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训课程

2024-07-26

高职实训课程(通用12篇)

高职实训课程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江苏省经济高速增长和旅游业的快速崛起, 酒店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短短三十年间, 苏州市酒店业发展极其迅速, 至今已初步形成了多种投资主体、不同经营体制、不同管理模式以及经营定位清晰的酒店产业体系和格局。截至2013 年底, 苏州市旅游星级饭店总数为140 家, 其中五星级饭店30 家, 四星级饭店46 家, 三星级饭店50 家。此外, 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递增以及特色单体酒店、社会餐饮的层出不穷, 苏州市酒店业总体保持稳步提升, 但与此同时, 数以万计的人才缺口也逐步显现, 市场的需求呈现出多岗位多层次的特征, 大致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基层服务人员, 需求数量最多;第二类餐厨、服务等高技能专才, 是基层管理岗位的有力竞争者;第三类是具备优良素质的营销团队, 此类很难培养, 大多酒店以招聘为主;第四类是部门经理、总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才, 这类行业培养与招聘兼有。

酒店行业需求量大, 需求层次多样的现状已摆在我们面前, 这就促使专业教师必须以符合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加强岗位技能为抓手、以锻炼综合能力为主线, 进一步加快酒店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而餐饮课程是绝大多数酒店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 也是很多酒店类专业教师比较熟悉的课程, 但餐饮课程改革非常不易、任重道远。

在国内没有完美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 我们借鉴了全球知名的酒店管理学院——澳大利亚蓝山国际酒店管理学院 (Blue Mountains International Hotel Management School, 简称BMIHME) , 它成立于20 世纪50 代, 以酒店类专业的大专本科段教育为主,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 已位居全球酒店管理学院前三位。它的成功, 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有赖于它精心培育的产品——课程。该校的整体格局就是一个中小型酒店, 有客务、房务、餐饮三大部门, 教师上课时为中高层管理员, 下课时为散客;学生上课时为基层管理员或服务员, 下课时则是常住客。学校所有的实训课程都在真实的情景下开展, 顺畅自然, 得心应手, 尤其是它的餐饮课程, 更是有独到之处。

它的餐饮课程开设在低年级, 授课跨度为去除假期和考试的十个完整教学周, 共计360 学时, 包含了厨房与餐厅两大板块, 各为160 个实践学时和20 个理论学时。它以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 以等分的方式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组, 分别在厨房和餐厅各上课5 周, 为教师和其他年级、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午餐与晚餐服务, 理论课程则利用午餐与晚餐的间隙时间开展, 5 周后再交换。在这5 周内, 学生以轮转换位的方式被分配到零点餐制作、员工餐制作、简餐制作、甜品制作、餐用具洗涤五个厨房岗位群和餐厅服务、酒水服务、咖啡服务三个餐厅岗位群中, 同时每个岗位群中的具体岗位也会轮转, 且每个岗位群都有一位教师带领该岗位群所需数量的学生完成今天的既定工作任务, 有时学生也独立完成或共同完成。任务主要都是岗位能力类或职业素养类的, 比如, 完成某道菜的烹制工作、完成某件设备的清洁保养工作、共同完成某个工作区域的彻底清洁工作;完成某几个餐桌的用餐服务工作、完成某种鸡尾酒的调制工作、共同完成餐厅的布置工作, 等等。另外在高年级开设的管理类课程中, 包含了再去餐饮部实训的内容, 学生以轮班的方式被安排到餐饮部各岗位群中担任见习主管, 协助教师在开餐前后全过程中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现场管理。此外, 除了上述在课程内的实战训练之外, 还有一些在课程外的综合锻炼, 比如, 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 由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为全体师生提供早餐服务, 在学校和教师的支持帮助下学生自发地举办一些主题餐会、BBQ等。

如上例所述, 该餐饮课程开展就是行业餐饮运作模式, 完全能符合行业要求, 从中我们也得到启示。

一、整合课程, 整体构建

传统的餐饮课程实训内容主要包括餐厅操作技能、模拟对客服务、餐厅服务规范, 以及少量浅显、几乎是纯理论的采购库存管理、厨房生产管理、餐饮销售管理、菜肴酒水知识等。它侧重训练学生服务性劳动技能, 小视酒文化与酒水调配, 忽略茶品冲泡与咖啡制作, 不含团队营销演练, 没有菜肴制作厨房运作和成本核算, 有的学校也有独立的厨房、酒吧、咖啡、茶艺、市场营销等课程作为配套补充。餐饮的运作是几个岗位群的同时协调配合, 如果仅仅局限于餐厅的餐饮课程, 只是餐厅课程,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餐饮课程, 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具备餐厅娴熟操作技能、略知餐厅服务规范、基本不懂管理的一线员工, 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差距甚远, 对学生将来的个人职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餐饮是菜肴加工制作、产品服务销售和服务性劳动于一体的行业, 要进行高职餐饮课程改革, 需从大餐饮角度, 站在餐饮部各岗位群之上, 整体思考与把握, 分析餐饮部岗位群的组织机构情况, 解析各岗位群的主要工作内容, 剖析岗位群之间的工作流程、工作衔接、合作处理等问题, 合理构建餐饮课程项目;并根据餐饮部各岗位群的岗位设置、岗位要求及各岗位的工作任务, 合理安排实训轮岗, 设定各岗位实训任务, 注重岗位群之间、岗位之间的协同运作, 有效开展餐饮课程整体实训。

二、自产自销, 实体运作

众所周知, 实训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书本与现实联系的纽带, 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 是学生了解熟悉岗位的途径, 因此, 职业学校都非常重视实训工作, 希望通过有效的实训能够让学生实现由学习者到从业者的转变, 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从而实现毕业就能就业甚至创业的愿望。但从餐饮课程实训的现状来看, 效果不是很理想, 究其原因, 主要是我们把制造类专业的实训模式套用在属于服务类专业的餐饮课程上。

制造类专业的实训是在实训室里按照企业车间布局, 放置企业现用的机器设备, 运用企业现行的软件, 让学生完成某类或某些满足企业要求的产品生产任务, 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制作工艺, 达到企业相应的岗位要求。如果餐饮实训也以这种模式, 在实训室里按照餐厅布局, 放置餐厅现用的设施设备, 运用餐厅现行的软件, 在没有真正顾客、没有真实菜肴、没有实际就餐的前提下, 让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或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客人按照既定模式进行模拟对客服务演练, 这是因为制造类实训的对象是机器, 有统一的机器型号, 有既定的机器运行程序, 有可遵循的机器运作规律, 是以技术训练为主;而餐饮类实训服务的对象是人, 没有统一的型号和既定程序, 是需要针对不同需求进行沟通、协调的, 同时还要应对突发情况, 处理偶发事件, 根本无规律可循, 所以应以能力培养为主, 因此餐饮类实训不能照搬制造类实训, 而应有自己的实训模式。

当然, 工学交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实训有所帮助, 但效果也并非太理想。首先, 酒店是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员工流动量非常大, 决定了它的用人很少能够实现定向培养;其次, 酒店的运作方式也决定了它在工学交替上不愿意花费精力培养学生, 配备的企业指导教师也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再次, 酒店对学生持有疑问, 不可能把学生安排在核心部门或关键岗位上进行实践;最后, 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 学校对酒店也有这样或那样的要求, 使得酒店对学生的要求也远远不及对员工的要求。工学交替中的学生毕竟还是学生, 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员工, 学校与酒店之间也不是“血脉相连”的利益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 餐饮课程理想的实训应是将学校现有的餐饮实训基地打造成对内经营的实体, 参照酒店餐饮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 在校内开展自产自销。专业教师是管理者, 负责管理与指导, 上课学生是实践者, 负责服务与销售并参与管理, 其他教师和学生都是顾客, 午餐或晚餐均可来就餐。在这样的实训中, 不仅教师越来越接近从业者, 更重要的是学生得到的就不只是枯燥、重复、轮流的操作技能训练, 还有餐饮服务、营销、管理能力的全方位、立体化锻炼, 和与人沟通、应对突发经验的积累, 它将前所未有地把餐饮课程实训推向里程碑式的新阶段。

三、分层历练, 内外兼修

高职餐饮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娴熟服务技能和职业发展潜力的高技能基层管理专才。为了这个目标, 通常会在低年级开设的餐饮课程进行到中后段时, 在学生技能训练到达熟练的同时或之后开展一些相关管理能力的锻炼, 或在高年级开设一些几乎是纯理论的包括餐饮管理在内的综合性管理类课程, 用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但其实这些作用有限。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不大, 也刚开始了解行业接触专业, 对餐饮操作技能尚处熟悉巩固阶段, 在这时开展管理能力的培养为时过早;而在高年级时学习的管理理论又不运用于实践, 这无异于纸上谈兵。学生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应分层历练, 所谓分层历练, 是指遵循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 从感性到理性, 从低年级以熟悉餐饮、训练操作技能为主到高年级以管理能力历练为主, 让高年级的学生以轮转换位的方式, 在低年级学生开展餐饮实训时, 担任某岗位群或某岗位的管理员, 协助教师进行餐饮实训管理。

在如今这个酒店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任何一个酒店都希望拥有强大的营销团队, 因此, 学会销售, 具备一定的营销能力, 对学生将来的个人职业发展大有益处。然而目前, 就餐饮课程而言, 对销售能力的培养要么是避而不谈或是只停留在纸上的空对空, 要么就是连销售都没实践过就直接学习销售管理, 似乎找不到一条很好的学习锻炼途径。其实不然,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销售能力的提高, 靠的是销售经历的增加、销售经验的积累、人生阅历的丰富, 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 要在餐饮课程中尽量多地创造、发现让学生尝试、接触、锻炼销售能力的机会, 不要因为学生是低年级就畏首畏尾, 束手束脚, 要知道多实践是第一位的;最后, 千万不要轻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放手让他们去挖掘自身潜力, 调动其积极性, 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策划、组织、宣传、实施餐饮活动, 课内课外综合锻炼, 内外兼修。

综上所述, 高职餐饮课程改革要根据行业的实际需求、餐饮运行要素来通盘考虑, 应以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个人职业发展为宗旨, 加大实训数、加宽实训面、加深实训度, 走一条符合餐饮业实情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殷红卫.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模式优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2) .

