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价值观念

2024-06-23

民族价值观念(精选7篇)

民族价值观念 篇1

引言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组建的暑期支教队于2009年7月15日到达了支教的目的地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土门乡太安村, 开始了为期15天的针对地震重灾区———茂县太安村的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支教活动。

在支教的同时, 队员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研活动。在利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 队员护送孩子们回家, 并进行了家访, 了解各个家庭的基本情况, 并做了“关于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问卷覆盖了太安村的白杨坪、太子庙、马桑林、赵安科、苏罗卫、草原坪、大火地七个组的前五个组, 队员和30多户家庭家长进行了深入谈话, 了解了当地的教育现状, 并向当地教育部门提交了相关报告。

一、基本情况

茂县土门乡位于四川茂县东部, 东与东兴接壤, 西与富顺乡接壤, 南以鸡公岭山脊与绵竹安县分界, 北与北川为邻。全乡下辖6个行政村, 24个村民小组, 总户数899户, 总人口4 152。其中羌族4 126人, 回族28人, 汉族37人。当地经济情况很不容乐观, 很多家庭的年收入极少, 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少量土地的产出, 或是打工所得。太安村有一个村小, 叫太安村小学, 村小只有一二年级, 还有一个马家小学, 这两所小学在地震中均受到了破坏。当地教学环境相当艰苦, 太安村村小只有两个老师, 这两个老师负责教学生的所有课程, 有的课程如英语, 虽然有课本, 但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的局限, 就没有进行教授。在山西省的对口援建下, 另外一所中心小学———土门乡中心校已翻新重建, 当地小学生已经于2009年9月1号搬进新校舍学习。

二、出现的问题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进行统计分析时曾提出著名的“二八法则”[1], 即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 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 该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在教育领域中,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一法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的教育资源基本上是沿着首都—省府—中心城市—县城—乡镇—农村, 不均匀地向下流动。这种流动方式强化了从上到下、从城市到乡村的等级差异[2]。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 中国的教育资源出现了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不对称性。中国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的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3]。在民族地区, 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没有贯彻执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 没有用长远的眼光去审视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或者过分追求学生的升学率等表明数字, 而忽略了整个民族教育体系的建设, 忽略了民族教育与地区经济、生产发展的结合。此外, 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存在对民族教育发展不利的思想和观念, 他们处于“自然封闭”的状态, 安于现状的现象依然存在[4]。

在支教的同时, 队员们还进行了家访, 在家访调查中, 队员了解到大多家长的文化水平都普遍偏低, 有73.3%的家长没有完成小学教育, 有30%的家长甚至没有受到过任何教育。在调查过程中, 很多家长不识字, 通过队员口头的解释, 才能填调查问卷。有60%的家长表示在教育方面, 目前最关心的是教师的素质, 其次是学校的教学环境, 而一个学期20多元的学习费用并没有成为最关注的问题。只有很少数的家长称很了解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情况, 如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重要政策。而当队员问到“假如你的孩子成绩优秀, 而家里钱不够, 你会怎么办?”的问题时, 有80%的家长表示要借款贷款供小孩子读书, 有10%的家长表示要变卖东西供小孩子读书, 而有10%的家长则明确表示要让小孩子退学。很多家长对实践队员说, 自己就是再苦再累也要供小孩子读书, 自己就是吃了没读书的亏。可以看出, 大多数家长还是很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能在学业上有出息, 他们也不会由于家里经济方面的原因而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谈话中队员们发现, 很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小孩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不是很了解。甚至有的家长在被问及小孩在读几年级的时候, 他们也不清楚。在学校举行的家长会中,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并不去参加, 有的甚至不知道学校有家长会的事情。

在学习方面, 家长缺乏对小孩的基本的监督, 基本是任由其自己发展。当小孩在学校行为表现不佳, 成绩下降时, 有40%的家长会训斥或者不管他们的小孩, 这也说明很多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有接近一半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几乎没有规划, 这也说明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上接294页) 和家长自身所受教育情况的限制, 当地的家庭教育存在较大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1) 家长与学校没有做到良好的沟通, 家长教育观念很淡薄, 家庭教育较为空乏; (2) 家长缺乏对小孩的指导和管制, 家长没有对小孩进行有效的指导, 基本是凭借学校的督促和小孩自身去发展; (3) 家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有限, 对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不了解, 缺乏对教育方面的关注, 也没有接收到有效的宣传。

三、解决办法

当前中国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涉及整个社会环境。思想观念问题, 始终是制约中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障碍, 城乡地位的不平等, 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滞后地位, 在物质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从而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再加之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以“学而优则仕”和鄙视劳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的传统思想观念, 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也就导致了农村教育一直以来所遵循的“移民模式”, 将其功能定位于农村社会发展之外, 旨在为城市教育输送教育的“半成品”。要通过教育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 无疑要求家长、教育工作者, 乃至全社会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 实现从“移民教育”模式向“乡土教育”模式的转变。乡土教育与其说是内容和方法, 不如说是一种理念, 是平等、公平的理念, 是对乡土文化权利的尊重, 对整个农村群体的尊重和关注。

要解决这些问题, 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教育观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加强当地的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可以增加教育的鼓励政策, 使得村民从心里把小孩的教育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来; (2) 强化观念, 家长没认识到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的重要性, 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认为它是对子女教育上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把小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3) 当地政府可以在全村树立由于受教育而改变人生轨迹的榜样, 以榜样的影响去深化村民对教育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郭建如.国家——社会视角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教育政治学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3) .

