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价值观

2024-08-24

民族文化价值观(精选12篇)

民族文化价值观 篇1

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W客统计-读《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有感·黄晖拿到UI东省委原高校工委副书id II!建国及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 在大学推进文化向觉和:<_3»年《·>田原、李晶所著的《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一书文化内信道路上, ?丨:聚陴大的精沖力丨jl:、深刻的是在2014年暑假。反复地阅读与思考, 也是反复道德力發、巨大的感召力iii�, 育人树人与作荇对活、h身逐渐成氏的过程。每次阅读.都"把发展人作为根本前提.把啓重人作为根觉得是新的开始、新的旅程。本准则, 把依靠人作为根本途径, 把为r人作为这是一本关于文化育人特征、理念, 加强核根本目的。”书中这段对于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心价值引导、教育, 把握意识形态导向、转变教育解读, 尤其引起了笔者的共鸣。科学发展观的本文化观念, 以及实现大学德育科学化、全面实施质就是以人为本, 高等教竹之根本任务在于立德素质教育、健全完善人格的书。该书特别对大学树人。如何坚持育人为首, 学生为中心、为主体, 课堂通告规章制度建立、构筑学科创新机制、幵展创新教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实现自觉自中寄在後文化·阅读学, 坚持协同创新方向, 打造人才创新絮质、训练信成长成才, 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 是高校拓坧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维和发展创新个性、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展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等功能的基础中囷名家敢文格选弘扬创新粘神.让设创新W队、推进特色名校建和前提而核心价值就是要解决育德育魂的问敢文在线设等方面做r详尽阐述阅读此朽, 如沐春风, 更题.解决“未来人”, 即中闻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荇‘共筑中®梦·专栏网沁人心脾。和接班人学思悟行果的问题, 是人才培养的崇高近期与其说这是一本书, 不如说, 这是一个以文G笆目标和根本引导竹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明化心、以义化人、以义育人的课堂, 主讲荇将对大确历史使命, 张持政治方叫, 明内做人道现, 学会所有文档学教疗的热爱和忠诚, 对核心价衍观的领悟和解生活I:作, 丨‘丨觉成k成才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读, 对未来发展的唂定和深意通过桁炼规整的义主义核心价值观, 丨"丨答“培育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字载道而写, 化人Ifu作与其说, 这是一本丨5, 不育人”问题的要旨。t5中提出通过中国梦教育、科如说, 这是一种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研究文化、学发展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行、做人修养教育M发展文化的有益践行, 在精神上、氛围上、行动上会责任教育、现代公民教竹和民族精神教疗的论给人以点拨和赘醒, 给大学教丨:作荇以厚望和述, 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丁.作提供r力M读俺这本15, 也就读愦了, 在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依据和实施方略文化强国、增强N1家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15中关于履行高校职责, 深化内涵建设, 提文化方向, 培养高度文化卩丨觉及丨‘丨信的路径和方高教育质量, 推进特色名校建设.为国家现代化法;也就读惮丫,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已经成建设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闸述, 史是让笔荇醍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和全_掀起文化建设高潮的灌顶。名校, 应该匹配名师、名楼、名家、名学生背景下,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追如何让一所学校具荷自己的生命力和驱动力, 在求文化信念、把握文化育人内在规律的脉搏, 读亍如何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可替代的成长盛石懂了大学教育如何树立正确的宵人观念, 加强对和生长养分正如15中所说.每个大学都有1'1己学生道德、索质、做人等方而的教育, 培养德才旅的历史、传统、文化个性, 都有卩|d独特的优势备人才的方法;读懂了重视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突出特色, 就是要选择方卩>1, 贲点突破, 强化优势发挥文化育人巨大力量, 促进学校文化育人和文 (巩固传统优势, 强化比校优势, 谋求新的优势) 。化传承与创新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谈及此, 作为一名辅导员、一名高校德育T.作者, 大学的文化建设既要有世界眼光、闰际意转变教育文化观念, 训练创造性思维, 发展创造识, 又要有民族自信心。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个性, 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辅导员W队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荇和接班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會Ml队应该是一个新的奋人。培养人才, 不能只注觅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强斗旅程立德树人路h, 我们需要更加深人研读调人的内在素质的提升要将科学知识、科学思和践行核心价值, 弓I领文化育人, 以义化心, 以文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内化为信念和行为, 这是化人。·《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一书选题之根本, 要以 (作者单位:赣南师芑学院) 责编:晓成

民族文化价值观 篇2

一、企业使命:

1、谋求企业的进步与繁荣;

2、创造员工和家庭的美好生活;

3、贡献于社会的文明与发展。

二、行动力准则:

1、要严守工作时间。在行动五分钟前到达工作场所,做好工作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2、要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工作成果。承担任务之后,马上做好各项准备,胸中的成功欲,不到熊熊燃烧时,决不转移成行动。

3、要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遇到任何困难也不要放弃目标,要始终保持最后完成任务的坚定不移的顽强意志。

4、要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随时反省和改进工作方法, 经常计划着今天比昨天、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5、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做了一半便放下不管,比什么也不做还要坏,要完善地做好报告及事后处理。

三、行为习惯:

1、积极主动,乐观豁达;

2、目标明确,以终为始;

3、分清主次,要事第一;

4、建立双赢,互惠互利;

5、善于聆听,知彼解己;

6、统合资源,合作制胜;

7、不断更新,锐意进取。

四、企业理念:

1、经营定位:经典-时尚-尊贵;

2、合作原则:诚信-共赢-发展;

3、岗位要求:尽职尽责,追求卓越;

4、工作作风:守时守信,精益求精;

5、服务理念:服务至上,尽善尽美。

五、座右铭:

1、工作着就是快乐的!

2、没有任何借口!

3、态度决定一切!

4、细节决定成败!

