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

2024-05-23

取舍(共12篇)

取舍 篇1

草学是大农业中相对长线的一个专业, 近年来中国的草学高校在30所左右。由于各方面原因, 本专业中毕业生就业相对较少, 所以考研人数约占三分之一左右。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对此很困惑, 因此结合作者个人经历, 参考成功人士意见, 形成此文, 希望能对广大草业学子有所启发。通常, 考研是大学本科四年毕业后经历的又一次学院式高等教育, 是当年许多大学生为之认真思考过、奋斗过的一件大事, 尤其在那段时间里, 那种目标明确、全力以赴的超负载学习状态, 与高考相似, 也是值得骄傲一生的事。

一、考研的必要性

现在, 各高校考研比例几乎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其中, 女生的报考率和成功率也是高于男生的。为什么许多人要考研呢?主要原因有二点。

1. 研究生相对好就业。

研究生比例最高的单位当属高校和科研院所, 这些单位都用职称确定收入的高低, 职称与研究生学历是有直接关系的, 它影响个人福利和收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现在的高校教师几乎都是硕博士;如果不是博士毕业, 就不能当博导, 这也是一种推动力。高学历也是一种资历, 多劳多得,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多是中国国情, 40年前农业大学毕业的人多数能当县长, 20年前多数当乡长, 现在呢, 只能当村长了, 生不逢时, 这不能埋怨父母。如果现在的你, 还想进高校或某些省级单位呢?研究生文凭是少不了的, 这是就业系统工程的第一步, 这类单位是当前社会中很不错的去处, 地处中心城市, 能带薪休息, 旱涝保收。这样的事例就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因为保卫干部有正规国家编制, 所以长安大学保卫处2014年拟招聘优秀人才。招聘要求是:2014年应届硕士毕业生;毕业生在校成绩达良好以上并获得大学英语六级证书;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公安政法院校毕业生优先等九项要求, 年薪不低于5.5万元。长安大学这场不是闹剧的闹剧的发生是有国家体制原因的, 省部级科研单位本科生留校机率太小, 所以不想倒闭的科研单位的保卫处只能向硕博士下手了。

2. 研究生阶段能显著提高个人能力。

现在的高校, 个个扩招, 学生多, 老师少, 教学资源紧张, 学校疲于应付“工厂化的人才流水线”, 四年时间里学生也只能从讲堂上了解个皮毛。学院的若干贵重仪器, 几个本科生有机会接触?普通老师能认识几个本科生?研究生就不同了, 导师为你开小灶, 他找来科研经费后, 让你在小问题上做大文章, 在方寸之地绣花。换句话说, 导师的研究方向就像一块风水宝地, 譬如你是挖井人, 如果你只能挖十米, 那和普通研究生差不多, 你就能混个毕业;如果你能挖二十米, 就与众不同, 可能获得国家奖学金;如果挖三十米, 那也许是国际领先, 也许你能从此改变命运, 一路顺风。这种工作主要依赖自己的专注程度、兴趣、抱负、付出和团队精神, 后者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好汉三个帮。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通过这样相对独立的锻炼和自觉再学习过程, 你会有很大变化, 思想更现实、更沉稳、技术更熟练。中国当前阶段培养的研究生, 科研能力比社会工作能力强, 他们比较适合在高校或相关科研机构工作, 这是他们最适合的去处。现在, 研究生毕业会有锦绣前程吗?从总体上看, 从人生发展大势上看, 答案是肯定的, 现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 绝大多数持研究生以上文凭, 他们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栋梁。钱学森是美国空气动力学博士, 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博士学位, 盛彤笙不仅是德国的医学, 而且是兽医学的博士。现在, 许多高校引以自豪的杰出校友, 他们取得的成绩都与他们研究生阶段形成的人生目标和打下的理论基础有关。娱乐圈中也有一些明星, 在努力读研, 再次充电, 如网上有“娱乐圈的十大博士硕士明星”的一则报道。2009年9月, 宋祖英重回中国音乐学院, 考上了声乐博士, 她是中国众多民歌手中的第一个声乐博士;冯巩竟然在多年前就拿下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戏剧文学硕士文凭;2007年, 赵薇以优异地成绩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艺术硕士MFA;新式武侠情境喜剧《武林外传》中“吕秀才”的喻恩泰, 在上海戏剧学院读完本科、硕士之后, 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戏表导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是目前娱乐圈中货真价实的博士, 高学历第一人。

二、考研中的理性

一分为二地看世界, 才是辩证的。事物有好有坏, 才是正常的。只有好的方面, 不存在不好方面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秦皇汉武, 也有焚书坑儒、穷兵黩武之过;伟人毛泽东, 功过也要三七开, 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说实在话, 考研也应当有利有弊。

1.“人”和“才”的关系。

研究生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能发SCI, 说明他智力优秀, 在某方面他是一个人才。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毕业, 只是向科学家靠近了一步, 成不成得了科学家, 还得看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否有建树, 获得有关部门的认证。人要在社会环境中生存, 就要享用其他人对社会的贡献成果, 学别人发明的语言, 食用别人生产的食物, 享受无数人共同建树的文明成果, 因此他更应当适应社会, 他更应当是一个有道德, 爱国、爱集体、爱家、尊重平凡人的公民, 因为有爱, 他能遵纪守法, 这就是所谓的情商, 这可能是比科研能力高低更重要的一方面, 如果你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媳妇, 但不能跟你的家人和单位同事友好相处, 也不见得是好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当时科技发达的德日意帝国, 依靠其军事科技优势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的灾难。只看重科研能力, 以SCI论英雄, 就容易走上另一个极端, 如研究生投毒事件、研究生因感情杀人案等, 输入“研究生”和“杀人案”两个关键词, 百度就有上百万条新闻, 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说明, 做人比读研究生更重要;是“才”, 不一定是“人”, 先做“人”再做“才”, 做人才是为了做优秀的人。关注科研就好比制造先进武器, 而具有爱心的人才是最关键的, 他能选择武器的使用对象。没有经过浓厚文化氛围熏陶的人, 是没有爱心的人, 他拥有的科技越先进, 社会就越危险。

