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原因

2024-07-26

失信原因(精选9篇)

失信原因 篇1

会计诚信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会计行业对社会的承诺,也就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通过会计守信和诚实的态度得到保证。下面对会计失信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进行的探讨。

1 会计失信的原因分析

1.1 会计人员缺少独立自主的生存环境

同其他普通的员工一样,企业会计自从进入了企业当中,他的生老病死就与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生存环境的高度依赖性,使得他们的言行必须为企业的根本利益服务。尤其是随着投资多元化企业队伍的迅速壮大以及国企改组改制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会计人员已经逐渐变成“雇佣型”的员工。于是会计人员只能站在被雇佣的角度来看待工作当中的人事关系,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彻底沦为谋生的手段,独立自主的生存意识很难形成和培养。一旦企业的管理者受到超常利益的驱动,有舞弊和违规的企图,那么作为会计人员和会计部门,要么保住饭碗,帮助雇主不良企图的实现,要么坚决抵制维护诚信。而通常第二种选择直接引发的后果就是被炒鱿鱼或遭到冷落与排斥。受到这种“保饭碗”思想的诱导,社会性会计失信问题便很容易产生。

1.2 处罚不力,失信成本低

《会计法》第45条规定:“强令、指使、授意会计人员、会计机构以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处以五千元到五万元的罚款;如果是国家的工作人员,还应当由有关单位或者其所在单位依法给予开除、撤职、降级的行政处分。”类似这样的规定,只明确了造假行为的“成本”上限,但处罚力度不足,使得犯罪的收益大于犯罪的成本。

1.3 腐败现象和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的负面影响

近些年,制假贩假、盗版侵权、偷税漏税、欺诈赖账现象频频发生,信用缺失,社会信用体系混乱这一社会问题非常严重。会计诚信体系受混乱的社会信用体系影响。腐败行为对于社会诚信的建立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如果一个地方的腐败严重,那么这个地方的社会诚信也一定是最差的,会计界对于建设诚信没有信心是必然的。一些企业为了掩饰自己的贪污腐败,只能进行会计做假,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会计诚信出现问题。

2 会计失信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

对会计人员的教育要以课堂为基础,对于已经工作的会计人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诚信品质,进一步打造会计诚信品牌,为企业塑造诚信形象,培养会计人员的诚信精神,营造良好的会计诚信氛围。另外,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建立相应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信息档案制度的推行,能够促进好的社会诚信舆论氛围的形成,建立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的信息档案,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对于个人信誉非常不好的人,要严禁各单位聘用,促进人们重视自己的信誉。促进良好的诚信舆论氛围的形成,对于造假者人人蔑视,让造假者无地自容,促进市场经济良性运转。

2.2 会计核算制度的创新

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能够将管理监督与会计服务融于一体,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行,将会计人员的工资关系、人事、组织、编制全部转入到核算中心机构,并且由其进行统一的管理,做到财务报告的形成单位与存放相分离、会计监督与财务审批相分离、会计业务的执行者与决策者相分离,以及处理会计业务时的透明和公开。使会计人员不为利益所驱动,不受上司的胁迫,不被企业左右,存在于人事管理、企业经济利益之外,敢于对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更好地使会计人员能够独立、依法地履行职责。同时因为核算集中以后,会计资料的整理、加工、提供会计信息、生成报表,都是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制作,所以一旦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出现问题,对责任的追究就变得更容易,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消除造假环节。

2.3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公司治理属于内部的制度安排,所以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健全。首先,要加强财务信息使用者参与监控的能力和动机、切实建立科学管理、责权明确、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次是业绩评价机制的完善,要适当增加部分非财务会计指标,并保证其涉及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使企业目标与代理人的所得利益约束挂钩。可以通过调整持股的结构,将大股东的股权分散开来,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增加股权的相互制衡。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使董事会内部的制约机制得到增强,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维护。

参考文献

[1]张芸,石少敏.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分析及防治措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2]陈翔.新经济时代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策略[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2.

[3]王民治.刍论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成因及其治理[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6).

[4]马丽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3.

失信原因 篇2

[关键词] 失信表现;就业;毕业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08-02

俗话说:“国无信不存,政无信不威,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高校毕业生的诚信状况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讲求诚信是当今大学生在就业进程中非常重要的准则。大学生就业诚信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够本着诚实守信原则,向用人单位主动展现个人真实情况、实际能力以及真实的学习成绩、奖惩情况等,同时能够严格履行合约,践行诺言。但当前市场经济对就业市场冲击及影响较为显著,不少毕业生为了在就业市场上过分趋向个人名利,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

一 高校毕业生失信表现

通过对学校就业部门、高校教师、大学生、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行访谈,以及结合前人研究总结,归纳当代高校毕业生失信表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 履历作假

大学生的就业失信问题首先体现在推荐材料的弄虚作假上。因为用人单位招聘时往往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因此简历就成为毕业生求职历程的第一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推销意识较之前有所增强,一些大学生求职者为了吸引用人单位的目光,常常“大胆设计”个人简历,对简历“过度包装”。更有甚者以投机取巧的方式,私自篡改课程的分数,把成绩低的改成高的[1]。甚至有的还私刻学校主管部门的公章、证书造假、干部经历造假等,以此博取用人单位的信任。

2 面试不实

许多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机会,回答用人单位的提问时,有的是胡编乱造,有的是盲目夸大自己的优点和能力,随意编造光辉业绩和实践经验。面试造假现象在大型人才招聘会较为突出,部分大学生求职者凭借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在用人单位的负责人面前夸大事实,自我吹嘘,给用人单位留下能力较强的第一印象。这类毕业生不仅干扰了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还为自己埋下了一个“路遥知马力”的昭然若揭定时炸弹。

3 随意违约

根据教育部规定,每位高校毕业生只能拥有一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每份一式四联,不得转借、涂改、复印。但在有限的就业机会面前,部分大学生求职者为了自身利益而完全不顾招聘单位和学校的就业秩序,有的在求职过程中,接到单位的签约通知后,便草率签约,签约后才发现有些条款过于苛刻;或者后来遇到更好的单位,就迫不及待地要求毁约[2]。也有少数毕业生刚到单位就跳槽,视协议书和劳动合同为一纸空文。这种行为严重妨碍了其他大学生求职者获取工作岗位的机会,不仅给高校抹黑,还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产生怀疑,这种怀疑甚至会对大学生就业难起到助推作用。

