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取舍的价值观

2024-11-05

新闻取舍的价值观(精选4篇)

新闻取舍的价值观 篇1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内涵

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者是舆论发布的主要承担人, 他们发起议题, 提观点, 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形成“议程设置”模式。

研究表明, 美国微博客“推特”上, 前几年2万名“精英”用户, 比例不到总用户的0.05%, 却吸引了几乎50%的注意力。中国的微博也有类似的情形。互联网虽然降低了民众表达的门槛, 但少数知名网友的声音, 仍然引领着公众的价值评判, 即成为所谓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有时能呼风唤雨, 不是他们自己有什么地位或特权, 而是他们代表了相当数量拥趸的心声。但是另一方面, “意见领袖”放言立论不乏偏激。网上匿名发言、封闭交流的环境, 负面情绪交叉感染, 容易让某些极端化的言论占上风。“意见领袖”的勇气和责任感, 在彼此呼应和驳难中, 有时会与刚愎自用、党同伐异联系在一起。

这些极端化的言论一旦占据上风, 形成社会舆论, 就会给事件的当事者造成极大的影响, 有的甚至形成了人身攻击, 导致当事人心理和生理遭受伤害。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舆论暴力。更有甚者, 网络舆论暴力在网络上设置道德法庭, 对当事人进行道德批判, 并把这种虚拟批判转向到现实中, 公布当事人的个人信息, 给当事人的声誉和前途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原因

1. 互联网的虚拟性和网民身份的匿名性。

常识告诉我们, 一个人在匿名情况下, 通常会表现得更愤激、更极端、更不负责任。在匿名情况下, 有些人在网上的表现可以突破人格底线。今天的互联网之所以被许多学者斥为“垃圾场”,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就是因为它已经成为许多网民发泄的场所。

而根据CNNIC在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 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了目前中国网民的成分构成:从收入上看, 66.8%的网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从学历上看, 互联网使用者正迅速向低学历人群扩散。大专及以上的网民比例, 已经从1999年的86%迅速下降至2010年23.2%, 目前约77%的网民只有中等及以下文化程度。

且不论CNNIC的数据是否精准, 但至少体现了一个方面, 多数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对接触的黑暗面、暴力事件心有愤恨、怨气, 在现实社会中, 他们害怕打压和报复, 但是一旦回归到虚拟和匿名的网络世界当中, 他们就会没有顾忌。网络匿名给了他们一种安全的错觉, 使他们相信在网上随意发泄、造谣传谣、发起人肉搜索等等, 都可以不负任何责任。

2. 议程设置的随意与把关人的失职。

最初的形态还是基于个别“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而在这个环节, 很多网站甚至是大型的门户网站, 为了追求点击率、追求网站的商业利益, 总是喜欢把隐私、敏感甚至是带有人身攻击的内容设置于醒目位置。在这些议题因为关注度、点击率而升高的过程中, 实际上本应扮演“把关人”角色的网站管理者却起到了对暴力舆论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因为他们的放纵甚至是引导, 导致某些议题从私下探讨转化为网络舆论暴力。

3. 少数人对主流媒体丧失信任。

基于某种原因, 传统媒体在披露新闻内容和表达自己观点时, 会更加顾及自己的社会责任, 在新闻表述和自我立场的表达上未必与一些网民的意见相一致。这就导致了少数网民对于传统主流媒体丧失信任。在有些网络事件中, 传统媒体的正确引导甚至经常产生负面影响, 加之从众的心理使大多数网民丧失了自我的理性判断, 人云亦云, 最终形成舆论暴力合力, 造成不良影响。

三、网络舆论暴力的危害性

1. 网络舆论暴力对事件当事人的伤害。

网络舆论暴力的特点在于直接将事件当事人摆在“风口浪尖”上, 惯于采用“人肉搜索”、公布个人隐私信息的方式, 对当事人形成压力。这样的手段常常使得当事人不仅要承受精神上的重压, 还要遭受现实中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的威胁。

