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价值取向

2024-07-22

青少年价值取向(共12篇)

青少年价值取向 篇1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地被边缘化。

我们有许多节日, 这些节日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可是, 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却在全球化的今天被边缘化。我们的传统节日正在被简化, 传统节日的气氛正在被淡化。

我们的青少年正在被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吸引着, 似乎对于他们来说, 传统节日远远比不上洋节来的时髦, 远远比不上洋节来的有意义。过西方的节日在我们青少年眼里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用进口的东西似乎也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一种追求。我们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 穿的、用的是迪奥, 开的是奥迪, 看的也是《世界末日》、《变形金刚》。甚至我们的婴儿奶粉都崇尚进口的。生长在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国的人们, 还有多少东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从我们出生, 接触到的很多时候都是外来的东西, 我们知道上帝, 知道耶稣, 却不知道盘古, 不知道女娲。

二、外来文化冲击对我国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居于主导、统领和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 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践行, 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 由于诸多原因, 当代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不容乐观。其中, 文化冲突对我国青少年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就有很大影响。

外来文化, 对于我国青少年建立大局观, 世界观起了一定作用, 他让我们能更好地认知世界, 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 也可以让青少年接受更加先进的思想和事物。我们在接受这些外来文化的同时, 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被忽略导致了我国的青少年没有了民族信仰, 一味地崇洋媚外, 对自己的祖先, 对自己的国家不了解, 少了一份对民族文化热爱, 反而热烈追捧外来文化, 使我们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 这对于建立我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是非常不利的。

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需要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人们的眼球都被西方的油炸食品、时尚衣服、豪华跑车以及好莱坞大片吸引时, 我们的社会呈现出来的就失去了他最本质的东西, 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 吃的穿的用的, 甚至受的教育, 都是西方式的教育, 在被这些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走向何方, 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该在哪?我们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 我们也有自己的中庸思想等, 这些都是我们的先人智慧的结晶, 我们要引以为傲, 要努力学习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 只有这样才能够热爱我们的祖国, 热爱我们的人民, 才能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我们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并强调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阶段。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青少年能否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 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引起的文化冲突对当代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 加强文化意识教育, 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 培育良好的文化心态, 充分发挥文化传媒的作用, 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培养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

(二) 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尊重包容中提高文化认同。

(三) 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高扬主旋律中引导文化心态。

(四) 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发挥文化传播的育人功能。

文化冲突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它的出现, 既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认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以积极的心态来迎接这些挑战,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 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摘要: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当今中国文化冲突, 主要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物质文化与观念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这些冲突, 对我国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特别是青少年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抵抗外来文化冲击, 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 加强培养当代青少年正确的核心价值取向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 并采取科学的针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培养路径。

关键词:文化冲突,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马明.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和探索[J].科学教育研究, 2006.2

[2]潘知常, 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3]张凡迪, 范立国.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与展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1.1

[4]张晓芒.解读现实生活文本研究重大社会问题[J].中国青年, 2001.3

[5]冯艺.论文化冲突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4

青少年价值取向 篇2

2012年4月指导自考实际操作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容易造成自考的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之流弊。因此,树立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进而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自考学术界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专门论述自考教育价值取向的专门论著,但在部分学者以自考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中,直接或间接地提及了一些对于教育价值取向的观点看法,不乏闪光之处。

李荣希、于信凤针对自考的培养目标与前人相关的论述,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自学考试的定位引,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观点看法已经呼之欲出。此外,提及到教育价值取向所属范畴相关概念的专著和论文集也层出不穷。专著、期刊论文和其它文献的出现,极大夯实了学界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为质的飞跃提供了量的基础。

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不少学者对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主要是用经济学视角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下教育价值应然取向,用历史学的视角回顾建国以来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几经变更,用逻辑学的视角纵观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博弈,用文化学的视角论证“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本位”取向,用唯物主义哲学的视角提出辩证、唯物、历史地把握教育价值观J。尽管不同的视角研究的侧重不同,但着实为学界对自学考试的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益观点层出不穷。从宏观的社会层面,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促使自考的功能发生结构性改变。因而,有学者针对现阶段自考的价值取向,以学习化社会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青少年价值取向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学生;校园阵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24

在教育活动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其核心重点正在逐渐从课本分数转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上来,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工作。但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因素较多,在教育活动中控制不当就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出现偏差,导致教育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是主导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思想,能够成为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将其运用到青少年价值观培养上,势必可以发挥出显著作用。

一、青少年价值取向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代的发展进步使得青少年学生表现出了诸多特点,使其成为和以往学生完全不一样的新兴群体。这一新兴群体的价值取向,也和以往的学生表现出了很多不同。比如,以往的学生在谈及自身理想时,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示想成为教师、医生、科学家等等。而现在的学生谈及自身理想,不少学生表示想成为明星、老板、网管等等。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自我,这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不相符合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其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和谐和文明;在社会层面,倡导公正、平等、法治和自由;在个人层面,倡导诚信、友善、敬业和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与方向引导,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必然可以使未来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顺畅。在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上,就可以从个人层面着手,先渗透诚信、爱国等思想,再逐渐上升到社会层面与国家层面,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影响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的相关因素

具体说来,影响青少年价值取向形成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外部因素又可以具体分为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

在外部因素方面,学校对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培养的不重视,是导致学生出现价值取向偏差的主要原因。教师过于注重书本教学,忽视了学生素质培养,在学生出现价值取向偏差的时候没有对其及时纠正,导致其偏差进一步扩大。而社会生活中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以及西方国家、日韩国家的文化冲击,使得青少年学生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抵触和不认同,影响其价值取向的培养和形成。同时,家庭成员表现出的种种价值取向,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价值取向趋向于父母亲或是其他家庭成员。

在内部因素方面,学生自身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没有认识到价值取向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学生心理水平较低,难以对外界不良因素形成有效抵御,易于被影响和干扰,进而价值取向形成出现偏差。

三、利用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方法

(一)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要想充分利用校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并且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必须时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尤其需要将优秀民族精神中传递出的社会责任观念、集体主义精神进行阐述,这样才能真正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还需要学校与社会建立起联系,从社会角度为青少年营造较好的舆论氛围,确保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成长,进而将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树立与塑造作为当前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目标与方向。

