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家的公益事业

2024-11-07

美国企业家的公益事业(通用8篇)

美国企业家的公益事业 篇1

美国的慈善事业非常发达。据统计, 美国13岁以上人口中50%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小时;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 每个家庭年均约1000多美元。从志愿者占总人口比例和慈善捐赠的规模来看, 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慈善大国。美国慈善事业之所以如此发达,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然而, 美国社会文化中蕴含的自治传统、志愿和互助精神, 对于美国慈善事业发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自治传统

美国文化中的自治传统从殖民时期就开始形成, 以新英格兰的乡镇自治传统为代表。当时美国乡镇的人口规模大约是两三千人, 实行直接的民主。人民按照乡镇自主的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利, 凡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事务, 都在公众场所召开公民大会讨论决定。行政官员被选举团选出和任命后, 都要按照居民事先通过的规则办事。托克维尔写道, 在美国, 公权范围极小, 因为人民主权原则主宰了整个美国社会。[1]

这种自治精神不仅促进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发展, 而且促进了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由于深厚的自治传统, 美国人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 首先想到的不是向政府求助, 而是依靠自己去克服各种生活中的困难, 解决各种问题。“假如公路上发生故障, 车马行人阻塞不通, 附近的人就会自动组织起来研究解决办法。这是临时聚集在一起的人, 可以选出一个执行机构, 在没有人去向有关主管当局报告事故之前, 这个机构就开始排除故障了。”[2]他们对社会当局报有不信任和怀疑的目光, 他们习惯了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面对慈善事业, 他们更不愿意看到政府插手, 而是自己组成各种社会组织来解决诸种社会问题。借用巴里·卡尔与斯坦利·凯斯教授的话来说, 就是“美国人不愿意授权国家政府来设定社会福利的全国标准, 更不要说来执行这些标准。”因此, 美国的慈善事业基本上都是民间力量在大力倡导和进行。美国的富翁们同样希望能够亲自参加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而不是把自己的钱以税款的形式交予政府去使用。美国私人慈善基金会作为“一种全国性慈善体系, 即致力于增加人类福利的私人组织”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并兴盛发展, 部分原因就在于美国人拒绝“让联邦政府成为全国社会改革的中心”。[3]

二、志愿和互助精神

与自治传统相伴而生的是美国的志愿精神和互助精神。志愿精神和互助精神表现为一种超越个人私利的利他同情心和对群体、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美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期移民来到的新大陆是一片荒凉的土地, 到处充满着困难和危险, 移民者面临的境遇都是一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下, 仅仅靠一己之力应对艰难困苦显然是勉为其难, 人们为了生存下去, 只能相互协助。也许最初的这种相互协助是环境使然, 然而, 在开拓新大陆的过程中, 这种行为逐渐发展成为服务他人和公益事业的志愿和互助精神。人们联合起来自我治理, 相互帮助和开展社区活动, 没有学校大家一起建学校, 没有医院大家一起建医院, 没有图书馆大家一起建图书馆, 没有教堂大家一起建教堂, 这些活动都是志愿和慈善性的。[4]移民们还通过教会捐赠和各种互助组织帮助穷困的人和支持社区发展。为社区或其他地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 为自然灾害的受害者提供服务, 为教堂捐赠和做慈善工作, 这些都成了大多数人自觉的义务。

美国居民享有的自由制度, 以及他们可以充分行使的政治权利, 使每个人时时刻刻和从各个方面都感到自己是生活在社会里。这种制度和权利, 也使他们的头脑里经常想到, 为同胞效力不但是人的义务, 而且对自己也有好处。同时他们没有任何私人的理由憎恨同胞, 因为他们既非他人的主人, 又非他人的奴隶, 他们的心容易同情他人, 他们为公益最初是出于必要, 后来转为出于本意。靠心计完成的行为后来变成习性, 而为同胞的幸福进行的努力劳动, 则最后成为他们对同胞服务的习惯和爱好。[5]

这样, 根植于殖民地开拓时期的公民志愿和互助的精神, 逐步发展成为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担任政府官员的美国社会活动家约翰·加德纳认为:“美国社会几乎所有的重大突破都植根于志愿事业。如果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从我们的国民生活中消失, 我们美国人的特征就不那么明显了。这一事业增强我们的创造力, 使我们的社区充满活力, 培养个人责任感, 激励社会基层的生活, 并提醒大家我们是生来自由的。志愿事业的活力源自良好的土壤——公民自豪感、同情心、慈善传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个人责任感以及对齐心改进我们生活这一伟大的共同任务无法抑制的责任。”[6]也正是在这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美国各种各样的基金会相继产生和兴起。这些民间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基金会构成了美国公民社会的基础之一, 他们在政府不能或无暇顾及的领域独立的开展各种活动, 从而发挥独特的作用。

比如美国的各种慈善基金会在阐述自己的宗旨原则时, 大多强调美国人的志愿精神。帕卡德基金会的创始人帕卡德夫妇抱有一种信念:美国最适宜于私人出资、志愿在一些领域内起带头作用的捐赠机构的成长, 基金会是把私人资金纳入公共用途的桥梁, 与其他非营利组织一道成为美国的伟大传统, 作为政府的补充, 满足社会需要, 而且在许多方面还比政府更加有效。[7]

美国社会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自治传统、志愿精神和互助精神, 这些文化传统在美国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们为美国慈善事业的产生和发达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63-64.

[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下)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63-64.

[3]Barry D.Karl, Stanley N.Katz.The American Private 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 and the Public Sphere1890-1930[J].Minerva, 1981, 19:238, 157.

[4]丁元竹.美国300年来的精神核心:公民自发帮助穷人[EB/OL].http://cul.sina.com.cn2005/10/3118:45

[5]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下)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633-634.

[6]Brian O’Connell, America’s Voluntary Spirit[EB/OL].http://www.usinfo.State.

[7]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318—319.