4 恶意拖欠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本是国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信用贷款,是“以信任按期还款为前提的无担保贷款”[3],但是,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率连年攀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助学贷款到期不予归还,主动与学校失联,甚至改名换姓恶意逃避还贷,让学校替自己赔付和背黑锅,严重影响高校的助学贷款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毕业生自私的失信行为妨碍了助学贷款的开展,甚至造成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无法再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助学贷款政策优惠。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业诚信是一个系统,各个环节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的。因此,社会、学校、家庭、群体都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1 社会诚信风气差

当今社会诚信的风气是有目共睹的世风日下。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如食品安全乱象、医药监管缺失、经济诈骗案例、名人偷税漏税、虚假广告无忌、黑哨收钱被揭、校长学术造假等事件频发[4],还出现了政府官员贪污受贿、选举拉票、虚报政绩、党校文凭“批发”、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存疑、夸大统计数据、瞒报天灾人祸等不诚信现象,进而导致了社会与道德的责任底线的失守和放纵,给高校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

2 官僚主义作风坏

大学校园俗称“象牙塔”,也被称为“微型社会”,大学生群体的微型社会中,有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交规则,大学生们无可避免地受到真实社会中的“官僚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影响。例如大学校园中的入党推选、评优评奖、竞选竞聘等工作中,拉帮结派、交换利益,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拉拢选票、贿赂工作人员等,这些不良现象都会严重地伤害那些讲诚信、重公平的大学生,也使他们本来正确的世界观备受重创。

3 信用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存在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我国相关的信用法规不健全。具体而言是立法的不完备;信用信息的公开披露较为落后;信用系统的社会地位不高;缺乏对失信行为严惩的法律依据支持。其次,信用体制的资源库不齐备,政府作为建立和管理社会信用体系的最主要责任方,并未及时做到自身的信用信息公开,使本应与其匹配的行政执法权力备受民众争议。关于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分评级制度、登记制度及时效制度也都尚未建立。最后,多年一直提倡高校需要建立一套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制约性强的大学生信用制度,但一直未能落实和推广。

4 招聘方式不完善

单位的招聘方式不公平、选拔机制不客观,确实会对毕业生产生一定的误导。其一,用人单位只凭学生本人单一方面所提供的材料,作为对其的衡量和评价的依据,以偏概全、有失偏颇;其二,在供大于求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一些不切实际的单位在招聘时,不是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上考虑,而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重经验、多获奖、强实践[5]。这些单位的作法都使毕业生深感世道不公,从而对单位的诚信度也大打折扣。

5 学校约束力度弱

由于就业率是衡量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就业面前,高校自身的压力也不少,有来自上级部门考核,有来自社会、家长、舆论媒体等。在多方的巨大压力下,所有高校都在想尽办法提高毕业生的签约率和就业率。有的学校就业负责人对学生弄虚作假的行为采取纵容态度、沉默态度。还有的学校对就业协议书管理不善,使一些学生有了可乘之机。

6 学术不端现象频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物质洪流中,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净土,也出现了不诚信的现象。有些学校在招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不诚信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的声誉和公信力。而有的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参差,学历掺水、学术欺诈、论文造假、剽窃他人成果等也频频发生,不仅破坏了学校的风气,更为学生树立了不诚信的榜样。

7 德育教育不到位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6]。在高校中,最主要的德育教师除了思政专业的课程教师外,还包括“思想政治辅导员”,其中毕业班的辅导员更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但当前高校扩招,辅导员的人员配置速度是跟不上学生人数增长速度的,尤其以民办高校最为显著,师生匹配比例严重失调,直接导致师生交流的不足。同时,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相当繁忙,工作心态浮躁,也直接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

8 群体风气成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理智性与情绪性并存的,对于是否遵守诚信的道德价值观又属于自身的思考,但也有矛盾的冲突;内心对不良行为的厌恶情绪明显,但又不能抗拒获取更多好处的诱惑。当利己主义和自我中心的思想获得更多好处时,诚信者和奉献者的无私帮助、助人精神就会被当成一种“特殊现象”,甚至是招人笑柄的行为。这样一来,原本坚守诚信的人就会怀疑自己的信念是否正确,守信意志也会开始被动摇[7]。

9 个人责任意识弱

当代的大学生都出生在客观生活条件较优越的年代,他们受尽长辈的呵护,个人承受能力较弱,未尝过缺失信誉的恶果,从而轻视诚信的无形价值。个人过分趋向个人名利,很少考虑到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自私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义”和“利”的选择面前抛弃诚信。

参考文献

[1]宋晓会,张海龙.当前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的现状分析[J].职业,2012(22):120-121.

[2]杜理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李燕宇.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唐雪雷,孙永义.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3):149-150.

[5]陈永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现象原因分析与对策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2(7):108-109.

[6]王翠菊.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与重塑[J].继续教育研究,2014(3):83-85.

失信原因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网络失信,对策

随着Android智能手机的普及, 其开放性和应用性得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 并已经深入人心并深深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作为学生人群, 无论在校园里、宿舍中还是在课堂上玩弄手机者已经成为生活的正常现象。大学生已成为网民队伍的主力军, 手机世界已经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网络成瘾和网络失信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对青年大学生身心、言行、学业、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一、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危机成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危机的原因很多, 分析起来,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客观方面。

1.手机自身的诱惑力。

一是手机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调查数据看, 目前大学生手机持有率为100%。二是手机功能日趋丰富, 在某种情况之下可以充当电脑。尤其是现在的智能手机以及相应的软件应用层出不穷, 用户可以根据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是手机的交流方式与面对面交流相比具有匿名性、即时性的特点, 尤其是智能手机功能丰富, 手机QQ、手机微信、手机微博等功能在改变着主流的交流模式, 其新颖、时尚和便捷等特性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2.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重视不够。

高校教育方法上存在形式单一, 内容枯燥的问题, 学校的教育者还是以以前的教育模式来对大学生进行启发、灌输、通过长期的反复的思想道德教育来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意识, 这就致使一部分学生觉得大学生活的空洞, 理论的虚幻, 流于形式, 缺乏学习的兴趣。而网络的开放性、直接性、即时性则更易迎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另外, 高校中缺乏对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的教材, 抓不住大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即使一些高校已经开展网络教育, 但教育的力度和效果不尽人意。

