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族文化

2024-10-23

特色民族文化(共12篇)

特色民族文化 篇1

东方红第二小学位于武汉市硚口区长丰地区。六年来, 学校为顺应教育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高位嫁接东方红小学“勤勉求实”的主流文化, 并反思古南学校原有文化中“体验导入、精讲精练”的教学方法及“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办学特色, 提出了“日习日进, 育希望人生”的办学理念, 逐步构建了“习得育人”文化品牌 (简称“习文化”) , 走出了一条“文化养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科学解析“习得育人”文化内涵及基本要义

什么是“习”?“习”的意思是反复地在运用中学习掌握, 从而逐渐养成习惯, 直至内化为健康向上的心理行为意识。《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学习了就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反复实践, 用心体验并吸纳养成, 在不断地温习、探索中感悟人生道理, 享受大大小小成功的喜悦, 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孔子认为, “习”是快乐、积极心态养成的不竭源泉。

“习”字, 繁体写为“習”, 是一个会意字。从羽, 与鸟飞有关。本义为小鸟反复地试飞。是什么时间呢?白天。古人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太阳升起的时候, 大家就像小鸟一样, 迎着东方熹微, 开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实践体验。多少鸟呢?所有的鸟。两片羽毛, 象征“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 让每一只小鸟都能飞向蓝天, 寓意教师在阳光下为每一个孩子都插上理想的翅膀;还象征师生同飞, 教师带领学生颉颃校园, 展翅翱翔在理想天空, 去追逐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习得育人”又是何意呢?意为实践体验, 积极养成习惯、自主内化。“习善而为善”, 即在严格训练中, 在反复多次的体验中, 习惯熟悉, 有自律而为的自为、自觉、自由之韵。

二、积极思考“习得育人”历史依据及现实意义

“习”是我校文化建设的主题, 是学校理念文化系统的核心引领, 在各种学校主题特色文化建设中应独树一帜。那么, 其文化的历史依据及现实的意义何在呢?

1. 依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必然。

中华儒家文化有六艺之学, 是中华先进的体验教育传统, 其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六艺的课程与学段, 在今天看来, 依然科学实际。所谓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礼, 体验进退交际常识;乐, 操习艺术技艺;射, 体验健身自卫技能;御, 体验出行本领;书, 研习汉字书写技巧;数, 运用计算知识。我校文化特别突出“六艺”之学, 力求承继儒家文化衣钵。讲中华文化, “习”字当先, 师生共习, 在体验中提升品位, 在体验中成就品质, 在体验中与学校共成长。

2. 创立学校办学特色的现实要求。

我校前身为古南学校, 为武汉西部较薄弱学校。初中剥离后, 单设为小学, 借硚口名校———东方红小学的品牌优势, 得东小优质教育资源支持, 更名为“东方红第二小学”。“习得育人”文化主题中“习”的确立, 隐含向名校虚心学习的基本定调, 也蕴含零点起步创造西部小学传奇的教育梦想。学校希望在办学中做到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 先行后说, 行知结合, 不浮躁, 不跟风, 真办学, 实育人,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培育新一代高素质的中华复兴大业接班人。

三、努力培养“习得育人”文化建设生力军

教育的改革实践关键靠教师, 没有教师的参与, 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变化。东方红二小成为单设小学后, 学校的发展之路在哪里?我们认为, 首先在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的变化上。因此, 学校秉承“日习日进, 常习常新”的校训, 践行“让校园成为师生读书、实践的乐园”的办学目标, 提出了干部、教师、学生三个不同对象在习练中提高素养的要求, 即干部要“习德———修炼人格, 得浩然之气;习学———修炼思想, 得管理之道;习做———修炼真知, 得成事之术”。教师要“习心 (爱心、耐心、真心) ———修炼心境, 得育人精髓;习业 (基础专业、学科专业) ———修炼专业, 得教书神韵;习技 (一技一特长) ———修炼艺质, 得心灵美好”。学生要“习行———修炼行为, 得习惯优良;习智———修炼思维, 得学识增长;习艺———修炼特长, 得兴趣宽广”, 也就是引导大家外筑“筋骨皮”, 内修“精气神”, 实现人的内涵及气质之升华。

几年来, 我们一直将教师的发展变化放在首位, 开展“修业“活动, 年年进行“五好” (上课好、带班好、作业设计好、培优好、补差好) 教师评比;开展“修德“活动, 定期安排“寻找教师职业幸福, 做幸福教师”的讲座, “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师德演讲等;开展“修技”活动, 如:“一师一特长”培训、“一手字、一口话、一专功”训练、“课堂模式运用的效能课堂”赛课、“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课堂”比课等;开展“修心”活动, 倡导教师树立“每天读书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读书理念, 开展每周一记、每月一思、学期“万字摘”活动。同时, 我们定期开展读书主题实践活动, 如“半月谈”评书活动, “悦读吧”品书活动, “感恩、敬业、做人”的读品人生活动、“与书香为伴, 做‘最美’教师”好书推介活动、“爱党、颂党”赛诗会、“学小玲, 做楷模”教育畅谈等。我们还通过心理健康讲座、生活健康讲座以及练武术操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 培养了大批“专业+特长+生态”的复合型教师。

四、逐步构建“习得育人”教育体系

我们认为, “习得”的关键词为实践、体验、感悟、内化。六年来, 在实践探索中, 我们构建了“规范、实践、激励”的习得管理策略, “习惯在实践体验中养成、兴趣在校本活动中深化、素质在生活运用中内化”的习得德育策略, “实践为主、学导互动、内外兼修、生动实效”的习得课程策略, “教育性、实践性、亮美性、个性化”的习得环境策略, 学校已经形成“习得育人”教育基本体系。

1. 建设习得德育的基本策略, 提高育人实效

我校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创建了以兴趣、实践、内化为载体的教育策略。

(1) 让学生的好习惯在“三园”建设的体验中得到养成

在德育工作中, 学校开展了“三园” (阳光校园、有序校园、礼仪校园) 建设, 让学生的好习惯在“三园”建设中逐步得到养成。

首先抓好阳光校园的建设。学校通过抓“阳光体育锻炼”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养成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习故事”特色活动, 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 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抓好有序校园的建设。学校以“个个班好”“集体备班制”活动为载体, 打造有序的校园育人环境。一抓常规有序:以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入手, 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突破口, 抓常规“五有序”, 即校园安静有序、文明路队有序、课间活动有序、两操规范有序、清洁保洁有序。二抓活动有序:本着构建和谐有序校园的宗旨, 坚持“教学优先、分布活动”的原则, 实行按天分年级开展了足球、篮球、武术、跑跳、游戏等不同的运动。三抓管理有序: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方面, 学校加强检查的力度, 对班级常规管理实行量化评比, 通过三级检查, 坚持做到日反馈、周小评、月末评奖, 在学生、小组、班级和年级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班班争先的良性竞争氛围。四抓安全有序: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看法制教育片、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 使学生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 努力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有序的育人环境。

最后抓好礼仪校园的建设。学校把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学校坚持全员育人的观念, 制订礼仪具体要求, 开展实践礼仪、展示礼仪活动, 让学生的言行遵礼守礼。

(2) 让学生的兴趣在校本趣味活动中得到提升

学校积极开发社团活动, 一是开发校级社团, 如:中华武术、漫游书画、东方声乐、工艺作坊、植物培植、科学探奇、航海探奇、电子制报等。二是开发班级社团, 如时装设计、插花艺术、咔嚓摄影、故事王国、诗诵艺术、神奇魔方、百变溜球、翻飞空竹等。学校现已组建近30种特色社团, 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

同时, 学校还积极建设书香校园, 建立了一整套书香校园建设机制。一是定期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画故事、唱故事、编故事等“读书·故事”系列活动, “爱国爱校、健康成长”励志读书比赛, “红色经典诗歌”诵读活动, “亲书跳骚超市”书籍互换活动等;二是建立“四段八级”式“红孩儿故事汇”段位评价, 实行“读书三星”的周评、学期评机制。

