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的事业部制

2024-07-22

日本企业的事业部制(共12篇)

日本企业的事业部制 篇1

事业部制结构又称多部门结构或M型结构, 钱得勒称其为“多分支公司结构”。它是现代大型企业常见的一种组织结构模式。在这种结构中, 企业往往按产品、服务、区域、客户或商标划分, 将相关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结合成相对独立的单位即事业部。事业部制结构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即在企业总部领导下实行分权管理。各事业部负责协调管理该分部的生产经营活动, 作为企业的利润中心, 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而企业为了使事业部不至于失去控制, 往往掌管事业部的财务权、高层管理者的任免权, 同时对事业部的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考核。

事业部制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20世纪20年代初, 通用汽车公司并购了许多小公司, 企业规模急剧扩大, 产品种类和经营项目增多, 而内部管理却难以理顺。1921年, 为了解决产品多样化、产品设计、信息传递和各部门决策协调等问题, 通用汽车公司新任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创立了新型的多部门组织结构, 使通用汽车公司的整顿和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成为实行事业部制的典型, 因而事业部制又称“斯隆模式”。

自M型结构问世以来, 越来越多的世界著名企业以不同方式采用了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如美国的杜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HP公司, 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NEC公司, 英国的罗罗公司等。1966年, 美国学者莫利尔和安东尼发现, 在对美国最大的3525家公司进行抽样调查的2658家公司中, 有82%的公司采用事业部制结构。钱德勒认为M型结构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创新之一。威廉姆森根据钱德勒对企业史所作的开拓性研究, 对M型结构做了进一步研究, 提出“M型结构是20世纪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

事业部制结构在中国企业的应用基本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事业部制在中国的应用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 但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成功的企业, 如海尔、华为、联想、青岛啤酒、美的、TCL、澳柯玛、中兴通讯、金山、中国石化、华北制药等企业, 它们都是成功实施事业部制改革的典范。据调查, 20世纪90年代末, 中国企业中就有20%的企业已采用事业部制。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事业部制。

中国企业实施事业部制改革的原因不尽相同, 有的是内部管理上的要求, 有的是对外部竞争环境做出有效反应。概括起来, 主要有六个方面原因。当然, 并不是说企业仅仅因为其中的一个原因而实行事业部, 企业实施事业部制往往是综合考虑多种原因的结果。

一、应对管理复杂化的需要

扩大规模往往被视为企业增强实力、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 企业的规模与管理的难度成正比, 与管理的效率成反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组织内部复杂程度增加, 企业内部需要协调很多层次的分工活动, 导致了组织层次的不断增加。随着层次的不断增多, 组织的效率变得越来越低, 组织中的各种问题变得越来越多, 管理和监督费用上升。为了应对这一问题, 必然要求企业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事业部制的实施就是希望以适度分权的方式来化解企业规模扩大所导致的管理复杂化。

事业部制结构对企业管理进行了重新分工, 把战略决策权和日常经营权分开, 使高层管理者从日常的行政事务和具体的经营工作中解脱出来, 专心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事业部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有较大的自主权。这一方面可以激发事业部的积极性, 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便于企业对其进行考核, 企业高层领导易于评价各事业部对企业总利润的贡献大小, 用以指导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一般而言, 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时, 就会面临管理复杂化的问题。实施事业部制的原因也大都出于解决管理复杂化的问题。青岛啤酒公司从1996年开始推行“高起点发展, 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战略, 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 在北京、上海、广东、陕西、江苏、福建等十七个省市拥有啤酒生产厂, 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但下属企业多了以后, 管理上经常出现问题, 难免出现疏忽和纰漏。由于青岛啤酒公司收购的企业遍布全国各地, 控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而这些子公司一旦出问题, 又会对青岛啤酒的整体品牌形象造成损害。为防范快速扩张产生的失控风险, 缩短管理链条, 青岛啤酒公司实行了分区事业部制管理。

二、增强企业经营的灵活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商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市场信息瞬息万变。要适应和满足客户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复杂需求, 赢得市场和获取利润, 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越短越好, 否则市场机会就会稍纵即逝。这对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变速度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取得发展的关键因素。

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式组织结构, 事业部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相当于“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化”, 事业部在总部的决策框架内, 负责本部范围内的经营决策, 包括人事、财务、产、供、销等方面的决策。由于权力下放, 事业部直接面对市场,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总部在分部经营决策及时性方面存在的不足, 有利于增强企业适应能力, 从而对市场变动做出快速反应。

1996、1997年美的在发展中遇到困难, 经营业绩大幅滑坡。1990年至1994年, 美的空调销售排名始终保持在第三名, 到1996年则落至第七位。美的当时和中国众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一样, 是直线职能式管理。总裁既抓销售又抓生产。在乡镇企业早期, 这种集权式管理发挥了“船小掉头快”的优势。但企业规模大了, 生产仍由总部统一管理, 五大类1000多种产品由总部统一销售, 就造成产品生产与销售脱节。这时, 美的选择了事业部制。事业部制改造的成效于1998年开始显现出来, 这一年, 美的空调产销100多万台, 增长80%;风扇产销1000多万台, 高居全球销量冠军宝座;电饭煲产销150万台, 稳坐行业头把交椅;小家电 (饮水机、微波炉、洗碗机等) 亦名列行业前茅。

三、改变管理失控的状况

在我国许多企业集团中, 其成员企业大都具有法人资格, 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由于采用了母子公司制结构, 集团对子公司的管理权比较有限, 对子公司的管理控制要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实现。集团内部高度分权, 造成成员企业本位主义严重, 各自为政, 不愿服从集团的领导。集团公司无法对众多成员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造成集团成员之间的矛盾、摩擦不断, 甚至于在市场上恶性竞争, 整个集团的管理处于失控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许多企业集团实施了事业部制改革。

事业部制结构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结构。所谓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是指公司经营决策在公司总部和各分支公司之间, 既集中又适度分散的结构状态。事业部制结构修正了直线职能制的过度集权和母子公司制的过度分权, 企业可以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寻求平衡。企业对事业部的管理可以通过控制事业部的财务、高层管理者的任免等方式来实现。

上海医药集团在采取事业部制结构之前, 集团可比作是“空心萝卜”式的控股公司, 麾下一、二、三、四级具有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多达数百家, 各子公司一直各自为政, 在人权、财权上都是相当独立的“诸侯”, 子公司推出的自制药品在市场上“单兵作战”, 共有3000多种产品, 而光“头孢拉丁”一项, 就有新先锋、新亚、延安制药、九福等七个牌子。集团内部的恶性竞争十分严重。上药集团可以说是“集”而不“团”。为此, 2003年上药集团按照麦肯锡的方案对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把大部分子公司纳入到四个事业部之下。

