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的民主

2024-05-21

论美国的民主(共8篇)

论美国的民主 篇1

听说过“幽暗意识”论的我们也许会认为西方政治的成功之处在于:靠制度而不是靠人心。不能寄希望于改造人性,只能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因而,好的制度不需要人民是天使,即使是一群魔鬼也可以,只要他们有足够的智慧进行成本利益的核算,好的制度就能恰到好处地使他们的自私融合成社会的大善。而中国的政治的失败之处在于始终重视人心高过制度,强调思想教育,强调人情,这是要不得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评价却是“有严格的制度而无公共的品德”,这与我们头脑中的惯性思维“西方政治重制度,中国政治重人心”正好相反。托克维尔是个西方的理论家,但他却认为对于现代民主平等基础上的社会的维系中,民情的作用要大于制度。

事实上,强调制度独立于人性之外,是对全面改造人性的乌托邦革命纲领,或是对“好人政治”、“魅力型政治”的回应。因为改造人性或相信人性带来的灾难已经足够,才应该强调制度必须不信任人,把人作为无差别的“标准人”或“平均人”,作为无差别的、自私的、一有机会就要为恶的魔鬼来看待。用统治一群无差别魔鬼的制度去统治复杂得多的实际的人,自然达不到最好——连赞扬民主的理论家们也承认“民主只是最不坏的制度”。托克维尔也是承认这点的,而且他对民主本就没有天然的好感。但他更为仔细地观察到制度与人心民情的三个关联点。第一,美国缔造者们优秀的工作为美国提供了设计精巧的制度,制度是特定的人为特定的人而定的;第二,制度能怎样实施下去,达到怎样的效果,取决于民情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比如前述美国宪法允许总统连选连任本来隐含了危险,但是在美国没有造成真正的危险,是由于民情不允许终身领导的存在。这个制度后来的发展,又凸现了人心与制度的第三个联结点:罗斯福在非常状态中三次连选连任总统,而后,宪法修正案立即从制度层面堵上了这个缺口,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传统,这一切或许只有美国人才能做得到吧。制度本有缺陷,是民情防止了危险;民情也可以转为正式的制度,制度化后更加强化了民情。在这个过程中,鸡与蛋式的互塑关系昭示着一种“美国传统”,至于被问到是法律还是他们的心让他们这样做的,美国人或许会回答,法律就在他们的心中。

二、论自由

看看托克维尔是如何看待自由的。托克维尔,法国人,他25岁的时候去美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回国写就了令他的获得蜚声世界的荣誉的《论美国的民主》。替他的《回忆录》写序的作者说:“他只要谈到自由就一定提到人的自尊,认为前者必须求助于后者。自由,人的自尊是评价人有理由存在的最高标准。”我是赞同这种说法的。

王小波说:“尊严不但指人受到尊重,还是人的价值所在。”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就要自尊和自爱,在如何获得自尊上,亚当•斯密告诉了我们一个办法,他说:“对于我们自身行为适当性的真诚的关注,是德行真正的精髓。”对于自身行为的检点,是一条通往自由之路。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是很多人会觉得这简直是胡扯。

试想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自由行为和言论作出适当的反省与克制,因为他人的自由正是自己的自由,那么自由似乎并不那么玄乎!这种对于自身行为的检点出自个体内心对尊严的需要。一个随地吐痰的人内心是没有渴求的,他的尊严像痰一样在地上任人践踏。倘若吐痰者只要有一丝的尊严,他或她首先会感受到这种做法是否雅观,更深一步考虑,就要想这种做法是否影响了他人呼吸纯净空气的自由。所以说这种自我反省和克制对于自由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存在于个体心中的自由的观念就是一种信仰和道德的观念。信仰是自由的源泉,道德是自由的动力。

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后半身都在为自由社会而著述。其《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成了这方面的不朽著作。他认为一个社会的自由应该靠制

度的进化和法律的经验积累。在一个社会的不同阶段,法律和宪政对于自由具有不同的意义。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应该加强法律的强制性,宪政的专制性在一定范围内是被允许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则法律应该逐步退出公共生活,宪政应该具有高度的民主性。在哈耶克看来,社会自由的终极理想状态是形成一种其所谓的“自发秩序”,也即自由社会是并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那时并不是由法律来形成制度和社会秩序,而是由“自发秩序”来形成法律和制度。

“在美国,人们从来不会服从一个人,只会服从正义或法律。但同时,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预先定出一切,没有一个国家的制度能够代替理性和民情。”这一段名言阐述了法律、制度与民情之间的关系问题。

托克维尔认为,美国人民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分立的制衡体系,从而使得国家的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而并不服从于某个领导者的一意孤行。法律同样也是如此,由多数人来制定,反映多数人的利益。这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它使得这个国家的公民自觉遵守、崇尚甚至是服从于他们自己所建立与维护的道德与正义基准,并且最终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文化与传统,即民主的传统,法制的传统,所以说“人们从来不会服从一个人,只会服从正义或法律”。

但同时,托克维尔指出“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预先定出一切,没有一个国家的制度能够代替理性和民情。”这也是他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民情之后做出的论断,可分为两句来一一阐述:

1、一个国家的法律,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阶段内,这个国家集中力量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本阶段的发展目标,从而为其贯彻落实提供一种法制上的保障。但是法律毕竟是由人来制定的,无论科学研究如何发展,人类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预知未来所要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所以说,法律也就不能预先定出一切,而让后辈人去无条件地遵守与服从。在不违背宪法基本利益的基础上,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不断出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变化和当当时的政府对于上层建筑层面上的调整与优化。这些都回应了托克维尔的论断——“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预先定出一切”。

2、国家的制度一旦确定,便具有了一定时期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这个国家的理性与民情,同法律一样,制度的制定也是用来框定这个国家的一些原则性问题的,它与民情之间实际上具有着微妙的联系,彼此不可分离。托克维尔仔细地观察到制度与理性民情的三个关联点。

第一,美国缔造者们优秀的工作为美国提供了设计精巧的制度,制度是特定的人为特定的人而定的;

第二,制度能怎样实施下去,达到怎样的效果,取决于民情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比如美国宪法允许总统连选连任本来隐含了危险,但是在美国没有造成真正的危险,是由于民情不允许终身领导的存在。这个制度后来的发展,又凸现了人心与制度的第三个联结点:罗斯福在非常状态中三次连选连任总统,而后,宪法修正案立即从制度层面堵上了这个缺口,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传统。