美国慈善事业的里程碑 篇2

美国的哈佛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捐赠账户,共募集了500英镑的善款。

1835年

在《论美国的民主》一文中,亚力克•托克维尔博士强调慈善精神是美国的国家力量之一。

1889年

安德鲁•卡耐基在《财富福音》一文中强调,富人在其有生之年有义务将他们的财富予以重新分配,促进社会发展,而不仅仅是让他们的家人去继承财产。

1907年

美国第一家旨在改善美国社会生活状况的私人基金会——拉塞尔•塞奇基金会成立。

1913年

国会通过了1913年的税收法案,免除了慈善机构所需要缴纳的联邦所得税。同年约翰·D·洛克菲勒建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

1914年

弗雷德里克•戈夫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社区慈善基金会——克里夫兰基金会,戈夫的理念是创建社区信任,整合社区的慈善资源,并使得社区向更加良好的态势发展。

1917年

本年税收法案规定,纳税人所捐赠的善款可以从他们所应缴付的联邦所得税中准予扣除。

1921年

国会颁布本年税收法案,扩展了慈善机构的免税范围,并规定用于慈善事业的遗产捐赠予以免除遗产税。

1935年

本年税收法案规定,企业的公益性、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税前扣除。

1941年

政府规定非营利组织每年要完成990表格(一种所得税申报表格) 的填写,本年完成了首次的所得税申报。最开始990表格只有两页长,需要非营利组织回答一些是或否的问题,并要求非营利组织提供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1953年

国税局的报告显示,美国已有近50000家慈善机构。

1954年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成为第一家提供慈善配比计划的公司,雇员向慈善机构捐赠多少善款,企业就相应捐赠一定数额的善款,通常是1:1的比例。

1962年

美国民众所捐赠的98.9亿美元,远远超过了慈善基金会的捐款(7亿美元)、遗赠(7亿美元)以及企业捐款(5.4亿美元)

1964年

虽然联邦政府的募款方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但直到1961年的约翰•肯尼迪总统授权筹划一个正式的筹款计划后,才于三年后发起第一次联合募捐,并募集到1290万美元。

1969年

税收法案的改革对免税条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年美国慈善历史上第一次区分了公共慈善机构和私人基金会,并允许政府限制私人基金会的派息率,要求他们支付相应的消费税。该法案还增加了对捐赠其50%可支配收入的纳税人的减免所得税限制,并详细制定了实物捐赠的规章制度。这项立法为促进美国慈善事业稳定发展铺平了道路。

1980年

由于与美国最高法院条例——宪法第一修正案相违背,最高法院否决了伊利诺伊州对慈善机构慈善支出比例做出限定的要求。

1987年

本年的税收法案规定:没有会计账目的慈善机构不得申请所得税减免。

1990年

美国共有近40000家机构申请税收减免,慈善机构已经发展到近50万家。

1991年

受到黄色丝带纪念海湾战争军人的启示,这年艾滋病的视觉艺术家小组创造了红丝带作为同情那些艾滋病患者的象征。在托尼奖颁奖典礼上杰里米•艾恩斯是第一个公开佩戴红丝带的名人。

1999年

新的立法要求,任何人对慈善机构提出个人或书面申请,慈善机构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已填好的一式三份的990表格。

美国红十字会通过网络募集到了270万美元,这是从网络捐款兴起后募集到的最大数额的善款。

2001年9月11日

恐怖分子袭击了美国,并致使数千人伤亡。富有同情心的美国人,在灾难后向各种慈善机构迅速捐赠了22亿美元,同时各个慈善机构也相应成立了9•11基金。这是有史以来单一的灾难中慈善机构募集资金最多的一次。

2002年4月15日

慈善导航者开始为捐赠者提供免费的捐赠咨询服务。

2003年5月5日

最高法院对马迪根电话营销协会给予制裁,并允许各州可以采取法律措施制裁以慈善筹款为由的欺骗性行为。

2004年4月

兰斯·阿姆斯特朗基金会与耐克合作,分发寓意为坚强地活着的系列黄色腕带。

2004年12月1日

为了避免捐赠者成为电子垃圾邮件的受害者,慈善导航者开始寻求各个慈善机构的合作,防止外泄捐赠者的个人隐私。

2004年12月26日

在印度洋海啸发生过后,数百万美国人慷慨解囊捐赠了15.4亿美元用于救灾。

2005年

卡特里娜飓风在墨西哥沿岸肆虐后,慈善家们积极行动,无论是速度还是捐赠数额(65亿美元)都是空前的。

2006年

慈善机构在这年共接到捐款2950亿美元,约占GDP的2.2%,大部分来自个人捐赠(75.6%),12.4%来自基金会,7.8%来自遗赠,4.2%来自企业捐赠。共有100多万家慈善机构以及私人基金会注册。

沃伦·巴菲特宣布将他85%的财产捐赠给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2007年

近2万捐赠者参与了慈善导航者的慈善评估,并通过与善行网络合作募集到了近26亿美元的善款。

2007年12月

美国国税局开始采用新的所得税申请表,包括了11页的必填项目表,以及16个日程计划表,这是从1979年后第一次大的修改。

2008年

美国企业家的公益事业 篇3

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最初是伴随美国保险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其目的是控制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1978年美国密西根大学Edingtond.W博士提出将管理学的理念应用于预防医学,通过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态和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评估、干预,从而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权威的专著,也尚无关于健康管理的统一且权威定义,但其主要内容均是指对人在不同健康状况下的各种影响因素给予的全面而系统的干预服务。此外,由于健康概念本身的不断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元复杂性,健康管理的内涵其实是在动态变化之中的[1]。

美国是世界上健康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健康产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WHO官网显示,2013年美国在医疗卫生相关健康领域的投入约2.87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1%左右,其中政府支出比例约为47.1%。美国的健康管理事业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健康服务体系”[2],政府、保险业者、参保人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利益。特别是政府,通过商业保险的参与,降低了全社会医疗保健费用,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

1 美国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框架的建立

美国的健康管理最初是伴随保险业的发展而产生的。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医疗费用的剧增以及各种经济管理手段控制的无效使得政府不堪负重,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保险业率先提出健康管理这个概念。

1929年,美国蓝十字和蓝盾保险公司对教师和工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及健康保健费用。1945年,美国的Mc Carran-Ferguson法将健康保险管理权下放到各个州。各个州对不同的健康保险组织——商业保险公司、蓝盾/蓝十字组织和私人保险商采取不同的政策。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健康行业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

但当时的健康组织都是公司为控制行业内部医疗费用支出而针对员工设立的,因此,弱势人群没法获得相应的保障。1965年6月,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签署法案,开创了“老人医疗保险”(Medicare)和“穷人医疗保险”(Medicaid),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穷人和残疾人等提供广泛的医疗保健[3]。

1969年,联邦政府出台了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的政策。为进一步完善健康服务,美国采取了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及综合人群健康管理的全方位健康管理策略。但与此同时,政府降低了医疗保健中的参政府职能,开始依赖“市场”完成全民健康管理。

1970年12月,尼克松总统签署“职业安全与健康法案”(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同时成立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隶属于美国劳工部。OSHA的主要使命是“尽最大可能保障全美境内的男女工人都在安全和卫生的工作条件下工作”,通过采取强有力、公平有效的执行,加强培训、教育和咨询,以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发展其他合作项目等行动,来帮助雇主和雇员减少职业伤害、疾病和死亡。此外,OSHA公布了一系列可执行的法律标准,覆盖了一般工业标准、海事标准、建筑标准,还包括其他规定和程序。这些标准非常全面,几乎覆盖了可以想象的任何工业生产中的危险情形。自OSHA的法律标准出台伊始,美国便依据该法案制定了更具体的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政府与企业有效遵循相关法律,有效地保障了实际执行效果。