2. 考虑经济投入。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 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A区是8000, B区是7000。有的学校要求学费三年一次性交齐。以上政策说明, 2012年以前, 中国学术型硕士基本上不收学杂费, 只交点住宿费, 还有些生活补助, 教育成本相对低些。自从2013年以来, 免费读研的时代宣告结束, 现在呢?一年要交一万元的学费, 一万元的生活费, 再加上2000元的生活费, 一年差不多是100个250吧!再加上三年时间, 呜呼哀哉, 这对于一个青春正当年、血气正旺、理想抱负高于现实的人来说, 让他从心理上急刹车, 重走学生路, 在实验室呆上3年, 实非易事, 非志向远大者, 所不能为也, 所不敢为也。所以, 考研应根据个人家庭经济基础、自己兴趣爱好综合考虑自己是否该选择这个近乎奢侈的消费。大学毕业出国读研, 变“海归”, 也是一种成才之路。美国留学的学费一直在涨, 两万五千到三万美金算是比较正常的, 也是大多数学校的标准。美国的一线城市, 生活费约在一年一万四千美金左右, 如洛杉矶、纽约、华盛顿、芝加哥、迈阿密这些地区, 二线城市生活费在一万一千美金左右, 中部城市八千美金左右。这绝非中国普通家庭所能承受。面对这种情况, 出路还是有的, 可以申请困难补助, 还可以通过努力学习, 靠优异的成绩申请国家奖学金, 2013年博士奖学是一次2万人民币。

3. 考虑将来就业。

网上还有一则报道《美科学家供大于求很多博士科学家打零工》, 说道:美国科研人才供过于求, 加上经济不景气, 很多美国企业在减少研发投入的同时将大量职位转移到海外, 令很多科研人才被迫转行。美国化学学会称, 化学家失业率达4.6%, 是40年来最高。刚刚毕业的博士生情况更差, 2011年只有38%能找到工作。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一份报告亦指, 只有14%的生物及生命科学博士毕业生能于5年内找到相关职位。许多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找不到固定的工作, 只能找一些低工资的实验室工作打零工, 被称为“博士后”。正常的博士后学位一般只需要一两年攻读, 但现在科学家做着“博士后”的零工则要花费六七年, 甚至10年也不少见。根据美国博士后学会的数据, “博士后”岗位月薪大概是3.9万美元。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2013年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2.9万人, 北京生源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8.4万人。截至4月19日, 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 其中研究生签约率36.59%, 本科生签约率26.6%, 专科生签约率16.84%。据分析, 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动。面对这种形势, 我们想马上改变世界吗?不可能, 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笔者愚见, 考总比不考要好, 毕竟在不断学习, 毕竟是条积极向上的路, 是条追梦之路。如果在这个时刻, 考研的方向能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 学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职业成为终身事业, 乐之不疲, 则于已、于国, 亦是幸事。如果鲁迅做个医生, 如果流沙河沿着自己所学的农业化学方向发展, 则不会有现在的成就。《科学家一定需要博士帽吗?》一文记述了华罗庚求学的经历, 他只是初中毕业生, 更多的人对他的定义是“站柜台的小伙计”, 当华罗庚26岁时留学剑桥大学, 他对数学家哈代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 不是为了学位!”求学两年, 华罗庚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 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了18篇论文, 获得了轰动国际的成果!时人评价:“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顶货真价实的博士帽。”现在哪个专业好呢?人人都知道, 哪个专业都有就业好的人, 哪个专业也有就不了业的人, 因为, 你也明白:求人不如求已!

4.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人生就是最好的大学, 在一个人正常的工作、生活中, 当他确实需要“科技支撑”时, 他会自动地争取“研究生”机会, 如保安上大学, 就是很鼓舞人心的事。郑州大学保卫处日前为王强强、张前进、赵威、冯阳、白鹏飞5名校卫队员举办了朴素的欢送仪式, 他们5人分别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和郑州大学的研究生。北京大学也有许多这样的保安。我觉得, 这是条读研的健康之路, 个人在工作中能自食其力, 又能提升个人价值, “我要学”的动力十足, 一举数得, 无疑, 这需要个人吃很多苦。今天, 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学士、硕士、博士生产线,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在大学里已拥有教授头衔的人、执掌一方的各地官员也纷纷挤进博士阵营。物以稀为贵, 所以现在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文凭的人, 一部分不吃香了。人生何处不春天, 人生的目的应该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应该是“立功、立行、立言”等高尚的东西, 能富民强国的东西, 而不是太物质化、太抽象、太空虚的东西。比尔盖茨、莫言、俞敏洪、马云, 等等, 他们对“研究生”心不在焉, 却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因为“积财千万, 不如薄技在身”, 做人和能力就是最好的财富。

三、不是结论的结论

到底考研好, 还是不考研好呢?“罔顾左右而言他”, 笔者的答案是, 勇敢、坚强、健康、智慧的你一定会找到最好的答案。考研或许有助于你就好业, 更能使你结识见多识广的师友, 使你的人生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也许能证明你的许多能力。考上中意的学校, 为何不去上呢?一份汗水一份收获, 自己努力还有希望获得国家奖学金;考不上, 也有好处, 一则明白了自己与考试大纲的差距, 二则名声上也好听, 大家会认为你是一个好学而上进的人。不考研呢, 也许你就是下一个郭明义、莫言、比尔盖茨、俞敏洪、马云, 如果你想不平凡。人生何处不青山,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如果你抱负更大, 想进企业去争取20万以上的年薪, 这看重的是能力, 压力大, 不错, 不给压力不成才, 小压力成小才, 大压力成大才。能力就像怀了孩子的肚子, 会一天天长起来的, 遮掩不住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能力是金牌, 关系是银牌, 研究生文凭是铜牌。现代社会, 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同时也是信息污染扼杀人的才智和生命的时代, 正像白岩松所说的那样, 这个社会最让人羡慕的不是香车宝马、高楼别墅, 而是一种静寂的状态, 是诗意地生存。人生的悲哀, 也许就在于不能像做预实现一般重头再来, TWO WAY LEAD TO NO WAY, 只能有一种选择, 只能一心一意地走好一条路。人生的后悔往往不是你做了什么, 而是你没作什么。只要功夫深, 埋头不出声, 只有这样你将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研究生, 而不是为了那一张纸。那些华而不实的、没有饱浸汗水的那张纸, 总会被人藏着掖着, 怕见阳光, 怕它风化太快, 它轻如一张纸。

取舍 篇2

非洲大陆上的斑马在岔路口选择了面对狮子的危险,从而开始了进化。事实证明它果然如愿以偿摆脱了舌蝇的干扰,而狮子的危险是往往可以预知的,所以它的数量也逐渐变多。斑马学会了取舍,它取了对付舌蝇的好处,舍了对狮子的好处——宁可被光明磊落的狮子杀死也不被渺小之物给征服。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只山羊为了摆脱一只狮子,跑进了一座神庙。狮子让它出来,而山羊却说:“我宁可被神食用,也不愿被你所杀。”在必死的境域里它选择了被神食用也不愿被狮子食用。它也是会取舍的榜样,只有自己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我国古代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也就是说死也要死得精彩;死得动人;死得有意义。毛主席在给张思德同志写的悼词《为人民服务》中也写过:“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替法西斯卖命,替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是比鸿毛还要轻的。”毛主席取了为革命而死,而舍了替敌人而死,这也是学会了取舍。

