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反射

2024-11-05

迷走神经反射(共8篇)

迷走神经反射 篇1

心脏介入诊疗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治疗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创伤小、适应疾病种类多、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介入治疗中发生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较常见且十分危险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现对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心脏介入手术中并发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护理经验作一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行心脏介入诊疗患者85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年龄38~65岁。临床表现主要有:患者突然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迅速减慢至30~40次/min,血压明显下降,甚至休克,心跳停止。

2.1 术前护理

2.1.1生活护理

术前禁食时间不宜过长,以3~4h为宜,如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手术时间延迟,受术患者禁食时间过长时,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糖尿病患者除外)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术前常规对受术患者进行床上排便训练,以预防患者术后不适应床上排尿而出现尿潴留。术前适量进食,最好是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2.2 术前指导

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向患者及家属做好术前指导工作,告知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如何进行配合,强调一旦有不适症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患者情绪不稳定,对手术不了解,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没有心理准备,担心手术意外而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热心的帮助,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为各阶段的心理干预打下基础。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和恐惧,同时应向患者介绍拟行的检查和治疗的方法目的,使患者对手术有一定的了解,对手术治疗消除恐惧[1]。同时也可以让康复患者讲解手术感受,以增强信心,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同时也可以鼓励患者提问,并做好解答工作,解除其心理负担,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帮助其树立信心。

2.3 术中护理

护士应简单介绍周围环境和设施,使之能尽快适应,减少恐惧感;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尽可能缩短患者裸露的时间,以减轻其紧张情绪;要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分散患者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专心与术者配合,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汗、面色苍白等情况出现,同时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2]。因介入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心导管室的陌生环境加上周围各种仪器所发出的声音,都会使患者紧张。适时紧握患者的手,给予进一步的心理支持。当术中出现胸闷、恶心等不适时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为有效组织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胸闷、心前区不适是迷走经反射的首发症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出冷汗、面色苍白是其主要体征。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诊断一旦确立,立即去枕平卧,立即高流量鼻导管面罩吸氧,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遵医嘱短时间大量快速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并进一步观察病情发展,以更好更快地寻求治疗方案。

2.4 术后护理

由于术前禁食、禁水,机体处于低血容量状态,故术后1h后即可鼓励患者进食、饮水,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宜,同时,要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排尿困难者尽早诱导排尿,无效时及时导尿,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绷带包扎伤口不宜过紧,男性患者注意避免绷带压迫睾丸,以免引起疼痛引起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保持室内整洁、安静,室温调整在25℃左右。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 h,保持患肢制动。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血肿形成,伤口敷料是否包扎在位,掌握沙袋压迫的时间。术前、术后禁食禁水时间过长,术中出汗或失血过多以及术后补液太少,均可引起患者血容量不足。血容量不足可以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在同患者接触交流中,强化温馨服务流程,对患者表达的不适给予理解、关注和安慰,回答疑问要明确、肯定,各项操作护理也要及时、准确,增加患者安全感。在康复阶段,强调患者在治疗中的主动积极作用,淡化患者的患者角色意识,鼓励患者积极主动的进行康复锻炼。要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的不适及需要。患者对疾病认识的提高,情绪逐渐恢复稳定,增强了康复的信心。

4 讨论

精神紧张是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原因。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和恐惧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加强,刺激左室及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3]。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动脉壁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们来自迷走神经,在受到压迫、牵拉等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由于患者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术中出血、出汗,以及术后补液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由于介入术后常需绝对卧床,肢体制动24h,许多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易引起尿潴留,可兴奋膀胱壁内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术中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术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可能也是较易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之一[4]。

在行心脏介入手术中,并发症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而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极其危险的并发症之一。通过对介入患者心理干预,有效地改善其心理功能。以及术前指导,术后护理都对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身心获得全面康复。在此过程中,赢得了患者的尊重和信任,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宝寅,秦雷,冯雁.心脏介入诊疗中56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2)85-86.

[2]陈卓婷,管莉倩,叶树妹.心脏介入治疗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8(25)4,512-513.

[3]王蓓,徐建红,徐洁.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4(18)4,381-382.

[4]徐波,何国平,周惠芬.心脏介入手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和处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6):561-562.