这一切或许只有美国人才能做得到吧。制度本有缺陷,是民情防止了危险;民情也可以转为正式的制度,制度化后更加强化了民情。在这个过程中,鸡与蛋式的互塑关系昭示着一种“美国传统”。至于被问到是法律还是他们的心让他们这样做的,美国人或许会回答,法律就在他们的心中,这句话也就更加印证了托克维尔“在美国,人们只会服从正义或法律”的论述。

“在未来的黑暗中,人们已经能够洞察三条非常明显的真理。第一条是,今天,举世的人都被一种无名的力量所驱使,人们可能控制或减缓它,但不能战胜它,它时而轻轻地,时而猛烈地推动人们去摧毁贵族制度;第二条是,世界上所有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最后,第三条真理是,没有哪个地方;专制制度产生的后果比在上述社会中害处更大,因为专制制度比任何其他政体更助长这种社会所特有的种种弊端,这样就促使它们随着它们原来的自然趋向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下去。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专制制度非但不与这种倾向作斗争,反而使之畅行无阻;因为专制制度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闭在私人生活中。人们原先应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在这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它不断地易手,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便会使整个民族萎糜堕落。然而,专制制度从本质上却支持和助长这种感情。这些使人消沉的感情对专制制度大有裨益;它使人们的思想从公共事务上转移开,使他们一想到革命,就浑身战栗,只有专制制度能给它们提供秘诀和庇护,使贪婪之心横行无忌,听任人们以不义之行攫取不义之财。若无专制制度,这类感情或许也会变得强烈;有了专制制度,它们便占据了统治地位。

“反之,只有自由才能在这类社会中与社会固有的种种弊病进行斗争,使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滑下去,事实上,惟有自由才能使公民摆脱孤立,促使他们彼此接近,因为公民地位的独立性使他们生活在孤立状态中。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并一天天联合起来,因为在公共事务中,必须相互理解,说服对方,与人为善。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摆脱金钱崇拜,摆脱日常私人琐事的烦恼,使他们每日每刻都意识到、感觉到祖国高于一切,祖国近在咫尺;只有自由能够随时以更强烈、更高尚的激情取代对幸福的沉弱,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并且创造知识,使人们能够识别和判断人类的善恶。

“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可能变得富裕、文雅、华丽,甚至辉煌,因其平头百姓举足轻重而显得强大;在那里可以看到私人品德、家庭良父、诚实商人和可尊敬的产业主;甚至还会见到优秀的基督谜,因为他们的祖国不在尘世,而他们宗教的荣耀就是在最腐败的时尚中,在最恶劣的政府下,造就优秀基督徒;罗马帝国最腐朽的时代就曾充斥着优秀的基督徒;但是我敢说,在此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而且我敢肯定,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

在美国,负责领导国家事务的人,在才德两方面都不如贵族国家的执政者,但他们的利益却是与大多数同胞的利益相同和一致的。因此,他们可能常常不忠于职守和犯重大错误,但他们决不能把敌视这个大多数的方针贯彻下去,他们也无法使政府具有独断独行和令人生畏的形象。而且,在民主制度下,一个行政首长的不良政绩不过是孤立现象,只能在其暂短的任期内发生影响。腐化和无能,决非来自可以把人们经常联合在一起的共同利益。一个腐

化或无能的行政官员,不能只靠另一个行政官员也象他一样无能和腐化而彼此勾结,并联合起来使腐化和无能在他们的后代繁衍。相反,一个行政官员的野心和阴谋,还会促使他去揭露另一个行政官员。在民主制度下,行政官员的劣迹,一般说来完全是属于他们个人的。但是,在贵族国家的政府中,官员就受他们的阶级利益支配了。他们的阶级利益只是有时与多数人的利益一致,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反的。这个阶级利益,在官员之间形成一条共同而耐久的纽带,促使他们把力量联合和结合起来,以奔向总是不让绝大多数人幸福的目标。它不仅使统治者彼此勾结起来,而且还把统治者与很大一部分被治者联合起来,因为很多没有担当任何公职的公民也属于贵族。因此,贵族政体的行政官员既受到社会的坚定支持,又得到政府的坚定支持,使行政官员的利益与他们的一部分同代人的利益结合起来,进而与他们的子孙的利益统一起来,甚至服从于子孙的利益,就是贵族政体的共同目的。在贵族政体下,行政官员的工作既是为了现在,又是为了未来。因此,贵族政体的行政官员,同时被自己的激情和被治者的激情,而且我几乎可以说被他们后代的激情,驱向同一目标。

论美国的民主 篇2

一、美国的移民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 美国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主要族裔群体, 而且, 美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自认为是“熔炉”, “美国是上帝的坩锅, 一个伟大的熔炉, 欧洲各种族得到冶炼和重铸。德国人和法国人, 爱尔兰人和英吉利人, 犹太人和俄国人———都来投入上帝的坩锅中吧!上帝在制造美国。”在移民狂潮的吸引下, 向往独立、追求民主、勇于创新、敢于探险等具有上述性格的人来到了北美大陆, 聚集在一起, 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命运。

(一) 个人主义与集团主义

富兰克林最初提到了实用精神, 就是提倡个人主义道德。他认为中世纪的封建教会道德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防碍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成长, 而个人主义正符合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的经营方式。美国人相信个人竞争, 承认每个人都有权利来满足个人的意愿, 个人奋斗的目标就是获得成功。因此, 美国人把这种价值取向又称为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认为个人竞争, 满足个人是美国人占主导地位的行动哲学。这种个人主义反映在政治制度上就是有意的造成多重性制度。美国的民主制度设计不是以效率为目标, 而是以保障自由为目标。

共和国离不开关心公共利益和以参与公共生活为幸福的公民的存在, 他们把责任与承诺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这就是一种集团精神。早在清教徒的圣约思想中, 就意识到理想的、垂直的、与神之间的圣约重要性。如果做不到这些, 就意味着圣约的破裂, 上帝将会惩罚人们, 如果人们做到了团结、相互关心, 上帝就会实现他的赐福应许。因此, 美国著名学者R·贝拉说, “提到一种超政治的权威, 提到高踞政府之上, 其目的成为判定政府的标准且惟有以其为根据政府只存在的正当性方能得到证明的上帝, 便成为美国政治生活的一个永恒的特征。”

