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运用借议论文(共8篇)
学会运用借议论文 篇1
学会运用场面描写
执教:张慧莲
一、考试分析
姓名作文姓名作文姓名作文姓名作文
李晨50乔青40廖圣康39黎刚36
廖佛伟50武楚峰40成文38张彤36
蔡楚杰48熊威40严晓慧38万诗36
尹国盼48万诗诗40黄开远38孟琪36
谌雅琪48李俊40张小青38胡萌35
李扬琴48王紫文40张强38张小林35
陈雨馨46黄玥伟40符振一38谢杨35
段子豪46谢修晋40夏梦婷38张云凡35
涂港46张涵林40王一婧38高婕35
李晟45刘紫馨40李俊38宋浩瀚35
任敏奇45袁卉40李鑫38廖庆芳35
顿珺43夏雨40王俊龙38刘超34
徐彬43袁思梦40魏国忠38欧阳柯34
万方舟42李家婷40夏添38兰腾34
姚奕鹏42袁林川40张夏38管谢港34
赵岱忱41赵淑文39吴宇37杨诚34
聂隽林41李林39顿宗寅37刘依畅33
苏晨41周世龙39吴倩楠37何志杰33
邹晓汝41金顿39李辉37王祥32
彭慧敏30
总人数:77人最高分:50分最低分:30分
50分:2人48分:4人46分:3人45分:2人43分:2人42分:2人
41分:4人40分:15人39分:5人38分:14人37分:4人36分:4人
35分:7人34分:5人33分:2人32分:1人30分:1人 师:注红色的同学给以表扬,注蓝色的同学给以提醒,我们要通过今天的作文评讲课,进一步地明确写作的要求,完善自己的文章。
二、回顾题目:
屏显:挥一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告别泥泞的雨季,作出最后的选择,……挥手之间,透出的,也许是淡定与从容,也许是潇洒与果决,无论是哪一种姿态,都和那人、那事、那景、那情有关……请以“挥手之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1、审题指导:
师:我们先来思考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
姚奕鹏:写记叙文,叙事性的。
熊威:“挥手”是一个动作,“之间”有一个过程。挥手应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如 “示意”、“打招呼”“告别”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师:综合两位同学的意见,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写好叙事性文章的场面描写。
屏显:场面描写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因素。
2、学习目标:
理解场面描写的概念。
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读一篇短文《挥手之间》:
发令枪打响之前,由于现场观众特别热情,刘翔不断向观众挥手致意。
裁判一挥手,示意需要准备听枪。比赛时的风速为顺风0.2米/秒,发令枪响起,刘翔的起跑非常顺利,反应时间为0.146秒。出发之后,刘翔的第一步非常大,随即全力跨过第一个栏架。与此同时,奥利弗的起跑准备不足,重心有些不稳,刚出发就被拉开了半个身位。刘翔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收获信心,笑容满满,不停地向大伙挥手。
师:本文中挥手有什么含义?
赵岱忱:挥手是和观众打招呼,挥手是表达自己的心情。
师:特定的动作都有意义。
万方舟:还有裁判的挥手是提醒比赛开始。
师:又一次扣题,很好!那么从这篇短文中,我们发现“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场面描写的内容:“人”+“事”+“境”
四、回顾《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挥手之间”:
突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你们走吧。”师:韩麦尔先生“挥手”的手势有什么意义?
段子豪:前面运用环境描写,以及运用神态、动作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心情。
师:特定的环境更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蔡楚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将失去学习自己语言的留念。师:更应该是一种悲痛与愤怒,此时的挥手是无声胜有声的抗议。挥手是另一种语言,挥手是深沉的爱国之情。所以场面描写可以包括环境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各方面的细节描写。
场面描写的作用:烘托心情、渲染气氛
五、阅读《挥手之间》片断:
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走进飞机,踏上飞机的梯子,直到他在飞机舱口停住,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负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负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载负着我们国家的命运!载负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了:主席伟岸的身
形,站在飞机舱口;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的举起,举起,然后有力地一挥,停止在空中……
师:毛主席的挥手,永远定格1945年赴重庆谈判时的那个历史转折点,说一说这个场面的特别之处在哪?
