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功率异常

2024-07-04

反射功率异常(精选3篇)

反射功率异常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DF100A型PSM短波发射机因调谐控制系统故障而导致的反射功率异常的故障, 详细阐述、分析了故障现象、处理经过、故障原因及解决方法,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以此保证短波发射机安全、稳定、连续运行。

关键词:DF100A,调谐控制系统,反射功率异常,故障,处理

DF100A型PSM短波发射机的调谐控制系统元件众多, 线路纷繁, 工作流程复杂。全机共有八路调谐元件, 不论哪一路元件不到位, 都会影响发射机的正常播音。尤其是发射机倒频操作频繁时, 更易出现故障, 所以调谐控制系统正常工作举足轻重。机房在播音过程中, 有一部发射机出现了一次因调谐控制系统而导致的反射功率异常的故障, 现对该故障现象及处理过程作简要分析和探讨。

1 故障现象

机房的值机员在巡视一部发射机时, 发现入射功率表损坏。播音结束后, 更换新表, 但工作人员不小心使固定表的螺丝垫片掉入了6A2板里。6A2是调谐控制系统元件的集中地, 几十个主动电位器, 几十个继电器, 百余条导线分别焊接在各个元器件上。工作人员小心拆下6A2板, 仔细寻找, 取出了螺丝垫片, 并分别安装好了6A2板和入射功率表。对发射机进行试机, 入射功率表已正常, 但出现了新故障, 升高输入功率, 反射功率升值也很快, 反复几次倒频试验, 允许调谐灯灭, 但现象依旧, 手动调谐谐波、平转, 反射功率降不下来。

2 分析和处理故障

2.1 分析处理

反射功率异常, 倒频或手动调谐, 允许调谐灯正常熄灭, 首先怀疑的故障点就是谐波。维护人员对谐波进行检查, 滚轮并未脱槽, 高低限反复转动, 其转动顺畅, 各连接良好。查看了电感位置, 也无异常, 重新试机时, 故障依然存在。接下来怀疑谐波的电容出现较大跑位。为了验证, 把谐波整个抬出, 用一根短路棒代替。对发射机加高压试验, 结果反射功率依旧居高不下, 故障原因并不是谐波。重新安装好谐波后, 故障目标就自然锁定在了平转上, 怀疑是平转上的补偿电容没有转动, 致使反射功率异常。用稳压源转动平转, 各传动组件顺畅自如, 因此可能是随动电位器损坏。快速更换了平转的随动电位器, 但故障依然没有解决, 平转也是正常的。

2.2 非常措施

经过上述验证, 已经用去了大量的时间, 但仍然没有解决问题, 此时这部发射机的播音时间也快到了, 在没有代播的情况下, 为了不造成停播, 维护人员多人配合采取了非常措施。发射机功率降到零, 加高压, 再慢慢升功率。在交换开关室, 两人使用稳压源转动平转, 使反射功率为最小正常值, 发射机调为正调谐点, 经过多次电话呼应配合, 发射机调为最佳状态, 维持正常播音。

2.3 调谐马达原理

为了更好地说明故障原因, 需要介绍调谐马达的工作原理, 图1为一路调谐马达工作原理简图。

OPA512为大电流线性驱动放大器, 甲乙类输出, 具有较好的线性, 失真小, 具有电压电流限制保护功能, 输出电流极限可用一只小功率电阻精确设置, 具有过热保护功能。R410为主动电位器, R为随动电位器, K23为继电器, 6、10为K的一组常开接点, 倒频后6、10常开接点闭合, 马达上有传动组件连接着调谐元件。

调谐马达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将随同调谐马达驱动组件同步转动的随动电位器R滑动端的电压V2与6A2板上可预置的主动电位器R410滑动端的电压V1一起送到马达驱动放大板进行比较, 若V1、V2不相等, 马达驱动放大器的6、7端将输出一个正或负的电压使马达正转或反转, 直到电压V1=V2。转动的马达再带动各调谐元件转动, 使调谐元件到达要播音频率的参数值。