1973年,在美国卫生部的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健康维护组织法”(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Act),鼓励通过健康管理等措施来控制疾病的发病率,试图发挥预防医学的作用,将疾病控制和消灭在萌芽状态[1]。该法案中规定了获得保障的内容、定价和财务风险等内容。

1996年克林顿政府签署了“医疗保险可携性和责任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HIPAA),该法案包括5个部分:为失业工人及其家庭的健康保险覆盖范围提供保护;建立健康数据电子交换国家标准和识别方式;个人税前收入用于支付健康保险部分的标准;公司支付员工健康保险中可抵扣税款的排除项;群体医疗方案中即在保险生效前已经发生的疾病(pre-existing condition)覆盖及延续覆盖条件。

2001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医疗保险照顾计划、医疗保险救助计划以及国家儿童健康保险计划福利改善和保护法案”(The Medicare,Medicaid and SCHIP Benefits Improvement and Protection Act),其目的在于为具有联邦资质的健康中心建立新的医疗保险补偿系统,即医疗保险预期支付系统(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以完善管理式医疗付费制度。

2009年末,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第一个全民健康保险法案,即“病人保护与可负担的保健法”(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4]。其根本目标是全民医保、降低成本、削减赤字。法案的部分条文已经从2011年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健康保险覆盖面,人人必须参加健康保险;联邦政府将资助各州的“医疗救助”项目;政府将提供专项经费协助各个州建立一种新型的健康保险机构,即消费者主导计划(Consumer Operated and Oriented Plan);美国将设立全国性的健康档案,从“摇篮到坟墓”的健康信息都要被记录在案,且所有健康信息都要上网。

美国的健康保健事业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法律法规框架已基本成形。这一方面确保了全民健康保险的实施,通过健康保险法规范一般人群的健康管理,重点对弱势人群,即老人、穷人、残疾人及儿童实行政府健康保障,特别对职业健康实行最全面的监管和规范。另一方面,美国的健康保健不仅形成了多种服务类型和方式,还有系统的研究与评价机制,包括对健康管理的设计、技术手段及运营方式,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化已经相对成熟[2]。

2 美国政府在健康保健事业管理中的角色与功能

美国人在经济领域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在卫生领域也如此,美国大部分国民的医疗保障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商业保险公司承担了“社保”的角色。而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了一个健康管理的框架,鼓励所有参与方按市场规则运行,并对“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弱势群体等提供公共服务。

2.1 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

为推动健康保健事业管理的发展,提高国民健康水平,遏制医疗费用上涨,美国政府颁布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特别是1973年“健康与维护法案”,为健康维护组织提供了立法,特许健康管理组织设立关卡、限制医疗服务,控制不断上升的医疗支出。2009年,奥巴马政府通过的全民健康保险法案,更号称是最全面的健康保险法案。

2.2 对健康保健事业管理的整体组织规划

美国政府认为健康管理和促进是关系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情,因而制定了全国健康保健计划,即“健康人民”(Healthy People)计划,每十年一个计划,执行和评价循环,旨在不断提高全国的健康水平。计划由联邦卫生和社会服务部牵头,与地方政府、社区和民间及专业组织合作实施。2010年12月2日,美国卫生福利部颁布《健康人民2020》,确定了42个决定社会健康的主题和1 200个具体目标[5]。

2.3 对健康公平的维护

在健康保健服务中,美国的医疗设施和医疗保险大部分都由私营部门经营,政府主要通过对弱势群体的需方投入来促进全社会的健康公平。美国政府只提供较为辅助性质的医疗保险计划(Medicare)、医疗保险求助计划(Medicaid)、儿童医疗保险计划(Children’s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和退伍军人健康管理(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其管理和经费均来自联邦政府或州政府。

2.4 为市场主体提供优惠政策支持

美国政府在税收政策对健康保险业务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对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税收上的优惠[6]。

2.5 提供良好的财政及支持服务

Medicare、Medicaid和为军人家属提供医疗服务项目的(Civilian Health and Medical Program of the Uniformed Services,CHAMPUS)等资金来源均由政府承担。此外,各医疗单位、医学院、研究所等的投入也由政府买单,并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提供更好的服务[3]。

2.6 重视与健康管理相关组织的合作,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和政府采购

在美国,健康保健事业管理特别强调公众参与。从政府到社区、学术界、企业界、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机构、健康管理组织、雇主、员工、病人、医务人员,人人参与健康管理。并通过不同的合作项目,让相关政府机构、协会、学校、研究机构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NGOs)都参与进来,共同监督和促进健康管理的发展。例如,在西雅图、华盛顿等地,“老年福利项目”及其他的卫生计划和华盛顿大学合作,提供综合的发展健康促进/疾病预防项目[7]。

3 美国健康保健事业管理相关政府部门设置

总体而言,美国健康保健事业管理主要由美国健康与公共卫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DHHS)负责,其职责是保障全美人民的健康并提供基本的健康服务。DHHS下设的各部门(表1)负责健康保健相关的不同方面,包括疾病预防、食品药品检验、医疗研究等,特别设置了CMMS、HRSA、IHS等专项负责法律法案规定的政府资助项目。美国健康与公共卫生部官网显示,2015年预算高达到1.02万亿美元,占美国政府支出较大比重。而其中,职业健康由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负责,包括日常监管和相关安全标准的制定等。

注:资料来源于美国政府官网

美国健康保健事业管理发展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健康管理产业巨大的生命力,虽然美国医疗制度并非完善,其医疗改革尚未完成,但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健康保健事业管理的发展,特别是政府在健康管理体制建立、制度保障、引导市场竞争机制、带动医保部门和参保人员积极参与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5199

摘要: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需要健康保障机制的支撑。美国的保险行业从20世纪起开始关注健康风险,并在1978年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发展至今,其管理体制和框架已基本成形。美国的商业健康保险承担了“社保”的作用。但是,在整个健康保健事业管理中,美国政府也非常关键,其主要作用包括法律法规框架保障、对健康保健事业的整体规划组织、对健康公平的维护、为市场主体提供优惠政策支持、良好的财政及支持服务、与健康管理相关组织合作以及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文章通过对美国政府在健康保健事业管理中的角色研究,希望对我国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提示作用。

关键词:健康管理,健康保健,美国政府,健康保险

参考文献

[1]黄奕祥.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与发展趋势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

[2]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之经验借鉴[J].浙江经济,2013(16):28-31.

[3]Bodenheimer TS,Grumbach K.Understanding health policy:a clinical approach[M].3rd ed.New York City:Mc GrawHill Education/Medical,2012:176-184.

