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报告

2024-06-09

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报告(共7篇)

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报告 篇1

安顺市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意见(试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办法(试行)》,推动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失信约束惩戒机制,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服务安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总体要求,以失信联合惩戒各项制度、措施落实为抓手,建立健全信用联合约束机制,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信用环境和制度保障。

二、工作目标

2015年,全面启动安顺市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相关工作。推动全市范围内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工作的实施和开展监督检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管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根据《贵州省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办法(试行)》(黔府办发〔2014〕46号),负责本级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管理。推动市、县(区)各级机关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行 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授予荣誉称号等管理事项中,核查和依法使用企业信用信息记录。

三、主要任务和职责分工

1.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管理。各部门(行业)、县(区)将依法履职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失信行为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部门(行业)、县(区)信息系统,上报省级主管部门信用信息平台。

牵头部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

责任单位: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企业失信行为认定和失信等级划分,由形成企业失信行为信息记录的主管部门依据《贵州省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办法(试行)》(黔府办发〔2014〕46号)和本行业的相关规定依法作出,并将相关信息录入安顺市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市工商局)。

牵头部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

责任单位: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3.使用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市、县(区)各级机关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授予荣誉称号等管理事项中,必须核查和依法使用企业信用信息记录。

牵头部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

责任单位: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职责分 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4.对全市范围内企业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并实施监督检查。各级国家机关在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工程招标投标以及其他公共资源交易和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等活动中,涉及信贷、担保、融资,申请办理资质评定、项目审批、用地审批、申报、升级、验证、免检(审)、出口货物退(免)税等事项中,应当依法对失信企业采取约束、限制等惩戒措施,同时做好相关监督检查工作,确保联合惩戒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牵头部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

责任单位: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5.守信激励。对符合《贵州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规定的守信企业,可采取守信激励措施,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授予相关荣誉称号,行业主管部门在评级评优、申请资金和安排项目等工作中,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

牵头部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

责任单位: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6.企业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存在失信记录的企业,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未再发生被形成失信行为记录事由的,可以向对企业失信行为作出等级划分的机关提出信用修复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对企业失信行为作出等级划分的机关应及时核查企业信用修复申请,并依法进行处理。牵头部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

责任单位: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四、保障机制

1.市相关部门、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严格执行《贵州省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办法(试行)》,如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国家损失、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等严重后果的,由行政监察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依法追究相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应当采取措施消除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一)提供虚假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的;(二)对企业失信行为等级划分错误未及时纠正的;(三)未依法对企业失信行为采取失信惩戒措施的。

2.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将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和服务中对企业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工作作为对行政机关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查处违规行为。

2015年3月17日

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报告 篇2

连维良指出,黨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信用体系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但也看到,当今社会失信问题仍较为突出,特别是互联网发展、金融创新等对信用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严重失信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十分重大。近期,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联合惩戒备忘录发起部门提供的黑名单信息,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了交叉比对工作,结果显示,存在一定数量的企业同时在两个及以上黑名单中出现,或在一个黑名单中多次出现的情况,针对此类严重失信企业,需要加大联合惩戒力度。

连维良强调,要充分运用信用约束手段,联合各方力量,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于严重失信企业,下一步需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加强严重失信企业的认定核查以及信息采集工作。明确严重失信企业的认定方式;各部门启动各领域黑名单建设;引入第三方征信机构开展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归集和失信核查,发布严重失信企业调查报告。二是启动对严重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措施。请地方政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各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对严重失信企业的联合惩戒;充分发挥“信用中国”网站作用,公示严重失信企业名单,为社会公众进行重大风险提示。

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报告 篇3

《通知》指出,诚实信用是招标投标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对失信被执行人开展联合惩戒,有利于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中当事人的行为,促进招标投标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联合惩戒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维护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司法,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有效应用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推动招标投标活动规范、高效、透明。

《通知》明确,联合惩戒对象为被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的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评标专家以及其他招标从业人员。查询内容为失信被执行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失信被执行人(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生效法律文件确定的义务和被执行人的履行情况;失信被执行人失信行为的具体情形;执行依据的制作单位和文号、执行案号、立案时间、执行法院;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记载和公布的不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其他事项。推送及查询方式为,最高人民法院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推送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中国”网站,并负责及时更新;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各省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各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通过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享失信被执行人信息,逐步实现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推送、接收、查询、应用的自动化。

