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取舍

2024-08-17

资源取舍(精选10篇)

资源取舍 篇1

目前课外拓展资料相当丰厚, 但是我们不能将这些“原始资料”一股脑儿都倒给学生, 面对如此丰厚的课外资源, 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如何把它们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精心“酿蜜”, 拓展、取舍教学资源必须考虑它的必要性、合理性。

一、拓展补白, 回应文本, 张扬主题

(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买木雕的少年》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6~15节, 讨论一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我们读懂了这个少年很热情, “我”不能带大象墩回国, 他特意送来一个拳头大的小象墩。

生:我们读懂了少年把中国人当朋友, 才想方设法送这个小象墩的。

生: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少年把中国人当做朋友, 特意送小象墩, 还不收钱?

师:问得好!是啊, 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 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朋友呢?读书贵在有疑问。有疑问不要紧, 我们来读读这些资料。出示拓展资料四份: (引用这四份材料时要编辑, 表述尽量简洁) 援建坦赞铁路的;派遣医护队;派遣救援队的;其他经济援助的。

师:阅读了这些资料, 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国家给非洲人民许多帮助, 他们把我们当朋友。

师:现在, 请大家再来读一读第9小节, 能说说这两个“遗憾”的不同含义吗?

生:我知道“我”的遗憾:象墩让我爱不释手, 可是行李已经超重, 不能把自己喜欢的象墩带回中国。

师:是啊, 这个遗憾有点“可惜的味道, 有点不舍得的味道”。

生:现在, 我明白了少年为什么遗憾了。他想起了有这么多的中国朋友无私地帮助过他们, 今天, 一位中国夫人很喜欢他的象墩, 却因为象墩太大, 太沉了而无法满足她小小的愿望, 他感到有点自责, 觉得有点对不起这位中国夫人。

师:老师觉得你好像就是这位卖木雕的少年, 他的心理你揣摩得很正确。少年望着失望而归的“我”, 他怎么想, 怎么做?请描述一下这个情景。

(教学反思)

什么样的课外资料才能成为课程教学资源?我觉得引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课文中的空白之处, 不详之处的拓展补白内容, 而且必须是可以与课文形成回应, 完全可以张扬文本的核心之处的。也就是说, 当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或者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内涵很单薄, 学生对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涵难以理解, 产生阅读障碍甚至会曲解文本主题时, 这时就需要我们适当拓展相关资料。

课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热情, 没有阐述少年为什么会这样, 正如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为什么少年把中国人当做朋友, 特意送小象墩, 还不收钱?如果不拓展补充相关的资料, 学生不仅会产生阅读障碍甚至会曲解文本主题, 单单认为非洲人们很热情好客。拓展补充中国支援非洲的四份材料, 多角度、多方面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非洲的无私援助, 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我们中国无私地支援、帮助非洲人们, 才赢得非洲百姓的尊敬和热爱。就像感悟、理解《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朝之间的友谊一样。这样, 学生的描述才会言之有物, 合情合理, 显得有血有肉, 如一学生这样描述:听爸爸说, 由于中国人无偿援建坦赞铁路, 我们镇才兴旺起来, 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多了, 我们家也开始卖起了木雕, 生活改善了很多;想那年, 我妈妈得了重病, 幸亏医术高明的中国医生抢救, 否则, 我们就永远失去了妈妈。可是, 今天, 我却无法满足一位中国朋友的一个小小愿望, 难道真让这位夫人带着遗憾回国吗?不, 不行, 我得想办法满足她的愿望!可怎么办呢?……对了, 邻居家不是有个拳头大的象木雕吗?我去跟他们要, 他们肯定会答应送给中国朋友的。

这段补白描述不仅很好地回应了隐含在课文背后的空白情景———少年如何想方设法搞到小象墩以满足“我”的愿望, 而且还丰满了文本, 张扬了“中非之间的国际友谊”这一主题, 达到了拓展资料真正服务于教与学的功效。

二、旁征博引, 发展语言, 厚实文本

(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片段

在整体感知课文第3、4、5节的基础上

师: (出示几张描绘钱江大潮的图片和一个录像资料) ,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语句为这些图片配上介绍语, 并读好这些语句, 读出大潮的气势。

生:读课文中的对应语句。

师:多么令人震撼的钱江大潮啊!自古以来, 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了这奇特而恢弘的壮观场面, 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句。来, 我们来读读这些诗句。

出示:描写大潮的名诗句:海涌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滔天浊浪排空来, 翻江倒海山为摧。海面雷霆聚, 江心瀑布横。天地黯惨忽异色, 波涛万顷堆琉璃。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海阔天空浪若雷, 钱塘潮涌自天来。

师:谁能为这些诗句找到相对应课文中的语句, 并结合课文语句大致解说一下这些诗句。

生:我为“海涌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找的课文语句是“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意思是说, 白色的浪潮横贯江面, 像一堵白色的墙, 又像一条白色的玉带, 很是壮观!

生: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 翻江倒海山为摧”找的课文语句是“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着这句诗, 眼前好像有汹涌的大浪铺天盖地涌来, 让人心惊肉跳。

……

(教学反思)

钱塘江大潮, 气势磅礴, 闻名遐迩。从汉魏六朝起, 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墨客描绘了这奇特而恢弘的壮观场面, 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教学资源引入, 不仅可以很好地渲染钱塘江大潮奔腾咆哮, 山崩地裂的恢弘气势, 丰富“天下奇观”的感性想象素材, 丰满文本, 而且又能让学生受到中华古典文化的熏陶与涵泳;同时这些铿锵凝练, 韵味十足, 极富美感的古诗句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范例材料, 对启迪想象, 促进理解, 发展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当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大潮时, 个个激情荡漾, 语言丰富、饱满。如一学生描述的钱江大潮:当海潮从远处海口出现的时候, 就像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 白链似的潮峰慢慢逼近, 白浪立于江面, 像白玉砌成的城堡, 又似白雪堆成的山岭, 汹涌澎湃, 铺天盖地, 似乎要吞没了太阳, 冲洗了蓝天。一眨眼, 奔至眼前的潮峰, 像被什么挡住了似的, 奔腾而去, 但轰鸣声依旧震天动地。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我吟诵起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滩似雪堆”。

很显然, 引入的这些课程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拓宽了文本资源, 促使学生披文入境, 把眼前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 既创造出丰满的意境, 又获得了丰富的语言涵养, 厚实了文本。

三、文体相符, 难度适宜, 拓展有机

(案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此话也传到了廉将军的耳朵里———生接读“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 就不顾国家的利益, 真不应该”。

师:课文写得比较简单。来, 咱们把它扩容改编一下, 来听一听廉将军自己的想法![播放京剧片段 (时间约两分钟) ]

京剧中廉颇的唱词:廉颇闻一言暗自思忖, 良言打动懵懂人。我赵邦列国称千乘, 将相不和难抗强秦。我好比禁地之蛙多愚蠢, 不识大体狭隘胸襟。老夫若不将错认, 怎见满朝文武臣!

