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构建

2024-06-03

特色文化构建(共12篇)

特色文化构建 篇1

随着围棋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我们感到文化特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要走课程化的道路, 只有课程化的文化特色才会更常态, 更有效。于是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围棋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课程文化, 促进幼儿发展, 满足社会需求。

一、创设棋文化特色环境, 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1.室外环境凸显棋文化

室外环境我园统一定位和规划, 均以围棋特色为主线, 房屋外墙雪白中镶嵌着醒目的文化色———橙色、绿色。整体房屋呈开放多元格局, 并排三幢楼“井”字型布局, 象征着方方的棋盘, 右旁紧挨着圆圆的大型活动室, 象征着棋子;三幢楼分别命名“星星楼、天元楼、高目楼”, 整体构造处处体现了文化气息。

在宽旷的生态环境中创建了烂柯亭、采摘园、迷宫园、种植园、对弈台、轮胎园、攀爬园、建构园、探险园共九大文化景点。其中对弈功能的亭台楼阁既像诗意田园, 又像冒险刺激的丛林探险;形似围棋棋盘的蔬菜地和植物迷宫、象征圆形棋子的轮胎乐。在室外的环境中每一个孩子都能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收获!

2.室内环境绽现棋文化

室内环境本着统一和谐, 同时渗透于文化, 才能不失于环境, 即课程的教育理念。于是我们注重细节创设, 在每一处均体现棋文化的气息, 让幼儿时刻感受棋文化的内涵。

(1) 楼道环境再现棋文化整体美

大厅左侧的玻璃墙上“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醒目地将人引入千变万化的棋局, 正中间鲜明地昭示着“以棋激趣、以棋启智、以棋养性、以棋育德”的办园理念。四条长廊分别以“围棋”“阅读”和“美术”为主线童趣美丽。围棋长廊里不仅有固定的围棋起源发展、名人名赛、生肖棋型, 还创设了中国红黑白百家姓攀登墙, 鼓励幼儿勇敢攀登, 有围棋互动墙, 让幼儿与同伴用于博弈, 在围棋文化环境中感受“棋”乐无穷。每年还有不固定的特色环境创设, 如我们将围棋礼仪浓缩成短小精悍的三字儿歌, 以美丽的风铃形式呈现在长廊里, 悬挂着的围棋定式, 形成一道亮丽的特色教育资源风景, 更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幼儿对围棋的兴趣和探究。

(2) 班级环境再现棋文化个性美

每个班级老师在主题墙饰中创设棋文化特色的背景图, 如象征围棋的黑白和格子边框、象征棋子的圆形泡泡、花蕊等。每班的办公室也展现了独特创意, 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 如富有造型的墙面书架, 精美的墙贴、小巧的黑板, 处处体现出人文气息, 洋溢着和谐团结的旋律, 激励着教师的工作热情。

(3) 区域环境再现棋文化综合美

各班创设既“雅”又“静”的具有围棋文化特色区角环境, 让幼儿浸润其中进一步强化规则、礼仪意识, 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老师们还注重体现我园的围棋特色融入区域材料, 比如, 大班组设计将黑白围棋与数学进行整合, 将黑棋和白棋贴起来, 就是一朵黑白花瓣, 5 朵黑白花瓣撒一下, 5 可以分成X和X, 答案立刻呈现眼前, 多撒几次, 孩子们就能将5 的分成自己记录在记录表上了。

二、开展棋文化特色课程,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围棋课程游戏化

要让幼儿领会围棋文化精神, 首先要让幼儿懂棋。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征, 我们结合“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将围棋教学定位于“游戏化教学”, 认真梳理制订了围棋特色课程的目标, 在二维目标“以棋激趣、以棋启智、以棋育德、以棋养性、以棋健体”下制订出三个年龄段的三维目标, 进一步明确了围棋在幼儿智力、品德、个性、体格方面发挥的作用, 并充实了课程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的层次, 划分归类三个年龄段的课程内容, 梳理出“游戏化学围棋”的教学模式:故事激趣 (情境激趣) —围棋认知—操作实践—儿歌梳理—游戏巩固。

2.领域课程园本化

幼儿园的教育始终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语言、健康、艺术、科学和社会这五大领域来开展。而围棋作为一门新增的、单一的课程内容, 它不能背离幼儿园的教育规程和纲要的精神理念, 以单独的形态存在。在五大领域中渗入围棋文化, 它既是对基于围棋文化的园本课程的扩展, 围棋多领域化的呈现方式也是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 保证各领域的平衡, 能体现课程的均衡原则, 也能充分体现幼儿园的课程特点。因此, 在五大教学领域中渗透围棋文化的教学, 从目标、活动材料使用中凸显围棋文化。