[2]邓红, 等.一个西部支教志愿者眼中的农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5) .

[3]黄远春.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中学教育存在问题及管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9, (7) .

[4]袁春艳, 等.中国民族教育发展中不利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因素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2) .

民族价值观念 篇2

中华民族核心观念与精神是什么?

“和谐”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指一种“配合得适当而匀称”的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世界的和谐。《论语》曾言,为政之道,在于“近者悦,远者来。”《周礼》中说,“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左传》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一个字“和”;

两个字:“大同”;

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一段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中华民族核心观念与精神就是“和谐”“和睦共处”,因为中华民族是在了“天下”基础上思考问题,而非我们一般意识“国家”角度。所以很多人会茫然!说起美国就会想起英雄主义、个人崇拜精神;谈起日本自然想起武士道精神;却不确定中华精神到低是什么?核心观念是什么?

有人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腾飞三十年,但也是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缺失的三十年,在中国历史上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的独尊儒家,到南北朝的玄学,到唐宋的佛学到明清的朱明理学等等,其实每个朝代都有他的所谓的主流思想,但从5.4以后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就时常动摇,从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到现在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在迷惘中前进,在迷惘中选择。”此观点个人比较认同,但我认为核心观念是永远不会缺失,只是在一段时间因为大环境的变化或新思想冲击使得大部分人比较迷茫,尤其是中华精神,他是建立在“天下”的基础上。又是以海纳百川、和睦共处为核心,且在清朝的奴才文化、文字狱、近代被帝国主义者侵略,英雄主义、个人崇拜、武士道精神等等文化的冲洗。而如果在以美国或日本等建立在“国家”甚至“个人”基础上精神为参照物,你不迷茫才怪。

中华的核心观念是什么?中华精神的核心有是什么?那为什么核心观念永远不会缺失?

很简单核心观念就是:“和”“和谐”“和睦”“和谐社会”。

中华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智慧的问题,因为它不具备唯一答案,我们五千年的核心观念是建立在“天下”的基础上,众人对“天下”的认识又因朝廷自大不与世界交往仅茫然局限于“中华”【中华=天下】。而近代清朝的奴才文化、文字狱等等有弱化了中华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众人真正了解世界,打破了原有的.观念“天下”从而使人们迷失中华精神。后来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华核心观念与大环境相结合,总结出了: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中华精神。所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腾飞三十年,但也是中华精神缺失的三十年,而不是价值观或观念。”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形容中华精神:“龙的传人,龙的精神”什么是龙的精神?就是以“天下和谐为己任”。所以说美国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根本与中华精神不在一个层次,相差太远。正因为如此也是国人迷茫,因为原有是“天下”突然变大乐,而且有大量新思想的涌入,且破使被动接受。更重要的是被曾经观念里应该照顾的“子民”痛击。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主要是被太多新思想和现实与观念落差冲击,短时间无法融合理清或选择与探寻新“和”智慧。而中国现在已经慢慢变的清醒......“无为而无不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师夷长技以制夷什么意思”“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华精神的核心思想,即接受一切思想和观点,但绝不会被同化,而会完美的结合为自己所用,服务与天下和谐。

核心观念是由集体意识决定的,而中华50融会无数思想,最终海纳百川,以“和谐”来体现。人类思考会伴随生物电。而生物电是一种能量波动。根据物理和化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生物电是不会消失的,既然它不会消失那他肯定以某种形式存在宇宙。所以集体意识永恒存在于宇宙。

道----“道”与儒家不同,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它认为文明压抑了人的天性,因此希望回归自然,让人性得到自由成长。

释----“慈悲”佛教在中国却生根、开花和结果。佛教宣扬的悲智双运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心灵的觉悟获得慈悲和智慧。大乘佛教所具有的菩萨情怀不仅渡己,而且渡人。

儒----“仁”儒家主要是主张仁爱天下。它要人如同爱自己的亲人一样而爱天下大众,因此就有“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类的箴言。仁义道德成为了中国人做人的基本规范。

墨家----“兼爱、非攻”即掠夺性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主张。

法家----“法制”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让法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义严刑峻法治理国家,驱使百姓,维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后人还加了“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兵。

