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反思

2024-10-30

学会反思(精选12篇)

学会反思 篇1

我校确定“和谐育人, 幸福有成”的研究课题。课题提出, 建立有效课堂教学, 教师要以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如果我们问孩子, 在学习过程中你感觉幸福吗?大部分孩子会有疑问, 什么是幸福?学习还会有幸福吗?这是因为我们在教育中缺乏对孩子幸福感的引导。引导孩子学会反思, 在反思中知收获, 明不足, 从中体验快乐, 以积极、主动、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不断收获幸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学会反思, 快乐成长呢?下面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知识储备的反思, 幸福因子的营造

菲拉维尔提出, 反思就是元认知。元认知是一种反省思维。元认知的对象是个体自身的认知活动系统。学生的学习反思是以自己的学习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做出的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参与者自我觉察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波斯纳采用一个数学公式, 即:成长=经验+反思。在他看来,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 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能恰当地评价自我;让学生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 取得进步。由此, 我们要让孩子们理解反思的重要性。并在引导他们学会反思之前先对自己知识储备的反思, 为自己的学习设定目标, 为自己的反思营造幸福因子。

认知活动是学生自身的高级心理活动, 对这个活动进行认知调控, 无疑是在主体内进行的。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如何认识自己, 如何认识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是主体意识的表现。所以, 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 为自己制订学习目标, 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调控。如对于每个孩子, 我们要求他们了解知识储备后, 为自己定下能和哪几个同学比赛, 包括发言、表现、学习效果。对于知识储备丰富、学习能力强的孩子, 要为自己制订: (1) 在新知探索中, 要能自己主动获取, 我要争取有与众不同的想法; (2) 我作业的准确率达95%;而对于知识储备较差的孩子, 引导他们定下:我今天要学会新的基础知识, 我要争取发言3次, 老师同学对我有一到三次好的评价, 我要与差不多的同学比赛。这样使学生在反思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后, 定下目标, 朝着所定的目标努力, 也为一个阶段的学习反思播种快乐因子。

二、新知探究的反思, 体验学习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 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 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 并改进学习方法。”可见, 反思是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知识、改进学习方法的一项重要的思维过程。

反思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自己反思。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 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积极地对其实施监视、控制和调剂。并逐步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 从中体验和认识有关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验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的“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分之几”:车展, 第一天成交量:65辆, 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1/5, 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我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策略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找关键句, 画图表示题意。当学生画出各种图来表示时, 引导学生反思:根据关键句:“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1/5”所画的线段图如下:

说一说为什么第二天要多画出一小段, 而这一小段又表示什么?从而使学生理解, 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1/5, 是以第一天为单位“1”,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的成交量是第一天的1/5, 所以把第一天的成交量平均分成5份, 第二天要多画出其中的一份。当学生理解题意后, 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 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讨论交流, 这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体验幸福的一个很好的过程。因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一方面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题策略, 并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与他人在解题策略上的正确与错误、相同与不同, 对正确的给出证据和阐述理由, 对错误的要找出错误的原因。对正确但方法不同的解题策略, 需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特点, 优化解题策略, 等等。这样, 孩子们在多策略的方法下个性张扬, 体验成功的喜悦, 同时又在同学的互助互学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如孩子们在问题解决后呈现策略的多样性:

生1:65+65×1/5我先求第二天增加了多少辆, 再把第一天的成交量加上增加的成交量, 就是第二天的成交量。

生2:65× (1+1/5) 先求第二天的成交量是第一天的几分之几, 再求第二天成交量。

生3:65÷5×6把第一天的成交量平均分成5份, 第二天的成交量有这样的6份。

生4:65×6/5与上一个同学的方法一样。

生5:65÷5/6把第二天看做单位“1”, 那么第一天的成交量是第二天的6/5, 5/6X=65, 或者65÷5/6对应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这样, 个性张扬的孩子们在多策略的解决中思维火花不断碰撞, 学习的幸福感不断提升。而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 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想法, 从而进一步优化解题策略, 并从中认识、总结出等量关系。在认识等量关系后, 掌握基本的解题策略, 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目标达成的反思, 收获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 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反思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让每个孩子体验自己学有所成, 让其在反思中体验幸福,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我们觉得巩固练习阶段的练习设计尤为重要, 孩子们在练习中能检测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情况, 了解自己是否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维是否开拓, 是否达到一定的灵活性。由此, 可做到以下几点, 并让学生明确每个练习的层次性、目的性。 (1) 基础知识的巩固应用, 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感觉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我们周围, 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 (2) 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3) 变式练习, 思维拓展。鼓励攻克数学疑难问题, 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每个层次的练习, 都要留下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对于学习能力较一般的孩子, 让他们反思基础知识的作业情况, 让他们反思最基础的解题策略, 反思自己是否已达成目标, 是否还超越前一次的学习。在反思中如果达成目标, 老师同学包括反思者本人要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你能行, 你越来越出色了”“我能行, 我幸福, 我今天学有所成, 我会越来越出色的!”这样每次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下, 不断进步, 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而对于学习中等水平的同学, 则让他们向优秀的同学看齐, 进行反思时想一想:“我基础题都做对了吗?我都会理解吗?综合运用知识题里, 我能解决几道题, 思维拓展题我会吗?我比以往进步了多少?”这样引导孩子在反思中体验成功幸福, 并从中找到不足, 不断制订更高的努力目标。而对于优秀的孩子, 引导他们反思中想:“前面基础与综合题目是否全做对?哪些题目有多种解法?思维拓展题, 我会吗?我有几种解法?我是否能比其他同学更快想出来?”这样让孩子在反思中, 在你追我赶的竞争状态下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全课回顾再反思, 体验幸福求上进