民族文化价值观 篇3

当代社会将经济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毫无疑问,消费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消费品的物体,不仅仅具有消费的使用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播交流的作用。消费品在不断扩大的传播过程中,通过交换来进行沟通,其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交换,更是精神文化的交流。诚然,室内设计作品作为大众类目繁多的消费品之一,其同时具有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在以消费文化主导的社会氛围之下,文化价值作为室内设计中划分空间地位的重要精神指标而独立存在。因此,当室内设计从建筑内部装饰的一部分演化成一个独立的设计门类之后,单纯的功能划分与物质装饰形式已经不能完全作为衡量设计质量的标准,文化价值的体现对于室内设计深层次意义的挖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质享受之于精神享受

来源于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物质享受。能够让人的心情得到满足并且产生快乐的物质生活才是物质享受的生活。精神享受来源于物质享受,是物质享受在精神上的反映,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表现为对物质享受对象爱的情感的产生,比如喜欢吃某种美食,这种最基本的精神享受,也是人追求物质享受的动力。这种享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满足感,满足感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也是美的享受。

追求生活环境中的精神享受有很多种方式,因为这种由环境产生的满足感也能同时让人在审美中获得享受。比如视野开阔的使用空间,以及能够满足不同功能需要的场所及设施,能够让人产生满足感。建筑的式样、材料、风格、颜色等等都能产生各种美感,从建筑外观来看,或宏伟、或秀丽、或怪诞、或鲜艳,显示了气势造型或色彩的美;从室内空间来看,或温馨、或富丽堂皇、或古朴醇厚、或自然清新,这些美在精神上反应为各种感觉、情感、心境等。形容美的词语是种种精神状态的形容词,对对象的形容,即是表现出来的对象对精神的映射和作用,或精神对象的反应。人们在面对不同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与层次丰富的室内空间,都是根据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不同的精神需要。

幸福观念之于室内设计

幸福是什么?幸福感已经成为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单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明的,关于幸福的内涵没有标准答案,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人们对于幸福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对于幸福感的认定是具有开放性的。虽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室内设计行业本质是帮助人们来美化空间,优化空间组织结构,从而让人们能够幸福的居住和使用室内空间。然而在如今物质与精神环境均受到巨大冲击与破坏的局面之下,人们很难意识到本身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要想让人们真正获得幸福的感受,就要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发展。因此,对于幸福观念之于室内设计,笔者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消费文化视野下室内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a.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花费越多的室内设计不一定会营造更为幸福的空间。然而在这个注重物质消费文化的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家园,最后的结果固然是富丽堂皇,但是大多数人表示这种室内空间更像是展示给他人炫耀的空间,并不十分适合居住。这种花费较多的室内空间不仅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且营造出一种有距离感的空间而很难让人产生归属感。

b.尺度与颜色适宜的室内空间可以营造居室的幸福感。诚然,在室内空间中光、声、热等环境的条件对室内空间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尺度与颜色却都是从视觉上直接给人以感受的。颜色对室内空间的影响更不必多说,不仅仅对于居住空间,办公空间与某些特殊功能空间中,有了色彩的辅助都可以达到所需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现今社会,室内设计作为与大众消费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领域,其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需求已经不能单纯地满足人们对于室内设计最基本的功能需要,社会大众更加倾向于体现审美价值的精神需求,只有创造出更符合消费文化影响下既能满足物质需求也能满足精神需求的室内设计作品,才能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内涵。

民族文化价值观 篇4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传承

党的十八大强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不同价值观的较量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多变的思想意识, 鉴于民族地区复杂多变社会形势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 必须大力挖掘、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价值,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接地气、融民情, 落地生根, 发扬光大。

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祖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塑造民族性格、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柱, 是民族共同体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时空和内容上始终处于不断交流、交融和认同中, 长期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类型, 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异常突出, 如藏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哈萨克族文化、撒拉族文化、裕固族文化、土族文化等。由此可见,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交融和发展所积淀的适合本民族生产生活并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是各少数民族共同培育、创造、传承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 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优秀文化的总和。

数千年来各少数民族文化和谐共生, 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族群、多文化交错并立的共生地带。历史证明, 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 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宝库、为本民族所享用, 也为其他民族所共享。“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成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正因如此, 中华民族文化才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如语言、饮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在生活规范、道德行为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价值资源。就礼仪文化而言, 傣族中流传下来的《爷爷教育子孙的训条》规定“坐位要分清尊卑, 不要乱坐长辈和长官的位子。”表现出群体乃至社会认同的行为准则和思想价值理念。就道德文化看, 我国各少数民族倡导遵纪守法、重礼讲义、诚实守信、廉洁奉公、扶弱济贫。如吐蕃王朝“重兵死, 以累世战役为甲门。败死者垂尾于首以示辱。”彰显了藏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崇尚勇敢顽强的道德价值观念。从生态文化看, 主张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如古代蒙古族在习惯法中规定“禁止向水中溺尿”、“春夏两季人们不可以白昼入水, 或者在河中洗手, 或者用金银器皿汲水。”体现了蒙古族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思想。从伦理文化方面, 倡导三从四德思想, 等等。可以说, 中国各少数民族把文明和谐、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等内在的思想道德观念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 成为几千年人们的价值理念和道德遵循。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 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同时也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日益加剧;二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明显,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结构、制度、形式、观念和价值、心理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冲突, 尤其是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 淡化了青年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使得民族地区思想意识、价值体系等受到较大冲击;三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缺失, 缺乏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 致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四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弘扬和传承重视不够, 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根植、培育和践行。因此,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 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传承之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以, 在新常态下,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民族地区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统领, 以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契机, 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传承之途径。

(一) 增强少数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欲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每个民族都应增强文化自觉性, 充分认识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主动担当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同时,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充分肯定自身文化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价值, 坚定民族文化持久发展的信念。民族学家费孝通讲到:“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 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 以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 民族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等都成为一个个瑰宝、一颗颗明珠、一朵朵奇葩闪耀四方, 惠及各个民族和世界, 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强盛。所以, 各少数民族都应坚信自己的文化, 立足本土, 吸纳外来, 传承创新, 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深入挖掘提炼有益的思想文化价值, 大力繁荣发展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 使民族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二) 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 要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人, 就必须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首先, 加强国家顶层设计, 深化教育改革, 制定传统文化教育大纲, 大纲中设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章节, 使之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 (包括职业院校) 。其次, 明确各学段教育功能和定位, 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 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第三, 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教学之中。第四, 完善社会实践体系, 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寓于青少年实践中, 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渠道, 创造性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使学生能够认同自己的文化根基和特殊功能, 增强对民族和传统文化的认同, 主动传承民族文明。

(三) 借助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关于一个民族精神观念、物质产品、生活方式思想情感的文化集合, 凝聚着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 是维系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面对全球化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形势新任务, 要充分运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使其在与现实生活对接中, 全面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如藏族的藏历年、林卡节与雪顿节三大传统节日, 以及望果节、燃灯节、仙女节等, 以喜闻乐见的庆祝形式体现藏族群众的追贤思孝、纯朴善良的美好追求与劳动智慧。以此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四) 以保护挖掘优秀文化遗产为抓手发扬光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习总书记指出, 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 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 赋予其新的涵义”。

