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价值取向与观念

2024-09-23

新闻价值取向与观念(共9篇)

新闻价值取向与观念 篇1

先秦诸子多次表述过与《诗》相关的言论, 如管子“《诗》者, 所以记物也”说, 赵孟“《诗》以言志”说, 卢蒲癸“赋诗断章”说, 庄子的“诗以道志”说等, 但大多数并非有意识的专门论述。孔子是对《诗》进行有意识批评的第一人。明人赵士哲谓:“诗莫盛于《三百篇》, 谈《诗》者莫精于孔孟。”[1]

由于“疑古思潮”的影响, 人们过去对孔子诗说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论语》一书。但随着近些年来考古发掘中大量文献的陆续面世, 证明了一些传世文献的真实可靠并丰富了传世文献。“古来新学问起, 大都由于新发见”,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面世, 为我们重新认识孔子诗学提供了契机。

一、“思无邪”———孔子说诗的观念要求

孔子“思无邪”一语是对《诗》的总评论,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自孔子提出“思无邪”这一诗学命题后, 前人对其本旨作了多方探讨,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认为“思无邪”就是《诗》三百的内容都是“思想纯正”的。以东汉包咸“无邪, 归于正”说为代表, 形成了颇有影响力的“思想纯正”说。但考之以《诗》三百的具体诗篇, 这一观点是不符合孔子本意的。

《诗经》作为一部反映周代五百多年社会生活的作品, 其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驳杂的。正如袁枚先生所说, “三百篇中, 贞淫正变, 无所不包” (《随园诗话》卷十四) 。其中有《十月之交》、《巷伯》、《节南山》一类言辞激烈、疾恶如仇的篇什, 也有《新台》、《墙有茨》、《相鼠》、《株林》之类的怒骂嘲讽之作, 更有大量的发乎情, 不止乎礼义的男欢女爱、幽会私奔的爱情吟唱。这些“激楚之言, 奔放之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与礼义教化是相悖的。在“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颜渊》) 的孔子眼里应当是“有邪”的。同时, 孔子本人也曾明确地提出“郑声淫”、“放郑声” (《卫灵公》) 的口号, 怎么会称赞《诗》三百“思想纯正”呢?

前面说过, 孔子生活在用诗的时代, 他完全接受了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的诗学观念和断章取义的用诗方法。他的“思无邪”也必然是从春秋实用角度对《诗》三百道德教化价值所作出的总评价, 是对诗的价值判断而非特征判断。“思无邪”的总评价, 是孔子对春秋特殊用诗实践的理论升华。

孔子认为, 《诗》三百中, 尽管有的诗内容是“有邪”的, 但“彼虽以有邪之思作之, 而我以无邪之思读之” (朱熹《读吕氏诗记桑中篇》) , 在经过断章取义的“兴”发处理之后都能在实践中发挥出纯正无邪的实际功效。那么, “有邪”与“无邪”是以什么为标准呢?冯友兰先生指出:孔丘还说:“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诗经》包括三百多篇诗。“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駉》篇中一句诗。

孔丘认为这句话可以包括全部《诗经》的意义。邪和正必定有个标准, 这个标准, 照孔丘看来, 当然就是周礼[2]。

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针对其身处时代社会秩序面临崩溃的危机, 提倡恢复周礼。“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 为了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孔子首先选择《诗》为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的载体, 通过对《诗》的诠释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及情感, 使之符合周礼的规定。对于那些不符合周礼的“有邪”之诗, 孔子通过断章取义的方法而使其升华到礼义的高度, 从而使整个《诗》三百都归于“无邪”, 即都有利于对礼义的建构, 这就是“思无邪”的本旨。

“思无邪”说体现了孔子本人的学《诗》方法。即以“思无邪”为一观念要求, 学《诗》中, 对具体内容的理解主观上都迎合这一观念要求。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解释向来奠基在先行见到之中, 它瞄着某种可解释状态, 拿在先有中摄取到的东西‘开刀’, 被领会的东西保持在先有中, 并且‘先见地’被瞄准了, 它通过解释上升为概念。”[3]“思无邪”是孔子诗学批评无可回避的“前理解”。对此, 冯友兰先生说:“照孔子的全部思想体系看,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这四目之外, 还要加上第五目, 那就是非礼勿思。”[2]

二、“诗言志”——孔子说诗的基本价值取向

“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诗言志辩》) 。关于“诗言志”的命题, 认为最早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对于“诗言志”, 郑玄注《尚书》解释为“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这即是说出自舜口的“诗言志”说是一个有关文学创作的命题。但据顾颉刚、陈良运等先生从文字学、文献学等方面考证, 认为“诗言志”之说大约产生于战国时代, 而不可能产生于尧舜时代, 这已被学界公认。但随着春秋中叶《诗经》的结集, “诗言志”的观念也必然逐步确立起来了。现存典籍中, 最早把言与志与文的相互关系放在一起来说的, 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孔子称赞子产, “《志》有之, ‘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不言, 谁知其志?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诗”与“言志”的关系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国君臣在垂陇设宴招待晋国大臣赵孟, 赵孟让郑国的七位大夫赋诗“以观七子之志”。其他赋诗人皆借赋诗表示对赵孟及晋国的恩好之意, 唯独伯有赋了《鄘风·鹑之贲贲》, 取“人之无良, 我以为君”句, 影射攻击郑伯。赵文子故对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 志诬其上, 而公怒之, 以为宾荣, 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赋诗言志”如前所述, 是春秋时期一种流行的用诗方式。这里出现的“诗以言志”是站在接受角度, 言赋诗人之志, 而《尧典》中出现的“诗言志”则是言作诗人之志。可见, 作为中国诗论“开山纲领”的“诗言志”, 最早并不是从文学创作的实际活动中产生出来的, 而是对春秋时期“赋诗言志”这种实际的用诗活动即文学接受活动的概括和总结。因此, “诗言志”最早不是一个有关文学创作的理论命题, 而是一个有关文学接受的理论命题。

“诗以言志”, 是借赋诗言赋诗人之志。从春秋大夫赋诗以及相互间的对答来看, 大夫们的赋诗并非完全表现个人的娱乐情志。赵孟认为“《诗》以言志”, 但这种“志”却有一定的限制, 即关乎国家意志和个人修身的。对于伯有的赋诗, 赵孟就提出间接的批评, 正反映了对“赋诗言志”中“志”的规定性。对此, 萧华荣先生指出:“赵文子事后的评论, 他明确提出‘诗以言志’之说。此处之所谓‘诗’, 显指《诗三百》;‘诗以言志’也显为以《诗》言志, 借《诗三百》的篇章字句言自家之‘志’。这个‘志’也显然不是诗人触物所兴、披心沥诚的感情抒发, 而是外交上的意向、愿望和虚与委蛇的酬酢周旋。”[4]

在周代, 因为赋诗不当而引起国家间纷争的事时有发生。《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昭子对于宋华定不知赋《诗》言志的评价:“宴语之不怀, 宠光之不宣, 令德之不知, 同福之不受。”其中“宴语、宠光、令德、同福”都是昭子借诗所言之“志”。可见, 他对于“志”的理解是有所限定的, 并非指个人的主观情志。清人劳孝舆认为, 春秋大夫赋《诗》的特点是“古人所作, 今人可援为己作;彼人之诗, 此人可赓为自作, 期于‘言志’而止。人无定诗, 诗无定指, 故可名不名, 不作而作也。”[5]今人顾颉刚先生则认为, “自己要对人说的话, 借了赋诗说出来, 所赋的诗, 只要达出赋诗的人的志, 不希望合于作诗的人的志, 所以说‘赋诗言志’。”[6]二人对春秋大夫赋《诗》言志的特点作了说明, 都是中的之论。但都没有对“志”的内涵作出界定, 而这对于深入认识孔子及春秋诗学至关重要。

孔子说:“诗无离志, 乐无离情, 文无离言。”[7]孔子生活在用诗的时代, 他所谓的“诗无离志”之“志”也必然指用诗人之志。这个“志”, 与春秋士大夫们通过赋诗所言的“志”一样, 是理性的、功利的。但对以恢复周礼, 拯救社会危亡为己任的孔子来说, 这个“志”又是限定在“思无邪”观念之下的。因此, 在孔子那里, “诗言志”便成为“诗言礼”的政治、伦理、教化命题。即通过对诗的诠释来实现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为了更好地复兴周礼, 孔子对传统进行了反思, 在“仪”、“礼”分离的思潮中[9], (1) 提出以“仁”作为“礼”的理论基础。“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八佾》) “仁”是属于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观念, “礼”属社会伦理和制度。就是说人没有仁的道德品质, 是不能真正贯彻礼的。可见, 孔子引“仁”入“礼”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恢复周礼,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 与维护‘礼’直接相关。‘礼’如前述, 是以血缘为基础, 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要求维护或恢复这种体系是‘仁’的根本目标。”[8]基于此可以得知, 孔子在具体的对《诗》诠释中, 以“仁德”说诗的用意还是为了实现恢复周礼这一现实政治理想的。“诗无离志”说是“诗以言志”说的继承和深化, 是孔子说诗的基本价值取向。

摘要:孔子生活在用诗的时代, 他的“思无邪”是从春秋实用角度对《诗三百》道德教化价值所作出的评价, 是对诗的价值判断。其“诗言志”之“志”是指用诗人着志, 是理性的、功利的, 但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来说, 这个“志”又是限定杂“思无邪”观念之下的。

关键词:“思无邪”,“诗言志”,周礼,孔子,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赵士哲.石室谈诗[M].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4.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136.

