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迷走反射

2024-05-11

心血管迷走反射(通用8篇)

心血管迷走反射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00例行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分析相关因素,依据是否干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0例。观察组依据相关因素给予干预,对照组不给予干预,观察比较两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分析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结果观察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疼痛刺激、操作不当、血容量相对不足、空腔脏器强烈刺激。结论 对行心血管介入术的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可使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概率降低,使手术的成功率提高。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术,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临床研究

心血管介入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在实施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产生严重的后果,极易造成手术失败,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源性休克、猝死[1]。本文旨在研究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00例行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分析相关因素,依据是否干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02例,女性患者98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0.0±9.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95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1.0±9.1)岁。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评估。

术前评估:病情,1分(稳定),2分(不稳定),3分(危重);病史,1分(有晕针史),2分(有晕血史),3分(有晕厥史);精神状态,1分(兴奋多虑),2分(紧张害怕),3分(高度恐惧);疼痛敏感度,1分(不敏感),2分(比较敏感),3分(高度敏感)。术中评估:术中出血,1分(20 mL以下),2分(20~50 mL),3分(50 mL以上);对比剂用量,1分(50 mL),2分(100 mL),3分(150 mL);并发症,1分(血压平稳),2分(血压波动),3分(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评估:排尿,1分(排尿顺畅),2分(排尿不畅),3分(尿潴留);饮水,1分(>2000 mL),2分(1000~1500 mL),3分(<1000 mL);心律,1分(平稳),2分(轻度波动),3分(波动大);手术前、中、后的综合危险因素的评分≥20分,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概率越高,评分≤10分,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概率越低[2]。

1.2.2 临床表现:

如患者突然出现心率减慢(50次/分钟以下),血压下降(90/60 mm Hg以下),烦躁,疲乏无力,头晕,出冷汗,面色苍白,呕吐,恶心,胸闷等表现,心电监测提示I~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窦性心动过缓。

1.2.3 干预措施:

若患者出现临床表现,要给予抢救措施,平卧,头部垫高,脚部放低,停止使用扩血管药物,给患者进行吸氧。对于血压下降显著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15~25 mg的多巴胺来升高血压,同时静注右旋糖酐来补充血容量。若患者在足背脉处有不良搏动,要调整砂袋重量。若患者心率减慢要静注阿托品1~2 mg,同时心电监护。若患者呕吐眩晕,要头部侧向一端,同时检测血压和心率,并持续监测几分钟。

1.3 观察项目:

观察比较两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分析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观察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见表2。

由表2可见,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疼痛刺激、操作不当、血容量相对不足、空腔脏器强烈刺激。

2.3 发生时间和治疗情况:

本组3例发生在回病房后拔鞘管前,2例发生在拔鞘管时,2例发生在拔鞘管后以敷料包扎沙袋对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时,3例发生在拔鞘管后以止血器对桡动脉穿刺处压迫时,4例发生在撤股动脉穿刺处沙袋和桡动脉止血器后的30 min内。14例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经相应处理,血压、心率恢复正常,未有严重后果发生。

3 讨论

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精神紧张,术中、术后出现精神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是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主要原因。疼痛刺激,不当的拔管方法,过猛的操作动作,用力过大的压迫止血,过紧的加压包扎导致疼痛加重,对大脑皮层、下丘脑刺激产生刺激,突然增加胆碱能植物神经张力,导致内脏、肌肉内的小血管出现强烈反射性的扩张,引起心率快速减缓,血压急剧下降。操作不当,对大动脉内膜在受到压迫、牵拉等刺激时会反射性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兴奋性,使全身的动脉扩张,导致心率减缓,血压下降。血容量相对不足,术前禁食和术中出血、出汗及术后进食补液不及时,引起有效的循环血量不足,或使用了扩张血管类药物,导致低血压发生。空腔脏器强烈刺激,因术后肢体制动,绝对卧床,患者不习惯床上大小便,发生尿潴留。或术后短时间内进食过量,导致胃肠道突然扩张,使压力感受器兴奋,导致迷走神经出现反射性兴奋[3]。本研究显示,给予干预措施的心血管介入术患者,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没有干预措施的心血管介入术患者。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疼痛刺激、操作不当、血容量相对不足、空腔脏器强烈刺激。

综上所述,对行心血管介入术的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可使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概率降低,使手术的成功率提高。

参考文献

[1]钱保娟.心血管介入术后20例血管迷走反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4(9):177-178.

[2]唐清荣,张会妮,王安杏.心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鞘管拔除前后及相关并发症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18):2941-2942.

[3]唐国贤.心血管介入术后68例血管迷走反射分析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7(7):147.