“马太效应”考验价值观念 篇3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那座充满智慧的大楼里见到陈众议时,记者不禁感动:他早已在电梯口迎接我了。他身姿挺拔、目光清朗,热情率真的言谈举止中透着书生气,一眼看不出年龄且满身充溢着活力。这就是陈众议博士,一个自称“快乐的思考者”、鲁迅故乡人的中年学者。

1978年,陈众议从复旦大学一年级走出国门。现在已经是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曾辗转留学于美洲和西欧,研究拉美文学,但关注的却是“人类、世界和人性的悖论”。

陈众议说坚持创作可以保持对文学的敏感,可以更为直接、形象地亲近读者,与读者交流人文思想、互相启迪和净化心灵。许多评论家称他的小说多有独到之处,而更有人语出惊人,誉他是“继钱钟书之后最佳学者型小说家”。

思考者永不停歇,思考者同时也被思考着,诚如外文所前辈卞之琳先生诗中所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思考陈众议让我们感知:在学术中,他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在创作中,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想象翩然飞翔。研究与创作,理性和感性,陈众议充分地开发了思想的两翼。两翼相辅相成,载他在经济大潮中尽情遨游。

陈众议博士:我的小说《风醉月迷》写了数字时代里三个美丽聪颖的妙龄少女卿卿、楚楚和婷婷。她们痴迷于天王巨星万克隆,同在一次离奇的绑架和反绑架中,阴差阳错地远离文明,来到一方类似于神农架的“世外桃源”。

淮君:这似乎透露了一点端倪,即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文精神滞后的时代,而作品似乎是人们受到精神阙如(或者缺氧)后发出的玄想?

陈众议博士:是这样的。鲁迅先生所说的“世道浇漓,人心日下”本是中国历代文人的叹声。不过时代不同,则所谓“日下”也不尽相同:从前叹甲,如今叹乙。除了“进呈御览”的东西不敢妄说外,其余的文章议论里,一向就是这种口吻。如此叹息,既可针砭世人,还可除去自己。因此,君子慨叹,连杀人越货者也都慨叹“世风心日,人心不古”了。因此,鲁迅又说“人心很古”的。此话今天听来仍然掷地有声。

淮君:鲁迅的这段话道出了如今人们关心国家和社会风气的心声,物质日益富足与思想的浮躁、心灵的空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极其可怕的。

陈众议博士:是啊。所以精神家园的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事业。记得《马太福音》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天国主人外出前把一笔钱分给了三个仆人。得到五千的随即投资做买卖,结果使财产翻了一番;分得两千的也赚了两千;惟独那个只有一千的把钱埋在地里,一分没赚。主人回来后论功行赏,不仅依数奖励了前两位,而且把第三位的一千本金也一股脑儿奖给了第一位。类似的“马太效应”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且普遍存在于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

最近,北京大学教授刘意青说“出现了许多与此相关的争论,比如对经典作家鲁迅再评价的尝试,甚至还产生了重写《沙家浜》和重塑潘金莲的作品。这些动态应该说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潮流在经济社会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这种情况下,价值判断就更应该提到人文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上来。

淮君:人文与经济是两个课题,但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的,你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研究文学又有什么想法和新的见解呢?

陈众议博士:我想说的是,人文精神再不能滞后了。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里都要起作用。

历史的教训当然值得我们记取,但现实生活更是触目惊心。比如满目皆是假冒伪劣,已经波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潜在的祸害难以预测。因此,我们需要大声疾呼,呼唤“道”“器”平衡、呼唤价值重建。

淮君:能再具体一些吗?比如,市场经济对人的思想的影响以及后果。

陈众议博士: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逐步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物质主义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精神的错位、理想的失落,从而使“精神文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画饼。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价值观的改变。

价值观是一种意识形态,存在是它的基础。但反过来它同样是可以影响基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人们的价值观在世界经济大潮的冲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波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价值观长期处于一种唯利、无序的混沌状态,人们的眼球只盯着金钱财富,什么真善美、什么道德风尚都可以弃之不顾,那就十分危险了。

假设一下:一枚原子弹掌握在一个唯利者手中,那跟掌握在美国人手中有什么区别?不是有奶便是娘吗?这一点在一些青少年中间尤其突出,这是值得大加关注的社会问题。而正确的、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健康的崇尚。要让所有年轻人懂得,世界上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待价而沽”的。比如尊严、廉耻、爱国、孝顺、公正等等,都是无价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淮君:你个人的“财富观”或者说你个人的价值观如何?

陈众议博士:我现在生活、工作得很快乐。我们从事人文研究的人除了生活的基本需求,最渴望时间。时间让我们得以静静地思考,得以不断地学习。我希望整个社会和人群都能拿出一点点时间和精力来想想什么是幸福,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只要我们,尤其是大多数知识精英能在幸福观上达成一定的共识,那么我们的家园就会净化得多,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得到根本的改观。当然,这多少有点堂吉诃德的一厢情愿。

淮君:市场与经济激荡着文学艺术,你怎么看目前的文化产业?

