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透析论文

2024-05-31

政策透析论文(精选4篇)

政策透析论文 篇1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有关统计显示, 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后, 截至2009年10月, 全国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787.8万台, 销售额508.4亿元。尽管刺激政策的效果突出, 但与政府测算的数字仍有差距。对此, 包括商务部、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开展了督促检查, 探索后续刺激政策。

GDP=C+I+EX (C)

我们都知道, 中国经济拉动主要靠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内需”, 自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出口这驾马车受到20%以上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 中国政府一方面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另一方面出台了4万亿一揽子政府投资计划,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启动“家电下乡”的财政补贴政策来拉动内需。

据新华网:“家电下乡”是针对农村消费者定向研发、生产、销售指定家电产品, 并由政府财政部门给予一定资金补贴的一项农村家电推进工程。家电下乡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扩大农村消费、统筹国内外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第二期家电下乡在第一期山东、河南、四川三省的基础上, 增加山东 (含青岛) 、河南、四川、内蒙古、辽宁 (含大连) 、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西、重庆、陕西等12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一、家电下乡财政政策目的

政府选择“家电下乡”这一积极财政政策, 是由中国特定国情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其目的在于:

1.受出口影响的主要产业是轻工业, 较大的产能过剩, 特别是中低端产品, 形成了较大的库存, 这一方面造成了产业经济效益下滑和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造成较大的就业压力, 这其中又以家电业最为典型, 而且家电业又具有一定的产业龙头作用, 能够带动上游钢材、有色金属、化工、IT众多相关配套产业, 促进下游物流、商业等繁荣。国家统计局曾进行过测算: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消费支出, 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一个百分点, 就可增加238万台 (件) 的消费需求。

2.农村家电消费需求相对强烈, 由于受收入水平限制, 家电普及率低, 尤其集中在空调、手机、电脑、冰箱、洗衣机等, 相对城镇居民对家电产品而言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更具敏感性;同时农村把家电视作家庭重要“资产”心理, 生活水平象征指数更高, 从而更能起到从众示范效应, 有助于提高财政补贴资金杠杆效应和内需拉动。

3.市场潜力巨大, 财政补贴惠及人口多。

4.农村市场启动有助于推进中国家电产业升级, 消化家电企业由于金融危机冲击造成巨大的产品库存, 特别是对于价格偏低的中低端产品需求旺盛, 政府拿出亿资金进行补贴, 选择农村能起到最大的杠杆作用, 事实也证明:根据商务部家电下乡信息系统数据显示, 截止到10月底, 中标生产企业累计出货量6587万台, 按销售均价测算, 这些产品可实现销售额1200亿元左右, 如果再考虑购买家电后的相关间接支持, 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大。2009年1-9月, 家电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8.2%、国内城市市场销售与去年同期持平, 但在家电下乡政策的刺激下, 内需不仅没有出现萎缩还取得了增长, 家电行业仍然保持了稳健的发展, 效益也明显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国内销售中新增电冰箱的920万台, 主要来源于家电下乡产品, 农村市场销售增长40%以上, 家电下乡政策功不可没。1-8月家电业完成利税总额299.67亿元, 增长34.15%, 利润总额196.76亿元, 增长34.56%;其中家用制冷行业利税总额76亿元, 增长41.67%, 利润总额46.06亿元, 增长42.99%。

5.选择农村市场进行财政补贴, 有助于减少城乡差别, 促进相对落后农民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百户农民拥有家电数达113件的青岛, 农村市场的启动更多意味着家电的换代。青岛市经贸委数据显示, 在2008年之前, 青岛市农村与城市消费水平增幅的差距始终是5%左右, “家电下乡”实施后, 青岛市农村与城市消费水平增幅的差距已降至4%左右。

6.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家电需求对比表

二、家电下乡补贴兑付流程及作用机制

三、家电下乡财政补贴的影响分析

家电下乡这一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我国积极探索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新的财政手段具有非常强的改革探索性, 突破单一的政府“铁公机”投资拉动型的积极财政政策, 为实现由投资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提供了经验;

