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运用

2024-10-04

学会运用(共9篇)

学会运用 篇1

理解是人们逐渐认识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关系、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知其然, 又要知其所以然。从语文教学对话的途径看, 理解是学生与文本的视野融合的手段。从教学过程看, 理解是一种心理活动, 是一种语文学习行为。言语理解是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或精神的重构过程, 这种重构是从文本的文字到它的意义, 从理解者的文化心理背景到文本的双向的过程中进行的。

人是需要理解的, 正如狄尔泰所言:“自然需要说明, 而人需要理解。”人正是在理解中确证了人之为人的存在。同样, 语文教学也需要理解。中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正处在迅速提高、日臻完善的阶段。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需要。

一、在生活中理解

长期以来有一种理性的语文教学观往往误导我们把“理解”理解为某种具体的认知过程, 称之为“懂得”“学会”“掌握”等, 或者把理解等同于情感上的沟通和一致。其实这是一种对象性的思维方式, 遮蔽了真正的言语世界, 营造出了一个虚幻的、枯涩的言语世界。我们认为言语要与生活同构, 理解一定要在生活中进行, 言语意义是从生活, 从世界中体会理解出来的, 理解表达的是我们与世界交互作用的关系, 绝不可能孤立理解。比如《诗经·式微》, 不同时代、不同生活, 就有不同的理解。《诗序》认为是黎候流亡卫国时随行臣子劝其回国之作, 因而古人常以之作游子思归的典故, 如王维《渭川田家》“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近人则多以为是表现征戎劳役之苦, 抒发征夫或劳役者对君主的抱怨。而今则有人将其理解为一首对话式爱情诗:“天快黑了, 为何还不回?”“要不是为了你, 怎么会在露水里?”“天快黑了, 为何还不回?”“要不是为了你, 怎么会在泥泞中?”其实语文理解从来不存在什么关于普遍法则的知识。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语文教育的方法论, 获得精确的、客观的、可检验的知识体系, 如“语文知识树”等, 而把不能实证化的价值问题等排斥在外,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还能是整体发展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吗?

二、在对话中理解

语文理解是有别于解释的对话。狄尔泰认为“理解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流过程。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开放, 便是向他说的话开放”。因此, 理解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过去的世界是一个他人的世界, 独立的他人在其各种产品中表达的世界。他们用象征来揭示自己的意向、感情、心绪、洞见与欲望。而解释者则希望在理解与解释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眼界, 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的知识。语文学科思维与自然学科的思维不同, 自然学科的思维, 是单一主体的思维, 它的对象就是客体, 意识的工作主要在于解释客体, 其方式偏重于独语, 而达于认识。语文学科思维则具有“双主体性”, 它探讨的文本, 是主体的一种表达, 它进入交流, 面向另一个主体, 另一个主体也面向作为主体的它, 进入对话的语境, 它需要的是理解。

巴赫金指出:“在解释的时候, 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在理解的时候, 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对客体不可能有对话关系, 所以解释不含有对话因素……而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对话性的。”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 主体与主体、意识与意识的交锋, “我”与“你”的相互讨论与了解。在对话与交锋中, 两个主体, 互揭短长, 去芜存精, 共同发现, 揭示真理因素。在共同的探讨中, 可能主体的真理因素多寡有别, 但都自有价值, 即使一方意识全是谬误, 也应在对话、批判中被揭示, 而不是在另一方面居高临下的肆意贬抑中被否定与消灭。即使是谬误本身, 也有其认识的价值的。当然, 在一定时候, 解释有时也是难以避免的。理解要求一定的价值判断, 其中包含了一定的解释。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俨然就是绝对真理的化身, 甚至连学生参与论争的资格都会受到置疑与嘲弄, 以致在价值判断中随意性的、情绪化的成分较多。至于说到尊重对方、进行对话, 承认在对方的阐述中存在某种真理, 这种情况更加凤毛麟角。这种你错我对、你输我赢、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都是长期以来形而上学猖獗的结果。没有相互丰富的愿望, 缺乏共同建设的气氛, 更无双赢的气度。这是标举“解释”, 而忽视“理解”造成的。

三、在争鸣中理解

理解和评价是一体的, 没有理解的评价是不可能。巴赫金认为:理解不能与评价分离开来, 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行为, 在理解行为中会产生一种斗争, 其结果是共同变化与丰富。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霸权主义思维方式, 表现为一种思维、观念的终极真理性、绝对权威性。人的思维、意识是多样的, 它们各有价值。一种思维所提供的真理, 只是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浪花, 它代表不了长河本身, 更无法具体显示真理长河未来的曲折流荡。真理的长河, 是有千条万条细流汇合而成的, 它们的相互关系应是一种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对话关系, 表现为多声合唱, 而非同声齐唱, 同声齐唱不适合于语文创造, 这是没有创造力的表现。历史、现实告诉我们, 把一种意识视为永恒真理, 并要强制他人接受, 顶礼膜拜, 这实际上必然导致漠视他人意识, 排斥他人的独立意识与思想的存在, 而把自己的意识当成一种超人思想, 转而变为独白、单语世界。事实上, 我需要他人才能存在, 他人存在也要以我为依托。

学会运用 篇2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气氛。

设置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机智题”(猜中猜),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索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如:在引入新课Let’s talk中,我将图片背对学生,让学生猜“What’s he like?”,学生不仅兴趣浓厚,又丰富了自己的表达能力。“He’s ____ and ____.”

二、注重口语交际,保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合作互助活动。在进行交际“Who’s your ____ teacher?”“What’s he/she like? ”“He’s/She’s ____ and ____.”时,我利用小组对话交流,看图描述,戴头饰交流等方式,使其洋溢于真实的活动氛围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锻炼了其口语表达能力。

三、拓展训练,丰富言语。

知识掌握的实效性在于运用。再对重点句型的拓展上,我让学生利用自己和老师,朋友,家人的照片,也可借助教师提供的照片,进行对话,这样,学生的思维思路打开了,并与旧知识相连,能自动的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并灵活运用。

回顾本节教学,感觉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能较好的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并能通过自己的创编来与同学进行交流。但在成功的同时,也不免发现了课堂中的缺陷:有的同学因为基础差,虽想说却不会用英语进行交际,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查漏补缺:

一、加强层次教学,让优等生再次提升新台阶,后进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敢于在课堂中开口说,发现自己存在的“小天地”。

二、借助小组活动,提高活动实效,让学生从实质上去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学会运用议论语句 篇3

让我们先阅读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现场决赛中的一篇获奖作文,感受一下议论语言的魅力。

为“北大高中校长实名推荐制”鼓掌

面对近来舆论焦点——北京大学的高中校长实名推荐制,我想说:“请为此举鼓掌!”

