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的新闻价值

2024-11-07

平凡人的新闻价值(共10篇)

平凡人的新闻价值 篇1

路遥以其独特的视角, 敏锐的洞察, 深邃的主题,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创造出了不少感人至深的作品, 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 (1)

它以1975年至1985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 以黄土高原上的历史为主流, 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是对十年浩劫的总体反思。小说的人物有近百个, 上至省委书记, 下至平民百姓, 无一不个性鲜明, 作为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 更富有丰富的内涵与永久的艺术魅力。他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农村青年, 却有过不平凡的经历, 他卑微地生活在残酷的现实当中, 遭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却依然坚强, 也不失做人的美德, 正义而善良。是个有情有义的硬汉子。他不甘于旧樊篱的束缚, 背井离乡, 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寻求自身的人生价值。

一.孙少平的人生价值观

孙少平是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黄土高原上的农村青年。他生长于极度贫寒的家庭, 作为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 他从来吃不饱, 更不用说吃得好;吃得不如别人, 穿得也是破破烂烂。刚开始, 他自己觉得在吃穿用度上低人一等, 因此虽然个子是最高的, 但是从来都抬不起头。后来, 经历了许多风雨, 他开始慢慢成熟了, 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 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条件打倒。

他从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 而是在生活中把对精神的追求奉为人生哲理:人可以平凡, 但不能平庸。他认为众人都是普通人, 因此他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 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二.孙少平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人生, 看似平淡无奇的字眼, 却蕴含了太多深奥、复杂的成分。生活, 这土地太广袤了, 淘汰了一些人同时也造就了另外一些坚忍不拔的人。只有经受住了岁月打磨的人生, 才是硕果累累, 绚烂多姿的。孙少平就是在黄土高原上经历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洗礼后, 成长起来的不屈的有志青年。

(一) 孙少平的人生价值观萌芽

1. 孙少平贫困的生活环境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黄土高原的农村, 人们的生活还是很艰难。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孙少平的家庭情况已经临近崩溃。老祖母年近八十, 半瘫在床上;父母亲也一大把岁数, 挣不了几个工分;妹妹升入了公社初中, 吃穿用度都增加了;姐姐又寻了一个不务正业的丈夫, 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 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家里实际上只有大哥一个全劳动力———可他才二十三岁, 亲爱的大哥从十三岁就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按说, 这么几口人, 父亲和哥哥两个人劳动, 生活是应该能够维持的。但这么多年来, 庄稼人苦没少受, 可年年下来常常两手空空。队里穷, 家还能不穷吗?再说, 父母亲一辈子老实无能, 老根子已经穷到了骨头里。年年缺空, 一年更比一年穷。 (2)

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能上到高中,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在目前的环境中是自卑的, 他穿着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 而且黑颜料染得极不均匀, 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 一双旧胶鞋已没有了鞋带, 裤子显然是前两年逢的, 人长布缩, 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他每顿只吃两个黑面高粱馍, 虽然他在班上个子最高, 但他感觉比别人都低了一等。贫困又使他过分的自尊, 所以每次他都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 以免遭受耻笑。

2. 课外书让他的意识开始觉醒

尽管上学如此艰难, 但他内心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滋味, 他从山乡旮旯里来到了一个大世界, 对于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每天, 只要学校没有什么事, 他就看课外书。他无意中看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下子就被这本书迷住了, 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 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特别是那段经典名言:一个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首往事时, 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3) 他陷入说不清的思绪当中。这思绪纷乱而又漂浮, 幽深而莫测。他朦胧地意识到, 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都可以活得很好!渐渐地, 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他艰难的日子除过一天几个黑面馍以外, 没有什么了。只有这书, 才使得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 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

3. 恋爱风波后, 他反省自我

在他眼下的生活中, 实际上还有一件令他无法言明的, 给他内心带来一丝温暖和愉快的小事件。就是每天他取馍时, 还有一个女生做同一件事。后来他们慢慢熟悉了, 并且对她产生了好感。但那个年代那种暧昧关系一旦被公布, 就会引起不小的轰动。而事实上, 她却喜欢班长顾养民。他非常失望, 甚至伴有恼怒, 他确实无法和顾养民相提并论。所以他的朋友们暗地里打了顾养民。但顾养民并未报复什么, 而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他被顾养民在精神上镇住了, 慢慢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他现在认识到,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的生活, 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 但他要做个不平庸的人。在许多平常事情之中, 应该表现出不平凡的看法和做法来。比如顾养民挨了打却不报复打他的人, 就值得好好思量。这期间, 少平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在最平常的事情中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了!

如果说孙少平刚入校因自己不体面的黑面馍而自卑, 那么在后来的几个月中, 他的思想开始觉悟了。课外书让他的视野更加广阔了, 让他认识到人在基本的物质条件之外, 还应有更多的追求。他开始慢慢认识自我, 特别是在与郝红梅发生的恋爱风波后, 他认识到, 他是一个普通人, 应该过平凡的生活, 但他要做个不平庸的人。

(二) 孙少平人生价值观的确立

1. 孙少平与田晓霞结识后, 他的人生价值观进一步提升

由于孙少平看了不少的课外书, 平时也爱给其他同学讲讲他看的东西, 所以在文艺方面就表现的突出一点。学校要组织一个文艺宣传队, 他就参加了。他们去乡下演出, 尽管他的物质生活仍然没有什么改变, 但他的精神世界却丰富起来。现在他还有一身漂亮的衣服, 站在集体的行列中看起来和别人也没有什么差别, 而且由于他个码高大, 反倒显得漂亮和精神。他现在已经克服了刚进校时的那种拘谨。他已经不像刚入学那样, 羞于拿自己不体面的黑面馍了;他渐渐抛弃了这种虚荣或者说自卑, 大大方方站在队列中取他的饭。孙少平已经隐隐约约地认识到,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思, 不仅是吃好的穿好的, 还应该具备许许多多他现在也不能全部说清楚的东西。

在这一段时间的演出过程中, 他学会了很多东西, 也许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和田晓霞的认识了。

孙少平和田晓霞是搭档。晓霞是一个个性和对事情的认识都非同一般的女孩子。她读的书很多, 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上一般看法不同。他每次和她交谈, 都能使自己的头脑多开一扇窗户。他和她交谈, 看她带来的读物。所有这些都给少平精神上的满足。他现在可以用比较广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 因而对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审视的能力, 并且开始用各种角度从不同侧面来观察某种情况和现象了。晓霞对他的认识的提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她, 少平看到了更为广袤的世界, 看的那些书更使他的心灵充实丰盈起来, 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直追随内心的脚步, 从未停歇。

2. 孙少平修养不断提高, 在生活中实践

正是在这样思想不断提升下, 他做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事。在一次全班户外劳动中, 天空突然铺过来一片乌云, 不多时, 那云就遮住太阳, 布满了整个天空。刹那间, 电闪雷鸣, 狂风大作, 一场暴雨眼看就要倾泻下来!所有同学都爬到山洼上躲雨去了, 唯有跛子侯玉英不听劝, 一个人扛着锄, 一跛一跛走到一个石崖下面。其他女同学说怕沟里起洪水, 那地方危险, 劝她不要去。但跛女子让这些人别管她的事, 她说雷雨就这么一阵, 怎能起洪水呢!

