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实训基地(精选8篇)
高职建筑实训基地 篇1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拓展研究
高庆殿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宁272300
摘要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应用实际,本文在实训基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依据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实训基地建设状况和市场需求实际,高职实训基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以满足高职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
本文是山东省职成教所2009年十一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培养;实训基地;功能拓展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性平台,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培养质量、造就企业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彰显职教特色的重要依托,承载着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导和技能鉴定等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其建设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实训基地功能的实现方式
1.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功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是为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所以,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建设目标实现具体途径和主渠道。实训基地通常表现为基本功能和主要功能,基本功能就是实践教学与教育功能、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功能。基本功能是各高职院校必须首先保证的功能,否则,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提高。主要功能多体现多种功能的综合,表现为示范辐射、社会服务和经济、教育培训、再就业等等。
12.实训基地实现功能的方式。多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实习实训工作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在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本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和总结,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目标,一般情况下通过以下任务实现的。
第一、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化。专业知识是学生技能形成的理论基础,应用技能体现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训练强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知识和技能转化需要一个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平台和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就是通过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设备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验等实践环节,将其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使专业理论向应用能力发生转化,从而,知识得到验证,技能在实践性中逐步形成。
第二、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熏陶,有利于养成职业素养。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载体,是企业员工对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精神支柱,包括企业各种制度、工作流程、规范标准、人文氛围等都成为学生工作中学习的重要内容。“质量第一、诚信经营”的生产与做人道德规范成为企业精神的内核。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特别是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则成为学生养成敬岗爱业、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的职业素养的主渠道。所以,在生产、实训过程中,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训练项目,不仅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能够培养出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等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养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职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仿真或者真实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实习实训基地从形式上强调技术的工位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让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学生过通过对设备的动手操作、产品制作、项目试验等一系列模拟或真实训练及生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开展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提供训练的场所,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工作的重要保障。所以,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训基地创造出生产现场模拟训练或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熟悉并掌握本专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职业资格培训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因此,实训基地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技能的基础上,应该创造条件,申办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供培训与考核选择,对学生实施技能考核,凡是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者“多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优越空间。从而,职业资格鉴定也能够为社会人才的培训、考核企业现有技术人员和继续教育、社会职业技能鉴定的奠定基础性条件。
二、实训基地功能拓展
实训基地在充分发挥人才技能培养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功能,社会效益功能的发挥主要从围绕如何更好地利用利用现有基地的实习实训资源,为社会做出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为职业教育办学实体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高职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以提高高职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告知实习实训基地功能的拓展,根据本课题调研和探讨分析,认为主要围绕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加工服务、技术交流、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实施劳动力再就业培训。本课题组经过对本地区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情况调查,发现有的实训基地建设起点较高,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学院、济宁技师学院等装备较先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地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投资近300万元建设数控车床实训车间,现有新购置的数控车床24台。济宁技师学院普通机械车床车间近百台,成为市民和下岗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的培训基地。根据职业岗位群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发培训项目,包括企业职工在职提高、转岗技能培训、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第二、开展社会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工厂及相关合作伙伴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应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努力使其成为本地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如,济宁一些汽车行业的维修厂、4S店等同时承担不同学校的学生实习,效果良好;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校内“济宁朝阳汽车见车修理有限公司”作为校中厂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环境。这样,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可利用现有的先进装备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为社会和其他院校服务,避免重复建设。通过资源共享,本地域各职业院校的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其在校期间就能积累较多的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接轨。
第三、承接加工生产与经营服务。高职院校的实训资源,在做好相关的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充分训练学生的技能,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实训基地最好能为企业或社会承担部分加工服务任务。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数控车床实训车间,近2年实习实训以及加工生产效益可观。对外产品加工服务不仅能够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营造企业生产氛围给学生以影响和熏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因为,学生在实训中不但掌握了生产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要素,熟悉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而且也为学校和学生自己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了基地的运行和发展。
第四、技术交流和合作。利用实训基地与社会、企业加强联系,发挥实训基地的窗口作用,有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有利于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训基地力争成为成熟技术的应用基地,新产品、新技术的交流研发基地。教师及学生利用实训基地的设备条件和自身的智力资源,研究交流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等活动。企业新产品也可在基地进行试验、技术推广、推销和交流。
三、结束语
服务与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功能的拓展必须依据实训基地现有基础、规模和目标,遵循一定方法和原则,实现功能的拓展与辐射。不同的高职院校条件不同、地域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异。其功能定位一般是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其他功能拓展,更多地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当前实训基地
最求的最高目标。所以,目前创新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管理应用和服务模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力厚.试论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中国电力教育 2011(4)
2.丁佟倩.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运作解决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3.李倡平.高职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与建设原则探析.教育与职业.2010(8)
4.朱伟平.高职实训基地功能拓展与模式创新.2003(22.)
