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后备人才

2024-07-23

青少年后备人才(共12篇)

青少年后备人才 篇1

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青少年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已经逐渐步入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而现行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与现如今社会发展的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对其然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我国,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对于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是向我国优秀运动队伍输送优秀运动员的根本性保证,对今后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和向国家输送优秀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对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文化教育任务艰巨,学校训练矛盾突出

整体来看,对于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业余体校,教育部门负责其学生的文化教育工作,而对于绝大部分的中专体校,体育管理部门负责其文化教育,这些体校的建设还没有将体育教育纳入到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中,还没有受到文化教育同样的待遇。在体育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体育部门对青少年文化教育工作认识性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对各种体校进行考核过程中,其上报的成绩多数都是体校的人数和青少年在某项体育运动会上的比赛成绩。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过程中,由于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各类体校不重视文化教育,甚至出现担心校内优秀人才被教育系统挖走的现象。 再加上,现今的很多种体校在对青少年进行训练过程中,训练的科学性不是很高,存在训练时间长,训练效益不高的现象,这种训练时间的长期占据就导致了青少年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存在冲突,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1.2管理理念不先进,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在训练青少年过程中,体校应该坚持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夯实基础,放眼于未来,全面培训的原则来进行业余体育训练。但是长期以来,很多体校在训练过程中,受到金牌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地区的体校的青少年业余训练目的被定义为在省级以上体育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的目标。很多教练和体校的管理人员多数都是以省市级的运动会成绩为轴心在开办学校。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训练过程中,许多教练没有为运动员制定出长期而有效的培训计划,导致有些规划违背了青少年成长规律,甚至出现了“拔苗助长” 的现象。在设置基本理论课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科学研究,致使运动员对训练规律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指导初级运动员选材方面存在严重的落后性。教练员在选择理论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会依据自身的经验进行选择,导致相关教材选择的成功率大大降低。目前, 我国还没有制定完善的业余体校教练员认证制度和建立科学而系统的教练员管理体系。一些业余教练的普遍专业性较差,综合执教能力不足,专业系统的岗位培训机会不多,再加上现如今青少年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不够清晰,对于部分体育项目没有制定出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强的教学大纲,很难确保日常训练有高效作用。目前种种因素就导致了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低,训练质量较差,训练的质量不高等现象。

1.3训练经费不足,训练场馆设施陈旧

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对于业余体校训练经费投入不足,并且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往往导致一些体校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教学经费短缺现象,加之体校教师工资待遇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严重影响到了教练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此外,学校体育场馆训练器材紧缺,且设备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业余体校的正常教学工作。更不用考虑科研设备等方面的建设。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设备问题已经成为中训练正常开展的一个严重制约问题。业余体校训练设备陈旧与国家队和省队,甚至和一些中小学校相比较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就为优秀的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当前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的思路分析

2.1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构建完善的青少年体育公共始服务体系

目前,随着青少年体育活动的不断普及与扩展,更注重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我国许多地区的公共体育场所已经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也逐渐对公众开放,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家出资建设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不断增多,在青少年体育运动靠站过程中,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这些成就还远远不能解决现代存在突出问题,需要各个地区的体校和省级部门一家教育部联合开展校园体育项目推广活动,从而引导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多种体育项目走向学校,初步建设符合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设施较为完善,受益面广阔,服务质量高超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并以体育教师、教练员、家长和社会等各个组织成员为基础,以各种体育运动活动为主要载体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2.2积极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就目前实际情况,政府应制定健全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不断加强和巩固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基础地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统一布局,将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确保青少年训练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巩固基层业余体育训练机构社会地位,协助改善基层体育训练机构的办学环境,使其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办学水平。同时,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要供给渠道的训练资金保障制度,建立一个健全的青少年科学文化教育保证体系, 进一步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训练水平和科技保障力度。同时,青少年比赛竞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如此可以确保青少年在参加体育比赛时以更加积极地心态和严格的规范面对挑战。此外,积极构建符合体育人才发展和成长的教育和训练体系,以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当地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将体育训练和文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以基础教育为出发点,全面培养国家需求的高素质体育竞技后备然才,并建立以少儿体育、青少年体育、特色体育和传统优势体育等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为基础的培养体系。

2.3转变培养理念,努力营造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格局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及时的转变教育理念,树立远大的人才培养视野,要全面关注青少年的发展,将文化教学和体育训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要做好青少年文化课的教学工作,促进青少年全面进步和发展,从而使学校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其次,教育部门要做好与体校的相互协调合作工作,加大合作办学力度。相关体育部门应积极发挥自身体育教育优势,在教师教育、 技能培训和举办赛事等过程中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支持。保证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项目,只有抓好学校体育这方面的工作,才能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青少年后备人才 篇2

摘 要

足球运动在世界上所有运动项目中影响力较大的一个项目,它的发展水平往往和一个国家或者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密切相连的,足球运动的发展程度和该地方的精神文明是成正相关的。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能力不断地在提升,体育运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尤其在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健儿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唯一遗憾的就是在足球运动方面,成绩都不是很理想,这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发展目标。而决定足球运动发展关键就是对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它影响着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能力

【1】和竞争力量,邓小平曾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基础决定一切。”只有关注和解决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才能保证中国足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分析我国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关键词: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育;

1、前 言

在我国的体育学术界,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因其的复杂程度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的学者们,而对于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是决定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关键,它决定着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成长情况。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和运动实力的不断地增强,足球运动的屡屡失利,不得不为我们敲响警钟,解决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建立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的。本文根据邓小平邓小平曾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基础决定一切【2】”入手,加快步伐建设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提高足球储备人才培养能力。因此,对青少年足球培养环境和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解决所存在影响青少年足球培养的不利条件,究其原因,努力为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科学、系统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2.2研究内容

我们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些问题,所以提出以下几点重要问题:

(1)我国的训练理念。

(2)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现状。

(3)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

2.3研究方法

论文拟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培养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新的构想和对策。2.3.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网络检索、文献等方式,整理、鉴别、收集了国内相关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料近80余篇,学术专著25余部,通过文献法了解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的理论研究进展以及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动态,为本课题的分析、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3.2发放调查问卷法

本文根据课题需要设计了一般从事足球教学训练的教师和教练员问卷。主要是对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和从事足球训练工作的教师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理念、现状以及体教结合等方面进行调查。

问卷的发放:对福州的从事足球教学训练的教师和教练员进行发发问卷,在每个区域中随机抽取各级足球俱乐部后备队、省级体育局、足球学校以及足球传统学校,对相关的教练员进行问卷的发放。

问卷的回收: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问卷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0%。如表1问卷分别采用现场和邮寄的形式进行发放和回收。

表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统计表

发放数量 回收数量 回收率 有效问卷 有效率 200 190 95.0% 180 90.0%

2.3.3统计分析法

对调查表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统计数据进行表格绘制和图表制作。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的训练理念

所谓的训练理念是指对体育比赛中的规律、本质和实现途径的通过理性思考和亲身实践得出的不变的判断和看法,包括:对竞技体育的规律、本质的认识:对一定项目理论与运动、训练理论及其实践的认识:根据其一定客观规律,确立相关哲学观点、运动观念体系及指导思想:运动训练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追求以及需要采用的方法手段的认识【3】。而足球训练理念则是在青少年足球竞技中所有的足球人员通过理性思考和亲身实践形成的看法和判断【4】。所以,对于足球的训练和培养过程,足球的训练理念是起到指引的作用。它引导着教练的训练方向和风格。从而影响着青少年足球培养的效果。

我国的足球训练理念是以球队全体一时所取得的成绩为核心,将比赛成绩作为足球运动员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本次针对教练员对青少年的训练标准进行了调查,我对450名足球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40份,通过整理和统计发现如表1,有330名教练员认为比赛成绩是培训的最终目标,教练员的努力一定要和比赛的成绩呈正相关。

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表1教员对青少年训练标准

名称 样本数量 百分比 总数量 比赛成绩 330 75% 440 输运球员 66 15% 440 其他 44 10% 440 我国的训练理念一切以成绩为目标,从而进行大量的集中化的训练,形成了训练-发现-训练的培养模式,而逃离了科学的发现-训练的培训模式。球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成为了教练员的培训要点,从而使得大量的足球运动员的压力颇大。为了在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据调查发现,大部分的运动员和教练都把体能训练看做了重要的训练模式。除了训练外,在比赛中战略的部署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国的战略部署主要以大赛作为重心。然而根据对我国的少年对的选拔球员的统计如表2上来看,我国的少年对球员出现了断层现象,我国每隔4年足球管理部门就会为参加国际比赛进行国少的选拔,然而对于那些年龄不符合规定的球员就会被放弃,失去了训练和比赛的机会。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世界级的比赛的增加,队球员的选择性更加的苛刻,根据国家的惯例,很多的足球协会就会对足球运动员进行年龄山的约束,从而造成很多的有实力的足球运动员难以进行比赛,使得大量的足球后备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大规模的足球运动人才的损失。