3.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提供了空间, 在现实社会中, 道德的维系主要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 有时是以国家法律作为最后保障, 体现了他律和自律的相互结合, 但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 仅仅依靠网民的内心信念是行不通的, 要真正遏制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 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面对网络建设的严峻形势和迫切需要, 各种网络法规、条例相继出台, 对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 由于网络应用的纵深发展, 已有部分明显滞后, 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 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 对大学生的网络违法行为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

(二) 主观方面。

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是引发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危机的重要根源。大学生出现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有其自身的原因, 大学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 也是人生中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 更是一个人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阶段, 虽然大学生在生理方面已趋向成熟, 但是, 在心理的发展方面却不趋于同步。大学生的思想活跃, 模仿能力强, 但是他们人生阅历少, 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 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并且大学生往往精通于网络知识及技能, 却缺乏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法制观念, 自我监控能力不强, 容易放纵自己的网上行为, 丧失道德感。特别是许多大学生青睐富于竞争的网上游戏, 并痴迷于其中, 又易造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 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 严重的甚至会患上“互联网综合症”, 对其学业、生活, 特别是个性发展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三) 从众心理的影响。

当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使用智能手机, 高档手机 (Iphone4s、三星等) 亦成为时髦的追求, 对手机和其各种功能的使用便成为学生相互交流的话题, 甚至使用某特定功能的学生形成自组织。此外, 部分学生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少, 无法进行教育;大学生自我控制感的缺失、校园文化生活的单一、社会有关部门对其关注不够也是造成大学生手机网络危机的客观原因。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危机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和网络失信危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防范和矫治失范行为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此问题, 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和完善。

(一) 重视法律法规, 加快网络立法。

法律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环节,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网络隐私保护、网络侵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建立健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在“基本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 在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中, 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 有关部门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也是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危机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1994)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规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001) 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 在大力宣传和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对保障和促进我国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还必须不断健全网络法制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关部门应根据网络自身特点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并结合网络这一特殊思想阵地, 制定网上管理规定, 如网上信息发布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其次, 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同各种网上信息犯罪作斗争, 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 为高校开创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借助各种宣传媒体, 利用各种宣传阵地,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 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提倡网络成瘾与网络失信观念。对于利用网络传播色情、淫秽内容、实施诈骗、破坏安定团结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予以打击,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依法管理, 依法惩处才是切断网上犯罪和网上不良信息的关键所在。

(二) 家长要与子女沟通和交流, 引导学生抵制手机成瘾。

一是手机成瘾是青年成长中的发展性问题, 作为家长要能够正视它。二是家长要尊重子女, 平等沟通与交流。三是父母要鼓励子女多参加一些学校和社会之类的活动, 让他们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四是应该主动和老师、班长或同学联系, 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状况, 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三) 加强学校管理和引导,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

要想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规范建设,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 就必须重视学校的作用。首先,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讲座和宣传活动, 教育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不要让手机影响自己原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第二, 学校必须以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规范上网行为为目标,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提高大学生的规范意识, 告诉大学生如何理解、选择、利用和处理网上信息和娱乐资源, 营造大学生文明上网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等技术, 帮助“手机成瘾群体”调整心态, 逐步摆脱手机成瘾的困境。第三, 学校可以顺应时代需求, 建立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平台, 因势利导, 并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的优势,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 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认同感, 削弱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三、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诚信建设问题日益迫切, 中国互联网的前途在于诚信,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依赖于诚信, 我们期待政府、社会、网络业界、高校共同为大学生和全国网民打造繁荣诚信的互联网络, 创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苏美香.浅谈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及综合治理[J].武夷学院学报, 2008

[2].王小运.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王晨.网络媒体要担负起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N].计算机报, 2009

从“失信”走入“诚信” 篇4

“人死账不烂,人家的东西一定要还!”连日来,这样一个“信义姐夫”坚守诚信生死接力的故事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为全国广为传诵,感动了无数人。

中国历来是个注重诚信的国度,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规约着人们的内心,也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即便在今天,我们也总能听到许多关于遵信守诺的美谈。

然而近年来,一些诚信缺失的事件冲击了国人的心理防线。比如,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达芬奇家居”风波、“地沟油”内幕……我们面临着“失信之痛”。人们不禁要问:处在转型期阵痛中的中国,到底如何才能走出诚信困局?失信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代价会有多大?怎样才能重铸社会诚信基石?

这些年的失信之痛

2008年3月,南京儿童医院把10例婴幼儿泌尿结石样本送至鼓楼医院泌尿外科专家孙西钊处进行检验,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开始浮出水面。据卫生部统计,这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共涉及国内包括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奶制品生产厂商,致使全国29万婴幼儿因为食用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奶粉而出现泌尿系统异常,其中六人死亡。

2011年3月,食品行业又出状况。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上海华联超市等商家多年销售“染色馒头”,所售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改,防腐剂、人工色素、甜蜜素等对人体不利的添加剂“齐上阵”。

6月,“郭美美baby”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微博认证迅速引起网友关注,其炫富行为让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及其公益事业中存在的问题生疑。近年来,慈善丑闻频频发生,从“中国母亲胡曼莉慈善敛财”到“章子怡诈捐门”到“虚假发票”再到“红十字会万元餐事件”,中国红十字会正处于无法自证的尴尬局面,遭遇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过去20多年,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主要瞄准受益人的需求,捐赠人却常常被忽略,知情权、监督权被剥夺。因为善款流向及慈善机构本身行政支出不透明,导致大部分捐赠人对善款的使用情况无从知晓。

2012年2月,浙江凯旋万豪置业有限公司的老板陈飞携带1亿多元的巨款跑路,桐乡市濮院胜利广场项目全面停工。该公司涉及委托合同、民间借贷、保证合同纠纷案件5起,诉讼额316万余元,累计欠中建六局等10余家单位和个人工程款及借款1亿余元。

2012年4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制作的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再次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节目曝光了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受功利主义影响,诚信慢慢成了稀缺品。对一些商家来说,诚信只是糊弄人的工具。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食品,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跑路老板”。连原本应该最为纯洁最为体现爱心和善心的公益组织和活动都被铜臭所污染,当治病救人的药品也存在诚信危机之际,我们不禁悲叹:还有什么能是真的?