5.温宗惠等.广西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对就业推动作用的探讨.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9)
作者简介:高庆殿(1969.3—),男,山东汶上县人。山东大学硕士毕业,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副馆长。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其他省级课题4项。
高职建筑实训基地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高职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有着与传统学科型教育明显不同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是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而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是体现高职特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有计划地加强和改进实训教学环节,并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已经成为推进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
1 现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
1.1 校内实训基地模式及特点
在学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其管理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校自主管理模式,二是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各的特点。
1)学校自主管理模式。学校自主管理模式的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自行经营,主要用于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实训。比如部分学校都建立有建筑材料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识图构造实训室,甚至有的学校花大量资金投入,建设主要施工工种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这种模式虽然能完成专业技能的教学,但是只能进行参观性和认知性的实训,相当于普通的教学实验室,有的也可以进行操作性的实训。学校自主管理模式从人才培养和运行成本看,存在以下的不足:a.使用效率较低。目前,陕西省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只是供本校本专业学生使用,小部分实训基地兼有对外培训。据统计,若校内实训基地仅供本校本专业的学生按教学计划使用,招生规模超过1万人的高职院校或国家示范院校,实训基地的利用率能达到50%以上,而招生规模在5 000人以下的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利用率比较低,部分学校实训基地的利用率都达不到20%,多数时间实训基地的设施和管理人员都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1]。b.建设和运行经费不足。一方面企业的设备、工艺不断在更新,另一方面实施技能训练的时候,在不断消耗材料,而训练中学生制作的“产品”又没有实用价值。所以,一个学校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训基地不仅需要巨大的建设资金投入,还需要大量的训练费用、设备维护与更新经费,因此仅靠学校有限的财力很难保证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资金不足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2)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这种运行模式下的实训基地要找到与企业合作的相切点。实训基地建立在学校,基地用房和设备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基地能以学生实习为目标,适时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其运行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机会,综合技能得到了培养。但这种运行模式的难度是:“联姻企业”不易寻找。企业更多的考虑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建筑工程行业的特点,施工企业担心在接受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安全责任事故,企业实习的组织管理压力较大,一旦指导不力或管理不到位,将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1.2 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及特点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在企业内设立的实训基地。这类基地通常是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场地和设备,这样可以节省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场地的费用和后期设备更新及耗材的费用。学生在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实习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采用真实的劳动手段和方法,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但因为企业往往是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学校的自主性弱,所以存在以下的不足:
1)接“员工”拒“学生”。企业希望把学生直接作为员工使用,往往以各种借口拒绝学生进行实质性生产实习,或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所以一般只能是“单一定岗式”实习,也就是学生在顶岗期间往往只在一个岗位上重复着一个工作,实习内容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和拓宽学生的岗位技能。
2)学生“学”与“工”相脱节。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采用的“2+1”培养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学”与“工”的脱节。前一个阶段往往是只“学”无“工”,后一个阶段则只“工”无“学”。前一个阶段的“学”,学的是理论知识,往往脱离生产实际,后一个阶段的“工”,学生只知道如何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1.3 公共实训基地模式及特点
目前,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发展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政府单独出资建设,由政府管理;二是政府依托院校,由政府与院校共同出资、共同管理;三是通过政府认定,确定现有院校或企业为公共实训基地,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我国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在摸索中建立起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但公共实训基地在中国毕竟是个新生事物,目前针对这个新生事物的系统化的深度研究较为欠缺。
2 陕西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探讨
通过对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实训基地模式各有利弊,那么如何借鉴已有经验,建立适合陕西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笔者认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总的原则应根据陕西社会经济发展和各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按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做好建设发展规划。既要满足当前院校对人才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需要,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还应充分考虑产、学、研的结合,切实为地方经济服务。
2.1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1)建设思路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定位。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提出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2]。这就给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思路,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在建设时,还应在教育部的指导思想上,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陕西省建筑工程行业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调研与论证。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要想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是最实际的可行之路。目前在我国已通过“校企共建、订单培养、产业化辐射”等校企合作方式,在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实训基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就是通过这一模式运作的,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高职教育示范建设重点专业”“陕西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构建形成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平台,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特色,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实习实训条件。“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共同参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学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模式。
2.2 实训基地应具备的功能
现有实训基地中有部分院校由于资金的原因,无力维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实训基地要想可持续发展,就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成为多功能的基地。1)学生实训功能。实训基地首先要保证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提倡教学改革,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确定主干课程的学习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实训室完成,通过在实训室真实的操作,使学生具备各专项的能力,如施工图识读的能力、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的能力、建筑施工放线的能力、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的能力、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能力、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等。在真实的情景中组织教学,更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2)技能培训功能。实训基地不仅能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对象还可以扩展到相关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师、企业员工、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3)技能鉴定功能。实训基地应该逐步成为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具有技能鉴定的功能。可以在建设厅的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可以与质监总站合作开展质监员、取样员等职业资格鉴定工作。4)社会服务功能。并非所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都要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发挥某些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通过“校校联合”,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为其他院校相关建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培训等服务工作。
3 结语
近几年陕西各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西咸新区一体化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给陕西建筑行业带来重大的机遇。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明显,施工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水平远不能达到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可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已远远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是巨大的,加快培养陕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结合陕西地区的特点和院校的具体情况,借鉴其他院校好的经验,因地制宜的搞好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企业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仕腾.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9):285-286.