心血管迷走反射 篇2

方法:分析1例颈动脉狭窄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发生迷走神经性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经静脉注射多巴胺、并给予生理盐水快速补液后,心率、血压恢复正常,胸闷等症状消失,随访无其他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

结论:积极预防诱发因素,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特别是拔除鞘管的护理,是预防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血管支架迷走神经过度反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04-01

迷走神经过度反射其发生机理是疼痛通过外周感受器传入中枢神经部位,通过传出神经使血管扩张和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临床症状的发生。虽然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拔鞘压迫止血所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s)[1]临床发生率较低,但其发作迅速,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严重时可导致死亡,[2]所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病例回放

患者在局麻下行右颈动脉狭窄血管支架植入术在路图下将wallstent颈动脉支架定位于右颈动脉狭窄处,再次行颅内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大脑半球灌注情况较术前好转,通过后交通动脉,后循环灌注也有好转。退出保护伞和导管系统后血压下降至85/55mmhg,给予多巴胺20mg静脉推注,患者血压回复至100/70mmhg。查体无新的神经系统体征。患者自述头晕症状缓解。加压包扎穿刺点后安全返回病房,意识清楚,继续行心电,血压(每30分钟一次),指脉氧监测。心电监测示HR58次/分,血压90/50mmhg。给予多巴胺微泵100mg泵入,以1ml/h泵入,半小时后血压90/50mmhg,遵医嘱调多巴胺微泵至3ml/h。半小时后血压92/50mmhg,遵医嘱调多巴胺微泵至6ml/h。半小时后血压100/55mmhg。遵医嘱多巴胺泵持续,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补充血容量,鼓励患者进食。半小时后血压106/65mmhg,多巴胺泵持续,8小时内血压维持在110-100/60-70mmhg之间,患者自述无不适,遵医嘱多巴胺泵以5ml/h泵入,半小时后血压105/68mmhg,多巴胺泵逐渐减量至1ml/h,血压仍维持在110-100/60-70mmhg之间,遵医嘱暂停多巴胺泵,继续每30分钟一次血压,血压仍维持在110-100/60-70mmhg之间,严密观察2天后无不适办理出院。

2原因分析

2.1精神因素。由于患者术前对疾病的认识和介入诊疗技术缺乏了解,精神过于紧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使迷走神经张力升高,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和心率减慢,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3]。

2.2过度压迫、牵拉。由于反复穿刺、穿刺口周围肿胀及拔管者操作欠熟练、手法及按压部位和力度欠妥,易发生迷走反射,拔管时伤口本身的疼痛,加之鞘管拉刺股动脉内皮使股动脉收缩,术者压迫止血时力度过大,从而使心脏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反射性引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

2.3血容量不足。由于术前、术后禁食禁水时间过长,术前术后补液不足,术中出汗过多或失血过多均可引起血容量不足。低血容量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对牵拉刺激敏感易引起迷走反射。

3护理对策

3.1稳定病人情绪。护士通过术前宣教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及术前,术后配合事项。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饮食与活动、手术过程,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应对能力,消除不安及紧张心理。

3.2防止过度压迫、牵拉。手术者提高穿刺成功率,按压方法正确,用左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在股动脉穿刺点近心端压迫股动脉,将股动脉压迫在股骨上而非压迫穿刺口周围,直至动脉搏动消失5min,然后逐渐减轻压迫,使之略感足背动脉搏动,此状态维持15min~20min,指压止血时,避免血液溢出至皮肤穿刺点或皮下软组织。在压迫过程中,拔除鞘管后密切觀察患者心率、血压、面色及出汗情况,通过交谈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并不时触摸足背动脉搏动,以保持压迫股动脉的力量适中,既减轻对血管的刺激,又保证不出血。

3.3预防血容量不足。主张术前原则上不禁食(全身麻醉除外)患者可进食半流质饮食达60%~70%饱的程度,以维持体力和正常的体液稳态。术后如无特殊要求,应立即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使用造影剂者,应鼓励多饮水,一般6h~8h饮水1000mL~2000mL,分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术后注意血容量的补充,补液时注意速度,建议在术后4h内达到总补液量的1/3,以减少血容量不足的情况。

3.4避免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的剧烈扩张和回缩。鞘管拔出前及术后12h内,每次进食不能过多,少量多餐,避免进食后使回缩的胃肠道突然扩张。术前训练患者床上排尿习惯,术后床上排尿困难的要加以诱导,防止膀胱过度充盈。若术后3min仍不排尿,即为诱导失败,必须导尿,一次放尿不宜超过500mL,防止膀胱过度回缩。此外,术后为使造影剂尽快排出,要大量饮水,但要少量多次,每次不超过200mL,以术后4h尿量达800mL为标准。

3.5拔除鞘管的护理。拔管时向患者说明拔管的方法、按压时间及拔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患者的顾虑。建立静脉通路,给于心电监护,备好急救用药、物品及拔管用物。配合医生拔管,如患者对疼痛特别敏感,精神高度紧张,操作过程中应主动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心率和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足背皮肤颜色、温度,并与健侧进行对比。拔出动脉鞘管后,按压穿刺部位15~20min以彻底止血,以动脉压迫止血器加压包扎,术肢制动8h,防止出血。

