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透析

2024-05-20

原因透析(精选11篇)

原因透析 篇1

1 “钱荒”表象及原因分析

今年5月中旬, 银行间同业市场资金面开始出现趋紧的态势, 隔夜shibor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从3%左右的水平上升到8%以上, 6月20日更是飙涨至13.44%的历史高位。“钱荒”的影响蔓延至整个金融市场。“钱荒”来袭, 许多银行全力投入“抢钱大战”, 送大米、送油、送手机等手段层出不穷。一时间, 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急剧上升。一些商业银行由于资金短缺需要贴现短期票据。债券市场也受到了牵连,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的债券一时也出现了认购不足的情况。沪深股指应声下跌, 创出年内新低。部分交易型货币基金出现了明显折价, 基金份额大幅萎缩。

在市场巨大的舆论压力下, 央行于6月25日发布公告称, 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缓解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上涨的状况。目前同业拆放利率一路下行, 银行间市场已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股市经历了较大跌幅后, 初步企稳, 出现短期上升态势。至此, “钱荒”现象初步缓解, 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短期性波动影响逐渐减弱。

为什么会出现“钱荒”现象, 它的深层原因在哪?让我们展开分析探究。研究认为, “钱荒”的根源是银行资金的“期限错配”与“资金错配”。“两个错配”是造成“钱荒”的直接原因, 最终导致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和融资平台, 造成银行同业市场的流动性紧张。“期限错配”是指银行资金来源与去向期限不匹配。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短期存款等方式获得短期资金, 通过同业存款的方式存入其他银行, 其他银行再通过信托计划或长期贷款等方式赚取利差。理财产品和短期存款到期需要兑付时, 银行就通过同业市场融通资金。当所有银行都采取同样的做法时, 就出现了银行同业市场流动性紧张。不少银行由于误判, 在6月份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到期资金安排, 导致出现了高价借钱和交易违约的情况。

“资金错配”是指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中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 无法满足实体企业融资需求, 造成企业资金成本高企。相当多数量的资金在金融机构间“空转”, 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门槛和成本都较高, 而一些容易获得贷款的国有企业与大型企业也没有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 而是投向有更高回报率的信托市场。大量信托资金在层层杠杆化后, 最终进入到高回报率的房地产市场和各类融资平台。

今年以来, 货币投放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出现显著增长, 市场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今年6月末, 广义货币 (M2) 余额105.45万亿元, 同比增长14.0%, 比上年末加快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 余额31.36万亿元, 增长9.1%, 比上年末加快2.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 (M0) 余额5.42万亿元, 增长9.9%, 比上年末加快2.2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为10.15万亿元, 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

与此同时, 6月份实体经济的指标并未出现向好的趋势, 工业生产、投资、消费、出口低迷, 表明当前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风险。上半年,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3%, 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1%, 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 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 比去年同期扩大1.6个百分点。出口10528亿美元, 增长10.4%, 增速比一季度回落8.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大幅提高, 但是实体经济持续走弱, 反映了大量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的状况。

当然, “钱荒”形成原因是复杂的, 影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其中既有外汇占款增速放缓、央票发行重新启动、监管力度加强、季节因素等客观因素, 也有中央银行希望通过收紧同业市场流动性抑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主观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是在“两个错配”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

2 当前“钱荒”对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

当前, 受“钱荒”影响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 包括基金、券商、信托在内的整个金融业, 还有实体经济, 但对普通人的财产安全影响不大。在银行间资金最紧张的时候, 甚至有部分银行暂停了零售贷款业务, 实体企业“断水”、“断奶”, 有的银行提高贷款利率, 将资金成本转嫁给企业。我们认为, “钱荒”是结构性的流动性紧张, 不是全面性的流动性紧张, 引发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很小。目前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已经回落, 企业融资成本也回到“钱荒”之前的水平。“钱荒”对宏观经济走势影响不大, 但是对实体经济有一定程度影响。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钱荒”对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反而是有利的, 通过它可以挤掉泡沫, 调整金融机构预期, 降低金融机构杠杆率, 提前释放金融风险。“钱荒”不是一种坏现象, 反而是一个契机, 能够扩大今后的政策空间, 有效促进金融改革。另外, 在企业杆杠率过高、产能过剩为主要标志的结构调整期, 市场主体在流动性宽松的大环境下缺乏去产能、去杠杆的动力。严把货币闸门, 通过收紧市场流动性, 倒逼市场主体去产能、去杠杆, 对实体经济反而是一剂良药。在本轮“钱荒”中, 央行的反应背后其实是更为主动的战略性选择。新一届政府宁愿牺牲短期经济增长, 来换取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正是当前“钱荒”现象的政策意图。李克强总理近期三度提及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释放出明确的政策导向信号, 传达停止扩张性政策,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深意。

总的来说,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把握进退有度, “钱荒”正是政府对宏观经济主动调控的结果, “钱荒”对经济影响利大于弊, 没有必要产生恐慌的心理。但“钱荒”现象向市场传递了一条重要信号:商业银行必须遵守规则和需更谨慎贷款, 不然会吃苦头。

3 广东应对“钱荒”的对策建议

今年7月9日, 李克强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 首度明确宏观调控要让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 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这为今后一段时期广东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上半年以来, 广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但也存在诸如消费增长下降、外部需求低迷、实体经济困难加重等问题。今年1-5月份, 广东投资增速较1-4月份略有回落, 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下降, 比1-4月下降3.5个百分点。工业九大产业投资增速比1-4月下降6个百分点。目前广东工业投资动力不足, 未来受投资和生产周期以及消费市场的影响, 难以维持高速增长。5月广东省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重点企业P M I) 为50.6%, 较4月回落0.3个百分点, 已经连续两个月下跌。下半年经济形势比较严峻, 不容太乐观。“钱荒”的背后更多的是实体经济之荒。广东应该利用此次“钱荒”的契机, 把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方面, 尽快扭转广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足的被动局面。为此, 为要达到年终8%的经济增长目标, 必须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提振实体经济,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一, 加强对信贷投向的引导

促进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推动信贷结构优化。引导银行贷款回归实体经济, 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 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信贷支持。利用信贷杠杆调整过剩产能, 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 从严控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扶持。

“钱荒”的背后更多的是实体经济之荒。广东应该利用此次“钱荒”的契机, 把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方面, 尽快扭转广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足的被动局面。为此, 为要达到年终8%的经济增长目标, 必须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提振实体经济,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二, 积极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自主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 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和信贷考核体系, 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支持中央驻粤金融监管机构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政策, 建立健全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 提高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效率。

第三, 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

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发展创新型融资工具, 特别是要发展股票市场之外的资本市场, 如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直投、权益信托投资等。注重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 从根本上完善直接融资环境, 提升市场功能。建立完善的市场约束机制, 兼顾承销商、投资者、中介机构等各方利益, 形成推动市场发展的合力, 充分发挥信息披露与信用评级等市场约束激励机制的作用。

第四, 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 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 切实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