迷走神经反射 篇2

【关键词】介入治疗;心血管病;护理

临床上通常采用介入治疗的方式治疗心脏病,此治疗方案虽然临床效果显著,但是很大可能性会导致与心脏有关的并发症,在众多并发症中血管迷走性反射虽然发病率低,但是危险性高,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控制介入治疗中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本研究就100例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5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精心护理组,每组分别有50例患者。精心护理组50例患者,年龄30-60岁,平均(45.61±5.43)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5.78±2.84)年,常规护理组50例患者,年龄32-65岁,平均(48.18±4.89)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5.58±2.9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给予50例患者常规护理治疗,既包括日常的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护理、保持病房舒适环境护理、勤加给患者清除分泌物护理等。

1.2.2精心护理组

具体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手术后的患者进入病房后,处于一个疲劳和紧张的状态之中,即使是轻微的刺激都会导致患者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所以护士的护理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护士护理时要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多数患者术后出现饮食不振现象,护士要鼓励患者进食,并尽量使患者处于一个镇静和安心的状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1]。在患者进入CCU监护24-48h,心电监护12-24 h进行血液测量,脉搏1次/h,共8次,观察有脉率、无血压、心率及心电图改变,查看患者的面部表情、神色以及肢体温度,一旦发现存在血管迷走性反射的诱因,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避免血管迷走性反射的发生。

拨除管鞘的护理:患者心功能若是处于正常状态,那么在拔出鞘管前进行常规补充0.9%的氯化钠静滴。在拔管时与患者交谈,告诉其拔管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分散患者注意力,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与担忧,并帮助患者排空膀胱,建立静脉通路,充分准备好多巴胺、阿拉明等抢救药品和吸痰器、呼吸器等器械准备,严密心电监护并协助医生拔管。拔管完毕后,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情况与病情状况。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在患者手术卧床24 h,穿刺部位砂袋压迫8-24 h,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存在疼痛、渗血,绷带包扎过紧现象,除此之外还要观察下肢血运和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对于男性患者还需观察绷带包扎是否压迫睾丸,避免由于疼痛而引发血管迷走性反射[2]。

饮食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嘱咐患者禁食3-4h,禁食时间不可过长,在手术后的1h要鼓励患者进食流质和水,每次食用两不宜超过200ml,并且少量多次,尤其是鞘管拔出前后的12h內,更是要少量多餐,有效防止进食后出现胃肠突然扩张现象,避免发生迷走神经。老年患者要尽量缩短手术前的禁食时间,保持均衡营养和体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若是要长时间禁食,则需要采用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

1.3疗效判定标准

介入治疗心脏病效判定结果分别有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指的术后恢复良好,血管迷走性反射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指的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一般,发生血管迷走性反射现象,经有效护理和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无效指的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差,经常发生血管迷走性反现象,采用措施也无法控制。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人数[2]。

1.4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2.0,计量资料主要是使用 ±s表示,组间对比则通过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表示。

2 结果

50例常规护理组有13例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2.0%;50例精心护理组有37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血管迷走性反射是临床上介入治疗后极其少见的一种并发症,虽然此病的发病率较低,但是由于该病发生突然,进展速度快,死亡率高,所以人们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患者手术前需要进行常规禁食,会出现与低血糖和心包填塞等相似的症状,医护人员常常会误诊误治,以致患者错过抢救的最佳时机最终死亡。为了减少血管迷走性反射的发生,医护人员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全程的精心护理,给予患者快速诊断、迅速处理,由于患者在手术前不可饮用水,尤其是一些患者在手术后排便方式有所改变,不习惯产生恐惧感,若是在术前大量饮水则会导致血管迷走性反射的临床症状特征与低血容量、低血糖心包填塞等症状相似,医护人员由此误诊为这三种疾病,并就这三种疾病进行治疗,患者被耽误治疗,最终死亡[3]。所以在治疗的过程当中,护士务必掌握好血管迷走性反射的临床特征,不断学习提高自我的认识度,巧妙鉴别与其他疾病,避免患者由于被误诊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本研究给予50例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治疗,另外5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结果为:规护理组有13例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2.0%;50例精心护理组有37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0%,可见,从入院开始密切患者的病情状况,做好心理、拨除管鞘以及饮食等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和减少死亡率。

总之,给予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精心护理,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章洁芩,熊晓云.介入治疗心脏病致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12,14(05):414-416.

[2] 武秀萍,郎雪飞.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护理体会[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36(04):114-115.