3.6血管迷走神经过度反射的处理。一旦出现血管迷走神经过度反射症状,立即停止操作,待症状缓解后视病情再进行。将患者头部放平或取头低足高位;以增加头部血供,头应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心率明显减慢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1.0mg,血压明显降低时可静脉注射多巴胺10mg~20mg,继以多巴胺泵100mg持续静脉泵入,直至血压稳定;另一通道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阿托品既可纠正心动过缓,又能防止胆碱能引起的低血压状态。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的血管迷走神经过度反射是一种少见且较危险的并发症,其防治的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注重病人的主动参与和健康知识获取,使病人对整个手术过程有所了解,提高其主动配合能力,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焦虑程度;熟练操作规程,加强术者操作水平,避免人为因素;术中保证有效静脉通路,观察细致,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术后根据情况适当缩短卧床时间,减少体位不适及尿潴留等诱因,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新峰,徐格林,张仁良.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5-332

[2]汪世军,江力勤,唐关敏,等.冠脉介入诊疗拔鞘管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383-385

心血管迷走反射 篇3

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 我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1800余例, 年龄35~75岁, 发生迷走神经反射20例, 其中13例发生拔管过程中, 7例发生在加压包扎后, 患者突发心率减慢, 由正常心率突降至40次/分, 伴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大汗淋漓, 血压<90/60mmHg, 脉搏微弱等症状。

2 原因分析

2.1 紧张、焦虑、恐惧等因素

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和介入治疗技术缺乏了解, 对介入环境感到陌生, 致使患者对于手术有恐惧心理, 存在焦虑情结。

2.2 疼痛刺激

术前局部麻醉不到位, 术者穿刺技术不熟练, 穿刺部位明显肿胀或出现水肿, 拔除鞘管方法不当, 或止血用力过大, 加压包扎过紧等技术原因, 可增加患者疼痛, 使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增强。另外, 个体差异亦使低痛阈患者对疼痛过敏感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反射增强。

2.3 尿潴留

心脏介入术后, 患者需多饮水以增加尿量, 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因此要求患者平卧, 穿刺肢体制动, 使排尿方式发生改变, 引起排尿困难, 膀胱过度充盈, 易导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3 应急预案

立即给予吸氧, 患者头部放平, 或取头低足高位,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心率慢时, 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血压明显降低可静脉注射多巴胺3~5mg, 若血压持续偏低, 可给予多巴胺5~10μg/kg体质量持续静脉点滴, 以维持血压>90/60 mmHg, 或恢复至术前血压为宜, 同时积极快速补液扩充血容量[1], 对足动脉搏动不良患者减少包扎压力。一般经上述处理后即可中断迷走神经反射, 心率增加, 血压回升。

4 临床监护

4.1 心理护理

(1) 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紧张情绪, 如术前采取讲解、发放资料、手术成功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法, 使患者了解手术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 (2) 向患者介绍导管室环境及手术大致过程, 术前、术后指导, 使患者具备良好的身心应对能力, 降低因不良心理而导致并发症发生。

4.2 补充水分

无心力衰竭的患者手术当天饮水1000~2000mL, 静滴适量生理盐水补充血容量[2]。大量补充水可使造影剂尽快从肾脏排出, 避免高渗性利尿, 补充血容量不足。

4.3 饮食护理

术前进食4~5成饱, 保证能量供给, 保持患者体力和维持正常体液平衡, 减少低血压发生的可能性。

4.4 加强术中监测

(1) 备好急救物品, 如阿托品、多巴胺、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可达龙、生理盐水、导管、除颤监护仪、临时起搏器、IABP装置、吸氧吸痰装置, 确保仪器设备性能良好。 (2) 术中患者病情变化快, 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应急情况, 护士要协助配合医生观察各种数据,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的变化, 并作好记录。 (3) 术中询问患者的感受, 分散其注意力, 指导患者与术者配合。

4.5 术后体位及卧床时间指导

(1) 拔管前后患肢不能活动, 患者咳嗽、恶心、呕吐应立即压迫局部, 严防出血或水肿。 (2) 拔管后如无出血, 12h可向健侧翻身或平卧位,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8h,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 监测并记录心率、心律、呼吸、血压2h一次。

4.6 术后拔管处理

对疼痛敏感者, 可鞘管周围注射利多卡因, 拔除鞘管后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压迫止血即可, 尤其皮下血肿患者, 切忌大面积压迫止血, 压迫用力适中, 既要无出血和血肿形成, 又要不产生明显疼痛, 还要保持良好的远端动脉搏动, 是避免拔管产生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保证。

4.7 防治尿潴留

术前进行平卧位排尿训练可减少排尿困难、尿潴留发生。发生排尿困难, 又不能改变卧位者, 予以下腹部热湿敷、听流水声, 如无效, 予以留置导尿处理。

5 讨论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少见且危险的并发症[3], 其防治关键在于注重围手术期的临床监护, 掌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 制定应急预案, 加强健康教育, 使患者对手术的过程有所了解, 减轻和降低患者焦虑程度, 术中保证有效静脉通路, 注重病情观察及护理, 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 注意休息降低心肌耗氧。术后根据情况适当缩短卧床时间, 减少体位不适及尿潴留等诱因, 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摘要: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等优点, 已成为临床必不可少, 行之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迷走神经反射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是一种少见且危险的并发症, 注重围手术期的临床监护, 掌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 依据应急预案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关键词:介入,血管迷走神经,临床监护

参考文献

[1]吕树铮, 陈韵岱.冠脉介入诊治技巧及器械选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8.

