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价值的最高取向

2024-10-16

新闻价值的最高取向(精选8篇)

新闻价值的最高取向 篇1

本地的一所著名的省重点中学的老师今年高考前到衡水中学参观、交流高考复习的经验时,看到该中学的校园里树起了介绍学校历年考取北大、清华学生的碑牌,从中得到启示,回校后也效仿衡水中学的做法为本校历年考取北大、清华的每位学生里起了碑牌,碑牌上主要介绍学生简历、取得的荣誉和个人的人生目标,借以宣传本校教育水平和实力,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接力活动,争取努力考上北大、清华,有更多的碑牌树起来,让这条碑牌的长龙不断延长。走进这所学校,碑牌已联成一片,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

从当地一所较有名气的小学校门走过,校内几幢大楼的名称赫然入目:“清华楼、剑桥楼、哈佛楼……”把国内外最著名的学校作为学校大楼的名称,想必这所小学想从小为学生打好基础,为国内外第一流的大学输送人才,尽管这些学校有着所谓先进的超前的教育理念和国际的教育视野,而实际上未来能进入清华、北大甚至剑桥、哈佛等名校学习的学生不知有几个人,即使有,在所有学生中占有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的。

对于考上北大、清华甚至剑桥、哈佛等名校的考生不仅学校引以为傲,社会和政府也推崇备至。据媒体报道:浙江省台州市蛇蟠岛景区日前推出了“高考荣誉纪念石壁”,为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石壁留名。此举引来了社会各界的争议。“高考荣誉纪念石壁”的具体做法是,凡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台州籍学生(包括已毕业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可凭本人身份证、入学通知书或学生证到景区报名,参加“中国名校台州籍学生名录石刻”活动。石壁刻录的内容为:学子的姓名、籍贯、所录取的大学和届级。收取30元/字的雕刻成本,留名学生可获45年免费游景区的贵宾待遇。

家长、社会、政府的推波助澜使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不解的名校情节和受制于高考指挥棒的追逐高分的应试教育可以给人带来诸多的功利,这种功利教育不仅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孤独症、学习焦虑症、感觉综合失调症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已成为严重的教育问题,也无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启迪智慧、润泽生命、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精英教育失缺了教育的公平,教师重点关注的是那些成绩优秀希望能考上名校为学校争光的少数学生。为了使一些尖子生能冲刺北大、清华等名校,许多重点学校都设立了教改班或奥赛班,投以最优秀的师资和最良好的教育资源对尖子生进行重点培养。

在对校园里长期存立的雕塑、宣传碑牌是校园文化精神的标志,是校园文化精神和教育价值的孜孜追求。诚然,能考上北大、清华的确值得骄傲让人惊羡,但北大、清华在全国各地的招生数量毕竟有限,学校每年毕业的数百甚至数千人中到底有几个人能考上北大、清华?难道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就很难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注定要沦落为社会、学校忽视的弱势群体?

在大力实施课程改革今天,优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注重差异、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发展。现代教育的根本应该是人格教育,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学生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能体会到快乐,有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认为,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白岩松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听到一个关于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和白岩松一样,我们都应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强烈的名校情结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化教育的当今,作为激励师生人生追求、学校文化内涵和学校教育目标的集中、显现的表征,为什么不把学校大楼命名为“攀登楼、竞成楼、博约楼(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学校文化建设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取向来引领我们的青少年一代?

新闻真实性与价值取向 篇2

一、新闻真实性与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坚持党性与坚持新闻真实性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从不隐瞒自己的党性原则,公开声明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占社会成员大多数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广大人民根本的、长远的整体利益的集中反映。

在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上,有些同志担心讲政治会干扰实事求是,主张新闻只对事实负责。其实在政治大是大非面前,若缺少政治意识、政治方向和政治敏感性,若自以为是地只做传播“事实”的工具,而不考虑党和人民的利益,不顾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那就势必滑向形而上学的泥潭,既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也背离人民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应当承认,我们过去有过新闻失实的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当中出现过“假、大、空”的现象,践踏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闻工作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在贯彻新闻真实性原则方面,我们坚持新闻舆论是党和人民喉舌的立场,同时强调按照新闻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新闻事实和政治方向之间的关系,把新闻的真实性与政治性统一起来,并严明新闻纪律,禁止有偿新闻和弄虚作假,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真实性原则,就是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形成鼓舞人民群众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从而推动社会前进。

二、新闻真实性是具体事实与全面、本质真实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新闻的真实观,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从具体事实的全部总和和单个具体事实的联系中把握整体事实,达到具体事实与全面、本质的真实的辩证统一。

首先,是全面真实。如果我们新闻机构的记者在报道某个具体事实时,不加判断分析,把问题说得一团黑,把支流当主流,以偏概全,就必然导致歪曲、颠倒基本事实,这个事实就不符合客观事实本质的“真”,不合乎事情全貌的“真”,不是推动社会健康向上的“真”,是表面的“真”,本质上则是“失真”的。

其次,是本质真实。新闻是通过一般现象(包括假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大量的深度报道、评述性报道、解释性新闻、事件和工作通讯、新闻特写、新闻时评等,都应当通过事物外部的联系揭示事物内在的实质。

当然,对一些突发的灾害、事故报道,如地震、日月食、飞机失事、爆炸等,初报新闻一般只能说“现象真实”,回答“是什么”,但随着事物的发展,“本质真实”就显现出来,记者就可以深入了解并在后续报道中予以反映。总之,新闻务求通过一般现象(包括假象)反映事物本质的原则是不能动摇的,是必须坚持的。

新闻要做到全面、本质的真实,实乃不易,也并非不能有所作为。

一是要“杜假于源”。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在先,新闻在后。因此,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实地采访,洗刷唯心观念,以唯物的观点去独立思考,努力做到实事求是,事实要有“源”可据,“依据”要确凿可靠,从现象到本质都要真实。要做到“杜假于源”,必须坚持贯彻“三贴近”原则,紧紧依靠群众办报。近年来,我们在《鹤壁日报》和《淇滨晚报》分别开辟了“监督服务台”栏目和“百姓热线”栏目,每年共接到新闻热线提供的新闻线索1500多条。

二是要“能动治假”。新闻失真失实,关键在人,只有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才能能动地治假。在信息爆炸和知识密集的时代,新闻采写和编辑涉及的事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复杂,它包罗万象,天上人间、宏观微观、物质精神等,无所不有。新的时代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有综合的知识修养,新闻工作采编岗位必须具备复合型的人才方可胜任。但现实是:知识因素对新闻真实性的制约不可忽视,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欠缺造成“失真”、“失实”的事例不在少数。

三是要“制度治假”。新闻主管工作部门要从宏观上制定新闻管理的政策,新闻机构要结合改革,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者采编机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如重要稿件送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制度,稿件送有关部门核实制度,重点稿件总编分工把口制度,奖惩制度,失实更正制度,及禁止有偿新闻等等,以制度防范新闻失实、失真,方方面面共同把关,方能促使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落实,并逐步使新闻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三、新闻真实性与典型报道

典型是一种客观实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先进的典型必将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典型报道的一个前提就是实事求是,现象和本质必须真实。既是真人真事,又要反映事实的本质。而这种真实又必须建立在群众基础上,先进典型人物离群众近,他们代表着正确的方向,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党和政府的要求,符合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

《鹤壁日报》对先进典型靳月英事迹的报道,就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靳月英是一位农村普通的共产党员,她身上体现出了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精神,闪耀着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她几十年如一日为了集体利益,不顾自己家庭利益;为了国家,不顾小家。记者先后深入她所在的乡村,前后十多次采访月余,写出《农村普通共产党员的楷模——靳月英》的长篇通讯,这篇典型报道引起各界的反响。这样,她不仅是鹤壁市的先进典型,还成为全省的先进典型,新华社等中央媒体也报道了她的事迹,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生前还专门看望了靳月英。靳月英这个典型又走向了全国,对社会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新时代的精神树立了榜样。