廖佛伟:特别之处在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决定祖国的命运的关键时期。
师:特定的环境有特别的含义。
涂港:特别之处在群众对主席有一种特别的期望与爱戴。
师: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拥护与崇敬。
尹国盼:特别之处在毛主席的胆识与风采,他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段子豪:特别之处在选择了飞机场,这个分别的地点既开阔,又准确。
熊威:特别之处在运用了细节描写将毛主席的言行举止定格了下来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里灵活运用多种手法,再现挥手的场面,而且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了“四特”:
特定环境、特殊意义、特别心情、特设场景
场面描写的要素:是对特定场合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的综合描写。
场面描写的结构:
1、起:合理的背景,特定的气氛。
2、承:连贯的情节,鲜明的人物。
3、转:动态的画面,灵活的手法。
4、合:深刻的主题,细腻的感情。
六、学生佳作点评:
1、有场面描写的文章,优点是扣题更紧。
李晨:与爸爸挥手送别的场面
廖佛伟:爸爸手术过程中的挥手示意
尹国盼:朋友挥手鼓励我登山的场面
蔡楚杰:爸妈和解后挥手打招呼的场面
李扬琴:妈妈挥手寻找人群中的我的场面
谌雅琪:奶奶挥手招呼买糖葫芦的场面
万方舟:朋友的挥手以示对我的谦让
聂隽林:妈妈的挥手以示对乞丐的尊重
………
2、读廖佛伟作品,赏析“四特”
特定环境、特殊意义、特别心情、特设场景
七、学生习作升格:
1、无场面描写的文章,缺点是易偏题跑题
如张小青、刘超、兰腾………
2、运用灵活的手法,增添动态的场面。
附原作:
附修改文:
《挥手之间》
阴沉的天气,乌云将本该洁白的月光染成灰色,寒风将纤细的小树吹得左右摇摆,灯光照映着妈妈的青灰色的脸。
“怎么还不回来?你的一会儿都快一个小时了!”我不知这是妈妈第几次对着电话吼。
我无奈地坐在旁边,祈祷着爸爸快回家,别让妈妈如此着急,忽然响起一阵缓慢的敲门声,妈妈正欲起身,又赶紧坐下来,脸色平静了很多,向我挥一挥手说:“儿子,你去开门!” 爸爸摇晃着走进来了,像个红色的奥特曼,妈妈终于控制不住了,声怒吼差点把本来就站不稳的爸爸吓倒。随后,一阵猛烈的暴风雨袭来,我几乎听不见窗外真正的暴风雨了。
我不能袖手旁观啊!着急的我,赶忙去扶爸爸,可是他一挥手,说:“我没醉,我自己走。”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挨到沙发上,爸爸的酒气差点没让我眩晕。
过了一会儿,妈妈也慢慢平静下来了,狂风骤雨变成了和风细雨,“我说过多少遍了,别喝那么多酒,你的胃不好,喝酒伤肝,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呢?”
我趁机把电视调成了CCTV—3,正好是星光大道,这可是我们全家人都爱看的节目,音乐的声音覆盖了家里的声音,我才放心下来,于是走到厨房,用茶杯给爸爸妈妈泡茶,恭恭敬敬地送到客厅来,妈妈挥了挥手,说:“我去给你爸冲一杯糖水解酒,这个效果不太好。”妈妈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开了,嘴角闪过一阵笑意,接过水杯,径直向厨房走去了。
节目很精彩,爸爸的酒也醒了很多,他挥手示意我过去:“儿子,爸爸光喝酒没吃饭,肚子饿了,你去弄点吃的来。”我翻遍了零食百宝盒,没什么饱肚子的东西,只好削苹果了,妈妈被我的笨手笨脚惹得不耐烦了,挥了挥手说:“算了,你当是杀猪呢?我来修。”妈妈的话把我们全逗乐了。
星光大道结束了,妈妈把爸爸送进房间去休息,我总算放心了,挥手跟爸爸妈妈道一声“晚安”,爸爸却得意地竖起了大拇指。
学会运用借议论文 篇2
幽默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 优化教学环境, 形成愉快氛围。