独白语:哎呀!倘若秦贼乘虚而入, 我这无谋的老朽死不足兮。可叹那千千万万老百姓哪!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难免遭受刀兵之苦, 问心何安, 于心何忍?

师:从这段唱词和独白语你读懂了什么?

生:将相不和, 难抗强秦。

生:将相不和, 就会导致秦国入侵, 老百姓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生灵遭受涂炭。

师:“生灵涂炭”这词用得真好。是啊, 原来自己的言行关乎国家和百姓的存亡, 廉将军认识到了。所以他唱词、独白时是那么的———

生:难过、懊悔。

生:很后悔, 很自责, 很愧疚。

生:很自责, 很内疚, 十分的后悔。

师:体会得不错呀!这是一段京剧的独白语, 独白时要字正腔圆。来, 小廉将军们, 带上刚才体悟到的心情来读一读这段京剧的独白语。

师:深深的愧疚, 声声的自责啊!读得真不错。廉将军明白了这个道理后, 就———

生接读:“于是他脱下战袍, 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中国古典历史故事, “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虽然呈现了“和”的结果, 但这部分内容文本叙述得比较简单单薄, 本课拓展补充了“廉颇内心独白”这段京剧录像资料。其实能扩容这部分文本的内容挺多的, 比如《战国策》中的一段话也可以, 但文字太晦涩, 学生难以读通读懂;而京剧有声有色, 唱词和独白语的文字也接近现代文, 通俗易懂, 而且京剧的语言和文本的语言风格很吻合, 有其适合根植的土壤, 因此拓展资源与文本衔接自然流畅, 把它整合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就比较合理了。

这段唱词和独白很直观地展示了廉将军知错就改的直爽性子。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 深深地体会廉颇明白道理后的这种自责、后悔、羞愧的心情,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到廉颇也是位以国家、百姓利益为重的好将军, 这是将相和好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原因。再通过有感情地读,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再说学习是一个费神费力的过程, 课间插入一段京剧欣赏的片段, 让孩子适当地触摸一下中国国粹, 来一个挺有趣的京剧独白的尝试, 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愿望, 调节课堂气氛很有好处。但如果把蔺相如的京剧唱词也引入进来, 把学习的核心文本替换成京剧材料, 那我认为就是败笔了。如果是现代文, 引入京剧也可能会很不协调了。所以说引入的课程资源应该做到文体相符, 难度适宜, 拓展有机。

语文是人类生活的浓缩, 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 我们拓展引入的课程资源要植根于教材, 让学生积极建构、厚实甚至创造文本, 使学生享受情感熏陶, 受到思想启迪, 获得语言发展, 增加文化积淀。

取舍城市 甄别未来 篇2

城市规划专家、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徐鹏飞教授首先作了《1897-1914年间青岛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主题演讲。按照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时间脉络,梳理了青岛市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变迁过程,尤其是1897-1914年期间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况,通过大量详实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分析研究,展现了青岛独特城市风貌的形成和变化。在此基础上徐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对城市建筑和风貌保护中需要注意的尊重历史原貌、修缮过程的详实标注、老建筑使用功能的充分发挥、与新技术新功能的良好结合等问题,令现场嘉宾受益匪浅。

徐教授特别指出:“青岛城市的形成、规划、建设是按照现代城市建设规划的产物,不同于一般自发形成的城市,我们中国的城市大部分都是自发形成的,规划也是局部的;而青岛的城市是从无到有,在规划中产生的,并且为了规划的实施,还采用了一种比中国其他城市都要先进的市政组织结构,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证了城市规划的实施,这都对于青岛城市初步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恰当而合理地使用是对老建筑最好的保护”,城市风貌保护中如何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非常重要,青岛市房产经营公司副总经理傅吉明和青岛城市建设集团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张宗本就居庸关路50号公主楼、南海路23号(原海滨旅馆旧址)等历史建筑的修缮与论坛嘉宾就本着外观修整复原、内部功能完善、装修装饰与原建筑风格一致、科学合理利用现代新技术的原则,实现老建筑的重生,分享了保护修缮中的实践做法和成果。

取舍城市、甄别未来,带着观察去思考,论坛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社会各界对城市风貌保护、老建筑保护的关注,今后论坛还将从城市文化、风貌保护等方面继续举办形式多样活动,如主题演讲、沙龙等,呼吁从官方、民间等多方面进行资料的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交互便利,搜集汇总和分享历史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青岛历史、保护青岛特色风貌。

(本刊记者)

考研取舍论 篇3

一、考研的必要性

现在, 各高校考研比例几乎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其中, 女生的报考率和成功率也是高于男生的。为什么许多人要考研呢?主要原因有二点。

1. 研究生相对好就业。

研究生比例最高的单位当属高校和科研院所, 这些单位都用职称确定收入的高低, 职称与研究生学历是有直接关系的, 它影响个人福利和收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现在的高校教师几乎都是硕博士;如果不是博士毕业, 就不能当博导, 这也是一种推动力。高学历也是一种资历, 多劳多得,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多是中国国情, 40年前农业大学毕业的人多数能当县长, 20年前多数当乡长, 现在呢, 只能当村长了, 生不逢时, 这不能埋怨父母。如果现在的你, 还想进高校或某些省级单位呢?研究生文凭是少不了的, 这是就业系统工程的第一步, 这类单位是当前社会中很不错的去处, 地处中心城市, 能带薪休息, 旱涝保收。这样的事例就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因为保卫干部有正规国家编制, 所以长安大学保卫处2014年拟招聘优秀人才。招聘要求是:2014年应届硕士毕业生;毕业生在校成绩达良好以上并获得大学英语六级证书;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公安政法院校毕业生优先等九项要求, 年薪不低于5.5万元。长安大学这场不是闹剧的闹剧的发生是有国家体制原因的, 省部级科研单位本科生留校机率太小, 所以不想倒闭的科研单位的保卫处只能向硕博士下手了。