(二)确立正确的人生标准与价值准则

在当今时代,需要教师不断确立新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准则,这样才能为青少年提供新时期应该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师需要明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传递,还需要学生进行配合与接受。作为教育者,需要将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中的精华融入对学生的教育中,使得其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青少年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属于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觉悟,所以教师绝对不可以忽视青少年对知识、意识的内化,需要将激发青少年的个体积极性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真正传播下去。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需要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发育情况、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积淀进行结合,避免青少年因为阅历有限以及无法形成辩证的思维模式,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陷入僵局。教师要尽可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这种理念性的内容转变为通俗化的形式,尽快帮助青少年接受。

(三)教师需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很容易陷入“假大空”的怪圈当中。所以作为教师,需要对这一价值体系进行必要的转化,从而确立起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以便学生尽快接受。为了避免培养“道德圣人”的现象出现,教师可以列举身边的事例供学生学习。

(四)注重挖掘有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资源

实际上,在校园中有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资源,这与当前推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校园中的众多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四、结语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校园这一重要的阵地,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思路以及充分挖掘有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与素材,改善当前的教育现状,为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念的提升与改进带来帮助。

青少年价值取向 篇4

一、善良浪漫的价值取向

周国平在《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中指出:“我们不但喜欢安妮,而且被她深深感动,因为她那样善良。” (2) 我们不难看到安妮坚忍倔强的秉性及善良纯净质朴的人性美,安妮的善良引导青少年读者在心中萌生爱的幼芽,在承受爱的滋润的同时,把更多的爱回报给更多的人。

安妮用清澈澄明的眼睛和天真无邪的心灵去观察自然感受生活,自然和生活也在她的审视之下变得美妙而神奇。安妮把她丰沛的想象力装进了东山墙的房间,因为“这样它们就会时常在我的想象中出现”, (3) 安妮仿佛是一个想象的化身,把青少年读者带到了幻想的世界里,让青少年读者在感受到外在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震撼。

二、真诚互补的友谊价值取向

(一)安妮与戴安娜:真诚坦白。

戴安娜是安妮最好的好朋友,两人的友谊以“海枯石烂不变心” (4) 的誓言开始。安妮愿意与戴安娜分享一切,哪怕是一颗巧克力糖,因为“如果给她的话,那另一半吃起来我会觉得甜两倍”。 (5) 她们两人之间的互补关系,使得安妮在与黛安娜的交往中不断地反观自己、完善自己。当代青少年读者会从中学到应该真诚坦白对待朋友,只有这样友谊才能长久,双方都能从友谊中获得更多。

(二)安妮与吉尔伯特:融合互补。

安妮与吉尔伯特因“写字板事件”而结识,可谓“不打不相识”。后来吉尔伯特在河边救下安妮,两人成为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其实,他们的友谊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彼此都不承认”, (6) 这样似“冤家朋友”似“死对头”的关系使安妮和吉尔伯特在激励人心的竞争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吉尔伯特作为安妮的一个男性朋友,完善了安妮对于友谊的看法,同时也为安妮的判断和比较建立起更加开明的立场。安妮与吉尔伯特的友谊也使青少年读者明白朋友之间的批评更有建设性,它能使友谊转化为个人前进的动力,更好地相互帮助。

三、及时行孝的家庭价值取向

当马修存钱的艾比银行破产,马修去世,单据需要偿还,马瑞拉的眼睛出现问题,绿山墙的农庄面临变卖危机时,安妮毅然放弃去雷德蒙领奖学金上大学的机会,而选择了留在家乡的亚芬里学校当老师,以便照顾年老体弱的马瑞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安妮及时行孝的家庭价值取向。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时。现在我们提倡尽孝,关键是要让青少年读者普遍树立“及时行孝”的观念。《绿山墙的安妮》在无形中向青少年灌输及时行孝的价值取向,促使当代青少年培养孝情,养成孝行。

四、亲近和谐的生态价值取向

陈秀君在《从女性主义解读〈绿山墙的安妮〉中的生存主题》一文中指出:“蒙哥马利用女性的笔触描绘出了岛上安详和谐的田园生活与壮丽的海洋景观。” (7) 安妮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天性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她为自己每一处心爱的自然景观起了诗意盎然的名字:“喜悦的洁白之路”、“闪光之湖”、“白雪皇后”等。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共识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项目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人的灵魂的问题。” (8) 青少年是文明生长的主动力和未来环境的保护者,《绿山墙的安妮》鲜明的生态环保取向无疑会促使青少年读者从安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去思考和追问人如何对待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而从这种关系上去批判错误的生态观和确立科学的生态观。

儿童文学在其出现之初明确地担负着教育的使命,而且文学形式的特殊性使其“能够提炼和再现生活的场景,能够主动描述生活中的道德困惑与道德冲突,表现主体的道德行为,这就可以为道德教育的展开提供一个现实的基点”。 (9)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西方文化与文学也必然要影响到我国少年的道德意识,我们相信这部具有健康价值取向的作品———《绿山墙的安妮》一定会有助于引导我国青少年朝向崇高的、真诚的、纯洁的世界前进。

参考文献

[1]逢珍.加拿大英语诗歌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

[2]周国平.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绿山墙的安妮》中译本原序[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9.

[3][加]露西.莫德.蒙哥马利著.郭萍萍译.绿山墙的安妮[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9.

[4]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陈秀君.从女性主义解读《绿山墙的安妮》中的生存主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9, (1) .

[6]靳玉乐.多元文化背景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教育研究, 2003, (12) .

“体验作文”的价值取向 篇5

所谓“体验作文”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写作为重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要求学生要综合利用学习要素,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悟。因此,体验作文教学是对传统作文教学观的一种颠覆,其价值取向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即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生本、关注生长。

1.关注生命

目前作文教学受到功利性的应试影响,作文训练的目的直接指向考试。作文不再是心灵诉说的载体,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教师迎合考试,学生迎合教师。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因素,注重作文技巧、结构模式的指导,忽视对学生体验的激活及情感的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在作文中弄虚作假,空话大话连篇,作文结构程式化,作文内容雷同化,语言表达成人化,缺少了个体的真情实感,缺失了自我的独特个性。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把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摆在了首位。体验作文教学倡导的正是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强调独特的个性体验,鼓励独到的个性思考与表达。

2.关注生活

体验作文教学更多地从“学习作文,也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的角度,给作文以新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也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及“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样的表述。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使作文教学呈现一种开放式特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拘泥于教材,命题空间狭小,要求僵化,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作文“真实而鲜活”,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释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真正的体验中积淀写作素材,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在关注生活这一点上,体验作文教学最大的突破是在指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上所做的实践探索。在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表达形式三个写作要义中,认识水平是学生最弱的环节,而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又恰恰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感受和感悟的能力,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体验作文教学努力给学生以生活情境的体验,又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与感陪,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习惯,探索深化感悟的途径,开浚思维能力的通道。以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切入,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丰富感情,深刻思想,锤炼思维和语言,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3.关注生本