反思是人们对客体认识操作的内化过程, 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 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总结时, 我们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并在反思中体验学习收获的幸福。同时从自身的不足与同伴的闪光点中制订自己的下一个努力目标, 不断追求上进, 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课堂总结时, 由学生反思本节课我幸福体验是:“这堂课我学会了什么?怎么学的?”“我有什么好的建议?我知道自己的知识缺漏在哪些方面?我的课堂表现怎样?今天得到老师同学的鼓励是什么?”这样让学生不断强化自己的幸福观, 增强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分析不足原因:我今天什么知识点没掌握好, 原因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没有梳理清楚?还是本课知识的学习缺漏, 或是以前的学习不够扎实?从而定下改进的目标:如何补救?利用什么时间补救?自己能够完成, 还是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对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再次定下下阶段的努力目标:再下阶段, 我将要达到怎样的一个学习层次?这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综合自我评价, 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总之, 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我们认识到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 是原认知理论的一种具体体现。反思活动进行的深度和广度, 能反映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进行的强弱。在反思过程中, 不但是原认知能力可以得到实际的锻炼和提高, 而且通过反思后的总结提高可以使原认知理论不断得到补充、丰富、完善和发展。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自我反思, 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扬长避短, 不断进取。从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更想学习数学, 征服数学, 在数学王国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从而幸福快乐地成长。

学会反思 篇2

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找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校情。松江区民乐学校是松江城区规模较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前三年,学校在创建规范、稳定型学校过程中,建立规范,稳定教学质量,确立了学校的地位。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过于关注教学优劣的偏向,使学校一直囿于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和谐成长、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怎样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以为,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的视角是:发掘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期中的更新点,我的实践理念是:管理人就是发展人。我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农村学校调入的,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了较强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比较扎实的基本功,但同时也明显地表现出教育理念的缺乏。然而,从年龄结构上看,我校年富力强的教师占了多数,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更新期,发展潜力很大。他们对学生学业的悉心关怀和敬业奉献精神应该加以传承和发扬,但他们需要引领,他们的专业素养需要提升,特别是在创新精神和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需要有效的培训和提高。我以为,关键是让他们“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我提出立足于校本培训,实现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是让教师的.工作学习化,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这基于如下几点认识: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是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同事之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该是基于主动式的校本学习,而非被动式“受训”,因而,构建教师校本学习机制至关重要。教师需要的是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但更需要的是实践性知识(默会的知识)。教学领域中,有许多体现教师个性化和实践情境性的知识,它们很难格式化: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也很难将它们“言传”给教师,只能依赖于教师在实践中的理解和领悟。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角度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在促进教师掌握这些隐性的、默会的实践性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对教师学习的认识是:教师学习是反思性的经验学习(教学经验是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学习是基于经验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学习是知行结合、当前运用的学习:教师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学习,而非以书本为中心。教师学习的推进策略如何让我校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我的推进策略主要有两条:在教学反思活动中促进教师反思性学习反思

[1][2][3]

让学生学会“反思”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内生比较优势;可持续成长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重要一环。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显然,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份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剖析,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一、反思思维过程

学生解决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尝试错误”,再加上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不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的解题思想的体现。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的解法时:例:解不等式3(1+x)

“无问题”的教学就是照本宣科,学生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解不等式的步骤是什么?

③解不等式时须注意什么?

学生经过反思,明白了此类题的解题步骤,从而建起牢固的认知结构。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在学习后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结合数学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为了使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让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进行整理,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提高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二、反思解题方法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例: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mx-3=0的一根是3,求另一根及m的值。学生按常规的解法是将已知根x=3代入方程求出m值后,再解方程求出方程另一根。教师此时启发学生反思“有没有其余的办法?”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发现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很快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反思两种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第二种方法的优势。

三、反思问题本质

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问题的本质重新剖析,在将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解决问题以后再重新剖析其实质,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之后,启发学生反思,从中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可使問题逐渐深化,还可使学生的思维对抽象程度提高。例如在教学完“圆的认识”的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忆交通工具的车轮,反思与“圆的认识”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经过反思学生发现,所有的车轮都是圆的,都在利用“圆的认识”的知识,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才使车子滚动向前。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可以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世界。”

四、反思错误成因

学生往往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在解题完之后,学生往往忽视对结论的反思,出现结果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计教学情况,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的本质,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学会反思,超越自我 篇4

教师尽管天天在教学的岗位上实践着, 但并不一定对自己的教学状况和特点认识得很清楚, 不一定能在教学这块阵地上找到并确定自己的位置。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边学边想, 其实, 教师自己也应该边教边想。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认真地把自己身上最独特而又最易于对教学施加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找出来, 要在教学规律与自我条件相结合的轨迹上, 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点”。因此, 笔者认为, 每一位优秀的教师, 都应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方面对自己进行一个梳理总结, 归纳出几个比较稳定的特点, 这是教学行为倾向的因素;然后从自己的认知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审视分析, 同样归纳出几个比较稳定的特点, 这是心理特征的因素;最后衡量哪些心理特点对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具有有利影响, 这样就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确立了构建自己教学个性的取向。

二、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认识自我, 寻找自我, 建立自我, 并不等于拒绝学习和借鉴。向别人学习, 永远是必须的, 关键是怎样学习。学习的目的当然是取人之长, 为我所用, 但绝不能照搬, 照搬是最低效的一种模仿。教师应该把别人的东西加以内化, 变为自己的东西, 融进自己的教学风格中去, 要把他人的每个精髓之处, 进行理论的分析、实践的尝试, 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思考吸纳的可能性, 内化之后体现出来的就变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即消化了食物, 吸取了营养, 长出来是自己的血肉。总之, 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是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精髓。

