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广告设计

2024-05-11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共12篇)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 文化产业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使之兼具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结合市场需求, 突出技能训练, 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但是相当多的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设计能力偏低, 难以适应设计实践工作, 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设计技能, 这对职业教育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敲响了警钟。对职业教育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人才培养困境

由于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史较短,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在课程体系衔接与后续发展、实践环节的综合改革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 课程体系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设计人才不相适应。如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存在内容设置过细与课程周期短的差异, 学生专业学习内容过多与学科知识面狭窄的差异, 单一的课程设置和市场整体性综合设计的差异等。

第二, 在教学中缺乏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让我们的广告设计教育缺乏地域文化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前期看轻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训练, 仅仅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和艺术表现形式, 导致学生在后期综合设计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张道一教授说过:“应用型学科固然在于实际应用, 然而须有理论指导,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盲目性。”导致学生的设计缺乏创新和中国特色。

第三, 教学中单调、封闭式的教学方法、手段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专业人才的差异。部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扩招后设计专业教师不够就让绘画类教师代替, 用纯美术基础教育代替广告设计所需要的设计基础教育, 让设计基础课程训练与专业应用设计脱节。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通常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 而忽略学生角色的扮演:教师讲授———学生听完课、做作业———教师提出建议———学生修改完成———学生交作业———教师批改作业, 单调、封闭式的教育手段, 完全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 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型的广告设计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人才教学策略探究

近年来艺术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成为广告设计教育改革以及发展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所在。而通过相关研究和调查, 目前制约我国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的根本所在在于教学方式的落后, 由此本文结合上述问题, 根据广告设计专业要求, 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教学方式, 借助于合理的赏识教育的培养, 从而实现高职阶段广告设计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通过研究发现, 虽然很多教师的赏识意识有所增强, 但是很多学校存在评价方式单一, 以分数论英雄的倾向, 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应该得到赏识, 而很难发现班级当中“弱势群体”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赏识比较少。这里所说的“弱势群体”是指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 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较为一般甚至不符合教师要求的学生。教育面向的是所有的学生, 赏识教育更要面向全部的学生。赏识教育的实施就是为了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某一部分学生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 去寻找“弱势群体”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赞赏, 使他们得到关爱和赏识, 也能够真正地得到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1) 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多元化就是不仅把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内容, 而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要关注学生成绩以外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 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艺特长、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对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给予肯定和赏识, 努力挖掘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以质评为基础, 采用先进的评价方式, 不仅关注对认识层面的考察, 同时还要考察其行为层面的状况。比如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方法, 收集有关其发展状况的资料, 尤其是能够反映出学生优势的各类特长的得奖情况记录, 并根据材料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 评价过程动态化

评价过程动态化就是不止关注学生发展的结果, 而且更关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 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次评价机会, 以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还要在日常的教学行为当中随时随地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为了通过评价活动的过程为被评价者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促使被评价者展示自己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同时采用积极、恰当的反馈方式和评比方式, 使评价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比如, 在教育实践中实施赏识教育, 要学会肯定和鼓励学生, 给他们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提供充足的空间, 在评价过程中不能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 一定要将每个学生身上的才能都得到施展, 争取培养出具备优秀特长的人才。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加强学生、教师、家长的自评、互评, 使评价成为他们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而不再是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这种评价方式, 不仅使评价变成一个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从而加强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 而且在双方的沟通协商中, 增进了相互的理解, 有利于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有效地提供意见, 使被评价者接受和认同评价结果, 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多元评价避开了以往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不足, 促使教师用全面、客观、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有利于实现评价的科学性,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

2耐心面对赏识效果的反复

赏识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 立竿见影, 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反复的情况, 这一点同样可以在上述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 有的学生在受到赏识之后, 努力一段时间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 不能轻易放弃, 要做到持之以恒, 找出学生出现反复的原因, 并继续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对他们进行赏识, 使其得到强化, 从而使赏识教育可以真正地对这些学生的发展起到作用, 而不仅仅是昙花一现。

3根据反应积极调整赏识策略

面对教师的赏识, 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 例如, 同样面对教师的表扬, 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就会更加努力, 而有的学生就没有反应。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学会赏识学生, 而且还要学会观察学生, 发现学生在反应上的差异, 并据此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积极的调整赏识策略, 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赏识教育。

4表扬与巧妙批评相结合

赏识教育并非只是单纯的表扬, 实际上, 表扬只是赏识教育的方法之一。赏识教育并不是要排斥批评, 是赏识学生的长处、优点和进步, 并不是忽视学生的不足、缺点和错误。有问题就要及时提出来并促进其改正, 有错误也要给予批评, 不能迁就。但批评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要注意照顾学生的自尊心, 另外, 批评不能太宽泛, 要具体, 应该针对不同学生在性格、思维、情感、意志上的特点, 给予具体的的批评。只有在赏识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的同时, 巧妙地指出学生的不足, 把对学生的表扬与必要的批评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赏识教育的有效性。

5采取多方式、多情境、多引导的赏识方法

如果教师总用同样的语言、同一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的话, 赏识教育很难有效果。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赞赏能够与学生的爱好、意愿、及其心理特征相一致, 就可能使学生好的一面在自己的行为当中占据主导位置, 随之使一些不良的行为得到减弱或淡化。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实施赏识教育, 采取多情境、多方式、多引导的三维立体推进式的赏识方法。多方式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赏识方式。比如说某同学平时性格比较内向, 不喜欢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 那么教师就应照顾到学生的这种心理, 可以通过小纸条或评语的方式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多情境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赏识需要, 创设不同的情境, 营造氛围, 进行赏识教育。多引导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因材施教”、“因需施赏”, 引导学生体验成功, 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 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 随着经济全球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向“普及式教育”的转型过渡, 广告设计专业的盲目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我国的广告设计教育改革如果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将会导致广告设计教育改革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背道而驰。未来我国必须要加快教育体系改革与优化, 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培养, 并且高校与企业之间联动关系, 更好的使得人才本身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明道, 李晶.高职院校环境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2]杨洪春.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寻[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7 (1) .

[3]李志川.关于高职电脑广告设计课程设置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11) .

[4]舒江.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走校企结合实践教学之路初探[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0 (11) .

[5]包文君.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师资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中国广告, 2009 (9) .

