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课程

2024-06-06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精选12篇)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 篇1

创新创业能力的概念最早是被联合国的科文组提出来的,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三个职能就是由创新创业、学术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组成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在英国、美国等地被大力实施,很多国家都以这种方法培养优秀的人才,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理念在我国被关注以后,就成为各个高职学校改革的趋势。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我国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战略,也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途径,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创新创业更是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国务院颁布的教育改革的文件档中就有涉及到,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高职创新创业课程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要求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重在强调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突出的观点,所以,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确定要实施创新教育课程就要在实施之前明确教育目标,在创新教育的课程当中,积极的学习国家相关的政策,学习一些创业的技能技巧,这样有利于增强自信心,为以后的职业规划奠定一定的基础。

创新创业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而设定的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和实际活动。具体如下:

1)高职创新创业课程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除了大致统一的理论理论知识以外,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与政策才能方便以后在本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2)要把握好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以实际能力为重点,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学好基础的理论知识,花更多的时间在实际操作上面。

3)教学的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应该创造生动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创业满着激情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创新创业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个经常举办一些创业模型大赛,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灵感,在自己完成计划之后,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增加了创业的信心。

二、向国内外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借鉴

在国际上,比如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国也进行了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在实施的整个过程当中都进展的很顺利,也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在诸多国家之中,美国的教育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最大。美国的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美国的高校教育显得更为自由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在美国的校园中,关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名称虽然都有所不同,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相同点:

1、关于创业方面的课程内容极其丰富。

美国创业的课程虽然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却有很强的针对性,每个层次的企业都有涉及到,对于中小型企业有着针对性的研究,对高科技方面的管理也有讲解,不仅仅是可以提高学习人员的企业管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市场意识,对于以后创业的切入点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国内做的较好的高校有温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义务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分别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资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创新创业课程具有系统性。

创业的课程也较为人性化,分为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去上的可以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必修课,和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选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内容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内容来辅助。需要形成第一二三课堂相结合的完整体系。

3、上课的形式具有多元性。

主要包括正式的课程和不正式的课程。正式的课程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的知识点。非正式的课程的表现形式就更加多元化,可以多举办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营、创客空间等,让学生在实践种寻找创业的灵感;也可以多组织参观活动,带学生到较为出名的公司感受企业的文化气氛,增加学生创业的兴趣浓度;定期的请创业成功的人士到学校进行讲座或者是座谈会,学生和成功人士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有助于学生解决疑难的问题,从真正的成功者身上学到管理方面的经验。

三、工作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具体内容的选择

创新创业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包括让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方面的能力。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以及创业能力的锻炼等,这些环节都是层层相扣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层层推进。

1)对创业意识的培养。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必然条件,高职院校的相关文化课程就是对学生的心理的一种暗示,帮助学生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树立一个创业的梦想,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有足够的信心去创业。

2)强大心理素质的构建。一旦走上创业的道路,在路上会经历很多的风雨,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强大,遇到困难就会很难坚持下去,那么创业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学校开设了心理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疏导心理的障碍,创业的道路当中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学生应该以坦然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

3)创业知识的教育。创业的过程是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见很多的人和事,所以,创业者必须具有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比如企业的管理、团队的构建以及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都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知识。所以,理论课的涉及面较为广泛,需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与理解。

4)一个团队的构建。创业单凭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无法完成的,必须集思广益,才能将创业做到更好。在团队初期建立的时候,团队的人员较少,也不会有较多的分歧,这时候主要的是做好准备工作,开拓市场的同时,等待机遇的来临。再后来随着人员的增多,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加强团队间的凝聚力,显得十分重要。所以,高职开设了团队合作的课程,旨在为管理者提高管理的综合能力。

2、创新创业课程的具体实施

1)将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因为高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都不尽相同,所以,创业课程的设计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

2)优化教学的方法,创新创业课程与传统的文化课是不一样的,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所以,老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不一样以原来的授课方式授课,而应该以灵活的授课方式讲课,比如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授课,或者在课堂中多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中当中体验创业的过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3)校方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要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资源,校方联系具有潜力的企业,安排学生在企业当中实习和学习。或者是让企业将公司的项目交给学生研发,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并且在技术上由经验丰富的人进行引导,这样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也使企业的项目得到推进。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是民族振兴的有利保障。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通机制能够更加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确立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定位,使高职专业教育更加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培养符合当代社会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华,杜娟.高职院校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5(15):82-83.

[2]宋寿剑,吕亚君.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探究[J].职教通讯,2011(20):12-14.

[3]张伟,邵丽平.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装饰:理论,2016(1).

[4]刘霞.基于胜任力培养的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 篇2

按照《***二级教学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修订)》等规定要求,在贯彻总院关于教学管理及课程建设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特制订本办法。

专业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础上需根据《***课程标准制订实施细则》规定完成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对于每一门独立设置并由分院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课程,在专业教学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在开课前两周需完成课程的整体设计和至少两周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一、课程整体设计实施办法

1.课程整体设计应择优选择并确定首席教师。每门独立设置的课程,应有一份整体教学设计。一门课程的设计和讲授,原则上应由至少两位以上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允许部分交叉)。多人执教的同一门课程,应由课程组集体承担设计任务,共同研讨,各自完成课程整体设计,并在专业范围内邀请课程专家依据《***课程整体设计评分表》(附件3)对同一门课程不同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依据评审结果成绩最优的教师作为该课程的首席教师,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上报分院审批备案。课程首席教师对本课程的开发、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效果反馈、教学改进、教材与课件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负责,首席教师依据本规定获得课程开设的优先选择权。

2.课程具体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形式要求。根据课程整体设计的要求,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主要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思路组织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鼓励百花齐放。从有利于“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设计学生学习训练的组织形式,体现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英语水平。

二、课程单元设计实施办法

1.课程单元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文件。编写单元设计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教师按照课程整体设计要求,对每堂课的教学活动所做的设计蓝图,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教师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按照基本格式要求提交单元设计教案稿和课件稿,至少有提前两周的单元教学设计准备稿,课程单元设计材料须经专业主任审核、督导审查并报分院备案。

2.单元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要求。照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教师要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与实践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每一堂课,要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教案中应有明确而具体的能力(技能)目标和素质(态度)目标,并与知识目标分开来写。

单元教学设计教案要以课程的控制安排为主要内容,不要以教学资料为主要内容,不能以教科书的目录或章节内容的节录摘抄当作教案。所以教案中要着重写明的是教学的引导、启发、转折等要素,突出教学的过程设计和步骤安排,而且这个过程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小步快进的原则,将经过精心挑选、有实用性、针对性的职业岗位任务、项目、案例等实例,精心编排,精心设计,从初步掌握到深化拓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和训练过程。

3.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的格式与编写。教案编写一般以连续上课的一个时间段(通常为2学时,至多不超过4学时)为一个单元。每个教师都应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教案是教学风格的体现。“教无定法”,说明教案不宜使用同一模式的格式。教师应根据总院提供的模板基础上,在符合规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和创新精神,在教案上体现自己的特色。同一个教师,针对不同的类型的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有不同格式的单元设计教案。

4.正确处理教案与课件的关系。教师要明确教案与课件的区别,正确处理教案与课件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好课件,更要写好教案。单元设计教案是一堂课的设计蓝图,是实施教学的方案,是课程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多媒体课件是增强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之一,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而非唯一载体。课件是对平面教案的补充,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及能力的工具和手段。因此,课件并不是教案,教案中的有些内容是不能或无法在课件中表现出来的。把长篇累牍的教学内容搬上屏幕,并不是课件。

多媒体课件应该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精选内容,精心设计,图文并茂,声像聚齐,利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录像、视频剪辑等形式,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功能和视觉、听觉效果,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演示,才能增强教学效果,达到目的。

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 理论课程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65-02