[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184.

[4]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10.

[5]劳孝舆.春秋诗话[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1.

[6]顾颉刚.《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G]//顾颉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273.

[7]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一)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23.

[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新闻价值取向与观念 篇2

摘要:新时代女职工思想现状中积极面与消极面的研究、其产生原因以及女职工价值取向现状的研究,并探索两者的改善方法。

关键词:思想 压力 价值取向 改善方法

提交部门:公交集团票款结算中心

提交人员:薛慧媛

提交日期:2016年5月

目录

Ⅰ、女职工思想现状

一、女职工思想现状的调研

二、女职工思想压力大的原因

1、经济收入方面的原因

2、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

三、做好女职工思想工作的方法

1、改变观念,健全组织

2、全面施教,提高素质

3、突出重点,讲求方式 Ⅱ、女职工价值取向调查

一、工作价值取向的定义

二、女职工工作价值取向的共性与特性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企业在女职工劳动保护中存在着消极保护的局面

2、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3、企业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

四、开展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工作措施

(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二)要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三)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要切实关心女职工的生活 当今,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建设还是文明建设中,女性的力量都不容忽视。随着观念的改变和女性个人素质的提高,她们在社会中真正撑起了“半边天”。新时代女性在工作动机方面已经突破了原有传统女性的工作价值诉求,敢于争取自我利益和人际平等,强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发展理念。不再遵循男尊女卑,相夫教子的社会传统观念,全面投身于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新时代女性多元的工作价值观,会导致其实施积极或消极的利他行为。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好女职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要做好企业女职工工作,首要是了解企业女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Ⅰ、女职工思想现状

一、对于女职工思想现状的调查。

虽然源于家庭和工作两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但女职工思想现状仍是积极面大于消极面。以下是针对其思想现状的调查,在一项“是否对目前工作环境满意”的调查问卷里中,数据如下图所示呈现可喜趋势。

在“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且对工作富有热情”中,数据显示:

但在“当前所人事的工作可否让你感到成就感”一项中,调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二、女职工的思想压力大,其因素有二:

其一,在经济收入方面,近年来国际大环境不景气,导致各国GDP增长缓慢。公共交通本就是以奉献为宗旨的服务行业,相较司机师傅们每日披星戴月的劳苦付出,其工资收入并不成与付出正比。而养家糊口的重担不光在落男同志身上,女同志也同样肩负。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加之孩子的教育费用,老人的赡养费用,样样不能少,故女职工的经济压力格外大。

其二,在心理因素方面,现今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心理压力普遍大,导致近年来各种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寻衅滋事、无礼取闹的事件频繁发生且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公交是服务行业,司机师傅整日要面对形形色色,素质参差不齐的乘客,相较男同志,柔弱的女同志心思往往更细腻,心灵更易受到伤害。诸如愤懑、怨怼等消极情绪不断累积,久而久之,会影响女职工的心理健康。加之社会目前还不能正视第三产业的的地位,公众轻视服务人员,导致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自我定位不高。而女职工下班回家后也不得休息,全家的家务都等待主妇来做,不但不能充分释放在工作中累积的压力,反而增加了来自家庭的压力。

三、新形势下要把女职工思想工作做好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变观念,健全组织

首先企业上层要提高对女职工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组织,配备觉悟、素质双高又热爱女职工工作的人员负责其思想工作,同时还要抓好工作规范管理,制定对应的工作制度,采取适当的措施,通过企业简报开辟“女工园地”;其次,要深入宣传贯彻《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范》,举办女工权益法律知识竞赛,做到“宣传到位,督促到位”。广泛深入地开展工作,使女职工的思想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再次,必须摸清女职工的具体情况,区别学历差别,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分层施教,开展以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岗位明星”为主题的“巾帼建功”竞赛活动,克服职工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消极相思,增强竞争意识、忧患意识,鼓励女职工通过函授、自学等方式进行自我充电,切实提高女职工业务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激励其在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高。

2、全面施教,提高素质

首先要组织女职工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学习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思想;其次要坚持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女职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族美德教育。弘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再次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她们自觉学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最后对女职工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使“四自”真正成为她们的生活信念,在工作的生活中知难而进,坚忍不拔,以奋发的精神面貌发展自己的事业。

3、突出重点,讲求方式

要做好女职工的思想工作,还要适应改革形势,针对突出问题,讲求方法,以灵活多样的的教育形式,多方引导,寓教于理、寓教于帮、寓教于情、寓教于乐,注意解决她们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急她们之所急,通过做实事来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借鉴外国企业的做法。日韩企业都有为退休员工举办“退职式”的优良传统,在为企业勤勤恳恳劳苦奉献了一生的员工退休之时,单位举办一个隆重的聚会,邀请众职工家属出席,工会领导以肯定员工的供献及表示感谢为主题发表讲话,最后授予职工鲜花和感谢牌结束。一个简单的仪式却能让职工感到企业对自己一生的肯定,极大的避免了当职工退休之后,深刻感到空虚,无助,甚至“当回首往事时,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种情感泛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退职式”保证了职工的心理健康。

Ⅱ、女职工工用价值取向调查

一、工作价值取向的定义

所谓工作价值取向是一种从工作目标的角度研究和诠释工作意义的方法,具体是指人们对自己工作价值与期望的主观定位。从理论上讲,工作价值取向包含了人们对工作在生活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对工作的主观感受以及期望通过工作实现的目标;从实践上看,工作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与工作的关系。它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其自我认同与职业成就。美国社会学家Bellah认为工作价值取向分为谋生取向、职业取向和事业取向三种。谋生取向的劳动者认为工作是谋生是一种手段,物质回报是他们最为重视的;职业取向的劳动者认为工作是获得社会地位、声望的一种途径,个人发展和提升是他们的追求;事业劳动者认为工作是获得工作本身的意义和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享受其过程和充实自我才是目的。

由于社会角色和人性的差异,新生代女性和男性具有不同工作价值取向,并由此导致不同的职场利他行为。成长于20世纪70、80年代的女性已成为职场主力军,她们在个人权益和社会利益诉求方面具有鲜明特征,尤其是与社会和文化情境高度相关的工作价值取向,更是存在多元差异化结构内涵。新生代女性多元的工作价值取向,会导致女职工实施积极或消极的利他行为。

二、企业女职工是由不同层次的群体组成的,她们的价值取向既有共性又有群体特征。

(一)女职工价值取向的共性

1、主体性浓郁。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日渐增强,劳动积极性不断提高,崇尚学习,钻研技术,努力充实自身素质的风气正在形成。女职工在人生价值观上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认知带来的好处是对工作的热情和追求。

2、时代性强烈。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及承受能力不断增强。新时代女职工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公平,效率,自由,竞争的时代特征。她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事业成功。她们更加关注个人发展空间及所能取得的展现自我的机会。

3、矛盾性增多。新时代女职工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二)女职工价值取向的特性

1、波动性大,可塑性强。许多女职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自身如何面对今后的发展变化没有明确的目标。她们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同一问题的判断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故建议工会可以多举办领导与女职工的座谈会,通过领导对企业发展形势介绍,分析,重塑女职工对企业和个人前途的信心。

2、利已特质。新生代女性有较强的表达性,她们更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这种认知带来的好处是女职工对工作的热情和追求,但过分强调自我则会使女职工缺乏对企业的责任感和自我奉献的精神,一但对工作环境或实现个人价值产生不满情绪,首先想到的就是“跳槽”,而为企业发展考虑不多。