《通知》还提出了依法对失信被执行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采取限制措施。一是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的投标活动,依法必须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应当在资质预审公告、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对失信被执行人的处理方法和评价标准,在评标阶段,招标人或者招标代理机构、评标专家委员会应当查询投标人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二是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的招标代理活动,招标人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开展招标事宜的,应当查询其失信被执行人信息,鼓励优先选择无失信记录的招标代理机构;三是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的评标活动,依法建立的评标专家库管理单位在对评标专家聘用审核及日常管理时,应当查询有关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不得聘用失信被执行人为评标专家;四是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招标从业活动,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在聘用招标从业人员前,应当明确规定对失信被执行人的处理办法,查询相关人员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对属于失信被执行人的招标从业人员应当按照规定规定进行处理。

《通知》要求,有关单位要根据本《通知》,共同推动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对失信被执行人开展联合惩戒工作,建立相关单位和个人违法失信行为信用记录,妥善保管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旅游失信惩戒制度DOC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倡导诚实守信社会风尚,惩戒虚假失信市场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根据国务院《征信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31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旅游服务领域业务活动的企业及个人,在日常交易活动中的守信与失信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以旅游咨询、导游业务、景区经营、星级酒店服务等信用记录为重点。

第五条 本制度所称信用信息是指,根据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及个人所承担的市场角色,对其主观的经营行为、履约能力、管理水平、服务保障、社会责任等方面所作出的客观评价。

第二章 守信和失信信用信息标准

第六条 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由良好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构成,不良信用信息包括提示信用信息和警示信用信息。

第七条 企业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识别信息:主要指企业名称、地址、经济类别、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股东情况、对外投资,经营范围、特许经营的产品等;

(二)信贷信息:主要指企业因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关系而形成的履约信息;

(三)公共信息:主要指企业财务经营状况、纳税、质量安全、社会保险、劳动用工、薪酬支付、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用服务事业缴费、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等记录,以及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者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等掌握并依法公开的且与企业信用相关的其他信息;

(四)市场行为信息:主要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共资源交易过程的诚信行为,包括企业竞争条件的信息对称、参与竞争的遵规守法、自觉缴纳相关费用等相关信息;

(五)其他与企业信用相关的信息。

第八条 企业良好信用信息包括:

(一)国家、省、市荣誉商标、荣誉品牌和质量奖;

(二)通过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或国家、省级行政机关、行业组织质量认证;

(三)市级及以上行政机关或行业组织作出的嘉奖性评定认定;

(四)依据综合信用评价结果,被我市每年认定为工程建设领域“红名单”单位;

(五)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受到县级及以上行政机关或市级及以上行业组织表彰;

(六)获得税务机关纳税信用等级A级记录;

(七)法律、法规、规章等明确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良好信用信息。

第九条 企业提示信用信息包括:

(一)未通过行政机关经批准依法进行的专项或者定期检查、检验、认定;

(二)违反行政许可有关规定;

(三)拖欠债务、税款;

(四)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欠贷、欠息逾期在六个月以内;

(五)拖欠社会保险费;

(六)乱收费、乱涨价、非法集资;

(七)违反用工规定,拖欠工程款和员工工资;

(八)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违反市场交易管理有关规定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提示信用信息。

第十条 企业警示信用信息包括:

(一)制售假冒伪劣产品;

(二)因违法行为被行政机关撤销或者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

(三)因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受到财政、审计机关处理;

(四)3年内因同一类违法行为受到2次以上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或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

(五)恶意拖欠贷款超过6个月以上或依法被认定骗税或偷逃税费;

(六)拒不支付工程款和员工工资;

(七)拒不交纳社会保险费;

(八)发生重大及以上产品质量安全或生产安全事故;

(九)被依法认定违法开展关联交易或者违规担保;

(十)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确定的法定义务及仲裁机关生效仲裁裁决;

(十一)被追究刑事责任;