三、制订棋文化评价方案, 形成个性, 健康成长

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健全评价机制, 制订科学合理的幼儿评价方案, 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良好发展。结合《指南》围绕幼儿个性培养目标“正、巧、勇”制订评价方案, 在一级目标下细化出二级目标与三级目标, 让教师对幼儿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形成性评价, 如小、中、大“乐宝宝、能宝宝、会宝宝”评价方式;再如每周教师通过家校路路通给每个家长发送一条孩子的个性化信息, 还如个案跟踪观察、幼儿成长档案、每周小旗手、两周流动红苹果等评价方式。有总结性评价, 如月幼儿发展报告单、学期幼儿发展情况报告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通过围棋文化的研究, 开发适合幼儿园自身发展的园本课程。通过科研提高教师的师资力量, 形成雄厚的围棋教学专业队伍, 进一步确立幼儿园的特色发展方向, 彰显幼儿园的围棋文化教学的特色。

特色文化构建 篇2

构建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篮球运动早已成了校园热门的运动之一,本文简单分析了校园篮球文化的内涵,阐述了校园篮球文化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明确校园篮球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篮球文化精神鼓励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健身习惯,逐渐成为身心健康的新型优秀人才。

关键词 校园 篮球文化 和谐校园

篮球是校园中最常见的一项运动,也是学生参与率最高的运动之一。篮球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兴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最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学校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校园篮球文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篮球文化,加强校园篮球文化的传播。

一、校园篮球文化的内涵

篮球文化是指人们在进行篮球这项运动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财富综合。一般而言,校园篮球文化包括参与者的观念文化与行为文化;既属于意识形式的软文化,也属于物质形态的硬文化。校园篮球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是在校园中呈现出的一种文化现象与群体文化氛围。校园篮球文化可以说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引导学生朝着健康、文明、积极的方向发展,为祖国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综合型人才。校园篮球文化可以说是校园精神的核心,凝聚着校园的人文精神及智慧,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及认可,承载着强大的教育、文化功能。

校园篮球文化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及特殊性。校园篮球文化的社会性是通过其同化作用,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校园篮球文化的社会性反应了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及制度规范,既是对篮球本身的一种竞技规则,又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校园篮球文化具有综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与社会学有关,同是与生物学科、心理学科、教育学科及战略学科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额可以说是一种兼容性强的综合性文化。校园篮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但是又具有其特殊性,校园篮球文化是一种软文化,通过不断的渗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因此,校园篮球文化的构建对和谐校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校园篮球文化的意义

首先,篮球远动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的体格。篮球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知,掌握增强体质的方法及技巧。从而使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在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中,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环境中,提高自身抗挫折的能力,可以更好的调节自身的情绪,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其次,校园篮球文化具有社会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篮球远动是将个人与群体进行联系的桥梁,能使学生建立一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集体荣誉感,提高自身良好的道德、集体主义精神,从而今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最后,校园篮球文化有助于学生意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篮球是广大师生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参与篮球运动,可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三、构建校园篮球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对校园篮球文化的意义都十分清晰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如何构建校园篮球文化并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亟需各学校的积极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重视体育教学,贯彻校园篮球文化

体育教学是学生与篮球文化直接接触的渠道,因此贯彻校园篮球文化首先应立足与体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传达篮球文化的功能及意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篮球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逐步的让学生感受到篮球运动的益处,并主动投入到篮球运动之中,成为体格健康的人才。

(二)营造学校良好的校园篮球文化氛围

学校首先应该逐步完善学校体育馆、篮球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提供学生更多参与到篮球运动的机会。与此同时,随着NBA在我国各阶段学生中的影响逐渐扩大,学校可利用优秀的明星球员的格言、成功经历对学生进行激励。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生活方式、篮球观念的根本目的,并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对校园篮球文化加强组织管理

对校园篮球文化加强组织管理是确保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学校应制定相关的计划,对构建校园篮球文化进行合理的管理。同时,学校应积极举办篮球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在篮球比赛中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适当的调节自我情绪,便于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

构建校园篮球文化的途径多种,在给予充分重视的同时,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各部门的关心下促进校园篮球文化的传播,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构建校园篮球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重要系统的工程,因此在实施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推动校园篮球文化的传播,建设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篇3