毛主席小时候从家中带饭。一个同学家里穷,带不起饭,毛泽东就天天把饭分给那个同学吃。他取了别人的舒适,舍了自己的肚饱不饥。这是正确的取舍。而现在有一些人去当小偷、强盗,他们同样是取舍,但却是错误的。他们取了自己的安闲舒适,却舍了别人的幸福生活,这种取舍是极端卑鄙自私的利己主义行为,而正当的取舍是利己又不损人或者是损己利人的高尚行为。 作文

杯水定取舍 篇3

又一次大型综合招聘会上,看到一家沿海大型企业分部招区域助理,我心情十分激动。时值盛夏,大厅没安空调,热浪滚滚。好多“剩才”朝摊位前涌去,我费了很大的劲,挤得满头大汗,才把简历递给主管。人太多了,主管匆匆扫了我一眼,简单地问了几句,在我的简历上打了个钩,通知三天后到某某大厦参加面试。

机会啊!三天时间来准备,应该很充裕。从来没有参加过正式面试的我,不知道现场会发生什么。突击看了面试技巧的小册子,里面举了不少面试成功或功亏一篑的例子。我上网看了有关企业文化的简介,对主管可能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准备了几套答案。我想这大热天,干净整洁的T恤配西装长裤应该得体吧!临时得买一瓶冰镇矿泉水带着。

那天,怀着既渴望又焦虑的心情,我惴惴不安地进了那幢宏伟壮观的大厦。整个一层楼都属那家分部。虽然写字间开了空调,但面试的小会议室走道上闷热难耐。面试者约有三四十人,不时有分部的人进进出出,好像在处理业务上的事,抑或与面试有关。报到后,人事经理给我发了个号。每人面试过程约需五六分钟。面试全部完毕后,由主考官宣布结果。

我排在三十几号。在等待的过程中,有相约而来的聚在一起小声交谈,还有的在看资料。面试完一个,人事经理微笑着喊下一个,叫我们不要急,把心态放平稳。

因为口渴,带来的矿泉水早喝完了。走道里就有桶装水,估计是公共的,供来客或公司内部人员饮用。不少应聘者注意到了,但都咬咬干燥的嘴唇没有动。一直坚持到叫到我的号时,实在是口渴的不行便礼貌地征询了人事经理,得到同意后大大方方地喝了一杯,其他人则怪怪地看了我一眼。

那杯水起到了提神醒脑的作用。面试时,起先有些紧张,后来见提的都是常规问题,我便从容不迫地作了回答。看上去,主考官还算满意。全部面试完后,人事经理进屋与主考官进行了商议。出来后,他们当场宣布录用我。

有人不服,问这是为什么,主考官笑着解释:“刘同学不仅现场发挥优异,而且于微细处已显示营销员的潜质。其他人受太多规矩的羁绊,顾虑重重。试想,连‘讨要’杯水都那么畏畏缩缩,能有开拓未来市场的气度吗?主动喝一杯水,证明他已经认同和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我们就是要这种遇难善变,沉着冷静,能化不利为有利的营销人才!”

作文材料如何取舍 篇4

首先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中心是文章的灵魂,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中心通过具体生动的材料来表现, 材料必须受中心统帅。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 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 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 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要学会和善于选择那些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 着重地写, 详细地写;对于那些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材料, 要略写或者不写。这样才能把文章的中心表达得鲜明、突出、富有特色。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是为表现中心意思服务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 是统率材料的。所以写作时应注意围绕中心意思选取材料。我们写文章要围绕全文的中心思想选择材料, 凡是能表现、突出中心的材料就选用, 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就舍弃。这“取舍”的功夫, 便是处理材料的重要环节, 是选择材料的大前提。初学写作的人运用材料易犯的毛病, 就是不忍割爱, 用与中心无关的材料, 写出来的文章材料杂芜, 影响文章中心的表达。

假如你想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品质, 而这个人做过的许多事情都很值得写, 那么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件事例呢?这就看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 要围绕中心来进行选择。就拿《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来说。董存瑞是个烈士, 一生有许多的感人事迹, 要在一篇短文里向读者介绍邱少云, 不可能把他的英雄事迹一件一件都写出来, 只能选一两件来写。作者经过考虑, 决定单写他被火烧这一件。因为这一件事最感动人, 最能使人受到教育, 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句话, 写有用的, 不写没用的。

二、要选用最有代表性, 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

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 又是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的, 同时还是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能“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传精神”。典型材料不是轻易可得到的, 需要在许多可用的材料中精选。典型的材料可以做到“以一当十”, 以高度的概括力, 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能够“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因此我们选取的材料越典型, 作品越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一句话, 写典型的, 不写一般的。

三、要选用生动的、新颖的材料。

生动的材料是指材料本身及对材料的表述新鲜活泼、富有感染力, 因而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的材料。可以说, 材料不新鲜就不会感人, 新颖生动的材料像带露的鲜花能对广大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更能增强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具体的材料带有感性特征, 容易通过联想唤起读者沉睡的表象。带有情节和悬念的材料, 不但曲折生动, 而且能唤起读者的期待心理, 有很强的吸引力, 更能给读者带来惊奇、确信、怀疑等心理感受。“新颖生动”, 就是不落俗套, 就是摒弃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概念化, 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风格。材料不落俗套, 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工夫, 做到别人说过的话, 我不重复说;别人用过的材料, 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 使人耳目一新。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 未免太俗, 没有新意。一句话, 写新颖生动的, 不写老套入俗的。

再如表现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 你可引用党的好干部、人民公仆孔繁森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 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 敢笑翠柏与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历尽沧桑’、植根大漠、枝殷叶绿的红柳”这样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 写出新意。

四、要选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 其中心思想是这篇文章的灵魂, 结构是骨骼, 内容是血肉。要写出一篇好文章, 作者一定要注意“血肉”———材料的选择, 没有“血肉”的文章无法鲜活灵动地展现其“灵魂”, 而徒有嶙峋的“骨骼”———生硬、冰冷、没有生气, 亦是无法引人入胜的。这样看来, 选择材料确实是写作训练中不可忽视的技巧。一句话, 写具体的, 不写空洞的。那么如何获得有血有肉的材料呢?