(十二)依据综合信用评价结果,被我市每年认定为旅游服务领域“黑名单”单位;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警示信用信息。

第十一条 个人(企业法定代表、高级管理人员、重点从业人员)的下列信息,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正在被执行刑罚的;

(二)因犯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满5年的;

(三)曾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企业法定代表、高级管理人员或重点从业人员,并对该企业破产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满3年的;

(四)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定代表、高级管理人员或重点从业人员,并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满3年的;

(五)被处以行业禁入处罚,禁入期限届满未满3年的;

(六)无故拖欠贷款、恶意透支信用卡或依法被认定偷逃税费的;

(七)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个人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个人公共信用信息。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行使职权过程中生成的与个人信用状况有关的记录;司法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生成的与个人信用状况有关的记录。

(二)个人履职信用信息。包括个人履职过程中与有关主管部门生成的与个人信用状况有关的记录。

(三)个人其他信用信息。包括征信服务机构按照约定方式向个人、企业、行业协会、社会机构、公共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征集的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记录。

(四)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个人信用信息。

第三章 信息的采集与管理

第十三条 每季度及时、准确、完整地向旅游局办公室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具体提供信息的范围、时间、方式和格式等另行规定。信息的客观、真实、准

确性由信息提供者负责。

第十四条 旅游局委托有关信用评价专业机构对各类信用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形成包括企业资质、信誉评价、项目考核、合同履约、个人执业信息、项目业绩、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良好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等信息在内的“全市旅游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档案库”。公开选择信用评价专业机构按照信用评价的基本规范对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进行综合评价,给予信用标识,出具信用评价报告。市试点工作协调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信用综合评价结果,每年公布旅游服务领域

红黑名单榜。第四章 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

第十五条 对信用评价列为“红名单”的市场主体,实施以下激励措施:

(一)按照有关规定授予相关荣誉称号;

(二)在评优评先、享受政策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在政府采购和政府性项目招投标中纳入预选库;

(四)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激励措施。

第十六条 对存在第九条所列提示信用信息、第十条所列警示信用信息的企业,按其不良行为的程度,根据有关规定采取下列相应惩戒措施:

(一)列为日常监督检查或抽查的重点;

(二)依法依规撤销其相关荣誉称号,依法限制其参与政府采购、评优评先、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等活动;

(三)在信贷支持、财政扶持等方面予以限制;

(四)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行政惩戒措施。

第十七条 存在第十一条所列警示信用信息的企业法定代表、高级管理人员、重点从业人员,或被认定为对发生重大生产、交通、火灾、中毒、医疗等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取消其参与评优评先的资格,并依法采取暂停其执业活动等惩戒措施。

第十八条 在同等条件下,对拥有良好信用信息的个人,其本人在就业、社会救助等方面优先照顾;符合入党、提干、参军条件的,优先考虑;个人创业、经办企业的,在政策和资金上优先给予扶持。

第二十五条 提倡和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在开展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大宗交易、签订经济合同、进行合资等商业活动中,查询相关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或要求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信用报告,或主动授权他人查询自身的信用报告。

第五章 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制度保障 第二十六条 对行业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不良行为不及时准确公开信用信息,搞地方和行业保护,或利用诚信奖惩机制设置市场壁垒,甚至信息公开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要依据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信用监管体系。

第二十七条 建立和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因不查询相关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而导致决策或者工作失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部门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并公开予以披露。

第六章 附则

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报告 篇5

内政办发【2014】42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法人,是指除国家机关以外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以下统称社会法人)。

第三条 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社会法人,必须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其失信行为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实施失信惩戒的信用信息,应当以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经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其他组织(以下统称有关部门和组织)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生成的社会法人信用信息为主要依据。

第五条 信用失信记录以金融、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工程建设、劳动保障、交通运输安全、资质资格评定和审核、统计调查、价格欺诈、虚假广告、生效法律文书履行、刑事处罚、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投保索赔及民事赔偿等为重点。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失信记录是指自本办法生效之日起发生的所有记录。本办法生效前产生的失信记录由有关部门和组织根据本行业的有关惩戒制度执行。

第七条 自治区信用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对社会法人失信行为的认定、惩戒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

