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

2024-09-23

互联网技术(通用12篇)

互联网技术 篇1

1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1.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基于特性, 互联网已经成功占领我国市场, 其发展规模可以说同电信网不分伯仲。但是, 由于网络的基本可信任性和基础安全性无法确保, 互联网用户不得不使用各种加密技术, 这样一来就会提高互联网的成本, 长此以往不仅会阻碍互联网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而且, 由于人们未能真正认识到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1.2电信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电信网的本质是商业网, 它在网络时代来临前有着明确的商业运作模式。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 电信网的运营模式受到了互联网免费业务的冲击, 单一的话音业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 互联网在视频、语音等方面的实时性也达不到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这就促使电信运营商不断完善电信网络技术。如今, 技术缺位是电信网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电信网不仅没有可支持自己商业模式的相关技术, 它也无法运用互联网技术来维护自身商业的运作规律。所以, 电信网络技术必须创新, 这关系着电信网是否可以继续坚持业务收费的运作模式以及借助技术确保业务收费的运作模式得以发展的问题。

2互联网技术和电信网技术差异

2.1终端侧的差异

互联网终端设备主要是个人电脑。电脑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应用方便等特征。电信网络终端设备主要包括移动和固定电话, 且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电话越发智能化和数字化, 能够使用者提供各方面的信息。目前, 随着电脑的便携性提高, 人们越发倾向于电脑, 同时, 电信网络终端和互联网终端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融合趋势。

2.2网络侧的差异

互联网在发展初期就开始了全IP化, 并凭借扩大规模使其成为发展主流。而电信网技术是分三个阶段来发展的。第一阶段, 电信网络技术的核心是模拟通信技术;第二阶段的核心是TDM电路交换技术;第三阶段的核心是IP分组交换技术。电信网络技术发展到第三阶段后, 其核心网络都逐步实现了IP化, 从而使得电信网和互联网形成了同质化的局面。但互联网和电信网在技术上依旧存在明显差异:互联网的业务建立在用户自治和对等原则上, 而电信网业务在于业务控制, 因此只需确保网络侧有相应的业务接入能力。

2.3网络互通性的差异

互联网的标准比较统一, 其互通能力也比较好, 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大力支持。而电信网络技术的互通能力要远弱于互联网, 这是因为电信网络的基础业务要依靠媒体、信令共同完成, 且随着编码技术的发展, 电信网因没有在建立初期设定统一信令控制和传输标准而形成了多个带独立性的场所。不同的电信网络必须通过网关才能互通互联, 进而影响了其长久发展。

2.4业务开发性的差异

互联网的业务层、网络层、接入层、传输层的独立性较高, 而且传输层可支持的业务面很广, 能够很好的发展新业务。同时, 互联网的协议系具有很高的开发性, 所以在构建商业模式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同互联网相比, 处于电路交换时代的电信网络技术的终端能力则相对较弱, 用户端对服务选择控制力及应用设备都有相应的限制。虽然电信网络采用IP承载后为开发业务而是用了SIP信令, 但与互联网的开发性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3互联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技术优化措施

现阶段, 电信网在业务方面同互联网一样, 已经基本实现全IP化, 充分体现出IP技术将会成为信息业务的主流。所以, 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承载网, 使得互联网和电信网相融合, 那么消费者将会享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服务。不过, 互联网和电信网在商业模式、业务开发性等方面还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优化措施。

3.1优化互联网通信技术

优化互联网通信技术可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 确保互联网通讯信息的安全性。为提高互联网的安全性可采用身份验证、密码等加密措施, 此外还可让手机同计算机密码相结合, 从而提高通讯设备的安全性。

第二, 完善信息查询方法。针对互联网信息安排的不合理性可采用物理排序方法使得浏览器的任务量得到均衡, 再者还可通过提高数据库查询功能来优化互联网通信技术。

3.2深入发展互联网通信技术

互联网通信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为能更好的拓宽其业务面还需不断深化其技术。对此, 运营商应大力发展网络电话技术, 努力实现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各个区域通话的低消费性。再者, 研究3G以上的移动通讯系统技术。3G系统具有传输量大、可网络连接的功能, 加之3G上网卡也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而被广泛运用, 所以该系统对互联网移动通信而言意义重大, 具有很大的投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郝小琪.数据挖掘技术在电信企业精确营销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2]付国旗, 张震强.电信网与互联网架构技术对比研究[J].数据通信, 2011.

[3]董力军.电信运营商要抓紧实现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J].IT时代周刊, 2013 (15) .

互联网技术 篇2

移动互联网在使用中更为方便快捷,移动通信设备体积较小,方便携带,因此移动互联网也呈现了相同的优势。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人们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查询所需信息。

1.2有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

在计算机上网的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很容易受到安全隐患的威胁,用户上网的过程中,骇客可以得知用户正在浏览的内容,甚至还能够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此外,计算机互联网还有较强的公开性,因此私人电脑端的用户信息查询相对比较容易。而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不需要将移动设备之中的信息分享给其他人,因此保证了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密性。用户上网活动的随机性也会有所增强,所以信息安全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1.3移动互联网具有更强的即时性和实用性

互联网支付技术架构图 篇3

在电子商务大行其道的今天,支付手段日趋丰富,资金的安全成了无论商家还是消费者关心的第一要务,适应这种需要,网络支付中主要研发了种种协议进行数字签名的方式对资金的网络安全进行保障,保密技术乃是其中重中之重,在当前的环境中,主要应用到的是SSL,SET等形式的协议下的一些保密技术。

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

依靠密钥对的加密,保障Web站点间的交易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安全套接层协议(SSL)

由Netscape公司提出的安全交易协议,提供加密、认证服务和报文的完整性。

安全交易技术协议

(STT,SecureTransactionTechnology)

将认证和解密在浏览器中分离开,用以提高安全控制能力。

安全电子交易协议

(SET,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

1997年5月底发布的SET 1.0涵盖了信用卡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交易协定、信息保密、资料完整及数据认证、数据签名等,在目前中国网上银行业务中得到大量应用。

主要的安全技术

虚拟专用网(VPN)

这是可以在两个系统之间建立安全的信道(或隧道)的专用网络,用于电子数据交换(EDI)。通信的双方彼此熟悉。没有必要为所有的VPN进行统一的加密和认证。现有的或正在开发的数据隧道系统可以进一步增加VPN的安全性,因而能够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和可用性。

数字认证

数字认证以电子方式甚至数据媒体的有效性(如录音、照片等)证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身份、文件的完整性。目前,数字认证一般都通过单向Hash函数来实现,它可以验证交易双方数据的完整性。另外,S/MIME协议也可以被集成到产品中,以便用户能够对通过E-mail发送的信息进行签名和认证。同时,商家也可以使用PGP(PrettyGoodPrivacy)技术,它允许利用可信的第三方对密钥进行控制。可见,数字认证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将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可分为专用密钥加密和公钥加密,用来保证电子商务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非否认服务。

专用密钥加密:

专用密钥加密(如3DES、IDEA、RC4和RC5)和公钥加密(如RSA、SEEK、PGP和EU)可用来电子商务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非否认服务。

RC4:

RC4加密算法是Ron RivestRon 设计的密钥长度可变的流加密算法簇。之所以称其为簇,是由于其核心部分的S-box长度可为任意,但一般为256字节。该算法的速度可以达到DES加密的10倍左右。

RC5:

RC5分组密码算法是1994由麻萨诸塞技术研究所的Ronald L. Rivest教授发明的,并由RSA实验室分析。它是参数可变的分组密码算法,三个可变的参数是:分组大小、密钥大小和加密轮数。在此算法中使用了三种运算:异或、加和循环。

DES:

DES使用一个56位的密钥以及附加的奇偶校验位,产生最大64位的分组大小。DES 的常见变体是三重 DES,使用 168 位的密钥对资料进行三次加密的一种机制;它通常(但非始终)提供极其强大的安全性。如果三个 56 位的子元素都相同,则三重 DES 向后兼容 DES。

IDEA(International Data Encryption Algorithm):

IDEA是瑞士的James Massey,Xuejia Lai等人提出的加密算法,在密码学中属于数据块加密算法(Block Cipher)类。IDEA使用长度为128bit的密钥,数据块大小为64bit。从理论上讲,IDEA属于“强”加密算法,至今还没有出现对该算法的有效攻击算法。