此外, 学校还开展了如“雷锋伴我成长”“争做绿色天使”“红色的劳动节”“灿烂的毕业季”等主题活动, 也开展了各种评比活动, 评出艺术、科学、文明、劳动等“学校百星”, 由此来强化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3) 让学生的素质在生活运用中得到固化

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进行的整体布局, 使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再现场。我们围绕学校开发的《三习规范歌》中的要求, 对每个班级进行了统一布置, 设计了个性大秀场、“日习日进, 日进日高”班级争章榜、每月群星荟萃墙、文明进餐积分榜、“我的美好生活”集锦窗等特色展示栏目, 同时开展评选“美好孩子”活动, 以促进每位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断积淀好习惯。目前, 在这样丰富而独特的学校文化熏陶下, 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实时的固化。

2. 聚焦习得课程的基本策略,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我们力求建构“实践为主、学导互动、内外兼修、生动实效”课程, 形成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校本课程有机渗透的学校特色课程的布局。

(1) 围绕国家课程, 实施“四习八法”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 国家课程实施中也应有学校特色的烙印。因此, 我校将“习得”的思想贯穿课堂,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实践为基础, 以悦纳为前提, 以发展为目标,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态和脑智力开发, 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 并用八种策略进行教学 (简称“四习八法”模式) , 即1~2分钟的习心静神、调整心态环节;30分钟习思导智及习练储智两个环节;8~9分钟习得升智环节。在“四习环节”中有机实施“1:3分配, 学导互动;冥想静心, 调整情绪;五官联动, 助思提效;三法交替, 扩大容量;意义记忆, 导图整理;多元习练, 自主内化;实践反刍, 内外兼修;三维评价, 生态发展”八种策略, 由此, 全面改变了课堂, 促进了课堂效能的稳步提升。

(2) 开发“习得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丰富学生成长舞台

我校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重点进行了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遵循学校办学理念, 根据“六艺”之学, 彰显办学特色, 开发了系列校本教材, 满足了学生实践的需要。学校开发了“三习规范歌”“必读国学故事”“红孩儿推荐故事选编”“中华武术”“班级社团活动校本教材设计”“中华经典礼仪课程”等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开发了“趣味练笔系列”“数学中的智慧”“开心综合实践系列”“脑科学阅读训练”“硬笔书法电子指导教材”等。学校通过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成长舞台。

3. 实施习得管理的基本策略, 不断规范教育行为

“习得育人”的核心价值就是以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在“实践、体验、感悟、内化”中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围绕这一价值观, 我校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

(1) 依法依规, 健全现代管理制度

2012年, 学校拟定出《学校章程》, 内容涵盖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基本制度、岗位职责、师生校园生活要求及规范、教学流程管理规则、学校程序性制度、学校评比奖励性制度等, 特别制定了干部“五力”、教师教学“五好”、教师育人“五好”以及《三段六年学科、兴趣质量管理评价细则》《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突出贡献人员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评价标准、细则和办法, 以此规范、激励教职工的教育行为。

(2) 以“双主体”管理方式为突破口, 激活管理机制

我们提倡学校的每个教师既是管理者, 又是被管理者。我们以《东方红第二小学“生长”式教师培训发展手册》为载体, 引导教师记录自己专业发展情况, 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等行为进行自我调控, 自我修正。同时, 我们还坚持每月开展文明年组评比, 树立榜样年组;坚持每学期开展“金榜”年组、“标杆”教师评选, 激励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学生管理中, 我们也实施“双主体”管理, 学校和班级尽可能地为每位学生设置参与管理的岗位, 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和学校管理中, 让他们既是管理者, 又是被管理者。

4. 落实习得环境基本策略, 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1) 注重色彩的象征意义

学校本着教育性、实践性、亮美性、个性化为特征的环境建设指导方针, 在环境布置的色调选择上总体基调上以粉红及海蓝为主。粉红:象征希望;海蓝:象征人生的海洋。粉红及海蓝搭配, 象征师生如飞鸟般在人生的海洋中展翅翱翔, 追寻梦想。学校力图通过色彩的有机搭配体现环境文化与办学理念的共通一致, 力求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 且有自己个性的美丽校园。

(2) 开发实践、体验的育人环境

我校文化核心是“习”, 所以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了与之相关的三个主题的整体布局。

第一个主题是绿色校园, 意为打造一片“绿意”, 使整个校园洋溢在一片绿色之中。目前, 学校绿茵景点错落有致, 奇花异草, 四季吐艳, 名木奇葩, 四季常青。

第二个主题为活力校园, 意为打造健康学园, 让校园动感飞扬。我们在操场的西侧, 建成了“健身场”, 设有太空漫步机、四位坐蹬器、攀越架等趣味运动设施, 让学生在绿意盎然的操场上享受健康和活力的运动。

第三个主题为书香校园, 意为形成浓郁的书香文化。一为由老师带领学生动手布置的装饰物。有走廊上师生共同设计创作的字画剪贴作品;有梯间设置的小马虎领物吧、音乐习练吧、轻聊吧、棋艺吧和每间教室门口的漂流书架。二为习艺园。习艺园是学生集中进行才艺习练与展示的区域。我校特色才艺模块是拳术、地书、航模等, 我们有专门场地与相关配套设备供师生习练展示。三为习德园。习德区是每周例行周会仪式的地方, 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同时也是学生举行大型校园活动的集会场所。我们依据小学生实际, 提炼出传统道德中两个核心价值元素“善”与“俭”作为文化宣传的侧重点。习德区既是习德体验的公众表现之地, 亦是习德成果展示的褒扬场所。四为习思园。思, 是行知的积淀与消化, 又是视野的开拓与新起点的发掘。日习日进, 日习日新, 没有“思”便无以进, 无以新。习思园的设立, 给大家提供了读书看报、赏字赏花的场所, 让师生在读、看、赏中提升着“习”的品质。

学校以三大园区为中心区, 倡导师生清晨及课外活动时间或倚靠在香樟树下朗诵, 或斜卧于草坪上看书, 或安坐于石凳上欣赏校园广播送来的优美音乐……学校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意境, 以期实现环境育人、文化养校的特色发展目标。

特色民族文化 篇2

——浅谈利川市都亭二小学校美育

利川市都亭二小位于利川市解放东路269号,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以科学的管理为前提,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以优质的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有效的教育科研为手段,以特色办学为突破,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校遵循前人对于教育、特别是美育的深刻理解,从尊重历史、注重传承、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出发,坚持把以美育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孔子给学生定的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就是最早的美育雏形。他说育人要“兴于诗,游于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某种程度上说,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康的人格,学会如何感受生活,才是让一切知识学习有意义的前提。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少了绿洲一样枯燥单调,没有了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体现了我们对美的追求,并且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它在每一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在校园学生的生活当中。美育能丰富审美的感情,发展审美的能力,能给人带来活泼舒畅的情绪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美育也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充分感受健康的、进步的、革命的事物的美的能力教育。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渗透美育、发挥美育的作用,学校提出了美育特色的建设思路: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构建美的课堂,培育美的花朵,收获美的成果。都亭二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美育工作:

一、优化环境,以形育人。

1、美化学校教育环境

学生的审美趣味的习惯,是在优美的环境中形成的。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重视校园建设,引导学生参加美化绿化校园的工作,增强学生创造校园美的意识,培养他们创造美、珍惜美的观念与能力。从而以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又以学生美的行为习惯为校园增添光彩。

几年来,我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了校园的改造和建设,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建立了绿色花园,设立了环境报栏,美术展示室,改善了校容校貌,建设了多媒体展示台,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感觉到美的享受。

在教室布置方面,处处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拼搏、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的的标志。同时教室里贴的各种条幅、功课表值日生轮流表、评比表还有墙报以及各种扫除用具的布置与陈设都做了统一安排,使教室布置得典雅大方,文明舒适,卫生整洁,使学生置身于教室便有一种赏心悦目,神清气爽之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

2、完善教师形象

在学校管理中,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优化师德风范,要求教师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体现为人师表的美德,做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无声的美的楷模。