2. 网络舆论暴力对网络媒体的影响。

错误的信息形成有力的舆论导向之后, 一旦被“翻案”, 那么发布这条错误信息的网络媒体的权威就会遭到质疑。和传统媒体一样, 公信力也是网络媒体的生存的本源, 公信力丧失, 建设网上主流媒体的进程也就无从谈起。

3. 网络舆论暴力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舆论暴力或者是错误的信息, 经常引起负面效应甚至是社会恐慌, 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更有甚者, 还会导致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四、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措施

1. 逐步实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的想法已经被不少学者认可, 并呼吁实施。此事对于形成真正的网上民意是有利的。因为实名上网之后, 网民不再能躲在“马甲”背后随心所欲, 他们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这样, 非但网民在网上表达的意见更认真负责, 更具参考价值, 因而将更接近真正的民意, 而且还会带来另一个重要变化———网上的谣言、诽谤、垃圾信息、人肉搜索、网络诈骗等也会下降, 网络环境将明显优化。

2. 建立健全网络立法。

网民有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是意见的权利, 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必须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网络舆论步入正规化发展。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部互联网管理法规, 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的实施为清理网络道德不良现象提供了法律依据。

3. 提高职能部门应对网络事件的能力。

虽然网民是分散存在的个体, 但是汇聚起来的群体意识能量却不容忽视。因此, 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正面引导。合理应对媒体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公关应成为今后各级职能部门的基本功。

4.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 把握广大网民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对热点事件进行认真的调查与采访, 及时对虚假事件进行揭露, 可以将错误的舆论进行纠正转化, 把损害降至最低。■

(作者单位:黑龙江晨报)

有效取舍适度调整体现价值 篇2

一、观点碰撞篇

【案例描述】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罗列出大班“谢谢你”主题中教材上的所有教学活动。请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贴粘纸方法对主题教学活动进行取舍与安排。其中,“服务到我家”“爸爸(妈妈)是牙医”这两个活动被大多数教师舍弃。主要原因为:“服务到我家”是让幼儿了解家政服务的内容和特点,而乡镇几乎没有家庭请家政来家中服务,幼儿缺乏相关知识经验:幼儿的父母中没有人从事牙医工作,“爸爸(妈妈)是牙医”活动缺少有关的教学资源。

【案例分析】教师往往基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学资源条件等方面的考虑而决定是否删除某一教学活动。那么,上述被删除的教学活动是否存在教育价值呢?“谢谢你”的主题目标之一是让幼儿了解到各种不同职业的人的劳动和付出,从而体会到接受他人帮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服务到我家”教学活动恰恰能够充分地说明这一点。其实,细细挖掘家政服务内容,乡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有接触。比如,每家每户都需要送煤气,部分家庭会订报纸或牛奶。因此,幼儿对家政服务还是有所了解的,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搞卫生、做饭菜等家政服务的其他内容又不了解,这对乡镇幼儿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挑战。既然教学活动存在着教育价值,那么轻易舍去的做法是否可行,怎样开展好被舍去的教学活动,体现其教育价值,就成为我们一个新的研究点。 二、现场教学篇 【案例描述】在对“服务到我家”各活动环节讨论后,我们将该教学活动进行了优化。比如,“服务到我家”原有的导入环节是情境表演活动:妈妈在家打字时电脑坏了,打电话请家政人员上门修理后电脑恢复正常,继续工作。考虑到我园幼儿缺乏修理电脑的生活经验,我们将活动的导入环节更改为课件播放:幼儿园阿姨在食堂烧菜,烧到一半时煤气没有了……通过“怎样帮助阿姨解决煤气”的问题引起幼儿思考,在幼儿自由回答后播放阿姨打电话请煤气站的工作人员送煤气来的课件……从而让幼儿知道这种上门为家庭提供的服务叫做家政服务,初步感受家政服务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案例分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也就是说,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当教学活动的内容稍稍偏离幼儿的生活经验时,我们可以适当调整有关活动环节,以使幼儿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分享感受篇