各级主管部门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博采百家众长、兼收八方精义, 制定相关规划, 全面细致地做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实施少数民族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对濒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重点抢救和保护。要加大对列入名录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以及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探索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区, 对文化遗产丰富的区域, 进行整体动态保护, 使其与发展旅游、繁荣经济相结合, 形成文化、经济和人民生活相互促进、一体化的发展局面。

(五) 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平台普及宣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建立覆盖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实现和保障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宣传的必由之路。新常态下, 要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 以政府为主导, 以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 以边疆、基层和农牧区为重点,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以全社会积极参与为保障, 加快建设覆盖全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基础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要加大建设力度, 继续实施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 (室)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要积极扶持富有民族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要结合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切实有效地推进边疆和民族地区文化长廊建设, 形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和谐局面。

2.提高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所在。要大力提高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力度,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类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 加强少数民族文字类新闻出版物的出版和发行, 等等。积极探索适应少数民族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 把各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送到送到农牧区、边远山区, 最大程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首先, 将此项活动与公民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 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次, 将此项活动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结合, 促进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和交融, 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文化基础和精神纽带。第三, 将此项活动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相结合, 积极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巩固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

(六) 以推动对外交流为举措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下, 欲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把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举措, 着力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努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要结合国家对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总体外交和对外战略的实施, 以及“一路一带”政策的启动,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特有优势和作用, 积极主动地与外国政府和民间文化组织合作, 通过在境外举办各类艺术节、展览、演出、博览会等, 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宣传格局, 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与此同时, 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2.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品战略。在巩固少数民族文化已有品牌的同时, 积极打造具有浓郁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形成新的民族传统文化圈、文化带、文化寨等, 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此外, 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创新, 实施民族文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战略, 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文以载道, 文以化人。面临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 需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传承和发展, 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保护、弘扬、传承与研究, 提炼其有益的思想价值, 使其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和谐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段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年第6期.

[2]刘亚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湘潮 (下半月) , 2015年第2期.

[3]王岚.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5年07期.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篇5

既然是谈企业文化,那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呢?首先呢,我们来解释“文化”,文化是指任何特定人类群体,世代相传的本质特征(包括行为模式、信仰、群体组织、艺术等的总和。)

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或许大家会拿出来这个东西给我说,(公司蓝色宣传页)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不错,这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下面我给大家画个图,看到家都能想到什么。

(通过此图,总结大家的发言,引出下面的内容)

企业目标和企业愿景

企业目标客户拥有一批高忠诚度的客户愿景(vision)宗旨与使命达成时的景象,是对未来的展望。企业愿景扎根郑州、立足中原、辐射全国、扎根郑州、立足中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服务于企业,走向世界,服务于企业,为广大企业的发展,为广大企业的发展,谋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谋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商誉行业最可信赖企业Page 30

Page 28

究竟该如何实现我们的目标,并最终让我们愿望实现呢?企业目标只有方向正确,效率才有意义;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克服万难;

很简单,当然、肯定、必须是通过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和以后的持续的新进人员,也就是兰苑人,用心,用智慧,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共同实现!!!

也许会有人心里在想,我就是来上个班,每月领我的工资,至于兰苑能否实现预期愿望,达成预期目标,关我啥事,我拿多少钱,干多少事。讲这些大话有啥用?又不长工资,迟到了还扣钱„„我想还会有人这么想,我得努力,不管以后咋样,首先,我干够我的活,拿够我的钱,能发展了就混,不行了就撤„„那,现在呢,大家自己给字做个小测试:

小测试:你属于哪种人?第一种人:工作仅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第二种人:只满足于安全需求的层次第三种人:考虑的完全是企业的要求第四种人:把工作跟自己的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个测试内容呢,是我根据各种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汇总,当然,或许还会有别的一些不同于上述四种情况,那么,为什么大家都是人,思想上会各不相同呢?

追其原因,很多,个人的物质需求,家庭的责任承担,社会背景影响„„正是这种种原因,造就了大家思想上的不同,导致行动上的差异,而最根本的社会体现则是:有的人成为了富翁,吃的是燕窝鱼翅,开的是奔驰宝马;有的人成为了乞丐,吃的是剩饭残渣,开的是原始11路,住的是街头巷尾„„一个字,“钱” 当然,也有很多人努力了,但是到最后呢,没有成就什么丰功伟

业,这样的人也有很多。追其最本质的原因,我认为是价值观的问题。下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关于什么是价值观,什么又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又应该是什么?

一、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意义或重要性的总的评价和看法是人们所奉行的一系列观念、信条或原则Page 9

1、价值观它是我们每天的行为、态度的基础与根价值观,源,我们每天都会碰到问题、疑惑和选择。它反映出我们对与我们生活切身相关的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就是实用的,解决现实问题的。事物的重要性的排序,即你认为什么是更重要的?它支持了我们的“取舍”→解惑。Page 11

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就是一套坚定的信念,它指导我们在下述方面的行为:我们与客户的关系我们与小组成员的互动关系我们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我们对杰出成就的承诺Page 12

2、企业核心价值观

2、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理解(1)因团队而强大因做足功课而专业因郑重承诺而有信誉因为客户发掘价值,实现投资目的而自豪——关于团队了解“组织”的意义“团队”与“群体”★协同的意义——搏弈Page 14Page 15

2、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理解2)(——关于做小事,做足功课

2、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理解(3)向客户允诺能实现的目标做足专业知识的功课做足市场信息的功课做足特定项目的功课——关于郑重承诺问题:什么叫做“言而有信”?项目部的项目介绍资金部的项目效益风控部的项目风险Page16

Page 17

经典录拒绝提供连自己也不相信而且难以引起自尊的产品或服务。让更多的人享受真正的投资收益。Page 18

企业目标只有方向正确,效率才有意义;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克服万难;对于目标的实现,具体细节上我们需要做好一下几点:企业目标1.2.3.4.服务质量客商户誉5.6.7.8.知识管理行业地位规模人力资本赢利性Page2 9

企业目标客户拥有一批高忠诚度的客户企业目标人力资本吸纳、保留本行业敬业、追求专业、协作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商誉行业最可信赖企业知识管理完善基础数据库的内容,能够为一线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Page 30