三、教学过程四要点

1.“实”。

教学目的要实际, 教学过程要实在, 教学方法要朴实, 教学效果要扎实。一个“实”学, 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就是实事求是, 切忌搞形式主义。教师不可华而不实, 特别是上公开课, 不能为上公开课而上公开课。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必须实实在在, 有实际内容, 让学生学有所得。笔者认为评价一节课实不实, 最基本的着眼点就是教师是否老老实实地教, 扎扎实实地训练, 学生是否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要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知识程度、能力状况的增长和提高, 看到他们由不会到会, 由想知到深知, 由不懂而懂的过程。

2.“活”。

笔者认为上课绝不能墨守陈规。笔者有个习惯, 每学期定一节课努力去钻研, 备出不同要求, 备出不同构思和不同方法, 到课堂上去自我检测效果, 而后再修改调整, 得到启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在于, 一旦有这种必要, 教师就能随改变课时计划。”教师课前设计的教案, 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的, 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 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从根本上说,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 人是活的, 是千差万别的, 那种一味地在课堂上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僵硬地“贯彻”, 不管学生的变化, 不问学生的反应, 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教学“圈套”上的做法, 不是在给活生生的人上课。“活”还表现在高度的教学机智上。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 一句示范, 一次板书, 一番激励, 都能显示巨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只有这样, 教师方能举重若轻地驾驭课堂, 机智巧妙地把握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动态, 把课上得有情有趣。

3.“新”。

笔者一直努力在符合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前提下, 既把课上出自己的特点, 又体现出鲜明的教学个性。笔者在备课时, 对每篇课文都是在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实质、语言特点、结构特点、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努力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案, 尽量不落入俗套、旧套。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丧失了创造性就丧失了教学的灵魂。在一般情况下, 一个教师的教学特点, 教学个性的形成, 是他不断地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思想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状况、思维品质、社会经历、生活经验、性格、气质和各项教学基本功的综合和整体的表现。这也同时对教师个人的知识内涵的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个性的教学, 才是真正的“我”的教学, 教师应敢于“另辟蹊径”, 敢于“独出心裁”, 敢于“标新立异”。

4.“深”。

这里所说的“深”, 不是“超纲”, 不是随意加大教学难度, 而是主要表现在对文章内涵的深刻理解, 对思想感情的深刻体会, 表现在对学生认识能力, 思准能力训练的深度和广度, 表现在增强学生语言感受力之上。比如语文课本中的朗读, 笔者对读的要求是要有层次, 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 均紧扣语言文学, 某些感人肺腑的文章要引导学生读出泪来。只有这样的教学, 对学生的感染才是深刻的。

笔者所说的这四个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只有综合使用它, 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对于小学生而言, 培养兴趣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 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 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只有有兴趣学习的时候, 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满怀兴趣地学习, 掌握快, 记得牢, 效果好。

如何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谈三点建议: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学生对教师是真诚尊重的, 充分信赖的。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 不爱护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反感, 或者望而生畏, 或者生厌, 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 从而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反感。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笔者曾在洪泽实小上学, 数学老师一教鞭打在一名学生的手上, 那孩子正有冻疮, 当时的情景在笔者的脑中总是挥之不去。从此, 笔者对数学老师产生了巨大恐惧, 这种恐惧延伸到了数学学科, 因此数学成绩也一塌糊涂, 直至后来上了中学这种情绪才得以调整。笔者从中吸取了教训:即使是批评学生, 你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关爱他们的。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喜欢你, 进而愿意上你的课, 学习兴趣也就容易培养。

2. 采用多种竞争手段, 巧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比如:笔者告诉学生, 写作文片段“今天的天气真热啊!”空喊“真热”是不行的, 要善于抓住最有特点的事物来表现这一气候特点, 抓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言:太阳、大黄狗、知了、花草树木、行人、冷饮店等。笔者再指导学生考虑文章结构, 用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 最后就是把这段话写具体:“太阳放射出灼人的光, 柏油马路几乎融化了。花草树木耷拉着脑袋, 大黄狗伸长舌头拼命喘着粗气, 知了不停地鸣叫, 路上行人大汗淋漓, 步履匆匆, 冷饮店里座无空席, 游泳馆里人头攒动……真够热的!”教师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他们看到题目才不至于无从落笔, 写出来的东西才真正有血有肉。

3. 立意求新, 敢于创造。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感和创造的艺术, 教师应从每一篇教材、每一节课做起, 要敢于在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设计、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在具体的教与实践中, 同一个教材, 可能许多教师会得到大致相同的认识结果。但是教师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敢不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正是对教师有无创造性的一个检验。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必须开辟新的道路, 寻找新的突破点, 发现新的联系;必须打破原有的模式, 努力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案, 要准备别人想不到的引入谈话, 考虑别人不曾考虑到的突破点, 选择别人未敢尝试的教学方法, 采用迥异于他人的教学过程, 运用的评价激励手段等, 从而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让人有一种“我怎么没想到这样教”的喟叹, 总之, 要使教学处处焕发创造性的光彩。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5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拿到文本,我就在想,这篇课文,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从“姓语”的角度上可以学到什么?

