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取舍

2024-09-20

学会取舍(精选5篇)

学会取舍 篇1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 笔者认为, 简单的就是最美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学会取舍之道, 追求简约的语文, 让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与语文素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得到扎实的提高。下面, 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课的教学, 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取舍之道, 以呈现语文的简约之美。

一、剖析学生基础, 取舍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明确这一节课要带着学生完成哪些语文教学目标, 学生都有哪些语文基础, 在学生的语文基础之上, 能不能完成这些目标。这些都是追求简约语文必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所制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如果不贴合学生实际的语文基础, 无论是拔高学生的学习基础还是降低学生的学习基础, 都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所以, 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 就要先剖析学生的语文基础, 哪些目标学生在现有水平上可以完成, 哪些目标却是完成不了的, 要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进行取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优化地学习语文,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落到实处。比如在教学这一课时,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中为本节课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能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4.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与精妙。而本班的很多学生都没有外出旅游过, 他们的独立语言表达能力与归纳能力不太强。在这四个目标中, “能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这一目标学生比较难完成。所以笔者就进行了恰当地取舍, 把这一教学目标改为“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一说某一季节烟台海的特征”。另外, 第四个教学目标, 学生对于如何“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与精妙”不好把握, 同时也不容易见到效果。所以对于这一教学目标, 笔者也大胆地进行了取舍, 因为本课打比方的句子比较多, 课文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与精妙多数都是在这些打比方的句子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我就把这一教学目标设定为“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并能仿照这些句子来说话。”这样, 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造句子来体会课文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与精妙。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取舍, 让这一课的教学更加具体,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技能的提升。

二、依据教学目标, 取舍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一堂语文课教学的灵魂, 也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课堂上所有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 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树立这样一个教学思想:课文只是为了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媒介, 是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 要对课文进行二次解读, 进行取舍, 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流程, 突出教学重点, 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这一课时, 根据前面的教学目标, 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探究性的问题:“烟台人的丰富物质、文化生活在课文哪些地方可以具体体现出来?”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一问题直指前面的第3个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字来达成这一目标, 体会了一年四季烟台人的生活情景, 学生也只有通过精心阅读相关的文字才能对课文有深深的感悟。这样, 通过内容取舍, 虽然没有过多的视频资料, 没有过多的讲解, 但是学生却能从语言文字中真切地体会到烟台人不畏严寒、勤劳繁忙、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这样, 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懂得了如何来阅读文章。

三、尊重学生经验, 取舍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 各种教学手段充斥着课堂, 让学生眼花缭乱。其实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一定都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相反, 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经验作为背景的话, 甚至还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解决问题上, 而是集中在这些精彩的画面上。像这样的教学手段无论如何丰富与精彩, 都不是好的教学手段。所以, 在运用教学手段方面, 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 学会取舍之道。只要学生具备处理新的语文知识的经验水平, 我们即使不用多媒体来演示, 用一般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如果我们安排学生要解决的语文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 那么再好的教学手段也是徒劳无益的。好比这一课的教学, 如果不让学生先去了解烟台的地理位置, 那么他们也不可能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烟台海四季的景象变化原因。那么, 就会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先让学生了解“西伯利亚”、“胶东半岛”、“太平洋”等地理位置, 然后再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寒流”, 当学生有了这些知识经验,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就可以自然地理解为什么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景观。学生的这些知识储备远远比我们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演示与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学会取舍之道, 取缔不适合学生水平的目标, 并依据教学目标来取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取舍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简约之美。

学会取舍 篇2

善于取舍,轻装上路,体现出决绝的果断。是的,有时候这种善于取舍的果断,成就了人生的功名。秦朝末年,烽火四起,农民起义似如星火燎原之势,燃遍了大半个大秦的江山。然而,面对仍旧强大的秦军,许多农民起义军仍无力对抗。公元前2,赵军被围于巨鹿,各路诸侯虽前来救援,但面对四十万秦军,许多诸侯只能望“军”兴叹。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深深懂得,不以死战的决心和行动,消灭秦军主力,这场轰轰烈烈的反秦战争会毁于一旦,舍我其谁?于是项羽项羽率领五万楚军,破釜沉舟,誓与秦军死战,舍弃退路寻出路的决绝果断之心,使楚军将士舍生忘死,所向披靡,最终使秦名将章邯投降。因此,正是抛弃私信杂念,在追梦与成功的道路上更加执着,成就了他灭秦战争的巨大功绩。