2. 研究生阶段能显著提高个人能力。

现在的高校, 个个扩招, 学生多, 老师少, 教学资源紧张, 学校疲于应付“工厂化的人才流水线”, 四年时间里学生也只能从讲堂上了解个皮毛。学院的若干贵重仪器, 几个本科生有机会接触?普通老师能认识几个本科生?研究生就不同了, 导师为你开小灶, 他找来科研经费后, 让你在小问题上做大文章, 在方寸之地绣花。换句话说, 导师的研究方向就像一块风水宝地, 譬如你是挖井人, 如果你只能挖十米, 那和普通研究生差不多, 你就能混个毕业;如果你能挖二十米, 就与众不同, 可能获得国家奖学金;如果挖三十米, 那也许是国际领先, 也许你能从此改变命运, 一路顺风。这种工作主要依赖自己的专注程度、兴趣、抱负、付出和团队精神, 后者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好汉三个帮。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通过这样相对独立的锻炼和自觉再学习过程, 你会有很大变化, 思想更现实、更沉稳、技术更熟练。中国当前阶段培养的研究生, 科研能力比社会工作能力强, 他们比较适合在高校或相关科研机构工作, 这是他们最适合的去处。现在, 研究生毕业会有锦绣前程吗?从总体上看, 从人生发展大势上看, 答案是肯定的, 现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 绝大多数持研究生以上文凭, 他们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栋梁。钱学森是美国空气动力学博士, 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博士学位, 盛彤笙不仅是德国的医学, 而且是兽医学的博士。现在, 许多高校引以自豪的杰出校友, 他们取得的成绩都与他们研究生阶段形成的人生目标和打下的理论基础有关。娱乐圈中也有一些明星, 在努力读研, 再次充电, 如网上有“娱乐圈的十大博士硕士明星”的一则报道。2009年9月, 宋祖英重回中国音乐学院, 考上了声乐博士, 她是中国众多民歌手中的第一个声乐博士;冯巩竟然在多年前就拿下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戏剧文学硕士文凭;2007年, 赵薇以优异地成绩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艺术硕士MFA;新式武侠情境喜剧《武林外传》中“吕秀才”的喻恩泰, 在上海戏剧学院读完本科、硕士之后, 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戏表导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是目前娱乐圈中货真价实的博士, 高学历第一人。

二、考研中的理性

一分为二地看世界, 才是辩证的。事物有好有坏, 才是正常的。只有好的方面, 不存在不好方面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秦皇汉武, 也有焚书坑儒、穷兵黩武之过;伟人毛泽东, 功过也要三七开, 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说实在话, 考研也应当有利有弊。

1.“人”和“才”的关系。

研究生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能发SCI, 说明他智力优秀, 在某方面他是一个人才。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毕业, 只是向科学家靠近了一步, 成不成得了科学家, 还得看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否有建树, 获得有关部门的认证。人要在社会环境中生存, 就要享用其他人对社会的贡献成果, 学别人发明的语言, 食用别人生产的食物, 享受无数人共同建树的文明成果, 因此他更应当适应社会, 他更应当是一个有道德, 爱国、爱集体、爱家、尊重平凡人的公民, 因为有爱, 他能遵纪守法, 这就是所谓的情商, 这可能是比科研能力高低更重要的一方面, 如果你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媳妇, 但不能跟你的家人和单位同事友好相处, 也不见得是好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当时科技发达的德日意帝国, 依靠其军事科技优势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的灾难。只看重科研能力, 以SCI论英雄, 就容易走上另一个极端, 如研究生投毒事件、研究生因感情杀人案等, 输入“研究生”和“杀人案”两个关键词, 百度就有上百万条新闻, 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说明, 做人比读研究生更重要;是“才”, 不一定是“人”, 先做“人”再做“才”, 做人才是为了做优秀的人。关注科研就好比制造先进武器, 而具有爱心的人才是最关键的, 他能选择武器的使用对象。没有经过浓厚文化氛围熏陶的人, 是没有爱心的人, 他拥有的科技越先进, 社会就越危险。

2. 考虑经济投入。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 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A区是8000, B区是7000。有的学校要求学费三年一次性交齐。以上政策说明, 2012年以前, 中国学术型硕士基本上不收学杂费, 只交点住宿费, 还有些生活补助, 教育成本相对低些。自从2013年以来, 免费读研的时代宣告结束, 现在呢?一年要交一万元的学费, 一万元的生活费, 再加上2000元的生活费, 一年差不多是100个250吧!再加上三年时间, 呜呼哀哉, 这对于一个青春正当年、血气正旺、理想抱负高于现实的人来说, 让他从心理上急刹车, 重走学生路, 在实验室呆上3年, 实非易事, 非志向远大者, 所不能为也, 所不敢为也。所以, 考研应根据个人家庭经济基础、自己兴趣爱好综合考虑自己是否该选择这个近乎奢侈的消费。大学毕业出国读研, 变“海归”, 也是一种成才之路。美国留学的学费一直在涨, 两万五千到三万美金算是比较正常的, 也是大多数学校的标准。美国的一线城市, 生活费约在一年一万四千美金左右, 如洛杉矶、纽约、华盛顿、芝加哥、迈阿密这些地区, 二线城市生活费在一万一千美金左右, 中部城市八千美金左右。这绝非中国普通家庭所能承受。面对这种情况, 出路还是有的, 可以申请困难补助, 还可以通过努力学习, 靠优异的成绩申请国家奖学金, 2013年博士奖学是一次2万人民币。

3. 考虑将来就业。

网上还有一则报道《美科学家供大于求很多博士科学家打零工》, 说道:美国科研人才供过于求, 加上经济不景气, 很多美国企业在减少研发投入的同时将大量职位转移到海外, 令很多科研人才被迫转行。美国化学学会称, 化学家失业率达4.6%, 是40年来最高。刚刚毕业的博士生情况更差, 2011年只有38%能找到工作。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一份报告亦指, 只有14%的生物及生命科学博士毕业生能于5年内找到相关职位。许多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找不到固定的工作, 只能找一些低工资的实验室工作打零工, 被称为“博士后”。正常的博士后学位一般只需要一两年攻读, 但现在科学家做着“博士后”的零工则要花费六七年, 甚至10年也不少见。根据美国博士后学会的数据, “博士后”岗位月薪大概是3.9万美元。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2013年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2.9万人, 北京生源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8.4万人。截至4月19日, 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 其中研究生签约率36.59%, 本科生签约率26.6%, 专科生签约率16.84%。据分析, 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动。面对这种形势, 我们想马上改变世界吗?不可能, 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笔者愚见, 考总比不考要好, 毕竟在不断学习, 毕竟是条积极向上的路, 是条追梦之路。如果在这个时刻, 考研的方向能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 学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职业成为终身事业, 乐之不疲, 则于已、于国, 亦是幸事。如果鲁迅做个医生, 如果流沙河沿着自己所学的农业化学方向发展, 则不会有现在的成就。《科学家一定需要博士帽吗?》一文记述了华罗庚求学的经历, 他只是初中毕业生, 更多的人对他的定义是“站柜台的小伙计”, 当华罗庚26岁时留学剑桥大学, 他对数学家哈代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 不是为了学位!”求学两年, 华罗庚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 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了18篇论文, 获得了轰动国际的成果!时人评价:“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顶货真价实的博士帽。”现在哪个专业好呢?人人都知道, 哪个专业都有就业好的人, 哪个专业也有就不了业的人, 因为, 你也明白:求人不如求已!