摘 要 校园体育文化,是办学理念的一种体现之一,体现出全校师生员工的文化品位与修养,是学校个性与传统的塑造与延伸,从民族性、地域性、专业倾向性等方面创造自己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彰显学院鲜明的个性化与特色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特色 校园体育文化

一、建设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经几千年而形成各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以承传中华民族文化为本,才有中国特色的校园。

由于特定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体育多趋向于体力积蓄与自然较量的文化内涵.如骑射、赛马、马球、搏克等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民族体育项目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成为本地区独特的、体现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 所以在民族学校把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列入了体育课程,既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又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尤其是让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体育院校学生或全校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当地主要的民间传统项目,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发展。

(二)校园体育文化地区性

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所濒临的海洋,从南到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地域广阔,气候、环境差异很大,所以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性体育活动。

如北方地区才能开展的冬季运动项目:速度滑冰、短道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现代冬季两项滑雪、跳台滑雪、自由式滑雪、雪橇等。都可以引入校园,依靠独特的自然条件,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抓校园文化建设。

(三)校园体育文化专业倾向性

每所院校都拥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专业教育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因此,各院校应从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管理理念、专业特色、学科人文精神的方面打造特色,冶炼精品,才能逐步构建和形成独具魅力的学校特色校园文化。

例如:建设有航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在特色内容的建设上应顺应航海专业对体育的需求特点,以水上技能为主,强调水上求生和救生技能,并通过讲座和竞赛的形式提高急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此外,浪木、滚轮、攀绳和绳梯、及体操运动中的翻滚运动是为了学生未来的海上作业和生活的需要而经常采用的锻炼手段,通过制定灵活的练习方式、竞赛方式等使学生在锻炼中得到娱乐,在娱乐中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建设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举办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节

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新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已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作为反映高校体育精神建设的窗口和广大学子展示自己的舞台,有助于在学校范围内形成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打造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关键

古代寓言故事《画龙点睛》的寓意是讲好事者不要多此一举,但是从绘画的角度来说,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必需有其核心和灵魂,这样才能张显出作品的个性和品格。校园文化也是一样,校园文化建设应把住一个脉,根据学校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从表面上看,通过校园环境,课程设置及师生员工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一下子就可以感觉出那种特有的文化气质。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反复的研究,发现确实有属于自己的一种价值观,正是这种价值观引领着学校的人们表现出这种气质和品格。从企业战略管理中有关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的理论来看,校园文化的发展也是适用的,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凝练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构建者要广泛学习,特别是关于交叉学科和人文学科方面知识的学习。

三、结论与展望

1.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要充分发挥我国多民族,多气候,地域广阔和历史悠久的优势,把那易于开展的优势项目引入校园,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又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2.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不仅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而且需要学校领导者的魄力、谋略与远见。在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对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场地、器材设施、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现状、特点优势与不足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统筹考虑。

3.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历史过程和系统工程,它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校园环境、以及教师、学生等因素密切相关。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必须把办学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一种文化战略,给予高度重视和长期坚持。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具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在培养人才、思想道德和精神信仰上具追求崇高的目标。

4.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亮点,构建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就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是未来高校发展和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把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提高科学创新素质、培养科学创新道德,作为建设创新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努力为大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是构建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本身所必须的,是适应不同社会需要,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创新知识、引领社会进步所必须的。

参考文献:

[1]尹干闽.福州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研究.长江大学学报.2009(08):336-337.

[2]王能干,李吉远.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与特色体育课程构建.吉林体育学报.2007(4):39-40.

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篇4

1、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以职业技术院校为载体, 在已有的传统校园文化中融人了更多的企业文化所蕴涵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 形成具有校企文化融合特征的校园文化。高职“校园文化”的本质反映着高职教育的核心战略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2、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

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最重要、最突出的特征。校企文化融合可以厘清高职院校文化的本质特征,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凸显高职文化在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校企文化融合形成的校园文化具有兼容性、服务性、多样性和职业性等显著特征。

兼容性是指职教文化兼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融的特殊性, 这是职教校园文化区别与其它普通学校的显著特点之一。校企文化融合为学生成长提供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 使学生从职业岗位出发无论从思想意识还是从职业素质都能更多地融入企业, 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和企业精神的熏陶, 为进入企业并较快适应社会角色打下良好基础。

服务性是指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功能就是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文化融合将有利于高职院校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高职校园文化的服务性特点与其它大学相比表现出服务的对象更直接、服务的内容更具体, 服务的范围更全面等特点。