善于取舍,轻装上路,彰显运筹帷幄智慧,这种智慧为人们在成功的道路上提供了捷径……西汉之初,匈奴不断入侵边疆,名将霍去病在探知匈奴营地后,舍弃重甲与步兵,只用两万轻骑,深入大漠八千里,直到匈奴老巢,生擒单于,勒石班师,成就封侯的功业。无独有偶,日本丰臣时代,大名石田三成抛弃大船直运物资进入朝鲜的做法,而采用大小船兼顾,半途卸货的方式,使物资运输效率大大提升,保障海外作战军队充足给养。使日军最大程度减少伤亡,而取得胜利。正是这些善于运用取舍的智慧使得霍去病、石田三成等人能扬名千古。可见,取舍是舍小取大的智慧,敢于抛弃看似有用的东西,从而卸掉抱负,轻装前进,为赢得成功创造了便捷的条件。

善于取舍,轻装上路,蕴含一种哲学境界。人生正是通过物与我之间轻重优劣的比较,然后放弃物欲烦恼,消散杂念,执着于淡薄明志的人生境界。苏轼在逆境中,主动放弃那些世俗功利的杂念,用道家思想调整着自己,换得了“一蓑风雨任平生”的境界,得出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来消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执念,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叹亦如此。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舍小取大,放弃大城市,占领两厢,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法,使东北的国民党军陷入包围,消灭有生力量,从而获得了战场上的主动。那么,人生抑或有诸多不如意,应放下包袱,轻装上路,会拥有不同的心境,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学会取舍 有效整合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取舍 整合 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18

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是现在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大胆取舍、有效整合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待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得依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取舍和整合。取舍和整合的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把准年段的目标

上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备课上肯下苦功夫。备课时,不能只孤立地备一节课,而应该先备整册书、备整组文章,然后再备一篇课文。这样,从面到点,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做到“三个熟悉”“三个了解”,即熟悉所教学科教学的总要求、总内容,了解所教学科教材纵横相交的训练网络和结构体系;熟悉所教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求、重点,了解学段教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熟悉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重点,了解它在学科体系和学段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比如,教第一学段,要了解第一学段应在听说读写等方面为第二、第三学段初步打好哪些基础;教第二学段,要了解如何巩固第一学段学到的知识、技能,如何为第三学段的学习过渡、铺垫;教第三学段,要知道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求,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一课,就要根据第一学段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一要求。因此,课文中“痛得在床上直打滚”“急得团团转”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为爱迪生急中生智救母亲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学习这一课,应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上下文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积累这样的词语:气得 ,笑得 ,热得 ……这样,扎扎实实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第二学段的阅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和“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 的学习做好过渡和铺垫。

总之,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段的教学目标。只有把握好整个学段的要求,才能打好基础,实现学段之间的顺利链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二、把准学生的基础

作战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学也如此。教师不仅要精通教材,知道自己教些什么,也要深知学生,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知、难、疑、错、趣,把准学生的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钻研学生,就是研究怎么让学生爱学、会学。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学生的学情我们可以这样分析——知: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文后已经知道普罗米修斯具有勇敢的献身精神;难: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具有勇敢的献身精神体会不够深刻,也不知道应该抓住哪些语句体会;对神话故事的魅力学生自身也不能感受得到;错:学生对普罗米修斯被“锁”“啄”的痛苦理解较为肤浅,只停留于字面上的理解,生活体验不深,对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体会不深;趣:学生对普罗米修斯怎么获救的,这些神话故事是怎样想象比较感兴趣。

根据这样的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我们就会了然于胸,教学过程也随之能做到有针对性,从而让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聪明。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通盘考虑,对教材内容作出大胆的取舍,整合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来开展教学活动。

三、把准教学的重心

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模模糊糊”一大片。如果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就会既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不符合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丰富,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该少而精。哪些要详细讲、哪些可略讲、哪些可不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来确定,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如,《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结合课文后的思考题,不难看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留心那位青年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体会他看鱼、画鱼的专注和细致;二是从这个故事中收获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奋、专心的道理。