表2我国的少年队的选拔球员的统计 年龄段 全国可选的球员人数 74—75年出生 全国89人中选择 78—79年出生 全国3000多人中选择(巴西集训的健力宝队)82—83年出生 全国2000多人(后来沈祥福带的“超白金”)86—87年出生 全国两千余人(08奥运队伍)90—00年出生 全国900多人(00年出生的仅有90多人)在比赛成绩的诱惑下,很多的参赛球员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虚假的现象,例如很多的足球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成绩而对自己的年龄隐藏不报,进行假年龄的上报,从而在比赛中出现不同年龄运动员的比赛,严重的损害了比赛的公平公正性,也使得大量的符合规定的球员无法进行比赛和培训。根据调查显示,中国足协在广东公布了在2002年,上海冬季训练营中骨龄检测超出球员的处罚通报。检测的有888人,骨龄超出有128人,占检测运动员总数的15.20%;其中重庆8人超标,占全队人数的31%。而浙江绿城俱乐部超标人数最多的,全队检测出共有13名球员,占该队总人数的46%【5】。根据调查中如表3,有35%的教练员在调查中表示自己的球队有骨龄超标队员,有83%的教练员表示青少年比赛中大龄打小龄的现象普遍存在,而球队中不存在超龄队员的球队寥寥无几。

表3教练员中自己球队中超龄队员的统计

表现程度 样本数 百分比 样本总数 普遍 26 6% 440 较少 167 38% 440 几乎没有 247 56% 440 我国的训练理念过于的追求比赛成绩,使得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过分的重视体能素质,把成年人的训练模式应用在青少年身上,使得青少年的压力颇大,在比赛中制造年龄假象,进行以大打小的不公平比赛,使得大量的符合要求的球员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无法进行比赛和训练,在发展调整上,以大赛为重,而忽视了布局外的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和训练机会。

3.2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现状

3.2.1足球后备人才数量较少

根据相关文献显示,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达到最多的时期是1990-1995年之间,人数达到650000;然而到了2000-2005年我国的后备人才只有180000人,出现严重的下滑现象。2006年我国一共开设了足球学校五十余所,有不到500所足球俱乐部,其中青年足球运动员占主要成分【6】。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数据都在不断地降低。而与人口并不多日本和韩国相比,我国的后备人才表现出严重的短缺现象。在日本就有超过60万的青少年是业余的足球运动员,在韩国拥有5万个足球俱乐部,1万多足球学校。解决青少年后备人才的短缺现象是非常艰巨的任务【7】。

3.2.2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不完善

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是足球的发展希望,是足球运动水平提高的关键,然而没有完善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作保证,是很难将足球运动水平提上去的。我国在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上还不完善,有待于提高,只是停在与表面上,脱离实际的实施,违背了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基本准则。我国的青少年足球培训上重视技能,轻视普及,完全遗忘了青少年最培训的目的。在面对这经济不发达、体制又落后的环境下,使得大部分的培训机构“偷工减料”,根本就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模式,进而造成我国的足球运功水平一直下降。而在当今社会主义环境下,要想解决旧体制给我国足球运动带来的困难和阻碍,必须要依靠我国的行政力量去实施,推动足球俱乐部的运行和足球协会学校的发展,从而解决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短缺和水平不合格的现象。3.2.3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文化知识弱

在世界杯的比赛中,我们不难发现进入强四强的韩国队的球员基本上是大学水平,而我国青少年在进行培训时往往忽视了文化课的教育,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的现象,这样严重的阻碍了球员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领悟能力。当面对具有较强文化要求的训练时,往往表现出很困难的表情。因此,发展文化水平和体育锻炼为一体的教育模式是非常重要的。3.2.4缺少科学性的培训模式

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模式是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成长至关重要的。据相关经验表明,一个成功的足球运动员要经过大约10年的科学的培训,最快也要6-8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培训,因此不应该只局限于短期的训练目标,而应该制定出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目标【8】。根据少年到成年的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培训计划,将各个阶段所需的能力都要很好地训练出来,避免以后存在缺陷。在训练的同时一定要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身体状况进行训练,避免出现年龄和训练程度不符的现象。3.2.5青少年足球队教练员执教水平不高

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与一些个足球强国相比,例如,韩国、日本、德国等,我国的教练员水平远远落后,尤其是青少年教练员。我国足协严重的忽视了对青少年教员的培训工作和监督工作,忽视了科学体统的培训制度,缺乏对青少年教员的管理机构和文化水平、精神素质的教育。通过对一些足球强国的教练员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教练员在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训练手段、训练理念上都远远落后于强国的教练人员,这严重的阻碍了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训。分析其原因:这些青少年教练员忽视专业理论和训练的学习,缺乏文化教育,不能够长远而深刻的认识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依靠陈旧的教育观念,缺少创新和顺应时代的思想。缺少和先进文化、思想的交流机会。青少年教员的训练水平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发展和成长。

3.3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

3.3.1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材

都说拥有好的资源是成功的一半。在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挑选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联系着整个的训练过程。挑选的人才好坏决定着训练的成果,尤其是在要求较高的训练中,优秀的人才表现出突出的成绩,更有利于训练的顺利进行。提高训练效率,不仅减轻了训练员的压力也给足球团队带来生机和希望。对于那些优秀的人才来说,训练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更是一种乐趣,在训练中增加他们的希望,他们更愿意去训练,他们相信艰苦的训练后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优秀的人才更愿意去挑战去突破,他们会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而付出最大的努力。所以对于选材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他要求所有的教员都要认真负责好好把关,这样才能更加的促进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训。在选材的过程,应该遵守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材,在初级阶段主要是选拔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符合该项目要求的少年儿童;而中级阶段的训练要进行再次选材,其重点就是技术水平和对技术战术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看身体的变化情况;再高级的选材就主要看运动员对技术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战术意识、心理素质等内容【9】的原则。而选材条件如下:第一,要拥有超快的速度和较强的爆发力,完美的协调能力,拥有维持一个半小时的奔跑体力;第二,在心理素质上要表现出乐观、自信有耐力和毅力,注意力集中;第三,快速、对抗中熟练、准确完成攻守技术、特别是位置技术的优秀技术基础;第四,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充分理解比赛态势,快速合理决定行动的能力;第五,具有团队配合精神【10】。3.3.2将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面对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知识文化的落后,我们不得不采取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方式来培养人才,然而这种结合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才刚刚萌芽,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来磨合。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否则将会严重的影响人才的各方面的素质。在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环境中培养人才,不但使得人才拥有全方位的文化和道德素养,也帮助教练员等相关工作人员选拔出优秀的后备人才,成为我国足球运动的脊梁柱。青少年在教育部门的培养后具有思想教育、文化教学、管理、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的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优势;而在体育部门有体育专业技术、教练、场地设施、组织高水平足球训练和竞赛组织方面的优势【11】。因此充分的结合体育和教育的结合,从而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出青少年成长的最大优势,给青少年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在培训上,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和文化,更容易理解专业的较高要求还是在退役后,解决自己的出路,在社会上的发展和生活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3.3大力推进“校园足球”的培养模式

对于校园足球的培养模式即建立小学-中学-大学的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还是达不到的,因此关键还是要依靠体育机构来重视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纵观我国的校园,大学校园的设施相比较来说是较为完善的,且教练人员的素质也是非常高的。将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建立在大学校园里,给足球人才的培训提供了很好地条件。面对着高速发展的社会,人才的竞争更是十分的激烈,所以在运动赛场不只是运动上的比拼更是对青少年文化素养上的比拼。在相关的报道中表出,足球强国的运动员都是在高等教育下成长的,拥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我国的绝大多数的运动员都是在体校长大的,他们以专业技术为主,忽略文化课的教育,只注重体能的培训。从而导致我们的运动员在文化知识上严重的缺乏,无论在足球事业还是将来的社会上都严重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只有让我们的足球运动回到学校,大力推进“校园足球”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先受到高等教育,在不断地学习高超的运动技能,才能解脱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低,缺乏全方位教育的现象。3.3.4提高教练员专业水平

据调查显示目前的很多的青少年教练员的专业水平低,他们大多是专科学历以上,只是一些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而缺少实践和专业知识来支撑,所以在进行对青少年的培训上也就把握不好方向,缺少实践和专业上的教授。为了提高对青少年的培训效果我们不妨考虑对我们教练员制定一个培训计划,按时对教练员进行实践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并且也可以让教练员们相互的交流学习;或者是聘请一些专业的培养教练和我们的教练员进行足球专业上的交流;适度的增加足球比赛,这样不仅可以让理论应用到实践,也可以提高教练员的指挥能力;对教练员布置训练计划,监督其完成效果。

4、总 结

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提高的关键,无论在世界的那个国家都在重点抓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我国也不例外,虽然我国目前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以上的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国全面的展开对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完善,积极地借鉴足球强国的训练经验和体制,完善培训机制将单一的国家培养体制过渡到多元化、国家和社会一起培养的形式;根据足球运动和人才的成长特点科学有计划的进行人才培养;大量的开展学校的足球教育,将运动和教育相结合,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对足球俱乐部加强建设和完善,从而发现更多的运动人才;对教练人员的专业和文化水平进行适时的提高,进行大量的教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实现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市场化、现代化、社会化。

5、建 议

邓小平邓小平曾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基础决定一切【2】”入手,加快步伐建设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提高足球储备人才培养能力。面对上面青少年足球培养环境和模式所出现的问题,解决青少年足球培养的不利条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材;第二,将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第三,第四,大力推进“校园足球”的培养模式;第五,提高教练员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连,兰州市女子足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1-2 [2] 刘桂海,上海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发展模式探究---兼论“体教结合”利与弊(J)。体育科研,2005(26)16-18 [3] 彭丰,探讨“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6-9 [4] 叶忠海,普通人才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5] 郭海芳,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5 [6] 张振东等,对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市场运作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7] 黄晓春,;论体育经济运行机制的结构与功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

[8] 钟复春,长春市青少年男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2.2 [9] 徐金山,徐国平,日本足球运动水平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1)。30-34 [10] 张天白,英国竞技体育的调研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33-37 [11] 刘卫民,相对年龄对我国优秀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选材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42-45

