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使用

2024-09-23

商标使用(精选12篇)

商标使用 篇1

一、商标使用的概念及功能

商标的使用是商标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我国2002年《商标法实施条例》第3条规定, 所谓商标的使用, 包括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 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该定义以列举的方式对商标使用的具体情形进行了说明。我国2013年新修订的《商标法》 (以下简称“新《商标法》”) 在前述基础上对商标的使用的内涵作出了更加明确的界定, 即新《商标法》第48条从商标的基本功能出发, 明确规定了商标的使用是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 进一步强调了商标在商业活动中的功能和意义。因此, 商标法意义上商标的使用可以界定为商标所有人或使用人在相关商业活动中, 以标识商品或服务来源为目的而在有关载体 (如商品的包装、容器、交易文书、广告等) 上使用商标的行为。

使用是商标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从商标的基本功能上看, 商标的使用最主要的目的是标识某一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来源, 以防止相关公众在消费过程中产生误认或混淆, 既保护了生产、经营者的商业利益, 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尽管存在多种方式可以将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的来源区别开来, 例如, 直接以文字说明的方式在有关载体上对商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者或提供者进行披露, 以表明商品或服务的具体来源, 但商标作为一种商业上的标记, 它更容易被相关公众所感知和接触, 也更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随着商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 商标在使用中除了可以发挥其标识或区别功能外, 还可以发挥广告宣传和凝聚商誉的功能。

二、商标使用的一般特征

商标法意义上商标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内涵, 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商标在具体使用中的一般特征主要有:

1. 商标的使用主要发生在相关商业活动中。

商标的产生和使用, 与商业活动的兴起和繁荣具有密切联系。一般而言, 商标的使用主要是指商标在相关商业活动 (如商品的销售、广告宣传、展览等) 中的使用, 因为在商业活动中进行使用, 商标才最有可能向公众消费者展示其与某一特定商品或服务的对应关系, 才最有可能充分发挥其标识或区别功能以及广告宣传和凝聚商誉的功能;相反, 如果是在非商业活动中使用, 生产、经营者难以借助于商标向公众消费者传递与商品或服务有关的信息, 在此情形下, 商标的功能自然也难以发挥。

2. 商标的使用一般须借助于相应载体。

一般来说, 商标的使用载体包括商品本身、商品的包装或容器、与商品有关的交易文书或广告等。值得关注的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商标在网络环境下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 尽管这些变化影响着人们对商标使用的定义和认识, 但互联网作为商标使用的重要载体应当予以认可。我国台湾地区2011年修正后的“商标法”第5条在对“商标之使用”进行定义时, 明确规定了商标的使用载体也包括数位影音、电子媒体、网路或其他媒介物。 (1) 相对于传统使用方式, 商标在网络环境下的使用问题更加复杂, 诸多新问题值得持续关注和研究。

3. 商标的使用应以标识商品或服务来源为目的。

在商标的多种功能中, 标识或区别功能是商标的基本功能, 只有在商标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商标的其他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实践中, 如果商标的使用不能发挥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功能, 则该使用不宜认定为商标法意义上商标的使用。

三、商标使用的基本要求

商标的使用只有在符合相关要求的情况下, 才能构成商标法意义上商标的使用。一般来说, 商标的使用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合法使用。

所谓合法使用, 是指商标的使用不得违反商标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有观点指出, “任何权利的获得都必须基于合法行为, 非法行为无法获得法律上的肯定性后果, 所以即便这种对标记的使用行为确实起到了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作用, 也因其欠缺合法性使得使用人无法主张在先权。” (2) 例如, 尽管现实社会中存在大量未注册商标, 且在通常情况下使用未注册商标并不为法律所禁止, 但根据我国新《商标法》第6条规定, 如果是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上使用商标, 则该商标必须申请商标注册, 并只有在该商标获得核准注册后才能在市场销售有关商品。

2. 实质使用。

实质使用要求商标必须与某一具体的商品或服务联系起来, 并在使用过程中能真正起到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作用。如果相关公众能在有关载体上长期看到某一商标, 而在市场上却接触不到与之对应的具体的商品或服务时, 则该商标的使用就可能不符合实质使用的要求。在美国, 规定商标注册与保护的联邦制定法是1946年的《兰哈姆法》 (Lanham Act) 。商标获得联邦保护的条件是: (1) 具有显著性; (2) 与市场上实际销售的某一产品相联系; (3) 已在联邦专利与商标局[U.S.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注册。 (3) 其中第 (2) 项条件即体现了商标实质使用的要求。

3. 善意使用。

善意在民法中仅指主观善意。 (4) 在对商标使用行为进行法律评价时, 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商标使用人的主观状态, 即该使用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在商标法领域, 商标使用人以不正当竞争为目的而进行的商标使用行为, 或是恶意抢注他人已在先使用商标的行为, 均为法律所禁止。我国新《商标法》第15条第2款对恶意抢注普通未注册商标以及第32条对恶意抢注有一定影响未注册商标的禁止性规定, 都体现了法律对恶意行为的否定性评价;而如果他人善意地注册了某一商标, 且该商标与已经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未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 法律并不完全禁止善意使用人对商标的继续使用, 如符合新《商标法》第59条第3款规定的相关要件, 则善意使用人享有商标先用权, 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该善意使用人在原使用范围内继续使用其商标。对商标的使用应是善意使用, 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应有之义。

4. 连续使用。

在我国法上申请商标注册并不以商标已实际投入使用或意图使用为前提, 所以, 对拟申请注册的商标并无连续使用的要求。例如, 商标注册人申请商标注册前, 某一商标从来没有被使用过———自然也不存在连续使用, 这一事实并不构成阻碍该商标获得核准注册的事由。但如果某一商标已经获得核准注册, 为维持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有效存续, 法律则会对该注册商标在连续使用方面提出一定要求。根据我国新《商标法》第49条第2款规定, 注册商标没有正当理由连续三年不使用的,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商标局申请撤销该注册商标。因为注册商标不投入使用或无正当理由长期不使用无疑会影响正常的商标秩序, 这种状态的持续存在也是对商标资源的一种浪费。王迁教授认为, “为维持商标注册所需要的‘使用’应当是真实的、善意的和具有一定商业规模的使用, 仅仅为了应付使用的义务而进行的象征性使用不能满足法律的要求。” (5)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条规定:“没有实际使用注册商标, 仅有转让或许可行为, 或者仅有商标注册信息的公布或者对其注册商标享有专有权的声明等的, 不宜认定为商标使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商标的使用状况直接影响着某一商标能否获得法律保护以及获得保护的方式和力度。我国新《商标法》对商标的使用的定义, 为认定商标使用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也为进一步研究商标使用中的新问题提供了论证基础。

摘要:商标的使用是商标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商标法意义上商标的使用是指商标所有人或使用人在相关商业活动中, 以标识商品或服务来源为目的而在有关载体上使用商标的行为。实践中, 应结合商标使用中的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商标的使用的研究。

关键词:商标法,商标,使用

注释

11 我国台湾地区2011年修正后的“商标法”第5条规定:“商标之使用, 指为行销之目的, 而有下列情形之一, 并足以使相关消费者认识其为商标:一、将商标用于商品或其包装容器。二、持有、陈列、贩卖、输出或输入前款之商品。三、将商标用于与提供服务有关之物品。四、将商标用于与商品或服务有关之商业文书或广告。前项各款情形, 以数位影音、电子媒体、网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为之者, 亦同。”

22 李阁霞.论商标与商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88.

33 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 (缩印版) [K].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351.

44 甄增水, 刘志远.民法中的善意[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35.

55 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404.

