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反射(精选8篇)
迷走反射 篇1
心脏介入诊疗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治疗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创伤小、适应疾病种类多、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介入治疗中发生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较常见且十分危险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现对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心脏介入手术中并发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护理经验作一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行心脏介入诊疗患者85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年龄38~65岁。临床表现主要有:患者突然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迅速减慢至30~40次/min,血压明显下降,甚至休克,心跳停止。
2.1 术前护理
2.1.1生活护理
术前禁食时间不宜过长,以3~4h为宜,如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手术时间延迟,受术患者禁食时间过长时,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糖尿病患者除外)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术前常规对受术患者进行床上排便训练,以预防患者术后不适应床上排尿而出现尿潴留。术前适量进食,最好是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2.2 术前指导
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向患者及家属做好术前指导工作,告知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如何进行配合,强调一旦有不适症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患者情绪不稳定,对手术不了解,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没有心理准备,担心手术意外而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热心的帮助,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为各阶段的心理干预打下基础。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和恐惧,同时应向患者介绍拟行的检查和治疗的方法目的,使患者对手术有一定的了解,对手术治疗消除恐惧[1]。同时也可以让康复患者讲解手术感受,以增强信心,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同时也可以鼓励患者提问,并做好解答工作,解除其心理负担,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帮助其树立信心。
2.3 术中护理
护士应简单介绍周围环境和设施,使之能尽快适应,减少恐惧感;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尽可能缩短患者裸露的时间,以减轻其紧张情绪;要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分散患者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专心与术者配合,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汗、面色苍白等情况出现,同时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2]。因介入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心导管室的陌生环境加上周围各种仪器所发出的声音,都会使患者紧张。适时紧握患者的手,给予进一步的心理支持。当术中出现胸闷、恶心等不适时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为有效组织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胸闷、心前区不适是迷走经反射的首发症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出冷汗、面色苍白是其主要体征。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诊断一旦确立,立即去枕平卧,立即高流量鼻导管面罩吸氧,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遵医嘱短时间大量快速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并进一步观察病情发展,以更好更快地寻求治疗方案。
2.4 术后护理
由于术前禁食、禁水,机体处于低血容量状态,故术后1h后即可鼓励患者进食、饮水,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宜,同时,要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排尿困难者尽早诱导排尿,无效时及时导尿,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绷带包扎伤口不宜过紧,男性患者注意避免绷带压迫睾丸,以免引起疼痛引起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保持室内整洁、安静,室温调整在25℃左右。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 h,保持患肢制动。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血肿形成,伤口敷料是否包扎在位,掌握沙袋压迫的时间。术前、术后禁食禁水时间过长,术中出汗或失血过多以及术后补液太少,均可引起患者血容量不足。血容量不足可以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在同患者接触交流中,强化温馨服务流程,对患者表达的不适给予理解、关注和安慰,回答疑问要明确、肯定,各项操作护理也要及时、准确,增加患者安全感。在康复阶段,强调患者在治疗中的主动积极作用,淡化患者的患者角色意识,鼓励患者积极主动的进行康复锻炼。要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的不适及需要。患者对疾病认识的提高,情绪逐渐恢复稳定,增强了康复的信心。
4 讨论
精神紧张是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原因。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和恐惧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加强,刺激左室及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3]。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动脉壁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们来自迷走神经,在受到压迫、牵拉等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由于患者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术中出血、出汗,以及术后补液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由于介入术后常需绝对卧床,肢体制动24h,许多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易引起尿潴留,可兴奋膀胱壁内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术中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术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可能也是较易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之一[4]。
在行心脏介入手术中,并发症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而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极其危险的并发症之一。通过对介入患者心理干预,有效地改善其心理功能。以及术前指导,术后护理都对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身心获得全面康复。在此过程中,赢得了患者的尊重和信任,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宝寅,秦雷,冯雁.心脏介入诊疗中56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2)85-86.
[2]陈卓婷,管莉倩,叶树妹.心脏介入治疗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8(25)4,512-513.
[3]王蓓,徐建红,徐洁.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4(18)4,381-382.
[4]徐波,何国平,周惠芬.心脏介入手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和处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6):561-562.