分析学情后,我发现其实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学生读了之后就能体会。分析文体后不难发现这篇表达方式的特别之处就是母亲矛盾的心理历程,始终有两种声音在母亲的心理:应该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不应该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更妙的是:在本学期选读文《剥豆》里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式。而且都是毕淑敏的文章。所以备课时我就把学习作者抓人物矛盾心理表达爱作为本文教学的重难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通过品词析句感受母亲曲折细腻的心理,更感受到伟大的母爱。同时通过对比读,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此时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目的已经达到了。接下来,我就应该提供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运用通过细腻的矛盾心理描写小练笔。通过写、交流达到用语文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于这堂课设计时一个整体的设想,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我就想说说:怎么教?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时我希望我的课堂“简约高效,一课一得”所以我在教学大胆删去繁枝末节。初读后直奔重点:这篇课文始终有两种声音在母亲的心理,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进一步让学生品词析句,在这一环节上,对于学生易理解的句子我不教,只品味了一个精妙的“句子”——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通过“换词”体会艰涩、坠入的好处,同时感受到母爱的深沉,此时,再让学生感情读一读,可谓:情之所致,水到渠成!这一环节的品味很重要,因为它能帮助孩子品出母亲细腻、曲折的内心。所以我让学生划出句子,边读边悟,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接下来在品味作者表达方式上,我引导学生对比读,让他们去看选读课文《剥豆》,这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一位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自己快了又放慢速度,希望让儿子赢,让他对自己多一些自信,但真的让儿子胜,又觉得会给孩子“虚假的胜利”,于是又加快速度,最后真的自己胜了,又担心孩子沮丧,可儿子并不在意,母亲终于释然。小小的一场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通过对比读加深了对作者表达方式的理解。为写作好准备。

让小学生学会反思 篇6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98-01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思考复杂问题后很少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因而不能独立地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即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主要表现有:学生做完数学作业便大功告成,至于作业对错,他们不去检查、反思;当作业做错了,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很快擦去原有做法,立即重做一遍,而不去反思他原有做法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结束后,他们不会自觉复习整理反思本单元或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后,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去进一步的反思;对问题解决背后所采用的策略以及策略优化不去总结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心理不去反思;等等。如何初步引导小学生学会反思、进行自我反思呢?

一、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喜欢反思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是因为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他们不是一张白纸,脑海中早已积累了或多或少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让学生学会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进行反思,并以此来学习新知。例如我们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教师只需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的质量:一个鸡蛋大约50克、一袋盐大约1000克、妈妈的一枚戒指大约5克、一只鸡大约3千克等,学生就能根据这些例子进行反思、比较、就能轻松的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又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已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体验了“转化”的思想,在后续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习中,引导学生反思“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探索方法,从而自己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也就是说,很多数学知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让学生学会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反思,新知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学生通过反思能轻松学习新知,掌握知识,在学习中就会乐于去反思。

二、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会反思

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和能力,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但并不是课堂上的每时每刻都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因为一个人对探究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性的,教师要及时抓住反思契机。在课堂中积极倡导的是学习主体的理念,引导他们由静听转变为主动探索,听中有思,思中有悟,在听讲中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具有反思性的见解。然后要让学生明确自我反思能帮助自己不断地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以反思促发展,以反思促提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经常向学生灌输反思的目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对反思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受到启示,体会到反思的好处,知道反思能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对与错,优与劣,进而有助于获得成功,养成反思的习惯。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也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有效。也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反思伴随着自身的学习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养成反思习惯。

三、写简单的数学日记促近反思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让学生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学生的反思意识才会逐步形成,反思的价值才能逐步体现。写数学日记(或周记)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把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以及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等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书面反思,不但使学生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进一步的端正,学习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知识结构体系更系统化、条例化、清晰化,概括、归纳能力进一步提高。例如:在一次次考试中,总是有大部分学生因为粗心,没有认真审题而造成错误影响了考试成绩;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心理压力惧怕考试,而导致慌乱做题产生错误影响了考试成绩;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理解题意而造成错误影响了考试绩。这时,抓住契机,让学生写反思日记,对自己的错误原因进行深入地反思。

学会反思 促进发展 篇7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是元认知能力培养的有效形式。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具体地说, 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 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 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所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 从新角度, 多层次、多方位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进行全面的考查、分析和思考, 能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通过反思学习策略、过程及结果, 能培养自我监控、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反思, 可以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反思能力培养时要遵循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认知活动是学生自身的高级心理活动, 对这个活动进行认知调控, 无疑是在主体内进行的, 所以, 学生必须学会了解自己, 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调控。教师要告诉学生反思的重要意义, 教给他们基本的方法, 提供必要的训练, 通过反馈, 不断加以矫正, 从而使之强化、内化, 把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2) 渐进性原则:和认知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一样, 反思活动也是渐进的。从他律到自律, 从单维到多维, 从浅显到深入, 从简单到复杂。正基于此, 我们在对学生训练时, 切勿急躁, 要遵循规律, 分成阶段, 逐步实行, 既要有序, 又要有层, 让学生在反思活动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3) 反馈性原则:反馈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证, 有反馈才有培养方法的改善, 才有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及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反思活动做出评价, 在评价中促使学生自己反思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结果, 并据此进行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策略, 并最终形成自我反馈能力。

三、培养反思能力的途径

1. 激发反思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德·卡德纳指出:私下的沉思会发展他们的内省能力。在新课教学中, 不能一味地把学习新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 不能一味地“教”到底, “学”到底, 学生需要“沉思”的内容、时间和氛围。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以问题来促进反思, 通过反思来生成更多的新问题, 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反思和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或者, 教师还可以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如:教学质量守恒定律后, 我告诉学生:4g硫和4g氧气完全反应, 可生成8g二氧化硫;又问:若是2g硫和6g氧气反应, 可生成多少二氧化硫?6g硫和2g氧气反应, 又生成多少二氧化硫呢?刚开始, 学生回答还都是8g, 我笑着摇了摇头, 在求知欲的驱使下, 学生自觉地进行反思, 发现后两种情况没有恰好完全反应, 从而巩固了对“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认识。

2. 创设反思机会。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常规活动的内容及程序, 我们尝试分下列几个阶段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机会。