我知道,此言一出,无数质疑反对的口水立刻想把我淹没。但是,舆论就像一壶开水,需要人大胆地揭开“壶盖”,剖析事情的本质,那些沸腾的泡沫才有可能平息,甚至化为雾气消散。我不怕“北大的校长推荐”这壶开水烫手,想在此掀一掀“壶盖”。

【开篇亮出“舆论焦点”,并以“我想说”鲜明表达观点后,接着针对自己观点可能遭到的质疑,以“但是”转折,运用比喻,强调论述这一观点的必要性,生动而有力。思维层次清晰,议论味道浓厚。】

最沸腾的“水泡”莫过于对选拔程序公平、公正性的疑虑。你可以指责选拔制度中留有徇私舞弊的缝隙,却不能推翻铁一般的事实:整个过程并无“腐败”丑闻。为什么看似最容易发生的事最终未发生?因为“实名”让校长们牢记学校及个人名誉,因为信息公平制让选拔透进“阳光”,更因为公众的高度聚焦让校长不敢存丁点儿私心。说到底,是监督让“权力”进了笼子,保证了透明化。那么,何必再纠缠于“公平”与“不公平”的争辩,何不抬起头来,好好审视客观事实?面对结果,我们需要总结经验,需要反思而非反驳。推荐的顺利进行再次证明监督机制的重要性,这才是需要我们珍视的财富。

【针对选拔公平公正性的疑虑,作者以一转折句肯定“整个过程并无腐败丑闻”,铿锵有力。接着连用“因为”“那么,何必”等句式,阐述了理由,解释了疑虑,提出了质问,充分而有气势。】

另一大“沸水泡”是批评北大选才效果上没有给“偏才”“怪才”合适的通道。我认为此言欠妥。从北大方面来看,该校本来就要选“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而非“偏才”。从学校方面看,太“偏”太“怪”的“材”恐怕加了分也考不上北大,校长怕浪费名额。再说,“偏才”“怪才”的标准是什么?没有统一明确评价标准,一旦离开分数这把目前最“直”的尺子,校长恐怕将身陷“口水门”,因此不敢选。从公众方面看,又想要“偏才”,又怀疑“偏才”会“偏”私,岂不自相矛盾?所以,不要揪住一个缺点就全怪在北大头上,任何问题总由多方面因素引起,不反思自身,却追求一个新制度的无比完善,本来就犯了完美主义错误。

【针对选才效果的批评,以“我认为”明确表示了否定;接着连用“从……方面看”的句式,间以“再说”“因此”等表议论的词语,层次清晰而又全面严密地分析了各方面的思想态度,让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理由。最后以“所以”引出的结论就显得自然而深刻。】

还有人认为这是北大为应对以清华为首的“五校联考”的抢生源妙计。但追求优质生源本是所有高校的目标之一,也是他们天经地义的权利。因此,北大此举无可厚非。甚至还有人挖北大内部弊病,竞传出话来,说北大是“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三流的管理”,我想,这恐怕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了。

【以“还有人认为”“甚至还有人”摆出另外两种看法,然后以“但”转折,以“因此”作结,以“恐怕”讥讽,鲜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否定了“有人”的一些看法,驳得有理有力,也驳得有条不紊。】

不要再挑毛病、放大缺点了,好好审视该制度值得肯定的一面吧。应该说,北大此举开天辟地,为中国“高招”探索了一条新路。这是一种大胆改革的创新精神,它为高三学子照亮了另一条升学通道。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人人可见,但为何一旦有高校另辟新路,试图改变现状时,人们又纷纷批判,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莫不是想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我想,高考的最大问题在于它的“独木桥”性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统一的选拔,却忘了没有千篇一律的人才。因此,北大无疑在为中国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添砖加瓦,这是推动“独木桥”向“立交桥”转变不可小看的力量。

【从正面论述了北大实名推荐制的意义,运用反问委婉批评了对北大这一制度持否定与怀疑态度的人们,并以“因此”作结,突出强调了北大改革招生举措的价值。】

诚然,批评也是有道理的。我并不想全盘肯定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经历被人们逐渐认识到普遍接受的过程,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客观分析,汲取经验,弥补不足,这才是健康的态度。

【以“诚然”领起,肯定了“批评”意见“也是有道理的”;用“但”转折,提出了看问题应有的“健康的态度”。论述显得辩证、合理,易于被读者接受。】

任何事物,总是解构容易建构难,批判容易建设难。不过,我也有个小小建议。首先,制度本身可以进一步细化监督程序,建立从“公开”到“处理举报”到“调查实情”到“再公开”的完整流程;其次,也要考虑开设农村中学优秀学生进北大的渠道;同时,社会需要营造一个诚信的大环境。不过,这要求每个公民的长期努力,它是个积累的过程。

总之,面对“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可“一棍子打死”,不可因噎废食,需要大众的鼓励,需要发展完善。鼓掌吧!让中国的人才选拔渠道在北大的带领下越走越宽阔,越来越丰富多样!

【针对“难”题,提出建议,以“首先”“其次”“同时”显示论述层次,以“不过”表明辩证认识。最后,以“总之”冠于结尾段,鲜明地对全文的论述做出总结,强调自己的看法,突出中心论点,照应开篇,显得结构严谨。】

nlc202309041020

这是一篇在现场竞赛中获奖的作文,小作者在一片质疑声中,敢于给“实名推荐制”鼓掌,立意上的独特性实在值得嘉许。小作者的智慧在于用选拔过程透明的事实和应试教育必然改革的趋势击破质疑的“沸水泡”,让质疑回到理性思考、合理改进的发展进程中来。这让人联想到白岩松的一句话:“我只用建设去破坏。”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驳论中准确合理运用一连串表达议论的词语与句式进行说理,不仅表现出清晰的论述层次,更表现出严密有序的分析说理、批评驳斥,辩证有度,深刻有味。

例文给我们的启发是:议论文写作语言的重点是熟悉并运用议论性“词语”与“句式”。使用三组“词语”推进论证

1.我认为、可见、因此、所以、于是、总之(综上所述)。这组表达分析说理以强调观点、结论的词语,主要是用于概述材料(包括引出观点的材料、论据材料)以及对材料的分析之后,表示引出的观点或得出的结论。

在概述某种现象或事件或某个材料后加以分析,从中得出某个发现或结论,以得出观点,或者以此表示过渡引出观点或下文,常常用能够表达结论或发现的词语“我认为”“可见”“因此”,它可以用在文章或语段的开头,表示过渡或表达观点;也可以用在文章或语段的中间或结尾,表达观点与结论。“我认为”还常用在对不同现象、不同观点的鲜明判断。例如: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并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2013高考广东卷《让爱双向流动》)

作文开篇以“可见”表明从名言中发现道理,以“因此”表明分析后得出论点。

在文章或语段的中间或结尾,在指出某些现象或举出事实后进行分析,表达由此产生的表现或结果,常常用“于是”一词表达,这样显得自然而流畅。例如:

当暮霭沉沉之时,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之时,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每一个阶段时,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不合时宜的任务。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渐行渐远,消逝不见。

(2013高考浙江卷《遗失的童真》)

列举种种生活现象之后,以“于是”表明结果,为立论与展开议论提供了前提,突出了议论的现实意义,显得流畅自然。

在文章主体展开论述即针对论点叙述材料、分析评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论述的结论,强调或突出论点,常常运用“总之(综上所述)”之类的词语。一般用在全文结尾部分,清晰表达全文的总结或结论;也可以用在论据丰富、层次较多的分论点论述的结束部分。例如:

综上所述,不可从哈哈镜里去认识自己,当把自己放在显微镜下时,也要注意正确地把握自己。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应该把自己放在哪里利用起来,必须要以正确认识自己为前提。

(201l高考天津卷《将自己放在显微镜下》)

这是作文的结尾段,以“综上所述”总结上文论述,强调了认识自己的正确态度,引用李白名言后又用“但是”转折,突出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得体,辩证,令人信服。

2.其实、也许(或许)、再说、另外。这组词语表明在上一层内容或论证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一步,使论证更深一层。

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常用“其实”一词,以起到揭示真相与本质的作用。表示意思推进一层,使表达的内容更完整、更全面,以防止有漏洞,常用“再说”“另外”一词,增加说理的严密性。如果要表示一种不肯定的假设,表达多方面的可能性,常用“或许(也许)”之类的词语,这样可以使议论更诚恳、更全面。例如:

如今,“逃亡”的哪里仅仅是蝴蝶?恐怕是整个大自然。曾经那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原配世界渐渐远去,浮躁与欲望充斥人们心灵。人们将自己当成了地球的主宰者,忘却了自己也只是地球“住客”的身份,更忘却了万物平等、互相依赖的道理。

或许是没有意识到哪怕很小的行为也会对自然造成巨大影响;或许意识到了,但为了一己私利,将大自然的哭泣与求饶抛到了九霄云外。

有人预言:将来,雷暴与大雨将不再是上帝的行为,而是人类的举动。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现代,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万丈豪情也将化作泪水与哀叹,那种苦涩将比“杜郎重到须惊”深重百倍。自然之殇,比家国之痛,更令人揪心。

(2013高考江苏卷《蝶失》)

揭示人类伤害大自然的举动带来的严重后果,论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两个“或许”引出人类行为的两种原因,揭示与批判显得诚恳而深刻,增加了议论的厚度。

3.诚然(当然)、然而、但是。这组词语表述论述过程中的转折。

围绕论点摆出某些观点或论据以后,既承认、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又辩证分析其不合理、不恰当的一面,对比、衬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前面所谈内容的审视拷问,而且,“诚然(当然)”与“但是”常结合使用。例如,论述“富有的真谛”,在摆出生活现实后,展开论述:“诚然,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物质上的财富使人们迷失了人生旅途中的坐标……但是,仰望历史的星空……”经常运用这种转折句式,议论就会不断深入,就会出新意。再例如: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受悲剧,心灵容易浅薄,灵魂不易伟岸。傅雷曾说:“没有悲痛的人生是轻佻的。”悲剧正是穿过肤浅的表象,直抵人心深处的力量。同样,一个民族如果只爱喜剧不爱悲剧,这个民族就容易在感性的哄笑中迷失方向。反之,一个民族喜爱悲剧,这个民族的理性思维会格外发达。在古希腊那两个世纪的悲剧时代中,哲学得到了空前发展,人类理性思维异常活跃。

其实,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苦难这一悲剧性因素。近年来的震灾、矿殇一次次刺激着国人的情感,但人们的关注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惨剧而非悲剧上。惨剧之悲,悲于“听任自然”的无奈与无助;而悲剧之悲,悲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绝境反抗。多感受一些悲剧,心灵将更为坚韧。当然,我们并不期待现实人生与悲剧同行,但悲剧感应成为我们的心灵养料,感受悲剧应成为一堂永远的必修课。

nlc202309041020

(南京高三模拟考试作文《必修课》)

这是以“感受悲剧,理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为中心论点的议论文结尾部分。第一段以“如果”领起论述段中心,以“同样”“反之”递进论述并引出对比,分析不懂感受悲剧的危害,突出感受悲剧的民族意义。第二段以“其实”领起,联系现实,并以“但是”转折指出现实中的现象,引出“惨剧之悲”与“悲剧之悲”的区别、辨析,突出了感受悲剧的现实意义。最后一段以“当然”“但”构成辩证论述,强调感受悲剧的必要性,再次明确题意,突出全文论点。运用三类“句式”展开论证

1.学会运用“对于……(来说)”。

深入论述一个问题,往往要考虑到问题涉及的诸方面,我们借助“对于……(来说)”的句式,就可以进行多方面论述,增强论述的全面性和辩证性。例如:

生活是多棱镜,尊师也需面面观。

对于学生,老师是自己吮吸知识乳汁的母体,“见到老师问声好”,应该。更应该的是,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消化老师的悉心批改……真正的尊师,是万分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

对于家长,老师是给生身骨肉扬起生活风帆的向导,“老师登门敬香茶”,应该。更应该的是,不袒护子女的过失,不忘却老师的叮咛……真正的尊师是密切配合老师培育人才。

对于社会,老师是人类灵魂卓越的雕塑家,把当老师视为“最令人尊敬的职业之一”,应该。更应该的是,濒临坍塌的校舍急需修葺,老师的衣食住行有待改善……真正的尊师是鼎力协助老师办好教育。

(《尊师面面观》)

连续运用“对于……”的句式,可以全面地、有层次地展开论述。

2.学会说“有人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假如说(如果)”。

一般来说,提出一个正面的观点或论题,要“反过来想想”“换个角度想想”,这就可以借助“有人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假如说(如果)”列出不同的观点或提出一个反面的观点,通过分析、论证或驳斥使自己的正面观点更有说服力。《为“北大高中校长实名推荐制”鼓掌》一文中就成功运用了“有人说”的句式。又例如,论述什么是“真正的尊师”时,用“有人说”摆出几种不同的尊师观点,加以分析论证,论述就全面而深刻,正面观点更具说服力;在论述学生、家长、社会“真正的尊师”后,用“假如学生、家长、社会是尊师的‘那面’,老师自身也就成了尊师的‘这面’。如果‘这面’粗(才疏学浅)俗(辱人贱行)不堪,面目可憎,又怎能强令‘那面’尊而敬之呢?”将议论转入“这面”应自尊、互尊这一观点分析论证,全文论述就有了立体感。再例如:

人们常说:沉默是金。因为祸从口出,多一分沉默,就少一分麻烦。但仔细想想,这不是“事不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另一个版本吗?如果人人都因为害怕招惹麻烦而闭上金口,我们今天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布鲁诺永远沉默下去而没有为发扬完善哥白尼的“日心说”而奋斗终生,真理将因此而在黑暗中沉寂多少年?

如果司马迁甘愿沉默下去而不是用如椽之笔写出“史家之绝唱”,时间又将留给后人多少未解之谜,中华又该少了多少文学和精神上的财富?

如果邓小平选择沉默下去而不是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两个凡是”的思想又将误国误民多久?

如果《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被迫沉默下去而不是以“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将笔锋直指三鹿集团,今天商场中三鹿奶粉的销量是不是仍一路飙升呢?