[2]韩雅玲.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指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2.

心血管迷走反射 篇4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迷走神经反射,原因分析,护理措施

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我科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以来, 共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680例, 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5例。现将我科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及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680例, 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5例。男性9例, 女性6例。年龄最小41岁, 最大76岁, 平均年龄56岁。术中3例, 术后拔管前1例, 拔管中7例, 拔管后半小时4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恶心、呕吐、胸闷、胸痛, 视物模糊, 甚至出现意识丧失, 迅速而明显的血压下降, 心率明显减慢, 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缓, 严重者可出现窦性停搏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1.3 手术方法

手术部位备皮, 消毒铺无菌巾, 1%利多卡因充分局麻, 穿刺部位从桡动脉或股动脉置入6-7F动脉鞘, 常规经鞘管给予硝酸甘油0.5~1.0mg及肝素5000IU注入。根据不同病变部位选择不同的导丝、球囊、支架。术毕拔出鞘管, 压迫止血加压包扎。

2 原因分析

2.1 精神紧张

精神紧张是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客观原因, 精神过度紧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血中儿茶酚胺如:肾上腺分泌增加, 引起血管收缩, 心肌收缩增加, 刺激左室及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的增加迷走神经活动[1,2]。

2.2

禁食水时间过长, 有效血容量不足, 术前、术后禁食水时间过长, 术中出汗或失血以及术后补液不足, 可引起血容量不足。血容量不足可以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 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 引起迷走神经反射[3,4]。

2.3 疼痛刺激

由于术者穿刺技术不熟练或拔除动脉鞘管方法不正确, 可导致穿刺部位血肿, 可增加患者疼痛, 使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增强。

2.4 尿潴留

本组1例患者因为穿刺股动脉, 限制右下肢活动, 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而发生尿潴留, 使膀胱过度充盈, 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兴奋, 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3 护理措施

3.1

术前责任护士应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过程, 麻醉方式以及术中、术后的配合, 指导床上大小便, 加强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以取的患者的信任, 减轻其焦虑情绪。

3.2 术后监护:

术后常规将患者置于CCU加强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计血压变化, 注重患者主诉。若心率低于50次/分, 血压低于90/60mmHg, 应告知医生, 并备齐多巴胺、阿托品等, 配合抢救。

3.3 拔管护理:

拔管前应备好利多卡因、多巴胺、阿托品等药品, 再次测量患者的心率、血压, 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适量加大液体流速, 并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可明显减轻疼痛, 减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严密观察监护仪、患者面色、心率及血压变化。

3.4 饮食护理:

术前不过度强调禁食水, 可适量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术后安置好患者后应立即进食水, 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 并补充血容量, 严格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 术后4小时应饮水1500~2000mL, 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 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

3.5 对症护理: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应立即将患者去枕平卧或投递足高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窒息, 停用血管活性药物, 改为生理盐水或高渗糖, 同时加快输液速度, 并静推阿托品1mg, 多巴胺3~5mg, 可重复使用, 直至血压回升。

4 讨论

迷走神经反射是由于外周大动脉收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 抑制交感神经和激动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 导致心率减慢和血管扩张, 引起血压下降。近年来, PCI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式我们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本组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 体会到预防和处理迷走神经反射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 加强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 术前禁食时间不易过长, 术后尽早鼓励患者进食水, 适量补液, 防止低血压的发生; (3) 排泄的护理指导患者术后有效排泄; (4) 拔管前充分麻醉, 按压穿刺点力度适宜, 防止疼痛刺激; (5) 术中术后严密心电监护, 一旦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症状, 应迅速给予案头品。多巴胺等药物, 加快输液速度。本文提示, 只要发现及时, 处理迅速, PCI术后的迷走神经反射总体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马长生, 盖鲁粤.介入心脏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

[2]Landav C, Lange RA, Glamann DB, et al.Vasoagal reactions in thecardiac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J].Am J Cardiol, 1994, 73 (1) :95-97.

[3]王禹, 朱秀勤.心血管介入治疗术致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特点与处理[J].中国使用内科学杂志, 2000, 20 (9) :537-538.

