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特色

2024-06-12

中医文化特色(精选8篇)

中医文化特色 篇1

弘扬中医文化 突出特色优势

崇阳县中医院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中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对于体现中医院的基本特征,更好地发挥中医特色优势,营造了解中医、信任中医、支持中医的社会氛围,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崇阳县中医院是咸宁市率先达标的二级优秀中医院和咸宁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和技术指导单位。近几年来,崇阳县中医院努力发掘中医文化底蕴,在医院文化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个性。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融入到医院管理、建设与发展之中,以先进的医院文化,促进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传承创新,培育中医文化价值观念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奇葩。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概括为“仁、和、精、诚”。崇阳县中医院领导班子将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医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医药特色和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研究和塑造符合医院实际的先进文化体系。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崇阳县中医院“实现自我、共创和谐、共享健康”的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融汇中西、惠泽民生”的医院宗旨,“人文、精细、科学、温馨”的服务理念,“崇德、尚学、精业、创新”的医院院训,“诚信立院、质量建院、特色兴院、文化强院”的发展战略,“用事业吸引人、用机制激励人、用情感团结人、用制度管理人”的人才战略。将医院的核心价值观、服务理念、院训、人才战略与发展战略灌输到每个干部、职工的心中,落实在行动上。同时,设计了院徽、院歌。用歌声赞美中医及中医人,唱出中医人的心愿和理想,用院歌凝聚力量,打造一流团队。

二、以人为本,建立完善行为规范体系

在医院发展的诸多要素中,职工的素质非常重要,职工素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素质。把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长期工作,常抓不懈,我们抓住“文明单位创建”“中医医院管理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三好一满意” 等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落实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每季度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教育。二是文化素质。我们通过宣传医院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在全院职工中倡导奉献精神,把“崇德、尚学、精业、创新”的院训融入到职工心中,坚持人文、精细、科学、温馨的服务理念,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推行人文关怀服务模式。让一切服务患者的理念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丰富载体,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中医院形象一方面是医院展现于社会公众面前的外部形象,另一方面是全体员工同心协力致力于医院发展的主人翁风采。我们在形象塑造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医院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对住院部进行了改扩建,住院病房明亮、宽敞、整洁、规范,为病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投资11万多元,扩大了停车场1200 M,方便了职工和病人停放车辆,改观了医院环境。今年在门诊部、住院部统一了标识和制作了古香古色的中医药知识、中医养生知识等宣传栏,从院区环境、形象识别、标识标牌制作等方面入手,在门诊大厅、医院走廊、侯诊区、诊室等醒目位置横挂中医文化楹联、中医鼻祖华佗、扁鹊、李时珍、孙思邈等名言名句、中药挂图,做到中医药文化内涵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让人们充分感受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感受中医药文化、认同中医药文化、理解中医药文化。

在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不断实践中,崇阳县中医院坚持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免费开展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活动,对全县乡村医生进行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发放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手册1000余本,把中医药适宜技术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多次组织专家下乡,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巡回义诊,送药8000余元。在崇阳电视台开展了中医药知识讲座活动,普及推广中医药知识。举办了中医药知识竞赛和《抒美丽情怀,展天使风采》演讲比赛,全院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踊跃报名。激发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医院发展,培育团队精

2神。

四、突出特色,提高中医药核心竞争力

崇阳县中医院将中医文化建设与特色专科结合起来,作为推动特色专科建设和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重点加强骨伤、肝病、针灸推拿等特色专科建设及中医护理建设。骨伤科注重中医与西医优势互补、现代技术与传统正骨密切结合优势,在继承传统正骨精髓的同时,不断挖掘和创新,采取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敷、功能锻炼等治疗四肢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具简便,创伤小,疗程短,功能恢复快,费用低等特点,研制了“三黄散”等一批专科常用制剂。并且与省人民医院、协和医院、省中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和技术协作关系。2010年开展了首例颈椎手术、首例脊柱矫正手术,是崇阳县中医院骨科继开展四肢骨外科、关节外科、腰椎外科手术以来的技术创新,标志崇阳县中医院骨科医疗技术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骨伤科已成为咸宁市的知名专科,享誉鄂南,辐射湘、鄂、赣周边县市,外域病患者达30%以上。骨伤科被确定为咸宁市重点专科、湖北省重点建设专科。2011年6月通过省卫生厅的中期评估验收,得到了评估组的高度评价。

肝病科走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道路。采用中西医结合,抗病毒、增免疫、保肝、护肝的立体化综合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药物性肝炎,免疫性肝炎,肝癌等各种疑难肝病有良好的疗效。与省中医院肝病治疗中心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已成为医院品牌科室,通过了咸宁市中医重点专科评审。

理疗科被省残联确定为“0-6岁贫困残疾儿童脑瘫康复训练、智力康复训练” 定点医疗机构,2011被咸宁市残联授予“全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2011年通过了咸宁市中医重点专科评审。

中医护理特色建设。一是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每年医院护士轮流到省级中医院进修,所有西医护士都经过了不低于100学时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专科理论的培训。二是遵循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结合现代护理技术,对病人实行中医特色护理。三是遵循“辨证施护”原则,发挥中医望、闻、问、切的传势,对病人实行“因人制宜”的健康教育模式,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四是正确实施治疗和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完善生活护理服务。目前医院医患关系和谐,满意度不断提升。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医院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崇阳县中医院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为主体,不断加强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2011年完成门诊12万人次,住院6000人次,全院业务收入突破3000万元,专科业务收入1800万元,专科收入占全院收入60%,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今后的工作中,崇阳县中医院将以继承、发扬中医药文化为已任,竭力挖掘中医药瑰宝,传承优秀文化,服务人民,开创中医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中医文化特色 篇2

1 坚持传统原则

特色教学本质上是特定专业特色的体现, 具体表现为对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文化和专业特色的主动适应和超越, 与专业特色剥离的教学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特色教学[2]。特色化中医人才主要指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 中医基本功扎实的传统型高级人才。此类人才必须具有坚实的中医经典理论基础, 宽广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精通中医辨证和临床, 具备承载和传承中医原始基因的素质[1]。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中医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 我校自2005年起面向全校中医各专业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 取得了良好效果, 颇受学生欢迎及各方好评, 并于2007年正式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教材。