大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 雨帘就从山后漫过来。不多一会, 就听见沟沟渠渠里传来了滔滔的流水声。在一片混乱的暴风雨中, 沟道里突然传来了侯玉英尖锐的哭喊声!少平缩在一个小山窑里, 看见洪水已快要涨到侯玉英避雨的那个石崖下面了。跛女子正哭喊着, 两手揪着几棵丛草, 企图爬上去逃命。但由于腿不干练, 三番五次爬上去又跌了下来。

孙少平知道, 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 洪水就会把跛女子一浪卷走。其他同学早已吓得目瞪口呆, 不知所措。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 少平立刻冲出去, 冒着瓢泼大雨往沟底跑去, 不知摔了多少跤, 才到了怒吼的洪水边, 他一筹莫展了。侯玉英在河对岸, 小沟水急浪尖, 要游过去太困难了。这时传来玉英绝望的呼喊声。少平攒足所有勇气, 奋不顾身地游了过去, 他飞快伸出手, 救起了侯玉英。当他游回来时, 全班同学都从山洼上跑下来了, 他们叫喊着, 扬着手, 像看一幕惊险的戏剧。他们之中没有人敢从这洪水中游过去。

但在人命关天的时刻, 是少平骨子里的那种不平庸的想法占据了他的灵魂, 在关键时刻做出非凡的决定, 彰显出他人格的伟大。

三.孙少平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一) 在思想上的体现

高中毕业后, 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但他却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不是因为劳动受累, 本来活着就应该来动。而是发自一个青年意识的巨大觉醒, 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男性的尊严。他渴望独立, 渴望寻求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奢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 哪怕比当农民更苦, 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生活, 他就心满意足了。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 无论是荣誉还是屈辱, 他都心甘情愿, 他都无怨无悔。他向往的正是这一点。

按说, 要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 眼下那社会正是创家立业的好时候。只要心头攒劲, 哪怕纯粹在土地上刨挖, 也能过上好光景。但我们知道, 孙少平是一个读了很多书的人, 他知道了村子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所以这个闭塞的小村庄再也留不住他了。他知道的太多了, 思考的太多了, 因此才有了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他每天从早到晚的干活, 晚上唯一的向往就是倒头便睡, 连胡思乱想的功夫都没有。一个有文化而又爱思考的人, 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这些倒也罢了, 最使他憋闷的仍然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 他常常陷入深深地苦恼中。

他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野, 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能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地生活一辈子!他老是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 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外面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难以想象, 但肯定是无比艰难。但正当年轻气盛为什么不追随自己的梦想呢?哪怕闯荡一回, 碰得头破血流再回来, 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经过内心激烈的斗争, 孙少平痛下决心, 提起一卷破烂的行李挤上了长途汽车, 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程……

(二) 在工作中的体现

对这样一个既无经验, 又无一技之长的青年, 他只能混杂在农民工当中, 当小工。可即使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工作, 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所以好不容易得到了, 少平就异常珍惜。他尽全力做到尽善尽美, 一方面是为了生计, 但另一方面是为了心灵上的满足。他深信, 凭着一双勤劳的手, 再苦再累都可以生存下去, 而且可以体面地生活下去。刚开始, 为了寻求住处, 他低眉顺眼地为别人干活。为了求得一份工作, 他主动降低自己的工价, 又拼尽全力挑最重的活干。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 主人家对他格外的好, 让他干轻松的活儿。他不愿白受别人的情, 对主人家也尽心尽力。这使他明白:只要自己诚心待人, 别人也才可能对自己诚心相待, 加深如此重大的人生经验, 对一个刚入世的青年来说, 也许要比赚钱更为重要。孙少平就是在这样边学边悟的过程中体味生活的。他工做满了, 再另换一家又接着卖苦力。但是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少平也没有忘了要给自己补充精神食粮。晚上, 他就躲在煤油灯下看书。虽然没有多少时间, 一天只能看一二十页, 但无论如何, 这使他无比艰辛的生活有了一个安慰。书把他从沉重的生活中拉出来, 使他的精神不致被劳动压得麻木不仁。通过不断地读书, 少平认识到, 只有一个人对世界理解得更广大, 对人生看得更深刻, 那么, 他才有可能对自己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 才能更心境祥和地看待生活中的欢乐和幸福。他的生活虽然艰苦清贫, 但却自由充实, 或许, 这才是他所追寻的人生吧!

(三) 在爱情中的体现

孙少平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他的人生之旅的, 天天出工, 看书, 睡觉, 这样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也符合他的要求。但同时还有另外一件事, 为他的生活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他的爱情。我们知道在他高中时期, 田晓霞对他的思想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鉴于他们家庭背景相差悬殊, 毕业后, 她考入了大学, 而少平当了农民, 就主动和她断了联系。但只要思想相通, 他们所处的地位又能影响什么呢?自从在一次看电影时再次相遇后, 两人又进入了深层次的交流。这次不是晓霞给他讲, 而是少平凭借对生活的感悟教导她了。晓霞被他对生活的理解深深吸引了。即使少平现在是一个小工, 他也不觉得低人一等了。如果说高中是因为家境的原因不敢爱, 那么, 现在他可以毫不犹豫地爱了。虽然他现在还是一贫如洗, 而且晓霞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但他们在思想上是平等的, 在心灵上是相通的。我们知道, 这都是生活教给他, 和他善悟的思想中得到的。

四.孙少平人生价值观的意义

池莉说:“热透一次, 冷透一次, 甜透一次, 苦透一次, 爱透一次, 恨透一次……于是乎, 人生也就不那么平庸了。” (4)

如此说来, 孙少平的人生已无所谓平庸了。虽然他不知道未来还要经历怎样的磨难, 但这一路走来所遭遇的风风雨雨, 已经使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虽然他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 甚至独自在外承受着常人难以胜任的工作, 但他却得到了自由和独立, 按一个男子汉那样, 靠双手体面地挣回生存所需, 并且在另一个思想天地自由充实地畅游。虽然与他心心相印的女子不幸永远地离他而去, 但他曾刻骨铭心地爱了一回, 爱得完完全全, 彻彻底底, 他对她的爱至死不渝。如果待他老年回首, 他肯定会知足地想, 如果人生重新来过, 他还会这样选择。因为虽然他是一个普通人, 过着平凡的生活, 但他活得并不平庸。

孙少平一路走来, 他挣扎过, 彷徨过, 犹豫过……

他走过苦涩, 艰难, 痛苦……最终走向了成熟, 他还将继续走下去, 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奔走, 不论是思想还是身体的脚步, 他不愿停歇。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我们都是平平凡凡的人, 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但生活可以平凡却可以不平庸。在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 应该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

孙少平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 生活在一个平平凡凡的世界, 但他的思想却不平庸, 所以他的生活也就不平庸。

参考文献

[1]路遥.路遥文集[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2]路遥.平凡的世界[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3]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

[4]陈泽顺.路遥小说名作选[I].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6

[5]江少川.中国西部人文地图[I].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5

[6]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I].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

[7]蔡仪.文学概论[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阎刚.学者随笔[I].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9]肖云儒.路遥的意识世界[I].延安文学.1993年第1期

[10]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I].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8

平凡人的新闻价值 篇2

今天,我提起笔在写关于师德的征文时,内心无比的激动,三年多来,虽然我没有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也没有做出显赫的成绩,但是我却能无悔地说:“我过得很充实。”

仿佛就是在昨天,我如痴如醉地阅读着保尔・柯察金的人生警句,激动万分地背诵着魏巍的“雷锋之歌”饶有兴趣地听老师讲古代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教化之德,立志当人民教师的理想种子在儿时的我的心里蕴育着。师范毕业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走上讲台,圆了我那甘当腊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儿时的梦想。

记得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学校时,我的心情是万分激动、自豪的。可是工作了一个多月以后,我才发觉等待着我的这份工作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我的梦想就像五彩缤纷的肥皂泡般地消失了。整天面对着那一根根粉笔、一个个方块字、还得而对一群不涉世事的孩子,等会儿又有一大堆的作业等着你去批改,甚至可能还有几个顽皮捣蛋的学生需要你去教育……教师的工作是如此的平凡与琐碎。本属年轻,不曾受风雨的我一下子受到挫折,觉得好委屈,可又没处诉说。加想起在师范时,不知道多少次在班会上、演讲台上、朗诵会上信誓旦旦地颂扬着教师职业的伟大与不平凡;面对自己的各种成绩时,心中所想的是此生一定要不平凡,想到自己在同学,老师面前所立下的一番惊天动地的奋斗目标,不觉眼前一片迷茫。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毫无生气的重复,让我好烦啊!我的思想上开始拨起小鼓了。那么是什么动力感染了我呢?使我满腔热忱地来告诉大家我深爱教师这一职业呢?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及我那一班的学生们。