4.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人生就是最好的大学, 在一个人正常的工作、生活中, 当他确实需要“科技支撑”时, 他会自动地争取“研究生”机会, 如保安上大学, 就是很鼓舞人心的事。郑州大学保卫处日前为王强强、张前进、赵威、冯阳、白鹏飞5名校卫队员举办了朴素的欢送仪式, 他们5人分别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和郑州大学的研究生。北京大学也有许多这样的保安。我觉得, 这是条读研的健康之路, 个人在工作中能自食其力, 又能提升个人价值, “我要学”的动力十足, 一举数得, 无疑, 这需要个人吃很多苦。今天, 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学士、硕士、博士生产线,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在大学里已拥有教授头衔的人、执掌一方的各地官员也纷纷挤进博士阵营。物以稀为贵, 所以现在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文凭的人, 一部分不吃香了。人生何处不春天, 人生的目的应该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应该是“立功、立行、立言”等高尚的东西, 能富民强国的东西, 而不是太物质化、太抽象、太空虚的东西。比尔盖茨、莫言、俞敏洪、马云, 等等, 他们对“研究生”心不在焉, 却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因为“积财千万, 不如薄技在身”, 做人和能力就是最好的财富。

三、不是结论的结论

华立的华丽取舍 篇4

如今在产业圈内大名鼎鼎的汪力成,还真的是经历了一番摸爬滚打。30多年来,他奋斗成了《财富》称誉的“中华第一商”,而当初汪力成临危受命的余杭仪表厂,已经成为总资产超过百亿的民营大型投资控股集团公司,甚至被称为“华立系”,拥有仪表及系统、制药、房地产、IT通信四大产业,更凭借资本实力控股四家上市公司。

1987年,时年26岁的汪力成迎来了人生第一个挑战,带领余杭仪表厂走出了电表营销的低谷,直至成为今天的华立集团。?现在,华立的电能表制造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0%,是全球产能最大的电能表制造商。

然而,这样的成就并不能满足汪力成,全球电能表产业的年需求总值只有100多亿美元,还要和国内外数名强敌瓜分。市场规模狭小,华立仅靠电能表制造一块主业,不能实现增长和抵御风险,“百年华立”的梦想将遥不可及。

认为自己已经做到头的企业想要做强做大,惟有多元化一途。于是,华立揣着鼓鼓的钱包一步就踏进了多元化的滚滚河流。

初次碰壁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华立也随大流进行了一连串多元化投资,接连进入了汽车配件、家电、餐饮、食品、卫星电视等12个产业,控股、参股的企业多达23家,一下子膨胀成了一个集团。

扩张很快,因为决策也很快。汪力成后来回忆:“那时,看上去很繁荣,我记得1990年到1995年这段时间,华立,特别是我们管理层最忙的是什么呢?是剪彩!今天这个项目开工剪彩,明天那个动工剪彩。”

“人家说什么赚钱,我们就投什么。我们甚至连矿泉水都做。”只因为一个朋友找了些资料告诉汪力成矿泉水能赚钱,于是马上引进生产线,结果亏了几千万元。

盲目扩张带来的不仅仅是偶然的一个项目损失,而是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濒临崩溃。1995年下半年,华立的资金流开始吃紧,所有企业变成了嗷嗷待哺的大嘴。此时华立集团的主业再也无法支持,银行也开始向华立逼债。

回顾那段日子,汪力成说,“那时企业距离破产只有一步之遥。”拯救危局的办法只能是“壮士断腕”。他果断砍掉了除电能表及房地产业之外的10多家企业,专注于电表、电力自动化和房产等三项主业上。两年之后,华立一举拿下了电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两项第一,成为电表行业无可争议的霸主。主业的成功终于使华立有惊无险地渡过危机。

这次碰壁使华立损失2亿多元。汪力成常引此为训,在职工大会上反思:“多元化搞不好就是个黑洞。”

再次出击

2000年,汪力成又勇敢地回到了多元化扩张的俱乐部。这次,他显然对多元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决心要找一个长期增长的主业,而不是追逐短期利润和规模扩张。他终于明白,“追求规模的扩张是没有意义的。”

经过华立内部的多次争论和考察,汪力成终于决定在IT和医药两条线上同时出击,用试错法来决定华立以后该走的路。

对于上一次的多元化失败,汪力成耿耿于怀,时刻绷紧“风险控制”这根弦:他为IT和医药业两路大军设置了2亿元投入底限。这2亿元大约是华立当时一年的利润,汪力成的想法是,万一不成功,只相当于我们白干了一年,也不会伤筋动骨。而一旦投入超过底限还没有明显效益,就要果断刹车。他说:“你到了什么程度还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必须要控制。企业最怕的是已经超过你的承受底限了,但是有很多诱惑,让你感觉再投一点可能就会赢了,这样你一步步进去就出不来了。就像赌博一样,有时候你会想再押一把可能就赢回来了,结果却是又输了。”

华丽迂回

尽管汪力成是凭借在美国的IT业收购蜚声海内外,但更吸引人的恰恰是其鲜为关注的中医药模式创新。

汪力成一直认为,中国企业要和国外的大企业拼,就必须进行颠覆性的创新。不模仿别人,这是他的基本指导思想。“跟着别人永远不会成功,你必须是有前瞻性、颠覆性的思路。”

“若想技术垄断成本太高,在IT业也只有英特尔可以做到,每年投资70亿美元,中国企业投不起。而且技术更新太快,很快你的技术就一文不值。”所以汪力成讲,“最关键的不是技术垄断,应该是商业模式,中国企业只有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可以与之一搏。

于是,自认保守的汪力成选择了进入植物药业,因为植物药的特殊性提供了模式创新的可能:植物生长有专属的地域性和不可复制性。如果能解决植物药的现代化问题,就非常有前途。

华立模式创新的核心就是抢先控制关键的稀缺资源,拥有先发优势,形成进入壁垒,以此抗击国外企业依靠技术和资本实力的强势竞争。汪力成对植物药产业看得很清楚,最根本的还是要谁掌握原料,谁今后就在竞争当中获胜,在最低的成本下拿出最好的产品。“我们如果跟常规思维一样先去研究抗菌药的产品,这个产品弄出来了,市场起来了,回过头一看资源却没有了,我们就没有任何竞争力了。”