本次家电下乡采用13%补贴比例, 其比例基本上等于企业税负比例, 或者说是出口退税率, 等于财政部把家电企业税收通过财政补贴方式转移支付给农民, 这比单方面对企业采用税负减免更具效率优势, 一方面起到了扶持企业增加就业, 另一方面让农民切身感受到财政倾斜, 又避免单纯减税弱化市场机制不足, 让家电企业在竞争中求发展, 同时促进了农村家电销售渠道网络建设。

当然, 我们也必须看到家电下乡局限性:

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家电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的紧迫性, 不利于促进产业升级, 如果能把投标企业与技术储备和领先度结合起来, 补贴资金与企业技术改造配套相结合起来, 特别在是在家电下乡政策得到众多企业认可后, 适当提高门槛甚至追加财政科技配套资金投入, 从而促进家电企业优胜劣汰, 加快产业整合进程。

家电下乡补贴操作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何更加直接有效发放到农民手中, 如把资金兑付与金融机构下乡建设结合起来, 尽可能减少资金浪费,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包括在产品投标入围上, 更加标准化和制度化, 甚至把这一项政策一定程度的常态化, 视经济形势的变化扩大或紧缩, 但一定不要局限于一个产业, 衣食 (暂不考虑) 、住、行、信息、教育、医疗保健依次展开, 实现行业轮动螺旋提升, 可喜的是汽车下乡也在渐次展开。

政府必须注意到政策的时效性, 时间过短由于信息传播滞后性则效果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时间过长由于同质化造成的政策麻木则起不到补贴杠杆效应, 所以把时间长度放在10-18个月左右为宜, 对于一般家电消费时间跨度最好从第一年8月起至第三年2月底, 这样纵跨两个春节, 充分抓住农民消费需求旺盛和时间充足季节, 有助于消费达成。

受益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温饱以上家庭, 如何积极研究其他政策形式, 进一步提高其他家庭生活水平, 实现兼顾公平。

摘要:中国实施家电下乡两年以来, 重新审视政策目的、落实、影响,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更好地服务下一步拉动内需新政。

关键词:家电下乡,农村,内需

参考文献

[1]丁蕊.家电下乡青岛样本调查:补贴流程慢引农民担忧.新京报, 2009-04-08.

[2]国家统计网.

[3]商务部家电下乡信息统计系统.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家电市场联合调查研究课题组组长陆刃波.《2009中国家电下乡发展研究报告》解读.

肾脏病透析支付政策的国际比较 篇2

2000年后,随着患病率增长ESRD治疗需求不断增加。 2010年,全球ESRD的平均发病率为177人/ 百万人口[1]。 截至2008年,全球ESRD患者总人数(含肾移植与肾透析) 为231万,并以每年7% 的比率增加,远高于世界年人口增长率1.7%,涨势迅猛。

ESRD的透析治疗是一种价格高昂的维持性治疗, 早已成为各国政府与患者个人的沉重负担。估算称, 2010年,全球年透析费用总额达到1万亿美金[2]。在意大利、日本,占总人群比重0.083%、0.263% 的肾透析患者的医疗支出,分别占国家卫生支出的1.8%[3]和3.7%[4]; 在英国、法国,透析费用总额分别为3亿英镑 / 年、70亿法郎 / 年,占国家卫生支出的0.7%[5]和1.5%[6]。在此背景下,制定有助于提高医保运行效率的透析支付政策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仅通过国际比较,来梳理国际肾透析支付政策异同,并据此对我国肾透析支付政策制定提出建议。

1国际透析支付政策比较

1.1支付主体

由于费用巨大,各国肾透析医保均由政府承担,并面向全体公民[7,8,9]。如表1,在实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比利时、法国、德国、日本、泰国、中国台湾,透析支付方为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在实行政府(国家)医疗保险模式的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新西兰、西班牙、英国、 中国香港,透析支付方为国家 / 地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国家 / 地区委派的唯一责任方。即使是在医疗保险高度商业化的美国,对ESRD患者的保障也是由政府兜底负责的。 在Medicare(政府保险 :美国老年医疗保险)体系中,仅ESRD患者,不受年龄和收入限制,在无其它商业保险受保条件下可以直接参加Medicare[10]。