青少年后备人才 篇3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从目前来说,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发展曲线属于下坡趋势,存在着后备人才数量减少、训练方法及理念不科学、训练多比赛少、“读训矛盾”日益明显出来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针对河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 篮球后备人才 培养 可持续发展

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是河南省乃至我国篮球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篮球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河南是人口大省,在全国34个省市中人口排名第一位。而篮球也是我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集体项目。但近几年河南省的篮球项目在全国比赛中成绩却不尽人意,发展前进的脚步缓慢,竞赛成绩许久未能有好的突破。尤其在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下面对河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及建议,希望可以为河南省篮球事业的更好发展做出微博的贡献。

一、河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不合理,后备人才匮乏

现阶段,我国拥有多渠道、多方式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都已初步构建,但是该体系的机制还不成熟。所以很多球队选择培养队员不如借队员的做法。河南省也不例外,尤其是基层队伍,即各市体校、篮球学校等单位,不愿意将精力和资金投资到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设队伍中来,这是导致河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二)运动员缺乏实战次数和经验,训练时间长,比赛次数少

打篮球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基本功,所以很多训练队在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往往把重心都放在了基本功的练习上,而忽略了让他们多参加比赛,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缺点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他们的实战经验,增强自信心。有研究者称,青少年运动员一年最少应参加40场比赛。而我省的各个训练队未有一支队伍达标的。

(三)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努力做到“文武双全”

文武双全,顾名思义也就是指青少年运动员的篮球训练和文化课学习要两手同时抓。现阶段的状况是青少年运动员普遍只注重篮球训练,学习文化课的态度是极度消极的,长时间发展之后这些青少年在文化课学习方面的困难越来越大。文化课的学习在青少年的成才过程中是极其重要、不可缺少的社会化成长过程,而篮球早期较专业的训练最重要就是保持他们训练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就算他们训练压力大、占有时间长、体力透支严重等都不能成为青少年运动员消极对待学习的理由。

(四)教练员队伍的问题

无论是青少年篮球队伍还是成年组的篮球队伍,教练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青少年组的教练还肩负着全面指导教育的责任。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不容忽视。

二、为河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篮球训练点,扩大农村篮球人口

在河南省内,焦作、济源两个城市拥有着“篮球城”的称号,在这两个城市中篮球氛围颇为浓重。其他城市的篮球发展却稍微逊色。每个城市几乎都有一个体校,供当地对篮球有兴趣的青少年参加训练。但这对于我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应做到每个城市尽可能的增加篮球训练点,营造更多的篮球氛围,可以吸引到更多青少年投身到篮球中来,这对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二)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多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

教练员要根据队伍的需求以及队员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性较强的训练,避免队员运动损伤和过度疲劳现象的发生。多参加比赛,做到以赛促练,赛练结合,在比赛中找出自己毛病的同时加强自己的比赛经验,可谓事半功倍。

(三)在河南省内实施“体教结合”的新模式

因为青少年要进行篮球训练,会有较少的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而很多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假如没有在学校获得足够的知识,在结束了运动生涯后很难融入到社会中。进而不会支持自己的孩子进行篮球训练,这也是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河南省内可以颁布相应的政策支持很多初高中乃至小学建立自己的篮球队。在这种学习浓重的氛围内可以使青少年运动员的篮球训练和文化教育同时进行,做到体教结合。

(四)优化河南省教练员队伍

对于省内青少年队伍的教练而言,要多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多给他们创造去国内外学习的机会,看看其他队伍是如何训练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要要求教练员应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无论任何事情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最重要的还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具有科学选材和组队的能力;第二:能制定全面的、系统的、科学性强的训练计划;第三:心理素质过硬,比赛临场指挥能力强。

三、结论与建议

结合我省现阶段存在的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加以补充和改善。做到大力增加篮球训练点,营造更多的篮球氛围;增加训练队的比赛次数并进行科学性训练;在河南省内实施“体教结合”的新模式;优化省内教练员队伍。进而为我省篮球更好的发展,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杨勇.影响我国青少年篮球队凝聚力的主要因素[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554-558.

[3] 侯德红,唐建倦.中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375-377.

青少年后备人才 篇4

该文针对辽西地区校园足球开展的实际情况, 对辽西地区校园足球活动的发展情况状进行一次调查研究, 详细了解辽西地区校园足球开展的现实情况, 总结辽西地区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的建立以校园足球为基本切入点, 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理念来培养辽西地区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其研究成果反馈到各级主管部门, 为下一步校园足球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论文以锦州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2) 对比分析法。

通过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的方法, 总结青少年人才培养相关文献, 并对不足之处提出对策和建议。

1.3 概念的界定

青少年后备人才是指能作出一定贡献的人, 不光指能掌握某一领域的特殊技能还可担任某特殊环境里的工作。不同领域对人才有不同的见解:在人才学的领域里, 人们往往更多的是注重人才的社会性和创造性以及进步性;而在体育领域里的人才则是专指在体育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们。

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能对足球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少年学生。而这些青少年学生要想取得一定的运动成绩的话, 不光要具有一定的运动天赋, 还要进行刻苦的勤奋的练习和训练, 另外还要掌握足球相关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2 校园足球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1 主要培养模式

当今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培训机构, 这些部门不仅要进行运动训练, 还要负责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但是, 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厌倦学生感觉单调乏味;二是学校负责学生的文化理论课的学习, 培训机构专门负责队员的训练, 但是会造成学生在路程上耗费许多时间, 产生结果是他们的学习质量和训练质量都不高。如果学校与培养机构不能解决其间的路程问题, 这就阻碍了校体联合培养模式;三是学生在学校里进行文化理论课学习与运动训练。目前, 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发展各省直辖市的校园足球, 进一步充实完善“小初高以及大学”四级联赛的校园足球模式, 还加强了各学校足球教练员的培养, 同时其培训体制也成为了当地体育管理部门急需完成的任务。

2 . 2 校园足球基础教学概况

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不健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教练员要灵活掌握,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加以区别, 因材施教, 科学进行教学与训练。研究表明, 儿童阶段应该多做游戏形式为主的足球活动, 但是要注意加强学生速度与协调性方面的训练并且进行简单控球技术练习, 提高学生的兴趣。进入高年级阶段后, 再给学生进行足球技能的整体的培训、同时还要培养队员战术理念。初中阶段要加强学生的位置特长, 比如:前锋中场后卫队员的专门性训练以及在比赛中各队员配合训练, 提高队员在球场上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进入高中后, 再对足球队员进行前场中场后卫队员的位置与足球组合技术训练, 也可进行区域性练习提高队员的意识水平, 增强比赛时的竞技和对抗能力。另外教练员也要把握好学生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在敏感期进行素质的专门性训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2 . 3 足球人才的分流

高中毕业, 足球后备人才有部分进入高校足球校队, 或考入体育院校学习, 这两种途径的人才递进形式普遍被认同, 但是另外一种形式, 通过足球特长以相对较低的文化成绩进入到高校非体育院系学习, 这还没有获得社会普遍认可。

3 培养途径分析

3 . 1 管理部门重视青少年队员的选拔工作

青少年选材非常关键。那么在青少年选材方面, 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以及家庭因素等方面进行考虑, 比如:在小学阶段一般是以形态素质参考为主;到了初中阶段, 主要侧重学生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到了高中阶段则要参考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对足球比赛的理解力、战术理念、心理素质等方面。选拔时一般遵循:一是要有很好的速度爆发力素质和协调能力;二是心理素质好, 自信心和临场时心理素质好;三是要求学生在比赛中能快速准确的掌握场上的攻守情况;四是要具备场上的理解力, 能把握比赛的走势;五是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3 . 2 体育与足球运动进行有机结合

目前, 国内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队员的知识能力不足。因此, 以体教结合的形式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优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任务任重道远, 一定为其创造优质的学校社会环境, 不然便会降低质量。通过体教配合形式进行培养, 不仅能提高学生能力, 还便于选拔足球人才, 为将来锦州市足球运动的发展作出贡献。教育管理部门有管理教育思想文化掌控人才发展规律等多种优势;体育机构具备场地设施条件并提供有教练指导技术、同时还能足球训练和竞赛。所以, 将体育与教育的结合, 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促进锦州市足球人才的成长。在训练中, 要能主动吸收新的文化理论知识, 可以很好的理解和适应专业的要求, 即使在退役后, 这些人在社会上也有着落, 生活也可以得到一定保障。

3 . 3 继续推进体教结合的模式发展校园足球运动

由于校园足球模式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有的中小学校还不具备提供校园足球活动的场地设施, 因此, 构建足球后备人才“小初高大”四级模式培养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 教育部必须足够关注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目前在锦州的校园中, 中小学校园的基础设施一般, 拥有高学历的足球教练人员也不多, 因此, 还要加强这方面教练员的培养。另外还可与一些高校联合创建足球训练基地或中心。随着时代的进步, 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需要也发生变化那么人才的竞争也发生变革, 以单一的技能型运动员转向为理论与实践都具备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展锦州的校园足球活动。

中小学足球运动员通常会出现偏科情况, 体校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往往表现出偏重技术学习, 淡薄文化课的学习, 出现重体能, 轻文化现象。严重阻碍锦州中小学足球水平的提高。因此, 必须使改善校园足球发展环境, 从师资、场地设施、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都要提高和更新, 提高锦州足球水平。