探索适合传统中医方向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关系的探讨, 可以从四个层面上看:与中国相关、与文化相关、与传统相关、与医学相关。其中“传统”尤为重要, 它跟该专业方向具有密切的吻合性。所谓“传”, 即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这些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 重点在中国古代文化, 具体而言, 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主要对象;而“统”, 是指主流的。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3]。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中国文化的“昨天”, 主要探讨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古代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

传统中医方向实行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师承授受, 使学生学到名师纯正的学术经验和思想精髓。在课程设置上, 削减外语、计算机、西医类等课程的课时, 增加中医经典、古代哲学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 多被记录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之中, 研读这些古籍, 尤其是其中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 对于我们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非常必要的。在针对传统中医方向的教学中, 应增加中国古代哲学及医学经典名篇的选读。但这种阅读不同于《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的从语言文学角度, 而应从文化解析角度来阅读。例如, 通过阅读《周易》选段掌握易学精神, 学习《论语》《孟子》篇章了解儒家文化, 从《老子》《庄子》节选认识道家思想, 从《内经》《伤寒论》及各医家著作中解读其中蕴含的儒、道、释思想原理。这样既深刻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 又是对《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的补充与提升, 对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作用很大。

2 体现精英模式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届传统中医班是1999年在中医本科1998级中, 经自愿报名、专家考核、择优录取后, 选拔20名优秀的中医专业学生组成的。之后传统中医方向每届学生人数一般均在二三十人左右, 在理论教学上保留以班为单位的现代教育统一授讲的形式;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上则采取“一师一徒”的师承教导模式, 并延长实习期一年半, 使学生既能了解一个普通中医临床学生在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前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又能继承导师的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为成为新一代名医打下基础, 是精英教育模式的体现。而本课程目前对中医学各专业方向的授课均为36学时, 并采用统一教材, 对传统中医方向并无侧重, 不能反映不同专业方向在学时和知识需求上的差异。鉴于此, 传统中医方向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不但在课时数上应多于其它专业方向, 而且有必要提高课程地位, 将该课程设为必修课, 并且建立专用教材体系, 编写传统中医方向的专用特色教材。

“学医贵于明理, 明理方能艺熟”, 掌握建立在传统易学、道学、儒学基础上的哲学思维方式, 对传统中医方向的学生而言更有实际意义。《周易》之象思维、道家的宇宙观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儒家的中庸之道奠定了中医学的阴阳平衡观, 传统的元气学说奠定了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哲学基础等, 这些无一不是传统医学中开启智慧的重要哲学基础。因而掌握古代哲学思维方式, 并将它运用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 足以开拓多维学科的研究思路[4]。所谓学以致用, 学习中医文化、培养传统思维, 归根结底是为了在专业学习、工作中轻松理解现象, 注意发现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 能够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力求切合中医学而实际化, 切实发挥实用价值。传统中医方向的学生不应仅仅满足于了解一般文化或中医学现象, 而应探讨中医学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审美情趣等深层次问题。在教学当中, 教师应当具备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能力, 从文献中发现和收集具体事例, 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 揭示中医哲学基础、理论渊源、思想方法, 把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中, 真正领悟中医之真谛。

3 采用个性化教学

特色教学是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2]。传统中医人才由于每届招生人数不多, 宜采用更为灵活、科学、有效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 更能从学生掌握、领会知识的角度、不同层次教授给学生更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或个别指导的方式, 通过自学或讨论来进行微型教学, 不仅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继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 同时有利于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对知识的领会程度, 采取因人施教, 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组织和安排, 从而提高教学活动效率。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讨论会、小组学习、自导学习和实践教学等多样化形式, 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学到更多知识。

国际班学生的语言文化、民族情感、宗教信仰以及自我意识等心理方面与内地班学生不同。内地班学生均通过相关考核择优录取, 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 (含古汉语) 基础相对扎实;而港台学生大多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方面薄弱, 缺乏基本的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是陌生。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与学生谈心沟通的形式, 了解学生的相关意识及知识基础;根据内地班与国际班的不同特点进行本课程特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比较研究。另外, 在国际班内部, 还应针对学生不同年龄、不同阅历及不同知识基础情况因材施教。教师之间开展教学心得体会交流及集体备课活动, 制定适合传统中医方向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并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成果及问题。

4 注入活力趣味

教师在课堂上拼命读讲, 学生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无异于“满堂灌”,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应更新教育理念, 变革教学模式, 采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的“导学”,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与“学”相结合, 形成师生互动, 使学生由“被支配”“被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和求知”, 而教师的角色则相应地由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 拉近师生距离, 活跃课堂气氛。

与此同时, 还应该研究辅助促进传统中医方向传统文化教育的其它活动形式。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 收集相关文字、图片及影音资料, 设计制作相关特色教学课件。多轨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 开展小组学习、自导学习、古文背诵、知识竞赛、学术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创建相应的文化环境。在教材中插入相关图片, 使教材图文并茂, 既可增加感性认识, 又可缓解纯文字的视觉疲劳。