PGP(pretty good privacy):

PGP是一个基于RSA公匙加密体系的邮件加密软件。可用它对邮件加密以防止非授权人阅读,也可对邮件加上数字签名使邮件发送者得到确认。而且它的源代码是免费的。实际上PGP的功能还包括: PGP可以用来加密文件,还可以用PGP代替UUencode 生成RADIX 64 格式(就是MIME 的 BASE 64格式)的编码文件。 因此PGP几乎是最流行的公匙加密软件包。

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研究 篇4

1 电信网与互联网存在的差异分析

1.1 网络侧的差异

电信网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模拟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电信网技术;第二阶段是以TDM电路交换为核心的数字电信网技术;第三阶段是以IP分组交换为核心的电信网技术。自第三阶段起, 电信网的核心网络逐渐实现IP化, 即由原理层面可视转变为实现电信网和互联网同质化的阶段。

和电信网技术相比, 互联网起始阶段即建立起全IP化基础, 通过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用户参与的增加, 互联网络IP化成为发展的主流方向。当然, 电信网逐步的IP化, 绝不意味着电信网和互联网技术于核心传输层面可以实现完全兼容, 电信网和互联网技术仍存在较大差别, 这体现在:电信网更加追求对业务的控制, 在网络侧只要求能够保持一定业务接入能力即可;而互联网业务开展完全是基于对等原则和用户自治, 所以其业务的开展几乎完全是基于用户节点进行的。

1.2 终端侧的差异

电信网络终端设备主要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 已经历多年的发展和更新换代, 随着终端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手机得到普及, 电信网络终端功能更加强调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务。

当前, 互联网终端设备以个人电脑 (PC) 为主。由于PC功能十分强大, 且方便应用、易操作等优势明显。与移动通信终端相较, 互联网终端便携性成为追求的主流, 两者融合发展趋势也越发明显。

1.3 网络互通性的差异

和互联网相比较, 电信网络技术存在互联互通的问题。这是因为电信网络建设虽然不缺标准, 却没有业界普遍认同且广泛接受的信令控制和传输标准。电信网络由信令、媒体的组合来共同实现其基本电信业务, 随着电信网络及编解码技术的发展, 电信网却逐渐成为多种网络体制割据场所。而且, 不同体制的电信网络互联互通时, 需要采用网关。虽不能否认网关在电信网络中的积极作用, 但它却成为电信网络业务应用, 乃至飞速发展的瓶颈。当前, 电信网络协议标准很多, 且均存在规模不大的问题, 因此, 电信网络在互联互通和业务整合及应用等方面存在问题是必然的。互联网则在其创立之初便制定了相对统一的标准, 且得到了相关各层面广泛的支持, 所以具有较高的互通能力, 更易实现全球范围互联互通。

1.4 业务开放性的差异

互联网技术采用的协议体系为TCP/IP, 接入层、传输层、网络层和业务层均是相对独立的, 传输层面对业务支撑能力较高, 在很大程度上对新业务发展支持度较好;且协议体系开放性较强, 能更有力地支撑商业模式构建。

电信网技术在电路交换时代, 网络具备智能控制能力, 且能保持会话状态, 终端能力相对较弱, 用户端设备业务应用和对服务选择控制能力有限。这成为创建、推出新业务的天然障碍, 严重地影响到新业务的开展与应用。随着电信网络采用IP承载, 用SIP信令作控制信令后, 依托更具开放性的SIP协议, 其对开放性业务的支持能力增强了。即便如此, 电信网与互联网在开放性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异。

2 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当前, 电信网上业务已呈全IP趋势, 所以电信网应是建立于IP技术基础之上的。冒然IP技术尚存一些问题, 但IP技术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应用, 使得信息业务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改变使用IP技术的主流方向。因此, 电信网与互联网应依托其均采用相同IP技术, 对承载网 (IP网) 要求差别不大的前提。构建一个可信任的、安全的承载网 (IP网) , 这样的网络更加可控, 管理和服务质量更有保障, 且具有大规模组网的能力。

虽然电信网和互联网业务网设计存在一些差别, 例如业务网商业模型不同等。互联网业务网以寄生网的形态存在, 寄生性业务网不能满足良性商业模型需求, 可能会危及产业链。而电信目前的业务网和承载网不相适应, 业务网开放度较低。电信网与互联网技术均存在一些问题, 两者宜取长补短, 使之相互融合, 这是大势所趋。

3 互联网通信技术优化措施探讨

移动互联网是当前电信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热点业务,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应从互联网技术改进和发展着手予以优化。

3.1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改进措施。

一是优化信息查询方法。即针对目前互联网不合理的信息安排, 优化信息查询方法。首先, 应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物理排序, 均衡分布浏览器任务量。其次, 要对查询方法内部进行优化, 通过不断强大数据库查询功能, 保证数据库的性能。

二是维护互联网通讯信息安全。对于使用互联网通信的用户而言, 自身通讯信息安全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泄露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可通过密码设置、身份验证等环节加密处理信息, 以提高互联网通讯信息的安全;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密码与移动手机等设备相结合, 使通讯信息安全得到进一步保护。

3.2 推动互联网通信技术深入发展

互联网通讯技术作为新兴事物, 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互联网通信基础上不断优化性能、扩展业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加大网络电话技术的投入。依托互联网通信技术, 用相对较低的价格实现不同区域的通话, 定会拥有巨大的潜能。二是开发3G以上移动通讯系统技术。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3G上网卡应用更加广泛, 3G系统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实现网络试试连接, 传输量也远超传统系统, 已逐步成为互联网移动通信必备设施, 互联网通信技术对此所作投资潜力巨大。

4 结语

互联网技术和电信网技术均得到迅猛发展, 虽然二者间还存在一定差异, 但融合已成主流趋势。

摘要:在分析当前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间差异的基础上, 探讨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电信网技术,差异融合

参考文献

[1]付国旗, 张震强.电信网与互联网架构技术对比研究[J].数据通信, 2011 (5) .

中国互联网技术复习题 篇5

中国吉通 中国联通 中国铁通 中国移动 4、1995年,是全球互联网商业发韧之年。这一年()公司上市,打开了人们关于互联网公司的种种商业想象。网景 微软 因特尔 苹果 5、1993年9月,丁磊从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波电信局。丁磊日后靠互联网成为中国首富,其专业技术背景为()。

通信技术 计算机技术 电子技术 网络技术

6、中国最早的无线电爱好者大多也在玩一个新奇的通信网络,这就是()。CFido CdoFi Internet Intranet 7、1995年在广东和新月齐名的是深圳一个叫PonySoft的站台,PonySoft的创办人名叫(),Pony正是马化腾的英文名。马化腾 马云 丁磊 张朝阳

8、田溯宁从一个环保主义者转变为一个互联网的信徒缘于一次去听()的演讲。戈尔 布什 奥巴马 克林顿

9、田溯宁写了一篇长文《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发表在1993年的()上,这是中国最早介绍这方面的文章。光明日报 文汇报 人民日报 新华日报

10、丁健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计算机科学学生,在北京时就读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一个朋友鼓励丁健申请进入()。

加州大学 得州大学 费城大学 麻省理工大学、1981年,17岁的张朝阳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1986年,22岁的张朝阳考取了李政道奖学金,可以前往()读物理。麻省理工学院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哈佛大学 12、1995年7月,张朝阳以麻省理工学院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的身份出国后第二次回到中国,这一次则是陪着校长回国的。陪着那位校长去了北大,接待人是()。陈章良 陈景润 陈铭德 陈希 13、1997年中国互联网官方出了一个调查,称阻碍中国人上网的第一大原因是中文网页的缺乏。()因此认为投资像搜狐这样的公司可以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这又能带动电脑和服务器的销售,于是搜狐成为投资对象。英特尔 世纪投资 软银 罗伯森·斯蒂文森 14、1998年4月,爱特信公司获得第二笔风险投资,投资者包括英特尔、道琼斯、晨兴、IDG等,共220多万美元,爱特信也由此更名为更响亮的()。搜狐公司 网易公司 新浪公司 腾讯公司