发挥基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与优势,做到饱含真情实感地心系职工、服务职工,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针对当前我公司女职工思想现状,切实做好职工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企业在女职工劳动保护中存在着消极保护的局面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基层工会组织制度是比较健全的,工会的存在极大促进了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但部分企业主张利益第一,轻视及消极执行《劳动法》。不顾诸多劳动安全事故的前车之鉴,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女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合法权益保护。

2、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尽管法律中有许多保护女职工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对其的宣传工作不够到位,监督管理不够扎实,大部分女职工对自己权益也是一知半解,加之自身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故无法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只能忍气吞声,听天由命。

3、企业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

《劳动法》中对女职工的工资、劳动安全卫生、作息时间、产假、职业培训等有明确规定。然而部分企业被利益蒙蔽良心,无视法律法规。迫使女职工们经常加班,不但不给加班费而且正常的工资待遇竟然也低于同工种的男职工。更有甚者,当女职工怀孕之后,会被企业以各种“莫须有”的借口不当解雇。纵使不被解雇,有些企业也会克扣产假,并拒发产假期间的法定薪水与奖金,取消相关福利待遇,别外对于哺乳期的妇女不给予劳动保护,严重侵犯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开展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工作措施

做好基层职工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现实的措施,又要有长远的规划。因此,在大力弘扬、支持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同时,注意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处理好工作与生活、劳动与享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使女职工尽快走出利己的、唯利的、狭隘的误区,构造起适应建立现代行政制度的新的职工的价值取向,为推进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更好地遵循经济展的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力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个大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文明的商品经济,因此,人人都要讲道德。同时要培养女职工的民主法制意识,使之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系统工程。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体女职工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广大女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自觉抵制消极、丑恶东西的侵蚀。

(三)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一个口号的提出,就会引导干部职工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甚至可以立见成效。因此,提出一个口号,必须慎而又慎,不仅要考虑当前效果,还要考虑它的长远效果。更要改进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搞得不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且入耳、入脑、入心。形势变化了,宣传对象变了,技术进步了,那么,教育方式、宣传载体、宣传工具也要相应地进行变化和改变,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女职工的电脑、平板及手机APP调动起来,只有这样,女职工的工作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四)要切实关心女职工的生活。

在关心好职工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娱乐形式及广播、报刊、电视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诸如刺绣,绘画,舞蹈,演讲等健康有益的、丰富多彩的、适合广大女职工特点的文化活动,以满足女职工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我娱乐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之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夏雨《新时代青年女职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研究》

浅谈新闻平民化价值取向 篇3

为什么新闻界十分注重强调平民意识呢?平民意识的产生,主观上讲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種具体体现,客观上讲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一种需求,它不同于以往就政治而政治、就宣传而宣传的传统观念。

那么,电视新闻应当怎样体现平民意识呢?电视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报道时,要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荧屏内外的传播与接受、社会与个人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心态同步,产生情感共鸣。它是对传统电视新闻中存在的“高大全”和居高临下说教模式的叛离,显示出一种对时代、对观众的尊重,体现着新时期电视顺应时代的崭新审美价值。

多年来,新闻界一直强调“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它在新时期有了全新的诠释。新闻类的节目尤其应以关心群众为出发点,反映群众的意志,以正确、健康的观点激励群众。特别是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社会问题,要潜入深层去挖掘,才能昭示世人,起到论世、警示、醒世的作用。“三贴近”的作品应当从火热的生活中来,从纷繁的矛盾中来,不扑下身子去深入实际,那就出不来“三贴近”的好作品。记者心里装着老百姓,就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素材,以平等交流的姿态讲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杜绝口号式说教,将政治、道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化解为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平常行为和平常话语,让观众从观察、体验的思考中得启迪和教育。

现在的大众传播研究普遍认识到,受众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主动的主体,受众的这种主体地位在我国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电视的主人,受众不仅是电视的传播对象,而且是电视的服务对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电视宣传的根本宗旨。

如何将服务意识转化为节目中的平民意识,这需要换位思考。由于社会的转型和大众传播文化的日趋丰富,造就了一代成熟的电视受众。他们开始改变只是把电视当做“看”的传播习惯,渴望摆脱被动的引导、空洞的说教。自己看、自己思考正成为新世纪电视观众的共同心态。观众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反映生活的东西,需要的是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接受信息的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一条新闻、一组节目,如果不给受众以吸引力,不能给受众留下思维、参与的空间,那就根本谈不上心里装着受众。

电视新闻呼唤平民意识是一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电视事业自身求得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让平民意识在电视新闻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作者单位:乌海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胡达古拉

略论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取向 篇4

关键词:新闻事实,新闻价值,真相,正义,道德

一、前言

近年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各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 同时信息技术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更新, 社会现象能够及时被新闻工作者进行挖掘播报。然而, 新闻报道所产生引发的社会讨论一方面增加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度。同时, 新闻传播时, 传播的内容、形式及对象又深深受到新闻价值的影响, 在这一社会进程中, 为了促使新闻内容以正能量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 言之所谓的“事实”是不利于播报的, 而这就产生了事实重要还是价值重要的矛盾, 对二者的探讨, 对于新闻业工作者所面对的媒体氛围,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之间平衡的方法

经济不断进步过程中, 公众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提高, 现在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运用法律等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 也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开始意识到新闻内容或许由于某种原因没有给予自己最大的知情权, 部分公众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然而还有部分公众认为, 新闻报道应及时报道各种正能量的内容, 在鼓舞人心的过程中, 能够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对人进行正面教育。这两种说法各执一词, 如何衡量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平衡关系, 是新闻人的日常工作。是真相、正义、道德这杆秤上的重要砝码。建立过程, 困难重重。

(一) 辨析新闻事实与真相的关系

“严格地说, 事实是不能定义的。”这是罗素在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一书撰写导言时提出的, 他充分说明了从学理上认识“事实”存在困难。具体到新闻学领域, 新闻事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真相。所谓新闻事实, 是实际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状态, 是事物的外在表现;而真相则是事物的内在本质。真相的释义在新闻报道中指事物的真实表现及情况。从表面字义上看, 它同“假相”相对。对于事物的表面而言, 都拥有两种现象, 即真相和假相, 这两种现象在新闻报道中是很容易被人们进行感知的一种事实。但是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尽管描述的内容都是事实, 却无法判定这就是将事件的真相完全展现了出来。[1]在对事件的真正情形和本质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只能依靠事实说话, 这也才能够将真相表现出来。而那些对事件的真正情形和本质进行掩盖或断章取义的报道, 就是所谓的假相。例如, 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公众从镜头中能够发现某地出现了打斗的痕迹, 然而这并不能够说明, 新闻镜头前的位置就是事发现场, 其中可能有人为伪造的可能, 也有镜头没有摄录到的可能等。在这种情况下, 受众需要从新闻记者的口中才能够得到真相和实施情况。因此, 进行新闻报道, 新闻工作者和受众都应当将事件的真实性尽可能的加强和强化, 还要对其中包含的假相具有区分和辨别的能力, 不仅应该对事件发生的真实性进行分析, 新闻工作者还应当在工作中全面的、客观的进行报道, 避免一切可能扭曲事实真相的情况, 努力将事件整体的实际情况和本质展现出来。[2]

(二) 选择正确方式去平衡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

在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之间的争议越来越大的基础上, 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职能及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帮助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选择正确砝码进行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称量的基础。也是新闻人选择真相、正义、道德的方法, 去称量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关键。《真相至上》这部电影以艺术的手法, 形象再现了这一过程。影片的开始, 女记者瑞秋发表了揭露总统发动战争的决策是失误的一篇报道, 泄露了一名CIA女特工的身份。这则报道引起了国家、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 也因泄露了特工的身份, 影响了国家安全。因为这则报道, 两个家庭的命运发生了改变。[3]出于正义感, 瑞秋不肯向特别检察官说出爆料人的真实身份, 被关押进看守所, 律师的努力, 瑞秋工作伙伴对她的支持与鼓励, 使她宁愿放弃家庭也要选择保护爆料人的身份。她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与正义感, 勇敢面对看守所的生活艰难, 丈夫的出轨, 甚至是被泄密特工的死亡。瑞秋的报道与选择间接导致了该女特工失去工作, 失去丈夫与女儿, 甚至被极端分子杀害。血泪斑斑, 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这样的报道究竟是否正确?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不同的答案, 瑞秋在完成自己工作价值的同时也尽力去做到人性的善举保护了爆料人, 我们对于辛辛苦苦为国家工作的特工都十分敬重, 虽欲责怪瑞秋的莽撞, 却也为她的勇敢、正义所感动, 更为受牵连的家庭成员痛心。[4]