[6]郝大欣.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教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

[7]万剑, 李兴远.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3) .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 篇2

按照《***二级教学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修订)》等规定要求,在贯彻总院关于教学管理及课程建设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特制订本办法。

专业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础上需根据《***课程标准制订实施细则》规定完成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对于每一门独立设置并由分院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课程,在专业教学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在开课前两周需完成课程的整体设计和至少两周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一、课程整体设计实施办法

1.课程整体设计应择优选择并确定首席教师。每门独立设置的课程,应有一份整体教学设计。一门课程的设计和讲授,原则上应由至少两位以上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允许部分交叉)。多人执教的同一门课程,应由课程组集体承担设计任务,共同研讨,各自完成课程整体设计,并在专业范围内邀请课程专家依据《***课程整体设计评分表》(附件3)对同一门课程不同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依据评审结果成绩最优的教师作为该课程的首席教师,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上报分院审批备案。课程首席教师对本课程的开发、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效果反馈、教学改进、教材与课件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负责,首席教师依据本规定获得课程开设的优先选择权。

2.课程具体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形式要求。根据课程整体设计的要求,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主要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思路组织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鼓励百花齐放。从有利于“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设计学生学习训练的组织形式,体现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英语水平。

二、课程单元设计实施办法

1.课程单元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文件。编写单元设计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教师按照课程整体设计要求,对每堂课的教学活动所做的设计蓝图,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教师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按照基本格式要求提交单元设计教案稿和课件稿,至少有提前两周的单元教学设计准备稿,课程单元设计材料须经专业主任审核、督导审查并报分院备案。

2.单元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要求。照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教师要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与实践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每一堂课,要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教案中应有明确而具体的能力(技能)目标和素质(态度)目标,并与知识目标分开来写。

单元教学设计教案要以课程的控制安排为主要内容,不要以教学资料为主要内容,不能以教科书的目录或章节内容的节录摘抄当作教案。所以教案中要着重写明的是教学的引导、启发、转折等要素,突出教学的过程设计和步骤安排,而且这个过程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小步快进的原则,将经过精心挑选、有实用性、针对性的职业岗位任务、项目、案例等实例,精心编排,精心设计,从初步掌握到深化拓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和训练过程。

3.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的格式与编写。教案编写一般以连续上课的一个时间段(通常为2学时,至多不超过4学时)为一个单元。每个教师都应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教案是教学风格的体现。“教无定法”,说明教案不宜使用同一模式的格式。教师应根据总院提供的模板基础上,在符合规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和创新精神,在教案上体现自己的特色。同一个教师,针对不同的类型的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有不同格式的单元设计教案。

4.正确处理教案与课件的关系。教师要明确教案与课件的区别,正确处理教案与课件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好课件,更要写好教案。单元设计教案是一堂课的设计蓝图,是实施教学的方案,是课程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多媒体课件是增强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之一,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而非唯一载体。课件是对平面教案的补充,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及能力的工具和手段。因此,课件并不是教案,教案中的有些内容是不能或无法在课件中表现出来的。把长篇累牍的教学内容搬上屏幕,并不是课件。

多媒体课件应该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精选内容,精心设计,图文并茂,声像聚齐,利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录像、视频剪辑等形式,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功能和视觉、听觉效果,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演示,才能增强教学效果,达到目的。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 创业教育 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谢一风,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浙江杭州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5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yb05128)和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度研究课题《全真环境下创业教育的实施与高职院校管理变革》(课题编号:SC15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37-02

创业课程设置是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枢纽和核心,决定着创业人才的生存空间与发展价值。一个合理、优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业教育的整体功能,从而有效地实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也必将丰富与发展课程理论。

一、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取向

借鉴本杰明·布卢姆等教育家对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当包括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两部分。创业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先天因素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强化和补充所形成的作用于创业的内在品质。创业能力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训练所形成的创业本领,是创业素质的外化形式。创业教育课程与科学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实施需要以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基础,但它并不侧重于知识教育目标,而主要定位于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规律和方法的教育,侧重于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科学文化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创业教育,不仅具有宽厚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而且掌握某一方向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技之长,还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突出的创业能力、顽强的意志、艰苦创业与勇于开拓的精神,最终成为自我就业者、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业者。

二、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是指设置课程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在一定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总体上说,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课程设置以创业能力要素分析为基础。创业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创业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的,即认真分析作为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如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创造和把握机会等能力,并在课程上予以相应的安排。

2.课程开发要综合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在课程总体框架上,学科创业课程、综合活动课程、创业实践活动课程均包含着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素质的要求与内容;其二,在课程科目设置上,创业教育课程是多门学科知识综合而成的跨学科课程,也就是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课程的整合、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的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整合等。

3.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一个缺乏主体性的人是难以独立完成创业全过程的。创业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造让他们自主思考、自由决策的机会,使他们在成为企业家之前首先成为“主体人”。

4.课程设计以创业活动为核心。创业活动属于实践范畴,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以专业知识技能和创业理论为基础,以创业活动为核心,加重实例引导和实践课程的比例。

5.考核评价以创业素质为标准。社会所需要的是创业型人才,那么学校就应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创业素质为标准的考核应在侧重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偏重于创业素质方面的内容,以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优劣为评价标准。

三、高职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种类

创业教育的课程应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划分,下列课程具有鲜明的创业教育内容:

创业意识课:以树立和培养创业意识为主要目的,主要通过榜样人物的专题报告、讲座等进行。

创业社会知识课:以传授和丰富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为目的,内容主要为经营管理常识、政策与法律常识、税务常识等,常以专题的形式或较为系统的授课形式进行。

专业技能课:以传授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使培训对象初步掌握一门自谋职业的实用技术。

经营管理课:以传授经营管理的一般知识和培训经营管理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内容涉及经营管理的各主要方面。

学习指导课:以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才有效率。作为创业教育课,应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和意识。

生活指导课:以指导生活方式、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涉及家庭生活知识、消费知识、闲暇时间的安排等内容。

职业指导课:以指导职业选择,培养职业角色感、责任感、道德感、事业心等为主要目的,涉及有关选择职业、从事某一职业的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四、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形态可以由两大类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构成。显性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包括创业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而隐性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简洁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有环境课程。

(二)不同课程类型的分析

1.学科课程的设置。所谓学科课程(discipline curriculum)就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在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课程。

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可以分为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三类。公共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必修,主要目的是形成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结构,打好理论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懂得市场经济的特点、规律以及应对方法,要介绍国内市场状况和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同时要增加法律、税收、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投资分析、创业心理和技能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内容。专业课要求每位学生必修,强化学生基本功的练习,旨在形成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加强创业者素质的培养,如应变、创新、决断、领导等能力的培养,开设如何制作可行性报告,如何筹措资金,怎样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用工手续以及营销知识等课程。在创业时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创业模拟来加强相关的创业经验,如开展模拟商店活动,让学生组成小组寻找店址、给商店命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通过体验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