迷走反射 篇2
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5年5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17例,其中11例发生了血管性迷走反射,发生率3.6%。男4例,女7例,年龄35~70岁。其中稳定心绞痛6例,不稳定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3例。均行择期手术,其中有4例发生于手术中穿刺时,有7例发生于手术后拔出鞘管时。
治疗方法: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拔出鞘管,手压止血,加压包扎,卧床,肢体制动24小时。
血管性迷走反射的表现:突然出现的恶心、呕吐、大汗、面色苍白。检查可见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电监护可见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心率,房室传导阻滞。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血管性迷走发射的原因及处理:原因:血管性迷走反射常发生于动脉插管或拔管的过程,因股动脉壁分布着大量的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是一种压力感受器,它们与颈动脉窦处的感觉器一样对各种机械刺激敏感,受到刺激时可诱发全身性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其中以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表现为主,腹股沟区皮肤等皮下组织感觉神经分布丰富,对疼痛刺激也特别敏感。如果在操作中局部麻醉不当,或操作手法过于粗暴,也可以诱发迷走神经反射。
处理:①其中4例发生于术中进行股动脉穿刺时,患者在进行股动脉穿刺时紧张,在局部麻醉时而诱发血管性迷走反射,症状均较轻,患者主要表现为出冷汗,面色苍白,血压均在(90~80)/(60~50)mmHg波动,心率在50次/分左右波动。处理:加快补液速度,以扩充其血容量。安抚病人紧张情绪,嘱其张口呼吸,转移其注意力。以上4例均缓解。②其中7例发生于术后拔除鞘管时,由于对血管的加压而导致血管性迷走反射,表现为心率35~50次/分,血压80/60mmHg左右,面色苍白,出冷汗,有1例小便失禁。处理:立即给予多巴胺10~20mg静脉注射,阿托品0.5g静脉注射,同时加快补液速度,使心率迅速恢复,血压回升。7例经相应处理均缓解。
护 理
尽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由于患者对其的认识不够,加之术中、术后一些操作技术的不规范,而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通过对术中、术后并发血管性迷走反射的观察与处理,规范了各种操作,查明了原因,对以后的工作有较大的帮助。
在术前1天进行健康宣教,讲明术中的情况,利用示意图,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给患者讲解整个过程的感受,并让做过介入治疗的患者现身讲解整个过程中的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解除对该手术的恐惧。
术前可进半流食,保证血容量充足。
术前半小时给予安定10mg肌注,以利患者情绪稳定。
术前建立一条通畅的静脉通道,以利于及时用药。术中输液速度应保持在50~60滴/分。
给予心电、血压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压迫止血时开始稍用力,尤其对肥胖患者,以能够触到同侧足背动脉微弱波动为度,5分钟后逐渐减力,10~15分钟后稍加用力即可。
准备好抢救用物,术前备好多巴胺、阿托品等,必要时抽注射器内备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通过对血管性迷走反射的原因的分析和给与相应的护理,使我们提前针对病因给与处理,积极观察及早预防。2005年6月~2006年6月79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血管性迷走反射。
参考文献
1俞梦越,高润霖,陈纪林,等.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868例并发症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03,42(8):550~553
迷走反射 篇3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迷走神经反射,原因分析,护理措施
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我科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以来, 共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680例, 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5例。现将我科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及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680例, 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5例。男性9例, 女性6例。年龄最小41岁, 最大76岁, 平均年龄56岁。术中3例, 术后拔管前1例, 拔管中7例, 拔管后半小时4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恶心、呕吐、胸闷、胸痛, 视物模糊, 甚至出现意识丧失, 迅速而明显的血压下降, 心率明显减慢, 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缓, 严重者可出现窦性停搏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1.3 手术方法
手术部位备皮, 消毒铺无菌巾, 1%利多卡因充分局麻, 穿刺部位从桡动脉或股动脉置入6-7F动脉鞘, 常规经鞘管给予硝酸甘油0.5~1.0mg及肝素5000IU注入。根据不同病变部位选择不同的导丝、球囊、支架。术毕拔出鞘管, 压迫止血加压包扎。
2 原因分析
2.1 精神紧张
精神紧张是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客观原因, 精神过度紧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血中儿茶酚胺如:肾上腺分泌增加, 引起血管收缩, 心肌收缩增加, 刺激左室及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的增加迷走神经活动[1,2]。
2.2
禁食水时间过长, 有效血容量不足, 术前、术后禁食水时间过长, 术中出汗或失血以及术后补液不足, 可引起血容量不足。血容量不足可以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 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 引起迷走神经反射[3,4]。
2.3 疼痛刺激
