缘领域和交叉领域施展创新才能并取得成功;同时,还善于规避风险。
(4)优良的综合素质。国际化金融人才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勤勉尽责,公私分明;其次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的人,对社会发展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重;最后是一个心理素质优良的人,人格完善,乐观自信,善于沟通,敢于追求,有良好的挫折承受力与排遣力。
二、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局限
我国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无论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竞争意识的培养,与国际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承担的实施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任务,明显不适。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一是人才层级培养目标混乱,无论是对专科生、本科生还是对硕士生、博士生,一律定位于“培养经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人才类型供求脱节,学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操作型人才的比例格局,与社会或人才市场的需求不一致,人才供求错位。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当
一是教学内容重既成轻发展,缺乏开放性,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没能构建起与金融业自身跳跃式发展相适应的开放性的国际前沿理论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镜里拈花之感。二是教学结构重宏观轻微观,缺乏统合性。课程设置侧重于宏观经济学部分,同时也忽略了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盲人摸象之感。三是教学过程重理论演绎轻数理分析,缺乏远见性,教师教学偏重以文字演绎揭示金融现象,而对构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数理知识的讲析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空中楼阁之感。
3、课程教学媒介更新不快
一是金融外文原版教材较少,国内教材大多内容庞杂,时效滞后。二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投资、融资、保险、期货教学还停留于校园内、教室里、黑板上,实验室建设滞后。三是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注入式为主,探讨式、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教学鲜被运用。
4、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一是教学活动单纯地依赖教材资源,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对那些动手操作的技能训练和贴近实际岗位技能的课程安排不足。二是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匮乏,校内实验资源短缺,设备陈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国际化金融人才的自我培养
作为生逢其时的金融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才成长中的自我主动性,除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外,更应有意识地按照国际化金融人才的标准锻造自己,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具体说来,我们应从如下几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
1、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视野
金融从业者尤其是国际化金融人才知识广博。对于立志成为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金融大学生,现在就应该学好知识,厚植根基,以经济学课程群、金融学课程群、综合素质课程群三大课程群的优异成绩,构建自己完备的知识体系。
在这三大课程群中,综合素质课程群应该包括:财政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分析、国家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哲学和逻辑学、道德伦理学、文学和美学、音乐与艺术、当代科学技术概论、心理健康,以及数理基础课程所包括的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等课程。
同时,学会将金融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尤其是要特别注意金融学与法学的结合、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金融学与外语的结合、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金融学与管理学的结合、金融学与哲学的结合。在知识的交叉融合学习中,要善于把已有的知识融汇到更广泛的智力背景中去,锻造新思维,分析新问题,提出新思想,建立新理念,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2、重视专业实践,提升专业技能
(1)深入金融机构实习,以广阅历。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等“一行三会”正在实施“金融后备人才储备工程”,“坚持每年从高等院校在校生中选拔一批可塑性强、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给予学习资助,提供实习机会,优先吸纳到金融行业工作。”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主动联系国内金融机构实习单位。同时,应积极争取到境内外的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以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锻炼自己处理国际金融事务能力,了解开展国际金融磋商和谈判及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情况。
(2)体验金融模拟操作,以练胆识。应积极争取机会到学校或兄弟高校金融实验室进行实验,将证券投资、银行投资、商业银行业务、外汇交易、公司金融等等,在一个逼真的环境中,进行直观、形象的模拟演绎,以提高自己的投资判断力、时机把握力和风险承受力。
(3)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以启智慧。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可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或热点问题,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洞悉力与思辩力;可与实习单位实施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发现实践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运用国内外前沿的理论及金融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以规避风险,提高效率,提升自己的创新力。
(4)获取专业技术资质,以增技能。应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使自己能利用常用的金融分析软件迅速、准确地对相关业务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具备开发基本金融分析软件的能力。应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获得注册会计师(CPA)、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等含金量较高的金融行业从业资格证书。
(5)参与专业机构培训,以与时进。应及时到国内外金融机构及相关专业培训公司进行金融专业专题受训,了解金融行业新业务发展、新产品问世、新理论观点及计算机金融业务新软件运用情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最新、最前沿的金融理论与技术。