体验作文教学更多从“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角度,给作文以新的活力。作文内容假大空,形式千篇一律,其背后是教师强大控制力和学生个性被扼杀导致的悲哀,是教学中教师“独大”、目中无“生”产生的后果。以体验作文教学观之,是忽略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因此,体验作文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写作主体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写作需求,重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表达欲望,努力让写作进入一种自愿的、快乐的、水到渠成的状态。

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作文的写作题材源于生活,采用游戏、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真实情境,或是生活场景再现,或是媒体引导激活,或是经历唤醒等等。在作文命题上,重视学生心理需求,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写他们所熟悉的、理解的,特别是对他们有触动的、为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和实物实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是尊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陛,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作文的主体理所当然是写作者,是学生。然而,作文教学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师授模式”依旧是目前的现状。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厌其烦地运行着一套固定的模式,怎样审题、怎样选材,甚至细化到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写什么,而且怎样写也是遵循教师传授的所谓写作模式。于是学生的作文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尾。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的写作冲动在固定的程式中僵化了,个性化的语言也湮没了。教师成为学生作文的主宰者,客观上也成了学生个性的屠宰者。体验作文的教学正好相反,它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表达最真切、最自我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担当的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的服务者。

4.关注生长

语言表达技能决定作文的形式,情感思想决定作文的内容。作文水平提升的过程,正是学生写作技能与情感思想同步提升的过程。体验作文教学不仅引导学生积累体验、深入生活,也重视指导学生表达生活体验。教师创设条件,营造情境,诱发学生的体验;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独特的体验。

锚定的价值取向 篇6

在行为经济学中,与锚定具有同等重要程度的概念,不下十几个,但事实上锚定比其它概念更重要。这是因为,锚定这个概念,更典型地反映了后现代经济学转向中价值定位的特征。锚定问题的实质在于,它要解决价值的标准和根据究竟来自哪个方向,是社会化还是个性化。这是经济学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根本问题之一。现代性语境中的价值确定,显然是将具体价值锚定在抽象价值这个固定参照系之上;而在后现代性语境中,比如卡尼曼的理论却正好相反,是将抽象价值锚定在具体价值这个不确定的参照系上。前者是社会化的定价方法,后者是个性化的定价方法。

尽管锚定概念的首创者并没有赋予锚定这样的地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往前深入思考。探讨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弄清即将到来的意义互联网潮流中,那些个性化定价的商业模型到底有没有深度的理论计算作为依据,而这直接关系到了财富路上争春斗艳的青年们将是只能昙花一现,还是可以笑到最后。

经济学中的一桩“冤假错案”

大规模定制的首倡者派恩,曾表述过如下意思:工业经济顾得了大规模生产,顾不了定制;自然经济顾得了定制,顾不了大规模生产。体验经济就是要把自然经济的手工业定制与工业经济的大规模生产二者的优点集中起来。

个性化生产,就是派恩说的定制,一直是工业化的一块心病,也是体验经济(信息经济)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说工业化中就没有定制,而是定制的成本太高,缺乏社会化范围的经济意义。在工业化阶段,个性化这个问题不仅在实践中解决不了,理论上也解决不了。

主流经济学与个性化问题分道扬镳,可以追溯到工业化初始阶段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分手时期的一桩“冤假错案”。这就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指出的效用概念上的历史分歧。卡尼曼认为,效用在历史源头上具有两种不同含义,一种是边沁使用的,是指快乐和痛苦的体验,一种是现代意义的,是指决策的权重源自对选择的观察,在转义上用于解释选择。卡恩曼把边沁意义上的概念称为体验效用(或译为感受性效用),把后者称为决策效用。马歇尔以来的经济学否定了边沁意义上的效用,从今天发展个性化经济的角度看,这可以说是一个“冤假错案”。

马歇尔制造这起“冤假错案”的理由很充分,就是认为快乐是主观的,每个人都不一样,难以进行标准化测度。这是个有历史根据的借口。“有历史根据”,是说当时人类的历史使命是工业化,没功夫搭理个性化这种“小事情”;“借口”是说对快乐进行测度,在技术上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比如锚定就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序数效用的解决方案。它在技术上被解决之时,“恰巧”是个性化走上历史舞台之日。这不是偶然的。

今天,技术革命推动信息经济,使个性化生产第一次有可能大规模实现,平反马歇尔制造的这起“冤假错案”开始具有历史紧迫性和现实可能性。从经济学“工种”角度看,技术上的突破口正好就在锚定理论;而商业上的受益者,很可能是网格计算和知识引擎。

广义锚定论

锚定效应,本来只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局部。但整个行为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广义的锚定论。

作为行为经济学价值论基础的期望理论,用“两点论”取代“一点论”,从而解决了个性化价值的确定问题:用不确定的参照点(reference point)与取值点两点间的相对位置来定位反映决策者个人感受的值函数(value function);用这种方法来代替传统价值论中用绝对值(如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固定不变的期望效用值)一点定价的估价方法。按照期望理论的偏好准则,评价最终价值(如快乐和痛苦)是看它围绕参照点的相对值变化,而不是看它的绝对值。这不正是一个放大了的锚定吗?由于参照点对于每个人每种情况都不相同,因此价值就被锚定在了个性化价值上。

个性化价值,本来是不确定的。理解个性化价值如何被确定估值,关键就在于了解谁锚定谁;了解谁在动,谁不动。以个性化价值为参照点,就像把船当参照点,本来不确定的“船”反而成了确定的东西,而原来固定不变的陆基就成为了相对于船在不断变化位置的价值漂浮物。对于行为经济学来说,锚定就是以个性化价值为基准使一般社会价值相对化。

实际上,现代性的价值论,也属于一种锚定,只不过与卡尼曼提出的期望理论的锚定方向相反。如果拿船与锚的关系作为比喻,在现代性的价值论中,漂浮在水面的船是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而把锚抛下去进行固定的根基是(交换)价值和抽象劳动,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交换过程相当于抛锚过程。一旦“锚定”,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的差异性就“不见”了,只剩下可通约的、“相等的”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

在后现代性的价值论中,漂浮在水面的船是交换价值和抽象劳动,而锚定的根基是意义价值和自主劳动。意义价值和自主劳动,从表面看具有个性化和相对化的表象,因此,在行为经济学的锚定中,它经常表现为将可通约价值与某个主观的、相对的价值进行比较这样一种方法。但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心理学,而在于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二者的实质区别在于,现代主义采用的是本质主义的价值取向,后现代主义采用的是相对主义的价值取向。