由于术者穿刺技术不熟练或拔除动脉鞘管方法不正确, 可导致穿刺部位血肿, 可增加患者疼痛, 使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增强。
2.4 尿潴留
本组1例患者因为穿刺股动脉, 限制右下肢活动, 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而发生尿潴留, 使膀胱过度充盈, 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兴奋, 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3 护理措施
3.1
术前责任护士应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过程, 麻醉方式以及术中、术后的配合, 指导床上大小便, 加强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以取的患者的信任, 减轻其焦虑情绪。
3.2 术后监护:
术后常规将患者置于CCU加强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计血压变化, 注重患者主诉。若心率低于50次/分, 血压低于90/60mmHg, 应告知医生, 并备齐多巴胺、阿托品等, 配合抢救。
3.3 拔管护理:
拔管前应备好利多卡因、多巴胺、阿托品等药品, 再次测量患者的心率、血压, 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适量加大液体流速, 并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可明显减轻疼痛, 减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严密观察监护仪、患者面色、心率及血压变化。
3.4 饮食护理:
术前不过度强调禁食水, 可适量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术后安置好患者后应立即进食水, 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 并补充血容量, 严格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 术后4小时应饮水1500~2000mL, 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 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
3.5 对症护理: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应立即将患者去枕平卧或投递足高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窒息, 停用血管活性药物, 改为生理盐水或高渗糖, 同时加快输液速度, 并静推阿托品1mg, 多巴胺3~5mg, 可重复使用, 直至血压回升。
4 讨论
迷走神经反射是由于外周大动脉收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 抑制交感神经和激动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 导致心率减慢和血管扩张, 引起血压下降。近年来, PCI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式我们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本组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 体会到预防和处理迷走神经反射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 加强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 术前禁食时间不易过长, 术后尽早鼓励患者进食水, 适量补液, 防止低血压的发生; (3) 排泄的护理指导患者术后有效排泄; (4) 拔管前充分麻醉, 按压穿刺点力度适宜, 防止疼痛刺激; (5) 术中术后严密心电监护, 一旦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症状, 应迅速给予案头品。多巴胺等药物, 加快输液速度。本文提示, 只要发现及时, 处理迅速, PCI术后的迷走神经反射总体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马长生, 盖鲁粤.介入心脏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
[2]Landav C, Lange RA, Glamann DB, et al.Vasoagal reactions in thecardiac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J].Am J Cardiol, 1994, 73 (1) :95-97.
[3]王禹, 朱秀勤.心血管介入治疗术致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特点与处理[J].中国使用内科学杂志, 2000, 20 (9) :537-538.
迷走反射 篇4
关键词:心脏介入术,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护理
在心脏介入治疗中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常见且极其危险的并发症[1],部分患者于介入术后拔除动脉鞘管时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等一系列临床反应,称为拔管反应(SPS)。其中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SPS最常见,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危及患者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09年11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5例患者,其中15例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S),男10例,女5例;年龄41~75岁。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大汗淋漓、四肢湿冷、头晕、面色苍白、烦躁、脉搏微弱、血压下降(<90/60mm Hg,1mm Hg=0.133kPa),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休克。
1.2 方法
患者一旦出现VVRS,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同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所致窒息,并给予相关药物处理。建立静脉通路,维持有效的血容量。如血压下降,即予多巴胺100~2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直至血压稳定;心率缓慢,立即予阿托品1~2mg静脉滴注;足背动脉搏动不良、穿刺口有血肿或疼痛难忍者即拆除绷带,重新包扎;使用TR-Band装置压迫桡动脉穿刺止血者立即予气囊放气减压。
1.3 护理
1.3.1 心理护理:
精神紧张和恐惧会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减慢,因此术前应对患者给予耐心、恰当的解释,多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承受能力,注重做好个性化心理护理与指导。术后患者回到病房,护士应多巡视、多照顾、多安慰;使用心电监护仪时,认真讲解使用监护仪的目的和意义。
1.3.2 严密监测心率及血压情况:
心电监护是观察心电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术后患者应严密监测其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HR<60次/min,BP<90/60mm Hg,伴有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均提示患者可能出现VVRS,应立即迅速处理。
1.3.3 拔管前后的护理:
VVRS一般发生在术中、术后拔管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后保留鞘管时。(1)拔除动脉鞘管时由于紧张、疼痛和压迫周围血管,易诱发VVRS,故应做好拔管前准备,排空膀胱,向患者耐心解释,解除其恐惧及精神紧张,建立静脉通路;常规备好抢救车和阿托品、多巴胺、参麦等药物。(2)拔鞘管前积极静脉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据报道[2],患者拔管前予以生理盐水100~200ml/h,应用3~4h,可弥补由于术前禁饮食、术中出汗等原因造成的血容量不足。(3)拔鞘管前要应用1%利多卡因对鞘管周围进行充分局部麻醉,减轻对血管的压迫、牵拉和刺激,减少VVRS的发生。(4)拔管过程中密切监护血压、心率、呼吸,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疼痛或紧张。
1.3.4 避免膀胱过度充盈:
介入术后患者需多饮水,给予补液治疗以增加尿量,有利于造影剂从尿液排出,而此时患者穿刺肢体行动不便患者容易憋尿,膀胱括约肌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极易引起VVRS。
2 结 果
本组患者术中发生VVRS 3例(4.6%),术后发生VVRS 8例(12.3%),术后延迟发生VVRS 4例(6.2%)。经治疗和护理后,15例患者颜面潮红、生命体征完全恢复正常。
3 讨 论
人体血管有丰富的来自迷走神经的感觉神经末梢,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的调节,在血管受到刺激如牵拉、压迫时可能发生VVRS[3],表现为心率减慢、全身动脉系统扩张、血压下降,还可能与患者情绪紧张、血容量不足、膀胱过度充盈、拔管时疼痛刺激因素有关。VVRS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下的临床综合征[4],VVRS一般是良性过程[5],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6]。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护理中,护士要充分了解VVRS导致危及生命的情况,提高对VVRS的认识;在介入治疗的术前、术中、术后通过积极预防相关的诱发因素,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应做作到有心理准备和预见性,及时发现,积极处理。
参考文献
[1]马长生,盖鲁粤.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30-432.
[2]周玉杰,成忠,史冬梅.心脏介入治疗拔鞘管后心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18(3):227-228.
[3]王蓓,徐建红,徐洁.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4(14):381-382.
[4]慕春言,王景斌.心脏与周围介入术后致血管迷走反射的对比观察[J].中华误诊杂志,2003,3(10):10-12.
[5]杨冰,姚宝红,周发强.1例冠心病介入术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6,4:69-70.
迷走反射 篇5
1 资 料
患者, 男, 59岁, 于2011年5月10日入院, 入院前3 d于睡眠时突然出现胸闷, 胸痛, 放射至左肩部, 持续约30 min~60 min, 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入院当日即行冠脉双源CT检查:冠脉分布呈左冠优势型;前降支近段局部管腔狭窄约90%。心脏彩超示:心脏各房室大小正常, 大血管内径正常, 三尖瓣少量反流,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67%。次日10:00行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 经桡动脉成功植入XIENCEV3.0 mm×18 mm支架一枚至前降支中段, 术后支架贴壁良好, 内膜光滑无撕裂。于11:20安全返回病房, 生命体征稳定, 心电图无异常。13:30患者突然出现胸闷, 胸痛心慌, 面色苍白, 大汗出, 诉桡动脉压迫处疼痛难忍。即刻心电图较前未有明显变化, 心电监护:心率36次/min, 血压70/50 mmHg (1 mmHg=0.133 kPa) , 立即给予阿托品2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 多巴胺10 mg静脉推注。同时于桡动脉压迫处放气减压缓解疼痛。30 min后患者症状缓解, 心率59次/min, 血压升至106/68 mmHg, 病情稳定。
2 讨 论
本例患者冠心病介入术后发生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 患者症状发生与桡动脉压迫过度、疼痛刺激、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有关。人体循环系统发育于内胚层, 除毛细血管外, 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由于局部麻醉不充分或患者紧张, 导致疼痛值降低, 耐受力差, 而疼痛感增强, 这种疼痛刺激作用于皮质中枢和下丘脑, 使胆碱能神经的张力突然升高, 引起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快至30 s内发生, 这种剧烈疼痛甚至可致神经源性休克[2]。同时大动脉内膜的压力感受器在受到牵拉、压迫等刺激时, 可反射性引起血管迷走神经兴奋, 使全身动脉扩张, 心率下降, 血压降低[3]。所以一旦出现血管迷走反射, 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给予处理, 可能会出现休克, 心脏骤停甚至死亡的风险。因此, 要时刻提高警惕, 做到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 减轻患者的焦虑, 紧张情绪, 术中充分麻醉以减少疼痛, 术后桡动脉加压包扎不宜过紧, 且要适时减压, 任何环节不能有疏忽, 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赵文艺, 郝翠萍.冠心病介入治疗发生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药学, 2008, 17 (3) :35.