四、整合企业内部资源

在我国有些企业集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下属企业众多, 组织封闭, 资源分散, 有些企业产品雷同, 企业间不良竞争严重。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分散决策, 决策单位之间缺乏应有的协调, 公司总部也没有掌握必要的信息, 以此评价和协调各单位的计划和决策, 从而导致了各单位之间缺乏协调、资源分散的局面, 企业无法做大做强。

事业部制结构有助于克服这些缺陷。在事业部制结构的公司里, 既有分散的事业部, 又有负责协调、监控、战略性决策的公司总部, 从而保证了必要的协调和控制, 事业部的决策往往要在公司的总体规划框架下做出, 由集团集中配置资源, 从而改变了下属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 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华北制药集团“八五”以来大的技改和新建项目都采取设立合资、合作子公司的形式, 一些新购并的公司也基本保持了其原有的组织形态。集团独立核算实体多, 共有40家分公司、子公司, 很多规模小的子公司也功能齐全, 造成了组织资源分散。一些公司之间存在业务交叉、产品雷同的问题, 部分医药中间体、抗生素原料药和制剂、VB12都有两个以上的公司生产, 导致了内部竞争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此, 华药集团从1999年开始探索试行事业部制, 2000年元月, 制剂药、淀粉糖VB12、抗生素原料药三个事业部先后开始运作。

五、建立独立核算机制

在我国许多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单位不是独立核算单位, 没有经营权, 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因此, 各部门对企业高层存在很大的依赖性, 市场意识、成本意识比较薄弱, 资源浪费严重, 在分配制度上搞“平均主义”、“大锅饭”, 各部门干好干坏一个样, 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致使企业效率不高、人浮于事, 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由此, 企业产生了引入市场机制并在一定范围内模拟市场运行的动机。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就是这一要求的反映。

事业部制改革把企业分成若干单元, 给予每个事业部独立经营的权利, 实行独立核算, 从而打破了“大锅饭”,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收入分配混乱的现象。由于企业员工收入与所在事业部的业绩挂钩, 也激发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成本意识、市场意识明显提高, 资源浪费现象也大大减少。1991年前, 北京开关厂职工市场意识淡薄, 仍按计划方式运作, 销售乏力, 产品积压, 企业亏损严重。为了摆脱这种局面, 北京开关厂打破已形成40年的工艺车间模式, 以生产的高压电器、中压电器、低压电器、开关板四类产品为对象, 把原来的13个车间改建为4个产品事业部, 变原来的“大锅饭”为各事业部分灶吃饭, 独立核算成本, 独立组织生产销售, 增强了各事业部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职工的市场意识, 使企业迅速扭亏为盈。

六、培养和激励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规模的扩大, 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 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 企业在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同时, 必须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为了留住人才, 企业必须创造人才成长的空间, 给予他们充分的决策权力。

事业部制变革必然会导致一些原来的部门级领导升任为事业部经理, 各事业部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经营管理系统, 事业部经理可在总公司政策允许范围内对生产全过程统一管理。对他们而言, 这不仅仅意味着责任和权力增大, 更意味着领导性质的改变。由于事业部自成系统, 自主经营, 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企业, 事业部经理要经受企业高层管理者面临的各种考验。这无疑为内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且, 各事业部自主经营, 独立核算, 便于评价各事业部经理的业绩, 事业部之间的可比性利于形成“赛马”机制, 激励经理人员的成长, 企业总经理可以根据各事业部经理的表现选择接班人。1997年, 美的实行事业部制改革, 将经营中心下移, 实现了组织扁平化;2002年, 美的将家用电器事业部按产品分拆为四:风扇、饮水设备、微波炉和电饭煲事业部, 从以前的六大事业部变为九大事业部。2002年10月, 美的冰箱事业部正式从空调事业部拆分出来。2003年, 美的事业部制结构再次变革。美的集团的不断变革使未来充满变数, 而正是这些变数, 为经理人创造了无数的机会, 培养了人才, 留住了人才, 使优秀人才迅速成长为企业的管理者, 美的制冷高层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而一般管理层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

权变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究竟应采用何种组织结构, 应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 不可能有普遍适用的结构模式。事业部制结构也是一样, 选择合理的组织形式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考虑企业的生产性质、规模大小、产品种类以及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因此, 实施事业部制改革不能是感时髦,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 从解决问题、提高效益的角度出发,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

日本企业的事业部制 篇2

说到会计我们一般都会想到的是企业会计,很少关注到预算会计这一领域,而预算会计中的事业单位的会计谈到的就更加少了。但是随着这些年国家在预算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这让社会各界都对政府部门的支出有了更多的关注,自然事业单位的会计向更加透明的方向转变中。与事业单位会计相比,企业会计更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企业的效益直接牵涉到各方的利益。事业单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其本身发生的业务的一种记录,并没有对后期的业务有多大的影响。

对于一个事物或者现象来说是同中看异,异中取同,我看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是这样的。同样作为会计下的分支,它们都具备了会计的基本框架。会计基本前提:会计主体、会计期间、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也有会计的一般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配比原则。在相关的会计要素中有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项目。在经营方面,它们的会计处理方式几乎是一样的。

那么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存在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利润是企业能够继续维持生产经营的动力,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生存。事业单位则是追求收支的平衡,尽量不出现比较大的结余或者赤字。事业单位会计组织系统可以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等三级。但是作为企业单位没有这样的组织体系,企业会计虽然有母公司、子公司或者母公司、分公司之分,但并没有事业单位会计中向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和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企业会计中的母公司对分公司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分公司自己的独立的,不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对母公司的决定要积极执行,这一点和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体系中的上下级有类似的关系;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就不是这样了,子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对公司的运营有独立的执行权,只是在宏观的方便去把握母公司的政策。

在收入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也有很大的区别。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渠道有来源于财政、上级、业务活动、附属单位缴款以及其他收入,企业的收入的来源有营业收入和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入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很明显事业单位收入主要来源财政收入,它的特点也体现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上,财政部门的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方式表明了其收入的来源;而企业的来源主要经营业务的收入。费用、支出、成本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耗费,然而事业单位是通过支出这样科目进行核算。这点可以看出企业的核算耗费方面比事业单位更加的细致周全,对企业后续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有很好的数据支持。

事业单位和企业在会计报表日或年终对净资产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企业会计通过本年利润科目对收入和费用、成本进行结转,并对盈余和亏损处理方式不同。对盈余转到未分配利润以及提取各种公积金和分配给股东的利益。而事业单位会计通过对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然后用结余分配进行结转。最终的结余留在了事业基金和专项基金里。

企业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对比 篇3

关键词:工资制度;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划分管理是中国特有的模式。

而对于任何用人单位来说,工资制度都是关乎单位活力、利润、长远发展动力的大问题,任何改革也要处理好工资方面的改革。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如月酬薪、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工资制度是指与工资决定和工资分配相关的一系列原则、标准和方法。它包括工资原则、工资水平、工资形式、工资等级、工资标准、工资发放内容等。我国的工资制度是国家依据按劳分配原则所指定的劳动报酬制度,体现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关系和分配原则。