商标使用 篇2

商标法关于商标使用的规定(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第六条 国家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申请商标注册,未经核准注册的,不得在市场销售。

第十条 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

(二)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相同或者近似的,但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

(三)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徽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组织同意或者不易误导公众的除外;

(四)与表明实施控制、予以保证的官方标志、检验印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授权的除外;

(五)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

(六)带有民族歧视性的;

(七)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

(八)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

第四十四条 使用注册商标,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商标局责令 1

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注册商标:

(一)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

(二)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注册人名义、地址或者其他注册事项的;

(三)自行转让注册商标的;

(四)连续三年停止使用的。

第四十五条 使用注册商标,其商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不同情况,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予以通报或者处以罚款,或者由商标局撤销其注册商标。

第四十六条 注册商标被撤销的或者期满不再续展的,自撤销或者注销之日起一年内,商标局对与该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注册申请,不予核准。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法第六条规定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申请注册,可以并处罚款。

第四十八条 使用未注册商标,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制止,限期改正,并可以予以通报或者处以罚款:

(一)冒充注册商标的;

(二)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的;

(三)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

第四十九条 对商标局撤销注册商标的决定,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由商标评审委员会做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当事人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十条 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做出的罚款决定,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

第三十七条 使用注册商标,可以在商品、商品包装、说明书或者其他附着物上标明“注册商标”或者注册标记。

论商标合理使用制度 篇3

【关键词】 商标合理使用;叙述性合理使用;指示性合理使用

商标权人往往把自己的注册商标专用权理解为绝对的私权,商标的目的在于区分不同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服务的提供者,当商标的使用仅旨在表明真实情况而非造成消费者混淆的情况下,不应被禁止。目前,对商标权进行限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商标立法的发展趋势,我国现行商标法并没有明确合理使用的规定,这不仅与国际立法趋势不相符,也使得我国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难以解决。商标权利扩张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商标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矛盾的加剧,面对此种局面,重新审视和完善我国商标权利限制制度,增加对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相关规定,已成为我国目前商标法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商标合理使用的理论基础

回顾商标权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商标权的保护最早是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并不是为保护商标权人的私人利益而设计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法律对商标权的保护日益增强,出现了对商标权的过度保护,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不会导致消费者混淆的情形下,将商标权排他性范围扩大至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上,即赋予商标所有人禁止他人在非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权利。此种保护实际上并非对商标权的保护,而是赋予商标权人一种垄断“符号”的权利,将商标权不适当地扩张为“符号权”。

商标法既充分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也要防止商标权人滥用商标权利构成不公平的垄断。“商标法从来不意味着仅仅授予单个的商标权人以财产权。相反,商标保护需要在商标所有者利益、竞争者的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实现精妙的平衡”。商标权限制,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商标权人的权利与他人的正当权利或公众利益产生冲突,法律为了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协调权利人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对商标权人的专有权利及其法律保护做出的必要限制。为了维护公共利益,防止商标权人滥用权利,使私权与公共利益达到一种“平衡”,在保护私权的同时也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这也正是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的理论基础。商标权的限制包括商标权利取得的限制和商标权利行使的限制,商标合理使用正是作为商标权利行使限制的关键一环存在。

二、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一)商标合理使用的概念厘定

商标合理使用主要出现在外国的立法文件的叙述中,在理论上没有清晰统一的定义。Trips协议第17条对商标合理使用作了原则性规定:成员可规定商标权的有限例外,诸如对说明性词汇的合理使用之类,只要这种例外顾及了商标权人及第三方的合法利益。商标的合理使用包含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商标合理使用是依据法律规定,善意第三人无偿使用他人注册商标,不必征得商标权人同意,无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合法行为,该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它包括商业性的使用和非商业性的使用。狭义的商标合理使用仅指商业性的合理使用,它是指在综合考虑商标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他人不经商标权人许可,可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善意地、正当地使用其商标。

对于商标的合理使用,有学者持有异议,认为它是一个伪概念。所谓商标合理使用,实际上是指非商标意义上的使用,使用的对象根本不是商标,而是一个与商标长得相同的符号而已。若使用的对象真的是他人的商标,无论如何也不能合理。此观点值得商榷,其割裂了商标与商标权之间的联系,混淆了商标与商标符号之间的区别。商标必然是符号,但符号并不天然是商标,商标是将符号作为识别来源的标记用于商品或者服务之上的结果。商标法并不保护符号本身,商标法对商标的保护“以保护消费者免于混淆为基础,非防止商标本身被复制或不可能引起混淆、错误、诈欺的使用”,商标权“保护之客体并非文字、图形、记号或其结合本身等有形之物体,而是商标与商品间在思想上之关联性”。

(二)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合理使用往往成为案件的争执点,被告通常执此理由来主张免责,而究竟为合理使用抑或商标侵权则为法官的主观意志所左右,无法达到合理使用为平衡和保护双方利益而设立的初衷。确定合理使用的一般判断标准,有利于使法院判决趋于客观,最终使得商标立法日臻完善。在认定是否属商标合理使用案时,应考虑以下标准:

1.行为方式——并非作为商标使用。“并非作为商标使用”指使用者不得将别人已经注册的商标作为自己的商标并在商品上使用,其所对商标使用仅仅是为了对自己的商品进行描述或者说明,尤其是对其产品的质量、材料和来源等内容的说明,在主观上无作为商标使用的意图。商标合理使用的目的是叙述一些情况,对消费者进行一定指导。为实现对商品名称、种类、质量、数量、用途、地理来源及商品或服务的其他特征的表示,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词,并使用在相同或相近的商品或服务上时,不应视为侵权行为,第三人可以正当使用与注册商标文字、图形相同或近似的文字、图形。

2.主观标准——善意。商标合理使用要求使用人主观上应为善意,即这种使用出于正常需要。对于善意的认定,商标法与民法上的理解不同。民法上的“善意”一般是以知情或不知情作为判断依据,但在商标法上所谓的“善意”、“恶意”是指是否有不正当竞争的意思。防止利用合理使用的名义,故意突出与他人的商标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发生市场混淆,使消费者误认为是注册商标的商品或者认为与注册合同商标有某种联系。当然,对使用者主观是否为善意的判断非常困难,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具体情况,在诉讼中应该从以下标准加以考察:

第一,以使用该叙述性文字时是否刻意强调该文字的显著性作为判断标准。使用该叙述性文字的方式是推测使用人主观意图的重要标准。如果使用人将他人的注册商标置于该商品的显著位置、进行艺术加工等以求引人注意,而将自己的注册商标置于不明显之处,很容易推断使用人有误导消费者混淆商品来源的主观意图,不应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

第二,以是否同时标有自己的商标作为判断标准。如果使用人在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图形作为自己商品的说明的同时也标有自己的商品,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商品说明来使用,缺乏或者没有不正当竞争或搭便车的企图,这种使用一般不会导致对商品来源的误认,可属于合理使用。

3.客观效果——不会造成混淆。商标侵权是指未经许可而使用与他人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有可能造成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来源产生混淆。判定侵权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混淆可能性”,合理使用的目的是在限制商标权人的排他权,即权利人应该允许他人以不损害其利益的方式使用其注册商标以叙述或说明某项产品,从效果上看,这种使用不会造成混淆或误认,不妨害商标权人的商标专用权。

三、商标合理使用的类型化研究

(一)叙述性合理使用

叙述性合理使用的目的在于保护竞争者对自身产品进行描述的自由,赋予竞争者对自身产品进行描述的权利。商家除标示自己的商标以使消费者便于识别外,还会尽力叙述其商品或服务,对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产地、形状或者生产者的名称或姓名及其他特点予以说明,使消费者明了商品的特性、使用方法等,以期增加他们的购买欲望。在美国Playboy Enterprises Inc. v. Wells案件中,法官即表达了叙述性商标合理使用的概念:“商标所有权人不能阻止他人对其产品特征的正确描述,不能把商标用于一般性描述的权利视为其独占”。

叙述性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一是善意地使用自己的名称或地址;二是善意地说明商品或服务的特性或属性,说明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用途、地理来源、种类、价值及提供日期。事实上,当某一商标的构成成分涉及了描述性的术语或姓氏时,该商标本身就具有了双重含义:作为商标的含义和原有的叙述性含义或姓氏含义。商标法仅仅保护该标记所具有的“第二含义”,即指示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含义,其双重含义的特征决定了该类术语的非垄断性,其他人应享有“合理使用”有关叙述性商标的自由,包括叙述自己的产品、服务或地理来源,或者指明产品生产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关于保护服务商标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条提出了服务商标的正常使用不构成商标侵权:“他人正常使用服务行业惯用的标志,以及以正常方式使用商号(字号)、姓名、地名服务场所名称,表示服务特点,对服务事项进行说明等不构成侵犯服务商标专用权行为,但具有明显不正当竞争意图的除外。”