多样性则是由校企文化融合的深度、广度以及服务地域等的多样性决定的。一方面职业院校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决定了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状况的需要。生产企业中的不同专业岗位其文化内涵、职业特点都是不同的。而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必然呈现出不同企业文化的特点, 表现出特有的专业文化特征;而另一方面不同的职业院校区别就是服务于不同的企业, 这也就构成了职业院校之间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特点。

职业性则是高职院校固有的本质特征。校园文化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 体现为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征, 是一种强调实践先于理论的文化开拓,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全细节中全方位地从职业教育实践中培育全体师生的职业素养。

二、走校企文化融合之路, 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1、高职院校要有全员认同校企文化融合的共识。

一方面不能简单地将企业文化经过改头换面引入到校园文化中, 而是要有机的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体现在育人的目标上。例如企业管理文化中“严”字当头的文化内涵;合作为先的团队精神;履行职责, 回报社会的三爱 (爱岗、爱厂、爱国) 价值观;以及企业家管理素质等。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两者虽存在着差异, 但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特别是以创新精神为宗旨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正是完善和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正确理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 才能使校企文化的融合成为一个“扬弃”的过程, 更具有双赢的价值。

2、高职院校要以高度的使命感研究企业文化。

一是各个专业教师要开展相关职业或行业的企业文化研究。二是要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人文课程, 学习企业文化的内容, 并进行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三是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双向交流, 企业管理人员以兼职方式走上讲台, 向学生传播先进的企业文化, 而专职教师则可直接深入优秀企业参加实践, 学习企业文化。

3、高职院校要形成全员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

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一是致力于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养, 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专业技能, 具有教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学生要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 为学生毕业后适应更严格的企业制度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环境, 形成校企文化融合的良好氛围。

4、高职院校全员要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真正的校企结合, 就必须引进企业文化,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结合。高职校园文化应将企业文化中对人才要求的价值规范、行为方式等体现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 通过课堂传授、规章制度的约束以及校容校貌、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 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特色。

5、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校企文化融合的机制平台。

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突出学校和企业育人的核心价值观、管理理念, 在先进的教学设施、完善的实训基地以及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校园网络和校园建筑等物质环境基础上, 通过吸纳企业科学的管理制度, 融合现代教育思想, 运用各种活动载体贯彻实施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精神, 真正形成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制度文化为保障, 行为文化为动力, 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校企文化一体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总之, 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 应该是源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 又高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随着校企文化的深入融合、交流,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开展, 新的问题和可供借鉴的思路方法必将不断涌现, 有利地促进校企文化结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摘要:校企文化融合是高等职业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特征之一。高职学院应从研究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文化以及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等方面, 积极构建富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校企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王莹华:《引进企业文化, 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2。

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篇5

徐磐石

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独特性。企业由于其历史渊源、区域环境、行业特点、经营规模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文化特征和风格。一个成熟的企业文化应该具备不可复制和不可模仿的特质,企业文化贵在具有特色。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既要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更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深化认识,确立构建独特企业文化的地位

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对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基石,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全体员工的精神和意志凝聚到深化改革、跨越发展上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提升影响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运行质量,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 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辐射功能,无不植根于企业文化独具个性的核心价值观。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深层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具有诚实守信的经营宗旨、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科学规范的管理风格、开拓创新的团队精神、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等等,因此,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需求。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经营管理为基础,企业经营管理以企业文化为动力,企业文化为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功能十分显著,企业的经营理念、信誉、形象、品牌和知名度等文化因素,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文化是经营管理创新的理念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管理要素由硬件向软件移位,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现代管理向文化管理升华。

提升员工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全面发展,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员工的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兴衰。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正确引导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习和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技术素质。培育和倡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推崇爱岗敬业、积极上进、埋头苦干、善良宽容 的工作作风,促进广大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形成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统筹协调,把握构建独特企业文化的原则

构建独特企业文化必须统筹协调,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实施中的各种关系,把握好构建独特企业文化的原则。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战略的思想和文化保障。企业文化的独特功能,成为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的制定不能脱离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本企业价值理念、经营理念,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形成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脱离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必须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既体现先进性和导向性,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将企业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紧密结合,相互匹配,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