1.2支付方式

1.2.1门诊支付政策。早期透析的门诊支付方式以按服务项目付费为主。2005年后,多个国家或地区引入总额预付制与按人头付费制,以期实现成本与质量的双控制。

1.2.2住院支付政策。当前透析的住院支付方式则多为按病种付费制。通过历史成本数据,测算基本费率,依照患者病情、机构容量以及质量调整因素来调整应付费用总额。特殊除外项目可以遵从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获得额外补偿。

1.2.3医护人员激励。传统的透析医护人员的补偿(激励) 往往是依据工资制度或者绩效制度核算的。近年来,在透析支付政策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的国家或地区又进一步引入了按人头付费制,通过定期按患者管理人数支付一定额度费用补偿肾科医护人员在患者诊疗与患者长期持续管理方面的付出。

注 :FFS 代指fee-for-service,即按服务项目付费 ;DRGs代指诊断相关组,即按病种付费制

1.3支付额度

各国肾透析治疗的医保支付额度由一般性医疗保障程度决定,多在国家基本保障额度上适当增加,以减少因病致贫。美国的透析费用报销比达80%,而对于未额外购买附加私人保险的贫困患者,余下20% 的费用亦可获得部分减免或者报销[7,13,14],实际报销比例接近100%。中国台湾2008年血液透析月均给付额度为50 400元新台币,腹膜透析月均给付45 300元新台币。而在日本,透析费用100%由保险经办机构支付,患者零付费[11]。

1.4配套保障

透析配套保障政策的政策目标重点在于提高透析质量。政策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医院的透析质量控制,多辅以财政奖惩措施 ;二是对患者的质量激励,通过补贴形式实现。而在质量衡量指标选择上,核心指标均是Kt/V,指标基准量依据国家或地区医疗水平调整。

施行医院财政奖惩政策的主要有美国和中国台湾。在美国,为避免新预付制度导致医院减员缩支、以护代医、透析质量降低,政府颁布了透析质量激励计划 :依据透析机构的质量控制指标不及程度,扣减支付的费用,扣除幅度最高可以达到总额的2%。同时国会立法要求政府支付患者透前教育费用,以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13]。在中国台湾,政府先后于2008年和2011年颁布《门诊透析服务质量保证保留款实施方案》和《慢性肾衰竭病人门诊透析服务质量提升奖励计划》,以降低终末期肾脏疾病发生率、推动PRE-ESRD预防性计划开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控制医保支出。按照方案与计划,凡签约透析机构均可以按照透析/服务质量考核成绩,获得一定资金预算。

施行患者补贴政策的主要有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香港肾病患者信托基金会曾建立紫外线消毒装置补贴项目,促使腹膜炎发生率从1995年的每20个病人月降至2005年的每35个病人月[2]。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所有居家透析患者必须接受持续性透析宣教。政府给予医院补贴,使患者可以免费享受24 h透析咨询服务和入户指导服务[15]。

1.5经验与启示

比较发现,各国或各地区透析政策的主要相同点在于 :(1)政府(政府委托经办机构)负责透析医疗保障 ; (2)支付方式由后付制转向预付制 ;(3)通过配套质量控制政策提高透析质量和患者生存质量,实现费尽其用。主要不同点在于 :(1)支付方式不同,受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限制,一般与该国或该地区主流政策一致或接近 ;(2)支付额度不同,一般为该国或该地区医保可承受水平的最高限(;3)配套质量控制政策作用方式不同。 发达国家或地区多倾向医院财政奖惩,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则多倾向患者补贴。

我国完善透析支付制度应坚持政府主导,进行支付方式改革(从现有按服务项目付费转向按病种预付费)以实现费用控制。并依据各省财政实际情况推行患者补贴政策,通过经济激励提高患者透析治疗质量。

2三类不同的“腹透激励”支付政策

肾透析的两种透析方式——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各有一定适宜人群。临床研究认为,透析开始前两年,腹透患者的存活率优于血透患者,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血透患者的存活率超过腹透。对ESRD患者的一体化治疗提倡首选腹透治疗,然后再适时转向血透。这种流程能使两种方式的优缺点互补,最大程度延长ESRD患者的生存期[16]。卫生经济学研究认为,腹膜透析比血液透析更具成本经济效益优势。故而当前世界各国或各地区都积极推广腹膜透析,通过不同程度的经济手段实现“腹透激励”。比较发现,当透析支付政策相对倾向腹透,或者绝对倾向腹透时,“腹透激励”效果显著。