陈众议博士:我始终认为目前所谓的文化是个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文化是人文,是不能也不应当产业化、商业化的。试想,一个一心只想着挣钱的作家、艺术家能创作出什么好作品来?人文的目的是艰难地锻造人的精神家园。这本身就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当然,一部理想主义的好作品也可能侥幸获得好版税。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终究是时代社会的一面有色镜、凸凹镜。那些靠炒作吃饭的机构人等,早就把那些“经典”、“大作”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与此同时,问题一直存在并逐渐浮出了水面,文学作品愈来愈脱离群众;但是,为了维系起码的市场,利益者又不得不拼命炒作,粉饰“皇帝的新装”,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学的恶性循环。

在中国社科院的采访中,记者有一个深深的感触,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正在萎缩。曾几何时,外文所可谓名人辈出,大家如云,有冯至、钱钟书、卞之琳、李健吾、杨绛、袁可嘉,等等。面对现实,陈众议不胜惋惜。

即便如此,陈众议依然执著地沿着自己的既定道路艰难地跋涉,诚如他自称的那样:“选择西班牙语文学,好比踏上‘圣地亚哥之路’,倘有归途,也不知抵达何处。然而,世事乖谬,人生原本苦短;‘道’、‘器’之间,却总要有所偏侧,于是继续在这条路上踽踽前行。”

路是走出来的,用心去走,风光无限。在这条路上,陈众议收获了累累硕果,已有6部专著出版,他的专著《二十世纪墨西哥文学史》是填补空白之作,就连墨西哥本国尚且没有这方面著作。他还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受到读者和媒体的欢迎。他曾荣获香港第十四届“青年文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学者”称号、国家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等。

少数民族生育观念与经济发展 篇4

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 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它关系到世界各国的现实利益及发展。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口的增长会加快有限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没有了资源,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就是人们将人口发展问题作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看待的主要原因。而与人口问题紧密相关的是人们的生育观问题, 不同的生育观念产生不同的生育行为, 不同的生育行为对促进或抑制人口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试图从影响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因素出发, 阐述生育观念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而在提高少数民族的生育观念和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方面, 提出建议。

一、影响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因素

(一) 宗教对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在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造就了受宗教思想和文化影响较深的思想观念、意识和道德准则, 当然人们的生育观也就在其中了。比如, 伊斯兰教规定, 穆斯林民众结婚的年龄, 女子为11岁以上甚至更小, 因此, 解放之前信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十几岁就可以结婚, 解放以后, 国家制定了《婚姻法》, 对男女双方的结婚年龄有所规定, 但农村仍存在虚报岁数领取结婚证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之前很多少数民族首次结婚的男青年的年龄一般在18-20岁之间, 女性则在15-17岁之间。虽然说结婚年龄比解放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仍属早婚。早婚必然引起早育, 缩短人口世代更替期, 造成人口过快增长, 人口素质低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群众当中晚婚、晚育观念逐步形成。虽然这些少数民族的平均初婚年龄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但与以往的水平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因宗教因素的影响, 有些穆斯林少数民族群众认为, 孩子是老天爷给的, 只要怀孕就应当生育, 只要生下来就必然会长大, 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具有宗教性的生育观。

(二) 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影响

有些信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家庭当中存在把自己的第一个子女送给父辈去抚养, 或者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的条件下领养兄弟姐妹的孩子的习俗。这种还子的习俗刺激子辈多生子女。再加上有些穆斯林家庭妇女在家中的地位和其生育子女的数量有密切的关系, 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不仅会受到丈夫的喜爱, 而且会赢得整个家庭的尊敬。旧的风俗习惯和思想造成早婚、早育以及由于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发病率高的趋势, 影响了人口素质提高, 进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 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对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影响

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比较偏僻, 连接内地的交通线长, 信息相对闭塞, 现代文化影响较弱, 经济不像内地那样发达, 所以对人口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少数民族妇女的生育观。由此, 人们在生育的过程中计算的是人的数量成本, 而不是人的质量成本, 也就是说不计算把人培养成有用的人才的成本, 这是造成自然生育观长期挥之不去的主要原因。

人们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育观念。因为文化水平低、视野不开阔, 他们很难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那种复杂的内在联系, 也就非常容易固守自己的那种自然生育观念。

二、传统的生育观念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一) 传统生育观导致人口素质下降

在有限的经济收入的基础之上, 养活较多的孩子, 孩子的营养、教育必然受到影响, 从而导致少数民族人口质量的下降并影响整体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二) 传统生育观导致劳动力过剩

传统生育观使人口过快增长, 劳动力超过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 高素质人才缺乏。由于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 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待业人口, 农村过剩劳动力也不断增加, 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 传统生育观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 但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 平均人口密度也逐渐会增长。人口密度的增加, 必然导致森林面积缩小、水资源的减少。总之, 土地沙化、空气污染、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 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顺利发展。