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相融合。在现代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企业文化以无形的精神内容为主,通过协调、凝聚、激励、规范、导向、塑造,以间接影响的方式发挥作用;企业经营管理以有形的物质内容为主,通过计划、组织、监督、控制、挖潜、创新,以直接指挥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的原则,文化与管理一体,内化与固化 结合,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之中,融入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之中,融入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中,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统筹规划与分步渐进相协调。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务实的作风,做好整体规划和制定好具体实施细则,做到文化设计有针对性,制度建设有可操作性,文化推进有可控制性。主要从三个方面着眼:一要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科学合理、便于操作、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规划。根据总体目标,有序推进,分段落实。二要全面推进,重点突出。要形成领导牵头、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突出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重点,强化宣贯,典型示范,加强分类指导,切实抓出成效。三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坚持与时俱进,常抓不懈、点滴入手,始终保持和增强企业文化建设旺盛的激情,为企业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生生不息。

注重实践和培育特色相结合。企业文化要注重实践性,深入浅出,一看就懂,坚持“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的建设方略。把企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贯彻到企业全体员工的言行中,入耳、入脑、入心,让员工认同、信奉和实践,使其落地生根。企业文化应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优秀企业文化的个性都是十分鲜亮、耀眼的,这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所在,活力源泉所在。在企业文化理念、经营行为、品牌形象和广告推广中突出个性,就会产生文化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和冲击力,能给人以强烈印象,带来良好感受。这就要求企业文 化必须从企业精神、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等各方面反映出自身特点,进而形成文化特色。

领导推动与全员参与相统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与员工文化的有机统一。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领导是关键。要把建设企业文化作为对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懈追求,“一把手”要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思考,谋思路、出对策、定规划,抓落实,提炼企业理念,升华企业精神;班子领导要带头实践和推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实践企业文化理念,引导企业风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全员广泛参与,上下共同努力。使全体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积极推行者、自觉实践者,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主体作用。

继承传统和勇于创新相并重。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思想文化博大精深,人们比较熟悉的有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企业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和积累了许多优秀文化传统,这是企业的根。企业既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其优良传统和文化精华。又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企业都应该努力成为创新型企业、学习型企业,以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做到历史与现实结合,传承与创新并重,使企业文化一脉相承、发扬光大。

三、实践创新,丰富构建独特企业文化的内涵

构建独特企业文化,需要企业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长期的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重在实践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和升华,丰富构建独特企业文化的内涵。

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反映企业的社会追求和远大理想,是企业经营理念、行为准则的根基。确立企业的价值观念,要考虑到企业的属性、历史特点、行业特长、员工状况等因素。一要挖掘培育。挖掘本企业长期形成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又独具魅力的价值观念。二要博采众长。以开放、学习、兼容、整合的态度,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创新、自成一家。三要付诸实践。把企业核心价值融入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之中,化为广大职工看得见、摸得着、人人都在做的事情,真正使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四要长期熏陶。注重正面教育,潜移默化,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培养,形成独特的核心价值。

提炼独特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一要总结提炼体现企业优良传统与时代特征的企业精神,文字简洁,朗朗上口,为员工所认同,鲜明地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的独特性。二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精神的主题活动,在实践中保持和发扬企业精神。三要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制定反映企业精神的管理制度,寓文化理念于制度之中,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效能。四要培养体现企业精神的先进典型,弘扬先进,凝聚人心,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氛围。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氛围体现了企业所推崇的特定传 统、思想境界及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员工教育培训,鼓励员工求知上进,激发广大员工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二要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建立文化活动室、宣传画廊,利用文化墙、电子屏、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企业文化理念,突出思想创意和视觉效果,立体打造文化宣传的硬环境。三要丰富文化生活。举办员工摄影、书法、美术、文学作品展览,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读书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提高文化品位,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四是培育团队精神。确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思想上、事业上关心员工,从生活上关爱员工,营造人际关系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氛围。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是增强职工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要建立和完善核心理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视觉识别体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是塑造好企业核心品牌。打造企业产品形象,为市场提供优质、可靠、安全、符合标准的产品。二是塑造好服务形象。制订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诚实守信、依法经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塑造好企业队伍形象。重在建设,完善机制,打造一支有理想、讲大局、能吃苦、乐奉献的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塑造好企业环境形象。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建设,做到企业生产和生活环境整洁优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 7 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和新的举措,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打造一种具有传统民族风格、体现时代特点、融合中西文化理念、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增强企业整体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步入跨越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松江区商业联合会

高职特色校本文化构建研究 篇6

[关键词]高职 校本文化 特色

[作者简介]高庆(1965- ),男,河南南阳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与高职教育教学研究。(江苏 南京 2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立项课题“高職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a/2006/01/012)。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45-02