2.1均衡性透析支付政策

美国新预付制度下,政府明确提出鼓励腹透发展。医疗健康保险与医疗扶助中心基于透析成本测算因素预测成本,将患者下期透析所有费用在透析前一次性支付给透析机构,并向肾科医生支付用于管理患者病情的费用[13], 血透为285美元,每月至少查看病人4次,腹透为233美元,每月至少查看病人1次。但这些政策对患者透析选择未造成任何影响,腹透占比持续下滑。日本虽然鼓励腹膜透析发展,但对血透与腹透提出了均衡性的透析支付政策,支付比例均为100%。由于操作中,血透对患者自我护理的要求低,且治疗收益属于医院(腹膜透析治疗收益多属于腹透液生产企业),故而患者和医生都偏爱血透。 日本腹透占比不足5%,腹透激励无效[11]。

2.2相对倾向腹透的透析支付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改变患者(尤其是新入患者) 的透析选择。中国台湾、比利时、墨西哥等国家或地区均尝试提高居家透析的支付比例,以激励居家治疗。在中国台湾,血透与腹透的支付方式不同。血液透析采取按次定额支付的方式,月最高透析次数为14次,费用内含 :技术费、一般材料费、特殊材料费、药剂费、检验费、特殊药剂费和肾性贫血输血。而腹透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按固定比例付保,无总额限制[11]。2007年,中国台湾在腹透报销比例增加20% 的同时,将血透报销比例降低5%,这使得当年腹透患者人数增长达12.5%,同期血透患者人数增长仅5.4%[12]。2008年,中国台湾颁布配套政策 《腹膜透析推广治疗奖励计划》,依据医院新增腹透患者人数核算奖励额度,鼓励居家腹透。2003年,比利时政府为提高居家透析质量,要求医院从政府补贴中支取资金用于补贴患者居家治疗产生的水、电、电话费用。随后3年,比利时腹膜透析患者占总透析患者比重由2003年的8.5% 增长至2006年的9.5%[10],涨幅达11.76%,政策激励取得一定成绩。

2.3绝对倾向腹透的透析支付政策

2.3.1从血透到腹透 :泰国的巨变。泰国实践有力说明了支付政策倾斜对透析选择的决定性影响。2008年之前,泰国政府优先发展直接成本低廉的血液透析。在4倍于腹透的血透单个患者服务包式补偿,以及10倍于腹透的医护人员劳务费诱导下,血透占比急剧增加[17]。数据显示, 1999年泰国腹透患者占比18.2%,2006年却不足4%[12]。 2008年,泰国政府认识到腹透在间接成本与社会效益方面的巨大优势[18],转而推行绝对“腹透优先”。该年后, 新入ESRD患者在23家试点医院治疗时,必须首先选择腹透,腹透费用由国家健康安全局(NSHO)全额支付,如果选择血透则全额自付。该政策的效果是显著的,实施6个月后,泰国就新增腹透患者465人,增幅达67.29%[12]。 20个月后,新增腹透患者3 931人,增幅达568.89%。

2.3.2 “腹透优先”的中国香港。20世纪80年代,肾病流行与透析普及为港府带来巨大财政压力。负责制定港内肾内科政策制定、用药规范与患者登记的香港肾科委员会研究认为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CAPD)和自动腹膜透析治疗(APD)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CHD)而言, 价格较低并且可以节约间接费用(如交通费)。故而,香港决定颁布“腹透优先”政策,将CAPD定为肾透析首选治疗方式[2]。在没有医学诊断证明腹透不适宜的情况下, 所有ESRD患者必须优先接受腹膜透析治疗,如果患者拒绝腹透而选血透,则所有透析费用自行承担[19]。此政策使港内腹膜透析治疗得到长足发展,腹透占比长期居全球第一,达79.4%[20]。

2.4中国(大陆地区)的选择策略

一方面,中国的医保支付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中国肾透析需求持续增加,80% 患者因经济原因不能接受稳定治疗。故此,中国需要推广能够实现医疗资源和医保资金双节约的腹膜透析治疗。但是,在当前,国内腹透与血透患者比为1∶9,且部分欠发达省市未开展腹透治疗,腹透普及程度有限。所以,针对中国现状,最适宜的“腹透激励”支付政策应是分阶段逐步推进的,首先全面普及均衡性透析支付政策,并依据地区情况发放腹透患者补贴, 普及腹透治疗 ;其次,在腹透接受程度高的发达地区试点“腹透相对优先”支付,逐步推行腹膜透析按病种支付政策,提高腹透的医保支付比重与保障力度,减轻患者负担,实现腹透相对优先推广。