学生在兴奋状态下和在沉闷乏味中学习, 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有笑声的课堂, 学生总是易于合作的。听名师讲课我们如沐春风, 不仅佩服他们渊博的学识, 更感受到幽默的谈吐、翩翩的风度, 以及师生间的和谐。
2. 揭示人生哲理, 开启学生心智。
教师课堂上的幽默总是和深刻的见解结伴而来, 它激起感情的涟漪, 让学生久久地回味。语文课上, 老师总结守财奴葛朗台的形象时, 叹息道:“可怜他除了钱之外, 一无所有。而钱是用来干什么的?能购买幸福吗?”只两句话就给学生深刻的启示。
3. 传递爱的信息, 增强学生的信心。
幽默是宽容和爱的艺术, 它在轻松的谈吐和机智的微笑里, 透出关怀、理解和信任。在一堂公开课上, 一名女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发抖, 老师说:“你回答得很好, 就是气儿有些接不上来。”全场一片欢笑, 学生们在笑声里感受到老师的和善与期待, 内心充满感激, 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4.钝化批评锋芒, 保护学生自尊。学生答错一位名人的籍贯, 老师笑着说:“是啊是啊, 他也有搬家的时候。”夏天的午后, 有人撑不住打起瞌睡, 老师笑嘻嘻提醒大家:“有位同学最热爱学习啦, 都睡着了, 还坚持捧着书呢!”同学们“哄”地笑开了, 睡觉的那位也惊醒了。老师意犹未尽, 俯下身子问:“睡得可香啊?”学生慌忙说:“不曾睡着。”“不曾睡着?为何鼾声如雷?”持久的笑声驱散了午后的疲乏, 沉闷的空气被快乐代替。
5.用自嘲摆脱困境, 避免情绪尴尬。人难免出错, 大庭广众之下, 世俗之人情何以堪?幽默是心理健康的良药, 借助自嘲, 可以化解尴尬场面。一位理科老师授课时, 于激情之中冒出一句家乡话, 同学们大笑起来。老师镇定自若, 用方言慢慢念道:“普通话不够用, 如皋话来补充。”敢于自嘲的人, 别人就不敢轻视, 坦率地承认自身的不足, 教师就赢回了学生的谅解和尊重。
6.营造快乐空气, 滋养健康心田。学生食堂因锅炉故障而延迟开饭, 班主任陪着孩子们说笑话儿。有人抱怨说:“怎么还没好?要吃上这顿饭真不容易啊!”有学生抢着说:“你以为白米饭就那么容易吃到嘴?一粒米七斤水呢, 中间还要播种、插秧、收割、还要脱粒, 再碾成米。”有人叹息道:“也不知道现在到了哪一步。”大家七嘴八舌的, 有的说“快了快了, 白花花的大米已经进了厨房”;有的说“早着呢, 也许小秧还没插呢”。纵情欢快的笑语让等待不再漫长, 食堂里所有的人都受到感染, 个个脸上漾着笑意, 原来推迟吃饭是这样的有趣!
幽默教学效果的达成
1.乱词错用混搭法。巧妙借用其他行业的词汇, 表达特殊的含义。可以篡改歌词、贬词褒用、移花接木。例如:头脑“短路”, 身体“零件”, 字如“醉拳”。某老师缠着纱布进教室, 面对一片疑惑的目光, 他坦然一笑:“昨天遇上了一场马路杂技表演, 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2.前提错误归谬法。根据假定的前提去推理, 得出荒唐可笑的结论, 造成喜剧效果。因为学生写字像“甲骨文”, 老师变成“考古专家”, 所以, “咱班是人才培养基地, 专门培养专家级的教师”。有人频频转头, 可以得出结论:裁缝怎么把领子开错了方向?
3.坦诚相告自我解嘲。如“最喜欢做的事是———收藏钞票”, “奶奶当年下定决心偷番瓜, 不怕牺牲抱回家, 救活一家几个娃”。
4. 句意转折欲擒故纵法。
用“但是”“除外”等造成意外效果。如:有个同学很勤快, 帮妈妈用电水壶烧开水, 但是, “它忘记拔插头了”;“作业不用交, 可以睡懒觉———这是毕业之后的事”。
5. 因果倒置歪理邪说。上课打瞌睡是因为“学得太辛苦了”。考试作弊是“追求进步”的表现。
6. 巧用修辞。
如“春游的路上要走好了, 可别“丢人”啊;门卫的眼里能透出“x”光;你比哥哥姐姐们大多了, 你就多让让他们吧。这些就运用了双关、夸张、反语得手法, 增强了喜剧效果。
7. 合辙押韵。
汉语的节奏感很强, 声调和谐优美, 巧妙安排词语可以在说话时押韵上口, 造成很美的感觉。如:“台上眉飞色舞, 台下昏昏欲睡;上课头昏脑胀, 下课两眼发光。”“一滴水, 一滴油, 不让一滴白白流。”
8. 装痴傻。如:“啊, 原来名星说过的话才是真理啊!”