[2]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3]贺陆军.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0(35):12-14.
高职建筑实训基地 篇3
【关键词】高职 ; 建筑工程技术 ; 校内实训 ;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15-0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如若是单一的书本教学,则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专业性的知识,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彰显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校园特色的重点。近年来,高职高专教学委员会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这是首部关于校内实训基地的法规,只为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方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1.专业设备的更新慢,无法与社会相接轨。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主要采用一半学期学习书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一半学习进行实训基地培训,但是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各种机器设备更新换代也逐渐加快,而学校用于实训的专业设备无法与社会接轨,且专业设备的更新速度慢,学生只能通过仅有的专业设备进行实训,因此,从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方面来讲,专业设备的问题阻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2.实训基地的场地有限制且建设实训基地的费用比较少。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实训基地的建设来源于学校且服务于学校,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实训基地的建设费用是庞大的,除了场地的建设还有各种机器设备的费用,所以实训基地建设的费用高且费用来源途径少也是限制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之一。
3.实训基地的建设对社会的贡献不大,且很少为社会服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致力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仅仅是对知识理论的考核,而现实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与实训内容相差甚远,因此,从培训学生专业技能的方面来讲,实训的内容为毕业之后踏入社会工作的贡献并不大。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教学途径。与其他专业相比,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更具有特殊性,对于工程建筑项目来说,它具有不可移动性,施工时间长等特点,校内实训很难重现建筑施工场地的过程,但是实训的实践活动却能让学生更加清楚施工流程让学生更能直观的反映出工作的现象。另一方面,建筑行业的从业风险比较高,很多的基本技能和施工中的组织过程都是需要先在学校打好基础,因此,学校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技能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来说,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彰显其文化特色,办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只有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才能促进其知识的掌握。
三、加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上述文章的分析,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受硬件专业设备的限制,同样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费用一方靠国家的资助,一方靠学校自身的投入,因此,如何建造科学合理的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校内实训基地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学校可以加大引进企业合办,二者相互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企业无法实现的例如宽敞的场地,师资力量,以及实训所需的相关设备,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学校缺乏的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实现企业所具备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在企业方面,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提升企业潜在的经济价值,提升自己的信誉,并且,企业凭借着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以及设备优化还可以拓展自身的经营类型和范围,为企业开展新的业务项目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学校方面,学校通过与技术服务性企业的相互扶持,一方面在资金的来源上多了一个途径,缓解了高校因为资金不足阻碍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集中培养出适合该企业的就业人才,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减缓学生的就业压力。
2.加强学校与学校的合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设备投入费用较高,因此,处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分担一部分费用之外,还可加强学校与学校的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共同商讨专业设备的投放问题,保证每个学校的专业设备投放的种类不一样,以免发生重复导致设备闲置且资金浪费,学生在实训时可以在不同的学校接触不同的设备,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训的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增加与它校学生的沟通,在这样的相互交流下,发现自身的不足,更加完善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理解问题。在学校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实训基地的场地位置,专业设施,师资力量都是属于资源共享的范畴,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可以拓展老师的教学途径,同时通过老师之间学术性的探讨也可维护专业设备的经济价值,同时开辟一条通过“以训养训”的道路,这样就将实训中设备的损耗问题转化为盈利途径,而保证了专业设备因为折旧而产生的经济价值受损问题。因此,加强校校合作,保证资源共享,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3.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
实训基地的建设出来专业设备,场地选址等硬件设施之外,还需要一批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有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重要性。一个老师知识储备水平的专业与否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于建筑工程技术这类专业要求水平比较高的专业,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过硬的理论掌握和丰富的实训经验更能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带来更多有利的帮助。
随着新时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变革,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势在必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顺应了社会教育发展的道路,同时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以书本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实训实践活动为动力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教学方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有利贡献。
参考文献
高职建筑实训基地 篇4