1. 细品生活的酸甜苦辣。

生活是最直接的材料来源, 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获取材料。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就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

2. 广泛阅读储备材料库。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从书中可以获得大量的名言警句、各种故事、各种人物趣闻等, 可大大丰富我们的“材料库”。

3. 重视课本, 巧妙借用其材料。

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本中都有同学们写作时能够用得上的材料, 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获取材料的途径。

4. 适度想象。

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等所用材料主要靠想象;文章的有些情节、细节也需要想象。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考生, 是写不出材料充实、血肉丰满的文章来的。

5. 利用各种媒体储备材料。

每天翻翻报纸, 了解国内外大事;有选择性地收听、收看广播和电视节目;忙里偷闲上上网……适当关注媒体信息, 一定会获益匪浅。

学会取舍教师随笔 篇5

照顾幼子和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但十年后的今天,她没有被悲剧击倒,没有失魂落魄,也没有过劳死,反而当上了一家年营业额超过五千亿台币的公司的科技长。答案很简单。这十年来,她确切执行了一门“妈妈管理学”——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解决各种细琐复杂的事情。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时间永远都不够,所以必须学会不为小事抓狂。如此,才能把力气集中在大事上。她把家务外包;也多付钱,要求保姆帮忙准备大家的晚餐。想添购什么用品,她就请孩子们在厨房贴备忘录,想到就写下来,雇用“工读生”去买。买来的东西当然也常不尽如人意。“也许我自己买会比较满意,但是千万不要这么想。”授权,就必须接受别人的选择和自己不一样。

工作上,她也采取授权原则。为了准时下班,凡达布鲁克每天都会设定自己工作的优先级,可以请同事和下属做的,就不揽在自己身上。这使她赢得人缘,也培养了一群能够互助合作的下属。

当故事读完的时候,突然有一个词在我脑间闪烁“取舍”。其实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有着千头万绪的事情要你去处理,为什么有的人面对这些复杂的事情,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且我们却总是手足无措,杂乱无章?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在和自己过不去吗?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如果我们能学会取舍,分清主次,认清自己的位置,其实好多事情我们能做的更好。

就拿韩霏老师来说,她毕业于一所艺术院校,分配来学校后,根本没有看出他超越于其他教师的艺术天分,但是我却看到了她不同于其他人的处事风格。就简单的孩子的管理上,用我们中国的人的传统模式,自己的孩子就得自己养,可是韩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雇佣了保姆管理(不要说她很有钱,至今仍旧住在一间六十平方的旧屋子里),有人专门管理孩子这样就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处理工作中的好多繁杂事务,在同龄人中,只是这一个小小的英明决定,就给她腾出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学习、工作。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决定,让她从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我们且不谈她的为人,但从教学这一项就应该肯定她是一个能手,一个标兵。难道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她会取舍的结果?

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每年的五月都会有很多老师为准备工作而忙碌。为了将这个活动展示给家长和学生们,前期我们必须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排练节目。因此,这一月,我们全体上下没有哪位老师不是绞尽脑汁,有的尽心挑选服装,有的一遍又一遍的录音,还有的反复琢磨节目的方式。每天白天上课,晚上精心策划,第二天到校后排练,没有哪位老师不在为自己额外的工作忙碌着,奔波着,“苦”“累”这些词已经是司空见惯。但是为了集体的利益,为了能争得别人的认可,没有哪位不把自己的生活步骤打乱,家里可能有一周都没有收拾,孩子的衣服可能有一周没有清洗……太多的无奈过后,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生动别致的节目、一张张欢乐赞许的笑脸,听到的是一片片络绎不绝的称赞,以及孩子们热情洋溢的笑声……如果没有取舍,可能我们的生活只能是一潭死水,不会有惊涛骇浪,当然也不会有美丽的涟漪。

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的最后一段话:我们的压力通常不是来自真正沉重的工作,而是因为自己缺乏解压的能力。缺

解压能力,也不过是因为不能信任他人、自诩完美主义而挑剔;还有,总是把简单的事做得更复杂了。说的真好,好些时候我们不是因为工作很忙,不是因为生活很枯燥,而是因为缺乏解压的能力,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的不信任,并喜欢追求完美,喜欢和周围的人进行攀比。不是比工作和生活谁更优秀,更惬意,而是一味比较谁的工作轻松,谁的生活富足。走在这个怪圈中,我们每天在给自己寻找着做人的烦恼,每天生活中痛苦中,可是,越是这样就越是无法走出这个怪圈,导致失败的永远是自己。成功的永远是别人。

行走在“取舍”之间 篇6

误区一:认为教材只不过是个载体,是对话的文本,怎么用我自己作主。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其实,新课程提倡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处理,绝不是随心所欲。

误区二:追求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是品德课程中重要的资源之一,课堂上如果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深度思维,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就不能较好地实现品德课的教育功能。

误区三:教师们在课前总会搜罗极为丰富的各种资源,拼命地加载到40分钟的课堂里。结果,我们看到的是媒体手段多样化、课件制作精致化、各种信息多元化,40分钟课堂承载了太多的负担。教师在面对各种资源时“舍近”而非“就近”,许多资源保证了“出场率”,却没有保证“出彩率”,出现“1+1=1”的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误区,行走在“取舍”之间,有效整合,合理使用好各种教学资源。

一、把握教材资源,实现教学目标

1.合理取舍、活用教材

品德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数都需要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教材几乎罗列了课标中提到的全部12种活动形式,比如辩论、现场调查、教学游戏、情景模拟与表演等。这些形式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资源,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遗弃”,而要有舍有取、合理利用。

2.再度开发、加工教材

事实上无论教材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3.丰富内容、重组教材

教师在内容设计上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在活动设计上尽可能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二、关注学生资源,凸现教学主体

1.关注学生生活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如执教《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春游购物。多媒体展示各种物品及价格,学生自由购物(填写教师发下的表格)。接下来学生清点物品,计算自己所购物品的价值,并小组交流汇报,说明购买的原因。课堂交流时,不少学生发现所购物品远远超出家庭一天的开支,通过讨论深刻理解了“我想要我能要”的内涵。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蕴含着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如一位教师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上了一节课,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校园生活的真实照片,深深吸引着学生,这些照片唤起了刚入校学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课程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问题的解决也应回归学生的生活,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有助于其道德品质的发展。

2.善用“对话”互动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活动。课堂上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种“敞开”与“接纳”的倾听、交流与互动、接受和共享。

例如教学《自画像》一课,由于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话题,教师可以作个示范。首先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语言尽量儿童化,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也乐于向教师、向同学展示自己。

三、优选相关资源,丰富教学内涵

1.精心筛选

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资源入手,学生学习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我们所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相连,因为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的资源才是有效的资源,并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这就是“就近”原则。只有经过筛选,才能确定资源的利用价值。

2.有效链接

“链接”是一个网络名词,指通过指定的项链接到其他相关网页、网站的一种交换方式。我们这里所说的“链接”是指某一课程资源与课堂相关环节、问题之间的联系方式。因为有了链接,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加深入、更加精彩,环节的设置、课堂的结构会更加紧凑、更加有效。