(二) 多元主义与契约精神

美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容纳和整合外来文化的过程。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而印第安文化并没有成为主流文化, 美国的主流文化是外来文化与文明在在全新的大环境中酿成的, 其文化的原精神具有鲜明的欧洲性, 但绝非欧洲文化的翻版。美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其间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追寻到世界各种文化的因子。在这里, “融入”绝非完全失去原有的特性, 从而消失了自己, 而是在保持自己的传统与文化的前提下, 积极适应北美大陆, 使自己成为北美大陆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没有封建主义的羁绊, 美利坚及时地从英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 加之地处两洋之间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等, 美国多元文化得以迅猛发展, 现代美国神话才得以诞生。

多元文化必然带来各民族间的分歧, 而国家的稳定必然要求人们思想认识上的统一, 于是社会契约思想在美国得以上演:由自由独立的十三个州的代表坐在一起, 起草复杂的纵横制衡机制, 构建照顾人民权利和州权的立宪国家, 然后和平地说服一个个州投票认可——在增加了确保人权的修正案后。这几乎就是在历史中唯一一次大规模地、成功地上演活生生的“订立社会契约”事件。

二、美国制宪者们的政治觉悟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之后, 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共和国, 而非一个真正的统一的国家。但是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通货膨胀及1786年爆发的谢司起义, 使联邦政府一无钱, 二无兵, 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引起当时美国的政治精英们的忧虑与思考。在华盛顿、富兰克林、汉密尔顿和麦迪逊等人推动下, 各盟国的代表决定集会讨论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有力的中央政权的问题。在这些人中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人:

独立战争时担任北美陆军总司令的华盛顿被推举为会议主席, 他是作为弗吉尼亚的代表出席会议的, 时年55岁, 正当年富力强。他尽管讲话不多, 但对维持会议的正常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最长者富兰克林来自宾夕法尼亚, 当时已是81岁高龄, 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享有盛名。他善于用充满哲理又幽默诙谐的语言打破僵局, 在调和不同意见的分歧, 促成最终达成妥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 毕业于新泽西学院, 学习哲学、历史和希伯来语。1776年弗吉尼亚宣布独立时他才25岁, 就参加了起草弗吉尼亚宪法工作, 并开始研究宪法和法律问题, 后成为大陆会议代表, 出席制宪会议时也只有36岁。汉密尔顿是作为纽约的代表参加会议的, 年仅30岁, 他原从西印度群岛来到北美, 独立战争期间他担任华盛顿的秘书, 《邦联条例》通过不久, 汉密尔顿就极力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是制定新宪法的最积极鼓吹者。

总之, 这些人才华过人, 富有创造精神, 思想敏锐, 其中许多人做过律师, 熟谙法律, 对启蒙时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和法律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洞察邦联政府的积弊, 积极主张修改《邦联条例》, 制定新宪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美国制宪者们在制定宪法时, 很清楚他们自己是当权者, 他们制定的宪法实际上是制约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深知“人人都不是天使”, 重重的权力束缚是他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这种精神在当今也不能不令人感慨。

三、殖民地时期的契约劳动、自由经济

在独立战争之前, 北美应属殖民地是以公司殖民地和契约殖民地为主要形式的。1606年, 伦敦弗吉尼亚公司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特许成立, 目的在于开发北美东海岸北纬34°至41°之间的殖民地, 其股东都是伦敦人。公司成立不久, 1606年12月就派出了120名殖民者, 分乘3只船前往北美。1607年5月, 他们到达弗吉尼亚, 并在詹姆斯河口建立了詹姆斯镇, 这里就成为英国在北美的第一块殖民地。1620年, 一批在荷兰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分离派教徒乘“五月花号”船来到科德角 (今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敦) , 于圣诞节后第一天在普利茅斯地方上岸, 他们在抵达北美大陆之前, 由41名成年男子共同签署了一份契约, 其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 奠定了未来殖民地的政治基础。1620年的《五月花号公约》也被看作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治契约。这种契约劳动不大可能形成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即使美国南部的经济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它也不同于古代的奴隶制经济, 因为, 这些庄园的产品也是面向世界, 畅销海外。这样的一个经济基础, 对美国的政体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美国式民主既是美国先哲们精心设计的产物, 也是北美殖民地当时所处历史条件的必然结果。美国的社会发展历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它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不可模仿性, 所以, 试图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美国民主, 终究是徒劳无益的。

参考文献

[1]邓蜀生.世代悲欢美国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王昭.实用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价值体现[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 (7) .

[3]贝拉.宗教与美利坚共和国的正当性[M].134-135.

[4]孙仲.美国政治中的理想契约[J].浙江学刊, 2002, (3) .

[5]谭君久.当代各国政治体制——美国[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

论美国民主社会中的宗教影响 篇3

关键词: 托克维尔;宗教;民主;信仰

十七世纪初,清教徒在欧洲受到迫害,当他们到达这片荒芜的目的地时,宗教信仰便变成了他们精神的依托。虽然移民怀着不同的目的,来自不同时期,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大家有近乎相同的遭遇,有共同的语言,来自同一民族。他们对自己的教派进行建设和革新。清教教义既是宗教学说又是政治理论,这为他们以后独自建立自己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宗教对维护美国民主制度的直接影响

在美国,政治和宗教一开始就协调一致,且是持久延续的。在基督教的不同教派中,天主教是最主张身份平等的。托克维尔说:“在天主教的宗教社会里只有两种成分:神职人员和普通教徒。只有神职人员高于教徒,而全体信徒虽然居于神职人员之下,但都是平等的。”天主教虽然要求信徒服从,但信徒之间是平等的。在教义方面:“天主教认为人的资质都处于同一水平,它要求智者和愚夫都一律遵守同一教规的细节,它使富人和穷人都一律履行同样的宗教仪式,它令强者和弱者都一律实行同样的苦修;而对一切坏事决不妥协,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人们在天主教世界里的身份比在任何国家都要平等。如托克维尔所说:“那里的所有神职人员均有共同的语言,他们的见解同法律一致,可以说统治人们心灵的只有一个思想”。有些辞去神职到社会上去担任公职的天主教中的神职人员,为保证自己参与创造的政治秩序持久,往往利用自己的宗教影响,以其信仰将身份平等的观念输入到政界,使民众更易于接受民主共和的观点。信徒们为了保证自由的行使自己的权利,他们要求全体公民参政并尊重一切权利。因而说,美国没有对民主共和制度持敌对态度的宗教学说。