迷走神经反射 篇3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迷走神经反射,原因分析,护理措施

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我科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以来, 共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680例, 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5例。现将我科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及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680例, 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5例。男性9例, 女性6例。年龄最小41岁, 最大76岁, 平均年龄56岁。术中3例, 术后拔管前1例, 拔管中7例, 拔管后半小时4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恶心、呕吐、胸闷、胸痛, 视物模糊, 甚至出现意识丧失, 迅速而明显的血压下降, 心率明显减慢, 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缓, 严重者可出现窦性停搏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1.3 手术方法

手术部位备皮, 消毒铺无菌巾, 1%利多卡因充分局麻, 穿刺部位从桡动脉或股动脉置入6-7F动脉鞘, 常规经鞘管给予硝酸甘油0.5~1.0mg及肝素5000IU注入。根据不同病变部位选择不同的导丝、球囊、支架。术毕拔出鞘管, 压迫止血加压包扎。

2 原因分析

2.1 精神紧张

精神紧张是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客观原因, 精神过度紧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血中儿茶酚胺如:肾上腺分泌增加, 引起血管收缩, 心肌收缩增加, 刺激左室及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的增加迷走神经活动[1,2]。

2.2

禁食水时间过长, 有效血容量不足, 术前、术后禁食水时间过长, 术中出汗或失血以及术后补液不足, 可引起血容量不足。血容量不足可以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 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 引起迷走神经反射[3,4]。

2.3 疼痛刺激

由于术者穿刺技术不熟练或拔除动脉鞘管方法不正确, 可导致穿刺部位血肿, 可增加患者疼痛, 使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增强。

2.4 尿潴留

本组1例患者因为穿刺股动脉, 限制右下肢活动, 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而发生尿潴留, 使膀胱过度充盈, 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兴奋, 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3 护理措施

3.1

术前责任护士应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过程, 麻醉方式以及术中、术后的配合, 指导床上大小便, 加强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以取的患者的信任, 减轻其焦虑情绪。

3.2 术后监护:

术后常规将患者置于CCU加强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计血压变化, 注重患者主诉。若心率低于50次/分, 血压低于90/60mmHg, 应告知医生, 并备齐多巴胺、阿托品等, 配合抢救。

3.3 拔管护理:

拔管前应备好利多卡因、多巴胺、阿托品等药品, 再次测量患者的心率、血压, 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适量加大液体流速, 并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可明显减轻疼痛, 减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严密观察监护仪、患者面色、心率及血压变化。

3.4 饮食护理:

术前不过度强调禁食水, 可适量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术后安置好患者后应立即进食水, 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 并补充血容量, 严格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 术后4小时应饮水1500~2000mL, 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 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

3.5 对症护理: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应立即将患者去枕平卧或投递足高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窒息, 停用血管活性药物, 改为生理盐水或高渗糖, 同时加快输液速度, 并静推阿托品1mg, 多巴胺3~5mg, 可重复使用, 直至血压回升。

4 讨论

迷走神经反射是由于外周大动脉收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 抑制交感神经和激动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 导致心率减慢和血管扩张, 引起血压下降。近年来, PCI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式我们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本组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 体会到预防和处理迷走神经反射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 加强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 术前禁食时间不易过长, 术后尽早鼓励患者进食水, 适量补液, 防止低血压的发生; (3) 排泄的护理指导患者术后有效排泄; (4) 拔管前充分麻醉, 按压穿刺点力度适宜, 防止疼痛刺激; (5) 术中术后严密心电监护, 一旦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症状, 应迅速给予案头品。多巴胺等药物, 加快输液速度。本文提示, 只要发现及时, 处理迅速, PCI术后的迷走神经反射总体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马长生, 盖鲁粤.介入心脏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

[2]Landav C, Lange RA, Glamann DB, et al.Vasoagal reactions in thecardiac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J].Am J Cardiol, 1994, 73 (1) :95-97.

[3]王禹, 朱秀勤.心血管介入治疗术致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特点与处理[J].中国使用内科学杂志, 2000, 20 (9) :537-538.