(《沉默未必是“金”》)

第一段针对俗谚,先因果句分析这样说的道理;再用转折句与假设句设问,自然而辩证地提出问题,暗示作者的观点,激发读者深思。接下来四段列举中外古今的事例展开论述,但是没有简单陈述,而是都以“如果”假设起始,形成排比段,增强了说理议论的气势。以中外著名的人物为对象,假设加上反问,十分有力地否定了“沉默是金”的观点,为“沉默未必是金”的论点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与充分的论据。

3 学会说“不是……而是”。

用“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分析需要阐发的话题概念与其他概念的不同之处,通过与一些相近易混淆概念的辨析,使自己的话题概念更加清楚,认识更加深入。例如:

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连接,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同等的情感流动……同情不是一种荣誉,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可为求名而施与,因为只有达到主客相投、物我两忘,才能达到善行的顶峰。

(《说“同情”》)

这里运用“不是……而是”句式,把同情与一系列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比较,表达了对“同情”这种美德的深刻认识。

当然,议论语言与句式十分丰富多彩,但上面所说的“词语”与“句式”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最见效的。而且,这些语言形式与运用方法是与辩证思维紧密相联的常用语言形式。让我们在平时学习课文、阅读优秀作文时注意不断积累议论语言,并在写作中有意地运用这些语言,写出议论味浓、层次清楚、论述深刻的议论文吧!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以上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学会运用你的幽默 篇4

幽默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 优化教学环境, 形成愉快氛围。

学生在兴奋状态下和在沉闷乏味中学习, 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有笑声的课堂, 学生总是易于合作的。听名师讲课我们如沐春风, 不仅佩服他们渊博的学识, 更感受到幽默的谈吐、翩翩的风度, 以及师生间的和谐。

2. 揭示人生哲理, 开启学生心智。

教师课堂上的幽默总是和深刻的见解结伴而来, 它激起感情的涟漪, 让学生久久地回味。语文课上, 老师总结守财奴葛朗台的形象时, 叹息道:“可怜他除了钱之外, 一无所有。而钱是用来干什么的?能购买幸福吗?”只两句话就给学生深刻的启示。

3. 传递爱的信息, 增强学生的信心。

幽默是宽容和爱的艺术, 它在轻松的谈吐和机智的微笑里, 透出关怀、理解和信任。在一堂公开课上, 一名女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发抖, 老师说:“你回答得很好, 就是气儿有些接不上来。”全场一片欢笑, 学生们在笑声里感受到老师的和善与期待, 内心充满感激, 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4.钝化批评锋芒, 保护学生自尊。学生答错一位名人的籍贯, 老师笑着说:“是啊是啊, 他也有搬家的时候。”夏天的午后, 有人撑不住打起瞌睡, 老师笑嘻嘻提醒大家:“有位同学最热爱学习啦, 都睡着了, 还坚持捧着书呢!”同学们“哄”地笑开了, 睡觉的那位也惊醒了。老师意犹未尽, 俯下身子问:“睡得可香啊?”学生慌忙说:“不曾睡着。”“不曾睡着?为何鼾声如雷?”持久的笑声驱散了午后的疲乏, 沉闷的空气被快乐代替。

5.用自嘲摆脱困境, 避免情绪尴尬。人难免出错, 大庭广众之下, 世俗之人情何以堪?幽默是心理健康的良药, 借助自嘲, 可以化解尴尬场面。一位理科老师授课时, 于激情之中冒出一句家乡话, 同学们大笑起来。老师镇定自若, 用方言慢慢念道:“普通话不够用, 如皋话来补充。”敢于自嘲的人, 别人就不敢轻视, 坦率地承认自身的不足, 教师就赢回了学生的谅解和尊重。

6.营造快乐空气, 滋养健康心田。学生食堂因锅炉故障而延迟开饭, 班主任陪着孩子们说笑话儿。有人抱怨说:“怎么还没好?要吃上这顿饭真不容易啊!”有学生抢着说:“你以为白米饭就那么容易吃到嘴?一粒米七斤水呢, 中间还要播种、插秧、收割、还要脱粒, 再碾成米。”有人叹息道:“也不知道现在到了哪一步。”大家七嘴八舌的, 有的说“快了快了, 白花花的大米已经进了厨房”;有的说“早着呢, 也许小秧还没插呢”。纵情欢快的笑语让等待不再漫长, 食堂里所有的人都受到感染, 个个脸上漾着笑意, 原来推迟吃饭是这样的有趣!

幽默教学效果的达成

1.乱词错用混搭法。巧妙借用其他行业的词汇, 表达特殊的含义。可以篡改歌词、贬词褒用、移花接木。例如:头脑“短路”, 身体“零件”, 字如“醉拳”。某老师缠着纱布进教室, 面对一片疑惑的目光, 他坦然一笑:“昨天遇上了一场马路杂技表演, 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2.前提错误归谬法。根据假定的前提去推理, 得出荒唐可笑的结论, 造成喜剧效果。因为学生写字像“甲骨文”, 老师变成“考古专家”, 所以, “咱班是人才培养基地, 专门培养专家级的教师”。有人频频转头, 可以得出结论:裁缝怎么把领子开错了方向?

3.坦诚相告自我解嘲。如“最喜欢做的事是———收藏钞票”, “奶奶当年下定决心偷番瓜, 不怕牺牲抱回家, 救活一家几个娃”。

4. 句意转折欲擒故纵法。

用“但是”“除外”等造成意外效果。如:有个同学很勤快, 帮妈妈用电水壶烧开水, 但是, “它忘记拔插头了”;“作业不用交, 可以睡懒觉———这是毕业之后的事”。

5. 因果倒置歪理邪说。上课打瞌睡是因为“学得太辛苦了”。考试作弊是“追求进步”的表现。

6. 巧用修辞。

如“春游的路上要走好了, 可别“丢人”啊;门卫的眼里能透出“x”光;你比哥哥姐姐们大多了, 你就多让让他们吧。这些就运用了双关、夸张、反语得手法, 增强了喜剧效果。

7. 合辙押韵。

汉语的节奏感很强, 声调和谐优美, 巧妙安排词语可以在说话时押韵上口, 造成很美的感觉。如:“台上眉飞色舞, 台下昏昏欲睡;上课头昏脑胀, 下课两眼发光。”“一滴水, 一滴油, 不让一滴白白流。”

8. 装痴傻。如:“啊, 原来名星说过的话才是真理啊!”

学会运用 篇5

学会运用6大关键词 练出地道口语很容易

成龙大哥的duang已经成为各位年轻人必备的特效形容用语,而且还火到国外去了,这duang~ duang~的特效让老外也觉得蛮好用的!那么,正在学英语的小伙伴们,是不是也考虑给你的英文来点儿特效呢?飞儿特别奉上下面这些词,一定会让你的英文棒棒哒~!

1. Bang

表示“猛击、猛撞、发出砰砰的巨响”,英文你可以用bang,连动作带响声全有啦~

例如:I could hear the screen door bang as he left.

他走时,我听到纱门砰地一声关上了。

2. Bling

想形容闪亮亮的东东,bling或者bling-bling最合适。它既可以模拟眼前一亮的声音,还可指晃眼的珠宝(bling jewellery)。另外,bling-bling还能表示“浮华”,

例如: Get rid of that bling-bling word, or at least find another word for it.