卡尼曼的理论过于依赖心理学,这其实是一个弱点。行为经济学的提升,首先要过滤心理学成分。实际上,行为经济学所描述的现象中包含的心理学成分,并不比传统经济学少。过滤掉心理学成分后再理解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由锚定的不同方向引起的问题,这里的实质问题是个性化,而非心理化;二是信息背后的意向性问题,如幸福和快乐的主观判定,而这也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在胡塞尔那里,意向性是一个超越心理学的一般问题。幸福和快乐首先都不是心理学问题,而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

锚定个性化的现实意义

将价值评估的立足点,从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生产,移向信息化时代的个性化定制;从锚定社会化到锚定个性化,不只是经济学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中的问题。我们还是回到意义互联网的问题上来。要想实现一种个性化的商业模式,首先需要思考价值来源问题,其次要从价值来源确定和把握价值。这两点都容易被忽视。

个性化的价值来源,在于意义价值。这是交换价值之上的附加值和增值部分。如果我们只是定位于交换价值,而不是意义价值或个性化价值,它就只能限于服务定位。最重要的是价值来源的方向确定问题。如果我们确定商业模式定位在个性化,让意义起主要作用,锚定的方向就成为主要问题了。举个例子,网上交易需要了解用户的个性化偏好,不到位的做法是从服务器方向用户方锚定,比如划分用户类型、细分市场等,但这些都不是大规模定制的本意,也不是体验经济的本意。锚定的方向需要彻底的调整和转变,从用户方向商家锚定。就是说,意义的生成主要依靠用户端的本地计算,用户端可以理解为网格上的一个分布式计算中心,它要分担计算能力,而不光是负载平衡,更主要的是它还要帮助双方确定和形成价值,帮助商家精确定位、精确锚定。另一层意思是,信息虽然很重要,但只有意向性才是信息中与个性化有关的部分。如果锚定的方向,与意向性是逆向的,就不会对个性化产生什么作用。

人生价值取向 篇7

人的生命过程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不同, 人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 还包括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不仅活着, 还要生产、交往、创造, 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 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 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 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1) 首先, 我们要了解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事物, 在其实现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表明了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也与社会属性息息相关, 因此它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2) 其次, 大学生对世界观的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生观和世界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正确把握是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没有正确的世界观, 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

“生命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是否达到某个目标, 而在于保持一种奋进的人生态度。”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1) 首先, 它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因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往往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2) 其次, 它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因为如果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 热爱生活, 珍视生命, 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 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一种精神支柱。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 又密切联系, 相互依存, 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的统一整体。

1) 在人的社会中, “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 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关的联系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从中我们获悉个人既不是单纯的社会和他人的手段, 也不是单纯的就是目的, 这个“必然的事实”是我们认识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关系的基础。

2) 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 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因此只有科学地把握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 才能协调好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二者间的联系。

二、锤炼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博大精深, 令人推崇, 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仁者自爱”, “孝梯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以上都是从仁爱精神出发, 主张“和为贵”, 强调社会和谐, 讲求和睦相处, 倡导团结互助, 追求天人和谐, 人际和谐, 身心和谐。这些只是道德品质的某一些方面, 但从中大学生应该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做积极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包含情感, 思想和行为三个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 思想是灵魂, 行为是体现。

想必有人会说奉行爱国主义似乎离我们很远, 甚至根本就毫不相干, 所以我们只需塑造理想人格就可以。其实不然, 如果人人都怀有这样一种思想, 那么祖国靠谁来建设, 何以发展?邓小平曾告诉我们:“谈到人格, 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 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没有民族自尊心, 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 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是啊, 我们不应该过于局限自己的思想, 应该有一种潜在的爱国意识, 继而发扬成为一种精神情操。

爱国的行为何以体现呢?其实只需我们认真观察就能发现爱国的行为更多的是从小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频频的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做一个积极的爱国者。

四、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我自从上大学以来, 曾这样对自己倾诉:“本科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站。我首先要感谢理想, 是它无私地搭上了我这个曾经迟到的旅客, 将我选上了这个站台, 张望四周, 只剩下寥寥几个同行者, 而一些疲惫的旅客已打算出站了, 可是我还要追赶下一个站台, 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地奋斗, 奋斗……”这段立志文字就是我对理想的一个表白, 也是我不断奋斗的催化剂。

在通往理想彼岸的过程中, 挫折是我们的必修课。但若我们能够选择不把挫折拿来当成放弃努力的借口, 也许我们的人生会多出一条绚丽的彩虹。想想那些励志名言吧,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不强者智不达”, 他们会让你更坚定目标。

追求理想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征途, 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走, 一点一滴地奋斗, 切勿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因为它往往会消磨人的意志。古人云:“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因此“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 一步步地走, 踏踏实实地实现, 一步一个脚印, 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真正的拼搏是一种无穷的乐趣。“老于旅途的人, 走到平坦的地方, 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进, 走到崎岖的境界, 愈是奇趣横生, 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 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所以, 亲爱的大学生们, 为了你们的理想, 好好地去享受行程中每一处的好山好水, 在到达峰顶时, 往下俯瞰的刹那, 将是整个旅程的最高潮。

摘要:人生的价值是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中创造出来的, 而人生的意义更要靠自己在忘我的拼搏中去深刻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 创造人生的价值和追求人生的意义涵盖了我们的一生。锤炼道德品质和培养爱国情怀更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课题, 只有基于以上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才能以一个平和的心态迎接坎坷, 面对挫折, 直至通往理想的彼岸。