二、宗教信仰对美国政治社会的间接影响

在美国,宗教在引导民情且通过约束家庭对国家发生约束作用。一个美国人,从政界的激烈斗争中回家后,立刻就回归秩序安定、生活宁静的节奏。而后又将从家庭中汲取的对秩序的爱好带到了公务中去。英裔美国人几乎全都信奉基督教,它在人们的精神领域发挥着绝对的支配地位。即使是后来的革新,也都必须遵从一些早已规定下来的重要原则,服从清规戒律。

美国是一个爱好自由的民族。在美国人的头脑中,几乎把基督教和自由混为一体。宗教虽然不直接参加社会管理,但却被视为政治设施中最主要的设施,以致整个民族都在维护共和政体。故没有一个政治家愿意去攻击美国的一切教派,除非他想成为孤家寡人。美国人为扩大和维护宗教的权威,在新建的各州派遣神职人员,建教堂,这不仅提高了人们信教的热情,还在这些地方为自由奠定了基础。他们不仅宣扬来世,更在于现世的好处,而且略显政客面目,他们常说:“美国的各共和州是互相依赖的;如果西部的一些共和州陷入无政府状态,或被带上专政的枷锁,那么,繁荣昌盛于大西洋沿岸的共和制度,就会遭到严重的危险。因此,我们希望新建的各州也是信封宗教的州,以使它们能叫我们把自由维护下去。”他们视共和政体为一种长治久安的工具,是民情和理想迫使现代社会必须追求的目的,把人教育成为自由的人。在民主共和制下,更需要宗教信仰。

三、宗教在美国发生强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1、政教分离。美国是一个宗教精神和自由精神共同统治着的国家,神职人员没有一个担任公职,公职人员也不担任神职人员,在众、参两院也找不见他们的代表。法律不允许他们进入仕途,舆论也不允许他们从政。而神职人员也不愿意搞政治。但如果它与任何一种政治力量结合,分享了统治者的物质权力,也就分担了统治者煽起的仇恨的后果。一旦宗教依附某种政权、给某种政权以帮助或与某种政治权利结盟,便会变得不堪一击甚至灭亡,因为没有哪个政权能够持久不衰。随着社会日益民主,趋向共和,政教结合必然产生危险。宗教之所以能永垂不朽,是因为它明白:如果想取得政权就得放弃宗教的影响力。

2、利用民主本能。“人要是没有信仰,就必然受人奴役,而要想有自由,就必须信奉宗教。”宗教的这种作用,在身份平等国家显得更为明显。“没有一个宗教不是把人的追求目标置于现世幸福之外和之上,也没有一个宗教不是叫每个人要对人类承担某些义务或与他人共同承担义务,要求每个人分出一定的时间去照顾他人,而不要完全自顾自己。即使是最虚伪和最危险的宗教,也是如此。”美国宗教不反对人们对享乐的追求,只是通过宗教信仰对其进行必要的节制。这也就弥补了民主国家的缺处,人们不仅达到了平等又维护了宗教。在民主国家,彼此是相同和平等的,平等使人人喜欢和向往社会有一个统一的、单一的和对大家都一律相待的权力。英裔美国人把宗教信仰和身份平等带到了新大陆,由于宗教使社会情况变得更加民主了。

在我们这一代,对宗教信仰加以引导,洁化宗教信仰的风尚,规制宗教信仰的行动,逐步以治世的科学取代民情的经验,以对宗教信仰的真正利用的认识取代其盲目的本能,使宗教政策适合时间和地点,并根据环境和人事修正政策,从新唤起宗教信仰对民主社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篇4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1831年,一位25岁的法国青年托克维尔访问美国,在美国游历九个多月,在此期间,他以敏锐而独特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回到法国后,他写作了《论美国的民主》这样在社会学、政治学领域都堪称经典的著作。一百多年过去了,笔者很难理解九个月怎么能够让一个人如此了解美国的民主与法制;更难以想象的是托克维尔仅以他短短九个月的美国之行的经历就能够写出这样旷世经典。

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托克维尔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展示了美国——一个在人类近现代史上令人震惊而又震撼的大国——是如何从一片荒蛮之地变成一个承载梦想和希望的热土,变成一个民主政治如此完善的现代化国家。如今虽距离托克维尔时代一百多年了,但是现在看来,托克维尔在书中的许多论述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在本书中,托克维尔全方位的分析了美国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的背景、条件和过程:自主治理消灭了贵族统治的根基、解决了多数暴政的问题;自然条件,提供了民主革命的适当空间;法律和司法制度,为民主提供了制度框架和保证;民情,则为民主制度提供了种种看不见的社会基础。

论美国的民主 篇5

本 科 专 业 课 程 大 纲

课程名称:外国文史原著讲读·下(The course of Lectures on western Classic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学分:2学时:20

一、课程目的、任务:

《论美国的民主》是政治学经典名著,也是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

通过有选择的讲读,启发学生对托氏“美国民主观”的重要方面展开思考和分析。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美国历史的基本史实作为支撑,对美国民主历程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宏观透视,对美国民主的核心价值观和制度展开历史的、辩证的剖析。期望藉此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思考、辨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以托克维尔政治学经典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为教材,引导学生阅读该著,走进托克维尔,感受大师的这段心路历程,把握和理解其所论述的美国民主这一主题的精髓和意义。

三、教学方式:

学生阅读原著;教师课堂专题讲授;师生交流、讨论;课外答疑辅导。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里夫斯:《美国民主的再考察》,商务印书馆,1997年。

伯恩斯等:《美国式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施密特、谢利、巴迪斯:《美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路易斯·哈茨:《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李昌道:《美国宪法史稿》,法律出版社,1986年。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陆镜生:《美国人权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考察》,当代世界出版社。

五、考核方式及评价结构比例

本课程考核分三块:(1)平时成绩,占10%,包括整个课程持续期间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2)作业、小论文、讨论交流的参与程度、期中考查等,占30%;(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六、讲授大纲:

第1讲:总论

一、托克维尔其人其事

生平;著述;“美国之旅”

二、本著之主题意义

学理意义;现实价值

三、本著之基本内容

上卷以美国的民主实践为载体,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民主的基本理念、民主制度设计、民主治国可能带来的弊病以及如何才能使民主成功运转等问题。(介绍和探讨美国民主制度实施的具体方式和优劣,透视民主统治社会的原因)

一、本著之逻辑思路、论证方法与学术影响

二、“序言”中讨论的几个问题

思考题:

托克维尔缘何写作《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主题有何意义?

托克维尔对于“民主”是如何把握和理解的?

托克维尔对于美国民主的阐述有何特色?其影响如何?