(四) 传统生育观导致贫穷

传统生育观导致人口增多, 人口素质下降, 劳动力过剩, 生态环境恶化, 进而必然导致贫困。21世纪是一个在信息科学带动下高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时代。这样一个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而不是人的数量竞争的时代。低素质的人才不可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 只能做低附加值产品的重复生产, 这种产品在经济市场上没有地位、没有市场。

三、生育观念与经济发展

人们的生育观念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一) 生育观念的转变导致经济的发展

通过国内外的发展轨迹和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可看出, 人口与经济相互影响的关系来看, 正确、科学的生育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而且当人们的生育观念适合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时, 就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 则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经济发展下, 人们的正确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影响人口的总量和数量。而人口总量与人口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成反比关系。因此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 并保持适度人口增长才会利于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如果人口增长规模偏离于适度增长速度, 不论是高是低, 都将不利于经济发展。所以, 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 人口保持适度增长, 才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二) 经济发展促使人们生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经济发展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事实证明, 最近这些年的人才市场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大学本科学历已经是人才市场很普通的学历要求, 有很多企、事业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硕士、博士等高层次的学历。市场对学历的要求迫使许多家庭把生育纳入市场经济领域, 把生育子女置于市场中进行成本的核算和多种利益的比较, 人们的生育观念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乡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工资提高了, 收入增加了, 很多家庭住进了新房, 有了各种先进的家电, 有些家庭甚至购买了汽车, 生活水平好的少数民族家庭消费水平也如此。但是有些子女多、子女素质差的家庭, 生活依然贫困。家庭之间的消费差距越来越大, 导致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家庭人口多, 人口素质差。因此, 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人们认识到子女不再是多多益善, 而是适可而止, 这是近年来很多少数民族妇女改变生育观的又一原因。

总之, 转变生育观念, 解决人口问题最终还是落在经济发展上。

四、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生育观念, 发展国民经济稳定协调方面的若干建议

(一) 加大新型生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特别要注重加强对农村、牧区的农民宣传教育, 按照贴近实际的原则, 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服务的方式, 使人口基层宣传进村入户, 达到入心入脑的宣传效果, 从而使各族群众逐步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 树立文明健康的新型生育观。加大对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 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二) 以有效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带动农村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更新转变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 我们开始面临城市劳动力相对不足, 城市老龄化趋势凸显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富裕等人口困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人口的生育家庭观念已经发生转变, 这造成了城市人口增长的低水平静止, 而且城市人口增长在将来可预计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城市里的少数民族情况也相似。因此在控制人口总量规模和人口增量不断缩减的情况下, 推进人口的流动, 有利于缓解城市老龄化, 降低城市人口的总负担系数, 有效优化城乡人口结构, 能够保障有足够的劳动力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人口的不断流动和转移, 不仅能带回大量的资金收入, 壮大农村消费市场, 而且带回来他们在城市的所见所闻, 可以有效改变农村人口的家庭生育的观念, 这对于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对农村和牧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更有利于改变他们传统的生育观念, 从而促使我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三) 积极地推动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 改进全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

只有取消这种对城乡居民的差别待遇, 将所有居民, 不论城乡、本外地, 都纳入到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这两大体系中, 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口流动的优势, 转变流动的人口的生育观念, 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 加快形成一体化的经济以及城市化和小城镇的发展进程, 促进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四) 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产业投入力度

全面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 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方式, 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 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体质、知识、思想的主要途径之一。无论早期教育、学校教育, 还是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 对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上, 狠抓从小学到高中的中小学教育, 坚决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学校收费, 减轻家庭负担, 扩大受教育人口的范围, 真正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受教育权, 杜绝文盲或中途失学的情况的发生。对少数民族子女创造各种升学的机会, 对他们降低门槛, 采取宽进严出的教育原则, 将更多更广泛的人员吸引进入学校, 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 使他们能在工作和学习中提高, 从而提高全国人口素质。

(五) 提倡少数民族妇女要接受良好的教育

妇女得到更多的良好的教育是降低生育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为良好的教育至少意味着:有利于晚婚;有利于提高避孕节育率;赋予妇女以理想和参加工作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从单一的生育劳动中得到解放;使得妇女能够更好地扮演好母亲的角色, 并乐意在孩子的健康和教育方面花费较多的力量;对降低疾病率和死亡率也有很大帮助。

(六) 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 转变他们生育观念

关心和服务好流动人口, 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 加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工作, 坚决杜绝流动人口中存在的偷生、抢生、违纪超生等事情的发生。

(七) 对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补贴

应该在他们子女入学、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 从而使他们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提高生育质量, 改善人口环境, 加快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总之, 只要少数民族父母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 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只有保持人口的适度增长才能扩大市场, 刺激消费, 加大经济规模, 带来经济效益, 才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摘要:人们的生育观念是决定人口的数量、质量的重要因素, 也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样经济利益的现实性使人们生育观念悄悄地发生变化。因此对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做探讨, 尤其是研究少数民族的生育观念是很必要, 力求转变全民族的生育观念, 大力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合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育观念,人口数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格平, 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

[2]、卢铁城, 张忠元.中国西部民族经济[M].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0.