(1) 学习新知识前反思。学习新知识前反思指向于未来学习, 是对准备学习新知识进行的反思, 它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的。如:在教学如何书写化学式前, 我布置学生收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已给过的一些简单的化学式, 学生写来了CuO、Mg O等, 甚至还“自作聪明”地写出了氧化铝AlO。 (当然, 这还是好学的学生经过一番反思、总结的结果;还刚好为我课堂教学所用。)

(2) 学习新知识中反思。学习新知中反思指向于当前学习, 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 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如:在教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我们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相比较, 从而巩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

(3) 学习新知后反思。学习新知后反思指向于过去学习, 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包括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进行评估, 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刚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时, 我每节课后都给学生布置课后反思提纲--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对今天这节课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这样, 有助于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系统的反思, 促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推动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 使反思伴随着自身的学习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 不断提高反思能力和学习效率。

3. 教给反思方法。

为使学生形成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中,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的:

(1) 自我提问。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可以设计哪些方案”等自我提问, 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2) 自我总结。如每节课后, 可引导学生总结;每一单元学完, 又可引导学生总结, 建构化学知识体系;每次考试后, 还可要求学生总结得失……

(3)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 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把评价和反思结合起来, 学生就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因为他人的评价, 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 才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总之, 反思可以提高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可以拓宽思路, 优化解法, 完善思维过程。反思对学生来说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探索活动和富有个性化的创新精神, 它具有挑战性, 是一种自我超越、自我完善, 提高问题意识, 优化思维品质。反思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最佳的纠错手段。反思在优化认知结构,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批判性和发散性、适应性和创新性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摘要:根据元认知理论,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提升能力、提高素养。反思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主体性、渐进性和反馈性原则, 通过教师激发反思动机、创设反思机会、教给反思方法来培养反思能力。

“学会求救与自救”的教学反思 篇8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第一部分内容———远离危险。远离危险, 只是我们少年儿童自我保护的基本措施。但是, 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很难保证不遇到危险。因此, 还需要我们“学会求救与自救”的方法和途径。那么, 在遇到危险时,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下面, 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实例。

教师请4个学生上讲台表演1个学生被3个不法分子拦路抢劫的片段。

……

师:如果遇到像刚才那位同学所遇到的类似危险,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下面, 先让我们分组交流讨论, 然后选派代表发言。

……

师:哪一组代表先发言?

生1:如果遇到像刚才那位同学所遇到的危险, 我们应该保持冷静, 勇敢地向侵害者说“不”。

生2:应该大声呼叫, 求助他人, 与不法分子巧妙周旋, 趁机逃脱险境。

生3:把钱给不法分子, 记住不法分子的相貌特征和去向, 事后及时报案, 拨打110电话报警。

生4:勇敢地、机智地拒绝侵害、反抗侵害, 与不法分子搏斗。

……

师:从刚才大家的发言, 我们知道, 在遇到类似歹徒敲诈勒索、拦路抢劫, 或者欺骗利诱, 甚至被绑架拐卖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注意: (1) 镇静、机智、寻求帮助; (2) 巧妙周旋, 趁机逃脱险境; (3) 记住不法分子的相貌特征和去向; (4) 事后及时报案, 拨打110电话报警。

师:上述讨论的事例只是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歹徒所带来的危险。但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还会遇到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险。当遇到自然灾害带来的危险时, 比如地震, 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谁来说说?

生1:如果是在家里遇上地震, 就立刻躲到床边或桌子边, 用枕头保护头部。

生2:如果是在学校, 要及时地跑到操场等空旷的地方躲避。

生3:如果是在卫生间里, 要及时地躲到卫生间的角落里。

生4:如果是被困在废墟下, 要设法向外传递信息, 保持体力, 耐心等待救援。

……

师:从同学们的讨论发言中, 我们还知道了应对自然灾害危险的方法和途径。当遇到类似地震的自然灾害时, 我们应该注意:一要想方法求救, 在没有办法求救或者向他人求救无果的情况下, 就要设法自救。

……

【案例透视】

上述教学内容为《思想品德》 (教科版)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2部分内容。教师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 引入了生活中的一些案例, 让学生讨论如何应对不法分子的拦路抢劫以及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险, 旨在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及应有的心态。教师积极创设了生活情境, 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让学生参与探究, 使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思考, 用自己的情感体验,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好像教学任务已经完成, 学生已经知道如何应对遭遇危险的办法和途径。但却没有把“求救”与“自救”的目标追求———生命安全至上放到应有的位置, 让人觉得教育教学品位没有提升。

新课程不仅要求落实“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 也要求注重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因此, 在教学“学会求救与自救”这一内容时,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求救与自救”的常识, 还应该教给学生“学会求救与自救”的方法和途径, 也就是说要教给学生“学会求救与自救”的过程或步骤, 还要让学生懂得“学会求救与自救”的目的。

让学生懂得“求救”与“自救”的过程或步骤, 是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体现。在遇到危险时, 特别是在遇到歹徒的敲诈勒索、拦路抢劫, 或者欺骗利诱, 甚至被绑架拐卖的时候, 求助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观察周围是否有他人可以求助, 若有, 则应该首先考虑向他人求救, 在向他人求救无果时, 再考虑自救。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求救”与“自救”的方法教给学生。还必须强调的是, “求救”与“自救”两者并不对立, 而是互相渗透。求救者向他人求救时, 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救助, 自己就无所作为, 而是要配合他人共同完成保护求救者的任务, 从这一点来说, 求救包含有自救的因素。