靳月英典型报道比较成功,充分说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做好记者的基本功;发现典型、提炼典型是抓好典型报道的关键;完全真实、寓理于事,是典型报道的针对性,是抓好典型报道的要害;由此及彼,互相映托,调动新闻手段,立体报道,是抓好典型报道的重要途径。

(作者系鹤壁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略论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取向 篇3

关键词:新闻事实,新闻价值,真相,正义,道德

一、前言

近年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各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 同时信息技术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更新, 社会现象能够及时被新闻工作者进行挖掘播报。然而, 新闻报道所产生引发的社会讨论一方面增加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度。同时, 新闻传播时, 传播的内容、形式及对象又深深受到新闻价值的影响, 在这一社会进程中, 为了促使新闻内容以正能量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 言之所谓的“事实”是不利于播报的, 而这就产生了事实重要还是价值重要的矛盾, 对二者的探讨, 对于新闻业工作者所面对的媒体氛围,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之间平衡的方法

经济不断进步过程中, 公众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提高, 现在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运用法律等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 也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开始意识到新闻内容或许由于某种原因没有给予自己最大的知情权, 部分公众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然而还有部分公众认为, 新闻报道应及时报道各种正能量的内容, 在鼓舞人心的过程中, 能够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对人进行正面教育。这两种说法各执一词, 如何衡量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平衡关系, 是新闻人的日常工作。是真相、正义、道德这杆秤上的重要砝码。建立过程, 困难重重。

(一) 辨析新闻事实与真相的关系

“严格地说, 事实是不能定义的。”这是罗素在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一书撰写导言时提出的, 他充分说明了从学理上认识“事实”存在困难。具体到新闻学领域, 新闻事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真相。所谓新闻事实, 是实际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状态, 是事物的外在表现;而真相则是事物的内在本质。真相的释义在新闻报道中指事物的真实表现及情况。从表面字义上看, 它同“假相”相对。对于事物的表面而言, 都拥有两种现象, 即真相和假相, 这两种现象在新闻报道中是很容易被人们进行感知的一种事实。但是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尽管描述的内容都是事实, 却无法判定这就是将事件的真相完全展现了出来。[1]在对事件的真正情形和本质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只能依靠事实说话, 这也才能够将真相表现出来。而那些对事件的真正情形和本质进行掩盖或断章取义的报道, 就是所谓的假相。例如, 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公众从镜头中能够发现某地出现了打斗的痕迹, 然而这并不能够说明, 新闻镜头前的位置就是事发现场, 其中可能有人为伪造的可能, 也有镜头没有摄录到的可能等。在这种情况下, 受众需要从新闻记者的口中才能够得到真相和实施情况。因此, 进行新闻报道, 新闻工作者和受众都应当将事件的真实性尽可能的加强和强化, 还要对其中包含的假相具有区分和辨别的能力, 不仅应该对事件发生的真实性进行分析, 新闻工作者还应当在工作中全面的、客观的进行报道, 避免一切可能扭曲事实真相的情况, 努力将事件整体的实际情况和本质展现出来。[2]

(二) 选择正确方式去平衡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

在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之间的争议越来越大的基础上, 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职能及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帮助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选择正确砝码进行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称量的基础。也是新闻人选择真相、正义、道德的方法, 去称量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关键。《真相至上》这部电影以艺术的手法, 形象再现了这一过程。影片的开始, 女记者瑞秋发表了揭露总统发动战争的决策是失误的一篇报道, 泄露了一名CIA女特工的身份。这则报道引起了国家、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 也因泄露了特工的身份, 影响了国家安全。因为这则报道, 两个家庭的命运发生了改变。[3]出于正义感, 瑞秋不肯向特别检察官说出爆料人的真实身份, 被关押进看守所, 律师的努力, 瑞秋工作伙伴对她的支持与鼓励, 使她宁愿放弃家庭也要选择保护爆料人的身份。她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与正义感, 勇敢面对看守所的生活艰难, 丈夫的出轨, 甚至是被泄密特工的死亡。瑞秋的报道与选择间接导致了该女特工失去工作, 失去丈夫与女儿, 甚至被极端分子杀害。血泪斑斑, 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这样的报道究竟是否正确?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不同的答案, 瑞秋在完成自己工作价值的同时也尽力去做到人性的善举保护了爆料人, 我们对于辛辛苦苦为国家工作的特工都十分敬重, 虽欲责怪瑞秋的莽撞, 却也为她的勇敢、正义所感动, 更为受牵连的家庭成员痛心。[4]

(三) 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真相至上》的影片结尾, 瑞秋始终没有说出爆料人是谁。直到最后的回忆, 反转剧情, 该名女特工的女儿与瑞秋的儿子是幼儿园同学, 在幼儿园班车上聊天时, 瑞秋的新闻敏锐度致使瑞秋套出小女孩的话, 知道了小女孩母亲的特工身份与事件的真相。意外的结局, 两个家庭的毁灭, 小女孩再也没有了母亲, 瑞秋的儿子也即将在单亲家庭中成长。[5]巨大的新闻价值、不妥协的真相, 究竟带来的是什么?这是考验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的关键, 而且每个新闻工作者也都拥有不同的答案, 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应当抛开所有家庭、子女的牵绊, 永远只坚守新闻的真相, 还是应当制造一定的假相, 发挥新闻特定的价值即可呢?巨大的新闻价值, 有时会促使一位新闻工作者丧失职业道德、丧失梦想, 甚至蒙蔽良心,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过得了面对自己良心的那一关。[6]成为新闻工作者之前应该有自己对于事物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这样才能在新闻事实与价值的面前能够更好地去辩证问题。

(四)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的提名是每个新闻人的梦想, 为了这样的梦想, 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这让人联想到1994年4月公布的获奖名单, 14个奖项中的“特写性新闻摄影” (Feature Photography) 奖项获得者是南非“自由记者” (freelancer) 凯文·卡特所拍摄的一张苏丹小女孩的照片。一个奄奄一息、饥瘦枯槁的黑人小女孩伏在地上, 一只巨大的秃鹫站在她旁边, 等待她的死亡。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照片都会印象深刻, 这幅颇具震撼力的照片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 但是巨大的荣誉和舆论的唾骂也接踵而来, 公众质疑摄影记者面对这个快被虐杀的小生命不去救助反而拿起的是手中的摄影机快门?几个月后, 凯文自杀了, 他的遗言只留下一张字条:“真的, 真的对不起大家, 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此事成为批评记者只顾抢报新闻, 却丧失人性的典型案例。但真相究竟如何?凯文真的为了追求新闻价值而枉顾正义与道德?

当时的苏丹面临战乱, 人民普遍饱受饥饿、贫穷、甚至死亡之苦, 这都不是一名记者仅靠个人之力能解决的。对于凯文我们不应该要求更多。而且在当时, 凯文在拍好照片后, 就赶走了秃鹫。他的照片发表之后, 更是引来了全世界对苏丹问题的重视。通过更多记者、媒体的关注报道, 揭示当时当地社会问题, 并敦促其社会问题的解决, 这是正义的更高体现。此外, 据悉凯文在自杀前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他的自杀也不能简单归咎于拍摄这张照片。但是很多社会与道德的负面指责会把记者这个行业泼得肮脏不堪。这张照片所带来的群众舆论胜过他本来所想表达的理念。新闻价值与正义、道德的关系这些年来一直备受关注。[7]

新闻人在新闻价值的诱惑面前, 是否能够正确的去对待这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姚贝娜死亡事件中, 记者守在姚贝娜病房的门口首先是因为她是一个公众人物, 外界想知道她的一切, 包括病情。既然发布了病危消息, 记者就必然会到场。记者出于职业素养必定有了线索就得到一线。但记者并不是没有人性的冰块。正如有一位报道地震事件的新闻记者, 即使他内心悲痛, 但职业习惯让他在报道的时候“提嘴角”来表达报道的积极性。但受众却大力谴责这名记者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微笑”。无论如何,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手里的采访不能停, 必须收起情绪, 冷静陈述, 以最客观的视角去报道新闻事实。