第2讲:托氏论自然环境、民情传统与美国的民主(第1-3章,第二部分第9章部分内容)

一、本讲内容与本书论题的逻辑关联

考察民主的3个“变量”:民主革命的理论、道路、实践

“民主革命”与制度安排:

自然条件--提供了民主革命的适当空间;

法律和司法制度--为民主提供了制度框架;

民情--为民主制度提供了种种无形的基础;

自主治理--解决了多数暴政的问题

二、自然条件、农业文明与民主革命(第1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

讨论自然环境的意义所在北美环境与印第安人文明

三、托克维尔论传统与美国的民主革命(第2-3章)

逻辑思路:先考察美国的英国渊源,接着分析这一渊源对于美国民主的影响 北美移民的共同点

新英格兰文明奠定了美国民主的制度基础

英裔美国人的社会状况考察(北美的民情传统)

四、美国民主共和制得以成功的原因(第二部分第9章)

地理环境;法制;生活习惯和民情

思考题:

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与人类文明的兴衰之间的关联。

第3讲:托氏论美国民主的制度安排(1):人民主权、自治与共和(第4-5章)

一、人民主权原则

概述

人民主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

选举权范围的扩大与人民主权

二、民主、自治与共和的制度均衡(复合制度安排)

美国民主的基础--乡镇的独立和自由

县和州:权力的垂直配置

美国的公共权威

三、值得思考的问题

民主与乡村自治的关系

中国乡村民主发展的道路和意义

中国民主的层级框架

思考题:

人民主权原则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地方自治精神与美国式民主的关系。

第4讲:托氏论美国民主的制度安排(1):民主政治与宪政法治(第6-8章)

一、民主与法治的制度均衡

司法权对于美国民主政治的作用

美国司法权的独特性(美国民主两大特色之一)

违宪审查权

二、政治审判制度

三、宪法、环境与民情的均衡(联邦政府存在的理由)

思路:考察美国联邦宪法的诞生及其对于三权的安排

纵向分权:联邦制

参众两院的设计

行政权的安排(总统选举的危险与制度安排)

联邦法院体制

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思考题:

司法权对于民主政治有何意义?

第5讲:托氏对美国民主的社会学分析:政党、言论和结社自由(第二部分第1-4章)

一、第二部分的总体思路:探讨政治活动及其相应的微观制度安排

二、对民主的界定(美国的人民统治)

人民意志在政治上如何体现?

三、政党政治――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政治活动组织者

四、民主治国在本质上都是多数治国

多数不应实行暴政,温和的多数是民主政治的核心

赢得多数者就是民主国家的治国者

需要组织政党

五、美国的政党政治:政党与民主

政党分析的理论框架

对美国政党的分析

党派政治的效应:积极;消极

政党与民情

六、出版自由与民主

七、美国的政治社团

思考题:

两党政治在美国民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托克维尔对于本讲主题的阐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第6讲:托克维尔论民主治国(第5-6章)

一、详细考察美国民主治国的实践,探讨民主国家治国的重要问题。

二、14个话题

普选、民主的本能和选择、纠正本能的措施、选举频率、对公职人员的控制、行政官的权力、行政的不稳定性、公共财政支出、廉价政府的原因、美国与法国的对比、腐败、战争、自我控制和外交

三、5个主题

选举问题、公务人员问题、公共财政问题、政治腐败、战争和外交问题

四、值得思考的问题:运用实际观察方法,破除了许多理论上的空想

民主一定能选贤任能吗?

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吗?

人民当家作主利于建设廉价政府?

民主政治也有其特定的腐败。

民主政治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上的矛盾与对立。

第7讲:托克维尔论多数暴政(第7-8章)

一、何为多数暴政?

多数具有无限权威

多数权威无限增加不稳定

无限权威导致多数暴政

二、多数暴政存在哪些危害?

多数专制钳制思想自由

多数暴政使人堕落

多数暴政可能导致美国共和政体覆灭

三、如何防范多数暴政?

行政权分散与民主的均衡

法学家精神与民主的均衡

陪审团的政治作用

思考题:

托克维尔关于多数暴政的论述有何意义?

第8讲:托氏论种族问题与美国民主的未来(第10章、结论)

一、民主不是万能的二、美国也有自己特有的种族问题

美国的三个种族

种族压迫与种族冲突

三、印第安人的现状与未来

四、黑人的现状与未来

种族问题

对内战的预言:南部的黑人和白人“不久即将导致十分可怕的内战”。

五、美国的未来霸权

美国将远远超出当时所统治的范围,向其他地方推进。

美国和俄国将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民族

第9讲:托氏对美国民主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透视(下卷概述)

微观角度(上卷宏观角度)

主要探讨民主理念及民主制度对美国日常生活的影响。

是对民主统治在美国社会的多层面分析,很多剖析独具慧眼。

所涉内容十分丰富,考察的对象很大程度上超出民主的传统范畴。

共4篇:

第一篇“民主在美国对智力活动的影响”(共21章),论及美国人的哲学思维、宗教信仰、科学、艺术、语言、文学、戏剧等问题。

第二篇“民主对美国人情感的影响”(共20章),论及美国人的平等观、自由观、个人主义等问题。

第三篇“民主对民情的影响”(共26章)。

第四篇“关于民主的思想和感情对政治社会的影响”(共8章)。

论美国的民主 篇6

再有,我们常要求人们爱祖国、爱人民、做人要正直、树立高尚的品质等等,但往往太高、太大,使人们无从遵守,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反观美国教师的班规,具体、形象,可操作性强,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呢?!

作者简介:作者隆·克拉克老师年仅廿八岁,是全美最佳教师奖得主,是唯一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的小学老师,已荣获「全美最佳教师奖」。他教过的学校,学生都来自最贫困的家庭,学校的资源也不丰富。但凭着他的热情在《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里介绍了他的「超基本五十五条」,只要被他教过的学生,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气质也会变得彬彬有礼。

1、与大人应对,要有礼貌,有分寸;

2、与人互动,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3、别人有好表现,要替他高兴;

4、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

5、自己有什么好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6、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也回问他问题;

7、打喷嚏、咳嗽都要说对不起;

8、不可以有不礼貌的小动作;

9、别人送你任何东西,都要说谢谢;

10、接到奖品和礼物,不可以嫌弃;

11、用小小的贴心,为别人制造惊喜;

12、改同学试卷时要特别谨慎;

13、全班一起念课文时,要看着正念的一字一句;

14、以完整的句子回答所有的问题;

15、不要主动讨奖品;

16、每天都要作完作业;