一场坚守诚信的生死接力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扬州店主,守着一个小小的干洗店,过着一天三顿吃面条的日子,陈佳一家始终坚持的是诚实守信经商、坦坦荡荡做人。大家说,不幸遇难的陈老板,人品就像他店门口的那株君子兰。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扬州家庭,岳父母年事已高,作为扬大附中教师的姐夫赵红兵,尚未从悲痛中走出,便掏出自己的钱,替内弟补上诚信人生的最后一步,完成了坚守诚信的生死接力!

2012年4月29日,曾经在扬州市区南宝带新村金利来干洗店办理过洗衣卡的顾客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如果你在宝带小区金利来干洗店有衣服未取或卡里有钱没有用完,请你带发票和卡来取。敬请原谅。”同时,在干洗店的大门口墙上,也贴着一张醒目的告示:“因金利来干洗店发生重大变故,如你有衣服,请你一定要于5月6日来取。敬请原谅。店面和干洗设备有意转让。”告示的下方,还有一个手机号码。看到这一幕,所有的知情人都感动不已。

约一周时间,赵红兵共清点出衣服近1000件。目前,已有近800件衣服被顾客拿走,同时,退卡并返还干洗卡内剩余金额3000余元。干洗卡内的金额,最多的有300元,最少的只有几块钱。赵红兵说,店主生前就是一个讲诚信的人,靠诚信赢得众人的好评和尊重。我们活着的人,不能让走了的人死后还要被人指责。

在收到短信后,一位姓朱的顾客特地前来“还钱”。“陈佳厚道、诚实,我的衣服在他这里洗已经6年了,因为太熟了,我的卡放在他这里,洗几件让陈佳登记就行了,卡里的钱不够了,我有时候想不起来,他也不说。我的卡已经透支了,今天特地来还钱的。”

俗话说“诚信二字丢,莫在世上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兄弟俩每年都会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2009年底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在返乡途中遭遇车祸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兄弟俩的诚信之举深深打动了全国人民。孙东林20年来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的承诺在网上广为传播,这兄弟俩,被人们称为“信义兄弟”。

“信义姐夫”和“信义兄弟”一样,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带给无数相识的、不相识的人温馨、感动和震撼。他们用义举告诉我们,什么是诚信,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值得我们坚守和尊敬的品德。他们的故事还在传颂……

崇尚诚信,传递温暖

“诚信大事榜”如同一张喜忧交织的网,勾勒出了当今中国社会的诚信格局:一方面,诚信缺失已侵入社会各个领域,不论个体诚信度,还是社会公信力,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另一方面,恪守诚信的人与事也坚韧地存在着,给人们带来温暖,留下启迪。

无论是信义兄弟还是信义姐夫,在他们自己看来,自己是做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人们觉得是那么的不平常呢?这恰恰是我们现在身处的社会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我们老祖宗信奉的诚信正悄然流失,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一些人群中,不诚信屡屡发生。

然而,像他们这样对诚信坚守的行为,恰如暗夜烛火,虽然微弱然而光明,虽然渺小然而温暖,虽然点点却可燎原。正是因为我们看过了太多的卷了消费者钱跑路的商家,看到了太多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只认钱不认人的消费陷阱,看到了太多的无良店主和黑心商家,我们才更觉得诚信的可贵。诚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遵守和维护。

从“失信”走入“诚信”,是一项关涉各界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个人,责无旁贷。我们已没有时间唏嘘观望,行动起来,拯救诚信,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认为遏制当今社会各领域的不诚信现象,必须依靠诚信体制建设,进行制度性设计和讨论,用法律、心理、社会等各种方法来纠正不诚信带来的问题;而减少社会个体之间的不诚信行为,则要更加倚重文化的力量。如果能够把诚信“种”进人心里,形成一定的社会共识,营造出崇尚诚信的社会文化,那么违背诚信的现象就有望自然减少。

诚信原本是基本的道义良知,我们为“信义”所感动,因为他们的言行值得珍视,值得人人关注与探讨。“生死诚信接力”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体现了做人的良知与品格,更反映了我们当前最需要的东西:社会信义。

因此,积极、善良、阳光的心态是解决我们当今社会诚信问题的一剂良药。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人类的天性不是斗争、欺骗和伤害,我们可以选择爱、责任和善良。就像赵红兵宁愿自掏腰包也要替内弟补上诚信人生的最后一步,孙东林宁愿四处举债也要履行对工人的承诺,都是这种心态最好的注脚。

浅析高职学生失信问题 篇5

诚信的对立面就是失信, 指一方行为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置对方利益于不顾, 既不真实承诺, 又不兑现承诺, 并利用交易双方的信息劣势 (信息不对称) 或契约劣势 (契约不对等) , 而谋取超额交易收益的市场交易行为和表现。失信行为有各种具体的表现, 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两种情况:一是弄虚作假;二是不守信用。

二、高职学生失信问题的现状

诚信教育是高职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高职学生失信现象的出现和广泛, 更应该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 应该认识到高职学生失信问题的现状, 具体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考试作弊, 不守诚信

考试作弊就是考生不遵守考场规则和考试纪律, 不是依赖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来完成答卷, 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获得试卷的答案。因此, 考试作弊实质上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违背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 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 是一种失信行为。高职学生对自身群体中存在的考试作弊现象比较认同, 而对自身个体的作弊心理也并不讳言。考试作弊现象体现了高职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缺乏, 同时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破坏了校园风气, 增加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难度,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的同时, 也应把加强诚信教育与杜绝作弊陋习结合在一起。

(二) 简历虚构, 违约严重

面对高校就业方式的改革以及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剧增, 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为了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获胜, 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高职毕业生们千方百计, 使出了很多办法去获取更大的优势。一方面, 一些高职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自己的优势, 为了给招聘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对自己的求职简历进行虚构, 包括篡改成绩单、编造社会实践和职务, 谎报自己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 有的甚至复印别人的荣誉证书等。另一方面, 出现签约中的违约现象。由于高校就业体制的改革, 高职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和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 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 加上青年自身带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等不成熟因素, 致使在择业时更多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 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而频频违约或毁约。