3 . 4 提高足球教练员待遇

目前辽宁锦州市中小学足球教练员学历以本科为主, 研究生和专科生占少数, 出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现象, 这些教练员较少教练具备实践经验和临场指挥能力, 所以, 在锦州开展青少年足球培养具有一定难度, 存在底气不足的现象。为提高锦州市青少年学生的足球水平, 应该先对辽宁省锦州市的足球教练员进行岗前的专业培训, 按照科学的训练计划让教练员参加训练和理论学习, 并组织讨论交流;举办学校和市区级的足球赛, 考验教练员训练水平, 提高了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和阅读比赛能力, 促进教练自身能力的提升。

另外,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和各个地方政府都非常支持中小学校园发展, 开展足球特色学校。比如:在锦州市很多中小学申报足球特色学校。在体教结合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校园足球, 可以很好地促进校园足球运动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体质提高, 达到通过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中国足球要想得到好的发展必须加强校园足球教练员待遇, 校园足球教练员待遇得到提高, 他们才有更过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足球教学和训练, 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学生。

4 建议

要想提高队员的水平, 在实际训练中要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射门动作的连接速度和脚法的合理运用, 应从无对抗到半对抗再过度到全对抗。提高队员在比赛中的射门技能。培养一专多能型的青少年运动员, 重视全面技术的同步发展, 又要鼓励运动员形成自身特有的技术特点。在平时训练中给予他们更多技术上的指导, 最终实现在高对抗的比赛中能够将自己具备的技术运用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宏家.影响青少年足球兴趣的校园环境因素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院报, 2011, 30 (5) :97-99.

[2]李卫东.阳光体育运动中校园足球推广模式的理论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 2012, 31 (3) :341-343.

[3]安辉.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对西安市城区中学足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 2010.

后备人才选拔 篇5

为了顺应公司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各类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我司现在人才需求已内培为主,外招为辅,特进行公开内部的后备人才选拔。

一、后备人才简介

我司实行专业型和管理型后备人才双序列建库。其中专业序列后备人才库分为基层、中层、中高级,培养目标分别专业2级的骨干专业人才、专业3、4级的中级专业人才,专业5级的中高级专业人才;管理后备人才库分为基层、中层、中高层,培养目标分别为业务主管、部门副经理/部门经理层级的中层管理人才、部门经理以上层级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初级专业库和基层管理库统称C级后备人才库,中级专业库和中层管理库统称B级后备人才库,中高级专业库和中高层管理库统称A级后备人才库。

二、选拔对象

对不在已有后备人才库内的人员进行选拔入库,对已在后备人才库内的人员进行梳理出 库。

三、选拔标准

通用标准:

1、品格要求:忠诚正直、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认同公司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2、身心健康,精力充沛,足以承受拟任岗位的劳动强度。

3、性格特质和职业兴趣匹配岗位要求。

4、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大。

硬性标准:

1、年龄:45岁以下

2、最高学历:本科及以上

3、公司内司龄:1年以上、在现任职级半年以上

4、职称资质:C级库不限、B级库专业性岗位有相关资质或职称证书优先、A级库专业性岗位必须有中级或以上资质或职称证书

四、后备人才选拔方式、培养流程

1、选拔以提名和自荐方式相结合。

项目行政人事部组织开展后备人才选拔宣贯会,部门内部员工可填写《后备人才申请表》进行自荐,最终由部门领导评审提名。行政人事部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进行会务评审,结合后备人才选拔标准对提名人进行匹配选拔。

五、其他说明

1、本次后备人才选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个人自荐还是领导推荐,均需从实际出发,不搞平均主义,不做好好先生,宁缺毋滥。

创造机遇培育科技后备人才 篇6

弹指一挥间,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走过了30年,对于增强首都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培育科技后备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种大型的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技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巨大潜力的青少年科技新星,为他们走上科研之路,不断成长成才建起了一座桥梁。与此同时,随着大赛的不断发展,一批杰出的科技教师、优秀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不断被挖掘出来,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支撑。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于已历经30年洗礼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改进和完善審事,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影响力,培育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将是審事的组织者、参与者及所有关心大審的人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審创办30周年之际,北京市科协组织编辑出版了《领航——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審三十年回望录》一书,既是对30年来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審所取得成就的一个回顾展望,也是对30年来历届大審中涌现出来的科技英才成长历程的记录,对优秀科技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褒扬,更是对历届大審经验的一个总结,为以后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更好地开展,发挥在培育科技后备人才方面更大的作用而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在本书中,我们既能看到科技界德高望重的老院士、老专家对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不断成长,报效祖国的殷殷期盼,也能看到一批批优秀科技教师在幕后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默默耕耘、无私付出的动人故事,还能看到一批批科技小英才如何通过大審脱颖而出,不断成长的足迹。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实施,我国进入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阶段。北京市科协将坚持“锐意创新,提升水平,扩大影响,打造品牌”原則,不断加强组织领导,使创新大審工作系统化、普及化,机制体制更加完善合理;不断加强与首都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类科技资源,运用多种形式增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其科技水平;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打造世界知名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品牌,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促进国家及首都北京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培育科技后备人才,这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也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審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

青少年后备人才 篇7

啦啦操后备人才培养对于发展啦啦操事业至关重要, 青少年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将青少年作为调查的对象, 青少年啦啦操后备人才的培养作为研究的目标, 不仅可以增强我国啦啦操运动的综合实力, 又能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自信心、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等, 更为推动啦啦操运动的发展创造条件。 青少年指的是满13 周岁-20 周岁的人, 这个阶段介于少年和青年之间, 是学生进入人身转变的重要时期, 亦是一个特别需要重视的群体, 在世界各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蓝图中, 均将青少年体育人才储备和培养视为共通点。 青少年啦啦操人才是我国啦啦操运动的生力军, 也是提高我国啦啦操运动水平和实力的践行者, 所以青少年啦啦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啦啦操运动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我国青少年啦啦操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视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以啦啦操运动、 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等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中文期刊数据库、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和百度等搜索平台, 查阅了近几年来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等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制定访谈提纲, 走访进行啦啦操训练的几个青少年运动队, 访谈负责啦啦操训练的相关领导、老师和进行啦啦操训练学习的学生若干名, 为本研究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3) 逻辑分析法。

对已有的材料和访谈内容及论文的写作, 运用形式与辩证逻辑的方法在整体与宏观上对所得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 演绎、分析、综合, 以提高本论文思维的填密性。

(4) 实地调查法。

亲自到随机选取的地方, 对当地的青少年啦啦操运动员采取随机抽样调查, 得到与本课题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为本次科学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支撑。

2、我国青少年啦啦操运动的开展现状

2.1、啦啦操运动普及情况

通过调查历年我国青少年参加啦啦操项目的比赛情况可知:我国啦啦操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的面较窄, 参与这项运动的人员也因地域不同在数量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总体情况是南方开展较北方好;一二线城市较三四线城市青少年参加的积极性高;城区比郊区和农村参与此项运动的数量多。整体而言, 我国青少年啦啦操队伍尚未全面, 横向比较可知青少年啦啦操运动没有球类运动普及的范围广; 纵向比较与高校啦啦操运动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2.2、啦啦操课程推广力度现状

啦啦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 很多体育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相关方面的教育, 因此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这项运动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无法胜任这一新兴课程的现象屡有发生, 学生对啦啦操运动的认识还不充分, 身体素质的锻炼和运动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投入, 因此啦啦操课程的顺利推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2.3、啦啦操教师队伍概况

啦啦操教师作为传授啦啦操技术的主导力量, 传授啦啦操技术和指导啦啦操竞赛, 其地位都不容小觑。在青少年这一群体中, 啦啦操教师的情况差强人意, 教师数量有限, 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教师的教学经验欠缺, 教学方法陈旧, 在编排啦啦操动作和组队参赛方面的创新意识薄弱, 对啦啦操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拔高。

3、我国青少年啦啦操运动员现状分析

3.1、青少年啦啦操运动员的性别情况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运动员的组成中男性较少, 参与啦啦操运动的女生数量与男生数量相差较大, 出现这一男女比列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男女生生理特点不同, 以及传统思想上的理解认为啦啦操运动是女生的运动。诸多男生无法克服心理的排斥, 加上啦啦操运动在我国本身的推广力度也不是很高, 因此很少会有学校及教师大力推广让学生认知, 男生始终认为适合他们的运动是球类、田径等体育项目。女生认为舞蹈类、形体练习等是她们所适合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广泛存在。 因此进行这项运动的运动员以女生为主, 男生寥寥无几。这种现像的发生在中小城市更加突出。为更好地推广啦啦操运动, 培养男生的参与兴趣, 才能均衡运动队实力和运动队水平, 使青少年啦啦操后备人才更为协调平衡发展, 为啦啦操运动打下坚实基础。

3.2、青少年啦啦操运动后备人才的年龄特征

对运动员年龄层次的走访调查分析得出: 参加啦啦操训练和比赛的青少年中, 高中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比初中阶段的学生差一些。 这种现象的发生与青少年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的压力等密切相关, 初中阶段的学生课余时间丰富, 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训练, 初中生对啦啦操的兴趣和认识相对明朗, 除此之外, 进行体育类项目运动, 取得优异成绩对学生中考也有一定的帮助, 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而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大, 业余时间参与课外训练和啦啦操兴趣学习的话, 会直接影响考学问题, 因此, 参与啦啦操运动的人群大部分是在初中这一年龄段。