青少年价值取向 篇8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网络玄幻小说蔚然成风正折射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心理镜像。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经历着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不稳定, 人们刚刚从传统的价值体系中摆脱, 而新的价值体系又未建立, 在这样一种尖锐的矛盾中产生了信仰的真空;与其说这种信仰真空是属于个体的, 不如说是属于整个民族的。网络的迅速发展、网民群体的迅猛扩大使网络写作真正成为了全民写作, 技术与文学的紧密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表现形式是艺术——技术——审美。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玄幻小说沦为虚拟中的虚拟, 当集体信仰缺失、价值多元冲突问题突出时, 造成受众群的特殊心理状态与玄幻小说独特的审美取向不谋而合, 读者沉浸在文本建构的想象体系之中自由驰骋, 摆脱了现实世界关于道德、伦理、制度的种种法则。可以说网络玄幻小说本质上就内含了叛逆与颠覆, 信仰缺失与信仰重建, 价值错位与传统缺失, 这种新型文类迅速崛起的原因得归咎于网络玄幻小说背后隐藏的颠覆与颠覆背后隐藏的精神价值走向, 即在改革开放后各种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与中国传统文化遇合碰撞, 而中国民众在吸取西方文化的营养时往往表现出盲目性与迫切性, 甚至有时纯粹是一种“误读式样”的汲取、是一种未经消化的生搬硬套、是一种盲从的跟风。转型时期的社会, 由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 各种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 而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 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和正确的程度, 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比较大, 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新”会给广大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1]社会、经济转型期的青少年是在物质财富猛涨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普遍表现出善于独立思考, 而他们却无法获得主流文化与价值观上的社会认同, 话语权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 缺乏经济能力, 无法对自我价值与社会地位作出一个准确的评估, 内心在空虚与迷茫之间徘徊, 这个特殊的群体表现出一种普遍的失落感, 这种心理在现实行为中的映射便是叛逆、颠覆、破坏, 于是作者以这种心理去创作, 读者以这种心理去阅读, 创作心理与阅读心理从最初便一拍即合, “作者隐含读者”获得了自己的生存时间与空间, 在一个架空的虚拟世界里顺利地实现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

对于网络玄幻小说作者而言, 创作的过程是一个颠覆现实世界的过程, 现实世界的各种法则受到了极大的入侵与破坏, 各种伦理道德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创作主体的主观性最大极致地介入文本, 为了得到一种创作快感与情绪宣泄而迷走在一个纯粹为了颠覆而颠覆的世界中, 文本所虚拟的世界里, 主人公及其周围的人、神、魔往往都以各种形式和手段不遗余力地对现实世界中似乎神圣不可侵犯的既定法则进行颠覆, 究竟为何要去颠覆已不再是问题所指, 颠覆即是颠覆的原因与答案。对于读者而言, 特别是“80后”这个特殊群体与玄幻结下了不解之缘, 阅读玄幻构成年轻一代“时尚”的一部分, 正如齐美尔在他关于“时尚”的著名论断中指出“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 它满足了社会调试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 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2]读者在文本呈现的张力中使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情绪获得了释放, 阅读过程是一种心灵在超时空中旅行的过程, 以白日梦形式完成了短暂的自我救赎, 读者追寻着经验世界里空虚和失落的愿望, 玄幻小说拥有对现实世界巨大的补偿作用, 这个世界 (现实世界) 失落了的东西在另一个世界 (虚拟世界) 获得了挽救, 虽然这种挽救是虚无的, 是转瞬即逝的。另外, 网络存在的强烈互动性使作者与读者达到亲昵无间的境地, 二者能够跨地域跨时间进行交流与对话, 一旦具体文本形成后, 读者总是迫不及待地通过留言板、论坛、QQ等各种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 甚至在创作过程中有的读者直接向作者建议情节的设置和人物命运的走向, 这种读者、作者的共时性对话给网络玄幻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总之, 中国在社会、经济转型期过程中呈现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精神文化滞后的矛盾, 青少年一代深深地体会到青春的惆怅、茫然、无助和集体信仰的缺失, 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完全形成, 青少年形成叛逆心理, 而玄幻小说所蕴涵着的反叛与颠覆品质与青少年的审美取向不谋而合, 它已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20世纪末21世纪初, 网络玄幻小说在中国蔚然成风, 在受众群中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本文探析了网络玄幻小说的审美取向与受众者心理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网络玄幻小说,心理,审美

参考文献

[1]易明、张芹, 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心理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J], 今日南国, 2008 (2)

当代影视价值取向解读 篇9

1 影视价值取向解读

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 当代影视文化日渐和商业对接。影视文化往往以社会诉求为着眼点, 通过摄影、镜头长短及人物对白等, 引领大众更为深切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价值导向, 感受影视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进而精确把握其中的价值取向, 不断提升大众道德品质水平。

2 当代影视作品时代特征解读

2.1 娱乐性及思想性

影视作品的最主要特点便是娱乐性, 观众在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 可以随着故事情节产生或喜或悲的感受, 但影视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不能仅停留在表层观赏及娱乐层面, 而要借助故事情节、作品形象以及影象技术等, 对作品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倾向进行艺术化的包装, 启迪大众的情感, 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影视作品要借助叙事流程及美学原理, 将作品中独特的价值倾向传达给受众, 实现思想性及娱乐性双向统一的目的。

2.2 实际应用价值

如今,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更高, 因此, 影视作品所承载的实际应用价值也更大。影视作品借助一些虚拟手段将客观物质世界相对真实地反映出来, 这种艺术化的再现情境方式, 相比文本上的文学作品, 给观众所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正如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 当观众置身于作品中时, 便能体会到主人公因何由最初大闹初恋女朋友婚礼, 到最后顿悟人生的深刻内涵, 视听结合极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影视作品借助艺术手段将虚拟的艺术世界和现实的真实性巧妙结合, 从而缩短了现实和艺术的空间感, 引领受众关注现实, 从而践行人生的各种追求。

3 影视作品的价值思考

3.1 体现国家实力, 引导国民文化

21世纪,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 人们也期待着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可以进入大众的视野, 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 出版、工艺、体育、电视、音像及电影等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彰显了一国的经济实力,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随着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白热化, 影视作品这一文化生产要素的地位也更加重要。所以, 我们需要站在新的高度解读影视作品的时代价值。当下, 国民经济实力有了长足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人们渴望在精神领域获得更为丰富营养的精神食粮, 这就呼唤相关影视工作者, 着眼于人们所需, 对来源于现实的素材进行艺术化加工, 让人们在观看作品的时候, 能够产生民族自豪感, 能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择业观等。

3.2 影视作品的社会应用性

正如上文所说, 艺术的存在价值不能仅是获得自身的利益, 更应当承载社会责任, 将正确的社会导向传达给受众。

比如《叶问3》, 这部影视作品展现的是中国功夫的魅力, 置身作品, 观众不仅可以欣赏作品精彩的功夫对弈场景, 而且还可以生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情感认知, 便是当代影视作品的深层价值所在。当今社会, 人们非常关注竞技体育, 《叶问3》这样的影视作品, 更能引发“武林风”或其他综合格斗类节目的观众的兴趣。影片的最后, 叶问捍卫了社区权益, 其不畏强权暴徒的行为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观众, 使人们在观看该影视作品之后, 重新审视自我的人生价值, 升腾起捍卫正义的情怀。由此可见, 影视艺术这种源自现实的文学作品, 所承载的社会应用价值更值得创作者深入思考。

影视作品在创作的时候, 往往是以现实素材为根基, 并借助相关理论进行艺术化再创作, 进而引导大众的价值倾向。好的影视作品, 不仅能取得较高的票房收入, 更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 .