建立健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加强中央驻粤金融监管机构与地方政府的监管合作, 提高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效能。建立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防范金融风险定期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原因透析 篇2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大学扩招等形势的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浮出水面。文章从经济环境、企业、高校、个人这几方面分析和廓清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四个原因:市场基础薄弱,人才供需结构不完善,高校和政府的牵引力不足及个人求职意向偏颇,并根据这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就业指导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面临这一状况,各市各相关部门不断及时地开阔新的思路,出台有利有力政策,大大缓解了因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较之其他地区的工作,苏州市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成效显著,走在了前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就业不是相对性的,只要存在大量的非充分就业者,他们就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进而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潜在因素。那么,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就业难,难在哪里?进而明确为什么难,理顺了这些关系,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就业难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屏障多。分层现象严重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根本不存在就业难问题,他们只要接受国家分配就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到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浮出水面,并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牵涉到市场供需的两端以及相关的服务引导中介。针对北京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教育学者杨东平指出,“高等教育即使扩张到目前规模,也还没到大学生过剩分不出去的地步”,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千方百计要一个北京户1:2有关”。上海、深圳、苏州、青岛等发展良好的大中型城市均面临同样的问题。

目前由就业市场引导的就业形势出现了分层现象,如学校、专业等因素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首先,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同。在上海、江苏地区,由于城市发展迅速,自动化及信息化进程加速,与其相关的机械、化工、计算机等具体专门技术特质的理科和工科性的专业在近几年来还不在就业难的范畴。相对难的是文科类的专业,但是这其中外语专业学生有比较好的去向,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增加了国际化交流,外语类人才会十分紧俏。英语专业如此,小语种,尤其日语、韩语等可望有较好的就业前景。人世后,社会最需要营销、管理、金融、财会等方面的人才,几年来,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较好的去向。另外,懂得世 贸组织规则的经济类、管理类和财会类人才也十分抢手。由于中文专业学生的适应面广、有一定功底,社会提供的许多岗位如编辑、记者、秘书、行政管理,都适合他们去做。历史、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专业,尽管随着每年公务员岗位的增加,报考公务员可以解决一部分这类学生的出路,但由于公务员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因此这些专业基本上在持续走下坡路。但是由于学校以市场需求为方向而大量开设了比如管理、营销、金融等专业,结果也导致了这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其次,学校和学历依然是就业的屏障因素。从用人单位来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某种程度上也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但是在选人标准方面依然存在倾向于名牌院校和高学历的现象。一些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没有面试的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首先从供需双方来看,劳动力就业市场上供需双方的不对称势必导致一部分退出就业行列。大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与大学生就业岗位增幅放缓成为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其次,用人单位择人标准依然较窄,而中小型单位与毕业生期望不对接。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以理性选择为本,他们基本上处于绝对的买方市场,选择人才的余地很大。一些比较好的企业如大型国企、外企等对学校和专业等依然倾向于名牌学校或高学历人才。复旦大学出版的(2005年上海市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大学生最愿意工作的单位所有制按选率高低依次为:中外合资(28.4%)、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3.7%)、外商独资(21.9%)、自营(自己或合伙开公司)(12.8%)、集体(合伙制或股份制)企业

(6.6%)、私营企业(3.0%),而对于能容纳较大就业人员的中小型企业虽然放松招人标准,但是毕业生却不屑于这些单位。

再次,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不能有效地为劳动力市场输送高素质人才。一些针对市场需要而开设的专业,由于学科体系及管理不完善,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而对于社会需要的技术工人在学校很难找到,这样又形成了一些职位人才的缺位。最后,就业制度不完善。一是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校就业中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人员少;对就业指导课不够重视,只停留在请领导讲讲就业形势或请企业老总、成功校友举办几次讲座,毕业生不能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对低年级的就业指导更无从谈起;此外,缺乏对学生求职的咨询与指导。不少学校没有专人做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就业形势严峻的低层次的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二是注重学历证书制度,但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三是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宣传力度不大,很难有效扩大就业岗位。四是公共就业服务缺位,包括就业培训、进行就业供需洽谈会、发布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咨询以及社会保障等。

三、多力合作,共同解决就业问题

1.完善大学教育体制,积极推进产学合作目前高等院校依然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校的培养也需有所加重和侧重。一味地以市场为导向则学校演变成为公司企业快速供应技术员工的培训基地,而只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又使得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劳动力市场。两者的结合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性问题。很多高校也在尝试产学合作这一办学模式,如实行小学期制,每个学生必须进行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的学校某些专业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等,促进了产学结合,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相长局面。产学合作实际上是多赢的机制,一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毕业以后有较好的归宿;对产业来说,它参与了教育过程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人才。

(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市场基础

从国家分配到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两种制度之间必然需要一个缓冲层才能顺利过渡,而这一缓冲层就是要培养毕业生就业制度前期的市场基础。具体来说,高校应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高校要有专门的通讯机构、服务中心等,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教育等人才,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度。此外,高校要建立和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就业模式的快速变化,作为有着传统优惠地位的大学毕业生,在思想和心理上毫无准备,一定时期内难以适应。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制度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设立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就业介绍所、就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等,免费为毕业生提供翔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 J。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提供网上就业平台,提高资源利用。

(三)扩大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多元就业选择

现在民营企业需求量增长较快,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而且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将进一步增加;此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这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形势要求,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和充满机会的中西部地区中去工作。另外,学生自主创业也是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方法之

。一方面学校和其他单位要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勇于创业,另一方面要完善自主创业体制,如降低学生自主创业门槛,提供前提培训及积极的市场引导等。(四)毕业生需做好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不必拘泥于大中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更能施展个人的才能。此外,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甚至入学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

分析透析器残血的原因及处理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透析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2~78岁,平均51岁。原发病包括: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损害1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6例,梗阻性肾病2例,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2例。

方法:采用金宝血液透析机95S和200S、聚砜膜、合成膜空心纤维透析器,标准碳酸盐透析。透析3次/周21例,透析2次/周7例,透析1次/周2例。透析4~5小时/次,血流量200~250ml/分,透析液流量500ml/分,部分患者间断性血液透析并滤过(HDF),床旁血液灌流(HP)5例次,HD+HP 12例次。抗凝剂采用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方法选用全身肝素化,间歇给药法,无肝素透析。透析通道选择动静脉内瘘,留置导管。

结 果

经过精心准备,患者无1例出现透析器残血,均顺利完成透析。

讨 论

原因分析:⑴透析器生物相容性:相容性差的透析膜容易激活凝血系统。血浆蛋白吸附在透析膜和血液管路内壁上,导致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当纤维蛋白原厚度>200μm,其表面增加血小板黏附性,引起血小板聚集和磷脂等凝血因子释放。凝血酶也吸附在透析膜上,进一步增强血小板黏附与聚集。血小板与异物表面接触后→释放血小板因子→放大了经典凝血途径→白细胞、红细胞黏附→血栓形成。⑵透析操作过程中引起凝血的因素:①透析器预冲:透析器预冲不充分或预冲不合格导致透析器中留有气泡;肝素输注管路未预冲或预冲不充分。②肝素应用:持续输注时肝素泵设置不正确;首剂量不足;肝素泵启动延迟;肝素输注管路上的夹子未打开;给予首剂量后全身肝素化时间不足。③血管通路:由于穿刺针、导管位置不佳或低血压引起的血流量不足;穿刺针或止血带位置不佳引起的管路过度再循环;血流量不足或机器报警而频繁中断血流。④透析过程中从管路内输注血浆或血液制品、脂肪制剂、使用动静脉壶空气暴露、气泡形成、血液震荡。⑶透析患者自身因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较高,合并感染时,凝血功能亢进,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较多,超滤后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也随之增高。⑷抗凝方法:有活动性出血、出血危险性大或有肝素使用禁忌证患者选用无肝素透析。此方法发生凝血率约5%。⑸应用EPO,使机体血红蛋白维持较高水平,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透析器滞血。