3.3、青少年啦啦操后备人才训练规律现状

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啦啦操运动员参加啦啦操训练的年限以一年期较多, 能够坚持一年以上的人员较少, 甚至有一部分人在一年以下, 没有很好的坚持下去受到的因素较多:诸如升学、文化课压力大、兴趣转变等使训练中断、无法长期训练下去, 这种现象的发生对训练队的影响不容小觑,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练员需要重新招募新队员, 重新训练参加比赛。如果不能保证运动员长期进行系统训练会对后备人才培养造成很大的牵制, 进而影响整哥啦啦操运动员的总体运动实力和运动成绩, 长期发展下去也将影响啦啦操运动发展。

在进行走访调查中发现参加啦啦操队训练的年龄段以初中阶段为主, 这一阶段学生学业压力相对较轻, 在训练时间的安排上多以每周训练3-4 次, 这样的安排较为合适, 对提高训练的效率和训练的成绩也大有益处。

3.4、参与啦啦操运动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分析

啦啦操是一项磨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运动, 这也就说明这项运动的开展对学生实现自我方面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和意义, 对运动员力量、柔韧、耐力、灵敏等素质的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会有突出的成效, 并对学生的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增强有一定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青少年参与啦啦操运动首先要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啦啦操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兴趣有着较多因素的影响, 调查发现他们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很高, 其中不乏为了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的气质与修养、加强体能、增强自信心、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品质的渴望。

4、我国青少年啦啦操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意义

4.1、培养青少年啦啦操人才是壮大我国啦啦操运动水平的基础

目前青少年啦啦操运动处于起步阶段, 培养这个阶段的新生力量是发展啦啦操运动的重要任务, 若想保持这项运动长期稳定的发展, 建立一个好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也是必行之路。目前我国啦啦操发展的主要阵地集中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 因为校园具备一定的场地、文化、环境、师资等力量做保障。因此, 在校园中选取青少年作为对象, 建设青少年啦啦操运动队所需的后备力量, 并将其发展壮大, 这也是为啦啦操运动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必要的补充。

4.2、对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推波助澜

啦啦操是一项充满热情和活力的运动项目, 其特点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这一群体个性特点的培养, 还适合青少年在学习、生活、精神等方面的需要, 既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健康、乐观进取的体育运动兴趣, 又可以加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 进而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收获更多的乐趣, 在快乐中成长和进步。

4.3、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啦啦操运动是一项集跑、跳、走、基本体操、健美操、舞蹈等多形式、多技巧、多造型、多元素的综合性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开展虽处于起始阶段以新面貌示人, 却在丰富校园体育生活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也将校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 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精神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我国青少年啦啦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几点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 青少年学习啦啦操项目的兴趣有待提高, 青少年运动员对啦啦操运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普及, 啦啦操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开展亟需扩大。啦啦操作为一项在草坪、甚至任何一片空地都可以进行的、受场地因素限制较小的运动, 无论是单人还是集体进行啦啦操练习, 对场地上也都没有特殊的要求, 这项运动理应在校园内得到更为广泛的开展;

(2) 啦啦操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师资力量的筹备尚且存在一定的漏洞, 教师的数量紧缺, 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缺乏科学化指导与培训, 教师自身对啦啦操运动的开展现状及认识缺少了解, 作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领路人, 综合素质的提高对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望相关管理部门及领导老师能够加强基层教师的培养;

(3) 青少年啦啦操后备人才培养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 青少年对啦啦操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 啦啦操理论课程的开课率低, 可以通过奠定思想基础之后, 再结合实际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个人的表现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5.2、建议

(1) 加大啦啦操项目的推广力度, 加强啦啦操项目场地设施建设, 加大政府的经费投入和精神支持, 为青少年积极参与啦啦操运动和构建啦啦操后备人才队伍作充分保障;

(2) 改善啦啦操教练员队伍现状,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 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啦啦操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传授, 并建立健全的教练评价体系, 考评制度, 促进啦啦操教师的自我提高能力, 推进教练员队伍的更新与提高, 加强教师的执教能力, 提高啦啦操教师整体水平;

(3) 完善青少年啦啦操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科学训练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运动员保障体系的基础, 科学训练体系是保障青少年啦啦操运动顺利进行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健全, 应逐渐把所有不同层次的运动员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演练和竞赛等方式来检验和反馈, 扬长避短, 取精去糟, 使青少年啦啦操后备人才队伍在体育运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钟海明.啦啦操人才培养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 2012 (18) .

[2]李德华.从竞赛规则的变化探讨我国啦啦操的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0) .

[3]张庆如, 张庆玲.我国啦啦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11) .

[4]胡乔.中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比较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

[5]周怀球, 刘邦华.湖南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5 (4) .

[6]陈铁龙.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6.

青少年后备人才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9—2001年出生的分别来自于武汉体院 (4名) 、广州体院 (5名) 、南京体院 (4名) 、西安体院 (4名) 、沈阳体院 (4名) 共21名女子健美操运动员 (见表1) , 其训练年限在三年至五年, 其在队中综合表现比较突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测量法

在形态机能类、心理类、身体素质类、专项技术4大类共13个测试项目中进行了评定测量。

1.2.3 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法

走访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院等7个单位10名专家。确定了本研究第二层水平指数层的操作性的13个新指标和权重。

1.2.4 数理统计法

将统计数据通过excel中的percentile换算成百分率的形式, 依据各项指标的百分比建立了评分表, 评价结果表中的分值是原始数据通过百分位排位处理后所得到的数据, 再根据项目的权重, 计算出每名运动员的最终得分。并利用SPSS软件包中的肯德尔等级相关检验, 确立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2 讨论与分析

2.1 评价体系的构建

2.1.1 项目选择依据

在参照《运动员科学选材》 (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组版) 和《河南省健美操运动员选材标准》的基础上。本研究经过专家研讨、集思广益、测试验证, 增删取舍修订, 而形成这个青少年女子健美操运动员选材测试项目, 包括 (1) 形态、机能类:包括身高、肺活量/体重。 (2) 心理类:808神经类型测试。应用苏州大学张文卿、王文英编制的“808神经类型测试表”测试方法, 判别神经类型。在健美操选材中, 泛散型、抑制型、模糊型属于差;下中型、低中型;中间型、亚易扰、谨慎型属于中;安静型、亚兴奋、易扰型、上中型属于良;最佳型、灵活型、稳定型、兴奋型属于优。 (3) 身体素质类:30米、立定跳远、纵跳高度、25米折返跑、灵活性协调性测试。 (4) 专项技术类:“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跳与跃”、“平衡与柔韧”、“表现力”。动力性力量:要求选手挑选完成:俯卧撑、单腿后倒俯卧撑、单臂单腿俯卧撑、文森俯卧撑、提臀起、提臀腾起转体180度、直升飞机成文森、托马斯全旋成后举腿文森, 专家根据选手的动作质量, 给予评定。

静力性力量:要求选手挑选完成:一手前一手后分腿支撑、支教支撑、直角支撑旋转360度、直角支撑旋转720度、后举腿静力文森支撑、分腿高直角支撑、高直角支撑、直角分腿组合支撑转体360度, 专家根据选手的动作质量, 给予评定。

跳与跃:要求选手挑选完成:跳转360度、跳转720度、跳转360度团身跳、团身跳成俯撑、屈体分腿跳、转体180度屈体分腿跳再转180度、屈体分腿跳成俯撑、可萨克跳、转体180度可萨克跳再转体180度、跨跳、交换劈腿跳剪式变身跳、剪式变身跳转体180度, 专家可以根据选手的动作质量, 给予评定。

平衡与柔韧:侧搬腿平衡、单足转体360度、单足转体540度成垂直劈腿、纵劈腿、纵劈腿滚翻、横劈腿前穿、依柳辛无支撑、依柳辛成垂直劈腿, 专家根据选手的动作质量, 给予评定。

表现力:给出一段音乐让选手即兴发挥, 专家根据选手的动作质量, 给予评定。

2.1.2 权重确定

权重系数是表示某一指标项在指标项系统中的重要程度, 它表示在其它指标项不变的情况下, 这一指标项的变化, 对结果的影响, 权重系数的大小与目标的重要程度有关。其依据青少年女子健美操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 其中青少年女子健美操的后备人才选拔在形态机能类、心理类、身体素质类、专项技术4个一级指标。身高、肺活量/体重、808神经类型测试、30米、立定跳远、纵跳高度、25米折返跑、灵活性协调性测试、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跳与跃、平衡与柔韧、表现力13个二级指标。泛散型、抑制型、模糊型;下中型、低中型;中间型、亚易扰、谨慎型;安静型、亚兴奋、易扰型、上中型;最佳型、灵活型、稳定型、兴奋型5个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表。

2.1.3 制定评定的标准

体育测量评价中最常见的评价标准有评分标准和评级标准两大类。评分标准是指每项指标在不同得分标准上对应的数值。评级标准则是指每项指标在不同等级标准上对应的区间值。制定评价标准是构建评价体系的主要环节。为了客观、准确的反映青少年女子健美操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的优势和不足, 该研究采用百分位法制定了单项指标评分标准。百分位法是将所有原始数据排序, 分成100等分, 每个等分点的数值, 就是一个百分位数。根据等分的位置, 可以计算出每个百分位对应的成绩。具体过程可以用EXCEL软件包的PERCENTILE函数获得, 这里不做赘述。

2.2 评价结果

2.2.1 评分评价结果

为了更加直观的反映出各位选手的最终能力, 根据可以观测的指标, 从统计所得出的数据 (表3) 中找出对应的分值, 再根据该指标在青少年女子健美操运动员的人才选拨评价体系表中的权重系数计算出该选手的总分。