首先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完美的人格教育学生,使学生产生敬爱感、敬佩感、敬重感,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潜移默化的塑造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其次,要求教师要有美的仪表。这是教师形象塑造的最直接的自我展示,教师要有自然、潇洒的举止,给学生以轻松舒畅的感觉,以稳重大方的姿态,给学生的踏实,可靠的印象,以整洁合适的衣着,给学生体悟朴实、整洁的真正的美。

再次,教师要有美语言。正确运用语言是教师获得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语音、语调、语气来表情达意,做到侃侃而谈,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带动学生使用美的语言。

二、发挥教学阵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

学校以教学为主,美育必须以教学过程为主要途径,充分挖掘其他学科所蕴含的美育因素。确立各学科的美育标准,并强调教师要把美育自觉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因素,真正做到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让美的课本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在教学的各环节力求融入美育教育的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实施美育教育,给学生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获得知识。校教师充分挖掘各科教学内容中美的因素。比如语文课上,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深刻内涵美;数学课上,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缜密美、推理过程的逻辑美和空间几何图形的立体美;品德与社会课上,用精美课件向学生展示祖国的辉煌成就„„

三、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

在学校美育管理中,课外活动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之一。学校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制订并建全课外美育活动的管理制度,配备辅导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各种体育、美术、环境等项目,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健美体魄,发展艺术兴趣和个性特长,丰富精神生活,优化教育环境。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和补充。学校这几年来特别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先后从学校经费中拨出专款,并根据学生的爱好,组织成立了校园广播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要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表现出来,就要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为此,我校在近几年来组织了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如:“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参加“都亭小学幼儿园文艺演出”、“都亭二小第一届美术、书法大赛作品展”、“都亭二小网络作文大赛”、校园集体舞比赛、红歌大赛、趣味活动比赛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美育方面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而且还成立了文艺队、合唱队、绘画兴趣小组、板报小组、与各学科的兴趣小组。并组织学生看电影、看小说、看作文、欣赏音乐和美术作品,学生抱着一种浓厚的情趣去欣赏,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校还建立了多个特色校本课程,比如学校的主要项目: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莲响原生态舞蹈,学校舞蹈老师把肉莲响编排成了校园集体舞,全校师生在大课间跳起集体舞肉莲响,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拓展了美育的空间,同时,也传承了祖国的民族文化。美育特色教育,促进了学生高雅情趣的形成,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个性品质;丰富的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促进了学生儒雅气质和高雅品位的形成,为孩子成人之后创造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通过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美育 社会是美育的大课堂,选择一些美好的社会事物对学生进行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如,参观工农业生产,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清明节向烈士林园敬献花圈,听英雄模范的事迹介绍,培养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品德;在公共场所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带领少先队员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宣传文明,这些社会活动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美好行为品质。

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极好教材。黎明的朝霞,黄昏的落日,夜空的星斗,都会引起学生美的想象。地上的小虫,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花间的蝴蝶,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经常带领学生到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呼吸新鲜的空气,领略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弘扬民族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 篇3

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伊始,学校本着“成才先成人”的育人思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确定以侗民族文化为根基,致力于打造学校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独具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

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往往反映着它的办学特色。走进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扑面而来的便是其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校园内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凉亭和文化长廊,它们在布局上匠心独运,如教学楼前的绿地中央建有读书亭,亭两旁是中、小学园区的文化长廊,“两廊”“一亭”在校园内交相辉映。“两廊”的设计尤为巧妙。小学园区的文化长廊长达50米,上面刻画了极富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穿戴着艳丽的侗民族服装的教师岗位牌,有穿着民族服装上课的学生,有面带微笑讲课的教师,有欢唱着拦路歌迎接客人的师生,还有欢乐的芦笙踩堂舞场面……这条文化长廊包含了侗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各种特色内容。中学园区的长廊全长40米,上面刻画的则是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同学们在各种科技比赛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小学园区与中学园区内容的不同彰显了该校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办学理念。

除了“两廊”“一亭”,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走道文化也是该校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该校教学楼和宿舍楼的楼梯、走廊、过道的墙壁上,四处悬挂着师生的侗民族书画、手工等艺术作品。各种凸显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使校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和侗民族文化的大家园。

侗民族文化进课堂

早在2007年以前,学校领导就已经意识到,优秀的侗民族文化正在濒临消失,作为一所民族学校的负责人,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于是自这一年起,侗民族文化开始进入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课堂。2008年,该校成立了民族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小组,着重对侗族大歌、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芦笙踩堂舞、迎客拦路歌、多耶舞、刺绣、剪纸等优秀侗族文化进行研究,侗民族文化开始成为该校校园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为此,学校组织教师下村入寨了解侗族文化,收集相关信息,还请来侗民族文化发源地上土生土长的歌师、技师到校指导课题研究小组的具体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读本》校本教材于2010年和全体师生见面,成为该校的校本课程。有了教材,却没有专门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于是学校领导决定下村入寨聘请歌师、技师来校培训教师,给学生上课,还到各乡镇去物色对民族文化比较了解、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教师来校上课,也从民族班学生中筛选熟悉民族文化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有了这些人力的支持,教师们带着自编的教材,将民族文化带进了课堂。

学校把民族文化课穿插在各年级日常教学的美术或音乐等课程当中,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传统的侗民族文化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民族文化课的教学任务由民族文化进校园核心教师团队的教师们担当重任。如杨炳业老师和杨丹老师负责教授学生们学习侗族传统农民画和手工;陈玉秋老师负责讲授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剪纸;杨全老师则教授学生们掌握各种侗民族传统乐器,如侗笛、芦笙、多耶舞;莫月英老师的侗族大歌、刺绣则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侗民族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所有的民族课教师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他们所掌握的侗民族传统技艺能够在学生们的身上得到延续,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传承。

除了将民族文化融进课堂教学,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各种侗民族文化兴趣班,而这是学生们着力学习侗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孩子们都会走进自己喜欢的兴趣班,认真地学习民族传统技艺。民族文化兴趣班的分类较为详细,有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芦笙踩堂舞、侗族大歌、迎客拦路歌、多耶舞、刺绣、剪纸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自己喜欢的兴趣班。每个兴趣班都有专门的老师指导,老师会带领学生学习该项目的历史沿革,让学生在学会做的同时,也明白了该项目的历史渊源。学生在兴趣班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侗民族传统技艺,并组成各种特色小组,在各种书画展和文艺汇演上向人们展示他们所学到的传统技艺。

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还向其他乡镇延伸。核心教师团队中的杨丹老师、杨炳业老师等经常应邀到独峒乡指导农民画基地工作。

学生们的民族文化作品不仅在区内享有盛名,甚至还走出了国门,站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独具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引入平常课堂,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建设工作,使民族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模式民族化、特色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也因此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侗民族文化进校园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时有了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们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们在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过程中,使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如今,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已是硕果累累:2008年,有21名学生的作品参加全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获奖,作品在日本、法国展出;2009年,学生参加广西“八桂画童”美术作品展,有13名学生荣获一等奖,11名同学荣获二等奖;2009年,潘素婷等6名学生参加广西少年儿童第三届“八桂画童”美术作品大赛获奖;2010年,该校有68幅学生作品参加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广西首届农民画”画展,有5幅作品入选参加全国农民绘画展;2011年,有200幅学生作品在柳州市少儿中心成功举办侗族农民画专场展览会,得到柳州市教育局、妇联、民族局领导的高度赞扬,扩大了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民族文化影响力。如今,在众多的学生们作品中,已有10幅作品走出国门参展,还有上百幅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励。杨丹等老师有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农民画册,一些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2010年,杨全老师带领2名学生应邀到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 参加民族器乐表演活动;2011年10月,该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上了中央教育电视台的节目;2011年,《广西民族报》专题报道了该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成果。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011年,中学部、小学部双双获得中考、小考第一名,继续保持在全县的领先地位……

现在,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侗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已经形成常态,每年都要多次承担县级表演接待任务,如2010年成功接待香港、澳门客人及中央教育电视台、广西电视台记者到该校参观、采访等,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侗民族以迎接客人的最高礼节——“拦路歌”,迎接来自香港的贵宾

(责编 白聪敏)