中医文化本身独具魅力, 有很多内容充满趣味性, 可以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例如, 古代医家大多亦儒亦医, 不但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博览经、史、子、集, 而且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 故常常以歌诀、诗词等各种形式对自身的医学经验加以总结, 句式整齐, 押韵成章, 读来脍炙人口、简明易记。如李时珍《濒湖脉诀》、高武《百症赋》、窦汉卿《标幽赋》, 以及广为流传的《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中药历史悠久, 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文化上也有生动的反映。药名隐语、药 (穴) 名诗词及药名对联、书信、散文等, 构思之奇特, 用词之精巧, 令人赞叹不已。通过阅读鉴赏药 (穴) 名诗词文, 猜药 (穴) 名谜语等, 分析其中的文体、修辞和语言结构, 不但有助于学生对医药知识的记忆, 更能增添不少文学欣赏趣味, 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还能重温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的知识;另外像《草木传》一类的戏曲作品, 以戏曲特有的形式介绍了500余种中药, 并以奇巧神妙的手法将各种药的性味、形状、功能、效用、主治以及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等配合禁忌、加工炮炙等, 别开生面地表现出来, 有角色行当 (生、旦、净、丑等) , 有故事情节, 有科白 (动作和说白) , 有唱段, 结构完整。同时还介绍了常用的方剂和大量行之有效的民间土方、单方、验方[5]。可以戏曲剧本为依据, 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寓学于乐, 既可掌握方药知识, 又能领略文学风采。总之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师乐于教、轻松教, 学生乐于学、愉快学, 可为课程注入无限的活力与趣味。

针对传统中医方向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的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 根据该专业方向的特点及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法, 突出中医传统特色;根据学生特点, 扬长避短,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及专业素质, 突出其鲜明的传统特色与精英教育特色, 具有极大的创新性。为该专业方向学生学习中医经典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该专业方向其它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为将本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积极准备条件, 在充分体现我校专业优势及专业特色、吸引更多学生尤其是港台及国外学生来学习中医、将传统中医发扬光大等方面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朱乔青.特色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2) :120-121.

[2]郭纲军.论特色教学之规定性[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1, 30 (3) :36-37.

[3]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8.

[4]黄海波.如何提高中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0 (5) :23.

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院文化 篇3

关键词:中医药特色医院文化中医医院

中医是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望、闻、问、切”,重视“脉象”的变化。[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特有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注重中医药文化建设,打造了一个中医药特色文化浓厚的中医医院。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特色文化建设,关键在内涵建设,即是要在医院形成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从医院员工的行文规范及文化娱乐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着手。龙川县中医院创建于1963年,是全省建院最早的33间中医院之一,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创建单位”,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近年来,医院在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不断深入,吸收各方面的优势文化,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团体形象等。医院建立了以德术兼修、大医精诚的医院精神;弘扬国粹、惠福于民的医院宗旨;仁爱、精诚、求知、致和的院训;铸就名医、打造名科、创建名院的医院发展战略。

二、作为中医医院,要深刻认识到中医医院在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医院按国家《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为抓手,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

1、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力度,加强中医药传播能力建设,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2]医院从内部装潢、诊疗环境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了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等区域,广泛宣传了中医药文化。同时结合科室业务特色,以科室开展的中医药优势病种为主题,制作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知识宣传栏,以及中医药护理手册,在科室走廊悬挂、张贴,积极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2、医院规范管理上,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中。医院制作具有中医药特色文化的院徽、院歌、院训、员工手册,对中医文化的价值观、行为观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全院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广泛倡导、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中医文化和医院文化精神,在广大的员工心目中建立起导航系统,让员工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

3、科室制作传画册和健康教育处方,介绍科室中医特色服务、宣传中医药相关知识,向人民群众宣传中医药文化,推介中医药特色优势,让人们在中医院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同时主动接受中医药服务,加深对中医院、对中医药的认知、认可。通过诊疗环境和流程、行为规范的改进,彰显医院特有的中医药文化特征,提高医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培育一批中医药文化与科普专门人才,培养一批中医药文化管理工作者,建立一支适应中医药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探索建立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才激励机制。[3]我们坚持一条:“重视人才、爱护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的人才理念。“要想县中医院这艘船在医海中不落伍、不沉没,中医药人才的建设和培养至关重要。”基于这种认识,我院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上从不含糊也舍得投入。根据医院实际,先后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机制,真正做到用好、管好、提升好中醫院人才。近年来,通过引进了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招聘本科学历以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共30余名。在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上,医院始终保持每年选送10余人到上级中医医院进修学习。通过对中医药人才的的培养,有效地促进我院中医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开展中医药科研课题20余项。

四、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中医医院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4]在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结合医院自身特点以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特点,通过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院歌以及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加以体现。

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全面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是中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医院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通过不断加强中医院文化的内涵和实践建设,提升中医院新形象,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医院持续和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魅力中医药》2010年第4期.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年4月.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年4月.

中医特色保健方案 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创建全中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通知精神,加快中医药融入社区,为居民提供更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特制定以下中医特色保健方案:

一、中医保健目的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内涵丰富,能很好的适应社区服务功能,又因简、便、廉、验等中医适宜技术为社区人民群众乐于接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符合低投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运用祖国医学理论,拟定适合老年人、妇女、儿童的中医保健方案,指导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将中医内容有机地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中,丰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拓展中医业务的渠道,开辟弘扬祖国医学,繁荣中医药事业的新途径,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

二、中医保健服务对象

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

三、中医保健服务措施

(一)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教育,以中医整体观和中医理论整体系统的认知方式,整体与功能调节的艺术,反映中医健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有效指导社区居民实践预防保健。

(二)情志调摄:七情是人体对事物的不同反映,强调形神统一和保持“神”的自然稳定调节,移情易性,以情解情,避免七情所伤,防止疾病发生。

(三)开展社区老年人健康检查和健康状况评价,重点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和早报告,积极控制和改变社区不良行为因素和社会方式。

(四)充分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药、针灸、推拿、放血、拔罐、刮痧、沐足、穴位埋线、食疗、药膳、保健运动等自然疗法,激发机体抗病能力。

(五)充分利用社区中医药资源,对社区慢性病人开展康复指导,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相关的中医药康复知识的咨询和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指导。

(六)根据一年四季老年人、妇女、儿童各自特点,制定相应的中医保健药物和保健品应用指导。

(七)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类型,举办各种培训,提高中医药治疗保健效果。

1、社区保健指导人员培训:保健内容、健康教育,调整保健方案,提高服务技能,效果评价考核。

2、社区居民培训:掌握正确的保健方法,接受保健指导训练,提高保健效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中医理论,对产褥期和更年期妇女开展保健服务:产褥期强调适寒温、避外邪、调情志、节饮食、慎起居、适劳逸;更年期加强有关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咨询。