3、投身创业实践,培养创造思维
Chandler和Hanks提出了“创业胜任力”(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一词,他们将其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金融大学生在未来国际金融事务中的竞争力、创业胜任力,有赖其现在投身创业实践中锻炼。金融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可以增强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发展预见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机遇把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一般来说,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类大学生的创业现阶段主要有以下模式。
(1)模拟孵化式。政府创业孵化基地,企业创业孵化器,高校创业孵化中心,为大学生模拟孵化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间和服务体系,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沃土。
(2)知识技术式。该模式是大学生利用知识专长、技术发明、科研成果,通过技术改进、科研咨询、成果转让、教育培训等形式开展商业服务的创业活动,由大学生创办的家教服务中心亦属此类。
(3)积累演进式。该模式可由个人或几个人组成创业团队白手起家,可根据大学生消费群体的需求,在学校周围经营服装、餐饮、化妆品、电子器材等,积累原始资本,并滚雪球式逐渐变大。
(4)创意策划式。该模式是大学生将自己的新颖思想、创意、点子转化为商业服务的创业活动,集中于网络、艺术、装饰等服务业,要求创业者具有良好的知识、技术和素质,尤其是具有创造性思维。
(5)加盟经营式。该模式是大学生通过加盟某成熟企业,分享已有的品牌资源、规范的运营模式、健全的市场机制等一系列成熟的经营模式,而开展商业服务的创业活动,它要求创业者市场敏感性较高,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与推销技巧。
(6)网店服务式。该模式是大学生以网络作为载体进行商业服务的创业形式,是大学生敏锐地观察到日益增长网络购物消费人群大、销售范围广、推广成本小、投资成本低而果断投入的创业活动。
4、力争全人发展,打造和谐心身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金融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有知识,能组织,善交际,会协调,具远谋,可抗压,多情趣。
追逐梦想的金融大学生,在积极制定在校期间的自我培养计划及未来的职业提升、出国深造计划时,应该充分尊重自己的主体性,把自己作为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与终身发展作为根本培养目标,让自己全人发展(the whole person development model),使自己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相统一。
为此,金融大学生中的追梦者,每学期在确定自己的选课框架时,经济学课程群、金融学课程群、综合素质课程群中的课程应根据学校设置情况合理兼修,如果某些课程本校没有,可到邻校修习,将自由和秩序、多样化和专门化、灵活性和规范性、深度和广度、个人兴趣和学校指导结为一体。
摘要:国际化金融人才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不竭的创新活力、优良的综合素质等特质。金融专业在校大学生想把自己培养成国际化金融人才,除依赖学校培养外,还要充分发挥自我成长的主动性,做到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视野,重视专业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造思维,投身创业实践,力争全人发展,培养和谐心身。
金融街国际化现状 篇10
全球经济一体化, 带动了全球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由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根据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对市场交易进行决策, 因此会计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目前, 我国金融企业的改革及上市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披露会计信息。在经济全球化及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影响下, 我国金融企业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提供具有可比性的财务信息是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必经之路, 同时也是吸引国际投资的客观需要。因此,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首要任务就是减少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
为了更好地同国际市场接轨, 我国加快了会计准则修订和颁布的步伐, 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仍存在许多方面有待完善, 如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不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在完善的过程中, 应当加强会计理论阐述的深入性与对实务操作的指导性;积极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发达国家在制定和修改会计准则方面的经验和内容, 使制定出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趋同, 并提高会计准则的深度和可操作性, 为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契机。
二、金融企业会计国际化遇到的问题
(一) 金融工具的计量
在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 金融工具的计量已成为我国金融企业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资产的分类不同影响其采用的计量原则, 也对国内金融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规定应先将名义利率换算为实际利率, 再计算利息收入, 这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较难把握, 特别是对于使用浮动利率的贷款以及债券资产频繁进行实际利率的计算和调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对金融企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 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不完善
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虽然考虑了自身的会计环境和实务特点, 却忽略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以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环境为基础。成熟的市场环境是实行公允价值体系的基本前提, 而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 市场的活跃度有限, 在会计环境上还不具备完全接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条件, 金融企业在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模型来估算和验证。由于在引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方面缺乏经验, 导致在估值方法的校验方面也较难把控。