(二)指示性合理使用

指示性合理使用,美国法上称之为连带使用,是为了客观说明商品或者服务的特点、用途等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它适用于只有运用某个商标才能对某一特定事物或服务进行恰当描述这一情形,一般应满足下述三个条件:第一,如果不使用某商标,那么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就无法被描述;第二,使用该商标对于特定的产品或服务的做出是合理的、必须的;第三,使用该商标不得使消费者误认为该使用由商标人发起或者得到其支持。

在连带使用中,尽管使用者合法使用他人的商标标示商标权人的商品,但其行为已经不同于商标权人使用自己的商标,如连带使用人已经使商品的包装、形状甚至性质等发生了改变,必须遵守如实告知的规则,这是连带使用合法性的前提。根据国家工商局在《关于禁止擅自将他人注册商标用作专卖店(专修店)企业名称及营业招牌的通知》规定,若汽车零部件销售店和汽车维修商为了说明自己提供对哪些车型的汽车部件销售和维修,可在店外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属商标的连带使用,不构成侵权;但如果使用“特约维修点”、“指定专营店”等字眼,容易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来源产生误认二者存在某种关联关系,就超出了连带使用的限度。

商标合理使用制度是利益平衡理论在商标法领域的体现,在保护公共利益,避免权利滥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商标的合理使用案件在我国己经出现,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此的明确规定,对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使用方式等都一般见诸于学者的笔端,不能成为实务的依据。我国应尽快将现有零散规定集中起来,构建以合理使用为中心的商标权利限制体系,完善商标立法。

参考文献

[1]崔立红.商标权利益选择的合理性评价[J].法学论坛.2002(6):51~55

[2]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李琛.名教与商标保护[J].电子知识产权.2005(5)

[5]郑中人.商标本质的探讨[EB/OL] .2003-04-16.

http://www.civillaw.com.cn/twcivillaw/research/yj09-2.asp

[6]王艳丽.论商标权的限制[J].当代法学.2002(2):89~92

[7]邱进前.美国商标合理使用原则的最新发展:The Beach Boy一案评议[J].电子知识产权.2005(5):51~54.

浅谈商标合理使用制度 篇4

(一) 商标合理使用的概念

商标法赋予了商标权人排除他人妨害其商标权的权利, 但是这种排他的权利并非漫无边际, 其仅限于禁止他人将该商标用于标识其他商品的来源, 除此以外, 对于其他方式的使用则不能干涉。商标合理使用指在顾及商标所有人及第三方合法利益的情况下, 善意地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相类似的标记, 没有引起混淆或误认, 不构成对商标权的侵犯。在这些条件下, 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商标权人的权利标的, 既不必征得商标权人的许可, 也不必支付任何对价, 商标权人不能以商标专用权为由排除他人的这种使用。

(二) 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理论基础

商标的功能在于为商品标明来源, 证明该商品为商标权人所生产, 但我们并不该因此而绝对排斥其他人对商标的使用。知识是人类共有的财富, 商标作为知识产品, 是商标权人利用社会现有文化加以创新的产物, 兼有个人创造性和社会性。若将商标权视为权利人的绝对财富, 不仅会使知识产品的产生过程发生扭曲, 而且将使社会公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 在保护商标权人的专有权利时, 需要对权利人的私权和社会的公益进行平衡, 这既是民法精神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也是人权思想与公共利益原则相结合的反映。商标权所强调的利益衡平是跟一定形式的权利限制及权利利用制度相联系的。基于对公共利益和基本人权的尊重, 在一定的条件下应对知识产权进行必要的限制, 以保证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合理使用。

二、商标合理使用的特点

(一) 构成商标的合理使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1.主观条件

商标使用人对于其使用行为应当出于善意。“善意”的意思是不知道该商标己被他人注册而使用或虽然知道该商标己被他人注册但并未怀着恶意竞争或损害商标权人利益的主观目而使用。

2.客观条件

对商标的使用方式应当合理、恰当。一, 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目的只能是为自己所提供的商品做出说明, 且这种使用是必要的, 若不使用该商标就无法全面、客观、充分地描述自己的商品;二, 从使用的客观效果而言, 该使用不能损害商标权人的利益, 若导致了消费者对相关商品产生了混淆或误认则构成对商标的侵权。除此之外, 使用后若因该使用行为而对商标产生了淡化或玷污的不利影响, 也构成对商标的侵权。

(二) 商标的合理使用并非是对商标权人核心权利的损害

对商标的合理使用行为只是在法律规定的特殊的、有限的范围内才受到保护。任何权利都是有限制的, 商标权如此, “合理使用”的权利同样包括在内。法律规定了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只是将一部分特殊、例外的情形划出了商标权的保护范围, 但这并不意味着商标权人本身所享有的核心权利被削弱了。商标权人仍然可以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在相同的或相似的商品上使用与权利人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同的商标。若他人己经在使用过程中对权利人的商标造成了混淆、淡化、玷污﹑等不利后果, 商标权人便可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 商标合理使用是非商标所有权人对他人商标的一种无偿使用

商标合理使用的主体是商标权人以外的人。

三、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一) 以除了使用他人商标或与该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图形、标记以外, 是否还加以注明了其他说明性文字用来表明它的“说明性质”为判断标准

在很多情况下, 商家为了全面、客观、简捷地向消费者描述本商品的质量、原料、功能、用途、重量等特点, 不得不使用他人的商标。但若商家在该商标前后加以注明“主要原料”、“功能”、“操作指南”等叙述说明性词语, 就能将其混淆的可能性减小。比如一个为苹果 (APPLE) 笔记本电脑生产配套电池的商家在其产品的显著位置标记“FOR APPLE”的字样, 因为有了字符“FOR”的存在, 区分度被显著提高, 很难导致消费者对该电池来源的混淆, 所以这一行为属于对苹果商标的合理使用。

(二) 以是否同时标记自己的商标作为判断标准

若使用人在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文字、图形来对自己的商品进行说明的同时也标记了自己的商标, 那么就可以推定使用人是将商标权人的商标作为对自己商品进行说明的工具来使用, 并没有不正当竞争的企图, 这应当算做合理使用。

(三) 以使用者加注说明性文字时是否刻意强调该文字的显著性作为判断标准

若使用者将商标权人的注册商标、自己的商标、附加的说明性文字一同标记在自己商品上, 但仅将商标权人的注册商标放在显著的位置, 或以放大字体、亮色、进行艺术加工等其他方式对其进行特殊的处理, 而将自己的注册商标、说明性文字标置于不明显之处。这就在客观上很容易使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混淆, 所以其不属于对商标合理使用的范畴。例如为NIKON相机生产配套电池的厂家在电池的显著位置标注“FOR NIKON”的字样时刻意突出“NIKON”的字符而把自己的商标置于不起眼处, 或将字符“FOR”缩小, 那客观上就很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该电池也是“NIKON”品牌的误解, 所以这种行为肯定不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

(四) 以行业协会的意见或商业惯例作为判断标准

例如在一些录音带、CD上, 经常将音乐主题或主打歌曲标记于商品正面的显著位置, 而将制作、引进、发行商品的公司及其商标置于商品的背面或侧面, 以较小的字体进行标示。这种做法这是唱片业界的商业习惯, 因而应属合理使用。

(五) 以使用行为是否可能对商标的声誉造成影响、使商标权人的利益受损作为判断标准

商标使用许可协议 篇5

商标使用许可方:(甲方)

商标使用被许可方:(乙方)

甲、乙双方经协商,对商标权的使用达成如下协议;

一、许可使用的商标名称:

商标图样:(贴商标图样,并由许可方盖骑缝章)

商标注册号:

商标注册年限:

二、商标权拥有人的名称、地址:

三、许可使用商标的权限:

1.许可使用的商品种类:(或服务的类别及名称)