在实际线路中, 继电器、R410等元器件的几个连线处均为焊接, 其开路或短路, 元器件等损坏都会造成控制的紊乱, 使马达驱动放大板6、7端无电压输出, 马达不转, 当然调谐元件也不会转动, 导致调谐失败, 从而影响发射机的正常播音。

2.4 解决故障

在播音结束后, 经过冷静、全面的分析, 再结合之前处理的结果, 断定故障原因是调谐控制系统不正常。通过倒频操作, 观察发现平转马达驱动放大板上的输出电压指示灯不亮, 意味着其上6、7端无电压输出。倒频操作, 用万用表测量1A7TB1-6、7端确实无电压输出, 更换一新的1A7马达驱动放大板, 6、7端仍无电压输出, 查看马达板的±28 V、±15 V电源均正常, 故障点不在马达驱动放大板上。接着检查6A2上对应的主动电位器, 用万用表测量6A2TB1-10、11、12端, 具体是11为公共端, 分别测出与10、12端的电压, 正常时它们的绝对和值应为30 V, 测量10、12端电压正常为30 V, 如不是就是出现故障。经过仔细测量, 电压值与正常值不相符, 根据以往的一些经验, 元器件上出现短路的可能性较大。于是又拆下6A2进行检查, 竟然找到了弹簧片、焊锡等金属杂物, 随即用吹风机进行了风吹处理。安装好6A2并用螺丝紧固, 倒频, 加高压试机, 升功率, 反射功率异常的情况得以解决。但半功率时, 出现高末大失谐, 调谐不起作用, 观察高末负载电容不转动, 马达驱动板1A3输出指示灯不亮。依据新得到的经验, 是否是6A2上对应负载的元器件线路上有短路?又拆下6A2查看, 果然发现了短路点, 原来上螺丝时, 线路被拧到了螺丝孔, 线路绝缘层被磨损, 用绝缘胶布进行缠绕, 恢复后进行发射机试机, 状态良好, 一切正常。

3 防范措施

造成这个故障的原因是, 在更换入射功率表时, 由于把螺丝垫片掉入了6A2中, 于是拆下6A2取出, 在安装好6A2后, 使6A2里原本的金属杂物出现移动, 造成了一些元器件线路短路, 致使出现故障。

为了避免出现类似故障, 对6A2采取如下一些措施:6A2上线路众多, 空间狭小, 要尽力避免掉入金属杂物;对6A2要定期用吹风机进行清洁, 检查各焊点是否正常, 线路是否正常;万一有杂物掉入, 要及时寻找并取出, 以免留下隐患;最后要进行试机, 确保正常。

4 结语

此次故障的处理过程复杂漫长, 大动干戈, 险些造成停播, 但故障原因却很小, 对此值得反思。第一, 在处理故障时, 观察不全面, 不仔细, 走了弯路;第二, 欠缺迅速判断故障原因的能力。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吸取教训, 不断学习、实践、总结, 丰富经验。发射机运行状态的好坏, 重点在于维护, 维护比较主动, 如果安排周密、科学的维护检修计划, 并认真落实没有失检漏检的情况;同时, 如果检修的实施措施手段得当, 可很在大程度上减少故障的发生。日常工作中特别是要加强对检修人员的管理, 严格执行检修卡片内容, 检修后要仔细复查, 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射机的维护水平, 使发射机安全、稳定、连续地运行。

反射功率异常 篇2

1 问题的提出

在焊缝的超声波探伤中,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对接焊缝或角接焊缝一侧探伤,有疑似缺陷的反射波出现,波形宽大有闪烁感,缺陷幅度很高,远远超过判废标准,经过水平和垂直距离定位后,初步判断缺陷或位于焊缝下(上)部,或位于焊缝及热影响区以外,属于板材本身内部的缺陷。由于缺陷位于探头近场区以外,因此判定区域有缺陷应确凿无疑,对疑似部位进行返修时,却不能发现幅度及大小与前面相应的缺陷,对于这种现象,有的探伤人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将其简单的归于非缺陷杂波。