3中国(大陆地区)的借鉴与选择

在我国,除杭州、郑州、西安、广州等少数城市实现肾透析按病种支付外,多数城市仍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并且不提供特殊保障或者额外报销。而在透析质量控制方面,原卫生部曾于2010年出台《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但对国内普遍对国际上广泛推广的居家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研究甚少。概述而言,我国肾透析支付政策的支付方式与配套质量控制政策的发展均落后于先进国家或地区,需进一步完善。完善的路径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3.1科学确定支付方式与内容

我国透析支付政策应逐步转向更具费控效果的总额预付制或按病种付费制。同时,在政策制定时需注意,合理确定透析服务项目、服务定价、支付包内容,并辅以必要的控制或限制措施,以保障治疗质量。

3.2完善配套质量控制措施

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权威部门应适时出台针对居家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等居家透析治疗手段的规范与指导意见,以强化质量控制与服务监管。在透析医保支付政策制定与完善时,也应将患者的宣教及宣教质量纳入考量,以敦促患者规范透析治疗,降低治疗成本。

3.3以经济手段鼓励腹透发展

政策透析论文 篇3

一、“营改增”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分析

1、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营改增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达到结构性减税并降低社会整体税负的目的。然而,从我国部分行业和地区营改增的试点效果来看,很多企业在营改增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不仅没有达到减税的效果,反而使得税负有所上升。以现代物流行业为例,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货物运输服务和搬运装卸服务的税率从3%的营业税调整为11%的增值税,税率上调的幅度比较大,而由于物流企业可用于增值税抵扣的项目比较少,导致试点之后的企业实际税负大大增加;以电信企业为例,电信企业的可抵扣项目主要包括终端的货物成本、广告费用、咨询费用、维修费用等,这些项目的供应商主要是营业税纳税人以及小规模纳税人,大都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导致电信企业在进行增值税抵扣的时候比较困难,从而导致税负增加。另外,在电信企业的资本开支方面,企业可抵扣项目主要为设备采购等,但是由于建筑安装行业尚未被纳入营改增的改革试点,导致资本支出也无法抵扣。

2、对企业经营效益造成影响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是通过企业利润变化体现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企业的利润核算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营改增会对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有着一定的影响。营业税属于价内税的性质,而增值税属于价外税的性质,在营改增之后,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会按照不包括增值税的情况进行确认。而之前企业销售收入确认时按照包含营业税的情况进行确认,这两种确认方式有着数量上的差别,在原有的定价体系没有得到改变的情况下,现有的营业额中的一部分将转变为增值税销项税额,作为增值税发票开票方的企业,收入将会有一定下降,利润也会相应的减少。

第二,营改增会给企业销售方面的税金带来影响。企业的营业税的核算一般是通过“营业税金及其附加”这一科目进行的,这种核算的方式会给企业的利润总量产生影响。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企业的增值税并不会被作为成本进行核算,因此将不会对企业的利润带来影响。

第三,流转税额会发生变化。营业税是按照企业取得收入进行计提的,一般不存在抵扣项目,会产生重复征税的现象。而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根据增值税的征收方式,一般纳税人可以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所承担的流转税负以及其他各项附加税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降低。

3、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我国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在实际的税收征管中存在很多漏洞,营改增之后,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和调整经营管理模式,才能适应营改增的要求。首先,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企业在商品以及服务的定价方面就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商品的成本、市场的供求状况、税收政策等,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对定价进行调整。从税收政策的角度而言,如果企业的客户属于一般纳税人,那么企业增加定价可以使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如果不增加定价,企业就需要自身负担一部分的增值税。其次,“营改增”之后,由于增值税的计税方法比营业税复杂不少,其中,增值税销项税额影响企业的收入,进项税额则影响企业成本,在“以票扣税“的进项税额抵扣制度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将可抵扣进行税额的多少进行考虑。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对于组织架构以及运营模式进行调整,这将会改变企业的业务模式,还会对客户的选择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营改增”试点和推广的政策透析