处理:①选择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滤器,如聚砜膜透析器。②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管路滤器冲洗充分排气;建立通畅的血管通路,提供充分的血流量。③透析前充分了解病情,了解出凝血情況,正确掌握肝素用量。选择无肝素透析时定时生理盐水100~200ml冲洗。④做好健康指导,控制透析间期体质量,制订体液平衡计划,均匀超滤。⑤置换液及超滤量不易太快太多,以免血液过度浓缩而凝血。⑥避免循环管路输血液或血液制品、脂肪制剂等。⑦置换液补充最好采用前稀释法。置换液在透析滤过器的动脉口之前输入,使血液稀释后进入透析滤过器不易凝血。⑧密切观察跨膜压,若有增高及时处理。⑨加强并发症观察,定时检查血生化、血细胞分析,及时纠正炎性反应状态。

透析器残血是引起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常见的贫血原因之一。为了减少患者的血液丢失量,每次透析结束时应尽量把体外循环的血液输入体内,因此要特别减少透析器中的残血量。因此,在选择合适的透析器、标准化抗凝、保证血流量等方法外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充分透析,提高透析效率,有助于延长患者的寿命,改善其生活质量。

透析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 篇4

截至2007年, 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40.3万亿元, 同比增长16.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5.3万亿元, 同比增长21%, 增速比上年高3.5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3万亿元, 同比增长12.1%。2007年在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偏多的背景下, M2增速呈现较快上升势头, M1增速比2006年明显加快, 全年维持高位运行态势, 年末M1增速比M2增速高4.3个百分点, 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3303亿元, 比上年多投放262亿元。当前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近两年流动性过剩成为货币当局最头痛的问题。

我国货币检测委员会2007年的货币政策报告指出:“2007年, 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 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2007年, 中国人民银行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 2008年1月和3月又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至此, 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5.5%, 创出历史新高。那么,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巨额外汇储备量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量2000年以来不断保持着迅猛的增长, 这是我国经济遭遇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最直接原因。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和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从我国外汇储备数额增长看, 2001年底跨过2000亿美元的门槛;2004年底达到6099亿美元;2005年底达到8189亿美元。2006年2月底,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到8536亿美元, 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07年12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43.32%, 全年外汇储备增加4619亿美元, 同比增长2144亿美元。近两年, 我国外汇储备以每年2000亿美元的速度攀升。

外汇占款是指国外净资产改变而产生的货币供给, 具体的关系链为:国际收支顺差→国外净资产增加→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在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下, 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不断攀高, 使人民币承受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央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渐进走势, 为了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 就不得不大规模地干预外汇市场, 只能通过向市场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来解决这一问题, 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流动性。

当前, 外汇储备量过高是由于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所致。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为顺差。近年来, 在这两大项目上, 我国的收支情况都处于顺差。近年来, 我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大额“双顺差”格局。2007年, 我国出口增速有所放缓, 但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2万亿美元, 增长23.5%。其中, 出口总额为1.2万亿美元, 增长25.7%, 增速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进口总额为9558亿美元, 增长20.8%, 增速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贸易与资本项下双顺差→外汇流入急剧增加→用人民币买进外汇储备→基础货币投放迅速放大, 这就像一个不断扩大和加深的漩涡, 使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变得异常严峻。

二、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

自2003年以来, 我国市场出现的流动性过剩现象, 与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密不可分。

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始于最近几年, 主要表现为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在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新经济”概念泡沫破灭以后, 美国经济进入了衰退期, 而后的“9·11”事件又给美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为了恢复经济, 美国连续降息, 从2001年-2003年, 美联储经过了13次连续降息, 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的低利率持续超过两年之久。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的流动性大大增加。而日本经济刚刚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 日本央行为了刺激经济复苏, 更是实行了长达10年的超级宽松的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货币政策, 同样使日元的流动性空前增长。同时, 欧洲央行也在2001年进入了降息周期, 2001年降息4次共达150个基点, 现已保持了6年2%的低利率政策。美国、日本和欧洲这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主要货币的流动性的迅猛增长, 这也正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

全球三大经济体之所以要维持其低利率的环境, 就是为了要扩大出口量进而使得它们的经济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而这个低利率政策正会提供一种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使得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的内循环, 转而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 这会不断提高全球资产的估值水平。这种全球资产价格的上涨, 不仅会刺激固定资产的投资需求, 同时也会提高抵押品的价值, 进而使得银行不断放大对投资者的信用, 更多的资金进入了投资、投机市场。另外, 美国庞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和迅速增长的债务使得外国投资者的信心逐步降低, 国际投资者认为美元长期贬值趋势不可避免, 美元资产的汇率风险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形之下, 美元资产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明显减弱, 导致全球资金逐步从美元资产转移到未来投资回报率更高、汇率风险更小的亚洲以及其他新兴地区的资产。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导下, 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同时, 贸易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实行的“自愿向贸易部门倾斜”的发展战略使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迅速扩大, 使外汇积累不断上升, 把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加强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造成狭义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成为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

三、我国经济市场的结构性失调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根源是宏观失衡的问题。目前银行系统存在的巨大存差, 简单来说就是存款太多而贷款却又太少的现象, 正是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造成的。经济结构形式失衡, 表现为货币的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 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资本相对稀缺同时存在。造成这种结果的最直接原因是消费投资比例失调和投资结构失衡。

1. 投资中的结构性失衡表现为:

大企业的资金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 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某些热门行业重复投资导致产能过剩, 而医疗、教育等部门严重投资不足;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性问题突出, 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资金不足;城市存在流动性压力, 而农村却依然资金匮乏。这是投资结构出现了问题, 也就是说投资并没有投到那些真正对国家特别有意义的地方。更多的投资应该投入创造就业比较多的中小企业、服务业中去。然而, 实际投资并没有投到这些真正能产生就业的地方, 而是过多地投在了大型企业, 钢铁、房地产等过热的行业当中。

2. 相对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 消

费近年来虽然有增长加快的趋势, 但是远远落后于两者的增速。实际上, 自从上个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 投资增长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问题加剧, 正是由于消费相对落后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 造成存款额与贷款额的差距越来越大。

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对预期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 导致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究其原因, 其一购买力有限, 或者说是收入不高。要解决消费问题, 首先要解决收入问题。但是我国现在存在着巨大的就业问题, 而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投资结构失衡。我国去年的总投资占GDP的比例超过50%, 可见目前投资水平非常高, 但另一方面真正需要投资的产业和部门却投资不足, 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就业问题。亚洲开发银行最近的研究表明, 中国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 只能创造出0.18百分点的就业, 在整个亚洲国家是最低的。可以说中国现在这种投资方式是高增长、低就业。投资失衡又造成了消费失衡, 加剧我国经济内部失衡。其二, 人们现在更愿意储蓄是为了未来的消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给居民带来了沉重负担, 生病要自己付医疗费用, 教育也是一样。目前的状况是, 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养老保险, 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 造成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一直持续在40%以上。即便高收入群体收入多, 消费支出增速高于低收入群体, 但是受消费热点不多的影响, 消费倾向只有66.4%, 使得大部分收入增量沉淀, 向储蓄倾斜。