一、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在艺术专业中的作用

构成基础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是基础课程,它是现代艺术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合称三大构成。构成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组织能力,挖掘内在的学理,推动学生设计意识提高,对学生在广告设计、居室空间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专业领域都有其特殊的分析和审美功能。学生通过学习构成的基本原理,充分掌握形与形、色与色、体与质的组合方法,通过点、线、面、体的构成元素,掌握形、色、体以及空间造型等各种艺术要素在构成上的变化规律,了解各种艺术要素构成的形式及其之间的内在组合关系;配合各个造形的关系要素,比如大小、位置、方向、明暗等之间的变化关系;认识形式美法则,如重复、渐变、发射、对比、特异等在构成造形过程中存在的应用关系。由于方法论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起着理论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形式美法则的构成规律,通过实证训练,充分发挥想象力,再现出新的构成形式。因此,基础造形的构成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构成基础课程运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构成造型的主要方式,即使用相关图形图像操作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3DMXS,以及熟练的绘图方法进行新的构成方式研究,提高学生对敏锐的造型感知和各类材料语言特有的表现性,同时掌握摄影技巧及关于光电的基本知识等,进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种技术因素在组合过程中的审美取向,使技术与艺术在构成基础课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通过讲授现代构成艺术发展史,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几何抽象艺术流变的过程。在不断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西方各个流派的历史背景、艺术现象,了解各个流派之间不同的学术观念、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以及他们的重要代表作等,并且充分地了解各个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和分析各个流派在不同时期的设计观念和设计风格的演变,进而研究出设计作品在构想过程中的指导方案,对于前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能够有效地借鉴。

然而,由于目前在构成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之中,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课时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过多,从而使得构成设计的教学课时相比较少,正是因为构成史的教学课时缩短,导致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来说都是介绍性地教学,有的还出现了将构成史的这部分内容直接省略。又如,在各项技术与技能教学过程中,因为条件不允许或受到一些限制,无法进行正规、系统的联系,使学生无法加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关于方法论的学习,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方法论存在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创造性。事实上,方法论在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局限,使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二)学生缺乏审美认知能力

由于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往往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表现较为薄弱,因此,忽略了理论内容的教学,致使学生在审美认知方面出现了软肋,而审美能力的薄弱,又导致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往往缺乏基本理论的指导,出现比较重视制作和摹仿的现象,创新的思维理念表现就显得十分淡薄了。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存在教师将构成基础课程作为技法课进行教学的现象,教师只重视学生技巧的培训,扼杀了学生的审美天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对理论经验的认知,大多数情况下运用模式化教学和训练等,显得比较呆板,缺乏创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受到束缚。除此之外,在表现手段方面学生的审美认知不能与时俱进,表现在使用表达媒介上较为传统和陈旧,较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手绘,致使创作中很难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艺术设计的推敲、构思和创新上面,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其实,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认知能力,应该让学生主动思考,用心理解,并不是对技巧的堆砌与重复,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学习中表现出十分被动的局面。

(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阻碍

当前,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原理入手进而开展造型训练,因此,对造型本质分析方面侧重于理性的分析,很少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分析,造成了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在构成基础课程中,教师大多在传统的陈旧模式下进行教学,将形式法则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出现了依赖性和模仿性,以致造成了作品过于单调的现象,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阻碍,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激发,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设计的进一步认识。而且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程的课时比较少,因此教师很难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因此,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提高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

(四)课程脱离了“为设计打基础”的宗旨

构成基础课程最终目的在于“为设计打基础”,就目前高职院校中对于构成基础课程的教育与设计环节出现脱节的现象,就其课程而言,分成三个学科进行分段授课,由于教学过程中缺乏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学生无法了解学习构成基础课程的真正目的。同时构成基础仍然无法有效对接专业课程,对于专业设计而言,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设计能力,有针对性地将特定的主题进行创意制作,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学生更为关注创意过程,对构成所隐含在作品中的审美功能视而不见。

三、构成基础课程的设计分析

(一)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需要加强对构成基础课程的整合。构成基础课程主要包含了平面、色彩和立体三个方面。在将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将利用维度作为线索,从而将整体设计理念融入到整体课程中,将二维与三维空间中视觉形象的组合形式凸显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形态的把握能力等,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我们在根据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过程中,可以将有关色彩和平面等造型问题设置在二维课程中,将有关立体的内容划分到三维课程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理论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构成史及其原理、方法等进行深入详细的讲解与分析。

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阶段,并且对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一定的相应课题,再让学生讨论研究表现手法以及制作手段等。

课题的设计及制作。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快速表达构思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这个阶段的培训,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构思快速地将其用草图形式表达出来。教师应该根据构成基础的每一种具体特征,给学生实际演示并讲解各种造型方法。

学生作品展示。在这个阶段中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使用多媒体等设备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供学生们欣赏。

作品评价。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存在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等进行总结和反思。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比如photoshop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等,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采用专题式课题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将各种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去,开展专题式的课题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在课题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一些优秀作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并将设计原理融入其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会一些设计技能,并运用在课题实践中。

首先,课题的布置。比如在二维设计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程设计分成三部分和八个课题。三部分,即形态的塑造与构成,色彩的构成与感知,行、色、质的游戏等。第一部分内容对应的课题有:工具及工具的轨迹、点、线、面、作品构图和图底等五个课题。第二部分对应的课题有:明度、色度以及艳度的对比练习和色彩调性练习等两个主要课题。第三部分对应的课题是将型、色以及质通过书面的形式叙述出来,教师再对课程全面总结。

其次,教师和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估和优选。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经验的交流,进而评选出一个优秀的作品,再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可以在学生创作中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然后采用真实材料对其进行加工完善。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成果展示出来,进行课程的全面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方案评价中,通过自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便于在以后的课程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在采用专题式课题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而学生在教学中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负责为学生提供方法,掌握教学内容及进度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学习,不仅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梁智龙.设计基础课程与现代艺术的创造性思维[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郑宁.论创造力在立体构成课堂教学中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艺术类专业《构成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研究”(2014JGB316)

【作者简介】许兴国(1974— ),男,广东台山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教育。

高职理论课程设计与创新 篇4

在社会发展引领价值多元的今天,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大学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基本点。高职思政课改革与开发,必须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固有内涵,以行动体系代替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以情境原则代替科学原则的课程设计,以能力本位代替知识本位的课程内容,突出高职思政课“目标的定向性,内容的应用性和实施评价的整体性”,[1]全面打造高职思政课特色,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

1 明确高职思政课现状

1.1 总体情况

当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多数高职院校都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助推剂来抓,高度重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成立独立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规定,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为各系各专业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数院校通过加强队伍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有力推动了思政课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了思政课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2 存在问题

然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逐步推进对思政课发挥“育人”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急待我们通过更新理念予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过于学科化。当前思政课课程结构的建立依然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性是通过学科认知呈现出来的,注重的是解读概念和阐明原理,更多关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学科理论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建构有序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高职学生无法关注理论的系统性,经过教学最终形成的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断片,无法实现知识的内化,造成理论面对实践的苍白。二是课程内容过于全面化。当前思政课教学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虽然保证了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但是教材内容过于全面,脱离现实,抽象空洞,缺乏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特色,脱离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奉行“拿来主义”,照本宣科,每个章节都“蜻蜓点水”,使得高职思政课在内容上成为本科思政课的“压缩饼干”,从而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和虚无感。三是课程实施过于单向化。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书本知识为坐标,追求一种预定的教学效果,存在一种静态的课程追求。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把思想政治理论编成“问题程序”和“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无法贴近学生实际,贴近专业和学生未来职业,忽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不同程度地使思政课成为“普遍理论的复制”而不是“特定的个人的事情”。[2]四是课程评价过于单一化。当前思政课的评价依然以学生对学科体系下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的考核标准,这是教师对学生至上而下的权威性评价,是只注重学生知识掌握不注重道德践行的片面性评价,是把学习成绩看成静态的终极结果而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总结性评价。当前,反映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性评价范围狭窄,多数院校仅以学生的“作业、考勤、纪律”作为平时成绩来体现,而对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生活领域的道德践行无法关注,容易导致知行脱节。

质言之,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普通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与开发,必须首先找准高职思政课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目标。

2 找准高职思政课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课程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引下,对大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够在实践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自身行为,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般的课程定位。基于此,结合高职教育特质,我们把高职思政课课程目标确定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引下,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判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能力,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进取的开拓意识,成为“德才兼备”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 思政课是建构各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领域

高职院校各系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中,根据其人才培养模式适时开设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其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一同融入课程体系,在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够领悟职业道德,既提升技能,又升华境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2 思政课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观的重要载体