员工的酬薪是个人行为导向的重要目标,是产生工作动机的源泉和激励劳动效率的主要杠杆,而且决定着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与配置。此外,由于工资直接关系就业这个大问题,它也就关系到了社会的稳定。

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对对单位经营发展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事业单位的工资发放都必须遵循按劳取酬、同工同酬、外部平衡、合法保障等原则,充分发挥工资的补偿功能、刺激功能和经济调节特备是合理调配劳动力的功能。合理的工资制度不仅激发了员工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维护了员工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单位自己的长远的发展。

由于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性质、宗旨、工资来源等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二者的工资方式有不同。

工资的分配和高低又涉及到公司成本和员工收益的关系。对于员工来说,工资是他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不但希望公司确保工资的基本性、稳定性,而且希望越多越好。而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工资定的过高,会增加管理运营成本,影响公司盈余或削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假若企业工资定的太低,就在人力市场上处于较弱的竞争地位。因此企业要处理好长远利益于眼前利益的关系,既不损害员工的利益,能保证员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质量,而又保证企业足够的资本,使企业有能力进行扩大再生产等活动。

企业工资制度面对的问题除了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外,还有员工劳动过程中会出现只注重产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企业的工资制度改革可以尝试把个人绩效同团队绩效结合起来。团队绩效是员工工资与组织、团队整体效益挂钩的工资制度,有利于员工之间的合作,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的结合,既可以避免员工只关注个人而忽略团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又可以避免“搭便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但此次项措施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确保工资制度不是过于复杂化,否则在实施过程当中会有很大的困难。

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是在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针对不同人员所建立的有别于国家机关的工资制度。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市场机制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工资分配制度,发展的趋势是岗位绩效工资。与企业的工资制度明显不同的是,对社会公益型的事业单位,工资基金完全由国家包起来,实行统一的工资制度,工资增长由国家财政予以保证。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很多部门平均分配的工资总量使平衡有余、弹性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单位职工往往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工资很难有渐长,都是在吃国家的“大锅饭”,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后勤人员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因此改革的方向就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破除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平均主义的观念,确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人分配政策和体现效率原则的工资分配政策,并且要根据岗位特殊性,建立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分配机制,实行分类管理,采用相应的工资结构和工资形式并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调控,以有效激励各类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着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管理体系。绩效工资主要是在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增加绩效考核的部分,以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为目的,进行职工的工资收入的调整。此项举动有利于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调动和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起收入与岗位、职责、贡献大小挂钩的分配机制,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工资制度改革主要是解决怎样能够更合理地组织分配并及时调整各类工资关系。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对获取行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日益凸显,工资作为一个重要杠杆,发挥着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合理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等等职能。通过工资的分配,应该让人们看到用人单位强化企业管理,注重工作实效的态度,以及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立场。

工资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牵涉面广,需要解决的矛盾多。工资制度只有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和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汪亚君.刍议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制度改革[J].现代商业.2007.06

[2]朱传伟.实施全面薪酬战略留住并激励企业员工[J]商业经济.2009.02

日本企业的事业部制 篇4

一、适合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事业部模式和特征

我国钢铁企业经过近70年的发展, 无论在产业规模, 还是在产品质量、数量、品种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惊人成绩, 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为我国GDP总值跃升世界第二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管理上,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管理办法被引进和采用, 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继建立。我国钢铁企业走向了同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管理道路。它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大型联合化、管理现代化、产品精细多样化、企业内行业分工精细化、业务管理集中一体化。在这样一个大型联合化的钢铁企业推行事业部制, 比照现已推行或实行的企业样本和理论探讨, 事业部制的模式应该是有以下几种:

1.以行业划分组建事业部。如上海宝钢就以服务钢铁生产的行业为主成立了钢铁生产服务事业部, 将设备维检、设备大中小修、产品包装等行业纳入其中;以钢铁生产副产品、废旧资源回收、利用行业为主, 成立资源再生利用事业部;以后勤、服务行业为主成立后勤服务事业部, 将厂区绿化、食堂、澡堂、车辆管理纳入其中等。他们的经营思路是以服务为产品, 担任服务钢铁生产任务, 按市场化运作, 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形成服务创效中心。按照这一模式进一步细分, 可以以厂内铁路运输行业为主成立铁运事业部, 以汽运行业为主成立汽运事业部等等。变行业行政管理为市场化运作, 以利润创收调动行业积极性。

2.以产品系列划分组建事业部。如河北承钢以三个主体轧钢厂按产品划分成立了三个事业部, 把原来的生产成本中心变为生产效益中心。但就我国现有多数钢铁企业来讲, 按产品划分事业部, 具备条件的可按事业部制运行规则实现产、供、销、研一体化, 实现完全市场化经营, 成为真正的利润中心。对于多数企业产品来讲, 由于企业生产大型联合、业务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 铁、钢、材联合生产, 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统一对外, 按产品划分组建的事业部就存在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两头在内或一头在内的现象。如炼钢产品, 实行统一销售企业的轧钢产品, 实行原料统一采购的企业的炼铁产品, 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两头在内, 形不成真正的利润中心。要解决这一问题, 改变大型钢铁企业联合化生产决不可能, 放弃统一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将搅乱现有钢铁生产经营秩序。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探讨尝试产品事业部内部模拟市场机制, 来解决这一问题。基本思路是:企业内事业部之间按照市场机制, 把上下生产线当做用户, 把原有的原材料供应部门和产品销售部门当做社会市场, 生产上下线之间, 产品事业部与公司原料供应部门、产品销售之间实行半市场化运作, 即同等质量的原材料、上下游产品必须内供、产品必须内销, 但价格社会市场化。产品生产事业部有权按照社会市场价接受原料供应、销售产品, 核算利润。同时, 在接受生产服务和废旧资源处理时, 有权按照社会市场价核算。使按产品组建的炼铁、炼钢、轧钢等事业部, 按照此思路运行, 在此基础上形成内部模拟利润中心。

3.以生产地理区域组建事业部。对于大型跨区域钢铁企业可以以区域组建事业部, 发挥区域优势, 形成区域利润中心。对于适合建立子公司的区域企业可实行母子公司制, 以合理享受地方税收和区域优惠政策。

以上适合我国当前大型钢铁企业的事业部模式, 具有明显的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 那就是行业性和内部模拟市场化特征。这是大型联合钢铁企业生产性质决定的。在钢铁企业推行事业部制, 必须认真把握这两个特征, 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规定, 建立完善的制度, 确保事业部制的良好运行。