17、换科目的时候,动作要快、要安静,要守秩序;

18、做什么事都要有条理;

19、老师在指定作业的时候,不要叫苦;

20、别的老师来代课,也要守班规;

21、课堂上发言,或起身,应该讲规矩;

22、不可以上课上一半,起身去倒水;

23、见到每个老师,都要说某某老师好;

24、注意洗手间的卫生,把身边的病原减少到最少;

25、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6、不要帮同学占位子;

27、同学受罚的时候,不要看着他;

28、对作业的问题,可以打电话来我家,我没接的话,你可以留言,但只要留一次就够了

29、用餐要讲究礼仪;

30、吃完饭,自己的垃圾自己处理;

31、接受别人的服务要惜服;

32、坐车也要坐好,别打扰司机;

33、认识新朋友,要记住对方的名字;

34、吃自助餐,或与人同桌,取菜不可贪多;

35、别人掉东西,请弯腰去帮他捡;

36、进门时,如果后面有人,请帮他扶住门;

37、别人碰到你,不管有没有错,都要说声对不起;

38、进行校外教学时,无论到哪一个公共场所,都要安安静静;

39、去参观别人的地方,要不吝于赞美;

40、全校师生聚会的时候,不要讲话;

41、接电话的言谈要得体;

42、一趟校外教学结束,要谢谢所有随行的老师和家长;

43、搭乘电梯时,要站右边,请赶时间的人走左边;

44、列队行进时不要说话;

45、不可以插队,但看到别人插队时不可以大呼小叫,让老师知道就好;

46、看电影时不要说话;

47、不可以带玩具到学校来;

48、有谁欺负你,让老师知道;

49、自己的理想自己要坚持;

50、要乐观,要享受人生;

51、别让别人有遗憾;

52、从错误中学习,继续向前迈进;

53、不管如何,一定要诚实;

54、抓住今天;

美国联邦预算改革中的权力与民主 篇7

公共预算, 是政府财政正常运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预算”定义为主体在潜在支出目标间进行选择, 其实质为配置稀缺资源。与此同时, 预算也意味着平衡, 是一个决策制定的过程[1]。“公共预算”具有一般预算的许多特征, 但又区别于家庭和商业预算。

(一) 公共预算具有多样的行动者。

出钱的人希望决策者在花他们的钱时能有可靠性, 就会要求决策者在财政年度开始前就做好预算, 并出具预算文件来向公众解释他们的钱何去何从, 其作用就是将政府的支出限定在政府可能获益之内, 用以防止财政透支, 从而达到平衡状态。

(二) 公共资源不具有排他性。

预算过程分配着决策权力;预算行动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 必须拥有尽可能多的权力。美国政府必须在约定好的预算法律或制度安排下决策和分配公共资源, 若想争夺预算权力就必然会导致公共预算改革。在群体社会里, 公共预算改革, 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预算作为联系公民与发展中的国家的新途径, 以维护可行的代议民主的问题。预算本身也需要民主化改造和民主机制的支撑, 才能更好地发挥民主载体的功效。

二、美国预算制度变迁中的权力与民主

预算是权力的体现, 民主的重要载体, 其改革的动机之一便是通过改革打破原有权力的结构化安排。众所周知, 美国———世界上民主法治建设最为完善、市场经济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 其公共预算体系非常完善而规范。美国的预算制度从开始建立到逐步完善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一) “零星预算时代”。

美国的联邦预算系统在1921年《预算和会计法案》通过才正式建立。政府的公共职能是零星的, 导致公共收支管理也是零星的。内战是总统开始与国会争夺部分支出决定权的催化剂, 它导致了国会预算过程的结构性转变。内战后为了减轻众议院和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工作负荷, 参议院和众议院在1867年和1865年分别成立了各自的拨款委员会, 收入与支出的管辖权限处于割裂状态。19世纪70年代, 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获取50%的拨款法案控制权。南北战争引发了国会内部预算权力的分散化。在此背景下, 总统要求从国会中获得一部分预算管理权。但是由于国会在公共预算的控制权中占有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 总统及行政机构的权力根本无法与国会抗衡。

(二) “预算进步时代”。

在公共预算改革的推动下, 国会与总统关于预算控制的权力之争已达到高峰状态, 进入到“预算进步时代”。在此阶段中, 行政预算的新引入, 使得总统和行政部门在预算系统中所占有的控制地位逐渐提高。“进步时代”预算改革者们使政府的合法性得以回升, 让政府变成一个负责任的“阳光政府”, 改变了预算改革前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由国会主导的局面, 预算权力的中心开始向行政部门转移, 从而使得公共预算领域真正实现了“美国式”民主中的权力制衡原则。

(三) “行政主导预算时代”。

1921年通过和执行的《预算与会计法》标志着联邦治理的一个重要转折[2]。该法案的颁布使得行政与立法部门之间的预算博弈发生了结构性调整, 为预算权力向行政部门倾斜和行政主导预算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新的预算程序中, 各机构必须向总统递交支出估计, 经过总统汇总并审查后形成总统预算, 并在特定时限内呈交给国会, 新程序禁止各机构直接向国会提出预算申请或在预算事务上与国会发生直接联系[3]。在1921年至1974年行政主导预算期间, 行政部门相对于立法部门占优势地位。但在这一时期, 预算权力的分配走向了一个极端———行政集权。这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得以实现的一种形式[4]。

(四) “平衡预算时代”。

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经济形势的恶化、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 行政集权下的美国处于严重的民主危机之中。其结果是导致了《1974年国会预算与扣留控制法案》的出台[5]。该法案的出台可以明显看出, 立法部门在与行政部门的博弈中, 总统的权力受到约束。一是在扣留控制程序中, 撤销和延迟两类扣押须向国会提案, 由其通过决议方可生效。二是除了对总统权力的限制以外, 国会内部组织也进行了部分性的重组, 国会的预算权力得以实质性提升。三是国会的新预算程序整合了其预算过程和权力, 约束着其预算行为, 解决了长期处于矛盾状态下的预算授权与拨款问题。在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预算权力的博弈中, 预算权力的分配无论在何时都显得太过极端, 它都会朝着更平衡的方向回摆[6]。在这一阶段, 立法与行政之间相互制约, 并通过制约达到一种政治上的均衡, 是美国总统预算与国会预算共同作用的时代。