公允价值难估值是我国金融企业面临的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来说, 一些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取得较为困难。由于这类衍生金融产品的市场报价不活跃, 需要专业人士通过模型计算或询价这两种方式获得, 而国内这两方面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与健全, 因此确认这类产品的公允价值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不同类别的产品, 其公允价值的获取方式也有所区别, 在公允价值取得方面需要依靠相关人员的专业判断, 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一些复杂的没有直观市场报价的衍生金融产品。
(三) 核算方法的谨慎性不足
提高金融行业资产质量是推进国内金融企业改革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但是在现行会计制度下, 金融企业坏账准备金的计提严重不足, 部分金融企业没有严格按照贷款质量分类方法进行动态贷款质量监测, 不能及时可靠地反映贷款风险状况, 抵债资产的变现损失不能及时确认等做法有违谨慎性会计原则, 不利于保证和提高金融企业资产质量, 防范经营风险。
(四) 信息披露不确切
金融行业是一个具有一定经营风险, 与社会各方面具有广泛的债务和契约关系的行业, 因此需要特别针对金融行业信息的披露作出更为详细的解释与说明。过去我国金融行业在信息披露上一直采取保守、谨慎的态度, 披露的内容不全面、揭示的风险不充分。信息披露的基础工作是数据加工, 但长期以来国内金融企业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 对数据加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 我国多数金融企业在数据加工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其一, 主管层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准确的信息披露对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性;其二, 信息数据的加工缺乏总体规划, 各部门信息重复罗列、资源分散、交流不畅;其三, 金融企业信息传导机制存在着信息渠道单一、信息传递不规范、信息可利用程度低的问题。
(五) 金融资产的减值
承受较大的金融风险是金融资产有别于其他资产的标志, 因此在国际上对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通常采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 我国在这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日, 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之外, 对其他金融资产都需进行核查, 有客观证据证明其发生减值的, 应计提减值准备;若有证据表明其价值已上升, 确认的相应损失予以转回。只有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计提减值后不得转回。
三、应对金融企业会计国际化问题的措施
(一) 完善和强化金融行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
目前, 我国金融行业会计准则执行体系的一个盲点, 是尚未建立监控虚假财务报告的责任机制。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以行政责任为主要责任, 刑事与民事责任较少被提及。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准则执行监督机构会更充分地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能, 并能专门监管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 从而及时掌握我国会计准则在金融行业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促使财务报告的标准化、国际化。
(二) 加强监管部门与金融企业的交流
新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许多的风险, 如系统性风险、道德性风险等。金融行业的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进程, 及其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风险, 并加强与金融企业的交流与沟通, 制定切合金融企业实际的监管政策, 为其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与相关政策扶持, 顺利地推进新会计准则在金融企业的实施。
(三) 建立相对完善的公允价值体系
虽然在短期内我国金融市场不可能达到与国际市场相同的完善与活跃程度, 但相关部门仍需关注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问题, 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公允价值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为金融企业在实务操作中能够正确运用公允价值提供相应的指导。在金融企业的内部, 为可靠实施公允价值体系也须建立起可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估值技术体系———数据维护体系、估值结果验证体系、监控报告控制体系。这3个相辅相成体系共同构成完善、合理的公允价值体系。
(四)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培训工作
能够顺利地实施新会计准则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及其对相关政策的熟悉度。因此, 新会计准则在金融行业实行的同时, 也给其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带来了一次严峻的考验。金融企业必须加强对中高层管理人员、金融市场的操作人员以及基层从业人员等进行培训, 使各个层次的人员能够迅速掌握新会计准则的实质, 缩短过渡期, 尽快与国际趋同。
(五) 积极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市场是金融企业实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外部环境,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要想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应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努力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 强化现有的市场运行机制, 借鉴国际市场的发展经验,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金融市场体系。
(六) 建立健全的内部防范机制
对于我国金融市场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金融企业暂时还不能找到很好的解决措施。这就要求金融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有效的治理机制, 重点关注业务控制制度的建设, 建立严谨的内部制约监督与风险防范制度。特别加强对财务、利率、信贷、清算以及相关法律等方面的研究, 并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使金融企业能及时评估其经营的总体风险和单项风险, 有效地制约投机行为等不正当行为。
现行会计准则是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必然结果,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会计史上历史性的变革, 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突破了以往分行业企业会计制度的限制, 对金融企业和一般企业的金融工具业务采用统一的会计准则规范, 使得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上更加灵活, 能够根据持有的金融工具的不同性质来选择确认和计量方法, 从而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卿松, 李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之国际比较[J].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8 (2) .
[2]贾文勤.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解读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J].金融会计, 2010 (10) .