学会观察、学会总结、学会运用 篇3
①軌迹在速度和力之间;②轨迹在向力这边弯曲。举例:若己知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它所受合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其可能的运动轨迹是:
面对本题,我们就把观察总结的平抛运动轨迹的结论迁移地来,很容易判断B正确。
2.行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其万能引力就是行星的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观察,我们就易总结出行星绕中心天体做圆周运动时,T与同步同变,其余的v、w、n、a与r是同步异变。
举例2: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常量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的地球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
A、公转半径较大
B、公转周期较小
C、公转速率较大D、公转有速度较小
本题的意思是现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半径大了,根据同步同变,同步异变,迅速地可以判断B、C正确。
3.卫星绕中心天体运动在上面我们总结了一个同步同变,同步异变规律,但当地球作为中心天体时,其赤道物与地球同步卫星固是相对静止的,就可以认为赤道物与其同步卫星是同轴转动的,方法是,其中赤道物,同步卫星的w、T、f、n是相同的。所以当有赤道物,同步卫星、一般地球卫生时,分别用同步同变,同步异变和用同轴转动,即二同结论解决。
举例3:已知地球的半径、A为赤道物,速度为周期为加速度为;B是地球的卫星,轨道半径为,速度为,周期为,加速度为;C是地球的同步卫星,轨道半径速度为,周期为,加速度为,则
在本题中,B、C两卫星应遵守T与同步同变,v、a与r是同步异变,故B、D对;而A、C两卫星是遵守同轴轴动规律,故A正确。
在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总结,善于运用,善于反思,不断地总结规律,吸取例题、习题的营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意义是十分现实,又是十分深远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中学)
学会运用借议论文 篇4
学习国学经典要学会运用国学知识和体会内涵
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深刻地感受到国学不应该只是学者们的研究,而当是我们每个国人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都能用到的,并且能对我们产生到非常大的影响的。回顾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个朝代。
两千多年来,以汉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教材。就是在元、清时,其他民族入主华夏时,这种教育方式也没有多大改变,为此历朝历代以来,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巨人及治国能臣。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如果加大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应用,一定会对人的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国学经典中有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名句,到现在我们也在用。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先人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并且到现在一样的适用,我们要好好珍惜国学经典文化,并学会运用。
一、学习国学经典要从小开始,打好基础。
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我们要从小学习国学经典,要让国学经典精神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典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根本不知道它的意思。只是熟读、并把它背下来而已,但是当他看到他的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奖。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人挪活树挪死
优质文档
二、学习国学经典要学以致用,注重灵活运用。
孔子很强调学用联系,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置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途呢?孔子的意思是要“学而优则仕”。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义是说他的学生有的判断,有的灵通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办理政事会有什么艰苦困难呢?孔子培育学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了奉行其政治理想,教育学生可以出仕为官,为国育才,造福百姓。所以他要求学生要学以致用,言行相符,这对于我们今天现代社会也是同样适用的。
三、学习国学经典要把圣贤的经典知识收纳到自己的大脑中变成自己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困难或是挫折。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就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母三迁”,其母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人挪活树挪死
优质文档
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经典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经典,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经典原来就是我们人生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国学经典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国学经典文化何以能留传几千年,并成为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学经典体会其内涵,并要灵活运用国学经典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学会运用借议论文 篇5
学生言语表达的质量如何?该从哪些方面去提升学生的言说质量?
一、积极营造自由的倾吐场域
语文课堂要向富于人性、人情的生命世界升华, 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关键性的命题。教师无论是作为组织者还是作为促进者, 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和教学情境, 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经历自然的、真实的学习过程, 获得对文字、情感、生活的体验, 积累相关的学习经验, 主动建构自己的心理图式。
(一) 以悦纳的姿态, 为每一个言语主体提供安 全的言说语境
首先, 教师的心灵要开放, 随时保持倾听的姿态, 随时准备做学生的学生。教师应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了认识自己, 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 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 他们获得的将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有了这种感觉, 学生才敢和教师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地对话。
其次, 教师的话语要诚挚, 随时流露关注的态度, 随时展现悦纳的热情。基于“有缺陷的发言胜于缄默”这个准则, 欢迎学生对教师、对文本、对同学做出合理的思想“反叛”, 让生命个体切实感受“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 在“舌战”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还可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评学和评教。
(二) 关注个体, 为每一个言语主体提供体面的 实践机会
言语行为从来不是人的感官的简单技术行为, 而是一种智慧生命的心灵闪光。怎样保证每位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表达?教师又怎样从中协调, 及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个性做出到位的发现、评价、引导?从一定意义上讲, 小组合作中, 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均等了,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言语实践的频率增加了, 有利于学生表达的精细化;言语实践的方式多样了, 有利于形成合作交流的浓郁氛围。然而, 这不会必然导致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 它只是为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提供了一种客观可能性。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小组的构建形式, 小组内具体的操作措施, 比如应该有主持人, 主持人掌握小组里全面语用活动, 给小组里每个人享有均等的言语表达机会并协调交流活动, 当然也要对小组活动的时间进行规限等。主持人掌握小组学习的基本规则, 确保每位同学都有合法、充分的表达契机等。
二、努力构建合宜的倾吐内容
课堂上学生的言语表现大致有两类, 一是对文本的朗读, 二是陈述性言语 (比如问答、讨论和书面语言) 。从言语本身来说, 也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言语内容, 即学生讲了什么;二是言语形式, 即学生是怎么讲的。
(一) 指向意义的言语内容
言语内容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言语所表达的意思, 二是言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就学生的文本朗读而言, 言语的意义不是学生倾吐的重点, 其重点是能否在倾吐时传达出和文本相近的情感思想,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能否读出感情, 是否有感染力等。朗读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一位教师执教小学语文现代版第四册《鸡妈妈开窗》时指导学生朗读的片段也许能给我们一 定的启发。
师:谁想来读读狐狸的建议?
生:你的窗子再开大一些, 空气就更新鲜了。 (语气很平淡)
生:老师, 他读得不好, 他没有读出狐狸的味道。
师:噢, 那你能告诉我们狐狸的味道是咋样的?