2 检测条件

1)仪器:采用南通产CSC- 60超声波数字探伤仪。2)探头:探头为f=2.5 MHz,前沿为11,K=2。3)耦合剂:化学浆糊。4)扫查方式:锯齿形扫查,探头同时做10°~15°转动。

3 焊缝状况

1)焊缝形式:全熔透对接焊缝。2)板厚为20 mm。3)坡口形式:Ⅴ形坡口。4)坡口角度:45°。5)切割方式:火焰自动切割。

4 缺陷波的特征

1)缺陷波波形宽大,在屏幕上呈闪烁状态。2)缺陷波幅较高超出判废限。3)焊缝两侧探测缺陷位置不一致。4)在疑似缺陷位置上进行返修,却不能发现幅度及大小与前面相应的缺陷。

5 分析与依据

1)未融合缺陷:主要是指填充金属与母材之间没有融合在一起或填充金属之间没有融合在一起。产生未融合的主要原因是坡口面不干净,运条速度太快,焊接电流过小,焊接角度不当等。

2)近场区长度:波源轴线上的声压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可分为近场区和远场区。近场区是波源附近由于波的干涉而出现一系列声压极大极小值的区域,处于声压极小值处的较大缺陷回波可能较低,而处于声压极大值处的较小缺陷回波可能较高,这样就可能引起误判;远场区是波源轴线上至波源的距离X>N的区域,远场区轴线上的声压随距离增加单调减小。

3)超声波远场区的声压分布是不同的,在X>N的远场区内声束截面中心声压最高,偏离中心声压逐渐降低,呈现有规律的曲线起伏,超声波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半扩散角以内。

4)探头前沿和K值的影响:探伤时应使声束扫查到整个焊缝界面,当焊缝宽度较大时,若K值选择不当,由于焊缝余高和探头前沿的影响,就会出现扫查不到的情况。

因此,对于较高幅度的缺陷回波,如果经过垂直和水平定位,在返修时未发现应有的缺陷,不能掉以轻心,应根据缺陷波的特征仔细分析判断缺陷的类型和位置。

5)镜面反射:超声波在两相界面处是遵循镜面反射或是漫反射取决于缺陷的面积和凹凸程度。

6)漫反射:对于表面粗糙的缺陷,当声波垂直入射时,声波被乱反射,同时各部分反射波由于有相位差而产生干涉,使缺陷回波波高随粗糙度的增大而下降;当声波倾斜入射时,回波波高随着凹凸程度与波长的比值增大而增大。

7)波束指向性:当超声波垂直入射光滑缺陷表面时缺陷回波最高;当有倾角时,缺陷回波波高随入射角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声波垂直入射时,回波波高为1;当声波入射角为2.5°时,回波波幅下降到1/10;当倾角为12°时,下降到1/1 000,此时,仪器已不能检出缺陷。

而对表面粗糙的缺陷,当声波入射时,声波被乱反射,各方向都有大致相同的反射指向性。

8)异质薄层的反射与透射:对于坡口面处焊缝未融合缺陷,超声波探伤时,类似于经常遇到缺陷薄层的问题,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超声波在薄层界面的反射和折射问题。

超声波通过一定厚度的异质薄层时,反射和透射情况与单一的平界面不同,异质薄层很薄,进入薄层内超声波会在薄层两侧界面引起多次反射和透射,形成一系列反射波和透射波。一般来说,超声波通过异质薄层时的声压反射率和透射率不仅与介质声阻抗和薄层声阻抗有关,而且与薄层厚度同其波长之比有关。

9)横波在固体/气体界面上的反射特征:横波倾斜入射到钢/空气界面,在界面产生漫反射,横波声压反射率与纵波声压反射率随入射角而变化,超声波在焊缝或钢板表面的反射波幅都较高。