校本文化作为体现学校的个性与魅力的特有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在学校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校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校本文化作为学院“软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职院校师生员工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格调,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与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明晰校本文化构建的内容

校本文化构建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校本文化从形态上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是校本文化的外层和象征;制度文化是校本文化的中层和标志;精神文化是校本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1.学校物质文化构建的内容。学校物质文化也可以称为实体文化。它是指能够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即用以满足师生员工学习、教学、生产、生活、娱乐、科研的一切物质环境,是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学校物质文化构建就是通过规划设计,创建、修整或扩展内涵,以增加或增强校园设施设备等实体硬件及其功能。它的内容具体包括学校建筑文化的建设、学校绿化与美化、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传播设施等。

2.学校制度文化构建的内容。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率。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员工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成为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工作秩序,进而使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其中学校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方针制度等是制度文化的支架。

3.学校精神文化构建的内容。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生存、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积淀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学校精神文化构建就是不断培育、提升以及重新塑造具有本校特征的文化观念和群体意识。它具有渐进性、丰富性和本质性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和大学精神的培养。

二、把握校本文化构建的规律性

1.校本文化构建必须理念先行。在校本文化构建过程中,必须确立理念先行的观点,也就是以精神文化的建设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文化的全方位建设。要想建设一流大学和示范性高校,就必须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浓缩出来的带有发展指向性的整体教育观,是一所大学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是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历史特征、学科特色和追求。它以文化氛围、精神力量、价值期望、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师生员工,具有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因此,在校本文化构建中,首先要反思、总结学校传统和现状,借鉴、引入先进文化和理念,形成一种能为广大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和理解并自觉为之奋斗的发展目标,形成一种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组织信念。

2.校本文化构建必须内化于心。校本文化构建过程中所提炼、总结、整合出的价值观、办学理念、组织信念和大学精神,是一种形诸于文字的理性思考下的产物,但是,这些精神文化产品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还需要有一个内化于心的过程,也就是理念导入的过程,使得校本文化构建的成果能够为广大师生普遍接受,并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理念导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认真研究并实施理念导入的工作。这就要求学校进行广泛动员,利用一切宣传媒体,宣传校本文化构建的内容和精要,举办SIS培训、礼仪培训和文化建设沙龙活动,使师生员工系统地接受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并强化师生员工的认同感。

3.校本文化构建必须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文化建设与改革创新是一所大学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双翼。一方面,文化建设中形成的新的理念和思路只有渗透到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另一方面,只有通过改革旧的人事、分配、组织等制度和体制机制,才能将文化建设的成果予以固化,使得文化建设能够得到制度上的保证。

4.校本文化构建必须“有形式”,而不“唯形式”。校本文化构建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反对的是搞形式主义。其次,在反对搞形式主义的同时,也要注重或借重一定的形式。任何一种理念或者思想,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达,校本文化构建也是这样。从精神文化上讲,对于学校精神的凝练,最终要通过一些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来予以表达;对于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大学价值观等,也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加以表达;从制度文化上讲,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要通过手册等形式来表达,学校的会议、仪式、庆典等也需要界定并遵循一定的礼仪形式;至于物质文化,更要在校园环境布局、美化、绿化、净化、建筑设计等多方面体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5.高职院校校本文化构建必须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质。高职院校校本文化构建,需要高职院校领导者具有文化的自觉,既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文化品味、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应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高职院校必须要有科学先进的实验、实训楼,必须要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室。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布置,除有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还必须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让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增加学习动力。要建立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体系,让学生认清学习与就业的关系,及早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要建立能力、态度、知识并重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轴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综合化的课程或培训项目,建立与实行学分制和以学生专业等级过级率以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重心的综合考核体系,围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

三、潜心构建高职特色校本文化,打造文化校园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其文化建设更应独具特色。自2001年独立升格为高职院以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把构建校本文化、打造文化校园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强化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增强文化向心力、发展内生力、打造学院显性竞争力、提升学院的软实力、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1.塑造学院精神,科学统领学院校本文化构建。在校本文化构建过程中,学院努力挖掘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在秉承“文明、团结、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及“敬业、博学、爱生、奉献”的教风这些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塑造出“团结、互信、进取、争先”的学院精神,凝练出“仁爱、求真、笃行、拓新”的校训。校训概括了学院近50年发展前进的奋斗历程,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品德、学业、实践、精神四个方面向全院师生及员工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之,德性与科学并重,修养与知识共进,塑造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学院的使命,也是学院精神的精华之所在。