论汉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色 篇4

词义的这种附加在其概念意义基础上的伴随文化因素我们把它叫做民族文化语义,它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解放前”、“五十年代”、“三中全会以来”,这些富有鲜明历史特征的不同时期都产生并流行过(着)各自佐证的反映其历史文化的词汇。下文拟分析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上几个时期产生并流行的词汇的民族文化意义。

1“解放前”至“解放初期”

洋布洋油洋火

洋布,当时多指洋人(外国人)在华设厂、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布匹,以区别于民间老百姓传统的家庭作坊纺纱车编织的土布、麻布及扎染之类布料。

洋油,实指工业、民用的煤油。当时,尤其在广大无电力照明的农村人家,人们往往靠点桐油、松子油照明。

洋火,旧时对“火柴”的称呼。

这些东西之所以都带上“洋”字,是因为它们是“洋人”的产品。这一“洋”字同时也是解放前旧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外国入侵势力打击、压抑中国民族工业和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文化的宿影。这一类词汇带有明显“民族耻辱”的文化特色意义。

2 20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

人民公社大跃进大食堂

人民公社,指人民大众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它象征着和睦共处,共享幸福太平。大跃进,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快速前进,一步迈入共产主义社会。大食堂,指的是人民大众共同享有的用餐地点,骨子里是理想化的“共产主义式”的“按需分配”的产物;由此衍生出来的新词“大锅饭”正好说明了其具定夭折的命运。在20世纪50-60年代,这些词代表着美好的未来,代表着美好的共产主义。事实上,历史已经证明,它们是浮夸式的“乌托邦”的生动描写。没有生产力的提高,没有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的形式主义的共产主义永远都不会创造出“按需分配”的物质财富来。从这些词身上反映出来的当时的国情是一种盲目的、不合实际的冒进。在此时期甚至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市场上流行的“粮票”、“布票”、“糖票”正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供不应求,只得限量凭票供应这一历史现象。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红宝书

1966年新词“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在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个鼓励人民去战斗的褒义词。在这场革命中充当革命先锋的战士被称为“红卫兵”,顾名思义,他们是捍卫红色革命政权、捍卫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战士。他们人手比备“毛主席语录”———“红宝书”(用红色塑料封面包装而成的小册子),头戴“军帽”(布檐绿色帽),脚穿“军鞋”(绿色帆布橡胶鞋),肩扎“红袖章”(红布做成上面写有“红卫兵”字样的袖章),高喊“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狰狞的造反派形象昭然。引号中这些词在当今看来,有些显得偏颇,无人再提,如“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有的太沉迷于领袖人物崇拜,如“红宝书”;而“红卫兵”则十足小丑形象。此外,“军鞋”、“军帽”在受众心中也带有“厌恶”色彩,更不用说“红袖章”了,简直是打手化身。

历史已经作出评价: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袖人物盲目发动的由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一场错误的政治运动,是一场大的政治失误。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政策,从此,中国的经济形势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许多表示经济活动的新词也应运而生。

3.1 经济类新词汇

3.1.1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词汇

如:一国两制、联产承包、责任田、个体户、股份制。

3.1.2 反映经济活动的新词汇

如:招商引资、金融信托、炒股、跳蚤市场、三角债、拳头产品。

3.2 外来词汇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伴随中外文化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许多新的外来词汇流入汉语词汇。它们具有以下三种特点:

1)纯音译外来词:如:迪斯科(迪士高)、巧克力、迪斯尼、托福、乐百氏、百事可乐、比基尼。

2)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如:霹雳舞、桑拿浴、保龄球、呼拉圈。

3)外来字母跟中文字合成词:如:卡拉ok、T恤、AA制、IP卡、B超、e时代。

这些词的形成,典型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文化生活。由于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前进,经济实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脱贫致富,奔小康”正是这段历史的佐证。因此,这些词赋有这一历史文化色彩。

3.3 新流行词

随着经济的腾飞,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应运而来的是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娱乐消费观念的更生,生活态度的改变等等。这些从如下新流行词中可以得到反映。

3.3.1 反映生活中快节奏的饮食文化现象的新词汇

如:盒饭、快餐、套餐、方便面、方便米粉、蔬菜堡(由汉堡包发展而来)。

3.3.2 反映经济对思想、文化、生活等方面影响的新词汇

如:计算机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大视角、电子时代、系统工程、入关(WTO)。

3.3.3 反映人民在娱乐、消费观念方面的新词语

如:蹦迪、泡吧、上网、洗脚(洗脚城)、洗面、按摩、美容、健身、牛仔服、喇叭裤、减肥茶、羽西(羽西系列化妆品)、苗条霜、丰乳丹。

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繁荣对语言文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们冲击了人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一历史文化现象间接地在逐步形成并固定下来的新词汇中一一反映出来。反过来,我们研究这些新词的形成及其流行的原因,能更好地使人民联系其所反映的国情文化。

联系词汇形成现象,研究其文化特色意义,以达到了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文化特色、国情现状,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川生.商标英语[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张中华.对开展国情语言学研究的几点思考[C]//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37-46.

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美学价值论文 篇5

1 民族舞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舞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民族舞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体现,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民族舞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1.1 内容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民族舞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意蕴,必须予以重视。一般来说,当少数民族遇到重大节日时,通常会表演本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通过这种舞蹈,可以了解到该民族很多的文化信息,如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等。就拿彝族来说,其火把节世界闻名,可见他们对火的崇敬。在这一节日中,彝族人民通过舞蹈进行庆贺,表达对火神的重视。在各民族中,通过舞蹈来表达信仰比较常见,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也是重要的代表形式之一。总之,民族舞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深入观赏民族舞,能够加深我们对一个民族的了解。

1.2 形式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突出民族特色 注重文化建设 篇6

从当初红烛初燃的简陋校舍,到今天书声琅琅、绿草如茵的校园,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薪火相传,西盟一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文化。

一、提升品位,打造品牌,找准边疆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我们不能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简单地理解为扩大规模、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这些只是必要的物质条件,要想办出真正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必须从教育的灵魂任务——文化传承功能入手。

西盟是边境县,又是佤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其中佤族学生居多。西盟一中根据县情和自身特点,以提升品位,打造品牌,建设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为目标。

50年的历史形成了我们学校具有边疆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有内涵、具个性、言简意赅的校训、校歌。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教书育人,情感育人。全体教师树立了“宽容是教育的前提,关爱是教育的体现,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丰富的知识培育学生,以高尚的品格塑造学生,以无私的奉献感化学生,正是这些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办学理念,引领着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

二、突出民族特色,塑造学校教学文化

学校文化不可能离开学校的人、事、物及其活动而单独存在。对于学校而言,教学活动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过程,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思想意识、情感态度等形成和体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教学投入优先的原则,以让各民族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为出发点配置教育教学设备。计算机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阅览室、篮球场、足球场……优美的校园,完备的教学设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学校实施“以制度管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管理方略。全体教职工“严格执教,依法执教”,积极开展师德建设“三比”活动,即教职工之间“比勤奋,比奉献,比业绩”,学生之间“比学习,比做人,比成才”,班级之间“比学风,比班风,比团结”。教学管理的重点是“立足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提高教师质量意识,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将教学管理落实到教学工作中。

三、注重文化育人,重视深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建设

近年来,学校花大力气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彻底整治,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文明优美的学习和生活园地。校园的每个角落、每处设施和一草一木都能与师生交流,与师生同呼吸共成长。轻柔的音乐铃声、温暖的劝勉话语、自主表达的心声,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学生在求知、求真、求美、求乐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使道德得以强化,情感得以升华。

学校根据生源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弘扬热爱艺术、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主题,确立了一个核心——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一个载体——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除传统性教育活动外,学校还开展了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如傣族的嘎秧舞、吉祥舞,佤族的甩发舞,拉祜族的打歌。

四、建设德高、业精、心诚多元构成的育人队伍

学校的育人理念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把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看成是教师自己“人格完满发展”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生动、有个性的发展。