(三) 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真相至上》的影片结尾, 瑞秋始终没有说出爆料人是谁。直到最后的回忆, 反转剧情, 该名女特工的女儿与瑞秋的儿子是幼儿园同学, 在幼儿园班车上聊天时, 瑞秋的新闻敏锐度致使瑞秋套出小女孩的话, 知道了小女孩母亲的特工身份与事件的真相。意外的结局, 两个家庭的毁灭, 小女孩再也没有了母亲, 瑞秋的儿子也即将在单亲家庭中成长。[5]巨大的新闻价值、不妥协的真相, 究竟带来的是什么?这是考验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的关键, 而且每个新闻工作者也都拥有不同的答案, 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应当抛开所有家庭、子女的牵绊, 永远只坚守新闻的真相, 还是应当制造一定的假相, 发挥新闻特定的价值即可呢?巨大的新闻价值, 有时会促使一位新闻工作者丧失职业道德、丧失梦想, 甚至蒙蔽良心,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过得了面对自己良心的那一关。[6]成为新闻工作者之前应该有自己对于事物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这样才能在新闻事实与价值的面前能够更好地去辩证问题。

(四)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的提名是每个新闻人的梦想, 为了这样的梦想, 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这让人联想到1994年4月公布的获奖名单, 14个奖项中的“特写性新闻摄影” (Feature Photography) 奖项获得者是南非“自由记者” (freelancer) 凯文·卡特所拍摄的一张苏丹小女孩的照片。一个奄奄一息、饥瘦枯槁的黑人小女孩伏在地上, 一只巨大的秃鹫站在她旁边, 等待她的死亡。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照片都会印象深刻, 这幅颇具震撼力的照片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 但是巨大的荣誉和舆论的唾骂也接踵而来, 公众质疑摄影记者面对这个快被虐杀的小生命不去救助反而拿起的是手中的摄影机快门?几个月后, 凯文自杀了, 他的遗言只留下一张字条:“真的, 真的对不起大家, 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此事成为批评记者只顾抢报新闻, 却丧失人性的典型案例。但真相究竟如何?凯文真的为了追求新闻价值而枉顾正义与道德?

当时的苏丹面临战乱, 人民普遍饱受饥饿、贫穷、甚至死亡之苦, 这都不是一名记者仅靠个人之力能解决的。对于凯文我们不应该要求更多。而且在当时, 凯文在拍好照片后, 就赶走了秃鹫。他的照片发表之后, 更是引来了全世界对苏丹问题的重视。通过更多记者、媒体的关注报道, 揭示当时当地社会问题, 并敦促其社会问题的解决, 这是正义的更高体现。此外, 据悉凯文在自杀前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他的自杀也不能简单归咎于拍摄这张照片。但是很多社会与道德的负面指责会把记者这个行业泼得肮脏不堪。这张照片所带来的群众舆论胜过他本来所想表达的理念。新闻价值与正义、道德的关系这些年来一直备受关注。[7]

新闻人在新闻价值的诱惑面前, 是否能够正确的去对待这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姚贝娜死亡事件中, 记者守在姚贝娜病房的门口首先是因为她是一个公众人物, 外界想知道她的一切, 包括病情。既然发布了病危消息, 记者就必然会到场。记者出于职业素养必定有了线索就得到一线。但记者并不是没有人性的冰块。正如有一位报道地震事件的新闻记者, 即使他内心悲痛, 但职业习惯让他在报道的时候“提嘴角”来表达报道的积极性。但受众却大力谴责这名记者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微笑”。无论如何,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手里的采访不能停, 必须收起情绪, 冷静陈述, 以最客观的视角去报道新闻事实。

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个“快餐时代”, 新闻人都在为如何能让公众最快时间接收到最新的媒体咨询并扩大影响力而绞尽脑汁。但是公众人物的死亡该如何报道, 确实需要深思熟虑。尊重逝者家属是最基本的道德!新闻人由于职业原因, 有时会直面社会的阴暗角落, 在泥泞的污流中摸爬滚打, 需要平衡道德、秉持正义, 也只有如此, 新闻人才能够更好地像积极抗癌的微笑天使姚贝娜一样带给这个社会更多正能量的信息。[8]

三、完整呈现新闻事实的重要性

新闻事实同新闻价值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新闻事实是否完整呈现, 可以影响受众对于真相的想象与理解, 从而影响新闻价值。也正因为如此, 会有很多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可以制造新闻假相, 来提高新闻的价值, 这种做法无疑是最为可耻的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保军先生在其《新闻真实论》的第三章中指出:“新闻对事实的呈现总是再现与建构的共同结果。即不管事实如何, 新闻对事实的面目呈现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 相对事实来说, 真实总是有限度的真实。”

2015年5月3日14时20分左右, 成都三环路娇子立交下发生了一起殴打女司机案件。大众轿车男驾驶员张某因为行车纠纷对现代轿车上的卢某进行殴打, 性质恶劣。经公安机关审查后, 张某因为涉嫌滋事被锦江区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事件到这里应该是很公正的处理。可是后来这起针对女性暴力的案件成了热门话题, 甚至演变成支持打人者。舆情之所以改变, 关键是因为在调查张某的行车记录仪时发现, 卢某两次突然变道险些造成事故, 双方都有喊话斗气让人感觉受害者在调查中有装可怜博同情的嫌疑, 并非纯属无辜。而且施暴者是为了保护车中妻儿, 去教训了既霸道又犯错的张某。甚至在网络话题热度持续的时候, 有的网络媒体不顾受害者感受, 报道了网友人肉搜索卢某的私人隐私:此车车牌号还有26次违规未处理, 早在2011年有“前科”, 披露她名下还有一辆宝马也有违章未处理, 说她父亲是官员, 质疑车辆收入的合法性。此外卢某的身份证、生活照被公开, 甚至在2013年的开房记录被曝光, 造成女子滥交、品质很坏的影响。由此, 事件朝着扩大事态的方向发展。[9]网络媒体的“围剿”使大家连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 网上骂声一片。这在无形中给被害者带来“二次伤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媒体报道的严重影响的, 新闻报道过程中并没有就事论事, 针对违章记录进行报道, 针对打人事件的惩处进行报道, 反而呼吁社会大众集体攻击被打女司机。媒体断章取义, 用博人眼球的标题营造话题, 这种剪辑的力量是足以让天使成为恶魔。只有新闻影响而无新闻事实的报道, 给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媒体不能决定受众对事件的看法, 却能够通过对信息的截取和选题的安排来决定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事实的焦点。[10]

新闻对受众来说, 既不具备法律规条的约束力, 又无政策文件的指令性, 只能依靠自身新闻价值去吸引受众。因此, 有必要对新闻受众认知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罗玲在其学位论文中, 将网络与传统媒介新闻受众的心理诉求进行了区分, 分为“通俗化”与“严肃化”两种类型。在上述新闻事实中, 女司机的花边八卦, 明显具有“通俗”的特征, 故而受到网络的青睐。女司机受到的暴力虐打, 具有“严肃化”倾向。有必要通过施暴事件对加害者有一个正确的谴责与惩罚, 要有一个正能量的引导才是新闻价值的正确方向。

四、结论

新闻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对于记者来说是旁观者, 但是往往要以第一当事者的角度去还原事件的真实性, 即报道新闻事实。只有对信息源展开深入调查, 经过不断的怀疑取证, 才能引出真相。当然这还需要记者的客观公正对待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秉持正义与道德之间的正确关系, 不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找准角度, 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并提升新闻的取向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智.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建构主义解读——兼对客观性新闻报道辩证[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4 (11) :55-59.

[2]林纲.网络新闻语言的主观性与新闻事实构建[J].新闻爱好者, 2011 (01) :62-64.

[3]沈晓静.《新闻联播》的话语建构对新闻价值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6) :39-45.

[4]程雅堃.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毕雪梅.浅谈体育新闻事实——兼论体育新闻的专业性[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11) :33-35.

[6]陈立新.威斯康星模式与中国初期新闻教育——兼论新闻价值理论之渊源[J].国际新闻界, 2013 (06) :137-148.

[7]余忻.发掘新闻事实之学, 彰显新闻名家之法——评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39-40.

[8]刘红霞.体育赛事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模型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报道中的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 2012 (01) :119-126.