职业教育不是只注重技能培养的片面性教育,它依然高举着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大旗。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关注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立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现。学生方法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建立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对比,重复步骤,不重复内容,在实践中通过超越固有的学习情境来实现。学生社会能力的获得则是通过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公共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政治理论课,设立学习情境来实现。正是通过思政课的实施,使学生能够科学认识自己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获得行使责任行动的能力;科学认识自己与自身的关系,敢于直面生活挑战,破解生活难题,获得自身调节互动的能力。

2.3 思政课是确保高职教育方向性原则的价值依据

高职教育固有的工具理性思维,容易使高职教育目标发生异化,容易导致技能目标和人文目标的分离甚至对立。通过开设思政课,设立人文原则,注入价值理性内涵,为高职教育提供价值指引,使学生不为专业局限,不为技术束缚,自觉按照全面发展的人的标准来思考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关注生命的意义和尊严,遇事能够思考是否应当,进行价值评估,然后分析是否可行,提出行动方案,有效地解决“技能为谁服务”的问题。[3]

3 廓清高职思政课改革与开发的思路

基于上述课程定位,结合高职教育实际,我们提出如下改革与开发思路,分三个方面阐述。

3.1 课程设计

思政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各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学习领域,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来进行内容的选择和排序。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将国家统编教材(高教版)中的十五章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即“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之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寻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第一个模块即“毛泽东思想”部分,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第二个模块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外部环境和主体保障。第三个模块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之所以将统编教材的第一章置换为第三个模块,是因为第三个模块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历史进行高度总结的产物,这样整合调整教材内容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使学生能够从大量的革命和建设的事件或者情境中归纳历史规律,产生深刻认识,实现知识迁移。其次,在设立模块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们把每个模块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分解,每个项目都以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呈现。比如,通过设立“家乡改革开放大家谈”这一情境来讲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3.2 课程实施

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思政课特点,我们坚持“教学做”相结合,坚持“学生为中心、实践为核心、教师为引导”的原则,使学生从了解这样做,到理解为何这样做,再到做什么,最后掌握怎么做,从而完成“获取、实践、内化、反思”的认知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六步骤”(咨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实施方法,我们设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步骤为:案例呈现、任务设置、讨论实施、总结评价。

3.3 课程考核

高职教育的考核评价方法应该是一种整体性、动态性的评价观。对于讲究现实践行的思政课来讲,更是如此。高职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应坚持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摈弃以往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尽量采取“开卷有益”的方式进行。思政课的成绩评定应实施多元考核、综合评价,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评定,以理论占百分之六十,实践占百分之四十为宜。理论考核应从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记忆理解程度,转变为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正确理论和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型可采用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说明,以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实践考核应重在考核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表现,以及学生课堂纪律、作业、考勤和日常操守等,并辅之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和由学生管理人员(学生处人员或辅导员)出具的学生遵守学院规章制度总结报告,将二者并入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中,努力把思政课教学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性的考核评价模式。

以上对高职思政课改革与开发的思考是基于高职教育特质做出的,理论上与高职学生实际是符合的。而要将之付诸于实践,无疑对高职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既要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理,还要明白高职教育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更要关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的学生道德理念。质言之,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跨界思维”,成为双师型教师。也正是高职教育赋予了思政课改革与开发的全新理念,正如姜大源教授所讲,全新的课程开发理念中所倡导的课程,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结果而更多地是一种过程。[4]因此,对于思政课的改革与开发也注定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反思、总结、改进。

摘要:在明确高职思政课现状的基础上,指认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固有特质,找准思政课课程定位,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考核上做出了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课程改革,情境

参考文献

[1][2][4].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43).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 篇5

总论: 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媒介。城市化和工业化使现代景观设计成为有别于传统造园的职业,也因为职业的社会化分工的需要,而出现了景观设计师的称谓。本文旨在对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现状分析,来寻求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新发展。

1.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1)过于强调软件操作

高职教育需培育高学术,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固然要重视技能,但技能不单单是软件的操作,因为软件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设计能力、施工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是不同于单纯理论的实际操作。就目前高职景观规划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CAD,PS,SU等软件的实际操作,忽略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意识及社会意识。学生们往往软件操作能力很强,但是设计的实际项目缺乏分析,不够合理。

(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不够系统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交叉性很强,涉及内容广泛,需要植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辅助。首先,就课程体系而言,学生除了基本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及CAD,PS,SU等基础软件课程之外,还应了解RS,GIS等信息技术及参数化设计软件课程,景观技术课程,植物搭配课程,景观生态课程等。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涵盖范围较小,内容不够系统。目前的课程内容除了讲解基本原理之外,主要包含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应包含哪些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改进的。比如,将知识模块设置为广场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内容的话,学生掌握起来会更直接,更系统。

2.发展方向

(1)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的教学内容基本分为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而目前景观规划设计岗位多分布在建筑设计公司,园林设计公司,以及小型的设计工作室,涉及到的实际项目主要是以以上4个模块为主,分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具体岗位。因此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除了讲解以上4个模块的基本原理及相应案例外,还应掌握景观项目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专业技能,能完成各阶段全套图纸设计与文本制作并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具体体现为①景观设计原理部分,学生应掌握4大模块的设计原理;对气候影响,地形改造,土地利用,植物配置,水资源的了解与掌握。②设计前期工作阶段,学生应了解任务书;会实地测量;能够对实地资料与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作出综合分析与评价。③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应会分析并绘制总体平面图及各类分析图,透视效果图等。④扩初设计阶段,学生应会使用CAD表达相关图纸:总平图,道路设计、植物配置、景观节点的平、立(剖)面图等。

(2)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经过基础理论,专业理论,顶岗实习,最后到职场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须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实践,但基础课程是提高职业技能的奠基石,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行业规范的重要体现。其次,专业理论应实行项目化教学。教师必须是有实际项目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在做项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意创新的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再次,顶岗实习环节是强化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顶岗实习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国外,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习锻炼,了解新锐的`设计理念及先进的设计技术,开阔设计视野。

(3)积极推进师资建设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 篇6

【关键词】高职 电脑艺术设计 课程改革

一、 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电脑艺术设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新兴的学科,必将给教学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和新的设想。如今,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一个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设计技术,成为目前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对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二、 高职院校开设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必要性

(一) 电脑艺术设计的概念

在艺术设计中,电脑艺术设计称为CG(Computer Graphics)。它是一门融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为一体的,创造现代艺术产品的综合性学科。它通过计算机来表达艺术语言、设计思想的艺术形式。其实质上是利用電脑这一现代化工具,使用艺术创作的软件,通过软件所提供的创作平台来完成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

(二) 电脑艺术设计在高职艺术类课程中的重要性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在高职艺术类课程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作图效率、增强设计表达的强大工具。电脑艺术设计所涉及领域非常多,在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可以把人从繁杂的手工设计中摆脱出来,通过电脑快速的绘制出所想要的作品,同时避免了手工设计出错不易修改、费时等问题。

(2)表现特殊效果。只有电脑艺术设计软件才能从相对简单的二维平面设计作品到二维动画、三维电脑效果图及三维动画的表现。

(3)行业和社会的需要。现代设计的表现形式大部分都要借助于电脑设计软件来完成,会使用设计软件就提高了在设计行业的就业竞争力。

三、 高职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 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优秀师资力量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认为电脑艺术设计是辅助课程,只要把设计构思好,通过电脑设计手段就能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电脑艺术设计只是解决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节约成本的工具,因而不把它作为核心课程来对待,采取轻视的态度。

同时,当前艺术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各个企业也想尽各种办法引进高水平的电脑艺术设计人员。那些注重实际经验的电脑艺术设计人才由于待遇等原因,较难进入教学行列,这成为该课程师资队伍发展的一项难题。

(二) 电脑艺术设计相关课程间缺乏衔接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艺术设计课程之间,存在着知识的交叉性、连贯性和延展性。而很多课程在讲授时,只传授与己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进行知识、学科知识及岗位知识的外延,造成了课程的脱节,使学生掌握知识单一化、独立化、保守化。

(三) 课程的教学考核与管理不当

目前电脑设计课程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无法给课程以公正的评价,影响了该专业的发展。并导致个别老师在上课时存在随意性,以软件的局部功能专长教学生,使学生的软件知识不全面,不能发挥软件在专业设计上的综合作用。

此外,电脑艺术设计实习实践课程在相应的指导学生、经费、实习时间上无法给与保证,导致学生对实践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毕业后就业困难。由于电脑艺术设计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学校僵化的教学管理,不适合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发展。