2.优化办学理念,整体规划学院校本文化构建。学院成长于化工摇篮、扎根于职业教育,传承着化工的血脉、企业的血脉,在长期发展的历程中,日益明确了办学宗旨,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办学方向;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合格的、社会所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加强技术研究和开发,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促进学院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办出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理清了办学理念,即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打造高技能化工人才培养高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找准了办学定位,即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立足高职,面向化工、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生产、管理、服务和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创业、创优和创新精神及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力争把学院建成校园优美、设施先进、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现代化高职院校。

3.加强制度建设,依法规范学院校本文化构建。学院通过修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加强全体师生员工对新的章程的认同,树立《章程》的权威,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学院章程作为立校之本,治校之基,是学院法人的宪法性文件,其在各项制度中处于纲领性的地位,是对学院的重要事务所做的长期性和规范性安排,是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体现和依据。学院以新的《章程》为依据,对现有制度进行整理,做好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工作中坚持制度先行的原则,强化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学院把有序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深化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二级管理的实施意见》及各部门职责的认同,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放到一个突出位置,建立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岗位工作责任制,依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实现服务和监管职能。在管理中引入ISO9000族标准理念,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注重管理科学、规范,努力实现工作的程序化、工作的制度化、部门管理的标准化,全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把依法治校落到实处,提升学院的公信度和品牌效应,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

4.加快校园环境建设,助力学院校本文化构建。2003年,学院决策层从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高职院校的学院发展目标出发,在精心设计现代化的新校区环境和硬件等物质设施的同时,更把建设新校区当做是对推进校本文化构建的再理解和再认识过程;当做是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造就学校特有的品格和气质的重要机遇;当做是师生员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塑造与表达生存环境的最好机会;当做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叉渗透的最佳契合期。学校决策层抓住新校区建设这一历史性跨越,着眼于把什么样的文化带入新校区的历史性命题,制定了学院校本文化建设规划,全面展开校本文化构建。

5.导入SIS整体规划设计,专业化推进学院校本文化构建。作为学校文化个性化建设解决方案的SIS整体规划设计,其全称是School Identity System,是学校对与学校形象有关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视觉识别、学校整体环境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并通过全面统一的传播,来塑造富有鲜明特色的学校个性,展示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形象的学校个性形象塑造工程,是集教学、科研、公关、管理、美学、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等于一体的知识密集型创造性活动。它涉及精神文化凝练、表征文化设计、环境文化规划等诸多内容,由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环境文化系统(EI)四个部分构成。理念是核心,行为是保障,视觉是外显,环境是基础,四者相融互生,密切联系,不可分割。(1)学校理念识别系统(MI):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工程。学校理念是学校最高层次的思想和战略系统,是学校形象定位与传播的原点,是由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等因素长期影响、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内含于师生学习、教育中的主导意识和深层心理定式。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精神、办学目标、发展战略、治学方针等,对内可以激励师生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对外可以展示学校锐意进取的追求。(2)学校行为识别系统(BI):学校行为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工程,是实践学校理念与创新的办学运行模式,是对学校办学、行为方式进行统一规范的动态识别系统。它以学校理念为基本出发点,规范着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对内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行为规范;对外进行学校宣传,交流活动等,使学校理念和学校行为保持统一和完整,通过学校的行为特征来识别学校。(3)学校視觉识别系统(VI):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是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的系统,将学校理念、文化特质、价值取向、整体建设、办学特色、学校规范等抽象语意转化成具体符号的概念,通过个性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营造独特的学校视觉新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学校标识、象征图案、标准字、标准色等40个方面160个基本因素。如何使师生从视觉上感受自己的学校与其他学校的不同,并且通过某种视觉识别形成对学校的特定印象,这就是视觉识别的目的和任务。(4)环境文化规划系统(EI):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对学校功能区进行规划,并根据相应氛围要求,确定文化主题,对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个性鲜明的人文景观进行氛围营造,使之发挥“润物细无声”的环境育人作用。

学院正在积极主动地实施“文化立校”战略,加强对个性化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开发,建设具有特色的校本文化环境,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尤建国.论校本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5(35).

[2]张国民.简论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1).