(三) 拖欠贷款, 无视承诺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国家配合高校教育改革, 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 缓解了高校资助经费不足的矛盾, 使众多经济困难的学生得以完成学业。但是,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运作并不理想, 出现了"银行贷不出款, 学生贷不到款"的现象。这里有具体操作和相互协调不到位的原因, 更有银行和高职学生之间缺乏信任的原因。学生不按规定还贷的行为, 造成银行担心贷款收不回、而不积极向学生放贷的现象。据报道, 在北京各高校已进入还款期的学校中, 有80%的学校都存在借款学生违约的问题, 其中又有近九成的学校学生违约率在20%以上, 三成的学校的学生违约率达50%以上, 个别学校违约率高达100%, 持续违约达27个月。高职学生拖欠贷款的失信行为降低了贷款银行对高职学生的信任度, 挫伤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阻碍了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顺利实施。高职学生拖欠贷款的现象可能有着其他的现实因索, 但高职学生的信用问题是根本。

三、解决高职学生失信问题的对策

目前, 高职学生失信问题已经成为了比较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 对于高职学生今后走入社会的诚信也是一种考验。高校应该特别关注高职学生失信问题, 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 诚信教育建设

从改善诚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增加诚信教育内容, 增强校园诚信氛围等几万面来着手。第一, 增加诚信教育内容, 设立诚信教育课。通过诚信教育课, 使学生了解诚信道德规范的深刻含义, 了解诚信道德规范对人的立身处世的作用, 了解它对高职学生的成才就业的现实作用,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诚信与自己切身利益的一致性。第二, 探索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在高校增加诚信教育内容的同时, 也要探索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最后,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诚信的道德价值。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访谈,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 使学生在自己的调研过程中切实体会到诚信的道德价值和现实作用。

(二) 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在校园中通过各种方式营造一种诚信的精神氛围, 以此来影响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素养及道德水平, 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诚信品质的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创建校园诚信文化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着手:首先, 从学校的校训、校风入手, 使学校的校训、校风体现诚信的人文精神。在校训和校风中加入诚信信条和诚信理念, 对于塑造整个校园的诚信氛围起到引领作用;其次, 通过各种方式, 加大诚信宣传力度, 营造校园诚信氛围。通过这些宣传方式, 在整个校园中形成一种"诚信光荣, 不诚信可耻"的校园氛围, 从而使高职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 逐渐形成诚信的习惯和作风。

(三) 诚信制度建设

对于失信问题的解决, 不仅要进行心理道德层面的教育, 还有具体的制度约束, 在高校进行诚信制度建设,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建立高职学生信用档案

高职学生信用档案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高职学生的基本情况;高职学生的借贷情况, 包括是否在上学期间有过贷款记录, 每笔借款时间、种类、金额、还款记录等;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 包括已就业的要记录单位名称、联系方式 (电话和通讯地址) 、单位地点等。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建立高职学生信用档案, 是解决高职学生助学贷款中拖欠贷款问题的有效措施, 同时会使高职学生意识到信用的重要。

2. 建立失信惩罚机制

诚信这一道德规范的培养和形成既需要道德自律, 又需要严格的惩罚机制对人们进行他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建立诚信惩罚机制就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校规校纪或法律让失信者承担一定的责任, 从而达到对失信行为的控制。高校要建立和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校规校纪, 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让违反诚信原则的人受到处罚, 付出代价。

企业失信,多因违法成本低 篇6

从实际情况看, 我国企业坏账率高, 已经不是信用体系建设落后的问题, 而是整体法治环境不完善造成的。因为自身资金周转不到位确实没钱还的企业为数很少, 许多欠账不还的企业都在故意欺诈。有的企业骗到大批货物后就会以资金问题为借口而倒闭, 然后换个法人代表重新注册新的公司。即使社会征信系统多健全, 对这样的骗子也无计可施, 况且这些行骗企业哪会在乎上信用黑名单呢?

对诈骗行为就应该用法律严惩, 而不仅仅是进行失信惩戒。但现在多数行骗企业经营者不仅没被以诈骗罪起诉, 还能一而再, 再而三地用同一种方式行骗, 这无疑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造成的。违法成本低, 骗子自然肆无忌惮。

更令人不解的是, 一些企业被骗后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往往被以经济纠纷为借口而拒绝受理。而去法院起诉, 则又会遭遇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即使好不容易胜诉了, 又会碰到“执行难”的困惑。结果, 欠款讨不回来不说, 还得再填进去大量人力物力, 甚至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难怪很多企业再遇到同样的事情, 第一反应都不是报案或起诉, 而是通过其他渠道解决, 如找“社会上的人”来“私了”。

完善征信系统、健全信用体系固然必要, 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与问责, 促使其严格执法同样是当务之急。如果不依法严厉打击欺诈、造假行为, 不仅中国企业的经营成本会因坏账率高而不断提高, 最终会通过产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让全体国民为信用缺失与执法不力埋单。特别是中小企业最缺流动资金, 本来可以通过先收货后付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现在由于一些企业信任度已极低, 很多企业都要求客户先付款再提货或“一手付钱, 一手交货”, 使企业的资金压力更大了。

企业财务失信行为的成因及其治理 篇7

一、企业财务失信的表现形式

(一) 企业财务信息失真

我国企业财务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由于信息不完全的存在, 信息共享机制也未形成;二是企业财务失信成本远远小于收益, 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我国企业财务失信行为表现为:虚假的经济业务资料和虚假的会计信息以及不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导致企业财务的不真实性。主要类型:一是假账真做。无原始凭证而凭空填制记账凭证, 余额与原始凭证不符。原始凭证是会计工作中最基本的账务处理依据, 是记录企业经济交易和执行情况的单证, 同时也是审计财务报表数据的直接证据。但某些企业单位为了满足局部小团体的利益而采取伪造、变造等手段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资料, 产生虚假的会计报表数据。二是真账假做。有的会计用以记账的依据是真实的, 但后期的加工处理却采取了弄虚作假的手法, 最终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二) 企业间存在严重的违约现象

企业间合同违约、互相拖欠债务等行为严重冲击商业信用关系和市场经济秩序。 (1)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财务的假账行为, 致使中国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是造成企业相互拖欠、逃废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 (2) 企业合同违约。伴随着我国经济成份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经济合同的违约主体呈多元化的结构状态。在我国, 不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个体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还是三资企业, 以及一些混合型的企业, 都具有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经济利益。企业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关心, 都会做出履约还是违约的选择。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 我国企业的合同履约率从1990年80%~90%, 下降到1999年的50%左右, 有的不发达的地区甚至低于50%, 而2000年合同履约率只有40%左右。企业合同的违约现象造成了企业之间拖欠行为和“三角债”, 企业间的逾期应收款约高, 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 “企业相互拖欠”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种风气。