[2]邵艳奇, 夏玉林, 李文贞.冠脉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防治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12 (7) :1341.
迷走反射 篇6
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 61岁, 因“头晕、恶心1d”于2013年5月16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 心率72次/min, 律齐, 心音正常,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专科查体:神志清楚, 高级中枢功能检查正常。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5级, 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对称 (++) 。全身深浅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共济运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Romberg征阳性。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2013年5月17日脑电地形图示:顶枕区优势前移, 各导联混有较多同等波幅6~7C/Sθ波, 轻度异常脑电地形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左耳Ⅰ、Ⅲ波潜伏时延长, Ⅴ波潜伏时及各波间差正常;右耳Ⅴ波潜伏时延长, Ⅰ~Ⅴ波间差增大, 双耳ABR异常;2013年5月16日头颅CT示:后纵裂池密度稍高, 建议酌情复查;2013年5月22日头颈部CTA示: (1) 右侧颈内动脉未见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分支, 而是形成血管网, 右侧大脑后动脉向右侧基底节区形成血管网, 考虑发育畸形可能, 建议DSA进一步检查; (2) 左侧大脑前动脉延续后发出右侧大脑前动脉, 考虑发育变异; (3) 右侧颞顶叶皮层裂隙状低密度影, 建议MRI检查;2013年5月27日9时50分~10时35分在局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术中所见:动脉期:双侧大脑前后动脉及分支血管走行自然粗细均匀, 双侧大脑中动脉消失, 供血区域出现异常血管网, 静脉期及窦期均未见异常;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小脑前下、后下、小脑上动脉走形自然、粗细均匀, 静脉期及窦期均未见异常。诊断:双侧烟雾病。术中病人无明显不适, 术毕安返病房。局部压迫止血, 于2013年5月28日11时解除绷带, 未诉特殊不适, 1min后忽然出现面色苍白、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 随后呼之不应。查体:血压95/61mm Hg, 双肺呼吸音正常,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0次/min, 律齐, 心音低钝,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 未触及包块。双下肢无水肿。神经专科查体:意识模糊, 高级中枢功能检查不合作。颅神经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约3mm, 对光反射正常。四肢肌力不合作, 肌张力正常, 腱反射对称 (++) , 病理反射未引出。急查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考虑为迷走神经反射所致, 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补液等对症治疗, 约15min后患者意识转清, 症状逐渐好转。
2 讨论
脑血管造影 (DSA) 是目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自1927年Egsamonis发现以来[1], 伴随介入神经放射技术的应用, 为许多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治疗开辟新途径。DSA可高选择性血管造影, 能清晰显示直径≥0.5mm的脑血管, 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 可真实全面、动态直观地观察各级脑血管的位置、变异、大小及形态, 还能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及颅内血管代偿等诸多情况, 精确判断脑血管状态的独特优点, 广泛推广于临床。然而, DSA是一种有创检查, 由于当前技术设备及器械等诸多原因, 专业技术要求高, 有一定的风险性, 存在的并发症也高于常规检查, 甚至有些并发症是致命的。所以, 总结相关并发症用于研究及改进DSA操作技术, 以降低检查的风险性。据报道, 由神经介入专家进行造影, 发生率约0.3%[2]。因此, 只要严格遵循操作原则,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 DSA是一种安全的脑血管病检查方法。
DSA是一种有较高风险的操作技术, 需要医务工作者 (医生、医技人员、护士) 与患者紧密配合, 共同完成。因此, 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穿刺方法的选择、术前麻醉方式、导管操作的整个过程、术后加压包扎压迫止血、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术后优质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穿刺局部有无渗血, 严防穿刺部位远端动脉血管闭塞及穿刺部位血肿形成。DSA根据手术整个过程, 相关并发症包括: (1) 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多由穿刺过程中导致的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 (腹股沟血肿) 、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夹层等。 (2) 造影过程中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穿刺置鞘成功后, 插入导管及导丝在造影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包括:脑梗塞、脑血管痉挛、造影剂过敏、动脉血管夹层、血管壁撕裂或穿孔、导管扭曲打折等。 (3) 造影后相关并发症:完成血管造影后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穿刺侧肢体循环障碍、股动脉血栓形成、皮质盲等。
本次报道的病例中, 患者解除绷带压迫后1min出现迷走反射, 临床少见, 再次警示拔管及解除绷带压迫后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的重要性。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发生后可密切观察及对症支持治疗。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 相关硬件的更新, DSA将会更加安全可靠, 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凌峰.介入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83-92.