心血管迷走反射 篇5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行PCI的1560例住院患者, 发生VVRs56例, 其中男32例, 女24例, 年龄40~76岁。VVRs的判断标准:恶心, 呕吐, 心悸, 面色苍白, 大汗, 心率减慢至60次/min以下, 伴或不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逸搏。血压短时间内迅速下降, 收缩压下降幅度达20mm Hg以上。符合以上至少2条者即判定为发生了VVRs。

2 治疗方法

保持患者平卧位, 高流量氧气吸入, 精神安慰,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快速静脉补液, 必要时经动脉鞘管动脉补液;心率缓慢、血压降低者给予阿托品, 多巴胺治疗, 辅以止吐, 避免误吸。

3 结果

56例患者经补液止吐, 阿托品, 多巴胺治疗后6~20min症状均完全缓解, 平均约15min, 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无急性冠脉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或死亡发生。

4 护理措施

4.1 术前准备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 责任护士应了解病人的病情, 术前认真查阅病历, 完善各项检查, 尤其是心电图及心功能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向手术医生报告。避免禁食时间过长, 保持手术室温度, 对于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如多导电生理监护仪、除颤仪、氧气、抢救药品, 必要时抽吸0.5~1mg阿托品, 以备急需。

做好心理护理, 在PCI中发生VVRs是由于各种因素所致, 如:疼痛、精神紧张、血容量不足等, 作用于皮质中枢和下丘脑, 使胆碱神经张力突然增强, 导致内脏及肌肉内大量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 引起血压急剧下降, 心率迅速减慢, 最快可在30s内发生[1~2]。精神恐惧紧张是诱发VVRs的重要原因。因此, 术前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向患者解释手术的重要性, 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训练患者深吸气、咳嗽, 有针对性采取护理措施, 以消除紧张顾虑。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术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桡动脉及足动脉搏动情况。

4.2 术中严密观察心电监测, 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心率、心律、呼吸、压力变化

患者可因冠状动脉注射造影剂或冠状动脉造影导管型号不合适或术者操作等原因引起牵拉、疼痛而致心律失常。当心率<50次/min, 可嘱其咳嗽, 以提高心率。必要时给予阿托品0.5~1mg静推, 同时观察血压变化。当血压低于90/60mm Hg时, 立即给予多巴胺20mg加生理盐水20m L缓慢静推, 必要时给予多巴胺100mg加生理盐水250m L静滴, 以维持血压。如有恶心呕吐, 神志变化, 可给予快速静脉补液。在心功能允许的情况下也可经动脉鞘管注入液体以维持足够的血容量。同时密切记录出入量, 积极处理术中其他并发症。

4.3 避免血容量不足, 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当收缩压下降幅度>40mm Hg或血压降至90~60mm Hg以下时即为低血压。主要原因是术前禁食水时间过长, 对比剂的高渗性脱水, 术中失血, 手术时间较长、过度疲劳等。因此, 责任护士术前应按手术程序逐一向患着制定禁食、水时间, 避免禁食水时间过长, 建立留置套管针静脉通道, 快速给予静脉补液, 预防血容量不足, 术后低血压原因主要是由于对比剂的高渗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率增高, 尿量增加导致脱水, 故术后嘱患者适量饮水, 一般饮水量不少于2000m L, 这样有助于减轻术后造影剂相对性肾损伤[3]。但应避免急性胃扩张及尿储留。

4.4 拔动脉鞘管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

阿托品0.5mg备用。拔鞘管时与患者交流、分散注意力。如果操作时间超过30min, 拔管时可给予2%利多卡因2~5m L鞘管旁注射等, 可有效预防VVRs的发生。

护理体会:随着PCI的增多, 发生VVRs有所增加, 迷走反射发生后10~60min内, 动脉血压未恢复正常者, 冠脉灌注压明显下降, 血流缓慢, 球囊扩张, 支架放置部位血栓形成危险性增高[4]。因此, 术前充分的准备, 良好的心理护理, 术中医护人员镇静的举止, 娴熟的导管操作技术对预防迷走反射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3:新进展与临床案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5~137.

[2]陈海威, 夏云峰, 刘瑞梅, 等.阿托品预防老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拔鞘管致心血管迷走反射的作用[J].感染、炎症、修复, 2010, 3 (11) :47~48.

[3]高瑞学, 李明子.术后不同饮水方法对减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相关性肾损伤的效果及护理[J].中华护理学杂志, 2009, 44 (4) :293~296.

心血管迷走反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海新华医院心内科2009年5月~2010年6月行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病人985例, 其中男743例, 女242例;年龄 (58±21) 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 289例, PTCA和/或支架植入术696例。按照拔管前是否给予预防处理分为预防组501例, 对照组484例。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预防组拔管前常规给予生理盐水250~500ml静脉点滴, 拔管时应用2%的利多卡因对穿刺点周围进行充分局麻, 而对照组未经上述处理直接拔鞘。对于单纯冠脉造影而未行进一步治疗的患者, 术后1h即可拔除鞘管;对于PTCA和/或支架植入术患者, 因术中肝素化, 术后留置动脉鞘管4~6h (APTT降至正常值3倍以下) 拔除鞘管。鞘管拔除后立即人工压迫股动脉穿刺点近心端, 压迫时间20~30min不等, 在整个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