企业目标Page 31

行业地位在那里,我们是倍受仰慕的一群,行业的后起之秀并树行业典范我们是中国投资界的骄傲。赢利性行业中最佳赢利企业之一Page 

32Page3 3

在实现目标,达成愿景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依托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来鼓励、约束我们的实际行为与行动,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现在呢,我就想想和大家共同去探讨一下我 7

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以民为本,造福百姓;为国为民,和谐共赢。诚信合作创新共赢

企业宗旨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为工作注入生命的意义为工作注入生命的意义为生命谱写存在的价值为生命谱写存在的价值为活着描绘美丽的篇章为活着描绘美丽的篇章Page 25

和谐,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篇6

和谐,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万物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中国文化中,以“和”为本的宇宙观,以“和”为善的伦理观,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以“和”为本的宇宙观

中华文化的和谐理念滥觞于尧舜时代。《尚书》就有“协和万邦”、“燮和天下”的记述,《周易》中也贯穿着“天下和平”的政治理念。先哲的目光遍及万邦,所向天下,反映着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对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协和”、“和平”生活的美好憧憬,对国家社稷安定繁荣的无限期望和对万邦归顺、诸侯称臣的和谐天下的向往。时至春秋初期,管仲明确提出“和合故能谐”的和谐观念。他认为只有协调、合作才能达到和顺、和睦、和谐,反之则会失度、失衡、失败。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思想家,管仲特别强调“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灾害横生。管仲在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他的“察和之道”。他把君臣之间、上下之间、百姓之间的和睦相处看作是国家政令通畅、政治昌明的文化标志。在法律制度并没有建立的古代社会,《管子》提出的和谐之道不仅具有引导国家政治的社会意义,这种推及家庭伦理,倡导父母、夫妇“不失其常”、“中和慎敬”的和谐思想,在客观上也为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价值观的实现,铺设一条从个人到家庭直至社会的基本架构。

以“和”为善的伦理观

在《管子》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观、人际之间和睦相处的伦理观、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观之后,道家哲学以“道生万物”为核心理念,对中国和谐文化的价值体系进行了丰富和延展。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阴阳两极对立基础上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一系列具辩证思想的基本命题,扩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将和谐从一般社会层面提升至哲学高度,赋予和谐理念更为普遍、深邃的哲学内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无论是讲人类社会,还是讲客观世界,都是建构在“中”“和”的基础之上。在儒家的自然哲学中,“中”是“天下之大本”;“和”为“天下之达道”,只有“中”“和”一致,才能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天下。在思维方式上,孔子一贯秉承“执两用中”之道,反对偏执、极端的思维方法,倡导在相互对立的两极状态中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间状态,以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并非以取消事物个性差异为前提。实际上,孔子所谓的“和而不同”强调的正是在保持自我个性精神基础上的和谐与统一。《国语》中记载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强调的也是不同事物之间只有在保持多样化前提下,才能生存发展。如果完全趋同,和谐就失去了相互协调、共存的基础。

中国古代哲人还特别善于把精深玄奥的哲学理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进行生动的阐释。如《左传》所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这看似讲的是最寻常不过的饮食烹饪,实际上是以烹饪为例,强调众多差异性事物的中和汇聚是和合的基本要义,进而明确了事物之间各自的差异性、个性是和谐共生、相互发展的基础。所以,和谐并非要取消原有事物的自身品格,而是在相互认同基础上中和、融会。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中也认为,君子应当“食和羹以平其气,听和声以平其志,纳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和”在此讲的并不是二者相加之和,而是和谐、和顺、和美、和睦之和。这表明中国的和谐观念是古代哲人有感于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而作出的理性升华,是东方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群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亦表明,中华民族的“和谐”观并非局限在国家政治、艺术美学与伦理道德等形而上的观念层面,也体现在普通百姓的世俗生活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观本身便是多种观念形态的多元统一,是中华民族理性思维与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真诚憧憬和不懈追求,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一笔精神财富,具有传承与弘扬的历史意义与恒久价值。

以“和”为美的艺术观

通观中国古代美学史,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即以“和”为美。以“和”为美不仅涉及艺术的表现形态与艺术风格,还关涉文艺与自然、社会、政治、伦理等相互联系的重要问题。在《中国美学史》中,李泽厚、刘纲纪曾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概括为高度强调“美与善”、“情与理”、“人与自然”的统一,可以说揭示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精神主旨。但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强调的所谓“统一”,并非仅指对应物间的交融、汇合,而是始终强调在对立两极中持不偏不倚的中间取向。由此探寻下去,我们还会发现,以“和”为美的美学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翕然相通。《周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其“大和”意指和谐的最高境界,正是古人对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由衷憧憬。荀子曾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西汉哲学家董仲舒亦云:“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他们都把自然万物的兴衰生灭视为“和”的最终结果,认为“和”是整个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在古代思想家心目中,“和”已成为一种具普遍意义的本体论命题,是万物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

民族文化价值观 篇7

由此我们想到, 真正的启蒙是通过文化交流、人性教育而来的内在自由和人类的福祉, 而真正的教育亦是通过文化上和人性意识中的内在启发来完善自我的。那么, 对于思维禁锢缺乏国际性认识的大学生, 如何激励他们开阔视野看世界?对于盲目追求独特淡漠民族意识的年轻人, 如何引导他们心怀崇敬看中国?何以平衡个体意识和民族意识?何以辨证地理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延伸思考:

一、超越“两极”思维

“西方”和“东方”总是作为两极提出来的:东方主义视野中的东方总是那么落后原始、神秘奇诡, 而西方则是理性、文明的象征。可现代化的矛盾已经暴露无疑, 特别是眼前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让很多西方人把目光转移到东方、转移到以和谐发展为本的中国。西方人不得不转过头反思他们所谓的“东方主义”及其引以傲的“资本主义化”。

因此, 我们在维护自身民族意识和文化价值观的同时, 也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西方的陈见, 不再把目光仅囿于西方人眼中的东方, 或东方人眼中的自己。超越自身的束缚和他者的歧视,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摆正自已的位置, 达到真正的交流与沟通。年轻人应把思想从禁锢的“东”、“西”模式思维中解放出来, 从容面对西方的先进和东方的落后, 西方的危机和东方的发展。