四、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 创建与其他设计课程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开设应结合各专业的课程特色,把电脑软件的教学与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挂钩,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电脑技术去创造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新形态的设计作品。电脑设计软件的学习既要重视设计艺术的表现,又要重视设计创作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学、巧妙地用。

此外,各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要与其他专业基础设计课程相融合,要有专业方向性,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考虑专才和全才的平衡,为学生发展形成专业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注重并加强课程的实习、实训环节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要面向市场与企业,积极开展实践课程。通过实习实践,加大对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检验程度,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实践课程教学应多以企业实际课题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要通过课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多种电脑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经验能力,以及对影视制作、生产加工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的了解,以指引他们的设计思维方式与设计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可行。

(三) 加强师资力量,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应尽可能的引入行业内的高技能人才参与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或实训。并加大对在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参加软件的学习培训,提高电脑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达到同时具备教师与行业设计师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和实际项目的设计能力。

在具有优秀师资的基础上,要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大量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并可以用“互动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电脑艺术设计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 结论

我国高职院校的电脑艺术设计教育才刚刚起步,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这就必须加强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对现有的课程教学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出新时代要求的设计人才,满足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孟桂颖.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艺术教育,2005,(02):89-91

[2]石守利.浅谈目前电脑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123-124

[3]王昕.探析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6)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在专业建设的成效, 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 参照职业岗位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 以满足岗位 (群) 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标准, 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技术,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构建以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开发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教材和教学课件, 成为重中之重。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几年以来,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门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围绕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和创新, 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课内外一体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特色。下面就从课程到课程设计谈一下课程设计开发思路。

一、课程及其作用

1、什么是课程

(1) 中外学者对课程的理解

课程一词, 据有关的辞书和有的研究者考证, 始见于唐宋间。唐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弈弈寝庙, 君子作之”句作疏, 说:“维护课程, 必君子监之, 乃得依法制。”我们把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 称为课程 (curriculum) 。根据这一理解, 在课程这一方案或计划中, 核心的问题是“学习”:课程的目标就是方案中所确定的学习目标, 课程的内容就是方案中所择定的学习内容, 课程的组织就是方案中所设计的学习方式。

姜大源:课程, 一般被定义为“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的进程。对课程的这一理解, 是符合课程Curriculum (斯宾塞spencer) 一词的拉丁文词源——currere的本义的。currere的名词形式是“跑道”, 重点是“道”;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奔跑”, 重点是“跑”。基于此, 名词意义的课程表明:应重视对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和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设计适宜的教学途径, 而动词意义的课程则昭示:应重视对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和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在实现目标的教学途径上促进其经验的积累、反思并升华的过程。

从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出发, 课程更应该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诸多要素之整合, 例如, 是对知识与经验、结果与过程、理论与实践、文化与价值等, 在目标、内容、范畴、领域、层次与功能等多个时空的积分。因此, 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是整合了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工作过程的集合体。

(2) 新时期下课程的内涵的发展

新时期下课程自身的含义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这种变化表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同时也是我们实施新课程所应具备的课程观念: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强调经验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排斥源于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 而是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 使学科知识和学生经验共同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 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会话情境, 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这意味着课程观念的重大变革。从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2、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没有课程做基础, 教育将是纸上谈兵;课程设计的好不好, 将直接影响人才的培育质量。特别是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更需要优质课程。在人才培养上可以没有教材, 甚至没有专业, 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 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3、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教育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其中, 课程建设是核心。而按照市场需求, 根据专业调研构建课程体系, 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 从企业中来, 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 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过程, 而不是企业工作过程简单重复。具体过程是, 对企业的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 (群) 进行筛选和归纳, 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 (群) , 再对典型岗位 (群) 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 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 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以及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 构成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双百”论坛中, 高教司张学尧司长也说专业建设中基础课程教学要成系统, 基础课在高职学习中占多大比例, 哪些课程比较适合等问题, 都要根据各校的特点和特色确定。

二、课程设计及其作用

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设计, 良好的课程设计是形成优秀课程的保证, 也是“捷径”。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定义为“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并指出“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 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其中, 所谓广义的层次大致相当于理性主义的课程设计取向定义, 而具体的层次则相当于技术取向的课程设计定义。

三、新时期下进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计遵循的原则

戴氏弘教授提出项目课程教学设计三原则, 即突出课程能力的目标、能力要以项目任务来训练、课程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他说, 高职学生的目标不应当首先是传授知识, 而应把能力放在首位。能力只能是靠训练获得提高, 载体就是项目和任务。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就是培养能力。因此, 公共基础课程设计更需遵循以下原则:

1、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能力培养, 体现“实用为主、应用为的”的原则。

2、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原则, 体现“必需、够用”。

3、学生主体的原则。

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整体设计, 是一种宏观操控、微观操作的设计活动。它包括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的整体目标、模块化内容和主要能力训练项目等。课程的基本信息包含有课程类型、授课专业及学时等, 它要求我们对课程的性质进行思考, 并以该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特点为出发点, 将教学所需的内容在相应的课时中按计划完成。课程的整体目标具体细化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品质目标。每门课程的教学都追求达到一定的效果 (即目的) , 而目标是要达到某种效果的量化指标。只有指标明确, 教学才有具体可感的方向。当一个专业依据“职业人”培养方案确定开设某门课程后,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定要思考该门课程要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哪种 (些) 能力, 学生要获得这种 (些) 能力又需要哪些知识支撑, 主要能力训练项目, 可看作为模块化内容和课程整体目标中能力目标的具体体现, 这些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都是基于该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

单元教学设计, 通俗地理解, 就是对一次课进行设计。它包括单元的基本信息、单元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流程及方法设计、教学效果评价设计及作业的布置等七个方面。单元的基本信息中包含了单元标题及其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 实际上是对本节课的内容重要性的一种定位, 使教学的主次轻重更加明晰。单元教学目标即是本课程教学目的在本节课中的量化指标。它又分为单元能力目标、单元知识目标和单元品质目标, 既体现了单元的特殊性, 又与课程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学情分析中包括授课班级基本情况、学生学习习惯分析、本课程以往学习情况、学习困难学生情况分析及帮助办法, 这部分的内容看似平常、容易, 而实际上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本单元设计的基础和出发点, “学情”可理解为既包含“学生情况”又包含“教学情况”, 其中“学生情况”包含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教学情况”包含以往的教学状态、效果及经验等。只有对学情进行分析, 才可能从实际出发, 制定出合理、科学、有效的单元计划, 才能使单元的重难点更加客观、真实, 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教学方法、手段也能更加奏效。如果说单元的基本信息、单元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是在理论层面指导教学, 那么教学流程及方法设计则是在具体实践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多维的、立体的指导。

例: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的具体要求

一、课程性质

将本门课程置于总体的专业培养方案来思考, 用简练语言明确该门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并对课程的作用等内容进行总体描述。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2、在能力培养方面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3、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二、设计思路

在本部分概要说明本门课程在以下几方面的设计思路, 仅谈思路, 具体内容在后面的内容中将涉及。

1、课程设计的依据, 如课程目标与学生现有基础的差距及消除这种差距所采取的措施依据;

2、课程内容设计的依据, 如工作任务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

3、课程 (学习情境/单元模块) 编排的思路;

4、实施设计的思路;

5、课程资源和考核评价的思路。

三、课程设计

(一) 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基本分为知识目标 (主要指技能性知识) 、能力目标、态度目标三个部分。要特别突出能力目标, 具体说明具有哪些能力。用具体、可检测的语言分项说明学生达到的能力目标。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 建议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 如“能熟悉操作压片机”。

(二) 课程内容设计

本部分内容鼓励创新, 仅作基本内容要求, 具体的形式 (文字、表格或图形) 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可以是基于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设计, 也可以是基于能力培养的模块化、项目化设计。

(三) 实施设计

针对学习情境、项目和模块, 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形式、实训条件和提交成果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

四、课程资源设计

(一) 教学团队, 具体说明该门课程教学团队的构成 (包括专兼职教师) 及分工。如是企业兼职教师, 注明其单位。

(二) 教学资料及相关资源。明确给出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相关资源, 包括教材、学材、参考资料等。