15、北京大学()的学生王志东,没毕业就已经在中关村里小有名气,他穿梭在北大清华旁的各个电脑城里,给这些练摊的大小业主们写工具软件,顺便做着加密解密的活儿。电子学系 通信学系 计算机科学系 软件工程系 16、1998年11月11日,腾讯公司创办的,创办人有()人,其最初所在地是深圳华强北商业圈后一栋名为华强北创业园的小楼里,今天,腾讯在深圳黄金地段深南大道拥有外表和QQ一样形似、属于自己的办公大楼,其市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位居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一的位置。

5人 3人 2人 1人 17、1998的10月,自称是方正最好的高级程序员的周鸿祎从新疆方正回到阔别10个月的北京,他也决定自己创业。他决定做一个中文网址的小东西,为了好推广这个小玩意儿,他给这个小玩意儿起了一个名字(),很形象,也与其怪招迭出,不按常规出牌的做派相吻合。

3721 163 263 8848

18、中国互联网最赚钱的一块蛋糕是网络游戏。不过,中国内地出现的第一套网络游戏并非《天下》,而是(),该游戏由王华逵领军制作,金智塔公司在2000年2月正式推出。人在江湖 大话西游 传奇 三国

19、美国导弹“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经济上有中国股市的“5·19”行情,()是网络股的急先锋,5月19日后短短一个半月,海虹控股涨幅超过了100%。海虹控股 QQ 网易 百度 20、2001年由于互联网进入寒冬,因此,门户网站纷纷拖欠百度的付款,而靠着(),百度渡过其创业之初的第一个大劫。

竞价排名 BT下载 免费邮箱 广告软件

三、判断题(正确画√,错误画○)

1、一般来说,局域网通常用电缆线组网,而广域网则用电话线、光缆等远程线路组网。(√)

2、网络信息资源是指网络上蕴藏的各种文本形式的知识、资源、情报、消息等。(○)

3、超文本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它将文档中的不同部分通过关键字建立链接,使信息得以交互式搜索,它将菜单嵌放文本中,也是一种界面友好的文本显示技术。(√)

4、,在@之前的school是收件人的帐号,在@之后是school所在的邮箱服务器的地址。(√)

8、因特网将向:商用化、保密性、宽带传输三个方向发展。(√)

9、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是提供INTERNET访问的组织,这种服务是免费的。(○)

10、用户可通过远程(TELEPHONE)命令使自己的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的终端,直接调用远程计算机的资源和服务。(○)

11、FTP提供了因特网上任意两台计算机相互传输文件的机制,因此它是用户获得大量INTERNET资源的重要方法。(√)

12、用QQ或MSN等工具软件,可以实现一对一在线视频或语音交流。(√)

13、无论是什么网络,其网络协议都是TCP/IP协议。(○)

14、防火墙(firewall)是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组合,是在两个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系统,用来保护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15、DHTML是一种”静态”的网页设计语言,主要提供文本和图象的显示,难以实现页面元素运动和对文字图象等进行精确定位的功能。(○)

三、论述题(请自己根据上课讲课内容和网络搜索写出答案)

1、请简述互联网的发展的趋势。

移动互联网技术标准 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业务;开放移动联盟;标准

Abstract: In order to ensure interoperability of basic mobile applications, from the point of mobile application, Open Mobile Association (OMA) developed the mobile application layer technology engine technique standards and carried out the interoperability testing. From the point of fixed Internet,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W3C) developed the technology standard based on basic Web applications,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s. There is a number of important technology engines supporting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 such as the engine for the Internet access and download, the engine for mobile users and mobile terminals, the engine for team administration, the engine for mobile search, and the content filter engine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widely used in the mobile Internet.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open mobile association; standard

1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通信网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包括几个要素:

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包括2G、3G和E3G等(不含通过没有移动功能的Wi-Fi和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提供互联网服务);

公众互联网服务(WAP和WWW方式);

终端,包括手机、移动互联网设备(MID)和数据卡方式的便携式电脑等。

几个要素中,所谓公众互联网服务,根据业务模式的不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中国移动“移动梦网”为代表的,采用无线应用协议(WAP)网关方式接入的“围墙花园”方式。内容/服务提供商(CP/SP)接到中国移动网关,受移动运营商的管理,通过运营商代收费模式盈利。另外一种是开放式互联网模式,移动用户通过移动网络关口(如GGSN)直接接入到互联网。在这种模式下,CP/SP往往沿袭互联网的业务模式,采取广告等间接方式获得收入。

移动互联网相比于固定互联网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和充分个性化,而其根源是移动通信的移动性和个性化特点。

(1)移动性

移动用户可随时随地方便接入无线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通信能力;通过移动性管理,可获得相关用户的精确定位和移动性信息。

(2)个性化

个性化表现为终端、网络和内容/应用的个性化。

终端个性化:表现在消费移动终端与个人绑定,个性化呈现能力非常强;

网络个性化:表现在移动网络对用户需求、行为信息的精确反映和提取能力,并可与Mashup等互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地图等相结合;

互联网内容/应用个性化:表现在采用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博客、聚合内容(RSS)、Widget等Web2.0技术与终端个性化和网络个性化相互结合,使个性化效应极大释放。

2 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标准

由于移动互联网整体定位于业务与应用层面,业务与应用不遵循固定的发展模式,其创新性、实效性强,因此,移动互联网标准的制订将面临很多争议和挑战[1-2]。从移动应用出发,为确保基本移动应用的互通性,开放移动联盟(OMA)组织制订移动应用层的技术引擎技术规范及实施互通测试,其中部分研究内容对移动互联网有支撑作用;从固定互联网出发,万维网联盟(W3C)制订了基于Web基础应用技术的技术规范。为基于Web技术开发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1 OMA技术标准

在移动业务与应用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移动业务局限于某个厂家设备、某个厂家的手机、某个内容提供商、某个运营商网络的局部应用。标准的不完备、不统一是主要原因之一,曾经制订移动业务相关技术规范的论坛和组织达十几个。2002年6月初,OMA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收集市场移动业务需求并制订规范,清除互操作性发展的障碍,并加速各种全新的增强型移动信息、娱乐服务及应用的开发和应用。OMA在移动业务应用领域的技术标准研究致力于实现无障碍的访问能力、可控并充分开放的网络和用户信息、融合的信息沟通方式、灵活完备的计量体系、可计费和经营、多层次的安全保障机制等,使得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具备了实现开放有序移动互联网市场环境的基本技术条件。

开放移动联盟定义的业务范围要比移动互联网更加广泛,其部分研究成果可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业务能力:

移动浏览技术可以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业务能力。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移动下载(OTA)作为一个基本业务,可以为其他的业务(如Java、Widget等)提供下载服务,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中重要的基础技术之一。

移动互联网服务相对于固定互联网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结合用户和终端的不同状态而提供更加精确的服务。这种状态可以包含位置、呈现信息、终端型号和能力等方面。OMA定义了多种业务规范,能够为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用户与终端各类状态信息的能力,应属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基础能力,例如呈现、定位、设备管理等。

OMA移动搜索业务能力规范定义一套标准化的框架结构、搜索消息流和接口适配函数集,使移动搜索应用本身以及其他的业务能力能有效地分享现有互联网商业搜索引擎技术成果。

开放移动联盟制订的多种移动业务应用能力规范可以对移动社区业务提供支持。作为锁定用户的有效手段,即时消息是社区类业务的核心应用;组和列表管理(XDM)里的用户群组,可以用于移动社区业务,成为移动社区里博客用户的好友群组;针对特定话题讨论的即按即说(PoC)群组,可以移植到相关专业移动社区的群组里,增加了这些用户的交流的方式。

2.2 W3C技术标准

万维网联盟(W3C)是制订WWW标准的国际论坛组织。W3C主要工作是研究和制订开放的规范,以便提高Web相关产品的互用性。为解决Web应用中不同平台、技术和开发者带来的不兼容问题,保障Web信息的顺利和完整流通,W3C制订了一系列标准并督促Web应用开发者和内容提供商遵循这些标准。目前,W3C正致力于可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语音、语义网等方面的研究,无障碍网页、国际化、设备无关和质量管理等主题也已融入了W3C的各项技术之中。W3C正致力把万维网从最初的设计(基本的超文本链接标记语言(HTML)、统一资源标识符(URI)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转变为未来所需的模式,以帮助未来万维网成为信息世界中有高稳定性、可提升和强适应性的基础框架。