[4]111th Congress.H.R.3590: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EB/OL].(2010-03-23)[2015-06-25].http://www.wikipedia.org/.

[5]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ealthy People 2020[EB/OL].(2010-12-02)[2015-05-04].http://www.healthypeople.gov/2020/default.

[6]Feldstein PJ.Health policy issues:an economic perspective[M].4th ed.Chicago:Health Administration Press,2007:267-270.

公益发放美国进口虾青素 篇4

虾青素是什么样的

神奇物质

虾青素,被公认为是自然界中已知的抗氧化剂中最强的一种,常被称为“超级维生素E”、“超级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远远超过了目前所有的抗氧化剂。虾青素是天然海藻提取物,没有任何人工合成成分,2011年卫生部特批引进,以新资源食品获准在国内上市。

迄今发现的唯一实现五抗作用的新资源食品; 唯一能通过血脑屏障、视网膜屏障的抗氧化剂; 至今尚无任何有毒性的报道; 目前世界销量第一的抗衰老产品; 唯一被学术机构认可的延长寿命的天然产品。由于虾青素超强大的抗氧化功能,人类各种慢性疾病有望在本世纪得到有效的控制,使人类几百年来逆转衰老的梦想成为现实,被誉为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粒虾青素

=1瓶高级补品

=做7小时有氧运动

=更新一遍全身血液

营养协会对虾青素成分的检测表明,虾青素的抗氧化活性,被确认是维生素C功效的6000倍;辅酶Q10的800倍;绿茶儿茶酚和维生素E的550倍—1000倍; β-胡萝卜素功效的10倍;纳豆的700倍;番茄红素的1800倍……它是人类抗氧化的终极之选。服用过美国天然虾青素的朋友,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的消费者,通过几个月的尝试,身体各系统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如对于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类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延缓肌肤衰老、阻止皮肤老化;减少关节氧化损害、提高肌肉耐受力、迅速恢复运动疲劳;能有效抑制肿瘤,对癌细胞的生长有直接抑制作用等。

吃美国虾青素

会有想不到的奇迹

李大爷服用美国天然虾青素5个月,心慌、胸闷、乏力等症状逐渐好转,多年的冠心病康复了,周末还和群里的驴友们爬千山。

钱阿姨虽然家庭经济不宽裕,可她相信美国天然虾青素结果用了1个周期,失眠居然好了,10年都没睡过这么香的觉。

76岁张大妈服用虾青素刚3个月,血压、血糖就恢复正常,大便扑通扑通像坐滑梯,很轻松就解决了,便秘好了,一脸的福相,半年不见的老姐妹见了她之后,直呼简直变了个人!

千万患者的真实是康复经历,在他们自己的日历牌上记得一清二楚。患者亲身经历、相互见证着一个个奇迹的发生,虾青素在2013年悄然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祛病长寿秘诀。

抓住长寿的机会

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德华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人一生实现长寿的机会只有2次,一次是受精卵形成之时,99.99%的人都错过了。而虾青素,则是最后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摆在你我的面前,你还想错过吗?

成都金奶奶中风瘫痪,生活很不方便,5年前知道了美国天然虾青素,一直坚持服用至今,现在她每天牵着宠物狗散步30分钟,这期间她除了做一些康复训练,还能逛逛菜市场,整个人都开朗了很多,金奶奶连连感叹这美国虾青素就是不一样。

虾青素 吃和不吃

绝对不一样

研究指出,人类所有的疾病与老化都与自由基有直接关系,自由基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回寝室体内的各种细胞,就如同铁被氧化而生锈一样,不仅是肌肤的老化,许多成人病、过敏反应、心血管疾病等,主要都是因自由基所致。常见的癌症、动脉硬化、糖尿病、白内障、心血管病、老年痴呆、关节炎等,都被证实与自由基相关。清除自由基的过程就是抗氧化的过程。

虾青素的神奇之处就是超强的抗氧化作用,它不仅能改善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类疾病,防止皮肤老化,减少关节氧化损害,提高肌肉耐受力,迅速恢复运动疲劳,还能有效抗肿瘤、直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凡是已经服用虾青素超过半年的人都知道:吃虾青素前后完全不一样,谢顶的长出了密密麻麻麻一层黑头发;远离高血压,远离猝死的风险······

服用虾青素这一大自然的恩惠,在80岁以前把身体各方面疾病消除,100岁的人也能像60岁一样健康,不受疾病困扰。吃虾青素,不比今天,不比明天,就比1个月以后,比10年后,比90岁后,吃虾青素的朋友再不会因疾病而苦恼,无论多少岁,想去哪随时迈得动腿,想吃啥都能嚼得动,75岁以后,男性功能还正常。

虾青素 已得到

证实的效果

1、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中风,能清血养血。虾青素中的特殊成分,具有降血压、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康复心脑并发症的功效,清除血液中垃圾毒素自由基,激活心脑细胞自我修复能力,血压一吃就降,头晕、胸闷随即消失,对中风的康复有确切效果;。

2、虾青素风湿骨病、关节炎有着标本兼治的奇效。能舒筋活络,祛寒除湿,活血化瘀,把体内的寒湿逼出体外,往往3个周期就能全面康复。

3、如果你食欲差,胃口不好或有胃痛、肚子胀、打嗝、口腔溃疡。吃虾青素那是一吃就灵。很多人都说吃虾青素很管用,口腔溃疡很快就好了,迅速见效。

4、无论何种便秘,用虾青素都能收到奇效。基本是上午吃下午就通。晚上吃,早上就通。

5、尿频尿急夜尿多。吃虾青素就能让你舒服了。

6、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效果超过以往药物。

7、安度更年期。缓解潮热、心悸、出汗、眩晕、失眠、易激动效果非常明显。

8、皮肤变光泽,各种色斑、皱纹减少,皮肤变得滋润光滑。

9、抗肿瘤。大幅缓解肿瘤患者放化疗损伤,可将肿瘤前期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大大减少患肿瘤机率。

10、保护视力,预防和治疗白内障。虾青素作用合成视感细胞的感光物质具有维护夜视功能。

11、胖子变瘦,瘦子变结实,美白肌肤,是爱美女士的最佳选择。

美国企业家的公益事业 篇5

许多人认为成功就是拥有金钱, 地位以及权力。但是犹太人却对成功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成功是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 是对生存其间的物质世界的超越。成功是利用自己的影响, 财富和力量去实现道德的完善。成功是为人类的救赎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因为有行善事、做好人使命的驱使, 犹太人虽然历尽生存的艰辛, 却从未放弃。就是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促成了犹太人的成功。安德鲁·卡耐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犹太人, 钢铁企业家。他为英美的许多公共机关捐献了数以百万计的巨款。卡耐基说过:“当你为社区兴建图书馆, 就像为一个沙漠引进一条水流不竭的溪流”。他购买大量土地用做国家公园, 他又在匹兹堡创办了卡耐基大学。1919年去世前, 卡耐基一共捐出350, 695, 653美元。卡耐基认为财富不应当传给自己的后代, 临终前立下遗嘱, 要把剩余的3, 000万美元全部捐出。他有一句名言:“一个人死的时候如果拥有巨额财富, 那就是一种耻辱。”卡耐基的慈善行为引得同时代的富人纷纷效仿, 并且这个惯例一直延续到现在。2