与传统的学科教育不同的是,创业教育下的学科课程设置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从过去注重狭小的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不仅使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特别注意让大学生了解创业的社会知识和创业经验;二是要从过去单纯地传授专业知识,转变为不仅能很好地传授专业知识,而且特别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要从过去主要根据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来衡量学科设置的质量,转变为注重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评定;四是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因为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创业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精神状态,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融合。

2.创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在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创业实践课程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创业实践课程应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线,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扩大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领域和创业背景,丰富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为今后创业提供知识、经验和信息支持。

创业实践课程以活动与情境教学模式为主,采用活动、过程、情境、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创业实践课程活动中,使学生了解并参与小企业的创业过程,即发现机会—决策—规划—实施—评估—反馈。具体的实施办法可以采用模拟训练,创设逼真的创业情境,提供生产经营环境、管理方式、生产经营制度和经费等,让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创业知识进行如生产操作、经营管理和社交等多方面的模拟练习。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各项创业实践活动。首先,可以在校办企业或校外的生产实习基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次,通过学校的中介作用,参与社会创业实践,比如承包、租赁校内的各种商店从事经营活动。再次,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鼓励学生个人或合伙创办公司,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通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学校为其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最后,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到社会上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种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的方法,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也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

3.活动课程的设置。在创业教育课程的构成中,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是为指导大学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为中介的创业课程形态,也常常被称之为“经验课程”。它对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丰富大学生的知识,训练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培养大学生的爱好、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它与创业实践活动的不同在于它不涉及直接的生产操作和经营管理,而是主要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的活动。

活动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将创业教育融入原有的各项活动中,如班会、兴趣小组活动、文体活动、创业方案大赛等;二是开展创业教育专题活动,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如参观小企业、专题访问、请创业者作演讲报告等;三是开展创业教育项目活动,由学生完成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如各类小发明和小创造,使学生能够动脑、动手,亲自操作,搜集资料,进行观察、整理、分析资料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能力和创业意识。

4.环境课程的设置。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环境课程是一种相对显性而言的、隐性的、潜在的课程方式。环境课程能够使大学生在校园的各个空间、部位、活动中都会感受到这门课程中有形创业教育内容的启迪和感染,从而不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创业行为习惯。

环境课程通常不是以课程设置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以学校的物质文化作为载体,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把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设计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如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机制和价值观念,通过宣传栏、广播等阵地布置,鼓动创业立志成才的名人名言,张贴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和照片,结合学风、校风、教风建设举办内容形式都具有创新意识的活动,观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题材的影片,通过师生人际互动拓展和优化创业教育的心理环境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励其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文心.论高职教育中创业教育的课程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向东春.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3).

[3]杜宝芳.关于创业教育与创业课程开发的探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4]胡学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初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平台设计 篇4

关键词:顶岗实习平台,系统设计,高职院校管理

1 引言 (Introduction)

顶岗实习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实习模式, 但规范、高效的顶岗实习网络化管理仍处于积极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改进阶段。近几年, 虽然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门针对顶岗实习网络化管理开展了一些研究和实践, 但设计的平台通用性欠强, 功能欠全面, 使用欠方便[1]。有鉴于此, 文中分析设计了一个通用性好、功能性强、使用方便的顶岗实习平台系统。

2 需求分析 (Demand analysis)

顶岗实习平台应该包括两大功能: (1) 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即学生通过平台向导师汇报实习和 (或) 课题完成情况并寻求指导, 导师通过平台给学生回复指导。 (2) 实习管理。即通过实习管理功能实现对管理制度、实习要求、课题、群发信息、新闻等内容的管理, 通过计划管理功能实现对实施计划、实习单位信息变更、计划变更等内容的管理, 通过互动交流功能实现对建议举报、互动信息、定期监控、不良记录等管理, 通过论文报告功能实现对论文报告的管理[2]。

顶岗实习平台的用户包括学生、导师、系部管理员、系统 (教务处) 管理员、院领导五种。

该平台的限制与约束为: (1) 编程语言可采用ASP.NET/ ASP/JSP, 并符合编码规范;网页设计符合Web标准。 (2) 顶岗实习平台应能运行在Win2003以上的服务器操作系统 (含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以上版本) 和主流Web服务器上, 数据库服务器使用SQL Server2005以上版本。用户在安装有XP或Win7等主流操作系统的一般客户端计算机上, 通过主流浏览器的常见版本应能正常操作顶岗实习平台。 (3) 必须登录后操作, 并按权限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操作。

从非功能性需求上看, 顶岗实习平台应界面友好、简单易用、响应速度快、操作或出错友情提醒;系统运行稳定; 对客户端计算机配置要求不高;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便于根据发展需要增加功能;系统安装、移植方便。

3 系统设计 (System design)

3.1 设计背景

(1) 系统目标。设计开发的顶岗实习平台, 运行后应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定期监控, 并对实习进行网上统一管理, 从而有效地提高管理与指导质量、学生顶岗实习质量。

(2) 系统环境定义。计算机硬件:包括安装顶岗实习平台的远程Web服务器、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浏览顶岗实习平台用的客户端计算机。

软件:包括顶岗实习平台、AspUpload文件上传组件、服务器操作系统、Microsoft Office (Excel)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客户端计算机操作系统等[3]。

人机界面:在浏览器上显示的顶岗实习平台的各个页面。

(3) 技术路线。体系结构:B/S结构[4];开发与测试工具: Dreamweaver CS4或VS2008以上版本、Web服务器 (IIS/ JDK+Tomcat) 、数据库服务器SQL Server2005以上版本;代码编写:服务器端ASP.NET/ASP/JSP、客户端JavaScript和JQuery、AJAX技术等[5]。

3.2 软件功能设计

顶岗实习平台划分为登录管理子系统、基础管理子系统、实习管理子系统、实施计划子系统、互动交流子系统、论文报告子系统。

(1) 登录管理子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登录管理、新闻显示。 (2) 基础管理子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设置届数、实习启动、系部管理、专业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系管管理、领导管理、教师管理、公共信息维护、系统维护管理。 (3) 实习管理子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管理制度管理、实习要求管理、课题管理、群发信息管理、新闻管理。 (4) 实施计划子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实施计划管理、计划变更管理、计划浏览。 (5) 互动交流子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汇报管理、回复管理、互动总览、定期监控、不良记录管理、建议举报管理。 (6) 论文报告子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论文报告管理。

3.3 软件逻辑设计

3.3.1 数据流设计

顶岗实习平台的顶层数据流图如图1所示, 其余各层数据流图略[6]。

3.3.2 数据库设计

顶岗实习平台涉及的实体包括学生、班级、专业、系部、教师 (含管理员、院领导) 、实习单位、课题、实施计划、更新计划、学生汇报、汇报答复、举报、举报答复、论文报告、实习要求、管理制度、群发、新闻、未主动联系汇报、校导师不良记录、当前届数等, 可使用Sybase Power Designer建立概念数据模型[7,8], 再将各个实体及相应的各个关系转化成关系模式。本系统因为安全性要求高、字段较多、字段取值范围宽、记录多、要使用存储过程并定期执行监控作业, 故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 进而创建物理数据模型, 并生成SQL表创建代码。