生:我认为是不安好心的。因为我看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狐狸为了骗乌鸦嘴里的那块肉, 说尽了好话。
师:你能联系自己读过的一则故事来体会狐狸的用心, 真会动脑筋。能把这种味道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朗读, 读时眼珠子骨碌碌直转)
师:确实不安好心, 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出来了。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狐狸很狡猾的味道。因为课文最后讲“于是, 鸡妈妈把窗户又开大了一点, 可是有一天它从外面回来, 却发现鸡娃娃们都不见了”。这里告诉我们鸡妈妈听了狐狸的建议后, 小鸡们都不见了, 可见狐狸是多么的狡猾。
师:你能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真会读书。你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
(学生朗读, 读完后还下意识地舔了一下舌头)
师:这只性急的狐狸, 都快流出口水来了。下面, 请大家自己练一练, 读出狐狸狡猾的、不安好心的味道来。
(学生自由练读, 再次指名朗读时, 大家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狡猾”二字)
生:老师, 我觉得这样读不好。因为如果像斯以和何可 (刚受到表扬的几个同学) 这样读, 一旁的鸡妈妈就会看出来了, 就不会上狐狸的当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教师光顾着和学生表情朗读了, 忽视了具体的对话语境)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
生:我想应该读得真诚一点, 这样鸡妈妈才不会起疑心!
师: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朗读, 满脸的诚意。其他学生异口同声表示同意)
师:是啊, 同学们, 坏人是不会把“坏”字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的。越是装得真诚, 越能表现内心的狡猾。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把感激的掌声送给小洁, 感谢她让我们体会到了狐狸的味道。 (掌声响起)
汉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即西方的语言必须依靠严格的形态变化来显示句子的语法关系, 而我们的汉语只有抓住语境才能显示语言的意义。朗读就是通过清晰响亮地念 (读) 出文字, 从而探询文字语言的意蕴, 培养语感, 积淀语感的有效方法。基于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如何体味“狐狸建议鸡妈妈窗子再开大一些”的用心, 教师沿用了朗读这一方式进行感悟。学生或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体会狐狸的居心不良, 或根据上下文理解狐狸的阴险狡诈, 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把这种意味传达出来。当学生置身于对话语境, 继而领悟到“坏人是不会把‘坏’字写在脸上的。外表愈真诚, 愈能反衬出内心的狡猾, 应该读得真诚一些”。朗读,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去揣摩人物的心理, 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对别人的劝说不能盲听盲从, 要学会动脑, 认真思考”, 真正践行了2011版语文课标中“评价‘有感情地朗读’, 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 要防止矫情做作”的教学建议。
(二) 指向表达的言语形式
对语文教学来说, 言语形式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语文课程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必须指向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而主要不是它们的内容”。所以我们倾听学生的言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倾听学生的言语形式, 而学生表述的言语 (包括习作) , 则更是我们倾听的重中之重。
笔者曾和六年级的学生有一段有意思的教学旅程。教师在课堂情境下, 面对突发性事件 (学生在背诵表现春的词《卜算子》时意犹未尽) , 采取突变性手段 (顺着学生的感觉, 让他们畅谈自读之验、欣赏他山之石、抒写胸中之意、交流快意之作) , 之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从单纯的积累——诵春;到细细的品赏——赏春;再到激情的创造——绘春) 。特别是最后的交流环节, 教师选取了三位学生的随堂作业。
春天, 她是一把剪刀, 裁出了万千细叶;她是一个风神, 吹皱了一江如蓝的春水;她是一扇关不住的门, 要不, 怎会惹得一枝红杏出墙来?
——傅颖《春之声》
提示:这段话活用了哪些诗词佳句?请你仔细品读, 把它们的原句写出来。 (至少三处)
又是一年春来到, 春风拂过, 绿了杨柳, 红了桃花, 乐了孩子们。
抬头望, 蔚蓝的天空中, 一只只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风筝在随风飘。红的、黄的、蓝的、绿的, 高的、低的, 瓦片儿、蝴蝶样儿的, 应有尽有, 还有许多见也没见过、叫也叫不出名儿的, 让人眼花缭乱。一些大树的丫上一些鹞儿在晃悠, 许是累了, 亦许是落难了。
——陈涛《春日里, 放风筝去》
提示:这段话让你想到了哪件事情?如若是你, 你会怎么写这件事?
开冰的湖水是你的眼睛, 映出了天空、山川, 还有湖边各色的娇嫩的花, 淡淡的粉红是桃花, 雪白纯清夹着灿黄的是梨花……你的眼睛映出的是美。
黄绿的柔柳是你的秀眉, 绘一弯春之秀。
苍翠的竹林是你的帽子, 雨后的春笋像一支支编帽草, 编织着绿色的梦, 谱一曲——《春之声》。
朗润的山是你的鼻子, 经过春雨的洗濯, 更挺了, 树一副——春之躯。
烂漫的春花是你的项链, 金黄细碎的迎春, 姹紫嫣红的山茶……镶一道——春之华。
且看春何在, 眉眼盈盈处!