迷走神经反射 篇4

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 我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1800余例, 年龄35~75岁, 发生迷走神经反射20例, 其中13例发生拔管过程中, 7例发生在加压包扎后, 患者突发心率减慢, 由正常心率突降至40次/分, 伴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大汗淋漓, 血压<90/60mmHg, 脉搏微弱等症状。

2 原因分析

2.1 紧张、焦虑、恐惧等因素

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和介入治疗技术缺乏了解, 对介入环境感到陌生, 致使患者对于手术有恐惧心理, 存在焦虑情结。

2.2 疼痛刺激

术前局部麻醉不到位, 术者穿刺技术不熟练, 穿刺部位明显肿胀或出现水肿, 拔除鞘管方法不当, 或止血用力过大, 加压包扎过紧等技术原因, 可增加患者疼痛, 使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增强。另外, 个体差异亦使低痛阈患者对疼痛过敏感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反射增强。

2.3 尿潴留

心脏介入术后, 患者需多饮水以增加尿量, 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因此要求患者平卧, 穿刺肢体制动, 使排尿方式发生改变, 引起排尿困难, 膀胱过度充盈, 易导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3 应急预案

立即给予吸氧, 患者头部放平, 或取头低足高位,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心率慢时, 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血压明显降低可静脉注射多巴胺3~5mg, 若血压持续偏低, 可给予多巴胺5~10μg/kg体质量持续静脉点滴, 以维持血压>90/60 mmHg, 或恢复至术前血压为宜, 同时积极快速补液扩充血容量[1], 对足动脉搏动不良患者减少包扎压力。一般经上述处理后即可中断迷走神经反射, 心率增加, 血压回升。

4 临床监护

4.1 心理护理

(1) 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紧张情绪, 如术前采取讲解、发放资料、手术成功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法, 使患者了解手术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 (2) 向患者介绍导管室环境及手术大致过程, 术前、术后指导, 使患者具备良好的身心应对能力, 降低因不良心理而导致并发症发生。

4.2 补充水分

无心力衰竭的患者手术当天饮水1000~2000mL, 静滴适量生理盐水补充血容量[2]。大量补充水可使造影剂尽快从肾脏排出, 避免高渗性利尿, 补充血容量不足。

4.3 饮食护理

术前进食4~5成饱, 保证能量供给, 保持患者体力和维持正常体液平衡, 减少低血压发生的可能性。

4.4 加强术中监测

(1) 备好急救物品, 如阿托品、多巴胺、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可达龙、生理盐水、导管、除颤监护仪、临时起搏器、IABP装置、吸氧吸痰装置, 确保仪器设备性能良好。 (2) 术中患者病情变化快, 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应急情况, 护士要协助配合医生观察各种数据,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的变化, 并作好记录。 (3) 术中询问患者的感受, 分散其注意力, 指导患者与术者配合。

4.5 术后体位及卧床时间指导

(1) 拔管前后患肢不能活动, 患者咳嗽、恶心、呕吐应立即压迫局部, 严防出血或水肿。 (2) 拔管后如无出血, 12h可向健侧翻身或平卧位,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8h,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 监测并记录心率、心律、呼吸、血压2h一次。

4.6 术后拔管处理

对疼痛敏感者, 可鞘管周围注射利多卡因, 拔除鞘管后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压迫止血即可, 尤其皮下血肿患者, 切忌大面积压迫止血, 压迫用力适中, 既要无出血和血肿形成, 又要不产生明显疼痛, 还要保持良好的远端动脉搏动, 是避免拔管产生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保证。

4.7 防治尿潴留

术前进行平卧位排尿训练可减少排尿困难、尿潴留发生。发生排尿困难, 又不能改变卧位者, 予以下腹部热湿敷、听流水声, 如无效, 予以留置导尿处理。

5 讨论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少见且危险的并发症[3], 其防治关键在于注重围手术期的临床监护, 掌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 制定应急预案, 加强健康教育, 使患者对手术的过程有所了解, 减轻和降低患者焦虑程度, 术中保证有效静脉通路, 注重病情观察及护理, 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 注意休息降低心肌耗氧。术后根据情况适当缩短卧床时间, 减少体位不适及尿潴留等诱因, 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摘要: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等优点, 已成为临床必不可少, 行之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迷走神经反射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是一种少见且危险的并发症, 注重围手术期的临床监护, 掌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 依据应急预案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关键词:介入,血管迷走神经,临床监护

参考文献

[1]吕树铮, 陈韵岱.冠脉介入诊治技巧及器械选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8.

[2]韩雅玲.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指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2.