二、尊重他者价值信仰, 存异求同

约翰逊指出, 我们世界的全球化程度越高, 对认同的向往就越强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认同感的强化, 对作为可能交谈伙伴的他者状况的意识, 将促使我们将我们的共同存在当作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从而最终意识到, 他者的信仰、态度和行为与我们密切相关。通过对话, 我们可以欣赏他者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我们本着相互尊重的意识从他者学来的。我们甚至会为我们之间的差异感到庆幸, 因为它扩展了我们双方的视野。

因此, 大学生不仅要熟读中国经典也要认真研读西方经典, 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拥有更广的视野。文化建设,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反过来说, 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把民族文化建设好, 才能走出国门被世界多样文化所接纳和认可, 同样, 尊重并学习他者的多样文化, 加深认知, 以便其能在顺应全球化的同时成功抵抗全球化带来“求同”过程, 保持本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加强人格教育和内心修养

中国人相信价值之源在于一己之心而外通过他人及天地万物, 我们所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的, 没有西方由上帝观念而衍生出来的一整套精神负担, 如基督教里的“原罪”、“救赎”等观念。人性中最深层的意义在其作为自然守护者和宇宙共同创造者的真实展现之中, “天”不可知, 可知者是“人”, 所以只有通过“尽性”以求“知天”。

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 指引我们穿越了几千年的悠长历史, 特别适用于解决今天机械化和理性化带来的“快餐”式的文化、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以及空虚荒谬的人生体验等问题。所以一方面, 高校教育应在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同时, 重视加强人格教育以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 也要潜心学习中国文化, 以其博大精深和沉稳深邃消除急躁的心理危机, 继承并应用好传统的文化优势。

四、重视个体意识与民族意识的和谐教育

东西方在这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差异性最突出:个人价值至上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特点, 社团价值至上是整个东方文化的特点。西方人的主体地位是丧失在人类最高主宰上帝的手中。而中国人的主体地位是丧失在现实的社会群体之中, 丧失在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牵制中。

中国传统社会是“无我”的社会,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无我”的文化, 因此中国人的个人意识直至今日仍比较淡薄。所以, 一方面我们要提倡摆脱传统束缚冲破家庭、群体施加的无形的网罗, 充分展示自我实现自身潜能;另一方面, 也要坚守民族意识, 深深扎根于本民族, 树立公民责任感, 防止以极端的个人主义吞噬民族意识。当代年轻人应促使个体意识与民族意识和谐共存, 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二者, 不可偏倚。

民族文化价值观 篇8

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儒家系统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作为自然之“天”, 天人合一意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境界, 是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目标追求和价值选择。《中庸》谈道:“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意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孟子提出:“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尽心知性知天”, “天时、地利、人和”, 目的是要保持人与自然的持久和谐;荀子在《天论》中提到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 所说的“和”, 也是指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周易》对天人和谐的基本内涵做出了概括, 即:“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 人应遵循不违天的天人和谐原则, 这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所在。

2. 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的精神可以用《易传》中的两句名言来概括, 这就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 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一种人生观, 即:恕人之过和宽厚待人。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自古以来, 人们一直把容人之短、恕人之过视为一种高尚品德, 强调这种品德在立身处世中的作用。同时, 厚德载物还体现在治国之道、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方面。

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我们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 如诚信危机、以权谋私、道德缺失等, 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因此, 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 实现谋利行为和道义原则的有效统一, 使每个公民自觉地承担职业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稳健发展。

3. 和而不同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智慧, 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辩证思维。在当今的时代, 也必将吸收西方注重竞争、追求真理科学的积极因素而得到新的发展。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不仅需要“美人之美”, 而且需要“各美其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和而不同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 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 以达到“和”的目的。因此, 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包容并蓄的情怀, 不仅具有伦理价值, 还具有思想方法和处世哲学的意义, 值得深思。

二高职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实现

1. 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作为一个民族“特质”的文化, 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价值, 是凝聚这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习近平同志指出,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不断发展, 文化认同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之所以能够延绵不断, 则来自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我们只有认知、理解、接受并内化中国传统文化, 才能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 才能把它发扬光大、推陈出新,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不能割断历史, 二是必须批判地继承。显然, 这既和民族虚无主义划清了界限, 又和文化保守主义划清了界限。

2. 发挥伦理价值

习近平同志指出,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 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 是一种效益驱动的经济, 它既带给了人们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平等观念, 同时又易导致人们追求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当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成为等价交换的“商品”时, 道义与利益的价值在他们中开始动摇。这种追求金钱和实用的功利主义思潮使部分学生出现价值观念错位、价值评价偏差, 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继承并发扬“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以为上”的道德价值观, 赋予传统义利观以时代的内涵, 增强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积极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化解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西方社会思潮对高职学生的消极影响。

3. 引领政治价值

第一, 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社会主义相比较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根本上体现在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人们的主体地位。“中国梦”的落脚点就是人民的幸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就是为了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更好地协调, 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 就是强调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们的实现, 从根本上强调了人民当家做主, 开拓了以人为本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 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美好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 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的基石是为了人, 依靠人, 需要社会的每个人做出努力。因此,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第三, 公民教育的逻辑起点。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现代公民是我国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可见, 公民教育已日益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 通过公民教育活动增强高职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使他们完善的公民意识, 适应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教育着重培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显然, 公民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这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高职生增强公民意识、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个人自由和发展, 而且有利于培养高职生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积极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

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切入点, 包括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和而不同, 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支撑点, 以加强高职生文化价值观教育为落脚点, 紧扣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 把握教育的规律性, 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当代价值。根本目的是促进高职生的成长发展, 使高职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高职生,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董雅华、徐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觉与科学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思考 篇9

一、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涵义

《辞海》关于“文化”的解释是:从广义来说,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笔者认为, 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 当代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达成民族思想共识、弘扬中华精神所体现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体现为一种时代精神。

(一) 审计文化的内涵

对于审计文化,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石爱中认为审计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多数学者认为审计文化由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笔者认为, 审计是项目性很强的活动, 审计文化与审计事业相伴而生, 它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监督行为、审计鉴证行为、审计评价行为在实践活动中的反映, 因此, 审计文化还应包括审计行为文化。那么, 审计文化概括起来就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共同认可、遵循、倡导的, 以审计人员群体价值观为其核心内容的, 带有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 包括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物质文化、审计行为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等, 其中, 审计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地位。