1.3 心血管迷走反射的判断标准

(1) 有恶心、呕吐、心悸的症状; (2) 有大汗、面色苍白、瞳孔散大等表现; (3) 心率减慢至60次/min以下, 伴或不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 (4) 血压短时间内迅速下降, 收缩压下降20mm Hg以上, 符合以上至少两条者判定为发生拔除鞘管相关的心血管迷走反射[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迷走反射的发生率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预防组有5例发生CVVRS, 发生率为1.00% (5/501) ;对照组发生21例, 发生率为4.34% (21/484) 。两组冠心病介入治疗拔鞘管时CVVRS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迷走反射发生于拔管后1~50min, 平均20min, 患者的共同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 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 心率明显下降。处理可快速给予补液, 维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 以提高心率;血压明显下降者可静脉注射或滴注多巴胺, 升高血压, 并对症处理呕吐等症状, 绝大多数患者数分钟后血压、心率逐渐恢复正常。

3 讨论

多年来, 人们普遍认为拔除鞘管时血管迷走反射的发作是短暂的, 大多是良性过程[4]。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增多, 拔鞘管时的心血管迷走反射所致的严重低血压状态, 对于病人, 特别是进行PTCA术、支架术的病人, 由于冠状动脉灌注压明显下降, 血流缓慢, 极易导致在球囊扩张部位、支架放置部位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 甚至有死亡的报道[5]。

人体循环系统发育于内胚层, 除毛细血管外, 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大动脉还有丰富的来自于迷走神经的感觉神经末梢, 这些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的生理调节。在受到刺激如压迫、牵拉时, 可能发生迷走反射, 表现为心率减慢, 全身动脉系统扩张, 血压迅速下降, 这种血管减压反应可能是由心脏的C纤维机械感受器激动所引起, 并由心脏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入脊髓的心血管控制中心, 从而引起上述临床表现[6];拔鞘管及压迫时产生的疼痛刺激, 可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 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强, 导致内脏及肌肉内大量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 引起血压急剧下降, 心率迅速减慢, 最快甚至可在30s内发生。剧烈的疼痛还可产生神经源性休克[7]。另外, 患者术前禁饮食, 术中出汗等可造成血容量不足, 促使低血压状态的发生。

患者拔管前予以生理盐水250~500ml, 可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弥补由于术前禁饮食、术中出汗等原因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和抑制双相作用, 可镇痛和使痛阈提高;拔除鞘管前充分、完全的局部麻醉, 特别是深部动脉周围的麻醉, 可避免产生压迫时的疼痛感, 减轻对血管的压迫、牵拉和刺激, 减少迷走反射的发生, 减少由于疼痛引起的胆碱能植物神经张力的增加, 减少和预防神经源性休克的发生。本观察结果显示预防组拔鞘时迷走反射降低, 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有显著性。

一旦发现患者发生迷走反射, 治疗药物多以阿托品、多巴胺为基础[8]。此外, 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预防迷走反射的发生: (1) 术前教育:拔管前及拔管过程中适当的语言交流,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2) 合理进食; (3) 压迫血管时, 在能止血的前提下保持手法相对轻柔。

参考文献

[1]周玉杰, 史东梅, 刘宇杨, 等.心脏介入治疗拔鞘管后心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 16 (3) :227-228.

[2]高炜, 朱国英.冠心病介入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568.

[3]陈海威, 夏云峰, 刘润梅, 等.阿托品预防老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拔鞘管致心血管迷走反射的作用[J].感染、炎症、修复, 2010, 3 (11) :47-48.

[4]Landau C, Lange RA, Glamann DB, et al.Vasovagal reactiongs in the cardiac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J].Am J Cardiol, 1994, 73 (1) :95-97.

[5]汪世军, 江力勤, 唐关敏, 等.冠脉介入诊疗拔鞘管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5, 14 (4) :383-385.

[6]Brignole M, Alboni P, Benditt D G, et al.Guidelines on management 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syncope-update 2004[J].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4, 6 (6) :467-537.

[7]Julu POO, Cooper VL, Hansen S, et al.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in the periodpreceding vasovagal.Syncope in conscious humans[J].J Physiol, 2003, 549 (1) :199-311.

心血管迷走反射 篇7

1 资 料

患者, 男, 59岁, 于2011年5月10日入院, 入院前3 d于睡眠时突然出现胸闷, 胸痛, 放射至左肩部, 持续约30 min~60 min, 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入院当日即行冠脉双源CT检查:冠脉分布呈左冠优势型;前降支近段局部管腔狭窄约90%。心脏彩超示:心脏各房室大小正常, 大血管内径正常, 三尖瓣少量反流,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67%。次日10:00行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 经桡动脉成功植入XIENCEV3.0 mm×18 mm支架一枚至前降支中段, 术后支架贴壁良好, 内膜光滑无撕裂。于11:20安全返回病房, 生命体征稳定, 心电图无异常。13:30患者突然出现胸闷, 胸痛心慌, 面色苍白, 大汗出, 诉桡动脉压迫处疼痛难忍。即刻心电图较前未有明显变化, 心电监护:心率36次/min, 血压70/50 mmHg (1 mmHg=0.133 kPa) , 立即给予阿托品2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 多巴胺10 mg静脉推注。同时于桡动脉压迫处放气减压缓解疼痛。30 min后患者症状缓解, 心率59次/min, 血压升至106/68 mmHg, 病情稳定。