为什么现代美国犹太人如此热衷于慈善事业呢?那是因为“修补世界”的崇高使命促使他们这样做。“‘修补世界’的概念最早是公元二世纪, 出现在密西拿 (第一部分的犹太法典, 是一个法制化的口头法律的旧约圣经的政治和民事法律。) 当‘修补世界’的概念第一次出现时, 他的意思是:维护已建立的秩序。它同时也是祈祷文 (早晨、下午、晚上的闭会祷告) 的一部分:在神的制度下修复世界, 每次犹太人的祭拜仪式结束后, 闭会祷告就会宣告自己目标:在上帝的权威下修补世界。”3“修补世界”的概念在希伯来语里是“Tikkun Olam”。它也有修复世界和把世界变得更完美的意思。

修补世界在最初是一个宗教概念。所有的犹太人都是犹太教的追随者。犹太人就是接受亚伯拉罕与上帝定的契约的人。因此, 这个宗教概念就是一条他们需要牢记和遵守的教义。这也是为什么“修补世界”的概念在犹太人的思想里根植得如此之深。

犹太人对自己的民族持有独特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根据犹太教的观点: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 被挑选出来作为“外邦人的光”。但犹太人从不认为“选民”就是上帝的宠儿。“选民”实际上是恩宠的对立面。作为被上帝选中的民族, 犹太人是被挑选出来从事一项使命的, 即无论他们身处何方都要行善举, 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人, 他们的一言一行, 都要达到《圣经》设立的道德标准, 要成为其他民族的楷模。“在犹太人一年中最神圣的日子——敬畏日要一一列举需遵守的律法诫命。其中包括孝敬父母, 将田地和葡萄园里德落穗落果穷人, 不可偷盗或立假誓, 不可欺压或抢劫邻居, 准时支付工人的工资, 不可在盲人面前放置绊脚石, 不可判罚不公, 不可在心的仇恨自己的兄弟, 不可欺压居住在犹太人中间的外乡人。”4

在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这段时间里, “修补世界”的概念一度缺失, 后来其再度出现, 成为“社会公义”的简写。在20世纪70年代及20世纪80年代, 先进的犹太人成为了与主流世界相分离的一个群体。在大多数犹太人眼里, “修补世界”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在19世纪50年代, “修补世界”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及。在随后的几十年, 许多机构与组织使用这一术语来指社会公益活动及计划。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修补世界”的概念已经逐渐失去其宗教特点。但是其要把世界变得更好的精神却保留了下来。它在当今社会更广泛的领域发挥着作用。它涉及慈善、正义、和平等。

在现代社会, 许多犹太人已经不是犹太教的信仰者, 或者已经不是纯粹的宗教追随者。他们也许已经不再做祈祷, 或者不再遵守一些古老的教义。但是“修补世界”的观念留存在了他们的脑海, 成为了他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 犹太人仍然在履行着修补世界的使命。

“犹太人认为世界被许多邪恶的食物所破坏, 譬如, 犯罪, 毒品, 谋杀等, 如果这个世界不被修复, 人们将无法生活在安宁与和平之中。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 因此万物都属于上帝。慷慨地给予穷人钱或物其实是借物品给上帝。世界上存在穷人和富人。作为上帝的选民, 犹太民族认为自己有这个义务去缩小贫富差距以及解决由此引起的诸多问题。”5有一点不容忽视, 那就是犹太民族不仅帮助犹太人, 还帮助非犹太人。犹太民族已经把做慈善变成了一种每个人都需遵守的制度。

犹太民族在世界的影响力如此之大, 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其中进行研究。当人们把目光都聚焦在犹太人辉煌的成就上时, 却忽视了他们对慈善的贡献。实际上, 犹太民族的慈善传统已经历史悠久, 为什么不管是身在何方的犹太人民都能如此慷慨?主要是因为“修补世界”的观念在促使着他们。

在今天的中国, 仍然存在资源分配不均, 发展不平衡, 等等问题。贫富差距的加大引起了许多社会问题。尽管贫穷地区应当依靠自身发展, 但是来自于其他区域在各方面的支持将会加速贫穷地区的发展。为了平衡发展, 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中国可以学习犹太民族, 利用传统观念来促进慈善事业。

摘要:近代以来犹太人的巨大成功吸引了众多人的眼光。但遗憾的是, 迄今为止, 犹太民族留给许多人的都是精明的商人形象。人们只看到犹太人在商业及其他领域的成功, 而忽视了他们在慈善方面的贡献。本文将试对“修补世界”观念的神秘主义起源以及它在现代犹太社会中的影响, 尤其是对犹太社团慈善事业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词:修补世界,犹太裔美国人,慈善,成功,选民思想

参考文献

[1]http://www.daliandaily.com.cn/gb/daliandaily/2004-10/11/content_462571.htm

[2]贺雄飞.犹太人的金钱人生[M].台湾:台湾滚石出版社, 2002:124.

[3]杰利奥·拜克著, 傅永军、于健译.犹太教的本质[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76.

[4]徐新、凌继尧主编.犹太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271.

美国企业家的公益事业 篇6

1783年的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又是一场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 “《独立宣言》和《人权法案》等一系列先进革命思想的诞生, 表现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这一切为美国新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新闻传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体制、思想、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空间和支撑力量”。可以说, 美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与国家的独立并生, 与市场经济的完善并存, 而且以民主自由权力为核心, 用法律的方式予以确立和保证。

一、市场经济下美国媒介的自由理念

(一) 美国媒介自由的法理探讨

1. 新闻和出版自由通常被定义为:

不受政府限制的传播理念、观点和信息的权利。今天, 新闻和出版自由是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深信的一种价值观, 并受到法律的保护。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有关新闻和出版自由的条款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信仰或禁止信教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聚会及向政府请愿的自由。从以上条文可看出:2.它意味着在出版方面不受到事先的制约, 这是出版前审查制度不介入的理念;3.“国会”“不得制定……法律”等术语的定义又产生了不同的法律解释——新闻和出版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对谁适用?它是一种个人权利还是一种组织权利?自由是绝对的还是有条件的?这些困惑来源于“自由” (freedom) 这个词本身。自由的意思是完全不受约束, 而“自由权利” (libery) 通常被定义为:除受到法律制约外不受其他限制。