——潘金洁琼《春》
提示:读着这篇文章, 你对这些话语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吗?能找到对应的内容吗?
这次讲评, 笔者只是在每则片段的下方加了一点“提示”, 评析时先让其他同学说, 再让作者回答印证。学生们带给笔者很多的惊喜, 他们在评析时不但关注了这些文字传递的内容, 更关注了这些内容是怎么表达的, 即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 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 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阅读教学中的“语用”, 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 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识的抒发与倾吐, 同时还是借“说”“写”叩问文本, 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 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的过程。还原其思维过程, 同时为其他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这里, 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心灵的情思, 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每个独特的自我生活的外化。拥有自我, 拥有生命的快乐, 言语主体享受表达、获得满足、实现自我, 表达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又是对再表达的新投资, 从而形成主动积极表达的良性循环。倾吐的过程就成为表现自我及其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过程, 写作与自我之间完全同步了。
(三) 指向思维的言语品质
所谓的言语品质, 指的是从言语整体上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 它体现言说者的个性和气质, 比起言语形式和内容来更为本质, 更为内在。对语文来说, 学生的倾吐要努力向这几点靠近:①形象性。这是语文学科在言语品质上的根本要求;②情感性。语文的言语应该更能听得到感情的流动;③清晰性。相比言语形式的清晰来讲, 这里指的是对整体的言语来说, 更接近思维;④敏捷性。指在言语过程中, 言说者能否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迅速的感知、判断、反应, 使言语在表达过程中变化、推进。
王华良老师执教《中彩那天》这篇课文, 学生在初读文本、了解故事梗概后, 把问题直接聚焦在了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上:父亲该不该还车呢? 教师适时介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 并做些批注。
学生经过独立研读梳理和小组合作交流, 基本达成以下两种观点。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认为:父亲应该拥有这辆汽车。理由是:1. 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工作维持生计, 生活很拮据, 可能一辈子也买不起汽车。2. 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 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3. 彩票是父亲帮库伯捎的, 事后两人都把这件事忘了。4. 父亲完全可以撒谎说中彩的那张是自己的彩票, 库伯也不会有怀疑的。5. 库伯家是有钱人, 不会在乎一辆汽车。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认为:父亲应该把汽车还给库伯。理由是:1. 事实上真正中彩的不是父亲, 而是库伯。2. 父亲如果把汽车留下来, 他每次开车都会想起这件事, 一生中始终会给自己留下灰色的阴影, 这是多么痛苦的事。3. 母亲经常安慰家里人: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 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4. 父亲撒谎留车的行为, 会直接影响子女今后的道德品质和发展。
至此, 应该说学生对文本内容已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解读。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否就可以止步了呢?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听到文本的声音, 更需要听到学生的声音。因此, 教师进一步追问:假如你就是文中的“父亲”或“库伯”, 你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吗?
这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们从“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中解放出来, 呈现出了更多的声音。
生A :如果我是父亲, 我完全可以要求库伯与我共享汽车。因为尽管中奖的是库伯的彩票, 可这张彩票毕竟是我买的, 要不是我, 库伯既不可能买彩票, 也不可能中奖。这其中至少有我一半的功劳。
生B :如果我是库伯的话, 我会把车送给父亲。一是因为我家境宽裕, 不会在乎这辆车的。我会为有父亲这样讲信用的朋友而高兴, 千金难买朋友情嘛!
生C :我们可以把汽车卖了。大家都知道福利彩票发行的目的是为广大群众谋福利, 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角度来讲, 最好的办法是把车卖了, 钱捐给福利事业, 为社会做一些实事。
……
“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吗?”一个简单的叩问, 教师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性问题, 还为学生提供了展开异质阅读、创意评论的思维留白空间。教师选择并开发内涵深沉、耐人咀嚼的思想型文本, 以此作为生成言说、激发表达的教学语境, 从中培养学生不轻易盲从权威的个性思维、不随意同化于主流的异质思维, 并使之在质疑和批判中逐渐锤炼出思想的力度、深度和高度, 合成具有穿透性的思想力。
这里, 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 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主动、积极、自我、真实、多元的声音从他们的口中不断涌现出来, 课堂成为学生追求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的美妙天堂。学生在诚恳的倾听中学会思考, 在坦率的表达中获得进步, 日益趋向个性化的言语, 不仅仅是学生所使用的一种工具或技能, 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也会在无声中自觉形成与滋长。
学会运用合理情绪认知法 篇6
一、什么是合理情绪认知法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上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的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它也采用行为疗法的一些方法,故也被称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这种疗法强调人的认知在情绪和行为中的主宰作用。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该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所引起。人们之所以不快乐,往往是因为被“绝对化倾向”“过分概括化(即以偏概全)”“糟糕至极”“过分识别”等不合理的认知束缚了心灵,导致了情绪困扰。一句话,合理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错误的认知是导致心理障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从灰色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就必须与不合理信念作斗争,用合理信念来取代不合理信念。
完整的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模式由ABCDEF六个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ABCDE)。A:指诱发或激活事件,即发生的事件;B:指人们对所发生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D:指劝导干预;E:指治疗或咨询效果;F:指治疗或咨询后的新感觉。人们面对外界发生的负性事件时,为什么会产生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我们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反应(C)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但实际上,A只不过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和信念(B)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及行为,就要劝导干预(D)非理性观念的发生与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观念。等到劝导干预产生了效果(E),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心理困扰因此消除或减弱,人也就会有愉悦充实的新感觉(F)产生。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认知法)正是艾利斯通过切身体验感悟而总结出来并用于帮助自己同时帮助他人进行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二、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及其替代
如前所述,人的不良情绪常由不合理信念引发。那么,人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呢?