3.整合主题

主题策略,就是以某一典型事件、现象或主题为中心,定向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一种方法。首先是“扩充”,就是把与主题有关的资源充分地挖掘出来,围绕主题扩充资源。其次是“合并”,就是实施主题策略最关键的一招。这种合并,就是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它包括文本的重组,活动的调整,把相同的资源合并同类项,把相容的资源进行优化。这样,经过整合的资源就是紧扣主题、集中而又丰富的资源。

总之,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资源、善用资源,有效行走在“取舍”之间,真正为教学服务,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语文课堂的取舍艺术 篇7

一、合理取舍教学目标,做到取舍有理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定位得是否合理。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教师总想实现多维的教学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毕竟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目标定多了,面面俱到反而贪多嚼不烂;目标定高了,结果不是学生浅尝辄止就是教师越俎代庖;目标定少了和定低了,学生吃不饱会直接导致课堂严重低效。那教师该如何把握、拟定教学目标,使其准确而又合理呢?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常常被编者预设在文本的“预习提示”或作品后面的训练题中,教师只要科学地整合这些信息,就能够找出切合教材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再有,语文课堂要从教学需要出发,从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到真正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从而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理念。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我结合课后习题拟订出如下的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品味其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会运用。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然后我又依据占班级多数的中等生情况对目标2进行了细化。中等生需要达到能通过查找课外书,摘抄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并认真观察某一景物,结合季节特点写一段文字的目标;学优生要达到认真观察周围的景物,仿照朱自清的《春》写一篇写景的散文的目标。学困生只要能达到背诵课文,摘抄本文优美的写景语句,并仿写一个写景的拟人句和比喻句这样的目标就够了。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号入座,各有所得。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做到取舍有度

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学内容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只有经过教师的取舍之后,方能过滤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决不是“教教材”,而是“教取舍之后的教材”。而选入教材的课文,不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美文,还是经典名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许多内容都是有学习价值的,那么哪些内容该取、哪些内容该舍,怎样从纷繁复杂的内容中选出更利于学生发展的进行教学,我想关键要从以下两方面去考虑。

1. 立足学情做减法。

教学内容的取舍应该以课标的学段目标、教材的编者意图、学生的现有水平等因素为依据,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以点带面。教学实践中,我通常的做法是“教学生之所想,授学生之未知,释学生之所疑”,最大限度地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凡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处理、解决的内容坚决舍弃;凡是与本课目标相关不大的内容应尽量舍弃;凡是以后将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应暂时舍弃。

例如:《土地的誓言》一文,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想把它作为“爱国精神的显现”放进这一单元的。然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那种背景离乡之苦、家破国丧之痛是根本无法体会的,加上此文修辞手法多变,景物叠加,词语移用以及文章所具有的抒情性、散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很难,更不用说去感受文字的内涵了。

对此,我想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由此我删繁就简,将文章中描绘的景物,运用的抒情方式等一些难理解的东西大胆舍弃。既然本文作者是借回忆自己故乡的景物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抒发要收回故土的愿望,那么只要能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就够了。教学时,先播放“九·一八”之后东北沦陷,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视频,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再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修辞、写作手法等,学生在朗读揣摩语句、语气时适时点拨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深入探究;最后从对课文的诠释与补充角度,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作结,再一次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既有开放的空间,又简约明了,教学效果能较好。

2. 依托教材做加法。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教科书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但决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它不是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教师要善于多方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地处理教材,重构教学内容,为课堂引入“活水”,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增值。因此,教材中有的知识不一定要讲,而有些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却很有必要加进来。

如: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在课中将《胯下受辱》这一故事作为补充材料的案例。

师:韩信和晏子一样,都是受辱。同样是受辱,为什么晏子不进狗洞,而韩信却选择从胯下钻过呢?

生1:因为两人的身份不同。晏子作为一个外交官,他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

生2:晏子认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侮辱,而是对齐国的侮辱。

生3:我看出了晏子的爱国精神。

师:其实,胯下受辱的经历恰恰表现了韩信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气度。这一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而晏子背后藏着的是大智慧。

片段中,老师将晏子“不进狗洞”和韩信“胯下钻”进行对比,通过对这个拓展“点”的深入挖掘,既加深了学生对文中所写人物、事件的理解,又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感悟。这样的拓展与反哺,使文本的意义得到了新的提升,整个课堂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

当然,将教材“二度开发”不是每节课都要用拓展或迁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灵活把握,做到因文而异,因势利导。

三、合理取舍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取舍有效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所以,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必须综合、全面、具体地考虑到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特点、学生特点等方面因素,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小说教学,像《孔乙己》这样的文章,我们要讲的东西非常多,小到字词的学习,大到主旨的理解,值得探究学习的内容很多。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从小说的文体特点入手,抓住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主旨等传统讲授法组织教学。教师唯恐哪个句子没有分析透彻,哪个段落内涵未能全部挖掘而喋喋不休以至于口燥唇干,学生枯燥乏味地被动接受以至于昏昏欲睡,我们的教师可谓是费力不讨好。究其原因,就是方法不当。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向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孰不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得了多少,能力发展得如何,思维得到了怎样的训练等。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讲懂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懂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合理地取舍,采取长课短讲或精讲多练的方法,舍得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自学,去探究,不能把“新课标”中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停留在口号上,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如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但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且为我们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带来了方便。但与此同时,不恰当的多媒体课件也在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学生往往沉浸在富有动感的演示中,对文本的理解只是蜻蜓点水,思维变得越来越狭窄。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的,语文教学更强调的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多媒体课件仅在“辅助”,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或滥用多媒体,就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起到“点石成金”的功效。

新闻取舍决定传播质量 篇8

一、何为新闻取舍

新闻取舍是指新闻工作主体对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与判断,选取新闻信息的过程,是对传播内容的选取和舍弃。选择有价值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决定了传播的质量。新闻取舍在传播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在新闻记者在采访阶段的取舍,此阶段的新闻内容属于原始材料,主要靠记者选择;其次是新闻的编辑阶段,主要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和筛选,此阶段是由新闻编辑取舍;最后是阅读阶段,主要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由大众对已发布新闻进行取舍。

二、新闻取舍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一)以追求导向价值为着眼点

首先,新闻具有导向价值,新闻内容应该遵循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与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不能与相关的政策法律相违背。新闻的本质是为国家、为社会、为党传播思想的工具。因此,无论社会体制是否不同,新闻内容的选择标准是相同的,都是由国家主导的一种主观设定。从此角度出发,新闻的取舍需要遵从于导向,并由其要求决定取舍的标准。新闻取舍需要以导向价值为着眼点,不能与之相悖。例如,有这样一则新闻材料,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小红,从小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奶奶患有脑血栓,为了给奶奶治病,小红辍学去城里打工赚钱。新闻内容虽然很感人,但是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如果报道出来,有鼓励雇佣童工的嫌疑。因此,必须舍弃该新闻。