[2]Fifi JT, Meyers PM, Lavine SD, et al.Complications of modern dian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a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J].J Vascul Interv Radiol, 2009, 20 (4) :442-447.
迷走反射 篇7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1.1.1 诱发因素
一般观点认为由于病人病程长, 病情反复发作及家庭、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又因术前对疾病知识和介入诊疗技术缺乏了解, 对导管室环境和工作人员感到陌生, 致使病人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4], 导致睡眠差、心率快, 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引起前列腺素或缓激肽释放, 刺激心肺感受器, 导致迷走反射发生[5]。近年来, 另一种观点认为, 精神紧张会导致胆碱能自主神经张力突然增高, 使内脏及肌肉内小动脉扩张, 引起血压、心率下降, 而引发迷走反射[6]。
1.1.2 心理护理措施
术前向病人及家属讲述手术目的、意义、该术式的优点、简单经过及成功的病例, 使其了解手术必要性、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并针对性地做好病人的心理调适, 还可指导听音乐、看电视等调节情绪方法, 必要时术前遵医嘱予地西泮镇静治疗。在导管室, 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 并简单介绍周围环境和设施, 注意保护隐私, 尽量缩短女病人裸露的时间, 减轻紧张情绪, 密切观察面色和表情,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随时询问病人感受, 强调一旦有不适症状, 及时告知医护人员[7]。
1.2 饮水及饮食
1.2.1 诱发因素
因病人术前禁食, 血容量减少, 加上介入手术出血量达50 mL~100 mL, 导致血容量不足, 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 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 发生迷走反射[8]。
1.2.2 术前饮食指导
避免饮用咖啡、乙醇等兴奋性饮品, 术前禁食时间不宜过长, 尤其是接台手术, 禁食<4 h, 禁水<2 h[5]。但近年来, 逐渐改变传统禁食习惯, 术前2 h~3 h给适量含糖高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防止术中低血糖发生[7]。因此, 如有成批手术接台时, 应指导病人按顺序合理进食。
2 术后护理
2.1 拔管综合征
2.1.1 诱发因素
术后动脉鞘管留置4 h~6 h后拔除, 由于局部麻醉浸润效果不佳, 或拔鞘管方法不当, 压迫时用力过大、加压包扎过紧[9]、缝合器缝合时的牵拉刺激股动脉血管, 常引起较明显的疼痛和不适感, 刺激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 使胆碱能自主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强, 导致内脏及肌肉内大量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 引起血压急剧下降, 心率迅速减慢, 剧烈的疼痛还可产生神经源性休克[10]。
2.1.2 护理
在拔管前向病人说明拔管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护士准备好多巴胺、阿托品和利多卡因等药品, 建立静脉通路, 多功能心电监测[11]。保证光线充足, 调节好环境温度, 注意保暖和肢体遮盖。拔鞘时动作轻柔, 幅度不宜过大[5]。拔管时转移病人注意力, 可先行试验性压鞘管[12], 疼痛明显者, 可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观察病人无低血压及心率减慢后再拔管。手法压迫止血时应以中指和食指压迫动脉穿刺点, 其按压力度以能摸到术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为宜。压迫时间以20 min~30 min为宜[13]。经济等条件许可时, 正确操作血管缝合器止血。期间应严密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 观察病人面色, 随时询问病人有无头晕、恶心感觉。拔鞘前测血压1次, 拔鞘后立即测血压1次, 以后3 min测血压1次, 包扎后15 min测血压1次, 一旦发现迷走神经反射的先兆症状[14], 如头晕、恶心、呕吐、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立即将病人头部放平或头低足高位, 以增加脑部血供,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 引起窒息[15]。迅速给予吸氧、扩容、加快补液速度。遵医嘱, 给予阿托品0.5 mg, 多巴胺2 mg~4 mg静脉注射, 必要时重复使用。使用多巴胺剂量不宜过大, 以免引起恶心、心率加快[14]。随着介入手术广泛开展, 护士不仅要对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反射保持高度警惕性, 还要熟悉抢救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常用剂量。
2.2 用药观察
2.2.1 诱发因素