五、考核评价设计

给出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与技能考核标准/目标、考核方法, 应取得的证书名称及等级等。具体说明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 要求操作性强。

注意:

1、突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期终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 突出企业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

3、体现各门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

4、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全程化、自主化, 注重笔试与操作性考核相结合, 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六、单元设计的具体要求

(一) 学习情境/单元模块/项目名称

用“工作对象+动作+补充”的形式概括名称。

(二) 学习情境/单元模块/项目描述

通过该学习情境/单元模块/项目应完成什么工作, 过程是怎样的?在整个工作任务中的地位、与其他学习情境的联系、难易程度、综合性和开放性情况。

(三) 子情境内容描述

通过子情境应完成什么学习内容, 按照教学安排的顺序分项排列。

五、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程设计特色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 篇8

近几年来, 随着高考生源减少和本科院校的扩招, 低分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偏低, 抽象的机械类专业的学科知识让他们感到很难学懂,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进行的, 其传统项目是一级或二级的齿轮减速器设计。这个项目是简单地套用本科的教学版本, 而真正适合于高职教育的版本还没有出现。从这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 它并不适合现在的高职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这项实训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是反复地套用教材中有关轴和齿轮的设计计算过程, 没有积极、主动地思考“为什么”, 只是在消极地、为了完成任务而勉为其难地应付, 更有甚者直接抄袭他人的设计计算过程、复制他人的图纸。在课程设计之初, 教师讲解做设计的思路、方案及步骤, 在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予解答,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总指挥, 而学生则成了不用思维的木偶。这样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很难培养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难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面对新形势下市场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从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教师必须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 原有专业教学计划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以往课程设计是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的, 传统的项目是减速器设计。在课程设计教学中, 学生往往只是按照课程设计指导书中的设计步骤, 以及《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中机构的设计计算步骤进行课程设计。教师则在一旁监督学生, 学生有问题, 教师就去解决。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很被动。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其一, 课程设计中涉及到的力学知识是在第一学期讲授的, 当第二学期期末再来让学生运用, 有很多知识学生已经忘记,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其二, 课程设计中减速器设计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都由教师给定, 这样的课程设计只能起到巩固加深学生已学知识的目的, 而不能起到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的作用;其三,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而言, 课程设计不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学生普遍感到在课程设计中,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四, 课程设计中学生只是机械地将数据套入计算公式, 而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其能动性发挥有限。

(二) 新的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几点原因,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1. 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

教学团队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可以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的整个教学时间段, 每周安排2-4学时。这样与集中在两周内完成相比, 前者无形中延长了学生的课程设计时间, 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自学及查找资料,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课程设计的上课时间及时解决学生设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力学知识、平面机构、V带传动等知识, 而第二学期则主要讲授齿轮、轮系、轴系等知识, 内容上涉及到齿轮和轴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二学期可以使学生知道该如何选题, 使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知道哪些知识学过, 哪些知识没有学过, 对于没有学过的知识该如何获取等。

2. 课程设计项目的改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学生入学以来开设的第一门设计课程, 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机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其次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已学的机械制图、公差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等知识。在传统的减速器设计中, 教师把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直接交给学生, 学生做设计时不需要去进行设计的前期资料收集, 不需要思考采用何种设计方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剥夺了学生体验设计快乐的权利, 违背了开设课程设计的意旨。因此传统的减速器设计项目必须摒弃, 教师应该提出新的项目, 以达到培养学生课程设计所要求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第一学期期末, 即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平面机构讲解完成后将课程设计的任务下发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去寻求适合自己的题目。教师要给定题目的大范围,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题目范围应该是围绕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来展开的, 其所涉及的知识必须包含力学、平面机构和至少一种传动机构, 内容大部分应属于学生所学的范畴。比如改进玩具的运动机构、增加机构运动功能, 以及改进手摇补鞋机的结构等学生可以接触到的、能让学生产生创造愿望的一些设计, 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身边所见事物来发明一些简易的机械装置。学生选好项目后, 教师要求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学时提交开题报告初稿。学生可分组进行, 每组不超过4人, 尽量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这是学生的初次课程设计, 在选题方面具体该如何做, 很多学生都弄不清楚。因此, 教师可以多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供学生参考。对于学生选好的项目, 教师必须检查其选题是否合适, 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首先, 检查学生选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否单一, 学生是否学过, 如果只有少部分知识未曾学过, 那么学生便可自学完成, 如果大部分知识都没有学过, 就劝导学生重新选题或者教师给学生一些项目供学生选择。其次, 要检查这些项目的任务量是否合适, 初步制订的工作计划是否合理。最后, 需要检查项目的创新性和学生能力方面, 这一步主要是检查项目中是否含有学生自身的设计思想, 以及凭借学生现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设计任务。

3. 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

(1) 方案的确定。学生以4人1组的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首先收集资料, 找到与设计相关的同类模型、上网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源、寻找与设计有关的书籍等等, 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完成。然后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讨论, 依据设计的要求编制设计方案。最后经过严密的论证初步确定最终方案。教师应参与最终方案的讨论、修订, 及时发现方案的不合理之处, 并提出改正的意见。

(2) 方案的实施。学生要将工作计划细化至每一周, 设计任务按照工作计划分阶段进行。凡是涉及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计算部分, 每个组员都必须要做。遇到不懂的,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网络、教材获取所需资料, 也可以通过询问教师获得相关知识。完成每一阶段任务时, 学生都要进行自查, 把自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着指导、检查和监督的作用, 要对学生的工作周周检查, 随时跟进。检查中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指出其中的不足, 指明改进的方向。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 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具体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要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的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艰辛。

4. 考核方式的改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不能再采用只凭结果定成绩的终结性考核形式, 不能只看说明书和图纸, 而不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了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该课程设计应采用过程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见表) 。

过程考核应分阶段进行, 要将考核点与各个阶段的项目一一对应, 采用逐项加分的方法, 肯定学生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 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使学生能够自我发现、自我提高。项目完成后, 分组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

三、新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 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控制能力

教师要能够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 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实现相辅相成。在理论课的讲授中, 教师若以学生所做的项目为载体进行新知识的讲解,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课程的学习能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在课程设计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要认识到课堂上主要是解决课程设计中难解的问题, 而不是将繁琐的计算拿到课堂上进行。教师要明确课堂上教师要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而不是做监督学生做作业的监工。

(二)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高职院校中从事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来自学校, 他们在从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之前没有企业实践锻炼经历, 实践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 学生的选题项目多源自身边所见的事物, 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 如果教师自身的学识不足, 就很难弄清楚学生的项目内容, 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因此, 从事课程设计的教师要从实践知识和理论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加强学习,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除此以外, 教师还应学习机械设计创新的理论知识, 掌握创新的方法, 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部分内容是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实际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只有适应职业教育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才能体现出教学的实际意义。基于实践的教学改革过程任重而道远, 需要从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同行们共同努力探索和实践。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掌握一般工程设计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并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在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从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计项目、项目实施过程, 以及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有利于弄清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的。

关键词:课程设计,项目,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周玉丰.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社, 2008.

[4]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5]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 篇9

一、专业认知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

教学任务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职业岗位为目标, 参照职业岗位工作标准和素质要求, 使新入校的学生了解所将学习课程内容概况、标准及各个不同类型课程的相互关系及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意义。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增加学习兴趣。通过对职业现状与发展的分析, 对学生职业成长的过程及所需的专业素质和相关的能力的培养,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终身学习的理念、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诚信做人的价值观。

二、专业认知课程的内容

介绍该专业课程系统、课程标准、主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现有的教学条件情况, 激励学生对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心;介绍培养“职业人”所需要的相关专业能力素质、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前景、岗位职业和学历证书的考取要求;职业成长过程需的专业素质和相关职业能力、专业岗位的种类、和学生的工作岗位选择方法。

以往届的优秀毕业生案例来激励新入校的学生, 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依据标。把往届优秀毕业生请进来, 与新生进行现场交流与互动。介绍本地区该专业的典型企业和优秀的职业人, 为新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一) 课程系统认知

介绍各门课程的作用、类型、相互关系对培养职业能力目标的标准及所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专业的发展过程和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典型的工作任务及所培养的工作岗位目标。介绍该专业的课程系统和不同类型课程与课程关联系统的作用、意义。