2.许可使用商标的地域:

3.商标许可使用权的性质:(作出明确选择)

(1)独占使用许可;

(2)非独占使用许可。

四、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备案:

由甲方(或乙方)办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备案手续,备案的费用由甲方(或乙方)承担。

五、商标许可使用的期限

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六、其他使用许可条件或双方商定的事项:

七、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

许可方:(章)被许可方:(章)

代表人: 代表人:

地址: 地址:

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

电话: 电话:

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

合同签订地点:

合同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备案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_________________ 厂(公司)注册的第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商标(商标注册证的影印件/复印件附后),根据《商标法》第26条规定,许可______________厂(公司)使用。经双方协议,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请予备案。

许可使用的商标:(贴商标图样,并由注册人骑缝盖章)

许可使用的商品:

许可使用期限:

具体使用许可条件,见所附的许可合同副本。

许可人 ________(章)被许可人_______________(章)

地址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商标使用授权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之规定,本公司同意将我依法登记拥有之“”注册商标(如图),依下列条件限制,授权于(被授权人)使用:

一、授权期限:

二、授权使用地点:

三、授权使用内容:

商标使用 篇6

2014年7月7日,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以下简称西湖龙井协会)在上海市徐汇区玮恺茶行(以下简称玮恺茶行)经营的店铺购买了一份礼盒茶叶,礼盒内有两个大小相同的金属茶叶罐,礼盒外部纸质包装袋、礼盒及茶叶罐中央位置均印有“西湖龙井”字样,在茶叶罐内的塑料包装上亦有斜排的“西湖龙井”字样,茶叶包装上无任何生产厂商、生产日期、生产批次等信息。西湖龙井协会认为玮恺茶行侵犯了西湖龙井协会的注册商标专用权,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玮恺茶行停止侵权并赔偿西湖龙井协会经济损失5万元。

一审中,玮恺茶行认为,西湖龙井协会的诉讼主体资格不符,不能代表茶农利益,西湖龙井协会于2011年才获得注册商标,但西湖龙井已存在千年历史,是西湖附近茶叶的通用名称,只要是西湖产地的茶叶就可以使用,并不需要申领销售标。

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2011年7月,杭州市人民政府曾批复同意由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作为主体,负责‘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和后续监管等工作,用来加强西湖龙井的保护和发展工作。2011年6月28日,西湖龙井协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了“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核定使用商品为第30类茶叶。2011年12月,商标局登载了相关使用规则,使用西湖龙井商标的商品必须同时符合商品的采摘、加工工艺等的要求,并且需要办理签订合同、申请领取准用证书、申请领取商标标识、交纳管理费等事项。

一审法院认为,西湖龙井作为我国传统名茶,其特定的品质主要由其茶叶产区的自然因素、采摘条件和制作工艺等所决定,西湖龙井协会作为涉案商标的商标权人,对于不符合产地、工艺、品质要求的商品上标注该商标的,有权禁止并追究其侵权责任。本案中,玮恺茶行印有“西湖龍井”、“西湖龙井”等字样的包装袋、礼盒、茶叶罐、包装纸等与西湖龙井协会涉案商标构成近似,易使相关公众误认,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玮恺茶行提交的证据不能证明其产品来源于“西湖龙井”的指定生产地域范围以及产品符合“西湖龙井”的品质要求,因此其在被控侵权产品上突出使用涉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行为构成对西湖龙井协会涉案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犯。法院判决玮恺茶行立即停止侵犯西湖龙井协会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并赔偿西湖龙井协会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1.8万元。

一审判决后,玮恺茶行不服,向上海知产法院提起上诉。玮恺茶行认为其销售的是散装茶叶且并未把“西湖龙井”作为商标使用来招揽客户,销售茶叶本身不构成商标侵权,西湖龙井协会故意拖延起诉致使玮恺茶行搜集证据存在困难。上海知产法院审结后,支持一审的判决结果,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杨河律师点评:

虽然玮恺茶行销售的是散装茶叶,但其在散装茶叶的包装盒上使用了“西湖龙井”及“西湖龍井”的标识,该标识均为西湖龙井协会向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并核准的注册商标,玮恺茶行销售行为构成了“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应承担侵权责任。因此,作为经营者,应规范使用商标标识,如本案例中,如果玮恺茶行销售的确是“西湖龙井”茶叶,其在向上家购买时就应该先取得相关许可证明,而非在发生纠纷后再寻找所谓的合法使用证据。

撞车后人粘车上 谷歌无人驾驶车新专利

日前,谷歌为其无人驾驶汽车注册了一项新的专利技术,当发生自动驾驶汽车冲撞行人的情况时,汽车发动机盖、前保险杠以及侧面的特殊涂层会将行人粘住,以避免受到二次伤害的可能。

在一般的交通事故中,当行人受到车辆撞击时,行人所受到的大部分伤害并不仅仅是由一次撞击引起的,而是由于撞击地面或者二次撞击等情况所引发。谷歌这项新的技术能够在碰撞后将行人粘住,以避免受到二次伤害的可能。

美国一位研究交通安全的教授表示,这种新概念能够在汽车撞行人时减少创伤。英国拉夫堡大学研究交通安全的教授莫里斯说,这种概念确实有其优点。但最终该项技术何时会量产应用,谷歌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表示。(来源:汽车之家)

苹果双层LCD屏幕专利获批 电脑显示效果会更好

日前,国外媒体曝光了一项苹果新的显示技术专利,其名为“双层高动态范围显示设备和图像的分割”。

苹果表示,传统LCD屏幕会因为漏光等问题而造成色彩显示不准,但如果通过堆叠两灰度LCD和一个彩色LCD面板的结构来进行显示,背光到达用户眼中之前要经过双层的LCD调制,因此会拥有更高的对比度。

为此,苹果开发了一套专门的图像分割算法,将画面分成正面LCD和背面LCD面板显示的两个独立图像。随后使用由目标函数布置约束界定的优化方法防止视差对亮度或清晰度的影响,同时该算法还可以防止削波伪像和光绽放,或光晕出现在前面板上。

苹果公司说,该技术可以用在小型和超大屏幕当中,产品覆盖范围从iPhone到Mac,据说能够将显示器的对比度提升到1000000:1。(来源:TechWeb )

跨界小型车 雪佛兰注册Spark Activ商标

据海外媒体透露,雪佛兰近日在北美正式注册了“Spark Activ”商标,这或许意味着,曾经在2016印度新德里车展首发的Beat Activ概念车有望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外媒预计,量产后的Best Activ概念车将成为Spark(国内称斯帕可)的衍生车型,新车将主打跨界风格。从之前发布的概念车我们可以看出,新车依然采用了两厢掀背设计,并针对外观增加了黑色跨界套件,使新车看起来多了一丝野性。

预计新车未来量产后将与概念车区别不大,并将于2017年正式发布。动力方面,新车将搭载一台1.4L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99马力。(来源:新浪汽车)

因外观设计被认定侵权 苹果公司起诉北京知识产权局

今年5月,北京知识产权局认定iPhone6和iPhone6 Plus两款手机的外观设计侵犯了佰利公司的专利权,并责令苹果公司停止销售、中复公司停止许诺销售和销售被控侵权产品。因不服这份《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书》,近日,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复电讯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

今年5月10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作出一份《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书》认为,经过比对,苹果公司的iPhone6和iPhone6 Plus两款手机与佰利公司的“手机(100C)”虽存在一系列的差别,但均属于一般消费者难以注意到的微小差异,故应当认定二者无显著区别,落入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

决定作出后,苹果公司和中复公司均表示不服,并依据《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 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依法撤销被诉决定,同时宣告被控侵权产品iPhone6、iPhone6 Plus两款手机未落入涉案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来源:中国新闻网)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论析 篇7

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商标立法都明确规定了其立法宗旨是保障生产者、经营者的商标权及消费者的利益, 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商标法》第1条就明确规定了“为了加强商标管理, 保护商标专用权, 促使生产者、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 维护商标信誉, 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经营者利益,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制定本法”这一立法宗旨。为了更好地实现此立法宗旨, 我们应该依法正确使用商标标志, 有必要了解哪些标志是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

