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

2024-10-30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共12篇)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 篇1

摘要:山区职业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 造成专业建设滞后、竞争力不强。针对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探讨教学改革的思路, 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房地产的兴起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高校的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专业在各大院校争相开办, 很多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这个专业。环境艺术不仅是欣赏的艺术, 更是实用的艺术, 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这对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对于落后的山区高职院校而言, 办学环境、师资水平与本科院校相比, 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同类院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实习条件也因为地方经济落后, 企业数量和规模不足而难以实现。这些山区职业院校在这种环境下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招收的学生素质偏低, 学习能力差;师资力量薄弱且难以引进;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模式单一。由此可见, 专业改革已刻不容缓。本文针对偏远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应立足区域经济所需, 从自身定位开始, 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以地方人才需求为中心, 开发一套符合当地人才需求, 拥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出高技能设计人才。

一、山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 社会需求大、就业形势好

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 在物质水平发达的今天, 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需求, 这一需求最直接地反映在空间环境上, 人们希望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更加健康、舒适, 环境艺术设计就在这个时候悄然兴起, 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2010年至今随着房地产的兴起, 带来的是装修行业的蓬勃发展, 2010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达到1.4万亿元, 全国装饰工程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1]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 目前行业从业人员为850万, 实际需求1500万, 仅设计师就需20万的增量, 而目前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仅为从业人员总量的1.3%, 人才的短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可见,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行业。[2]

(二) 自身层次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针对性不强

在各大高职院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 也暴露出若干不足, 其中就有对自身定位模糊、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首先, 山区高职院校多是近些年组建或者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这些重组或者升格的学院本就因为前身办学条件基础薄弱, 以及长期的办学理念思维定势, 无法满足市场经济下人才的需求, 导致生源素质和数量急剧下降, 被迫重组或升格。其次, 各大职业院校设立环境艺术专业的时间并不长, 大都在这5~7年内跟风开设。他们没有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的素质, 盲目跟风, 只为热门专业好招生。

人才培养模式大都没有针对性, 在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引用本科院校的, 或者以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为蓝本, 稍作修改, 没有自身的定位, 既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也不符合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导致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能力不如普通高校学生, 实际应用环节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甚大, 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不强。

(三) 生源质量偏低,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能力不高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生源数量的下降, 学生选择高校的面非常宽, 高职院校的生源成为这几年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山区学校, 学生填报志愿基本上也是重点本科为先、沿海发达城市次之, 最后才不得已选择山区。就以福建省为例, 全省高职院校共有57所, 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 山区高职院校只有7所。2008年全省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为180960人, 7所山区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为18377人, 山区高职院校数量约占全省的12%, 山区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约占全省的10%。[3]这两项数据表明在同类院校中, 山区学校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种流落到山区学校的学生高考成绩非常低, 有些总分甚至还不如别人一门考试的成绩, 他们其中大部分在高中时就不怎么学习, 纪律性较差。这些学生来到大学, 脱离了父母的监督和管教更是成天沉迷于电脑、手机, 丧失学习的动力。

(四) 师资队伍不完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是跟风办学, 招生是第一驱动力, 完全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师资条件。由于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型到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或者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专业技能水平偏低, 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 脱离社会, 脱离岗位需求。但是山区经济欠发达, 地方财政有限, 导致技术性人才引进相对困难。使得对应的师资配备得不到有效解决, 从而影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五) 缺乏有效的课程实践和校企合作

在很多职业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严重, 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 实践环节偏少甚至没有。这个问题的出现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自身的问题, 学校在教学计划设置过程中没有重视实践;二是对大多数山区高职院校来说, 山区企业由于规模和效益的影响, 也不需要或者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 担心接受学生实习实训会影响正常的营业。山区企业少, 工资水平低, 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流向发达的沿海地区[4], 很难留在山区工作, 影响了校企合作基础,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且后劲不足。

二、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措施

针对环境艺术专业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山区职业院校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从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实践等方面做改革创新, 把培养一专多能、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作为终极目标。

(一) 转变教学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极强, 不但要有相对全面的理论知识, 还要掌握多项技能技术, 因此高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开设很多课程内容。但是高职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在适当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技能教学的比例。只有转变这种教学理念, 才能改变培养人才的模式, 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用技能型人才。

(二) 明确自身定位, 制定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

1. 明确自身定位, 确实有效的培养实用型人才。

明确山区这一地理环境定位, 明确职业院校这一办学层次定位, 围绕区域性, 地方性、技术性、实用性制定规划。坚持专业发展与地方行业互动, 以地方行业人才需求为中心, 制定、调整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使之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性技术人才。

2. 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大胆采取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性非常强, 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这些知识大部分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理解。因此, 通过一定的实践课, 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的整个工作流程,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掌握哪一些知识, 进而找到学习方向。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回归到理论的学习中, 那么一些专业的名词、一些专业的工序就能获得清晰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带着这些理论知识返回到实践中, 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 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良性循环。

(三) 采用项目式教学手段, 重视学生岗位能力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项目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真实的设计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包括信息的收集整合、方案的创意设计、项目的实施表现以及最终评价等方面, 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为主, 教师作为指导。[5]通过项目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成员的沟通能力、责任分工明确, 积极主动地推进项目的开展, 遇到问题, 遇到困难, 自己寻求方法解决, 而这正是环境艺术设计岗位能力的需要。通过项目式教学, 学生能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发现自己的强项和不足, 进而自觉突破和完善。

(四) 多举并进, 强化师资建设

虽然山区引进教师不易, 但是可以采取多渠道的方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批“双师型”和“专家型”教师。[6]一方面可以从院校所在地出发, 所谓就地取材, 可以采取外聘设计师入校授课的方式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定期输送一些老师到企业培训, 从现有教师队伍中强化本专业师资水平, 特别是技术水平。最后为了长远考虑, 让师资不脱节、不断层, 可以采取“老帮青”的政策, 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五) 立足地方, 开门办学、加深校企合作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 选择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 山区企业小, 特别是设计公司, 公司能同时容纳的人员有限, 针对这一情况, 需要把学生拆散重组, 以3~5人为一个小组进入意向企业实习、实践。这样一来即解决了企业规模小的问题, 同时又解决了企业对学生指导工作量的大的问题, 还便于企业管理, 同时也便于学校跟踪实习效果。山区条件落后, 学校办学相对困难, 这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但是山区学校有山区学校的优势, 应该充分把自身优势挖掘出来, 提高与企业合作的能力。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借此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山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是一场持久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改革创新过程中要避免急于求成。更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挖掘自身的有利条件, 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逐步改革创新,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超.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 (1) :31-35.