二、钢铁企业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体制的优势

1.行业事业部制可最大限度地优化行业资源配置, 发挥有限行业资源的最大效益。拿生产服务事业部为例, 事业部统一调配公司生产服务资源, 可以做到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避免各自为战、分散配置造成的人力、设备闲置浪费。按照市场化运作可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服务成本, 增强创效积极性, 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产品事业部将原来的生产成本中心变为生产效益中心或模拟效益中心, 可极大地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提高生产企业领导的效益意识, 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增强把握市场、开发产品的主动性, 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全面增强基层管理干部的全面管理能力, 促进企业整体创效能力提高。

3.在事业部间推行内部市场化和半市场化, 可促进产品质量提高和生产成本下降, 形成有序良性竞争, 用市场机制促使原料供应和上下线产品优质低价, 生产服务优质低价。产品销售高价促销, 把市场压力层层分解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调动企业所有积极因素应对市场挑战, 参与市场竞争, 促进钢铁企业早日走出困境,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事业部制可充分发挥事业部领导层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使企业高层管理者从繁杂的生产经营事务中解脱出来, 集中精力研究钢铁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 谋划钢铁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转型, 保持企业长久持续发展。

三、结语

日本企业的事业部制 篇5

事业单位创办企业,是完成事业任务之外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资产是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市一些市级事业单位利用人才、专业、技术和设备等条件,独资或合资兴办了一些企业。近期,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这些事业单位创办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保证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加强对事业单位创办企业的管理与监督。

一、市级事业单位创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截止2012年末,我市市级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共有?户,企业资产总额?亿元,负债?亿元,资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亿元,其中国有资本?亿元。虽然市级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数量不多,但企业的主营业务比较繁杂,涉及农业、园林、商业经贸物流、清洁服务、机械修配、测绘制图、电影电视、报刊、出版、印刷、广告、旅游酒店、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房产开发与中介等20多个细分行业。从总体上看,我市市级事业单位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规模不大,经营不稳定,经营状况不佳,有的长期处于停业状态。

从企业规模看,在?户企业中,资产总额过亿元的企业只有? 1 市房屋臵业担保有限公司(?亿元)和?广电网络有限公司(7.08亿元)2 户企业,这2户企业的资产额占全部事业单位创办企业资产总额的77.7%;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户;资产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企业9户;资产在100万元至500万元的企业19户,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5户。

从经营收入看,2012年,市级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58032万元,其中收入超亿元的只有?广电网络有限公司1户企业,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24976万元,占市级事业单位创办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43.04%;在其余企业中,收入超千万元企业有6户,分别是:有限公司(8980万元)、…..商务酒店有限公司(1543万元);收入超百万元的企业21户;收入不足百万元的企业20户,有10户企业全年没有收入。

从赢亏情况看,在?户企业中,赢利企业?户,利润总额?万元,其中,盈利超千万元的企业有3户,分别是?网络有限公司(?万元)、?房屋臵业担保有限公司(?万元),这3 户企业利润总额?万元,占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利润总额的84.6%;赢利超百万元的企业有2户;赢利超10万元的有9户;赢利10万元以下的企业14户。有25户企业亏损,亏损面为46.55%,亏损总额?万元,其中亏损超千万元企业2 户,分别是:?资产经营公司(亏损?万元)、?电视有限公司(亏损?万元);亏损超百万元的有5户;亏损百万元以下的企业18户。5户企业由于未开展业务,2 没有发生收支,财务成果体现为盈亏持平。

二、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晰。有些所谓的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并非真正是事业单位投资创办,而是行政单位出资创办,主要是在按照国家规定剥离行政单位创办经济实体时,将其挂在某事业单位名下,而产权关系没有划转。这样的企业有的仍由原出资的行政机关进行管理,有的由于出资人缺位,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还有的事业单位出资创办企业,投出的资金或资产没有记入对外投资。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一部分企业确为事业单位出资创办,但在相关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中却没有将该项投资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填列,导致所办企业出资人缺失,产权关系不清,事企不分。

(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市事业单位所创办的企业中,除个别规模较大、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外,大部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的企业虽然表面看具备了法人治理结构特征,但实际工作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等职责划分不明确,股东大会、监事会作用有限,甚至形同虚设,难以发挥互相监督、制约的作用。

(三)企业市场主动性不足。企业本应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组织形式和对市场最为敏感的经营主体。而我市事业单位创办的企业,有的依附于出资的事业单位,有的事企不分,有的企业 3 管理人员身份仍在原事业单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直接导致了企业竞争能力不足。另外,有的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实际上是原事业单位某项业务的剥离或延伸,有的则依赖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影响力来开展,如果离开了事业单位的影响和庇护,企业经营难以为继。

(四)缺乏对企业管理者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创办企业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来看,对企业的监管、指导明显不够。有的企业虽然名义上隶属于某部门或单位,但这些部门和单位疏于对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管理者的收入与经营效益不挂钩,工资每月定时定额发放,干好干坏一个样,处于松散管理状态,造成管理者缺乏经营好企业的动力和压力。

(五)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二是虽有相关管理制度,但制度内容涵盖不全。同时,在制度的执行上,往往变成了一纸空文,给企业的健康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带来隐患。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看,除规模比较大的报业集团所办企业、广电网络公司等几户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及报表填报审核比较规范外,大部分事业单位创办企业财务基础工作薄弱,没有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2012年财政部门要求所有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必须编报年度财务会计 4 报告,但从编报情况看,许多企业存在漏报、错报问题,不能真实反映该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六)企业长期不进行利润分配。事业单位投资创办企业,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投资获取收益,补充事业经费的不足。但由于出资的事业单位大多是财政安排经费的单位,其获得的投资收益纳入单位预算后,会使财政拨款相应减少,一些事业单位向投资企业收取投资收益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有的企业出资人缺位,有的企业与事业单位事企不分、财务关系不清,无法进行利润分配。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各盈利企业均没有向出资的事业单位分配利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政府收入的流失。

三、加强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财务和国有资产监管的建议 为了理顺事业单位与所办企业的产权关系,降低投资风险,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加强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管理与监督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事业单位创办企业进行清理,明确企业产权关系。要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对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开展产权登记,对市级事业单位创办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的,其所办企业相应退出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序列,并按照产权关系,明确出资人。对发展前景较好的,通过积极培育,引导其规范运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和出资人职责。对没有发展前景,多年亏损或微利,以及长时 5 间处于停业状态、但具备改制条件的企业,退出国有投资。对不具备改制条件的困难企业,及时进行撤销清算,防止资产继续损失。对出资人不明确的企业,明确出资人,落实出资人责任。

(二)实行事企分开,完善事业单位创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要实行事企分开,真正按照企业化、市场化规则运作。对事业单位独资和控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按照被投资企业章程的规定,派出董事、监事和相应的经营班子成员,全面负责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参股企业,要向被投资企业派出法定程序选举产生的董事、监事,参与和监督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事业单位所创办的企业必须与出资的事业单位在资产、财务、人员等方面彻底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三)落实事业单位对企业的管理责任。要明确对事业单位创办企业的监管职责,使主管部门和创办单位各司其职。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应对所办企业的资金、资产安全负责,确保对外投资的保值增值。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密切关注被投资企业的借贷、投资、担保和委托理财等行为,防范对外投资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单位应指定职能部门负责对所投资企业的管理,定期组织投资质量、投资效益和投资风险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研究和采取相应措施。