W3C近日发布两项标准,XHTML Basic 1.1及移动Web最佳实践1.0。这两项标准均针对移动Web,其中XHTML Basic 1.1是W3C建议的移动Web置标语言。W3C针对移动特点,在移动Web设计中遵循如下原则:

为多种移动设备设计一致的Web网页。在设计移动Web网页时,须考虑到各种移动设备,以降低成本,增加灵活性,并使Web标准可以保证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

针对移动终端、移动用户的特点进行简化与优化。对图形和颜色进行优化,显示尺寸、文件尺寸等要尽可能小,要方便移动用户的输入;移动Web提供的信息要精简,明确。

节约使用接入带宽。不要使用自动刷新、重定向等技术,不要过多引用外部资源,要好好利用页面缓存技术。

2.3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标准化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开展移动互联网标准研究工作。部分项目源于中国产业的创新,也有大量工作与W3C和OMA等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相结合。

目前CCSA已经开展WAP、Java、移动浏览、多媒体消息(MMS)、移动邮件(MEM)、即按即说、即时状态、组和列表管理、即时消息(IM)、安全用户面定位(SUPL)、移动广播业务(BCAST)等,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包括:移动广告(MobAd)、移动搜索(MobSrch)、融合消息(CPM)、移动社区、移动二维码,移动支付等标准研究。面向移动Web2.0的工作刚刚起步,已开始进行移动聚合(Mashup)、移动互联网P2P等方面的工作。

3 支撑移动互联网业务重要的技术引擎

3.1 用于互联网访问和下载的技术引擎

(1)移动浏览

移动浏览技术可以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业务能力。无线应用协议最初是由WAP论坛制订的用于无线网络浏览的规范。移动用户利用移动终端的WAP能力就可以方便地访问Internet上的信息和服务。随着移动设备能力的不断提升,WAP也发生了变化,OMA WAP2.X系列标准已经发布。

(2)移动下载

移动下载技术是通过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对媒体对象进行远程下载的技术。应用服务商(SP)及内容提供商(CP)可不断开发出更具个性化的贴近用户需求的服务应用及媒体内容,如移动游戏、位置服务以及移动商务等。手机用户可以方便地按照个人喜好把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媒体对象及业务应用下载到手机中安装使用。

3.2 用于提供移动用户和移动终端状态的技术引擎

(1)呈现业务

呈现业务使得参与实体(人或者应用)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发布和修改自己的个性化信息,比如:位置、心情、连通性(外出就餐、开会)等,同时参与实体可以通过订阅、授权等方式控制存在信息的发布范围。在及时通信业务中人们会经常用到呈现业务。

(2)位置业务

无线定位业务是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台的位置信息,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或他人以及通信系统,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OMA一方面在漫游、与外部业务提供者接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订了漫游定位协议、私密性检查的协议;一方面又制订了基于用户面的定位业务方式规范。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的获取提供了移动互联网精确服务的基本能力。

(3)终端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主要用于第三方管理和设置无线网络中设备(比如手机终端及终端中的功能对象)的配置和环境信息。利用终端管理技术可以通过OTA的方式来采集终端信息,配置终端的参数信息,将数据包从网络下载到终端上安装并更新永久性信息,处理终端设备产生的事件和告警信息。终端越来越复杂,终端厂商维护成本越来越高,同时业务应用不断丰富,移动互联网的开放趋势,使得运营商在新业务的部署、参数的配置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除了设备管理基本协议,还针对各种应用制订了相应的标准,主要有:连接管理对象、诊断与监控、固件更新管理对象、预定任务生命周期管理、设备能力管理对象、软件组件管理对象、智能卡的应用、Web服务接口等等。

3.3 用于社区和群组管理的技术引擎

互联网社区业务的成功,激化和诱导出在移动网络上开展类似的业务。在移动网络虚拟世界里面,服务社区化将成为焦点和亮点。

(1)即时消息

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中,应用率最高的依然为即时通信类,如移动飞信、手机MSN、手机QQ等。即时消息(IM)业务可在一系列的参与者间实时的交换各种媒体内容信息,并且可以实时知道参与者的即时状态信息,从而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交流。

即时状态和即时消息存在着两种标准,一种是基于无线村的即时消息和出席服务(IMPS),另外一种是基于SIMPLE/SIP的即时状态和即时消息。其中基于SIMPLE/SIP的即时消息与即时状态是业务发展的主要趋势,它能够充分利用IP多媒体子系统(IMS)提供的会话控制机制,也是目前OMA组织已经完成的两个重要的业务能力标准。

(2)融合消息

随着全球移动业务的快速发展,包括短信、多媒体消息、移动电子邮件以及移动即时通信等消息类业务作为移动话音之外的重要业务,已经获得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已有的消息业务都被设计成了“竖井”式体系架构,导致不同消息业务各自提供了不同的用户体验;同时不同的消息业务构建了不同的架构和平台,尽管各种消息业务功能相似却不能相互重用。为了提升用户体验,简化复杂的消息系统架构,使消息业务与平台分离,OMA在业界首先成立了基于IP的融合消息业务项目。融合消息最终要被做成一个架构,基于融合消息可以灵活地创建符合需要的消息业务,而传统的消息业务可以和融合消息进行互通。

(3)组合列表管理及融合地址本

组和列表管理(XDM)是即时通信类业务的基本能力实体。经过授权的PoC、IM等实体可以对这些文档进行获取、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从而可以实现组和列表信息的管理。基于XDM可以实现联系人列表、群组等一系列应用。

融合地址本业务(CAB)是基于网络的联系人信息存储服务,以支持用户存储、管理相关联系人信息。CAB支持联系人信息融合更新服务,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调整、公开一些个人信息,并融合源自多种业务的信息,如消息、游戏、会议、增值业务等地址本信息,分享给其他联系人更新信息。用户可跨平台管理自己的联系人信息,如支持通过互联网、智能电话等方式进行访问,并可把网络存储的信息同步到自己拥有的不同终端设备上。

3.4 用于移动搜索技术引擎

移动搜索(MSF)业务是一种典型的移动互联网服务。移动搜索是基于移动网络的搜索技术的总称,是指用户通过移动终端,采用短消息业务(SMS)、WAP、交互式语音回应(IVR)等多种接入方式进行搜索,获取WAP站点及互联网信息内容、移动增值服务内容及本地信息等用户需要的信息及服务。

OMA研究移动搜索业务规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业务提供商配置移动应用和增值业务时,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统一的搜索功能能力集。通过使用标准化的信息搜索接口和内容数据格式,为搜索引擎提供基础搜索资源,可以简化业务部署的复杂程度。开放移动联盟的移动搜索业务能力规范不对目前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技术核心本身进行标准化,而是通过基于搜索业务的研究,定义一套标准化的框架结构、搜索消息流和接口适配函数集,使移动搜索应用本身,以及其他的业务能力,能有效地分享现有互联网商业搜索引擎技术成果。

3.5 基于分类的内容过滤技术引擎

OMA基于分类的内容过滤(CBCS)用于明确一种基于分类的内容过滤框架,其既适用于移动环境,也适用于网页环境,是用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内容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中,用户有时需要被保护,从而避免接收到他们所不想接收或未被同意接触到的内容。例如:未成年人接触成人内容(如性、暴力等)应该被控制并限制,公司在上班时间控制其雇员能接触的内容,不让他们接触与工作无关的内容等等。

OMA CBCS规范了基于相关规则的内容过滤应用中各功能实体之间的接口。可用于任何内容分发服务或协议,并且不限制“内容”的范围,即可对所有来自或到达用户的任何信息应用内容过滤。

4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应用标准一直以来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产业和用户呼吁出台统一的标准规范,但由于各方的利益不同、业务应用的不确定性等诸多原因,往往使得应用标准滞后于市场或不被市场应用。虽然如此,产业链的各方仍在积极探讨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关键要素,并推动与之紧密相关的业务应用标准,为移动互联网的更加辉煌不懈努力。

5 参考文献

[1] 王志勤, 林辉, 杜莹. 3G演进型技术标准化进程[J]. 中兴通讯技术, 2006,(2):32-35.