(三) 企业与会计制度、税务法规相违背的现象严重

有的企业不严格按会计制度处理会计账目, 经常做两笔账, 一笔用于对外, 即工商税务等部门, 一笔专门用于内部处理。企业的做假账的现象导致国家的税收流失, 也使国家和银行受损, 企业的信用水平下降。

二、企业财务失信行为的形成根源

我国企业财务失信行为之所以严重存在, 其原因是多方面, 信用的缺失、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信用制度的完善是主要的原因之一。社会信用环境影响企业信贷违约的成本, 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使企业——银行博弈成为无穷重复博弈, 提高企业违约的门槛, 加大企业的违约成本, 降低中小企业选择违约的概率。但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 加上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 信息的失真, 社会监督和惩罚机制的无力, 导致企业的违约成本降低, 其财务信用违约成本远远低于履约成本, 给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造成极大的障碍。

(一)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与市场经济环境不相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外部环境变化在为企业带来机会和利益的同时, 也导致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 如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所在行业的政策变化、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的变化、外汇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就要求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作出必要的调整。

(二) 信用意识在企业财务中尚未完全推广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信息高度透明, 企业以财务信用参与市场竞争, 且以企业拥有的财产从事经营活动并承担风险。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不完善的市场体制和信用体系以及信用观念的淡薄, 缺乏财务的信用制度, 企业财务信用处于无序的状态。重塑财务信用体系和信用观念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以及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加强。

(三) 产权不明晰影响企业信用

企业的产权制度是影响企业信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市场经济究其本质而言、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关规则进行分工、合作、分配的过程, 在整个市场经济秩序中最核心的运作根据是产权。产权是财务信用的基础, 是财务信用体现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不清、责任不明, 片面追求当前的利益, 无长远的发展规划, 企业诚信的意识模糊, 是企业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 企业财务内部监控制度不健全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内部财务监控制度的普及率还相当低, 内部财务监控制度的不健全和财务关系的混乱是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存在财务内部监控制度, 也因为执行不力和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 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善的市场体系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的一方获取信息的不完全性对于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 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 而交易的另一方在交易中处于垄断优势, 进而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 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我国当前不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环境, 企业不守信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力度不大的市场惩罚机制, 造成企业极易选择拖欠逃避债务。此外, 不规范的信息披露方法和不健全的信息传递机制导致内部会计信息失真和过高的信息收集成本。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使自我履约机制无法充分体现, 企业财务的信用声誉机制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使得不讲财务信用的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

三、企业财务失信行为治理措施

有效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制应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前提, 提高整治企业财务失信行为力度的措施已势在必行。

(一) 建立企业财务信用管理内部自律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

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内部自律机制是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培养企业财务人员信用意识的前提和条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 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注重讲信用的意识, 建立财务信用人才的资格考核和认证制度, 进一步完善对现有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人才的管理、考核、监督机制。同时外部的监督能约束财务信用意识的形成, 加大对从事企业信息服务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的认证、评定等的政府部门进行严格监控, 杜绝由于信息生产环节的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虚假信息有效的监督体系;有力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可加速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建设。

(二) 建立企业财务守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 即激励约束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范, 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激发人的动力, 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 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规范人的行为, 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对财务守信企业的激励措施主要有: (1) 用财务的信用评估激励企业从事信用活动, 并对具有良好财务信用的企业建立声誉机制, 使其在社会和经营活动中树立良好的从众形象并加以广泛的宣传, 同时, 将一些公共的投资项目或较好的商业机会以奖励的形式给予信誉好的企业, 既是对信誉好的企业的激励, 同时也是对信誉不好的企业的鞭策。 (2) 在税收和银行贷款利率方面予以优惠, 对财务信用较好的企业, 可适当降低税收, 使其增加获取利润的能力;降低银行贷款的利率, 增加企业的融资额度, 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形成价格激励。 (3) 政府对财务信用好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资金支持, 促进守信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扩大规模、发展壮大。财务失信的约束机制可最大限度地抑制财务欺诈、商业欺诈和不良动机的投机行为, 是不守信企业的违约成本加大, 通过对失信者的经济处罚、劳动处罚以及声誉的约束来规范失信者的行为。

(三) 建立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信用文化

在我国经济社会中, 企业信用缺失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 企业的失信行为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资源严重浪费, 甚至造成信用危机, 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根治企业失信行为刻不容缓。同时, 经济生活的文化特征日益明显, 出现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信用文化是企业财务信用的核心内容, 是增强经营者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的基础。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用是企业价值观最为重要的部分。构筑企业诚信文化就是要在企业里树立起“信用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的意识, 每个企业都要依靠自己对其他企业对社会交往规则的遵守来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四) 加强道德建设, 强化信用意识

加强企业经者的信用意识, 牢固树立“以诚立身、以信立业”的理念, 将信用渗透到企业经营全过程, 加强以信用为灵魂的企业文化建设。道德是信用的思想基础, 也是信用行为的自律机制之一, 因此, 道德对企业信用行为的约束, 更重要依靠企业员工内在的思想素质来保证, 以道德自律来保证企业信用行为。

参考文献

[1]孙育红:《对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几点思考》, 《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聊进球、刘志华:《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当代财经》2005年第5期。

中国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研究 篇8

(一) 当前中国电信产业失信行为的表现

1. 企业信用缺失。

(1) 企业之间竞争不规范。恶性“价格战”愈演愈烈:擅自改变资费标准, 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用户或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散布涨价或者降价信息, 扰乱市场秩序;订立价格联盟, 损害其他经营者或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 (2) 企业之间信用无保障。互联互通中, 个别主导电信经营者出于“保住用户阵地、维护自身利益”的狭隘意识, 在与新兴电信企业网间互联时不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全面履行互联协议的约定, 而是以各种借口拖延网间业务开放, 人为设障, 降低互通率和互通质量, 损害了互联他方及电信用户的利益[1]。 (3) 企业自觉履约率低。近年来, 电信运营企业在当地通信管理局或行业协会的倡导下, 行业自律公约或自律协约签了不少, 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1]。个别企业言行不一, 背弃协约条款规定, 有的甚至擅自撕毁协议, 在经营中仍我行我素, 继续违规, 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2. 个人信用缺失。