民族价值观念 篇5

摘 要 从社会经济、青年人自身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影响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就推进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知识经济 政治素质 教育

当今时代,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作为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层面—思想素质,如何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是目前许多高校关注的一个热点。各高校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推动思想素质教育的进程。可是目前大学生思想素质现状并不令人意,当今的大学生同以往各个时代的大学生相比,知识丰富,眼界开阔,却缺少些激情和动力。,很多大学生思维方法简单,思想不成熟,甚至幼稚,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

1 高校学生政治素质的现状

当今时代,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社会变革的影响下产生出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1.1 理想信仰趋向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单一的思想认识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意识内容所取代,其中既包含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思想,但也不乏一些陈腐消极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尚处于思想认识形成期的大学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仰上的迷茫。

1.2 自我意识凸现,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立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发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人生价值观的偏斜,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这种情况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我国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1.3 主客体价值判断明显背离,判断标准呈现二重性

从价值评价标准来看,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即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这说明,同学们对于见义勇为等行为在观念上是认同的`,但却不能转化为自己自觉的实际行动。这种矛盾性和双重标准,反映了当前社会不良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所造成的腐蚀影响。

1.4 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投入存在较严重差异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虽然趋向务实化、理性化,但在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参与行为的投入较少;二是对社会有基本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但在实际行为上却表现为知行不一。这种价值取向的两重性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际水平和成效。

2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矛盾问题探源

2.1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

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也给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负面消极影响,他们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一方面,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腐蚀。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的加剧,加之社会上对高消费生活的有意无意渲染,使得人们心理产生不平衡现象,这都助长了拜金主义思潮的膨胀,使钱多钱少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主要尺度。同时,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带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无时不刻地通过各种渠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着渗透和传播,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产生着较强烈的冲击,使他们在裹挟着全球化外衣的带有迷惑色彩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面前产生迷茫,真伪难辨,最终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趋势方向发展,价值判断趋向实用化、功利化。

2.2 青年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是其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

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确定性,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这对其人生价值取向上所造成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当代大学生虽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但长期的安宁生活和繁重的学习压力却使其产生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感,对于社会的理解趋于表面、趋于幻想或停留于理论,对社会的实质内涵理解不够,造成了虽身处变革,但又“雾里看花”情况的发生,形成了追求虚华、不尚务实的心理特征。同时,大学生由于其年龄、知识构造、社会阅历以及法律常识等方面的欠缺,在价值观念变化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某些错误观点的影响,造成一部分人政治上的迷惑,甚至造成少数人完全从个人私利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进而也影响到了当代青年主流政治倾向的正常发展。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创新

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适应新时代的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目前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对青年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对青年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的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存在只强调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培养,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倾向,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

2.4 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中华文化不仅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精神遗产,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糟粕成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弘扬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加之极少数利欲熏心的人对于糟粕成分的不适当的渲染,造成社会上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的不利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知识贬值、官本位、“各领风骚几十天”的短期文化等不良文化倾向在部分地区的大学生群体中频频显现,有的甚至大有蔓延之势。这一点,尤须当前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予以特别关注。

3 对知识经济下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思考

高等院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知识没有思想的大学生是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思想素质是新世纪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思想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时期,也是思想素质形成和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全方位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有很多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特点,坚持从理论到实践的统一,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3.1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

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问题,着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方面的教育;围绕树立良好心理素质问题,着力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受挫折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围绕培养良好的法制意识问题,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公民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围绕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问题,着力加强公民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形成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的全面的思想教育模式。

3.2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有思想、高素质的教师

思想素质培养需要有思想、高素质的教师,无论现代教育怎样变革,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教师仍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素质。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过:一个大学,人才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师所创造的氛围中熏陶出的。

3.3 建立综合评估体系评定学生的思想素质

研究一套适合评价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评估体系,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全面考核学生,综合测评表考评尽可能公开、公平、公正、客观,杜绝感情因素,并把它作为学生评三好,优秀毕业生推荐工作的依据。

3.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了情感交流和双向交流情感

大学的责任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要从校园环境入手营造启迪学生思考氛围,全方位培养锻炼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建设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个自由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活力、有定向、有秩序,增强适应性,培育自信心,充分鼓励大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并在探索、选择新途径、处理新问题时,给予积极的引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在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情感作用的发挥,尽量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以坦诚的态度、和蔼的语气、微笑的面容对待每一个同学,缩短心理距离,使学生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使学生由对教师感情上的接近转化为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接纳,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使其对教育内容进行充分的吸收和内化。