那个浮夸的字眼就别用了,或者换个别的。

3. Click

Click可以来形容短促、明显的声响,比如钟表的“咔嗒声”,或者:

There was a click as the door closed behind him.

他身后的门咔哒一声关上了。

小编森森觉得这特效加得有点儿怕怕。

4. Giggle

咯咯地乐,英文是giggle,例如:

The girls giggled at the joke.

那个笑话逗得妹纸们咯咯直乐。

其他能感受到分贝高低的笑,英文里还有:titter(吃吃地笑)、chortle(哈哈大笑)、guffaw(狂笑)。

5. Honk

鹅的叫声英文用honk表示,它还可指汽车的喇叭声(the honk of a horn)。

英文里其他小动物的叫声是这样哒,小鸭:Quack(嘎嘎)、小牛:Moo (哞)、小狗:Woof (汪汪)、公鸡:Cock-a-doodle-doo(喔喔喔)。

6. Whir

机器在运转时持续发出低沉的声音,英文里叫whir,也就是我们说的“嗡嗡”。

例如:Three large fans whirred overhead in the afternoon heat.

炎热的午后,三台大电扇在头顶发出嗡嗡的声音。

备考托福口语容易陷入的5个迷思

1.“流利度很重要,那我尽量说快一些。”

流利度确实很重要,但语速快不等于好的流利度。语速太快的话可能会导致两个结果:没有合理停顿和过多语法、词汇错误;在评分标准中分别会影响“delivery”和“language use”的得分。

我们需要的流利度是适中的速度,且有合适的停顿;平均计算的话约每秒两个单词。

2.“我没有词汇量,说不出来。”

先说下词汇量,托福口语部分对其的要求是3000左右,这个量相当于中国内地普通高中毕业水平,T4的阅读部分可能要达到4000,但也比托福其它三部分的要求低不少;建议词汇量低于的可以自己先行补充词汇或者学习一下基础段课程,达到2000的已经可以学习托福口语了。

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说不出来的原因一是没想法,二是怕说错;前者可通过学习和分析获得内容,后者要给自己灌输一个观点,即不要试图说地完美,特别是一开始,能让别人理解就成功了一半。

3.“口语嘛,能让人理解就行,语法不重要。”

如果说上条迷思有些缺乏自信的话,这一条就过度自信了。如果是日常生活交流的话可以这么说,但标准化语言测试考的就是你对一门语言的掌握,语法自然是考点之一。在托福口语的评分标准里,对语法的考核在“language use”中,具体包括对正确率和句式多样化的要求。

4.“语音好=good delivery”

应该说是包含关系,“delivery”的要求包括语音、语调和流利度。最后一项在第一条提过了,这儿说说前两项。标准的语音,特别是美式发音自然有优势,但评分标准中对语音的要求是清晰和不影响理解,所以不需要刻意追求发音;当然,如果发音的错误造成评分人听不出来某些单词,肯定会扣分。

我们需要多关注一下语调,包括重读、音调和停顿,这些对于拿口语高分会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很多中国学生的弱点。

5.“综合口语部分,笔记越多=说的越多=分数越高”

对于能记得很多笔记的同学,先表扬一下其过关的阅听能力和感人的手速;因为有时候会有完全记不下来或纸上零星两三个单词的同学,对他们来说理解就够困难了,这种情况,先建议把基础打好,综合口语的阅读和听力部分不应成为障碍。

能在规定时间内理解阅听的情况下,是不是记的越多就说的越好?也不尽然,毕竟笔记是不算分的,更有效的方式在清楚答题结构的情况下记录重要信息,且明白这些信息的层次关系,表达的时候有的放矢,在有限时间内把信息正确地、有逻辑地表达出来,会更符合要求。

学会运用民间音乐创作歌曲 篇6

民间音乐始终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保持着的密切的联系,因为民间音乐的作者本身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在休息娱乐时,为消遣助兴而编写的民歌,并通过编唱民歌来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向往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情,他是记录个体和群体的生活的历史。民间音乐还经常对民间的职业、半职业的艺人在城镇、集市、酒楼、茶馆、街头巷尾等用来为人们演唱、演奏。因此,民间音乐(民歌)是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音乐的创作是在演唱、演奏流传的过程中进行的,往往一首民歌要经过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一般都有共同的曲调骨架,但旋法、乐汇、节奏型、唱腔等来适应不同方言、地方色彩和歌词内容。这种日积月累、凝练,还有的脱胎为新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演绎的更美、更完善,使民间音乐、民歌有了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存在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湛、易于传唱,还具有很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它积淀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自然的艺术美。

我们在学习民间音乐,并运用其进行歌曲创作,就要了解民间音乐(民歌)的特征,在民间音乐(民歌)的织体与演唱中,单声部的数量较多,也有二声部、三声部的民歌,汉族的劳动号子有领唱以及相叠的多声部的织体,在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领合等形式,但独唱为最多见。在伴奏形式上,有旋律乐器以及锣鼓伴奏,但要看是小调、小曲还是劳动号子或歌舞。民间音乐的民歌在节奏上,常见的节拍大体有自由节拍和比较规整的节拍两种。自由节奏常见于山歌、吟唱调、长调;有规整的常见小调和一部分的谣唱性的山歌。在音阶及调试上,民间歌曲、乐曲中最常用、常见的调试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五声性七声音阶,也有根据本地音乐独特的色彩和风格的特殊音阶,如有清角和闰宫构成的七声音阶,也有以升徵、升商音装饰的特殊音阶。在汉族民歌调试中,徵调式用的最多,再者便是宫、羽调试、商调试、角调试最为少见。民间音乐的民歌在曲式结构上,大多运用单乐段结构,以短小乐句与词句式大多相称,内容结构大多数也以对称关系为基础,也有小调用一些常见的曲牌连缀演唱,构成了二段和多段的套曲,如《闹五更》《大九连环》等,篇幅较长的根据条件一般常见与劳动号子与田间秧歌。民间歌曲在衬词和衬腔上是在我国民歌中常用的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以此来表达民歌的音乐性和感情,这主要是当曲调的发展受到唱词的局限性时,利用衬词使旋律得到更大发挥。

应该如何学习民间音乐,和学习它的什么呢?一般地说,熟读和背诵 一定数量的民间音乐曲目是很有必要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话是有道理的。农民作曲家史掌元在初学写歌时,音乐语言也不够丰富,于是他就买了一些民歌集子和戏曲音乐资料进行学习,一有空就唱,前前后后,唱了百余首民歌,读了二十多册戏曲音乐和歌曲集,还利用各种机会、搜集、研究农村流动的民歌。他的祖父、父亲和两个哥哥都是民乐演奏的好手,会吹奏好多民间乐曲和山西梆子乐曲,通过帮他父兄们记录、整理民间音乐,使他的眼界开阔了,脑子里的音调充实了,才创作出象《唱得幸福落满坡》等这样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的好作品。