1.《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1项规定:

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或者近似的, 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标志,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国家名称、国旗、国徽是国家的象征, 《国旗法》、《国徽法》对其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军旗则是军队的象征, 勋章是国家赋予的一种荣誉;我国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是中南海, 标志性的建筑物有人民大会堂、新华门和紫光阁等。以上述这些名称或者图形作为商标, 不仅有损于国家的尊严, 而且极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所以, 不能将其随意进入商业领域。例如, 杭州曾有企业申请“PRC”商标, 而PRC被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缩写, 因此, 该申请不能被核准。

2.《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2项规定:

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但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

这是一项国际惯例, 以体现对其他国家的尊重。1952年《巴黎公约》的海牙文本增加了这方面的规定, 即外国 (仅指成员国) 国家的国徽、国旗或其他象征国家标志不能作为商标使用。但如果某一成员国的法律允许将本国的国旗、国徽等图案作为商标使用的, 则不适用该禁例。另外, 在加入公约前已经在该国善意使用带有这些标志的商标的, 也不在禁止之列。

3.《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3项规定:

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徽记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但经该组织同意或者不易误导公众的除外。

政府间国际组织, 是主权国家通过国际条约建立的机构。一般具有独立的地位, 在国际交往中享有外交豁免等特权。例如,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原子能委员会等等。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徽记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这也是一项国际惯例。它是为了尊重这些国际组织, 体现国家之间平等互助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4项规定:

与表明实施控制、予以保证的官方标志、检验印记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但经授权的除外。

官方标志和检验印记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维护秩序的重要作用, 这些标志的使用直接受到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调整。官方标志是指国家机关使用的专门标志, 例如, 海关标志、质量认证标志等。检验印记包括进出口检验、卫生检验印记等。由于这些标志已有完整的管理体系, 若再作为商标由他人注册, 则必将会与认证标志的管理发生矛盾, 不利于维护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统一性。因此, 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官方标志和检验印记不得作为商标使用或注册。

5.《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5项规定:

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1864年的《日内瓦公约》规定“红十字”作为国际红十字会的标志。国际红十字会, 是一个自愿的国际性救护、救济团体。与其相对应的, 以“红新月”为标志的组织为“红新月会”, 它是伊斯兰教国家的志愿的、国际性的救护、救济组织。根据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 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标志和名称, 不得用于与组织目的无关的活动。我国《商标法》具体规定为: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6.《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6项规定:带有民族歧视性的标志,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对各民族的尊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 宪法规定禁止对于任何民族的歧视, 因此, 法律不准许使用或注册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商标。例如, 历史上曾用的“大汉”、“小满”、“王回回”商标, 已被禁止使用。这里的“民族”在理解时应包括外国民族和种族, 带有种族歧视的商标也在禁止之列。例如, 国家工商管理局就曾经下发文件, DARKY牌牙膏, 因为DARKY是歧视黑人的语言, 汉语为“黑鬼”, 因此, 不仅不予注册, 而且禁止将其作为商标使用。

7.《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7项规定: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标志,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 商标应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实地反映商品的特点, 而不应该利用商标夸大宣传商品的质量、原料、功用等, 借以欺骗消费者。例如, 最好牌鼠标、长寿牌葡萄酒等等, 都是被禁止使用或注册的商标。但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 实践中已有不少这方面的商标注册, 例如, “永久”牌自行车等。

8.《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8项规定: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 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商标是一种具有文化功能的知识产权。商标作为一种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 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一切法律均具有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作用, 所以与商标相关的法律自然也就不会允许商标传递违背宪法原则的信息, 避免不健康商标设计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以免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关于什么是《商标法》规定的“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文字、图形等, 则应在个案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因为社会生活非常复杂, 明确地加以列举或者制定详细的便于操作的标准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商标管理人员提高认识, 加强自身的辨别能力, 做好商标法律制度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避免出现使用违反《商标法》禁用条款规定的商标的现象。

9.《商标法》第10条第2款规定: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 不得作为商标。但是, 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

地名不得用作商标, 是国际上的惯例。因为允许一个企业将某地名作为商标, 就会使该国、该地区或者该地方的其他企业在其同类产品或者服务中不能再使用这一名称, 这样会造成不公平竞争;同时, 也容易使该商标失去区别功能, 从而给消费者识别商品或者服务设置障碍。

例如, 河南省洛阳市举行洛阳牡丹节, 某纺织厂设计了一种款式新颖的短衫, 在牡丹节期间投放市场, 销路很好, 后来很多厂家相继仿制, 对该纺织厂影响很大。为了维护工厂的利益和把握市场前景, 该厂于2002年10月10日向国家商标局提出“洛阳”牌商标的注册申请, 在其申请注册期间, 某服装厂继续生产与纺织厂样式完全相同的短衫, 并使用了“洛阳”商标 (仅文字相同, 图案、字形均不相同) 。该纺织厂即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保护其商标专有权的申请。而商标局于2002年11月11日驳回该纺织厂的商标注册申请。显然, 驳回是正确的。因为根据《商标法》第10条第2款规定,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不得作为商标。

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商标法》第10条第2款为此设定了例外情形。其中设定的一个例外情形是, 地名具有其他含义, 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所谓其他含义, 有两重意思: (1) 有的词汇有多种含义, 而地名的含义并不突出。将该地名作为商标使用, 不会使人误认为它标记的商品或者服务与有关的行政区域有什么联系, 如长寿、凤凰、和平、仙桃等等。 (2) 有的词已经多年作为商标使用, 消费者已经公认其为商标的。既然它已经起到了商标的作用, 就应该承认其具有“第二含义”, 即商标的特征。

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可以使用地名作为商标的组成部分。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从其本身的性质出发, 有时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地名作为商标的组成部分, 例如, 用以证明产品原产地的证明商标, 必然涉及原产地的地名。

《商标法》第10条第2款设定的另外一个例外情形是, 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所谓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 是指在1988年《商标法实施细则》明令禁止以前已经获得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 继续有效。

现实中, 已经有不少商品以地名作为商标, 并且已经被核准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 不乏其数, 如, “青岛”牌啤酒、“北京”牌电视机等等。当然, 一些虚拟的地名则不受限制, 如伊甸园、花果山等。

摘要:商标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法律之一, 不仅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使用商标应当遵守的准则, 而且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正常市场竞争的法律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商标法》的立法宗旨, 我们有必要了解哪些标志是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 从而依法正确使用商标标志。

关键词:商标法,商标,商标使用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郑思成.知识产权论 (修订本)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商标使用 篇8

【案例】“梦美”是青青服装公司的注册商标,专门用于其生产的系列服装上。笑笑鞋帽厂是一家生产、销售鞋帽的工厂,效益一直不是很好,为借用青青服装公司的名气打开销路,该厂将自己生产的鞋帽全部更名为“梦美”牌,投入市场后,许多人误认为是青青服装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在笑笑鞋帽厂看来,商标专用权是以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而青青服装公司不生产、销售任何鞋帽,且服装、鞋帽并非同一品种的商品,故他们没有侵犯青青服装公司的商标权。

【评析】《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0条规定,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属于侵犯商标权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类似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等方面相同,或者相关公众一般认为其存在特定联系、容易造成混淆的商品。认定商品是否类似,应当以相关公众对商品或者服务的一般认识综合判断。本案中,一方面,由于服装、鞋帽之间在用途、功能上密切相关,属相关联的产品,二者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上具有重合性。鞋帽投入市场后,已经使许多人误认为是青青服装公司推出的新产品,表明消费者已经认为两者存在特定联系。另一方面,《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是将服装、鞋帽放在同一大类上。因此笑笑鞋帽厂已经侵犯了青青服装公司的商标权。

商标使用 篇9

笔者所服务的企业是武钢集团下属厂家 (以A公司代称) , 该企业拥有某注册商标, 并已使用多年, 由于企业的产品质量过硬, 商标本身蕴意深远, 加上武钢品牌的光环效应, 该商标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日前, 该企业与一家私营企业 (以B公司代称) 正在协商商标使用许可事宜, B公司打算用每年300万元购买其商标许可使用权, A企业对B公司仍处于企业考察评估阶段。