3.3.3 用户界面设计

按照顶岗实习平台开发需求和设计要求, 设计的系统主页界面除包括常见的页头和页脚外, 还包括用户登录区和系部、学校新闻通知显示区, 以及“我的信息”编辑入口。用户登录后, 根据权限的不同分别进入相应的界面:学生主页界面、导师主页界面、院领导主页界面、系部管理员主页界面、系统管理员主页界面, 然后进行相应的操作。

为保证系统各个界面整体风格的统一, 各个主页界面、各个功能网页界面的页头均类似、页脚均相同。各个功能在组织时可采用Spry菜单栏形式。

学生主页界面上放置有相关提醒、汇报表单, 并显示最近的几次汇报标题等信息;导师主页界面上显示相关提醒、最近的几次汇报标题等信息;院领导主页界面上显示最近的几次汇报标题等信息。

3.4 使用场景设计

顶岗实习平台在各个高职院校使用, 一般安装在该学校校园网内的某台服务器上。 (1) 在校内访问系统:在校园网内能正常访问顶岗实习平台所在服务器的计算机, 安装的浏览器应是常见浏览器的常见版本, 浏览页面速度较快。 (2) 在校外访问系统:能正常访问顶岗实习平台所在服务器的计算机, 安装的浏览器应是常见浏览器的常见版本, 浏览页面的速度取决于所使用的网络。

3.5 部署与安装设计

顶岗实习平台应安装在Win2003以上版本的服务器上, 并安装Office Excel2003以上版本、SQL Server2005以上版本、AspUpload文件上传组件。条件允许的话, 可单独配置一台数据库服务器, 安装SQL Server2005以上版本。数据库服务器须安装SQL Server代理以便执行定期监控作业。

3.6 软件安全性设计

顶岗实习平台在安全性上的设计包括: (1) 使用SQLServer作为数据库, 具有较好的数据安全性。 (2) 使用系统必须进行登录, 不同权限的用户登录后只能进行各自规定的操作。 (3) 对用户可能输入的非法字符, 如:select, insert, ;, upda te, ', delete, exec, admin, drop, from, truncate, xp_cmdshell, netlocalgroup, and, chr, master, declare, *, char, script等进行过滤[9]。 (4) 上传的文件直接保存在数据库中, 避免恶意文件可能对服务器造成的损害。 (5) 导入Excel文件时, 对导入的文件进行判断, 确保导入的是Excel文件。 (6) 用户操作出错时均有出错提示。 (7) 在不同的Windows服务器上, 在两种典型的浏览器IE、Firefox下, 系统使用效果基本无差别。

3.7 程序测试流程与用例设计

测试时按照单元 (模块) 测试→集成测试 (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 →验收测试的测试流程进行。其中, 单元 (模块) 测试是由相应模块的开发 (编程) 人员在开发 (编程) 阶段自行测试, 而集成测试则是由测试人员根据测试用例专门进行测试的, 验收测试由用户进行测试的。具体的测试用例此处从略。

4 结论 (Conclusion)

文中设计的顶岗实习平台投入运行后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方便高效, 并能实行定期监控, 能对实习各方面情况进行网上统一管理, 从而有效地提高管理与指导质量、学生顶岗实习质量[10], 也可以在各个高职院校推广使用, 实现开发资源共享。由于顶岗实习平台一般挂接在校园网上, 并在Internet上使用, 因此, 可以实现各个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经验网上交流, 并且只需提供给上级有关部门一个用户名和密码, 就可让其实时查看各种信息, 实时了解各个高校顶岗实习情况。

参考文献

[1]凌玲, 徐金寿.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的国内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9) :142-143.

[2]肖彦春, 等.高职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管理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17) :78-80.

[3]李振涛, 刘洋.Web图片上传技术的探究[N].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55-58.

[4]何开春, 等.中华文化英文文章管理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3, 22 (5) :45-48.

[5]李俊成, 童宇.基于B/S的顶岗实习综合管理平台的构建[J].科技信息, 2012, (20) :227.

[6]田淑梅, 等.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7]肖海蓉.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软件开发实例[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3, 22 (7) :141-143, 182.

[8]李绍中.基于UML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建模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2, 25 (9) :49-51.

[9]王青国.浅析Web应用软件开发安全[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3, 22 (2) :5-9.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 篇5

摘 要:近年来,一门实用的艺术学科平面设计逐步成为高职院校一个的独立教学体系,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一定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平面设计论文

[摘要]近年来,一门实用的艺术学科———平面设计逐步成为高职院校一个的独立教学体系,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一定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创新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提出了建议。

试析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确立要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着重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高职院校有两个基本任务必须完成:一是在学生基本素质初步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国家的、行业的或用人单位的标准。毫无疑问,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职业方向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培养生产现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确定高职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必然是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了高职教育目标,又满足学生实际需要;既解决当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迫切需要,又体现和谐社会的理想结果。具体来说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零差异。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课程改革和调整时,必须按照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把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要求贯彻到课堂实践中去,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引进课堂,至少每个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体现一个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如秘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须要有秘书资格证的考试内容,最好课程名称能与考核内容统一起来;有些专业可在课程设置中体现2个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有与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对应的社会工作等类课程,还要体现有与物业管理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这样既可以为学生设计更广阔的就业前景,也更好地满足学生选择更多职业的需要。

2.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高职院校在设置新专业时都经过了严格的市场调研,都应熟悉职业岗位的技术规范,所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应采用从工作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职业核心能力等具体要求倒推的做法,由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每个具体的职业岗位有什么要求,我们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就要有所体现,并在实际贯彻中得以落实,使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要求相吻合。

3.学生毕业就业间隔零时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更严峻的就业环境,他们要与各类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职场竞争的大环境中遭遇,很显然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在这场竞争中是不具备优势的。所以,这就需要高职的教育者们,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就要瞄准就业市场,把实现学生毕业就业间隔零时间当作一个总体目标去追求,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各专业的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

高职院校专业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各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核心能力,而这些核心能力就是各专业课程体系具体目标的体现。总体说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1.职业行为能力。不仅要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职业技术知识及娴熟职业技能,关键是善于将基本的技能知识与具体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作人员。每一个职业都有特有的职业素质要求和能力标准,经这两个方面和在一起就会形成职业行为能力。