心脏介入治疗常用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 如果这些药物使用不当, 如浓度偏高或输注速度过快, 则可造成低血压[12]。如硝酸酯类药物, 可使全身的静脉血管扩张,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使血压心率下降[14]。
2.2.2 用药护理
拔管前停止使用硝酸酯类药物, 提前30 min更换林格氏液快速静脉输注, 及时补充血容量。拔鞘前入液量达到1 000 mL~1 500 mL, 以保证血容量[14]。所以, 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可选用精量输液器, 根据病情控制输注速度。
2.3 排尿护理
2.3.1 诱发因素
经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术后病人需绝对卧床休息12 h~24 h, 并限制术侧肢体活动[6]。由于造影剂具有高渗性利尿作用, 术中大量使用, 可使尿量迅速增加。而术后要求病人适量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尽快排出, 有些病人却不习惯于床上排尿, 造成尿潴留;导尿时放尿过多过快, 使腹压急剧降低, 大量血液滞留于盆腔脏器[5]。
2.3.2 防治尿潴留
术前锻炼病人床上大小便的能力, 若出现排尿困难, 要加以诱导, 如听流水声、按摩腹部、给予尿道外口湿热敷, 为防止膀胱过度充盈, 术后3 h仍不能排尿者, 行人工导尿, 一次放尿应<500 mL, 防止膀胱过度回缩。
2.4 饮食护理
2.4.1 诱发因素
术前禁食使胃肠道回缩, 术后大量饮水, 可使胃肠道突然扩张, 而空腔脏器压力的改变, 可使压力感受器的兴奋性增高, 继而导致血管迷走反射发生[5]。
2.4.2 术后饮食指导
为了预防血容量不足, 同时为了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一定要鼓励病人多饮水, 一般4 h~6 h摄入量保持在1 000 mL~2 000 mL, 必要时通过静脉补液, 保证液体量[7]。同时要做好饮食宣教, 指导少量多次饮水, 每次不要超过200 mL, 以术后4 h尿量达到800 mL为标准[16], 以防止胃肠道突然扩张, 引起血管迷走反射发生。
2.5 穿刺点部位观察
2.5.1 诱发因素
穿刺点部位包扎过松则伤口出血, 但过紧可使病人产生股动脉血肿或疼痛、烦躁而引起血管迷走反射[2]。
2.5.2 穿刺点护理
拔管后给予病人弹力绷带“8”字加压包扎, 加压力度以触摸到术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为宜, 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的温度、颜色, 做好记录[14]。嘱病人勿用力抬头或咳嗽, 以免增加腹压引起穿刺部位出血。
2.6 术后体位与卧位时间
2.6.1 诱发因素
带鞘肢体进行屈腿、侧卧等不适当的活动, 致使动脉留置血管鞘远端及动脉内膜由于鞘管的刺激容易发生血管迷走反射[17]。术后由于长期制动, 病人还会出现腹胀、腰酸困等不适。
2.6.2 卧位护理
术后病人要求平卧休息, 尽量保持术侧肢体伸直、避免弯曲, 翻身时下肢与躯干成一直线, 避免穿刺处弯曲受压[18]。手法压迫止血拔管后上置砂袋, 一般压迫6 h, 患肢制动12 h~16 h[19], 24 h后可下床活动;使用血管缝合器, 沙袋压迫2 h~4 h[20], 制动时间相应缩短。护士可协助按摩腰背部, 也可在背部垫一软枕。
3 小结
血管迷走反射虽是心脏介入治疗中较少见并发症, 但后果极为严重, 一旦发生, 进展迅速, 如未能及时处理, 将威胁病人生命[21]。目前临床护理研究发现, 其防治关键在于积极避免诱发因素, 给予病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术后避免拔管综合征, 减少疼痛, 给予一定护理措施防止尿潴留, 做好饮食指导, 避免过度胃扩张及时补充血容量等;同时注意观察病人心率、血压、面色变化, 备好相关抢救药物, 一旦病人出现早期症状, 及时处理。临床护士应充分了解血管迷走反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掌握该病的临床护理进展, 才能做到对该疾病预防在先,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以有效降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和改善治疗效果, 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摘要:综述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护理进展, 其防治关键在于积极避免诱发因素, 给予病人相应的护理。
迷走反射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来自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月发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56例。男性26例,女性30例;年龄(48~91)岁,平均59.8岁;冠心病21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稳定性心绞痛18例,陈旧心肌梗死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6例。
1.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情况
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发生4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15例。发生于穿刺血管前4例,血管穿刺时10例,操作过程中6例,手术结束拔出带止血活瓣鞘管压迫止血时30例;迟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6例。
1.3 临床表现