电信企业的欺诈行为使用户、投资人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同样, 电信公司也由于各种用户欺诈行为, 如盗打电话、拖欠拒交话费、伪造身份注册及网上商业诈骗等, 蒙受巨额损失。 (1) 用户的电信欠费和恶意欠费行为普遍存在, 致使一些恶意欠费者在不同运营公司消费而得不到追究。特别是取消入网费以后, 恶意欠费的欺诈行为更加难以防范, 已经使电信运营企业呆账比例增加、企业利润不实、资产流失严重。 (2) 欺诈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少数电信用户或盗用他人电子密码通过电信网络侵害合法用户的利益, 或伪造身份证注册和上网或盗打公用电话, 或伪造电信卡使用业务, 手段多样化。

3. 政府信用缺失。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关键, 起示范作用。电信改革已经走过十年的艰辛历程, 围绕提高电信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和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电信服务两大主题, 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式的重组改革, 但市场绩效并没有取得基于有效竞争的良性结果。政府在市场进入、互联互通、电信资费、普遍服务等诸多方面的表现令广大消费者失望:垄断定价、限制竞争、服务低质量、“不联不通”, 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二) 电信产业信用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1. 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建立, 失信者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

建立健全合理的失信惩戒机制, 是规范信用交易的有效途径, 是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保障。中国电信产业存在大量失信行为, 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信息管理体系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失信违规成本小。在立法方面, 《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 《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 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 诚守信用的立法明显滞后[2]。

2. 电信产业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 它通过对失信行为的社会联防和适当惩戒, 有效保护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需要综合抓好信用道德文化、信用法律环境、市场培育和中介服务、政府监管及行业自律、技术支撑体系等多个环节, 全面考虑制度安排、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技术手段等许多方面,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市场行为主体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完全契约, 是市场经济中信用缺失的主要根源。

3. 市场信用意识淡薄, 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由于当前电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健全, 产权制度不明晰, 国家代替企业成为社会信用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成为自主经营主体, 而由于产权边界不清, 企业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就很难使市场经济主体自觉讲信用, 一大批企业会“搭便车”, 坐收失信之利, 却不用付出任何 (失信) 成本。因此出现了电信市场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2]。

二、构建中国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必要性

(一) 构建失信惩戒机制是加快建立信用体系的关键环节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是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重要保障。目前, 电信产业乃至其他领域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经济失信行为, 关键在于长期以来缺少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部件———失信惩戒机制, 这使得市场中信用主体的失信行为几乎不受成本约束, 造成信用市场中的虚假信息普遍存在。

(二) 构建失信惩戒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不是仅靠道德的软约束就可以形成的, 还需要社会制度的硬约束。中国自20世纪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经济主体逐渐多元化。与之伴随的就是原有的社会规范基本丧失殆尽, 社会各经济主体利益边界模糊, 市场范围扩大的速度远远快于社会约束与制度建设的速度。这种不协调发展, 使得那些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和承担责任条件的市场主体大量存在, 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3]。

三、构建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总体思路和运作机理

(一) 失信惩戒的内涵

失信惩戒就是对通过一系列措施、手段和办法, 对失信行为能够及时、适当地进行惩戒, 造成对失信行为人的经济、道德或者其他约束, 使其付出高昂的失信成本, 把失信行为人的个别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 并对其未来的预期形成巨大的威慑力和社会影响力, 这是失信惩戒机制的内在含义。

(二) 构建失信惩戒机制的总体思路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失信惩戒机制实质上就是一系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包括基于信用记录, 通过生产、销售、购买和使用信用产品对失信行为进行的市场性惩戒, 通过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的司法性和行政监管性惩戒以及对失信行为人的社会性和行业性惩戒。其运行机理在于以信用记录的形式对失信者的失信行为予以准确的记录、保存和标识, 并将其置于全社会的监督控制之下, 通过市场、行政监管、法律、行业自律及社会道德等综合惩戒机制给予失信者及时适当的惩戒, 使失信者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 把失信行为人的个别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 使失信者一处失信, 处处受制约。

(三) 中国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运作机理

1. 通过生产、销售、购买、使用信用产品形成的市场性惩戒机制, 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和个人, 给予优惠和便利;

对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和个人, 拒绝进行交易, 让其遭受种种不便。

2. 通过综合利用市场性惩戒和社会性惩戒机制, 记录和

公示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个人和组织, 通过信息的广泛传播, 使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 让失信者一处失信, 处处受制约, 并形成对失信行为的威慑力量。

3. 通过行政性监管性惩戒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经济赔偿

或行政处罚, 使之在财产、人身自由、资格准入等方面付出代价, 同时, 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形成监管合力, 减少重复建设。

4. 通过行业性惩戒机制的建立, 加强行业自律, 对政府委

托下对失信行为人进行行业资格准入的限制, 甚至责令退出行业, 使之在行业内难以立足。通过自律、互律和他律的约束机制, 提高行业信用水平。

5. 失信惩戒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信用水平和创造信用

环境, 因此要及时接受被失信惩戒机制处罚者的投诉和申辩, 纠正记录错误和帮助失信者修复信用, 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信用环境。

四、政策建议

(一) 推进电信产业信用体系建设, 为失信惩戒创造前提条件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要以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前提条件, 因此, 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尽早建立起政府推动、以信用服务业为主体、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企业信用管理为基础、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能够如实反映市场交易者信用状况和应对措施的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 加快信用立法, 为失信惩戒提供法律保障

失信惩戒机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条件是有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作为基本保障。要尽快推进《电信法》的出台, 同时制定失信惩戒的法律法规, 明确在市场经济中, 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 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制裁, 明确失信行为的惩戒内容, 失信惩戒的实施主体及其责任。

(三) 加强电信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为失信惩戒创造基础条件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环节。加强企业信用建设, 培育良好的企业信用品牌, 防止因授信不当以及因客户违约而发生信用风险, 是构建失信惩戒机制的基本目标。鉴于电信企业在信用管理上比较薄弱, 没有形成防范信用风险的机制, 所以应该加强电信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推动企业尽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引导企业把现代信用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四) 推动行业协会建设, 为失信惩戒提供客观环境

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中间体是行业性惩戒的实施者, 在失信惩戒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业协会按规定承担行业性失信惩戒功能, 制定行业规章制度, 记录、披露所属企业信用行为, 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自我约束, 改善业内的信用状况。政府应当在法规建设、业务环境和人员安排等方面支持信用行业协会, 使协会得到培育发展, 同时又要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行业协会能够诚信守法、规范运作。

参考文献

[1]赵兴源, 吴烨.信用缺失已成为电信业做大做强的“瓶颈”[EB/OL].http://market.c114.net/220/a153773.html.