(二)以拓展文化价值为着力点

新闻具有文化价值,在内容上应该有文化内涵,包括先进的文化和传统的文化。在取舍新闻时,要着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和积淀,着力于文明精神和行为的传播与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诸多的英雄事迹以及先进人物通过媒体的传播广为人知,感染了众多的群众,激励了无数青年。经过了数年的沉淀,此种先进形象仍然刻在群众心中。1966年,穆青的一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塑造了一位受人民爱戴的干部形象,虽然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但是其形象仍然成为当今党员学习的榜样,其精神成为一种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此新闻在我国文明传承以及文化积淀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以提高新闻价值为着手点

新闻具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新闻主体在新闻取舍中需要注重新闻价值,受众的多少是决定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注重大众所关注的焦点。根据传播学理论,大众传播并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双向的传播;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有选择和反馈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众的喜爱程度以及对新闻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媒体编辑的成功。张家恕教授在《颠覆与建构》一书中对新闻价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善与美”。其中,善主要是指新闻所遵循的社会规范,美则是新闻内容的美感效应。这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取舍指出了方向。在提高新闻价值的过程中,可以增添善与美,从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在新闻内容中,应该将党的思想以及群众的心声相结合,把新闻的美感效应与社会的规范相统一,从而创作出更具吸引力的新闻作品。

三、新闻取舍决定传播质量的运用与深度思考

(一)网络新闻对传统媒介新闻的作用

网络媒体能够为传统媒介(报纸、电视等)带来良好的填补作用,并为新闻内容带来更宽广的传播渠道。由于报纸的空间以及电视的时间有限,很多有意义的新闻被舍弃,不能公布于受众面前。网络媒体能够扩展新闻内容,使受众不受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新闻的内容。不仅如此,网络媒体所制作的专题报告能够将新闻事件的其他相关新闻搜索出来,便于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追踪。网络媒体丰富了传统媒介新闻的内容,能够满足受众群体对新闻扩充的需要,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的交互功能,使受众能够自由交流。

(二)传统媒介新闻对网络新闻的作用

传统媒介新闻能够指引网络新闻的发展方向。网络新闻在进行取舍时,需要与传统媒介新闻的选择目标一致。新闻积淀下来的应当是优秀的文化,应当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洗礼,网络新闻需要以政治导向为标准,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动力,以提高新闻价值为目标。因此,在信息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网络媒体如果要加大新闻的权威性,必然要借鉴传统新闻,通过传统新闻资源的品牌效应来加大自身的权威性,从而形成有效的信誉保障。从专业人才的角度上来看,网络新闻媒体同样需要专业化的新闻人才,传统新闻人才的积淀将是网络新闻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新闻的取舍成为新闻传播质量的决定因素。新闻取舍应当以追求导向价值为着眼点,以拓展文化价值为着力点,以提高新闻价值为着手点,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内容。网络新闻可以与传统新闻合作,从而提升传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至刚.取向与取舍:“学科”角度下的早期中国新闻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9):66-79+127.

[2]陈莹.关于网络舆论暴力与新闻取舍的探讨[J].新闻传播,2011(08):109.

[3]桂运安.区域性媒体对质量新闻的取舍——以《安徽日报》为例[J].新闻世界,2013(05):34-36.

合理取舍,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篇9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行为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从“三维目标”来陈述。在数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和取舍。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这部分内容时,经过笔者课前了解,发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空间知识,对于坐标系上的方向基本掌握,但对于绘图方面还存在着粗心的情况。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我是这样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用平面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让学学会运用坐标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让学生绘制平面直角坐标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在这个教学目标要求中,我把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学生初学时的重点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相对来说有所降低,因为所有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在同一节课内达成,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更是需要长期坚持方能养成,因此,对各个目标的落实教师要有所侧重。

二、合理取舍教学资源

数学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厚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师要能够进行合理取舍,突出重点,抓住核心,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仅仅依据教材中的例子照本宣科,而是通过网络下载了各式各样的轴对称图形的相关资料供学生欣赏和学习,由于网上资料较全,并且许多轴对称图形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一来,经过教师的合理整合、有效取舍,一方面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通过图片的操作演示,学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丰富了学生视野,同时也对学生如何画对称轴,确定对称轴奠定了基础。在多媒体展示对称轴图形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领略到了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或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或是合作交流,或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教师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盲目随波逐流,只有合理取舍,才能使数学教学更高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首先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目前商场中最常用的促销方式,然后询问学生,在这些促销过程中,商家真的是亏了吗?请同学们按照教材中的问题先自行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和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商量一下,最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一来,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平时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习兴趣浓厚,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优化数学课堂练习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的设计是教学的点睛之笔,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但是有些课后练习设计过于简单,教师要能够对课后练习进行合理整合,恰当取舍,适当补充,以使课堂练习更具层次性、弹跳性和延展性,更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正数和负数”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练习的:1北京一天清晨的气温是 -3℃, 中午又升 高了5℃, 夜里又降低了4℃,那么,夜里的气温是 ____。2观察规律,照样子,填写后面的数,-5,-2,1,4,_______,_______。3比较 -/5与 -1/6的大小,结果为 _________。在这个课堂练习中,教师主要采取了综合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把它们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练习,形式不同,涉及方面不同,学生做得的有趣,学得轻松,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

如何拓展、取舍教学资源 篇10

一、拓展补白, 回应文本, 张扬主题

(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买木雕的少年》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6~15节, 讨论一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我们读懂了这个少年很热情, “我”不能带大象墩回国, 他特意送来一个拳头大的小象墩。

生:我们读懂了少年把中国人当朋友, 才想方设法送这个小象墩的。

生: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少年把中国人当做朋友, 特意送小象墩, 还不收钱?

师:问得好!是啊, 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 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朋友呢?读书贵在有疑问。有疑问不要紧, 我们来读读这些资料。出示拓展资料四份: (引用这四份材料时要编辑, 表述尽量简洁) 援建坦赞铁路的;派遣医护队;派遣救援队的;其他经济援助的。

师:阅读了这些资料, 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国家给非洲人民许多帮助, 他们把我们当朋友。

师:现在, 请大家再来读一读第9小节, 能说说这两个“遗憾”的不同含义吗?