我永远忘不了曾有那么一天!我们班里的一位女学生竟然连老师的钱也敢偷。我心里的一位学生竟然连老师的钱也敢偷。我心里既恼火又伤心,觉得是自己教育的失败。我恨不得把她赶出课堂,但理智战胜了冲动,无名之火化成了深深的自责。我不止一次地提醒自己。“我有责任去教育她、改变她。我不能因为一时之气而放弃这一切啊!”因而我组织了一次班队活动、讲了“劳模与小偷的手”劳模在临死之前把自己的手捐给出车祸的小偷,后来劳模的手制止了小偷的手,使小偷不再偷钱。最后以《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让学生谈听后有什么启发,同学们纷纷站起来讲出她们的不足以及以后的改正方案,老师适时说出象小偷能改掉自己的坏毛病,还是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终于,那位偷钱的同学站起来了,惭愧地说:“老师,我对不起您,对不起大家,我以后一定改!”说完她竟哭了,顿时课堂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从那时起,她真的改了,而且学习成绩也稳定了。我再也控制不住内心地促动了。我多么不平凡啊!我能帮一位走错路,可能一生也无法走上正道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沿着积极健康的道路发展。我这才深感教师的责任之重,领悟到人们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真切含义。我知道,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了,这时我更能体会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过的“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但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我愿做这绿叶,陪衬起祖国千千万万朵红花。渐渐的,每一个旭日东升的地平线都是我新的起点。我的干劲风起云涌般上来了。这就应了“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

然而,空有满腔热情就能够干好教师这项事业吗?不,答案是异常肯定的。记得有一次,家里有事,我一夜没睡好,第二天又早早地急匆匆地赶回教室上课,也没认真备好课。我便无精打采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翻译出来灌给学生,学生们似懂非懂地听着。教室里死气沉沉,这时我看见一个叫林彬的学生眼睛出神地望着窗户,我叫他,他也没听到。我顿时火冒三丈,冲过去对着他嚷道:“林彬,你聋了吗?叫你回答问题都没听到?上课不专心,干脆回家去算了。”林彬吓了一跳,默默地哭了起来。而我猛然回过神来,觉得自己过份了。但我也没勇气道歉,从那以后,本来胆小的林彬,更加沉默了,成绩老是提不上来,而且越来越孤僻、不合群,特别是总躲着我,不喜欢上我的课。看着他这样,我自责了,“都怪我,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气氛,还严重伤了学生的心。我多么不该啊!”终于,我鼓足了勇气,站在讲台前,站到全班同学的面前,真挚地向林彬道了歉。我对他说:“林彬同学,对不起,那天是老师不对,我不应该那么大声批评你,希望你能原谅我,我们做朋友好吗?”看着他既惊又喜的表情,伴随着全班同学赞许的掌声我们都有笑了,通过这件事,我感到只有一股蛮劲不行。

前一段时间,报纸上关于学生的诽闻不少,而大多是事实,比如浙江的两启杀人事件,以及种种关于学生不堪忍受成绩下降或成绩不理想等原因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像是屡闻不鲜了。但是,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我们能够那样看一看、说一说、过过场就行了吗?这未免太不尽责了吧!“他们”会走上这条路我们岂能没有责任。做为跨世纪的一代教师,要教育好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肩上的任务是繁重的,再也不能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理论来禁锢学生了。目前,教育部主张减负,也正是在为这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能有较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气?”做好准备。最近,邪教的魔爪已开始伸向我们纯净的校园了。竟然有教师和学生在李弘志的鼓惑之下引火自焚,这真的令人感到痛心,也为我们祖国的明天而担忧。血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不但要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做为教师首先要贯彻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看法。做好广大学生、特别是亿万家长们的思想工作。使学生们能真正在素质教育的乐园里快乐成长,这个工作是困难的.,但却是迫在眉捷的。

由此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仁爱之心,不能随意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爱心,像甘泉,它能渗透、滋润学生的心灵;爱心是暖流,它能化解师生冷漠的隔阂,它能给教学法注入一股强心剂。每当教师节,新年到来时,望着学生亲手做的小礼物,每当生病上课时,同学们眼中那关切的目光,使我深深地知道这是学生对我爱的回报。

在悟出了跨世纪的教学观,了解到教师的责任与爱心之后,我开始一改过去的萎蘼不振,喜欢谈笑风生,就是走路也显得意气风发。一个学期来班风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们学习劲头大了,原来疏远自己的学生也变得亲切可爱了。校长、同事、家长们也对我刮目相看了。望着人们赞许的目光,我的心真比喝蜜还甜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深深地知道了,如今想当一个合格的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更应该不断进取求知。教育有法而无定法,教学上的探索和改革永无止境。我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的认识特点、比较、探讨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我还积极参加了大专自考、教学论文的撰写、学区公开课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成绩得到大家的肯定。转眼四年就要过去了,看到学生如花儿般地拥着我,看到他们正步履轻盈地迈向明天,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平凡人的新闻价值 篇3

该剧的成功,除演职人员精心打造、对原著的完美诠释之外,更与原著史诗般地描绘了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中国陕北城乡各阶层普通人物的生活画卷分不开。原著共三卷,1991年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北京电视台BTV青年频道重播该剧,必将让广大电视观众再一次体验该书所具有的憾动人心的美学力量。

美感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一部具有美学价值且可入史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多半是有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正如赫姆林·加兰所言:“显然,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地方色彩可以比作一个无穷地、不断地涌现出来的魅力……如果文学只是或主要是雷同,文学就毁了。”

在原著基础上,电视剧以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演绎了黄土高坡双水村中孙、田、金三户人家在时代的变革中不平凡的生活历程。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奏出漫长却动人的生活之悲曲。虽然这部剧充满了现实意义:命中注定的困苦生活条件使人们挣扎在解决温饱的问题上,当个人的尊严以物质划分出三六九等,当人的精神追求因物质基础而局限,当理想的憧憬和现实的骨感产生冲突,当纯洁美好的爱情因地位的悬殊奏出“离歌”终章,但即便如此,生活还在继续,时光的指针不会因同情悲悯而停止转动,唯有“面对”与“作为”——这是让自己再一次在生活上占有主动地位的唯一办法。

该剧完美地契合了原著所言:“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但同样,在这满满的现实价值中,我们也感受到了“美”的存在。于我而言,“美”是一个十分广义的词,特别是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美”不一定是浮华辞藻或喜大普奔的视觉形象,亦是举手投足间的酸甜苦辣或催人泪下的戏剧冲突,又或是仅仅在表面上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官触动。美学价值不一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现实意义中完全可以挖掘出美学价值。

平实中的震撼

随着电视剧一集一集的展开,一个个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如果问我,这个电视剧最触动我或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想首先映入眼帘的应该是那一段段画上了句号或者带着遗憾的感情。在我的印象中,剧中恐怕难有一段感情是完美的、顺利的。但是,正是这些“爱情悲剧”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比如,为什么少安在面对润叶炽热的表白时过分保守?因为他明白即使做再多努力都跨不过“农民身份”的那道坎,他和润叶的未来是看不到希望的,他没有办法带给润叶物质上的保障。所以只有自己勇敢的放手、忍痛割爱才有可能让自己爱的人在未来生活中至少物质上是富足的。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可是在这背后,是一个人的理性和责任感,同样也是隐忍的炽热的爱。

与之相反的便是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孙少平不屈于农民的现实,是一个有知识的农村青年。田晓霞,在我看来虽然不能说她是一个完全没有“阶级思想”的人,但她的确是一个眼界开阔,有思想、敢作敢为不同于田润叶的女性。他们的爱情,跨越了悬殊的地位,跨越了距离,跨越了时间。尽管少平在与小霞相恋的过程中有过矛盾、自卑和不确定,但至少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爱,并且这份爱不但成为自己生活的期望,同时也成为小霞不朽的青春中最美好的人生经历。