2.独立处理能力。独挡一面处理工作问题能力是高职人才重要能力之一,解决操作现场中出现的属于职责范畴内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当然独立处理并非是单干,但至少能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公关协调能力。高职学生要有事务接洽、商谈、沟通和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要具有合作意识和善于团队作战,这样才能更好地推销自己和较好地与同事相处。

4.组织管理能力。这是高职人才与中职人才的最大区别。如果说团队合作过程中职人才主要是根据计划安排完成其岗位应完成的工作和相应配合工作,那么高职人才除了要完成岗位应完成的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现场组织管理工作,在团队作战中其起将领作用。

5.自我完善能力。市场经济社会是竞争性的社会,所以每个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人都正处在学习型的社会中,必须要学会面对未来,不断学习,不断学会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提供学习平台,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提升自我竞争能力,开发潜能、勇于探索,形成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自我创建能力。

三、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目标的理论依据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性行为形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作为课程目标可以较好地表达能力目标,十分具体、确切,具有可操作性等特点。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目标。所以,生成性目标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因此,这种目标具有过程性的特点。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其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因此,“表现性目标”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目标实质上是“行为——生成性和表现性目标的总和”,各专业负责人要充分具有高职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当代人才市场的复杂性及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新知识以几何级数增加,学科知识本身向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方向发展,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人们以技术、能力的复合性来拓宽职业岗位的面向,灵活应对变幻莫测的多元世界。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篇7

现代的广告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广告策划的深化和视觉表现, 它是广告活动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现代广告设计要有机融合企业营销目标和广告战略本身, 通过营造一种引人入胜, 通俗而不庸俗的艺术表现, 向消费者传递商品、服务的信息, 构建商品乃至整个企业的形象。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这致使中国广告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自此中国广告业迎来了无比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之下, 广告设计专业在中国大地上空前繁荣, 广告设计专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才能使其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就成了当今广告设计教育界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以适应高职广告设计教育发展需要。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定位不明, 课程设置也不够合理, 而且教学方法也出现了高度不适应。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要想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目标做出正确定位, 首先就要正确理解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传统上, 人们将高职广告设计理解成为普通高等院校广告设计的一个层次, 进而将高职广告设计做成普通高等院校广告设计的压缩饼干, 这既埋没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特色, 也更影响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本身的健康发展。这一错误认识最终导致高职教育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不明, 即过于重视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构建, 而忽视了专业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

课程设置不合理。如前所述,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不是以造就学术精英为目标的, 而是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 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厚实的理论基础, 更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培养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时, 课程的开设应该秉承理论够用为度,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而传统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比重偏高, 实践课程比重偏低, 这严重背离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

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传统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囿于课堂教学, 教师大多采取的是“填鸭式”的说教方式, 以传授理论为主, 学生学习索然无味, 收效甚微。由于这种空间和教学方法的限制, 实践课程也大多流于形式, 缺少必要的实务操作, 使得专业学生的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模式重构

教学目标重构。依据前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应将现代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目标锁定为培养具有一定宏观把握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说来, 要通过教学活动使专业学生具有如下能力:

1.具有厚实的广告学理论基础, 通晓广告运作的整个程序, 熟悉相关法律法规;2.了解国内外广告事业发展现状, 能够把握其发展趋势;3.具有现代广告策划、创意、制作、发布的基本能力;4.熟悉公共关系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相应活动能力, 具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里面所讲的综合素质, 就是培养学生的策划、创造和表现能力。其中, 策划能力是培养专业学生对所服务企业经营环境、产品性能、投放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 专业学生应该能够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 提炼有效信息, 撰写出有预见性的个性策划方案, 同时对产品及其广告有着精准定位, 明确广告主题及其相应的表现手段和形式。创造能力是指培养专业学生广告创意的能力, 开发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进而利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设计出独具一格、行之有效的广告, 这是创造性能力体现的结果。表现能力一方面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 即通过对自己设计思想的阐述, 把自己的设计能力传达给客户;另一方面体现在由抽象概念到具体图形、实体的表达与展示上, 即将广告设计者特有的个性气质和修养通过美的规律表现在媒介之上, 运用色彩、造型、构图来传递信息。

课程设置重构。在设置课程时, 我们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实践性课程丰富, 理论课程够用为度;二是校外实践课程为主, 校内实践课程为辅。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 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设计课程:

在专业理论基础构建阶段, 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 我们发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为1∶1是比较合适的。在这一阶段, 重点是协助专业学生掌握中外传统设计理论, 这是当代广告设计思想的源泉, 是专业学生后续学习及从事职业的基础。同时, 在这一阶段也要等比例地开展实践课程, 且以校内实训为主。在具体操作时, 可以让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也可以通过设置主题性环节, 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其设计意识等。

在基础技能训练阶段, 我们认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为1∶2是比较合适的。在理论方面, 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协助专业学生对专项理论、高技术手段的把握。此阶段的实训依旧是以校内实训为主, 同时有选择地送学生前往优秀广告公司进行实习。本阶段的课程开设主旨是协助专业学生理论与技术手段的提升与改进, 特别是操作能力的提升。

同时,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时, 要将“双证制度”融入教学中去, 帮助专业学生为将来的职业奠定资质基础。

在综合技能训练阶段, 我们认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开设比例为1∶4是比较合适的, 这个阶段课程的开设显然是以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为主旨的。在这一阶段理论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重点培养专业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阶段的实训课程以校外实训为主, 校内实训为辅。专业教师应在校内建立虚拟广告公司, 配以特定的设计任务, 指导专业学生在与真实环境无限拟合的工作环境中, 以团队方式精诚合作, 共同完成“公司”任务。在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在实践中熟悉广告公司的操作流程。后期课程应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及时安排专业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定岗实习, 切实提升其一线实战能力, 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并为其有目的地就业提供有效机会。

教学方式、方法的重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广告设计专业应该具有与其自身特性相符的教学方式、方法, 而且其应该有助于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广告设计的理论与技能。为此, 我们将当今流行的符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方法融合到广告设计教学中来, 具体说来有:

在教学中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方式。高职教育是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 为了培养专业学生的这一能力, 就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 即将广告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有机融合, 让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 完成了复杂理论由抽象到直观的过程,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将所学理论用于指导实践, 第一时间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 这显然有助于提高专业学生与理论内容相对应的操作技能的提高。

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依据广告设计专业的具体课程特点, 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含有具体学习任务的项目, 在项目内部将理论与实践学习有机融合。这样就会使专业学生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将全部项目完成之后, 就实现了学生单项技能的提升。

加强校企合作。如前所述, 现阶段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陷。一方面, 从师资队伍建设角度而言, 我们可以将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送到企业中去实践, 也可将企业中的精英请到课堂上来给我们学生授课;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将专业学生送到企业一线实践, 这更有助于其设计、制作技能的提高。