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和相关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具体执行本办法,对社会法人失信行为实施惩戒,并依照本办法对社会法人失信行为的程度进行认定。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工作的实施。

第二章 失信记录

第八条 社会法人失信记录,分为在商务领域的失信记录和在政务领域的失信记录。

第九条 社会法人商务领域失信记录,是指社会法人在服务、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失信记录。主要包括:

(一)以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手段订立、履行合同的;

(二)拖欠贷款、合同款、借款、赔偿款等恶意违约逃避履行法定义务或合同义务的;

(三)弄虚作假骗取贷款、非法集资、违规担保的;

(四)故意低价、无偿转让财产或转移财产,逃避履行债务的;

(五)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

(六)产品生产领域、商品流通领域、产品安全领域的违约、产品虚假广告宣传;

(七)违法用工和拖欠职工工资的;

(八)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或隐瞒重大事实的;

(九)未依法申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十)被依法认定为违法开展关联交易的;

(十一)其他被认定的在商务领域的失信记录。

第十条 社会法人在政务领域的失信记录,是指社会法人作为行政或司法相对人的失信记录。主要包括:

(一)未通过行政机关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依法进行的专项或者定期检验的;

(二)受到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或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的;

(三)恶意欠税、逃税、骗取出口退税受到行政机关查处的;

(四)违反城乡规划、城乡建设许可,受到行政机关查处的;

(五)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受到行政机关查处的;

(六)被行政机关撤销或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或其他批准文件的;

(七)被执行过刑罚的以及司法机关认定的被执行人的失信行为;

(八)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在政务领域的失信记录。

第三章 失信程度认定

第十一条 社会法人失信行为分为一般失信行为、较重失信行为、严重失信行为。

第十二条 社会法人一般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行政机关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的;

(二)被处以较小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在一定数额以下行政处罚的;

(三)被认定拖欠或欠缴劳动者工资、社会保险费等的;

(四)发生一般工程质量责任事故的;

(五)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合同或服务承诺的;

(六)被法院或仲裁机构认定为恶意拖欠公用事业缴费6个月以内的;

(七)被银行列为关注贷款的;

(八)司法或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因履行能力不足而无法履行法定义务的;

(九)因民事诉讼被人民法院认定为具有过错并被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

(十)其他应列为一般失信行为的情形。

第十三条 社会法人较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未通过各类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的;

(二)被处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达一定数额以上行政处罚的;

(三)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被认定拖欠职工工资或欠缴社会保险费一定数额,或者违反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警告后仍未整改的;

(四)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或者发生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并负主要责任、发生较大工程质量责任事故的;

(五)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级为黄牌的;

(六)被法院或仲裁机构认定为恶意拖欠公用事业缴费6至12个月的;

(七)被银行列为次级、可疑或损失类贷款(不良贷款)的;

(八)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因职务行为违法违纪被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

(九)司法或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延迟执行或部分执行的;

(十)因民事诉讼被法院认定为具有过错并被判决承担全部或主要民事责任的;

(十一)被法院或仲裁机构认定,无正当理由未依法向劳务提供者支付劳务报酬的;

(十二)其他应列为较重失信行为的情形。

第十四条 社会法人严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行政机关给予撤销或者吊销许可证、社会法人资质、营业执照行政处罚的;

(二)被处特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责令停产停业行政处罚的;

(三)1年内因同一类违法行为受到2次以上行政处罚的;

(四)用人单位拖欠较大数额税款、职工工资或社会保险费的;

(五)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级为红牌的;

(六)由法院或仲裁机构认定的,在公用事业缴费管理中,未经供应公共事业单位同意,无正当理由,恶意拖欠缴费12个月以上的;

(七)银行信贷活动中,未经银行同意无正当理由恶意拖欠贷款的,或被依法提起诉讼的;

(八)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交易安全、造成环境污染等被自治区有关部门认定为应当记入的严重违法行为;

(九)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因生产、经营或服务行为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十)司法或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但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

(十一)被列入自治区、盟市典型失信案件名单,并被行政机关或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的;

(十二)经有关部门认定并以失信社会法人黑名单报送,经信用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应列入失信黑名单的;