(二) 美国媒介自由的法理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宪法保护新闻自由;2.自由权利呈现的是权利和义务的体系, 新闻和出版自由不存在于真空中, 它必须和其他赋予个人的权利共同存在于宪法名义之下;3.当利益、价值观和政策触及到新闻出版自由概念的复杂性时, 新闻出版自由是脆弱和易变的, 缺乏真正的稳定性;4.新闻事业的自由并不是完全的, 因为有各种社会压力施加于媒体管理人员身上, 新闻和自由的核心精神在于新闻事业内部的几近于完全的自治。

一言以蔽之, 美国的媒体是自由的, 这并非意味着放纵或无政府主义, 而是指法律上有控制的、对社会有责任的自由, 这是一种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允许的社会意义上有节制的适度的自由。

二、美国媒介自由理念下新闻媒介与政府的博弈

(一) 新闻媒介在与政府的权力博弈中敢于挑战政府

1. 监督政府和揭露腐败

在美国建国后的200多年间, 大众传媒对政府要员直至总统的监督和对政府腐败行为的揭露, 对社会政治道德沦丧的警醒, 对政界、商界及社会生活各层面弊端的抨击, 层出不穷, 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 从而迫使政府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完善。发生在1972年的《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 迫使时任总统尼克松辞职下台, 以及1998年《新闻周刊》对克林顿性丑闻的报道, 堪称新闻史上运用新闻自由和传媒, 抗衡权势、扫除腐败、揭露丑闻的经典案例。

2. 维护公众知情权

美国的大众传媒为了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甚至不惜与某些不合理的政府规范和法律做斗争, 最典型的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1971年, 美国在越南战场中越陷越深, 6月中旬《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相继连续刊登美国国防部绝密文件《关于越南问题的美国决策过程》 (简称“五角大楼文件”) 的核心内容, 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3. 意见的自由市场

意见的自由市场的首要前提便是公民和新闻机构通过大众传媒表达意见、传递消息而不受任何事前的外来干预或限制其自由, 它是新闻自由的主体。1964年的“纽约时报公司对沙利文案”, 由自由主义的理念对黑人民权运动的支持而引发, 最高法院根据《第一修正案》认为, “就公共问题进行不受约束、直言不讳和完全公开的辩论毋须对事实真相进行任何核实”, 《纽约时报》胜诉。这一判例进一步扩大了美国的意见的自由市场。

(二) 私人财团控制下的新闻媒介利润追求导致新闻自由的滥用和扭曲

众所周知, 美国媒体是受大财团控股的, 财团背后往往又与权力集团相勾结, 而美国政界官员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受私人财团的经济支持和赞助的, 甚至有部分官员本身就属于财团的亲信, 所以美国的政治归根结底是为经济服务的。正因为如此, 美国的新闻自由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独立性只是媒体的一厢情愿。

1. 媒介对政府信源的依赖性使政府能巧妙地操控媒介。

美国的主流传媒一方面有独立于政府控制的要求, 声称以监督政府、揭露官员丑闻为己任;另一方面它在信息来源、经济和政治政策, 以及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下却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时又不得不求助于政府, 因此任何一届政府都想操纵传媒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帮助自己树立良好形象。

2. 官方引导新闻走向, 并有效利用、控制媒介

克林顿政府的新闻官员在这方面被普遍认为是白宫历史上最成功的新闻操纵专家。当克林顿被媒体揭露的种种丑闻搞得狼狈不堪的时候, 白宫的新闻官员们通过转移视线、幕后活动或直接威胁, 使某个敌对的新闻机构保持中立, 或使关系密切的媒体记者写上一篇有利于克林顿的报道, 克林顿和白宫由此成功地获得了有利的新闻宣传。

(三) 新闻媒介自由报道理念与政府国际角色的博弈中, 共同体现西方的意识形态

美国的主流新闻媒体有的报道涉及不同于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时, 往往会排斥不同的声音、扭曲新闻自由, 或不顾事实和客观公正的原则而滥用新闻自由。在20世纪30年代, 美国驻华记者享有相对的自主权, 他们在新闻报道中有强调或渲染一方面的自由, 有选择他们心目中的中国而进行报道的自由。曾有记者报道蒋介石是抗战英雄, 报道宋美龄以个人魅力赢得美国人支持, 也有记者报道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是未来新中国的希望, 毛泽东如何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等等。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服务于意识形态、政治信念的新闻报道充斥美国报端, 并局限在人权、环境、西藏问题和中国“威胁论”等方面, 排斥报道中国正面形象的不同声音, 严重扭曲了新闻自由。

(四) 国家利益上新闻媒介与政府博弈中以捍卫美国利益为最高准则

1999年3月开始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长达近80天的轰炸, 以CNN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广播公司) 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以“一边倒”的舆论支持美国政府的动武。

三、结语

美国企业家的公益事业 篇7

一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及其经验谈

环境公民诉讼是起源于美国的一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民诉讼是由社会民众发起的重要的环境法律诉讼活动。环境公民诉讼的实质是指非官方法律实体(主要是社会公众包括个人、环保团体)对违反环境法律的任何人(包括非官方和官方法律实体)依据法律的授权提起诉讼,要求环境法律得以有效的实施。

尽管环境公民诉讼是为了保护公共环境利益,但并不是任何与案情无关的人或环保组织都理所当然地可以以维护公共环境利益为名而提起诉讼。美国早期的司法判例对原告的起诉资格采取一种严格限制的做法,美国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田纳西电力公司诉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一案中确立了“法律权利说”。依据该学说,除非原告能积极证明其法律上保障的权利已经或者正在遭受侵害,否则原告不具有起诉资格。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法院面对有关公益的争执日益增加,使法院明显地感觉到“法律权利说”的局限性,因而在诉讼中对原告的起诉资格开始逐步放宽。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通过“数据处理服务组织诉坎普”案、“塞拉俱乐部诉莫顿”案、“联邦诉反对管理机关程序的学生”案以及“杜克能源公司诉卡罗莱纳环境研究集团有限公司”案等重要判例推动了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的发展,法院不再以法律上保障的权利受侵害作为原告享有起诉权的要件,只要求原告受到“事实上的损害”,便可提起诉讼。事实上的损害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损害,环境舒适及非经济损害也包括在内,作为环保团体不能单纯以其关心环保事务而作为原告起诉,它还必须具体地指出其会员受到损害。当然,在清洁空气法中由于没有对公民作任何利害关系的限制,许多联邦上诉法院认为如果依清洁空气法提起诉讼,公民不必证明有实际的损害。