学校用文化浸润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境界、教学风格乃至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情、人格魅力等。学校还努力打造“名师文化”,使教师在教学业务和教学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以“名师文化”为引领,努力使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学者和教学实践的专家。此外,学校在注重提高教师业务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50年的践履笃行,西盟一中已拥有一批省、市、县级优秀教师、教坛新秀,许多教师获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是他们,以高尚的师德昭示人,以精湛的业务引领人,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影响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培育人;是他们,传承了学校悠久的文化,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他们,构成了西盟一中最生动、最亮丽的文化底色。

弦歌不辍声声远,教坛无涯步步高。今天,当我们回眸过去,畅想未来时,愈发感到:一个学校要做大做强做优,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设备有多先进,关键在于不断求索创新。

(作者系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长)

立足民族特色创新校园文化 篇7

立中不断形成和积淀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制度、文化氛足殊的文化传统围的活动形象, 文化心理和物质形式, 。文化人格民族学校, 所以因有特民造符合民族文化品在构建校园文化时, 味必、心理的校园文化须立足民族特色, 。创族民一、立足民族特色族学校的办学理念, , 创新办学理念理应在“民族特特色◇楚”上做文章什么是“民。族立”, 什么是“特色足“民族特色”, ”。《现代汉首先弄清色波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郑小语词典》注释民族“ (1) 指历史上形成的、。处 (2)

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

创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注释民族杨举波新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校地的域共、同共心同理经素济质生的活稳以定及的表共现同于体共。”同而文“化特上园色的、”与呢一, 般综不合同的的解、释区是:别指于某其一他种事事物物的特显有著文的所象具征有或的标独志特, 之具处有。特结殊合的上、面特三异条的注风释格, , 或民化族的、性特质异学的校文的化办心学理特活色动, 上就出应风在格本、地出区特特色殊。

我们黔江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83%, 是一个民族风情独特的地区, 荆楚文化和巴渝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土家吊脚楼、摆手舞、南溪号子美誉重庆。所以我校以“继承和发展荆楚、巴渝文化, 开展民族教育,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为成功人生做准备”作为办学理念, 就是我校的民族特色。

二、实施“六个一”工程, 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六个一”工程和民族教育研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即:“六个一工程”外树形象, 民族教育研究内强素质, 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创立一个“民族教育的名牌”。

一系列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在建筑设计上引入川东吊教楼, 坡屋顶等民族的元素和符号, 在建筑、环境上体现土家、苗族特色。校门设计参照川东民居碉楼意识, 作为入口空间上的界定和标识, 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景观, 体现民族学校的特点;教学楼、科技楼群都建成“金”字顶, 铺琉璃瓦;走廊都装饰成土家吊脚楼;广场修建一个白虎台 (亭) , 刻 (塑) 一只白虎卧像;花园塑黔江土家族诗人陈景星, 革命家万涛等的塑像;楹柱上挂以民族特色为内容的楹联。一套民族特色的校服。校服将传统的土家、苗族传统服装样式结合现代美学的要求进行改造, 使之洋溢深厚的现代少数民族气息。一套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以民族知识和地方知识为主要内容, 《民族知识》编写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 民族概况。《民族历史》编写渝东南一区四县的建制、沿革、民风、民俗、历史人物、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编写渝东南一区四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民族文学》编写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创作文学、传统诗联。《民族体育》编写柔道, 土家竹铃球、苗族天地球、苗族秋千、板凳龙等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民族美术》收集整理民族风情画、石雕、石刻、民族手工艺品等编拟成册, 同时编写一套适合我校美术特长生参考培训教材。《民族音乐、舞蹈》编写民族器乐 (薅草锣鼓、唢呐等) 、民歌、民族舞蹈, 同时编写一套适合我校音乐特长生参考培训教材。一出民族民间传统的文艺节目。以班为单位, 训练一出以摆手舞、山歌、楠溪号子、吹打乐为主要同容的文艺节目。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班为单位, 每生掌握一门传统体育项目 (柔道;板凳龙;土家竹铃球;苗族天地球、苗族秋千) 。一门民族经济技术。每名学生学会编织、刺绣、挑花、剪纸、泥塑等手工技术一、二件。

三、开设“三课四站”, 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让“宁愿若干, 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中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学校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 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融入生活的教育形式, 教育和引导中学生了解黔江精神的丰富内容, 感受黔江精神的伟大力量, 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长期以来, 我校开设“三课四站”, 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认识黔江精神, 体验黔江精神, 升华黔江精神。

“三课”即党员课, 团员课, 晨会课。

“党员课”。通过成立“业余党校”, 大力发展学生党员, 加强学校党的队伍建设, 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设立“党员课改示范岗”, 党员带头在课堂教学、理论研究、课题实施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展“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活动, 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团员课”。团员课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革命诗词朗诵”、“爱滋病预防知识讲座”、观看电影《长征》, “珍惜时间”、“赤诚爱校”、“文明之花开遍校园”、“黔江精神遍地开花”主题演讲、辩论;“手拉手、心连心”助学倡议。团员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于一体, 它引导人、激励人、感染人。

“晨会课”。天真坦荡的初高中学生, 往往不会以什么“观”、什么“法”来衡量自己或他人行为, 而是用情感、直感来体味其真、善、美, 并由此认识生活, 认识世界。晨会课一是从时事中精选主题, 如“共和国的历程”、“话说奥运”等;二是从中华民族传统中精选主题, 如“正直公道”、“孝亲敬长”、“邻里和睦”、“勤俭节约”三是从安全教育中精选主题;四是从养成习惯教育中精选主题;五是从学习方法的研究中精选主题;六是从爱家、爱校、爱国教育中精选主题。其教育的原则是“四会”, 即会发现自己, 会表现自己, 会评价自己, 会发展自己。

“四站”即“校园文学站”、“校园广播站”、“心理咨询站”、“护绿站”。

特色民族文化 篇8

一、以繁荣校园文化为依托, 促进特色学 校发展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塑造, 有感染和熏陶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应突出其教育性的特点, 把握教育性原则,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我校充分发挥学校的载体作用来传承民族文化。因此, 学校确立了“依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传承民族文化, 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办学理念, 构建了具有传统风格的校园文化体系。在硬件方面, 将教学楼装饰成传统风格, 并张贴传统文化海报以便宣传。在软件方面, 第一, 以“古韵立志、书韵飘香、特色绽放”为三个主题, 突出学校艺体融合的办学理念, 感染和激励广大师生趋向真善美;第二, 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少年志则国志,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报国理想,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 拓宽多种教育渠道, 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 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的特长, 例如, 我校围绕民族体育——抖空竹、打花棍, 民族音乐——葫芦丝、古筝, 民族美术——中国画、剪纸、篆刻及古诗文的背画唱开展教育活动, 成立了“青青”传统体育社、“动感节拍”舞蹈社、珍缘书画社、“丝竹”民乐社、“新叶”篆刻社等社团, 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又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 彰显学校特 色发展

特色提升质量、特色创优品牌、特色促进发展, 学校坚持把艺体特长办学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坚持把艺体特长办学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始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出名师, 育英才。同时还要求加强体育锻炼,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确保学生的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的时间,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同时, 要加强美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结合国家的要求, 确立了“学校规范+特色, 教师德高+业精, 学生合格+特长”的办学目标, 在体育特色的基础上开展传统文化建设, 从而彰显学校的特色。

在具体实施上, 我校积极开展体育、艺术的特色活动, 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能力。在教学方面, 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艺术兴趣为目的, 以掌握运动方法和艺术技能为根本, 及时发现问题, 经过讨论进行教学改革, 从而把我校打造成参与面广、水平较高、设施完备的体育、艺术特色学校。