3.5 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

要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鼓励大学生到改革开放的大课堂去汲取营养。教学时力争把最新的热点问题融于教学之中,把握政策的精神进行正面客观的讲解,启发学生加深对热点问题的理解,在教学中联系热点问题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处于动态之中,教学更贴近实际也就更生动、更吸引人、更具时代气息。在联系热点问题教学时通过分析把热点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加深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的理解。

3.6 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先锋示范作用

应积极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素丽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经常性地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的错误观念。高校还要注意发现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榜样。注重“师德”培养,使广大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的楷模意识,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教育青年。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戴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若干问题[M].北京:中*中央党校出版社,

3 杨建国.“三个代表”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 关成华.绚丽的青春———中国青年80年的奋斗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网络新闻的价值观念探析 篇6

然而网络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平台,其总体发展水平以及新闻传播机制等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形成自身成熟完善的新闻价值体系,而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传播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网络新闻价值观念的确定不仅是网络新闻传媒在未来立足的基本要素,也是现代网络新闻和传统新闻传媒竞争的核心所在。

现代网络新闻传媒综述

1.网络新闻界定

在新闻价值关系中,网络新闻是作为价值客体而存在的,网络新闻价值观念就是讨论网络新闻对于主体的价值所在。不同的理解可能造成对价值关系的不同定位,所以我们首先要清楚网络新闻的真实概念。很多学者认为网络新闻就是在新闻概念前加上修饰的定语就可以成为其准确概念,其实不然,许多在新闻前加上修饰定语而衍生出来的新闻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强调新闻信息的传播途径,如电视新闻;一种是强调新闻传播领域,如娱乐新闻;而网络新闻则属于强调新闻信息传播途径的一种。网络新闻“指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这个界定更多是依据网络传媒的多途径传播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新闻传播是信息的传送者通过网络下载、交换、视听、传播的新闻信息。总体上我们可以对网络新闻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划分,广义上的网络新闻是指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站(包括综合性网站和专业性网站)所传播的各种新闻信息;狭义的网络新闻则是指互联网上的各种新闻信息,包括传统新闻媒体开设网站、个人主页、网络博客等所提供的信息。网络新闻是借助新的传播渠道而形成的一种新事物,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网络新闻必须以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依托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多媒体传播,其超文本传播与主客体互动充分体现了大众传媒的优越性。

2.网络新闻特点

网络新闻传播作为新兴信息传媒具有自身强大的传播优势。首先,网络新闻传媒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发布和更新,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滚动播报,充分凸显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特征。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信息容量丰富性、多角色参与性等特点可以促进新闻信息的广泛与纵深传播,网络新闻对于现在正在进行的重大事件信息总是保持着随时更新的状态,能够给观众提供最快和最新的新闻时事信息。甚至网络新闻可以为广大受众提供社会事件的现场直播,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接受新闻信息挑战的视角。

其次,网络新闻给现代观众提供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观众可以依据自身喜好来选择接受信息的方式。观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可以实现对新闻发展过程的全方位调控支配,网络提供网民全面的人性化服务,如何设定接受信息的方式以及何时接受那种新闻信息都可以由受众来决定。对于新闻信息还可以进行个人看法发表、转发信息以及收藏有价值的信息等。

再次,网络新闻传播同网络一样,有着方便的互动功能,允许客体全面参与新闻信息传播过程的始终。网络新闻传媒打破传统新闻传播特权,使新闻传播主客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都享有充分的参与主动权,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变换,宣告了新闻传播单线传播方式的结束和新传播时代的到来。

网络新闻的价值观念

新闻的价值观念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客体对新闻价值主体所产生的影响。德国学者认为新闻价值是新闻信息传播的标准,美国学者认为新闻的价值观念是判断什么样的事件可以构成新闻以及什么样的信息传播优于另外一些信息传播的评价标准。我国学者认为,新闻价值观念的本质应该是新闻信息本身所蕴含的素质。这种观点强调了传播主体的主动地位,抛开了新闻信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把新闻的价值观念作为信息本身所拥有的东西,这种观点明显无法成为新闻信息优劣衡量的标准。

1.网络新闻价值观念特点

新闻价值观念的描述是新闻主体体现价值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同一种价值的实现会有不同种类和不同层次的新闻信息或者传播形式,所有的这些形式都可以和新闻主体建立不同的价值关系,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属性。因此,网络新闻的价值观念是新闻信息本身在传播过程中的社会传播效应。我们来细分一下新闻价值观念的特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在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参与而形成的,这种年轻的朝气是互联网最为核心的发展驱动力,因此我们要基于新时代的特点来重新看待网络新闻价值。

第一,网络新闻信息传播主体追求新闻信息的客观性,但是其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在网络新闻传播环境下,由于实行了全新的传播模式,对新闻事件客观性的把握变得相对复杂,网络环境给新闻信息的客观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接受客体很难发现传播主体对于新闻事件的客观心态,受众想详细了解新闻信息背后的一系列材料往往是大海捞针,信息来源的复杂渠道让受众无从下手,因此无法对新闻信息形成客观的评价。网络新闻信息包括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也包括传播主体的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念。相比传统媒体,网络新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思想自由,为人们网络新闻价值观念的形成开阔了视野和空间。