(2)运用中医优势,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失调、肺炎、哮喘等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指导。

四、中医保健服务形式

坚持“政府领导,卫生实施”的原则,贯彻落实“网络化、条块结合、就近服务”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保健服务。

(一)街道

1、宣传社区中医保健意义、内容、方法,负责动员辖区内人员积极配合保健服务。

2、组织力量对重点人群进行调查登记,征求意见,落实服务需求。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条块结合,就近服务”,根据有需求的各类人员,由服务人员组成团队,就近提供中医保健服务。

2、社区医务人员和服务对象商定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或预约服务。

3、负责对各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保健技能和保健效果。

4、建立服务对象个人健康档案。

五、保健效果干预

为及时总结保健服务经验,调整中医药保健指导方案,提高服务效果及服务质量,实施保健效果干预。

(一)定期总结保健服务开展情况。

(二)定期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效果的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加强和服务对象的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服务方案。

六、各类人员中医药保健指导要点

(一)老年人中医药保健指导

人到老年,体质的总特点是虚,特别以血虚为主。血能内养脏腑,外濡皮毛筋骨,从而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一旦血不足,就会在人体各方面表现出来。常见的症状是: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关节活动不利,四肢麻木,皮肤干燥、瘙痒,精神倦怠,舌质淡,脉细无力。这种体质多由年老体弱,或老年脾胃功能低下,血液生化不足,或七情内伤过度,阴血暗耗所致。这种老年人的养生宗旨是补血养血,益气生血。

1、饮食调养:可常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等食物。这些食物都具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2、慎防“久视伤血”:中医认为“目得血而能视”,因此长时间看书、看报、看电视等,不仅会损伤眼睛的视物功能,还会使本来就不足的血更虚。一般目视一个小时左右,应适当活动一下,使眼部肌肉得到放松,以恢复目之疲劳。

3、不要劳心过度:人的血液循环与心有关,大脑的血液靠心脏源源不断供给,若思虑过度,就会耗伤心血,因此老年人,尤其是血虚体质的老年人不可用脑过度。一旦感到大脑疲劳时,就要调节一下,观赏一阵风景,使心情愉快起来,就能很快消除脑的疲劳。

4、保持乐观情绪: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找朋友谈谈心,或听听音乐,或看看幽默剧等,争取主动排解忧愁,使精神尽快振奋起来。

5、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老年人经常感到这里痛那里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血虚。而时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加强气血运行,这样可减少或避免疼痛,但运动量不宜太大,运动项目的选择也应以传统的健身运动为佳,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还可进行郊游、踏青,这样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活动筋骨。

(二)妇女中医药保健指导

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点,其脏腑经络气血活动的某些方面与男子有所不同。

1、经期保健

《景岳全书•妇人规》论月经病的病因时说:“盖其病之肇端,则或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可见,经期应当于饮食、精神、生活起居各方面谨慎调摄。

(1)保持清洁:行经期间,血室正开,邪毒易于入侵致病,必须保持外阴、内裤、月经带、垫纸的清洁,勤洗勤换内裤、月经带,并置于日光下晒干,月经纸要柔软清洁、勤换。洗浴宜淋浴,不可盆浴、游泳,严禁房事、阴道检查,如因诊断必须做阴道检查者,应在消毒情况下进行。

(2)寒温适宜:《女科经论》说:“寒温不适,经脉则虚,如有风冷,虚则乘之。邪搏于血,或寒或温,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经乍多乍少,为不调也”。指出经期宜加强寒温调摄,尤当注意保暧,避免受寒,切勿涉水、淋雨、冒雪、坐卧湿地、下水田劳动,严禁游泳、冷水浴,忌在烈日高温下劳动,否则,每致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症。

(3)饮食宜忌:月经期间,经血溢泄,多有乳房胀痛,小腹坠胀,纳少便溏等肝强脾弱现象,应摄取清淡而富有营养之食品。忌食生冷、酸辣辛热香燥。多食酸辣辛热香燥之品,每助阳耗阴,致血分蕴热,迫血妄行,令月经过多。过食生冷则经脉凝涩,血行受阻,致使经行不畅、痛经、闭经。也不宜过量饮酒,以免刺激胞宫,扰动气血,影响经血的正常进行。

(4)调和情志:《校注妇人良方》指出:“积想在心,思虑过度,多致劳损。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经先闭,若五脏伤遍则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持,庶可保生”,强调情志因素对月经的影响极大。经期,经血下泄,阴血偏虚,肝失濡养,不得正常疏泄,每产生紧张忧郁、烦闷易怒之心理,出现乳房胀痛、腰酸疲乏、小腹坠胀等症,因此,在经前和经期都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否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轻则加重经间不适感,导致月经失调,重则闭经、患痨瘵等症。

(5)活动适量:经期以溢泻经血为主,需要气血调畅。适当活动,有利于经行畅利,减少腹痛,但不宜过劳,要避免过度紧张疲劳、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若劳倦过度则耗气动血,可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证。

2、产褥期保健

产后6~8周时间内属产褥期。由于分娩时耗气失血,机体处于虚弱多瘀的状态,需要较长时间的精心调养。《千金要方•求子》指出:“妇人产褥,五脏虚赢”,“所以妇人产后百日以来,极须殷勤、忧畏,勿纵心犯触,及即便行房,若有所犯,必身反强直,犹如角弓反张,名日褥风”,产后调养对于产妇的身体恢复、婴儿的哺乳具有积极意义。

(1)休息静养,劳逸适度:产后充分休息静养,有利于生理功能的恢复。产妇的休息环境必须清洁安静,室内要温暖舒适、空气流通。冬季宜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或煤气中毒。夏季不宜紧闭门窗、衣着过厚,以免发生中暑。但是,不宜卧于当风之处,以免邪风乘虚侵袭。产后24小时必须卧床休息,以恢复分娩时的疲劳及盆底肌肉的张力。不宜过早操劳负重,避免发生产后血崩、阴挺下脱等病。睡眠要充足,要经常变换卧位,不宜长期仰卧,以免子宫后倾。然而,静养绝非完全卧床,除难产或手术产外,一般顺产可在产后24小时起床活动,并且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以促进恶露畅流、子宫复元,恢复肠蠕动,令二便通畅,有利于身体康复。