[2]谭永智, 李淑玲.企业信用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失信的知识精英 篇9

一个纵容失信的环境,比失信行为本身更加可怕

公众眼里,他们是距世间真实最近并为古今真理代言的人。因而,理应也是最可信赖的人。然而,从高考身份造假到学位论文抄袭,再到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开撒谎,中国知识界的失信之举,正在使这个圈子里的所有人变得可疑。

校园诚信的沦陷

2009年高考身份造假事件发生后,汹涌的舆情对相关部门的责任一一发起追问。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教育界,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使这些考生为求利益而置诚信于不顾?重庆市文科状元卷入此案则令知识界的前景更加堪忧,未来中国知识精英的诚信水准难道如此?

一个无可置疑的结论是,当前中国教育“重利轻义”的倾向与知识界的信用坍塌有着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早有专家指出,今日中国的各类学校,特别是大学,已经变成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场所,而其应有的德性培育职能正日渐丧失。在这些地方,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备受推崇,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论则遭遇冷落,习得更多的知识以便获取更大的利益,似乎成了人们求学的唯一目的。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包括诚信在内的各种道德价值皆被视为次要。

一场围绕诚信展开的科技对抗与反对抗颇具讽刺意味。

2009年高考期间,北京市首次利用无线电监测设备对作弊行为进行侦察。为此,相关部门在全市特设9个无线电固定基站,派出若干辆监测车定点巡查,并责成专人在指挥中心进行全天候监控。据介绍,此次用于每个监测基站的设备成本高达千万元之多,如此大手笔投入的目的只有一个——防范考生利用微型耳机、带有LED屏幕的特殊橡皮等高科技工具实施作弊。

在中国未来知识精英的后备力量中,诚信状况如斯,大学里的学术造假事件亦屡禁不止。2009年,高校学术造假再现“井喷”。

3月,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论文鉴定结果为“过度引用不当”。

4月,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湛匀因论文抄袭被撤行政职务;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开发布会指认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5月,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驚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

6月,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曝涉嫌抄袭;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

7月,西南交通大学对其副校长黄庆的论文涉嫌抄袭一事,给出了处理意见,认定黄庆的博士论文有抄袭行为且性质较为严重,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博导资格。

……

而这仅仅是当代中国学术造假史上的一个片段。有相关机构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学术造假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将近5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学术不端行为“相当普遍”;超过50%的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抱以宽容的态度——这让人对知识精英的诚信意识感到不安。

知识精英遭遇集体考问

知识精英对诚信价值的不敬无异于向其身份的权威性发起了挑战。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知识精英始终兼具道德楷模与学问领袖的双重身份,而他们的天职则是通过知识的生产与传承来践示社会道德。关于知识精英的理想人格,《左传》曾有言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显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评判体系中,知识分子的顶级业绩应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则次之。其中, “信”又是根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即人若不讲信用,则与之相关的一切便皆难辨真假,学问自然包括在内。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公众对知识精英抱有的道德期待,要远高于政界或商界领袖,于是,当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精英群体也变得不可靠时,公众的失落可想而知。这种失落在一些事情发生后,轻易即可变为群情“激愤”,不久前曝出的余秋雨“诈捐门”便是一例。

涉嫌少捐多报赈灾款的余秋雨在这个夏天成了众矢之的。曾经美好的公共形象瞬间坍塌,余秋雨为他的谎言付出了20万元换不回的代价。

易中天在质疑余秋雨时表示,“在我看来,捐不捐款,是每个人的自由。面对质疑,也有权保持沉默。但一旦开口,就不能撒谎。实际上,余秋雨的问题,不在捐没捐款,而在撒没撒谎。这就必须质疑,必须追问。这种质疑和追问,既是对公众负责,也是对余秋雨本人负责。”

“全民骂杀余秋雨”的批判运动对于余秋雨个人而言也许有“用刑过猛”之嫌,但作为对公共知识分子的诚信考问却也在情理之中。人们的愤懑源自被愚弄之后的发泄,更源自一种深刻的忧虑——从此以后,以这个名字为注脚的话语均需辨识,而在此之前,人们曾将这样的话语视作知识并对之深信不疑。当身负知识精英角色的人公然撒谎时,令公众忐忑的不是此人的失信之举,而是将来,人们还能把探求真实的希望托付给谁?

“知识分子说谎是一件特别让人沮丧的事。这就好比从书中引用数据,当已经引用了成千上万个数据之后,你突然发现书中的一个数据是错的。这时你的感受就是知识分子说谎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一位知识分子对余秋雨事件如此评价。

有研究信用问题的专家指出,个人的失信行为往往会使其所在的组织、社区遭遇信用危机。如果社区成员的公共意识淡漠,那么一方面,个人的失信行为会相对无拘无束;另一方面,这个社区的其他成员也会频遭诚信质疑。

事实上,余秋雨的“诈捐事件”使知识精英作为一个群体遭遇诚信追问,就连极力揭露余秋雨的易中天也不得不公示其捐款证明,以此洗清公众对自己的怀疑。

如果中国的知识精英纷纷卷入各种丑闻风波,我们是否应当追问:到底仅仅是这些精英本身出了毛病,还是整个社会出了毛病?根据知名学者丁东的观点,对于知识精英失信行为的讨论不应仅停留于当事人是否应受责罚或者如何受责罚,而是应该由此反思,导致这些现象的体制性、社会性原因是什么?

以学术造假为例,支撑学术成就虚假繁荣背后的那一套“只重发表,不问其他”的知识生产机制和各种鼓励政策屡糟诟病。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在谈及学术造假问题时认为,“工作本身如果变成一个谋生手段的话,每个行业都难免功利。老师们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目前中国学术研究所含的功利成分较多。因为现在的教师还没有达到衣食无忧地做学术的地步,这个现象属于导向性的问题和体制性的问题。”

丁东曾发表文章指出,诚信的大面积坍塌,仅仅归因于某些个人的道德缺失是不行的。某些失信行为渐成常态,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伦理导向出了偏差,维持正义的社会基础秩序已被破坏。传统属于清流的领域现在已经浊浪滚滚,污水四溢。

上一篇:金融街国际化现状下一篇:锻炼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