10)坡口处未融合缺陷波的特征:如前所述,由于焊缝余高和探头前沿的影响,一次波照射点一般位于板的中下部,二次波照射点一般位于板的中上部。

6 判断

1)对同一区域的缺陷,分别从两侧探伤,同一缺陷波的表观声程不同,甚至出现一侧探伤有缺陷,另一侧无缺陷的情况,显然,如果做出是伪缺陷波的结论,将给钢结构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2)当采用自动火焰切割机加工坡口面时,由于焰切面造成的未融合缺陷面积较大,常常大于波长3倍,表面平整光滑,其凹凸程度远小于波长的1/3,例如,当F=2.5 MHz,C=3 230 m/s时,波长为0.65 mm,其3倍为2 mm左右,大多数情况下小于坡口处未融合缺陷的尺寸,缺陷波在缺陷表面产生镜面反射,由于超声波与缺陷大都呈一定的角度,其反射波具有强烈的波束指向性,其回波声能极小,镜面反射方向集中了绝大部分能量,此后在焊缝或钢板的粗糙表面产生漫反射,声波在各方向都有大致相同的反射指向性,显示屏所显示的是超声波至底(顶)面漫反射的声程,而不是缺陷波真正的声程,这时,如果机械按照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确定缺陷位置,就会造成误判。

3)如前所述,由未融合缺陷造成的缺陷波,其声程都不是缺陷波真正的声程,而是超声波在焊缝或钢板表面漫反射的声程,由于缺陷表面的光滑特征,超声波在其表面产生镜面反射,表现出极强的波束指向性,反射率极高,声能损失很小,因此,反射波波幅基本保持了底波应有的波幅幅度,远远超过了判废标准。

4)由于坡口处的未融合缺陷常常具有一定大小的面积,在超声波主光束主轴附近能量相差不大,在经过缺陷的镜面反射和底面的漫反射后,能量的差异并未改变,这样,一定声程范围内缺陷波的能量相差不大,所以仪器显示屏上的缺陷波往往较为宽大。

5)由各种原因形成的未融合缺陷,空隙层极薄,表面光滑,是典型的异质薄层,其中的空气介质声阻抗与钢的声阻抗相差悬殊,异质薄层厚度极微小的变动,就会造成反射率的巨变,不仅不同声程处异质薄层的厚度不同,而且,探头移动过程中声束照射点处薄层的厚度亦不同,这就使得缺陷的不同部分以及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的反射率在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变动,仪器收到的信号也在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变动,造成了显示屏上未融合缺陷波不停地闪烁。

6)前面已述及在焊缝中下部,一次波已经位于近场区以外,不会出现在声压极大值处缺陷较小而回波较高的情况,一旦焊缝中下部出现缺陷波,而返修时在相应区域未发现任何缺陷,决不能掉以轻心,不了了之,要结合焊接现场情况,焊接工艺条件区别真伪缺陷,判断缺陷类型。对二次波及以上区域缺陷波也应十分谨慎处理。波形闪烁是未融合缺陷与其他伪缺陷的决定性差异,因此当出现波形闪烁的缺陷波时,焊缝或钢板内部一定存在裂纹、未融合等平面型缺陷,不论直观显示焊缝上(下)部或焊缝外钢板内部存在缺陷,都要分析相关区域存在未融合缺陷的可能性,正确判定缺陷的性质和具体位置。

7)探头移动区不能小于1.25P,仪器显示屏上垂直距离应大于2.5倍板厚,缺陷波的声程常大于1P,如果探头移动区域过小或仪器显示屏垂直距离不够,都会造成未融合缺陷波遗漏,给结构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7 缺陷的验证

对未融合缺陷应进行验证并返修除去,由于未融合缺陷是面缺陷,空隙层极薄,火焰切割时极易除去,较难发现,在切割接近坡口面时,应放缓切割速度,经常观察切割面,若时机恰当,常常会发现切割面上出现光滑陈旧面,与无缺陷时呈现的金属明亮光泽面显著不同。