(2)增加营养,饮食有节:产妇于分娩时,身体受到一定耗损,产后又需哺乳,加强营养,实为必要。然而,必须注意补不碍胃、不留瘀血。当忌食油腻和生冷瓜果,以防损伤脾胃和恶露留滞不下,也不宜吃辛热伤津之食,预防大便困难和恶露过多。产妇的饮食宜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又富有营养及足够的热量和水分。产后1~3天的新产妇可食小米粥、软饭、炖蛋和瘦肉汤等,此后,凡蛋、奶、肉、骨头汤、豆制品、粗粮、蔬菜均可食用,但需精心细做,水果可放在热水内温热后再吃,另外,可辅佐食疗进补,以助机体恢复。如脾胃虚弱者可服山药扁豆粳米粥,肾虚腰疼者食用猪腰子菜末粥,产后恶露不畅者可服当归生姜羊肉汤或益母草红糖水、米糟等。饮食宜少量多餐,每日可进餐4~5次,不可过饥过饱。

(3)讲究卫生,保持清洁:产褥期因有恶露排出,产后汗液较多,且血室正开,易感邪毒,故宜经常擦浴淋浴,更需特别注意外阴清洁,预防感染。每晚宜用温开水洗涤外阴,勤换会阴垫,如有伤口,应使用消毒敷料,亦可用药液熏洗,有利于消肿止痛,内衣裤、月经带要常洗晒,产后百日之内严禁房事,产后四周不能盆浴,以防邪毒入侵引发其他疾病,不利于胞宫恢复。产褥期应注意二便通畅,分娩后往往缺乏尿感,应设法使产妇于产后4—6小时排尿,以防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如若产后4—8小时仍不能自解小便,应采取措施。产后应卧床休息,如应肠蠕动减弱,加之会阴疼痛,常有便秘,可给番泻叶促使排便。

此外,产妇分娩已重伤元气,需给予关心体贴,令其情怀舒畅,可以防止产后病的发生。

3、哺乳期保健

哺乳期的妇女处于产后机体康复的过程,又要承担哺育婴儿的重任,该期保健对母子都很重要。

(1)哺乳卫生:产后将乳头洗净,在乳头上涂抹植物油,使乳头的积垢及痂皮软化,然后用肥皂水及清水洗净。产后8—12小时即可开奶。每次哺乳前,乳母要洗手,用温开水清洗乳头,避免婴儿吸入不洁之物。哺乳后也要保持乳头清洁和干燥,不要让婴儿含着乳头入睡。如仍有余乳,可用手将乳汁挤出,或用吸奶器吸空,以防乳汁淤积而影响乳汁分泌或发生乳痈。刚开始哺乳时,可出现蒸乳反应,乳房往往胀硬疼痛,可作局部热敷,使乳络通畅,乳汁得行,也可用中药促其通乳。若出现乳头皲裂成乳痈,应及时医治。哺乳要定时,这样可预防婴儿消化不良,有利于母亲的休息,一般每隔3—4小时一次,哺乳时间为15—20分钟,哺乳至十个月左右可考虑断奶。

(2)饮食营养:《类证治裁》说:“乳汁为气血所化,而源出于胃,实水谷之精华也”。产后乳汁充足与否、质量如何,与脾胃盛衰及饮食营养密切相关。乳母应加强饮食营养,增进食欲,多喝汤水,以保证乳汁的质量和分泌量。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滥用补品。如乳汁不足,可多喝鱼汤、鸡汤、猪蹄汤等。若乳汁自出或过少,需求医诊治。

(3)起居保健:疲劳过度、情志郁结,均可影响乳什的正常分泌。乳母必须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时,劳逸适度,还要注意避孕。用延长哺乳作为避孕的措施是不可靠的。最好用避孕工具,勿服避孕药,以免抑制乳汁的分泌。

(4)慎服药物:许多药物可以经过乳母的血循环进入乳汁,例如,乳母服大黄可使婴儿泄泻。现代研究表明,阿托品、四环素、红霉素、苯巴比妥及磺胺类,都可从乳腺排出,如长期或大量服用,可使婴儿发生中毒,因此,乳母于哺乳期应慎服药物。

4、更年期保健

妇女在45—50岁进入更年期。更年期是女性生理机能从成熟到衰退的一个转变时期,亦是从生育机能旺盛转为衰退乃至丧失的过渡时期。由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惫,可致阴阳失调,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忧郁,月经紊乱、燥热汗出等症,称为更年期综合征,轻重因人而异。如果调摄适当,可避免或减轻更年期综合征,或缩短反应时间。更年期的妇女应注意几个问题。

(1)自我稳定情绪:更年期妇女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排除紧张恐惧、消极焦虑的心理和无端的猜疑,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遇事不怒,心中若有不快,可与亲朋倾诉宣泄。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适当的方式怡情养性,要保持乐观情绪,胸怀开阔,树立信心,度过短暂的更年期,又会重新步入人生坦途。

(2)饮食调养:更年期妇女的饮食营养和调节重点是固护脾肾、充养肾气,调节恰当可以从根本上预防或调治其生理功能的紊乱。更年期妇女其肾气衰,天癸将竭,月经频繁,经血量多,经期延长,往往出现贫血,可选食鸡蛋、动物内脏、瘦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以及菠菜、油菜、西红柿,桃、橘等绿叶蔬菜和水果纠正贫血。患有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患者,可摄食粗粮(小米、玉米渣、麦片等)、覃类(蘑菇、香菇等)、芹菜、苹果、山楂、酸枣、桑椹、绿叶茶等以降压安神,应当少吃盐,不要吃刺激性食品,如酒、咖啡、浓茶、胡椒等,平时可选食黑木耳、黑芝麻、胡桃等补肾食品。