(二) 学习课程标准的了解

介绍该专业的培养岗位目标。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 ;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关系。

对职业岗位环境及操作程序的认知。到工作岗位环境中去, 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通过对工作环境的认知和对工作过程的初步了解, 为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做好心理准备。

(三) 学习方法的认知

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专业认知课程的介绍,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克服自己的不足, 认知自己的能力差异, 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使学生尽快形成独立的工作能力, 并创造出他们对终身学习的渴望。

(四) 职业岗位的认知

培养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团队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走访学生的就业岗位环境, 对本地区的行业、企业特点、发展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使新生在入校的第一阶段就认识到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环境和范围, 对将来工作的职业性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学生成长为职业人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三、专业认知课程对主讲教师的要求

选择这门课程的教师, 应该考虑的是:该教师必须对这个专业系统有较全面的了解, 并对各个课程有较深入的研究, 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和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教师的态度、能力会使学生在“第一印象”中建立起对教师团队和专业的信心。所以, 这个角色由专业学术带头人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来讲是最适合。

四、专业认知课程的实践

两年来在艺术设计专业群和环境艺术专业的“专业认知”课程的实践, 摸索到了一些规律, 面对那些刚刚入校的新生, 从茫然面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到逐步的了解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 “专业认知”课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 专业认知课程的课时分配

该课程, 20学时较为适合;其中8课时是考察企业工作环境, 了解企业工作流程, 听取企业负责人讲解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职业能力、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要求的现场介绍;8课时是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介绍;4课时是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做职业发展历程的讲座。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构成了“专业认知”课程的整体结构。另外安排了12课时的学生业余学习和调研的时间, 来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和调研报告。

(二) 专业认知课程的讲授方法

该课程采取了讲授法、小组讨论、企业工作岗位、装饰材料市场调研, 利用专业建立的课程学习平台及典型的企业工作环境和专业岗位情境的体验, 使学生感受职业环境工作过程, 明确职业发展的目标。

(三) 专业认知课程的评价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的方法是:过程性考核占该课程总成绩40%比例, 其考核的内容包括:出勤、互动参与、问卷填写等。

终结性考核:占该课程总成绩60%比例。采用了调研报告的形式;其中对课程体系的相互关系、课程的作用、课程的主要内容的思考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通过网络调研、走访咨询所得出的答案中产生。具体项目的内容是:

1. 问卷中设置的各专业词汇, 需要学生们把这些专业的词汇根据专业课程的分类串联起来, 并阐述这些词汇的课程的逻辑关系。如:从题签所规定的“无关联”词汇中查找出今后我们会在哪门课程中所涉及到, 至少要找到四门课程的内容, 每门课程所选的专业词汇不得少于三组, 并表述该课程对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的作用、意义。

2. 调查前两届的学生、咨询该专业所学课程的情况, 列举3类不同的6门课程, 并对这些今后需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的逻辑关系介绍。

3. 调研本专业的知名企业或典型人物, 了解他们的发展和成长历程。

4. 你“认识”这些人、“知道”这些事吗?课程的初始通过图片和故事的方式切入“专业认知的主题”, 通过了解当前中外著名的设计师和从学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及其他们的优秀作品、他们的事迹, 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历程, 树立学习的目标、激励学生的“潜能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问卷中这些故事仍然是考试和调研的内容,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问答要求, 新生会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 这个过程即锻炼了新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又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按题签所规定把所认知的设计师名字、职业性质、他们的代表作品及故事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共同表述出来, (要求选出两名本地的设计师, 两名世界著名设计师) 这些方式都强化了对入学新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结束语:

学生通过专业认知课程的学习, 对将要学习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大概内容、课程标准、就业岗位需求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了解所学习内容起到了预习的作用, 也为学生自我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段军.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J].高等职业教育, 2011.05.

[2]周宪.赵青.工业设计专业认知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与产业, 2011.05.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 篇10

一、三大构成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意义

三大构成体系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 对世界现代设计产生了深渊影响。它开设了以图形、色彩和材料研究为主的三门课程, 也就是今天三大构成的雏形, 开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虽然三大构成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发展, 但是仍然坚持着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宗旨。三大构成作为设计教学基础课程体系, 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理性思维和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作为基础课程, 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修养, 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并且它的知识具有深度和较广的辐射面, 与多个设计领域有着紧密关系, 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 因此通过培养发散思维, 拓宽专业方向。此外, 三大构成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 达到眼、手、心的高度统一。随着人们对现代设计的享受度不断提升, 对现代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大构成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设置的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开设缺乏一定的经验, 主要还是模仿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 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不足性问题。

1. 脱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职能

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

上, 我们要注重由写实向写意转移, 绘画写生刻意写实, 追求真实;设计基础写生侧重于意象, 设计基础色彩在写生观察中, 应面对自然景物, 讲求感受和领悟, 并把这种感受传达于画面, 同时, 作为设计类专业色彩的训练, 不要只局限于面对景物的写生, 还应有自由想象的练习, 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色彩, 这才合乎设计基础色彩训练的重点要求。这种组织画面的方法, 既训练了学生对物象的观察与分析, 又可以使他们锻炼色彩创意和提炼色彩的能力。[3]

集体色彩训练课题, 是在装饰色彩课程中融入集体创作的一种尝试, 通过集体协作, 共同完成一张完全的装饰色彩作业。最初的训练是有第一名学生随机用色彩在空白画布进行一笔涂抹, 随后学生在这个基础上, 完成这张装饰色彩的创作, 全班依此类推。在这样去适应了解同伴之后, 下面的课题, 就开始画面的分割, 几位同学共同完成相应比例的作业, 但要求整张画面色彩统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可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服务对象应该是设计市场和社会, 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胜任设计市场所需, 具备独创设计思维和现代设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设计型人才, 因此三大构成课程也必须是为市场服务的, 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因时而变。但是从高职院校开设三大构成课程情况看, 开设的针对性不明确。另外艺术设计专业里的方向较多, 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 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各自的专业定位和特点的, 但是三大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表现出来的却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雷同, 甚至课时量也是雷同的, 放到任何一个专业方向里开设都是“放诸四海皆准”, 更别说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到底它的开设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之间应该如何接轨, 高职院校考虑得明显不够深入。

2. 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由于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 本科院校一直都提出“宽口径, 厚基础”的教学思想, 自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要求甚为严格, 在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也比较注重基础性理论, 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改革, 因此高职院校在模仿本科院校时就容易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 以传统的理论内容教学为主, 很少有理论知识的延伸, 即使学生同样做大量训练作业, 但是内容的设置上就没有和专业特色挂钩, 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目的性不清晰, 意义不明确, 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作业的完成是为了应付, 因此对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发散思维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对知识一知半解, 更无法把三大构成间的各知识点进行串联发展, 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专业领域, 这种教学偏差比较普遍。

3. 课程开设时间过于分散

三大构成课程按照传统模式, 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间单独安排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对于本科艺术院校来说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毕竟本科是四年制, 有利于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 但是搬到高职院校使用的话, 就显得跨度过大, 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 其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外出实习, 等三大构成课程上完了, 学生都差不多要毕业了, 知识还没来得

一, 装饰效果良好。这就使得同学们初步形成了以后的设计团队意识, 鼓励同学们相互配合, 各取所长, 还原装饰色彩教学于快乐的本真, 体现艺术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的原则。通过这样的课题设计,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 为以后恰如其分的转换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萍.谈装饰色彩的教学方法.[J]大理学院学报2006.07.P66.

[2]万小寒.苏宇.严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

[3]张红宇.论设计类专业色彩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9P129.