[3]许金辉, 李东军.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准则会计实务差异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家电国际化缺乏外向型金融政策 篇11
国际化并不是一个高难度的方程,它实际上是企业组织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成长过程,并且这一成长过程必须形成消费者愿意追逐的品牌,这个过程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技术与市场资源的过程,毫无疑问,中国的家电企业将遇到史无前例的阻力。
规模经济在任何时候都是竞争的利器,现在也不例外。中国庞大的国内需求已经诱导国内家电制造业的制造能力的扩展,全球市场空间的想象又一次诱导了中国家电的制造能力在20世纪最后五年内的快速扩张,这种规模巨大的制造能力可以让中国家电企业借助规模经济走向全球,这是个最简单的道理,但是,现实的竞争并不完全按照经济规律来行事。
全球主流市场(发达国家的市场)并没有像接待日本家电业的崛起一样来接待中国的家电产品,我们看到,日本等国家电产业与美国的不对称合作是美国的需要,美国给这些国家的产品预留了大量的空位置;在技术扩散的推动上也是如此,1950~1966年日本家电产业的起飞期间,美国是日本最大的技术输入国,在此期间,日本企业进口的4135项专利中有2471项来自美国,这是日本家电产业迅速国际化的主因。
产业成长的根本是技术与组织能力的成长,这种成长的前提是大量的市场机会。中国家电产业在全球主流市场中被看成是一种威胁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发达国家正在通过反倾销等种种非贸易壁垒手段来阻止中国家电制造能力的进入,与全球市场对应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家电制造能力的过剩并不是假设。中国市场的开放以及随之而来的外资投资的中国化也让外资的制造成本完全中国化,如果说反倾销是围堵中国家电制造的规模优势的话,那么这种外资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活动实际上是在中国市场上稀释中国家电制造的规模优势。
TCL国际化的假设是用自己国内电视与手机业务作为支点,去盘活海外的电视与手机资产,我们看到,TCL整合过来的海外资产也是一些传统资产,在依靠技术取胜的今天,没有技术支撑的产业躯体就像是泥塑的娃娃,即使我们拥有再多的泥娃娃,一场大水就可以把看上去棱角分明的身体泡散。外资投资的中国化以及纷纷回避中国制造的市场都像一场无声的水考验着寻求全球规模经济优势的中国家电企业的巨大身躯。
海外市场不是一个通过欢快的奔跑就可以轻易得到的笑脸,相反它是个布满陷阱与绳索的暗仄通道,任何的实践都应该受到鼓励和褒奖,因为只有这样其中的对手才会告诉我们是胜利还是失败,而不是我们自己。中国家电产业先遣性的实践将为中国企业的快速国际化提供现身说法式的经验,因此,我们应当包容家电企业国际化的失败而不应该一味地指责。
长虹通过大量为别人制造产品的方式出口美国是中国家电企业“给别人代生孩子”式的初级国际化方式,长虹最后撤出美国是美国彩电市场大门对中国家电工厂的关闭,而不是对一个企业说不;海尔则是采取了完全“自己养自己的孩子”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这也是一种成本巨高的方式;TCL则是以“继父式”的方式希望以一个“困难家庭”为依托开始自己的国际化之旅,其成本之高我们已经看到。
当一个企业的企业行为跨出国门的时候,它的行为已经不是一个企业的行为,而应该是国家行为,因此完全依靠企业去取得成功是困难的。去指责中国企业国际化中的问题是没有用的,问题与障碍并不会因为指责而自然消失,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方法和支持。
从金融危机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篇12
一、以美元为本位货币的顽疾仍未取得根本性改变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美元尽管已不是唯一的国际货币, 欧元、日元等强势货币也占据了国际货币的一席之地, 但美元本位仍是当前美元霸权地位的一种描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9月30日发布报告显示, 第二季度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仍高达62.8%, 欧元只占到26.5%, 日元和英镑合计不到10%。可见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 货币价值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 货币的发行就依靠国家信用, 这使得美元的发行更无约束而听任于美联储的操纵。11月美联储公布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希望以此维持低利率以刺激贷款和支出, 从而拉动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政策一出, 立刻引来一片哗然。美联储的做法无异于全力开动了“印钞机”, 意味着将大量流动性重新投入市场, 势必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 并加大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风险。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其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甚为深远。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考虑在刺激经济的计划上实现逐步退出, 而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央行日前也宣布加息。此时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势必迫使许多国家跟风, 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各主要经济体如果持续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大量资金会向资本回报率高的新兴经济体流入, 造成这些国家的资本泡沫;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打击复苏中的世界经济;美元贬值步伐加快的同时, 导致别国货币升值压力大增, 引发各国的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 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 应该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而国际社会在这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步。