6(四)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明确被投资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出资创办企业的事业单位应当制订所投资企业管理人员经营业绩考核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对独资企业、独资公司、控股公司的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年度和任期考核,按照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效益与发展相结合、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权利和责任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设臵考核指标及其权重,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事业单位创办的独资企业、独资公司、控股公司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将企业管理者的薪酬与经营业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结果挂钩,并对企业工资总额实施监督控制。事业单位应每年对被投资企业下达业绩考核指标,年终对被投资企业经营班子进行考核,提出奖惩和任免建议。被投资企业经营班子要定期向投资单位报告企业日常经营状况,对重大采购、重大资产出售和处臵、诉讼及仲裁等事项要及时报告。

(五)督促被投资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严密的操作规程,做到各项经济行为有章可循,各环节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明晰。企业要及时向出资人、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财务会计报告,接受出资人的检查和监督,并向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时提供企业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信息。

7(六)建立规范的企业利润分配制度,防止政府收入流失。事业单位创办的企业,要在企业章程中明确规定利润分配办法和分配比例。符合《企业财务通则》和《公司法》利润分配规定的,原则上应每年向投资人分配利润,其中,独资企业、独资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应报出资的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批准;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由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定。利润分配方案应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当年不分配利润的,应当说明不分配的理由和依据。

日本企业的事业部制 篇6

——为传授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原正市坚持不懈20年,访华63次,跨经30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指导,累计在华工作1800多天;引发了中国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鼎盛时期,全国每年有2亿多亩水稻因此受惠。

已故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1917—2002),是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农业奖章、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黑龙江省荣誉公民。

原正市是日本北海道岩见泽市人,1938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后在北海道从事水稻试验与技术推广工作,是日本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退休后加入日本北海道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交流协会,义务到中国试验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自1982年至2002年20年间,应邀63次来华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为提高中国水稻产量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位身材矮小的日本人,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形象却很高大。

1982年,他第一次赴中国黑龙江海伦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在扎音河乡东太村搞水稻育秧试验。开头几年,到中国的往返机票和其他的一切费用均由原正市自己或依靠他的兄弟解决。当时的卫生条件差,来中国的第一年,他28天没能洗上一次澡,每周6个工作日,吃住都在当时的生产大队。那时条件不好,因为没有冰箱,鸡鱼肉之类只有用竹筐装好吊放在深井里,借冷水保鲜。早春时节尚可,可一进五月,天一热,这些肉类便很难保鲜了。结果把原正市吃得上吐下泻,直发高烧。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原正市仍然顽强坚守了6个月,直到水稻丰收获得成功。

此后,为了将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到中国大江南北,他坚持不懈20年,跨经30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指导,每次来到中国,一下飞机,就奔赴田间,累计在华工作1800多天。

1989年11月16日,原正市来到承德市隆化县。在张三营镇河东村,原正市顾不得寒风瑟瑟,向前来迎接他的乡亲们鞠躬行礼后,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整治苗床,给他们讲解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此后,他多次来隆化,每次来的时候他都会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兄弟讲解技术,还麻利地换好工作服,走入稻田,摸秧、抓泥,为农民们做示范,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老原”。“旱育秧”技术的推广,使隆化人种稻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十几年来,全县的水稻种植面积已从原先的不足8万亩扩大到19.2万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以上,最高的达900多公斤。农民们对这种变化描述得很形象:“过去我们一分地收一塑编袋(25公斤),现在1分地是一麻袋(75公斤)。”

水稻旱育稀植是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增产的栽培技术,比常规种植平均每亩要增产10%以上,被农业专家誉为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这项技术经过他和中国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得到了推广应用。到1998年,中国的水稻旱育稀植面积达到了年2.03亿亩。仅上个世纪90年代,原正市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就为我国累计创造了2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1998年11月30日,原正市作为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日本农业专家之一,在日本札幌花园饭店,受到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会见。当时,已经81岁的原正市充满感情地说,一开始也确实碰到了一些困难,但中国人民對他非常热情,使他很受感动。每次看到中国农民因为使用这一技术获得了丰收,露出笑脸,这对他是最大的安慰和满足。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今后要继续为日中友好作出自己的努力。

浅谈日本的环保事业 篇7

1 日本环境保护的特点

1.1 立法是日本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 日本倾力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对环境保护并不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能源消耗量大增, 公害问题日益突出, 特别是日本“三大公害病”的出现, 使人们逐步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代价”。从20世纪60年代起, 日本的环境污染受害市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诉讼, 媒体也参加进来追踪报导有关污染事件, 日本许多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反对污染环境的民间组织。一方面, 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环境质量标准以保护人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根据地方情况制定地方法规, 细化标准。日本通过法律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环境计划, 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20世纪70年代, 日本逐步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等政策机制, 建立和形成一些有竞争力的生产环境保护设备的企业, 人们的观念从防止公害转变到保护环境, 从而进入到环境保护时代。在一系列缓解污染的政策实施下, 日本的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在经济发展优先观念的影响下, 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 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因此污染现象并未得到真正的抑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 环境管理发生了观念上的变革, 从经济优先转为经济与环境兼顾。日本政府颁布了“环境基本法”、“节能法”、“再循环法”, 旨在推动日本社会、经济和环境向可持续方向发展。1994年, 日本出台了《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 致力于在21世纪建立循环型社会系统。

1.2 完善的财政与技术支持机制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保障

日本政府普遍采用补贴的形式对企业建立防污设施进行资金支持。20世纪60年代, 中央政府先后通过日本发展银行、小商业财金公司、人民财金公司给企业提供软贷款, 随着需求的增加, 政府又设立了污染控制服务公司, 即现在的环境事业团。其使命是针对环境问题, 对私营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技术和财政上的支持。环境事业团通过日本政府的财政与投资贷款计划, 主要从事建设和转让项目、贷款项目、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全球环境项目。同时, 地方政府也为污染控制提供贷款计划。日本政府采取的另一项财政支持手段就是免除税收。政府指定某些环境污染严重、需要采取措施的地区有资格获得地区环境污染控制计划的资助, 并可获得比未指定地区优惠的政府资助。根据该计划, 指定地区现有工厂的扩建及新厂的建立都受到限制, 并且鼓励现有工厂在合适的地区重建厂房。