[2] 王志勤. 3G与WLAN的关系[J]. 中兴通讯技术, 2003,(2):11-15.

收稿日期:2009-05-04

作者简介

吴伟,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移动通信方面的技术研究、标准制订、技术试验和测试等方面的工作。曾任CCSA TC5 WG2工作组移动业务应用子组组长,2006年8月后担任CCSA TC5 WG7移动业务应用工作组组长。

互联网技术 篇7

随着互联网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渗透,三网融合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同时三网融合的水平也代表了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程度。由于现有理论和技术的限制,三网融合的关键部分还没有涉及到互联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物理层,现在重点研究的部分仍然还是在协议与应用层面。原本不同格式的数据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使得其格式界限逐渐消失,同时给用户在应用的过程中带来了诸多便捷,三网的使用功能逐渐趋向一致化。

1 有线电视网与互联网融合的优势

三网融合的工作在三个工作领域正在逐步推进展开,但是由于融合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因此很多用户还没有意识到三网融合带给我们的便利。其实不知不觉中网络融合已经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1.1 功能性的强化

有线电视网络与互联网逐步融合后,将原本结构单一的专用网络逐步改造成综合性的可操作性网络。原本的有线电视网络只为用户提供有线电视节目观看,即视频和音频资源的共享,而三网融合后的有线电视网络逐步向互联网的使用性能倾向,由原本的视频资源分享转向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资源的用户定制,用户可以像使用互联网一样在电视上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操作,随时随地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源。

1.2 运营成本的降低

有线电视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为各个网络建设单位带来了巨大的便捷性。由于三网融合后网络数据资源在各个平台是共享的,各网络在服务器和数据库等底层资源建设中可以共享资源,因此节省了底层设备与人员的额外支出。

由于各网络的协议层和用户层技术逐步趋向一体化,这同样为三网的后续技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捷,网络平台的搭建以及用户界面的设置等技术可以互相借鉴,同时用户界面的相似性也为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操作等带来了巨大的便捷,使得各个网络所面向的用户范围更大,避免了部分群体因自身问题只能使用个别网络的部分功能的缺陷。

1.3 增值业务的产生

有线电视网络与互联网、电信网的融合将原来三网独自具有的通话、数据以及视频等业务包含在内,同时由于网络整合,覆盖面的增大,用户群体的增大,用户需求的增加,产生了更多新的增值业务。

1.4 引领生活便捷

有线电视网与互联网的逐步融合,也是信息化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网络融人日常生活的趋势,家居智能化、公共安全、工业检测等领域利用三网技术展开新的应用,例如家居智能化的推进中,由于电视是每家必不可少的电器产品,因此可以利用有线电视网络代替互联网实现家庭电子产品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升级,有线电视网络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1.5 用户群的增长

三网融合将带来部分业务的智能转变,互联网中一个网络服务应用的人群越多,服务提供者直接面对服务使用者交互也越多,网络服务应用就会自我增值,从而得以构建新的商业模式。

1.6 平台战略发展

平台战略不只适用于互联网行业,在大多数行业都普遍存在。广电网络与很多互联网运营商一样,都是天然的平台企业。由于信息技术让实现网络效应的成本更低、效应规模更大,当之无愧地成为企业实施平台战略的一个巨型的助推器和放大器。

2 小结

三网融合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更深层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广电网络在思想、技术、任务、体制方面在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市场意识和开拓能力与宜联网、电信网相比仍然落后很多,因此发展广电网络技术是一个很大的趋势,也是目前必行的一个方向。

网络技术的产生对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是一次很大的冲击,但是同时这又是带给广播电视技术的一次重要的革新机会,随着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可以推动广播电视技术的大步发展,带给广播电视技术新的生机。对广电网络而言,机遇与困难同在,挑战与希望并存,广电网络应该在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抓住发展的机会,打破常规,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在技术、管理上做出改革突破。

参考文献

[1]项胜利.媒介融合:广播电视产业创新的路径探索[J].新闻传播,2014(03):286.

[2]张伟.互联网与广播电视融合点播技术架构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04):71-72+74-75.

互联网技术 篇8

LTE这个英文缩写指的是Long Term Evolution, 就是把这个当成3G转换成4G演变的一项高科技通信技术, 代替了原先的2G和3G的通信技术。运用OFDM与MIMO等系统技术为重心的LTE无线通信技术, 有着较高的下载性能, 与此同时还可以在20M赫兹的频谱宽带中, 提供着上下行有着50Mbps、100Mbps的较高速率。因此可得, LTE无线通信技术与原先的通信技术相较而言, 其有着许多的优点可以很大程度上符合目前互联网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所获取的不同需要。

二、LTE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整合

就现在来说, 互联网的核心主营业务模型中, 有着不同类别和种类的业务、数据包频库、性质、属性以及终端密度等, 然而互联网的数据模型与现在的常用的软件QQ相同, 其模型是比较小的、频率是比较高的, 所以很容易使网络资源产生浪费情况, 进而致使了网络的效用无法达到最高, 这一情况对互联网日后的发展, 有着较大的妨碍作用。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下, LTE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相整合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样的两项技术相整合有着较为关键的价值和意义。而LTE无线通信技术和传统通信技术相较来说, 是存在着许多不一样的。LTE无线通信技术是正在发展的高科技技术, 其LTE的终端是LTE和互联网技术互相整合和在创新这个阶段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并且互联网的不同运用想要获得较为快速的发展, 就需要依靠LTE技术终端的发展以及推广来完成的。而紧跟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互联网信息的类别和数量都在不停的提升, 所以对数据的分析也随之在增加。相较于互联网的网络层面来说, 2G、3G、Wifi和有限网络等都是目前来说, 运用的较为广泛的传输系统技术。所以, 在LTE终端中, 其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LTE网络技术两者相互结合的过程实施分析和研究, 进而使得异构网络在运营中可以稳定、安全以及快捷。在互联网的运用层面上, 重点是使得互联网信息可以存储和分析, 且对数据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影像智能处理等实施处理和探讨。在互联网的运用中, 云计算就是处理这些问题中的核心关键。所以, 把互联网技术和LTE技术进行相互整合, 是达成云计算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相互整合的关键, 而这样不仅能够使数据中心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还可以使得互联网的所提供的服务更加便利, 同时还可以和LTE终端数据信息获得共享。而这两项技术的相互结合, 可以有效的防止信息出现泄露、黑客进行入侵等现象的产生。

三、LTE无线通信技术在互联网技术中的应用

LTE无线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整合的过程中, 其互联网是需要价格传感器和控制器等, 利用局域网来达成传感器之间叠加情况的, 利用这样的形式把LTE无线通信技术融入其中, 这个时候许多数据会利用局域网络进入到LTE无线通信的过程中, 而这一过程所出现的的小规模、大频率的业务会包含着对无线网络所产生的的压力。LTE无线通信技术指的是重点运用OFDM技术把巨大的数据传送信道分为许多个小的信息传送信道, 在高速数据流中获得变换, 与此同时能够运用层二调度器达成对无线资源所进行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使得小规模、大频率的业务包在LTE无线通信的原则下达成。除此之外, LTE无线通信技术的核心系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能够主动释放的性能, 不能够在还未检验到数据就自动对链路实施释放, 唯有在接收入网信息的情形下, 或依据一定的形式告知核心网后才可以达成这个性能。LTE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相互整合的过程中, 如果从核心网层面上看这个技术在互联网中的运用, 手机就是成为群众进行信息、数据沟通协调的核心方式, 在使各个数据信息实施传送后务必要建立无线进行承载, 在这个时候使用NAS当作是消息可以传送的平台, 把有关信息数据向核心网实施传输, 而在这个过程中应设立QCI无线承载来达成数据的传送。而在数据传输的完整过程中, LTE系统的核心网络并没有设立自动释放的性能, 唯有收到了接入网的信息分析后, 或是UE利用了NAS的信息进行传输和通知, 方可实施核心网的释放。而从接入网层面上看, 需要依据核心网中的QCI参数设置对新接入的网络实施设置处理, 并且LTE用户在实施数据传送中都是需要利用适配对资源实施分析和处理, 这样有利于资源配置的运用效用实现最大化。