二、货币争端众口难调, 汇率改革任重道远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国际社会为共克时艰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随着刺激政策副作用逐步显现, 各国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汇率摩擦有所增加。近期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在汇率问题上制造紧张, 贬值本币, 施压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美众议院10月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 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其通过该法案以实现本币贬值的目的表露无遗, 美元汇率持续走软, 推动欧元以及亚洲货币持续升值。日元是美元贬值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尽管日本政府和央行已对汇市进行了干预, 但日元强势难挡。除了日元, 近期一系列亚洲货币也持续升值。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触及近13年以来的新高, 新加坡元兑美元触及历史新高, 韩元兑美元刷新四个半月高点, 人民币连续触及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高位。为遏制本币涨势, 越南、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及新加坡多次对本币进行干预。美元贬值带来的是其他采用浮动汇率机制的货币“被升值”, 引发多国采取行动干预汇市, 竞相让本币贬值, 以增强竞争力。更多的竞争性贬值行动可能会引发汇率出现剧烈的波动, 全球汇率大战一触即发。虽然G20首尔峰会在联合声明中强调“由市场来决定汇率”, 并在经常项目收支方面提出了相对具体的目标, 但是在目前国际经济复苏不平衡的情况下, 总会有各种干扰力量存在, 汇率改革任重道远。
三、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
2010年10月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达成共识:各国将加强对大银行和金融企业的监管, 要求银行优质资本由过去的总资产2%提高到7%;提高了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该组织将获得更大的权力, 来监督G20国家的承诺, 它可以定期编制报告, 来分析和表明某国的经济政策是否会损害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根据该协议, 欧洲方面将从24个IMF执行董事会中所占9个席位中的2个让出给新兴市场国家;在IMF配额改革方面, 会议商定在2012年之前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6%以上的份额, 预计在份额改革完成后, 中国的份额将由目前的第6位
上升至第3位, 持有份额将从现在不足4%升至6.19%, 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 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而印度将由第11位上升至第8位。巴西、俄罗斯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份额将有2-3个位次的提升, 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四国”的份额都将进入前十名。新兴经济体在世界主要经济组织中份额的提升与他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相符合的, 话语权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增加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是长期和动态的过程, 份额和投票权改革只是一个起点, 还有许多任务尚未完成, 如继续推动以公平择优为原则选择国际金融机构管理层, 提高发展中国家中高层管理人员比例, 填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制度框架中的管理缺口;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强资本流动监测预警, 防止资金大进大出对单个经济体的破坏性冲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应该着眼于平衡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政府干预、市场调节的关系, 致力于解决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根源性问题, 使金融体系依靠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跟踪评估各成员执行新监管标准情况;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影子银行体系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等。
四、二十国集团作为世界金融体系改革的力量正在削弱
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2008年11月, 在首届G20华盛顿峰会上, 世界各国领导人立即携起手来, 宣告了一个“用全球性方案解决全球问题”的新时代的到来。法国总统萨科齐甚至欢呼“G20预示着21世纪将是全球治理的时代”。但是两年之后, 经济形势稍有好转, 伙伴国之间便又开始争执不休。2010年6月, G20多伦多峰会在全球经济复苏脆弱、复苏幅度不均匀的背景下召开, 成员国在商讨重点议题上出现了争吵。当时美国的首要任务在于“促就业、保增长”, 欧盟的任务在于“削债务、度危机”, 新兴经济体的核心任务在于“保增长、求发展”。表明各国不再是铁板一块, 应对经济复苏出现重大分歧, 争吵的氛围一度甚为高涨。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单边行动, 不但欧美在政策松紧问题上背道而驰, 一些新兴经济体也采取单边行动控制汇率走势和资本流入, G20的协调作用和凝聚力遇到空前挑战, 甚至在建立G20常设办事机构问题上, 出现“李明博与萨科齐对阵菅直人”的局面。法国总统萨科齐8月公开主张:应该建立G20常设办事机构。韩国对此表示支持, 并希望机构设在韩国, 而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却持反对态度。
G20峰会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诞生的应急机制, 直到2009年9月第3次匹兹堡峰会才正式确立其国际论坛地位, 但G20内部存在盈余国家与赤字国家、汇率操纵国与被操纵国、财政紧缩国与扩张国、干涉主义与自由放任主义及大国与小国等诸多矛盾与冲突, 甚至其本身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成为关注焦点, 更不用说其纠正世界经济失衡的作用与未来了!因此, 随着国际经济走出危机谷底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 各成员国间凝聚力有所减弱, 矛盾逐步凸显。作为非正式的对话机制, 其约束力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王凯, 倪建军.从匹兹堡峰会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推进[J].当代世界, 2009, (11) .
[2]韩玉军, 赵鹏飞.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国际贸易, 2009, (12) .
[3]李巍, 崔志楠.G20的金融新秩序[J].中国经济周刊, 20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