8 未融合缺陷的危害

未融合缺陷、裂纹属于平面型缺陷,与气孔、夹渣等立体型缺陷相比危害性大,此类缺陷在平面端部存在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当焊缝受到与缺陷平面垂直的力作用时,裂纹、未融合缺陷会因应力集中而扩展,造成焊缝开裂,构件断裂。

9 结语

当缺陷波具有以下特点时,应判断为焊缝内部未融合缺陷或裂纹:

1)缺陷波波形宽大,在屏幕上呈闪烁状态。

2)缺陷波幅较高评定线。

3)返修时,焊缝内部未发现裂缝时应考虑未融合缺陷。

4)判断缺陷具体位置,消除缺陷。

未融合缺陷因为具有表面光滑、异质薄层极薄的特点,探伤时,显示屏上出现宽大闪烁的缺陷波波形,波幅远超判废标准,同时,又由于声波在未融合缺陷上传输的特殊性,造成缺陷波声程的变动,使检测人员容易产生误判,因此,了解超声波在缺陷表面的反射、透射,以及由此产生的缺陷波的特征,对检测人员减少错判、漏判,做好检测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针对焊缝超声波探伤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对焊缝状况、缺陷波特征作了简单阐述,并对反射波的分析与判断加以深入探讨,最后对未融合缺陷的危害、特点等作了归纳,为检测人员做好检测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焊缝,超声波探伤,未融合缺陷

参考文献

反射功率异常 篇3

自我管理教育项目是国内外用于疾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 其核心理念是强调患者在疾病管理中的中心作用,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2]。自我管理教育并不等同于单纯的说教式教育, 还包括教给患者解决问题的技巧, 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指导, 协助他们做到疾病的自我管理。本文拟探讨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对AD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3~2006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入院的65例T6及以上的脊髓损伤且无精神疾病, 无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于出院前指导家属学习呼吸、心率、血压的正确测量方法, 嘱其出院后测BP、P、R, 2次/d, 自觉异常时随时测量, 并通过电话、网络随访、 上门拜访, 获取患者出院后是否反复突发头痛、胸痛、恶心、视物不清等AD发作时的症状记录及BP、P、R数据, 先期进行6个月随访, 对出现AD症状体征的患者及时拜访或来院观察纳入研究, 共32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32例发生AD的患者给予6个月自我管理教育, 每个患者每个月进行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至少1次, 以了解患者在按自我管理教育后健康状况、AD发生率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变化情况, 并做好记录。

1.2.2 自我管理教育方法

1.2.2.1 成立自我管理教育小组

按照自我管理教育研究的需要, 成立自我管理教育小组, 成员包括护士、骨科医生和部分有一定疾病治疗经验的患者及家属。所有小组成员都要理解自我管理教育的内涵, 认识到在预防AD这一居家治疗过程中, 患者及家属是治疗、护理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而医护人员的作用是协助他们做到有效的自我管理。

1.2.2.2 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教育活动

包括集体教育活动、小组讨论和电话指导。集体教育活动主要由护士讲解相关知识, 并请有一定疾病治疗经验的患者或家属介绍成功经验。共举办2次以自我管理为主题的集体教育活动。小组讨论主要围绕有相同问题的一组患者进行, 护士根据这些问题对他们进行小组教育, 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自我管理相关知识, 并互相交流对疾病的认识和经历。个别指导以电话指导和门诊再教育为主。由护士负责对患者的全程追踪随访, 随访形式包括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 每例患者每月至少随访1次, 病情不平稳时, 则增加电话随访频率。随访时护士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遇到的问题, 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干预时间为6个月。

1.2.2.3 教育的内容

涉及疾病相关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技巧大部分。在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方面, 包括AD相关知识, 有效控制症状措施、找出多种诱因, 监测心率、血压、按医嘱紧急用药等的方法, 做好排尿及排便管理, 减少不良刺激。在解决问题的技巧方面, 包括目标的设置和行动计划的设置, 管理负性情绪, 提高应用认知技巧管理临床症状, 有效利用各种医疗资源 (如热线电话、网络等) , 及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的方法。