[2]万学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与就业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89-91.

[3]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11-12.

[4]周启良, 张权.经济落后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和创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5) :127-130.

[5]赵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法探索[J].美术大观, 2012 (2) :179-180.

[6]周小平.偏远山区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 2014 (11) :23-24.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 篇2

标识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反映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特性。标识系统包括LOGO、宣传贴、手袋、文化衫等。师生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往往来源于标识系统的显性艺术符号。高职院校图书馆标识系统必须能够反映时代特征,不仅要反映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特色,更要反映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特点,标识系统才能清晰地向师生读者传递图书馆的各种信息;通过设计电子识别系统、网络游戏符号、动画符号、影视信息等,向师生读者传递服务信息;通过设计服务区域标注、方向导引、规范行为等符号,为师生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4.2优化功能区域设计

第一,服务台设计。根据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要求,设计咨询服务台,并将服务功能集中在咨询服务台,优化配置服务资源,以满足网络环境下师生读者的需求。第二,读者区设计。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区不仅是师生读者学习的场所,也是师生读者交流和休闲的场所,读者区应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文化背景等读者的需求。应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划分读者群,设计不同的读者区。第三,设计展示区。展示区主要展示、宣传图书馆资源,展示学生作品,并能够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文献资源。在展示区安置展示台、桌子、玻璃陈列柜、布告板等,安置图书、期刊、宣传手册、学生作品等陈列架,安置数字资源演示设备。在展示区还应该安置交互电子白板与屏幕,并与电脑或移动终端联接,使师生读者能够更好地使用数字资源。第四,设计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第三场所”,应配备3D打印机和IT设备,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设施设备和技术支持,帮助学生开展创作音乐、录制博客、剪辑视频、制作照片图表等创新创业活动。

4.3服务环境设计

优雅、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是现代图书馆的必备条件,是吸引师生读者进入图书馆学习和休闲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从声、光、通风、温度、湿度等方面来改善环境[5]。第一,声环境设计。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为了防止人员走动和挪动桌椅产生噪音,应选择有一定弹性的塑胶、软木等材料作为地面装饰材料,或在硬质地面上铺设软质材料。为了避免师生读者之间相互影响,在小组讨论室、休闲区、数字媒体阅读区应安装必要的隔音装置。对空调、水泵等噪音较大的设备,应采取防震和隔音措施,以降低噪音影响。第二,光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应遵守均匀、舒适的原则,避免阳光直射,避免采用大开窗或大面积玻璃幕墙,甚至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应把读者阅览区布置在自然采光比较好的北面墙区域,防止阳光直射使人目眩;在南面墙区域不适合作为电脑区,因为在这个区域有强烈的太阳光,影响读者识别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和图像。在天窗下面的区域适合作为电脑区。在休闲区的适当位置安装照明灯,灯光亮度要适中,尽量使用顶灯或者台灯,避免眩光影响。根据阅览桌椅的布局,选择照明方式,创造有个性的阅览空间。第三,通风设计。通风、温度、湿度的控制效果,不仅影响师生读者的阅读舒适度,而且还影响馆藏文献保存。在环境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安装排气装置,还要考虑自然通风问题,并充分利用天井、通道、窗户等,使自然风能够进入阅览室。还要考虑冬季换气问题,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当然在特殊的藏书库或房间还要采取特殊的措施,以更好地保护文献[6]。总之,适当的空间尺寸、柔美的声光环境、高雅的装饰设计、鲜明的学校特色等,能够给师生读者带来安全、宁静、温馨的感受,能够提高师生读者的心理满足感和精神愉悦感。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营造以人为本的服务环境,满足师生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图书馆对师生读者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居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初景利.图书馆发展变革与服务转型[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3]田晓萌.室内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以大学校园图书馆为例[J].室内设计,(7).

[4]杨文艳.高校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J].考试周刊,(43).

[5]张戍.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美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4)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课程;服务地方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位于广西最南端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亚热带滨海旅游开放城市——北海市。环境艺术专业是学院的品牌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化环境艺术观念的应用型人才,使之能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创作与制作,在北海城市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有机融合,加强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建设,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彰显特色。

一 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开设是办好专业的关键,在广泛参照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理论为基础,项目为目标,实践、实训为重点的课程体系。理论-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市场应对思维和能力都较明显。

二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相继注册多家公司(建筑装饰公司、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公司及动画广告公司等)以助教学,并在北京、上海及深圳建立教学基地。学生第三年在北京学习、实践,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一流设计院校协助完成部分课程;借助北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中心的优势,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在北京深造、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和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逐步建立起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持的专业群,辐射服务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2010年环境艺术设计系以《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结合北海、北京两地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课程调整与建设。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等,都引入了校企合作开发的思想,进行了课程的建设。把社会实践案例引入到了课程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参与实际性的真实案例学习与锻炼提供了平台。