对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的信念,韦斯勒(Wessler)等曾总结出下列三个特征,这就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换言之,在人们不合理的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这三种特征。
1.绝对化要求。这一特征在各种不合理的信念中是最常见到的。对事物的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我应该获得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等等。怀有这样的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因为这个观念是假象,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这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便是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坚守这些绝对化要求而又无法实现时,他就会感到受不了并陷入情绪困扰。
替代性认知:绝对化要求是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譬如,成功是一种良好的经验或体验,它不是一种“标准”或“尺度”;无论别人怎样看待自己,自己都是有价值的。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其一,过分概括化的人对自身的评价不合理。如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就往往会导致对自己整个人的否定评价,否定自己作为人的价值,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暴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其二,过分概括化的人对他人的评价不合理,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应该对他们做出严厉的谴责和惩罚,并可能认为这个人一无是处。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的观点,“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艾利斯指出,每一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替代性认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尽力去做事,失败是努力的失败,价值不会受损,过程有时候更重要。做了错事的人并不代表他完全是个坏人。
3.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譬如,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杞人忧天,对未来过分忧虑;等等。当一个人觉得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这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好的情形。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想成糟糕透顶时,他就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并进而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替代性认知: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必须努力去接受现实,尽可能地去改变不好的状况,在不可能改变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不好的事情可能发生时,若能改变,竭力改变;若不能,就接受现实。要设法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若不能避免就努力减轻后果。
三、合理情绪认知法的应用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对教师中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进行调适。譬如,无论在问卷调查还是在行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不良情绪最多的是来自学生。下面,就以此为例,列表呈现合理情绪认知法在教师心理困扰自我调节中的应用。
由此可见,合理情绪认知法是帮助中小学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有力武器。运用此法的关键有两条:第一是挖掘对该事件认知评价中的所有不合理信念;第二是要用正确合理的信念来代替不合理信念。为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自我观念,增强“自我免疫系统”,从而在头脑里牢固地形成强大的合理认知观念系统。
班主任应学会运用教育机智 篇7
一、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教育机智是班主任的心理品质,它突出表现在对突发事件敏感、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并能正确、机敏而妥善地处理。有一位新班主任在自我介绍时说:“同学们,我姓繆……”,他刚转身写“繆”时,教室里突然传来了猫的叫声:“喵……”,教室里立即哄堂大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恶作剧,这位班主任并没有乱了方寸而失去理智,他微笑着说:“同学们先别忙着夸我‘妙’,今后我们就要在一起学习,到时候再请你们给我做评价,到底妙不妙。”这位班主任临阵不乱,遇事不迷,巧妙利用教育机智,使本来棘手的问题得到冷处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尤其是较年轻的班主任,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不知所措,或者采取一些过激的方法,容易与学生发生正面的冲突,使得双方都处于尴尬的境地而无法收场。所以班主任应努力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临事不乱,灵活得当地处理问题,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要有职业道德
班主任对工作、对学生的态度,不但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教育机智的形成。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学会宽容,否则,就会影响教育机智的形成,因为教育机智与小聪明式的灵机一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一位班主任对一位迟到的学生大声训斥道:“你怎么又迟到了?!到小学一年级看看有没有迟到的小学生?”听到这种讽刺性语言,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迟到的同学羞愧的面红耳赤,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同时,有另一位班主任,也遇到一位同学迟到,为了不耽误其他学生上课,点头示意让该学生回到座位。下课后,老师让学生说明了迟到的原因,又告诉他迟到不仅会影响老师讲课,还会打断其他学生的思路,最后老师信任的把班里的钥匙交给了这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宽容,才能产生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当时情境需要的教育机智。
三、要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是一门艺术,有他自身的客观规律。只有了解教育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真正的教育机智,不是教师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教师学习研究教育规律,理论与实践、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结果。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常常能做到这一点,有一位班主任正准备找一位物理期中考试只得了72分的学生谈话,没想到该生试卷上的72分竟变成了92分,相关题目也作了精心的“艺术处理”。这位班主任决定先不捅破这层窗户纸,于是在班里公开表扬,并祝贺他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也不要希望他不要骄傲与满足。那位学生理解了班主任的良苦用心,此后,他果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此事当做刻苦学习的动力,到期末凭真才实学考出了好成绩。正是应为这位班主任该生爱面子的心理,明知其改分却没按该分来处理,反而通过表扬和信任的鼓励使其认识了错误,促假成真,顺理成章地形成了教育机智。
四、要有渊博的知识
班主任既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组织能力,更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教育机智,肚里空空是毫无教育机智可言的。比如一位矮个子班主任和某一发生争执,学生讥笑他是武大郎,该班主任并没有因为被揭短而恼羞成怒,而是面向学生说明矮人也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像拿破仑、鲁迅、邓小平等个头并不高,却都做出了丰功伟绩,可见身高和品德、学识不是成正比的。他侃侃而谈,妙语连珠,获得学生们一致好评,也缓和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比一味强迫压制好得多。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班主任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经验,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在处理各种偶发事件时恰当地运用教育机智。