(二) 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及遵循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判断, 受社会环境、时代发展的影响, 即使是同一种文化, 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总要求和总框架, 审计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必须要在这个总要求和总框架内进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审计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是审计实践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 表明了国家审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 当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 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包括审计指导思想、审计精神和审计职业道德三部分内容。审计指导思想即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审计精神结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审计署工作时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坚持原则, 敢于碰硬;严谨细致, 客观公正;廉洁自律, 甘于奉献;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审计职业道德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

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历史溯源

中国古代审计文化博大精深, 上至西周时期的官计审计文化, 下至元明清时期的科道审计文化, 审计官吏中的佼佼者所体现的思想、品格、气质和为人准则, 是中国古代审计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在国与家、人与己、荣与辱、生与死、廉与贪、俭与奢、善与恶、勤与惰的选择上, 都具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古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历史光辉。

(一) 忠诚事业

忠诚事业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忠诚于审计事业, 对国家忠诚、对集体忠诚、对审计事业忠诚。在古代“忠诚”的根本要求就是真心诚意、尽心竭力地积极做人做事。追溯“忠诚”的传统文化根源, 古人把它区分开来, 分为“忠”和“诚”。“忠”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 《论语》、《左传》、《国语》就有不少关于忠的论述。《左传》中有“临患不忘国, 忠也”, 强调的就是对国家的忠。战国后期的著作, 如《管子》、《商君书》、《荀子》、《韩非子》等大量讲的是臣对君的忠, 以及忠君的具体要求。到了近代“道德革命”, 孙中山主张在否定忠君之德后, 将忠的对象移于国家、民族、人民和事业, 给忠赋予了时代新意。而早在春秋时期, 古人就以诚为美德。在先秦最早提倡诚并做论述的是《孟子》, 后来《中庸》对诚做了系统的论述。诚既是道德规范, 也是道德修养的态度和方法。诚的最基本要求是“真”。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诚是天道, 天真实不欺, 永远按客观规律运行, 故能成就万物。

(二) 独立公正

“独立”是指审计主体不受被审计单位经济利益等方面的支配, 具有独立性, 独立是审计的灵魂。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 中国出现了带有审计职能的官职———宰夫, 专门对国家进行审计;隋唐时期, 在刑部之下设“比部”, 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宋代设立审计院专门从事国家审计事务。“公正”是指审计人员公平正直, 在审计工作中没有私心和偏见。中国自古视公正为美德, 在《尚书》、《诗经》、《左传》、《管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就多次出现“公正”、“公平”等词, 并不乏对其进行明确定义:认为公正不仅是一般人的处事之道, 而且是执政者的为政之道。因此, 古代审计独立公正、依法办事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权威。

(三) 诚信为本

诚信是现代会计职业的道德支柱, 也是审计人员必须信奉的道德准则。《孟子·万章》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 曰:‘会计当而已矣’。”孔子根据亲身的经验体会, 提出了财务伦理原则“当”。“当”的伦理内涵深刻而丰富, 会计“当”的内涵之一就是喻意关系人之间的和谐, 从理论上阐述钱粮保管、会计和主管会计等所有相关关系人之间的关系, 以达到关系人共生共荣、和谐和睦的状态。作为国家经济卫士的审计人员应当把诚信作为行业的立足之本、立业之道。

(四) 清正廉洁

审计主体的廉洁与否, 决定了审计机关是否能正确、全面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古代审计工作的性质是进行经济监督, 要求审计官吏要正身守道。有守者乃能监督, 无瑕者方可律人, 己之不廉, 而欲正人之贪污, 自古及今未之能行。如《旧唐书·韩传》载“性持节俭, 志在奉公, 衣裘茵衽, 十年一易, 居处陋薄, 才蔽风雨。弟洄常于里宅增修廊宇, 自江南至, 即命撤去之, 曰:‘先公容焉, 吾辈奉之, 常恐失坠, 所有摧圮, 葺之则已, 岂敢改作, 以伤俭德。’自居重位, 愈清俭嫉恶, 弥缝阙漏, 知无不为, 家人资产, 未尝在意。”正因为韩具有这样自律奉公、以身作则的品德, 而在中国审计史上留名。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中国古代优秀的审计文化对于当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内容体系构建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审计精神和审计职业道德三个层面:

(一) 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些重大问题, 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审计工作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奋斗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大力弘扬和积极践行“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 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行为引领和人才支撑。

(二) 审计精神

审计精神就是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的与审计职业身份相适应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审计文化的灵魂。审计精神反映审计群体意识, 是群体意识中主导意识的凝聚和表现。当代审计人应该坚持的审计精神是坚持原则, 敢于碰硬;严谨细致, 客观公正;廉洁自律, 甘于奉献;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1) 坚持原则, 敢于碰硬的审计精神。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原则。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忠于自己的职守, 以法律为准绳, 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工作, 敢于向违法犯罪行为、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作斗争, 不回避矛盾, 敢于揭露问题, 敢于查处问题, 不看领导或客户的脸色行事, 不掂量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如果一味地去当老好人, 那就是审计监督职能的缺失, 也是审计人员的失职。其次要敢于碰硬。由于审计性质的特殊性, 审计发现经济案件线索时, 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干扰, 特别是本地审计阻力会更大一些。审计人员一定要有敢于碰硬的精神, 虽然有时会有一些不理解和反对的声音, 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

(2) 严谨细致, 客观公正的审计精神。严谨细致是审计行业的鲜明特点, 也是对国家审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审计工作相当繁杂琐碎, 工作量大, 责任重, 工作中一点小的疏忽就可能会导致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受损,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勤勉尽职、严谨细致, 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客观公正就是公平正当、不偏不倚。国家审计机关是执法监督机关,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 对有关事项的调查、评价和判断, 既不能掺杂个人的好恶, 也不能受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 更不能以牺牲一方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受益。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 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规为准绳, 绝不能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只有做到客观公正, 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 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3) 廉洁自律, 甘于奉献的审计精神。廉洁自律即是坚持自警、自省、自律, 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 廉洁自律, 不徇私情, 不谋私利, 清白做人, 干净做事。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只有自己做到了清正廉洁, 才有资格去履行监督职能、评价职能。尽职奉献, 即是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 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勤勉敬业, 恪尽职守, 无怨无悔, 不求回报。审计人员既然选择了审计事业, 就必须热爱审计事业, 强化敬业意识, 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