如:北海“万滕龙阁”红木博物馆的设计,北海金兰会所设计,北艺橄榄园售楼部的设计等等项目,均有学生参于,切实有效进行了的案例教学。

同时,通过加强院校交流,提高我院学生商业空间设计的能力,2010年《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实践性学生作业参加了2010年 “和成新人杯” 全国青年室内设计大赛国家级竞赛,经过专家筛选,我院环艺系084班刘明亮、张若男同学荣获了二等奖,夺得了全国亚军的好成绩,部分教师荣获了“导师奖”。竞赛由全国230多所高校参加角逐,我院是在此次荣获等级奖的高校中唯一的一所靠前的高职院校。此次获奖对我院环艺系学生提高室内设计学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创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四 强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以满足学生就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实用性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构建满足环境艺术设计各岗位领域需要的模块化、双证型、艺术与技术与一体、工学结合的高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

组织本教研室教师、行业专家、聘请相关专业高校专家全程参与教学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公司和相关设计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市场现状以及职业能力和各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对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教育状况进行深度调研,了解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并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通过对“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结合服务地方的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要求的分析,结合现代技术发展和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以及我院办学特色,确定课程体系结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地方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加强服务地方的能动性,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建设遵循了五大原则:

1. 预见性原则:培养适应北海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首要原则和前提,也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

2. 系统性原则: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性行为,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

3. 特色性原则: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办学特色。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

5. 适应性原则: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识,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

现代人类对居住与工作的环境要求日趋复杂,艺术与工业产业的结合早已跨越了日用生活工艺品而延展至视觉所达的众多领域,催生了设计艺术学。人们对工业文明产生的环境危机的反思和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思考,又催生了环境学。设计艺术学和环境科学互为作用、互为构成要素,融汇成现代环境艺术。因此,环境艺术体现了艺术和科技的包容,以建筑为主体,向室内、室外两个界面拓展,衍生室内设计、风景园林、城市与建筑、公共艺术等四个领域。环境艺术学科成为当今国际上前沿交叉的学科,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以使得这门课程的服务性、实践性更强,我院以服务地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与全国各高校加强交流学习,相互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晓芳:浅谈环境艺术的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06(7)

[2]马晓星:对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苏州丝绸工学院报,1998(12)

作者简介:任 义(1983—)男,重庆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环艺系教师,北海艺术设计协会会员,北海白福轩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及室内设计工作。

项目课题编号:201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2011C0234)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 篇4

以满足学生就业岗位能力为目标, 以体现学生个性, 发展学生个性, 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实用性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构建满足环境艺术设计各岗位领域需要的模块化、双证型、艺术与技术与一体、工学结合的高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

二、建设措施

(一) 课程体系开发

组织本教研室教师、行业专家、聘请相关专业高校专家组建教学管理、课程体系开发团队, 全程参与课程体系开发过程;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公司和相关设计院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市场现状以及职业能力和各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 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对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教育状况进行深度调研, 了解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并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通过对“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结合市场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要求的分析, 结合现代技术发展和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以及我院办学特色, 确定课程体系结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从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质量标准 (如教学大纲、实训指标、能力标准、考核内容及方式等) , 课程教学条件标准 (如教材、实训条件标准、任课教师标准、实习标准等) ;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 最后形成“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 融艺术与技术于一体、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 课程体系实施

将该课程体系先后应用于2011级、2012以及2013级高职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中, 组织学院专业骨干教师和公司一线骨干分别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 按照课程教学流程, 以项目带动教学, 以项目检验教学, 探索一种有效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 课程体系评价

通过教学实施、自我评价, 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企业专家考评、兄弟院校同类专业课程体系研讨会等方式对开发、实施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标准。

三、课程建设原则

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建设应该遵循预见性、系统性、特色性、创造性、适应性五大原则。

(一) 预见性原则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首要原则和前提, 也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把握社会需求状况, 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查, 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需求预测, 这样才会有的放矢, 依社会发展制定所需人才的培养计划。在2006年至2007年教研室正在进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中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 从社会需求这一个角度来了解行业和社会所需人才, 并加以分析, 形成对市场需求的一个预见性报告来指导修改正在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 系统性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性行为, 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 涉及到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 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这种综合性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设计角色的出现, 也为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系统性特点和要求, 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 综合素质强, 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是制定专业课程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具体做法是根据环境艺术专业所涵盖的面结合我专业现有资源, 采取以专业方向的形式进行专业建设, 将在环境艺术专业中分园林景观和室内设计二个大的专业方向;而园林景观方向又分两个子方向就是园林规划和城市雕塑, 室内设计方向中分家装和工装两个子方向, 整个课程设置侧重基础公共课, 而专业方向课程则体现于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形成一个一专多能的能力结构, 拓宽学生就业岗位和自己的特色岗位。

(三) 特色性原则

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办学特色。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 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方向和目标。

就环境艺术设计建设来说, 创办特色的教学体系才是专业发展之路, 而这一特色应该是由学生岗位能力来进行检验, 也是学生岗位能力的一种体现。针对环境艺术这一专业来说, 实用型、能力型人才是社会的需求, 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 所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实用技术的培养是最为关键的, 我专业计划在三年里建设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形成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堂与课外的一种综合互补的教学体系。

(四) 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中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 在“艺术”和“设计”之中, “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 也是生命活力之所在。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 要充分强调“创造性”的特点, 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线的设计教育思想。

如何开启学生创造的能力, 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 是和学校学风建设密不可分, 树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个考验, 对于专业课程建设来讲, 应该尽量合理的安排好教学计划, 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能力 (岗位能力) 所需知识与教学计划所安排课程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每门课程在岗位能力培养中的地位, 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在这种基础前提下, 再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比较简单了, 落实好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有了相关的基础。

(五) 适应性原则

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 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 围绕着建筑环境, 小到一个标志设计, 大到环境景观设计, 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 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 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抓住环境艺术设计涉及面广, 要求设计者适应性强这样的特点, 教育者在制定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时要充分认识这一点。