但是,对于民间音乐的学习运用,不能仅仅满足于熟读和背诵,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要学习它如何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语言表达出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学习它如何从表现内容的需要出发,运用形象思维塑造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学习它运用简朴的曲调表达真挚感情的作曲技巧。此外,在如何处理乐曲形式方面,民间音乐也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些都是民间音乐最可贵、最有价值的精华,我们都应认真学习。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音乐浩如烟海,异常丰富,大体可概括为五种类型:民歌;说唱;戏曲音乐;歌舞音乐;器乐曲。在每一种类型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又有众多的品种,风格上也是千差万别,各具特色。

面对着这样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民间音乐珍宝,我们在学习运用时又从何入手呢?中国民间歌曲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沧桑,随着历史时代发展而演变着,反映旧时代人民生活的民歌是传统的民歌,反映革命生活的民歌是革命的民歌,反映建国后人民新生活的民歌是新民歌,所以在创作上我们许多的专业作曲家针对某一特定民族、某地区民歌的典型特点,写出具有浓郁民歌风格的歌曲,深受群众喜爱,并广为传唱,如冼星海《二月里来》、刘炽的《新疆好》、欧阳谦叔等的《洪湖水,浪打浪》等,我们音乐工作者在创作上要基本完整的严用现有的民歌曲调骨架,将其曲调做局部的变化,以适应现代内容的表现需要,再如抗战时期的陕北民歌《绣金匾》就是当地民歌《绣荷包》的基础上改编的,在原有的曲调上填上新词的内容,曲调基本不变,只在调高上、速度上等作某些变化,这是一种改变。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新民歌和民间歌手的创作中,大部分也采用这种创作的手法,如《五卅运动》一歌,就是将《孟姜女》调上填上工人斗争的内容的新词,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因此,我们在学习运用民歌创作时,特别是对我们业余作者来说,创作歌曲、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都是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内进行的,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重点有步骤地,因地制宜地去学习。开始可以先从学习民歌入手,民歌在民间音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其它所有的民间音乐,都是从民歌曲调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它称得上是民间音乐的基础;而且民歌曲调的结构也比较短小精悍,在表现手法上以及词曲结合的规律上,也和创作歌曲很接近,比较容易掌握,也便于运用到创作中去。运用民间音乐创作歌曲,要注意民歌的风格和特色分类法,这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特色、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按照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等。除此还要学习掌握民歌的艺术特点,如劳动民歌凝集了生活中的劳动节奏而创作出来的,节奏鲜明急促、强音不断、顿挫有力,但也有速度比较柔缓、节奏弱、旋律变化丰富的;情歌,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极为丰富,较突出的有双关、重复、比兴的手法,把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接二连三地使用,给人们情意婉转、回肠荡气的感觉;民歌中的儿歌,在形体上短小,没固定的形式,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民歌在生活中是多种多样的,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总是要表示出自己的主题意见,抒发内心的感情,如《十送红军》就是一首优秀的抒情之作,它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地抒发人民与红军的血肉感情。所以在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在表现手法上能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常借物抒情,使情景交融,形式优美,即对立统一,又能通过鲜明、生动的对比表达出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我们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还应逐步扩大范围,为便于掌握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最好采用由近及远的方法,先学好本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

因此,对民间音乐语言的学习、研究得越深,积累得越多,在实际创作中也就越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从而也就越能有助于运用准确生动的民间音乐语言,去反映创作音乐作品的生活内容。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对传统的民间音乐应批判地继承,合理地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同时还要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从而创作出既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的歌曲来。

我国优秀的作曲家无不受着民间音乐的熏陶,他们的作品无处不体现着与民间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聂耳的《大路》、《码头工人歌》就是从劳动号子中汲取的营养成份,提炼创作而成的,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马可的歌剧《白毛女》,以及现代很多专业、业余作曲者创作出来的无数优秀歌曲,无一不说明这个问题。许多作曲家不仅重视民间音乐的搜集和积累,而且更重视具体的运用到创作之中,他们所创作的这些歌曲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实践,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加以认真的研究和总结,从而使我们进一步学会运用民间音乐的手段,提高自己的音乐创作水平。

学会运用 篇7

第一阶:模仿表达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要先以“模仿表达”为主。例如, 在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中“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这个经典的语句之后, 教师请学生按照同样的句式仿写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学生就能够仿写出譬如:“月亮缺了, 有再圆的时候”或者“太阳落了, 有再升的时候”这样的句子。在平时的语文课堂当中, 经常有意识地设计这样的读写训练,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最主要的是能够把学生在语言组织上的难点化解掉, 又能够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时运用规范的语言。

第二阶:迁移表达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要以“迁移表达”为重点。例如, 在教学《颐和园》一文后, 学生在学习到了“移步换景”这一写作方法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课后小练笔———写一写你身边的一处景点。在写作的时候, 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之外, 还要把当时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这以后, 学生再遇到类似参观游览的习作, 就自然而然地会用上“见闻”+“感受”这一表达的结构和形式了。

第三阶:个性表达

小学生高年级的语言文字运用要尝试做“个性表达”。如, 在教学《白鹅》这一课时, 教师提出:不仅要理解和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白鹅“高傲”这一特点写出来的, 更要研究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的。例如, 文章中的句子:“鹅便昂首大叫, 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 并且站着侍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不提“爱”这个字, 也不提“喜欢”这个词, 却能写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这是作者丰子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在写作文时就要这样, 积极引导学生多一些“求异”, 少一些“求同”, 使自己的习作有顿悟, 有创新, 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写出个性化的作品来。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建构, “三阶表达”能够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学会运用 篇8

学生言语表达的质量如何?该从哪些方面去提升学生的言说质量?

一、积极营造自由的倾吐场域

语文课堂要向富于人性、人情的生命世界升华, 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关键性的命题。教师无论是作为组织者还是作为促进者, 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和教学情境, 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经历自然的、真实的学习过程, 获得对文字、情感、生活的体验, 积累相关的学习经验, 主动建构自己的心理图式。

(一) 以悦纳的姿态, 为每一个言语主体提供安 全的言说语境

首先, 教师的心灵要开放, 随时保持倾听的姿态, 随时准备做学生的学生。教师应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了认识自己, 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 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 他们获得的将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有了这种感觉, 学生才敢和教师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地对话。

其次, 教师的话语要诚挚, 随时流露关注的态度, 随时展现悦纳的热情。基于“有缺陷的发言胜于缄默”这个准则, 欢迎学生对教师、对文本、对同学做出合理的思想“反叛”, 让生命个体切实感受“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 在“舌战”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还可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评学和评教。

(二) 关注个体, 为每一个言语主体提供体面的 实践机会

言语行为从来不是人的感官的简单技术行为, 而是一种智慧生命的心灵闪光。怎样保证每位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表达?教师又怎样从中协调, 及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个性做出到位的发现、评价、引导?从一定意义上讲, 小组合作中, 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均等了,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言语实践的频率增加了, 有利于学生表达的精细化;言语实践的方式多样了, 有利于形成合作交流的浓郁氛围。然而, 这不会必然导致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 它只是为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提供了一种客观可能性。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小组的构建形式, 小组内具体的操作措施, 比如应该有主持人, 主持人掌握小组里全面语用活动, 给小组里每个人享有均等的言语表达机会并协调交流活动, 当然也要对小组活动的时间进行规限等。主持人掌握小组学习的基本规则, 确保每位同学都有合法、充分的表达契机等。

二、努力构建合宜的倾吐内容

课堂上学生的言语表现大致有两类, 一是对文本的朗读, 二是陈述性言语 (比如问答、讨论和书面语言) 。从言语本身来说, 也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言语内容, 即学生讲了什么;二是言语形式, 即学生是怎么讲的。

(一) 指向意义的言语内容

言语内容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言语所表达的意思, 二是言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就学生的文本朗读而言, 言语的意义不是学生倾吐的重点, 其重点是能否在倾吐时传达出和文本相近的情感思想,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能否读出感情, 是否有感染力等。朗读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一位教师执教小学语文现代版第四册《鸡妈妈开窗》时指导学生朗读的片段也许能给我们一 定的启发。

师:谁想来读读狐狸的建议?