四、总结

紧跟着时代的前进,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LTE无限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整合成为了必然的一个趋势。所以, 需要不断推动LTE无限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整合, 促使两者更好地融合和发展, 成为推动科学技术的重要支撑力量。

摘要:紧跟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LTE无线通信技术成为了高科技技术的核心推动力。而本文主要介绍了LTE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LTE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整合以及LTE无线通信技术在互联网技术中的应用, 为从事相关行业发展的人员提供了参考意义。

关键词:LTE无线通信技术,互联网,整合

参考文献

[1]李昊, 胡兴.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与发展[J].邮电设计技术, 2012, 15 (1) :21-24.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9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安全性,性能

互联网作为新生代的科技产物, 代表着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普及, 正在引导着整个社会发生变化。在过去的几年中, 互联网已经给人类的交往方式、思维逻辑、社会结构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 互联网具有快捷性、普及性两大特征, 而在技术层面上, 代表互联网发展技术的就是网络终端发展, 网络终端则呈现出一种往智能化、移动化发展的趋势。网络终端的智能化提升了计算机和手机等中断的多媒体处理能力与计算能力。与互联网本身对人类社会社交关系造成的革新不同, 互联网终端技术则注重于高带宽、大容量及广覆盖发展, 服务模式也会趋向于人性化。

1 现有互联网技术面临的挑战

1.1 网络效能与能耗不成正比

互联网的普及和成长, 很大一部分就依托在整体网络效率的提升上, 而互联网作为一种虚拟产品, 计算和运送资源的过程中主要消耗的就是电力等方面的能耗。在网络效率方面, 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各类OTT应用与承载网络之间缺少有效的协作平衡, 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比如P2P下载类的应用程序。此类应用通常依赖着内容获取的可靠性和用户的信誉度两大参数来决定优化的方案, 并不考虑用户分布的情况和承载层网络资源的情况, 由此, 就会导致大量网络流量与资源产生浪费, 造成了大量能耗的过度流失。这种情况在当今的互联网使用方面非常普遍, 网络分布层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导致网络效能成为一个过度使用能耗的投入, 得到的产出远远低于预期的状态。

1.2 网络安全没有完全得到保护

互联网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 有海量用户与职能终端在不停的进行接入, 进行资料和资源的互相交换。在这种交换过程中, 就无法避免信息安全产生大量的隐患。并且, 互联网逐渐迈入商业化、利益化阶段, 互联网的安全漏洞非常容易被人恶意攻击。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云计算应用的无边界性和流动性特征上, 还表现在云计算应用用户与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上。互联网设计之初, 对于安全性的考量本就有所不足, 因此在现在这个互联网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代, 现有的互联网被动安全体系根本不足以防御恶意攻击, 必须从技术上加以改良和修正, 从根本上将防御措施变为主动性防御, 并且加强防御的作用和力量。

2 互联网发展的关键

2.1 高性能

流媒体数据在互联网流量中占用的比例越来越大, 数据交换、网络终端也在不断进行革新。无论是云计算还是数据处理, 对于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计算速度都在不断的加强。同时, 性能的提升也必须使能源消耗降低, 使用材料的更加廉价不仅会让成本变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会促使互联网使用范畴、性能得到更大的改善。一直以来, 提升性能都是互联网技术改革的重要目标, 即使在未来, 这方面的提升也会是互联网革新的主流。

2.2 高安全

现代社会的交流和贸易甚至是技术革新, 都越来越依托于互联网的存在, 因此互联网的安全性关系到用户的实际利益。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重大课题研究, 其信息的保密性都不容忽视, 现在由信息安全漏洞而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和心理损失日益增多, 现行生活中的资料安全几乎是一片空白。在网络利益化的现在, 恶意进行信息盗取的行为只会更加猖獗, 而现行法律制度又不够完善, 这一切就使得我们只能从自我的安全革入手, 创立更为稳定安全的互联网环境。

3 互联网未来的革新手段

3.1 能源利用与效率技术

能源利用与效率增加方面的技术主要分为高速通道与网络虚拟化技术两种。其中高速通道技术能够有效的、大幅度的提高互联网的传送速度, 以此达到更快的资源流通的目的, 但此项技术不仅仅体现在固网或无线的高带宽接入, 还可以理解为网络容量的增长。目前的技术状态中PON设备已经可以在固网中提供10Gbit/s的下行带宽, 但高速通道技术能够让这种带宽达到400Gbit/s甚至以上, 能够大幅度提高互联网的传播速度。高速通道的技术发展来源于芯片技术的发展, 芯片工艺的水平的提升能够使设备容量与端口密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另外, 网络虚拟化技术是将物理网络资源进行逻辑和抽象组合, 用以网络精细化运营的一系列创新科技的统称。它与储存和计算虚拟化一样, 奠定了整个互联网的基础, 也大幅度提高了互联的效益。虽然传统的网络虚拟化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和普遍的运用, 但自动化的管理工具和OAM技术仍然落后。在未来的互联网发展过程当中, 这两个技术都将对互联网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3.2 网络安全技术的革新

现有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主要分为病毒破坏、垃圾信息泛滥和黑客恶意攻击三种。互联网犯罪日益增加, 信息安全性日益薄弱, 等等都是网络安全技术的重大问题。在以往的防御系统中, 都是以“恶意攻击——被动防御”这样一种被动状态作为防御工具, 只能基本保证在被非法入侵之后采取措施, 在主动抵御上表现的较为薄弱。作为未来的新一代安全体系, 应当具备纵深防御和一体化协同两大特征, 将防御系统从用户、用户终端上普及开来, 把用户、网络、业务三者合为一体, 进行整体、系统、有效的防御。从技术层面上说, 应当将重点关注在拳王分布式安全感智与管理、终端安全防护等几点上。但在现有的技术处理中, 我们缺乏一定的核心技术和保障来进行安全保护, 这一点与过度依赖国外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 我们应当在自我技术上进行改进和创新, 在创造出新的安全体系同时, 发掘属于自己, 符合现有形态的完善的核心技术, 进行完整的防御。

4 结论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来源于人们生活的进步, 也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必须不断加强提升。任何一个科技产业的诞生到成熟都有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互联网技术也是如是。但作为一种为人类服务的工具,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必须考虑到人性化和便捷化, 使其能够拥有最大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勇军, 朱永庆.新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与技术浅析[J].电信科学, 2013 (04) .

[2]严妍媛.我国互联网安全形势及应对策略浅析[J].电子制作, 2013 (10) .

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综述 篇10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是多方共同的需求所致, 对于用户而言, 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冲浪, 并能综合高效使用各类信息;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 电信业务有限, 而互联网业务非常丰富, 特别是业务创新能力, 希望引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对于互联网应用来说, 电信运营商可靠的通信Qo S优势, 拥有巨大的吸引力。移动互联网在以一致的体验享受互联网的所有应用的同时, 还可以享受针对移动和终端特点的新业务, 如位置服务、短信、彩信等。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和产业的革新, 有一大批新的业务产生, 同时, 大量的移动终端的接入, 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有两个前提:一是终端高速上网 (3G/LTE) , 二是智能终端 (Android, i OS, WP, Symbian) 。

目前, 中国的三大运营商如火如荼的3G建设尚未结束, 在升级3G网络的同时正筹备在大城市搭建4G-LTE网络的工作, 以适应急速增长的数据风暴。另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549.7亿元, 增长率为96.4%, 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3.6亿, 增速为80.0%, 智能手机在这一年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受到智能终端和移动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 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加入, 各大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布局, 将发展重心向移动领域倾斜。

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商用、业务开展的不断深入以及接入方式的多样化, 移动互联网不仅引入了所有桌面互联网的安全威胁, 而且面临新的安全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架构, 如图1所示, 涉及云、管、端三部分, 每部分都面临不同类型的安全困扰。

一、云 (业务平台)

移动互联网承载的业务类型多种多样, 部分业务可有第三方的终端用户直接提供。由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接入的特性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业务形态, 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优秀的使用体验。