根据总分多少分为4等:80分以上为“优”, 71-80分为“良”, 60-70分为“中”, 40-59为“差”。例如10号选手, 得分为79.5, 级别为良, 在排名中是第3名。也就是说其不如前两名优秀选手, 但如果进行选材, 其将是第三个被选上。

2.2.2 评分评价结果检验

为了验证青少年女子健美操的后备人才选拨评价体系的构建的可靠性, 笔者对该评价体系进行了检验, 即检验由该评价体系得出运动员的排名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我们邀请到4位专家团成员, 让其参考运动员在身高、肺活量/体重、神经类型、30米、立定跳远、纵跳高度、25米折返跑的7项目测量的数据基础上, 并对灵活性协调性测试、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跳与跃、平衡与柔韧、表现力6项指标根据录像, 按照个人的感官, 重新按照第1至第7名排序 (该检验只取前7名作为检验样本) 。用肯德尔系数来验证两者排名的相关性。

*相关性显著 (0.05水平, 双侧) ;**相关性显著 (0.01水平, 双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本研究所设计的项目统计百分位置评价 (分) 表以及各项目指标的权重分析, 具有较好的直观性, 便于教练员进行衡量和判断, 有利于发现队员优势及薄弱环节, 选择训练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

3.1.2 本研究构建的青少年女子健美操运动员选材评价体系包含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5项三级指标以及各指标权重值。并通过SPSS软件包中的肯德尔等级相关检验分别得出4位专家的r值为0.810, 0.810, 0.810和0.905, 确立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3.2 建议

3.2.1 很多关系到动作完成情况、表现力等方面很难用数字量化, 建议实施测试前, 组成一个比较权威的测试小组, 统一测试尺度, 严格把关, 确保测试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3.2.2 上述专项技术的测试细则只是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项技能等几个方面定了一般的原则, 测试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我国21名来自于来自武汉体院、广州体院、南京体院、西安体院、沈阳体院的青少年女子健美操运动员在形态机能、心理、身体素质、专项技术4大类共13个测试项目进行统计测量与分析, 制定出了各项目的统计评分标准, 并构建出优秀的女子健美操运动员选材参考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青少年女子健美操后备人才的选拔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女子,健美操,后备人才,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学智.优秀女子排球主攻手技术性进攻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 2010, 6 (6) :35-39.

[2]王海明.女子网球后备队员体能诊断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 (2) :58-62.

[3]王海明.女子网球竞技水平诊断指标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1 (11) :54-57.

[4]王清.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2004:1225.

青少年后备人才 篇9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自20世纪中叶开始陆续开展了许多针对青少年的科技竞赛活动,如美国的科学人才选拔赛(始于1942年,以下简称STS)、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始于1950年,以下简称ISEF)、美国FLL(针对6~14岁青少年,始于1998年)、FTC和FRC(针对高中学生,始于1992年)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OM,始于1976年)、欧盟的科技竞赛(EU-SO,始于2003年)等。开展这些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科技竞赛挑战和激发天才学生,开发他们个人的才智;二是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吸引和鼓励更多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立志从事科学事业;三是促进国内、国际青少年间的科技交流,推进和提高各国的科学教育水平。

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始于1982年,以下简称CASTIC)、“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始于2000年,以下简称APFS)、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始于2001年)为三大品牌的科技竞赛体系。这些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显著提升了我国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增强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促使青少年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在选拔和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1]但我国青少年的科技竞赛活动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与国外青少年的科技竞赛活动开展历史较长、竞赛设计较为合理、竞赛管理较为科学相比,我国在竞赛机制设置和竞赛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11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保送和加分项目,对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保送和加分进行了收缩调整。这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急需研究如何设置更为合理的竞赛激励机制,保持青少年科技竞赛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美国的STS和ISEF举办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鼓励青少年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激励有科学潜质的优秀学生立志从事科学事业方面成效卓著。本研究将基于对这两大竞赛与我国的APFS、CASTIC的竞赛激励机制方面的比较分析,提出改进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的若干参考性建议。

二、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竞赛在现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这是因为竞赛中包含激励机制和筛选机制,(1)因而其具有激励和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竞赛理论兴起,许多文献对竞赛模型和竞赛设计进行了广泛研究。[2,3]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将研究聚焦到竞赛机制方面,因为竞赛机制会影响竞赛作用的发挥和参赛者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竞赛设计者目标的实现程度。

关于“竞赛机制”至今尚无学者给出确切定义,本研究参考黄河等人的研究,[4]将之定义为:引导、调节、控制竞赛系统中参赛者、组织者、实施者行为的过程和方式,包括竞赛审查机制、筛选机制和激励机制。(2)竞赛激励机制是指为实现竞赛设计者的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奖励方式,即物质奖励的分配与支付以及精神奖励的荣誉等级和数量。物质奖励指能够直接给竞赛者带来金钱、物质等客观方面收入的事物,精神奖励指能使竞赛者获得精神、意志等主观方面上享受的事物。对于青少年的各种竞赛,一般采取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方式。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在设计时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不需要受竞赛预算限制,而后者尤其是金钱奖励时受预算制约,须考虑各等级间奖励分配问题。由于奖励的方式和大小对竞赛者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竞赛设计者往往要解决如何合理设置奖励,以实现其目标的问题。

对于以总努力最大化为目标(3)的竞赛设计者,葛莱茨和哈森(Glazer&Hassin)指出,当竞赛者的努力成本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如果竞赛者能力分布(努力成本)是对称的,那么实行末位淘汰制是最优的,即末位的竞赛者不得奖励而其他竞赛者平分奖励;如果竞赛者能力分布是非对称的,那么实行首位晋升制是最优的,即首位的竞赛者独得奖励而其他竞赛者不得。[5]穆德范鲁和塞拉(Moldovanu&Sela)也指出,以总努力最大化为目标的竞赛设计者,面对非对称的竞赛者时,如果竞赛者的努力成本函数为线性或凸,那么设置单一奖励是最优的;而当成本函数为凹时,设置多个奖项可能更优。[6]这部分解释了多数竞赛并非都仅有一个奖项的现象。

黄河等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之后得出,“无论面对怎样的竞赛者群体和等级结构,以总努力最大化为目标的竞赛设计者均应设置较小的最高等级容量,凸显最高等级的荣誉效用;(1)当参赛者能力分布为凸函数时,竞赛设计者应减小中高等级的容量,以提高中高等级的荣誉效用,激化对于中高等级的竞争;当参赛者能力分布为凹函数时,竞赛设计者应增大中低等级的容量,降低中低等级的荣誉效用,使更多竞赛者进入中低等级”。[7]

对于青少年科技竞赛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广大青少年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吸引和鼓励更多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立志从事科学事业,所以适合采用总努力最大化的竞赛设计目标,同时,也要兼顾其甄别、发现拔尖创新人才的筛选作用。

综观国内外关于竞赛机制方面的文献,单独针对青少年科技竞赛机制的文献几乎没有发现。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竞赛、体育竞赛等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并基于对激励机制概念的剖析,从奖项类型、获奖等级配置、奖励形式三个方面对中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和完善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的若干建议。

三、中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比较

受所查阅到的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方面文献数量的限制,我们仅以开展历史较为长久的英特尔国际工程大赛(ISEF)、(2)美国科学人才选拔赛(STS)(3)作为参照对象,将之分别与国内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ASTIC)(4)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APFS)(5)进行竞赛激励机制比较研究。CASTIC与ISEF都是以选拔优秀的科学研究项目为主要目的,而且自2000年以来,在英特尔公司的赞助下,由CASTIC选出的优秀科研项目参加ISEF的决赛。APFS是借鉴STS的选拔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经验而设立的,因此两者具有可比性。

综观国内外青少年的各种科技竞赛,一般采取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方式。由于奖励的方式和大小对竞赛者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竞赛设计者往往要解决如何合理设置奖励,以实现其目标的问题。竞赛设计者应根据竞赛环境、竞赛者能力分布情况,采取适宜的竞赛结构,设置各荣誉等级容量,以达到满意的激励效果。下面从奖励形式、奖项类型、获奖等级配置等方面具体比较分析四项中外青少年科技竞赛的激励机制。

1. 奖项类型、获奖等级配置的比较

从奖项设置类型来看(见下页表),ISEF设有大奖(一、二、三、四等奖和最佳学科奖)、专项奖、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精英奖,其中青年科学精英奖为最高荣誉奖。CASTIC设有一、二、三等奖和专项奖。STS不分获奖等级,但是选出前10名,其余30位选手获决赛入围奖。APFS的奖项设置与ISEF类似,设有一、二、三等奖,以及最高荣誉奖——“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前文已述,穆德范鲁、塞拉、黄河等国内外竞赛理论研究学者均指出,以总努力最大化为目标的竞赛设计,当竞赛者能力为非对称分布,努力成本函数为凹函数时,(6)设置多个奖项更优。ISEF、CASTIC的决赛参赛规模均较大,参赛者能力分布更接近凹函数,因而ISEF、CASTIC设置多个奖项有利于调动整个参赛群体的积极性。而STS、APFS的决赛是优秀者之间的竞争,决赛人数较少,参赛者能力分布更接近凸函数,所以应当设立较少的奖项,以激化参赛者的竞争程度。STS没有设立一、二、三等奖,仅对前10名排名。APFS不仅设立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还设有一、二、三等奖,奖项设立略显过多。并且,黄河等人的研究表明,无论面对怎样的竞赛者群体和等级结构,以总努力最大化为目标的竞赛设计者均应设置较小的最高等级容量,凸显最高等级的荣誉效用。从四项竞赛的获奖等级配置来看,ISEF的最高荣誉奖———青年科学精英奖仅有3人,占参加决赛人数的2‰(以平均参赛规模1,500人计算),一等奖人数也仅占参加决赛人数的3%,占大奖总人数的10.5%,符合学者提出的最高等级奖项配置规则。CASTIC的一等奖项数占决赛总参赛项目数的比例为15%,约75项,二、三等奖项比例分别为35%(约150项)、50%(约200项)。最高等级奖项比例略显过大。STS的前3名的竞争更为激烈,(1)是从40位极优秀选手中选拔出来,占决赛选手数的7.5%.APFS的“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获得者为3名选手,占决赛选手数的3%,一等奖获得者12名,占决赛选手数的12%,二、三等奖比例分别为35%、50%。可见,APFS的最高等级奖项比例过大,可以减少奖项数,仅设立“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和优秀选手奖,两者比例之和不超过10%,其余参赛选手获得决赛入围奖。