摘要:高职院校所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有基础深、知识面广、专业特点鲜明并具备全新的设计理念, 具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 篇5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2-000-01

摘 要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是为专业发展服务的,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不能传统的大众化。要想改变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体育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特色,要完全为专业服务,要细化体育课程设置,改变传统观念,以为专业建设服务为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北方环境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教学观念

我国北方传统的冰雪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学生的喜爱!高职院校冬季体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北方冰雪资源条件为冬季体育教学服务,以适应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开发冬季体育教学的宝贵资源,培养冰雪运动人才,意义深远。

一、冬季体育教学培养目标

在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但要传授运动技术、技能,而且要把运动技术的健身原理、锻炼和学习方法,健康保护措施等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最终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在冬季坚持长年锻炼的习惯。因此,冬季体育实践课后师生要着重讨论身心锻炼、身心健康、身心养护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尤其应从社会层面研讨健康问题。高校体育虽经多年的教学改革,但所实施的各种教改方案,至今尚无定论。不少学校尚属于摸索过程,有时对于教学效果处于顾此失彼的状态。因此,客观地认识教学目标,是高校体育进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改革以及配置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的基本根据所在。唯此,才能摆脱顾此失彼的窘境,真正做到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进步和需求,使高校冬季体育在一门大课程范围内健康运行。

二、冬季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观念的转变

(一)冬季“快乐体育”教学内容

我国北方具有广泛的冬季冰雪运动群众基础,人们对于冰雪运动的了解逐步深入,热情逐步高涨。体育教材设置教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教材内容的总体要求是:紧扣学科教学目标,吸收旧教材长处,注重打好基础、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对现行教材中烦琐重复、偏高、偏难、偏全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降,求得整体上的、高、新、精、活,以国外经验为借鉴,扬长避短,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素质为核心,重点增强体质,突出本校特色与学生喜爱的教材项目

冬季体育锻炼的一般性运动主要有广播体操。长跑、室外健身娱乐活动、跳绳与室内健身等。结合快乐体育思想的本质内涵,深入探讨应用性较强的冬季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调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大纲,合理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冬季体育课程内容,是冬季#快乐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二)冰雪运动教学内容

冰雪运动的项目很多,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冰雪体育运动主要有滑冰运动(速度滑冰与花样滑冰)、冰球运动、滑雪运动、雪橇运动、冰壶运动与冬泳运动。本文针对速滑与滑雪运动项目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次的方式,将学生自选与教师选拔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速滑课改革的重点是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和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竟技性和游戏性。冰上实践练习课适当增加定时

一、定距离滑行,追逐滑行,接力比赛,以滑冰动作为主的技术与技能达标比赛,以滑冰动作创编的冰上游戏等教学内容,使速滑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克服速滑教学单调、枯燥的负面因素。

三、冬季体育教学环境与条件的开发与创造

(一)采用自用与对外营业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冰场的使用价值

我国北方虽然冬季冰雪资源相对平衡,但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对于冰雪运动的投入不同,高职院校的冬季体育教学环境与条件形成了较大的差异,冬季冰雪场地“设施和器材问题,已成为当今制约东北地区体育教学的瓶颈!目前,我国高校冰上运动的发展,较之于上世纪80年代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二)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发挥双方的人才与资源优势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鉴于此,北方高职院校可以采用与相关滑雪场长期签约培养的方式,积极参与滑雪场的人才建设,培养专业的滑雪运动指导人才!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各地的滑雪场优势,切实解决了高职院校滑雪运动的场地问题,同时,极大地降低了高职院校开展滑雪运动的经费,提高了高职院校开设冬季滑雪运动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针对滑雪运动的季节性特点,减少了滑雪场专业滑雪人才的人员支出成本,有力地推动了滑雪运动的经济增长,对于冬季冰雪运动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结语

总之,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思想明确了,行动才能统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公共基础课是为专业服务,不能充分体现出服务的对象特色,有大众化特点,改变传统观念,课程体系细化,服务于专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保障。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适应北方环境需要优化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JC1214027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党建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职院校 党建创新

21世纪以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具有显著的影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这项重要的育人工程,要与时俱进,创新性地推进网络党建工作的进程。高校网络党建工作以网络环境为载体,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将网络党建与传统党建两种工作模式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本文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为例,以网络环境为背景,结合本支部在党员发展培养、支部组织建设的具体做法,探讨网络环境下开展党建工作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剖析网络环境下开展党建工作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

1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党建工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网络环境上的培养管理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组织意识,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优化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制,从而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有必要与时代接轨,这是基于传统工作模式的有效升级。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近年来着力搭建创新性网络党建平台,在实际中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积极作用,促进党组织的建设。

2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党建工作的特点

2.1 开放性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党员教育培养,是一种从传统的半封闭工作状态走向开放式的工作状态。开放式的环境,为组织开拓出全新的教育交流平台,突破时空的障碍,拓展沟通交流空间,也受到广大学子的喜爱。

2.2 灵活性

90后大学生党员有着自身的思想特点,对网络空间有着浓厚兴趣。网络环境下,信息渠道畅通,沟通交流灵活,能够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的效率。支部内成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接受信息,并且能够重复性接受信息,比传统交流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3 平等性

网络平台具有自主平等的特点。在网络上开展党建宣传和教育活动,每一个交流的对象都能够享有平等接收信息的权利。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交流对象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学习。这种自由和平等,为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提供了便利。

2.4 丰富性

在现实环境中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交流的信息容量是非常有限的。而网络平台具有强大的后台支持和信息储备功能,丰富的党建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实现最大限度的传递。