虽然移动互联网具有丰富的行业和社会应用, 但是互联网应用大幅增加后, 通信端到端的可信度却大大降低, 各类安全问题也随之显现, 如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手机僵尸网络、手机病毒、手机木马、手机垃圾短信泛滥、垃圾邮件等、SQL注入、DDo S攻击等安全威胁, 尤其是移动办公、手机银行、移动社交等应用。由于业务平台的安全检测系统的配置会给运营方带来额外的支出, 往往会缺乏安全检测的兴趣, 给业务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管 (网络平台)

移动互联网由于引入了空中接口的接入方式, 导致非法接入网络、攻击者身份隐藏、空中接口传送信息被窃听;引入互联网丰富业务的同时也引入了互联网的常见威胁和漏洞;传统通信网因为具有等级防护和边界防护功能, 较为安全, 由于移动互联网不再有明显的网络边界, 因此类似安全区域划分的防护机制在移动互联网中不再适用;由于移动互联网终端移动的特点, 无需事先建立电路连接便可以传输信号, 而且网络路由随机, 虽然拥有固定的IP地址, 但是难以准确定位其物理位置, 用户对网络不透明, 溯源性差, 导致安全性较低;永远在线类业务如手机QQ长时占用无线信道, 产生信令风暴, 占用网络资源导致网络瘫痪。

三、端 (智能移动终端)

虽然移动智能终端的计算能力逐渐加强、存储能力不断增加、电池续航时间不断延长, 但是作为终端, 比起普通计算机来说能力仍然还是有限的, 普通计算机的小问题对于一些智能移动终端来说就是大麻烦。常见的智能移动终端威胁主要有死机、运行变慢、功能失效、通讯录破坏、频繁重启;恶意订购SP业务、恶意短信和彩信;发送恶意信息;个人隐私信息丢失和泄露, 苹果、谷歌等大型智能终端公司就曾爆出过危害更大、难以预防的非法搜集用户信息的事件;通过安装附加软件使手机成为窃听器等, 导致用户资费损失、终端功能损坏、私密泄露等恶劣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一、业务安全

移动互联网中具体业务和业务组件的提供是由诸多设备和软件完成的, 该过程涉及到用户操作、协议交互、软件执行、数据访问、访问控制等多个关键步骤, 交互过程复杂, 同时, 由于移动互联网中的业务多样化以及业务与提供业务的设备之间相关性低, 各类业务的安全需求具有独特性。

有学者直接从业务的角度审视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 鉴于统一认证服务体系正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统一认证服务平台的业务安全级别控制方法, 主要包括级别定级、基于等级的访问策略和用户可信度。其中业务安全级别采用静态模糊综合评判法实现, 为统一认证服务平台的业务加入提供了简单有效的业务安全级别定级。同时, 对定级后的业务进行了有效的分级认证和级别切换管理, 并引入体现业务动态性的用户可信度计算。在统一认证过程中基于上述等级和用户可信度进行用户认证。该方法能够对不同安全级别业务进行级别间切换控制。

二、网络安全

移动互联网面临大量的安全问题, 其中传输的加密机制可以增强通信的安全性, 出于运行效率的考虑, 当前移动互联网中大规模使用的密码系统多为对称密码。然而, 端到端的加密对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来说, 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还有密钥分发、消息认证、身份识别、密钥协商等一系列其他组成部分, 才可能构建一个安全的通信系统, 对称密码有很多优越的算法可以进行保密通信, 但其除了能够提供有限的加密认证功能外, 有些场合的安全问题解决方法仍然比较复杂。

传统的观点认为公钥密码开销大, 对于处理能力弱、传输速度慢、存储空间小的移动互联网不合适, 有学者通过对几种公钥密码算法进行改进, 使椭圆曲线密码算法、NTRU算法、Rabin算法效率得到改善, 更加适合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机制。而实施公钥密码算法的一个重要难点在于公钥基础设施的构建, 如何维护大量公钥证书, 针对此问题, 通过引入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 首先考虑它所适用的场景, 并基于该密码体制设计无共享密钥条件下移动互联网数据传输前的密钥协商协议, 提高了移动互联网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三、终端安全

智能终端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根源反应在智能终端的不同层面上, 因此在智能终端分层结构的不同层面可通过不同的防护技术加以防范。通过智能终端软硬件架构的分析, 有学者提出智能终端安全架构, 如图2所示。

1.智能终端硬件安全:在芯片级保证移动通信内部闪存和基带信号的安全, 确保芯片内部程序和数据不被篡改或非法获取。如IOS系统的硬件启动须加载经过签名的官方引导程序、内核以及固件, 抵御了外侵风险。

2.操作系统安全:实现操作系统资源调用的监控、防护、提醒, 确保涉及安全的系统行为总是在受控的状态下。仍以IOS系统为例, 其规定硬件由于具备相对完善的审核认证机制和高难度的反汇编, 具有将强的威胁免疫能力。

3.外网接口安全:确保用户对外围接口的链接和数据传输可知、可控。智能终端用户要树立安全防护意识, 关注设备的蓝牙等外围接口的异常动态, 避免使用未知的无线接口。

4.应用软件安全:要保证智能终端对要安装在其上的应用软件进行来源识别, 对已安装的应用软件进行敏感行为的控制。国际上可信计算组织 (TCG) 移动工作组将TCG的相关规范进行扩展, 提出了可信移动平台 (TMP) 的软件、硬件体系结构和协议规范, 目的就是保护移动终端的安全。

5.用户数据保护安全: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存储, 确保用户数据不被非法访问和篡改。目前针对手机安全支付市场上已有一些产品, 如动态口令卡以及安全SD卡等, 其中安全SD卡除了携带闪存功能外, 还配置智能卡芯片, 能够完成数字签名等操作, 提升了智能终端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移动互联网及其热点技术分析 篇11

互联网是创新最为活跃的一个朝阳产业,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和产业革命。近两年,移动互联网成为通信业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以2007年苹果公司iPhone的推出为标志,全球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是相对传统互联网而言。强调可以在随时随地,并且可以在移动中接入互联网并使用业务。与此类似还有无线互联网的概念,强调以无线方式而非同轴、双绞线、光纤等有线方式接入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业务。一般来说移动互联网与无线互联网并不完全等同:移动互联网强调使用蜂窝移动通信网接入互联网,因此常常特指手机终端采用移动通信网(如2G、3G、E3G)接入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业务;而无线互联网强调接人互联网的方式是无线接人,除了蜂窝网外还包括各种无线接人技术,例如便携式计算机采用802.11(wifi)技术接入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业务。移动环境下的网页浏览、文件下载、位置服务、在线游戏、视频浏览和下载等是移动互联网的主流应用。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方向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Web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移动互联网业务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使得互联网更加普及,并以移动应用特有的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同时,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为移动通信带来了无尽的应用空间。促进了移动网络宽带化的深入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从最初简单的文本浏览、图铃下载等形式发展到固定互联网业务与移动业务深度融合的形式,正成为电信运营商的重点业务发展战略。

(一)固定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终端复制。通过固定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终的复制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与固互联网相似的业务体验,这是移动联网业务发展的基础;由于目前固互联网的业务发展较为成熟,因此移动互联网现阶段业务发展的主要向是实现固定互联网业务的复制。

(二)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即使移动通信原有业务互联网化,目前此类业务并不太多,意大利的“3公司”与“Skype公司”合作推出的移动VoIP业务属于这一类。

(三)融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特点而进行的业务创新。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聚合,从而创新出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务,如移动Web2.0业务、移动位置类互联网业务等,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有别于固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聚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能力后将产生各种新业务,移动通信网络具有很独特信息与很强的业务能力,特别是与移动性和用户相关的能力是其所独有的。互联网的应用技术和开放性接口则非常适合业务创新,特别是Web2.0的架构与技术,给大规模、个性化的业务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热点技术

(一)Mashup作为快速整合数据的一种应用开发模式,能够非常快速的把与某个主题相关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以满足情景式应用的需求。情景式 Mashup应用要求能够比较快速的构建,利用开放API和工具就成为最佳的选择。相对于一般的B/S、C/S架构来说,Mashup的应用采用了一种新的架构方式,即采用了"数据提供者——Mashup服务提供者——用户"的三层应用。Mashup的架构由三者构成:Web服务、Mashup服务以及用户。这三者在逻辑上与物理上都是相互隔离的。Web服务提供源数据,比如地图信息、新闻数据、天气信息等;Mashup服务将这些源数据进行了重新包装与组装;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Mashup的服务,而不是Web服务的源服务。