2 讨 论

本例患者冠心病介入术后发生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 患者症状发生与桡动脉压迫过度、疼痛刺激、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有关。人体循环系统发育于内胚层, 除毛细血管外, 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由于局部麻醉不充分或患者紧张, 导致疼痛值降低, 耐受力差, 而疼痛感增强, 这种疼痛刺激作用于皮质中枢和下丘脑, 使胆碱能神经的张力突然升高, 引起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快至30 s内发生, 这种剧烈疼痛甚至可致神经源性休克[2]。同时大动脉内膜的压力感受器在受到牵拉、压迫等刺激时, 可反射性引起血管迷走神经兴奋, 使全身动脉扩张, 心率下降, 血压降低[3]。所以一旦出现血管迷走反射, 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给予处理, 可能会出现休克, 心脏骤停甚至死亡的风险。因此, 要时刻提高警惕, 做到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 减轻患者的焦虑, 紧张情绪, 术中充分麻醉以减少疼痛, 术后桡动脉加压包扎不宜过紧, 且要适时减压, 任何环节不能有疏忽, 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赵文艺, 郝翠萍.冠心病介入治疗发生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药学, 2008, 17 (3) :35.

[2]邵艳奇, 夏玉林, 李文贞.冠脉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防治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12 (7) :1341.

心血管迷走反射 篇8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1.1.1 诱发因素

一般观点认为由于病人病程长, 病情反复发作及家庭、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又因术前对疾病知识和介入诊疗技术缺乏了解, 对导管室环境和工作人员感到陌生, 致使病人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4], 导致睡眠差、心率快, 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引起前列腺素或缓激肽释放, 刺激心肺感受器, 导致迷走反射发生[5]。近年来, 另一种观点认为, 精神紧张会导致胆碱能自主神经张力突然增高, 使内脏及肌肉内小动脉扩张, 引起血压、心率下降, 而引发迷走反射[6]。

1.1.2 心理护理措施

术前向病人及家属讲述手术目的、意义、该术式的优点、简单经过及成功的病例, 使其了解手术必要性、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并针对性地做好病人的心理调适, 还可指导听音乐、看电视等调节情绪方法, 必要时术前遵医嘱予地西泮镇静治疗。在导管室, 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 并简单介绍周围环境和设施, 注意保护隐私, 尽量缩短女病人裸露的时间, 减轻紧张情绪, 密切观察面色和表情,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随时询问病人感受, 强调一旦有不适症状, 及时告知医护人员[7]。

1.2 饮水及饮食

1.2.1 诱发因素

因病人术前禁食, 血容量减少, 加上介入手术出血量达50 mL~100 mL, 导致血容量不足, 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 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 发生迷走反射[8]。

1.2.2 术前饮食指导

避免饮用咖啡、乙醇等兴奋性饮品, 术前禁食时间不宜过长, 尤其是接台手术, 禁食<4 h, 禁水<2 h[5]。但近年来, 逐渐改变传统禁食习惯, 术前2 h~3 h给适量含糖高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防止术中低血糖发生[7]。因此, 如有成批手术接台时, 应指导病人按顺序合理进食。

2 术后护理

2.1 拔管综合征

2.1.1 诱发因素

术后动脉鞘管留置4 h~6 h后拔除, 由于局部麻醉浸润效果不佳, 或拔鞘管方法不当, 压迫时用力过大、加压包扎过紧[9]、缝合器缝合时的牵拉刺激股动脉血管, 常引起较明显的疼痛和不适感, 刺激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 使胆碱能自主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强, 导致内脏及肌肉内大量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 引起血压急剧下降, 心率迅速减慢, 剧烈的疼痛还可产生神经源性休克[10]。

2.1.2 护理

在拔管前向病人说明拔管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护士准备好多巴胺、阿托品和利多卡因等药品, 建立静脉通路, 多功能心电监测[11]。保证光线充足, 调节好环境温度, 注意保暖和肢体遮盖。拔鞘时动作轻柔, 幅度不宜过大[5]。拔管时转移病人注意力, 可先行试验性压鞘管[12], 疼痛明显者, 可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观察病人无低血压及心率减慢后再拔管。手法压迫止血时应以中指和食指压迫动脉穿刺点, 其按压力度以能摸到术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为宜。压迫时间以20 min~30 min为宜[13]。经济等条件许可时, 正确操作血管缝合器止血。期间应严密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 观察病人面色, 随时询问病人有无头晕、恶心感觉。拔鞘前测血压1次, 拔鞘后立即测血压1次, 以后3 min测血压1次, 包扎后15 min测血压1次, 一旦发现迷走神经反射的先兆症状[14], 如头晕、恶心、呕吐、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立即将病人头部放平或头低足高位, 以增加脑部血供,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 引起窒息[15]。迅速给予吸氧、扩容、加快补液速度。遵医嘱, 给予阿托品0.5 mg, 多巴胺2 mg~4 mg静脉注射, 必要时重复使用。使用多巴胺剂量不宜过大, 以免引起恶心、心率加快[14]。随着介入手术广泛开展, 护士不仅要对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反射保持高度警惕性, 还要熟悉抢救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常用剂量。