学会反思自悟体会数学魅力 篇9

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从不间断进行自我反思, 还要求学生经常地反思自己的所学知识, 引领学生在“反思中自悟, 在自悟中创新”。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新旧对比, 激发反思, 让学生自主整合知识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 不论是难以理解的还是熟练掌握的事实、概念、原理和理论, 学习者都能够对其产生一个整合的、符合常识的表征或者解释系统。因此, 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时, 要引导学生回望以前所学知识,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 老师说:“同学们,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2与5的乘法口诀, 3的乘法口诀, 你们能自己编吗?”话音刚落下, 学生跃跃欲试, 产生“非试不可”的欲望, 立马动起笔来, 自主编写“3的乘法口诀”。学生独立编写完后, 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 从‘3的乘法口诀’里, 你能找到熟悉的面孔吗?”学生很快地找出“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五十五, 三七二十一”这四句口诀。此时, 我再引导学生:“那么, 3的乘法口诀, 哪几句需要背诵?”这时, 学生只需背诵“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三六十八, 三八二十四, 三九二十七”这五句口诀了, 大大降低了背诵难度。我再让学生逐一介绍记住口诀的各种妙法。比如, 忘了“三八二十四”, 可以利用旧知———乘法的意义, 思考“3个8相加是多少?”也可以借助“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推导:“比三七多一个三, 就是21+3=24。”这里, 我帮助学生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引导学生去发现以前所学知识与现在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在反复对比、反思中, 也总结出一套学习乘法口诀的科学方法。

二、捕捉错误, 鼓励反思, 让学生自主接受新知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错误的课堂是遗憾的课堂。”在数学课堂中, 学生的思维火花如同繁星般数不胜数, 使课堂充满了惊奇、欣喜、困惑、错误。对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善用”,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帮助学生重组知识体系。

例如,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可能性》时, 在让学生感受“可能、一定、不可能”时, 我把全班分为9个小组, 准备了9个盒子, 盒子分三种, 一种放黄、白两种球, 一种只放白球, 一种只放黄球。设计意图很明确, 想让学生知道有的盒子可能摸出白球, 也可能摸出黄球, 而有的盒子不可能或一定摸出某种球。在小组活动时, 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 他们并没有按我事先预设的“乖乖地摸球”, 而是“偷偷地换球”, 把摸球的结果全变成一定摸出某种球。此时, 我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反思换球行为。

师问:“第一小组的同学, 你们原来盒子有什么球?你们为什么全换成黄球?”

生1说:“盒子里原来有黄球, 又有白球, 全换成黄球, 就能保证摸到的一定是黄球了。”生2说:“我们把黄球跟他们的白球交换, 我们组摸到的一定是白球了, 不可能是黄球。”师引导:“看来你们已经知道, 要保证一定摸到某种球, 盒子里该怎么放球了。如果既要摸到白球, 又要摸到黄球, 你们认为盒子里应该怎么放球呢?”

在了解了学生的“换球”根源后, 我认为学生的“脱轨行为”中有正确的思考。因此, 我并没有让学生把球换回来, 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 顺藤摸瓜, 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 找出脱轨行为的思维支撑。因此学生的行为虽“跳出预设”, 但却是“殊途同归”。其实, 学生的“换球行为”又何尝不是学生创造力的体现呢?

三、交流学法, 放飞思维, 让学生自主创造解法

由于学生个体素质的不同, 学习策略有优有劣。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学习策略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学习策略进行比较, 学习借鉴、掌握运用别人先进的学习策略, 并能加以改进、提高、创新。

例如:在学生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再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了如下几种不同分割的方法:

在肯定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后,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对比这几种解题方法, 哪些方法较简便, 哪些方法较复杂?哪一种解法与众不同?学生在交流比较中, 放飞思维, 展开激烈地讨论。此时, 创新不再是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学生很快发现计算组合图形, 有两种画辅助线的方法:分割法与添补法。

四、引导实践, 实验反思, 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知来源于实践。教育的实质就是激励学生全面参与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事实上, 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考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 进而内化为己所有。因此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实验、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 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 动手操作、实验反思是这节课的灵魂, 为此我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 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

(1) 猜想:圆锥体的体积与圆柱体的体积有关系吗?

(2) 设问:你通过什么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 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根据问题, 课后自主寻找材料, 反复实验、反思、改进、推导, 最终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

学会反思 篇10

1 教学反思的作用

1.1 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提高专业素养

提倡反思教学, 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 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 能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的责任感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曾经有人向一位特级教师问道:“在教学这个岗位上许多人都平平凡凡地度过了一生, 而你却成绩卓著, 您有什么秘诀吗?”老师回答道:“我没有什么秘诀, 只不过每节课后我都会对这堂课运一下神”。这个事例较好地诠释了一个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1.2 有利于教师积累经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憾, 教学中的缺憾对教师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果不进行反思, 这些缺憾或许永远隐藏在背后, 或许会“重蹈覆辙”。教师要反思失败的原因, 要敢于以批判的眼光站在自己教学的对立面, 反思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 对败笔之处要作深刻的剖析, 并设计有效的改进方案, 这样持之以恒, 教师就会不断超越自我。当然, 反思并不是只反思错误, 也要把自己好的经验记录下来, 用于以后的教学。要从多姿多彩中积累反思内容, 从“支离破碎”中抽象教学规律。比如新课的导入, 或引用诗歌, 或讲讲精美的故事, 或一组有气势的排比, 因文体不同而各异, 多实践和反思总结, 长期这样就能使教师的有效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进而转化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实力, 有利于教师的经验积累。

1.3 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的支持下, 我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原来一直认为教师是至高无上的, 总是居高临下, 不能去和学生交朋友, 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观念改变后, 在课堂上, 我能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自由, 倾听他们的心声, 肯定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进步, 使他们恢复了学习信心。当学生没做作业, 我会去调查原因, 原因找出之后我就会针对性地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不断地调查和反思, 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 也能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知不觉间, 学生对我亲近起来, 他们认为我和蔼可亲, 知识渊博, 讲解力强, 有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能使他们茅塞顿开。