【案例描述】在对“服务到我家”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后,我们请一位教师示范教学。从幼儿的参与性来看,此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执教者从送煤气的家政服务开始,引导幼儿了解了月嫂、修理管道、送外卖等平时不接触的家政服务内容,“服务到我家”让幼儿知道了家政服务的概念,了解并感受了家政服务带来的便利,拓展了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对于生活在乡镇的幼儿同样具有教育价值。通过观看后的讨论,教师一致认为当初随意舍去某个教学活动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案例分析】从教学活动的取舍——具体分析——现场教学,教师们的感受得到了升华,经验得到了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学到了教材取舍和调整的一些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替换教学内容的某个环节;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调整教学顺序或教学方法;等等。另外,从教学效果来看。修改后的“服务到我家”教学活动发挥了其对幼儿的教育价值,达成了主题活动目标。

新闻取舍决定传播质量 篇3

一、何为新闻取舍

新闻取舍是指新闻工作主体对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与判断,选取新闻信息的过程,是对传播内容的选取和舍弃。选择有价值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决定了传播的质量。新闻取舍在传播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在新闻记者在采访阶段的取舍,此阶段的新闻内容属于原始材料,主要靠记者选择;其次是新闻的编辑阶段,主要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和筛选,此阶段是由新闻编辑取舍;最后是阅读阶段,主要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由大众对已发布新闻进行取舍。

二、新闻取舍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一)以追求导向价值为着眼点

首先,新闻具有导向价值,新闻内容应该遵循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与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不能与相关的政策法律相违背。新闻的本质是为国家、为社会、为党传播思想的工具。因此,无论社会体制是否不同,新闻内容的选择标准是相同的,都是由国家主导的一种主观设定。从此角度出发,新闻的取舍需要遵从于导向,并由其要求决定取舍的标准。新闻取舍需要以导向价值为着眼点,不能与之相悖。例如,有这样一则新闻材料,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小红,从小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奶奶患有脑血栓,为了给奶奶治病,小红辍学去城里打工赚钱。新闻内容虽然很感人,但是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如果报道出来,有鼓励雇佣童工的嫌疑。因此,必须舍弃该新闻。

(二)以拓展文化价值为着力点

新闻具有文化价值,在内容上应该有文化内涵,包括先进的文化和传统的文化。在取舍新闻时,要着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和积淀,着力于文明精神和行为的传播与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诸多的英雄事迹以及先进人物通过媒体的传播广为人知,感染了众多的群众,激励了无数青年。经过了数年的沉淀,此种先进形象仍然刻在群众心中。1966年,穆青的一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塑造了一位受人民爱戴的干部形象,虽然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但是其形象仍然成为当今党员学习的榜样,其精神成为一种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此新闻在我国文明传承以及文化积淀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以提高新闻价值为着手点

新闻具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新闻主体在新闻取舍中需要注重新闻价值,受众的多少是决定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注重大众所关注的焦点。根据传播学理论,大众传播并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双向的传播;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有选择和反馈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众的喜爱程度以及对新闻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媒体编辑的成功。张家恕教授在《颠覆与建构》一书中对新闻价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善与美”。其中,善主要是指新闻所遵循的社会规范,美则是新闻内容的美感效应。这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取舍指出了方向。在提高新闻价值的过程中,可以增添善与美,从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在新闻内容中,应该将党的思想以及群众的心声相结合,把新闻的美感效应与社会的规范相统一,从而创作出更具吸引力的新闻作品。