(一)旅游及酒店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起来。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2015年的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数,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6%、28.5%、23.1%。高速发展的旅游业,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还带动了酒店业的迅猛发展。使得酒店业的发展使酒店的数量猛增,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酒店管理的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高职院校也相继推出了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了大批的酒店专业人才。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就业,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技术专业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但从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现状来看,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概念还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就需要实训基地来为学校和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酒店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通过对职业环境的模拟实验来达到学习效果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则真正的实现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二、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规模太小,数量不多。投资一套配套设施完善的酒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高职院校属于非营利的机构,因此,要建设这样的酒店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受到管理模式和地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都选择了招待所、餐厅等规模比较小的投资方式,并且数量也不多。这些建设远远达不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需求,对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管理人才和基层服务人员都存在一定的欠缺,难以达到实训的目的。第二,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从当前的各大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很多院校在对实训室的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从整体的管理方面来看,还存在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实训室的建设规模一般,受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服务方面的项目显得单一,装饰效果和客源方面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针对这些问题,管理方面就可能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也难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对自己的要求也会降低,不能达到星级酒店的服务标准。第三,经营与教学存在矛盾。对于实训基地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真实,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高标准的酒店服务当中,又能创造经济利益。实训基地的所有权归学校所有,但是经营权却属于企业或者其他承包者。因此,实训基地的所有权的校方和经营权的企业方,考虑更多的便是酒店的经营情况,这对学生的实训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酒店的使用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训练习,一般根据课程安排,这就造成了经营与教学相矛盾的情况产生。第四,师资水平的限制。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主要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应该具有教师和实验工作者的双重工作性质。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情况来看,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缺乏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在单个的项目教学方面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从整体的酒店管理和工作经验来看,就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欠缺,这对学生的实训练习指导方面造成了限制。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酒店选择和学生个性发展不协调。很多学校在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选择时,往往比较关注的是酒店的档次,但是酒店的市场定位方面考虑的不周全。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酒店一般都比较类似,学习形式单一。而有的高职院校甚至会和中介进行合作,从中抽取利益,让中介安排学生的校外实训课程的酒店选择,这样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出现。例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接触到的客户类型比较单一,就会对酒店业的发展产生质疑,不利于学生就业需求和职业的发展。第二,对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低。学校的生源方面,酒店的经营状况方面,都可能对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学校和酒店方造成一些影响。例如,学校的生源不多,就有可能造成酒店的实习生较少的情况;酒店的经营状况不好,客户资源少。各大高职院校对校外实训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仅仅将校外实训作为对学生的实习基地,并没有对学校的教师也同时进行培训,这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一般情况下,学校都是将校外的实训基地看作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有的酒店就利用了这一现象,为了减少劳动成本,积极的与学校进行合作。但是这只是表面形式的合作,不能达到学生真正的学习目的。而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目标来看,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多样化的联系,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达到学生学习的目的,从而也为酒店方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且酒店方也会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使大家都能够从中受益。第四,管理机制不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酒店管理方面对学生的实训影响巨大。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酒店业的服务人员短缺,因此水平也参差不齐,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并不多。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学校方也正是看到了这一专业的优势,一般对实训的学生不再过问,而是直接交由酒店进行管理。学校与学生和酒店之间的这种沟通性的减少,缺乏对实训基地学生的管理,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
三、提升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
(一)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