[9]刘美伯.《中国日报》对外传播新闻价值变化趋势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 2007.

论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误区 篇5

过分追求时效性, 忽视信息的准确性

网络舆论监督报道的时效性显而易见, 网络技术在为及时性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闻资源的丰富性。但是, 网络舆论监督报道把这一标准发挥至极限, 则极易走向极端。为了吸引受众、制造轰动效应、追求高点击率, 淡忘了“速度往往是准确的天敌”, 盲目强调争分夺秒的新闻报道, 在缺乏求证和思考的情况下, 把一些刚刚发生、未经核实的新闻发布出去, 甚至把道听途说的谣言当做事实来报道, 使网络成为谣言传播的工具和虚假信息泛滥的主要场所。

2008年12月2日, 荆楚网刊登《网民爆料称河南新乡市设11个副市长, 副职扎堆超铁岭》的报道, 此报道来源于当天荆楚网东湖社区网友“朝北”的爆料:称河南省新乡市副市长编制比铁岭还多了两个, 有11个副市长, 16个副秘书长、6个调研员。 (1) 顿时, 新乡市被网民称为“中国最多副职城市”。第二天, 新乡市政府就此事作出回应, 在市政府网站发布《关于新乡市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情况的说明》以辟谣, 称“新乡市政府实际上只有副市长8人 (其中1名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1名国家机关挂职副市长) 、市长助理4人, 而副秘书长中5人为兼职、1人为挂职, 至于调研员、副调研员为非领导职务。因此, 帖子所发内容不准确, 仅笼统地均说为副市长及政府领导, 给广大网民造成误解”。报道为了追求时效性而造成信息的失实, 给当地政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类似的报道还发生在汶川地震期间。5月20日, 一标题为《绵竹团委书记范小华挪用救灾帐篷打人导致车被掀翻》的帖文, 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该帖描述到:“一个70岁左右的太婆看见有人在五一广场上搭建救灾专用帐篷, 来人开着车牌号为川BD3732的现代车。觉得很奇怪的太婆上前问了几句, 结果被一个很拽的女人扇了几耳光。周围的人去帮太婆, 又被四个男的打了。最终这帮人在广场上惹发众怒, 上百人上前主持正义。事件持续了好几个小时, 其间现代车多次被砸, 最后被掀翻在地。”尽管很快就有网友查证出川BD3732的现代车主, 是家住江油市中坝镇花园中路的范小华, 并不是身为绵竹团市委书记的范晓华所为, 但这样一个不实报道使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范晓华, 斥责她利用职权挪用救灾帐篷, 更逞威打人, 最后迫使共青团四川省委迅速将此事上报四川省委宣传部, 请求有关部门协助澄清谣言。

冲突性把握失当, 报道出现非理性倾向

与传统媒体客观、平衡的报道法则不同, 网络舆论监督报道似乎偏离了客观、中立的报道模式, 呈现出非理性的倾向。过分强调事件本身的冲突性, 网民甚至自己通过叫骂与争吵来为事件添加冲突性元素。网络新闻报道中充斥着情绪化甚至偏激的言论, 这容易引发网络群体心理机制的“失控”, 进而产生“网络暴力”现象, 并对公民的一些合法权益构成威胁和侵害。目前, 由于网络舆论监督在法律约束方面存在不足, 使得它与网络暴力之间无法清晰地界定, 尤其当网络舆论中那些只为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占有主导地位的时候, 一些缺乏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势必受到影响, 造成“群起而攻之”的混乱局面, 正常的监督行为也会演变为“网络暴力” (主要表现形式有“不文明的粗口”、“人身攻击”或“失去理智”等网络行为) 。

从网络上关于李明佳事件的报道,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舆论监督中语言的情绪化倾向造成的“网络暴力”。李明佳是济南大学法学院2007级学生, 因被指在百度“仙后”吧作出侮辱周总理的回复, 遭到网民的攻击, 诸如“李明佳, 原来不是好东西”、“李明佳滚出中国去”等字眼充斥于论坛和网民的博客日志中, 尽管最终证明李明佳是被冤枉的, 但网上责骂与人身攻击给李明佳本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接近性失度, 报道呈现媚俗化倾向

网络新闻媚俗化是指网络媒体运用醒目、夸张、刺激之词报道一些非主流 (不能真实反映社会全貌) 的事物, 利用大众猎奇心理, 片面夸大新闻事实, 意在追求感官刺激, 造成轰动效应, 从而吸引受众眼球, 借以提高点击率。激烈的竞争使受众成为媒体争夺的对象, 贴近受众、尽量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成为媒体新闻报道的出发点。但是, 过分追求点击率, 导致网络媒体变满足需求为迎合需求甚至是引诱受众的非理性需求时, 新闻语言的媚俗化倾向便开始出现。我们仅从2008年众多网络舆论监督报道的标题便可以看出, 如《男子为骗50万元保费开车碾死干兄弟》 (2) 、《昆明男子为漂亮女孩让座遭拒张嘴咬破其右手》 (3) 、《摄影店出租裸体女模供拍照300元可拍摄3次》 (4) 、《面包车挡道引发冲突车上人员冲运钞车撒尿》 (5) 等。

关注当事人身份的重要性, 忽视其作为公民的个人隐私

在近年众多网络舆论监督事件中, 对公共权力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占据很大的比例。“一夫二妻”区委书记董锋、“天价烟”事件主角周久耕、“猥亵女童”的林嘉祥, 他们有一个公共特征:都是具有一定级别的国家公务人员。网民对这些事件关注的焦点正是在于他们身份的特殊, 官员的身份是网民觉得事件具备了重要的新闻价值。但是, 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的同时, 他们还有一种身份——普通公民, 他们应当拥有隐私权, 即使是他们的行为构成了犯罪。网民在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时, 经常会使用“人肉搜索”。所谓人肉搜索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 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 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6) 人肉搜索在推动舆论监督报道的开展、获取新闻真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如果站在公民隐私保护角度, 人肉搜索导致的公民大量个人信息的外泄, 会对公民的隐私权造成侵害。近年众多网络舆论监督事件和人肉搜索的使用密不可分, “天价烟”事件就是一例。

网民关注天价烟事件的核心在于周久耕的职务———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 而忽视了周久耕作为普通公民应有的个人权利。人肉搜索推动着事件的发展, 最终周久耕丢官, 受到法律应用的制裁。但是, 在整个事件当中, 对于周久耕本人隐私权的忽视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年版。

[2].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第一个十年》,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杨保军:《新闻价值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董天策:《网络媒体在新闻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现代传播》, 2004 (6) 。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篇6

所谓电视民生新闻, 就是从社会的细小方面、从百姓角度出发, 采集一系列百姓关心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加以报道、尽力解决, 此外还能以个例报道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从而促使更多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就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而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总体发展形势良好

追溯民生新闻的发展源头, 我们得知民生新闻其实在上个世纪90年代便已经成形并且有了发展, 提及民生新闻发展的高潮时期, 则要说到2002年开播的《南京零距离》, 这档节目自播出之日起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它专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 着眼于百姓关心的各个小事, 以独特的视角获得了观众的一直好评, 成为南京政府与市民沟通的独特方式, 目前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地方电视台刮起一阵旋风, 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形势。我们有理由相信, 民生新闻可以发展得更好。

2. 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说民生新闻已经在全国逐步发展开来, 但是从总体发展过程而言, 民生新闻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会极大影响民生新闻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地方特色

民生新闻的共同点是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特色和具体情况不同, 民生新闻应该注意求同存异, 现在很多地方的民生新闻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只注重新闻报道, 不切合本地的实际发展情况。

(2) 内容不新颖, 没有深度

就民生新闻的内容来看, 我们目前看到各个地方电视台基本上都是家庭矛盾、食品卫生这些问题, 而没有去探寻社会发展问题, 使节目内容千篇一律, 这样很容易造成节目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下降, 并且由于节目只注重吸引观众的兴趣而没有进行深度的拓展, 使得很多节目只是流于表面, 没有更深层的探索和解决, 最终造成治标不治本的播放效果。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以上简要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虽然民生新闻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长此以往, 很容易造成民生新闻内容单调和乏味, 观众收视率和满意度的下降, 很不利于其持续发展。因此, 我们需要明确其价值取向, 具体应该做到:

1. 关注百姓关心的话题, 从百姓利益出发进行报道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 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注重百姓利益的维护, 民生新闻应该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首先, 民生新闻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进行新闻的采集和收录, 从百姓关心的事件、视角出发, 挑取典型的事例对事件进行报道, 还要注重从表面看本质, 争取做到以一及百, 在报道同一件事的同时促使更多问题的解决。