1.2.3 评价指标

1.2.3.1 健康状况评估

根据患者提供的居家日常记录和护士随访记录内容, 主要评估生理健康状况、诱因评估和AD发生率。

生理健康状况评估: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两方面进行评估。症状:主要从头痛、胸痛、恶心、视物情况等方面来评估。体征:从心率、血压、呼吸等方面来评估。每天清晨和睡前由家属各测量1次, 不适时随时测量, 并记录。比较干预6个月期间心率、血压等等因素的平稳性, 以观察AD发生频率变化。

诱因评估:脊髓损伤平面以下麻痹区域刺激是AD的诱发因素, 特别是骨盆内脏器 (膀胱、直肠等) 扩张, 是临床上常见的主要诱因。从患者的尿管通畅度、膀胱充盈度、便秘、腹胀、肛门和皮肤刺激等控制情况来综合评价诱发AD的因素。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期间诱发AD因素数量的变化, 以观察自我管理教育在减少AD诱因方面的作用。

AD发生率评估:根据患者每天活动记录, 由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 将患者的AD发生状况分为3个级别。

1级:平均每月AD发生率为5~10次及以上, 剧烈头痛、视物不清、恶心、胸痛和呼吸困难。患者情绪过度紧张, 焦虑不安。

2级:平均每月AD发生率为1~5次, 头痛、胸痛和呼吸困难。患者情绪较紧张。

3级:平均每月AD发生率为1次以下, 患者情绪较为平静。

1.2.3.3 自我管理能力评价:

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自我管理能力评估: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位截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 内容涉及高位截瘫患者管理的7个方面:操作技术 (包括导尿管护理、腹胀、便秘护理) , 用药依从性 (遵医嘱服降压药、通便药) , 饮食、夜间饮水管理, 疾病监测 (心率、血压) , 认知AD临床表现能力, 解除AD发作应激能力 (如剧烈头痛、血压急剧上升时立即采取坐直位、快速口服降压药, 消除各种不良刺激) , 消除紧张、保持镇静能力, 共11个条目, 每项得分分为4个等级 (0~3分) , 即:未做到=0分, 有时做到=1分, 大部分时间做到=2分, 完全做到=3分。由于自我管理的各分项目所包含的条目数不同, 为使评价时项目之间具有可比性, 分析时进行换算, 采用10分制记分, 总体自我管理行为为各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好[3]。

自我效能评估:采用美国Stanford大学慢性疾病教育研究中心的自我效能量表, 包括管理不适症状及完成自我管理各项任务和活动, 共6项, 每项以1~10分进行测量, 1分表示毫无信心, 10分表示完全有信心, 自我效能得分为各项的总平均分。该量表已在我国使用, 证明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5]。

1.2.4 资料收集方法

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6个月分别评估患者的体征指标、生理健康状况指标和AD发生状况。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由护士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问卷调查, 由患者自己填写, 无阅读能力的患者由护士解释并协助填写。

1.2.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包, 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 同种计量资料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的检验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32例脊髓损伤并发AD的患者中, 男24例, 女8例, 年龄19~70岁, 平均42岁。AD发生时间1~2月的2例, 2~4月的9例, 4~6月以上21例。发作时32例均出现头痛、血压急剧升高, 最高达32/18 kPa, 21例脉搏变慢, 11例脉搏增快, 22例伴呼吸困难, 25例有皮肤潮红、出汗, 3例出现视物模糊。