三、以突出艺体特长为统领, 引领特色学 校发展

时代的发展要求新时期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 而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并且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 培养个性和专长。要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自由游弋, 在艺术的天空尽情翱翔, 在健康快乐中逐渐成长。我校是北京市课间操示范学校、朝阳区田径传统学校和朝阳区体育学科基地学校, 学校充分发挥体育学科之优势, 在2002年将民间体育活动抖空竹引入校园, 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一个亮点, 将抖空竹活动纳入教学当中, 并多次参加市区表演、接待国际友人, 在长期的学习中, 师生创编出几十种抖法, 弘扬了民族体育特色。2006年成功召开朝阳区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校本教材的研发, 我校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积累了经验,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学校又将打花棍引入体育活动中, 使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中重新焕发出光彩, 为我校的民族体育项目又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引进了传统体育项目之后, 我校还将它们编成课间操, 开展以操促德、以操辅智、以操健体、以操审美的教育活动, 达到育人、育智、育体、育心的目的, 形成人人热爱民族体育、人人关心民族体育、人人参与民族体育的氛围。与此同时, 在深化我校已有的民族体育特色的基础上, 将民族艺术教育引入课堂, 培养学生的特长, 形成以艺立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育情的艺术教育氛围, 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此外, 我们还开设了葫芦丝、古筝、毛笔字、国画等课程, 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从而打造独具特色的艺体教育品牌。

特色小吃与文化 篇9

首先, 介绍一道来自陕西关中民间的传统风味面食———biángbiáng面。

biángbiáng面是一种类似于扯面, 但比通常的扯面面条宽得多的油泼辣子面。陕西十大怪, 其中“面条像裤带”就是指这种面。它讲究的是“一根不断, 一碗三根”, 配上几片湛清碧绿的油菜叶子, 盛在碗里, 再配上精心制作的浇头, 洒上鲜红的辣椒面, 一勺滚油泼上去, 刺啦啦一声, 香气冲出来, 面条爽滑柔韧、筋道十足。

“biáng”字可谓汉字里笔画最多的字, 与它相比, 现在的“囧”“槑”等网络流行的生僻字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据说“biáng”字的写法有6种, 最少的54画, 最多的71画, 每种写法都有对应的歌谣。这里仅介绍其中一种:“一点飞上天, 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 言字往里走, 左一扭, 右一扭;你也长, 我也长, 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 月字旁, 弯个勾勾挂麻糖, 坐上车车逛咸阳。”按顺口溜写下去, 就会在你面前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龙活现的字来。

“biáng”字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有说是一位愤世嫉俗又贫困潦倒的没钱付面钱的秀才所创;有说是当年秦国宰相李斯发明的;而流传最广的说法是, 秦始皇有一日吃厌了山珍海味, 太监到街上买了这碗平民小吃, 令他胃口大开, 他觉得既然已成为御用食物, 就再也不能让平民轻易吃到, 便御赐一个字形复杂的字做名字, 有意让平民难以写出此字。

biángbiáng面是陕西名特小吃, 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áng”字组合, 概括了biángbiá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 原料、调料、做面人的辛勤操作, 秦人的性格气质———心底宽阔、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 引出了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

接下来, 再介绍一种北方面食———栲 (kǎo) 栳 (lǎo) 栳。

栲栳栳是一种用莜麦为主体原料的面食, 是我国山西地区的特色食品, 一般称为莜面栲栳栳。面团由双手揉搓成型, 型如猫耳, 色呈暗红, 吃起来有乡土风味, 通常蘸上特殊的酱料食用。

莜面栲栳栳的制法和名称来历, 要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时期。民间相传, 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 携家眷赴任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 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来款待他。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辞海》上说, 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看来, 当时方丈是以手上端着的里面盛着莜面猫耳的小笼屉作答了。后来, 李渊当了皇帝, 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 路过静乐县, 看到莜麦初收, 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了当地的人。再后来, 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 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 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 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 一举建立大唐王朝, 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演变而来。

此是民间传说, 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作为家常美食外, 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 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 多以此招待客人或自食。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 新郎新娘也要吃, 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 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在我国地方美食中, 有一道美味叫溱 (qín) 湖簖 (duàn) 蟹。

“簖”是一种渔具, 将竹枝或苇秆编成栅栏直立地置入河道中, 以截断鱼、蟹去路而捕获之。别的地方把蟹都叫作螃蟹或者大闸蟹, 最多在前面加上地名“×××大闸蟹”, 唯独在江苏泰县姜堰镇的溱湖, 这里的螃蟹叫“溱湖簖蟹”。

每年二三月份春暖花开时节, 在长江入海口, 蟹苗陆续孵化出世, 然后溯流而上, 进入内河, 寻找安家之所。溱湖水流平缓, 水质清纯, 气候温和, 草食丰茂, 它们便在这里住了下来。生活在溱湖的螃蟹, 生长很快, 肉质腴嫩———请注意, 这时它们还不能叫“簖蟹”。

中秋前后, 客居溱湖的螃蟹开始回游, 它们要返回“娘家”———长江入海口交配产卵。但麻烦来了, 回游的螃蟹, 一碰上簖, 便纷纷改道向两边高处爬去, 翻过簖后一只只落在篾篓之中。只有那些翻过簖的螃蟹, 才叫簖蟹。如果不是体肥肉壮的大蟹, 根本无力爬上那高高的簖, 所以簖蟹中, 绝没有小的、瘦的、病的, 个个膘肥体壮, 力大无穷, 足有半斤。于是, 自古以来便有“南有澄湖闸蟹, 北有溱湖簖蟹”的说法, 人称“南闸北簖”。

簖蟹蒸熟之后, 雌蟹的蟹黄红中带金, 雄蟹的蟹膏透明软腻, 不用加调料, 就能吃得满嘴留香。但凡有幸品尝过溱湖簖蟹的人, 大概一辈子忘不了那畅快淋漓、齿颊留香的鲜美滋味, 甚至会直呼:曾经溱湖难为水, 除却簖蟹不是鲜。

溱湖簖蟹是“溱湖八鲜宴”中的重彩, “八鲜”中的另“七鲜”或写意或工笔, 分别是银鱼、青虾、螺贝、甲鱼、四喜、水蔬和水禽。一对溱湖簖蟹再配上一盘半辣半不辣的鸳鸯螺蛳, 一盘壳体透明的白灼青虾, 一份当地土产的绿壳鸡蛋炒银鱼, 一份用溱湖里的虾和鱼做的虾丸鱼饼, 一个明炉里老豆腐炖蚌肉, 再炒上一盘碧绿生青的水芹菜, 剥上几只老菱, 最后上一碗清炖甲鱼, 这顿中秋家宴绝对过瘾。

最后, 再介绍一道号称“四大金刚”之一的小吃———粢 (cí) 饭。

“四大金刚”, 名字听着有点吓人, 这可不是庙里的菩萨, 而是昔日上海的四样经典早点:大饼、油条、粢饭和豆浆。加起来也才一角几分钱, 这当然是老早的价了。早前的吃法是:大饼夹着油条吃, 油条包在粢饭里吃, 还要来一碗热豆浆过了吃。最有趣的要数粢饭, 关键是糯米、粳米按一定比例配好, 浸泡一夜后放入木桶隔水蒸。木桶底是一层木栅, 栅子上垫以草编垫子, 木桶放在铁锅上, 让蒸汽升入桶内, 蒸好的粢饭应是软硬适中, 清香味浓。热腾腾的粢饭放在木桶里, 包粢饭的师傅一只手掌里摊块湿布, 另一只手抓起一团粢饭, 放在布上摊开, 一根油条一折三放在粢饭上, 再两手合上捏紧, 前后不过几秒钟, 热呼呼的粢饭团就交到你的手上了。高超的师傅, 可用一两粢饭包一根油条, 且不露馅。吃的时候一定要用两只手, 捧着粢饭团吃一口, 再把饭团捏一把, 就是吃到最后一口, 还要把饭团再捏捏紧。现在粢饭团少见了。一些号称上海风味的饭店里偶尔会供应, 价钱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有些店家还会切成小条炸后上桌, 蘸糖吃, 咸中带甜, 名曰节节高。

特色文化团队:永远的文化绿洲 篇10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先进而有生命力的文化, 文化能从根本上体现新农村的价值和意义。与城市相比, 农村的文化发展相对缓慢,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我们要对乡村文化的发展走向高度重视, 为了繁荣新农村文化, 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确实改变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 把城市文化的形式强加于乡村文化, 或者试图把乡村文化直接改变为城市文化, 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是一种文化专制行为, 对文化的包干与包办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往往花了大力气去推行却收效甚微, 如许多声势浩大的送戏, 送文化下乡活动只能取得暂时的效果, 却不能从本质上去改变农村文化的现状,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潜质没有被真正挖掘出来, 要真正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就要找准定位, 改变观念,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参与, 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不断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的活力。