另外, 我国的投资渠道又很狭窄, 造成大量的闲置资金流入银行体系, 导致银行的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 货币流动性过剩又反过来恶化了经济的结构性失衡, 产生了相互背离的效应。

四、对策

我国境内存在如此巨大的流动性, 要缓解庞大的货币存量, 央行必须要实施适当的政策加以合理疏导。然而, 在央行频繁使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工具的情况下,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缓解, 可见央行应当继续加大紧缩的力度。另外, 在货币政策紧缩的同时, 应当配以扩张的财政政策。例如, 2006年9月15日, 《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的出台, 调整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在实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 2007年3月, 我国贸易顺差首次回落到百亿美元以下, 可见实行适当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控制外贸顺差的过快增长, 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而且, 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根源是经济结构失衡。现在国内消费迟迟难以启动, 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大部分分流到储蓄领域, 而储蓄动机主要来自教育、住房和医疗这些未来的消费。储蓄率高说明在教育、医疗等这些公共财政应当发挥主要作用的领域, 财政还未扮演好它的角色。同时, 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 这不但可以实现投资的合理分布, 而且可以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格局,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原因透析 篇5

【摘要】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主要治疗方式,积极有效地处理血液外渗和采取护理措施。可以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痛苦,避免血液丢失,對缓解患者恐惧紧张情绪及预防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 内瘘 渗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04-01

1 资料

一般资料,收集从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我科240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均发生穿刺部位渗血。其中男性140例,女性100例,年龄18-82岁。

2 原因分析

2.1穿刺点选择不当与穿刺不规范

如穿刺时选择患者陈旧斑痕位置,由于再生不好,再有二次透析穿刺点相距过近,致两次针眼融合都有可能造成患者渗血,再有穿刺不成功,反复穿刺,导致多处血管壁损伤,破坏其皮下组织的完整性,导致渗血。

2.2穿刺针位置

穿刺部位选择不恰当,如关节处等会因为患者活动或穿刺针固定不妥致渗血。

2.3患者的卧位姿势与穿刺针的稳定性

患者向穿刺侧肢体侧卧,导致回流受阻,血液易从静脉穿刺点渗出,患者频繁肢体活动,穿刺针固定不牢导致穿刺针活动度大,针与皮下组织贴合不严造成渗血.

2.4超滤影响

超滤过程中,患者皮下组织及血管壁水肿程度减轻,紧张度降低,导致穿刺针渗血。

3 护理措施

3.1渗血少时,可用无菌棉球按压出血点5-10分钟,并用胶布稍以加压固定,如果渗血点大,也可用消毒小方纱缠绕法,从纱布中抽纱丝5-6根捻成股,在穿刺针前交叉拉紧。一定要压在穿刺针与皮肤的吻合处,整个过程必须注意无菌,如果纱布仍不能止血,可在出血部位撒上云南白药,如果渗血严重可考虑重新穿刺。

3.2穿刺点的选择与穿刺技巧。

采用绳梯式穿刺,沿着内瘘走向上下交替进行穿刺,两次透析穿刺点至少相距1厘米,穿刺时观察血管走向,摸清欲穿刺部位的血管弹性与深浅,尽量一次成功,穿刺点有足够修复时间是防止渗血的关键。

3.3卧位姿势与穿刺部位的固定

透析中的患者尽量平卧,减少床上活动,穿刺成功后尽量固定稳妥,避免针头移位与脱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与损失。对于爱动患者可采用环绕一周固定法。

3.4透析中加强巡视

每小时检查穿刺部位,发现渗血及时清理,对于活动频繁患者采取不定时查看,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防止出现脱针现象,引起严重后果。

3.5严格无菌操作

操作前洗手戴口罩,穿刺部位要彻底消毒。重新穿刺时要换穿刺针。

3.6健康教育

给患者讲解保护内瘘相关知识,指导患者透析前用肥皂水洗净穿刺皮肤,教会病人透析后正确按压方法,了解血管通路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生感染,禁止穿刺感染部位皮肤并遵医嘱用药。

4 结论

经过上述处理后,本科240例患者渗血情况明显好转。减轻了患者的恐惧和紧张心理,避免了不必要的血液丢失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有效清理渗血。减少了患者感染机会,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刘之林 汪艳珍 李秀英 纱布结扎法用于血液透析穿刺点渗血效果 观察。

[2]刘治蓉 内瘘穿刺血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3]郭秀红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血液外渗的因素与护理措施。

原因透析 篇6

1 学生数学考试中失分主要原因剖析

1.1 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够清晰和准确造成失分

数学试题特别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比例高达50%.而且解答题也特别重视与基础知识的结合。例如:4的平方根是±2, 而不是2;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点到这条直线垂线段的长度, 而不是垂线段。等等, 易混淆的概念一定要记清。

1.2 解答题步骤不全, 书写格式不规范造成失分

主要表现在: (1) 有些计算题感觉简单丢掉了关键的步骤, 只写出答案; (2) 几何证明题或解答题跳步, 前后逻辑性不强, 不严谨完备, 过程繁琐杂乱; (3) 解答分式方程时忘验根; (4) 设未知数时忘记带单位, 应用题没完整作答; (5) 作图题未保留作图痕迹或没有最后作出结论 (6) 解答填空题时, 所填答案不规范 (如忘了化成最简形式, 忘了约分, 忘了忘带单位等) ; (7) 字迹潦草, 以至于阅卷老师无法辨认 (如选择题中的选择序号表达不规范等) , 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1.3 忽视隐含条件造成失分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义、定理等都有它成立的前提条件和使用范围, 这些并未在题设条件中明确表述出来的隐含条件, 往往导致不能正确解答或解答不完整, 造成技术性失分。

2例1若分式的值为零, 则x的值是 () x+1

A.-1 B.1 C.±1 D.0

错解:要使分式的值为零, 必须x2-1=0

解得x=1或x=-1故选 (C) 。

分析:忽视了分式的分母 (x+1) 不等于零;当x=-1时, 其分母x+1=0, 则x=-1舍去, 所以正确答案是x=1;故选 (B)

1.4 对一些多解题和分情况讨论的数学问题考虑不周造成失分

关于考查考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要求严谨、周密。在一些多解题和分类讨论问题上总有一些考生不注意全面思考, 导致失分。

例2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4, 则第三边长为5或。

例3某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40°, 则另外两个角分别为40°, 100°或70°, 70°。

1.5 考试心理不健康, 导致意外性失分

在平时考试中, 一味追求速度, 审题马虎、计算潦草、看错写错、颠三倒四或丢三落四, 是多数考生常犯的毛病。求胜心切、操之过急, 是渴望进步的同学在考试中失分的主要原因。心情急躁, 厌烦考试, 不能集中精力, 打不开思路, 则无法正常进行考试。

在一些重大的升学考试中, 免不了有一些考生因考前压力过大, 负担过重, 心里胆怯, 带有焦虑情绪, 负重的进行考试, 这样一来, 因紧张情绪导致本来会做的题做不来了, 写答案时位置写错, 数字、字母写错等现象, 甚至忘了试卷的某一部分还有题, 造成意外性失分。