为了防止滥用这一制度,法律规定下列情形下环境公民诉讼并不必然启动:(1)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除外。针对行政机关的公民诉讼只能是对行政机关的非自由裁量行为的诉讼,至于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法院一般进行不干涉,以免影响行政机关合理运用有限资源以争取最大公益的能力。但是,如果法院认为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的确过于松散,以至于有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时,仍可能会接受该环境公益诉讼;(2)行政机关已经开始执法的行为除外。环境公益诉讼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政府执法之不足,防止环境行政机关不作为的行为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如果环境行政机关已经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追究,那么公民就不能因此再提起公益诉讼。如根据1972年美国清洁水法的规定,当“环境保护局局长或州政府已开始且积极诉诸联邦或州法院采取民刑事措施以要求污染者遵行排污标准、限制或命令时”,便不得提起公民诉讼。

二赋予自然物种原告资格的美国模式考察

在美国,有关以自然物种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既有理论探索也有先例可循。最早有关自然物种做理论研究的当属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D·斯通。他认为,自然物种不应当享有权利,它们不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寻求法律救济的观点既不是必然的, 也不是明智的。我们不能说因为河流和森林不能说话, 所以它们不能享有原告资格。公司也不能说话, 国家、不动产、婴儿、无行为能力的人、市政当局、大学等也都不能说话, 但律师可以为它们说话, 就像他们平常为普通人的法律问题代言一样。我们应当像处理法律上无行为能力的人, 那些成为植物人的人的法律问题那样来处理自然物的法律问题。斯通的这一理论创新, 在环境公益诉讼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使社会民众认识到:从古至今一直被视为无生命表象的“客体”的自然物, 在适当的历史条件下, 完全有可能具有法律上的“主体”身份。道格拉斯大法官援引了斯通在《树木应当享有原告资格吗——论自然物的法律权利》中的观点, 指出:如果我们重新塑造一个联邦规则, 允许以自然物名义, 在联邦部门或联邦法院对那些掠夺、丑化或者被公路或推土机侵略以那些引起公愤的损害提起诉讼, 那么, 环境问题上有关“原告资格”的关键性题将简单化。当代公众对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关注应当趋向于授予环境对以原告资格, 让它们可以为自己的保存而提起诉讼。虽然道格拉斯大法官的意见属于少数意见, 但这种观点并非天方夜谭, 在现有的制度和技术框架内完全能够实际操作的制度,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不都是从惊世骇俗到逐渐变得天经地义的吗?

帕里拉鸟诉夏威夷土地与自然资源部案是以濒危物种作为共同原告的第一案。1979年,美国夏威夷联邦地区法院判决了美国第一个以濒危物种作为共同原告的案件,该案件在美国的判例汇编中被称为帕里拉鸟(美国的一种濒危物种)诉夏威夷土地与自然资源部案。在本案中,帕里拉鸟塞拉俱乐部、国家奥特朋协会(一个保护鸟类的环保团体)、夏威夷奥特朋协会以及A lan C.Z ieg ler先生作为共同原告。原告们认为被告为了运动打猎的目的,在帕里拉鸟的关键性栖息地放养野生绵羊和山羊的行为违反了《濒危物种法》的规定。这些野生绵羊和山羊会吃树皮、小树苗和种子,阻止了森林的再生,破坏了帕里拉鸟的关键性栖息地。原告方要求被告清除该片森林里所有的野生绵羊和山羊。被告否认自己的行为“危害”了帕里拉鸟的关键性栖息地。但法院最后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了“危害”,判决原告胜诉。但是在本案中,被告并没有对帕里拉鸟的原告资格提出质疑,法院也没有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必须指出的是:1937年的《濒危物种法》在公民诉讼条款中规定“任何人”都可以针对违法该法的行为提起诉讼,但该法和任何其他法律都没有规定濒危物种本身可以作为原告。在帕里拉鸟诉夏威夷土地与自然资源管理部案之后,在许多有关濒危物种的案件中,原告(一般是环保团体)都把濒危物种本身作为共同原告(并且一般是第一原告),这后来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做法。直到2004年10月20日之前,美国法院从来没有对濒危物种的原告资格问题进行过裁决。

三启示与对策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探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环境公益诉讼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要求原告必须与本案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环境公益诉讼并非都如此,它或是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人,或是涉及不特定多数间接利害关系人的环境公益,要么是纯环境公益。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国家环境公益、社会环境公益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环境利益受到侵害却无法通过法律上的诉讼手段予以解决。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适度放宽原告的起诉资格,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突破现行立法“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方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障碍,将起诉资格要件扩大到“与本案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即:原告不局限于具体的合法权利或财产受到损害的特定人,任何人只要已经或即将受到其所指控的污染环境违法行为的“事实上的损害”,就具备原告资格,而不管这种损害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也不管被损害的利益是个人利益还是公共利益。从美国公民诉讼的立法实践看,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非常广泛,所有主要的环境法规都授予“任何人”或“任何公民”针对“任何人”或“任何当事人”的违反环境法律的行为而提起诉讼的权利人被宽泛地定义为包括公民个人、公司、法人、社团和政府机关(包括检察机关)。在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设计中,结合中国国情,并从诉讼经济和防止滥用诉权方面考虑,应当规定环境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均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至于赋予自然物种原告资格值得商榷。确立自然物种(尤其是濒危物种)的原告资格,在诉讼程序上有一个明显的符合度,它与我国现有诉讼法体系中的“直接利害关系”的原告资格是相吻合的。毫无疑问,在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情况下,自然物种(尤其是濒危物种)本身肯定是“受害者”,当然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然后,通过设计诉讼代理人制度,就能解决诉讼中的技术问题。问题是,我们的诉讼是只能以“人”作为原告,所谓自然物种(尤其是濒危物种)只能是处于一种客体范畴。自然物种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中还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还不具有任何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主体资格。一种较可行的做法是赋予自然物种(尤其是濒危物种)以共同原告资格,以实现环境利益的共同维护。濒危物种当然不能自己去行使权利,但是,如果其具有程序意义上的原告资格,法律上就可以设计出一种制度,由其代理人通过司法程序来保障其生存利益。

在积极拓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范围之余,应合理控制可诉主体的范围,以防止出现环境公益诉讼诉讼不正义的现象。在美国,很多情况下环境法领域的公民诉讼成为了实现其他商业利益的一种工具。以1978年的TVA v.H ill一案为例。虽然本案的原告在表面上声称诉讼是因为由于Te lli co大坝的出现使得一种名为田纳西州蜗牛的鱼类受到威胁。但是实际上本案原告的诉讼目的却不是保护鱼类,而是阻止大坝的修建。同样的,根据《濒危物种法案》所提出的对斑点猫头鹰保护的诉讼,更多的是基于停止砍伐树木的目的,而不是挽救任何濒危的物种。这种诉讼行为既满足了那些设法防止伐木的社会活动家的需要,又符合那些期待由于砍伐限制而能使木材价格上升的私营木材公司的利益。除了以上案件之外,环境保护团体有时候还成为商业竞争中用来打击对手的工具。实践中,原告经常以撤诉为条件,换取被告捐赠环保基金。原告可以获得大笔研究经费,而被告也可以以此避免诉讼带来的高额罚款。