把准这个教学的重点后,教师教什么才心中有数,怎样教才心中有路,就不至于什么都想教,结果什么都没教。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我们学习像树一样,树有多高,根有多长,你有这个根,树才立得住。根基强了,才能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四、把准课堂的基调

定好教学目标之后,我们就要在课堂上落实。如何落实呢?这需要精心地预设,需要我们的教学智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精心预设教学,需要教师充分把握文本的体裁、价值取向,对突破重难点,有效整合三维目标了然于胸,用心地推敲文本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文本语言描写的意境之中,为课堂拓展、延伸打好基础。只有充分进行课前预设,教学活动才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才能把准整个课堂的教学基调。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容易误入重视人文性忽略工具性的误区。因此,在处理课堂生成资源时,要特别注意两者的统一。如,教学《纪昌学射》一课时,学生对纪昌如何练习眼力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但对这两段话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却无从发现。学到最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是学射的结果,那么前面具体讲了什么呢?教师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知道课文写纪昌练眼力是按照老师交代——纪昌练习——练习结果的顺序写的。这样写,就能把纪昌练习眼力的艰辛过程表达得清楚而又生动。课堂上,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感悟到纪昌练习眼力的艰苦,而是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让学生明白了课文是怎样写的,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备课时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目标达成可能遇到的障碍,在教学中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生成进行引导,适时提问,临时改变“作战策略”,使教学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对照新课程标准,理顺学段之间的联系,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确定好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此作为教学展开的基本思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学会取舍的作文800字 篇4

其实,也许我并不舍得……“到了那里要保持联系哦,衣服什么的都装在箱子里了,那边天气很冷,要注意加衣服哦。”明亮宽敞的候机厅窗外已是洒上整片的墨黑,放眼远眺,寻不见一颗星星在闪耀。耳边响起的是妈妈对姐姐担忧的叮嘱和姐姐顺从的回应。

在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中,一起生活了十四年的亲姐姐就要踏上航班飞到于我看来如横跨全世界般遥远的西班牙,开始她的大学生活。我,在一旁安静的坐着。确切地来说,我的安静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认真而文艺的道别绝不是我们之间的相处模式。于是,只能让记忆填满暂时空白的大脑。“所以这道题就应该这样做,明白了?”握着笔,皱着眉,在草稿纸上详细地分析着相应的内容。说实话,这个姐姐其实很不耐心:“你怎么这么笨呀!在不明白我就不教了。”紧皱着眉,却也紧握着笔,在纸上又进行了一次更详细的分解。大声的喝斥,这是不耐烦的姐姐在教妹妹做题。“一个人傻呆呆得再干吗呢?”要说我个人其实并不是个善于交流沟通的小孩,亲友聚会,尽管大家都会互相的礼貌问好,但自由活动时间,我只会选择一个人呆坐着看他人谈笑。熟悉的声音响起,同时还有我对其言语进行的立马反驳,开始的是几乎天天都会上演的争吵,只是那嘴角翘起的弧度似乎又显得有什么不一样。大声的怒骂,这是不称职的姐姐在和妹妹进行例行争吵。……十四年间相处的回忆拂起,只是似乎能想到的画面都是她所拥有的缺点。有着这样一位姐姐,大声地说,我当然舍得。大厅里开始回荡起广播小姐亲切地提醒,是姐姐要搭乘的,于是开始收拾东西准备登机。走上前,重重地拍了一下她正低着整理事物的头,看她略带恼怒的抬起眼睛,勾起嘴角,我说了声:“走好哟,千万不要再回来添麻烦了。”细微的震愕间,她也嬉笑着开始了往常的反击。其实,文艺的方法之类的,根本就不需要吧……

走出机场,抬头望进墨蓝的夜空,一架闪着红光的飞机驶过,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她所在的那班,只知道仔细看,天上其实有很多星星在闪耀着,只知道其实地图上西班牙和中国的距离也并不十分遥远,只知道……小声地在心里说着:“其实我并不舍得……”

学会取舍中提升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学情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12