(4)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审计精神。审计的创新精神更是审计一切工作的首要问题。审计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审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就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视野, 研究和探索先进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手段。只有不断提高自己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实现工作的新突破和自身的新飞跃。

(三) 审计职业道德

作为审计文化最基本的内容, 审计职业道德是一种软性约束, 它在道德观念上促使审计人员自觉保持审计职业应有的态度和风范。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活动中信守的、具有继承性和舆论性的审计行为原则与审计行为规范的总和, 包括独立公正的职业纪律、诚信文明的职业品德、专业的职业胜任能力等内容。

(1) 独立公正的职业纪律。独立是审计的灵魂。审计是对经济事务的监督、鉴证和评价, 涉及相关各方的利益, 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主体, 在执行审计公务时独立于利益相关各方, 排除权、情、利等因素的干扰, 也不受个人好恶的影响, 依据收集到的客观证据, 客观公正地做出职业判断, 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如果丧失了独立性, 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受到质疑, 审计权威性和鉴证作用都将不复存在。

(2) 诚信文明的职业品德。诚实守信是国家审计的职业纪律。审计活动所要探求的是确定性的事务, 而不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问题, 所要证明的是已经存在的事实, 而不是人们编造的故事。所以, 审计人员应该以诚实的态度, 坦然地面对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 赢得审计对象及社会各界的充分信赖。同时, 要按照文明审计和低调行事的作风来开展审计工作。文明审计就是要做到依法按程序、遇事讲道理, 要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心情来理解别人, 做到言谈举止文明。低调行事就是要谦虚谨慎, 不事张扬, 不炒作问题, 不越权办事。

(3) 专业的职业胜任能力。审计工作的知识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 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先进的审计理论和方法, 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和适用的技巧, 能够运用“专业”的眼光, 按照“专业”的规范和标准开展工作, 做出“专业”的判断, 得出“专业”的结论。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这种“专业”的水准和精神就是审计职业道德的一种具体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通过我国审计文化的历史渊源可发现, 我国古今审计文化一脉相承。因此, 培育和构建新时期我国审计文化, 要在继承传统优秀的历史文化基础上, 把我国审计文化建设同现实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 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整合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体系为指导, 把审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中,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推进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同时要根据审计工作的特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二是要整合核心价值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引领, 形成审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 一方面将核心价值观灌输于每个审计人员, 让审计人员熟知核心价值观内容, 将其内化成为一种习惯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 应通过一定的措施, 将核心价值观予以不断强化, 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念为全体审计人员所接受, 推动审计人员个人价值观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二) 以教育培训为主导, 培育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依靠教育。通过教育培育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文化意识, 让其受到审计文化的熏陶, 并在审计工作实践中贯之以行, 薪火相传。一是开展审计文化意识教育。结合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特点, 针对审计人员思想和工作实际, 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场合, 在审计机关开展的各类教育和培训中融入审计文化相关内容, 适时进行审计文化意识教育。反复强调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积极宣讲审计文化的主要内涵, 使广大审计人员在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 对审计文化的历史沿革、优良传统、宗旨目标以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增强其审计文化意识。二是开展审计文化理念教育。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 宣传当代审计文化理念, 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审计机关教育的重要位置, 弘杨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精神, 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献身审计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开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审计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 审计机关应当有计划地组织系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使审计人员全面理解“独立、公正、诚信、文明、专业胜任能力”等审计职业道德要求, 自觉规范职业行为。

(三)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推广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为贵”和“民本”思想。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象, 文化建设是做人的工作, 审计文化建设要以具体的审计活动为载体,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审计活动是推广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创先争优活动, 树立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 总结一批审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加大对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 在全系统营造学习先进、宣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激发审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营造审计机关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 形成并展现良好的审计精神风貌, 增强审计文化的导向力。二是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加强审计人员建设学习型机关的自觉意识, 通过教育引导、机制激励、活动促进, 营造学习的氛围, 使学习成为审计人员的习惯。通过学习使审计人员受到审计文化的熏陶, 承担起审计文化传承的重任。三是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审计理论与实践征文、摄影、书画展览, 以及知识竞赛、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 强化审计文化意识, 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和氛围, 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育和宣示审计文化。

(四) 以人为本, 发展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 文化应以人为载体。在我国审计事业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 无不凸显出审计人员睿智、执着、创新、奉献的身影。审计人员是审计文化的创造者, 同时又是审计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审计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审计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 注重人性管理, 通过一定形式和途径, 加大对审计人员的“感情投入”, 关心审计人员的生活、关爱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 使他们有精力、有时间去发展审计文化。同时,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文化建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 其建设周期长, 是一项长期工程, 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审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也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审计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支撑其发展的审计文化需要逐步培养, 循序渐进地在广大审计人员中树立起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以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审计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发展战略, 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之中, 并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件, 作为文化建设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 《审计研究》2005年第1期。

[2]方宝璋:《略论中国古代审计文化》, 《现代审计与经济》2006年第5期。

[3]王金平、冉登峰:《审计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探析》, 《中国审计报》2005年第1226期。

[4]陈微:《对审计文化建设的认识》, 《审计与理财》2011年第5期。

禾商文化价值观浅析 篇10

一、“禾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禾商文化, 因“禾”而生, 它伴随着禾商的发展而发展, 是无数嘉兴商人在长期的经商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域商业文化。禾, 本意指水稻, 是现代嘉兴的简称, 它源于嘉兴自古是水稻的主要产区。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唐代时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 有着“嘉禾一穰, 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 江淮为之俭”的说法[1]。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 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 城南的南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这些文化古迹赋予了嘉兴这片土地独有的灵气。与此同时, 地处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腹心地带的嘉兴, 区位优势明显, 东接上海, 北邻苏州, 西通湖州, 南接杭州, 区域内河道纵横、水网交织, 铁路公路四通八达, 交通十分便利。气候方面, 嘉兴处于东亚季风区, 四季分明, 气温适中, 雨水丰沛, 日照充足, 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深厚的文化积淀、平稳的气候环境为嘉禾商业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2008年, 嘉兴首次提出“禾商”这一概念。2012年初, “禾商”首次被写入嘉兴市的党代会报告中, 嘉兴政府致力于将“禾商”群体打造成为浙江省内继甬商、温商、台商之后又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品牌。根据生长地域的不同, “禾商”群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生于嘉兴, 长于嘉兴的“土著”禾商;第二类是生于嘉兴, 长于外地的“移民禾商”;第三类则是生于外地, 长于嘉兴的“归化”禾商[2]。“禾商”概念的形成标志着禾商不仅仅是生于或长于嘉兴的从商之人, 更应是禾商精神文化的宣扬者与推动者, 从而为嘉兴这座城市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禾商文化的传统价值观