2. 切实顺应国家政策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局势的逐渐安定, 我国作为一个推崇和平主义的大国, 在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国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经济和文化建设上, 其政策和发展方针也都有一定的变化, 民生新闻就需要顺应国家以及政府政策的需求, 在节目中积极宣扬政府的方针和政策, 播放具有正确意识倾向的内容,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 注重地方特色的显现

地方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地方意识形态和精神力量的建设, 需要从精神层面着手, 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全力展开地方建设, 而新闻媒体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专注于人民生活的民生新闻节目, 首先应该注重设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节目, 比如《南京零距离》举办的“换个角度看南京”、“零距离社区行”等一系列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目;其次, 还应该注重节目深度的挖掘和内容的创新, 从而更好地吸引百姓的注意力, 还应该注重百姓话语权的发挥, 让百姓在节目中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发挥新闻媒体的有效性、实时性, 树立自己的品牌。

总而言之, 电视民生新闻需要从百姓利益出发, 着眼于百姓关心的事件, 真正、切实地帮助百姓解决难题,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在认识到民生新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注重民生新闻价值取向的建设, 促进民生新闻价值的更大实现, 促进民生新闻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原红玉;浅谈新闻报道中的民生新闻[J];科技传播;2011年12期

[2]吴师川;孙瑶;强化民生新闻的亮点——舆论监督[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2011年05期

[3]陈涌嘉;新形势下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2011年05期

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和采写技巧 篇7

关键词:社会新闻,价值取向,采写技巧

一、社会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

1, 内容庞杂, 主题分散。

症状:眉毛胡子一把抓, 拣到篮子都是菜, 什么都想写, 一篇新闻稿件中头绪多, 内容繁杂, 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2, 内容陈旧。新意全无。

症状:不讲时效性, 没有“新闻由头” (即“导语”) , 要么是“今年以来……”等无法界定的时间概念, 要么是“最近、近日、日前”这类唬人蒙人、缺乏新鲜的模糊时间名词, 或者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陈年旧事, 即使原本很新鲜、很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因为缺乏新闻敏感, 没有及时采写而时过境迁, 重新搬出来, 成为了无新意、变蔫发黑的明日黄花, 让人惋叹。

3, 八股遗风。苍白无力。

症状:语言贫乏干瘪, 词不达意:叙述机械呆板, 行文公文化、条文化, 照抄文件, 照搬材料。甲乙丙丁排列, 毫无生气, 更无美感, 让人无法卒读;滥用词语, 数出多门, 自相矛盾。

4, 空话连篇。内容虚脱。

症状:满纸都是慷慨陈词的豪言壮语, 其实都是没有实际内容、不着边际的大话、废话、空话和套话。讲成绩效果, 动辄“成效显著”、“形势喜人”、“成绩斐然”、“初见成效”……根本看不到一点实际内容和可以感知的东西。谈经验作法, 总是离不开“领导高度重视”、“领导亲自抓”、“多措并举”、“将某某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团结一心、开拓创新”、这“工程”那“规划”一类毫无实际内容和意义的陈词滥调, 具体作法、成效和经验避而不言, 让人一头雾水。

5, 主观臆断, 妄加评论。

症状:在消息写作中, 一些作者好为人师, 不自觉地将自己介入其中, 以评判官自居, 喜好评论指点。消息最后还不忘抒情一番, 或代表报道对象表态, 或对受众空发号召, 实为画蛇添足, 狗尾续貂。

6, 提前播报。弄虚为实。

症状:本是挂在墙上、写在文件上的一些“规划”或“文件”, 或者酝酿和计划中的工作, 还没有具体实施或已实施但并未取得良好效果, 就性急地将生米做成熟饭, 来一个“快马加鞭”, 迅速出笼, 以某某单位或部门将如何如何“提前播报”。

7, 人文缺失。歧视侵害。

症状:对他人缺少或根本没有应有的同情怜悯之心。或者无意识, 或者居心叵测, 借题发挥, 借机打击报复, 以揭人隐私、亮人伤疤、戳人痛处、胡乱指责、冷嘲热讽为乐, 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产生不良影响, 轻则让人反感, 惹人生气。重则引发诉讼, 伤害和谐, 不利稳定。

8, 居高临下, 盛气凌人。

症状:新闻稿件 (尤其是领导活动报道) 中常充斥的是话语霸权, 以自我为中心, 用词武断, 语气生硬, 高高在上。唯我独尊, 动辄要如何如何、必须怎样怎样, 一副教训人的口吻, 让人无法接受。避而远之。

9, 虚张声势。自吹自擂。

症状:不切实际, 夸大其词, 自我标榜, 喜欢评功摆好, 甚至恣意编造新闻, 自欺欺人。成绩不大水分凑, 好用“最好最优”、“天下第一”、“疗效最佳”等夸大和不实之词, 表扬与自我表扬, 吹嘘与自我吹嘘。诓骗他人。

10, 功利作怪。目光短浅。

症状:将新闻完全异化为宣传, 站在本单位或局部利益上, 不是着眼长远, 建立长效机制, 报道和反映工作亮点, 而是目光短浅, 追求功利, 或为在报纸电视上露脸作秀, 或为应付上级宣传目标考核。因此所报道的工作纯粹芝麻小事, 或日常一般的工作。

11, 小题大做。无病呻吟。

症状:本来是工作职责范围之事, 非得当做新闻来报, “领导亲自”一番:本是人人都应做好的事, 且没有创新和突破, 如学校运动会。单位开会、学习、听报告等日常活动, 也要想法写稿登报上电视。

二、采写社会新闻的要求。

社会新闻涉及面是很广的, 把握得正确, 它的导向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帮助党和政府了解社会、研究社会, 从而作为决策参考;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生动、具体、形象的法制教育作用;它可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采写好社会新闻, 关键是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从现状来看, 要着重从下述6个方面去努力:

1. 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社会新闻报道什么, 不报道什么, 怎么报道, 都要以大局为重,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 以是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则。有了这种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 社会新闻的报道, 就有了主心骨, 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导向作用。

2. 要有自觉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 指的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矛盾。毛泽东同志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 哪里就有问题。”社会新闻的内涵丰富, 记者应该从多种社会问题中调查研究、深入思考, 善于提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类问题。问题意识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 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是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3. 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编辑在采写、编辑社会新闻中, 必须坚持对社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和“卖点”而钻头觅缝去搞低级庸俗的东西;也不能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不闻不问, 熟视无睹。特别是在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中, 一定要客观、公正, 要以法规为准绳, 要以理服人, 把握好度, 切忌片面性, 更不能感情用事, 挟私报复。

4. 要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和准确。

不能搞合理想象, 不能编造假新闻。社会新闻与人的生活联系是十分紧密的, 事实不真实, 信息不准确就成为了一种误导, 甚至还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 所以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

5. 要善于取舍, 详略得当。

要选择有社会意义, 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和事来进行报道, 切忌琐碎浅薄。要选择人们普遍关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报道。在采访写作社会新闻的过程中, 必须对这一新闻的社会反应、社会效果进行预测, 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如让人丧失信心, 可能产生心理恐慌的东西就不宜进行公开宣传。在选材上应服从主题需要, 要考虑舆论导向和社会效果, 不能一味地迎合少数受众的低级趣味, 而不加选择地和盘托出。色情、血腥、恐怖、怪诞的情节和细节要坚决割舍。不能有闻必录, 有闻必报。社会上确有凶杀、奸情、乱伦、盗窃、诈骗、赌博、腐败等丑恶现象, 但我们不能听风就是雨, 原封不动地搬给受众。报道什么, 不报道什么, 要严格选择和取舍。有的压根儿就不值得报道;有的只需少数人知道, 不宜公开报道, 可写内参上报;就是公开报道, 也不能自然主义、纯客观地去报道。如犯罪过程、作案现场、作案手段和工具等不宜写得过细和过实。

6. 要选择带有故事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强的事实来进行报道。

地市级晚报新闻的媚俗价值取向 篇8

关于“媚俗”的定义, 米兰·昆德拉曾在其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典礼上讲演的《人们一思索, 上帝就发笑》中这样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的心态和做法。既然想要讨好, 当然得确认大家喜欢听什么。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模式思潮中。‘Kitsch’ (媚俗) 就是把这种有既定模式的愚昧, 用美丽的语言和感情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连自己都会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2)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精神毒害。一些地市级新闻报纸从业人员忽略了或者根本无视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一味猎奇、猎艳, 追求低级的感官刺激, 忽略或放弃了自身对于舆论和社会价值的正确导向。