第一,加大投资规模,增加基地数量。校内实训基地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增加基地的数量。学校可以从其他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汲取成功的经验,并且挖掘校内外可以利用资源,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在对实训酒店进行建设时,还可以参照经典的酒店设计,建造小而齐全的设备,从而节约投资。第二,规范操作流程,构建科学管理机制。校内的实训基地在对酒店的硬件设施进行模仿的过程中,还要对实训基地设置不同的管理层,如经理、主管、服务员等等,并且严格按照酒店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和管理,这样就保证了酒店的正常对外经营。此外,还要注意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结合实训课程的需要,根据岗位的不同和能力的不同,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完善教学计划。学校的实训基地管理还应该结合当前酒店业的发展情况,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不同,及时做出调整。最后,校方还应该对参加实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从而达到实训目的,完成学校与酒店的接轨。第三,经营与教学相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学生的实践学习,因此,学校在与企业方进行合作时,应该明确这一主旨。校方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调控作用,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的,与企业约定管理方式,并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监督。在酒店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将酒店的实际管理权交到管理专业的学生手中,使学生的实训实践过程能够真正的达到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学校也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真正的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第四,加强师资水平的建设。对于加强学校教师的水平这一问题,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将学校的教师送到专业的酒店进行实地的培训,并且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以增加教师的专业水平。另外一种是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老师的讲座,但是这种方案一般都是理论性的讲解,很难收到实效。所以学校应两者结合,一方面增加教师在酒店学习时间,另一方面请专业酒店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同时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启发。
(二)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
第一,完善酒店选择措施。产学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产物。产学结合的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教育、就业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有很多产学合作的模式,例如“2+1模式”、“订单式”、“学工交替模式”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酒店管理专业一般采用的是“2+1模式”和“订单式”,“2+1模式”即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前两年是对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后一年到酒店进行实习。“订单式”指的是酒店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酒店就业。需要注意的是,学院在进行这些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院的教学特点和酒店的经营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如在酒店的旺季,可以与酒店签订短期的协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不应仅局限于酒店,还应该兼顾与酒店相关的其他行业。如酒水、设施设备、酒店用品等方面,学校不可能对这些方面都兼顾到位,因此,就可以与大型超市和专营店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更多资源。第三,与多家酒店进行合作,提高创新意识。对实习酒店的区位进行合理的划分,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高职院校的生源不仅局限于某个省份,而来源于多个地方,因此就业时的地域选择范围比较广。学校应该顺应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角度出发,合理的对实习酒店进行选择,避免实训基地过于集中。第四,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专业实训是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因此,选择合理的运行机制是校外实训的有利保障。学校可以选择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较强的教师,对校方和店方的实习生进行监督、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建立学校、酒店、行业于一体的质量评估体系,对酒店管理和行业进行专业的评估,从而提高酒店对学生的实训管理,促进双方合作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高职建筑实训基地 篇5
高职类动科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 作者:唐国盘 李新正 黄安群 陈理盾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4期
摘 要: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特色在于“职业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岗位形成无缝对接,这就要求实训基地建设为其最基本依托和保障。本文结合本校内实践教学要求,对动科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功能及成效进行探讨性研究,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动科专业 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a)-0246-01
随着近年来畜牧业发展,校外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深感到校外实训基地可能只接触一种实训内容,达不到培养目的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然而国内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底子薄,教育经费投入少。校内实训基地究竟如何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动科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和模式较少。动科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实践教学是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校内实训基地是我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校内实训基地还是开展社会服务的有效载体,因此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服务畜牧和养禽业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科类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畜牧和养禽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实际生产环境为载体,为动科类专业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为本系教师科研提供平台和生产性实训提供硬件条件。
动科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有客观性、产业化、导向性、共建、共享、可操作性、通用性及示范性等原则。首先动科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及工作认真负责,这就必须要求基地建设贴近动科类生产、技术、管理及服务一线。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由学生亲自操作,并按照预定的岗位群对基本技能进行实地训练,在实训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及职业素质。其次,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就必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真正实现三赢:企业为学校提供了行业企业信息、资金支持、教学改革建议等是“学校赢”;学校为企业输送了高技能专门性人才、专家教授顾问、新理念新思路等,是“企业赢”;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理论,得到了技术,是“学生赢”。提高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认识,制订相关实训资料