都说散文最有韵味,集诗的澎湃、小说的激情和戏剧的情趣为一体,是“杂家”。不过,散文的显著特征是“形散神聚”,抓住中心思想这根主线,以满足学生的探知需求为出发点,以学定教,适当取舍,放下生搬硬套的讲解,融入更多真情实感,定会使散文熠熠生辉,清香扑鼻。放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尝试多元对话沟通,让学生在接受新鲜素材中深度解读,定能使他们喝上一碗“心灵鸡汤”。

一、基于需求,激发“想要学”

“以学定教”是各地先进教学的共性特征,归根结底就是因材施教。于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便成了语文课程标准的首条教学建议。散文教学作为语文中不可缺少的“重头戏”,理应将学生的认知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需要教”与学生的“想要学”一旦找到平衡点,定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和光芒。如在人教版(下同)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教学中,笔者没有直接依据散文题目进行讲解,而是请学生去查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中国发生的社会大事,让学生去体味“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帮助学生消解“囚”字理解的误区。在此基础上,笔者请学生就“绿”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能够对绿色旺盛生命力表现更为积极乐观,帮助他们形成更为明确的探知意识。在抓住作者与绿枝条“厄运相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同居一室被囚禁”挖掘“生的欢欣、生的艰辛”的深刻内涵,也建议学生从“囚”与“绿”体味出固守心灵中最真实最久远的一面,体味和平宁静的一面。在明白了学生“想要学”的需求的基础上,可趁势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抒情等方面探寻更为深邃的思想内涵。

抓住学生“想要学”的认知点,挖掘容易被忽视或者认知中的盲点误区,更能吊起他们的胃口。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越是抓住“需要教”与“想要学”的平衡点,越能够帮助他们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取出学生需求,摘录筛选有效的信息点,舍弃他们不想关注的,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言感知探究意识。

二、独辟蹊径,确定“教多少”

曲径通幽处,发现的美丽才更多。散文的语言好似品茗,需要经过味蕾萦绕和舌尖吮吸,方能有清新淡雅的满足感。取舍是一种教学态度,更是一种智慧,舍弃的未必就是无用的,有时甚至是有意留白,能帮助学生获得想要的。

教得多与少,自然有度,“淡妆浓抹总相宜”才是最高的境界。如必修二的第一单元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与语言隽永清新则是此类散文显著的特征。学生作为读者更应紧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风格,浮想联翩身临其境地探读,感受作者的心灵脉动,则是他们应该尝试和需要关注的。读《荷塘月色》时,笔者先让学生聆听凤凰传奇乐队演唱的《荷塘月色》感受其中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本文中的荷塘与音乐中所描述的荷塘的差异。很多学生都提出了作者开头所写的“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为本文定下了一个令人揣摩的感情基调。

从学生的疑惑处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确定施教内容,让散文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摇篮,让学生在不停摇摆和反复轻哼的过程中感受婴儿般的宁静,定能使他们备受鼓舞激励。

三、多元对话,引导“深度读”

语文是多方对话和互动交流的语言聚会,需要在相互碰撞中产生思维火花。散文尽管姓“散”,但仍需要解读,唯有如此,才能悟出其中的奥妙。

多元对话,使作者、编者、读者能有更多亲密接触和相互沟通的机会。教师作为对话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对话、讨论、争辩则是必然手段。组织学生与作者对话,就文中某处疑点相互沟通,探出认知过程;组织学生与文中情境对话,帮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不一般。像在《故都的秋》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走进深秋中的公园,让学生从中品味秋景,感受作者的体味。

多元对话,读出作者的心思,读出情境内涵,定更有深度和广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知,多提出发展性意见,让他们在深度把握中提出异议,定能使散文更有活力,更富有生命力。

总之,舍弃纷繁与复杂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精练与精彩。散文教学正因有了“舍”才会有驰骋千里的包容大气,也正是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舍弃,才能给人以启迪与鼓舞般的收获。一切“以学定教”,以学生学习的需求点、兴奋点、拓展点为基准,适度适量适时解读散文,让学生在与作者、编者、文本的多元对话中产生共鸣,获得慰藉,散文中的真善美定会大放光彩。

上一篇:社会化完善下一篇:临床药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