Mashup的数据传输采用的是跨平台的、轻量级的、结构化的、面向内容的Web协议,这样的通信方式促进了Web服务以及Mashup技术的发展,简化了Web服务与Mashup服务之间的沟通成本,提高了沟通效率。在这些协议中,最典型的是XMP-RPC、SOAP与REST。

(二)SAAS。SaaS(Software-as-a-service)的意思是软件即服务,SaaS的中文名称为软营或软件运营。SaaS是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作为一种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SaaS是软件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

SaaS提供商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即可通过互联网使用信息系统。就像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从SaaS提供商租赁软件服务。

SaaS是一种软件布局模型,其应用专为网络交付而设计,便于用户通过互联网托管、部署及接入。SaaS应用软件的价格通常为“全包”费用,囊括了通常的应用软件许可证费、软件维护费以及技术支持费,将其统一为每个用户的月度租用费。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来说,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实施信息化的最好途径。但SaaS绝不仅仅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所有规模的企业都可以从SaaS中获利。

(三)云计算技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由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发展来的,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目前,对于云计算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云计算没仍没有普遍一致的定义。中国网格计算、云计算专家刘鹏给出如下定义:“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應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云计算模式即为电厂集中供电模式。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的计算机会变的十分简单,或许不大的内存、不需要硬盘和各种应用软件,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因为用户的计算机除了通过浏览器给“云”发送指令和接受数据外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做便可以使用云服务提供商的计算资源、存储空间和各种应用软件。这就像连接“显示器”和“主机”的电线无限长,从而可以把显示器放在使用者的面前,而主机放在远到甚至计算机使用者本人也不知道的地方。云计算把连接“显示器”和“主机”的电线变成了网络,把“主机”变成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集群。

在云计算环境下,用户的使用观念也会发生彻底的变化:从“购买产品”到“购买服务”转变,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的将不再是复杂的硬件和软件,而是最终的服务。用户不需要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施,也不需要为机房支付设备供电、空调制冷、专人维护等等费用,并且不需要等待漫长的供货周期、项目实施等冗长的时间,只需要把钱汇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我们将会马上得到需要的服务。

结语

移动互联网,是全业务经营时代最重要的业务领域之一。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其许多技术和应用都与互联网技术应用相关,而在全球范围内,移动互联网都在成为一种全新的应用模式。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作者简介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12

1 互联网面临的极大挑战

现阶段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 以及社会市场的需求, 互联网已由科研应用环境向社会化应用环境转化。但是在转化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与体系架构密切相关的问题, 使得互联网核心设计思想遇到了极大挑战。其主要挑战来源于用户群体和应用领域的变化:

1.1 用户群体的变化

互联网最初是由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技术专家设计开发, 在一个小规模、区域范围内的用户间使用。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它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 如今, 地球几乎已经变成了地球村。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吸引了许多的非专业人员成为互联网用户主体。同时, 由于互联网用户量十分庞大, 且用户之间相互认识的可能性很低, 缺乏对彼此之间的了解, 更缺乏彼此之间的信任。甚至, 部分互联网用户由于缺乏自律, 促进了病毒及其他有害信息的传播。

1.2 应用领域发生变化

互联网最初的研发只是为了方便科研团体或政府机构管理, 而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在社会各领域得到普及。互联网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科研或政府管理, 更多地应用于网络运营商、业务运营商与用户之间。与此同时, 互联网已经应用到了机器与机器之间, 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电气设备的数字化控制。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变化, 对互联网提出了更多的技术要求。

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2.1 在线多媒体技术 (Online Multimedia)

在线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宽带互联网应用技术, 应用这项技术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图像、声音等动态信息, 而且这些信息在互联网上的流通可以是实时的。通过应用这项技术, 交通指挥中心可以及时查看路况信息, 及时发现道路上的交通事故, 便于警察的出警处理交通事故, 缓解交通压力。同时, 这种互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 在学校安装一些摄像头, 并将采集到的影响传输到学生家里, 这样家长可以实时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 这种技术的费用十分昂贵。据业内人士透露, 无论是在线多媒体技术的开发, 还是该技术在后期的维护, 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因此, 这也大大降低了在线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推广速度。因此, 未来互联网的发展会在在线多媒体技术上进行技术创新, 降低技术成本, 才能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2.2 动态智能站点系统 (Dynamic Smart Site System)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 网站上信息丰富, 而且各种信息在不断地更新或添加。一些行业的门户网站的子网页数量都是数万级以上的, 原有的站内导航或搜索引擎难以实现精准定位要求, 用户寻找精准信息出现困难。为满足互联网用户的要求, 开发网站动态智能站点导航系统, 并对各种网站信息和结构进行整合, 从而提取出有效信息, 满足互联网用户对各项业务快速精准定位和导航的要求。动态智能站点系统主要有信息收集、数据分析、个性化应用、网络智能化服务四方面的作用。互联网用户在网上搜索信息时, 网站会自动通过信息收集, 可以将互联网上流转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汇总, 便于网络用户的查询。动态智能站点系统可以将收集到的庞大的信息量进行分析, 经特制的软件进行实时分析, 从而生成多样化的详细的数据表格。而互联网的个性化应用功能更多的体现在互联网网页可以对用户浏览过的数据进行缓存、保留, 当互联网用户下次再登陆同一网页时, 整个页面可以及时动态生成, 这可以让浏览者省时省力地获取所有信息。个性化应用功能开发的关键在于如何完成用户浏览记录的自动生成, 即便是最初级的浏览者也能高效获取有效信息。而网络智能化服务可以将网页中存在的与浏览者需求相关的按相似度进行分类, 这种高效率的信息提取方式, 既方便了浏览者的删选, 又简化了互联网业务。

2.3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环境下, 实现商户与消费者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的商业运营模式。在电子环境下, 消费者可以实现电子选购、电子交易。商家也能通过互联网发布电子商情广告。近年来电子商务已经非常普遍。据凤凰网财经讯报道;2013年双十一“光棍节”支付宝交易额达350.19亿元, 相当于中国日均社会零售总额的5成, 且当日支付宝最高实现每分钟79万笔交易。这刷新了世界日网络交易记录。现在很多电子商务已经趋向成熟, 其中Yahoo、AOL等网站已经开始盈利。互联网交易已经遍及到各个领域, 互联网购物已经成为人们购物的重要方式。但是, 电子商务受网上支付系统的制约, 而且现有网上支付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网上购物安全性、网上购物隐私成为互联网用户在电子交易中最为担心的问题。

2.4 三网融合

随着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通信需求量日益增长。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网络已经到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且实现三网融合是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三网融合主要指固定电信网与移动电信网、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三网技术的融合, 从而实现三网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通过三网融合可以打破三网之间存在的各自界限, 便于信息沟通;在业务层面上又可以实现三网之间的交叉渗透;在管理层面上, 实现三网融合, 可以构件新型的信息服务体系, 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阶段由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网络服务基础不同, 其商业运营模式、服务质量、监督监管体系各有差异, 跨网络信息的流通存在障碍, 不利于互联网用户的使用。实现三网融合, 可以保证互联网用户的开放式参与和创新性, 实现监管与开放的平衡, 吸纳更多的互联网用户。

3 结论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个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虚拟空间。在互联网的广泛推广, 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启。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未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也将推动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用户的需求, 决定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相信未来互联网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摘要: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用户可以快速地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提取和信息交流。同时, 互联网技术在商业领域实现了电子交易, 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时下,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 网络用户的需求决定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市场需求角度论述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三网融合

参考文献

[1]马红波.试论互联网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1) .

[2]任明, 王洪峰.浅析互联网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4) .

[3]王昱.现阶段国内互联网的发展趋势[J].科学之友 (B版) , 2006 (06) .

[4]何宝宏, 杨洋.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的若干问题[J].现代电信科技, 2007 (5) .

上一篇:全自动控制方案下一篇: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