[2]郁琦, 陈晓莉.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餐饮管理》项目化课程开发探索[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10) .

[3]白利芳.浅议如何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效果——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训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4]杨国丽.高职《餐饮实务》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32 (05) .

[5]张大中.高职“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需求与目标定位的研究[J].特区经济, 2014 (12) .

高职实训课程 篇2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将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相结合,设计、开发微课资源并应用于教学,不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文章从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的目标要求、设计思路、制作要点进行阐述,并以“记账凭证的填制”微课为例,以期为会计微课资源的建设提出可供参考的形式与途径。

关键词:《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3;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16-02

一、引言

高职《会计综合实训》是会计专业课的一门核心综合性实践课程。该课程仿真企业工作环境,按照会计职业岗位分工,进行过程完整、综合的会计业务处理训练,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的学习,为学生顶岗实习及以后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奠定基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受场地、时间、会计人数众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限制,教学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将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设计与开发微课资源并应用于会计实训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个性化与自主学习的需求,而且为实现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起源于国外,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首创,称为“一分钟教授”。他认为老师应将教学内容与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以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他的观点为微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得微课声名远播。我国对微课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得也迅速。从2010佛山教育局启动的“微课”资源建设征集与应用活动,到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全球发布的“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将微课从传统课堂推送到每个人的身边,让学习变得便利容易,微课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微课具有时间短、占用流量小、内容形式灵活、课程主题性强、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特点。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程度进行自主学习,满足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及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三、高职《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的应用与意义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属于综合实践课,所涵盖的财务知识点多,如果完全没有老师的讲解与演示,学生难以正确完成。此外,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诸多因素的局限,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所以利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则能很好地解决传统会计实训教学的问题,它的作用与意义在于:第一,微课不但知识点明确,而且时间最长不超10分钟,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学生学习效果良好。第二,随着移动终端快速崛起,手机学习、网上学习已日渐成为学生们喜爱的学习方式,微课正是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第三,微课可以促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若遇学习疑问可随时登录微课平台提问,与教师、同学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学习效率高。第四,与大模块的“网络课程”相比,微课具有制作简单、重点突出,占用流量小,上传与下载易于操作而尽显优势。

四、高职《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1.《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的设计思路。以会计实务工作过程为主线,《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分为对企业的认知、会计工作内容的了解、建账、日常业务的处理、登账、对账与结账、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的管理、纳税申报等系列项目。每一项目包含系列专题子项目。?L庾酉钅康纳杓凭哂幸韵绿氐悖菏紫龋?主题鲜明、侧重点突出,便于学习者有效地学习;其次,表现形式多样,插入文字、图片、动画、音乐等娱乐性的要素,提高学习者兴趣,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再次,内容具有准确性、系统性、条理性,易于学习者学习与掌握;最后还增加了与专业相关内容,例如法律法规、金融投资等知识,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专题按实训知识点导入――实践动画演示――最终成果展示――归纳总结――知识拓展的顺序进行内容安排。专题项目还设计了在线作业、测试以供学习者复习巩固。

2.《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的制作。《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主要采用PPT+录屏的形式进行制作。授课老师先将专题项目内容制作成PPT:设计PPT时,选择合适的图片并配以准确、恰当的文字;综合考虑颜色、字号、字体与相应图片或动画之间的配合;难点、重点的内容可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或符号进行标注,以达到提示学习者作用。项目内容设计要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另一方面,在录制微课讲解过程的时候,尽量保持安静的录制环境,老师讲解的声音要清晰、流畅、平稳,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不要使用网络或不规范的用语。此外,微课插入柔和音乐作背景音乐,制作效果更佳。

3.《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的应用。《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的教学应用通过微课平台实现。首先,教师将设计与制作的《会计综合实训》微课上传并发布至微课平台,然后学生便可利用自己的账号密码登录平台,依据发布的课程信息,选择学习课程内容。其次,教师在平台上进行各项教学管理,包括课程作业的布置、测试与批改。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完成相应的作业与测试。再次,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指导、交流、讨论一系列活动。此外,微课平台还有资料下载、学习笔记、话题讨论等模块功能,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课程学习的辅助资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微课在高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应用――以“记账凭证的填制”微课为例

1.“记账凭证的填制”微课教学目标与设计。

(1)“记账凭证的填制”微课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记账凭证、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方法与审核是教学的认知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与规范地填制记账凭证的实务操作能力是教学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规范的实际操作技能与工作态度是教学的情感目标。

(2)“记账凭证的填制”微课设计。“记账凭证的填制”微课按以下顺序步骤进行内容设计:第一,通过动画小故事复习引入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所学记账凭证的概念、格式、基本内容,明确记账凭证填制的要求。第二,通过具体的图片展示记账凭证的类别以及不同类别凭证的填制要求。以动画的形式示范记账凭证的日期、会计科目、摘要、凭证编号、金额书写要求、签名盖章等要素填写标准与规范,并同时讲解强调记账凭证需记录真实、手续完备、内容齐全、书写规范、填制及时的填写要求。第三,展示一张已经按标准填写完整记账凭证的精美图片,让学生直观了当地认识与了解记账凭证的正确填制。第四,为了解决学生填制过程中的误操作,在讲解凭证填写后,以图片列示填制凭证错误的解决方法。第五,总结归纳记账凭证填制的要点与要求。整个微课设计内容紧凑,重点难点突出,通俗易懂,易于学生学习与掌握。

2.“记账凭证的填制”微课资源的制作。“记账凭证的填制”专题微课按上述顺序步骤的设计内容制作成PPT后,采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微课时长为3分09秒,老师平稳、柔和的讲解并配以愉悦的背景音乐,让微?n更有吸引力。另外,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配套编写的在线作业、课程测试与微课视频同步上传至微课平台,方便学生复习与巩固。

3.“记账凭证的填制”微课的教学应用。“记账凭证填制”微课系列资源包制作好后,上传发布至微课平台。目前上传使用的课堂安排于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该平台具有多种功能管理模块,例如课程资源管理、课堂管理、作业在线批改、数据统计、师生互动等模块。老师在平台上注册账号后,创建新的班级,每一门课程有唯一课程代码。学生通过“加课码”加入班级,便可分享老师上传的微课学习内容。老师通过公告栏发布最新课程,发布通知会自动推送到学生的微信端,学生即可进入学习。学生学习微课并完成在线作业与测试后,老师便可在线批改,运用师生互动平台功能私信告知学生作业情况并提供更详尽的学习方法与建议,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另外,利用平台数据统计管理的功能,老师能及时统计分析学生学习、作业、测试情况,为教学反思提供实时数据资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惑可在平台上提问,与老师或同学作交流与讨论。所有学习活动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习变得方便快捷。

六、结语

《会计综合实训》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教学目标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众多的财务知识要点,而且还要求学生拥有熟练的财务技能。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够、课时与实训场地有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设计与开发《会计综合实训》微课资源不但顺应了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而且还能丰富教学资源、以学生为本位、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会计综合实训》微课内容短小精悍,容量小及上传下载便利、易于制作,应用于实训教学比起大颗粒的“网络课程”更显优势。目前《会计综合实训》微课课程内容还在不断地更新改进,以期更能适应教学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职会计专业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以会计综合实训微课程为例”阶段性成果(编号GDJY-2015-B-b121)]

参考文献:

[1] 沈于琛.微课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3

[2] 丁慧琼,陈芳.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在高职“跨境电商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6(14):71-74

[3] 朱彬彬.高职会计课程微课设计与应用――以“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409-410

[4] 赵荣敏.微课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03):72-73

[5] 夏迎峰.微课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0):106-107

(作者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原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高职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篇3

【关键词】高职课程 实训项目 设计 职业能力 岗位要求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72-02

高职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主要围绕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从工作内容和要求来掌握知识与技能,根据工作任务特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课程项目为主体的理论结合实践灵活的模式。开发高职课程实训项目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从而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过程。

一、当前高职课程实训项目的现状

高职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掌握和应用的技能为目的,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中心,因而了解市场和用人的需求是高职课程实践工作的关键。如果把学院、教师、学生分别当作企业、员工和客户,高职课程实训项目应该围绕市场的需要、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来开发。但现有的高职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与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脱节,使学生普遍感到在学校的实践活动几乎是按课本来开展,缺乏外出实践的具体内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未能通过市场的实践得到提高。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多地依赖课程实训的指导教材。现行课程的实训项目主要是根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理论知识来设计学生实训项目和活动,学生的学习过多地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常常是根据单元练习的题目,以及任课老师布置的一些课后讨论和实践内容在校园和课堂来完成,从而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实际应用知识与技能的锻炼。