3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党建工作的问题及原因

在全面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程中,本支部最大限度开发网络教育交流平台,让现代网络教育手段与传统培养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由于校方领导对网络建设工作的重视力度不足、部分师生党员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及各种有效的网络监管制度尚未建立,使得当前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党建工作存在不少局限:一是客观条件受限,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应用范围不广,与时代脱轨;三是注重活动形式,忽略本质内涵。总体上,本支部在应用网络手段开展党建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潜力和空间。

4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如何创新性开展党建工作

4.1 更新观念,理念先行,提高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网络环境下创新性开展党建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认识。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党建工作模式的变革成为必然,不与时俱进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将离不开网络。高职院校应到上至学院领导,下至师生,在思想层面认识和接受网络能够在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现实。充分认识到传统工作模式的局限性,解读新型网络工作模式的优势,明确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解决工作模式的变革。

4.2 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强化监管

网络环境自由开放,它能够给网络党建工作带来一定的便利,但它同时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为有效解决网络党建工作中凸显的各类问题,各级党组织有必要与时俱进,不断结合组织发展实际,深化党建工作改革创新。一方面,要构建网络党建工作体系,拟定网络工作规章制度,规范网络中开展党建活动的各项活动,为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环境的营造提供强有力的屏障;另一方面强化监督管理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严把党员发展考核关,保证党员质量,进而增强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

4.3 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开拓平台

各级党组织要加大对网络党建工作的投入力度,依靠高新技术,依托网络资源,引进或创建党员培养管理网络系统,建立完善的网络党员资源库,为每一个党员创建电子档案,及时录入完善在校各种信息。当前,本学院党总支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交流平台的基础上,逐步研究网络系统构建工程,力求在近年实现专业性党建网络系统的建立,从而更好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程的建设步伐。

4.4 创新载体,挖掘资源,提升内涵

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直是民办党建建设的盲点,如何较好地开展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本支部大胆创新,敢于实践,依托网络教育平台,创新组织生活模式。在组织生活中,本支部结合实际,利用网络平台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校内外沟通交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突显组织教育服务功能。

学生党员的教育发展工作是高职院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级高职院校党委应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重视学生党员的教育发展工作,激发网络党建工作的活力,积极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党建文化,营造开放和谐的网络氛围,破解民办高职院校网络党建工作中的难题。

參考文献:

[1]朱海钧.网络助推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初探[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9.

[2]许珍芳.近年来高校网络党建研究述评[J].学理论,2008.08:37.

[3]谢莉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 篇7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 特别是“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 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习惯在发生改变, 环境的变化给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利用先进技术变革传统课堂教学, 构建“智慧课堂”环境进行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 实现碎片教学资源平台化、资源推送智能化、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 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对《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进行教学实践, 实践结果表明可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2“智慧课堂”教学环境的特征

“智慧课堂”教学环境是根据创新教学思维模型, 采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等新技术连接优质资源网站和智慧教室资源, 实现教学资源自动推送、师生随时灵活互动、教学信息及时反馈、按需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平台。“智慧课堂”将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发展的产物, 同时也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成果。“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具有以下特征:

2.1 评价智能化

利用大数据或智能分析工具将每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及过程记录下来, 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使学习评价既体现尊重个性、智慧发展的理念, 又体现智能化工具的运用。

2.2 个性协同化

根据现代学习者的特征, 个性化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提供不同学习策略和学习指导方案, 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在完成因材施教的基础上, 还要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 让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2.3 对象智慧化

在“智慧课堂”教学环境的熏陶下, 不但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自我管理、使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实现学习者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将传统知识课堂改为主动建构性的课堂, 通过课堂教学环境智慧化的应用, 培养和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灵感, 帮助学习者主动学习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知识, 以实现智慧教与学。

2.4 活动智慧化

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是以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资源为基础, 通过教学者的有效指引和促进措施吸引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各种便捷、高效、新颖、游戏式的教学活动中, 满怀激情地进行学习, 并能灵巧、高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智慧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

构建“智慧课堂”教学环境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进行课堂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智慧课堂”将现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紧密融合, 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智慧平台。

3.1“智慧课堂”的层级设计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智慧课堂”环境的四个层级:资源管理与服务层、多元评价支持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实现层, 打造高效互动的教学移动终端和智慧云课堂平台, 主要包括教学互动交流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录播系统、教学成果评价系统、微课资源库和可再生教学资源库。

3.1.1 资源管理与服务层

进行学习资源的管理和提供服务, 包括课程标准、全科电子教材、各类题库系统、教学动态数据和教育管理信息。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及“智慧课堂”教学环境的特点, 选择《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进行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 对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与设计, 并利用空间管理工具对教学作业及动态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3.1.2 多元评价支持层

提供对学习和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服务, 包括测试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动态评价分析系统。在《物联网技术概论》“智慧课堂”实践中, 主要采用师生互评、教学互动、微信投票等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过程动态管理。

3.1.3 应用服务层

提供智能终端的学习、管理和应用功能, 包括微课制作与应用、学习资源推送、端应用工具、第三方APP应用等。在《物联网技术概论》“智慧课堂”实践中, 课程团队自主设计与制作了一系列微课作品, 并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及统一管理控制平台进行资源推送服务。

3.1.4 用户实现层

提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应用程序和方法, 最终实现对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信息的支持。在《物联网技术概论》“智慧课堂”实践中, 主要借助于世界大学城平台和蓝墨云班课等应用工具, 对学习者的课前、中、后进行教学信息支持。

3.2 智慧教室的部署

“智慧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主要以计算技术为基础、采取“云+端”的服务方式, 部署和应用智慧课堂的信息化平台——智慧教室, 其主体由微云服务器、端应用工具、云平台等组成, 如图1所示。

3.2.1 教学设备控制

对多媒体功能实训室的教学设备设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包含投影机、投影幕、功放、音箱等。

3.2.2 环境感知控制

利用各种传感设备、风扇、灯光、红外等, 将环境感知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学校的校园网, 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物联网等传输到系统平台层进行处理, 处理完返回处理结果。