电视剧的平实来源于原著作者的风格。在路遥笔下,我们看不到英雄牺牲讴歌似的悲壮。他的表现手法似乎与传统的悲剧理论相距甚远。他笔下展现的是一个个普通人物命运多舛并在跌宕起伏中让人感受到如泣如诉的悲与痛。就如同在这两段不尽相同的爱情悲剧中我们感受到了爱情背后最真实的意义:爱之真、之善、之美。

困苦中的不屈服

电视剧所表现的是我国城乡差别颇为突出的年代,在广袤的农村,生活的贫困与艰难使得大多数农村青年都纠结于贫穷落后的现实与远大理想之间的落差与冲突。

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村青年的代表,孙少平一直在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懈努力。他的胸中有一腔热血,在他眼里,人生最终极的追求不应该止于物质,而是要有所作为,有目标,去奋斗。对于他来讲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才够饱满,每个生命都有权利去争取,去拼搏。所以他一直把经历的苦难当做是追求人生理想道路上必经的过程。尽管孙少平所做的工作幾乎都是技术含量低的社会下层人的工作,比如他四处流浪寻工觅活,无怨无悔地以掏碳为生,在人生的旅途上磕磕碰碰挣扎前行。但是,我们从他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为改变自己命运坚韧前行的青年形象。面对生活的艰难,他表现出的坦然与顽强,让人们在他低贱的挣扎中感受到了人品的高尚,由衷地为他感叹,为他喝彩。他的奋斗是对“卑贱者最高贵”“劳动最光荣”的最好诠释。他以鲜活的生命展示出这样一份浪漫的画卷:劳动是美的,奋斗是美的,在劳动奋斗中的生命是美的。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平凡人身上的真情与善良。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就是人学”,路遥将人学完美地深入到文学之中,才给我们带来了深沉的有意义的美学价值。而电视剧的编导和演员们则恰到好处地复制了原著的特有信息与魅力。于我而言,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所表现出的“美”都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体验,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和提升。感谢北京电视台再次将这一经典作品呈现于广大电视观众面前,让我们再一次有机会去体验昨日的美好情怀与感动。

平凡人的新闻价值 篇4

一、思亲盼归:对个体生命的叹息

家是生命的起点, 是人们心头永远的牵挂。尤其边塞寒苦, 久戍必然思乡。《汉书·匈奴传》记载:“周懿王时, 王室遂衰, 戎狄交侵, 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 诗人始作, 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由此可知, 周王室为了应对“边患”所发动的频繁战争, 催生了无数在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中保家卫国的将卒征夫。他们不仅要直面生死, 还要直面家园荒芜、亲情疏离。《采薇》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一群长期戍守边关的征夫对家的思念, 唱出了他们在岁月流转中对个体生命思归而不能的无奈叹息: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不遑启居, 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诗歌首先以“采薇”起兴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苦:“不遑启居”、“载饥载渴”、“不遑启处”。如果说连年征战、居无定所这种物质上的艰苦还可以忍受的话, 那么常年戍守边关, 远离亲人, 连写封家书抒发思念之情都无法做到 (靡室靡家、靡使归聘) 的孤独则是他们难以忍受的。这种心情长时间得不到宣泄, 进而发酵为近乎绝望的呐喊:“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呐喊声里糅杂着感怀父母生养恩德, 欲尽孝而不可得的嗟叹;糅杂着思念爱妻, 海誓山盟虽在, 岁月蹉跎、夫妻远隔的哀怨……在归乡与戍守的矛盾纠结中, 在家与国、忠与孝的徘徊挣扎中, 一年又挨到了年终。诗人通过薇菜的变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暗示时间的流逝。随着时光的流逝, 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也与日俱增。“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反复的感叹, 将征夫个体生命的无力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经》军旅诗中, 不乏表现久戍征伐、追忆室家的诗篇。《魏风·陟岵》被称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

陟彼岵兮, 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 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 无止!”

陟彼屺兮, 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 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 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 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 无死!”

声声的呼唤、凄哀的叮嘱背后是征夫对家乡及亲人的无限思念。保家卫国的行为源于对亲人和家的珍爱, 因为有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和眷恋, 所以才能在战场上放手一搏。这种朴素的情感, 在当代的军营中依然保持着:“说句心里话, 我也想家, 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实在话, 我也有爱, 常思念梦中的她。” (石顺义, 《说句心里话》) 因此, 承认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承认征夫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真实的情感, 并不妨碍对勇士的讴歌, 而是多了一份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二、尽忠履职: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古时出塞戍边、忠于职守、忠于君王与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 保家卫国更是军人的天职, 正如《诗经·无衣》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诗经·采薇》中将士们虽然思乡心切, 渴望生命有个归宿, 但大敌当前, 他们便迸发出为家国而战的使命感, 并希望通过在战场上的搏杀获得英名。这种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反映了征人超越自然生命的短暂获得精神永恒的价值追求。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

诗歌虽没有正面去描写战场的厮杀流血, 但是高大的战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装备无不烘托出战士们昂扬的战斗热情和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业业”、“骙骙”、“翼翼”等叠字的运用, 形象地再现了战马的威武雄健。战马如此, 将帅和兵士纵横疆场的兴奋和快意可想而知。由此我们不难想到, 为国而战的理想就像一颗种子早已埋在这群热血男儿的心底了。与《诗经》中《幽风·东山》、《邺风·击鼓》、《魏风·陟岵》等多描写久戍思乡、厌倦连年征战这样一批军旅诗相比, 《采薇》对戍边生活尤其是紧张激烈战斗生活的描述, 呈现了古代军人慷慨靖国难的生动场面, 折射出他们为国效命、“视死忽如归”的价值追求。“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和他们内心极度的思乡形成强烈对比, 在对比中升华了戍边将士的精神境界。他们用澎湃的热血书写忠诚, 用默默的坚守编织保家卫国的荣光。

守边卫国、抗敌御侮是历代军人的职业操守和不懈追求。1942年5月份, 戴安澜将军率领的中国赴缅参战远征军第200师在撤退途中, 遭日军伏击, 年仅38岁的戴安澜将军身负重伤, 不幸殉国。戴安澜将军在给妻子的遗书中这样写道:“现在孤军奋斗, 决以全部牺牲, 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 事极光荣。”毛泽东同志曾为戴安澜将军撰写一副挽诗《五律·海鸥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 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 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 壮志也无违。

这首五律即是对中国军人尽忠履职、保家卫国传统价值追求的赞美和讴歌。

三、且行且思:对生命形态的感喟

战场上英勇顽强、奉献牺牲是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战争的历练, 离散、安危、生死的抉择和考验, 使军人对家庭和亲情的渴望较常人更为强烈, 对生命的理解更为多元。这种独特的内心体验, 一旦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受某个人、事、物的触动, 就会外化为对自己生命形态的无限感喟, 这是人的真实。《采薇》最大的特点就是还原了这种真实。

总之, 《采薇》一诗既有思亲盼归中对个体生命的叹息, 又有尽忠履职中泼洒生命热血保家卫国的豪情。诗歌还原了征夫们作为“人”而非战争机器对于自身生命形态的感喟, 让我们近距离地触摸到古代征人勇武刚强的外表下心灵的脉动, 感受他们的生命气息, 从而把他们生命价值中持久的坚韧和英雄本色表现得真实而质感。

摘要:军旅诗不只是对战争事件和战争场面的叙述描写, 《诗经·采薇》正视古代征人在战争中独立的生命个体, 在思亲盼归和保家卫国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征人的丰富内涵, 彰显其超越自然生命的精神追求, 使尽忠履职保家卫国的古代征夫形象真实而有质感。

关键词:《诗经·采薇》,古代征人,生命价值,尽忠履职

参考文献

[1]郑颖.凝眸.“军人”和“诗人”的双重目光.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1, (3) .

[2]李晓风.《诗经.采薇》的生命意识解读.郑州大学学报, 2006.9, (5) .