(二)缺乏与课程相应的实训教学设施。高职课程的实训主要是通过软件和沙盘来训练学生的技能,师生外出进行市场锻炼少,有时以到附近的企业进行短时间的参观来作为实践的结果,缺乏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的软件学习与岗位技能知识脱节。部分学生兴趣不大,以完成任务为目的,项目实施的效果不能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中得到体现。

(三)缺少固定的校外实训场所或实习基地。从高职各专业来说,不能完全形成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场所或实习基地。部分专业没有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或个人不能无偿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相应的实习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外实习的延续和发展。

(四)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有待于提高。从高职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看,绝大部分教师缺乏社会和企业的实践经历,缺乏一定数量的企业人员,基本上是理论课的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训教学,忽略企业人员的实践指导作用,使教学的效果不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

(五)学生缺乏对企业岗位和用人要求的认识。学生进入大学,几乎围绕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完成学业,除了部分任课老师有时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偶尔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校讲座,以及专业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引导和强调外,学生仍然是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不少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工作中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人际关系和工作要求,影响到自身落实就业的问题,从而增加了学院就业工作的难度。

二、实训项目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一)以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就业方向来设计实训项目。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的认识,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专业知识、职业方向、工作要求。例如,在担任大一新生任何一门课程中,把一个实训项目设计定位在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面试、岗位要求及应具备的条件。把项目的落实放在双选会现场。通常以4人为一个学生团队,配备一名团队经理分工负责。老师指导项目实践,各团队的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协商制订实训项目的策划方案,团队成员一起到各所高校的双选会现场或区、市人才就业中心的招聘会现场实施方案,提前让学生亲历招聘过程,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掌握应聘条件。使学生尽早储备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在实训指导教材的基础,增加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热点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来设计学生实训项目,不仅让学生了解新问题新情况,还能促进学生学会去思考分析和处理类似问题。例如:(1)把南宁市获联合国人居奖后房价上涨情况的调研作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实训项目之一,由学生各团队到房地产公司进行实地调研。(2)以学生宿舍发生火灾情况、实行居民阶梯电价,来设计安全用电与合理用电知识的宣传项目,作为电力市场营销课程实训项目之一,由学生各团队在校园,到外校、社区、商铺、公园等场所进行宣传与调研。(3)以大一新生入学的日用品消费和手机话费使用情况,作为设计市场营销原理课程实训项目之一,由学生各团队在校内、外校进行调查等。通过调整实训项目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市场调查,与人沟通交流,收集资料数据,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以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来设计实训项目。教师通过项目实施,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要求和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例如,(1)在担任客户服务管理课程时,把国美、苏宁家电销售人员应有的服务水平和销售技能,以及中国移动营业厅客服人员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情况,作为该课程的一个实训项目,由学生各团队到实地进行调研。(2)把手机销售人员的工作过程和销售技巧,作为现代推销技巧的实训项目之一,由学生各团队到手机卖场,进行短时培训,参与手机销售工作流程,使学生体会由消费者到销售者的角色转换,了解相应工作的要求,掌握产品专业知识介绍和销售的基本能力。

(四)以企业的工作重心和开展的活动来设计实训项目。通过企业重点打造的工作内容和活动来思考实训项目,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对应企业的工作重心。例如:(1)当前供电企业的工作重心是为电力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打造电力客户服务满意度百分百来作为电力市场营销课程实训项目之一,由学生各团队到供电营业厅实地调研和参与工作流程。(2)以本年度公司的周年庆典活动,作为市场营销策划的实训项目之一。把庆典活动策划方案带到相应的公司,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完善活动方案。中国移动某营业厅采用学生团队的策划方案,在庆典当日邀请该团队前往参加活动,并且给学生团队出据了相关的证明带回来给任课老师,使之产生了社会效益。

(五)以企业工作流程内容与要求来设计实训项目。加强校企合作,理顺校企关系,在教学中,结合企业的工作流程来设计和训练团队成员的工作情景,利用课余时间派出大量的学生到企业,在师傅的指导下实践真实的工作过程和要求。例如,以供电企业的抄、收、核工作内容与流程,作为电力市场营销课程的主要实训项目。对每一届本专业学生,根据企业的工作的需要,多次地大批量地派出学生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流程,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达到校企“双嬴”的目的。

(六)以强化专业老师的实践能力来指导实训。专业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项目实践的技能和技巧。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到企业内部挂职顶岗锻炼等方式,进行收集资料,整合实践内容,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岗位要求和定员来丰富实训项目,提高教师实践效果和实践水平,使师生通过共同学习和实践带来更多的收获。因此,强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是提升实训项目设计效果的主要环节。

三、实施项目取得的收效

(一)树立团队精神,增强队员间的沟通与协作。由团队经理分配任务,共同策划实践活动方案,团队成员明确各自的分工,团队一起外出完成项目,一次比一次配合默契,不断有新的收获。学生市场调查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逐渐提高,这不仅是任课老师要的效果,也是学生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成果.

(二)学生能够及时把握新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的要求。通过热点问题来设计实训项目,增进了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提出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生经历双选会现场情况,各团队的学生感到,在学校必须掌握与岗位地接的知识与技能,增强职业的意识,学会以用人单位招聘的共性条件来要求自己,使学生重视在校的学习与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师生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通过手机话费的调研,学生能够意识到亲情重要性及话费的合理使用。特别是“90后”的学生,新生入学后电话消费最多的是同学和朋友,而与家人的联系占的比例很少,平均在20%以下,使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学会与陌生人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和技巧。学生普遍感到心理素质在提高,主动与人交流的意识在增强,有的同学原来在台上不敢说话,通过项目实践后,增强了自信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整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的被调研对象为学生提供兼职机会,有的对学生的调研程序进行调整,有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了交往交流,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人际交往及业余生活的范围。

(五)提高了学生展现项目成果的能力。各团队学生共同协作,制订项目的策划方案,教师审定方案,指导实施。学生完成项目后进行总结,分析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制作PPT,团队成员上讲台展示完成项目情况,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如地应答老师随机提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普遍感到学有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动力。

总之,高职课程实训项目的实施效果关系到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在设计实训项目过程中应该将课程教学和工作实践、人才需求、自主创业,以及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的要求、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变革,必须加快完善高职课程的实训项目的步伐,探索多种新型的设计内容和教学形式,通过教师、学生、学院、企业的共同努力,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达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向红.高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9(9)

[2]覃龙飞.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0(11)

[3]陈浩.构建“tcsp”四位一体市场营销教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1(3)

[4]张琰.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如何提高高职实训课程教学质量 篇4

关键词:实训课程,教学质量,工作过程,教学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其根本特征在于职业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就职后必须具备较强的设备操作知识和技能。而掌握设备操作知识和技能, 不能只通过书面语言或以口头语言来进行学习, 还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教学才能获得和掌握。实践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 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 各高职院校均把实训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并加大了资金投入和课程改革的力度。如何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对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学实训设备要“先进”, 接近实际应用

实训教学的硬件要求首先是设备。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备必须是当前的行业中大量采用的设备。俗语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所以要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优化管理, 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共建等方式, 不断改善校内实训条件。还可以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 将实验 (实训) 室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 还应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从而提高实训教学的硬件条件。

二、实训指导教师要“技术过硬”, 加强实训指导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一可以通过让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培训或者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 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目前的社会需求, 为今后实训课程的指导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实践实训基地中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实训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 经常到学校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三、教学内容要“量身定做”, 理论联系实际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根据培养目标和不同专业要求, 学生到专业对口的生产现场 (主要是学校的模拟生产现场) , 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 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通过课题训练和项目制作, 从而掌握设备操作、产品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管理工作中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 提高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基于实训教学的目的, 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从教材中生搬硬套, 而是要根据本校的实训设备, 实训条件以及学生的已具备的知识等条件, 开发、编写相对应的实训课程指导书。其教学目标应由该由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实训指导老师及相关的企业、行业专家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来共同确定, 其教学内容应以该行业的典型产品为载体, 建立工作任务与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的实训讲议和实训指导书, 对学生来讲才是最实用、最适合的实训教材, 以此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实训水平, 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任务驱动”, 重视技能培养

实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要完成这一任务, 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实训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自底向上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先讲授课程的知识点, 再安排学生实训, 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 寻求与职业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和方向性。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是一种至顶向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立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方法来实现。教学过程中首先设立教学情境, 构建具体课程内容, 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工作分析表, 在课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分析来进行实践场景的设置和任务安排;并且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来设置和构建具体课程教学活动。通过安排教学情景下的具体课程活动来实现工作岗位上所要求的能力, 通过课堂实践、实训而获得相应的能力。因此,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中做”和“做中学”, 逐渐形成职业技能, 获取知识, 达到“教学做”一体化, 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切实有效的实训指导。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教学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及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深入,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五、教学评价“综合考虑”, 做到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可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实训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注重知识的记忆, 一般采用笔试的成绩、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来进行评定, 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实训课程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课程评价的方法也与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针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特点, 在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评价。注意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贡献, 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的评价方法有:过程行为记录法、交谈法、技能操作法、工作计划、实践报告、各类测试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实训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实训任务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的过程中要做到“综合考虑”, 既考虑过程评价, 也要注重实际的工作结果。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摸索和创造更为合理的评价方法, 使实践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实操技能,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少岩、王丽英.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3年5月