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道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加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畜牧行业近年来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加快,新的技术不断应用于畜牧生产,再加上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校外实训基地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训要求,因此校系领导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视。学校成立了合作发展联盟,为吸纳外部资金共建教学实训一体化基地,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利用了高校技术和人才优势,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和人员筹备,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达到校、企、生三赢。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需要,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同设计人才培养规格及培养计划的制定,特别是制订了畜牧类专业实训大纲,并有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编写了畜牧专业实训教材,为提高学生实训效果。提供最优惠政策,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为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中牟购地200多亩,投资30000多万元,建成了养禽生产及孵化实训中心、养猪与育种实训中心、牛羊生产实训中心和环境控制实训中心等5个实训中心,均按照现代牧业企业最先进工艺建设,并配备建设有教室、实验室、食宿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同时能满足500人的教学和实习、实训任务,企业引进先进设备,优良种畜和先进工艺,科学管理及规章制度,师生参与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使教学工作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同学们不但学到新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养成了良好职业习惯,熟练本行业的技术规范、操作流程。
学校为了提高学生一并诊断和防控方面能力,投资了300多万元,建立了猪病诊疗中心、宠物诊疗中心、禽病诊疗中心,并利用教师自己技术,开设动物疫病技术诊疗中心,现校内诊疗中心有6个,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动物疫病诊疗方法、病理剖检技术、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疫病治疗技术,通过实训,学生能独立坐诊,受到养殖户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4.1 实训、科研、培训、生产、示范及服务六位一体,拓宽了实训基地的功能
实训基地运行两年多来,学校对实训基地进行摸索性的改革,对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拓展,初期实训基地只有生产和实训两部分,功能相对单调,并不能体现出实训基地的附加功能;后期逐渐增加了科研、培训、示范、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开发,将实训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比如通过科技下乡、校企合作、农民大讲堂及定期举办不同行业的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服务于郑州市周边县市,自实施以来共发自编实用技术手册约6万本,培训农民5000多人,深入周边大中型养殖场等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为企业培训骨干力量约300人,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更是在服务农村和自主创业中取得显著成果。
4.2 实训基地中“双师型”功能的体现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首先学校节约了大量的教学经费,原来每年十几万元的动物费和饲料费得以节省。学校鼓励在校教师深入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实行老教师指导制,带动年轻教师尽快步入实践及教学角色,另外以项目为依托,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专家。
教师在实训中心教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实训中心,根据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立项研究,为教师科研选题和提高科研能力创造了条件。通过实训中心运转2年来,教师为企业解决生产问题达10多项,申请专利4项,并在实训中心实验科研立项5项,提高了教师整体水平,节约科研经费。
4.3 实训基地的企业功能
企业在实训中心依靠学校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仪器设备优势,解决生产中问题,另外企业也为自己发展做好人才的储备,师生在实训中心教、学、做也为企业员工逐渐改变因专业理论知识欠缺所导致操作技能与机理相游离的状况(只知怎样做不知为什么?)只知单纯经验和片面性,从而提高职工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基地运作以来不断为企业培训骨干力量,让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朱银惠,薛士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构建具有高效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研究,2007,13:50-51.[2] 许纪发.种植类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
高职建筑实训基地 篇6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借助医疗卫生机构先进的技术设备,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够的问题。它的建成能够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能够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能改善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科研条件,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快高职院校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校外延伸,对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校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单位。一是综合性医院信息化程度较高,装备较好,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多;二是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等职能科室齐全,卫生文化母体部分的资源丰富;三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多,信息管理的内容复杂,具有行业特色[1]。学生将在医院信息系统及医疗设备管理等部门从事多种岗位的实习锻炼。具体如下:
(一)硬件维修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化的硬件设备、结构和性能;
2.能够准确判断硬件故障原因,熟练更换部件,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二)软件应用岗位
1.熟悉医院各种管理应用软件;
2.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统计软件SPSS等;
3.掌握SQLServer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三)网络安全岗位
1.了解医院内部网络拓扑结构;
2.络安全、反病毒攻击技术等安全维护措施;
3.熟悉医院综合布线系统。
(四)数据处理岗位
1.掌握医患信息采集、存取、汇总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2.掌握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住院部信息管理系统、病房管理子系统、中心药房管理子系统及医技科室管理子系统等操作流程。
(五)中心机房管理维护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科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2.掌握服务器软件安装、配置、维护及数据备份恢复等操作;
3.掌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操作流程。
(六)医院图书信息管理岗位
1.熟悉中图法分类;掌握医药卫生类图书的分类方法和编目;
2.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
3.掌握多种国内外大型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
(七)病案管理岗位
1.掌握病案管理软件的应用;