禾商文化, 是禾商发展的灵魂与核心价值, 是无数嘉兴商人用汗水和智慧凝练出来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 嘉兴商人辈出, 其中也不乏一些全国数一数二的巨富, 如元朝大商人杨梓。杨有着“澉浦杨家等有舟, 且深知漕事, 乃以杨氏等为海道运粮都漕万户”的历史记载, 可谓是当时的“物流世家”[3]。再如19年间三获千金的陶朱公范蠡。历史上的嘉兴曾是吴越必争之地, 至今嘉兴城内还留有范蠡湖。相传范蠡在相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 隐居在江南, 改名陶朱公。范蠡亲自下地开垦种田, 穿布衣, 进粗食。作为商人的范蠡有自己的经营策略:“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顺其自然、待机而动”[4]。“时贱而买, 时贵而卖”, 善于捕捉商机的范蠡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 进而调整经营策略, 将“时贱而买, 虽贵已贱;时贵而卖, 虽贱已贵”的经商之道运用的淋漓尽致, 终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

三、禾商文化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嘉兴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日渐成为长三角洲的经济重镇。这些辉煌成就取得的背后离不开“禾商”群体的推动与引领。到2013年底, 嘉兴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3%, 对全市的GDP贡献率接近四分之三[2]。由于经济特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 禾商群体的成长不同于温商或台州其他等地的浙商, 禾商群体总体带有“小富即安”的保守色彩。虽然有缺点, 但瑕不掩瑜, “禾商”以其独有包容性, 在“禾商”的基础上, 又接纳和发展了各地商会, “走出去”的战略使得“禾商”的身影开始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把“禾商”精神与文化发扬光大。与此同时,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全国乃至全球商界精英开始选择嘉兴, 落户嘉兴, 促进新“禾商”的快速崛起。

从“禾”而起, 由“和”而兴, 这八个字是对禾商文化价值观最有力的表白。历经千年的经商实践, “禾商”群体秉持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富而不骄”的经商原则, 他们懂得信誉就是资本[2]。禾商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深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比如禾商文化中的“讲诚信、重商誉、守信用”体现了儒家的智慧。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教导众人“在崇尚功利的同时, 更要注重以义制利, 先义后利, 甚至舍利取义的思想”[3]。与此同时, “红船精神”也深深植根于生长在红船旁的“禾商”们, 他们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融入其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 为禾商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禾商”身上有着许多优点与优势, 但传统禾商价值观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如禾商总体缺乏冒险精神以及抱团发展的精神, 不少数禾商抱有小富即安的想法, 这限制了企业做大做强。只有找出禾商文化中的缺点, 不断改正, 才能更好地促进推动禾商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芒.“嘉禾”文化说略[J].农业考古, 2011, 1 (1) .

[2]缪雨方霞.重启原动力共筑新梦想“禾商精神”研讨会侧记[J].嘉兴在线-嘉兴日报, 2014.6.6.

[3]赵建华.“红船精神”与禾商精神[J].嘉兴日报, 2014.8.24.

学校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篇11

我校是在无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背景下诞生的一所九年一贯制新校。学校设施先进,办学条件较好。但是学校是由三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合并而成。学校年级跨度大,师生人数多,师资水平一般,生源结构复杂,办学整体水平低。如何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在学校文化的视野之中,确立主流思想与核心价值观,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从时代主流价值观中找寻文化的基因,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寻根,从学校的校本实际中找寻个性。在近两年的探索与思考中,我们发现学校校名“凤翔”,寄予了政府和人民对教育的期待、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凤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谐观念的产物。一方面,它是一个“二合一”的对立统一体,雄为凤、雌为凰,表示阴阳调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多元和合体,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融合原始时代多个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征,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形象不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凤凰“五色”后来就被看成是维系古代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五条伦理的象征。

为此,我们校园文化的基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本是“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核是“仁爱”,以“和”为实现渠道。这样,我们就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或学校哲学——和合。追求“和”教育就是我们的主流思想。或者说,我们今后追求的教育品牌就是“和教育”。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样,其主流精神必须满足国人的两种基本精神需求,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在其价值理性上,我们的追求是:“和”的包容品性;“和”的人文情怀;“和”的博爱精神;“和”的伦理品质。

在工具理性上,我们确立这样的三个维度:和融的人际关系;和乐的课堂情态;和美的校园生态。

在理性精神的护佑之下,思考学校实践,我们既有形而上的关怀,也有形而下的实践架构。

“和教育”的形而上的价值关怀是:教学及教师发展上的和而不同;学校管理上的位育中和;学校文化的惠风和畅。

“和教育”的形而下的学校实践框架:和生取向的教学文化;和立取向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和达取向的教育领导。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之魂 篇12

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价值?价值这个词是从经济交换中借用来的。“一诺千金”、“浪子回头金不换”, 都是用经济的语言来形容社会生活中的事。任何人、任何群体, 总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 面对各种不同的物, 面对各种不同的事。这些人、物、事不可能都符合自己的需要, 于是人们就根据这些人、物、事能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以及符合程度来判断其有没有价值或者价值的大小。判断的尺度或者依据就叫做价值观。

由此可见,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是不是值得肯定、认同, 是不是当作追求的目标、学习的榜样的标准, 是人们采取或者不采取、用什么力度采取某种行为的思想上的开关。这一关弄通了, 许多事情自然就容易解决。这一关不通, 做起事来就会别扭、勉强, 会有许多摩擦。我们做思想工作, 做企业文化建设, 当然要做许多不同的事情。这许多事情, 归结起来都要有利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件事做好了, 人们就会比较容易辨是非, 别善恶, 分轻重, 就会比较容易形成共识, 比较容易团结凝聚, 和谐相处。价值观不一致, 就会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说不到一块去。

在群体当中, 由于共同的社会存在, 共同的利益关系, 使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有了客观可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基础上的。它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作了概括, 包括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应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抓住了这一条, 就抓住了企业文化之魂。

上一篇:行政处罚制度之完善下一篇:消毒柜的选购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