华立的产业价值链布局充分展示了汪力成的新模式。他先后并购了重庆川仪和昆明制药,掌握了西南两省极其珍贵的植物药资源,为以后的竞争备足了弹药。

但光有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启动市场,资源就会变成成本。在占领关键资源的同时,汪力成决定推出抗菌药青蒿素。华立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在重庆的穷山沟里默默无闻地进行青蒿种养,并从青蒿里面提炼出一种成分做成药物。这个药物在疗效上很成功,具有汪力成心目中理想产品的全部特征:产品质量好,有资源优势(只有重庆一地生长的青蒿才能达到工业提炼生产标准)。

青蒿素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跛足的孩子。因为主治疟疾的青蒿素在疟疾肆虐的非洲和南美洲才有用武之地,而众所周知非洲人民可是穷得很。但汪力成的如意算盘是把青蒿素当做棋子,借以撬动产业和资源两个轮子。

华立一方面促使世界卫生组织发文推荐青蒿类抗菌药作为一线抗菌药,另一方面又把青蒿素作为温家宝总理访问非洲的援非赠品。这样一来,青蒿素作为植物药在抗菌药市场中树立了权威和高效的形象,获得了花钱都买不来的宣传效果。

更重要的是,华立通过这种政府公关积累了联合国和国内的许多政府资源,一方面为以后的产品销售打通了一条宽敞的渠道,另一方面借助政府支持在占领国内植物药资源上更进一步。

取舍气魄

2005年底,华立董事会决定了最新的战略转型:未来以中药为集团主业,其余产业将转为策略投资(包括IT业投资)。

几年来不停的并购,汪力成以控制核心资源为基础,完成了完整的植物药产业链建构:依靠华立科技的特色资源药(青蒿素)平台、昆明制药的珍贵植物药平台,以及武汉健民的中成药为中药现代化平台,加上保健品(浙大生命科技)和流通渠道(华立九州),植物药产业已经具备成为华立集团支撑主业的条件。

现在的华立,已经进入战略调整阶段。汪力成打算把华立今年的发展速度压缩在10%以内,要在一百亿规模徘徊两年,调整好了再图发展。

华立大事记:

1977年,汪力成加入余杭仪表厂。

1987年,汪力成临危受命,顺利实施MBO,带领余杭仪表厂挺进仪表行业霸主位置。

1990年——1 995年,华立经历了第一轮盲目扩张,但靠仪表业务渡过财务危机。

1999年5月,华立入主ST重庆川仪(后改称华立控股)。

2000年9月8日,华立集团受让海南ST恒泰3300万法人股,出资3300万元以28.58%的比例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汪力成在海南又成立了一家公司承接原有债务.将电力自动化业务置入壳公司,并更名为“华立科技”。

2001年3月,华立集团以其在美国的子公司华立美国控股公司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两家公司:美国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公司(PFSY)和美国太平洋商业网络公司(PACT)。此举震惊海外商界.汪力成也因此被《财富》杂志誉为“中华第一商”。

2001年10月,华立美国控股公司收购飞利浦在美国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

2002年9月,华立以1.7亿人民币成为云南上市公司昆明制药的大股东。

2005年底,华立实现控股武汉健民。

资源取舍 篇5

一、对教材图文材料的取舍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国家和地区》一课对应的课标要求为“1-2-7综述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了解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本条课标的要点提示为:“国家和地区的含义, 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 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名称和位置。各国的面积、人口、政治制度和发展水平有差异, 但作为主权国家, 它们的国际地位是平等的。”

教材图文对“各国的面积、人口差异”有所涉及, 但语焉不详。教材相对应的文字表述如下:“国家之间的差别很大。例如, 不同国家的陆地面积有大有小, 人口总数有多有少。俄罗斯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文字下辅以两幅插图“图2-49《陆地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和“图2-50《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及其人口数》”。很明显, 教材的图文只涉及陆地面积大的国家和人口多的国家, 而对陆地面积小的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却没有涉及。没有对比, 就没有差异。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补充像“梵蒂冈”和“摩纳哥”这样有代表性的袖珍国家, 这样能更好地体现课标要点提示“各国的面积、人口差异”。

此外, 课标要点提示“各国的政治制度差异”, 而教材的图文根本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不同是国家差异的重要表现。政治制度的差异对初一学生来说又是认知上的难点, 是否有必要对初一的学生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或三权分立制?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作恰当的取舍。

二、对教材图文材料的取舍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还是以《国家和地区》一课为例。课标中的要点提示“作为主权国家, 他们的国家地位是平等的”。教材相对应的文本表述如下:“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 任何国家都应该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下, 共同为维护世界大家庭的繁荣与稳定, 贡献自己的力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否最恰当地反映课标的要求?笔者有两点思考:第一, 针对性不是很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为国家地位是平等的, 但它的内容过于宽泛、抽象。第二, 对学生的认知也是一大挑战。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其认知特点是直接经验少, 理解能力差, 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仍属于经验性逻辑思维, 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知识和概念。因此, 通过教材的文本让学生来理解“作为主权国家, 他们的国家地位是平等的”, 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更何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在初三中国的外交政策中肯定会再次涉及。因此, 让初一学生来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否要求过高?或者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承载着过重的思想教育使命?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用其他的图文来取代教材的文本。例如“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既是传统国际法上的重要原则之一, 也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虽然各个国家在领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但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却是国际社会重申得最多的现代国际法原则之一。无论是联合国还是其他区域性国际组织, 在它们通过的有关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的文件中, 均无一例外地列有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甚至将它列为各项原则之首。”或者干脆引用《联合国宪章》的内容。即“序言: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第1条:发展国家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第2条: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第78条:联合国会员国之间关系, 应基于尊重主权平等之原则。”这样的图文针对性更强, 也更容易让初一学生接受。

三、对教材图文材料的取舍要为教学方法服务

从图 (表) 归纳法角度来读教材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图表, 我们从中至少能得出两个结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0》

而发达国家的分布除了欧洲、北美洲外, 还有亚洲的日本和大洋洲。因此, 在发达国家一列中是否可以补充日本和澳大利亚?同样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美洲和拉丁美洲两者从区位来讲, 既有共性, 又有区别, 这里不做赘述。因此, 在发展中国家一列中是否可以补充墨西哥和南非这样有较大影响力的拉美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取舍, 能使教材的图文更加完整、科学, 也为学生的读图学习作了铺垫。