目前报纸新闻媚俗的新闻价值取向, 是市场化媒体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引起众多地方报纸的跟踪报道, 其中事无巨细的描写已经脱离了正常新闻报道的范畴, 纯粹是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报纸的新闻版面上, “绯闻”的明星事件、暴力事件中血淋淋的情景再现、“人吃玻璃”的奇闻逸事被津津乐道。

何为新闻媚俗价值取向?在市场化的冲击下, 一些媒体新闻盲目地、过分地追求新闻的新奇性等价值属性, 甚至迎合一些低俗的受众需求, 缺乏宏观的指导性和整体把握, 造成媒体的主流性丧失, 让公众形成“新闻泛娱乐化”的错误印象, 是当前市场化报纸新闻价值取向异化的产物。

新闻内容的低俗化

“明星取代了模范, 美女挤走了学者, 绯闻顶替了事实, 娱乐覆盖了文化, 低俗代替了庄重” (3) , 这是一篇题为《“擦边球”越打越大胆媒体又现媚俗“三招数”》文章篇首的一句话, 它生动反映了当下媒体的媚俗现状, 同样也适用于地市级晚报新闻媚俗表征的描述。

大部分地市级晚报新闻媚俗价值取向的初衷都是强调新闻的亲近性和趣味性, 利用眼球经济扩大媒体影响, 提高收益。这种初衷无可厚非, 但往往在操作过程中, 目光的斜度过大, 在追求新奇性、反常性这些核心价值要素的时候, 迎合一些低俗的、下流的受众需求, (4) 缺乏宏观的指导性和整体把握, 形成“泛娱乐化”的媒体痼疾。在内容表现上, “星腥性”充斥其间。

同样性质的抢劫、凶杀等血腥、暴力内容屡见不鲜。去年3月广西来宾烟草局局长韩某的“香艳日记”出笼, 各地市级晚报竞相大篇幅地报道局长“日记门”事件。杭州市的报纸《都市快报》在第一时间以《局长“香艳”日记是真是假?——日记网上疯传网友戏称“很黄很腐败”》为题, 在新闻中事无巨细的细节性、引用性描写, 降低了报道的意义。

据调查显示, 受众对刑侦案件、与性有关、报道奇闻逸事和天灾人祸的社会新闻最感兴趣。而很多报纸的新闻内容则“过分迎合受众非理性的欲望, 忽略了对社会的责任。而且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 一味地去报道一些与性、色情、暴力、犯罪、荒诞事件有关的刺激性社会新闻。久而久之, 受众的感官被刺激到麻痹的状态, 报纸又挖空心思去寻求更刺激的新闻, 长此以往, 新闻越来越光怪陆离, 受众越来越麻木,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5) 。这些现象是新闻媚俗心理的集中体现。有些地市级晚报整版都是明星八卦、丑闻、刑事案件。首先这些报道有价值的信息不多, 其次这些报道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没有紧密的联系。然而, 正是这些毫无意义的所谓“新闻报道”, 吸引了众多受众的眼球, 从而最终达到吸引广告商的作用。

叙述方式的过度故事化

模糊了新闻事实的本意。新闻信息传递的根本目的是将重要的信息真实、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受众。为了故事而故事的做法将使原本蕴涵在故事化描述中的新闻内容和新闻价值被忽略, 受众过度关注于故事化的情节中, 使报道新闻的重心偏离, 而这本应当是影视剧的职责。就像一段精彩过度的广告过后, 人们感叹于绚丽的画面、动人的情节, 但偏偏忘记了广而告之的标的物。

假新闻屡见不鲜。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 真实是不能被“故事”的。2009年十大假新闻中, 就有一则是为了追求冲突化、戏剧化而“愚乐”读者。2009年2月15日青岛《半岛都市报》刊出了“老板手头紧竟让五情妇PK”的新闻, 而据事后调查, 该则新闻是该报记者栾某剽窃《知音》杂志一篇名为《1死5伤!花心老板紧急“裁减”二奶酿惨祸》的文章。媚俗导致报纸新闻过度故事化泛滥, “眼球经济”下的过度故事化导致了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水平降低, 而操守的缺失又是媚俗的起因。

同质化现象严重。尤其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 一条新闻素材可以在几秒钟内传遍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 于是简单的摘抄复制之风盛行。忽略了大众的智商和需求, 最终是大众对这类铺天盖地、千篇一律的新闻的反感。

新闻媚俗价值取向指导的新闻实践导致市场化媒体的公信力下降。没有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忽视社会责任的做法必然导致其指导新闻实践走向偏颇, 从而使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受众定位的过于功利化

地市级晚报的发行取决于读者群的确定, 而读者定位则建立在受众本位的思想基础之上。受众定位是确定信息传播的目标人群, 以满足目标人群获取信息的需求为指导原则。新闻媚俗价值取向产生的原因大多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 (如窥私欲) 、对比心理 (如同情心) 及娱乐。其功利化的表现在于满足好奇心上过于低级化。新闻媚俗价值取向体现在受众定位上, 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笔者认为其有隐性表现和显性表现两种。

隐性表现。新闻媚俗价值取向的常态表现是隐性的。当前, 新闻媚俗价值取向受众定位功利化的隐性表现在地市级晚报里比较普遍, 很多报纸充斥着大公司、大人物的新闻, 而缺乏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在新闻价值中, 或者在评判新闻价值的标准中, 人的价值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单纯依据人的价值来判定新闻是否具有价值, 恐怕也难免有失偏颇。在新闻事件中, 核心价值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新闻事件之所以具有引人关注的特性和足够的影响力, 也不单单只是因事件中的人是具有影响力或是有价值的人。

显性表现。新闻媚俗价值取向受众定位功利化的显性表现也多种多样。有偿新闻、有偿不闻、软广告等现象非常普遍。

“社会责任感”让位于“眼球经济”是某些地市级晚报新闻在媚俗之后的最直接表现, 而导致辐射区域社会群体认知的低俗化、平庸化发展则是部分地市级晚报新闻媚俗化的危害。地市级晚报立足于当地, 与基层民众联系紧密, 对当地社会舆论及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显著;同样, 如果不能正确发挥地市级晚报的新闻舆论监督和导向功能, 甚至背道而驰, 危害同样不可估量, 所以必须对地市级晚报新闻的媚俗价值取向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 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策略, 促使地市级晚报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功能。

注释

1 王贵海:《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中国地市报人》, 2008 (12) 。

2 米兰·昆德拉[捷克]著, 洪涛、孟湄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3 刘琼:《“擦边球”越打越大胆媒体又现媚俗“三招数”》, 《人民日报》, 2004-12-10。

4 胡思勇:《核心价值回归, 新闻改革的一个观察视角》, 《新闻前哨》, 2005 (4) 。

新闻价值取向与观念 篇9

关键词:新闻评论,选题,价值,开放性,国家瞭望者

伴随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 人人都是评论员, 新闻评论发表的门槛降低, 但评论的随意性、口水化、不假思索不负责任的情绪表达, 相当程度上损害了评论的理性形象。尽管主流媒体和多数地方性报刊对此都有积极应对的意识, 却仍然没有改善评论势大力微的窘境。作为传播理性意见的新闻品种, 评论目前还远远未发挥出对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

新闻评论与其应该发挥的功能不相匹配的现实窘境, 重要原因之一, 是评论选题视域的丰富性不足, 扁平化有余, 特别是对评论选题的价值内涵缺少研究和发掘, 缺少明晰而坚定的价值取向, 已成为新闻评论提升品质的瓶颈。一篇评论好或不好, 很大程度上与这篇评论的选题当或不当有很大关系。一篇称好的评论, 必然是以一个有价值的评论选题为基础的。一个有价值的评论选题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才是一篇评论佳作得以问世、得以成功的内在因素。新闻评论的选题, 就是选择、确定的评论对象, 突发事件、时政热点、社会思潮等等。选题的标准, 教科书上有“两个标准”说, 即评论的价值与宣传的价值。这实际上说的是评论选题的价值取向问题。概而言之, “任何报刊对评论的价值确定, 都是以其所代表的阶级、集团的政治目标, 政治利益和思想观点为标准的”。但无论名义上还是实际上, 政党的视角, 毕竟不能等同和取代历史进程的视角、社会文明的视角和人类褔祉的视角。