(五) “多元预算时代”。

到20世纪90年代, 多元预算模式———这一新形式在美国诞生。传媒、基层单位和管理者、社会群团等, 原游离在公共预算实质性过程外的部分行动者, 开始采取多种途径, 不同程度地涉足公共预算。作为克林顿时期“再造政府”运动中非常重要的配套措施, 新绩效预算模式得到强大的支持和不断的推广。这种模式着重于美国联邦政负有充分利用资源而达到项目目标的责任。与此同时, 该模式要求政府部门应制定计划, 并考查计划的实施状况, 进而根据其考核结果来决定是否进一步拨款, 最后还需把绩效情况向国会和公众公开通报。这一阶段标志着国会对于行政部门所扮演的“监督”角色, 逐步转向“绩效”与“结果”。新的权力结构模式体现出一种更为平等与民主的预算模式[7]。

三、结语

纵览美国预算制度改革的历史可以发现, 基于美国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其政治结构、管理模式、法治理念及经济发展的差异, 美国预算法律制度具有权力制衡为基础的“美国式”民主和程序规范的特点。不同时期的美国预算制度改革都是建立在美国宪法制度框架下的, 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宪法的主权在民原则与分权制衡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是指政府的信托责任需不断提高以满足公民的要求, 更多地体现在公共预算的管理制度革新之中;而分权制衡原则是在以国会与总统分别为代表的立法组织与行政机构间的公共预算权力的博弈, 更多地体现在公共预算立法过程之中。美国预算制度改革要求政府应不断提高公共预算资金之使用效率, 同时提升行政机构的预算权力, 以体现民主性。

摘要:公共预算不仅是政府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 在本质上还离不开政治属性, 是纳税公民优先性需求表达的民主载体。在美国的预算进程中, 改革者们在立法部门与行政部门预算权力的博弈中, 始终以权力制衡和主权在民为基本原则带领美国预算制度朝着更民主化和法治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将美国的联邦预算改革分为五个阶段, 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预算制度中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权力的制衡及其对美国预算民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预算,美国预算,权力与民主

参考文献

[1]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的政治:收入与支出, 借贷与平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乔纳森·卡恩.预算民主:美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权:1890~1928[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外国政府顶算编制研究课题组.美国政府预算编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4]牛美丽.美国公共预算改革:在实践中追求预算理性[J].武汉大学学报, 2003, 3

[5]冯俏彬.美国预算过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财政研究, 2007, 6

[6]王熙.美国预算制度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

美国推动中东民主的目的 篇8

2009年开始执政的奥巴马政府坚持推进中东的民主改革,但面临着非常不同的情形,布什政府在中东特别是伊拉克的表现已经让美国在中东的形象大受影响,奥巴马政府在中东采取推广美式民主的机会比起布什政府时期来说,要少得多,受到更多限制,相应地,奥巴马总统采取了根本上不一样的方法来推广,以逆转美国在中东面临的不利趋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奥巴马已经改变布什政府以武力为后盾,自上而下强行推动美式民主的方法,采取在推动的同时,将民主目标与美国在中东的国家安全战略关联的方法。2009年奥巴马在开罗的演讲虽然称“美国坚信一国政府应该反映该国人民的意愿”,但也同时认为“一国不应该将自己的政治体系强加于另一国”。奥巴马政府不放弃在中东各国推进民主化,推动市民社会的发展,同时采取更为务实和灵活的做法,区分不同国家情况,来推动中东的民主化进程,并要保证美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不受影响。

2011年初开始的中东革命被美国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这种普遍发生在中东阿拉伯各国的自下而上的革命运动已经推翻了多个中东北非的专制政权。开始时,美国对这场革命似乎准备不足,面对埃及等国的变局,陷入了传统的两难境地:支持现专制政权与美国支持和推动民主的战略目标发生冲突,支持反对派的话又可能让美国的传统重要盟友陷入动乱,危及美国的战略安全目标。经过权衡后,奥巴马没有将中东民主化与美国在中东的重要安全战略利益对立起来,而是采取了现实的做法。奥巴马政府充分考虑了美国资源和能力的有限性,认为美国不可能在中东所有发生变局的国家都进行军事干预,而采取了比较现实的做法,针对各国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在埃及和突尼斯,奥巴马政府评估了原专制政权面临的形势后放弃了对他们的支持,转而支持代表新兴社会力量的新政权,保持了与埃及和突尼斯新政府的关系;在巴林,美国却采取了相反做法,没有支持反对派,因为巴林的美军基地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沙特阿拉伯对美表示巴林对它的利益很重要,美国犯不着得罪它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友;在利比亚,美国支持了北约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没有冒进。通过这样—些实际可行的行动,奥巴马政府支持了一些国家发生的民主进程,而对一些可能影响美国重大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国家则没有将民主化的目标放在优先地位。通过这些现实做法,奥巴马政府正在试图恢复美国在中东的信誉。

“9·11”恐怖袭击之前美国在中东的民主推广

以推广美式民主为目标的理想主义外交政策理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在现实的国际环境下,经常与美国的战略和国家安全利益,保持地区稳定,获取经济利益等更为实际的目标发生冲突。

从中东地区来看,随着美国在二战后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它在全世界支持和推广美式民主的力度也更加强了。但在冷战期间,国家安全和与苏联的全面竞争是美国生死攸关的重大利益所在,反苏是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当时美国政府中东的政策目标是促进稳定和防止共产主义苏联扩大影响,保证世界石油供应,为该地区的唯一民主国家以色列提供安全保障。美国主要的阿拉伯盟友的政治安全和国内稳定是美国政府实施其中东政策的重要依靠,美国依赖这些盟友的帮助,不寻求在中东推广民主化的目标,极少对中东的极权国家施加民主化的压力,中东的民主化只能是一个遥远的长期目标。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和里根政府的推动自由的外交政策也不得不服从于美国保持稳定和反苏的最高战略目标,常常做出妥协。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冷战宣告结束。在许多人看来,冷战的结束是美国为首的民主制度最终战胜了苏东集团的专制政权,因此,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民主化成为克服发展中国家一切社会与政治弊端的灵丹妙药,向外拓展和推广美式民主成为冷战后的克林顿政府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民主化浪潮。