3.2.3 系统平台

整个系统平台层采用的云数据中心的架构设计, 服务器端采用完全虚拟化, 而客户端采用虚拟桌面的形式, 为每个老师都分配一个专属的个人桌面, 实现教师的移动教学。

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提供学习资源管理与服务、教育信息管理、多元化评价等功能, 通过教室内多种终端设备的无缝联接和智能化运用, 打破了传统意义教室的黑板、讲台和时空概念, 具备动态学习数据的采集和即时分析功能, 实现了教与学的沟通与交流。

3.3 智慧资源的开放共享

通过世界大学城平台或专用的MOOC平台, 将设计制作的教学资源进行全开放式共享, 并在空间创建资源导航链接, 方便学习者进行自主在线学习与交流, 如图2所示。

3.4 智慧教室的管理

智慧教室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场所, 以多媒体机房环境为平台, 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技术将多媒体机房教学有关的设施智能集成, 根据创新教学思维开发应用在后台统一集中管理, 减少人力成本, 提升教学的便利性、易用性, 主要从设备控制、环境控制、教学管理和教学促进等四个维度进行了变革, 实现智慧管理, 如图3所示。

3.5 全过程学习评价的构建

“智慧课堂”教学环境的核心是能对学习者的学习全过程进行动态、实时的诊断评价和反馈。“智慧课堂”通过开发应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 提供“微课”制作与推送功能、动态学习评价与数据分析功能、灵活方便的智能终端应用功能等, 实现常态化教与学的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 师生利用具有即时通讯功能的教学工具, 实现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沟通, 同时师生间可以实现课前、课后的随时随地问答、讨论与教学交流, 保证了教与学应用的常态化;通过智能评测系统实现数字化作业或预习预设的问题评测, 收集、判断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 自动数据分析与反馈, 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及时、准确、立体的信息, 并选择适应的教学策略;通过随堂练习及评测系统, 进行实时测评、统计, 快速分析与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与内容;基于数据的分析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依据, 通过课后作业数据分析和反思评价,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实现教学的持续改进。

4 结束语

近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硬件、软件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进步, 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恰到好处地深度融合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智慧教育理念指导下“智慧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并在教育变革产生的新兴力量和思想的帮助下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逐渐走向智慧课堂。

本文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流程和基本思路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只有运用信息技术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环境的变革, 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变革中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12) :7-15.

[2]琚春华.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9) :107-110.

[3]缪玲.2011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 22 (11) :23-28.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5]吴晓静, 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 2009 (9) :11-13.

[6]黄荣怀, 胡永斌, 杨俊锋, 等.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18 (2) :22-27.

[7]庄思筠.数字化来教室之探讨[J].国教新知, 2011 (3) .

[8]许勇辉, 吴明超.基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智慧课堂实验室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 (3) :109-113.

[9]王康, 张岩.中小学智慧课堂构建研究[EB/OL]:http://www.docin.com/p-917623619.html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 篇8

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对能力和素质目标的侧重不够。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将《环境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修改和深化。具体如下。

1.1 总体目标

通过《环境工程设计》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工程 (水、气、固) 初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内容。

1.2 能力目标

(1) 能够根据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和环境评价报告确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规模、强度和性质。

(2) 能够根据国家标准或其他相关标准确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标准。

(3) 能够根据污染源需要处理的程度, 选择处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合适工艺流程。

(4) 能够根据确定的工艺流程, 对各个工艺单元进行构筑物尺寸和运行参数的设计。

(5) 能够根据工艺流程的技术要求, 选择合适的环保设备和材料。

(6) 能够确定环保处理项目的总平面和高程布置。

(7) 能够绘制总平面布置图和工艺流程高程图。

(8) 能够进行简单的项目技术经济分析。

1.3 知识目标

(1) 掌握环境工程设计的程序和原则, 学会理解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掌握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规模和强度的分析计算方法。

(2) 了解废水、废气污染源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的相关标准, 掌握选择废水、废气污染源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3) 了解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各种基本处理方法和技术,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工艺处理技术组合对污染源进行治理。

(4) 学会通过查阅设计手册, 设计工艺流程各单元的构筑物池尺寸, 确定主要运行参数。

(5) 了解环保设备的分类和选择的原则, 学会根据工艺流程的技术要求, 选择合适的环保设备。

(6) 掌握环保车间总平面布置的原则, 学会合理布置各种环保设备、环保构筑物和管线。

(7) 掌握CAD软件的基本操作, 学会绘制环境工程项目的平面图布置图和工艺高程图。

(8) 了解环境工程项目概算内容, 学会根据市场情况对环保项目的设备投资、土建费用、人工费用进行概算, 学会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

1.4 素质目标

(1) 环境意识:热爱环境、有强烈的环境危机意识和保护意识。

(2) 职业素养:尊重事实、严谨细致、严格执行国家的规范标准。

(3) 市场意识:统筹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安全意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5) 学习意识:善于学习、广揽博学、勇于创新。

2 优化教学内容

2.1 原有教学内容

原有教学内容按照章节分类, 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感觉知识凌乱、不够系统化, 而且因为侧重于知识传授, 学生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时不能将这些知识充分的应用。

2.2 教改后的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原有教学内容的弊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教改后的教学内容为:“以初步设计文件编制为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针对工作过程来设计学习单元, 将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穿插在每个学习单元中”。

3 改革教学方法

教改后采用“拟定工作情境, 以实际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为引领, 实施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

3.1 工作情景的设计

在新的工作情景中, 教师变成“某环保公司设计部设计师”, 学生成为“某环保公司设计部助理设计员”。教师和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环境中, 通过情景学习, 学生将能更加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3.2 项目的设计