1.4 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在每上完一节课后就静心沉思, 总会发现一些些成败和得失。如果能及时从课件的设计、学生思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问题讨论、创新能力、多媒体运用等方面做出深刻反思, 记下精彩的瞬间或疏漏之处, 写下心得与体会, 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的依据, 则可以扬长避短,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坚持反思就能从“点点滴滴的小收获”中悟出教育理论的“大道理”来, 不仅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而且还有利于开创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2 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2.1 教师要对教学反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其实, 现在的教学反思除了部分是自觉之外, 很多是由于学校的大力提倡, 甚至明文规定篇幅字数而写, 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寥寥几笔, 纯属应付;有的东拉西扯, 反思不到点上;即使有洋洋洒洒一大篇者, 也不过是重复他人之言, 毫无实际意义和价值。这样的反思, 与我们的初衷相去甚远。长此已往, 徒费时间笔墨而已。我想, 反思贵在真实, 反思的落脚点应是我们自已的教学行为, 教学进程完毕, 我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 与组内的教学老师一起研究讨论, 随机记录即成。千万别把它当成一项任务、一种负担。

2.2 在钻研教材中培养反思能力

一个有上进心、要求专业有发展的老师, 必须反复地钻研教材, 深入文本, 独立思考, 而不是一味地迷信教材或教参。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项链》一文, 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认识, 以前的教材和教参都只把她看做爱慕虚荣、爱幻想、不知足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这实际上就是片面的理解人物和作品, 给文学人物贴政治标签, 人们没有看到她身上的勤劳、诚实、勇于担当等优秀品质。文学是人学, 它表现的应该是人性, 当然包括真善美和假恶丑了。19世纪的法国本身就是一个浮华的社会,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 她不可能脱离社会, 不食人间烟火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难道穷人就只能甘于贫穷, 就不能奢望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吗?渴望幸福美好是人的天性嘛。可贵的是丢失项链之后, 为了偿还一条真项链, 主人公夫妇俩任劳任怨地付出了10年的艰辛劳动, 人也变得苍老、耐劳、实际多了, 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她的诚实喝彩吗?这件事挽救了她的婚姻, 让她活得更真实, 更有人格尊严啊!我在教学这课的时候, 就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对主人公也有争论, 然后我引导学生全面去看人物, 从丢项链前到丢项链后人物的变化等全方位地看, 学生都能接受从人性角度解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这就是钻研教材的收获, 也是反思的魅力呀。

2.3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来培养反思能力

我们常常在上完一堂课后及时写出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语文学科, 除了教给学生知识, 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另外, 教学观念的运用也很重要, 因为思想观念支配人的行动。我们都明白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关注学生的活动和可持续发展,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却常常与先进观念背道而驰:为了赶进度或追求一堂课的完整, 常常置学生于不顾, 老师以教代学, 满堂灌;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 课件的丰富花哨, 学生活动太多且缺少控制, 放羊式的一堂课下来, 学生收获寥寥。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误区, 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改进, 才会提高课堂的效率。又比如, 通过上课我发现, 高一新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很不适应, 感觉很吃力, 因为高中文言文又多又难, 初中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 初高中之间缺少过渡衔接, 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状态, 而且初中在语法学习方面本身就很淡化。了解了这种情况后, 我一般采用停上新课的方式, 先给学生补上现代汉语的语法, 包括词语、短语、句子成分及结构等, 文言文的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知识, 这些对学生学习文言也很重要, 先补上这些, 磨刀不误砍柴功, 帮学生扫除了学习道路上的障碍, 学生就能满怀信心的走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路上了。

2.4 运用各种资源培养反思能力

教师要学会“四字反思法” 篇11

一、学会及时反思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可部分教师常常把它当作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充其量他只能成为一个地道的“教书匠”,而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和自我发展。

对教师来说,“写教育随笔”无疑能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率。一节课上完了,教师应该马上回想一下:这节课哪些地方是成功的,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有时即使这种教学方法在这个班效果是很好的,那么到了另一个班,根据那个班学生的情况,教学方法还需要进行哪些改进和调整,然后在另一个班进行改进和调整后的教学尝试,并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再做今后的反思和改进。这样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清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捕捉课堂教学时的某个细节,及时记下课堂中精彩的小插曲。工作之余,平静从容地悠游于书籍之中,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在读书中反思,让教育名著擦亮自己的双眼,炽热自己的教育情感,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学会勤于反思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反思是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来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是帮助教师形成自己教育理想的有效途径。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更广阔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处理能力。一名出色的教师,会习以为常地、坚持不懈地对教育活动的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分析,进而进行反馈、调节,以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学行为趋于优化。

有经验的教师之所以有经验,就在于他们勤反思,善于反思,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在总结和探索中走向成熟。如他们上完一节课或教完一篇课文之后,习惯于坐下来回想一下,写点教后感,写下一得之见,记上疏漏失误之处;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到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件处理的巧妙方法等,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在课后做好记录,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一名教师,无论新老,总有自己工作的甘苦和成败得失,每上完一节课,或多或少会有些不足的地方,应该经常问自己:我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是什么?我的教学风格在哪里?我的教学步骤流畅有效吗?设计的活动步骤能吸引学生吗?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吗?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做好准备。如果遗漏太多,就得赶紧采取措施及时补救,并确保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将这些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的所见所思记录下来,并从理论的层面和教学研究的角度加以反思,就能为自己积累价值不菲的精神宝藏,而且还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