[3]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 1991.

《平凡的世界》价值理想 篇5

一、民间道德的坚守与超越(一)对德性的坚定守望(二)与苦难的顽强抗争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的人生追求无不充满挫折和苦难,正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苦难人生中,孙氏兄弟的热情不减,在人生的搏击中不断成熟,展示了非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的人格。他们在与苦难的顽强抗争中,实际上是在有意无意地超越着传统的民间道德。

二、民间众生的自我确认(一)昂扬不屈的创业者(二)乡村生活的固守者孙玉厚、孙玉亭兄弟是典型的代表,他们是乡村生活的固守者,从未想过要离开土地,他们在社会最底层经历着历史,过着平凡的生活,然而他们又是迥然不同的两类人。孙玉亭是孙玉厚的亲兄弟,也是乡村生活的固守者,然而许多老一代农民的美德在他身上已荡然无存。(三)交叉地带的陪衬者

平凡人的新闻价值 篇6

1 新闻价值概述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也是事实本身所具备且能够直接构成新闻特殊性素质的综合。在目前社会发展中, 新闻特殊性、素质技术越丰富, 其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价值也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在新闻事实中所凝聚的社会发展需求, 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且被人们广泛传播的客观性理由[1]。一般都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的:

1.1 新闻作用下引起的社会效应

新闻价值的大小不是由记者或者采访人员决定的, 而是由受众在接受新闻之后对其作出的客观评价和判断标准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受众容易受到环境和思想认识的限制与影响, 在工作中对某一种特定的认识分析中容易出现片面与偏差。因此在新闻价值的探索中, 我们就需要对事实进行刨根问底。归根结底新闻价值就是一种客观现象的认识, 而不是以某个人的一直为基础转移的。

1.2 对客观事实的判断标准

新闻价值本身就是各种社会需求素质的总和, 其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了对事实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时新性。新闻价值作为新闻学中的核心问题, 是直接作用于整个报道和新闻采访全过程的客观衡量标准。

总而言之, 新闻是一个客观存在或者发生的事实, 其是否能够成为受人民群众关心且欢迎的新闻主要在于其是否能够被传播。一般情况下, 大多取决于我们在工作中怎么样对其进行传播和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

2 新闻价值评价标准的确定

在新闻评价体系中, 一般评价标准主要包含初级评价、终极评价两个方面, 其中初级新闻评价主要是值得新闻传播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以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为基础来对新闻事实进行判断和预测。而终极新闻价值评价主要指的是信息接收者或者信息传递者以新闻的应有价值为基础来对所接收到的新闻进行分析与控制, 进而对新闻做出最终判断[2]。因此, 就可对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作出如下定义:是新闻受众和新闻传播者对新闻文本与新闻事实的判断标准, 其表现形式在主体 (新闻受众和新闻传播传播者) 与客体 (新闻文本和新闻事实) 活动中得到具体体现。统筹这四者间的彼此联系, 可确定新闻价值、传播者与受众特征标准;新闻的价值为新闻价值评价的三大标准。同时, 新闻价值评价的进行是于一定社会条件下完成的, 受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影响, 各组织也会进行具体行为准则的制定, 来作用新闻价值评价, 而这些具体准则就成为重要的新闻价值评价标准。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的编排形式方面要注意合理配置, 达到优化组合的效果, 以便更好的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量需求。

3 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与新闻价值实现分析

3.1 新闻价值标准, 是新闻价值实现的有效保证

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亦是新闻的传播过程, 因此, 传播者挑选各种各样新闻信息, 就成为新闻价值实现的首要环节。既包含一线人员的信息线索价值判断, 又包括二线人员对所采写稿件新闻价值的判断, 他们对于新闻价值大小或有无的评价主要以新闻价值标准为依据。新闻价值标准是新闻活动在长期实践中客观性地标准总结, 重要性、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是对其新闻事实是否具备新闻价值作出判断的五要素, 且重要性和时新性是首要考虑因素。然而, 随着传播媒介的日益发展, 获取具有重要性、时新性的新闻变得十分困难, 这时, 新闻工作者就给予了接近性更多的关注, 即主要将人们均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和故事视作最佳作用。这五要素既是新闻信息、事实内涵的内化, 也是其检测尺度的外化, 为实现新闻价值的首要阶段, 为新闻价值的最终实现提供了有效保证[3]。

3.2 传播者与受众特征标准, 是关系新闻价值实现有无或大小的关键

传播者与受众存在特征差异, 这使得他们在对待统一新闻文本或事实时,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多样性的评价标准作出不同评价。归结传播者与受众特征标准, 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性别、区域、身份、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为其外在评价标准, 其中, 又以职业、年龄、区域三点最为重要。内在评价标准又细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点内容, 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评价能力等属于理想因素范畴, 以认知能力要素最为突出。如受众缺乏报道相关的知识, 就难以作出恰如其分的新闻价值判断, 易错失重要的细节的信息。

非理性因素则主要涵盖情感、兴趣、信仰、态度、欲望等, 其一旦形成, 便具备相对的独立性, 难以改变。就如同一则明星报道难以引起一名体育爱好者的兴趣一样。总之, 传播者与受众特征标准对于新闻价值的实现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是关系到新闻价值实现有无或大小的关键。

3.3 新闻的价值标准, 平衡了受众角度下新闻价值的实现

对于新闻的价值标准, 可定义为受众针对于新闻文本的新闻价值评价尺度。其同新闻价值标准截然不同, 受众是其主体, 且在终极评级阶段产生。而新闻价值标准则视传播者为主体, 于初级评价阶段产生。经验表明, 只有新闻作品各个方面在最大程度上同受众相近, 才能激发受众能动性, 令人难以忘怀, 实现新闻价值中其他价值作用的发挥, 满足新闻价值多层次、深层次要求, 促进新闻价值实现质量的提高。

4 结论

本文着重分析论述了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与新闻价值实现的其间联系, 明确了上述五点评价标准不但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 也服务于新闻价值的实现。在新闻传播活动当中, 积极践行新闻价值评价标准, 来使实现其内在精神层面向行为层面的外化, 使新闻价值成为新闻传播的客观效果。且新闻媒体应当注意, 新闻价值评价标准并非万能的, 普遍适用的, 应当结合新闻实际来合理运用, 从而使新闻价值的实现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保军.论新闻价值评价标准[J].新闻探索, 2008 (3) .[1]杨保军.论新闻价值评价标准[J].新闻探索, 2008 (3) .

[2]刘红宇.试析新闻价值的实现方式[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2]刘红宇.试析新闻价值的实现方式[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

略论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取向 篇7

关键词:新闻事实,新闻价值,真相,正义,道德

一、前言

近年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各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 同时信息技术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更新, 社会现象能够及时被新闻工作者进行挖掘播报。然而, 新闻报道所产生引发的社会讨论一方面增加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度。同时, 新闻传播时, 传播的内容、形式及对象又深深受到新闻价值的影响, 在这一社会进程中, 为了促使新闻内容以正能量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 言之所谓的“事实”是不利于播报的, 而这就产生了事实重要还是价值重要的矛盾, 对二者的探讨, 对于新闻业工作者所面对的媒体氛围,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之间平衡的方法

经济不断进步过程中, 公众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提高, 现在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运用法律等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 也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开始意识到新闻内容或许由于某种原因没有给予自己最大的知情权, 部分公众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然而还有部分公众认为, 新闻报道应及时报道各种正能量的内容, 在鼓舞人心的过程中, 能够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对人进行正面教育。这两种说法各执一词, 如何衡量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平衡关系, 是新闻人的日常工作。是真相、正义、道德这杆秤上的重要砝码。建立过程, 困难重重。