项目1:某公司拟建20MW四期光伏电池片项目, 需要同时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车间, 编制并提交该项目的工艺流程计算说明书。项目2: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拟建, 编制并提交该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课后训练项目:根据所学知识, 针对某学校中水处理站的臭气进行处理, 并编写初步设计文件。通过这三个项目的设计, 使学生系统全面而又不乏有重点的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3.3 工作模块的设计

将项目设计的过程进行模块化分解, 通过对学生每个模块的训练, 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4 改进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不再是简单的一次考试, 而是融能力、知识、素质考核于一体, 注重过程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 (1) 课堂考勤, 权重10%; (2) 课堂纪律表现, 权重10%; (3) 小组协作情况, 权重10%; (4) 项目报告情况, 权重50%; (5) 课后训练项目报告, 权重20%。

5 结语

《环境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我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然而,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不断改进教学模式, 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环境工程设计》课程,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

关键词:环境工程设计,高职高专,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常俊英, 陈家庆, 等.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3) :95~96.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 篇9

一、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1、自信心不足。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 大多数人并不是其所在群体中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在中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他们也许不是老师重点关心、关照、培养的对象,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被“冷落”、“嘲讽”的一族, 因而他们对自身的能力缺乏信心, 看不到自身的闪光点, 对能否顺利完成学业, 谋一份理想的工作信心不足。

2、学习兴趣低。

当今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 就业难度的增加早已经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而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名牌大学生的热宠, 高学历的盲目追逐, 使得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深感“先天”不足, 低人一等, 对未来的就业以及将来的人生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是恐惧, 自卑厌学情绪蔓延,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劲头不足。

3、文化知识偏。

高职院校的学生其文化知识相对于本科生来说要么偏低, 要么偏科, 促使文化成绩欠佳的中学生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 找到一条捷径——学绘画上大学。不可否认, 在这众多的艺术生中确有一批爱好美术的优秀青年, 他们基础扎实, 但也有些学生是突击三月, 侥幸进入了美术专业, 由此造成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系的学生不是文化知识欠缺, 就是绘画基础和绘画能力不强。而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对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 需要较强的绘图能力。因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及行政管理式的促学方式均难被接受。

二、因材施教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注意兴趣导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 其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 又有一定的特殊性, 教师如果不加分析, 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 统一目标, 统一要求, 批量生产, 必然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因此, 教师首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兴趣导向。入学第一课就要简明扼要地概述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手段向学生进行设计思维的启蒙教育,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的艺术设计, 可以装扮生活, 美化环境, 创造世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尊重个性差异,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教育的最佳境界和最终目标应是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每一个个体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 提出不同的要求,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补短, 获得最佳发展。针对有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的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 教师需要采取扩充或补救等教学措施, 使教学适应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

3、注重作业练习, 实施差异性辅导。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 一开始就让要学生做出一张设计结构合理的图是很困难的, 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知识的准备、实践的经验和机会, 所以教师应边教边让学生操练。根据简到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原则, 逐步提高艺术设计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差异, 设计不同程度的学习任务和作业, 由学生自主选择, 教师根据差异精心督促指导, 并尽量使学生进行高层次的任务学习和作业完成,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到共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各有发展。

4、强化集体讨论, 完善设计方案。

在辅导学生艺术设计的教学中, 教师应采用分组讨论设计方案的方法, 即各组同学针对同一处空间, 分别进行集体讨论、酝酿、商谈设计中要凸现的主题、风格及表现形式, 最终绘制出各组自认为最佳的设计方案, 然后各组交换, 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课堂上, 教师注重启迪学生的悟性,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把学生从狭小的课堂导入广阔的生活, 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习的能力。

5、强化实践教学, 杜绝闭门造车。

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调查研究是环境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的要点。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带出去考查市场, 了解新材料、新工艺, 获悉现代人对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新需求。具体可以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 订单式教育模式, 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等方法, 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 请行家里手来讲座, 带学生到企业、市场观摩等引导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 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 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参考文献

[1]许洁英.个体差异研究及其教学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 (社科版) , 1999.6

[2]钱同舟.张扬个性:个别化教学模式浅析[J].郑州工业高职院校学报, 2004 (2)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它的兴起为高校大学生信息获取、交流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腐朽思想, 近些年来在新媒体环境下, 高职艺术生核心价值观状况令人堪忧。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艺术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及成因

高职艺术生思想活跃,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所以表现出个性、敏感、活跃的特征。许多人政治立场不坚定, 政治意识冷漠;受成长因素的影响, 行为上总是我行我素, 德育观念上知道勤俭但是很难控制自己;受社会影响, 相当一部分艺术生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 功利性较强, 存在道德层面知行脱节问题。

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 经济领域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政治领域官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文化领域的文化自觉问题等, 所有的问题综合在一起, 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重大的冲击, 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艺术生, 会因此而产生迷茫。目前, 高职艺术生德育状况令人堪忧, 究其原因, 一是外因, 即社会环境、校园小环境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树立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一) 应对新媒体对高职艺术生价值观的影响, 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强, 但是在其他方面略逊一筹, 比如是非曲折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把我学习的规律, 很有可能走很多的弯路, 造成学习的效率低下。所以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让他们更好的学习, 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二) 营造新媒体环境下艺术学习氛围, 强化审美型价值观教育。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大学生选择艺术专业大多因成绩不理想, 学习能力不强, 这就要结合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制定统筹规划, 要注重社会的变化、市场的变化, 营造富于艺术氛围、依托新媒体创新艺术滋养模式, 比如利用微博, 微信、飞信、贴吧、开展多种艺术学习、交流活动营造新媒体环境下和谐育人氛围。

(三) 塑造德艺双馨的高职艺术人才, 加强政治型价值观的合理引导。艺术是为人类服务的, 应以人为本, 不能脱离人们社会生活。高职院校艺术生的培养要把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 从而实现艺术人生的最大价值。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要反思自己, 怎么去做才能让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到向艺术一线社会延伸。首先应该创建符合现阶段艺术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 多向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艺术实践和公益演出的机会;还可以多开展政治形式的教育讲座等, 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 不断的实践, 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国情, 了解社会, 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品质, 不断的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四) 加强对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由于高职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张扬、喜欢标新立异, 对新媒体的警惕性较低, 对新媒体所带来的不良信息和腐朽思想观不能准确筛选, 在不同侧面造成价值观紊乱, 与社会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等。高职院校必须高度关注、掌握新媒体带给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 引导新媒体往有益于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的发展轨道上来。提升艺术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 能够在媒体商业化的侵蚀下保持清醒头脑, 避免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

参考文献

[1]于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 2010, (11) .