[2]崔广新.当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校园策略[J].电影文学, 2007 (16) .

数据的迷思与价值取向 篇10

关于数据,重要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数据,到底想要数据说明什么。换言之,人们纠结的问题其实不在于数据”说”了什么,而在于你想要数据“说”什么。

官媒强烈否认数据造假

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终于出炉了:7%——中规中矩令人颇感欣慰。GDP这东西,高了低了都有可能发生数据预期之外的诸多政策变局,甚至发生“意外事故”。在中国经济市场化创伤性改革进程中,GDP是个天大的事。7%,使中国能够顺利让GDP进入数据+,以最后的完美姿态完成“十二五”收官。固然,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数据产生兴趣的厘头。

不得不说的是,与此同时,7%,与中国经济死磕的比较彻底的某些国外专家从不讳言怀疑数据的可信度。美国花旗银行最近表示,它相信中国真正的经济增长只有大概5%。《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称,7%使得经济学家大感意外,因为北京刺激经济的措施,迄今仍未看到效用。而且这个数字,刚巧也是政府宣称要达到的全年目标。《华尔街日报》认为,势必再次挑起辩论,即中国发表的统计数字的可信程度。此前,《华尔街日报》访问了14个经济专家,他们的平均意见认为中国第二季的增长最多6.8%。全球工业数据与分析机构IHS经济学家Brian Jackson在中国发表数据之前分析称:“第二季的经济表现,除了金融行业之外,其他范畴几乎全部都停滞不前。”

中国的官方媒体立刻用“指责7%是造假的西方媒体太轻佻”这样的标题反驳西方主流新闻机构的质疑。《环球日报》撰文称,中国二季度和一季度的增长率完全一样,都是7%。而中国今年的增长目标又是7%,“这太巧了”。因为“巧”而质疑中国“造假账”,这一逻辑太不严谨,简直可以称之为轻佻。而且直接指着中国的鼻子表达对这一数据的不悦,都不掩饰很希望中国的经济增长更低些,西方大媒体的这种表现让人失望。让国家统计局的数字“配合”政府的工作,这样的诱惑恐怕从来都存在。同样的诱惑存在于世界各地。然而中国在中央层面早就战胜了这种诱惑……给“巧合的数字”扣“造假”的帽子,这是很不专业的质疑,其所对应的水平几乎同网络愤青无异。“国家说7%,统计局出来的就是7%”,这多像互联网上的牢骚话。

中国数据或许尚欠严谨

不过,最后,环球文章也坦诚,外界因为数据稍有巧合就对中国官方的诚信产生怀疑,这也说明中国官方的公信力不够牢固,它在一些本不该发生诚信质疑的地方仍面临着自证清白的压力。现实中,国内外部分经济学家常常对中国统计数据的计算方法持有怀疑的态度,原因可能出自地方与全国性数据的落差、数据收集的缺失,有时又欠缺透明度。因为中国的GDP事关社会稳定以及各级政府领导人的政治前途。

国家统计局的回应认为,总体来说,中国并没有存在平减指数被低估、GDP被高估的情况,是能客观实际反映情况的。如果存在某些分歧的话,可能来自与国际上主要经济大国的统计方法略有不同。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我国采用的GDP核算方法是用生产法来计算,把GDP从产业的角度,分成一产、二产、三产的增加值,二产可以分为工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三产可以分为金融、交通和其他服务业等的增加值,分别算它们的增加值,然后进行加总。

关于数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曾撰文指称,当前中国统计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关键数据不准确、重要数据不统计和报告数据不重要,”(1)关键的数据不准确。比如GDP到底增长了多少?谁也说不准。(2)重要的数据不统计。比如环比数据更准确地反映近期经济的走势,对投资者和政府的决策都非常重要,但统计局就是不报告。(3)报告的数据没有用。比如说城镇登记的失业率,这个数据根本不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却常年统计,乐此不疲”。

其实,即使是财政收入这样应该非常严谨的数字也是完全可操控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学术界一直就有人认为,财政税收中可能存在造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方税收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不再把GDP和财政收入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依据,各地方的财政收入情况便一路一滑。而自从今年年初以来,中央开始提出“不惟GDP并不等于不要GDP”,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有了重新在税收上造假的动机。而财政部在解读数据时也指出,下半年要“严禁采取‘空转’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

数据导向要引出正能量

数据之外的杂音或许只能在数据的价值属性上找原因。往深里探究,数据不仅仅是经济范畴,而且体现的是为哪一个阶级说话的问题。教科书基础入门知识曾不厌其烦地教导人们,按照马克思的学说,资本主义GDP的增长过程,是劳动人民被剥夺的过程,GDP增长得越多,老百姓的命运越悲惨,日子每况愈下。而社会主义的GDP增长,是劳动人民享受劳动成果的过程,GDP增长越快,人们的幸福感越强,日子越过越红火。

就此而言,所谓引领正能量,就是如何从各种繁琐冗杂、甚至非常糟糕的数据中挖掘出亮点,并引导人们注意其中的积极变化,而不要让那些较负面的数字洗脑。这不仅仅是御用和宫廷的需要,也是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的“正面导向”要求。在新常态下不仅要懂“官话”,而且要尝试着说“官话”。懂大局,守“规矩”。比如,面对经济数据还存在或这或那的问题,媒体中常常可见的“正在探底回稳”“止跌迹象明显”“降幅开始收窄”“局部调整充分”“逐渐由负转正”“增长暖意袭来”等这些比较容易激发人们信心和凝聚士气的经济术语。再不济,还有“负增长”“结构性”等等充满正能量的新常态术语。

比如,7月18日,我国公布的6月70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同比68城下降,环比近半数下降;70城二手房价仅4个同北上涨。面对这一数据,国家统计局找到的积极变化是:涨幅略有扩大,降幅有所收窄。再比如,分析房地产开发投资运势的另一重要指标——土地购置面积及金额的同比跌幅仍在30%左右徘徊。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3.8%,降幅比1至5月份扩大2.8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4.6%,增速比1至5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解读,从季度增速观察,房地产的投资增速还是在下滑,但是从月度变化的角度观察,应该说房地产在二季度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如果在今天学堂上毫不遮掩地继续宣称数据的阶级性,人们一定以为你是个疯子。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特定的背景环境下,数据一旦被贴上道德或价值这样的评判标签,简单的数字问题就有可能“意识形态”起来,保不准哪一天因应数据成为“维稳”对象。湖南有个衡山县,一个只有40多万人口、毫无知名度的小县,然而,一夜之间,因由统计数字造假被揭开而名声大噪。官员们搞了一组什么惊人的数据哪:5.8亿元的产值上报为44亿元,1.1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上报为7.8亿元;停产的、未投产的、被兼并的,甚至连地址都找不到的企业,还在上报“产值”。