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个“快餐时代”, 新闻人都在为如何能让公众最快时间接收到最新的媒体咨询并扩大影响力而绞尽脑汁。但是公众人物的死亡该如何报道, 确实需要深思熟虑。尊重逝者家属是最基本的道德!新闻人由于职业原因, 有时会直面社会的阴暗角落, 在泥泞的污流中摸爬滚打, 需要平衡道德、秉持正义, 也只有如此, 新闻人才能够更好地像积极抗癌的微笑天使姚贝娜一样带给这个社会更多正能量的信息。[8]

三、完整呈现新闻事实的重要性

新闻事实同新闻价值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新闻事实是否完整呈现, 可以影响受众对于真相的想象与理解, 从而影响新闻价值。也正因为如此, 会有很多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可以制造新闻假相, 来提高新闻的价值, 这种做法无疑是最为可耻的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保军先生在其《新闻真实论》的第三章中指出:“新闻对事实的呈现总是再现与建构的共同结果。即不管事实如何, 新闻对事实的面目呈现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 相对事实来说, 真实总是有限度的真实。”

2015年5月3日14时20分左右, 成都三环路娇子立交下发生了一起殴打女司机案件。大众轿车男驾驶员张某因为行车纠纷对现代轿车上的卢某进行殴打, 性质恶劣。经公安机关审查后, 张某因为涉嫌滋事被锦江区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事件到这里应该是很公正的处理。可是后来这起针对女性暴力的案件成了热门话题, 甚至演变成支持打人者。舆情之所以改变, 关键是因为在调查张某的行车记录仪时发现, 卢某两次突然变道险些造成事故, 双方都有喊话斗气让人感觉受害者在调查中有装可怜博同情的嫌疑, 并非纯属无辜。而且施暴者是为了保护车中妻儿, 去教训了既霸道又犯错的张某。甚至在网络话题热度持续的时候, 有的网络媒体不顾受害者感受, 报道了网友人肉搜索卢某的私人隐私:此车车牌号还有26次违规未处理, 早在2011年有“前科”, 披露她名下还有一辆宝马也有违章未处理, 说她父亲是官员, 质疑车辆收入的合法性。此外卢某的身份证、生活照被公开, 甚至在2013年的开房记录被曝光, 造成女子滥交、品质很坏的影响。由此, 事件朝着扩大事态的方向发展。[9]网络媒体的“围剿”使大家连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 网上骂声一片。这在无形中给被害者带来“二次伤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媒体报道的严重影响的, 新闻报道过程中并没有就事论事, 针对违章记录进行报道, 针对打人事件的惩处进行报道, 反而呼吁社会大众集体攻击被打女司机。媒体断章取义, 用博人眼球的标题营造话题, 这种剪辑的力量是足以让天使成为恶魔。只有新闻影响而无新闻事实的报道, 给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媒体不能决定受众对事件的看法, 却能够通过对信息的截取和选题的安排来决定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事实的焦点。[10]

新闻对受众来说, 既不具备法律规条的约束力, 又无政策文件的指令性, 只能依靠自身新闻价值去吸引受众。因此, 有必要对新闻受众认知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罗玲在其学位论文中, 将网络与传统媒介新闻受众的心理诉求进行了区分, 分为“通俗化”与“严肃化”两种类型。在上述新闻事实中, 女司机的花边八卦, 明显具有“通俗”的特征, 故而受到网络的青睐。女司机受到的暴力虐打, 具有“严肃化”倾向。有必要通过施暴事件对加害者有一个正确的谴责与惩罚, 要有一个正能量的引导才是新闻价值的正确方向。

四、结论

新闻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对于记者来说是旁观者, 但是往往要以第一当事者的角度去还原事件的真实性, 即报道新闻事实。只有对信息源展开深入调查, 经过不断的怀疑取证, 才能引出真相。当然这还需要记者的客观公正对待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秉持正义与道德之间的正确关系, 不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找准角度, 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并提升新闻的取向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智.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建构主义解读——兼对客观性新闻报道辩证[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4 (11) :55-59.

[2]林纲.网络新闻语言的主观性与新闻事实构建[J].新闻爱好者, 2011 (01) :62-64.

[3]沈晓静.《新闻联播》的话语建构对新闻价值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6) :39-45.

[4]程雅堃.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毕雪梅.浅谈体育新闻事实——兼论体育新闻的专业性[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11) :33-35.

[6]陈立新.威斯康星模式与中国初期新闻教育——兼论新闻价值理论之渊源[J].国际新闻界, 2013 (06) :137-148.

[7]余忻.发掘新闻事实之学, 彰显新闻名家之法——评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39-40.

[8]刘红霞.体育赛事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模型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报道中的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 2012 (01) :119-126.

[9]刘美伯.《中国日报》对外传播新闻价值变化趋势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 2007.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篇4

所谓电视民生新闻, 就是从社会的细小方面、从百姓角度出发, 采集一系列百姓关心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加以报道、尽力解决, 此外还能以个例报道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从而促使更多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就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而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总体发展形势良好

追溯民生新闻的发展源头, 我们得知民生新闻其实在上个世纪90年代便已经成形并且有了发展, 提及民生新闻发展的高潮时期, 则要说到2002年开播的《南京零距离》, 这档节目自播出之日起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它专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 着眼于百姓关心的各个小事, 以独特的视角获得了观众的一直好评, 成为南京政府与市民沟通的独特方式, 目前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地方电视台刮起一阵旋风, 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形势。我们有理由相信, 民生新闻可以发展得更好。

2. 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说民生新闻已经在全国逐步发展开来, 但是从总体发展过程而言, 民生新闻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会极大影响民生新闻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地方特色

民生新闻的共同点是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特色和具体情况不同, 民生新闻应该注意求同存异, 现在很多地方的民生新闻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只注重新闻报道, 不切合本地的实际发展情况。

(2) 内容不新颖, 没有深度

就民生新闻的内容来看, 我们目前看到各个地方电视台基本上都是家庭矛盾、食品卫生这些问题, 而没有去探寻社会发展问题, 使节目内容千篇一律, 这样很容易造成节目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下降, 并且由于节目只注重吸引观众的兴趣而没有进行深度的拓展, 使得很多节目只是流于表面, 没有更深层的探索和解决, 最终造成治标不治本的播放效果。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以上简要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虽然民生新闻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长此以往, 很容易造成民生新闻内容单调和乏味, 观众收视率和满意度的下降, 很不利于其持续发展。因此, 我们需要明确其价值取向, 具体应该做到:

1. 关注百姓关心的话题, 从百姓利益出发进行报道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 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注重百姓利益的维护, 民生新闻应该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首先, 民生新闻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进行新闻的采集和收录, 从百姓关心的事件、视角出发, 挑取典型的事例对事件进行报道, 还要注重从表面看本质, 争取做到以一及百, 在报道同一件事的同时促使更多问题的解决。

2. 切实顺应国家政策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局势的逐渐安定, 我国作为一个推崇和平主义的大国, 在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国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经济和文化建设上, 其政策和发展方针也都有一定的变化, 民生新闻就需要顺应国家以及政府政策的需求, 在节目中积极宣扬政府的方针和政策, 播放具有正确意识倾向的内容,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 注重地方特色的显现

地方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地方意识形态和精神力量的建设, 需要从精神层面着手, 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全力展开地方建设, 而新闻媒体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专注于人民生活的民生新闻节目, 首先应该注重设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节目, 比如《南京零距离》举办的“换个角度看南京”、“零距离社区行”等一系列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目;其次, 还应该注重节目深度的挖掘和内容的创新, 从而更好地吸引百姓的注意力, 还应该注重百姓话语权的发挥, 让百姓在节目中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发挥新闻媒体的有效性、实时性, 树立自己的品牌。

总而言之, 电视民生新闻需要从百姓利益出发, 着眼于百姓关心的事件, 真正、切实地帮助百姓解决难题,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在认识到民生新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注重民生新闻价值取向的建设, 促进民生新闻价值的更大实现, 促进民生新闻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原红玉;浅谈新闻报道中的民生新闻[J];科技传播;2011年12期

[2]吴师川;孙瑶;强化民生新闻的亮点——舆论监督[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2011年05期