迷走神经反射 篇5

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 61岁, 因“头晕、恶心1d”于2013年5月16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 心率72次/min, 律齐, 心音正常,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专科查体:神志清楚, 高级中枢功能检查正常。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5级, 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对称 (++) 。全身深浅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共济运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Romberg征阳性。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2013年5月17日脑电地形图示:顶枕区优势前移, 各导联混有较多同等波幅6~7C/Sθ波, 轻度异常脑电地形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左耳Ⅰ、Ⅲ波潜伏时延长, Ⅴ波潜伏时及各波间差正常;右耳Ⅴ波潜伏时延长, Ⅰ~Ⅴ波间差增大, 双耳ABR异常;2013年5月16日头颅CT示:后纵裂池密度稍高, 建议酌情复查;2013年5月22日头颈部CTA示: (1) 右侧颈内动脉未见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分支, 而是形成血管网, 右侧大脑后动脉向右侧基底节区形成血管网, 考虑发育畸形可能, 建议DSA进一步检查; (2) 左侧大脑前动脉延续后发出右侧大脑前动脉, 考虑发育变异; (3) 右侧颞顶叶皮层裂隙状低密度影, 建议MRI检查;2013年5月27日9时50分~10时35分在局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术中所见:动脉期:双侧大脑前后动脉及分支血管走行自然粗细均匀, 双侧大脑中动脉消失, 供血区域出现异常血管网, 静脉期及窦期均未见异常;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小脑前下、后下、小脑上动脉走形自然、粗细均匀, 静脉期及窦期均未见异常。诊断:双侧烟雾病。术中病人无明显不适, 术毕安返病房。局部压迫止血, 于2013年5月28日11时解除绷带, 未诉特殊不适, 1min后忽然出现面色苍白、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 随后呼之不应。查体:血压95/61mm Hg, 双肺呼吸音正常,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0次/min, 律齐, 心音低钝,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 未触及包块。双下肢无水肿。神经专科查体:意识模糊, 高级中枢功能检查不合作。颅神经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约3mm, 对光反射正常。四肢肌力不合作, 肌张力正常, 腱反射对称 (++) , 病理反射未引出。急查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考虑为迷走神经反射所致, 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补液等对症治疗, 约15min后患者意识转清, 症状逐渐好转。

2 讨论

脑血管造影 (DSA) 是目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自1927年Egsamonis发现以来[1], 伴随介入神经放射技术的应用, 为许多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治疗开辟新途径。DSA可高选择性血管造影, 能清晰显示直径≥0.5mm的脑血管, 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 可真实全面、动态直观地观察各级脑血管的位置、变异、大小及形态, 还能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及颅内血管代偿等诸多情况, 精确判断脑血管状态的独特优点, 广泛推广于临床。然而, DSA是一种有创检查, 由于当前技术设备及器械等诸多原因, 专业技术要求高, 有一定的风险性, 存在的并发症也高于常规检查, 甚至有些并发症是致命的。所以, 总结相关并发症用于研究及改进DSA操作技术, 以降低检查的风险性。据报道, 由神经介入专家进行造影, 发生率约0.3%[2]。因此, 只要严格遵循操作原则,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 DSA是一种安全的脑血管病检查方法。

DSA是一种有较高风险的操作技术, 需要医务工作者 (医生、医技人员、护士) 与患者紧密配合, 共同完成。因此, 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穿刺方法的选择、术前麻醉方式、导管操作的整个过程、术后加压包扎压迫止血、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术后优质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穿刺局部有无渗血, 严防穿刺部位远端动脉血管闭塞及穿刺部位血肿形成。DSA根据手术整个过程, 相关并发症包括: (1) 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多由穿刺过程中导致的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 (腹股沟血肿) 、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夹层等。 (2) 造影过程中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穿刺置鞘成功后, 插入导管及导丝在造影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包括:脑梗塞、脑血管痉挛、造影剂过敏、动脉血管夹层、血管壁撕裂或穿孔、导管扭曲打折等。 (3) 造影后相关并发症:完成血管造影后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穿刺侧肢体循环障碍、股动脉血栓形成、皮质盲等。

本次报道的病例中, 患者解除绷带压迫后1min出现迷走反射, 临床少见, 再次警示拔管及解除绷带压迫后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的重要性。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发生后可密切观察及对症支持治疗。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 相关硬件的更新, DSA将会更加安全可靠, 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凌峰.介入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83-92.

[2]Fifi JT, Meyers PM, Lavine SD, et al.Complications of modern dian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a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J].J Vascul Interv Radiol, 2009, 20 (4) :442-447.