[2]宋慧珍.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与反思[M].硕士论文.2011年8月

[3]杨俊林.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工学结合模式为视角[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9月

[4]柳燕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3月

高职实训课程 篇5

在长达二十来年的高职(专科)教学中,渤海大学高职学院商务管理教学团队一直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讲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管理学基础)、首批辽宁省省级优秀课(企业管理),教学方法改革先后获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高职商务管理系列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取得可喜成果。

一、高职商务管理系列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念与模式

1、通过“积淀+创新”建设富有特色的商务管理课程链

由于本团队大多数成员任教于原辽宁商专,加之现在我校的高职学院也是以商务类专业为优势,因此本团队一直致力于建设商务类的系列管理课程,建设一个管理学基础(管理与沟通)——市场开发/企业产品营销实务与技术/商场销售实务与技术一企业经营管理综合模拟(实训)等商务管理课程链。

2、坚持并着力贯彻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我们的理念是基于对课程本质与特点的认识:商务管理属于一种实践重于理论,艺术多于科学,心智开发重于动作训练的特殊课程,其核心任务就是开发学生在管理上的心智技能。因此,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实现教学中的“五个转变”: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注重心智技能开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

3、构建“三维渗透”教学体系

建立精要实用的理论教学体系、能力本位的实训体系、全方位渗透的综合素质养成体系,并进行“三维渗透”(不是简单相加),以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打造。

二、高职商务管理系列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措施

1、按照行业与岗位应用标准,整合课程结构

按照课程与职业技能对应、服务于同一技能的课程合并为同一门课程、紧密关联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整合为一的原则,对原开设的十几门课程进行整合。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以营销人员实际开展营销的过程或营销行业的业务领域为主线,重点设置管理与沟通、市场开发、企业营销实务与技术、商场销售实务与技术、电子商务、营销财务效益分析共计六门主干课程,通过对这六门专业骨干课进行大课时、理论课与实训双元强化,重点培养从事未来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并在毕业前开设综合实训课程。这样保证学生在校“所学”与就业“所做”最大限度的吻合。最近,科学出版社已决定采纳我校这一改革思路出版市场营销系列教材。

2、创建“学习团队”式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四步教学法”

以“课程模拟公司”为基本活动组织形式,取代教学班为主的传统形式。在教学中由学生自愿组成5-8人的模拟公司。在公司“总经理”的主持下,共同策划,共同实施,紧密协作,相互配合。以团队合作、自我控制为基本教学管理方式。实行模拟公司轮值制,教学进行到每一章,都有一家模拟公司做轮值主席,全面主持该章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及实训。教师逐步由知识传授者和教学监督者变为学习指导者和协调者。同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之相对应,采用“四步教学法”第一步,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师主持下师生共同设计与策划课堂教学;第二步,由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或对实践教学项目进行指导;第三步,由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控制;第四步,进行交流,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3、全员参与的互动式课堂

学生参与,师生共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不但设计“内容”,还要设计“方法”,特别是学生活动的形式与时间。

师生互动,共同组织。通过设置情景、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分析案例、提供对策建议等多种方式实现全员参与,师生互动。请学生助教或其他学生轮流主持一些栏目,挑选适宜内容邀请学生登讲台讲课。

生动活泼的“栏目化”课堂。如“教学目标”、“本节点睛”栏目由教师精心设计一句或一段语言鲜明、富有哲理的话来凸现本节重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走进管理”栏目,每个单元开始,都向学生提供一个与该单元相关的简短案例,使学生们进入某种管理情境之中;“讲授与训练”栏目,一般教师讲授控制在课堂时间三分之二以内,保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或训练。

4、开放课堂“边界”,构建全方位渗透的大教学系统

根据商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必须把教学延伸到课外,注重构建商务管理课程的多渠道、立体化大教学系统。主要有:课外直接延伸子系统;校园内外的各类专业实践活动子系统,如我们指导大学生兴办模拟推销公司等;学团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子系统,如02级学生在学习管理课后曾先后在全校策划大学生网球邀请赛、文学研讨会等多项大型活动;学校生活与人际交往子系统;考核子系统等。同时注重日常生活中管理意识与技能培养的渗透性。

5、改革考核方式

打破“一锤定音”式的传统书面考核模式,创建能力本位、全程化、全员化、多元化考核体系。考核内容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考核对象全程化,评分结构:平时60分+期末40分;考核主体全员化,学生在学习与实训过程中的考核,全部由轮值主席公司的全体成员评估打分,每个人都有机会为全班同学打分;考核方法多样化,主要有:项目考核、操作考核、作业考核、现场评估、集体打分、上机考试等多种形式。

三、高职商务管理系列课程的实训创新

针对商务管理实践性与艺术性强,实训活动的人际互动性等实训难的特性,我们在改革实践中创造了“模拟实践一实战”的实训模式,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实训体系。

1、创造了“模拟实践——实战”的实训模式

我们长期致力于以模拟实践、学生参与为主线的实训方式的改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结合专科管理课程的特点,探索创造了“模拟实践教学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经两次省教委立项和改革实践,创立了多种模拟管理实践训练模式。如系列化的全程模拟,角色扮演、情景剧、经营决策动态模拟、各种实践项目训练等。并从模拟到实战,创建多种“实战”或“准实战”实训模式。学生们不但策划与实施大量模拟管理活动,而且直接为一些企业进行策划与组织经营活动,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学生参与大量实际营销业务活动。学院还开办了商业实体,让学生定岗经营。

2、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训体系

根据高职商务管理课程与专业的特点,构建了课程实训、课外实训、综合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训体系。

课程实训。课程实训是以课程为单位,以该课程所反映的岗位业务活动过程设置的实训环节或过程进行具体模拟与仿真训练,这是实训体系的基础环节。

课外实训。课外实训是利用课外所有时间与机会,结合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以拓展训练与职业相关的技能所进行的实训。

综合实训。在学完全部专业课程即将步入社会前,创造条件在真实情景下,引入企业的实际业务内容,集中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条件的可完成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或任务。时间安排在学生实习前或实习后就业前。既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进行(以校外共建单位为实践场所)。

3、加强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的市场营销省级重点训基地,建立了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参与、体验、实战为基本形式,以岗位技能实体化训练为关键环节,通过“两大学习型团队”在“三种公司实体”中,进行专项模拟一综合模拟一实战经营的“三段式”训练,并采用以绩效评价为主的立体化考核方式,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核心技能、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实训体系。市场营销实训基地主要由课程模拟公司、星海股份有限公司、工商模拟实训室、企业综合管理体验中心、海佳超市、大学生创业园等部分构成。适应连锁经营专业的实训需要,我们建立经工商局批准的.“海佳”超市,从管理到经营全部由学生运作,使学生在实战中显著地提高了实际经营经验与管理技能;为适应商务类专业的需要,创建“星海股份有限公司”,完全按真实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并承担企业所委托的大量业务,使学生经受实际锻炼与考验。

4、编与高质量的实训教材

将实训创新的方式进行总结与系统化,编写相应实训教材。围绕国家级精品课管理学基础的建设,团队成员编写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管理学基础实训教程》成为我国第一本高职管理学的专门实训教材,在全国高职院校广泛应用。同时正在编写的《市场营销综合实训》教材,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我们的改革获得专家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市场营销专业被评为辽宁省高职改革试点专业,所建设的市场营销实训室被评为辽宁省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并获得省财政的重点资助。

四、高职商务管理系列课程的教学资源集成系统建设

1、教材建设

本团队成员,现已编写出版全国高等学校“十五”国家级教材4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部,其他教材15部。即将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教材2部,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1部,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们的系列改革教材6部。

从而建成完整的商务管理教材体系。

2、建立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集成系统,形成了立体化教材体系

理论教学:教学大纲、文字教案、电子课件、参考资料、主讲教师授课录像;实践教学:实训指导大纲、案例库、实训掠影(典型实训活动录像)、走进管理等,其中,“走进管理”栏目的案例还制成了动画;考核:考核方案、考核点、试题库,管理学基础还建立了能通过计算机自动组卷的试题库。有的教材书后配盘,配有学生自测题及判定正误的多媒体系统。

3、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软件

拥有一个教学软件中心,包括市场营销教学软件、物流管理教学软件、市场营销教学软件、ERP教学软件、电子沙盘软件、商务通POS系统等。

4、建立核心课程网上考试系统

营销专业和超市连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全部实现了网上考试。

5、建设了管理学基础网络课程

★ 简论会计理论创新论文

★ 高职专业设置论文

★ 土木工程专业施工课程实践教学创新论文

★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 市场营销策略创新营销论文

★ 高职C语言课程教学论文

★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论文

★ 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

★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院校实训课程项目化改革 篇6

关键字:高职教育;项目化;实训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G712.3

一、高职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项目化

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学科本位的思想还根深蒂固,教学体系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由于理论化教学的观念造成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离,教学内容的学科化与职教人才类型不适应;与岗位工作要求不适应;与学做合一不适应;毕业生綜合职业素质不突出,在工作中不能很快适应、融入工作。从更深层次看,是没有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方式,其教育核心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高质量的专来技能要求为目标,以岗位实践为考核依据,在校内实训体系的支撑下开展教学活动,向社会输出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对高职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早在[教高2004]1号文件中《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面向社会,向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岗位实践能力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实训教学在全国各地职业教育中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部在[2006]16号文件中再次着重提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其中,明确提出对项目制教学的要求。