还有一种情况, 看到熟悉的试题或做过的试题, 因心里太放松, 粗心大意, 认为这样的题自己保证做对, 做过也不检查, 由于轻浮造成失分。

2 数学考试失分的处理策略

2.1 重视“三基”

数学考试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同时也强调对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尽管师生常谈重视“三基”, 然而具体操作时却眼高手低, 常常不屑于做普通题目, 眼睛只盯着高难度的题目, 结果复习效果欠佳。要知道:掌握知识不是靠老师把知识塞进头脑中, 而是靠自己积极主动地学, 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注重向45分钟要质量, 注意老师对知识的剖析与串联。重视反思和回顾, 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公式、定理、法则的记忆, 加强对概念、定义的理解, 从而达到灵活运用之目的。及时复习巩固,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炼思想方法, 总结解题规律特点,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2 注重学习方法

2.2.1 勤于动脑

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分析, 领悟其中的道理, 形成自己的观点。课堂是同学们学习的主阵地, 务必充分利用其时间和空间, 不可懈怠。

2.2.2 及时复习

如果课堂上老师留下几分钟让我们自由支配, 那么我们就要把这几分钟用于消化复习当堂知识, 趁热打铁及时总结。每天自习的第一节, 也要用于复习当天功课, 不管当天有多少作业, 首先保证当天功课及时整理总结。

2.2.3 自习课上要做到三思

一思知识提取是否熟练。题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 涉及到哪些解题规律、技巧, 在脑海中做到快速检索, 直至能够熟练提取, 运用自如。二思典型习题。从条件变换到多解优解、概括思路、异题迁移等多个方面进行主体化思考, 建立解题模型。三思存在的弱点。对出现的错题纠错析因, 查析知识和技巧漏洞, 整理错题档案, 以防再错。

2.2.4 经常复习

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大脑皮层上神经联系暂时形成的过程, 要使知识在大脑中的“记忆痕迹”不断深化就必须对所学知识仔细琢磨, 反复推敲, 经常复习, 这样才能深化理解, 经久不忘。

2.3 提高运算能力

要从基本上减少运算失误, 提高运算能力, 首先必须练好基本功, 其次要提高运算与思维相结合的水平, 要具有较高的估计和运算鉴别能力。加强对公式、法则、概念、性质等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计算时做到算理正确无误。认真分析题意, 选取合理的运算途径, 尽量使算法简洁, 运算量小, 从而使失误几率减小。正确认识数字运算与字符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在关键处强化字符讨论意识, 提高字符变形能力。在运算过程中, 算式要正确, 层次要清楚, 格式要规范。注意简化运算的技能、技巧的学习, 如换元法、数形结合法、估算法、特值法等。注意运算的结果要符合题目要求, 未作明确要求的, 要与已知相应或写成常见形式。运算的中间结果注意简洁性和对后继运算有利的原则。

2.4 摸索考试技巧

如何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对每个考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一般来说, 考场上把握以下四点对考生解答数学题是有帮助的

2.4.1 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开始答题时, 不要从头至尾按部就班的进行, 要从自认为的简单题中的高分题入手, 一可增强信心, 取得基础分, 二可使大脑提前进入兴奋壮态。, 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 匆匆一看就急于下笔, 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 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 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 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 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2.4.2“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 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 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 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解答题, 要注意关键得分点的每一步, 保证会做的题不失分;几何证明题, 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 “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2.4.3“快”与“准”的关系

在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 “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 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 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 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 一味求快, 只会落得错误百出。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 可多得一些分, 相反, 快一点, 错一片, 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2.4.4 难题与易题的关系

拿到试卷后, 应将全卷通览一遍, 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 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 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 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数学试题一般是“一两道题把关”, 这些题大多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 进门容易出门难, 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 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 能做几步就做几步。万一不会做要大胆放弃, 留有充足的时间检查, 保证会做的题完整无漏洞。

参考文献

[1]胡同祥.中考数学中常见的失分原因透析[J], 数学大世界, 2003 (5) .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原因及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血透患者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0~81岁, 中位年龄46岁, 透龄2个月~10年, 总透析3240次, 发生低血压243次, 透析机是德国费森尤斯40008S型和国产山外山4000B型, 透析器是德朗牌B-16P和朗生LST140-160空心纤维透析器。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浓度135~145mmol/L, 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25例, 深静脉双腔导管5例, 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

1.2 发病原因

1.2.1 有效血容量减少:

我院血透患者有10例, 每月透析7~8次。即隔2~3d透析1次, 透析间期家务劳动正常进行, 为节约透析费, 常透析不规律, 透析不充分。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3~5kg, 远超过标准5%干体质量, 超滤量在3000~5000ml。透析时间4~4.5h, 故脱水总量过多、过快, 同时透析中也清除尿素、肌酐等溶质, 使超滤率高于毛细血管再充盈, 血浆渗透压迅速下降, 血液变浓, 蛋白浓度增加, 毛细血管外液不断移向毛细血管内,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导致血压下降。

1.2.2 在透析过程中进食:

血透患者不规律透析, 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过多, 进食与睡眠均受到影响。而透析1h后, 患者体内毒素及过多的水、钾通过透析排出体外, 酸中毒的症状与心、肾、肺负担有所改善, 腹胀程度减轻, 患者因食欲增强而进食。进食可使迷走神经兴奋, 腹腔内脏血液蓄积, 回心血量减少, 导致血压下降。

1.2.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 是症状性低血压的原因之一。

1.2.4 心脏功能异常:

尿毒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减弱, 如:心律紊乱, 心包积液等。我国常用透析器主要为低通量血液透析器, 该透析器对尿素、肌酐等小分子毒素的清除尚好, 但对一些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则较差, 而此类大分子物质可能参与了左心室肥厚的发生过程[3]。

1.2.5 贫血、营养不良:

贫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营养状况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4], 有资料显示, 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约为23%~73%。由于肾衰后毒素不能及时清除, 刺激胃肠黏膜, 水、电解质、酸碱度平衡紊乱, 表现为纳差、腹胀、恶心、呕吐等, 直接影响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同时透析不充分, 代谢性酸中毒致机体分解增强, 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血液透析患者又要限制水分和食物摄入, 控制2次透析间隔体质量增长3%~5%, 这些也会导致营养的缺乏;血液透析中营养物质的丢失:血液透析是根据分子量的大小来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的, 因此在清除毒素的同时, 也把分子量相同的营养素排出体外, 其中包括氨基酸、葡萄糖、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而氨基酸的丢失与透析时的尿素氮, 肌酐清除率成正比[5]。

1.2.6 药物的影响:

透析前使用长效降压药或镇静剂, 降低透析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 使其对血容量减少的反应性下降, 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而引起低血压。

1.3 护理措施

1.3.1 紧急护理措施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 患者出现低血压时应立即处理。迅速停止超滤, 减慢血液流速, 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测血压、心率, 通知医师。根据医嘱立即静脉推注50%葡萄糖溶液60~100ml。或快速输入0.9%氯化钠溶液150~200ml。给予氧气吸入3~4L/min, 10~15min低血压症状有所缓解, 血压回升, 顺利完成透析。若症状不缓解, 患者不能透析, 回血下机, 给予对症处理。

1.3.2 一般护理措施

1.3.2. 1 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由于治疗费用高、家庭收入低、疾病本身等因素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偏执和绝望等不良心理疾病[6], 护士应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 主动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过程和意义, 详细告知血液透析的注意事项和饮食原则,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耐心疏导和安慰患者, 尊重患者, 关心患者,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从而达到预定透析目的。