在此, 仅从学术探讨的角度对此项商标使用许可交易中存在的风险试做分析, 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 存在的风险分析

1.1 企业商标许可管理制度不详尽, 商标许可缺乏可靠指导

查阅企业商标管理制度, 针对商标许可使用, 文件第二十四条有规定:“……通过谈判协商许可他人使用本企业的注册商标 (贴牌使用) , 合同中必须有严格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保障, 以及商标使用的最低数量限度要求, 商标收益等。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应当报国家商标局备案。”除此之外, 文件中对于商标许可使用方面并无详细规定, 企业是初次许可商标给别的企业使用, 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指导。

1.2 对方产品质量控制薄弱, 对许可商标造成损害的风险大

近期甲方已派专人赴B公司进行考察, 得知B公司的生产工艺与A公司的生产工艺不相同, B公司的生产工艺对于该类钢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难以保证, 并不适于大批量工业生产, 产品标准中也未推荐此种生产工艺。因此, B公司的产品质量方面很难说有稳定保障, 一旦出现产品质量事故, 对A公司的商标品牌造成的损害会很大。

据赴B公司考察人员介绍, B公司负责人口头表态, 承诺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使用A公司的商标, 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保证没有“漏网之鱼”。万一B公司产品在使用A公司商标时出现质量事故, 对A公司辛辛苦苦培育出的商标信誉会造成重大创伤, 知名度越大, 受损越重, 甚至连武钢品牌也会“躺着中枪”。

一方面, 在钢铁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困难时期, 企业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另一方面, 对方的产品存在的质量隐患无法避免。这一“烫手山芋”接还是不接, 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一个难题。

1.3 对方提出的许可使用费, 企业方无有效手段评估其合理性

商标许可使用费常见的有这样几种计算方法: (1) 根据产品售价的百分比计算, 通常为1%~5%; (2) 根据产品利润率计算; (3) 根据双方协商确定的一定数额计算。

常见的影响许可费用的主要因素有: (1) 商标的知名度; (2) 商标的许可使用方式; (3) 商标许可的时间、地域、商品范围; (4) 行业利润、前景等。

B公司提出的许可使用费360万元/年是否符合A公司商标品牌的实际价值, 有待商讨。据悉B公司产品年产量达140万吨, 若使用A公司商标, 按每吨售价增加50元保守计算, 每年增加效益可达7000万元。在此项交易中, A公司获得300万元/年的许可使用费, 与此同时, 需承担对方质量隐患对企业品牌乃至武钢信誉造成损失的巨大风险, 一旦出现质量事故, 会造成覆水难收的局面, 可谓得不偿失。

1.4 未考虑被许可方的企业性质而制订相应防范措施

被许可方是一家私营企业, 不太友好地说, 很多私营企业以盈利作为首要目的, 销售额是越高越好, 成本也是越低越好, 有时候为了获取利润, 甚至可能会不惜牺牲产品质量、客户权益等。据悉, 此公司近年曾因产品质量不合格登上过中国质量网黑榜。在本项交易中, 被许可方使用的是A公司的商标, 出现质量问题时损害的是A公司的商誉, 若A公司不对B公司许可使用的行为做详尽严格的要求, 当B公司实施一些不符合正当交易原则的“擦边球”行为时, A公司会措手不及, 根本无法迅速找到合理正当手段及时制止。

1.5 未考虑商标价值增值的影响

A公司近年已投资巨额对企业商标进行宣传, 随着宣传的深入使该商标逐渐广为人知, 商标价值必定水涨船高。双方协议中欠缺对商标增值方面的考虑, 若双方签订长期协议, 则必定对A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风险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风险对策:

(1) 企业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建立, 并实行有效的合同管理手段。

从此项交易谈判的过程来看, 反映出企业管理制度上的缺失。企业缺少许可使用的管理、监督机制, 缺少许可使用整体布局和策略合理安排许可地域和范围, 缺少对应采取的商品质量监控手段和措施的相应策划, 就容易使企业在知识产权交易时处于被动地位, 合同签订时无矩可循, 缺乏科学方法指导, 被许可方在合同期间采取不符合公平公正交易原则的“擦边球”行为时得不到合理规避和制止, 从而增加企业商标品牌信誉受损的风险。因此, 企业应从现在起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与布局, 使企业无形资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2) 企业应重视对被许可方的质量监控, 并要求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

在注册商标许可中, 存在被许可方商品的质量保证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 许可人负有监督被许可人商品质量的法定义务, 而被许可人则负有保证所使用许可商标的商品质量的义务。这不仅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有关, 更与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相关, 严重时甚至会对人身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因此, 无论被许可方本身的质量保证如何, 许可方均应对其产品质量制订严格有效的监控措施, 确保对许可商标造成损害的风险降至最低。同时, 应要求被许可方对保证所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做出承诺, 一旦违反承诺有不合格商品上使用了许可商标, 被许可方需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甚至是取消许可、赔偿损失。

(3) 许可方式、范围、费用和期限等协议细节确定需谨慎。

对商标许可人而言, 其所承担的品牌市场影响风险更大。因此, 在协商确定许可使用商品的许可方式、范围、费用和期限等具体细节时需慎重对待、考虑周全, 最好咨询专业的法律顾问, 避免协议内容有漏洞, 使得对方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双方出现法律争端时难以维权。

具体来说, 商标使用许可包括以下三类: (1) 独占使用许可, 是指商标注册人在约定的期间、地域和以约定的方式, 将该注册商标仅许可一个被许可人使用, 商标注册人依约定不得使用该注册商标。 (2) 排他使用许可, 是指商标注册人在约定的期间、地域和以约定的方式, 将该注册商标仅许可一个被许可人使用, 商标注册人依约定可以使用该注册商标但不得另行许可他人使用该注册商标。 (3) 普通使用许可, 是指商标注册人在约定的期间、地域和以约定的方式, 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 并可自行使用该注册商标和许可他人使用。

根据法律规定, 商标使用许可的范围应严格限制在该商标核定使用的范围内。因此, 许可人应严格限制好商标的使用范围, 自己的商标不得许可他人使用在其他商品或服务类别上。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放松管理、无限制地许可使用, 最终会导致被许可商标的美誉度受损, 品牌价值缩水。

一般合同签订的商标许可期限为10年, 但不得超过商标注册有效期限。企业应视具体情况来决定许可期限的长短。

3 结语

商标使用 篇10

《商标法》第四十四条, 使用注册商标,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商标局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注册商标:

(一) 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

(二) 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注册人名义、地址或者其他注册事项的;

(三) 自行转让注册商标的;

(四) 连续三年停止使用的。

从商标法的上述两个条文可以看出, 商标注册时不能和在先商标构成近似, 同时商标的使用状态还应和注册状态相一致。条文规定的很好, 但千万不要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五千年辉煌的文化历史赋予了华夏儿女极高的智慧, 创造出既符合商标法第二十八条、又符合商标法第四十四条、还能和知名品牌相近似的商标来。笔者作为天能电池集团的商标专业顾问, 协助天能电池集团维权时, 体会到了商标侵权的多样性, 也感受到了商标维权的艰难。

在分析天能电池集团商标维权的情况前, 我们先来看一个旧的案例:

香港某企业, 早在1998年, 就向商标局递交了“戈尔港”商标和“香雅”商标的注册申请, 两商标单独看并无任何问题, 但是若将其拼接起来, 就成了“香雅戈尔港”。想要冒谁, 一看便明了。当然, 顺便一提, 该香港公司取名为香港雅戈尔集团有限公司。

可见, 这类模仿当时就存在, 而现在仍在沿用, 证明依旧有市场。而从商标审查的角度来说, 类似“戈尔港”、“香雅”这类商标确实很难在审查过程中直接将其同“雅戈尔”商标联系起来。而仿冒者很狡猾, 两商标分两次申报, 中间间隔数天, 使两商标经同一审查人员审查的概率降低, 更增加了其注册的成功率。而一旦这类商标进入市场, 极易误导消费者, 给消费者造成损失。