三、新闻取舍决定传播质量的运用与深度思考

(一)网络新闻对传统媒介新闻的作用

网络媒体能够为传统媒介(报纸、电视等)带来良好的填补作用,并为新闻内容带来更宽广的传播渠道。由于报纸的空间以及电视的时间有限,很多有意义的新闻被舍弃,不能公布于受众面前。网络媒体能够扩展新闻内容,使受众不受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新闻的内容。不仅如此,网络媒体所制作的专题报告能够将新闻事件的其他相关新闻搜索出来,便于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追踪。网络媒体丰富了传统媒介新闻的内容,能够满足受众群体对新闻扩充的需要,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的交互功能,使受众能够自由交流。

(二)传统媒介新闻对网络新闻的作用

传统媒介新闻能够指引网络新闻的发展方向。网络新闻在进行取舍时,需要与传统媒介新闻的选择目标一致。新闻积淀下来的应当是优秀的文化,应当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洗礼,网络新闻需要以政治导向为标准,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动力,以提高新闻价值为目标。因此,在信息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网络媒体如果要加大新闻的权威性,必然要借鉴传统新闻,通过传统新闻资源的品牌效应来加大自身的权威性,从而形成有效的信誉保障。从专业人才的角度上来看,网络新闻媒体同样需要专业化的新闻人才,传统新闻人才的积淀将是网络新闻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新闻的取舍成为新闻传播质量的决定因素。新闻取舍应当以追求导向价值为着眼点,以拓展文化价值为着力点,以提高新闻价值为着手点,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内容。网络新闻可以与传统新闻合作,从而提升传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至刚.取向与取舍:“学科”角度下的早期中国新闻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9):66-79+127.

[2]陈莹.关于网络舆论暴力与新闻取舍的探讨[J].新闻传播,2011(08):109.

[3]桂运安.区域性媒体对质量新闻的取舍——以《安徽日报》为例[J].新闻世界,2013(05):34-36.

新闻取舍的价值观 篇4

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 包括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会计教育的改革及会计观念的变革等。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提出, 是我国会计改革中新的亮点。

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 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公允价值因其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等信息, 被看作是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要计量属性。此前, 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 均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 以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

然而, 随着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深入发展, 公允价值面临考验, 很多人把矛头指向公允价值, 甚至要求取消公允价值。国外一些会计准则相关组织也已经或打算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重新取舍。美国证监会已发布了关于公允价值的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并未放弃公允价值的原则, 只是要求金融企业, 在资产缺乏活跃公开市场交易的条件下, 暂时采取比较聪明的资产计价方式。欧盟也决定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会计准则做出的紧急修改。日本也打算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以减轻金融风暴对日本的影响。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应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取舍, 这是对我国会计改革提出的又一新的挑战。本文将从以下方面, 探讨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取舍问题。

2.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在我国现阶段, 会计改革和发展根本的动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多元筹资的股份制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大量增加、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使得会计的目标由主要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靠信息, 转向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主要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这就要求加快会计改革, 提供相关性高的会计信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虽然因为具有“可验证”特质, 而一直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一统天下, 但由于其只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过去价值, 而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面向未来决策的需要。这便使以此为基础加工生成的会计信息有用性大打折扣。显然, 单纯追求会计信息可靠性必然会大大降低有用性。只有既具可靠性, 又具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才能真正起到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作用, 从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由于公允价值是公平交易条件下,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是资产、负债的客观计量和真实反映。而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 正是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所关心的, 是他们做出决策的主要依据。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 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 说明我国在会计目标问题上, 以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己任的受托责任观, 开始让位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服务的决策有用观。这种转变是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提高的必然要求, 也是会计更好地发挥其在资本市场发展中基础设施作用的重要标志。

3. 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负面效应

不能忽略的是, 由于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 很多时候成为资本市场助涨助跌的工具。在市场狂热时, 公允价值可以加剧市场狂热, 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 公允价值可能加剧市场恐慌。