建设校内设计室。结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特点, 成立校内设计工作室,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制作室进行创作训练、项目设计以及比赛训练。同时派出青年教师加强指导, 促进了学生学习, 解决了设计、制作的困难,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和设计的参与意识。

结语

本文系统回顾了传统高职广告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 构建了顺应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需要的新模式, 这一模式弥补了上述不足, 符合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校园WLAN覆盖设计 篇8

一、AP覆盖形式

1. 室内AP独立放装型覆盖。

应用于普通室内场所, 建筑结构简单, 由独立AP布点覆盖。天线可采用吸顶全向天线或吸壁定向天线, 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覆盖效果的要求是室内覆盖开通后, 主要覆盖区域内的95%以上位置电平大于≥-75d Bm满足设计要求;用无线上网卡接收到的下行C/I值>20Db。

随着技术的发展, 无线产品越来越智能化, 如X-sense灵动天线是锐捷网络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能天线平台, 它具备了智能天线的所有优点, 例如:能够通过多天线的组合, 形成不同的天线路径, 实现全方位覆盖;能够结合软件和硬件计算, 选择最优的天线路径, 达到良好的覆盖效果, 同时有效避开干扰;能够通过天线的组合和加成, 来提高天线增益, 提升覆盖性能等等。

2. WLAN分布型室分系统合路覆盖。

采用WLAN与原室内分布式系统合路的无线覆盖方式, 拥有以下优点:1) 可充分利用原有天馈系统资源, 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同时免工程勘测、建网速度快;2) 一个AP可接多个天线, 增加单AP覆盖区域, 显著减少AP使用量, 降低投资成本;3) 原有室内分布式系统的天线部署全面, 通过功分器及耦合器可将信号均匀并合理地分配到天线系统上, 使得WLAN覆盖信号均匀, 盲点少;4) 降低了施工量和由此带来的对建筑物的损坏和美观破坏。

3. 室外AP覆盖。

适用于校园室外公共场所开阔地带, 如图书馆前广场、体育场、学院绿地, 及无线接入用户密度低, 结构简单的建筑物覆盖。采用室外专用AP进行室外的无线覆盖, 天线采用高增益定向天线对室外开阔区域和建筑物的开窗较多的立面进行覆盖。对于建筑物的室外覆盖, 采用双立面覆盖, 保证无线信号覆盖效果。对于覆盖效果的要求是室外覆盖开通后, 覆盖区域内的95%以上位置电平大于≥-75d Bm满足设计要求;用无线上网卡接收到的下行C/I值>20Db。

二、无线覆盖效果理论计算

常见障碍物对WLAN信号衰减情况可参考如下经验值:

根据用户带宽需求估算指定区域内AP布放数量的方法参见下面公式:N= (用户带宽×用户数量×用户分集比例) / (传输效率×信道速率) ;用户带宽:指分配给每个接入用户的业务带宽;用户数量:区域内WLAN用户总数用户分级比:用户实际用满带宽的概率。首先用户不会全部同时连接网络;已连接网络用户的多数运用下, 数据为突发形式, 并不随时占用带宽。该值一般小于20%, 具体参数根据运营商对用户业务分析确定。传输效率:传输有效数据的效率。考虑管理帧、报文封装开销、信道竞争, 并保留一定带宽余量, 可采用40%参考值。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篇9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院校,毕业设计

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是学生在完成大一基础课、大二专业课学习,大三上学期顶岗实习后对整个高职院校三年学习期间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亲身经历,就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进行了探讨。

1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为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是完整体现学生系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并且通过顶岗实习的职业素养培训后的素质和能力,具有总结性、综合性作用,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大部分职业院校中,毕业设计往往和学生毕业实践综合在一起,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大量查找资料,部分工科院校要求在校试验以获取数据撰写论文、总结概括性强的要求不同,职业院校中的毕业设计注重学生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设计方向可能来自顶岗实习中的某一过程,也可来源于学生在毕业实践中所从事的相关工作要求,因此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及动手性,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一致的[1,2]。

2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的问题

(1)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顶岗实习后寻找工作,工作单位也希望毕业生提前实习以熟悉工作环境,毕业生想努力完成毕业设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近年毕业设计质量大幅度下降[3,4,5,6,7]。

(2)部分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并未根据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新形势进行改革,仍沿用以往本科毕业论文模式要求,使得学生从网络、书籍等渠道进行文字摘抄、组合,导致毕业设计理论性不如本科论文,实践性又脱离社会需求。

(3)由于部分院校的管理监督不规范,对毕业设计任务不明确,指导教师自身对毕业设计不重视,毕业设计环节经常是形同虚设,成为学生毕业前的最后过场。

3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如何创新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探讨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创新应基于工作过程,又要联系校内已学知识,并且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相互合作,从选题、指导、管理等方面层层把关,步步重视,才能涌现出质量高、水准好、能较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毕业设计。

3.1 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石,决定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方向。当前大部分院校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可分为以下3类。

第1类是指导教师给定题目,可为3~5人组成的项目组,也可是毕业论文形式,或者是结合教师科研的某一部分进行,此类选题限制较多,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发挥空间有限,更强调指导教师的作用性。

第2类是学生根据教师指定方向自主拟定题目,这一类较为灵活,但是教师需要更多的把握,避免出现范围过于宽泛或者过于简单使得学生不能如期完成毕业设计。

第3类是笔者所推崇的,即结合学生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选题,来源于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此类选题中,学生如果提前工作可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准备,如果正在寻找工作也可根据顶岗实习的情况准备,但都不脱离实践需求。同时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方面着手,在撰写和完善的阶段也是根据自身工作岗位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的过程,也是促使学生为达到要求不断寻求工作中有经验的前辈进行指导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认识到所从事的职业发展方向。以一名从事原材料销售的学生为例,其毕业设计题目可设定为**原材料特性及销售市场分析,学生从事工作的过程即为毕业设计要求,整个分析过程又与学生销售息息相关,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作的背景,重点在材料的特性分析及对应的销售市场判断,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销售业绩,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3.2 管理

对学生毕业设计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及管理,分为校内指导教师,和工作现场指导教师两类。校内指导教师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并以文本方式完整记录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合理把握毕业设计进程,填写教学管理部门下发的各类统计表格及监控表格。工作现场指导教师为学院聘请的兼职教师、能工巧匠,或者为学生工作中的前辈、师傅等引路人,他们是工作现场中具体指导学生工作方式的执行者,能及时准确的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经历来指导学生。这是校内指导教师所欠缺的,故校内指导教师也应主动联系校外指导教师,相互沟通、共享信息,合作完成指导任务。