(十三)经失信投诉举报平台受理后,有关部门和组织审核确认为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

(十四)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严重失信行为。

第十五条 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社会法人,应当在自治区、盟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中被列入社会法人严重失信黑名单。失信社会法人黑名单有效期与失信记录存续期一致。

第四章 失信行为惩戒

第十六条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和相关机构在履行日常监管、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国有产权转让、土地出让、财政性资金安排、定期检验、评先评优、信贷安排等相关职责时,对存在本办法规定的不良信用信息的社会法人,根据不同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惩戒。

第十七条 一般失信惩戒措施包括:

(一)信用告知。对产生一般失信行为的,相关部门予以书面告知,详细记载被告知人的姓名、告知时间、告知方式等内容,并予以登记。

(二)诚信约谈。对产生一般失信行为的,相关部门可对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直接责任人进行约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敦促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严格自律、诚信守法、履行社会责任。对无故不参加约谈或不认真落实约谈要求的,将其列为较重失信行为。

第十八条 较重失信惩戒措施包括:

(一)申请财政性资金的,从严审核并减少资金扶持力度;

(二)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医药采购招投标、有限资源开发等,采用综合评标法的,应设置信用分,最高只能得该项满分的一半;

(三)对其进出口货物实施重点查验;

(四)在日常监管中,加大监督检查和抽查力度;

(五)对其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类业务的,严格审查从严把握;

(六)作为银行授信审批、发放贷款主要考虑的风险因素;

(七)保险经营机构对其提高承保条件;

(八)在征信机构官方网站公开2年;

(九)法律、法规等规定可以实施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十九条 严重失信行为惩戒措施包括:

(一)申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招标核准、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生产准入等的,予以严格限制;

(二)可以不予安排财政性资金;

(三)限制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医药采购招投标、有限资源开发利用等;

(四)在办理资质、资格、许可证照等评定、申报、验证、年检中,予以严格限制;

(五)申报进口设备免税、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从严审核、审批,依法不予确认或者停止办理出口退(免)税;对进口货物减免税的,实施减免税后续重点管理;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对进出口货物的价格、归类、原产地、税率、汇率等税收要素实行重点审核;

(六)进出口货物应当逐票开箱查验,列入海关核查重点;

(七)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对于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国有企业,加大核查和监督力度;

(八)在日常监管中,作为监督检查或抽查的重点;

(九)相关部门依法限制其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

(十)禁止参股金融机构,不予批准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具有金融类业务的机构;

(十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按照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原则,提高贷款利率或拒绝贷款;

(十二)保险经营机构可以提高承保条件或依法不予提供保险服务;

(十三)对其法定代表人或高级管理人员等取消其参与评先评优资格,依法暂停其执业活动,限制其再担任其他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担任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职务;

(十四)撤销相关荣誉称号,禁止参与评先评优;

(十五)在征信机构官方网站公开3年,典型案件在相关媒体上予以曝光;

(十六)法律、法规等规定可以实施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二十条 提倡和鼓励社会法人、个人和其他组织在开展信用交易或其他活动过程中,查询和使用社会法人失信信息,降低信用风险。

第五章 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

第二十一条 社会法人非因主观故意发生失信行为,可以按照一定条件和程序实施信用修复。

第二十二条 信用修复由社会法人向依法处理其失信行为的有关部门和组织提出申请,有关部门和组织核查后,认为其已经整改到位,符合管理要求的,可以决定允许信用修复,并将信用修复信息纳入本单位信息系统,同时报送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自治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第二十三条 信用修复并不去除真实的、未过期的失信记录。

第二十四条 社会法人信用修复结果发布生效后,有关部门、组织和相关机构对该社会法人采取的失信惩戒措施应予以减轻或解除。

第二十五条 社会法人对其被认定的信用信息和失信行为有异议的,依照自治区相关信用信息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章 行政监督

第二十六条 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加快整合行业内、系统内的信用信息,并按要求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征信机构(简称自治区公共征信机构)报送信用信息。建立失信惩戒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信用制度建设。

第二十七条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行政机关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国家损失、侵害社会法人合法权益等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据干部管理权限依法追究相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不按规定提供或提供错误信用记录的;