如果从历史进步的视角、社会公理的视角、人类命运的视角出发, 那么, 新闻评论选题的价值标准就易于统一、升华、具普遍意义, 以这样的价值标准遴选、确定的选题, 也就有先天条件创作出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 积极地影响社会生活, 促进历史进程。这不是简单地否定新闻的阶级性原则和新闻选题价值的“两个标准”, 而是高屋建瓴、具普遍历史、社会、人文意义的价值标准, 更能帮助作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充满内在活力的评论选题。据此创作的评论, 就更易于引起受众共鸣, 更能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 具普遍意义的价值标准, 与我们历来强调的党性原则、阶级性原则应该是一致的。我们的党, 是先进的、坚持科学世界观的政党, 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政党, 共产党人的使命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而奋斗。因此, 它的全部事业包括党的新闻事业的视角, 当然也应该与社会公理的视角、人类命运的视角、历史进步的视角相一致, 并从这种普遍意义的视角出发, 构建、确立新闻评论选题的价值标准。

一、评论选题要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示思想价值

有人把新闻区分为两种不同特质的信息:以消息报道为主的事实信息, 以新闻评论为主的理性信息。这个界定是比较恰当的。新闻评论作为社会需要的理性信息, 其价值必然首先体现在评论选题的思想性上。不利于展现思想性, 或者思想深度不够, 不能有效推进思想进步、传播思想亮点的评论选题, 就不可能具备颇有分量的思想价值。新闻评论的论说文体裁特征, 决定了只有思想价值含量高的评论选题, 才有可能创作出新闻评论的上乘之作。

人的行为, 社会的运转和发展, 均源于人的思想。但新闻评论选题的思想价值, 所关注所追求的, 不是个体的人和局部的社会的行为及其运作思维, 而是能够影响一代人、几代人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思想, 能够影响、制约社会整体发展轨迹与进程的思想。这样的选题一经确定, 便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据其创作的评论, 必然具备引导人们对重大问题正确思考的品质, 不仅释疑解惑, 还能指明方向和道路。这样的新闻评论给予人们的, 是一种思想家式的忠告与奉献:对事物间联系的客观分析, 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把握, 对未来的高瞻远瞩。每一个受用这种奉献的人, 就能清醒地面对一个理性清晰的世界。

清代政论家王韬, 于1874年在他所主笔的《循环日报》上发表的《变法》和《变法自强》等政论文, 就堪称思想价值很高的评论选题。19世纪70年代的清王朝, 江河日下, 内外交困, 帝国主义列强像一群饿狼, 疯狂地撕啃着中国这块猎物。王韬在他的评论中, 主张不能拘于先王之法, 要因时制宜, 思变图强。这种“变法”思想, 比康有为、梁启超早20年, 震撼当世朝野, 成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先声, 为探索民族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起到了积极的启蒙作用。实际上, 这种以“变法”为评论选题所传播的思想价值, 是超越历史与国界的, 至今仍发挥着警醒世人的作用。中国欲转弱为强, 与西方“比权量力”, 关键就在一个“变”字, “穷则变, 变则通”;中国30年的改革历程, 当今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改革, 不正与这些以改图变的思想精神一脉相承吗?

二、评论选题要紧扣热点、焦点和疑点, 及时传递理性思考的时代价值

新闻评论选题的时代价值, 首先体现在选题的现实针对性。现实的社会普遍状态, 现实的重大事件, 当前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 流行思潮时尚及趋势等, 是发现和提炼新闻评论选题的主选范围。在这样的范围内确定的评论选题, 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兴趣, 论述所及, 一般是大众盼望的现实诸问题之本质和现实之惑的解答。这样的选题, 源于现实生活与百姓所思所虑的结合点;由这类选题创作的新闻评论, 给大众的感受, 往往是他认识和适应现实生活的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他们甚至可能据以采取行动, 从被动地适应现实跃进到主动积极地创造生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 因而每个时代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难点, 都各有不同。把握选题的时代价值标准, 就需要有敏锐而准确地发现这些热点、焦点、疑点、难点的能力。一事当前, 有没有评论的必要;一种事物表象的背后, 是否涵盖着深刻的本质;一种时尚或潮流乍起, 是否代表着时代的主流和前进的方向。在这样的思考中选定的评论选题, 一般都带有时代特色;对这类问题的探讨与追问, 往往就能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略, 医治现实弊症的新药, 解答现实疑惑的钥匙。

具有时代价值的评论选题, 一般会显示出时空的规定性。徐铸成在蒋介石引退的第二天为香港《文汇报》写的时评《蒋介石走了》, 只能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 在中国大地上闪烁指路灯光芒的时候问世。同样, 在改革开放,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 许多相伴而生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观念、新思维, 正是我们冶炼新闻评论选题的基本素材。一个成功的评论选题, 总是从某一角度, 某一方面折射出时代的某种特征或趋势, 总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众视点, 总是同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希望与理想息息相关。例如, 国企改革, 职工下岗, 官员腐败, 消费者权益与伪劣商品、劣质工程, 民主与法制建设, 网络乱象与正能量, 公共生活与社会治理等等。这些问题一经纳入评论选题的视野, 就显出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中确立的评论选题, 就具备了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因为, 这类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解答, 无一不是当今社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无一不与人民福祉、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类选题的时代价值, 就体现在它呼应着时代的脉搏, 关注着时代的走向, 贴近了民生的需求。还因为它涉及的问题中肯, 事件重大及其普遍意义, 除现实的时代价值外, 它还在历史进步的链条中显示“历史价值”。例如, 惩治腐败这样的选题, 除了当代的重要性, 还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烙下深刻的印迹。

三、评论选题要以人为本, 坚守并传播普适的社会价值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有些价值观念是相对固定的, 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不因政权的更替而更替, 成为超越地域、民族、历史时限、意识形态的社会行为、人的行为的评判标准。这样的价值观念, 实际上就是整个人类认同的公理。如果选定的新闻评论选题恰好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观念, 也就具备了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

爱好和平, 反对不义战争;维护人的尊严, 谴责屠戮与暴力;追求公正公平, 鄙视欺凌弱者;崇尚忠贞爱情, 鞭挞淫邪肉欲;呼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 批评冷漠处世、苟且偷生……这在任何时代, 都是民心所向, 百姓所求, 是普遍认同的社会道义标准, 即使是逆历史而动的统治者及其政治制度, 也不敢明目张胆对此妄言否定。现代文明社会, 更有责任和义务完善并张扬这类积极的社会道义标准, 使之成为推进社会文明的动力之一。我们在选择、确定新闻评论选题的时候, 应该力争做到, 既要睁大眼睛捕捉那些能体现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相关世象, 又能自觉运用大众公认的社会行为标准对拟选的评论选题加以甄别与衡量。当一个新闻评论选题, 能够对某种社会世象或具普遍意义的社会个案展开爱憎分明、充满理性的评判, 并由此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引发社会的积极思考, 就可以认定它具备了一定分量的社会价值, 或曰它是有社会价值的新闻评论选题。

1994年, 南京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雇主摧残保姆事件, 虽是个案, 但它是向社会公理的挑战, 直接关乎生命尊严和人格平等, 许多媒体以此为选题进行评论, 对雇主非人道的恶行予以抨击。这种评论选题的社会价值, 就在于它郑重地重申了一个简单而又神圣的公理:地位、身份、财富的差别, 不能动摇人格平等, 更不能决定生命的贵贱, 并据此赋予一个生命可以任意摧残另一个生命的权力。

对弱者的同情、声援与资助, 对愚昧、落后、邪恶的揭露与控诉, 通常也成为新闻评论的选题, 向社会传达真善美的呼唤, 播撒文明的种子。这类选题往往从人类文明的视角, 关注生命, 关注民生, 关注生活的本质, 直接启迪人对于自身的认识;从社会进步的视角, 审视社会进程中的每一步曲折, 每一阵波澜, 审视单个人的行为昭示的普遍意义, 审视每一种具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所求者也就是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积蓄本原的动力, 即人类整体改造社会、创造文明的自觉与激情。

四、评论选题要从“国家瞭望者”角色出发, 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的开放性

媒体在新闻评论生产过程中, 经常为评论选题的取舍而纠结, 个人写作也常常为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不敢写而犯难。问题可能出在两方面:一是媒体管理导致实际形成了评论选题的某些禁区。二是作者自身对评论选题的本质认知不到位, 头脑中尚未形成评论选题的价值评判标准, 没有标准就不会有明确而坚定的价值取向。

上一篇:社区支持农业下一篇:商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