[3]陈涌嘉;新形势下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2011年05期

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和采写技巧 篇5

关键词:社会新闻,价值取向,采写技巧

一、社会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

1, 内容庞杂, 主题分散。

症状:眉毛胡子一把抓, 拣到篮子都是菜, 什么都想写, 一篇新闻稿件中头绪多, 内容繁杂, 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2, 内容陈旧。新意全无。

症状:不讲时效性, 没有“新闻由头” (即“导语”) , 要么是“今年以来……”等无法界定的时间概念, 要么是“最近、近日、日前”这类唬人蒙人、缺乏新鲜的模糊时间名词, 或者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陈年旧事, 即使原本很新鲜、很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因为缺乏新闻敏感, 没有及时采写而时过境迁, 重新搬出来, 成为了无新意、变蔫发黑的明日黄花, 让人惋叹。

3, 八股遗风。苍白无力。

症状:语言贫乏干瘪, 词不达意:叙述机械呆板, 行文公文化、条文化, 照抄文件, 照搬材料。甲乙丙丁排列, 毫无生气, 更无美感, 让人无法卒读;滥用词语, 数出多门, 自相矛盾。

4, 空话连篇。内容虚脱。

症状:满纸都是慷慨陈词的豪言壮语, 其实都是没有实际内容、不着边际的大话、废话、空话和套话。讲成绩效果, 动辄“成效显著”、“形势喜人”、“成绩斐然”、“初见成效”……根本看不到一点实际内容和可以感知的东西。谈经验作法, 总是离不开“领导高度重视”、“领导亲自抓”、“多措并举”、“将某某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团结一心、开拓创新”、这“工程”那“规划”一类毫无实际内容和意义的陈词滥调, 具体作法、成效和经验避而不言, 让人一头雾水。

5, 主观臆断, 妄加评论。

症状:在消息写作中, 一些作者好为人师, 不自觉地将自己介入其中, 以评判官自居, 喜好评论指点。消息最后还不忘抒情一番, 或代表报道对象表态, 或对受众空发号召, 实为画蛇添足, 狗尾续貂。

6, 提前播报。弄虚为实。

症状:本是挂在墙上、写在文件上的一些“规划”或“文件”, 或者酝酿和计划中的工作, 还没有具体实施或已实施但并未取得良好效果, 就性急地将生米做成熟饭, 来一个“快马加鞭”, 迅速出笼, 以某某单位或部门将如何如何“提前播报”。

7, 人文缺失。歧视侵害。

症状:对他人缺少或根本没有应有的同情怜悯之心。或者无意识, 或者居心叵测, 借题发挥, 借机打击报复, 以揭人隐私、亮人伤疤、戳人痛处、胡乱指责、冷嘲热讽为乐, 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产生不良影响, 轻则让人反感, 惹人生气。重则引发诉讼, 伤害和谐, 不利稳定。

8, 居高临下, 盛气凌人。

症状:新闻稿件 (尤其是领导活动报道) 中常充斥的是话语霸权, 以自我为中心, 用词武断, 语气生硬, 高高在上。唯我独尊, 动辄要如何如何、必须怎样怎样, 一副教训人的口吻, 让人无法接受。避而远之。

9, 虚张声势。自吹自擂。

症状:不切实际, 夸大其词, 自我标榜, 喜欢评功摆好, 甚至恣意编造新闻, 自欺欺人。成绩不大水分凑, 好用“最好最优”、“天下第一”、“疗效最佳”等夸大和不实之词, 表扬与自我表扬, 吹嘘与自我吹嘘。诓骗他人。

10, 功利作怪。目光短浅。

症状:将新闻完全异化为宣传, 站在本单位或局部利益上, 不是着眼长远, 建立长效机制, 报道和反映工作亮点, 而是目光短浅, 追求功利, 或为在报纸电视上露脸作秀, 或为应付上级宣传目标考核。因此所报道的工作纯粹芝麻小事, 或日常一般的工作。

11, 小题大做。无病呻吟。

症状:本来是工作职责范围之事, 非得当做新闻来报, “领导亲自”一番:本是人人都应做好的事, 且没有创新和突破, 如学校运动会。单位开会、学习、听报告等日常活动, 也要想法写稿登报上电视。

二、采写社会新闻的要求。

社会新闻涉及面是很广的, 把握得正确, 它的导向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帮助党和政府了解社会、研究社会, 从而作为决策参考;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生动、具体、形象的法制教育作用;它可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采写好社会新闻, 关键是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从现状来看, 要着重从下述6个方面去努力:

1. 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社会新闻报道什么, 不报道什么, 怎么报道, 都要以大局为重,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 以是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则。有了这种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 社会新闻的报道, 就有了主心骨, 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导向作用。

2. 要有自觉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 指的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矛盾。毛泽东同志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 哪里就有问题。”社会新闻的内涵丰富, 记者应该从多种社会问题中调查研究、深入思考, 善于提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类问题。问题意识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 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是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3. 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编辑在采写、编辑社会新闻中, 必须坚持对社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和“卖点”而钻头觅缝去搞低级庸俗的东西;也不能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不闻不问, 熟视无睹。特别是在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中, 一定要客观、公正, 要以法规为准绳, 要以理服人, 把握好度, 切忌片面性, 更不能感情用事, 挟私报复。

4. 要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和准确。

不能搞合理想象, 不能编造假新闻。社会新闻与人的生活联系是十分紧密的, 事实不真实, 信息不准确就成为了一种误导, 甚至还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 所以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

5. 要善于取舍, 详略得当。

要选择有社会意义, 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和事来进行报道, 切忌琐碎浅薄。要选择人们普遍关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报道。在采访写作社会新闻的过程中, 必须对这一新闻的社会反应、社会效果进行预测, 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如让人丧失信心, 可能产生心理恐慌的东西就不宜进行公开宣传。在选材上应服从主题需要, 要考虑舆论导向和社会效果, 不能一味地迎合少数受众的低级趣味, 而不加选择地和盘托出。色情、血腥、恐怖、怪诞的情节和细节要坚决割舍。不能有闻必录, 有闻必报。社会上确有凶杀、奸情、乱伦、盗窃、诈骗、赌博、腐败等丑恶现象, 但我们不能听风就是雨, 原封不动地搬给受众。报道什么, 不报道什么, 要严格选择和取舍。有的压根儿就不值得报道;有的只需少数人知道, 不宜公开报道, 可写内参上报;就是公开报道, 也不能自然主义、纯客观地去报道。如犯罪过程、作案现场、作案手段和工具等不宜写得过细和过实。

6. 要选择带有故事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强的事实来进行报道。

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略论 篇6

一、当前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报道虚假新闻。近年来, 缺乏事实依据的新闻报道频频出现。部分新闻记者在筛选题材的过程中, 完全丢弃了新闻行业的规范与职业道德, 肆意发布虚假的新闻消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采编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一部分是为了抢占度假的新闻报道, 对于消息的真实性不做详细甄别, 简单地从表面获取信息, 从而导致不实新闻的产生;另一部分, 则是一些采编工作人员自身存在的恶意倾向, 主要是有意地对新闻事实进行歪曲或者是故意的制造一些虚假新闻。虚假新闻的不断出现, 对于当今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言, 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2) 新闻选材片面。当前对诸多新闻报道一味地追求人们的轰动效应, 在新闻题材的选择方面, 只关注一些现实社会中的阴暗或者负面消息。有些新闻媒体对于新闻报道的理解也过于狭隘, 认为新闻就是为了反映社会的负面问题和各种死角现象。部分新闻媒体对社会暴力问题过于青睐, 促使受众对社会产生了危机感, 产生片面的认识, 认为当今社会中的好人好事太少, 因此对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都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戒备意识, 从而使得人情更加的冷漠。 (3) 盲目追求时效。有些记者为了取得独家新闻报道的效果, 从而盲目的追求新闻事件的时效性, 致使一些新闻报道只是简单的停留在事件的表面现象。尤其是对于某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 仅仅是对一些表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而对于事件本身的实质含义则未深挖, 缺乏应有的新闻背景, 致使人们根本无法掌握到新闻事件的真正与完全的情况。