1、避免企业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负压力

营改增的主要目的在于结构性减税,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市场经济的深化创造条件。营业税的征收和计算一直以来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营业税征收是按照营业收入总额与适用税率的乘积计算的,而营业收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扣除项目的,因此,营业税在上一环节征收的税额会被计入下一个环节的基数中,便出现了重复征税的情况。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问题,“营改增”之后,征税的对象变成了每个环节中增值的部分,这样就不存在重复征税的情况,如果企业的增值税发票管理能够得到完善,企业便能够进行充分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企业的总体税负压力会得到很大下降,税收的征缴也变得更加科学。

2、明确界定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企业纳税人一定要对营改增的具体政策进行学习研究,尤其要明晰哪些经营活动属于营改增的范围,对于我国税法规定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纳税范围进行充分掌握。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区分为应税服务和非应税服务,或者区分为营业性活动和非营业税活动。在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政策中,非营业活动以及非应税活动都不属于增值税的缴纳范畴,因此,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区分本企业的应税服务和营业性活动,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属于增值税缴纳范畴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把握。

三、企业应对“营改增”的策略建议

1、加强与税务部门的交流沟通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企业税收上缴的模式和部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一定要加强与税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为自身创造良好的纳税环境。从我国税收征管的体系来看,企业缴纳营业税是由地方税收机关进行征管的,而增值税是由国税机关进行征管的,因此营改增之后,企业将更多的与国税机关打交道,所以,企业要及时地与国税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从而为自身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2、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营改增改革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营改增之后,应该重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完善。首先,企业要加强财务部门以及税务部门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应对营改增政策的业务能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计税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增值税发票的使用方面,更是要值得重视。同时,对于增值税项目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可抵扣的项目以及事项,因此企业应该熟练、精确地掌握,从而为企业节省税收,降低企业的税负。企业加强对于营改增政策的培训,有效地减少企业的纳税风险。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税收部门以及销售,采购和管理部门等,都应该对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进行相关的学习,在营改增政策试点之后,能够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财务,纳税以及经营管理政策。

3、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和纳税筹划

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企业的核算方式以及税务管理模式也要进行调整。企业要建立新的财务核算方式,针对不同税种和税率的业务,要单独设置核算科目,从而便于收入数据的统计以及应税金额的计算和缴纳。企业还要对税务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建立全新的税务流程,从而保证企业的纳税筹划能够适应增值税征收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降低企业的税负。首先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税收政策中的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时候充分把握政策优惠。其次,企业应该选择合理的纳税人身份进行纳税筹划。再次,企业领导层应该重视加强企业内部协同,促进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利润增长点。最后,增值税的税负的高低不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增值税的缴纳离不开对销项税的计算以及对进项税的抵扣。必须加强部门协作。最后,要建立合法的应对营改增的纳税筹划方案。

“营改增”对于企业运营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在推行“营改增”之后,对于企业所承受的税收负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是,在营改增的过程中,企业必须积极应对,通过加强对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学习、改进组织架构、调整经营管理模式、调整核算方式以及税务管理等手段来应对营改增改革,从而最大程度上地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减轻企业的税负,增强企业活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经济格局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摘要:“营改增”是我国当前税制改革的重点内容。自2013年8月1日起,作为我国税制改革重点的“营改增”试点正式在全国推广。“营改增”对于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一结构型减税政策旨在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并对政策进行分析解读,为企业应对营改增提出相应的措施。

政策透析论文 篇4

然而, 到2007年末, 我国农村还有1479万绝对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也有2841万人。当前,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加速了新一批农村贫困居民的形成, 致使目前我国农村仍然有大量贫困人口处在饥饿、寒冷、疾病和愚昧的重压之中。政府作为公正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 亟需建立一项救济制度来为这部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兜底”, 从最低层次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维护社会公正,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文在对山西Y地区农村“低保”制度运行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及其成因, 以社会公正理念为指导, 积极进行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农村社会公正机制的有益探索, 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公正问题研究。