天能电池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动车蓄电池生产企业, 其“天能及图”品牌电动车蓄电池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5%, 已连续十五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天能及图”商标也因此被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因天能在行业内的知名度, 蓄电池商品本身并不复杂的生产工艺, 以及可观的利润率等原因, 导致了国内涌现出大量仿冒“天能及图”的商标。其中最显著的, 应属某安徽公司。

天能电池集团在全国一共有五大生产基地, 其中两个基地设在安徽, 这就给了该安徽公司仿冒的便利。于是, 该安徽公司以“天能”为字号, 对外宣称成立于1991年 (后经调查, 成立于2007年) , 并将天能电池集团的“”商标进行了拆分, 在蓄电池商品上注册了同图形部分近似的图形商标“”, 以及同文字部分近似的文字商标“”。如果将“图形”商标或是“皖天能”商标单独和“天能及图”商标进行比较, 很难说一定构成近似商标 (虽然笔者认为可以认定为近似商标, 但上述两件商标确实都通过了商标局的实质审查)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安徽公司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将“皖天能”三个字放在图形商标的右侧, 和“天能及图”商标的排列方式完全一致, 将注册商标标记R标注在三角状图形右上角的角旁边, 和“天能及图”商标的注册标记R的标注方式完全相同。乍看之下, 就像是在“天能及图”下方增加了三条横线而已。商标近似程度相当之高。不仅如此, 安徽公司在设计产品外包装时, 使用了和天能电池集团完全相同的外包装造型, 其包装上各信息的分布位置, 大小, 分割线等完全相同, 唯一的区别是天能电池集团的包装底色是深蓝色, 分割线是红色, 而安徽公司的包装底色是蓝紫色, 分割线是绿色。凭借着商标、字号、包装的“优势”, 安徽公司在短短两年时间便强势崛起, 产品迅速覆盖到多个省份。

天能电池集团的商标异议监测工作十分到位, 在“图形”商标和“皖天能”商标获得公告之时, 天能电池集团就已发现并向商标局提交了对这两件商标异议申请。然而商标局在异议裁定中, 却认定“图形”商标、“皖天能”商标同“天能及图”商标不构成近似商标。分析原因, 笔者认为, 天能电池集团在异议时未提交安徽公司商标实际使用情况的材料, 是导致异议失败的主因。

商标的价值在于使用, 使用是体现商标最基本价值属性———区分商品和服务来源———的唯一方式。脱离实际使用情况, 仅以提交注册申请时的商标样式来判断是否同注册在先的商标构成近似是片面的, 这容易忽略实际使用时的多样性。过分注重纸面材料会导致脱离实际, 僵化思维, 易被恶意份子钻空子, 变相成为商标侵权的“保护伞”。

然而, 商标的实际使用情况, 是商标局在审查商标时无法掌握的信息, 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商标局在实质审查过程中加入实际使用时的情况判断, 而需要在之后的商标异议、复审、争议过程中, 由当事人提供相关信息材料。只要在被异议、争议的商标实际使用过程中, 同注册在先的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异, 或是在商标外观、排列方式近似, 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就应判定为近似商标。这是对商标权的最基本保护。

商标使用 篇11

【案情介绍】

—— “大导演”商标专有权人起诉华为公司商标侵权 ——

本案源于一件名为“大导演”的商标。睿智高远公司诉称,其于2001年7月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第1787931号“大导演”商标并核准注册使用在第9类“已录制的计算机程序(程序)、计算机软件(已录制)、计算机、计算机周边设备”商品上,经续展后该商标有效期至2022年6月。通过广泛的销售和宣传,其“大导演”系列软、硬件产品已经在图像视频领域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而华为终端公司去年开发的一款软件产品的名称、标识与其拥有的“大导演”商标完全相同,并利用“华为市场”手机应用平台、搜索引擎等诸多渠道,宣传推广“大导演”软件,该软件下载数量至少已达几十万次。而华为技术公司则将“大导演”软件产品安装在其生产的P8手机上,并在2015年举办的华为P8手机全国新品发布会上,突出宣传该款手机自带的“大导演”软件,通过新闻发布会、网站公开介绍等方式,对该软件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传播范围广、影响恶劣。同时,奇鸟软件公司在其经营的“thinksaas”手机应用网站上,提供华为终端公司“大导演”软件的下载服务。

睿智高远公司认为三被告未经其许可将其注册商标使用在相同的产品上已经构成了对“大导演”商标的侵权。

—— 华为公司认为其非商标性使用未构成侵权 ——

华为公司主要围绕两点进行答辩:

1.其对“大导演”的使用不构成侵权。

华为“大导演”是华为P8手机和华为Mate S手机中特有的一项创新功能,该功能脱离这两款手机机型是无法使用的,从未将其作为独立商品对外提供,华为“大导演”是华为特定款手机中的一项功能,而不是软件商品,华为公司用“大导演”一词来命名,是用“导演”一词对该手机功能进行功能描述性使用,而非商标性使用。

2.睿智高远公司的“大导演”商标在第九类缺乏显著性。

睿智高远公司的“大导演”商标缺乏在相关公众中的知名度且商标本身使用在视频编辑软件等商品上缺乏显著性,且华为公司的知名度高于睿智高远公司,并没有侵权的动机,使用行为是善意、不知情的行为,睿智高远公司向其主张损害赔偿无事实依据且睿智高远公司无实际损失。

该案件目前在进一步审理中,欲知后事如何,且看法院之后的判决。

何为商标性使用?这个概念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相对陌生且疑惑,不是仅仅把商标注册下来就能使用了吗?

其实,注册商标的使用分为商标性使用和非商标性使用。商标性使用在法律上也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三条规定:商标法和本条例所称商标的使用,包括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该规定通过举例的方式指出了哪些具体行为可认定为商标性使用的行为,并没有对商标性使用进行概括性的定义。而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效力以商标性使用为限。

【杨河律师点评】

对于该案件是否会判赔1000万还需看睿智高远公司提供的证据是否足以支持该赔偿额。而本期主要分析华为的抗辩理由,其对“大导演”的使用是否构成商标描述性使用?

商标描述性使用指的是注册商标仅描述商品的用途、大小、提供者、性质、使用者类别等,即对商标的第一含义使用,是合理正当的使用,属于利用公共资源的范畴。本案中,华为的抗辩理由中认为,“导演”一词本身的含义为“影视作品的制作者”,“大导演”的使用仅仅用“导演”一词对该手机功能进行功能描述性使用,是对“导演”一词第一含义的使用,不构成对“大导演”商标的侵权。

笔者认为,在本案中,原告的“大导演”商标早于十几年前核准注册,并且一直持续不间断地使用,在其核准的范围内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被告作为相同行业的竞争者,并且规模巨大,其各方面的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理应非常完善,其对“大导演”的使用应尽合理审慎义务,因此,不能想当然地以其企业具有较高知名度为由,就肯定其对“大导演”商标的使用是善意的、不知情的。另外,笔者认为,被告对“大导演”进行过公开的使用并大范围宣传,一般消费者并不能对其与原告的注册商标作出区别,因此,该商标能够起到识别商品来源的作用,属于商标性使用行为。但具体判定还待朝阳区法院审理后才能见分晓。

商标使用 篇12

在我国商标只要不违反《商标法》第十条禁止性规定, 即使未经注册也可以使用。然而当商标未注册使用时, 使用人不享有专有权, 任何第三人都可以同时使用该商标。如果该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的注册商标或侵犯他人其他民事权利, 此时因为该商标未经注册, 就不能通过撤销、注销等程序处理, 而只能由工商行政机关禁止其使用或由法院判决禁止使用。然而与其相对应的禁止使用注册商标制度在我国却不甚明朗, 禁止使用注册商标似乎与我国现行《商标法》第三条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 受法律保护的规定相矛盾。按照我国《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的规定, 商标只有在注册后才享有专有权, 才能禁止他人使用。未注册商标虽然可以使用, 但是不能排除他人的使用, 而商标专有权的价值正是体现在对其的使用过程之中, 当某个注册商标被禁止使用后, 作为商标专有权最重要权能属性之一的使用权能丧失, 商标专有权也就无存在的意义。然而从我国目前有关立法及商标法理论研究来看, “禁止使用注册商标”制度虽尚未正式得到确立, 但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却有一些创设性规定。对于禁止使用注册商标在我国存在的法律基础与适用条件, 司法实务界与理论界都处于尝试探讨阶段, 鉴于此也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一、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与存在问题