二、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应该遵循的原则

(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是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因为, 新闻的本质就是用事实说话, 对于具体事件的评论, 新闻记者并不会按照个人的观点加以点评, 而是依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报道。对于新闻报道而言, 记者的观点趋向对于人们的思考与认识会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 如果记者能够从正确的角度报道新闻, 则会促进正面的舆论环境的形成。所以, 新闻报道应该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方面是转变当前新闻界中的一些歪曲事实的风气, 另一方面则是帮助人们掌握新闻的真实情况。 (2) 贴近生活。新闻报道的政治性特点比较明显, 强调新闻报道的积极宣传成效, 特别是部分党政方面的新闻, 要具有严肃性。然而, 如果政治性过于浓厚, 则会造成新闻的单调乏味, 从而无法提升新闻对人们的吸引力。所以,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方面, 不仅要确保新闻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性特征, 而且要兼顾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报道, 以此增加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生活性, 促使人们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了解社会要闻。 (3) 思想引导。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舆论引导作用, 指引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产生正确的认知, 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 新闻报道应该始终坚持引导教育原则, 对新闻素材进行筛选的过程中, 不但要了解新闻事件的吸引力、趣味性、刺激性等性质,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新闻事件的报道能够引导人们进行深思, 从而提升人们的认知能力、经验等等。

三、确立新闻报道的正确价值取向的途径

(1) 提升社会责任感。当前社会非常注重经济发展效益, 在这一大背景下, 新闻媒体工作者更需要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只有不断地提高与加强自身的文化基础与精神修养, 对新闻题材进行严格的把关与筛选, 才能够促使新闻报道的公信力逐步增强。 (2) 挖掘社会正能量。新闻报道要符合国家的实际国情, 要把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特点与文明作为新闻报道的主流力量, 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所体现出的真、善、美, 大力弘扬社会的正能量, 彰显时代发展的文明精神气息。同时, 通过对现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报道, 引导人们对他们生活困境的关注, 促使更多的帮助与爱心涌现。 (3) 关注社会民生。新闻报道要从黎民百姓的生活实际出发, 对有关社会民生的热点与要点进行关注。新闻报道本质上是从群众中来的, 当然也要回到群众中去。所以, 新闻题材的选择要贴近百姓的现实生活, 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角出发, 搜集百姓所关注的热点与焦点事件, 并对之进行真实、详细、客观的报道, 让新闻真正的充满社会人情味。思想意识、价值观、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社会动态等等一系列因素所构建起来的有机统一系统, 即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面对意识观念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社会, 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一定要定位准确, 以确保发挥其真正的积极正面的社会效应。因为, 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不同, 则定位与侧重点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 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才能发挥新闻报道引导社会舆论, 丰富人们生活, 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积极价值, 从而为营造良好的民族社会风气、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志莹.社会新闻报道的误区及价值取向[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3 (2) .

[2]王永福.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与媒体公信力研究[J].理论探讨, 2009 (4) .

新闻价值的最高取向 篇7

关键词:新闻评论,选题,价值,开放性,国家瞭望者

伴随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 人人都是评论员, 新闻评论发表的门槛降低, 但评论的随意性、口水化、不假思索不负责任的情绪表达, 相当程度上损害了评论的理性形象。尽管主流媒体和多数地方性报刊对此都有积极应对的意识, 却仍然没有改善评论势大力微的窘境。作为传播理性意见的新闻品种, 评论目前还远远未发挥出对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

新闻评论与其应该发挥的功能不相匹配的现实窘境, 重要原因之一, 是评论选题视域的丰富性不足, 扁平化有余, 特别是对评论选题的价值内涵缺少研究和发掘, 缺少明晰而坚定的价值取向, 已成为新闻评论提升品质的瓶颈。一篇评论好或不好, 很大程度上与这篇评论的选题当或不当有很大关系。一篇称好的评论, 必然是以一个有价值的评论选题为基础的。一个有价值的评论选题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才是一篇评论佳作得以问世、得以成功的内在因素。新闻评论的选题, 就是选择、确定的评论对象, 突发事件、时政热点、社会思潮等等。选题的标准, 教科书上有“两个标准”说, 即评论的价值与宣传的价值。这实际上说的是评论选题的价值取向问题。概而言之, “任何报刊对评论的价值确定, 都是以其所代表的阶级、集团的政治目标, 政治利益和思想观点为标准的”。但无论名义上还是实际上, 政党的视角, 毕竟不能等同和取代历史进程的视角、社会文明的视角和人类褔祉的视角。

如果从历史进步的视角、社会公理的视角、人类命运的视角出发, 那么, 新闻评论选题的价值标准就易于统一、升华、具普遍意义, 以这样的价值标准遴选、确定的选题, 也就有先天条件创作出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 积极地影响社会生活, 促进历史进程。这不是简单地否定新闻的阶级性原则和新闻选题价值的“两个标准”, 而是高屋建瓴、具普遍历史、社会、人文意义的价值标准, 更能帮助作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充满内在活力的评论选题。据此创作的评论, 就更易于引起受众共鸣, 更能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 具普遍意义的价值标准, 与我们历来强调的党性原则、阶级性原则应该是一致的。我们的党, 是先进的、坚持科学世界观的政党, 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政党, 共产党人的使命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而奋斗。因此, 它的全部事业包括党的新闻事业的视角, 当然也应该与社会公理的视角、人类命运的视角、历史进步的视角相一致, 并从这种普遍意义的视角出发, 构建、确立新闻评论选题的价值标准。

一、评论选题要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示思想价值

有人把新闻区分为两种不同特质的信息:以消息报道为主的事实信息, 以新闻评论为主的理性信息。这个界定是比较恰当的。新闻评论作为社会需要的理性信息, 其价值必然首先体现在评论选题的思想性上。不利于展现思想性, 或者思想深度不够, 不能有效推进思想进步、传播思想亮点的评论选题, 就不可能具备颇有分量的思想价值。新闻评论的论说文体裁特征, 决定了只有思想价值含量高的评论选题, 才有可能创作出新闻评论的上乘之作。

人的行为, 社会的运转和发展, 均源于人的思想。但新闻评论选题的思想价值, 所关注所追求的, 不是个体的人和局部的社会的行为及其运作思维, 而是能够影响一代人、几代人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思想, 能够影响、制约社会整体发展轨迹与进程的思想。这样的选题一经确定, 便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据其创作的评论, 必然具备引导人们对重大问题正确思考的品质, 不仅释疑解惑, 还能指明方向和道路。这样的新闻评论给予人们的, 是一种思想家式的忠告与奉献:对事物间联系的客观分析, 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把握, 对未来的高瞻远瞩。每一个受用这种奉献的人, 就能清醒地面对一个理性清晰的世界。

清代政论家王韬, 于1874年在他所主笔的《循环日报》上发表的《变法》和《变法自强》等政论文, 就堪称思想价值很高的评论选题。19世纪70年代的清王朝, 江河日下, 内外交困, 帝国主义列强像一群饿狼, 疯狂地撕啃着中国这块猎物。王韬在他的评论中, 主张不能拘于先王之法, 要因时制宜, 思变图强。这种“变法”思想, 比康有为、梁启超早20年, 震撼当世朝野, 成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先声, 为探索民族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起到了积极的启蒙作用。实际上, 这种以“变法”为评论选题所传播的思想价值, 是超越历史与国界的, 至今仍发挥着警醒世人的作用。中国欲转弱为强, 与西方“比权量力”, 关键就在一个“变”字, “穷则变, 变则通”;中国30年的改革历程, 当今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改革, 不正与这些以改图变的思想精神一脉相承吗?