对于统计学,有一种极端的看法,比如被马克·吐温引用的警句: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糟糕透顶的谎言和统计数据”。所谓谎言,并非全是贬义的。有些谎言更是与欺骗和居心叵测沾不上边。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竞选总统期间,其母亲在乔治亚的老宅子里接受一位大牌政治记者采访。采访过程中,老卡特夫人笑着说,“那是吉米的小谎话,”大记者立刻追问,“谎话?吉米爱说谎?”老卡特夫人突然警觉起来,试图挽回局面。“不过也就是些小小的善意谎言。”大记者的职业敏感似乎嗅出血腥味儿,穷追不舍,“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善意谎言呢?”老卡特夫人回答说,“你没忘吧,你刚进门的时候,我说,你的到来让寒舍四壁生辉,好像就那个意思吧。”

不确定仍是大概率事件

总体而言,201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出现量价齐升、整体回暖趋势,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弱。从官方的解读来看,“下半年有可能比上半年还好一些,这主要是上半年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效应还将得以继续发挥。”一方面,上半年投资计划的项目,有些二季度还没有进入操作阶段,从项目审批到转化为实际的投资和生产力要有一个释放的过程;另一方面,改革创新相关的红利会得以继续释放。

摩根大通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将持续“住房交易和投资活动之间的分化”“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分化”“住宅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两大市场的分化”三大分化现象。“下半年到底房地产尤其是住宅市场的复苏能不能进一步演化为房地产投资的复苏,从目前来看,仍然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判断,随着成交量的反弹和房价的企稳之后,房地产开发商将集中去库存,而新开工建筑面积明显下滑,明年房地产投资可能会出现负增长,整体楼市依然供大于求,仍会对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个人购房贷款增加1.12万亿元,同比多增1767亿元,这也是有记录以来半年度个人房贷首破万亿。截至今年6月末,个人房贷余额1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7.8%。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稳住市场,重振消费者信心。

投资、投机、刚需,现在市场不缺潜在的购买力,但信心是个大问题。消费者的担忧主要来自房子供过于求和较高的住宅空置率。一个消费者信心缺失的市场不可能有大的长进。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日前称,2014年底一线城市住房平均去库存化周期已超10个月,三线城市30至50个月,而我国目前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5平方米,逼近日本、法国。或有的问题还有,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库存率才能逼迫那些天生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开发商把脚从油门踏板上移开!

数据不仅仅是经济范畴,而且体现的是为哪一个阶级说话的问题。

简析中职学生的价值取向 篇11

【关键词】简析 ; 中职学生 ;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70-02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学情的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院校的德育课教学改革始终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课改”一词几乎成了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课的课改更是成为广为瞩目的焦点话题。理论界、相关部门和德育课程教学一线教师对德育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对增强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起了极大的作用。

然而,中职学校的德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为了充分贯彻教育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的教学过程、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制订新的评价模式,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改革,使德育课成为中职学生真正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必须分析中职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条件下的价值取向问题,从而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学策略优化。

经济全球化在开放环境与市场机制作用下迅猛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碰撞。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交流,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我国遵循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统一的规律,始终坚持文明建设战略协调——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面向世界与社会的舞台和发展机遇。然而,市场机制的强大作用使一些社会主体与个体价值取向失衡:物本价值、神本价值取向扩展,道德价值缺失——这向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性、有效性提出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体制的双重作用下,中职学生的主体性明显增强,这对个体提高竞争力、创造性以及发展民主,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但也有一些学生个体化倾向明显,与父母、他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责任关系)淡漠,致使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缺乏对象性思考与实践,陷于个人圈子,极少数不能自拔者产生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责任感的丧失。

为此,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开放时代,全球化与民族化既分化又整合的发展趋势,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把中职学生放在开放性、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和教育,立足民族,面向世界,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全球化和民族化竟相发展的态势,引起了二者在某些领域和层面上的矛盾与冲突。为了正确把握二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研究面向世界和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和发展主旋律教育,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现代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我们尊重人类的多种文明成果和形式,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但是,在信息社会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仅主张多样性而不坚持主导性就容易迷失方向,一些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理想信念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造成的。

一些中职学生迷茫困惑,不是知识和物质诉求,而是精神诉求。其表现是在复杂性环境中不知所向,在多样化状况下不知所选,在多变性条件下不知所解。其实质是一些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和稳定,对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还未完全接受。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作为新的教育原则,并以这个原则为指导,发展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发展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引导中职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并使一部分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思想道德教育学科既要吸取过去只讲主导性,排斥多样性的教训,也要防止只讲多样性,忽视主导性的倾向,学科建设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一元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多样性,在发展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主导性。

多元文化背景也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提出了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元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既给个体提供学习、研究的有利条件,也造成巨大学习、运用、创造压力,忽视道德、情感压抑、信息异化有所扩展——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大量问题是帮助师生强化价值理性,发展思想道德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强调“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可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育教学在提高中职学生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质方面具有其他专业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何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是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充分重视多元背景下中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问题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杜娟.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效果[J].福建教育研究:综合版.2013.04.

[2]黄德汉.在伦理道德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J].广东教育:职教.2013.08.

[3]郑永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理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4]郑永廷.论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向与方式——兼谈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提高[J].思想教育研究,2009.08.

[5]张捷树.中职生诚信现状分析及德育课教学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3.14.