生:我知道“我”的遗憾:象墩让我爱不释手, 可是行李已经超重, 不能把自己喜欢的象墩带回中国。

师:是啊, 这个遗憾有点“可惜的味道, 有点不舍得的味道”。

生:现在, 我明白了少年为什么遗憾了。他想起了有这么多的中国朋友无私地帮助过他们, 今天, 一位中国夫人很喜欢他的象墩, 却因为象墩太大, 太沉了而无法满足她小小的愿望, 他感到有点自责, 觉得有点对不起这位中国夫人。

师:老师觉得你好像就是这位卖木雕的少年, 他的心理你揣摩得很正确。少年望着失望而归的“我”, 他怎么想, 怎么做?请描述一下这个情景。

(教学反思)

什么样的课外资料才能成为课程教学资源?我觉得引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课文中的空白之处, 不详之处的拓展补白内容, 而且必须是可以与课文形成回应, 完全可以张扬文本的核心之处的。也就是说, 当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或者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内涵很单薄, 学生对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涵难以理解, 产生阅读障碍甚至会曲解文本主题时, 这时就需要我们适当拓展相关资料。

课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热情, 没有阐述少年为什么会这样, 正如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为什么少年把中国人当做朋友, 特意送小象墩, 还不收钱?如果不拓展补充相关的资料, 学生不仅会产生阅读障碍甚至会曲解文本主题, 单单认为非洲人们很热情好客。拓展补充中国支援非洲的四份材料, 多角度、多方面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非洲的无私援助, 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我们中国无私地支援、帮助非洲人们, 才赢得非洲百姓的尊敬和热爱。就像感悟、理解《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朝之间的友谊一样。这样, 学生的描述才会言之有物, 合情合理, 显得有血有肉, 如一学生这样描述:听爸爸说, 由于中国人无偿援建坦赞铁路, 我们镇才兴旺起来, 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多了, 我们家也开始卖起了木雕, 生活改善了很多;想那年, 我妈妈得了重病, 幸亏医术高明的中国医生抢救, 否则, 我们就永远失去了妈妈。可是, 今天, 我却无法满足一位中国朋友的一个小小愿望, 难道真让这位夫人带着遗憾回国吗?不, 不行, 我得想办法满足她的愿望!可怎么办呢?……对了, 邻居家不是有个拳头大的象木雕吗?我去跟他们要, 他们肯定会答应送给中国朋友的。

这段补白描述不仅很好地回应了隐含在课文背后的空白情景———少年如何想方设法搞到小象墩以满足“我”的愿望, 而且还丰满了文本, 张扬了“中非之间的国际友谊”这一主题, 达到了拓展资料真正服务于教与学的功效。

二、旁征博引, 发展语言, 厚实文本

(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片段

在整体感知课文第3、4、5节的基础上

师: (出示几张描绘钱江大潮的图片和一个录像资料) ,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语句为这些图片配上介绍语, 并读好这些语句, 读出大潮的气势。

生:读课文中的对应语句。

师:多么令人震撼的钱江大潮啊!自古以来, 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了这奇特而恢弘的壮观场面, 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句。来, 我们来读读这些诗句。

出示:描写大潮的名诗句:海涌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滔天浊浪排空来, 翻江倒海山为摧。海面雷霆聚, 江心瀑布横。天地黯惨忽异色, 波涛万顷堆琉璃。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海阔天空浪若雷, 钱塘潮涌自天来。

师:谁能为这些诗句找到相对应课文中的语句, 并结合课文语句大致解说一下这些诗句。

生:我为“海涌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找的课文语句是“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意思是说, 白色的浪潮横贯江面, 像一堵白色的墙, 又像一条白色的玉带, 很是壮观!

生: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 翻江倒海山为摧”找的课文语句是“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着这句诗, 眼前好像有汹涌的大浪铺天盖地涌来, 让人心惊肉跳。

……

(教学反思)

钱塘江大潮, 气势磅礴, 闻名遐迩。从汉魏六朝起, 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墨客描绘了这奇特而恢弘的壮观场面, 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教学资源引入, 不仅可以很好地渲染钱塘江大潮奔腾咆哮, 山崩地裂的恢弘气势, 丰富“天下奇观”的感性想象素材, 丰满文本, 而且又能让学生受到中华古典文化的熏陶与涵泳;同时这些铿锵凝练, 韵味十足, 极富美感的古诗句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范例材料, 对启迪想象, 促进理解, 发展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当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大潮时, 个个激情荡漾, 语言丰富、饱满。如一学生描述的钱江大潮:当海潮从远处海口出现的时候, 就像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 白链似的潮峰慢慢逼近, 白浪立于江面, 像白玉砌成的城堡, 又似白雪堆成的山岭, 汹涌澎湃, 铺天盖地, 似乎要吞没了太阳, 冲洗了蓝天。一眨眼, 奔至眼前的潮峰, 像被什么挡住了似的, 奔腾而去, 但轰鸣声依旧震天动地。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我吟诵起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滩似雪堆”。

很显然, 引入的这些课程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拓宽了文本资源, 促使学生披文入境, 把眼前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 既创造出丰满的意境, 又获得了丰富的语言涵养, 厚实了文本。

三、文体相符, 难度适宜, 拓展有机

(案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此话也传到了廉将军的耳朵里———生接读“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 就不顾国家的利益, 真不应该”。

师:课文写得比较简单。来, 咱们把它扩容改编一下, 来听一听廉将军自己的想法![播放京剧片段 (时间约两分钟) ]

京剧中廉颇的唱词:廉颇闻一言暗自思忖, 良言打动懵懂人。我赵邦列国称千乘, 将相不和难抗强秦。我好比禁地之蛙多愚蠢, 不识大体狭隘胸襟。老夫若不将错认, 怎见满朝文武臣!

独白语:哎呀!倘若秦贼乘虚而入, 我这无谋的老朽死不足兮。可叹那千千万万老百姓哪!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难免遭受刀兵之苦, 问心何安, 于心何忍?

师:从这段唱词和独白语你读懂了什么?

生:将相不和, 难抗强秦。

生:将相不和, 就会导致秦国入侵, 老百姓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生灵遭受涂炭。

师:“生灵涂炭”这词用得真好。是啊, 原来自己的言行关乎国家和百姓的存亡, 廉将军认识到了。所以他唱词、独白时是那么的———

生:难过、懊悔。

生:很后悔, 很自责, 很愧疚。

生:很自责, 很内疚, 十分的后悔。

师:体会得不错呀!这是一段京剧的独白语, 独白时要字正腔圆。来, 小廉将军们, 带上刚才体悟到的心情来读一读这段京剧的独白语。

师:深深的愧疚, 声声的自责啊!读得真不错。廉将军明白了这个道理后, 就———

生接读:“于是他脱下战袍, 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中国古典历史故事, “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虽然呈现了“和”的结果, 但这部分内容文本叙述得比较简单单薄, 本课拓展补充了“廉颇内心独白”这段京剧录像资料。其实能扩容这部分文本的内容挺多的, 比如《战国策》中的一段话也可以, 但文字太晦涩, 学生难以读通读懂;而京剧有声有色, 唱词和独白语的文字也接近现代文, 通俗易懂, 而且京剧的语言和文本的语言风格很吻合, 有其适合根植的土壤, 因此拓展资源与文本衔接自然流畅, 把它整合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就比较合理了。