二、评论选题要紧扣热点、焦点和疑点, 及时传递理性思考的时代价值

新闻评论选题的时代价值, 首先体现在选题的现实针对性。现实的社会普遍状态, 现实的重大事件, 当前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 流行思潮时尚及趋势等, 是发现和提炼新闻评论选题的主选范围。在这样的范围内确定的评论选题, 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兴趣, 论述所及, 一般是大众盼望的现实诸问题之本质和现实之惑的解答。这样的选题, 源于现实生活与百姓所思所虑的结合点;由这类选题创作的新闻评论, 给大众的感受, 往往是他认识和适应现实生活的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他们甚至可能据以采取行动, 从被动地适应现实跃进到主动积极地创造生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 因而每个时代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难点, 都各有不同。把握选题的时代价值标准, 就需要有敏锐而准确地发现这些热点、焦点、疑点、难点的能力。一事当前, 有没有评论的必要;一种事物表象的背后, 是否涵盖着深刻的本质;一种时尚或潮流乍起, 是否代表着时代的主流和前进的方向。在这样的思考中选定的评论选题, 一般都带有时代特色;对这类问题的探讨与追问, 往往就能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略, 医治现实弊症的新药, 解答现实疑惑的钥匙。

具有时代价值的评论选题, 一般会显示出时空的规定性。徐铸成在蒋介石引退的第二天为香港《文汇报》写的时评《蒋介石走了》, 只能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 在中国大地上闪烁指路灯光芒的时候问世。同样, 在改革开放,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 许多相伴而生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观念、新思维, 正是我们冶炼新闻评论选题的基本素材。一个成功的评论选题, 总是从某一角度, 某一方面折射出时代的某种特征或趋势, 总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众视点, 总是同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希望与理想息息相关。例如, 国企改革, 职工下岗, 官员腐败, 消费者权益与伪劣商品、劣质工程, 民主与法制建设, 网络乱象与正能量, 公共生活与社会治理等等。这些问题一经纳入评论选题的视野, 就显出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中确立的评论选题, 就具备了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因为, 这类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解答, 无一不是当今社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无一不与人民福祉、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类选题的时代价值, 就体现在它呼应着时代的脉搏, 关注着时代的走向, 贴近了民生的需求。还因为它涉及的问题中肯, 事件重大及其普遍意义, 除现实的时代价值外, 它还在历史进步的链条中显示“历史价值”。例如, 惩治腐败这样的选题, 除了当代的重要性, 还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烙下深刻的印迹。

三、评论选题要以人为本, 坚守并传播普适的社会价值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有些价值观念是相对固定的, 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不因政权的更替而更替, 成为超越地域、民族、历史时限、意识形态的社会行为、人的行为的评判标准。这样的价值观念, 实际上就是整个人类认同的公理。如果选定的新闻评论选题恰好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观念, 也就具备了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

爱好和平, 反对不义战争;维护人的尊严, 谴责屠戮与暴力;追求公正公平, 鄙视欺凌弱者;崇尚忠贞爱情, 鞭挞淫邪肉欲;呼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 批评冷漠处世、苟且偷生……这在任何时代, 都是民心所向, 百姓所求, 是普遍认同的社会道义标准, 即使是逆历史而动的统治者及其政治制度, 也不敢明目张胆对此妄言否定。现代文明社会, 更有责任和义务完善并张扬这类积极的社会道义标准, 使之成为推进社会文明的动力之一。我们在选择、确定新闻评论选题的时候, 应该力争做到, 既要睁大眼睛捕捉那些能体现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相关世象, 又能自觉运用大众公认的社会行为标准对拟选的评论选题加以甄别与衡量。当一个新闻评论选题, 能够对某种社会世象或具普遍意义的社会个案展开爱憎分明、充满理性的评判, 并由此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引发社会的积极思考, 就可以认定它具备了一定分量的社会价值, 或曰它是有社会价值的新闻评论选题。

1994年, 南京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雇主摧残保姆事件, 虽是个案, 但它是向社会公理的挑战, 直接关乎生命尊严和人格平等, 许多媒体以此为选题进行评论, 对雇主非人道的恶行予以抨击。这种评论选题的社会价值, 就在于它郑重地重申了一个简单而又神圣的公理:地位、身份、财富的差别, 不能动摇人格平等, 更不能决定生命的贵贱, 并据此赋予一个生命可以任意摧残另一个生命的权力。

对弱者的同情、声援与资助, 对愚昧、落后、邪恶的揭露与控诉, 通常也成为新闻评论的选题, 向社会传达真善美的呼唤, 播撒文明的种子。这类选题往往从人类文明的视角, 关注生命, 关注民生, 关注生活的本质, 直接启迪人对于自身的认识;从社会进步的视角, 审视社会进程中的每一步曲折, 每一阵波澜, 审视单个人的行为昭示的普遍意义, 审视每一种具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所求者也就是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积蓄本原的动力, 即人类整体改造社会、创造文明的自觉与激情。

四、评论选题要从“国家瞭望者”角色出发, 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的开放性

媒体在新闻评论生产过程中, 经常为评论选题的取舍而纠结, 个人写作也常常为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不敢写而犯难。问题可能出在两方面:一是媒体管理导致实际形成了评论选题的某些禁区。二是作者自身对评论选题的本质认知不到位, 头脑中尚未形成评论选题的价值评判标准, 没有标准就不会有明确而坚定的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的最高取向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闻价值的内涵也在不断的解构与重新理解中发展前进。如:谢金文教授在《新闻学导论》中将新闻价值概括为新闻性信息中含有的、使信息成为新闻的素质:真实、新鲜、传播对象 (或受众) 需要。

有关新闻价值的界定还有很多, 但在具体的新闻价值运作中是千差万别的。人们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实践需要来概括, 评估新闻价值。

当下, 人们的新闻实践有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随之而来的新闻价值取向的改变与延伸现象很值得探索。

因此, 本文选择研究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 将抽象的概念回归到具体实践过程中进行尝试性分析, 从而揭示传播主体对新闻价值这一概念内涵在实践层面上的扩展与延伸。

1“互联网+”的提出

1.1 何为“互联网+”

官方将“互联网+”阐释为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推动效率提升、技术进步和组织变革, 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创造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对“互联网+”的解读则更为人性化:“‘互联网+’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之间跨界融合,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 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1.2“互联网+”的要点

1) “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互联网+”。它和我们的现实世界、时间空间、生活事业、行业关系、虚拟世界等纠缠在一起, 每个人都拥有对其进行定义、解读的权利。

2) 虽然“互联网+”是一个极具动态性的事物, 但其最本质的特点是“跨界融合, 连接一切”。因此, 我们一定切记用狭隘的工具论视角来看待“互联网+”, 走出实用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

3) 一般来说, “+”代表了连接。“+”本身就是一种跨界, 它是变革, 是开放, 是融合。因此, 互联网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也可以+其他行业, 比如说: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新闻传播。同时, 互联网还可以+人, 这是“互联网+”的起点与归属, 也是其向更多方向、更多层次延展的动力之所在。所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 (无穷大就是连接一切, 比如人与物、人与服务、物与物) 将指日可待。

2“互联网+”新闻传播

“互联网+百货商店”有了京东商城, “互联网+教育”有了e-Learning, “互联网+银行”有了支付宝, “互联网+交通”有了滴滴打车, “互联网+传媒”带来的将会是一个泛媒体时代。

当今, 互联网已不同于过往, 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虚拟世界”现如今“互联网+”正如热浪般席卷着全国各个领域, 传媒业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场浪潮当中, 而新时期传媒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怎样融合转型。因此只有将互联网作为一种融入基因的思维方式, 熟练地运用互联网工具和方法, 通过内容、流程、融合等转型, 传媒业才有可能融入到“互联网+”的洪流之中。

2.1 互联网+报纸

在国际上, “报网融合” (前期的报纸网络化是“+互联网”) 的典型是美国佛罗达州的坦帕新闻中心。近些年此媒介集团开始向数字媒体为主导的多媒体转型。2000年, 旗下的《坦帕论坛报》、电视台和报纸的网络版 (坦帕网) 被搬到一起办公。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 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现在, 坦帕新闻中心的实践打破了“媒介协同”这一条框, 将报纸、电视、网络的内容业务融合在了一起, 也促使了经济和制度的融合。