高中教育的价值取向 篇12

高中, 或高级中学, 即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 也许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复杂的阶段。它既可以被看作义务教育的延伸, 也可以被看作向高等教育的过渡;它既满足大众化的社会需求, 又是进入高级人才行列的必要准备。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各种价值取向, 形成了高中教育错综复杂的张力。

哲学取向全面发展与个性适应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学校教育不可动摇的方向。其实, 全面发展不过是一个哲学理念, 何曾见过全面发展的个体的人?一个人, 如能具有高尚的品德, 同时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就已经不错了。不能要求一个人既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 既是道德楷模又是管理大师。爱因斯坦有许多至理名言, 但在哲学领域的地位远不及康德、黑格尔;同样,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不是哪个哲学家可以搞懂的。术业有专攻, 所谓全面发展, 只能是专业领域宽一些, 多一些, 不可能通古博今, 学贯中西, 文理兼优。学校教育的目的, 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多方面有所发展, 不应偏废, 但学校不可能造就真正全面发展的人。而我们的高中总是“执著地”履行着全面发展的使命,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高中教育, 重要的是创造尽可能广阔的发展空间, 适应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发展其个性。

政治取向大众教育与精英培养

现代意义上的高中出现得比较晚。传统高中, 或者说完全中学, 无论是1440年开始出现的英国公学, 或是1538年诞生于斯特拉斯堡的德国文科中学, 还是拿破仑于1802年创建的法国国立中学, 都是为培养精英而设置的, 能够进入此类学校的主要是社会上层家庭的子女。普通大众的子女只能进入教会学校或公立小学, 接受初等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 高级中学作为单独的教育机构普遍设置, 高中教育才开始普及。但是西方国家高中教育的双轨制特征并未完全消失。在承担大众化教育的高中, 学业失败、辍学、就业困难、校园暴力等问题日益严峻。而少数名牌高中, 或者是通过严格的录取制度, 或者是通过高昂的学费, 继续将普通大众子女拒之门外。名牌高中的培养目标, 不仅仅是升入大学, 更是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精英。如果说, 大众型的高中仅仅要求学生具备未来社会需要的一般能力, 精英型高中则要赋予学生科技创新和国家治理的高级才能。

经济取向劳动分工与职业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论述了分工, 认为有了分工, 相同数量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的工作, 在进步的社会中, 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任的工作。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不仅看到了分工是一种社会现实, 更强调分工的真正功能是在人与人之间创造出一种连带感, 即集体意识, 促进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

在当今社会, 社会分工仍然是基本现实,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异依然巨大。无论人们如何美化体力劳动, 如何淡化脑体劳动的区别, 劳动分工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西方一些社会学家把学校比成“蒸馏塔”或“分拣机”, 青年一代经过学校教育, 被分离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 然后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尽管这种比喻有些极端, 但毕竟部分地反映了现实。高中教育总是要执行某种选择功能, 并按照社会通行的价值标准, 实现学生的分流。优秀者进入高等教育, 非优秀者进入劳动大军。即使将来高等教育普及了, 那也是水涨船高, 优秀者进入重点大学, 非优秀者进入一般大学, 其最终结果是一样的。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也有所不同。传统社会的体力劳动者只要有简单的体力即可通过简单培训或以师带徒的方式就业。而现代社会的劳动者需要适应劳动市场的不断变化。今天存在的某些职业, 明天可能消失, 明天诞生的某些职业, 我们今天还无从知晓。因此, 我们的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可就业能力”, 使他们同时具备求学的能力、求职的能力、保职的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教育取向文理分科与普通文化

我国古代教育主要内容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 西方古代教育主要内容为“自由七艺” (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 中西方都把知识作为一个整体, 并无文理之分。

法国国立中学创立伊始, 便实施文理分科的教育, 也许这是最早的文理分科。但法国高中并不是把文科与理科截然分开, 而是划分主次, 不同组合, 形成系列。

在20世纪80年代, 法国高中教育至少存在25种专业系列, 分别对应着高中毕业会考。1992年, 法国普通高中与技术高中合并设置, 重新划分专业系列。高中一年级只设共同课, 而不分科。从高中二年级开始, 学生必须在普通教育类的文学、经济与社会科学、理科和技术教育类的第三产业科技、工业科技、实验室科技、社会医疗科学和酒店管理等专业系列中定向分流。但是, 法国高中具有重视普通文化的传统, 每个专业系列不是仅有文科或理科课程, 而是各门学科的比例有所不同, 对应的高中毕业会考科目也区分不同权重。例如2012年的文科高中毕业会考包含:2011年已经结束的前期考试 (含考试系数为3的4小时的法语与文学笔试、考试系数为2的20分钟的法语与文学口试、考试系数为2的1.5小时的科学笔试) 、2012年6月进行的毕业考试 (含考试系数为7的4小时的哲学笔试、考试系数为4的2小时的文学笔试、考试系数为4的4小时的历史与地理笔试、考试系数为4的3小时的外语笔试、考试系数为4的3小时的第二外语笔试、考试系数为2的体育考试) 和另外两门必选考试。

而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逐渐形成并强化的文理分科, 在高考指挥棒的逼迫下, 几乎把文科与理科截然分开, 因此才有关于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的热烈讨论。这一讨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被推向高潮。也许因为赞成文理不分科者与赞成文理分科者旗鼓相当, 讨论无果而未终, 不了亦未了。其实, 主张文理不分科的理论依据更充分, 而赞成文理分科的实际意义更大, 几乎是不可调和。

高中教育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全面发展应当是高中教育的方向, 但不是目的。作为方向, 指引着教育者努力奋斗的无限空间;作为目的, 则是需要切切实实完成的任务。因此, 高中教育应当在保证每个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前提下, 使他们的潜力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正所谓既仰望星空, 又脚踏实地。

我们的高中融合大众与精英模式似乎不大可能, 因为重点高中已经形成多年, 增补再多的优质高中也无法改变不同高中差异巨大的现实。西方国家高中教育的双轨制虽然在制度上已经消失, 但隐形痕迹依然存在, 其存在正说明其存在的理由。我们的高中基本可以继续保持重点与非重点的格局, 在保证培养全体高中生具备基本能力的同时, 造就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

文理分科的讨论应当终止。我们的高中应当强化普通文化的理念, 但也需要因材施教, 服从劳动分工的逻辑, 将课程和专业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分层次、分类型设置, 给学生广阔的选择空间和适应范围。特别是在考试制度上应当容许考生偶然的失误。考试, 不应像某些竞技体育那样要求精准纯熟, 不应像科学实验那样要求一丝不苟。考生的心态应当坦然淡定, 而不必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未来高考的境界, 应当是在检验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 发现其特殊才能, 考生不会因偶然的失误而悔恨终生。高考本身还应是一种文凭, 一旦考取, 终身有效。

高中还应向大学延伸, 应当考虑大学的学科设置, 不仅仅是文理分科, 至少应当设文学、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类型的专业, 突出某专业要求的主导学科, 兼顾通用知识。既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愿望, 也为其可能改变专业方向预留空间。

上一篇:畜牧业十二五规划出台下一篇:美术课的导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