摘要:因其所处的生态地理位置、脆弱的环境气候条件及其重要的自然资源比重,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环境公益诉讼更具有战略意义。然而, 我国相关法律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的条款既显得笼统, 也缺乏可操作性。对此,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以及赋予自然物种原告资格的美国模式都具有批判与借鉴之处。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环境公益诉讼,美国范例,启示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崔华平.美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J].环境保护, 2008 (4) :90

美国企业家的公益事业 篇8

工业革命以来, 环境日益恶化, 由此引发的各种环境侵权纠纷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由于环境纠纷涵盖范围广、受害者众多以及双方当事人在诉讼地位上的不对等现实状况, 对传统的诉讼模式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有学者指出“诉讼是对社会冲突进行司法控制的基本手段。在任何社会中, 诉讼都以解决某种社会冲突为自身使命。换言之, 当某类社会冲突大量出现, 需要相应的解决手段时, 一定的诉讼形式便获得了产生的根据。”这与社会法学派的主张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功能或社会控制的观点不谋而合, 即认同“有用即真理”。Storm King案的出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环境公益诉讼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环境诉讼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以下将从环境公益诉讼目前面临的问题出发, 来解析法社会学视角下的环境诉讼研究。

一、环境公益诉讼中主体资格的认定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由于受到“直接利害关系人”的限制, 致使有谁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在我国成为现实的不可能。与之相对的, 美国在上述案件中通过判例在环境诉讼中确立了“公民诉讼”的先例, 个人和社会团体都可以成为诉讼的主体。

这样的宽泛规定, 是社会法学派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成功运用, “社会利益”是庞德社会法学中的核心范畴, 其基本观念认为人类, 不管是个体或群体或是以任何关系相结合的团体, 寻求满足自己的要求、请求或是需求, 因此就必须考虑透过政治组成的社会力量来调节行为的关系与秩序。社会利益是司法解决的出发点, 当现存的司法判例、法条和逻辑推理不能很好地解释时, 那么法律为了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在一个新的层面或新的情境中, 寻求调停冲突及重叠的要求时,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个体利益视为社会利益。

本案中, 加里森律师援引了《联邦电力法》中规定的联邦电力委员会有职资保护公众利益的国会命令, 避开了繁琐的技术解释问题。使社会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也使司法机构作出了对管制性机构否决的先例。

二、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证据问题

在环境污染赔偿损害纠纷中时常会面对复杂的证据问题, 由于环境污染侵权行为具有特殊性, 在证据的收集和举证方面也相对困难。社会法学派认为法学的新领域出现的时候反对将成文法规作为唯一的法的渊源的观点, 重视社会现实中的“活法”和“自由法”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环境公益诉讼中, 由于双方诉讼力量的不对等, 在证据的证明、因果关系的认定方面不可能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定, 举证责任的倒置就是对现实状况做出的变通, 平衡双方的诉讼地位。笔者认为依据我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证明责任方面应作进一步明确规定, 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由环境诉讼的被告 (加害方) 承担举证责任, 被害方只要证明自己遭受的具体损失即可;二是污染行为和损失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成立由加害方承担, 如不能提出没有因果关系的证明, 将承担败诉后果;三是由加害人应对存在免责事由负举证责任, 包括第三方过错、自然灾害等等。

本案中, 当受害者将拥有的水电站引水处大量鱼被损害的证据呈给了联邦电力委员会时, 联邦委员会对此证据不予理睬。当该案陷入困境时, 协会在对该公司的另一个工程处的证实了电力公司提交的对渔业资源没有损失的报告是不正确, 由此推理得出了其损害后果, 并要求重新听证。

笔者认为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往往牵涉到范围较广, 对于证据的收集也牵涉到许多技术问题, 法律不可能对受害者在举证责任方面作出更多的苛刻要求。正如霍姆斯所说:“法的生命不在于逻辑, 它在于经验。”环境公益诉讼中在充分遵循先例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了变化中的社会现实, 来平衡双方诉讼能力不对等的现实。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时效和效率问题

司法不仅要追求公平和公正, 效率一样具有同等的价值, 这也是法社会学视角下环境公益诉讼必须解决的问题。发电厂对于渔业资源的影响没有立即产生, 而是在日后逐渐被发现, 所以有可能导致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力就丧失了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权利的情况产生, 这个时候严格的执行民法中对于诉讼时效的规定, 有可能会对受害者权利的保护反而不利, 司法的权威性也将接受挑战。

笔者认为环境公益诉讼中对于诉讼时效应作出更为宽松的规定, 来更好地保护受害相对人的利益。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第42条之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 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算。如果当事人不知道或者不能知道的, 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十年。”所以二十年的时间在环境诉讼中是值得商榷的。

与此同时, 在法社会学的视角下, 考虑到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效率, 还应充分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 社会法学派强调法律所要促进的是社会目的, 是促进和保障社会利益, 而不在于制裁。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赔偿损失、消除影响。在环境诉讼中, 一般存在危害行为的价值正当性, 即环境污染行为与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相伴生的, 并不能一概否决, 而在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二) 社会法学派认为法律的制度、学说及其规则都只是手段而已, 应当研究如何使法律形式最适合当时当地的法律秩序问题。在环境公益诉讼中, 每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实现司法效率的模式也不同, 环境标准也不尽相同, 不可能单一模式的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以法社会学的视野去分析环境公益诉讼目前面临的困境, 是在充分研究诉讼共性问题的基础上, 突破固有的逻辑局限, 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发展路径。

摘要:本文以美国经典环境公益诉讼案例 (Storm King案) 为切入点, 在法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下分析当代环境公益诉讼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其对策, 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探索新的理论研究路径。

关键词:Storm King案,环境公益诉讼,社会法学派

参考文献

[1]陈岳琴.Storm King:美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经典案例[J].世界环境.2006年06期[1]陈岳琴.Storm King:美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经典案例[J].世界环境.2006年06期

[2]Harold J.Krent and Ethan G.Shenkman, Of Citizen Suits and Citizen Sunstein, 91Mich.L.Rev.1793 (1993) .[2]Harold J.Krent and Ethan G.Shenkman, Of Citizen Suits and Citizen Sunstein, 91Mich.L.Rev.1793 (1993) .

上一篇: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下一篇:平凡人的新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