国内,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走在了前列。2015年以来, 浙报集团不断进行报道创新, 特别是在重大主题的报道中, 纸媒端、PC端、移动端“三端融合”, 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全天候、全覆盖的报道, 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015年习马会的报道, 是新时期全媒体融合报道的典型案例。过去国内发生了重大政治事件, 全国各地的地方媒体报道只能播发由央媒拟定的通稿, 而这次习马会不同于以往, 浙江报业集团获得了采访名额, 因此能自行审稿, 发稿。此次报道, 凸显了纸媒、PC端、移动端“三端齐发”的新局面。首先, 传统纸质媒体强调言论正确性、重视报道的原创性和独家性, 独家专访增强了版面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获得了受众的一致好评;其次, PC端, 浙报集团依托“浙江在线”以大型专题的形式, 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报, 获得了超过300万的点击量;同时, 移动端的“浙江新闻”客户端主推即时性和可视化, 利用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来推出各类原创新闻产品, 会“声”会“影”的H5作品等得到了大量转发, 传播效果大大叠加。总而言之, 浙报集团, 率先以文字报道、图片报道、整合报道的方式方法, 发出了极具其本真特色的声音, 浙江报业集团展示了三端融合的全媒体播报效果, 为今后三端融合提供了成功的案例经验, 促进了新闻传媒行业的快速转型发展。

2.2 互联网+电视

现如今,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 传统的电视媒体行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与挑战。随着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出现, 宣告了传媒行业进入到多屏时代, 电视屏幕不再是当下受众群体休闲娱乐的首要选择。传统媒体行业在互联网影响和冲击下, 加速内部的升级调整, 加快新媒体技术的借鉴, 融入新颖的互联网思维是传统电视行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湖北广播电视台主管的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面对互联网的冲击, 不断进行栏目的探索与尝试。逐渐由最初的一个小栏目, 扩展为“垄上频道”, 并相继推出了多个实体企业, 这家成立于2012年由一个名为《垄上行》的电视栏目发展而来的传媒集团形成了全国知名的媒体服务“三农”的两道 (频道+渠道) 模式。

垄上传媒在应对巨变的过程中认识到, 必须努力将互联网思维注入叙事、创意、营销等各个层面, 并促使生产机制上的根本性转变, 才能实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价值转移。在垄上传媒, 媒介融合转型已全面开始启动, 现如今垄上传媒集团旗下拥有垄上频道、农产品销售、电视购物和手游开发等多个业务板块, 同时大力推进转型, 从频道走向渠道, 从节目走向服务, 从品牌走向平台, 全面树立“用户至上”思维。

与此同时, 作为风向标的央媒, 在2014年01月25日《晚间新闻》重磅推出的“据说春运”节目中, 首次采用百度地图LBS定位的可视化大数据形式, 用于展示我国春节期间国内人口的具体迁徙情况。相关业内人士认为, 央视通过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使老百姓切实的感受到央视新闻报道风格及《新闻联播》主持人播报风格的变化, 由原来的“播报”转化为“交流”, 主持人风格则由“权威性”“说教性”向“亲和性”调整。

3.3“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名词

在“互联网+”概念指导下, 我国各行各业都进行着改革创新, 各家媒体机构也积极的进行探索创新。进而产生了诸如“澎湃新闻”“新华网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并读新闻”“刺猬公社”“芒果TV”等媒体融合、创新、转型方面的佼佼者。

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倾力打造的并读新闻, 是一个受众通过看新闻资讯就能赚钱的新闻客户端, 是一款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兴产品。并读新闻因其创新的理念, 在推出之初即在广大手机用户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并”意为“一同”, “读”则代表“阅读”。并读新闻是一款适合广大用户与好友一同阅读、分享资讯、乐享分成的手机应用。它的主流受众是大学生和白领, 有用、有趣、有主见是其内容特色。“并读”最瞩目的特点便是它是全球首个读者获利的新闻资讯平台, 用户既可以在APP里获得资讯, 同时也能获取现金收益。保持用户的活跃度, 提高产品价值的重要法宝之一就是“并读”通过科学合理的调配, 将部分广告费回馈给用户。

会写搞的机器人也是“互联网+”与新媒体碰撞出的美妙产物。2015年9月10日, 腾讯财经发布了一篇署名为“Dreamwriter”的有关8月份CPI稿件, 此稿由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所撰写。写稿机器人的实质在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 套用固定格式的模板, 用人们能够接受或新闻报道要求的格式呈现出来。但是由于目前还处在人工智能的水平的初级阶段, 机器人最多只能替代新闻写作中相对标准化的消息、快讯等体裁, 还不能胜任需要发挥人类的创造力、思辨能力的文体。

4 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

通过以上事例,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新闻实践的进一步深化, 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已经逐步的发生着一系列的改变, 新的新闻价值取向标准正逐步成为获得广泛认可的行业新标准。

4.1“时新性”的变化

4.1.1“时”由“及时”变为“实时”“全时”

毋庸置疑, 新闻是易碎品, 在重大的新闻信息报道中, 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与其对受众的影响力是成正比的。哪家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报道真实的最新动态, 哪家媒体才能最终贏得受众的肯定与青睐。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报纸和电视的报道必然会事先经过一系列的人工编辑, 时效性是不占优势的。而网络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全时、全方位、无死角的报道, 并且网络的新闻报道更新周期更是以秒来计算的。相比于新媒体的这种传播速度与时效性, 传统新闻报道只能是望尘莫及。在“互联网+”背景及技术支撑下, 这一现象更加显著。

2015年8月, 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内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就在爆炸发生的同时, 附近的市民将用手机拍下的爆炸现场情况视频发布到了微博上, 此后有关此次爆炸的新闻数量以指数型增长。这与传统媒体尤其是天津电视台的滞后发声形成鲜明对比。

各大门户网站及新闻客户端也迅速推出专题报道。如腾讯新闻“鹅眼”推出的《全景记录天津812爆炸事故》, 以全景照片配合简单的图片说明实时推出;网易专题的《天津海滨新区发生爆炸事故》则将实时滚动更新的简短文字新闻放在首页, 随时关注事态发展, 报道第一手信息。

4.1.2“新”不再局限于“新鲜”

已经发生很久的事实可以成为新闻。相比紧张的报纸版面、广播电视的有限制作, 互联网是一个极富资源承载力的空间, 网络新闻不怕有新闻, 而怕没有新闻。旧闻成为新闻的基础就是依托当下的与新闻热点的相关关系, 因而具有了新闻价值。比如2015年9月3日的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 这是那个时期的新闻点, 而有媒体依托“9·3”大阅兵这一热点, 将历年阅兵情况、抗战胜利日由来和其他一些纪实资料整合到一起, 做成了大阅兵专题报道。

即将发生的信息也是具有新闻价值的。即将要发生的事件对于受众来说是未知的, 这就让信息具备了“新”的因素。现如今大数据新闻的出现就是顺应了这一潮流, 大数据新闻的功能之一便是提供大量较为精确的预测报道。如央视推出的“数据说春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 人们可以根据报道来合理安排出行。现在是全天候新闻文化的时代, 现如今报道“将要发生的新闻”不仅可以起到一些服务社会的作用, 也能很好地避免新闻同质化的出现。

4.2“接近性”的变化

4.2.1 新闻选题更强调心理上的接近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曾经被视为不可能的“地球村”语言已变为现实。高新技术技术让世界联系在一起, 使人们逐渐模糊了空间的距离感。新闻的选题更多的是去接近受众的心理距离, 比如在兴趣、地域、教育程度、专业等方面, 注重对受众的感知, 从而营造一种情感、文化与心理上的接近性。因此, 事实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越近, 越具有新闻价值。《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 关于北京以外的报道逐渐增多。

4.2.2 构建个性化的人文空间

现有的媒体实践活动的驱动, 使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更强调个性化, 更注重人文空间的建构。这种人文空间, 没有地域的概念, 是把受众的文化、职业、宗教、民族、兴趣等层面的关系包罗在一起。这在网络空间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新闻网站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专题报道、分众化的新闻频道, 如经济、时政、体育等新闻。网民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自行收索或定制新闻, 同时新闻客户端也会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分析网民的个人兴趣并进行精准推送。