及在短时间内消化和综合运用, 又说要上岗工作了, 至于剩下的专业课程更是被走马观花式地学习, 导致学生无法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内化, 学习效果不佳。实际上毕业生进入就业岗位后, 就业单位对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多有不满, 认为他们对知识理解不透, 更别说要他们把知识用到设计当中了。

4. 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三大构成课程一直使用较多的是传统教学手段, 任课老师先按照课程安排讲解理论知识点, 然后演示技法和布置作业内容, 学生就根据要求完成操作训练若干份, 一般是以手绘训练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已经丰富了师生的视觉感知, 但是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 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训练, 然而学生入学前基本是没有美术功底的, 因此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不高。这种强调单一主体性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学生更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挖掘者。尤其高职院校学生清楚知道在高职学习的目的是要学到实在的专业技能以便上岗就业, 倘若无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无法让他们明确学习三大构成的重要性, 他们很快就会对这类课程失去兴趣, 转而急于求成学习其他专业知识。

因此在当前设计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 高职院校应考虑三大构成基础课如何紧密跟随时代步伐, 走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道路, 这样才能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构成理论的同时, 又能使其有效地运用到设计领域, 是老师要认真思索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三大构成课程的整合措施

由于三大构成是因设计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 因此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以艺术设计领域为主线, 围绕着如何进行设计运用而展开。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构成的基本法则进行创作和设计, 探索出更多的设计组合样式, 但无论变出多少样式, 有一样是不变的, 即不脱离实际, 时刻与生活中的设计紧密相连, 因此, 有必要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重组成一门课程, 让它和专业特色衔接一块, 和时代需要接轨, 充分突出课程的传承性。

1. 整合课程时间, 加强课程连贯性

虽然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可以独立成体, 但是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是相互融合的, 如果把三门课程分开单独上的话, 并穿插到各个学期, 既浪费课时, 学生学习起来也被搞得糊里糊涂, 无法理清各门知识的关系,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合理整合课程开设的时间, 将三门课程压缩到大一下学期同步完成, 既有大一上学期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基础的铺垫, 又能承接大二的专业核心课程, 以此加强课程连贯性。将三门课程合成一门《三大构成基础》, 课时量适当压缩一点, 并平均分摊到整个学期, 让学生有时间消化知识, 设定理论和训练的比例为1:2, 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训练和创作的时间。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 把三门课程合成一门, 会不会又是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呢?许多知识被浓缩了, 就无法体现三大构成的课程特质了?这些疑问是必然的, 为了解决这些整合课时产生的问题, 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整合, 保存经典实用的, 去除重复过时的, 才是真正地体现高职的高效率、高技能的培养特色。

2. 整合教学内容, 凸显课程关联性

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很广, 有平面和立体之分, 有关于造型的、装饰的、色彩的、材料等, 如何合理取舍内容, 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课改能力。另外, 老师必须具备前瞻性和较高的业务能力, 能直接到设计类企业进行调研工作, 了解企业所需设计人才的类型和规格, 有针对性地把企业对人才需求中重要的能力培养落实到三大构成课程中。由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不同的设计企业也对人才规格有不同要求, 例如广告设计专业侧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图形创意和设计能力, 因此在课程整合时就应把重点放到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整合;又如动漫设计专业侧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和空间能力, 因此就应把重点放到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整合中。

将三大构成整合成一门《三大构成基础》课后可以分两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教学部分, 先单独讲授平构、色构和立构的经典实用内容, 例如平构中的点线面的形态变化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等常用法则;色构中的色彩三属性和色彩心理等;立构中的材料运用和形式法则等, 实训则以单项训练为主。第二阶段为两两课程融合教学, 任课老师结合大量生活中的设计例子来深入分析每两门构成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尤其要结合专业方向有的放矢地分重点讲解, 不能泛泛而谈, 例如针对广告设计专业来说, 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在平面广告中的综合运用尤为重要。总之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 都应该通过三大构成内容的结合体现出来。老师就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相关的专项训练作业。

3. 整合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大构成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教学方法是老师讲授理论, 演示技法, 再由学生完成常规训练作业, 形式单一, 学习动机未被启动, 如果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则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在老师帮助下, 对发放的任务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解决, 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学会建构知识。例如进行理论授课时, 老师可以布置下堂课的理论知识作为任务, 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内容利用教材或者网络资源进行自学, 并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在课堂分享。另外老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学习, 纯手工制作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应结合电脑制作的手段填补手工制作的不足, 既提高了制作的速度和数量, 又可以完成一些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设计构思。为了节省制作时间, 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摄影技术从生活中寻找美的题材, 例如某些立体构成作业就很适合用摄影手段完成了。此外, 老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新材料, 让学生养成探索新材料的爱好, 进而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激发创新意识。若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则能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整合教学评价, 体现成效全面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课程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 进行评分, 但是这种方式只重结果, 对于那些学习认真, 但水平和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 他们努力的过程容易被忽视, 分数成了全面评定他们的绊脚石。因此提倡老师建立电子文件夹式的学生“成长记录袋”, 内含学生每一次的作业, 纵向观察他们成长的过程和进步的大小, 横向观察每个同学之间的水平差距。其次通过校内办学生作品展, 让其他师生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价, 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其中作品展不应只有作品, 还可以通过DV、相机摄录或拍摄学习制作的过程, 展示他们的设计构思笔记等方式从多角度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教和学的效果及反思, 结合调查问卷形式就更能客观全面地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了。

结语

三大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是连接专业基础和专业特色的桥梁, 因此巩固桥梁的基石很重要, 让学生更顺利地通往设计市场的职业岗位, 必须对三大构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始终如一地和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保持一致。

摘要:三大构成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作用, 但是课程设置相对出现了滞后性, 本文从课程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方面提出了三大构成课程整合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三大构成,整合

参考文献

[1]任冠楠.浅谈三大构成课的改革[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2007.27.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 篇11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大规模造就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高职教育中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部分课程大纲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到实际操作上,都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进一步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规范考核标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二、参透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2.面向应用——以电脑艺术设计职业分析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3.面向技术——以电脑艺术设计岗位工作要求为核心,确定核心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课程。

4.强化能力——通过对电脑艺术设计职业能力的分解,把能力培养落实到课程内容中,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加强电脑艺术设计职业能力综合化课程,强化学生的电脑艺术设计职业核心能力。

三、明确课程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

1.设置专业原则——面向电脑艺术设计行业设置专业,针对电脑艺术设计岗位群确定专业方向。

2.设定培养目标的原则——以培养电脑艺术设计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3.适应学生智能特点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四、制定确保专业课程顺利实施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师资保障体系

在教学条件上,教师的双师型、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设施和设备的完备性都是必需的。因此,迫切需要教师具备生产实践经验,同时教师的专业面要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教师本身必须成为既有学历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二)建立适应高职人才需要的教学计划与大纲体系,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应以某一职业岗位为依据,职业定向到具体的岗位,以该岗位的“必需”和“够用”的理论知识为度来构建岗位能力框图,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教授到什么深度,均由岗位能力决定,要用什么就讲什么,要用多少就讲多少是其必然的选择。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根据明确的职业目标,可将职业能力分成“通用能力” “职业基本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要以能力为本位,能力的确定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要特别注意淘汰行业“过时能力”,慎重选择行业“综合能力”。

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时,笔者有以下想法:

1.要发挥高职院校灵活机动的办学优势,课程安排尽可能“通、精、稳”与专业设置的“新、短、快”相配合。

2.可以实施1+0.5+1+0.5制教学模式和“群集课程模式”。即将部分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安排在一起集中学习,而将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和学生到企业实习交叉。

3.运用高新技术提高设计效率。

(三)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活动

以产学研结合作为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基本途径,坚持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产学研结合在课程设计方案中要点体现在:开设产学合作教育的课程,企业中实际工作岗位的体验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不能脱离生产实践,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和市场实际。要使教学联系实际,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时候,教师必须具有超前意识,要安排一定时间(课内、课外)到企业、市场中去,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丰富扩展教学内容,从中获取“营养”。

(四)充分利用资源,保障课改的顺利进行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及时根据市场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合理、有序的调整,应充分利用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资源,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课改的顺利进行:

1.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即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适应市场能力、动手能力等动态性的情况。

2.利用自身资源,创造就业环境及再学习,确保专业学科的前沿性。

3.校企联合办学,实行强强联手,合作互补,实现双赢的现实性。

总之,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并及时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做到专业扎实、操作熟练,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这样,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才能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步入职业教育发展大潮的前列,在职业教育舞台中展现时代风采。◆(作者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高职《三维动画》课程设计研究 篇12

高职教育中, 专业课程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 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 以及学生实训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匹配程度与职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密切相关。《三维动画》课程结构设计由易到难、从简单的软件命令学习开始到复杂案例的模仿, 最后引导学生按照个人经验创建三维动画作品。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成为行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使其掌握影视节目后期制作能力、动漫设计与制作能力、媒体资源开发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能熟练操作多媒体相关软件进行图形图像处理、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 多媒体交互开发及应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三维动画》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职业技能核心主干课程。