(二)对社会法人失信行为认定错误的;

(三)不按规定公布信用记录的;

(四)未查询社会法人信用记录的;

(五)不按本办法对有失信行为的社会法人实施惩戒的。

第二十八条 自治区公共征信机构应当建立失信信息数据库,并提供有序查询和共享服务,确保失信信息的准确、有效和及时更新。

第二十九条 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定期督查各地区、各部门执行本办法的情况,加强指导和监督,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第七章 附 则

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报告 篇6

《意见》规定了11类37项惩戒措施,包括从事特定行业或项目限制、政府支持或补贴限制、任职资格限制、准入资格限制、荣誉和授信限制、特殊市场交易限制、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出境限制、加强日常监管检查、加大刑事惩戒力度等。

《意见》规定,法院要及时准确更新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并通过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有关网站、移动客户端、户外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供公众免费查询。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与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建、财政、金融、税务、工商、安全監管、证券、科技等部门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报告 篇7

2008-06-30 14:46 文章来源:商改科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市政府办公厅:

根据黄政办传[2008]53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局按提纲要求的内容,通过调研、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材料,汇报如下:

一、本部门与信用体系建设有关的行业和相关的法律及规范性文件

1、商务部门管辖范围中与信用体系建设有关的行业主要是拍卖、典当和二手车鉴定评估,均属于社会中介机构和中介事务,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及规范性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拍卖管理办法》、《典当管理办法》、《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

2、我市拍卖业、典当业、二手车鉴定评估业基本情况。

拍卖业: 截止2007年底,我市拍卖行业现有金槌、汇丰、嘉泰3家拍卖企业正常运营。三家企业均设在中心城区屯溪,共有注册资金317万元,从业人员26人,其中注册拍卖师6人,具有从业资格证书人员13人。2007年全市共举办拍卖会47场次,同比增长11.9%,累计拍卖成交额23367.42万元,同比增长72.3%,收取佣金275.86万元,同比下降19.7%,上缴税金25.09万元,同比下降42.53%,实现利润38.82万元,同比下降43.93%,年成交额上亿元的拍卖企业有1家。

典当业:截止目前,我市共有3家典当行和1个分支机构,其中金马典当行是去年11月16日才开业,一家分支机构没有注册资本。2007年我市正常运营的二家典当企业运行情况:资产总额3183万元,负债总额324万元,净资产总额2859万元,注册资本2500万元,全年累计发放典当贷款总额2418万元,典当余额1473万元,其中权利抵押贷款544万元,房地产抵押贷款929万元,上缴税金118万元,实现利润310万元。

我市二手车鉴定评估企业情况:我市共有2家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1家为茂华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2007年评估二手车600余辆,主营业务收入95000元;2008年1-5月评估60余辆,主营收入6000元。另一家为金通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2007年评估车辆价值53.9万元,营业收入12600元;2008年1-5月份评估车辆价值26.9万元,营业收入7500元。

二、全国范围内看经营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拍卖业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我国现阶段拍卖范围主要涵盖公物、罚没物资、司法委托、国有企业改制、破产企业资产处置、国有土地转让、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以及无形资产和科技成果转让等。

拍卖企业是典型的社会中介机构,通过提供中介服务获取相应佣金。拍卖企业经营中,主要在两个环节容易出现问题:

1、利用不正当手段争取拍卖标的物

拍卖企业的佣金直接决定于拍卖标的的大小和拍卖场次的多少。在社会风气不十分健康的情况下,争取标的物的过程中更易发生不正当竞争。

2、恶意串标

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他人利益。拍卖应是最有效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交易方式之一,但以上两种问题将严重影响拍卖在促进商品流通、盘活不良资产、促进国企改革和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等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

(二)典当行业容易发生问题的7个方面

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将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取得当金,但须交付一定比例典当综合费用,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

典当的经营性质,表明典当行是一种方便快捷、辅助性的融资渠道,具有金融性、逐利性,一定程度上可谓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从监管角度看,典当业的风险可分为一般经营风险、违规违法经营风险。

一般经营风险通常有5种:

1、业务范围单一风险

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加之民品业务经营人才和氛围的缺失,导致绝大部分典当行80%以上是房地产业务,形成典当行经营与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密切相关。

2、误收赃物风险

典当业面向大众、涉及三教九流、以物质钱、方便快捷的经营特点,易使不法分子将其作为赃物变现渠道。

3、鉴定估价和市场预测失误风险

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对市场走势的把握与预测,当期的长短、当价的高低都会对回赎、变卖产生重要影响。

4、绝当变现风险

绝当变现时间、变现通道、变现程序等都影响变现盈利能力。

5、安全防范风险

典当行经营钱物,安全防范要求类同金融机构。

违规违法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方面:

1、非法集资、吸收存款或变相吸收存款

典当行虽是一种方便快捷、辅助性的融资渠道,具有准金融的特点,但其资金只能来源于注册资本和按净资产规模从商业银行取得的贷款,严禁其非法集资、吸收存款或变相吸收存款。高息揽储是典当行最大、最严重的法律风险。

我国刑法第176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具体的追诉标准是:

(1)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2)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三十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百五十户以上;

(3)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2、超规模经营风险

为防范风险,典当管理办法对典当行的业务经营规模作出了限制性规定,如典当行对同一法人或者自然人的典当余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5%;典当行财产权利质押典当余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50%;房地产抵押典当余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不足1000万元的,房地产抵押典当单笔当金数额不得超过100万元。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抵押典当单笔当金数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10%。但企业在实际业务开展中容易发生超规模经营问题。

(三)二手车鉴定评估易出现的诚信问题

1、强制评估

二手车鉴定评估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有可能借公平之名行强制评估之实。

2、人情评估

二手车鉴定评估企业出于各种人情考虑,不能客观真实地评估车辆技术状况。

三、市商务部门关于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打算和设想

(一)采取防范措施

1、对拍卖的主要防范措施

《拍卖法》中明确,未经许可登记设立拍卖企业、拍卖人及其工作人员参与竞买或委托他人代为竞买、恶意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相应处罚。但从加强行政许可事项管理的角度,我们须做好以下工作,积极推动拍卖业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认真落实拍卖企业及分公司的设立、变更、终止制度。

二是加强拍卖企业经营情况分析,进一步落实监督核查制度。

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拍卖从业人员素质和执业水准。

四是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正当竞争,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2、对典当的主要防范措施

一是把好准入关

典当业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对企业资质、诚信要求更高,企业设立也属行政许可项目。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典当管理办法》的规定,把好准入关,将真正优质的企业、经营者吸纳到行业中。

二是加强诚信守法教育

典当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设立、经营,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等方面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加强诚信守法教育,引导规范经营,防患于未然。

三是加强动态监管

通过加强行业统计分析、对当票购领与使用管理、检查企业账目等,进一步落实动态监管。

四是组织开展重点检查

根据典当企业经营情况,重点就典当行是否向社会吸收存款进行核查,严格禁止典当行非法集资、吸收或者变相吸收社会存款、发放信用贷款以及从非商业银行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借款,严厉查处典当行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超比例负债、超比例放款、故意收当赃物等严重违规行为,加强风险控制,规范经营行为。

五是实行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制度

加强与公安、工商、银行等部门的业务信息沟通,强化市县商务部门的监管责任意识,提高敏锐性,建立重大事项及时通报制度。

六是积极推动行业自律

积极支持典当协会开展业内培训、法律咨询、案件通报、行业评比、规范竞争等工作,积极推动行业自律。

3、对二手车鉴定评估的主要防范措施

一是督促加强学习

要不定期地组织二手车鉴定评估企业,认真学习《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二十八条、二十九条,督促他们自觉地按规办事。

二是不定期地检查

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二手车鉴定评估企业的日常监管,不定期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对具体评估人员要进行年度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予上岗。

(二)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和执业资格退出机制

对拍卖业、典当业和二手车鉴定评估业抓紧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每年定期进行考核。对拍卖企业、拍卖师和典当企业执业资格退出机制,严格按有关法律、规章和行规执行(详见附件)。

上一篇:烙铁解释及造句下一篇:大耳朵图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