为了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项目制教学的研究,但效果均不理想。现今的项目化教学体系,往往陷入了两个极端,即“打着项目化教学旗号的理论教学”和“完全脱离理论内容的技工性教学”。

由于学科化倾向的影响,许多项目制教学仅仅流于表面,或者仅仅在部分课程中加入部分独立的单个小型项目,没有综合性和贯穿性;最后变成了打着项目制的例题,标着项目制教学的理论化教学。

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课程模式,我国高职教育界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包括引进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引进的诸多模式中,近年来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影响最大的是项目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成功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等三部分构成。一般来说,每个专业由3-4个学习领域组成,各学习领域之间没有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直接联系,但每一“学习领域”均以该专业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其基本内容都是以工作过程为取向的。

本校管理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院情和专业特色,创新出基于不同项目类型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跟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行业发展趋势,首先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后引入项目课程系统化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建构系列项目课程,其次再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形成项目课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基于不同的项目类型,基本形成“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化课程体系”、“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化课程体系”、“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化课程体系”三大部分,每部分均包含有不同的理论、项目、实践教学课程,提出“以工作技能为内容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只能来自于其职业工作体系中”把企业的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以岗位实践为考核依据。

二、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体系的建设

我院在“以就业为导向,以高质量的专来技能要求为目标,以岗位实践为考核依据”的思想指导下,结合项目化课程设计三原则:(1)实践性原则,课程内容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与学生走向社会后从事的专业岗位息息相关,这样的项目才具有能动性,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学习。(2)相关性原则,把企业实际项目细分成若干模块,把内容相关及兼容程度较高的任务模块组合在一起,形成按照企业实际项目工作流程体系进行课程项目化门类的划分。(3)启发性原则,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课程中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和学会思考,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研究后,拟完成以下几个目标:

(1)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化课程体系”体系构建;包括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建立完整的实际性建筑工程项目案例库,完成建筑工程项目实训课程体系构建。

(2)工程造价专业“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化课程体系 ”体系构建;包括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建立完整的实际性安装工程项目案例库,完成安装工程项目实训课程体系构建。

(3)工程造价专业“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化课程体系 ”体系构建;包括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建立完整的实际性建筑工程项目案例库,完成建筑工程项目实训课程体系构建。

(4)针对于三种不同的项目类型,建立完整的综合实训项目体系。

(5)工程造价专业基础理论体系构建;提炼上述三种课程体系的共同的基础理论,建立工程造价专业基础理论体系。

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不同的施工过程为导向,学期领域采用前期以理论为基础,后期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课程内容并以项目(任务)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把企业真实项目、岗位工作任务与成果应用性紧密结合,加强课程内容与项目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工程项目每一个环节,包括收集信息、设计方案、施工安装、施工预算及运行调试等工作。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专业技能,通过课程体系的划分,更好的明确职业方向,增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能力。

三、课程项目化的相关配套建设

课程项目化的相关配套建设分为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

(1)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核心内容就是教材的选择和自编,现实中的问题是实训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且种类严重匮乏导致了实训教学质量不理想,于是我院领导注重鼓励教师通过对课程概念、理论知识等的系统归纳编写和创新与课程项目化相配套的实训教材。自编教材包括纸质教材、课程教学软件、PPT课件、照片、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并且教材不是一层不变的,必须要跟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不断发展进行动态的调整。

(2)硬件建设:

建立实训教学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现实化、实用化、专人管理化的原则,以满足学生日常实践及教师教学的需要。学生能在实训教学基地中扮演企业项目中该专业的不同角色,通过不同角度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而教师在实训教学基地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使得实训教学活动具有可控性、仿真性和重复性。

课程项目化的目标就是要做到“学以致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立足于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首先通过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完成基于不同项目类型的项目实训课程;其次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在保障学生健康安全为前提下搭建校外实训基地,可采用学工交替合作模式、项目化合作教育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企业优越的实践环境拓宽实践教学的领域,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推进课程项目化的改革。比如:适当增加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专项经费投入;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重新制定引进人才的标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明确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岗位职责,加大对课程建设有功人员的奖励力度;对课程项目化的开发实行招标,实施专项管理;采取倾斜扶持政策,积极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相关“精品课”建设等。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燕.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 2014(48):141-142

[2]王海鸥.浅谈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缺陷及对策 《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3:43-43

[3]于桦楠.基于课程项目化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探讨 《西部资源》, 2012(2):44-45

[4]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9(3):33-38

[5]程忠国,李玉春.高职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2):7-9

高职《钳工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钳工教学改革,学习兴趣,技能培养,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 越来越趋于国际化、个性化和多元化, 使得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 而竞争的本质还是人才的竞争, 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即能根据社会生产发展要求综合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分析与解决各种社会工程问题、承担社会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应用任务。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 如果仅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容易使学生形成定向思维, 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 对学生顺利就业、适应当代科技生产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 在钳工教学中, 应结合实际, 利用现有条件, 丰富教学内容, 改进老、旧教学模式与手段, 对教学进行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

《钳工工艺》是钳工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随着科技的发展, 机械制造业发生了巨大变革。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制造观念。从传统的热、冷加工到应用光、电、热、磁、声等能量的特种加工, 从普通机电控制到数学程序控制, 从单板机数控加工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不断扩展的新内容冲击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针对这种情况, 本人在20余年的钳工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改进和摸索可以说有一些心得,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1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意愿

我校为高职类学校, 就机械专业而言, 学生多为应届高中毕业生, 难免带着一些怕脏、怕累、心高气傲的坏习气, 而且他们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实际的专业技能课, 这对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钳工课更是不利, 学生们在钳工课上常常会出现对图纸把握不到位, 对阶段性的目标不明确, 对课程认识不到位, 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出现一些倦怠厌学的情绪,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树立并且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们从本质上认识到钳工学习的基础性与必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意愿,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分解钳工实训目标, 作到心中有数

学生光知道了“为什么学”还不够。由于平时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如果仅有一个总体实训目标, 学生对自己每次课程必须达到的技能练习要求不够清晰, 缺乏紧迫感, 新鲜劲一过, 又会懒懒散散。因此, 有了掌握钳工技能的愿望, 还要让学生对总体实训学习的内容, 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目标有所了解, 作到心中有数, 知道自己在何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技能。这样, 学生就不至于简单的以为时间还长, 对自己反复的动作练习感到枯燥单调, 对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技能目标, 明白自己技能的不足之处, 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有了时间意识, 产生一种紧迫感。

3 培养基本操作技能, 打牢基础

基本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 这些动作相对比较简单, 容易掌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 使学生由简单机械的模仿, 到逐渐地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出现较多地失误和多余动作。教师如不能及时发现, 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因此, 在学生开始练习后,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性, 及时指出问题。当学生能初步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 随着练习的深入, 动作连贯, 协调一致, 不再需要时刻注意就能持续稳定正确的操作, 教师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

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有划线、锯割、锉削、錾削、钻孔、扩孔铰孔、攻丝等。其中的锯割和锉削又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这些操作技能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形成。以锯割来说, 许多学生刚开始可能并不是太重视, 凭着一股冲劲, 一口气锯下去, 不一会儿就累的胳膊、手发酸, 锯出的锯缝歪歪斜斜, 参差不齐。实际上, 正确的锯割动作, 从锯条的安装, 起锯的方法, 锯弓的握法, 站立的部位, 身体与胳膊运动的配合, 用力的速度与大小, 眼睛的注视部位都密切有关。正确动作的掌握, 可以使学生节省很多体力, 这样才能进行一连几个小时的练习。学生刚开始要对这些方面反复练习, 逐步加强动作协调性, 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并且随着大量的练习, 逐渐提高锯割的精度, 减少为下道锉削加工所留的余量。比如锯割后的切削余量大约达到0.2mm, 这样才算打牢了锯割的技能基础。再比如锉削加工时, 学生对锉刀的握法、站立部位与姿势动作、操作用力、锉削方法等几方面的掌握也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锉刀能否端平, 更是一个需要反复观察、反复纠正的训练, 学生对自己姿势是否正确往往会“当局者迷”, 通常要安排两人一组, 互相检查。只有当随手端起进行锉削都能基本做到水平, 才能进行更高的练习。