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要着眼于农村文化的自主发展繁荣, 这里的关键就在自主两字, 要让农民在文化建设中充分自主自立, 就要尊重农村的生活方式, 尊重农民的文化习惯, 遵循乡村的文化活动规律, 在长期的基层文化工作实践中, 笔者捕捉到一个现象, 一个地区的文化繁荣与否与当地的文化团队建设有密切联系。由于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需求, 几乎在任何地方都有文艺爱好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这些爱好者往往自觉形成了自己的中心, 自觉地向外界学习, 自觉地扩大影响, 甚至自觉地形成自己的组织。随着时代的发展, 慢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一切地方戏的产生, 大致就是这个道理。一支有特色的文化团队, 有很强的组织性和号召力, 能起到凝聚力量的作用, 可以吸引一大批人的加盟, 全面带动, 全面改变当地的文化建设面貌。因此, 培养和发展农村文化队伍, 是农村文化建设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建设特色文化队伍是一项既有战略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工程。这也是农民自办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支优秀的特色文化队伍将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一、加大政策推动力度, 确保特色文化队伍稳固发展

农民组建特色文化团队, 对建设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建设乡村文化队伍的过程中, 政府要积极引导, 全力扶持, 把实施先进文化引领和大力扶持农民组建文化团队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确定下来。并且要突出搞好服务管理工作, 协调解决团队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不断改善活动的条件, 提高活动质量, 规范活动环境, 确保特色文化团队健康有序进行,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

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团队,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对刚刚起步, 还处于萌芽状态有潜力的特色团队要进行重点扶持, 对已形成文化特色, 有影响力的团队要进行重点保护。

在提供精神支持的同时, 政府还可以出台一系列的考核奖励制度, 对表现优秀的团队可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二、利用传统文化, 形成团队特色

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往往是一个群众自娱自乐的团体, 有很大的随意性, 相互复制, 相互克隆, 一轰而起, 也一轰而散是这个特殊的文化团体经常会出现的现象。只有形成特色才会吸引男女老少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 才具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团队文化需要不拘一格表现特色, 才能突出优势。

一个团队的特色往往和地方特色有关, 和民间传统有关。例如武进寨桥的蚌舞和滆湖的水乡文化有关, 横林的太平马灯和长期流传的传统文化有关, 因此, 发展特色文化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和实际现状。千百年来, 农民一直靠自己创造的传统文化自娱自乐, 传统文化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历史, 体现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 这些传统文化是创建特色文化团队的重要资源。面对丰富的文化资源, 我们要有选择和鉴定的能力, 以创建特色文化为目的, 重点抓住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项目加以改进和发展。

三、以人为本, 不断提升团队的队伍素质

搞好团队建设, 人是最关键的要素。文化团队的建设关键在人才, 人才是最大的优势。要提升团队素质。一是要培养团队的带头人和组织者。作为文化团队的带头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必须要对本地区的文化活动情况了如指张, 这是一项基本条件, 其次必须热心群众文化活动, 有兴趣才会有积极性, 这些有组织能力又有一定的专业文化素养的人材是担任组织者的最佳人选。

队伍的整体素质也需不断提升,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要扩大团队的影响力, 增加知名度, 让社会接受并喜爱, 关键在于团队的质量。农村的文化队伍的质量可以说是有高有低, 参次不齐, 有的文化团队慢慢萎缩并消失的原因在于整体素质不高, 武进横林的马灯队已成为武进节庆活动中的保留节目, 是当地一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为了马灯队的壮大和发展, 横林文体站多次组织开设马灯表演培训班, 几年来培训人数达千人以上。通过培训班的学习, 吸收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马灯表演的队伍中来, 这支庞大的特色文化团队展示出强大的活力, 在武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

四、推广经验, 依靠典型的示范作用

农村业余文化团队在组建起步时肯定会处于无序的壮态中, 缺乏管理和活动经验, 要发挥先进队伍无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推广成功的活动经验, 通过放大和扩散效应, 积极引领新建的文化团队向健康向上、凝聚力强的先进典型学习。通过典型引导推动特色文化团队的发展壮大, 通过典型带动, 有力地影响和推动其他特色文化团队的建设。

近年来, 武进雪堰镇的文化团队建设就做得有声有色, 在镇文体站的正确引导下, 书法、美术、腰鼓等多个团队搞得有声有色, 参与人数达四百多人, 其中还包括许多热爱文化的外来务工人员, 在雪堰文体站的积极引导下, 这些协会经常性地发展活动, 各协会成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雪堰镇的成功经验也被不断推广, 带动了武进的新农村文化建设, 形成了以点带面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交流, 形成城乡良好互动

团队要发展, 离不开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这种互动不应只是乡村之间的, 或者是城市对乡村的, 同样乡村也可以作用于城市, 也可以让农民送演出、送文化进城。让他们在各种大型的民俗文化展示和艺术节的演出中一展风采。农村业务演出团队充满生活气息, 原生态的表演能让城里人耳目一新, 他们也能在城市的舞台上收获自信, 获得更为丰富的表演经验。

农村民间文艺演出团体走进城市, 将与城市文化加强交流形成呼应, 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团队的建设。

文化古城特色游 篇11

江南五月的美,在白居易的《忆江南》中说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金陵帝王州———南京

南京简称“宁”,别名“金陵”,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名城。自三国东吴孙权在此建都后,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曾在此建都,故历史上有“六朝金陵”之称。过去,南京曾设有江南最大的科举考场,无数期盼进入仕途的莘莘学子、风流才子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才子佳人轶事。“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历代王朝的更替和文人墨客都给南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加之境内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是旅游的最佳去处。

金陵风光

南京城内外的古迹繁多,自然风光秀丽,著名景区有钟山、中山陵、雨花台、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秦淮河风光、文化胜地夫子庙、瞻园等。

风味特产

南京菜:南京菜属京苏菜系,风味醇和、咸淡适宜、适合大众口味。其中鸭肴技术享誉全国,品种有金陵烤鸭、板鸭、盐水鸭、烧鸭、金陵酱鸭、香酥鸭、八宝珍珠鸭等极具特色。夫子庙风味小吃也是一绝。

南京云锦:古朴庄重、色彩艳丽、云锦图案浑厚始于元,因花色灿烂如天空的云彩而得名。

仿古牙雕:南京仿古牙雕做工精細,非常有名,其品种造型丰富,有人物、走兽及各种器皿。

木雕:南京木雕分仿古木雕和黄杨木雕,其色泽沉稳古朴、以仿唐罗汉像、马而著称。黄杨木雕主要以人物和动物为题材。

雨花石:质地坚硬、色泽变化奇特、形状圆滑晶莹,极富欣赏和收藏价值。

小桥流水姑苏———苏州

苏州以“小桥流水人家”闻名于世,是我国著名的园林风景城市。苏州又称姑苏,它山清水秀、妩媚多姿,是一座典型的建立在“三横四直”的河道上的江南水城,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东方威尼斯”之美誉。其城内街河并行,桥路相连,小桥河水,深巷古宅,别有一番情趣。加之文化兴盛、人文荟萃,具有很深的文化韵味。

苏州风光

苏州以怡人的湖光山色和私家园林而著名。除了园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狮子林、环秀山庄)和山水(虎丘、周庄、同里)外,还有奇观名刹点缀其中,文物古迹交相辉映,加上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更使之名扬海内外。

风味特产

碧螺春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俗名“吓煞人香”。此茶产于太湖东洞庭湖山的碧螺峰,采自清明、谷雨的早春季节,故名为碧螺春,清康熙年间被列为贡品。

苏绣: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以人物、山水、花鸟等为主,针法讲究,用色典雅和谐,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餐饮:苏州饮食风味以清淡香甜为主,擅长炖、闷、蒸、烧、炒,重视调汤、原汁原味。品种有:松鼠桂鱼、清汤鱼翅、西饭鸡、翡翠虾仁、荷花锦炖等。