(3)劳逸结合:更年期妇女应注重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和休息。但是过分贪睡反致懒散萎靡,不利于健康。只要身体状况好,就应从事正常的工作,还应参加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量不大的体育活动及力所能及的劳动,以调节生活,改善睡眠和休息,避免体重过度增加。要注意个人卫生。(4)定期做好身体检查:对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除了注意情志、饮食、起居、劳逸外,适当对症合理用药是必要的,可以改善症状,尤其要注意定期检查。女性更年期常有月经紊乱,也是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好发年龄,若出现月经来潮持续10天以上仍不停止,或月经过多而引起贫血趋势时,则需就医诊治。若绝经后阴道出血或白带增多,应及时就诊做有关检查,及时处理。在更年期阶段,最好每隔半年至一年做一次体检,包括防癌刮片,以便及早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三)儿童中医药保健指导

儿童体质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儿童体格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都未臻成熟完善,历代儿科医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如隋《诸病源候论》提出“小儿脏腑娇弱”;宋《小儿药证直诀》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明《育婴家秘》也说“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等,都指出小儿时期的机体与生理功能均未达成熟完善,清《温病条辨•解儿难》更进一步认为小儿时期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精气未足等特点是“稚阴稚阳”的表现,这里的“阴”,一般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故“稚阴稚阳”的观点更充分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这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和上述的特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快速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愈快,好比旭日初生,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古代医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纯阳”,如《颅囟经》首先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温病条辨•解儿难》更阐明所谓纯阳,并非有阳无阴的盛阳,是指小儿生机旺盛以及对水谷精气、营养物需的需求,相对地感到更加迫切而言。

由于生理上既有脏腑功能未全的一面,又有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一面,所以在病理上造成小儿容易发病,“易虚易实”和“易于传化”的特点,加上小儿寒温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且从脏腑功能状态与疾病的关系来说,又突出地表现在“脾常不足”(指消化功能薄弱),“肝常有余”(指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卫外不固”(指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等,而在病情的发展、变化上,往往较成人迅猛而重笃,所以古人特别重视“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疾病,要求把握病机,及时治疗,避免损伤正气。小儿对药物的敏感程度较高,往往可以“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摄取之,则一药可愈”,说明只要调治及时得当,疾病的康复过程比成人来得快。在中医保健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喂养节饮食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体格、智力以及脏腑功能均不断地趋向完善成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较多,质量要求高。《幼幼集成•初生护持》指出“盖儿初生,借乳为命”,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对六个月以下的小儿更适合,若无母乳或其它原因不能哺乳,可采用人工喂养,通常予以牛奶、羊奶、奶糕、豆浆等代乳品,鲜牛奶可作首选,若母乳不足或其它原因,不能全部用母乳喂养,可采用混合喂养。少儿不同阶段的食品应以营养充足、适应并促进发育为原则,及时添加辅食,并逐渐向成人膳食过渡,要注意食物品种的多样化及粗细粮、荤素菜的合理搭配,要特别注重提高幼童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比重,让孩子食用足量的鱼、肉、蛋及豆类食物。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幼童的肾气未充,牙齿、骨骼、脑髓均处于发育中,因而不要忽视补肾食品的供给,如动物的肝、肾、脑髓及核桃仁、黑芝麻、桑椹、黑豆等,然而小儿为“纯阳之体”,宜少食或忌食温补滋腻厚味的食品,如羊肉、鸡肉、火腿、海参等,脾胃为后天之本,但是小儿“肠胃脆弱”、“脾常不足”,饮食又不能自节,喂养稍有不当,就会损伤脾胃,妨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影响生长发育,因而,幼儿的喂养应着眼于保护脾胃。其饮食应以易于消化吸收为原则,辅食的添加应该由流质到半流质到固体,由少到多,由细到粗,增加辅食的数量、种类和速度,要视小儿消化吸收的情况而定,宜随时观察孩子的大便以取得了解,食物的烹调宜细碎软烂、色香味美,通常采用煮、煨、烧、蒸等方法,不宜油炸。要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尤应注重节食,《幼幼集成•初生护持》强调“忍三分饥,吃七分饱,频揉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冰箱的使用,现代儿童要防止营养过剩、过食生冷、零食过多过杂。

2、寒温调适

要顺应天时寒温变化增减衣衫,令小儿冷热适度,以小儿的手足暖而不出汗,体温保持在36.5℃—37.3℃之间为宜,保暖要点是头宜凉,背、足宜暖,小儿衣被特忌厚热,平时穿衣不宜过多,《诸病源候论》指出:“薄衣之法,当以秋习之”,使小儿慢慢适应寒冷刺激。

3、安全防护

小儿精神怯弱,易受惊吓,大惊卒恐可致疾病,此外,小儿求知欲强,勇于探索,但是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外界危险事物没有识别能力,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成人必须谨慎看护,事事留意,正面引导,切勿以粗暴态度或恐吓手段对待,《育婴家秘》指出“小儿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又谓“凡小儿嬉戏,不可妄指它物作虫、作蛇;小儿啼哭,不可令装扮欺诈以止其啼,使神志昏乱”,“小儿玩弄嬉戏,常在目前之物不可去之,但勿使之弄刀剑、唧铜钱、近水火”皆为经验之谈,值得借鉴,此外,要防止触电、车祸、溺水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冬天取暖要防止煤气中毒。

4、体格锻炼

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篇5

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公立中医医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改造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建设。加大中药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扎实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以补偿机制改革为切入点,落实县级公立中医医院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任务。继续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应急能力以及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贯彻《全国民族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2年)》。加强中医药继承创新科技体系建设,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开展基层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项目,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以及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建设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做好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推进中医药服务深入基层以及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深化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充分利用海外孔子学院等平台,着力开展中医药对外文化宣传工作。

心病科中医特色项目1 篇6

心病科中医特色项目目录

中医拔罐……………………………………………………………..1

中医针法…………………………………………………………….3

艾条灸……………………………………………………………….7

中药保留灌肠………………………………………………………10

中药熏洗……………………………………………………………12

心病科中医特色项目

时留罐。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出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块。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4567