4 培养感觉技能, 锻炼反应能力

感觉技能是指与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有关的技能, 不同专业有其特殊的感官要求。如汽车修理工能凭听觉判断发动机工作是否正常。在钳工技能实训中, 仅仅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还远远不够。钳工的操作主要用手来完成, 培养出一定手感就更为重要。感觉是否正确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加工工件的质量和速度, 体现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对初级技工考核而言, 加工的尺寸精度通常也要控制在丝米级。学生要对自己的下手有一定分寸。以锉削为例, 学生需要了解当自己分别采用大板锉、中锉与油光锉时, 每次锉削的锉削量大概值, 以免下手不分轻重, 开始尺寸超出, 忍不住用力连锉几下, 就把工件尺寸锉小了。这就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检测, 多思考, 多观察, 通过科学训练, 熟能生巧,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出一定的感觉技能。一般情况下, 熟练的学生在锯割后留下约0.2mm的余量, 使用大板锉连锉十次左右, 将余量减少到约0.1mm, 然后使用中锉再锉削十余次, 余量控制在0.05mm左右, 最后用油光锉修整。

5 注重综合操作训练, 有针对性进行课题练习

在学生熟练的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 就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进行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 这是钳工技能训练的又一重要阶段。教师应根据实训的内容和要求, 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题练习。这种训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加深对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认识, 促进学生迅速提高技能, 做到熟能生巧。如钳工技能训练中多数都要制作的一个小钉锤, 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技能考核的要求, 钳工的针对性练习课题较多, 例如“凹凸T形配”、“方孔配”等。

6 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作出评价

无论是单项操作技能练习, 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 在每次实训时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 可以了解实训的要求, 教师利用这个标准, 方便对学生的技能水平做出评价;学生发现自己技能的不足, 立即改进, 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 增加竞争意识, 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 提高学生积极性。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长期从事职高钳工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几点体会, 高职院校中要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好实际操作技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高职生,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 从而真正发挥出高职教育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钳工技术》王恩海付师星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2]《钳工实训》柴增田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

试析高职教学课程内技能实训 篇8

一、课程内实训的地位

课程内的实践实训对于某些专业, 或者具体到某一门课程来说, 甚至可以说是培养技能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这一点, 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由此, 组织好课内的实验实训对于一名高职教育从教专业人员来说, 是在完成理论授课任务之外的又一更为重要的职责, 该职责贯彻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本门课程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足以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 并以此作为衡量授课质量的标准之一。而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其结果的检验和巩固, 直接决定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否收到的成效或受到了多大的成效。

二、课程内技能实训计划制定的原则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授课计划的制定应有别于传统应试教育, 这一点在高职教育中, 应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应具备更为灵活、多变、弹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全面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而对大多数课程来说, 达到此目的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课程内的实践实训。我们应该在遵循国家教委提出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 理论和实践1∶1的前提下, 体现以下的特点:

1. 贯彻“教改”精神。

教学改革的重心和首要问题就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又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课题, 主要应该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三个定位:一是课程性质定位, 将高职课程发展成高等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功能定位, 将高职课程构建成能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课程体系;三是课程个性定位——将高职课程建设成能充分体现本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制定授课计划和技能实践计划要以“三个定位”为准绳, 充分贯彻和体现“教改”精神, 不能偏离大方向。

2. 以能力培养为宗旨, 突出课程特色。

技能实践计划的制定要处处体现培养能力的特点, 不要成为阶段测验的变相形式, 否则就失去了课程内实训的意义。以计算机的编程课为例, 不仅要考察学生对于语言格式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应用技巧, 还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体验调查需求、收集数据、设计流程, 继而编码调试的完整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分阶段、分难度,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既要参考教材, 又不能唯教材是瞻, 局限于教材的限制, 可以尝试打破教材的条框和知识体系, 加入个人创新的元素, 制定出更为现实可行的技能实践计划, 这是保障实施效果的前提。

3. 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避免盲目性。

技能实训计划的制定还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一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既是客体, 也是主体的重要角色——的因素, 有了兴趣的驱使, 会自觉主动的做事情, 而且效果也往往比被动的执行效果要好得多。技能实践计划制定的课题要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让学生找到实际的参照物, 看到实际的效果。不能以教师的意志转移, 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应该掌握什么, 学会什么, 盲目的制定计划, 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也是对本职工作的不负责任。[1]

4. 注意点、面结合, 体现阶段性特点。

技能实训计划的制定既要顾全大局, 以课程的总体进度为依据, 又要突出重点, 不能要求面面俱到, 以达到学生对某一方面技能的熟练掌握。学期课程一般要安排2~3次技能实践, 在照顾授课内容连贯和完整的前提下, 以时间为序分阶段制定目标, 有具体的考察和衡量途径和方法。但同时要避免死板, 时间段的划分以及先后顺序不一定要完全依照教材, 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三、课程内技能实训实施的方法与步骤

制定一个好的计划固然是首要的, 然而实施的过程却更加重要。为确保实施过程的可行性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 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主要如下:

在任务下达方面, 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从时间上来说, 要提前布置任务, 一般至少要提前2周或更多, 让学生有时间进行准备工作, 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设计实验步骤、找出最佳实现方案;二是从实训题目上来说, 不能过于具体, 过于细化, 否则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路多元化, 造成实验结果的单一化, 但是也不能不做要求, 而造成结果评判时候的困难, 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给出大课题, 以及各部分的目标要求, 至于具体的实现步骤则因人而异, 不可雷同,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以上两种情况的发生。如果能够注意以上两点, 同时跟学生讲明本次实训的意义所在,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使其自觉独立完成, 这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2]

从组织形式上来说, 一般分为小组形式和个人形式。小组的优势是, 可以集思广益, 互相配合, 做出比较具规模的成果。以计算机程序设计为例, 多人合作可以完成功能比较完善的程序或系统, 但是小组形式也有其缺点, 就是不好衡量小组内单个人的能力, 造成平均主义, 可能造成评判不公。个人形式的优点是锻炼个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容易评判结果;缺点是实践成果有局限性, 往往会有思路单一, 形式简单的特点, 达不到很好的锻炼效果。所以建议采用二者结合的方法, 自由组合, 也可申请个人独立完成。

课程内实践的实施, 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采取固定的时间段, 集中测试, 检查结果, 这种方式适用于有固定步骤和程序的实验实践, 结果的检查也相对简单;二是采取随机进行的方式, 机动灵活, 时间可长可短, 一般都是比较短的时间完成, 这种方式对老师的要求较高, 要求教师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和对知识的分解综合能力;三是不进行集中测试, 限制完成的时间, 监督学生进行独立操作, 然后对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这种方式适用于较大的、占用时间较长的任务, 教师应注意实施监督和检查。以上三种方式各有所长,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一。[3]

在实践结果的评判方面, 笔者认为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有固定参考标准的实践结果可以参照标准进行评判, 对于没有一定之规的实践课程, 要根据教师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来综合进行评价, 这就与教师的水平和素质有一定关联了。总之, 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评价。

四、结果的巩固和保持

结果的巩固和保持实际是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要坚持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开展课程内的技能实践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 以达到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挺, 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 (科教版) , 2003, 22:56-58.

[2]田平.论高职高专的“双证贯通”[J].教育与职业, 2004, 4:19-21.

刍议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 篇9

一、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审计实训课程是在学生相继掌握了财务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和财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后所开设的, 从企业实际出发, 让学生根据财务资料, 选择审计方法, 实施审计程序, 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并撰写审计报告, 其宗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计工作技能, 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此, 高职院校开设审计实训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审计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实训课程大大缩短了理论和操作的空间距离, 使学生能感受到审计的真实环境, 作为职业人来行使审计职能。同时实训课程还拉近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距离, 使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相接近, 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 开拓学生的就业平台

审计实训课程的设置实现了让学生加深对审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熟练掌握审计技能的双重目的, 使学生熟悉实际的审计工作情况, 而不是只看到审计模糊的“海市蜃楼”的景象, 更能适应从学生身份到企业人身份的转变, 从而提升了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开拓了学生的就业平台。

(三)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计实训课程模拟了开展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 在训练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通过对企业各类财务报表的分析整理, 提高了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整理观念;二是通过设置审计方案, 实施审计程序,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审计实训软件的操作, 提高了学生电算化操作的能力。

(四)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按照实际审计业务开设的审计实训课程是以审计小组为单位的模式实施, 从制定审计计划开始, 到选择审计方法, 实施审计程序, 填写工作底稿, 得出审计结论和撰写审计报告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 不可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 这样使得学生在团队过程中要认真完成各自的工作, 发挥各自的作用, 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属于专业实践类的课程, 这类课程应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 企业的用人标准就是课程的教学标准, 但目前的高职院校, 由于其认识程度和教学资源等的缺乏, 制约了审计实训课程的建设, 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 教学方法落后, 缺少配套教材

审计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核心实训课程之一, 目前, 其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 许多审计实训教学仍然采用“从书本上来, 到书本中去”的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也是教师提供企业财务情况, 学生开展审计, 教师解答问题, 以固定的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与审计过程中的所需要的“职业判断”是大相径庭的。整个实训过程, 学生觉得无趣, 教师也缺乏激情, 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完成。致使许多学生在完成审计实训后, 对审计过程仍是一知半解, 甚至连审计工作底稿都不会填写, 远远达不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要求;二是实训岗位模糊。审计岗位如项目经理、审计专员、审计助理等等, 这些岗位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有个侧重, 然而, 高职院校当前的审计实训课程并没有根据不同的用人标准制定详细的实训教程, 而是将学生放到审计大平台中, 把所有的岗位的全部工作都机械似的完成, 没有侧重, 也不能全面掌握具体岗位分工的特点, 对他们的权限、职责和工作内容都是一知半解, 致使审计实训和实际工作偏离甚远;三是信息手段落后。随着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快速准确简便的财务软件来代替传统的手工做账, 为与之相适应, 许多审计部门也开始利用软件来实施审计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仍以手工审计为主, 如审计工作底稿等都是手工编制, 学生进入企业后所学用不上, 却需要花大量的精力重新学习审计软件。