[2]黄艳梅, 张劲松.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2, (2) .

[3]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 2009, (6) .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 篇11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高职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职业教育是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客观要求。完善的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同时又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多样化等特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多数学校对心理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心理教育资源不足。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将精力和重点更多放在职业技能的教育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应有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学生的需求点主要在于学习知识和技能,社会在选用人才时也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良好的教育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作支撑,由于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校缺少心理教师,心理教育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对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缺乏有效把控,遇到问题常常难以有效应对。

2.未能将职业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要确保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质量,需要从时代特色入手,也就是说只有将时代特点与学生教育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从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来看,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自身所学习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了解不够。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想要确保成效,必须融入职业教育的内容。

此外,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多数学生接触、了解信息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互联网影响下的教育活动最大特点在于知识储备量大、更新速度快。因此,开展心理教育时,如果不能将网络资源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就很难取得理想效果。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教育时,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缺乏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二、网络环境下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支撑,也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我们必须借助这一优势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1.结合信息化技术,创新心理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需要在一个相对舒缓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越轻松、越丰富多样,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就越有效。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心理教育开展的形式。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心理教育课堂更加轻松,无论是教学还是互动,都更加丰富有效。

此外,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隐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给与学生一定的空间,而且需要采取“一对一”的私密模式进行。因此,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通过相关软件让学生将自身问题发送给教师,教师也可以设置匿名留言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主动讲述自己的问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

2.丰富心理教育内容,实施多元教育模式。针对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特点,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就是内容单一。心理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教育,因此,想要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分析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须以网络为支撑,确保心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结合网络资源,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模拟相应的环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此外,还应该注意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在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完善相应的机制,杜绝不健康的互联网资源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现阶段,整个教育机制日益完善,教学理念也更加成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除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日益加强。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资源,同时也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海燕.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研究[J].心理教育,2013(12):105-112.

[2]姜珂.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5(8):75-79.

[3]李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J].科教导刊,2015(9):91-95.

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环境之优化 篇12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物资环境的优化措施

物资环境是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环节,是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资条件,物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场地设施。

1、体育教学自然环境的改善措施

自然环境是指教学场所的绿化面积、空气质量、噪音的高低、光线、气味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影响。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各个校园的自然环境都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坏。特别是学校在对校园改造的过程中,原有的场地环境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优化体育教学自然环境,第一,要适应城市自然环境的现状,加强教学自然环境的投入。根据学生的规模和需要,在运动场地周围进行一些绿化建设,妥善管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为在室外进行训练与教学的师生营造一个幽美的自然环境。第二,在规划校园建设的同时,要兼顾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这些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对此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合理的规划取得扬长避短的效果。如合理安排授课计划与内容,尽量符合人体生物节律,并充分利用室内场地,将阴雨天气的困扰降到最低。

2、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优化措施

场地设施作为体育教学的硬件环节,主要包括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等,它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环境,是一切体育项目的物资基础。良好的场地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教学与训练质量。然而,随着各院校学生规模的提高,关于体育活动的物资条件和空间范围是有限的,因而科学合理地规划运动场地与器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思想上,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适当增加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妥善安排体育场地与器材的维修与保养,营造出一个井井有条、错落有致的体育教学场地。其次,在运动场地的布局上,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场地的布局与建设。各项研究表明:不同的空间密度和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师生门的心理,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认真分析各个运动场地的特点,使得每个场地都能做到物尽其用,最大范围得为体育教学服务。在运动器材的分配上,要考虑到师生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种种因素,如哑铃的规格、沙袋的重量、球类的型号均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做到以人为本。还有,在管理上,要遵循每个体育场地与器材的规律,合理地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保持各场地的情节卫生,并对破损的器材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各个项目得以正常运转。最后,运动场地与器材的装修色调、光线这些细节因素应引起重视,良好的光线与颜色分布能使得师生们在运动时感到舒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改善措施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群体,其校风、教风、学风直接影响到群体中每个人的思想面貌和心里倾向。良好的心里环境不仅仅能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体育教学各方面的质量。

1、树立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比如,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争强好胜强烈、彼此竞争的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吸引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认同,促进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而体育教学目标需要通过体育教学内容来体现,如果教学内容乏味,那么师生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心里,使得教育气氛不佳,精神疲惫。因此,在创建体育教学心理环境时,应改革体育教学思想,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提供情绪场,使得师生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度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要积极开展各项体育项目的比赛,除全校性的运动会之外,还赢鼓励各班级、学院组织各种球类比赛,让学生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们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在校图书馆还要增加更多更全面的体育图书资料、加强校园广播对体育运动时事新闻的报道,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

3、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人际心理环境

教学工作能否有效进行,依靠着良好的教学气氛,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前提。这种人际关系包括体育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师之间要努力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对待体育教学工作要充满热情,互相学习交流,进行公平良性的竞争。对于学生之间的关系,校方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集体配合项目练习,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让学生们在团结合作的环境中共同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师生关系中,倡导师生之间的和谐,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独立性与自尊心,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做到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

上一篇:网络控制结构下一篇:学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