(一) 辨析新闻事实与真相的关系

“严格地说, 事实是不能定义的。”这是罗素在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一书撰写导言时提出的, 他充分说明了从学理上认识“事实”存在困难。具体到新闻学领域, 新闻事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真相。所谓新闻事实, 是实际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状态, 是事物的外在表现;而真相则是事物的内在本质。真相的释义在新闻报道中指事物的真实表现及情况。从表面字义上看, 它同“假相”相对。对于事物的表面而言, 都拥有两种现象, 即真相和假相, 这两种现象在新闻报道中是很容易被人们进行感知的一种事实。但是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尽管描述的内容都是事实, 却无法判定这就是将事件的真相完全展现了出来。[1]在对事件的真正情形和本质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只能依靠事实说话, 这也才能够将真相表现出来。而那些对事件的真正情形和本质进行掩盖或断章取义的报道, 就是所谓的假相。例如, 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公众从镜头中能够发现某地出现了打斗的痕迹, 然而这并不能够说明, 新闻镜头前的位置就是事发现场, 其中可能有人为伪造的可能, 也有镜头没有摄录到的可能等。在这种情况下, 受众需要从新闻记者的口中才能够得到真相和实施情况。因此, 进行新闻报道, 新闻工作者和受众都应当将事件的真实性尽可能的加强和强化, 还要对其中包含的假相具有区分和辨别的能力, 不仅应该对事件发生的真实性进行分析, 新闻工作者还应当在工作中全面的、客观的进行报道, 避免一切可能扭曲事实真相的情况, 努力将事件整体的实际情况和本质展现出来。[2]

(二) 选择正确方式去平衡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

在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之间的争议越来越大的基础上, 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职能及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帮助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选择正确砝码进行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称量的基础。也是新闻人选择真相、正义、道德的方法, 去称量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关键。《真相至上》这部电影以艺术的手法, 形象再现了这一过程。影片的开始, 女记者瑞秋发表了揭露总统发动战争的决策是失误的一篇报道, 泄露了一名CIA女特工的身份。这则报道引起了国家、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 也因泄露了特工的身份, 影响了国家安全。因为这则报道, 两个家庭的命运发生了改变。[3]出于正义感, 瑞秋不肯向特别检察官说出爆料人的真实身份, 被关押进看守所, 律师的努力, 瑞秋工作伙伴对她的支持与鼓励, 使她宁愿放弃家庭也要选择保护爆料人的身份。她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与正义感, 勇敢面对看守所的生活艰难, 丈夫的出轨, 甚至是被泄密特工的死亡。瑞秋的报道与选择间接导致了该女特工失去工作, 失去丈夫与女儿, 甚至被极端分子杀害。血泪斑斑, 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这样的报道究竟是否正确?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不同的答案, 瑞秋在完成自己工作价值的同时也尽力去做到人性的善举保护了爆料人, 我们对于辛辛苦苦为国家工作的特工都十分敬重, 虽欲责怪瑞秋的莽撞, 却也为她的勇敢、正义所感动, 更为受牵连的家庭成员痛心。[4]

(三) 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真相至上》的影片结尾, 瑞秋始终没有说出爆料人是谁。直到最后的回忆, 反转剧情, 该名女特工的女儿与瑞秋的儿子是幼儿园同学, 在幼儿园班车上聊天时, 瑞秋的新闻敏锐度致使瑞秋套出小女孩的话, 知道了小女孩母亲的特工身份与事件的真相。意外的结局, 两个家庭的毁灭, 小女孩再也没有了母亲, 瑞秋的儿子也即将在单亲家庭中成长。[5]巨大的新闻价值、不妥协的真相, 究竟带来的是什么?这是考验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的关键, 而且每个新闻工作者也都拥有不同的答案, 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应当抛开所有家庭、子女的牵绊, 永远只坚守新闻的真相, 还是应当制造一定的假相, 发挥新闻特定的价值即可呢?巨大的新闻价值, 有时会促使一位新闻工作者丧失职业道德、丧失梦想, 甚至蒙蔽良心,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过得了面对自己良心的那一关。[6]成为新闻工作者之前应该有自己对于事物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这样才能在新闻事实与价值的面前能够更好地去辩证问题。

(四)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的提名是每个新闻人的梦想, 为了这样的梦想, 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这让人联想到1994年4月公布的获奖名单, 14个奖项中的“特写性新闻摄影” (Feature Photography) 奖项获得者是南非“自由记者” (freelancer) 凯文·卡特所拍摄的一张苏丹小女孩的照片。一个奄奄一息、饥瘦枯槁的黑人小女孩伏在地上, 一只巨大的秃鹫站在她旁边, 等待她的死亡。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照片都会印象深刻, 这幅颇具震撼力的照片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 但是巨大的荣誉和舆论的唾骂也接踵而来, 公众质疑摄影记者面对这个快被虐杀的小生命不去救助反而拿起的是手中的摄影机快门?几个月后, 凯文自杀了, 他的遗言只留下一张字条:“真的, 真的对不起大家, 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此事成为批评记者只顾抢报新闻, 却丧失人性的典型案例。但真相究竟如何?凯文真的为了追求新闻价值而枉顾正义与道德?

当时的苏丹面临战乱, 人民普遍饱受饥饿、贫穷、甚至死亡之苦, 这都不是一名记者仅靠个人之力能解决的。对于凯文我们不应该要求更多。而且在当时, 凯文在拍好照片后, 就赶走了秃鹫。他的照片发表之后, 更是引来了全世界对苏丹问题的重视。通过更多记者、媒体的关注报道, 揭示当时当地社会问题, 并敦促其社会问题的解决, 这是正义的更高体现。此外, 据悉凯文在自杀前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他的自杀也不能简单归咎于拍摄这张照片。但是很多社会与道德的负面指责会把记者这个行业泼得肮脏不堪。这张照片所带来的群众舆论胜过他本来所想表达的理念。新闻价值与正义、道德的关系这些年来一直备受关注。[7]

新闻人在新闻价值的诱惑面前, 是否能够正确的去对待这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姚贝娜死亡事件中, 记者守在姚贝娜病房的门口首先是因为她是一个公众人物, 外界想知道她的一切, 包括病情。既然发布了病危消息, 记者就必然会到场。记者出于职业素养必定有了线索就得到一线。但记者并不是没有人性的冰块。正如有一位报道地震事件的新闻记者, 即使他内心悲痛, 但职业习惯让他在报道的时候“提嘴角”来表达报道的积极性。但受众却大力谴责这名记者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微笑”。无论如何,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手里的采访不能停, 必须收起情绪, 冷静陈述, 以最客观的视角去报道新闻事实。

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个“快餐时代”, 新闻人都在为如何能让公众最快时间接收到最新的媒体咨询并扩大影响力而绞尽脑汁。但是公众人物的死亡该如何报道, 确实需要深思熟虑。尊重逝者家属是最基本的道德!新闻人由于职业原因, 有时会直面社会的阴暗角落, 在泥泞的污流中摸爬滚打, 需要平衡道德、秉持正义, 也只有如此, 新闻人才能够更好地像积极抗癌的微笑天使姚贝娜一样带给这个社会更多正能量的信息。[8]

三、完整呈现新闻事实的重要性

新闻事实同新闻价值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新闻事实是否完整呈现, 可以影响受众对于真相的想象与理解, 从而影响新闻价值。也正因为如此, 会有很多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可以制造新闻假相, 来提高新闻的价值, 这种做法无疑是最为可耻的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保军先生在其《新闻真实论》的第三章中指出:“新闻对事实的呈现总是再现与建构的共同结果。即不管事实如何, 新闻对事实的面目呈现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 相对事实来说, 真实总是有限度的真实。”