目前, 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所使用的教材基本是市场上统一购买的, 这类教材多是与理论教学相配套, 目的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而不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一个实训配一套准确答案, 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同时, 真实的审计资料应来自于实际的企业, 而不是教师随意编写的, 然而要得到这样一套实属企业商业秘密的全部财务信息的资料却是十分有难度的事情, 让学生使用严重与实际相背离的财务资料开展审计实训, 根本达不到审计实训的目的。

(二) 教师偏重理论, 实战经验缺乏

当前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教师多为由“从学校到学校”的人员担任, 这些教师虽然拥有较高的会计和审计理论知识, 却缺少实际的审计经验, 导致了在指导学生进行审计实训时, 也是书上怎么讲, 我就怎么教, 严重照本宣科, 使审计实训效果大打折扣。实训教师没有中肯的指导意见和好的教改思路, 长此以往, 不但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 还会造成审计实训课程走入瓶颈, 难以顺利完成。

(三) 课程安排滞后, 学生素质较低

审计实训课程必须在学生掌握了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和财务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后才能开设, 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将审计实训课程安排在学生离校实习之前的那个学期, 学生面临企业面试、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 已无心在校上课, 对于审计实训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兴趣普遍偏低,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依赖于教师的传授, 对于审计实训课程只图完成任务, 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完善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为使学生系统高效地掌握审计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真正实现审计教学和审计工作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应高度认识审计实训课程的重要作用, 围绕现有的教学模式和环境, 探索完善审计实训课程的改革之路。

(一) 改革教学方法, 完善实训教材

实施审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是达到实训目的的必经之路,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将实训课堂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审计实训课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实训乐趣带入枯燥的审计课堂, 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审计环境中去探索和创新, 升华对审计理论的认识, 加深对审计程序的理解, 提高对审计技能的掌握,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之进入实习工作岗位后能极快的满足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将实训任务与岗位角色密切联系。实训教师应根据真实的审计工作环境, 指导学生理清企业的财务资料, 设计审计思路, 按照审计工作的难易程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审计小组, 在审计小组中分设项目经理、审计专员和审计助理等, 同时在实训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在审计小组中轮流扮演各个岗位的角色,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审计小组各个岗位的特点和需要完成的工作, 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 能根据不同的岗位各有侧重地开展工作。

好的实训教学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教材, 如果审计实训教材能与审计实务相似度高, 具有实际操作性, 就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高职院校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组织相关的专业教师深入审计一线开展调研, 收集审计实训所需要的真实的一手案例, 并与审计部门的专家一起结合实际来编订审计实训课程的教材, 使得实训课程的安排不仅满足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还能满足学生专项技能锻炼的要求。

(二) 多途径培训锻炼, 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审计过程中无论是审计风险大小的确定, 审计计划的制定, 还是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报告的撰写等, 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在审计实训中, 这些职业判断大多依赖于教师的指引, 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实训课程的效果。针对现在高职院校审计实训教师缺乏实务经验的情况, 学校应制定措施, 鼓励教师带薪下企业工作, 可以到审计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进修锻炼, 实实在在的开展审计工作;或者为教师提供与审计人员交流沟通学习的机会, 邀请事务所和审计单位的审计专家来校指导讲座等等。

(三) 更改课程设置, 引入审计软件

为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高审计实训的效果, 高职院校应将审计实训课程开设在第四个学期末, 为时至少一周时间, 这时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和审计等课程刚刚结束, 学生掌握程度较高, 对知识的记忆较深, 使得审计实训更容易达到预期目标。同时, 为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高职院校应加大审计实训所需软硬件的投入, 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之外, 引入与财务软件处理财务信息相适应的审计软件, 让学生熟练掌握, 不管是面对手工做账的企业还是面对软件记账的企业都能顺利完成审计工作。有条件时, 还可以同相关部门合作, 从实际出发, 共同研发适合审计实训的课程软件, 把我们的审计实训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 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是实现审计课堂与岗位无缝对接的桥梁, 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手段, 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从教学方法、实训教材、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和学校投入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 让学生能真正置身于真实的审计环境中, 全面提高审计实践操作能力, 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春静.审计模拟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梁冠华.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08, (06) .

[3]刘峥, 范莹莹, 蔡文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2) .

高职实训课程 篇10

以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实际工作为驱动, 按实际工作步骤来组织, 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的课程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会计综合实训》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主要途径。因此, 对《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课程开发与设计的现状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是发展历史悠久, 学科体系相对成熟稳定的文科课程。高职教育历经了多年的改革探索, 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历程中, 教育的理念不断变化, 但是由于《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是实践课程, 因此改造前表面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似乎满足了高职教育的需求。但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实践中, 却存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传统的《会计综合实训》后, 在实际工作岗位无法胜任工作的现象。因此对《会计综合实训》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使得该课程融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通过仿真的实训情境,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实施工作过程, 达到会计综合实训目的。

2 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内容

2.1 设定课程内容

理论上, 企业的不同工作任务设置了不同的岗位, 不同的岗位由不同部门人员来完成。比如会计核算的工作任务由会计岗位的人员完成, 改造前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就是针对会计核算的工作任务进行实训。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很多工作任务可能都由会计人员来完成, 实际上就是单义岗位渗透到了广义的岗位群。比如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除了完成会计核算的工作任务, 还要完成其他工作任务。

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不仅让他们能够胜任会计岗位的工作, 还要让他们能够把握企业会计工作全局, 能够担任会计主管甚至更高的职业岗位的工作, 在课程中不仅针对会计岗位, 而且还针对会计岗位渗透的其他工作任务, 将各岗位的工作融会贯通。

根据会计人员将来岗位群的能力需求, 课程仿真一个小企业, 假设该企业拟经营的范围, 从企业的工商设立注册开始, 到企业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 到企业办理税务登记, 到企业办理银行开户, 最后到企业开始正常生产经营, 以该新办企业从筹备到开始经营一年的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改造后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与改造前相比, 除了达到会计岗位能力的训练目的, 而且达到了会计岗位渗透的岗位群的能力训练的目的。

2.2 课程内容的序化

2.2.1 序化多个会计期间的会计核算工作

选择设定的实训课程内容中, 企业经营范围的拟定, 工商设立注册、办理组织机构代码、办理税务登记、办理银行开户都是一次性的工作任务。企业生产经营的会计核算按照会计核算的程序是按月周而复始循环的, 改造前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在会计核算工作任务的设定上, 采取只练习一个月的会计核算。但是这种内容的序化不能满足岗位能力的需求, 在实践工作中, 虽然企业的账务处理是每月循环重复, 但是从会计期间来看, 每个学生应该处理一个会计年度的经济业务:编制12个月的记账凭证;登记一个会计年度的账簿;编制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 (至少应该完成2个月的会计核算)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凭证与账簿的关系, 账簿与账簿的关系, 账簿与报表的关系, 当年度账簿与下一个年度账簿的关系, 会计档案的归档等问题。从目前我国高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内容的序化来看, 都是完成一个月的会计核算工作任务。改造后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至少涉及2个月的会计核算工作任务。

2.2.2 突破传统的序化内容, 设计模拟仿真工作任务

改造前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虽然按照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设计实训内容, 但只涉及到了核算的工作任务, 其他一些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在实操中很重要, 但课程并没有设计到, 比如企业销售货物时给购买方出具的货物销售发票的购买, 该工作任务在课程内容序化时没有涉及到。

改造后的《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课程, 会计工作岗位除了会计核算工作任务外, 还按照业务的规律序化会计核算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任务。

3 课程实施效果

3.1 课程总体设计建设及实施效果

3.1.1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在建设时明确了学生在本课程实训时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 从实施过程及结果来看知识目标的设定体现了“必需、够用”原则, 突出知识为项目服务的宗旨。

3.1.2 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目标。

该目标在设定时遵循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教、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进行了实训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 经济业务的数量偏多, 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训练比较多, 由于时间的原因, 纳税申报的实训时间少了, 通过实训完成后学生填写的实训报告来看, 学生普遍反映纳税申报是他们的工作弱点。在今后的课程设置时, 可以减少经济业务的实训, 加强纳税申报的实训。

3.1.3 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该目标的设定旨在培养学生用会计法的知识熟练会计工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 强化财经法规的运用, 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不断强化职业素养的提升。在课程结束, 企业专家对学生的答辩中也证实了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高要求, 答辩结束后, 银川大地国泰印刷有限公司的会计主管赵萍对我们个别学生的沟通能力很赞赏, 已经有了初步意向要招聘该学生为他们企业员工。

3.2 课程单元设计及实施效果

在课程建设中, 设计了明确的教学单元, 基本符合教学整体设计的要求, 通过实训过程来看, 通过能力目标的实施, 实现了培养学生相应技能目标的目的。实施效果较好。

3.3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建设及实施效果

根据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特点,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下几项适用的教学方法。

3.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基础教学方法之一, 可以说会计综合实训的实训项目都是在大量提炼真实案例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案件教学法的使用增强了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 直观教学法