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也应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毕业生此时处于提前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难免会碰上挫折、沮丧或者各类不适应情况,指导教师在这方便应给予关心和指导,促进毕业生克服不利情绪的同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例如可与毕业生约定每周一次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汇报工作状况和毕业设计进展,也要鼓励毕业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帮助。整个管理和监督的过程要持续至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教师给出相应成绩。

3.3 答辩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对检验毕业设计的质量至关重要。在答辩前指导教师应确保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是按期保质的完成,并且达到任务书的要求,并指导毕业生进行最后的文本排版、装订,作品装裱,样品编号等工作,以放松地姿态迎接答辩。与以往惯例不同的地方在于指导教师要指导毕业生了解毕业设计整个答辩中要突出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基点,并通过展示作品、样品等方式陈述给答辩委员,并附有工作过程的痕迹。

4 总结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一方面能解决学生毕业设计与工作的冲突关系,是二者之间的一个契合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完成能促进自身工作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好地融入工作,发挥所长。基于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避免了模仿本科论文的误区,与工作现场相结合的特殊性又增强了毕业生的实践性、技术性,是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一个可行方向[8,9]。

参考文献

[1]丁邦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62~64.

[2]胡光辉,仇雅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1:67~68.

[3]赖华清.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33~37.

[4]王新蒙,秦补枝.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l 7(35):247~248.

[5]丁邦俊.高职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及创新方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80~82.

[6]张慧敏.高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117~119.

[7]陈旭.高职高专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5):38~39.

[8]庄美男.林波.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2):79~81.

谈高职院校《设计色彩》的教学 篇10

一、目前设计色彩课程出现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在前面滔滔不绝的讲授知识点, 重点和难点, 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 基本陷入自我陶醉式的讲课状态中, 学生是否学习了, 学习效果如何在所不问。而学生的任务是什么?主要是进行被动的听讲, 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或者有另外一种情况, 教师简单说了画法的原理, 剩下的全是学生在操作, 教师不再讲解, 学生只靠自己的理解来学习, 摸着石头过河。这样可能走弯路。

2、设计色彩教材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 教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市场上各种设计色彩的教材比较多, 编者水平不一样, 导致教材编写的水平参差不齐, 教材没有一定的科学性, 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形成阻碍。

3. 师资严重不足, 缺乏专业方向的专职教师,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质量不稳定。

目前高校扩招, 导致高等院校尤其艺术类院校学生素质的下降, 进而影响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 随着老教师的退居二线, 更加需要大批的年轻教师, 但他们的业务水平还不如那些老教师, 快餐式教学培养的师资无法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

二、加强设计色彩课程的改革措施

原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交给你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因此, 针对目前设计色彩课程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决定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也反映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无法适应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结果造成设计色彩教学模式的枯燥、不灵活, 最终出现色彩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无法衔接脱节现象, 可能出现色彩设计课程形同虚设的情况。要想使教学取得成效, 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艺术类学生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 对艺术大师和艺术殿堂的崇拜, 才进入高校, 学习艺术设计, 即使学习设计, 但他们之前所接受的专业训练主要以绘画为主, 所以对设计色彩的理解模棱两可, 不是十分清晰。要求教师通过教学, 让他们明确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的不同, 从学习传统色彩的感性认识逐渐转入利用主观色彩理性地表现画面构成, 在思维层面上摆脱传统色彩训练对主观色彩思维创造的束缚,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转变设计色彩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思路, 以便学生及早进入设计色彩的学习状态, 走出对设计色彩认识观念的误区。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意识和设计创意能力, 意识是艺术的灵魂, 往往需要刻苦的磨练和感受, 要有扎实的基础和不断的努力。现在许多高校的设计色彩教学, 仍然沿用三原色对比与视觉对比等教学套路。这种方法缺乏主题性设计的导入, 导致学生学习的僵化, 不会灵活处理。打击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 要转变教学理念;同时加强基础色彩与专业色彩的联系, 不要割裂开来, 从色彩基础学习转型到专业色彩设计中来;掌握最新的设计方面的内容, 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将设计色彩教学重点放在色彩主观表现能力与创意培养方面, 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开发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便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而让学生在就业时基本具备胜任相应岗位的能力。

三、色彩设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色彩设计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有计划的变化。色彩设计是遵循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的, 不能偏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轨道,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课题设计时在内容上要注意围绕画图的主题并学会运用方法和技巧, 要严格限制设计的时间、技术、规格、流程等方面。围绕新的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计划来设计新的训练课题。在进行课题设计, 主要需要较严谨的设计态度和工作方法性。同时要兼顾趣味性、活跃性, 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并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并能更好的让学生学会思索和解答, 主要想想对色彩的感受、分析、记忆、表现与创造的热情, 研究色彩的主观性、风格的多样性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 发挥学生个性思维, 这也是色彩设计课程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增强设计色彩的客观形态向抽象形态转化训练过程的主动性。比如在风景设计中, 运用冷色调来表现阴沉的天气和灰暗的气氛, 暖色调来表现和煦的阳光和融融的春意。学生在进行设计时, 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同时要根据学生难感受来进行设计, 加进一些自己的思维的内容, 来充实这些色彩的理论知识。

总之, 色彩设计经过理论结合实践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 由浅入深的设计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色彩的配比和融汇, 来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 这样让学生体会更深, 并在日后的工作进一步加以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许亭方:《设计色彩》,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5年。

[2]胡明哲:《色彩表述》,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

论高职院校《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直接关乎课堂教学效率。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曾说:“现在,我们的看法,不但是二十篇《论语》,每篇都条理井然,脉络一贯。而且二十篇的编排,都是首尾呼应,等于一篇天衣无缝的好文章。”但是《论语》导读作为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我们不可能将《论语》的所有章节作为教学内容,放到课堂上,一方面受制于课时,教授不了那么多内容,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思考选择《论语》中孔子的哪些思想,怎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就成了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经过教学实践以及和学生的沟通座谈,我认为高职院校《论语》导读教学内容选取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否符合学生心灵成长。杜威说:“心灵是一个动词、一个积极的动词;一个积极的、寻求的动词;一个积极、寻求的、自组织的动词。”高职文化素质课程目标更应当侧重学生人文思想的熏陶感染,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精神世界的建构。二是否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日新月异,学生关注的内容千差万别,学生接受的思想多元多样。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道德根基,保持民族特色,始终是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定必须指向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自然衔接、合理过度和当代全释。三是否符合具体学习情境。《论语》导读课程应当依据高职教育情境,教学内容应当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经验水平,经过个人努力和教师帮助,能够达到一定标准,完成相应任务。依据上面三个原则,我选取了七个专题,分别是孔子个人简介、孔子谈为学、孔子谈礼、孔子谈孝、孔子谈交友、孔子谈仁、孔子谈社会责任,这七个专题涵盖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丰富,契合高职学生的兴趣点。