四、对教材图文材料的取舍要体现真实性

《国家和地区》一课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内容较为抽象, 应为本课学习难点之一。教材文本对此表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而且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水平, 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等方面。”然后, 以教材中两幅插图来说明 (“图2-51来自发达国家的一个家庭”和“图2-52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家庭”) 。这两幅插图的图文材料值得商榷:第一, 虚拟性。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肯定会问, 这是哪个 (发达或发展中) 国家呢?虚拟化的图文材料只能使我们的课堂教育成为脱离生活的空谈。虚拟性也容易让学生远离自身生活和亲身实践体验, 无法达成预设的效果, 更无法产生持久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 无法产生学生情感的生长点, 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第二, 说服力不强。图2-52提到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 插图中作如下描述“我的家在非洲……许多小孩上不起学……”而实际上, 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不存在这个问题。“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十个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人均GDP只有390美元 (2009年) 。但他们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实行国民教育, 从小学到大学学费全免, 连教材都由政府免费提供。还有非洲的喀麦隆, 人均GDP也只有1115美元 (2009年) , 同样早就实行从小学到大学学费的全免。埃及人均GDP2450美元, 也在中国之后, 除了国民教育全免费外, 政府规定失业人员可到公立医院免费看病, 农民在农村医疗中心看病费用全免。”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学生只要上网一搜索, 就会发现教材图文的描述值得推敲。因此, 笔者认为这样的图文材料, 教师应该做出合理的取舍。我们可以代之以一些真实的、说服力强的图文材料。例如通过补充“1901~2002年诺贝尔科技类奖获奖国家与获奖大学排行榜”来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上的差距。通过补充“每千人口医生数和病床数比较示意图”来说明两者在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水平方面的差距。

语文课堂的取舍艺术 篇6

一、合理取舍教学目标,做到取舍有理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定位得是否合理。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教师总想实现多维的教学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毕竟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目标定多了,面面俱到反而贪多嚼不烂;目标定高了,结果不是学生浅尝辄止就是教师越俎代庖;目标定少了和定低了,学生吃不饱会直接导致课堂严重低效。那教师该如何把握、拟定教学目标,使其准确而又合理呢?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常常被编者预设在文本的“预习提示”或作品后面的训练题中,教师只要科学地整合这些信息,就能够找出切合教材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再有,语文课堂要从教学需要出发,从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到真正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从而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理念。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我结合课后习题拟订出如下的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品味其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会运用。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然后我又依据占班级多数的中等生情况对目标2进行了细化。中等生需要达到能通过查找课外书,摘抄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并认真观察某一景物,结合季节特点写一段文字的目标;学优生要达到认真观察周围的景物,仿照朱自清的《春》写一篇写景的散文的目标。学困生只要能达到背诵课文,摘抄本文优美的写景语句,并仿写一个写景的拟人句和比喻句这样的目标就够了。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号入座,各有所得。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做到取舍有度

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学内容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只有经过教师的取舍之后,方能过滤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决不是“教教材”,而是“教取舍之后的教材”。而选入教材的课文,不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美文,还是经典名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许多内容都是有学习价值的,那么哪些内容该取、哪些内容该舍,怎样从纷繁复杂的内容中选出更利于学生发展的进行教学,我想关键要从以下两方面去考虑。

1. 立足学情做减法。

教学内容的取舍应该以课标的学段目标、教材的编者意图、学生的现有水平等因素为依据,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以点带面。教学实践中,我通常的做法是“教学生之所想,授学生之未知,释学生之所疑”,最大限度地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凡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处理、解决的内容坚决舍弃;凡是与本课目标相关不大的内容应尽量舍弃;凡是以后将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应暂时舍弃。

例如:《土地的誓言》一文,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想把它作为“爱国精神的显现”放进这一单元的。然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那种背景离乡之苦、家破国丧之痛是根本无法体会的,加上此文修辞手法多变,景物叠加,词语移用以及文章所具有的抒情性、散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很难,更不用说去感受文字的内涵了。

对此,我想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由此我删繁就简,将文章中描绘的景物,运用的抒情方式等一些难理解的东西大胆舍弃。既然本文作者是借回忆自己故乡的景物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抒发要收回故土的愿望,那么只要能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就够了。教学时,先播放“九·一八”之后东北沦陷,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视频,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再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修辞、写作手法等,学生在朗读揣摩语句、语气时适时点拨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深入探究;最后从对课文的诠释与补充角度,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作结,再一次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既有开放的空间,又简约明了,教学效果能较好。

2. 依托教材做加法。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教科书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但决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它不是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教师要善于多方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地处理教材,重构教学内容,为课堂引入“活水”,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增值。因此,教材中有的知识不一定要讲,而有些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却很有必要加进来。

如: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在课中将《胯下受辱》这一故事作为补充材料的案例。

师:韩信和晏子一样,都是受辱。同样是受辱,为什么晏子不进狗洞,而韩信却选择从胯下钻过呢?

生1:因为两人的身份不同。晏子作为一个外交官,他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

生2:晏子认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侮辱,而是对齐国的侮辱。

生3:我看出了晏子的爱国精神。

师:其实,胯下受辱的经历恰恰表现了韩信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气度。这一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而晏子背后藏着的是大智慧。

片段中,老师将晏子“不进狗洞”和韩信“胯下钻”进行对比,通过对这个拓展“点”的深入挖掘,既加深了学生对文中所写人物、事件的理解,又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感悟。这样的拓展与反哺,使文本的意义得到了新的提升,整个课堂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

当然,将教材“二度开发”不是每节课都要用拓展或迁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灵活把握,做到因文而异,因势利导。

三、合理取舍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取舍有效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所以,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必须综合、全面、具体地考虑到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特点、学生特点等方面因素,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小说教学,像《孔乙己》这样的文章,我们要讲的东西非常多,小到字词的学习,大到主旨的理解,值得探究学习的内容很多。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从小说的文体特点入手,抓住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主旨等传统讲授法组织教学。教师唯恐哪个句子没有分析透彻,哪个段落内涵未能全部挖掘而喋喋不休以至于口燥唇干,学生枯燥乏味地被动接受以至于昏昏欲睡,我们的教师可谓是费力不讨好。究其原因,就是方法不当。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向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孰不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得了多少,能力发展得如何,思维得到了怎样的训练等。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讲懂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懂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合理地取舍,采取长课短讲或精讲多练的方法,舍得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自学,去探究,不能把“新课标”中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停留在口号上,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如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但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且为我们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带来了方便。但与此同时,不恰当的多媒体课件也在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学生往往沉浸在富有动感的演示中,对文本的理解只是蜻蜓点水,思维变得越来越狭窄。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的,语文教学更强调的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多媒体课件仅在“辅助”,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或滥用多媒体,就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起到“点石成金”的功效。