本课程作为实训课程, 对于操作性强的实训内容, 我们教学课件和教师课堂直观演示的方法使学生直接掌握岗位技能, 目前, 我们放置了往届学生的实训作业, 这些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直观演示的道具。教学事实证明, 直观演示法生动形象, 寓教于乐, 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 对规范实训操作、提高实训效果具有良好的作用。

3.3.3 情景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离不开情景教学, 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一定的设计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具体情景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的进行学习。

3.3.4角色扮演法

会计综合实训的分岗实训与混岗实训教离不开角色的分工, 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很快进入实训角色, 产生职业共鸣。

3.3.5仿真会计资料直观教学

为了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大量采用了仿真会计资料, 通过直观教学法达到实训的目的。比如仿真的会计资料, 真实的记账凭证、真实的各种类型与格式的账簿, 与真实票据完全相同的仿真发票, 仿真的银行进账单, 仿真的完税凭证, 真实的凭证装订封面、仿真的现金帐支票、转账支票等。

试论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教学流程 篇11

摘 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才的类型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的能力与就业岗位“零距离”。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仅靠课堂的理论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大量的实践操作训练才能实现。本文就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教学流程进行阐述。实训课程有别于理论教学,研究实训课程的教学规律,探索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程序是实现教学流程、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职 实训教学 流程

提高学生的实践训练效果,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实训课程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目的、课程设计、单元设计和教师队伍建设上积极改进以外,关键在于设计好教学流程。一般步骤如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训准备

良好的实训教学效果从实训准备工作开始。对于实训指导教师而言,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提前准备好教学计划、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实训指导书、相关图样资料、实训元件、仪器仪表、工具材料等;二要实地检查实训现场的设施条件、教学环境是否符合要求,设备是否完好,特别要注意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某电气控制回路的安装与调试实训课题,为保证该控制回路的可靠性、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必要时对该电路进行试验和检测。此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要从教学对象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起始能力、具备的背景知识等方面进行学情分析。这些是保证学生操作技能形成的基础,是判断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的依据。

二、导向教育

导向教育首先要情境引入来激发学生对该实训课程的浓厚兴趣,实践实训课程对于理论课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具备更强的趣味性、灵活性、多样性与拓展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实训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因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从技能的本质内涵来看,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是技能的两项基本组成要素,而实训是在心智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动作技能。因此导向教育应突出以下几点:严格,即严格执行纪律和操作规程;有序,即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安全,即做好安全措施;规范,包括工序、工艺、操作。

在实训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与目标使得实训过程必将涉及一系列的理论基础知识,比如公式、规则、工作原理、定理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诠释与转换应用。此外,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试验场、实验室等手段或教学环境对抽象性、细微性的知识或标准件进行具象化,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分组和布置任务与教学

教师针对不同的实训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布置任务,主要有这些内容:训练的任务和应实现的目标,具体内容、方法和步骤,所需的设备、材料、工具、图样等,训练的进度和时间安排,操作规范和要求,评分标准。开始教学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考勤,检查穿戴,引入课题。

四、讲解要领

实训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针对实训操作技能对学生进行课前详细讲解,讲解的内容包括操作的全程、操作的动作分解、注意事项、动作要领,以及实训操作的要求与规范、用到的操作工具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把控,包括操作自检、防治出错、安全注意事项等。在讲解要领的教学环节,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训操作问题。在实训操作过程中的工艺、规范等内容,教师要细心地讲解演示,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练习。

因此,在讲解要领这一教学流程中,教师要把当天或本单元实训的内容和步骤(工艺要求),向学生认真、细致地讲解。特别是对一些重点、难点环节和技术、技巧方面的细节问题和理论根据,哪些必须这样做,哪些必须那样做,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必须注意哪些问题等,向学生简明、耐心地解答,使学生掌握将要开始的操作训练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

五、示范演练

在实训操作的认知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示范、操作分析、言语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各部分技能与子技能实训,教师的示范与指导能够使学生准确认知与了解操作技能的关键点与注意事项,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因此教师在做示范演练时候,必须保证动作准确无误、规范和熟练。对关键环节还辅以简明的讲解,边演练、边讲解。讲清楚动作的特点和关键,对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多次强调,重点示范。此外,还要说明预防失误的方法。讲解和演练的程度、快慢和节奏要因材施教,注意不同把握。

六、训练与指导

在实训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训练是实训的关键要素。训练是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动手操作的技能转换,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换实际的能力。实际训练是培养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理论课堂教学还是实训教学,老师与学生始终是紧密联系的两个主体,师生之间的协调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训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实际应用要求的提升,现代科学实践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在实训中,一方面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将实训学习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乐趣,并支持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性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师生和谐配合,加强实训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此外,教师应转变角色,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而自己则以引导者、策划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干预。

因此,这一环节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体现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的过程,巡回检查学生的操作姿势、操作方法和成果质量、安全文明训练的执行情况。

七、实训作业、分析与小结

实训作业是整个实训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并对当天训练的课题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的工作原理和工艺要求。因此,本次实习注意了以下几点:布置及时,要有针对性,题量适中,及时批改和评分,对作业中共同性错误要集中讲解并纠正。

在整个实训全部完成后,要求学生对本次实习进行认真总结并写出实训报告。主要内容有:实训课题、实训目的、实训设备及工量具、实训内容及步骤、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还必须对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扼要地进行归纳和思考。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成果的质量和表现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价。

八、实训的评定、效果分析

为保证每个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训练效率与质量,训练作品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要具有较高的质量要求。实训过程中,教师要保持持续性的关注,时刻了解和测评学生知识与实训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指导与鼓励。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现代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当学生完成一个课题或项目后,要及时对学生的作品或成果进行考核和成绩评定,让学生感受辛苦的收获和成功的体验。考核要注意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

总之,只有设计好详尽的实训课程教学流程,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设计所预定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在实训中提高技能,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林益江.高职院校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J].职业, 2011(18).

[2]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1.

高职实训课程 篇12

1.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特征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项目教学法”, 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按类别将一些专业课程分为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技能单元都可以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它的单元式教学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形式的教学。在高职的教学中, 项目教学必须要满足以上的条件:教学内容具有相应的应用价值;每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紧密相关;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的实践要求;为学生提供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 学生独立解决项目工作中的问题;获取具体教学成果, 便全部展示出来, 让师生们共享学习成果等;学习结束后, 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等。

2. 在室内设计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室内设计”实训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中带有综合性的主要课程, 它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非常强。为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必须了解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 按照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使教学过程与生产第一线相合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新时代的教学中, 不断引进项目教学法观念, 不断提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成果,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实训课程中, 室内设计围绕相对独立的方案设计项目开展教学, 它的整个实训过程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学生可以独立或者分组完成设计任务书、调查搜集设计资料、草图设计、正图绘制直至完成整套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任务。

3. 室内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3.1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具体如下: (1) 引入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际设计项目。 (2) 制订计划: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具体的项目而制定相应的完成计划。使工作的步骤和程序更加明确具体, 经过老师的正确指导与小组之间的讨论, 并确认最终的设计方案。 (3) 项目实施:学生确认计划后, 可以自愿分组实施项目, 每组都选出相应的组长。 (4) 展示作品:完成项目后, 小组之间相互展示交流。 (4) 检查评估:老师可以针对每位学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设计作品的最终成果展示等作出合理评价。优秀作品给予表扬, 稍差的作品加以分析与纠正。

3.2 模拟项目设计与实际项目设计

模拟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形式。模拟项目设计主要围绕一个具体的室内设计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展开教学。每个项目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知识点、能力点以及素质点等。学生通过模拟项目的设计实训, 掌握每个项目中的具体内容、基本原理与技能。

项目实践和实际项目设计组成了实际项目教学内容。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到企业岗位中实训和毕业实习, 进行工程项目的真正实践。学校将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业绩作为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参考。在实际项目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活动的目标开始真正面向市场, 企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管理。学生在实际的项目设计中, 可以全面发挥自身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实际项目设计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参加真正的社会项目设计。

3.3 高职室内设计实训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改进措施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中可以引进新教师, 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与一线企业从业人员开展交流会议, 促进教学项目的时效性。可以邀请企业设计师到学校中进行讲座, 做好实践专家访谈, 以提高项目教学的成果。第二加强课程任务说明书的编写, 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与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特征, 而制定出相配套的课程任务说明书。第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利用学校雄厚的教学资源, 建立与完善校内室内装饰材料展览室以及模拟实验室, 促进与校外实训基地之间的密切交流。在校内的施工现场引进企业的真正项目。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 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第四创新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 适当控制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技能的快慢, 以现场教学为主, 课堂教学为辅来进行教学。既突出了操作技能的训练, 又使的学生学到与职业技能知识, 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得学生的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得到提高, 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主体化的教学环境。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转变了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突出了操作训练的实践, 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过程中。在高职的室内设计专业引入项目教学法, 有利于完善教材的结构,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更好地参与模拟项目设计与实际项目设计, 提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振坤.论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法保障体系[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0, 01 (07) :171-172.

[2]巫国富, 黄圣霞.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及信度分析[J].大众科技, 2010, 12 (12) :144-145.

[3]李天智.项目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实训》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01 (66) :194-196.

上一篇:英语教学有效手段下一篇:土司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