2015年5月3日14时20分左右, 成都三环路娇子立交下发生了一起殴打女司机案件。大众轿车男驾驶员张某因为行车纠纷对现代轿车上的卢某进行殴打, 性质恶劣。经公安机关审查后, 张某因为涉嫌滋事被锦江区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事件到这里应该是很公正的处理。可是后来这起针对女性暴力的案件成了热门话题, 甚至演变成支持打人者。舆情之所以改变, 关键是因为在调查张某的行车记录仪时发现, 卢某两次突然变道险些造成事故, 双方都有喊话斗气让人感觉受害者在调查中有装可怜博同情的嫌疑, 并非纯属无辜。而且施暴者是为了保护车中妻儿, 去教训了既霸道又犯错的张某。甚至在网络话题热度持续的时候, 有的网络媒体不顾受害者感受, 报道了网友人肉搜索卢某的私人隐私:此车车牌号还有26次违规未处理, 早在2011年有“前科”, 披露她名下还有一辆宝马也有违章未处理, 说她父亲是官员, 质疑车辆收入的合法性。此外卢某的身份证、生活照被公开, 甚至在2013年的开房记录被曝光, 造成女子滥交、品质很坏的影响。由此, 事件朝着扩大事态的方向发展。[9]网络媒体的“围剿”使大家连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 网上骂声一片。这在无形中给被害者带来“二次伤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媒体报道的严重影响的, 新闻报道过程中并没有就事论事, 针对违章记录进行报道, 针对打人事件的惩处进行报道, 反而呼吁社会大众集体攻击被打女司机。媒体断章取义, 用博人眼球的标题营造话题, 这种剪辑的力量是足以让天使成为恶魔。只有新闻影响而无新闻事实的报道, 给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媒体不能决定受众对事件的看法, 却能够通过对信息的截取和选题的安排来决定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事实的焦点。[10]

新闻对受众来说, 既不具备法律规条的约束力, 又无政策文件的指令性, 只能依靠自身新闻价值去吸引受众。因此, 有必要对新闻受众认知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罗玲在其学位论文中, 将网络与传统媒介新闻受众的心理诉求进行了区分, 分为“通俗化”与“严肃化”两种类型。在上述新闻事实中, 女司机的花边八卦, 明显具有“通俗”的特征, 故而受到网络的青睐。女司机受到的暴力虐打, 具有“严肃化”倾向。有必要通过施暴事件对加害者有一个正确的谴责与惩罚, 要有一个正能量的引导才是新闻价值的正确方向。

四、结论

新闻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对于记者来说是旁观者, 但是往往要以第一当事者的角度去还原事件的真实性, 即报道新闻事实。只有对信息源展开深入调查, 经过不断的怀疑取证, 才能引出真相。当然这还需要记者的客观公正对待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秉持正义与道德之间的正确关系, 不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找准角度, 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并提升新闻的取向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智.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建构主义解读——兼对客观性新闻报道辩证[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4 (11) :55-59.

[2]林纲.网络新闻语言的主观性与新闻事实构建[J].新闻爱好者, 2011 (01) :62-64.

[3]沈晓静.《新闻联播》的话语建构对新闻价值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6) :39-45.

[4]程雅堃.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毕雪梅.浅谈体育新闻事实——兼论体育新闻的专业性[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11) :33-35.

[6]陈立新.威斯康星模式与中国初期新闻教育——兼论新闻价值理论之渊源[J].国际新闻界, 2013 (06) :137-148.

[7]余忻.发掘新闻事实之学, 彰显新闻名家之法——评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39-40.

[8]刘红霞.体育赛事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模型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报道中的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 2012 (01) :119-126.

[9]刘美伯.《中国日报》对外传播新闻价值变化趋势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 2007.

平凡人的新闻价值 篇8

一、何为网络推送新闻

对于网络推送新闻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解释, 本文认为网络推送新闻就是借助网络媒体, 通过后台服务器把按照一定规则搜索、归类、整理出的各种实时焦点事件、动态信息, 自动推送至连接此网络的客户机器, 新闻受众在不需要搜索和查询的情况下自动接收的新闻信息即为网络推送新闻。其特点为:时效性很强, 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涵盖面很广, 多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和内容, 或国内外新奇事件。

二、网络推送新闻对新闻价值的积极影响

对于新闻价值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做过相应的研究, 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国内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意义的解释是:“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新闻事实和相应作品或新闻文本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效应或者作用和影响, 其核心就是指新闻信息 (新闻讯息) 对新闻主体的作用和影响。”

新闻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采写、编辑、传播、接受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而在当前形势下, 网络推送新闻对新闻价值取向也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网络推送新闻将侧重点暴露得更加突出, 为了满足受众主体的口味常以发布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等软新闻为主, 以此来吸引受众主体的眼球和点击率, 从而改变了新闻价值一直强调的以硬新闻为主的格局。当然,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推送新闻在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在促进新闻改革走向深入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 趣味性的凸显对于新闻文化环境的构建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危害。

四、网络推送新闻对新闻价值的消极影响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信息空间。当前网络环境下, 网络推送新闻对趣味性的重视和突出, 意味着大量的负面新闻信息将得到广泛传播。网络媒体要吸引人们的眼球, 自然不会放过这些能够激发人们浏览的负面新闻。如此一来, 网络媒体较少报道负面新闻信息的做法必然要发生改变。某官方调查显示:2003年8月31日出现在某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的社会新闻共有20条, 其中暴力性新闻共计有4条, 占20%。由此看出网络媒体的社会新闻在注重社会动态、人文生活的同时, 也对暴力性题材给予了较为集中的关注。这些新闻中间, 排行居高的新闻必然会被其他各大网站转载推送, 成为推送新闻的首选。可想, 又会有多少受众主体由于好奇, 寻求视觉刺激而受其内容影响和误导。

本文认为, 对于网络推送新闻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并加以利用, 同时也应看到其消极的一面, 强化网络推送新闻内容管理。构建文明和谐、积极健康的网络新闻环境, 从而使网络推送新闻在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上起到更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1]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

[2]李希光.《变形的新闻屋》第165、177页,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2]李希光.《变形的新闻屋》第165、177页,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

平凡人的新闻价值 篇9

新闻采编是对新闻信息认定、采集、加工和制作的过程, 主要包括采访和编辑两部分组成, 以立场正确、信息量大、加工要好和传递迅速为四个主要特点。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个人调查研究, 试图从新闻学和美学角度入手, 探讨了在新闻采编过程中, 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途径及其主要手段, 以期能提高新闻采编中的美学价值, 促进我国新闻采编的健康发展。

1 当前新闻采编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闻内容缺乏深度

近些年来, 虽然我国各大媒体加大了对新闻采编的投入, 对于社会突发事件以及人们关注的事件, 新闻采编工作者基本能在第一时间跟踪采访, 迅速编辑成新闻报道出来, 体现出新闻及时性和真实性的原则。但是, 通过仔细调查, 我们发现当前新闻报道的内容往往比较肤浅, 缺乏必要的深度, 只报道了事件的外在表现形式, 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调查, 没有发现产生这些事件的深层原因。同时, 这些新闻采编的主要内容往往只是涉及到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各国之间的往来等, 而对于人们所关心的物价上涨、食品安全等方面有所缺乏。

1.2 新闻采编缺乏美学价值

近些年来, 虽然我国新闻采编迅速发展, 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都能在新闻报道中有所体现, 但是, 部分新闻采编存在着美学价值不高的情况。部分新闻采编为了提高自身媒体的知名度, 不惜报道假新闻, 或者恶意中伤新闻人物;部分新闻采编为了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新闻报纸的传播速度、新闻媒体的经济效益而过度地包装, 过分娱乐化, 脱离了新闻的真实目的;部分新闻采编为了凸显自身的与众不同而刻意进行负面报道, 未能站在中立立场进行分析, 导致新闻失去了意义。

1.3 工作形式单一, 缺乏优秀人才

当前, 新闻采编工作依然采取传统的形式进行, 由新闻采访者进行相应采访, 采访完之后再交于其他人进行编辑, 送交审核, 最后交于出版, 这种模式需要多个中间环节, 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 新闻采编工作对采编人员的素质有严格的要求, 需要他们对新闻具有足够的敏锐感, 拥有独特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具备极强的执行能力, 能根据自身判断去寻找新闻, 但是, 能满足这些要求的新闻采编者非常少, 导致新闻采编工作缺乏优秀人才, 使其发展受到限制。