第二,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促进了网络新闻信息的多样性,网络是一个真正开放、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真正实现了对传统新闻绝对权威的突破,使得社会广大民众都享有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权利。网络中众多匿名信息传播者的出现和活跃,体现了网络信息传播主体的丰富性。博客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网络信息对社会大众的影响,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给新闻传播也带来了很多的传播视角和新闻事实,使得网络新闻传播活动变得进一步开放和透明,增强了其宣传力和影响力。

第三,网络新闻信息的实用性价值突出以人为本。新闻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快速真实地反映社会上的一些重要动态,确定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这一任务决定了新闻信息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普遍的认识价值,是一种为社会主体的发展和社会本身的进步提供真实而有效的信息文化服务的存在形式。服务性是新闻信息与广大受众相互结合的必要因素,当今社会信息化,新闻媒体只有从服务于大众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新闻创作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正在向新闻原生态方向回归,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正在日益淡化,新闻作品更多地强调了为大眾服务的社会价值取向。

2.网络新闻价值观念决定因素

新闻价值主体是信息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综合,是新闻价值传播的发起者和行为者,新闻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都是这个价值主体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网络新闻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对网络新闻价值观念带来的影响。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传播主体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成为可能,并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互联网也为众多的传播主体提供了广阔的言论空间以及文化信息交流的平台,媒体网站、集团网站、个人主页、个人博客等共同构成了现代网络新闻传播的主体。在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新闻媒介和网站的公共利益追求是网络新闻价值观念的最根本出发点。新闻网站和新闻媒体是网络新闻信息生产力的重要参与者,是网络新闻传播业的核心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新闻的发展方向,塑造着网络新闻对社会影响的整体形象,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满足了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此外,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份子,他们也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恩格斯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地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的确,人类进行的所有活动都和他们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

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是网络新闻价值观念形成的动力。市场竞争最基本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网络媒体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明确社会市场定位,创新网络信息传播,依靠自身的信息传播技术优势,在新闻信息传播中赢得最广泛的观众。网络受众的接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对现代网络新闻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受众倾向于快速接受最新的新闻信息,以个人喜欢的方式来主动选择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种倾向使现代网络新闻受众的阅读习惯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都影响着现代新闻信息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网络新闻价值观念还受到网络新闻价值客体的影响,新闻价值客体包括客观新闻事实和新闻创作文本两部分构成。新闻信息本身是这两部分内容的核心所在,接受主体是通过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了解、评价等过程的进行来实现网络新闻的传播价值。因此,新闻价值客体也对网络新闻价值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除了网络新闻主客体对其价值观念的影响之外,社会的一些因素也对网络新闻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网络新闻价值观念对网络新闻传媒的指导

网络新闻传播的价值观念是以网络传播为前提,新闻传播价值评价为标准的。对于网络新闻网站来说,要重视网络受众关心的社会话题、设置评论式网站平台、收集网民对于新闻的见解和意见。这种互动可以鼓励网民参与社会新闻动态评论,增强网络信息含量,有利于网站把握百姓的声音,了解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其次,网络新闻传播要充分运用网络编辑手段来评价客观新闻事实,设计新闻头条以及网站论坛讨论主题,引导网民对于新闻信息的看法,努力实现网络新闻社会传播效应的最佳化和最大化。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来,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网络新闻的传播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新闻价值观念是网络新闻传媒的核心评价标准。因此,网络新闻传媒对网络新闻信息社会价值实现的影响,是为了通过网络传播平台实现新闻信息的社会价值。

|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网络中心

真正艺术价值在于意识、观念范畴 篇7

我以前是以买家(藏家)的角色介入这个行业,感觉与艺术家和市场接触都不够亲密,于整个美术史自己也只是个旁观者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我开始在多年前就接触艺术,越接触越觉得自己始终是门外汉。曾经做过广州“十方艺术空间”,那只是个小小尝试。真正想做这个叫“嘢画廊”,预计在2016年上半年开幕,画廊主要着眼于近十年中,珠三角地区在当代艺术发展上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其实当地不是没有好的艺术家,而是缺乏好的艺术机构去经营,很多优秀的艺术市场没有被开拓出来。依托于这个背景,我们想对珠江三角地区当代艺术史进行梳理,对年轻的艺术家进行扶持与挖掘,争取做个在地性、国际性与学术性并重的画廊。

所谓初哀,其实是机缘让我们走到这里。曾几何时,我们看到的所谓艺术是架上、雕塑等表现形式,时至今日,真正的艺术价值在于更应该是意识、观念的范畴。

上一篇:多媒体设计专业的就业下一篇:科学合理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