1.3 企业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1961年日本制定的“特定工厂控制污染组织法”规定, 那些排放烟尘、废水、噪音和震动超过法律有关规定的工厂要对其污染控制计划负主要责任。另外, 每个企业需要配备专门的环境管理人员。这一阶段企业是被动地按照法律进行环境保护, 因此, 效果并不理想。日本工矿企业的废弃物数量曾一度到了没有堆放场所和无法处理的地步。为此, 日本采取了规制机制和支持机制并举的政策, 且发挥了有效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企业由“被动治污”转向“主动治污”, 重视开发环境模拟技术与环境协调技术, 从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最初环节就把环境保护纳入其中。

经验表明, 企业越多地投资于污染控制, 管理反而变得更加有效和有力。例如, 汽车行业为了应付当时制定的最严格的排气规则, 估计产品的最终价格将上涨10%, 当时认为需求的下降会导致生产的整体下降。结果恰恰相反, 通过采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措施, 汽车行业不仅在提高汽车的品质上获得成功, 特别是能源效率和管理方面获得了成功。尽管价格升高了, 需求仍持续增长。污染控制投资在短期内极大地增加了公司的利润。经验证明, 越早进行污染控制, 污染控制投资越早, 总成本就越小。

2 日本环保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由日本环保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日本内阁府“关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专门调查会”最近发表中期调查报告, 主张把“零排放社会”作为全民的共同目标, 积极发展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技术, 构筑合理的循环型经济社会体系。报告还提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日本应该制订长期战略, 开展全民运动, 到2050年把家庭和产业排出的废弃物减少到目前的十分之一, 即大约730万吨以下。

去年, 日本政府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及多项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法律。内阁府的这个专家小组就是为了促进具体而有效实施这些法规而设立的。

3 环保节能正成为中日经济交往中的重头

日本企业通过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对节能环保的研究, 已经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相关技术。如今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节能降耗成为与经济成长并重的一个目标时, 日本环保节能的技术在中国全面开花, 有了基础。中日在环保节能方面的合作, 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也是超越民间感情出现对峙的一个有效途径, 让中日国际分工格局更加明确。

按日本方面的统计, 单只算节能技术, 中国的市场规模为30万亿日元 (约2万亿人民币) 。中国对节能环保技术有巨大的需求, 日本有现成的相关技术, 这种合作当然对双方都有利。瑞穗综合研究所亚洲调查部主任研究员铃木贵元说:“只要日中双方能明确责权利, 两国在环保节能方面的合作前途很大。”

结束语

在中国, 环保同样是被人所关注的话题,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而致用。孔子说:“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创造一个美丽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胡智慧.美佳学校.日本地理概括.大连美佳外语学校, 2004, 2, 7.

[2]井村秀文.世界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3]山田行雄.日本之窗.www.jpwindow.com[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企业家成就事业的道器变通 篇8

按照中国古代文化的讲法, 一项事业的完成需要有一套体系, 这个体系就是道器变通。《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错 (措) 之天下之民, 谓之事业。”

企业家的道器变通, 既有国人成就事业的共性, 同时也有其个性。

首先, 企业家必有其道。任何一个被称做企业家的人, 必定是一个有信念, 并加以固守的企业领袖。前不久去世的台塑集团的掌门人王永庆固守了一生的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 只求合理, 不问结果。”没有这样的务本精神, 王永庆不可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其次, 企业家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在韦尔奇执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20多年里, “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理念, 始终统领他和通用电气的思想和行动。通用电气旗下的十几个事业部, 都是世界第一或第二, 不是的就把它卖掉, 一定要发展、培养出世界第一或第二的产业来!这种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坚定的文化意愿, 其结果在器物层面上的必然反映就是企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丰富与优化, 包括企业股价的增长, 这是市场看得见的“器”。没有这样的“器”, 也就没有韦尔奇, 也就谈不上通用电气的持续辉煌。韦尔奇的做法, 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做大做强的依据和样板。这就是企业家抓住了企业的基本要求。企业的本色就是生产物质财富, 满足市场需求。那么在一个行业里, 在一个区域里, 哪家企业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物美价廉, 毫无疑问, 市场会奖励这家企业, 给它更多的回报。所以, 任何一位企业家都必须在他的“道”的引导下, 创造有形的物质财富。“器”是“道”的体现, 没有“器”, “道”也就空空如也。“器”是企业家成就事业之基。

再次, 企业家的核心优势是善变。熊彼特用了一个很好的名词来阐述企业家的“变”, 那就是:创新。企业家创造性的破坏, 无非就是创新的过程。企业家正是通过“变”来化解危机、突破困境、开拓市场。企业家从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始, 每一个阶段的起点都是思维创新, 他们的根基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没有创新, 企业家就没有活水源头, 所以“变”是企业家成就事业之源。

最后, 企业家的事业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必须组织一批人, 去推行他的“道”, 去实现他的“器”, 去完成他的“变”, 这就是“通”。企业家能否将一个企业做成一个真正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 最终还是在人力资本管理上。也就是说, 企业的一群人, 不是各唱各的调, 各吹各的号的乌合之众, 关键要靠企业家通过创新和组织, 把他们个人的“道”变成企业所有人的“道”, 从而形成有共同愿景的团队。一个企业真正拥有了大家共同奋斗的精神, 这个企业才有灵魂, 就像麦当劳这样的企业可以开到世界各地, 因为它靠它的灵魂去推行它的事业。企业只有这样, 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企业家的事业才能通达。这样, “通”就成了企业家成就事业之魂。

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篇9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会计行业的多个分支也随之产生, 它的主要责任是提升人们管理平常财务活动的能力, 会计工作按照利用范围上包括企业类以及非企业类, 后者又被称作预算会计。一般农业, 工商以及金融方面都有会计行业或会计职责的划分。用来整理, 反应, 规划, 各个领域当中关于资产的流通, 不同的会计针对于不同的企业单位, 产生不同的职能。拿预算会计来说, 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 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不属于物质生产部门, 也不直接给予物质产品, 而作为经济结构中的上层建构, 从事调配人员的生活生产当中的活动, 对于生产活动的重要性体现在带给其沟通交流, 因此, 能够看到事业与企业单位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个有物质生产能力, 一个属于经营方向的能力。事业单位的经济回报性要求不高, 作为宏观调控的部门, 由个人或单位派出进行参加公益性和社会性的投入, 宣传思想, 向外放款的是单向性的, 不求得到直接利益。即使本单位本人已经退出活动也不要求返还现金, 在业务上的劳动也都是单向性的。一些收费活动都有名目, 而不是作为同等交换的劳动收益。其支出费用取自国家。依靠国家作为经济后盾。追求社会效益, 在记录报告以及测量工作中的目的也都是基于社会效益。

2 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从上文可以得出会计行业两大分支的不同之处, 即失业单位强调公益性, 讲求社会效益的推动和扩展, 是预算会计的有效组成部分。这和企业会计之间的区别较大, 但是一部分事业单位也具有生产的功能和收益的功能, 因此, 应当在理解大方向的基础上掌握事业单位的具体细节。使人们更充分了解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的差距。