2. 奖励形式的比较

ISEF、STS的决赛均设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奖励以精神激励为主。由上页表可知,ISEF的青年科学精英奖、最佳学科奖以及专项奖的奖金都极为丰厚,STS的40名决赛选手均获得1台英特尔笔记本电脑,而且决赛第1名至第10名获得从10万美元依次递减至2万美元的奖金。ISEF和STS的主办者强调比赛和奖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科学体验和科学交流,尽管奖品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丰厚的回报毕竟是强大的原动力,这既是对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付出辛苦努力的物质回馈,也是对他们精神上的莫大支持与褒奖。ISEF的优秀选手不仅获得各种等级奖项荣誉、丰厚的奖金外,还有被名牌大学优先录取的机会,以及与著名科学家会面交谈的荣誉等。STS决赛选手将赴华盛顿参加终评活动,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科技作品,并有机会与著名科学家和政府首脑见面。我国的两项竞赛终评活动也逐渐丰富多彩,比如APFS的终评活动期间安排有走进国家实验室、与著名科学家交流,还有与小学生“手拉手”等公益性活动。CASTIC的终评活动也有项目展示、与科学家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参赛者提高从事科学工作的责任感,立志成为科学家具有很好的精神激励作用。基于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经费来源渠道较少,经费与ISEF、STS相比,还有很大差距。CASTIC、APFS对获奖学生的奖金配置均没法与ISEF、STS相提并论,因而作为一种补偿奖励,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更注重对优秀选手的精神激励,比如给予部分优秀选手大学保送资格和参加名牌高校自主招生的资格或高考加分资格,这些奖励政策也起到了调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的作用。而且,本课题组对部分省区高中学校校长、部分获奖学生及家长的采访也得到支持此类奖励政策的信息,这是对优秀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取得成就的肯定与回报,这一政策给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高中生提供了更好的大学教育机会,对培养优秀科技后备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对于这些优秀高中生立志从事科学事业的激励。此外,获奖学生反映,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获得表彰对于他们是崇高的荣誉和极大的激励。

STS不仅重视对参赛学生的奖励,也对其所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比如,300名半决赛学生所在学校同样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给指导教师颁发证书等,以鼓励和表彰学校、教师对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支持与合作。我国的APFS、CASTIC也有类似的针对参赛学生所在学校的奖励和对指导教师、指导机构的奖励。比如,给获奖学生所在学校颁发奖金,给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等。据课题组对部分参赛中学科技教师和校长的调研反映,这些奖励措施有利于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建议将教师获奖与教师晋升职称挂钩,以更好地调动科技教师的积极性。此外,有些校长建议CASTIC适当调整各省获奖比例,对于校级、区县和市级参赛规模大、竞赛成绩优异的省区给予一定的参加全国大赛的名额配置奖励。

四、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的改进建议

人才培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全民族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希望在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长期努力和不断完善竞赛体系,使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真正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竞赛的影响力和导向性,鼓励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整个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基于上述国际比较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改进和完善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项目的激励机制的若干建议,供青少年科技竞赛主办机构和学界参考。

1. 减少APFS的奖项类型,比如仅设立“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和优秀选手奖,两者比例之和不超过10%,其余参赛选手获得决赛入围奖。减少CASTIC最高等级奖项配置比例,由现在的15%减少到不超过10%。

2.为保证各省学生参加全国CASTIC大赛机会均等,同时鼓励有参与科技竞赛传统且成就优异的省区的组织积极性,建议CASTIC对各省参加全国决赛名额的分配采取“基数”加“增长”的方式。“基数”主要由各省符合参赛年龄限制的学生总数占全国符合参赛条件的学生总数的比例乘以当年全国大赛总名额的90%来确定。“增长”则是根据各省上一年获得全国一等奖比例乘以全国大赛总名额的10%来确定。

3.在竞赛奖励政策中既要合理设计对优秀参赛学生的奖励方式,也要对指导教师和积极组织参与竞赛活动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比如给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和奖金;对长期参与竞赛活动并有突出成绩的学校给予表彰和授予荣誉称号;对于贫困地区积极参与竞赛活动的学校给予科研基金资助等,以调动广大中小学校组织参与各类科技竞赛的积极性。这在当前科技类竞赛高考保送和加分政策收缩的情况下尤显重要,创设激励多方(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青少年科技竞赛的机制是促使青少年科技竞赛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最后需要指出,竞赛主办机构要合理设计竞赛激励机制,才能使竞赛发挥其应有功能,才能保证竞赛项目成功举办,也才可能获得应有的收益和成效。而且,要加强对青少年科技竞赛奖励政策的规范和正确引导,发挥竞赛奖励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使科技竞赛活动能够回归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宗旨。

摘要:如何改进和完善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促使科技竞赛真正成为选拔和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值得社会各界和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和研究。本文基于竞赛激励机制方面的相关理论,建构国内青少年科技竞赛项目与国外竞赛项目的比较框架,提出改进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的建议(:1)减少国内青少年科技竞赛项目的最高等级奖项配置比例;(2)对各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名额的分配采取“基数”加“增长”的方式;(3)对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和积极组织参与科技竞赛活动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创设激励多方(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青少年科技竞赛的机制,是促使青少年科技竞赛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竞赛,竞赛激励机制,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美国科学人才选拔赛

参考文献

[1]李晓亮.中国青少年科学技術コンテスト活動が科学教育に及ぼす影響(中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对科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科学技术月报,2011,(5).

[2]Tullock G.Efficient Rent Seeking//Buchanan JM,Tollison RD,Tullock D.Toward a Theor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A&M University Press,1980:269~282.

[3]Amegashie,JA.The Design of Rent-Seeking Competitions:Committees.Preliminary and Final Contests.Public Choice,1999,vol.99:63~76.

[4]黄河,付文杰.竞赛机制设计研究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学决策,2009,(1):75~86.

[5]Glazer A,Hassin R.Optimal Contests.Economic Inquiry,1988,No.26:133~143.

[6]Moldovanu B,Sela,A.The Optimal Allocation o f Prizes in Contes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3):542~558.

青少年后备人才 篇10

广西第12届运动会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于2011年11月5日至7日在钦州浦北体育馆举行,是我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争夺最激烈的的青少年武术盛会,集中反映了我区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现状和水平。通过对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及体育局官员的访谈发现,广西青少年竞技武术水平呈滑坡趋势,后备人才匮乏,与其他省市竞技武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广西竞技武术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本文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角度对此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广西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的相关因素,为我区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良性发展献计献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广西第12届运动会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的9个代表队111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青少年甲组(15—17岁)38人,乙组(14岁以下)73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参阅国内有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及体育局官员等进行访谈,了解广西青少年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途径与相关政策。

1.2.3 现场观察法:

通过现场观看比赛,将运动员的现场表现及比赛成绩记录下来。

2 现状分析

2.1 参赛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2.1.1 运动员分布

此次比赛由来自全区各地市的9支代表队参赛,共有男运动员70名,女运动员41名。参赛队伍中,南宁市代表队运动员人数最多,有运动员20名,其中男运动员11人,女运动员9人。其次是柳州市和桂林市代表队,运动员都为17名,男运动员分别为11人、10人,女运动员分别为6人、7人。各代表队参赛人数如表1所示。

从参赛队员中可以看出,南宁、柳州、桂林3市运动员人数较多;梧州市、玉林市作为青少年武术运动的新军,发展较快;而北海、贵港、崇左、钦州4个城市因为组队晚,青少年武术运动发展较缓,全区武术运动传统格局未变。

2.1.2 训练年限

参加广西第十二届运动会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的运动员(甲组平均训练年限为5.64年;乙组平均训练年限为3.83年),调查对象中平均训练年限最高的是区体工队队员为6.1年,最低的为1.5年。说明参加本次比赛的青少年运动员基本上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训练,他们虽有3~5年的训练年限,但运动水平普遍不高,达到武术国家二级运动员的仅有7.5%。

2.1.3 家庭观念

调查的111名参赛运动员中有约70人为独生子女,约占70.2%。很多教练员指出:受家庭影响,独生子女多数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经常出现旷训和训练偷懒现象;加上武术不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社会关注度少,大多数家长不希望子女走专业运动员之路,这给基层训练和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1.4 培养途径

参赛运动员中88.5%的运动员来自市级业余体校,6.1%的运动员来自区体校,6.4%的运动员来自体工队,这是“举国体制”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具体地体现,但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它的优势开始逐渐减弱。