2.掌握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3.掌握医院病历书写和管理规范。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是借助医疗卫生機构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经验丰富的医疗技术人员建立起来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训练掌握的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不可能独力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他们在某一个岗位上需要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当他们轮换到其他岗位时,又需进行新一轮的指导学习模式。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让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不会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内容单一,无法完成既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四、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一)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成绩考核、合作科研等各项管理制度,以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其管理水平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二)贯彻岗位轮换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延伸,但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考虑经济效益的因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始终从事一种岗位。这就要求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工作,落实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尽可能地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有效地提高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示范,将医疗卫生机构相应岗位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学校的专职教师,也要用下临床挂职锻炼的方式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弥补自身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高职园林园艺实训基地规划探析 篇7
关键词:园林园艺,实训基地,规划,高等职业院校
高职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实际训练实施的场所,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如何规划和建设实训基地,一直是高职教育者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以扬州环资生态园林园艺实训中心总体规划为例,对园林园艺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进行探讨。
1 项目背景与规划范围
该项目的范围是江苏省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个园林园艺实训基地(见图1),位于学院的正南方,占地面积逾13.33hm2,紧靠仪扬河路,交通便利;南面与仪扬河相连,地势优越。现有地形较为平坦,西侧有为高地形,东侧地势较低,中段为建筑工地、沙场民房等,沿河岸有高起的坝道。东部有小地形,水系众多,水生植物与耐湿植物丰富,可以利用改造成湿地景观。南靠仪扬河,东部靠北水系众多。可利用景观资源有沿河借观高旻寺塔楼等。
2 方案概念构思
总体设计理念以“化蛹为蝶”到“蝴蝶效应”作为构思的出发点。将环资生态园林园艺实训基地设计成为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长廊、各种休闲体场所、自然生态景观区。而景观区作为学院的实习基地,将为学院的师生学习互动提供场所,充当着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孵化器,通过在园区的体验和学习,学生必将“化蛹为蝶”,知识提升更高层次。该方案的总体结构,在充分利用现状的前提下,引入蝴蝶的外形,期望环资学子能“化蛹为蝶”,成为环资的骄傲,进而形成“蝴蝶效应”,促进学校的发展(见图2)。
3 方案整体结构分析
方案整体结构由三大线索引出:一是文化,在设计里通过各种方式体现生态农业文化、扬州文化、花文化;二是教育,以各种体验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吸收知识,懂得有关花木的知识;三是运动,现代很多师生,由于压力大,学习繁忙,日常缺乏锻炼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园区提供的实习基地和露天的绿树丛中进行拓展训练是一个很不错的医疗方法。
项目定位学院的文化长廊主要服务于学院师生,各种文化景点的建设,实训项目的开展,寓教于乐,使师生们感受文化的内涵。设计模式通过以上线索设计勾勒出了整个生态园林园艺实训基地全貌。其设计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实训基地,更注重将师生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教育、运动密切结合起来,感受文化,接受教育,拥抱健康,拥抱休闲生活。景观结构按动静区的划分,身体、生理、心理的健康需要通过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来实现。将动区集中在中心区域和东区,如广场、植物迷宫、拓展训练园,提供竞技活动。将静区集中在西区和南区,如水中小岛、竹园,动静区的划分是整个园区使用功能更完善(见图3、图4)。
4 方案详细设计解析
4.1 中心景观轴设计
中心景观轴以硬质景观为主,打破传统的入口设计做景观道为主,此次设计直接以大型的广场作为亮点为师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开放空间。整体以发散式手法,由中间层层向外蔓延,格调清新大方。为了让建筑能很好地融入景观中,采用了“叶子”的造型,椭圆的形式与整体的圆形广场相容,既新颖又体现生态原则。中心广场休闲空间植物采用香樟、红花继木球、金叶女贞球、马尼拉等,以开放式种植形式为主,除香樟为大乔木起到遮荫作用外,其余的植物都为低矮灌木,构成一个视觉开阔的休闲空间。
4.2 生态农业观光区设计
规划定位为文化、生态、休闲农业体验与教育结合。具体分区:一是芳香植物园。该园区是一个有功能疗养作用且观赏价值很高的地方。如果你感冒了,赶快到香花区牡丹园走一走,或许鼻子就会畅通,如果你睡眠不好就可以到薰衣草区安神养身。二是特色采摘园。园区分有草莓采摘园、瓜类采摘园、葡萄采摘园,此区虽以生产为主但是却以学生参与的形式来展开,在种植时学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收获季节学生也来采摘,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三是桃花园。以桃花为主,配以其他花灌木创造一个花世界,呼应十二花神景墙。园区里花文化及插花艺术馆是对花的另一种宣传及提升途径。四是露地花卉生产基地、温室大棚、观赏温室。该园区是学生园艺学习的场所。五是农家乐园。建筑以很古朴的形式展现,在农舍前规划了一片田,以农家设施体验的形式感受农耕文化的乐趣。六是盆景艺术园。为学生提供一个盆景艺术创造的场所。七是植物种植设计香花空间植物群落。种有牡丹、薰衣草、月季、腊梅,片植各种香花树种形成花的海洋,在花的海洋里人们会感到心情气爽。八是田园空间植物群落。种有各种农业植物,如蔬菜、瓜果等,展现田园风光,让学生真正体验农业乐趣。
4.3 滨水景观区设计
该区定位为自然生态、体验乐趣。该区域是沿河狭长的绿化带,是本设计观赏式景观较为集中的地方。其中几乎所有的园路、小广场、景观小品均沿水面展开是游人游览的时候能临水而行,从而有蓝天、碧水、绿地、清新的自然亭的感受。在体验大自然的同时还可以参加一些游戏活动体验乐趣,如穿越植物迷宫、在颜亭边钓。临水空间植物种植设计采用垂柳、碧桃、紫薇、芦苇、睡莲、水生鸢尾等。通过疏密有致的植物种植,将人们的视线引入滨水空间———沿着水岸种植水生植物,与垂柳相辉映。植物与道路的完美结合,滨水植物层次鲜明,花灌木随不同的季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景观,春天繁华似锦、夏日浓荫蔽日、秋天红叶浸染等。疏林草地空间植物采用红花继木球、金叶女贞球、樱花、茶花、南天竹、梅花等。疏林草地是由稀疏的乔木、灌木组成的半开敞空间配置方式是多株组合或小片群植,在景观上构成半实半虚的空间。
4.4 生态湿地区设计
该区定位为湿地景观、生态自然。创造湿地植物景观,注重自然的原生态文化带,创造充满野趣的湿地景观群落,使人们充分享受阳光、清风、花香,零距离接触自然的感受,浅水的荷花、睡莲,深水中起到净化功能的水底草坪,以及临水的湿生植物群落极大丰富湖面的效果,丰富的水面和湿生植物群落营造让园区充满润泽感。
4.5 生态风景林区设计
该区定位为经济、生态、运动、文化。以地形变化为主要设计手法,增加几个不同的景观小节点。具体分区:一是竹文化园。扬州个园因竹而闻名全国,园区以体现扬州文化为目的,充分挖掘并展现竹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各种形式展现竹的文化。植物种植设计采用菲白竹、孝顺竹、毛竹、钢竹等。种植各种竹类植物形成景林,利用竹的竿或叶制作各种造型供人观赏,如竹简雕塑、竹萧等。二是绿化苗木种植园、彩色叶树种园。以生产为主,但是在植物配置时注重各种植物的层次搭配,做到虽为生产园却似优美的景观林。植物种植采用红花继木球、金叶女贞球、樱花、茶花、南天竹、梅花、琼花等。疏林草地是由稀疏的乔木、灌木组成的半开敞空间配置方式是多株组合或小片群植,在景观上构成半实半虚的空间。三是拓展运动园。拓展训练主要是现在极为流行的野外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四是百果园。其中栽植各种果树。五是循环养殖园。该园与林果种植结合,进行草鸡散养以及鸭生态养殖等项目。六是阳光草坡。让人们在舒缓草坡上躺着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感受阳光的沐浴。
参考文献
[1]王毅.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41-42.