按照公允价值规定, 企业应该依从市场状况, 对资产按市价不断进行调整。此次金融危机, 由于经济的衰退, 金融资产的大幅持续下跌, 企业不得不按照市价对金融资产进行不断减计, 特别是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而这种调整将促使投资者加大资产抛售力度, 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中, 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其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公允价值计价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会直接进入损益, 导致亏损;第二, 次贷类资产由于债务人现金流量恶化, 投资人恐慌性抛售导致公允价值急剧下跌, 导致可收回金额远低于账面价值, 企业不得不计提大量减值准备, 加剧亏损;第三, 资产大量计提减值后缩水, 但负债不会减少, 企业为了维持资产负债平衡, 不得不低价抛售资产, 低价抛售资产除带来直接损失外, 剩余资产又不得不因市价下跌进一步计提减值,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4. 公允价值运用的经济环境条件

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因为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才存在活跃的市场, 如果不存在这样的市场, 就无法运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活跃市场中, 市场报价是地位平等的市场主体, 自主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 能反映交易主体的真实, 具有客观性、易获取等特点, 也易得到投资者认可, 具有权威性。这样产生的公允价值才具有可靠性, 才与投资者的决策真正相关。而在一个缺乏活跃市场或者说价格扭曲的经济环境里, 公允价值无法“公允”的取得, 这时是不可能运用公允价值的。

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 许多证券品种交易量大幅萎缩, 甚至已经让许多复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无法交易, 市场丧失了基本的流动性, 使得企业几乎不可能针对特定资产给予公允评价。

5.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谨慎选用及实施障碍

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时, 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局出发, 在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等环境因素的基础上, 对公允价值的选用设定了苛刻的条件, 只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等少数几个准则中有所体现。所以, 公允价值并未在我国真正推广。这样谨慎的选用公允价值, 是建立在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 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 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 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 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 如果不顾条件地运用公允价值, 必然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 并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尤其应当注意的是, 在我国作为活跃市场事后证据的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很难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资依赖的、必不可少的证据。

公司治理、企业高管人员道德观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等也是我国不宜以公允价值作为主导计量属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允价值的确定, 有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最近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抑或预期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这些都需要主观判断, 既然有主观判断, 也就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公司治理还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 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也还参差不齐。因此, 在现实会计环境下,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持谨慎态度仍是最优选择。

6. 结论

综上分析, 对于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国家,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由于市场的疲软, 交易量的大幅下跌, 市场流动性的缺乏, 活跃市场这一公允价值运用的基本条件已经一定程度上丧失, 已经不能通过公允价值达到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性高的信息了。所以, 在这种环境下, 提倡多种资产计价方式, 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或是暂时停止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 对于稳定资本市场, 缓和金融危机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对于我国,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性, 同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允价值运用的基本条件, 对公允价值的选用仍应该坚持谨慎性的原则。

我国的会计改革, 其方向之一, 就是国际趋同。在这个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企业体制和公司治理, 以及法律、文化等会计环境, 不是简单追求相同, 而是保持中国特色, 坚持趋同不是等同的原则。同时, 也要看到国际会计准则表现出的不完善性, 如此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负面效应的暴露。但是, 这并不是说应放弃对公允价值的尝试, 回到原来过度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阶段。如果资本市场是完全有效的, 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计量属性或工具, 投资者都能够有效识别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但是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是不存在的。所以采用什么样的计量方式还是对投资者有一定的影响的, 从这一点出发, 应该改进会计计量的方式, 不断根据变化的环境对会计计量的方式进行改革。

摘要:如果说在上一轮金融危机中, 会计处理被指责为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那么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 会计处理却被指责为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其中,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取舍问题成为利益各方争论的焦点。公允价值是我国会计改革中新的探索, 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 究竟应该如何取舍, 值得我们反思。

关键词:金融危机,会计改革,公允价值,正负效应,运用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陈风杰.新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改革进程的航标[J].理论创新, 2008, (11) .

[2]赵鹏飞.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启示[J].财会月刊, 2008, (9) .

[3]付强.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J].金融会计, 2008, (11) .

上一篇:油井水泥下一篇:迷走神经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