人间天堂———杭州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湖光山色优美,名胜古迹荟萃,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

杭州风光

杭州风景区首推美丽的西湖,在西湖一带还有灵隐寺、虎跑泉、六和塔、飞来峰、岳庙孤山等风光,给这座城市增加了无穷的魅力。

风味特产

龙井茶:杭州名产之一,主要在西湖西南的龙井村一带,其中以龙井、公家山、狮峰、梅家坞出产的最好,尤以狮峰龙井最为有名。

丝绸:杭州丝绸闻名中外,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其质地轻软、色彩绮丽,始于汉代,经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远销国外。

绸伞:是杭州的传统工艺品,以竹为骨,以绸为面,具有优美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伞骨选用富阳淡竹,这种竹枝干修长,伞面质薄轻柔,透风耐晒,制作极为精细。

张小泉剪刀:始于康熙二年,创造者张思家,后其子张小泉继承父业,制作更精巧、磨工更精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餐饮:杭州菜与宁波、绍兴二地菜肴共同构成”浙江菜系”成为中国八大莱系之一,风味独特具有汁浓、口轻、略甜、味醇、滑嫩等特点。杭州风味小吃品种繁多,著名的有虾爆鳝面、片儿川、猫耳朵等。

西南民情之旅

多彩的云南,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少数民族而著称,走进西南遍地胜景风光,让人目不暇接。

春城无处不飞花———昆明

春城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开不断四时春”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奇特的溶岩地貌,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昆明有翠湖观鸥、黑龙潭公园、滇池、大观楼公园、昆明世博园、云南民族文化村、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等风光美景,造就了昆明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民族风情

三月街:每年农历3月15日至21日举行,历时7天,在大理古城苍山中和峰麓、中溪河畔一片空地上举行,为滇西最隆重、规模最大的旅游节庆活动,人数多达百万。

蝴蝶会:每年农历4月15日举行,在大理州城及蝴蝶泉公园举办。是白族青年男女的大型聚会。

石宝山歌会:每年农历4月最后3天,在剑川石宝山的石钟寺举行,主要为山歌小调咏唱盛会。

风花雪月走大理———大理

大理山川秀丽,景观独特,其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风花雪月”四景名扬海内外。苍山十九峰嵯峨险峻,十八条溪飞瀑如银,奇特的蝴蝶泉,雄伟的三塔,斑斓的大理石,清澈的洱海水,以及众多的历史遗址吸引着广大游客。

民族风情

木府: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木氏土司比较开明,深得朝廷器重。木氏土司建造了规模宏大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扳依堂、玉皇阁、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庙、万卷书楼、玉音楼等。

三道茶:白族群众素有烤茶待客的习俗,因一般要冲水三道,故俗称“三道茶”。饮用“三道茶”的方式很独特,先将茶叶放入砂罐,在火盆上煨烤至微黄溢香,然后迅速冲入开水,边煨烤,边品饮。也可加入果脯、冰糖等,与西北饮茶的“三炮台”近似。三道茶有“头苦、二甘、三回味”的特点,是流行于白族地区的一门别具民族特色的茶道艺术。

奇特人家———丽江

丽江是一片神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以其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及古朴的民族风情而著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百多万勤劳善良的纳西族、藏族、白族等民族,这里有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还有清澈的湖泊和亮阔的坝子,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灿烂,犹如一块美玉绽放出夺目诱人的光彩。

民族风情

泸沽湖的摩梭人:泸沽在当地摩梭语为“落水”,泸沽湖四周崇山峻岭,一年有三个月的积雪,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被称为“母亲湖”。居住在沪沽湖的摩梭人,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生活方式,男不娶,女不嫁,建立独特的“阿夏”走婚习俗,被人们称为“奇异的母系王国”。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流传于纳西族民间的古典音乐。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于连唐、宋、元朝的词、曲牌音乐,都奇迹般地融汇在纳西古乐的旋律中,形成了独特的纳西民间音乐的神韵。这是一种清纯、空灵的韵味,被誉为“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是传统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它主要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

特色民族文化 篇12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传承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文化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席位。各民族人民发挥自己的音乐创造才能,以音乐的形式记录着自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中,少数民族音乐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民族音乐的教育,是国家文化教育的一种体现,会对民族文化及民族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应注重民族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音乐文化悠久灿烂,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黄帝乐官伶伦就曾到新疆“取竹于之谷”,并制作了12根律管。至魏晋南北朝音乐大融合时期,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诗歌后来广为流传,如《敕勒歌》、《企喻歌》等。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愈加重视,从政策制定到媒体宣传多方面的对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进行抢救性保护。

民族音乐通常凝聚着一个民族的个性及民族精神,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一定意义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族的显著标志。

在对民族音乐的探索中,中国研究者也不断进行着摸索实践。上世纪40年代,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品,至今为人们喜爱。

二、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中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观念陈旧的问题。音乐教学中,内容首先要体现音乐性,其次才是技术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生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多年来高校教师在进行基础乐科教学时,技能性成为教学主流,对民族音乐蕴含的人文性缺少理解和反思。教学中对技巧性的过分强调使音乐中的民族文化价值被忽视,把音乐技能学习当做了目的而非手段。

(二)忽略本民族音乐素材的使用

西方基础音乐教学体系有其系统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优势,中国各大高校音乐教学长期以来都沿用西方体系本也无可厚非。但不能西方音乐体系过分依赖要注重民族特色音乐的熏染,应注重本土民族特色。我国大西南少数民族众多,在课程中可以凸显其地区特色。例如,苗族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特点,让其歌曲也极具感染力和节奏感,在课堂中选取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进行播放,让学生了解苗族歌曲的特点。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素材丰富,各民族节日歌舞众多,如壮族歌圩、苗族芦笙节、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等,都有自己的歌舞形式。另还有许多特色乐器,如象脚鼓、口弦、巴乌、芦笙、葫芦丝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民族音乐教学素材。

三、传承民族音乐的途径

(一)注重本土音乐,体现民族特色

音乐教学内容是教学核心,因此,必须尽量摆脱对西方音乐体系的重度依赖症。音乐教学的内容应当体现民族特色,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表示,“没有音乐的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教育,而没有民族音乐的音乐教育是失败的音乐教育”。在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基础乐科教学内容应以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为基础,将音乐技能训练的内容和基础乐科的音乐理论知识巧妙的融合。同时,对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以及器乐等进行演奏展示,促进学生之间对民族音乐的讨论和交流。例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介绍草原独有的马头琴,通过马头琴伴奏经典曲目《天堂》让学生感知蒙古族音乐特色。同时分别选取一些各个民族经典曲目,如藏族的《酒歌》、朝鲜族的《阿里郎》、维吾尔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曲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演唱,来强化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

在民族音乐课程设置上,凸显民族音乐文化的全面性和民族性。在教学中诠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属性,以及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地理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关系。例如,在欣赏讲解《酒歌》时,让学生对藏族同胞的风俗及民族性格有一定了解,并穿插对藏族特色乐器根卡、热巴鼓进行介绍。

(二)注重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和设备同样重要。在现代基础乐科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展示少数民族的歌舞场景和风土人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声、光、色的形式,缩短学生与作品间的视听距离,拓宽学生视野。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花费大量时间对音乐素材进行搜集和编排。例如,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搜集并了解少数民族相关的风土人情、地理、音像等各方面的资料。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将搜集到的如地方风貌、民族服饰、民族器乐等画面进行播放,让学生区分分别是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对于一些经典曲目进行分析讲解,如呼伦贝尔盟的歌曲《辽阔的草原》,播放后教师讲解:整个曲目节奏自由,旋律悠扬,极具草原风味,属于蒙古族长调歌曲,也是蒙古族象征歌曲之一。

四、结语

注重民族音乐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对民族音乐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代文化中对于本民族自身文化元素的研究至关重要,在当代音乐研究中,只有传承了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才能在世界音乐研究中占得一席之地。中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也应以自身为主,坚持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龙晓匀.试析民族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特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40-143.

[2]卢国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1:163-164.

上一篇:临床输液反应的预防下一篇:体育旅游安全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