唐骏的取舍之道 篇7

唐骏作为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杰出代表, 其事业发展的历程不可谓不“辉煌”。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 唐骏到日本和美国留学, 获得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 在美国开始了创业之路, 先后成立了三家公司。1994年加入微软, 先后担任微软总部windows NT开发部门高级经理、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微软中国公司总裁, 2004年以微软中国公司终身名誉总裁的头衔, 离开微软出任盛大公司总裁, 2008年离开盛大以10亿元的身价加盟福建新华都实业集团, 任总裁兼CEO。无论是在著名跨国公司微软, 还是在中国民企盛大, 唐骏都业绩斐然, 声名远播。

不断修正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 要想在职场上如鱼得水, 顺利走向成功, 就必须保持乐观, 充满激情, 懂得感恩和关心。

虽说本性难移, 但性格终究是可以改变的。唐骏阳光、乐观、充满激情, 凡事都往好处想。乐观意味着执着, 激情孕育了勤奋, 良好的性格为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良好的性格, 也并不是与生俱来, 一成不变的, 而是唐骏经过了一系列的碰壁后, 通过刻意地去改变自己而形成的。大学时期的唐骏, 高傲、冷漠, 团队观念不强, 沟通技巧缺乏, 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很差, 并直接导致了出国留学出师不利的困难情形。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 唐骏进一步认清了自己的缺点, 开始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 修正自己的性格, 逐渐掌握了与人良好沟通的技巧, 使得自己无论是作为微软普通员工还是担任高层管理者的时候, 都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认可, 建立了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

学会感恩。感恩是一种境界, 不仅要感谢给予你帮助和支持的人, 也要感谢那些曾经给你造成困难的人, 因为正是他们激励了你的斗志, 磨炼了你的毅力。唐骏小的时候, 他的父亲曾经被冤枉为贪污受贿, 关押了一个月, 给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个事件深深地刺激着年少的唐骏, 复仇之火油然而生。可时过多年以后, 成功的唐骏却释然了, 因为正是父亲的冤案激励着他立志出人头地, 坚持用功读书和勤奋工作, 最终唐骏用感恩之心化解了仇恨。懂得感恩和善于关心, 也给唐骏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微软总部任部门经理期间, 唐骏一直用各种方式感谢着对自己提供过帮助的罗娜特女士, 即使在罗娜特失去管理岗位的时候, 他还是继续给予她感谢和关心, 这令罗娜特女士十分感动。后来罗娜特重新获得了提升, 也正是在她的大力推荐下, 唐骏得以从1.8万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得到了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总经理的位子, 这次机会成为唐骏日后成功的重要转折点。

执着追求并要合理变通

一个人要想成功, 战略上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一旦目标确定, 就要执着地追求, 战术上则要结合实际, 搞好合理变通, 这就是唐骏所谓的“战略现实, 战术浪漫”。

小时候唐骏家里自盖新房, 唐骏与哥哥负责去买建设用的黄沙。为了多装一些黄沙, 小小年纪的唐骏带着香烟分给看门的老伯, 得到了老伯的特殊照顾, 每次总能多装一些, 这件事情让唐骏明白了循规蹈矩很难成事, 凡事都可以合理变通的道理。当然, 变通的前提是要执着追求自己的目标, 否则变通是没有用的。1984年唐骏北京邮电大学毕业, 为了获取公派留学的资格, 他毅然换专业考研, 并取得了总分全校第一名的考研成绩。本以为出国名额早已收归囊中的唐骏, 却在公布出国学生名单的布告里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他落选了。但唐骏并没有放弃追求, 他逐个学校询问是否还有余下的出国名额, 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 他找到了一家, 但在随后教育部的审批中却没有被通过。此时唐骏仍然没有放弃, 他所采取的措施就是来到教育部主管审批手续的李司长办公室门口, 一站就是四天, 只是不断地跟李司长打招呼, 向李司长问好, 正是这种执着的态度感动了李司长, 审批手续顺利办了下来。唐骏正是依靠自己的执着最终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科学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人的一生变数太大, 不可能准确地勾勒出很长时间以后的景象, 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如此。制订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远期目标, 可能成为自己成长的障碍, 在唐骏看来, 3年左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段。

循序渐进。职场目标的规划不能时期太长, 更不能脱离现实, 而是要立足当前, 明确可行性目标, 一步一个台阶循序达到。进入微软以后, 唐骏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渐清晰。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技术管理者, 第二个目标是部门管理者, 第三个目标是上市公司管理者, 第四个目标是集团公司管理者。由于目标的清晰和可行, 再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 唐骏依次达到了这四个目标。

宁做凤尾不做鸡首。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 进入一个大的公司, 虽然竞争比较激烈, 但是可以真正开阔自己的视野, 学到最前沿的管理与技术;而进入一家小公司, 虽然可以很快获得升迁, 但对于长期的职业生涯不利。在美国获得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以后, 唐骏开始了自己创业的阶段, 他先后创办了双鹰软件公司、好娱坞影视娱乐公司和美国第一移民律师事务所, 成为了三家小公司的老板, 也赚得了一笔不小的财富。微软欣赏他的突出才能, 邀请他加盟, 名号是工程师 (也就是普通程序员) 。是当鸡首还是当凤尾, 是做小老板还是做程序员, 唐骏很快做出了决定——加入微软。正是这一英明的决定, 把唐骏引入了日后飞黄腾达的快车道。

有取必有舍

在职场中取舍之道非常重要, 取之后就是继续坚持, 舍之后就是重新选择, 关键是如何取舍, 何时取舍。唐骏的职业生涯, 充分说明了精于此道的重要性。

困境中的坚持。刚加入微软不久, 唐骏就遭遇了办公室政治, 业绩突出的唐骏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 却遭到了上司的排挤。面对困难, 唐骏没有自暴自弃, 他选择了坚持, 事实证明唐骏的坚持是正确的, 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重新得到重用。2005年底和2006年初是盛大最为艰难的日子, 也是唐骏职业生涯最困难的时期。此时的盛大处在低迷状态, 股票下跌, 军心不稳。在他人眼里, 唐骏该离开了。可唐骏还是选择了坚持, 正是他的坚持和努力, 使盛大在不久之后得以重新崛起。唐骏的坚持, 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也成就了后来加盟新华都集团的“天价”职业经理人。