二.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的三个智慧是:放手、示弱、利用。教师在教授《论语》导读课程时,除了合理引导之外,要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学会放手,在学生面面示弱,充分利用有关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学习《论语》兴趣和热情,拉近学生与《论语》的心理距离,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诵法。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我把集中体现《论语》导读每个专题内容的有关章节集中到一起,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把它们勾画到课本上,给学生提出了朗诵的要求:一是课前五分钟,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大声朗诵老师要求的内容。二是课上十分钟,学生上课时要朗诵当前学习的内容,读会,读熟、背诵。三是每天二三章,大约100字,读10遍。朗诵拉近了高职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学习的同时内化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了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内容理解力。

2.分组讨论、探究法。《论语》导读教学班,通常都是100人左右的大班,以我们学校为例,一般同一专业的两个班一起上,我就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人数多时,一个班分五个小组;人数少时,一个班分四个小组。在高职学生普遍文言功底不是很强的状况下,我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个专题有关章节的基本内涵,包括文字读音、词语含义、章节翻译等等。其次组织各组学生对零散的章节内容初步建立起整体感受。再次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比如,探究孔子的礼的含义?孝的内涵?探究孔子的弟子冉有为什么是孔子学生中的反面教材等等。通过讨论、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组织表达能力。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在授课时,我也比较常运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等。例如在讲授孔子谈孝这个专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三个儿子都不孝顺其母亲的故事,带学生走入亲情情境,然后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平时如何对待父母的,学生亲情的气氛更浓,这时他们再学习孔子谈孝的内容就比较容易,也更能深入理解“父母唯其疾之忧”、“色难”等句子的含义了。

三.教学评价设计

高职院校纳入人文类通识课程《论语》导读,旨在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院校自身的特色,以人文学科为基础,以专业教学为支撑,对学生进行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因此,《论语》导读教学评价应依据这个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进一步的教学决策提供服务。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如下:(一)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对本门课程感兴趣,上课是否能紧跟教师思路,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讨论时,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自由阅读时,是否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二)观察学生课内反应。就小组或老师提出的新问题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自圆其说的见解,就已经学过的内容是否能温故知新,是否能做到全面、准确的翻译和合理阐释。(三)作业检测。作业分为背诵、课堂作文、课后论文。背诵检测主要反映学生知识积累的程度。课堂作文和课后论文能够集中反映学生学习的成果、思想的变化和认识的深度,是我最常用的最重要的评价手段。(四)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综合评价,我注重平时学习与最终结果相统一。平时评价重视每一课学生的学习质量,结果评价重视采用论文写作或者卷面考试的方式。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 篇12

1. 转变观念, 培养创新精神

广告业是新时代下发展起来的服务性的高新科技产业, 广告从业相关人员在每一天都必须要面对着全新的产品和客户需求, 每当有新的事物和问题产生, 广告从业人员就必须要通过深厚的积累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来适应并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 仅仅是具备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 只有在培养过程中让广告专业的学生形成创新性的思维和意识才能够真正地解决各类问题。

高职院校在培养广告专业人才的过程中, 通常是要面向全社会的, 要能够服务于社会, 并且同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模式, 最终要培养出的是契合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创造型的艺术型人才, 这些人才可以说是艺术生活化的代表, 是生活艺术化的开创者、实践者以及推动者,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于艺术及文化产品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 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作为广告设计以及制作专业的优秀人才, 必须要在丰厚专业积累的基础上具备创新意识,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 相关的高职院校一定要及时地转变教育理念, 全面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2. 设置体系, 实现开放教学

关于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训, 不能够仅仅依靠于基础的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教育,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们打开更为宽广的知识面, 让学生们广泛地学习。以美国为例, 美国广告专业的教育课程以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为主, 并且要有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市场学、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法律学和政治学等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广泛的涉猎各个方面的内容, 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在日后的领域当中发挥出创造性, 更加深思熟虑地思考问题。在中国, 广告设计的课程却只是以专业课的学习为主, 很少有其他的辅助人文学科, 比重比较小,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而且由于内容设置的不够科学, 经常会有一些相似的内容重复出现, 时间久了学生们自然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不能够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 甚至会对广告设计这个专业产生怀疑。

在这种局面下, 高职院校必须要重新整理自身的课程体系, 积极地推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 学校可以鼓励一些专业教师进入到广告专业的公司或者是企业进行兼职, 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地邀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广告设计是到学校进行广告理论的深入讲解, 采取座谈会或者是客座教授的形式来形成校企结合的教学, 从而使广告设计的教学更接地气, 也更加具有应用价值。

3. 重视学生, 调动课堂氛围

在中国的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传统的教育中总是重教有余, 反而重视学习不足, 或者是重视灌输有余, 而重视启发不够, 这种教育形式是必须要得到改革的, 尤其对于需要创新的广告行业, 复制式的教育不仅没有意义, 甚至会严重阻碍学生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在广告界当中需要大量的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 要求学生们必须能够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们的思维活力, 让学生们成为敢想敢做的人, 充满勇气和热情, 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必须要能够形成“教学相长”的双边互动关系, 将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一种人才的基本素质, 让教师讲授的知识能够成为学生们日后职业生涯当中“自然流淌”的血液, 成为一种能力。

所以, 在三年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说在一些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课外的教程, 让学生们通过课外环境来提升自己, 可以安排一些市场调查、创意设计、媒体调查、广告摄制以及制作发布等等内容, 让学生们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构建起实践的基地, 让学生们都有机会去考察自己, 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调节自己, 让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够创造一些经济效益, 并结合市场的调查为学生们选定课题, 让学生们能够在课程之外获得更多的知识补充, 实现课内外同步进步。

4. 加强实践, 探索新型模式

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未来的职业实践能力之间构建起一个桥梁, 更加侧重于学生们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建立起一些结合的项目, 帮助学生们在实践中更加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有利于对现代化新型人才的培养, 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师参与到一些项目的实践当中, 最终形成一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在中国的广告教育当中, 在形式上是具有一些时间环节的, 比如说对口地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 但是这种实习通常都是形式至上的, 并没有形成实际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院校采取了放任管理的方式, 通常都是学校介绍, 学生自己去找机会, 公司有需求的时候可以到学校吸纳一些学生, 在这个期间学生们才真正有机会进行实地的实习, 对于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和决策能力起到了切实的作用。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重点培养的就是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只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够适应新型社会的发展, 是促进我国广告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创新。

参考文献

[1]宋鹏.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文教资料, 2013, 01:123-124.

上一篇:电子邮件的通信安全下一篇:精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