1.3.2.2透析中密切观察血压:

透析中及时测量血压, 至少每小时监测1次,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透析2h后, 对有低血压史者, 15~30min监测1次。尤其是健谈患者突然频繁打哈欠、寡言少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不能言语;另外突然由原来血流量充足转为不足, 即透析管路动脉壶引血抽吸严重, 静脉压低, 除检查透析管路和动静脉内瘘情况, 还应注意是否有低血压发生, 及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及时测量血压及心率。

1.3.2.3序贯透析:

对于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5%者, 无高钾血症患者可在透析前0.5h行单超滤1000ml, 快速除去血液中的过多水分, 使血浆渗透压得以维持, 组织间隙水分向血浆中移动, 使血管充盈维持血压, 在以后的透析时间内, 超滤量按一定递减递度进行, 或增加透析次数, 避免在以后的透析时间内发生低血压。

1.3.2. 4 透析中的进食:

制定合适的进餐时间, 患者进食时间建议在透析前1h或血液透析开始的2h内, 可以适当进食包子、馒头、烧饼、水果等小点心, 尽量避免透析后期进餐, 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1.3.2. 5 合理使用降压药物:

由于降压药物引起的透析中低血压, 患者可暂停一次透析前降压药物服用。

1.3.2. 6 低温透析:

低温透析可维持周围血管阻力, 从而升高血压, 因患者身体耐受力有限, 一般透析液温度控制在36℃左右。

1.3.2. 7 饮食宣教: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肾功能丧失, 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水分、电解质都无法正常调节。如果饮食方面不予节制, 体内就会累积过多废物而加重尿毒症症状, 如果限制过度又会营养不良,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因此医护人员让透析患者了解自己的饮食控制很有必要。在控制水、限制钠和钾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进食优质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牛奶、瘦肉、鱼、蛋等。哪些食物中含钾高, 怎样吃可以避免, 吃多少, 应根据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同, 制定个性化饮食食谱。只有保证患者饮食健康、营养, 才能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 提高透析患者生活质量。

1.3.2. 8 透析后的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7], 是目前使用率最为普遍的永久性血管通路。透析中低血压患者内瘘易发生血栓阻塞, 尤其是透析中反复发作低血压患者, 嘱患者透析结束后:在床上休息20~30min, 起床不要过快, 避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护士应密切观察内瘘通畅情况, 使用的弹力绷带包扎、压迫松紧一定要适度, 压迫后能触及动脉搏动, 压迫15~20min后, 摘除弹力绷带并观察有无出血, 测血压平稳, 听诊内瘘震颤音好, 还要嘱咐患者回家后自测内瘘通畅情况, 有无阻塞。如有情况, 及时就医。

2 结果

3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 发生过低血压20例 (66.7%) 243次。经过采取暂停超滤量, 降低血流量, 吸氧, 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80ml, 或静脉滴注0.9%氯化钠溶液150~200ml, 低血压症状能够得到缓解, 顺利完成透析18例;不能完成透析, 提前下机2例。

3 讨论

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它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 除了严格控制患者的透析间期体质量, 保证足够的营养, 纠正贫血, 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外, 透析室护士的素质要求和责任心也很关键, 护士是患者的第一守护神, 护士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资料来源。为了保证透析效果,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专业的血液透析医护人员, 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 敏锐观察力。对透析中低血压及早发现, 及时预防, 处理得当, 减少低血压发生, 使患者顺利完成透析, 达到预期透析效果。

关键词:低血压,护理措施,预防,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小玲, 洪猛猛.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3) :1239-1240.

[2] 旷东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15 (7) :15-16.

[3] 徐静, 左力.透析中低血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杂志, 2012, 11 (3) :189.

[4] 艾春莲.老年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 2010, 18 (10) :98.

[5] 李春兰, 程霞, 周怡.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4) :1731.

[6] 方海燕, 余霞, 贾小丽, 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态分析及心理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24 (1) :34、77.

[7] 郑晓艳, 金爽.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实践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32 (11) :72.

23例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分析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 (CAPD) 患者。CAPD≥3个月的尿毒症患者共60例, 男22例, 女48例, 年龄为25~83岁, 平均65.93岁。其中, 慢性肾小球肾炎29例、糖尿病肾病17例、高血压肾硬化症5例、痛风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2例、成人型先天性多囊肾1例、马兜铃酸肾病1例、紫癜性肾病1例、缺血性肾病1例、以及IgA肾病1例。均采用美国百特公司提供的1.5%及2.5%葡萄糖乳酸盐透析液, 交换3~4次/d, 2000 ml/次。

2结果

有23例患者退出, 男11例, 女12例, 年龄为31~79岁, 平均62.21岁。其中, 糖尿病肾病8例 (34.78%) , 慢性肾小球肾炎6例 (26.08%) , 高血压肾病4例 (17.39%) , 缺血性肾病1例 (4.35%) , 痛风性肾病1例 (4.35%) , 成人型先天性多囊肾1例 (4.35%) , 马兜铃酸肾病1例 (4.35%) , 狼疮性肾炎1例 (4.35%) 。腹膜透析治疗时间最短仅6个月, 最长82月, 平均25.74透析月。退出病历中8例转为血透 (34.78%) 、15例死亡 (65.22%) 。其中难治性腹膜炎转血透4例 (17.39%) 、平均30.5个透析月;难治性腹膜炎死亡4例 (17.39%) 、平均16.0个透析月;透析不充分转血透4例 (17.39%) 、平均44.5个透析月;心力衰竭死亡3例 (13.04%) 、平均30.33个透析月;脑出血死亡2例 (8.71%) 、平均17.0个透析月;肿瘤、恶液质、营养不良死亡3例 (13.04%) 、平均21.33个透析月;经济原因放弃、死亡3例 (13.04%) 、平均13.33个透析月。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我院CAPD患者退出的首要原因为腹腔感染, 占34.78%。腹膜炎是CAPD的主要并发症, 也是影响腹透技术生存率以及腹透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腹膜炎占CAPD技术失败的13%~54%[3]。腹膜炎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抵抗力低下有关, 再加之无菌操作不严格, 连接导管及腹透管在拆接时被细菌污染所致, 或肠道寄生菌穿透肠壁进入腹腔造成感染[4]。本文8例腹透相关性腹膜炎中3例因营养差、抵抗力低下所致, 3例与腹泻相关, 2例与操作相关。对于腹膜炎重点在于预防, 应向患者反复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牵拉, 保持大便通畅及时处理便秘或腹泻等异常情况, 应加强营养支持。寻找安全有效的腹膜透析方式, 降低腹膜炎的发生率, 对提高CAPD的技术、生存率至关重要。

本文结果显示3例死于心衰、2例死于脑出血, 占21.75%, 期中3例为糖尿病肾病, 2例为高血压肾病。表现为容量负荷过重, 高血压。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资料表明, 心脑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5]。Guruprasad等认为在刚进入透析阶段, 高发的心脑血管事件提示在透析前患者就处于较高的心脑血管病危险状态, 传统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老龄、高脂血症、活动少、精神紧张以及与终末期肾病有关的容量负荷过重、贫血、消化不良、炎症、透析不充分、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管硬化、氧化应激等因素。随着腹膜透析时间延长, 残余肾功能下降, 透析不充分、营养不良、容量超负荷发生率增高, 这些因素相互促进, 导致腹膜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高发。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保持理想的营养状况;纠正钙磷失衡;纠正贫血;尤其是水盐控制可有效地改善容量超负荷状态, 从而有利于缓解高血压和保护心、脑。