[2]李宏彬,郭春华.园林实训基地规划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6):224-225.
[3]李卫芳.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营造[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篇8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管理方法
前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领域建设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1]校实训基地建设承载着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技能考核、就业等多种功能,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进一步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对学校,对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内涵及主要任务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指由各职业院校自己建立,拥有产权并且为自己服务的训练场所。它包括场所、设备、技术、教学指导人员、教学计划等。[1]按实训基地的场地分,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按实训基地性质分,可分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承担着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第一,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习得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实训基地能够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通过现场组织教学和现场示范,让学生反复的操作和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完成具体的教学要求,实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从而掌握必需的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能够开展科研、项目、生产服务、产品开发等工作,有责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二、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经费、师资、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有质的提高。
(一)经费不足,实训设备相对陈旧高职院校的自身的经费有限,办学经费不足,导致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仍然很落后。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可能是政府财政、学校办学经费,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的赞助。尽管经费来源多样,但职业院校既是惟一的承办者,也是理论上惟一的受益者。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就没有充足的经费来维持实训基地的建设,相对陈旧的实训设备已无法满足教学的发展需要。
(二)实训教师比较缺乏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复杂且结构不甚合理,学术型教师偏多,技能型教师较少。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不准确,抄袭甚至照搬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引进的大多是年轻的,没有教学经验的理论性人才。培训渠道的缺少、缺乏相应的激励性措施、教师评价机制过于落后,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缺少积极性,忙于职称的评定,而忽视自身技能的增强。
(三)管理不够规范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在管理方法上比较落后,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严重阻碍了实训基地的有效利用。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存在着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比较低下、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室内布置比较杂乱等现象。[1]分散的管理模式导致了使用效率的低下,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一)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充足的资金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经费的筹措可从四个方面着手:1加快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实力,积极向相关政府部门争取财政支持和相关政策支持,在政府主导下,走产学研发展道路;2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以企业为依托,利用好企业的有利资源和投资,帮助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3努力保持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利用行业协会整合周边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益;4发挥好高职院校自身的主体作用,向社会筹资,宣传招生政策,获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拥有稳定的学生来源。
(二)利用好校外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重要补充。校外实训基地通常没有专门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它是与企业的生产场地和设备融合在一起的,让学生习得在校内实训基地难以习得的工作诀窍知识。公共实训基地是指政府用公共财政投资建立的面向社会公开开放的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好校外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能够缓解校内实训基地场所、设备不足的状况,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不断提高技能型教师的数量,最大程度上满足实训基地的要求。“走出去”,即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如参加经验交流会、去企业参观实习、基层挂职锻炼等方式來提高在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引进来”是指直接向社会和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人才。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规范教师的管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加强科学管理科学的管理方式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大程度上满足实训基地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以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中心为依托,统一安排实训科目,加强对资产、人员、设备、课程、教材等多方面的管理,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仿真性,对于提高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必须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改革管理体制,积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白翠兰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11).
[2]李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M].天津大学,2008,7.
[3]黄振宇.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7(4).
【高职建筑实训基地】推荐阅读: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08-2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10-27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实训基地建设论文08-15
高职建筑力学10-05
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创新与实践07-23
高职建筑动画08-09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08-10
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10-10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