民主化的浪潮也冲击着中东各国。在美国的推动下,中东许多国家开始了有限的政治和经济改革。阿尔及利亚、埃及、黎巴嫩以及约旦等国有限地开放了政治进程,甚至沙特阿拉伯与科威特这样的君主制国家也试图通过扩大政治参与,扩大王室的统治基础。美国推动民主化的目标与美国在全世界支持和推广民主的长期目标一样,就是要在中东地区建立美国式的民主政权,实行有效的统治,铲除仇视西方的极端主义及其滋生的土壤,达到中东地区的长治久安。然而,冷战后中东的民主化却为以反对现政府、反美国为主要政治诉求的伊斯兰主义者提供了以合法方式参与政治进程的机会。阿尔及利亚等国民主化政治实践所提供的启示是,如果中东各国举行自由、公正的选举,伊斯兰主义将无可避免地成为政坛的主导性力量,使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传统的政治盟友与既得利益面临颠覆性挑战。在这种现实面前,美国在中东地区推动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决心与信心受到很大阻遏。而中东各国的统治者从来都不是政治变革的积极推动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中东国家自上而下的改革只是一种求生战略。因此,当来自美国的民主化改革压力趋于缓解之时,中东国家的有限政治变革也就暂告结束。

布什政府的大中东民主计划

冷战结束后的民主化浪潮只在整个大中东地区泛起了丝丝涟漪,产生的影响有限。可以说,直到21世纪到来之前,大中东地区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没有发生什么重大变化,美国在整个穆斯林世界促进民主的努力处于停滞状态,并且不完整。

“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将打击恐怖主义列为美国国家安全首要任务的同时,布什政府以及整个美国社会都对“9·11”恐怖袭击的发生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布什政府看来,中东国家普遍存在的政治专制、经济失败和文化落后是恐怖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个人或家族或者单个政党对国家权力的垄断构成了大部分中东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在这种威权主义政治架构下,政治专制、经济社会普遍落后、人民缺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和人身保障,伊斯兰传统宗教与文化占据压倒性影响。这种现状滋生了极端主义,极端主义的发展则演变为恐怖主义活动。在这样的逻辑和推理判断下,布什政府及其主要成员多次强调,正是由于中东地区专制统治长期没有民主化,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了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温床,对美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反恐战争”的核心是要构建民主体制,只有建立起自由、开放和民主的政治制度,才能根除恐怖主义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威胁。在这样的思路下,中东地区民主化又一次成为美国朝野的核心话题之一,“现在我们站在第四波民主化浪潮的边缘。因此,美应通过扩展美式民主,来实现‘大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出台了推进中东民主化的大中东倡议,将中东民主推广作为其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坚信更大的政治自由能够削弱伊斯兰极端主义和

伊斯兰教化。

从2002年开始,美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的理查德·哈斯、国务卿鲍威尔、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副总统切尼,总统布什多次在各种场合阐述了通过扩展民主来改变阿拉伯——伊斯兰社会,进而重塑中东地区秩序的思想和政策主张。2004年6月,美国在八国集团会议召开之际推出了“大中东倡议”,即在整个大中东地区,包括22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以及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推行美式民主,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全面变革,以美国的价值观念来遏制、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把大中东地区融入西方社会。

美国大中东倡议的政策目标远不止于在大中东地区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更多地是为了铲除伊斯兰国家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从根本上改善美国的安全环境。美国的中东民主计划也还有实用主义的一面考虑。美国的中东政策必须包括对石油供应和作为战略要冲的中东的安全和稳定的考虑。可以说,美国在该地区的核心利益之一是防止敌对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主导该地区,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石油生产和流动。如果中东民主化的计划目标得到实现,这个核心利益当然就不成问题了。

大中东倡议代表着是美国对中东政策的一场革命。美国传统的中东政策是保证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战略安全利益和保障石油供应是最高目标,因此美国必须保证传统盟友如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国的国内稳定,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布什政府的大中东倡议则将美国在中东建立民主制度这个长远目标排在了优先位置,急功近利式地采取自上往下的方式,力压中东各国政府推动民主化,不顾可能对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安全利益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美国把中东和平放到了一边,断言持久的和平有赖于建立民主制度,批评巴勒斯坦领导集团腐败、专断以及与恐怖主义有联系,转而要求巴勒斯坦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为了实现民主化的目标,美国不惜以战争手段更替伊斯兰世界的敌对政权,伊拉克正是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的起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就是要在中东的心脏地区树立一个美式民主的样板。

中东民主化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远景目标,实现它至少需要几十年时间。然而,在布什政府第一任期把持着外交政策主导权的新保守派们认为,在伊斯兰世界一种活跃的反民主思想正在增长,这就是伊斯兰激进主义,美国有迫切的理由去支持温和的穆斯林反对激进的伊斯兰主义,防止后者在那里掌权。为此,必须用包括广播、文化交流、经济援助、间谍活动在内的一切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必要时不惜动用美国的武力。他们认为,入侵伊拉克会有风险,但收益却是巨大的,最大的效益就是引发中东地区民主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2004到2006年,在布什政府的压力下,中东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巴勒斯坦、伊拉克以及阿富汗成为美国力压的重点。美国直接军事干预下的伊拉克与阿富汗建立起了民主政体形式,按照美国民主的模式,进行议会选举;黎巴嫩等国兴起了以要求更大政治改革、扩大政治参与的示威游行为特征的“革命”;在巴林、埃及等国举行的议会选举中,一些宗教政治力量和反对派政党赢得不少议席。然而,与十年前中东有限的民主改革一样,一些具有浓厚伊斯兰教色彩的反美政治力量通过合法手段在各国议会选举中扩大了政治权力,美国的中东民主化战略再次催生了反美力量的发展。在2005年的议会选举中,具有浓厚伊斯兰教色彩的埃及穆斯林兄弟会议席大幅增长,从原来的15个席位攀升到88个;2006年一直被美国视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在巴勒斯坦得多数席位,取代了法塔赫,成巴勒斯坦执政党。这两个中东关键政权的变动尤其让美国人感到极大受挫和不安,美国压迫中东各国进行民主化改革的决心和行动显著下降。这样,中东的民主改革再次重复了冷战结束后90年代的情形,以同样的方式结束。布什政府的大中东倡议在经过西方国家与部分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的三次对话会议后,也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大中东倡议的失败还有着来自中东地区的更多原因。这种从外部输入、通过改变政府而进行的强制性政治变革在中东和穆斯林世界引发了极大恐慌和强烈不满,中东国家普遍对此倡议反应冷谈;而且,中东地区普遍缺乏民主土壤,在中东推行刺刀下强加的美式民主,妄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就,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于是,高调的、从上而下强加的、急功近利的大中东倡议失败就成为必然。也正是看到了布什政府遭遇的重重窘境,现任的奥巴马政府才采用了如今更加灵活务实的中东战略……

上一篇:人生创造青春下一篇:致客户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