五、教育要因人而异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这一达成共识。尤其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天天面对几十个个性各异的学生更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因人而异,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例如,我班有一名学生,脑瓜聪明,一学就会,可是上课容易走神,各科作业均不按时完成,老师一旦逼着要作业他就逃学。仅初一第一学期,该生逃学累计就达到二十天之多,可期末考试他居然能占班级中游。针对这种情形,我跟他订立了“君子协定”,只要他能保证上课注意听讲。完成课堂练习及其他内容,就允许他不做家庭作业,从那以后,该生再也没有出现过逃课现象,学习成绩也从班里中游一跃成为上游,并一直保持,可见,教育机智不但能运用在课堂的突发事件中,也能巧妙地运用在平时的育人工作中。
历史学习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 篇8
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尤为重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方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着重对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体现比较法对于教与学所产生的良好效应。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比较,历史人物和人物比较。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可以做比较。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如19世纪中后期,亚洲封建国家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同样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这是共性。但面对列强的侵略,各国做出了不同的反映,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相应就出现不同的结果。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强国;朝鲜和印度分别沦为日本和英国的殖民地。这是它们的个性特征,其结果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国情不同而决定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既集中了学生对发生在同一阶段历史事件的看法,又体现了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差异,深刻融入学生记忆,达到方便掌握的效果。
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也可以进行比较,可以从差异性掌握本质特征。如中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面对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抗击日本的侵略斗争,实行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了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大力支持,开辟出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仅不抵抗,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的口号,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屡屡失地、节节败退。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共双方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所持的度态度截然相反,结果也就不同,这是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通过以一事件为中心,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展开比较,求同存异、分明泾渭,掌握特征,领会主题,可以获得根本。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才能认识此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变化和发展规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历史地图,比较法兰西第一帝国强盛时期的欧洲和1815年欧洲,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法国疆域和势力范围不同,呈现了法国这个时期在欧洲所处的地位。通过这两个时期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也反映了欧洲历史的演进发展。
二、对应性原则
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点,即比较项。如对中国历史上两次典型的资产阶级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从运动存在的背景、领导的阶段、革命纲领、斗争方式,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比较。背景: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辛亥革命则是民族危机依然深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发生的。阶级:戊戌变法以资产阶级上层为主要基础,辛亥革命则以资产阶级中下层为主要基础。纲领:戊戌变法以变法为自强立国之策,辛亥革命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发生: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式:戊戌变法是保清变法,自上而下改革,辛亥革命是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功绩:戊戌变法唤起人们救亡图存和政治革新,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失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相同。经验教训: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反动派袁世凯所窃取,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先后代表近代社会进步潮流的两次资产阶级运动,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强和政治革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都有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出路,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造成这种相同结局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客观上的敌强我弱,主观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软弱性。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性原则
历史比较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但并不是不择要领,而是要有重点地进行比较。如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进行比较:主要比项包括背景、目的、主张、影响及阶级属性。而这些比项中的重中之重则应是对根本目的、核心主张的比较。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达到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目的,都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不同之处则是: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意思是说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反映了邪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人物,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种思想,旨在启迪人们放眼看世界;而洋务派的主张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近代企业等。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拿“师夷长技”方面而论,我们可以看到洋务派比林则徐、魏源向前迈进了一步。通过重点类比、分清主次,就容易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否则,失去重心,对事物的评价,就会走向片面,失去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时代性原则
比较并不只是为了通过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区分出异同,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揭示历史事件、历史本质特征,挖掘历史表象中蕴藏的规律,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因此在进行比较中要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