2 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途径分析

正是在新闻采编中存在如此多的问题, 尤其是新闻采编中新闻美学价值不高的情况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促使人们积极思考,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笔者认为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2.1 新闻采编必须真实可信

新闻真实可信是新闻采编中最重要的一点, 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虚假信息是没有任何美感可言, 没有任何价值。这就要求新闻采编者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采访编辑新闻, 以自身敏锐的观察力, 来洞察可能存在的新闻信息, 以真实感人的信息来打动读者。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进行新闻采编时, 不能为了追求新闻效果, 将主人公描写成毫无瑕疵的圣人, 要认识到他们是现实世界中真实的人, 拥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此外, 新闻采编者在采访时要充分考虑到被采访人的感受, 如果被采访人表现出不情愿的态度, 要以自己对他的尊重, 以自己真诚的态度来感化被采访人, 在采访事件中投入自身的真实情感, 传递给被采访者, 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得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最大限度地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避免虚假新闻信息的出现。

2.2 新闻采编要体现出真、善、美

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 是人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一则好的新闻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 新闻就毫无美学价值, 美以善作为前提, 美蕴涵着善, 美是以真作为基础的, 美蕴涵着真, 凡是美的事物都是真的事物, 美得创造, 也离不开对真的把握。一则虚假的新闻, 无论采编人员怎样编撰, 也毫无美学价值可言, 同样, 一则新闻站在消极的立场来描述社会不良的方面, 尽管是真实的, 但是, 它对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可能会对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误导, 这也是毫无美学价值而言, 应该被人们所抛弃。因此, 这就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应工作时, 在保持新闻真实的基础上, 高度重视新闻本身的真审美价值, 选择最优信息, 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实现新闻当中的美学价值, 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新闻。

2.3 新闻采编要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宣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闻信息, 能够有效地推进我国构建社会主语和谐社会, 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 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 为我国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这就要求采编工作人员, 在选择新闻素材上, 要本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认真刷选有用信息, 进而引导人们的思想动态, 如要对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劳动模范、救火英雄等进行大规模采访和大篇幅报道, 也可以对反腐进行深入报道, 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 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尽量避免针对明星丑闻、低俗人物等的报道, 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2.4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

新闻采编要想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离不开采编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的不断创新。一则好新闻除了要拥有精美的形式和外观之外, 还要有真实丰富的内容, 通过充实的内容来引起人们的共鸣,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闻的美学价值, 起到宣传的作用, 吸引人们的关注。当然, 新闻采编工作上的创新主要包括思维创新和形式创新。传统的报道形式比较单一, 其内容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 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可以报道一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在其中适当穿插一些新闻报道, 这样既可以做到吸人眼球, 也可以实现新闻报道的目的。此外, 新闻采编人员还要注意报道的可读性, 可以利用与众不同的标题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是, 必须以充实丰富的内容来感化人们, 从而实现新闻的美学价值。

3 结论

总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新闻采编要坚持真实可信的原则, 采编人员对自身工作进行不断创新, 从而在新闻中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现新闻美学价值。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审美方式发生了变化, 促使着我国的新闻采编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新闻采编中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个人调查研究, 从新闻学和美学角度入手, 探讨了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途径及其手段, 以期能促进新闻采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闻采编,新闻美学,问题,途径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晓蕾.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途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5 (18) :77.

新闻摄影的价值标准 篇10

关键词:新闻摄影,自身品格,批评标准,价值标准

近年来, 在报刊的版面上, 新闻图片的数量越来越多, 画幅越来越大, 位置也越来越显著, 表明新闻摄影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新闻摄影已不再是文字新闻的附属, 不再是装饰版面的点缀, 或填空补缺的配角。新闻摄影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形式。摄影新闻不同于文字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 它利用视觉形象报道新闻, 是一种适宜各种文化层次读者的大众传播媒体。不少新闻工作者已经注意到, 读者面对报刊杂志, 首先注目的是显著位置上的大幅新闻照片和说明文字。然后浏览标题, 最后才是选读文章。一张报纸如果使用内容新形式美、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 更能吸引读者, 更能诱使他们心甘情愿地“障慨解囊”。

新闻摄影的视觉形象直观、纪实、新鲜和生动, 具有真实性, 现场性和现实性,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比文字新闻更具有佐证性和说服力。成功的新闻摄影, 不仅能让读者“目睹”新闻事件, 明白其真象, 还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甚至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 触发历史性的转折和社会性的变革。

新闻摄影, 是以摄影为手段, 与文字相配合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摄影新闻呈现为两种形态;一是配合文字新闻, 是文字新闻的补充和佐证;二是以新闻图片为主, 辅以说明文字。从新闻学的角度看, 新闻摄影是一种有别于文字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的摄影新闻。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看, 是一种有别于艺术摄影、社会纪实摄影及实用摄影的摄影体裁。鉴于认识新闻的不同视角及摄影新闻的不同应用形态, 鉴于它的新闻属性与摄影特征, 新闻的价值尺度也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立足于摄影新闻, 必然看重其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效性等新闻属性;如果立足于新闻摄影, 必然注重其形象的个性、纪实性及典型的瞬间性等摄影特征。如果立足于信息载体和传播媒介, 对新闻摄影的把握不能仅仅停在形式美这个层面上, 还必然深入到社会效益这个层面上, 考察其新闻价值和历史价值。

新闻摄影批评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一种品格评估和价值评估, 存在特定的批评标准。从总体上看, 新闻摄影批评包括两个方面的尺度:自身品格的鉴定尺度和社会效益的评估尺度。

1 自身品格的批评标准

新闻摄影必须具备新闻性、真实性和瞬间典型性。

1.1 新闻性

新闻摄影的新闻性特征体现为新鲜性, 新闻摄影只有用最快的传播时效和用新鲜纪实的画面向读者诉说最新事件和最新动态, 满足读者未知、欲知和应知的求新欲望, 才具备了新闻性。

1.2 真实性

新闻摄影, 作为摄影新闻必须真实。这是一切新闻传播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灵魂, 主要表现为:

首先, 反映的事件必须真实, 容不得半点虚假, 必须杜绝制造“新闻”或“新闻”炒作。

其次, 必须触及事件的本质, 揭示事件的规律和表现事件的特征。社会现实是复杂的, 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美与丑、个性与共性总是交织混杂在一起的。新闻摄影只有从偶然现象和非本质现象中析离出本质现象, 才具有本质的真实性。那些“会议发言”、“形式剪彩”、“庆典宴会”、“会见合影”等程式化的新闻图片是谈不上本质真实的。这种应付读者的新闻摄影必然为读者所厌烦。

第三, 手法必须真实, 只有用纪实的手法反映客观事实, 才能做到真实客观。所谓“纪实手法”, 即利用摄影技术的纪实功能, 去记录新闻事件, 使摄影新闻具有逼真感、现场感和纪实感。纪实手法要求新闻摄影严格遵守现场拍摄的原则。干涉、扮演、摆拍、重拍或补拍只会给摄影新闻蒙上虚假的阴影, 降低可信度和丧失佐证性。

第四, 态度必须客观。客观性是真实的体现, 客观态度表现为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尊重客观事实。夸张、掩饰只会引起读者的逆反心理, 使摄影新闻丧失真实感。新闻摄影的真实是真实性和真实感的统一。

2 社会效应的评价标准

2.1 新闻摄影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摄影价值优劣的根本尺度, 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本质属性揭示的深度, 新闻信息量的大小、新闻切入点的新意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等。一幅新闻照片“信息量的划、”取决于它带给读者多少他们关注的重要信息。“切人点的新意”指审视社会现象的视角。在新闻真实性和客观陛的基础上, 打破常规的方式去反映现实, 才能拍摄出富有新意的作品。“时代脉搏”指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色。只有那些反映时代热点的新闻摄影, 富有新意的摄影新闻, 才能吸引广大读者, 实现和完成新闻价值。

2.2 新闻摄影的历史价值

上一篇:美国企业家的公益事业下一篇:应用与改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