血管抑制型:血压迅速下降(SBP<90mmHg),心率减慢不明显;心脏抑制型,心率迅速减慢至50分/min以下,血压下降不明显;例表现为混合型,出现恶心、呕吐、心慌、乏力、大汗、烦躁、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晕厥甚至休克等症状。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给予常规吸氧、语言安慰、阿托品0.5mg静推,多巴胺60mg+100mL生理盐水以10 ug/kg体重静点。所有患者均经积极处理症状消失,未造成严重后果。
3 讨论
3.1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原因
3.1.1 精神因素
由于患者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不了解,知识缺乏,而导致精神过度紧张,睡眠差、心率加快,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前列腺素和/或缓激肽释放,这些物质刺激心肺感受器[2]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
3.1.2 介入对血管心脏的刺激
人体大动脉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的生理调节。心脏介入时由于导管及介入器械直接刺激心脏大血管及心室,通过动脉壁刺激的传导和左室C纤维刺激,导致心肺感受器兴奋性增加[3],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3.1.3 疼痛刺激
拔除鞘管时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产生的疼痛刺激作用于皮质中枢和下丘脑,使胆碱能神经的张力突然增高,导致内脏及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引发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减慢,剧烈疼痛甚至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4]。
3.1.4 循环血量不足
由于患者术前需要禁食而出现相对血容量不足,或者担心增加心脏负荷而于术前、术后补液过少,加之术中出汗过多或失血过多引起低血容量;血容量不足引起不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对牵拉刺激敏感,导致迷走神经兴奋,血管扩张,而致血压降低,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3.1.5 空腔脏器的扩张刺激
由于手术后穿刺部位受到制动(12~24)h,患者需要在平卧位排便加之术后需要大量饮水,患者不习惯床上及体位,故易引起尿潴留:或由于术后解除禁食,食欲增加及术后需要大量饮水,导致使胃肠道突然剧烈扩张,均可使压力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3.2 护理措施
3.2.1 心理护理
为了更好的解除患者精神因素术前需要细致耐心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过程和目的,缓解减轻紧张情绪,使患者能够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保证术前有良好的睡眠,以及让患者能够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3.2.2 维持循环血量:
术前、术中、术后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并补充足够的液体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由于术前禁食、禁水,机体处于低血容量状态,故术后1小时后即可鼓励患者进食、饮水,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宜。
3.2.3 避免空腔脏器的扩张刺激
心脏介入术后,患者需要多饮水。由于术侧肢体制动,及平卧体位患者排尿方式改变,则往往会出现尿潴留。术前要进行积极有效地床上卧位训练患者排尿.术后要告诉患者不能憋尿,如有尿意时即排尿。出现尿潴留时应局部给予按摩热敷,必要时可以采取导尿;术后禁食解除指导患者合理、适量、进易消化饮食,多次、少量饮水,避免胃肠道突然扩张。
3.2.4 拔除动脉鞘管护理
拔除动脉鞘管前向患者讲解拔管的方法,做好解释工作,达到解除患者紧张心理,拔管的同时也可与患者交谈,询问有无不适,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或紧张感;对有缓慢心律患者应给予阿托品,血压偏低者,可在拔管前给予多巴胺和补充血容量。同时做好抢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应急准备,备好除颤仪、阿托品、多巴胺等急救用品。拔出鞘管要方法正确,轻柔快速,方法不当[5],操作粗旷,压迫用力过大都可以引起疼痛增加,压迫用食指和中指压迫,减少压迫面积,用力要适中,防止增加患者疼痛,使血管迷走神经兴奋性反射性增强。
参考文献
[1] 刘鹅,贾立新,张艳,等.心血管介人治疗致低血压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 :992
[2] 王守磊,任晓芳.心血管介入治疗致迷走神经反射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 :539~540
[3] 李占全,金元哲.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第2版.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7,143~144
[4] 赵燕,李淑芹.冠脉介入治疗中发生迷走神经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