迷走神经反射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来自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月发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56例。男性26例,女性30例;年龄(48~91)岁,平均59.8岁;冠心病21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稳定性心绞痛18例,陈旧心肌梗死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6例。

1.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情况

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发生4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15例。发生于穿刺血管前4例,血管穿刺时10例,操作过程中6例,手术结束拔出带止血活瓣鞘管压迫止血时30例;迟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6例。

1.3 临床表现

血管抑制型:血压迅速下降(SBP<90mmHg),心率减慢不明显;心脏抑制型,心率迅速减慢至50分/min以下,血压下降不明显;例表现为混合型,出现恶心、呕吐、心慌、乏力、大汗、烦躁、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晕厥甚至休克等症状。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给予常规吸氧、语言安慰、阿托品0.5mg静推,多巴胺60mg+100mL生理盐水以10 ug/kg体重静点。所有患者均经积极处理症状消失,未造成严重后果。

3 讨论

3.1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原因

3.1.1 精神因素

由于患者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不了解,知识缺乏,而导致精神过度紧张,睡眠差、心率加快,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前列腺素和/或缓激肽释放,这些物质刺激心肺感受器[2]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

3.1.2 介入对血管心脏的刺激

人体大动脉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的生理调节。心脏介入时由于导管及介入器械直接刺激心脏大血管及心室,通过动脉壁刺激的传导和左室C纤维刺激,导致心肺感受器兴奋性增加[3],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3.1.3 疼痛刺激

拔除鞘管时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产生的疼痛刺激作用于皮质中枢和下丘脑,使胆碱能神经的张力突然增高,导致内脏及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引发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减慢,剧烈疼痛甚至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4]。

3.1.4 循环血量不足

由于患者术前需要禁食而出现相对血容量不足,或者担心增加心脏负荷而于术前、术后补液过少,加之术中出汗过多或失血过多引起低血容量;血容量不足引起不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对牵拉刺激敏感,导致迷走神经兴奋,血管扩张,而致血压降低,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3.1.5 空腔脏器的扩张刺激

由于手术后穿刺部位受到制动(12~24)h,患者需要在平卧位排便加之术后需要大量饮水,患者不习惯床上及体位,故易引起尿潴留:或由于术后解除禁食,食欲增加及术后需要大量饮水,导致使胃肠道突然剧烈扩张,均可使压力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3.2 护理措施

3.2.1 心理护理

为了更好的解除患者精神因素术前需要细致耐心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过程和目的,缓解减轻紧张情绪,使患者能够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保证术前有良好的睡眠,以及让患者能够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3.2.2 维持循环血量:

术前、术中、术后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并补充足够的液体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由于术前禁食、禁水,机体处于低血容量状态,故术后1小时后即可鼓励患者进食、饮水,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宜。

3.2.3 避免空腔脏器的扩张刺激

心脏介入术后,患者需要多饮水。由于术侧肢体制动,及平卧体位患者排尿方式改变,则往往会出现尿潴留。术前要进行积极有效地床上卧位训练患者排尿.术后要告诉患者不能憋尿,如有尿意时即排尿。出现尿潴留时应局部给予按摩热敷,必要时可以采取导尿;术后禁食解除指导患者合理、适量、进易消化饮食,多次、少量饮水,避免胃肠道突然扩张。

3.2.4 拔除动脉鞘管护理

拔除动脉鞘管前向患者讲解拔管的方法,做好解释工作,达到解除患者紧张心理,拔管的同时也可与患者交谈,询问有无不适,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或紧张感;对有缓慢心律患者应给予阿托品,血压偏低者,可在拔管前给予多巴胺和补充血容量。同时做好抢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应急准备,备好除颤仪、阿托品、多巴胺等急救用品。拔出鞘管要方法正确,轻柔快速,方法不当[5],操作粗旷,压迫用力过大都可以引起疼痛增加,压迫用食指和中指压迫,减少压迫面积,用力要适中,防止增加患者疼痛,使血管迷走神经兴奋性反射性增强。

参考文献

[1] 刘鹅,贾立新,张艳,等.心血管介人治疗致低血压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 :992

[2] 王守磊,任晓芳.心血管介入治疗致迷走神经反射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 :539~540

[3] 李占全,金元哲.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第2版.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7,143~144

[4] 赵燕,李淑芹.冠脉介入治疗中发生迷走神经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9) :80

迷走神经反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41例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13例;其中, 男9例, 女4例;年龄46~68岁, 平均 (45.6±2.6) 岁;从临床表现, 经病史查询、病例分析及相关仪器检查后, 均确诊为迷走神经反射;需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 改善患者情况。

1.2 方法

迷走神经反射患者, 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意识改变等临床表现最为常见, 部分患者出现心悸、气促、乏力等;通过检查发现, 多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要表现, 一般<50次/min;而在低血压状态方面则<90/60 mm Hg。