三、学会深入反思

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模式、方法等进行的系统回顾、分析与研究。教师应针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成功与失败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研究探讨课堂教学中哪些方法有效。有效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法、环节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进而针对教学方法加以认真修改、提高,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反思真正成为积累个人在教学方面经验的宝贵园地。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教师反思着力点主要还应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学策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教师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研究、课堂观察、课后小结或反思札记等形式表现出来,井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反思自己反思的内容与方向;还有反思实际教育资源,如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生活、学习体验,探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反思要成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必须以优化教学、提高实效为要旨.教师通过总结教学的成功之处、写教学的不足之处、写教学机智、写学生创新、写“再教设计”,把反思中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后续教学的具体举措,真正体现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师生的学习生活品质和提升精神境界上,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有力度。

四、学会务实反思

反思不是简单回想自己全部的教学情况,而应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具有研究意义的教学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做到反思点相对集中。可以是学校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可以是教学中遇到的共性的问题,或者是当前教研的热门话题,都可以成为“反思的点”。比如可以反思“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指导”,从备课开始,着重于“合作学习策略的指导”,课堂实践后再来看“合作学习策略的指导”的落实,研究名师课堂也去挖掘人家是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策略指导”的。长时间对于“这一点”进行反思,有利于接近问题的本质,让研究更加深入,更有实效。同时,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要发挥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的功能作用,即引领大家一起反思,进而提高反思的层次。如果反思只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的,那自然会有其封闭性和局限性,容易囿于自我。如果采用群体间对话,就不仅可以使个体的思路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会激起个体更深入的思考,激发更多的创意和思路。如对于名师课例,进行专题性沙龙活动;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看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研活动,会让老师们在反思中博采众长,“反思”的收获会远远大于“课例”给我们带来的收获。或者是“梯度备课”,就是在开学初请刚刚教过这一年级的老师帮即将进行教学的老师备课,把教材中的难点、教学中的得失进行交流,这种备课很有实效。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要做到课前反思与课后反思相结合;知能反思与教法反思相结合,既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这些教育教学方法是否科学、高效;“点反思”与“面反思”相结合,即一课时与全课时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反思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地完善教学。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而有效的反思应及时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反思后的得与失充分地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

学会反思 篇12

一、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有备无患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 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 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 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 (包括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式等) ,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 设计哪些练习以巩固新知识,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 都要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其次是将其他教师对该教学内容的一些教后记、教学反思进行阅读、比较、整理, 针对其中多次提及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把握, 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教学效果, 从而使每节课都做到有备无患。

例如:在讲《乙醇》之前, 我先对教材进行了整体把握, 乙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重要的烃的衍生物, 该课时在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物理性质是大家所熟悉的理所当然安排时间较少, 关键在介绍烃类物质 (例如苯) 时讲到有机物大多难溶于于水, 而乙醇却是易溶于水的有机物, 学生自然会通过实验来探究乙醇的结构, 而结构的探究我是通过乙醇与钠的反应来加以设计的, 同时也顺利引入了化学性质的讲解。另外,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以及阅读整理一些教后记发现, 学生对乙醇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比如催化氧化) 时内部结构的一些断键情况掌握不是太好, 所以设计这块内容时特意安排学生进行演讲、练习、总结, 确实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作为新教师, 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它能帮助新教师更全面的把握教材, 通过对教学设计中的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 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二、课中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查漏补缺

课中反思就要求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边授课, 一边观察学生参与度如何, 是否做到师生互动, 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 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 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学生有什么反应;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各种练习是否适当;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 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等等。要求新教师能够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思考问题或巩固练习期间, 对课堂前半段时间呈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 查漏补缺。

例如:我在讲必修1《金属钠及其化合物》这一课题中, 提出了“Na2CO3的制备方案”这个问题, 学生学习了Na OH的性质后, 很容易给出的方案是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Na OH溶液, 我对该答案进行肯定的同时, 给出了另一个方案是“先将现有的Na OH溶液分成两等份, 再向其中一份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 最后将两份溶液充分混合”。在学生完成教学案上配套的课堂练习时, 我猛然发现在给学生呈现这两种方案的同时, 没有及时将两种方案进行对比总结, 找出各自的优缺点, 于是在练习讲解中涉及到该知识点的地方特意转入, 及时补上了课堂上的这个“小漏洞”, 这就是课中反思的实效。

在当前新课改“自主”模式的前提下, 新教师应尽可能地转变方式, 将课堂放手给学生。由于课堂是生动开放的, 学生的思想是灵活多变的, 势必出现很多教学设计中没能预料到的情况。如果不管不顾学生的反应, 只顾自己完成任务, 这是失败的, 所以教学过程中的同步反思不仅对学生的关注, 也能使新教师驾驭整个课堂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通过反思, 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 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三、课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趁热打铁

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 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学习方法的运用, 科学、人文价值的认知, 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 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 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 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 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比如说: (1) 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 这些“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 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完成?为什么? (3) 假如你再教这个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作怎样的更改等。

四、阶段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总结提高

这是新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 是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 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经历, 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 提炼出其中的规律, 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没有经过教学反思的经验, 其意义是有限的。如果新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 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解读, 阶段反思就是要求新教师过了一至两个月, 将前面所写的教后记进行阅读、整理、总结, 将每课堂上的优点逐步亮化, 对不足之处加以研究更正, 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扬长避短, 从而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教师具有不同教学的风格和方法, 新教师通过不断地进行阶段反思, 如果收到了良好效果, 就应该保持和发扬。经过这样一次次的积累, 新教师慢慢会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作为新教师, 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 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 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反思, 新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 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敲, 具体地对于某一道题的解法、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 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 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 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 日积月累, 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摘要:新教师的培养是每个学校的重点, 本文从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课中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阶段对个人经验的反思四个方面对新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上一篇: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下一篇:A、B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