心病科中医特色项目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

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注意事项】

心病科中医特色项目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心病科中医特色项目

中药保留灌肠

【目的】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各种慢性痢疾、结肠炎,以及高温降温。【禁忌症】急腹症、肠道手术、肠伤寒、严重心脑疾患。【操作流程】

素质要求:仪表端庄,整齐。查看医嘱 并转抄。评估病人病情,核 对,解释。

用物准备:医嘱单、记录单、治疗卡、治疗盘、滤好的中药煎剂 200ml 放入量杯中(贴有标签、床号、姓名、药名、量、用法)灌肠器(一次性输液装 置一套)细、、粗肛管各一根、弯盘、血管钳(经过高压灭菌)、棉纤、胶 布、卫生纸、橡皮布、治疗巾或一 次性中单、水温计、石腊油、剪刀、便器、输液架、必要时备屏风。配液:测温度(38--41°C)查对,将药液倒入灌肠瓶中,套网套,插一次性输液器,贴治疗卡于瓶上。

病人准备:推车至病房 协助病人脱裤至膝并取左侧卧位,屈膝成80°C 角,臀部靠近床沿,用小枕抬高10cm,铺橡皮单、治疗巾于臀下,盖被,注意保暖。

心病科中医特色项目

灌肠:核对,解释,请排二便,关门窗,无关人员回避,必要时屏风遮挡。松被尾,输液架移近床旁。挂灌肠瓶(三注意:核对、轻摇药液、高度)开包取弯盘放于治疗盘中,润 滑肛管前端 15—20cm 后放在弯盘中,备胶布于治疗盘边缘,拿弯盘、卫生 纸放于床旁。排气,连接肛管,排少 许药液后夹紧,管子理顺,置于臀下、腰部下。垫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轻 插肛管入直肠 15—20cm(指导深呼 吸、哈气),松制水夹,使药液缓缓流 入,调滴数(68—80 滴),固定肛管,观察病人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灌肠毕:夹紧制水夹,撕胶布,用卫生纸包住肛管,血管钳夹肛管缓 慢拔出置于弯盘中,分离肛管,按揉肛门。

整理:撤弯盘于车下,盖被。肛瓶放车下,移开输液架,撤橡皮单、治疗巾于车下。助病人平卧、穿裤(臀下枕头 1h 后撤),整 理床单元,交代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① 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腹部保暖。

② 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 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③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 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 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心病科中医特色项目

④ 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对所使用药物刺激性强的病人可选用较粗的导尿 管,并且药液一次不应超过 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中药熏洗

【目的】 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消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 的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 】各种外周血管疾病、疮痔、筋悄疼痛,目赤肿痛,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禁忌症】 女性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操作流程】

评 估: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 物过敏史、熏洗部位的皮肤 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

物品准备:熏洗药液、熏洗椅、治疗 巾、纱布、生理盐水棉球、弯盘、胶布等。

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诊断、解 释、适应体位、充分暴露熏洗部位、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清洁皮肤: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 上的药迹。观 察:熏洗部位有红、肿、痒反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熏洗:将药液倒入药箱中,根据仪 器操作流程先熏蒸后冲洗,每步 10-15 分钟。

大力发扬蒙中医药特色优势 篇7

法律保障、体系健全奠基蒙中医药发展

2001年, 内蒙古自治区颁布了第一部民族医条例《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条例》, 蒙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依法发展的轨道。2010年,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又修订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 从经费投入、基本建设、内涵发展、科学用药、文化保护传承、教育科研等方面保障蒙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201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蒙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 从而进一步确定了蒙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了扶持和促进蒙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更好地使人民群众进一步享受到天然、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蒙医药服务。

提升能力、培养人才促进蒙中医药事业发展

2 0 0 8年,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投资兴建了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 并列为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运营一个多月住院患者已达800余名, 门诊患者达3万余人, 床位从定编500张增加到近1000张, 并接待了蒙古国和俄罗斯患者近百人, 还为蒙古国儿童扶养中心的孤儿进行了免费体检。

盟市级蒙医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并逐步向现代化蒙医中医综合医院推进。有8个盟市级蒙医中医医院列入国家重点中医民族医医院建设项目, 改善了服务环境。有8所旗县级蒙医中医医院列入中央拉动内需县级医院建设项目, 完成了基础设施改扩建。

五年来, 在国家实施的特色优势建设项目中, 重点加强了旗县级蒙医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蒙医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蒙药房中药房建设、感染性疾病科建设、针灸理疗康复科建设等项目, 蒙医中医特色优势更加突出, 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 内蒙古率先在全国重新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医院等级评价标准》, 并率先开展了等级医院评价工作, 极大地促进了各级蒙医中医医院的内涵建设、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提高, 对蒙医中医医院特色优势评价进一步加强, 此项工作走在了全国民族医药的前列。

蒙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加强。蒙中医药学历教育不断规范, 学历层次不断提升。蒙中医药高等教育50年来, 培养出一大批蒙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蒙中医药扶持政策的出台和各级蒙医中医医院环境的改善、蒙中医特色优势的凸显、服务能力的增强、业务量及规模的扩大和群众需求增加, 促进了蒙中医药专业招生和就业, 入学报到率100%, 且均为第一志愿录取, 就业率达95%以上。蒙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学术继承工作也逐年推进。在全国开展的4批名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 内蒙古有44名老专家被批准为指导老师, 带教培养54名中青年学术继承人。