2.2 用药观察

2.2.1 诱发因素

心脏介入治疗常用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 如果这些药物使用不当, 如浓度偏高或输注速度过快, 则可造成低血压[12]。如硝酸酯类药物, 可使全身的静脉血管扩张,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使血压心率下降[14]。

2.2.2 用药护理

拔管前停止使用硝酸酯类药物, 提前30 min更换林格氏液快速静脉输注, 及时补充血容量。拔鞘前入液量达到1 000 mL~1 500 mL, 以保证血容量[14]。所以, 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可选用精量输液器, 根据病情控制输注速度。

2.3 排尿护理

2.3.1 诱发因素

经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术后病人需绝对卧床休息12 h~24 h, 并限制术侧肢体活动[6]。由于造影剂具有高渗性利尿作用, 术中大量使用, 可使尿量迅速增加。而术后要求病人适量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尽快排出, 有些病人却不习惯于床上排尿, 造成尿潴留;导尿时放尿过多过快, 使腹压急剧降低, 大量血液滞留于盆腔脏器[5]。

2.3.2 防治尿潴留

术前锻炼病人床上大小便的能力, 若出现排尿困难, 要加以诱导, 如听流水声、按摩腹部、给予尿道外口湿热敷, 为防止膀胱过度充盈, 术后3 h仍不能排尿者, 行人工导尿, 一次放尿应<500 mL, 防止膀胱过度回缩。

2.4 饮食护理

2.4.1 诱发因素

术前禁食使胃肠道回缩, 术后大量饮水, 可使胃肠道突然扩张, 而空腔脏器压力的改变, 可使压力感受器的兴奋性增高, 继而导致血管迷走反射发生[5]。

2.4.2 术后饮食指导

为了预防血容量不足, 同时为了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一定要鼓励病人多饮水, 一般4 h~6 h摄入量保持在1 000 mL~2 000 mL, 必要时通过静脉补液, 保证液体量[7]。同时要做好饮食宣教, 指导少量多次饮水, 每次不要超过200 mL, 以术后4 h尿量达到800 mL为标准[16], 以防止胃肠道突然扩张, 引起血管迷走反射发生。

2.5 穿刺点部位观察

2.5.1 诱发因素

穿刺点部位包扎过松则伤口出血, 但过紧可使病人产生股动脉血肿或疼痛、烦躁而引起血管迷走反射[2]。

2.5.2 穿刺点护理

拔管后给予病人弹力绷带“8”字加压包扎, 加压力度以触摸到术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为宜, 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的温度、颜色, 做好记录[14]。嘱病人勿用力抬头或咳嗽, 以免增加腹压引起穿刺部位出血。

2.6 术后体位与卧位时间

2.6.1 诱发因素

带鞘肢体进行屈腿、侧卧等不适当的活动, 致使动脉留置血管鞘远端及动脉内膜由于鞘管的刺激容易发生血管迷走反射[17]。术后由于长期制动, 病人还会出现腹胀、腰酸困等不适。

2.6.2 卧位护理

术后病人要求平卧休息, 尽量保持术侧肢体伸直、避免弯曲, 翻身时下肢与躯干成一直线, 避免穿刺处弯曲受压[18]。手法压迫止血拔管后上置砂袋, 一般压迫6 h, 患肢制动12 h~16 h[19], 24 h后可下床活动;使用血管缝合器, 沙袋压迫2 h~4 h[20], 制动时间相应缩短。护士可协助按摩腰背部, 也可在背部垫一软枕。

3 小结

血管迷走反射虽是心脏介入治疗中较少见并发症, 但后果极为严重, 一旦发生, 进展迅速, 如未能及时处理, 将威胁病人生命[21]。目前临床护理研究发现, 其防治关键在于积极避免诱发因素, 给予病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术后避免拔管综合征, 减少疼痛, 给予一定护理措施防止尿潴留, 做好饮食指导, 避免过度胃扩张及时补充血容量等;同时注意观察病人心率、血压、面色变化, 备好相关抢救药物, 一旦病人出现早期症状, 及时处理。临床护士应充分了解血管迷走反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掌握该病的临床护理进展, 才能做到对该疾病预防在先,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以有效降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和改善治疗效果, 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摘要:综述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护理进展, 其防治关键在于积极避免诱发因素, 给予病人相应的护理。

上一篇:激光治疗宫颈糜烂护理下一篇:示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