生:你的窗子再开大一些, 空气就更新鲜了。 (语气很平淡)

生:老师, 他读得不好, 他没有读出狐狸的味道。

师:噢, 那你能告诉我们狐狸的味道是咋样的?

生:我认为是不安好心的。因为我看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狐狸为了骗乌鸦嘴里的那块肉, 说尽了好话。

师:你能联系自己读过的一则故事来体会狐狸的用心, 真会动脑筋。能把这种味道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朗读, 读时眼珠子骨碌碌直转)

师:确实不安好心, 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出来了。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狐狸很狡猾的味道。因为课文最后讲“于是, 鸡妈妈把窗户又开大了一点, 可是有一天它从外面回来, 却发现鸡娃娃们都不见了”。这里告诉我们鸡妈妈听了狐狸的建议后, 小鸡们都不见了, 可见狐狸是多么的狡猾。

师:你能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真会读书。你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

(学生朗读, 读完后还下意识地舔了一下舌头)

师:这只性急的狐狸, 都快流出口水来了。下面, 请大家自己练一练, 读出狐狸狡猾的、不安好心的味道来。

(学生自由练读, 再次指名朗读时, 大家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狡猾”二字)

生:老师, 我觉得这样读不好。因为如果像斯以和何可 (刚受到表扬的几个同学) 这样读, 一旁的鸡妈妈就会看出来了, 就不会上狐狸的当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教师光顾着和学生表情朗读了, 忽视了具体的对话语境)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

生:我想应该读得真诚一点, 这样鸡妈妈才不会起疑心!

师: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朗读, 满脸的诚意。其他学生异口同声表示同意)

师:是啊, 同学们, 坏人是不会把“坏”字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的。越是装得真诚, 越能表现内心的狡猾。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把感激的掌声送给小洁, 感谢她让我们体会到了狐狸的味道。 (掌声响起)

汉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即西方的语言必须依靠严格的形态变化来显示句子的语法关系, 而我们的汉语只有抓住语境才能显示语言的意义。朗读就是通过清晰响亮地念 (读) 出文字, 从而探询文字语言的意蕴, 培养语感, 积淀语感的有效方法。基于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如何体味“狐狸建议鸡妈妈窗子再开大一些”的用心, 教师沿用了朗读这一方式进行感悟。学生或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体会狐狸的居心不良, 或根据上下文理解狐狸的阴险狡诈, 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把这种意味传达出来。当学生置身于对话语境, 继而领悟到“坏人是不会把‘坏’字写在脸上的。外表愈真诚, 愈能反衬出内心的狡猾, 应该读得真诚一些”。朗读,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去揣摩人物的心理, 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对别人的劝说不能盲听盲从, 要学会动脑, 认真思考”, 真正践行了2011版语文课标中“评价‘有感情地朗读’, 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 要防止矫情做作”的教学建议。

(二) 指向表达的言语形式

对语文教学来说, 言语形式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语文课程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必须指向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而主要不是它们的内容”。所以我们倾听学生的言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倾听学生的言语形式, 而学生表述的言语 (包括习作) , 则更是我们倾听的重中之重。

笔者曾和六年级的学生有一段有意思的教学旅程。教师在课堂情境下, 面对突发性事件 (学生在背诵表现春的词《卜算子》时意犹未尽) , 采取突变性手段 (顺着学生的感觉, 让他们畅谈自读之验、欣赏他山之石、抒写胸中之意、交流快意之作) , 之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从单纯的积累——诵春;到细细的品赏——赏春;再到激情的创造——绘春) 。特别是最后的交流环节, 教师选取了三位学生的随堂作业。

春天, 她是一把剪刀, 裁出了万千细叶;她是一个风神, 吹皱了一江如蓝的春水;她是一扇关不住的门, 要不, 怎会惹得一枝红杏出墙来?

——傅颖《春之声》

提示:这段话活用了哪些诗词佳句?请你仔细品读, 把它们的原句写出来。 (至少三处)

又是一年春来到, 春风拂过, 绿了杨柳, 红了桃花, 乐了孩子们。

抬头望, 蔚蓝的天空中, 一只只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风筝在随风飘。红的、黄的、蓝的、绿的, 高的、低的, 瓦片儿、蝴蝶样儿的, 应有尽有, 还有许多见也没见过、叫也叫不出名儿的, 让人眼花缭乱。一些大树的丫上一些鹞儿在晃悠, 许是累了, 亦许是落难了。

——陈涛《春日里, 放风筝去》

提示:这段话让你想到了哪件事情?如若是你, 你会怎么写这件事?

开冰的湖水是你的眼睛, 映出了天空、山川, 还有湖边各色的娇嫩的花, 淡淡的粉红是桃花, 雪白纯清夹着灿黄的是梨花……你的眼睛映出的是美。

黄绿的柔柳是你的秀眉, 绘一弯春之秀。

苍翠的竹林是你的帽子, 雨后的春笋像一支支编帽草, 编织着绿色的梦, 谱一曲——《春之声》。

朗润的山是你的鼻子, 经过春雨的洗濯, 更挺了, 树一副——春之躯。

烂漫的春花是你的项链, 金黄细碎的迎春, 姹紫嫣红的山茶……镶一道——春之华。

且看春何在, 眉眼盈盈处!

——潘金洁琼《春》

提示:读着这篇文章, 你对这些话语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吗?能找到对应的内容吗?