(一) 课程基础条件

《三维动画》课程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 已经开设4年。教学软件使用方面, 3ds max三维建模软件1990年发布, 迄今已有20多年, 界面优化, 功能强大, 深受CG行业欢迎。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与After Effect后期编辑软件二者相结合作为动画制作后期编辑工具, 其兼容性、扩展性相对较好, 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也是西南地区开设有动画、多媒体等相关专业学校的首选。课时方面, 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计划中职业技能课占总学时50%, 综合素质课占18%, 基本能力课占15%, 综合实践课占17%, 有充足的课时用于实施课程设计。实践条件方面, 学院已经建成音视频编辑实训室、多媒体制作中心、校园电视台、数字媒体演播室、动画工作室等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硬件资源。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为本文所研究的课程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支持。

(二) 课程实施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 学校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已初步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并有专门的组织协调部门。教师每周有一天深入企业与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学习或者参加培训, 教师的技能素质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掌握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 聘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 全体教研室教师集体备课, 取长补短, 在主体教学计划不变的情况下, 紧跟行业职业技能的发展, 微观调整职业技能课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设计遵循高职教育课程开设的原则:理论够用, 重在实践, 通过实践论证理论。重点抓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缩短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

二、课程设计

(一) 以岗位需求为基准, 确定课程内容

通过对成都市人才市场的调研, 并与企业深度交流, 初步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三维动画》面向的岗位定位于三维效果图设计与制作、游戏角色与场景、交互式漫游动画、影视动画制作四个主体模块。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教研室引进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讨论了多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经多方研讨, 课程模块的内容依据数字媒体行业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的实际情况, 围绕具体工作组成课程内容, 强调职业技能训练, 分六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基础建模64学时;第二阶段, 人物、场景建模72学时;第三阶段, 三维效果图设计与制作64学时;第四阶段, Virtools开发应用和交互式漫游动画54学时;第五阶段, 影视短片动画制作实训54学时;第六阶段, 顶岗实习阶段就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发布于学院资源平台, 与教师、专家共同探讨, 并远程辅修完三维动画综合实务课程48学时。每一个阶段都对应了相关的岗位需求, 每学习完一个模块后即可获得一项职业技能, 并能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详细模块内容 (见表) 。

其中, 艺术修养与镜头语言、色彩与构成、动画基础等其他课程内容则作为基础知识课程另行开设。

(二) 评估学生需求以确定教学目的

1. 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走访成都几所高职院校,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得出一些结论:首先, 高职学生高考分数在200分左右, 对学习理论和逻辑性知识的自主性相对较弱。在课程设计上, 如果过多地开设理论内容的教学课时,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结, 以至于对学业失去信心, 从而影响整个大学生活。再则, 90后的学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性格特点鲜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作为新生的社会力量, 对动画艺术创作有着敏锐的嗅觉, 并能积极接受新事物。

2. 学生心理分析

“有需求, 才会有动力”如果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再好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也不能使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 更不能从学生学习的真正意图出发, 走进学生的心里, 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学生通过三年大学生活, 很想知道如何才能掌握知识技能, 学完《三维动画》课程以后能做什么, 及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中能实际用到所学的职业技能。以往的教学目的在备课之前就已经写在教案上, 不管遇到什么层次、类型的学生, 或者学生已经具备哪些技能, 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因素, 都不曾考虑, 导致教学与实践出现“脱轨”现象。课程设计应该上升到学生想学什么, 我们教师就传授什么内容的层面上。

3.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本文所探讨的评估学生需求以确定教学目的课程设计从以下例子中加以说明。在前一阶段3ds max基本动画制作课程中, 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能制作普通几何体的关键帧动画、路径动画, 却不能熟练地制作角色动画。首先, 了解学习者分析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对关键帧、路径动画的要点是否理解透彻;是否可以上升为个人经验;其次, 已经确定的问题与学生需求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再次, 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来解决问题, 达到教学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最后, 了解学生学技能用于什么环境, 在毕业后实际应用环境中会利用什么样的技能达到哪些目的;从而衍生出Character Studio角色动画制作技术中基础的关键帧动画技术。

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 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 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而确立①。无论是理论基础教学过程, 还是综合实训中,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学习的是一种动画制作的方法, 不应该为了做动画而学习3ds max这款工具软件, 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软件是一种绘图工具和手段, 是表达动画创意的工具。

(三)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 确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②。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用有效的教学指导思想, 解决教学中遇见问题的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分配的不同阶段, 可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第一阶段基础建模和第二阶段人物、场景建模, 重点在于工具软件的功能学习和操作技能练习, 教学中遵循学习的三个阶段:自我认知阶段;新旧知识联系阶段;自动化理解知识并深化为个人经验。第二至三阶段均属于“综合实训+新知识”的学习模式。

根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数字媒体教研室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 拟定三维动画教学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驱动教学法来开展, 对课余时间实施公司化的管理, 将以“行业为中心, 学生为主体”工作室制的学习方式和以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为依托的项目教学模式及实战项目引入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 也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的距离。

1.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加工知识经验的过程。《三维动画》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艺术创作性, 它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协作学习、协作思维。任务驱动教学法参照企业岗位需求技能来培养学生能力, 组织教学过程, 从单一的案例传授到多方面的引导, 教学的环境不再是单一的教室, 可以转到校内外实训室和校企合作单位,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对课余时间实施公司化的管理

一部分课程安排在机房进行, 而另一部分课程则安排在软件综合实训室、信息产业基地、数字媒体演播室、音视频编辑室和动画实训室的环境中进行。晚自习或者周末大多数时间, 学生分批统一着装, 都集中在这些环境中进行学习及完成实战项目。学院安排专门的实训教师进行指导, 并对学生进行考勤, 纳入学期考核中。对学生课余时间实施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 丰富了大学生活,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 以“行业为中心, 学生为主体”工作室制的学习方式

我们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 行业所需要的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应该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 所以在教学中营造一个与公司团队相似的实践教学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工作室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组成团队, 成立工作室, 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以虚拟项目实践为依托, 在学习完阶段性知识点后, 实施项目综合实训教学, 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创意思维空间, 职业技能也能得到强化。

4. 以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为依托的项目教学模式

从模仿案例到创造个性, 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教师把实际项目引入实训课堂, 分发标书, 让学生成立工作室团队进行项目的运作, 招标, 竞标, 各环节一步不少, 真实的工作环境、极具挑战性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总结性评价方法让获胜的团队向公司推出自己的作品, 上传到学院的资源平台, 或通过校园电视台展示给更多的观众。

(四) 以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作为考核方法

学院实行“1+2N”人才培养模式, 即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 获取多个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就业成功的砝码, 熟练地掌握动画制作职业技能, 取得相对的职业资格证书。《三维动画》课程可考取图形图像制作工程师、多媒体设计师、影视动画设计师、三维动画设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认证。

经教研室讨论分别以项目实践运作成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综合方面进行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评价。项目实践运作成功是指教师按照相应的模块拟定虚拟的实战项目, 学生以工作室团队的形式, 公正、公平地选出优胜者, 对优秀的、有市场价值的作品进行推广。平时成绩以教学进度为基准, 以课时为单位, 以教学目的达到为标准, 并实行百分制, 占期末成绩的60%。期末成绩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实行卷面考试, 实践部分发挥学生的创作灵感, 综合应用该学期80%以上知识点, 可选择教师所定的题目, 亦可自行创作作品。无论哪一种考核方式需根据课程模块特点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标准, 才能彰显学生的优点, 激励他们积极努力地学习。

三、结语

《三维动画》是一门创意与实践结合的课程, 创意来源于对生活的发现, 重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的辅助指导;实践性教学包括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知识的应用, 创造性地完成创意表达。工学结合, 将实战项目或者模拟项目交给学生, 让学生从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学会创新技能, 提高业务综合素质。四个模块的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三维动画的应用领域, 学生在校习得相关职业技能, 毕业后才能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依托学院的远程教学资源平台, 毕业生将会是平台中的一线工作者, 与下一届在校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工作和学习经验,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顶岗实习平台的建设为师生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平台上实时的经验交流, 使得教师对实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方便控制, 从而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景虹.高职院校计算机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软件, 2012 (11) .

上一篇:P2P金融模式下一篇:谈话类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