继承中不断创新蒙中医药与时俱进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系统整理了一批国家蒙医药规范化、标准化典籍。组织编写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中华本草·蒙药分卷》受到各届人士的好评。完成了国家和自治区政府标准化项目——《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蒙药材炮制规范化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 蒙医药标准化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自治区又批准《蒙医名词术语规范》、《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汉泽》、《蒙中药材标准彩色图谱》、《蒙医传统骨伤标准》、《蒙医疗术操作规范》和《蒙医护理标准》等6个标准化项目, 《中国蒙医正骨学》已出版发行, 《蒙医针刺、放血、灸疗穴位体表定位标准》也列入研究规划, 此项工作走在了全国民族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前列。蒙医药古籍文献已整理出版90余部, 蒙医中医临床研究取得新进展。全区有近百项蒙中医药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有近200项省级科研项目经专家评审立项, 部分已圆满完成。特别是整理、研究蒙中医药在治疗血液病、骨科疾病及各类关节疾病、肝炎、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方面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疗效, 也取得一定进展。针对应用非手术疗法治疗颈腰椎疾病、骨关节疾病方面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和痛苦小的优势, 重点开展了蒙医疗法的研究。据分析, 同一疾病治疗费用是其他治疗方法的1/10~1/20 (如:蒙医正骨术、蒙医治疗颈腰椎病、心身医学、酸马奶疗法) 。蒙医药治疗“协日乌素”病、过敏性紫癜、脑震荡等临床研究课题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立项支持600多万元, 有6项蒙医药科研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 蒙医药被列入《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

发挥蒙中医药优势助推医改进程

蒙中医药在内蒙古自治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之蒙中医药的哲学基础与我国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相通性和一致性, 各族人民群众在医疗、保健、康复中寻求蒙中医药服务的人数众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众健康观念的增强以及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 慢性疾病、疑难病症、病后康复等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特别是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导致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严重破坏, 也为蒙中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从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上看, 基本医疗服务是指采用基本药物、使用适宜技术、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诊治疾病的医疗服务。具有“简、便、验、廉、效”特点的蒙中医药, 恰恰体现了“适宜”和“基本”的要求。特别是蒙中医药服务价格低廉, 群众接受得了、政府支付得起, 利用好蒙中医药, 能使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蒙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以及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特征, 恰恰与这种转变的要求相吻合, 其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特点, 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蒙中医药服务必将在满足各族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中, 发挥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 蒙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有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完成了蒙中医药应急人员培训和急诊科、感染科建设, 完善了蒙中医药应急方案和防治重大传染病工作方案, 在防治非典、甲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 蒙药清热八味散治疗非典, 解热效果好、体温下降平稳、愈后无肺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 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 准格尔旗中蒙医院成功接诊了第一例甲流确诊患者, 林西县中蒙医院、包钢医院等利用蒙中医药救治甲流确诊患者70多例及聚集性流感900多例, 效果显著、成本低、毒副作用小。

蒙医药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

多年来, 内蒙古每年多批次派出蒙医药专家、学者前往国内外讲学、交流及考察。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成立之前, 内蒙古中蒙医医院作为自治区级蒙医医院, 是蒙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龙头单位, 与蒙古国第一医院、国立传染病医院、蒙古国司法内务部附属医院、蒙古国警察署点医院、蒙古国铁路医院等签定了医疗合作协议。通过政府、蒙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科协、蒙中医药机构、蒙医药院校, 多层次、广领域加强交流, 并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自治区中蒙医院获得蒙古国“境外唯一信得过医院”称号, 3位蒙医获“境外信得过医生”称号, 1位蒙医获得蒙古国“贡献者”金质奖章。全区18个边境旗市也充分利用当地已开通的陆路口岸, 与邻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蒙古、俄罗斯、东南亚各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也多次派人考察自治区蒙医蒙药学。通过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扩大了蒙医药国际影响, 为蒙医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2 0 0 1年,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了国际蒙医药学术会议;2007年自治区卫生厅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卫生部共同举办了“中国内蒙古—俄罗斯布里亚特医学学术会议”;2008~2010年自治区蒙中医药代表团赴澳门、台湾参加“国际医药博览会与健康论坛”;2009年在鄂尔多斯市举办了“国际蒙医药创新大会”;同时多次参加在我国举办的国际传统医药大会, 与各国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2005年, 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团考察蒙古国, 与蒙古国达成共同建设中蒙友好蒙医医院的意向。2006年,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在呼和浩特市就双方卫生合作项目进行了洽谈, 双方就蒙医药合作形成了意向。

防治乙肝:中医特色显身手 篇8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医学虽无明确的记载,却有“一病一气”的论述,并认为“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暖、非凉,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别有一种异气”。这种戾气实质就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多种病原微生物。因此可以认为,乙肝就是由嗜肝湿热病毒而致。嗜肝湿热病毒侵入肝脏,肝藏血,疏泄功能失调。少数患者极易湿郁化火而致“暴肝”、“急肝”,化火上扰心包出现高热,出血,昏迷,口干烦躁危证。多数乙肝患者是由湿热病毒犯肝克脾导致肝藏血、疏泄功能失调,肝阴受损,而出现胁痛,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乙肝其实就是湿热之邪侵袭肝脏,留恋胶着不去而导致的慢性损害性疾病。

乙型肝炎的传染途径是通过注射器、针头、输液器、抽血针、针灸针、手术用具、输血和血制品传染的,此外精液、唾液、性接触和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也能传播。本病可见于各年龄节段,但以10~30岁的青少年为发病高峰。老年和孕妇患重型乙型肝炎较多,病死率高;婴幼儿时期开始携带表面抗原者,其持续时间长达10年以上,后果严重。

乙型肝炎是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各系统均可产生并发症,一部分病人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也是引起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而我国又是肝癌的高发地区,约占世界总数的40%,由此可见患乙型肝炎后果的严重性。

虽然大多数乙型病毒携带者并不会传染给他人,也不会转化成现症患者,但依然会有较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因而做好乙型肝炎的防治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西医西药在治疗上仍有一定难度,并且治疗过程中免不了会带来某些不良反应,因此,我们在这里郑重提出,防治乙肝,在采取西医西药救急同时,不妨选择绿色、经济、安全的中医、中药、藏药以及体疗、心理调整、饮食、睡眠滋补等等。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中医灸法是治疗免疫力低下疾病的良方,长期坚持,确能扶正祛邪。

上一篇:城乡规划局规划审批程序下一篇:ZARA品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