2.1 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会计预算活动应当以不同的基础来划分, 由于事业单位和预算会计的被包含关系, 可以灵活操控实际状态, 用权责发生和收付实现两种制度来进行工作, 因为事业单位能够在完成业务以及辅助工作以外而有权力不独立的核算活动, 因此, 对于绝大多数不具有营利内容的单位来说, 都利用收付实现制度。在两种因素综合的单位, 就是既有营利又有非营利任务的单位, 可以根据两种任务分发两种制度。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2 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 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 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 所以, 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2.2.1 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

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 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2.2 收入、支出 (费用) 。

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 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事业单位的资金消耗是根据所涉及的业务活动来安排的, 其方向是直线向前, 追求公益效果的, 不求回报, 而企业费用是支撑经营管理的必然花费, 并通过管理过程取得循环回报。目的是直接的经济利益。

2.2.3 利润。

利润是会计工作能够带来的经济效果。利润是针对企业所特有的。也是由于其所追求的经济效益而开展设定的, 因此这一要素在事业单位中是不具有的。没有设置的依据。

2.3 会计等式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 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 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与所有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 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 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于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下拨的款项, 所以需对各项资金的耗费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 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柳生, 因此, 必须采用动态的等式,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是以该等式作为主要依据。

2.4 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首先, 事业和企业单位之间在部门管理以及流程方面还有较大差异, 相比较来看, 企业单位因为注重实际效益, 所以更加精细以及规范, 而事业单位较为概括, 在内容以及名目上的数量都很少, 形式也很简单。其次, 在对某些性质相似的业务上, 也存在步骤上的不同。比如在非油性资产以及一大部分的固定资产的计算上就有较大的差别。再次, 核算的内容上, 事业单位没有成本核算这一项。即使是作为营利性的某些单位也仅仅有内部核算。

3 结论

总的来说, 会计工作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状态上都有所差异, 在企业会计出现新准则的情况下, 事业单位也应当加快脚步, 推进自身的改革变化, 从未来现象来说, 二者会逐步缩小差别, 但由于两种单位的性质不同,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差距依然存在, 不会消除。

参考文献

[1]崔秋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2) .[1]崔秋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2) .

[2]张淑霞.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1 (6) .[2]张淑霞.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1 (6) .

[3]王春红.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侧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 2008 (27) .[3]王春红.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侧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 2008 (27) .

日本企业的事业部制 篇10

关键词:煤炭企业,档案管理,发展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不断整合, 对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记录企业发展原始记录的档案的发展更是迫切的摆在了煤炭企业的面前。如何更好更快的发展煤炭企业的档案事业, 更好地为煤炭企业的各项工作提高更好的信息保障, 本文在对当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对档案事业的有效发展提出了几点措施。

一、我国煤炭企业档案发展的现状

虽然我国对新时期的档案管理提出了“强化收集, 简化整理, 细化检索, 深化利用”的要求, 但对于许多的煤炭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

(一) 档案意识比较薄弱

在当前的煤炭企业, 仍有很多的人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不管是在文件的起草、打印, 还是在归档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二) 档案管理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当期煤炭企业的档案管理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 特别是在档案管理人员配置这一方面, 人员流动性大, 知识老化, 思想保守, 缺乏新的技能;

(三) 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

档案管理的有效运行需要强有力的制度规范作为保障, 虽然大多煤炭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但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不够完善, 特别是对许多细节性的问题没有涉及到

(四) 软硬件不够完善

仍有不少企业把档案管理作为一种负担, 随便的应付了事, 在档案管理的软硬件上都没有给与相应的配套设施。

当前煤炭企业档案管理的水平与国家的要求以及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煤炭企业档案管理的发展策略

为了提升企业档案管理的需要, 更好的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更有效的信息, 下面将在参考先进企业档案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对如何发展煤炭企业的档案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一) 加强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员的档案意识

档案管理要想发展的好, 首先就是要提高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对于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 应该定期的对员工进行档案管理宣传, 不仅要是他们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而且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宣传档案法, 提高全体员工、企业法人的档案法律意识, 自觉的参与到档案管理中来, 形成广泛的档案管理基础。

(二)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及职业素养

随着档案管理水平及硬件设施的不断提升, 对档案管理人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应该配备好的档案管理人员,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在配备时, 一定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的更换, 以免影响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人员层次上, 应该引进高层次人才, 改善档案管理人员的人才结构框架, 提高档案的编研质量。在平时还要注重档案管理的人员的自我学习和培训, 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档案管理团队, 把学习作为终身的任务, 以学习促进创新, 以创新带到学习。以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老提高煤炭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 为煤炭企业的良好发展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 建立完善的规则制度

完善的档案管理规则制度, 应该是一个体系, 涉及到档案管理的各个方面, 主要包括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等, 它们之间应该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闭合的管理体系, 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运行的规范健康。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 必须建立档案管理的领导岗位责任制, 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不同档案的管理规范, 并把对它们的考核最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

(四) 进行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建立信息化档案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对于档案的利用也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成为大家永不关门的档案馆。显然信息化档案馆的建立是以必要的软件、硬件设施为基础, 以规范化的强制制度为保障。

(五) 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当前煤炭企业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已经远远落后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档案的收集范围、收集的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 档案的开发更是微乎其微, 以致在对档案的利用上存在很多的问题。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 在编研上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汇编, 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和挖掘, 在利用上处于被动的局面。因此, 为了实现档案的服务功能, 最重要的事就是加大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力度, 对档案进行精确的分类, 深入的开发、编研, 建立清晰的目录, 提高服务的质量。当然这所有的一些都是建立在领导的重视、管理人员的精湛技能和相应的硬件基础之上。

我国煤炭企业档案管理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需要我们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的去思考, 放宽眼界, 不断的吸收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 化为己用。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适合自身的档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论企业文化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篇11

關键词:企业文化 事业单位 应用

企业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入中国,近几年来在企业中显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过去评价一个企业的好坏,人们往往只看业绩,但现在开始关注一个企业的文化。业界已经达成共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产生持续性竞争力和凝聚力,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它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事业单位是与企业不同类型的机构,是政府为了加强社会服务而设立的部门,如何将企业文化理念引入事业单位,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事业单位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升事业单位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主要内容。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职工感受到很深的归属感,并对其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个体通过对群体事务的参与,利用各种方式释放出自身的能量,发挥聪明才智,为群体做出贡献[2]。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又保证了物质文化的不断增长”。毛泽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情愿望。”可见,“文化兴企,文化兴国”,并不是空谈。

二、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极、正面的文化引导企业向前发展,消极的、负面的文化把企业推向消亡的深渊。企业文化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它能强化理念、凝聚人气、鼓舞士气、激发精神、展示形象。