1.2.1 原因分析

(1) 从发病机制方面分析, 主要是大动脉受外界强烈作用或刺激所致, 则主要是在对大动脉皮层中枢、下丘脑方面产生了刺激作用, 从而让自主神经功张力在胆碱的作用下突然加强, 因而造成急剧状态下的小血管反射性扩张、脏气的反射性扩张、肌肉的反射性扩张等, 直接造成血压在短时内下降至低点;另一方面, 迷走神经兴奋状态下, 其会在节后神经末梢将乙酰胆碱释放出来, 所以, 当遇到心肌细胞中的M型胆碱时, 就会发生受体方面的结合或联合, 这样就会使传导功能、心率功能、心房肌的收缩功能等相应的趋于弱化或受到相关的抑制, 从而发生急剧化的心率减慢, 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4]。 (2) 从诱因方面来看, 包括精神紧张、血容量不足、疼痛刺激、空腔器压力改变、活动不当、股动脉血肿形成或者绷带包扎过紧等。

1.2.2 护理干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在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做好全程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及预防措施。 (1) 术前:先制作好调查问卷表, 针对患者的病情、内心承受能力、对手术的反应情况、家属意见、认知程度、配合情况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评估, 然后根据问卷或调查结果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术前先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 按照集体讲解的方法, 使患者认识到冠心病的表现、发病机制、危害、介入治疗手段、效果、并发症及治疗措施等;并与家属密切沟通, 共同围绕患者建立起一个共同的治疗团队, 让患者能够感受到心理方面的舒缓, 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 并使其内心的焦虑、恐惧等情况得到相应的缓解;必要时术前一晚, 让患者口服地西泮 (2.5~5.0 mg) ;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床上排尿训练, 从而减少尿潴流发生的可能性。 (2) 术中:则应该做好各项仪器、设备的安放, 帮助患者熟悉手术环境, 并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转移其注意力, 使其能够放松;对于患者的隐私应该尽量保护, 减少暴露, 做好术中的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要求血管穿刺精准、快速、熟练、麻醉完全、减轻患者疼痛感, 降低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尤其是在术中, 应该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上面所说的症状 (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意识改变等) ;若冠状动脉造影完成, 则应该让患者咳嗽, 并将造影剂排出;拔鞘管时应该与患者进行明确的交流, 使其认识到拔管的方法、步骤, 并积极的配合医生与护理人员, 并尽可能给予患者利多卡因麻醉, 使其中拔管时能够经受住考验。 (3)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 予心电监护, 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做好排尿方面的管理工作, 若患者存在排尿困难, 则应该给予患者相应的诱导, 比如腹部按摩、会阴部清洗、口哨等, 必要时予导尿处理。另外, 就是做好穿刺点的护理, 定时间断放松穿刺处, 防止绷带压迫。

1.3 疗效判定标准

若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意识障碍、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明显消失, 血压回复正常范围, 则视为显效;若患者症状只是部分改善, 血压相对较低, 则视为有效;若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 且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低血压严重, 且存在病情加重等情况, 则视为无效[5]。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过对迷走神经反射的病因与机制的分析, 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干预级预防措施, 取得了较好效果, 本次研究中, 经过对13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 显效5例 (38.5%) , 有效8例 (61.5%) , 0例无效, 总有效率达到100%,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和后遗症等情况。

3讨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认识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往往会引发迷走神经反射, 从而导致反射性低血压发生, 并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6]。本组研究对13例患者迷走神经反射的病因与机制的分析, 并实行全面的护理措施, 所有患者均获得痊愈, 其中显效5例 (38.5%) , 有效8例 (61.5%) , 0例无效, 总有效率达到100%,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和后遗症等情况。

为了解决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引发迷走神经反射这方面的问题, 笔者所在科经过认真分析, 对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症状、发生机制、发病诱因等进行了细致化的分析, 并通过制定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的全程护理, 减少了患者发生此并发症的可能性;然后对于发病的患者进行了及时的应对措施, 比如, 当患者出现迷走反射之时, 就对患者的位置进行调整, 使其头部放平或低脚高位, 然后, 给予阿托品注射, 并观察患者的情况, 并依次进行相关药物的注射, 从而使患者在受到此并发症影响的时候, 及时看护与护理;需要说明的是,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该并发症的护理方面, 要求综合、全面护理干预措施, 才能对此并发症有一个合理的预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 冠心病实施介入治疗已被大多数患者认可, 而实施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有较少数的患者会引发迷走神经反射, 若不及时处理危害极大, 因此做好冠心病实施介入治疗综合护理干预, 可有效预防迷走神经反射[7]。首先, 在术前就要做好心理护理, 告知患者手术的重要性, 发生胸闷、发热等都属于正常现象,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然后, 做好饮食的指导, 术前4~5 h内不要进食, 术后指导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 多吃水果蔬菜、蛋白质高、容易消化的食物。再次, 术后加强监护, 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尤其是心电监护密切观察48 h, 若发现引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因素, 立即处理, 从而有效预防了迷走神经反射[8]。