这次讲评, 笔者只是在每则片段的下方加了一点“提示”, 评析时先让其他同学说, 再让作者回答印证。学生们带给笔者很多的惊喜, 他们在评析时不但关注了这些文字传递的内容, 更关注了这些内容是怎么表达的, 即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 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 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阅读教学中的“语用”, 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 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识的抒发与倾吐, 同时还是借“说”“写”叩问文本, 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 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的过程。还原其思维过程, 同时为其他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这里, 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心灵的情思, 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每个独特的自我生活的外化。拥有自我, 拥有生命的快乐, 言语主体享受表达、获得满足、实现自我, 表达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又是对再表达的新投资, 从而形成主动积极表达的良性循环。倾吐的过程就成为表现自我及其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过程, 写作与自我之间完全同步了。

(三) 指向思维的言语品质

所谓的言语品质, 指的是从言语整体上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 它体现言说者的个性和气质, 比起言语形式和内容来更为本质, 更为内在。对语文来说, 学生的倾吐要努力向这几点靠近:①形象性。这是语文学科在言语品质上的根本要求;②情感性。语文的言语应该更能听得到感情的流动;③清晰性。相比言语形式的清晰来讲, 这里指的是对整体的言语来说, 更接近思维;④敏捷性。指在言语过程中, 言说者能否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迅速的感知、判断、反应, 使言语在表达过程中变化、推进。

王华良老师执教《中彩那天》这篇课文, 学生在初读文本、了解故事梗概后, 把问题直接聚焦在了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上:父亲该不该还车呢? 教师适时介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 并做些批注。

学生经过独立研读梳理和小组合作交流, 基本达成以下两种观点。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认为:父亲应该拥有这辆汽车。理由是:1. 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工作维持生计, 生活很拮据, 可能一辈子也买不起汽车。2. 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 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3. 彩票是父亲帮库伯捎的, 事后两人都把这件事忘了。4. 父亲完全可以撒谎说中彩的那张是自己的彩票, 库伯也不会有怀疑的。5. 库伯家是有钱人, 不会在乎一辆汽车。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认为:父亲应该把汽车还给库伯。理由是:1. 事实上真正中彩的不是父亲, 而是库伯。2. 父亲如果把汽车留下来, 他每次开车都会想起这件事, 一生中始终会给自己留下灰色的阴影, 这是多么痛苦的事。3. 母亲经常安慰家里人: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 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4. 父亲撒谎留车的行为, 会直接影响子女今后的道德品质和发展。

至此, 应该说学生对文本内容已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解读。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否就可以止步了呢?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听到文本的声音, 更需要听到学生的声音。因此, 教师进一步追问:假如你就是文中的“父亲”或“库伯”, 你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吗?

这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们从“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中解放出来, 呈现出了更多的声音。

生A :如果我是父亲, 我完全可以要求库伯与我共享汽车。因为尽管中奖的是库伯的彩票, 可这张彩票毕竟是我买的, 要不是我, 库伯既不可能买彩票, 也不可能中奖。这其中至少有我一半的功劳。

生B :如果我是库伯的话, 我会把车送给父亲。一是因为我家境宽裕, 不会在乎这辆车的。我会为有父亲这样讲信用的朋友而高兴, 千金难买朋友情嘛!

生C :我们可以把汽车卖了。大家都知道福利彩票发行的目的是为广大群众谋福利, 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角度来讲, 最好的办法是把车卖了, 钱捐给福利事业, 为社会做一些实事。

……

“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吗?”一个简单的叩问, 教师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性问题, 还为学生提供了展开异质阅读、创意评论的思维留白空间。教师选择并开发内涵深沉、耐人咀嚼的思想型文本, 以此作为生成言说、激发表达的教学语境, 从中培养学生不轻易盲从权威的个性思维、不随意同化于主流的异质思维, 并使之在质疑和批判中逐渐锤炼出思想的力度、深度和高度, 合成具有穿透性的思想力。

这里, 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 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主动、积极、自我、真实、多元的声音从他们的口中不断涌现出来, 课堂成为学生追求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的美妙天堂。学生在诚恳的倾听中学会思考, 在坦率的表达中获得进步, 日益趋向个性化的言语, 不仅仅是学生所使用的一种工具或技能, 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也会在无声中自觉形成与滋长。

班主任应学会运用教育机智 篇9

一、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教育机智是班主任的心理品质,它突出表现在对突发事件敏感、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并能正确、机敏而妥善地处理。有一位新班主任在自我介绍时说:“同学们,我姓繆……”,他刚转身写“繆”时,教室里突然传来了猫的叫声:“喵……”,教室里立即哄堂大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恶作剧,这位班主任并没有乱了方寸而失去理智,他微笑着说:“同学们先别忙着夸我‘妙’,今后我们就要在一起学习,到时候再请你们给我做评价,到底妙不妙。”这位班主任临阵不乱,遇事不迷,巧妙利用教育机智,使本来棘手的问题得到冷处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尤其是较年轻的班主任,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不知所措,或者采取一些过激的方法,容易与学生发生正面的冲突,使得双方都处于尴尬的境地而无法收场。所以班主任应努力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临事不乱,灵活得当地处理问题,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要有职业道德

班主任对工作、对学生的态度,不但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教育机智的形成。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学会宽容,否则,就会影响教育机智的形成,因为教育机智与小聪明式的灵机一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一位班主任对一位迟到的学生大声训斥道:“你怎么又迟到了?!到小学一年级看看有没有迟到的小学生?”听到这种讽刺性语言,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迟到的同学羞愧的面红耳赤,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同时,有另一位班主任,也遇到一位同学迟到,为了不耽误其他学生上课,点头示意让该学生回到座位。下课后,老师让学生说明了迟到的原因,又告诉他迟到不仅会影响老师讲课,还会打断其他学生的思路,最后老师信任的把班里的钥匙交给了这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宽容,才能产生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当时情境需要的教育机智。

三、要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是一门艺术,有他自身的客观规律。只有了解教育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真正的教育机智,不是教师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教师学习研究教育规律,理论与实践、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结果。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常常能做到这一点,有一位班主任正准备找一位物理期中考试只得了72分的学生谈话,没想到该生试卷上的72分竟变成了92分,相关题目也作了精心的“艺术处理”。这位班主任决定先不捅破这层窗户纸,于是在班里公开表扬,并祝贺他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也不要希望他不要骄傲与满足。那位学生理解了班主任的良苦用心,此后,他果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此事当做刻苦学习的动力,到期末凭真才实学考出了好成绩。正是应为这位班主任该生爱面子的心理,明知其改分却没按该分来处理,反而通过表扬和信任的鼓励使其认识了错误,促假成真,顺理成章地形成了教育机智。

四、要有渊博的知识

班主任既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组织能力,更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教育机智,肚里空空是毫无教育机智可言的。比如一位矮个子班主任和某一发生争执,学生讥笑他是武大郎,该班主任并没有因为被揭短而恼羞成怒,而是面向学生说明矮人也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像拿破仑、鲁迅、邓小平等个头并不高,却都做出了丰功伟绩,可见身高和品德、学识不是成正比的。他侃侃而谈,妙语连珠,获得学生们一致好评,也缓和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比一味强迫压制好得多。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班主任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经验,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在处理各种偶发事件时恰当地运用教育机智。

五、教育要因人而异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这一达成共识。尤其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天天面对几十个个性各异的学生更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因人而异,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例如,我班有一名学生,脑瓜聪明,一学就会,可是上课容易走神,各科作业均不按时完成,老师一旦逼着要作业他就逃学。仅初一第一学期,该生逃学累计就达到二十天之多,可期末考试他居然能占班级中游。针对这种情形,我跟他订立了“君子协定”,只要他能保证上课注意听讲。完成课堂练习及其他内容,就允许他不做家庭作业,从那以后,该生再也没有出现过逃课现象,学习成绩也从班里中游一跃成为上游,并一直保持,可见,教育机智不但能运用在课堂的突发事件中,也能巧妙地运用在平时的育人工作中。

上一篇:兽药市场网络营销研究下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