结果显示透析不充分在退出病例中所占比例也很大 (17.39%) , 本组4例透析不充分转血透者目前仍维持性血透治疗。随着腹膜透析时间延长, 残余肾功能渐下降、腹膜转运功能渐减退, 患者容易出现溶质清除不佳, 此时应急时增加透析剂量、延长透析时间或及时转为血透。有学者认为对透析不充分者, 一旦腹膜透析增加剂量不能达到透析目标时应该及时转向血液透析, 这样可以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充分透析是长期透析患者健康生存的关键因素。充分透析应是指:一定透析剂量时 (充分透析剂量) , 再增加透析剂量患者的死亡率不会下降, 但如低于此剂量则死亡率增高[6]。临床上对于透析充分性的评价, 一方面根据尿毒症症状的缓解情况, 另一方面多从溶质清除的角度即根据Kt/V、肌酐清除率 (Ccr) 是否达到目标水平来判断[7]。DOQI指南推荐腹膜透析患者每周尿素Kt/V值应达到2.0或以上[8]。

经济原因仍制约着我国腹透的发展。本组3例因经济原因不能承担高透析费用而放弃治疗, 占退出例数13.04%。随着透析医疗的普及将会有改变。

综上所述, 腹透患者退出的主要原因是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心脑血管疾病、透析充分性差, 常与营养不良并存, 相互影响, 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上需采取多种措施, 综合治疗, 有效预防和早期治疗各种并发症, 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存活率。

摘要:目的 分析23例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 (CAPD) 患者退出透析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60例CAPD≥3个月患者中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结果 共有23例患者退出腹膜透析治疗, 腹膜透析治疗平均时间25.74个月。原因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 (34.78%) 、心脑血管事件 (21.74%) 、透析不充分 (17.39%) 、肿瘤、恶液质、营养不良 (13.05%) 、经济原因 (13.04%) 。结论 腹膜炎和心脑血管事件、透析不充分是退出腹膜透析的重要原因, 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尽早控制感染, 限制水盐摄入, 制定个体化透析处方。

关键词:腹膜透析,退出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Jager KJ, Van Dijk PC, Dekker FW, et al.The epidemic ofaging in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an update on elderlypatients and their outcomes.Clin Nephrol, 2003, 60:352-360.

[2]Teitelbaum I.Peritoneal dialysis is appropriate for elderlypatients.Contrib Nephrol, 2006, 150:240-246.

[3]Davies SJ, Phillips L, Griffiths AM, et al.What really happens to-people on long-term peritoneal dialysis Kidney Int, 1998, 54:2207-2217.

[4]汪涛.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0, 16 (21) :195-196.

[5]龚俞函.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分析.临床医学, 2007, 27 (2) :41-42.

[6]Mdnzani G, Bcrgcsin F, Ciuti R, et al.Lipoprotin abnormalitics in chron2ic renal failure and dialysis patients.Blood Purif, 1996, 14 (3) :262.

[7]Attman P O, Samuelsson O, Alaupovic P.Lipoprotein metabolism andrenal failure.AmJ Kidney Dis, 1993, 21:573-591.

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原因分析 篇9

关键词:血液透析,低血压,原因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 伴随着低血压的出现, 患者还存在着心绞痛、肾脏血流量减少及残余肾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下降等诸多问题, 甚至还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为此, 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出准确、全面的引发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的因素, 以便能够更为准确的探讨出一些相应有效的防护、防治措施。下面将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2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选取的对象是从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2例血液透析患者, 男50例, 女42例。年龄27~75岁, 其平均年龄45岁左右, 透析史在1~4年范围内。92例血液透析患者包含有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6例, 高血压肾病患者17例, 糖尿病肾病患者11例, 多囊肾患者8例, 肾结石患者9例, 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1例。

1.2 低血压临床表现

就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的低血压而言,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包括:浑身乏力、出虚汗、胸闷气短、头晕眼花、精神不济和恶心呕吐等。同时, 这些低血压患者还会伴有平均动脉压下降, 或是收缩压下降的情况出现。此外, 必须注意一些患者在发生低血压时并无较为明显的症状显现, 相对来说更为危险, 需要对其进行密切的关注。

1.3 治疗情况

在针对寻找出来的低血压引发因素基础上,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包括让患者保持平卧的姿势, 控制血流量不能太快, 尽量避免超滤的操作过程, 确保透析液的温度在35.5℃, 适当调高钠离子的浓度到标准范围内。此外, 对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 m L泵前快速滴入, 同时为了提高非糖尿病患者的血容量, 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若无明显效果, 就要给予患者使用一定量的升压药物。当情况依然无好转时, 就得终止透析操作。

2 结果

就92名患者所进行的4964例次血液透析来说, 有344例次出现低血压的现象, 占总例次的7%。经总结发现, 引发低血压的因素和出现低血压的原因中, 因血容量不足的有120例次 (34.9%) , 因降压药的服用引发的有83例次 (24.1%) , 因在透析的时候没有禁食引发的有62例次 (18.0%) , 因心功能不全造成低血压现象的有47例次 (13.7%) , 因钠离子浓度较低而引起的33例次 (9.3%) , 见附表。

在经过相应的治疗以后, 低血压患者在收缩压 (116.9mm Hg左右) 、舒张压 (84.1 mm Hg左右) 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 患者的低血压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就低血压来说, 平均每5例透析患者中就有1例患者会出现低血压的现象[1]。同时, 低血压并发症的出现还可能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 一旦发现低血压现象就必须进行紧急处理[2], 以便有效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由以上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低血压的引发因素有很多种[3], 主要包括血容量不足, 降压药的服用, 在透析的时候没有禁食, 存在心功能不全等。其中, 如果患者不能进行规律的透析治疗, 不能有效的禁食, 或者是在一定时间内超滤量没在规定的范围区间[4], 这些都会通过血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等原因, 造成低血压现象的发生。另外, 一旦患者在透析治疗期间服用降压药, 就会使其自身由于血压下降而带来低血压发生率增高的问题。在血容量不稳定的情况下, 如果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的问题, 就很可能由于心血功能下降, 而难以控制血压在一定的范围以内。最后, 钠离子的缺少, 也会由于低钠血症的存在而造成低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总而言之, 低血压的引发因素有很多种, 这就要求我们在低血压出现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有效处理, 以便能够更好的确保血液透析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谢春艳, 蔡素英.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处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5) :31-32.

[2]王玉梅.维持性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25) :245-246.

[3]孙月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12, 33 (3) :636-637.