综上所述, 介入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安全可靠, 效果较好, 但易并发迷走神经反射, 若能给予系统的临床分析与机制说明, 并进行细心护理干预与预防, 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因此,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干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3例冠心病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 展开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 并对护理经验与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经过对迷走神经反射的病因与机制的分析, 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取得了较好效果, 13例患者中, 显效5例 (38.5%) , 有效8例 (61.5%) , 0例无效, 总有效率达100%,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和后遗症等情况。结论:介入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安全可靠, 效果较好, 但易并发迷走神经反射, 若能给予系统的临床分析与机制说明, 并进行细心护理干预与预防, 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迷走神经反射,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邓晓兰.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7) :114-116.

[2]刘英玲, 阎锋, 关宝瑞.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及护理[J].华北国防医药, 2009, 21 (5) :90-91.

[3]代志秀.230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见性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4) :1451-1452.

[4]王风云, 高海荣.预见性护理程序应用于神经内科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0 (7) :12-13.

[5]郑燕君, 吕建庄, 葛兴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防治[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10) :1417-1418.

[6]陈艳.PCI术后拔除动脉鞘管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8例的急救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4) :3418.

[7]崔玉霞.冠脉介入致严重迷走神经反射7例分析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9) :7204-7205.

迷走神经反射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行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300例, 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56例 (18.67%) , 其中男37例, 女19例;年龄37~68 (52.19±5.19) 岁;经皮冠心病介入手术拔除鞘管压迫止血时出现46例, 绷带加压包扎过程中出现10例。

1.2 临床表现

5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和心率降低, 血压平均降低至 (56±7/32±6) mm Hg, 最低者降至为0;心率平均降低至 (45.62±5.18) 次/min, 最低降至25次/min。心电监测显示:窦性心动过缓41例 (73.21%) , 缓慢心房颤动4例 (7.14%) , 房室传导阻滞8例 (14.29%) , 结性逸搏心率3例 (5.36%) 。其他临床症状可见:精神萎靡意识淡漠46例 (82.14%) , 面色苍白、汗出52例 (92.86%) , 胸闷11例 (19.64%) , 恶心、呕吐49例 (87.50%) 。

1.3 治疗方案

56例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迅速给予静脉补充血容量, 可滴注生理盐水500~1000ml;对于血压降低患者给予多巴胺3~10mg静脉注射, 如收缩压仍<60mm Hg给予多巴胺100~300μg/min静脉滴注, 对于心率减慢者给予阿托品静脉注射, 对于压迫止血由于用力较大或绷带加压过程包扎过紧者逐渐减轻压迫。

1.4 结果

56例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 33例在15min内、23例在15~30min, 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均恢复为正常, 无死亡病例。

2讨论

冠心病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首先由于患者手术时间较长, 未补充足够血容量, 造成患者血容量不足、左心室血容量减少、射血时间缩短, 使得有效循环血量降低, 造成患者心率和血压降低;其次, 由于在进行冠心病介入手术的治疗过程中,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刺激, 而疼痛可通过外周感受器传入中枢神经, 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血管的扩张、心动过缓等症状出现;第三, 由于拔除鞘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局部压迫欠佳, 血肿压迫患者血管, 引发刺激导致;最后, 由于手术过程中患者易出现精神紧张,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 术后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减低, 也是造成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原因之一[3]。

总之, 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相对较常见, 部分症状较严重, 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临床上要积极给予补充血容量、进行心理安慰, 拔除鞘管时要充分麻醉、提高压迫止血的技术以有效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对于发生者积极给予处理和治疗是降低危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睿, 李涛, 邹永光, 等.心脏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处理[J].中国急救医学, 2001, 2 (21) :98-99.

[2]王萍, 冯恭新.术前排尿训练对心血管介入病人术后排尿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7) :536.

上一篇:新闻取舍的价值观下一篇:电器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