这段唱词和独白很直观地展示了廉将军知错就改的直爽性子。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 深深地体会廉颇明白道理后的这种自责、后悔、羞愧的心情,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到廉颇也是位以国家、百姓利益为重的好将军, 这是将相和好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原因。再通过有感情地读,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再说学习是一个费神费力的过程, 课间插入一段京剧欣赏的片段, 让孩子适当地触摸一下中国国粹, 来一个挺有趣的京剧独白的尝试, 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愿望, 调节课堂气氛很有好处。但如果把蔺相如的京剧唱词也引入进来, 把学习的核心文本替换成京剧材料, 那我认为就是败笔了。如果是现代文, 引入京剧也可能会很不协调了。所以说引入的课程资源应该做到文体相符, 难度适宜, 拓展有机。

兴趣取舍创新拓展 篇11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要使学生有兴趣,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当我们在准备小说教学的时候,要对作者感兴趣,要对作品感兴趣,要走进作者心里,要走进作品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满怀热情地备课。其次,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同时,教学内容要少一点套路化,教学方法少一点千篇一律。在教学时,我们要抓住小说与其他体裁文体的异同,抓住不同小说的特点,凸显小说本身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小说。

二、 善于取舍

1.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描写的中心,情节、环境围绕人物而存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小说的思想归根结底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因此,结合情节、环境,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小说教学应该通过人物形象的把握去揭示小说的思想,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记人叙事的写作能力。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我们教学的重点,就可以放在人物形象的整体理解上,从林冲和洪教头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语言描写上,体会林冲的忠直淳朴、内敛隐忍以及洪教头的自以为是、跋扈嚣张。这样,林冲和洪教头人物形象就丰满了,至于其他的内容不必作为重点。这样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就会有比较深的认识,也就无形中教会了他们一种学习小说的方法。

2. 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是小说描写的最小单位,是构成作品的艺术细胞。细节虽小,也不引人注意,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但小说正因为有了生动的艺术细节,人物形象才不仅骨架清晰,而且血肉丰满,甚至达到神情毕现。教师备课时,就应该好好注意细节。比如,《半截蜡烛》一文,就是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国军官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令人窒息的斗争。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画都相当细腻,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教学时,就要抓住那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语表现出来的细节,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品析小说创作的艺术美,这对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的人物形象以及感悟他们的品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语言。小说的语言是很有魅力的,我们在教学中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语言,尤其要教会学生细细揣摩人物语言中的言外之意,这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人物感情及作品表现的主题。同一篇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同样一句话,《水浒传》中的李逵、武松和林冲说来,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好的小说语言是个性化的;另外,不同作者的语言也是不同的,曹雪芹和高鹗写《红楼梦》,一位写了80回,另一位写了40回,但我们只要细细琢磨,他们的语言风格也是不完全同的,因为不同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再比如《船长》一文,就情节而言,是不难理解的。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具体言行、甚至一个标点,反复研读、细细揣摩,这样才能走进船长的精神世界,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患难,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 大胆创新

1. 影视欣赏。作家林清玄说: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言语是无法表白的。将小说的文本与同名电影、电视进行比较欣赏,让学生谈电影、电视改编的优劣,体会原创小说的语言魅力和精巧的艺术构思。比如,在教《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我特意放了电视剧《西游记》的相关部分,让学生比较欣赏,欣赏完毕后,学生谈出了不同的感受。

2. 比较阅读。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三顾茅庐》一文,《三国志》中只有短短的“凡三往乃见”五个字。教师出示《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情节,让学生比较后明白,《三国志》是历史,《三国演义》是小说,体会到小说的艺术“虚构”,体会到小说“艺术的真实”;《三国演义》原文和课文的改编部分比较,也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名著。比较,容易产生疑问,有疑问才有进步。

3. 改编演出。有些小说,学生很熟悉,甚至对相关的电影、电视也很熟悉,此时我们如果还要自以为学生不懂,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就厌烦。不如采用让学生将文本改编剧本后,演一演的方式,不析一字,尽得风流。比如,《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上课时就不妨以“演”代讲。这篇课文我只上了半节课,其余时间则布置学生写剧本,然后排练和表演,这样的效果非常好。

四、 努力拓展

新《课标》向学生推荐了要阅读的长篇文学名著,其中列举了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老舍的《骆驼祥子》、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提出“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 以教材带名著。“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就组织学生学习《水浒传》原文,对于学习基础好的,鼓励通读整本《水浒传》。同样学完《三顾茅庐》,通读《三国演义》;学完《三打白骨精》,通读《西游记》;学完《王冕学画》,通读《儒林外史》。这样,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一下子就读了好几本名著。

2. 以作家带名著。学完《船长》,学生对法国著名大文豪雨果有了一定了解,就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阅读青少年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学完《诺贝尔》一文后,大家对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发生了兴趣,于是,可以推荐阅读莫言的《蛙》。

例谈散文教学的有效取舍 篇12

一.感悟散文的“形散”。

1、选材的广泛性。

散文是最自由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的取材十分广泛。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 都可以作为其写作素材。《背影》一文既写了父亲奔丧之事, 又写了父亲失业之事, 还写了家庭生活惨淡与社会动荡之事, 这些背景的简单叙述为着力刻画“背影”渲染了特定的“爱子”氛围。写背影, 又写了父亲不打算送行、决定亲自送行、车站买橘子等诸多小事, 还写了父亲的来信及其“我”的思念等, 这就是选材的广泛性。

2、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 (如两次使用“踌躇”) 同义动词 (如“嘱咐”、“嘱”、“嘱托”) 、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 (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 、动词的照应使用 (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 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 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 就会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 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同时, 作者还应用了语言描写:“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心理描写:父亲本“不打算送行”, 但不放心, 决定亲自送行;外貌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这些描写丰富了父亲的形象。

3、结构的灵活性。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 一般没有完整的人物和情节, 所以散文作家往往是抓住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 或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片断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而不求其像小说和戏剧那样具有丰满的人物和完整的情节。《背影》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只对“车站送别”作了详尽的叙述与描写。

4、语言的独特性。

优秀的散文, 通常几百字、上千字, 多则几千字, 或述所见所闻, 或说所感所想, 触及读者的情感神经, 拨动读者的思想琴弦, 以小见大, 言近旨远, 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散文的语言要精练优美、朴素自然。精练, 是指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传达人物的神情特点。语言精练, 就能做到言简意丰。寥寥数语, 即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 勾勒出动人的场景, 显示出深远的意境。《背影》语言质朴无华, 读来亲切自然, 这就是它的独特风格。

二.感悟散文的“神聚”。

上一篇:保险业务监管研究下一篇:多维社会网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