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追求社会公正的重要实践形式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现的首要价值一样。”公正 (正义) 作为一种伦理和道德观念, 任何一项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需要以公正为理念, 才能够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现代政府作为社会公正的维护者和社会政策的制定者, 需秉持公共人的价值诉求, 在追求制度效率目标的同时, 重视制度本身蕴涵的伦理精神, 体现伦理与道德关怀及社会的公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部分, 其本身就是社会追求公正的产物, 是社会实现公正的一种制度安排。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为使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公正合理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政府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适当的补偿, 使社会财富与收入的分配对地位不利的人有利, 从而真正妥善解决农村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 使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农村困难群众。

2 社会公正的缺失: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现状透视

2.1 农村最低保障对象的选择与界定

调查结果表明, 低保家庭中, 通过自己申请, 审核通过者所占比例较低 (17.9%) , 不清楚或者其他原因者占18.6%, 而低保对象的确定58.6是村干部指定的, 这不可避免地出现应保未保、关系保、人情保等不公正、不公平现象……非低保对象中61.6%的人认为存在应保未保现象, 而低保对象中只有31.3%的人认为低保对象的选取非常公正或者比较公正, 违背了低保制度建立的初衷, 阻碍了党和政府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实现社会公正的进程, 有损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但是, 村民对这种不公正行为, 通常也只是采取默认的态度, 能够主动采取向媒体、上级领导检举此种现象, 寻求公正待遇的方式所占比例极低, 反映了农民对于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不高, 亟需提升。

2.2 农村最低保障对象的审核程序

低保制度的运行过程中, 审核程序、审核内容、审核对象应是村委会信息公开的一项主要内容, 是政府的义务, 村民对此享有知情权。而从样本的分析来看, 村委会对于低保相关信息的公示程度远远不够, 甚至存在不予公开现象, 导致有58%村民对于如何申请成为低保对象不知道, 有一半以上的村民不了解农村低保的基本政策。同时, 村干部对于低保户实际经济状况并未进行深入调查, 多为主观判断决定, 造成低保制度运行中不公正现象的存在。因此, 普通群众对于政策的“无知”, 是农村低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种种不规范现象的原因, 也是导致农村低保制度运行不公正、不公平的后果。

2.3 农村最低保障对象的待遇标准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 低保金发放周期基本一致, 均为每半年领取一次。个别地方偶尔未能按时发放, 但都能保证足额到帐。关于低保金标准, 非低保对象与低保对象之间认识上的较大差异, 折射出村民对于低保制度这一社会保障性措施的定位尚不清晰, 仍把享有低保金视为政府恩赐, 认为政府只是出资者, 制度、标准制度者, 而对于监管、人员培训和机构协调等方面的职能认识不足, 这也是当前农村低保制度中不公正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社会公正的实现:构建符合社会公正原则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制度建设、科学界定保障对象、保障标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是公民生存权利得到保护的主要体现。政府作为保障者, 应把向公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视为自己的职能之一。因此, 针对当前农村低保中立法滞后、缺失现象, 现阶段应把农村低保基本法和母法立法放在首要位置,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部门规章;其次, 要抓紧地方立法, 完善实施细则, 使它们形成有机的法规体系, 保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健康, 顺利发展。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关键还在于能否科学合理地界定保障对象、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科学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明确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定和调整的方法, 增加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 在现有保障对象基础上, 全面掌握贫困家庭经济情况及致贫原因, 充分考虑当地政府的财力和当地农村的实际消费水平, 坚持低标准、低起步、广覆盖, 充分发挥其“最后一道防线”应有的作用。

3.2 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建立转移支付制度, 夯实保障公平的物质基础

完善财政拨款制度,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作用, 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并做到及时足额拨款到位。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 调整中央和省、市、县财政对于最低生活资金的分担比例, 明确中央政府的责任, 减轻各级地方政府的压力。解除乡镇及村集体对于农村最低保障的经济责任,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物质基础才能有切实的保障。

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等方面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民就业能力, 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现状,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3.3 完善组织, 加强监督,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基础

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是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机构,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民政部、财政部、扶贫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推进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要加强监督检查, 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同时,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教育, 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 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

摘要:在对山西Y地区农村“低保”制度运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以农村低保制度的运行为载体, 分析其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及其成因, 以社会公正为理念, 对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公正机制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正,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7/08/content_8510642.htm.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3]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上一篇:高职课堂教学下一篇:农村物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