企业文化对企业能力的形成、作用、保持和促进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决定着该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态度,决定着企业产品属性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企业自身组织规范和行为准则,决定着企业员工的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决定着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等。这都是企业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后续保证。

我国创办民生公司的著名企业家卢作孚,1926年创建时,只有一条70马力的小客轮和30名职工。在20年时间里,他把民生公司发展成为拥有148艘轮船的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他所秉持的文化理念。他提出了公司的16字宗旨——“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还提出了一个著名口号——“公司问题职工解决,职工问题公司解决”,并把这个口号印在员工的床单上、茶杯上,以培养职工与公司同生存、共荣辱的价值观。他阐述出民生的精神是:爱事业、爱国家。他的经营以人为轴心,富有独创精神,网罗到大批的人才,为民生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积极向上的理念、良好的价值观,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莫大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它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激励员工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事业单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是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是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在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显得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已经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国家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目前正着力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保证其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任。对事业单位实行动态调整,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和公益服务供求变化状况,调整事业单位类型和机构编制,从而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事业单位应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在事业单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事业单位形成统一的思想意志和核心价值理念,明确目标和方向,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

四、在事业单位中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模型没有标准格式,海尔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价值观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价值观精神文化属于隐性文化,包括价值观、经营哲学、道德观念、管理理念、企业目标等。制度行为文化既有显性文化,又有隐性文化,包括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决策方式、团体活动、典型个体行为等。物质文化属于显性文化,包括企业产品、企业容貌、企业环境、现场管理、技术设备等[3]。事业单位应该根据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建设积极正面、具有独特个性的、高效的企业文化,打出自己的精品,力创“品牌文化”,努力提高服务的文化价值即“无形价值”,从而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1. 建设价值观精神文化。事业单位应以价值观为核心,通过塑造核心价值观,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积极引导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提炼形成上下统一的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行业精神、职业道德规范等,加强宣传推广,向社会展示事业单位良好形象。

2. 建设制度行为文化。事业单位根据核心价值体系,策划建设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决策方式、行为规范、服务行为规范、文明用语等,使全单位具有统一的行为准则和待人接物标准,提升文明素质。

3. 建设物质文化。包括服务品牌、企业产品、企业容貌、企业环境、现场管理、技术设备、形象标识等。形象标识可包括员工着装规范;设计文化标识和文化环境、服务环境、工作环境方案;设计对外宣传手册,编制宣传资料;设计具有统一标识的各类用品,展现事业单位统一对外形象;举办事业单位文化展示交流活动,促进各方交流,推广传播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成果等。

事业单位只要采取一定的实施手段,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措施,扎实稳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过系统、长期的努力,企业文化必定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而推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循环发展,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梁丽婷,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A].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5).

[2]聂彪,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才智,2012,(19).

日本企业的事业部制 篇12

由于经济高速的前进, 此时会计的体系等也开始变化, 出现了一些分类。财会的关键意义是为了辅助我们开展平时的财会管控工作。结合它的应用领域和核算的具体要素, 一般是分成如下的两种。首先是企业会计, 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 即预算会计。第一种一般适合用到工农商等单位之中, 用来监管并且体现再生产时期的各个环节的运作资金的具体状态。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 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通常事业机构不会直接的供应物品, 它们不是物质生产机构, 它们关键是开展各项为群众服务和社会活动服务的事项, 其在再生产的时期, 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企事业机构最关键的差异是它们是不是有生产和运作的特征。对于事业机构来讲, 当其开展多项社会性等工作的时候, 通常是由机构或者是个体筹资, 而且这些资金是不期望能够回馈的, 当单一机构或者是个体等停止的话, 其资金通常也不会回收的, 其在开展业务工作的时候, 都是无偿性质的, 有很少的一部分是收取资金的, 不过并非是全款的性质, 很多的都是国家提供的。因此, 对于事业机构来讲, 其财会更加看重的是社会方面的效益, 因此其全部的财会工作均是以这个目的为依据而进行的, 像是计量之类的。

2 关于两者的不同之处

通过上面的讲解, 我们能够得知其有着一定的差异, 事业机构的显著特点是不以盈利为目的, 这个特征是它们最为明显的差异, 而且个别的此类机构有着一些生产性的特征, 所以, 必须明确其总的方向上的差异, 才能得知它们的差异地方。

2.1 关于核算基础方面的不同之处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 对于事业机构来讲, 其一般是以具体的状态为前提, 使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因为在我们国家, 对于这类机构来讲它们能够在开展专业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配合工作之外, 进行那些并不是单独开展的核算运作工作, 因此, 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是对于那种有着一些运作性质的此类机构来讲, 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 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2 关于它们的构成内容的差异

因为两种机构不论是在运作的体系, 亦或是运作的结局中, 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不同之处, 因此, 它们在会计内容的设置上有着非常显著的不同之处。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 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 所以, 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2.2.1 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

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 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2.2 收入、支出 (费用) 。

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 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对于事业机构来说, 它的花销是说那些用到进行业务工作和基建活动而用出的费。但是对于企业来讲, 它是为平时的运作工作而使用的这些资金, 它的意义是为了获取利润。

2.2.3 利润。

它是单位在特定的时间段中获取的运作成就。它是企业单位独特的一种财会内容, 是结合单位本身具有的运作性而存在的, 由于事业性质的不具有运作的特点, 因此其具有该项内容。

2.3 关于等式的差异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 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 而且同样提现了单位和其拥有人之间均是相对单独存在的, 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 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因为事业机构的大部分的资金是从其上属的机构或者是财政处获取的, 因此, 应该对相关资金的使用状态开展综合化的管控, 进而避免这些资金被不合理的使用。所以, 要使用动态体系,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是以该等式作为主要依据。

3 关于核算的措施和要素

第一, 它们在会计科目的布设和核算措施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将其比对来看, 企业的更加的综合化, 而且很细致, 但是事业机构的, 其体现出非常单一, 而且数量并不是很多的特点。第二。它们在一些异样的核算内容上, 具体的措施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 对于构成要素上, 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 即使存在营利性业务, 必须实行成本核算的, 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

4 结束语

总的来讲, 事业机构的材料和企业机构的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由于全新的财会准则的落实, 企业单位的财会得以显著地提升, 此时事业机构的也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积极的开展。站在长远的眼光上来看, 它们的差异正在不断的变小, 不过或许会成为一样的, 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有不同的。

摘要:在我们国家, 会计体系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的方向, 分别是预算会计以及企业会计。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当事业机构以及行政机构的会计分离以后, 我国不断的颁布了适合用到事业机构的财会体系, 带动了事业机构的该项活动朝着精准合理的方向发展。文章讲述了现在的两类会计的分支, 并且论述了其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区别

参考文献

[1]崔秋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2) .

[2]张淑霞.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1 (6) .

[3]王春红.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侧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 2008 (27) .

上一篇:数学的生活味下一篇:教学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