有取必有舍。200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陈永正空降微软, 把市场、财政等大块蛋糕圈到自己直接管理之下, 唐骏被架空了, 尽管被承诺可以在微软总部挑选任意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位子, 唐骏还是选择了放弃。在他看来, 他在微软的使命已经完成, 是进军中国民企的时候了, 于是他毅然离开微软加入了盛大。在经历了盛大的困境和几年的辉煌以后, 唐骏感觉自己没有了挑战, 于是又有了离开盛大加入新华都的行动。

合理取舍,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篇8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行为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从“三维目标”来陈述。在数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和取舍。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这部分内容时,经过笔者课前了解,发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空间知识,对于坐标系上的方向基本掌握,但对于绘图方面还存在着粗心的情况。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我是这样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用平面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让学学会运用坐标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让学生绘制平面直角坐标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在这个教学目标要求中,我把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学生初学时的重点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相对来说有所降低,因为所有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在同一节课内达成,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更是需要长期坚持方能养成,因此,对各个目标的落实教师要有所侧重。

二、合理取舍教学资源

数学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厚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师要能够进行合理取舍,突出重点,抓住核心,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仅仅依据教材中的例子照本宣科,而是通过网络下载了各式各样的轴对称图形的相关资料供学生欣赏和学习,由于网上资料较全,并且许多轴对称图形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一来,经过教师的合理整合、有效取舍,一方面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通过图片的操作演示,学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丰富了学生视野,同时也对学生如何画对称轴,确定对称轴奠定了基础。在多媒体展示对称轴图形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领略到了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或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或是合作交流,或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教师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盲目随波逐流,只有合理取舍,才能使数学教学更高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首先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目前商场中最常用的促销方式,然后询问学生,在这些促销过程中,商家真的是亏了吗?请同学们按照教材中的问题先自行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和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商量一下,最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一来,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平时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习兴趣浓厚,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优化数学课堂练习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的设计是教学的点睛之笔,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但是有些课后练习设计过于简单,教师要能够对课后练习进行合理整合,恰当取舍,适当补充,以使课堂练习更具层次性、弹跳性和延展性,更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正数和负数”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练习的:1北京一天清晨的气温是 -3℃, 中午又升 高了5℃, 夜里又降低了4℃,那么,夜里的气温是 ____。2观察规律,照样子,填写后面的数,-5,-2,1,4,_______,_______。3比较 -/5与 -1/6的大小,结果为 _________。在这个课堂练习中,教师主要采取了综合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把它们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练习,形式不同,涉及方面不同,学生做得的有趣,学得轻松,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

取舍的烦恼 篇9

请以“取与舍”为话题,写出米的故事,或写出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600字。

[题目简析]

此题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写记叙文时,可围绕做出取舍决定时的矛盾心理记叙事件。写议论文,要写出取与舍的辩证关系。

周日早晨,我正在拼命地与作业做“斗争”,想快点与分离了一周的电脑团聚。老爸突然对我说:“儿子,做完作业,看会儿书,练练字,不能玩游戏!我和你妈要去开会。”一听这话,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烦人,如意算盘难道要落空?老爸走了,我与作业的“斗争”很快宣告结束,但是我的心里并不平静,因为另一场更为激烈的关于取舍的斗争开始了——是玩游戏,还是看书、练字呢?

一个调皮的声音说:“玩游戏吧,你的作业已经做完了,玩过游戏之后再看书也不迟。”我仿佛看到了《英雄联盟》游戏中的伙伴在呼唤我,手不由自主地伸向电脑。

一个庄严的声音说:“石文浩,住手!你呀,最缺乏的就是时间观念,如果选择了玩游戏,一玩起来就会忘了时间,哪里还顾得上看书、练字?再说了,你老爸也不让玩。”我又无奈地缩回了手。“到底该怎么办呢?哎呀,烦死了。”我抓着自己的头发,不知如何是好。我是真想玩啊,一星期没摸电脑,手痒啊。可是,玩,就意味着失去看书、练字的时间,还会失去爸妈的信任。

调皮的声音再次响起:“没事,玩吧,就半小时,一星期只玩半小时,不会耽误大事的。天知、地知、自己知,反正老爸不知道,玩上一次又如何?”终于经受不住游戏的诱惑,我选择在电脑桌前坐下来,打开电脑。

屏幕在闪烁,正如我忐忑不安的心情。刚刚登录《英雄联盟》账号,庄严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再次响起:“石文浩,不能玩。难道你不懂得玩物丧志的道理?难道你不知道这样的选择会让你辜负老爸老妈的信任吗?你不是一个有自制力的孩子吗?”放在电脑键盘上的手缩回了。我下定决心放弃游戏,选择看书。做出这个选择之后,我不再烦恼,心情一下子轻松了。

可是,就在我刚想关掉电脑去看书、练字时,爸爸冲进了房间,劈头盖脸地把我骂了个狗血喷头。我说:“我,我没有……”“别再争辩了,你真是不听话!”话没说完,老爸就气呼呼地关门走了。天啊,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我,我真是比窦娥还冤!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妈妈回家后又给我做了30多分钟的思想工作。

例谈散文教学的有效取舍 篇10

一.感悟散文的“形散”。

1、选材的广泛性。

散文是最自由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的取材十分广泛。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 都可以作为其写作素材。《背影》一文既写了父亲奔丧之事, 又写了父亲失业之事, 还写了家庭生活惨淡与社会动荡之事, 这些背景的简单叙述为着力刻画“背影”渲染了特定的“爱子”氛围。写背影, 又写了父亲不打算送行、决定亲自送行、车站买橘子等诸多小事, 还写了父亲的来信及其“我”的思念等, 这就是选材的广泛性。

2、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 (如两次使用“踌躇”) 同义动词 (如“嘱咐”、“嘱”、“嘱托”) 、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 (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 、动词的照应使用 (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 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 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 就会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 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同时, 作者还应用了语言描写:“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心理描写:父亲本“不打算送行”, 但不放心, 决定亲自送行;外貌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这些描写丰富了父亲的形象。

3、结构的灵活性。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 一般没有完整的人物和情节, 所以散文作家往往是抓住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 或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片断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而不求其像小说和戏剧那样具有丰满的人物和完整的情节。《背影》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只对“车站送别”作了详尽的叙述与描写。

4、语言的独特性。

优秀的散文, 通常几百字、上千字, 多则几千字, 或述所见所闻, 或说所感所想, 触及读者的情感神经, 拨动读者的思想琴弦, 以小见大, 言近旨远, 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散文的语言要精练优美、朴素自然。精练, 是指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传达人物的神情特点。语言精练, 就能做到言简意丰。寥寥数语, 即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 勾勒出动人的场景, 显示出深远的意境。《背影》语言质朴无华, 读来亲切自然, 这就是它的独特风格。

二.感悟散文的“神聚”。

上一篇:高科技化下一篇:持续性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