4.3“知识性”成为普遍认同的新闻价值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说。传播的功能之一即为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 前人的智慧通过口头传播、文字、图片和符号等各种方式记录下来并传给后代, 后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在过去传统媒体的新闻选题当中, 因为版面紧张, 播出时段有限, 对于事实能成为新闻的选拔有严格的要求。像知识与背景材料能成为新闻报道内容的几率很小。但是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一系列的改变促使知识与背景性的材料也具有了新闻价值。

4.3.1 科普类知识提升新闻价值

2015年5月的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视频引发了大量关注, 舆论多次反转, 直到最终事情定性才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野。在大量的报道中, 《北京青年报》推出了一篇名为《别让“路怒”犯了众怒》的文章。文章中对“怒路症”这一事物进行了详细的知识介绍, 同时也能够使得读者可以进一步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这一新闻事件。知识的新闻化使新闻更具有历史感、时代感、和可读性。

4.3.2 背景材料助力受众理解新闻

新闻常常出现的是新事物, 受众一般会对新事物感到生疏, 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 通常经过媒体的连续报道, 受众才会逐渐认识新闻的全貌, 要想让受众在短时间内了解, 背景资料是提升新闻价值的最好帮手。比如新闻常常会推送“某地出现某罕见现象”, 一句话消息之后紧接着就是各大门户网站附上关于此事件的各种详细情况, 以上这些背景材料给受众更多的有效信息, 比一条简短的消息有分量, 也延伸了新闻价值。

4.4“实用性”与“数据化”“互动性”开始出现

虽然学界存在着某种质疑, 认为实用性的信息并不能算新闻, 但是社会在发展, 新闻的“新”发生了丰富的语义理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新闻更侧重于实践性与应用性, 只要是受众需要且并不被受众所知晓的信息, 这些信息就可以具有新闻价值。

4.4.1 实用性新闻成为新闻报道的“新常态”

网络空间的强大信息承载量让具有新闻价值的实用性信息都能够“跃然网上”, 让受众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去选择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新闻。实用性的新闻在维信平台上的体现十分凸显, 微信公众号的有关新闻报道更偏重实用性质的新闻, 各家媒体订阅会依据当前的新闻热点或者重要的新闻时段来发布一些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服务性内容。如小长假期间的《高速路免费路段一览表》, 日常的《教你如何养生》等。

4.4.2 数据和互动是新闻报道两大趋势

数据新闻, 又叫数据驱动新闻, 是一种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产生的, 数据新闻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而出现, 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 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 这种新颖的报道形式就展现了它独特的价值。河北卫视的《数字说两会——2016年主要目标》, 通过简短形象的动画短片和清晰、一目了然的数据, 短短52秒就能让受众直观、清楚了解到相关情况。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推出了本次报道中最亮眼的“人大新闻发布群:傅莹邀请您加入群聊”。这是一个H5动画, 动画界面里, 傅莹和记者们用文字和语音进行互动, 再现了人大新闻发布会的现场, 给受众带来了一番别样的体验。

4.5“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沦陷为“低俗”“窥探”“猎奇”

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具有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共同需要, 使人们精神上产生愉悦的社会作用。传播的娱乐功能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在很多时候, 人们从信息产品中收获轻松愉悦的能量, 丰富生活、满足精神需要、缓解压力、促进发展。但是, 现代的传媒娱乐中却有着一股较为严重的“去道德化”倾向。

4.5.1 低俗窥探带来更大伤害

如今, 在新媒体时代, “互联网+”概念提出后人们的信息空间变得相对自由与开放。现实中发生的各种事件, 会立刻通过各种途径在互联网上进行发布、传播, 同时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所议论。新闻实践活动中对趣味性这一价值取向的突出和强调, 将会导致大量的负面新闻信息普遍传播。同时, 网民的自主意识在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下增强, 他们会更乐于宣发个人情绪而不再是积极地迎合大部分人的态度立场。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新闻信息被网络受众接触之后, 受众的评论、回复、跟帖、转发等方式将会造成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和不可控新闻信息的成倍增加。

2015年1月, 某著名女歌手因病不治去世, 最先报道去世消息的三名记者因被爆出为抢独家伪装成医护人员潜入太平间拍摄的行为陷入争议, 引发轩然大波。该报道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受众的窥探欲, 是一则有“趣味”的新闻, 但是它不可否认的违背了新闻伦理, 滥用隐性采访, 侵扰了死者。

4.5.2 实时热搜里的畸形趣味

微博的“实时热搜榜”更进一步反映出趣味性的沦陷。实时热搜榜单按照搜索次数排序, 反应了当下用户们讨论量和关注度较高的内容关键词。微博搜索框里随即显示搜索量前100的关键词, 实时热搜榜单目前只显示前50位。举个例子, 如果在搜索框里看到“对象竟和妈妈好上了”但在实时热搜榜单里并未看到, 说明该词排名在后50名, 可以通过发布或转发含“对象竟和妈妈好上了”关键词的微博、搜索关键词等方式增加热度, 提高搜索排名。实时热搜时效性较强, 上榜需要关键词在短时间内有非常高的热度。一条微博只要包含热词在内, 都可以通过点击热搜榜进入的搜索页面展现。关键词热度除了榜单直接体现的搜索量, 其阅读量、讨论数、参与人数等都有影响, 提高热词名次可以通过集中搜索热词、发布和转发含热词的微博来实现。

通过微博热搜的形成以及话题的抓取方式,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排在前列的“主要”消息竟然都是娱乐明星和八卦, 以及一些视频、品牌的推广。并不是说这类新闻不可以出现, 软新闻的人情味和趣味性也是广大受众必不可少的生活调味, 但是过度的泛滥与低俗, 将会使媒体的权威消耗殆尽, 而受众也将会在信息芜杂的网络新闻海洋里迷失自己。

5“互联网+”新闻价值观的效果

新闻价值理论是中西方学者长期讨论以及结合媒体实践出来的智慧结晶, 对新闻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实践给新闻价值带来了进一步的理解与延伸,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 有利于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如何被发现、撰写、以及通过怎样的形式进行传播、受众对于这条新闻的接受情况等, 都影响着新闻价值能否实现最大化。而“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互联网思维等都为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第二, 有利于媒体间的竞争。如今的“互联网+”时代, 网络传播成为新闻发展的势头, 多方媒体在抢新闻中各出奇招, 为的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提高竞争力, 求得生存的空间。这是在倒逼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上下功夫, 同时给传统纸媒带来了无限的选题可能。

第三, 有利于新文学界的理论创新。在社会飞速发展和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课本上关于新闻价值领域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了。因此学界应该依据当前媒体的实践情况, 进行学习研究和总结, 在不断发展的新闻实践基础之上, 对新闻价值理论进行完善。

6 结论

本文从对“互联网+”定义的解释入手, 来探讨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 接着导入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融媒体的新闻报道模式兴起, 新闻价值取向在新闻事件中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闻价值理论虽然是简短的几百个书面文字, 但在实践中已经被媒体灵活自如的运用, 理论已落后于新闻媒体的实践。因此我们不能够僵化的看待新闻价值, 而应该主动探索新时代下新闻价值的取向, 形成科学的体系, 从而反哺新闻实践。

摘要: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新闻的价值属性是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的基本标准, 它指导着媒体选择事实进行新闻报道。在“互联网+”时代, 新闻价值的变化与延伸显得十分突出。本文从“互联网+”时代媒体的表现入手, 运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 , 研究当下的新闻传媒在新闻价值取向方面的变化, 并结合实例予以总结, 归纳出新闻价值取向在五个方面的新变化, 并对这些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因此, 回归到理论层面, 探索把握“互联网+”时代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 对更好地指导当年的新闻传播工作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新闻价值,互联网+,取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40号.

[2]马化腾.2015年3月15日人代会建议案, 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

[3]马化腾, 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

[4]谢金文.新闻学导论[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5]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6]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7]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Bin Data:大数据时代[M].周涛,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8]喻国明.传媒新视界:中国传媒发展前沿探索[M].北京:新华社出版社, 2011.

[9]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

[10]黄楚欣, 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 2015 (5) :5-9.

[11]喻国明.“互联网+”逻辑下传媒发展的进路与关键[J].声屏世界·广告人, 2015 (8) :40.

上一篇: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研究下一篇:PCOS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