2.2 教练员状况分析

后备人才的培养与教练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练员执教水平的高低体现在其运动经历、学历结构、职称及执教时间等方面。

从表2可见,各市武术教练员一半以上是专业队运动员退役后从事教练工作,运动经历丰富。从表3看出,9人为本专科毕业,具有较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执教时间较长的有11人,为训练、比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较好胜任教练工作。

2.3 训练目的分析

参加训练的目的,主要有家长要求、锻炼身体以及考学加分三种,这三种目的占91.1%;而想当冠军、成为专业运动员和自己热爱,分别占2.1%、3.7%、3.1%。这充分说明如今的青少年武术运动员缺乏兴趣及成为冠军的精神和激情。

2.4 学训矛盾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运动员中,有80%的人认为训练使他们的身体较为疲劳,一定程度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还有22.5%的人认为训练让学习成绩下滑,想放弃武术。“学训矛盾”如不正确处理,不利于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武术后备运动员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3 亟待解决的问题

3.11H8选材范围狭窄,人才匮乏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知识对青少年越来越重要,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家长对子女进行武术训练望而却步,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象。经了解,除1个城市的体校教练还能在市区的中小学按选拔程序招到队员外,其他8个城市的业余体校教练已经不能按照正常的选拔方法在市区招生,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武术不感兴趣,学校和家长也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武术运动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此次参赛的青少年武术运动员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且以读书为目的,加大了中途放弃武术训练的概率,使很多有武术天赋的孩子错失了进一步提高的机会,造成了武术后备人才的匮乏。

3.2 教练队伍发展滞后问题

广西各市体校虽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工资总额财政并没有足额安排,教练员工资福利普遍偏低,加上工作压力大,直接影响着教练员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通过调查显示,我区9市的武术教练员5.8%认为工资待遇较好,87.6%的教练员认为待遇较差,6.6%的教练员认为待遇很差。越来越多有经验有水平的优秀教练员离开教练岗位,转岗转行或跳槽到经济发达地区执教,使许多体校行管人员与教练员比例严重失调。

随着竞技武术新规则的使用,体育科学理论更新速度加快,武术训练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和理念进行训练。但参赛的教练员普遍反映,虽然认识到自身知识更新的重要性,但国家对基层教练员的培训不系统,不重视,屈指可数的培训以短期、大课为主,流于形式,加上教练员理论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更新缓慢、训练水平停滞不前,制约了教练员队伍的发展。

3.3 学训矛盾尖锐问题

运动员要想取得一定的运动成绩,就必须有时间的积累。然而,在中考、高考的影响下,广大学生在学习负担十分繁重的情况下还必须兼顾训练,必然产生学习和训练的尖锐矛盾,加上“重文轻体”观念在学校和家长心中根深蒂固,训练要无条件为学习让路,不但严重影响了训练质量,也阻碍了学生在竞技武术领域成为高层次的优秀人才。

随着学生升学压力剧增,体育特长加分难度增大,很多家长考虑到子女运动能力有限,无法获得特长加分,被迫放弃武术领域的发展一心学习。

3.4 家长教育观念偏差问题

青少年竞技武术的训练时间长、淘汰率高、成才率低、出路困难等诸多因素使得越来越多家长对竞技体育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具体可以表现在:体育寿命短,不敢拿子女青春作赌注;担心子女受到伤病的困扰;对中国竞技体育不断暴露的弊病和新闻媒体揭露的种种负面新闻产生厌弃心态。

此外,大多数家长抱着传统保守的教育观念,把自己摆在权威角色,一旦自己的期望与子女的个性、兴趣发生冲突,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把子女引向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稳妥轨道”,对子女从事竞技体育的选择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4 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与中小学联合建设“武术后备人才基地”

中小学校是少儿人口相对集中的场所,也是容易埋没人才的地方。体育部门必须打破封闭,主动与教育局、中小学沟通合作,联合建设一批“武术后备人才基地”,将武术后备人才培养方向与教育系统进行对接。体育部门优先给重视、积极开展武术活动的学校提供经费、器材和技术支持;教育部门在政策上给予照顾,制定出武术成绩优异学生升学的加分奖励办法,对发现优秀后备人才的体育教师给予奖励;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则在平时的教学时间对课上的少年儿童进行观察和引导,建立后备人才数据库,并及时通知体校教练到校甄选。三者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不仅能引导中小学生热爱传统国粹,丰富学校体育教育内涵,也解决了选拔后备人才范围狭小,无人响应的窘境。

4.2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战略

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是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且一刻都不能松懈。经调查,我区基层教练员进修培训机会少,易造成训练手段和方法老化,影响到后备人才培养新思路的拓展。因此,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教练员进修培训机制势在必行。结合广西各市的实际情况,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是较合理的选择,一是定期分批选拔基层教练员到我区专业队、外省专业队及体育院校学习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理论知识;二是定期将各市教练员集中起来,请高水平高层次的教练员、科研人员来培训授课。只有加大针对性岗位培训力度,才能全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

4.3 深化体教结合,促进学训协调发展

“体教结合”能较好地解决学训矛盾,使青少年武术运动员成为既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又有一定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人才。在深化体教结合工作中,体育和教育部门应坚持学训并重的育人理念,有效促进学训协调发展。一则可以由市、县的体育、教育两大部门沟通合作,完善长效联动机制,形成系统的学训体系,解决运动员的选材、文化学习的后顾之忧;二则可以加强体校与高校、民办学校、职校的衔接,不仅能为学生的升学创造好条件,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支持,还会消除社会、学校和家长对竞技体育的误解,确保后备人才的健康发展。

4.4 打消家长顾虑,转变教育观念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大部分家长认为体育与学习之间存在先天性矛盾,基本上不可调和,有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造成武术后备人才缺乏。但事实上,家长的种种顾虑完全有可能得到解决:一是学校可采取学习监督机制,体校教练员与班主任及时沟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一旦下降,便及时采取停训,联系任课老师为其补课,待学习成绩恢复后再继续训练;二是体校与学校可为参训学生购买保险,防止意外伤病无保障;三是学校可推荐运动水平高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到上级好学校继续读书。因此,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家长不必墨守成规,要敢于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5 结语

广西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现状不容乐观,后备人才培养则是困难与希望同在。为尽快改变人才缺乏现状,应积极拓展中小学选材空间;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主管部门还应统筹把握全局,将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建设,广西竞技武术的发展才有后劲。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现场观察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参加广西第十二届运动会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及体育局官员进行访谈,调查广西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指出影响后备人才发展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广西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发展对策,区运会

参考文献

[1]赵桂银,王正欧.体育人才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杨再淮,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

谈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 篇11

一、教练员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训练中起主导作用。教练员的技术水平、文化素质、执教年限与后备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练员的素质、教学及训练水平,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提高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年龄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练员能够很好的带领运动队参加比赛。散打运动开展以来已经有30多年了。年限越长,执教经验就越丰富。执教年限的长短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名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可以丰富教练员的带队经验。

教练员文化水平的高低对散打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现代散打训练中教练员应该结合体育理论知识去指导训练,不应偏重经验训练。因此一名优秀的教练员是技术和理论的最佳结合。在现代散打运动中,教练员的基本技术是必备的,这是作为教练员的基本条件,还必须学习体育理论和其他知识,更好地指导训练,促进散打后备人才的培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练员,这样才符合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

科学研究是一名教练员必须具备的条件。教练员必须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随着散打运动的开展,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对教练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练员只凭以往经验来提高运动成绩而没有理论知识做支持,对运动员的培养显得有些不足,因此,教练员必须结合散打理论和其他的知识来分析训练中的不足,以弥补训练中的缺陷,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走出一条科研与训练相结合的道路。

二、训练情况

运动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培养散打运动员的核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使运动员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以取得最大的训练效益。

训练时间是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重要保证,没有一定的训练时间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每天训练不能少于三小时,每周训练次数在10次以上,这就有效地保证了散打运动员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为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创造了条件。运动实践表明不进行长时间的系统训练,运动员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到效果。

训练计划的制定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散打训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训练计划的制定使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目标更加明确,具有方向感,没有训练计划散打训练就显得非常盲目,没有目的性。训练计划是训练目标的具体化,是对训练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主要手段和工具。训练计划包括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大周期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后备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多年训练计划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总体规划,制定多年训练计划时,要求教练员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要从总体上、宏观地规划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已表明,不经过多年系统的科学训练,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因此,必须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合理的和整体的规划。

三、运动员选材

运动选材就是依据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挑选优秀苗子的过程。选材是培养运动员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性的因素,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选材的好坏对散打的整个培养过程起到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散打运动员的选材制约着运动成绩。选材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散打训练的成败。“选材的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随着竞技体育的竞争日益激烈,经验选材在现代散打运动中的比重减小,科学选材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选材是散打竞技运动发展的需要,科学选材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客观测定人体的某些数据和指标,以此来预测其未来的竞技能力,科学选材内容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专项素质。随着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发展,优秀运动员还必须依靠各种科研人员的配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为科学训练提供服务。

四、心理训练

乐山铁通建立后备人才库 篇12

本刊讯为强化中层管理, 有效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引导员工积极上进, 近日, 乐山铁通本着“量才所用, 不拘一格”的原则, 建立起分公司后备人才库。

该项工作通过自荐、推荐、考评、选拨等步骤把员工公认、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储备入库, 逐步形成广纳群贤、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并通过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为乐山分公司造就出发展有思路、工作有谋略、创新有魄力的优秀人才。

上一篇:上海现代物流产业下一篇:引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