按照我国现行《商标法》及其相关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 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对商标注册过程中的审查程序以及商标注册后的撤销程序实现对违反《商标法》禁止性条款规定的商标不注册或者撤销, 而不需要禁止注册商标的使用, 而禁止注册商标的使用是指在商标注册成功后, 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通过撤销、注销程序而消灭该注册商标, 而禁止对其使用, 是一种事后惩罚制度。我国现行《商标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注册不当商标撤销的情形:

已经注册的商标, 违反本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 或者是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 由商标局撤销该注册商标;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

已经注册的商标, 违反本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的, 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 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的, 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时间限制。

除前两款规定的情形外, 对已经注册的商标有争议的, 可以自该商标经核准注册之日起五年内, 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裁定。

商标评审委员会收到裁定申请后, 应当通知有关当事人, 并限期提出答辩。

本条共分四款, 分别对违反本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三十一条的, 或者是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商标的处理, 以及其他一些对已经注册的商标有争议的处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发生本条规定的情况, 首先是因为商标注册违反法律规定,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来自商标注册人方面的原因, 也有来自商标审查人员方面的原因。

本条第一款规定了两种导致商标注册不当的情况, 一是违反本法第十条、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的情况。本法第十条规定了商标禁止使用的标志, 也就是说, 该条所列举的标志不仅不能作为商标注册, 而且不能作为商标使用, 主要是出于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考虑。本法第十一条规定了三类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 但所列标志经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并便于识别的, 可以予以注册, 明确了商标的显著性。本法第十二条规定, 以三维标志申请注册商标的, 仅由商品自身的性质产生的形态、为获得技术效果而需有的商品形状或者使商品具有实质性价值的形状, 不得注册。本款还对以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商标注册的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所谓以欺骗和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一般是指:虚构事实、隐瞒事实真相或者伪造申请书件及有关文件进行注册, 比如伪造营业执照、涂改经营范围、编造有关虚假申请事项的等等。上述这些行为既违反了《商标法》, 也违反了有关民法的基本原则, 其取得的注册商标权是非法的。对注册商标违反这些规定的, 有两种处理办法, 一是由商标局依职权撤销该注册商标, 二是其他单位或个人也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同时本款规定的撤销注册商标无年限限制, 无论何时发现, 都可予以撤销。从立法本意上来说第一款也是对商标注册行政行为的一种事后救济和监督, 在这些情况下之所以导致不该注册的商标被注册, 完全是由于商标局在审查过程中的过失造成, 基于行政机关自身监督原则, 只要其在任何时候发现该已经注册的商标存在这些无效的事由时, 都应该依职权主动撤销, 这完全是一种行政上的考量, 有利于依法行政。另一方面, 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撤销, 这只是在行政机关无法主动发现过错的情况下的一种社会监督引起的行政补救行为, 在这两种情况下一般不存在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 当然也就不存在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不能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

本条第二款规定, 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的, 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由商标所有人或利害关系人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 恶意注册驰名商标的不受五年时间限制。其中第十三条是关于不得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以复制、模仿、翻译等方式, 将他人已为公众熟知的驰名商标进行注册的规定。第十五条是关于不得未经授权, 代理人或者代表人以自己的名义将被代理人或者被代表人的商标进行注册的规定。第十六条是有关不得在商标中违反规定使用地理标志的规定。第三十一条是关于不得侵犯他人合法的在先权利的规定, 如不得侵犯他人的外观设计专利权、公民肖像权、姓名权、公民法人的著作权、厂商字号权、原产地名称权等权利或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对这后一种情况, 明确是他人已经使用的商标, 实际上是照顾到了未注册而已经使用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的情况。本款的违法行为多是民事权益争议的内容, 所以本款未赋予商标局直接予以撤销注册商标的权利, 而是规定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 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请求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驰名商标的, 驰名商标所有人还可以无限期追究, 不受五年时间的限制。

本条第三款规定, 除前两款规定情形以外, 对已注册商标有争议的, 可以自该商标经核准注册之日起五年内, 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裁定。按照这一规定, 如果已注册商标的权利人发现后注册的商标与自己在先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近似, 造成消费者误认, 使自己权益受到损害, 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争议裁定申请, 商标评审委员会应当受理。

通过对本条第二、三款的分析我们看到, 除了对恶意注册的商标, 驰名商标所有人可以随时申请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外, 对于违反本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的以及任何不属于前两款规定情形, 申请撤销该注册商标都有时间期限, 即自侵权商标核准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如果超过这个期限, 商标所有人及其利害关系人还能不能申请撤销该注册商标?如果不能是不是意味着该商标就可以继续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维护被侵权人的权利?按照目前我国《商标法》的规定是否意味着, 当发生注册商标争议时只能先申请商标评审委员会评审, 对于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才能向法院起诉 (但此时提起的是行政诉讼) ?如果注册商标侵犯第三人的在先权利, 作为利害关系的第三人能否不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撤销而直接起诉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禁止使用注册商标法律基础与适用条件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 在第二、三款情形下, 已注册商标的无效大多是因为侵犯第三人民事权利, 既然是民事纠纷就应该允许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而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注册商标侵犯他人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权、企业名称权等在先权利为由提起诉讼, 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 人民法院都应当受理的规定也正好说明这一点。也就是说不论是否在侵权注册商标核准注册之日起五年内, 该注册商标侵犯第三人在先权利时其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当然结合前面论述的按照《商标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如果是在五年内还可以通过向商评委申请撤销该注册商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也规定:被告使用的注册商标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的规定, 复制、摹仿或者翻译原告驰名商标, 构成侵犯商标权的,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原告的请求, 依法判决禁止被告使用该商标, 但被告的注册商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人民法院对原告的请求不予支持:

1、已经超过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请求撤销期限的;

2、被告提出注册申请时, 原告的商标并不驰名的。

按照该条款的规定对于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侵犯原告驰名商标的, 只要在核准注册五年内, 原告既可以向商评委申请撤销, 也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禁止使用该注册商标。由此可见, 该司法解释和规定正在积极寻求一条新的解决注册商标纠纷的途径, 在以后商标法的修改时要充分考虑商标争议的法律属性, 可以考虑改变现行通过行政前置、行政复议单一解决方式, 在我国商标法的立法体制下确立两条途径实现对商标专有权的保护:一是行政途径, 即向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等商标监管机构申请撤销;二是向法院起诉, 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而最高法院的规定以及上面提到的解释正是体现了民事诉讼救济途径。既然可以向法院起诉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而停止侵害正是一般民事诉讼救济的一种方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当然可以判决被告注册商标侵权, 从而禁止其继续使用该注册商标。

三、国外判例

禁止注册商标的使用在国外也是有先例可循:欧洲最高法院--欧盟法院2012年5月10日做出终审判决, 禁止法国化妆品巨头欧莱雅使用“Botocyl”商标, 因为该商标有克隆美国医疗保健集团爱力根著名除皱剂品牌“保妥适 (Botox) ”之嫌。2011年11月7日软件公司Basis International Ltd称, 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 (Albuquerque) 联邦法院对黑莓手机制造商RIM下达了临时禁令, 禁止其使用Basis的BBX商标。

四、小结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在现行我国注册商标侵权行政救济与民事诉讼救济并存、规定混乱的情况下, 在以后的立法中有必要统一规定, 确立商标权人通过诉讼途径申请法院判决被告注册商标侵权及禁止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制度。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按照《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第二、三款规定自侵权注册商标注册五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既可以申请商评委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 也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判决禁止继续使用该注册商标。

上一篇:新闻价值取向与观念下一篇:情境教学法的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