2.2 本组患者干预前后诱发AD因素数量变化情况 (表1) 。

注:与干预前相比, 经χ2检验, P<0.01

2.3 本组患者干预前后的AD发生率状况变化 (表2) 。

2.4 自我管理能力的前后比较 (表3) 。

2.5 干预前后健康状况指标变化

2.5.1 干预前后患者BP、P、R稳定性比较。

2.5.2 干预前后主观感受及满意度比较 在问卷调查中, 干预后仅有4例患者出现头痛、胸闷、呼吸困难、chu不适等症状, 并且都能及时找出及解除AD发作的诱因, 且能进行初步的对症处理, 控制症状, 对自我管理能力的满意度达到98.97 %。干预前, 近50 %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头痛、胸闷、呼吸困难、不适等症状, 表现为极度恐惧、对本病无应对处理能力, 对自我管理的满意度为0%。

3讨论

3.1 对AD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AD在脊髓休克结束后发生, 见于T6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 是一种脊髓损伤特有、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如表4可见。干预前由于AD反复发作, 患者突发血压极度增高, 波动性极大, 易导致脑出血和死亡, 需紧急处理。但由于脊髓损伤并发AD的患者, 多发生于4~6月以上, 此时多数患者均已居家康复中, 医护人员作为治疗者和护理者的角色减弱, 而患者和家属作为疾病管理者的角色加强, 因此, 通过帮助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提高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让他们更好的了解AD的诱因、特点及处理的方法, 减少和预防AD反复发作。如表4示, 干预后患者血压、脉搏保持平稳, 从而降低脑出血和死亡的可能性,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注:与干预前相比, 1) 经χ2检验, χ2=39.4, P<0.01

3.2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了A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改善, 从3.92分提高到7.51分。根据Bandura的理论, 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行为的采取、维系和努力程度越高。由表3可见, 干预后, 在患者自我效能提高的同时, 自我管理能力总分, 以及操作技术、认知AD临床表现能力和消除诱因能力等分项得分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是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的结果。许多相关的研究也证明, 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脊髓损伤等患者的自我效能, 从而进一步改善健康状况。

3.3 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的提高改善了高位截瘫患者的健康状况

许多相关研究证明, 在脊髓损伤的患者中, 随着截瘫时间的延长, AD的反复地发作, 出现脑出血和死亡率也随之增加。而通过自我管理教育使患者及家属了解AD的医学知识, 重视自身日常生活中的预防, 使AD的复发率明显减少。如表3可见, 本研究65例脊髓损伤的患者中, 干预前, 由各种诱因引发AD发作32例, 占49.2%。干预后, 明显下降为6.15%。特别, 由于膀胱、直肠因素为诱因的由87.51%下降至9.37%。可见, 做好排尿和肠道的管理是预防的首要关键因素。因此, 患者及家属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的提高, 预防了AD的发作, 改善了高位截瘫患者的健康状况。

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小, 随访时间有限, 以及许多数据由患者家属自测所得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仅作参考。有待于日后扩大样本, 延长随访时间, 以观察自我管理教育对高位截瘫患者健康状况影响的远期效果。

摘要:目的通过对65例外伤性脊髓损伤其中32例并发自主性反射异常 (AD) 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自我管理教育, 旨在及时解除AD发作诱因, 减少一切不良的刺激, 有效措施控制症状, 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方法对32例外伤性脊髓损伤并发自主性反射异常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自我管理教育, 比较教育前后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的平稳性及排尿通便等诱因刺激因素的改善情况、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自我管理教育, 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日趋平稳, 膀胱、直肠等刺激因素及时解除, 紧张、恐惧的心理消除, AD发作减少, 康复状况改善, 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水平提高。结论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减少并预防AD发生, 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关键词:自主性反射异常,自我管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元姣, 蔡学联.颈椎颈髓损伤并发自主反射异常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 :23-24.

[2]刘鹏飞, 汪涛, 王宜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54-356.

[3]刘鹏飞, 王宜芝, 孙玉梅, 等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7) :615-617.

[4]杨惠勤, 毛建国, 傅东渡, 等某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3, 15 (7) :313-314.

[5]Bandura Albert.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WHFreeman, 1997:1.

[6]Menon MK, Nalmark DM, Bargman J.et al.Long-term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a cohortof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esidual renal function.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1, 16:2207-2213.

上一篇:对话特色下一篇: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