原因透析 篇10

【关键词】血液透析;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

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低下,由于输血、手术、透析等危险因素, 乙型及丙型肝炎患病率高于健康人群[1]。乙型及丙型肝炎已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 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存活率、生活质量及肾移植术后存活率的重要因素[2]。本文通过检测我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5月31日10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旨在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分析可能的感染因素,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1日~2012年5月31日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6月的患者106例,透析前HbsAg、抗-HCV阴性,男性72例,女性34例;年龄18~76岁。其中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肾损害2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9例,其他26例。透析时间3.5~4小时∕次,透析频率2~3次∕周,血流量200~300ml∕min, 透龄6月~4年,其中透龄<1年有47例,透龄≥1年有59例。透析后有输血史患者26例,透析后有手术史患者24例,排除既有输血史又有手术史的患者。

1.2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HBsAg与抗- HCV。1.3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乙肝、丙肝标志物检出情况 106例血液透析患者HbsAg阳性16例,阳性率为15.09%;抗- HCV阳性11例,阳性率10.38%。

2.2 肝功能情况 16例HBsAg阳性患者中ALT>80 U/L的7例,占43.75%, AST>80 U/L的4例,占25%;11例抗- HCV阳性患者中ALT>80 U/L的8例,占72.73%,AST>80 U/L的4例,占36.37%。

2.3 输血史与肝炎标志物的关系 比较有输血史与无输血史血液透析患者其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间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4 透龄与肝炎标志物关系 透龄<1年的血液透析患者HBsAg阳性率与透龄≥1年的患者HBsAg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透龄<1年的血液透析患者抗- HCV阳性率与透龄≥1年的血液透析患者抗-HCV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输血史与肝炎标志物的关系 乙型肝炎呈世界性流行, 据WHO統计,全世界约20亿人感染过HBV,其中3.5亿为慢性感染者。我国一般人群HBsAg阳性率为8.22%, 属乙肝高流行区[3]。不同地区HBV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本文106例血液透析患者HBsAg阳性16例,感染率15.09%,其中血液透析后有输血史的患者HBsAg阳性率24.53%,无输血史的患者HBsAg阳性率13.75%,两组患者P> 0.05。由此可见,输血不再成为导致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本组患者BsAg阳性率较高,考虑与凉山处于偏远山区,患者生活条件和习惯差,加之40岁以上的患者多未接种乙肝疫苗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血液透析后有输血史的患者抗-HCV阳性率23.08%,无输血史的患者抗-HCV阳性率6.25%,P<0.05,说明输血是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液透析患者输血次数、输血量是增加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早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高主要与反复输血有关。因此对血液透析患者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尽可能减少输血。

3.2透龄与肝炎标志物的关系 透龄<1年的血液透析患者HBsAg阳性率与透龄≥1年的患者HBsAg阳性率相比,P> 0.05,表明透析年限的增加不是HBV感染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血透患者免疫机能低下,普遍存在免疫缺陷,研究发现,在透析人群中注射乙肝疫苗有助于减少乙肝病毒感染[4]。本文中透龄<1年的患者抗- HCV阳性率与透龄≥1年的患者抗-HCV阳性率相比, P<0.05。单因素分析丙肝抗体阳性率与透龄正相关,透龄越长丙肝的感染率越大,这和国内外的观点一致。Hinrichsen等认为,透析年限增加是HCV感染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时间透析的危险度大于输血危险度,这也提示透析过程可以看作是与输血无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存在着与透析相关的医源性传播途径。

4 结论

输血是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透析年限增加是HCV感染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率较高,与输血、透析时间等有关, 血液透析单元应严格掌握患者输血适应症,尽可能减少输血,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肝炎病毒阳性者与阴性者应严格分区分机隔离透析,阳性患者透析器严禁复用,不同区域内的护理人员及物品应避免交叉,以减少患者的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 杨慧芳,俞建芬.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感染现状调查[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8(2):105-106

[2] 李六亿,刘玉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学杂志,2006,45(2):162-170.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与原因透析 篇11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 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高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 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 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 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

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 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 作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作弊人数不断增加, 形成特殊的小群体;二是出现了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枪手”, 有组织、有分工、全程服务;三是作弊者的心态变得比较坦然, “麻木不仁”, 孕育出畸形的作弊亚文化;四是作弊手段推陈出新, 作弊工具现代化, 运用手机、隐形耳麦等先进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等。

2、学术抄袭。

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 (课程) 论文, 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 而是找别人的论文采取“浆糊加剪刀”、“鼠标加键盘”的方法, 拼凑出来敷衍了事, 甚至有些学生就直接把别人的论文, 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 出现很多雷同的论文, 毫无创新性。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 掌握分析、解决问题方法, 巩固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此种“创作”法使其意义尽失。

(二) 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

1、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 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 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将其“遗忘”得干干净净。2007年8月8日, 福建省教育厅首次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 涉及福建省16所高校共121人。大学生的贷款积极, 还款拖沓, 将一个非常好的惠济万千学子的工程推到尴尬的境地, 甚至影响了学弟学妹的助学贷款。

2、恶意欠费。

部分大学生向父母要了学费不交, 用来买电脑、谈恋爱、旅游、炒股、甚至赌博, 能拖就拖, 能欠就欠, 使学校苦不堪言。手机等欠费后长期不交, 更有甚者在手机卡尚存几元钱时拨打一个长时间的长途电话, 然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 恶意逃欠;信用卡透支后, 不到催缴从不还账。

(三) 求职就业的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的“注水”。

一般来说, 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 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在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届有数位学生会主席的荒诞事情。

2、轻诺寡信, 随意毁约。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 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 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饥不择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 就撕毁已有协议, 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四) 与人交往诚信缺失

1、人际关系虚假。

主要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做人不真诚, 势利眼。处处吹牛, 夸大个人的能力;时时承诺, 而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 借物不归。

2、恋爱态度不严肃。

当前, 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 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 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感情的把握缺乏正确的态度, 缺少责任, 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 多角恋爱。恋爱不成, 轻生、伤害对方。

3、网络欺骗。

信息时代, 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 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 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 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 撒谎、诈骗、赌博等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更有甚者, 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 在网上信口开河发布虚假信息, 发送电脑病毒, 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 带来了许多危害。从个人角度来说, 没有养成诚信品质, 不利于大学生成才;从他人角度来讲, 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从学校角度来看, 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损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透析

(一) 传统诚信观念作用范围与当代社会特点脱节

在我国, 传统农耕生活千百年的延续, 导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 活动范围较为固定。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 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 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在熟人和亲属之间做人做事能够做到合情合理, 诚实守信, 不欺诈。但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 人流、物流快速交汇和流通, 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传统的诚信观面对转型中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

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 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 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 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使其产生诚信缺失。

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 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 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 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 社会运行经济利益至上

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 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 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 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 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 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 彼此隔绝, 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 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四) 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 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主要表现为:

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 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

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 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 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 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五) 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 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 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 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 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 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 认为别人都这样, 我也这样无所谓了。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 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 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时的外在表现。

(六)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 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 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 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

此外, 对中国家庭来说, 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 平时言传身教的, 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 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有其相应的根源, 对这些原因的深度透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有效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诚信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坚守诚信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 更是大学生的言行准则。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摘要: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文章详细列举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从传统观念、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和家庭等多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有助于大家寻找到有效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原因

参考文献

[1]、扬城6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被叫停[EB/OL].http://www.yznews.com.cn/news/2007-08/07/content_887204.htm, 2007-08-07.

[2]、晁霞.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6 (12) .

[3]、福建公布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EB/OL].http://www.tyfo.com/10026/10032/2007/8/9/10396893.shtml, 2007-11-20.

[4]、李燕宇.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5.

上一篇:民族哲学下一篇:音频工作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