[3]蒋家平.文化创新:为大学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J].中国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罗长海.企业文化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王瑞祥.中央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特色文化构建 篇7

继承传统文化, 筑牢站队文化根基

在文化建设中, 大庆采油二厂注重在大庆传统文化中找寻标志和符号, 以点发力, 辐射带动, 让传统文化在基层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重温“光荣史”, 理清队史文化脉络。采油二厂大部分基层站、队建队都在40年以上, 经历过会战的历史洗礼, 创造过高产稳产的辉煌业绩。采油二厂以发掘这些基层站队的文化起源为契机, 在全厂开展“追溯队史、传承责任”活动, 通过挖队史、讲传统、听故事、写心得等系列活动, 让优良传统和文化生动再现。结合站队发展史, 各基层单位广泛开展“责任心大讨论”, 引导广大员工从文化入手了解油田, 从岗位做起回报企业。采油6—2队建队43年, 锤炼出了“有第一就争、有先进就当”的过硬作风, 党支部发起“做光荣队史传递手”的倡议, 以队史室、荣誉室为阵地, 开展人人都当讲解员活动。采油43队有着连续8年获“高产稳产采油队”、两次金牌三连冠的光荣历史, 党支部把47年的队史视为宝藏, 发动干部员工利用100多个休息日, 累计行程1000多公里, 走访了曾经在43队工作过的老党员、老模范以及自己熟识的老辈43队人, 记录下他们的点滴回忆, 整理出五万余字的队史故事集, 成为“活教材”“传家宝”。

依托“先驱井”,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把铁人在大庆打的第一口油井萨55井视为萨南油田的精神坐标, 把管好铁人井作为继承铁人遗志、传承铁人精神的最好方式, 在采油45队设立了铁人井班组, 精心管井、高标准维护, 使这口井至今流淌着工业油流。以井思源, 打造孕育传统不褪色的“教育井”, 强化铁人井旁学铁人的责任意识, 提升队伍素质;以井对标, 打造经得起检验的“标准井”, 强化以铁人精神管好铁人井的严谨意识, 夯实基础工作;以井带面, 打造感召员工激励工作的“旗帜井”, 强化以铁人井标准管好每口井、做好每项工作的传承意识, 推进基层发展。采油二厂在井场开展新党员入党宣誓、新员工入厂教育、讲铁人故事、唱红歌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 把铁人精神辐射到每个井口, 每个岗位、每名员工。2009年, 还通过GPS定位、查井史, 找到了大庆油田“三点定乾坤”的“首钻井”萨66井, 并进行了原貌恢复。

再学“老榜样”, 弘扬文化传统精神。建厂47年来, 采油二厂典型辈出。我们不忘老典型, 把以上世纪60年代“老黄牛”黄有书、70年代“红管家”赵国廉、80年代“无私奉献的采油工”陈全友、90年代“二次创业好榜样”焦集群为代表的功勋级人物事迹进行了重新整理, 编成事迹集和画册, 作为教育员工感恩企业、忠诚岗位的榜样典范。对于退休的老专家, 技术干部不仅要接图纸, 学技术, 还要传承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学风和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的品格;对于退休的一线老工人, 青年工人不仅要接工具、学技能, 更要传承他们爱厂如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讲条件、勇挑重担的作风;对于退休的老领导, 年轻干部不仅要接担子、学管理, 更要传承他们心系事业、情牵油田的风范和勇于开拓、引领发展的情怀。

打造特色文化, 树立站队品牌形象

为推进企业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 采油二厂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鼓励基层开展特色文化创建。

尊重首创, 积极调动全员参与热情。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立过程中, 我们面向全厂广泛征集企业文化用语, 各基层单位积极行动, 发动员工动脑思考, 结合生产实际和岗位特点进行写实性提炼。我们对征集上来的两千多条文化用语进行筛选, 将107条优秀用语收录到厂《基层企业文化成果汇编》中, 并在内容上进行了深刻解读, 各基层单位也把优秀用语印制在灯箱、宣传板上, 放置在工作场所的各个角落, 实现文化成果全员共享。“管好铁人井、再铸铁人魂”“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服务于现场”“责任心就是忠诚”等用语都是员工的岗位原创, 不仅被《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创新实践风采录》收录, 而且还被作业区、大队采用, 成为人人遵循的工作理念。如“致力油井健康、打造健康油井”原是作业小队提出的工作用语, 作业大队认为这一词条可以更好地诠释整个大队的工作特色, 将其采纳为大队服务理念。

精心扶持, 打造站队文化特色品牌。在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 我们对一些有着多年优良传统、文化氛围较浓厚的基层站队进行了重点扶持和典型塑造。采油49队是油田公司“功勋集体”, 多年来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10秒钟与半吨油”“寒夜测流压”“雪夜巡检”等真实故事见证了这个队的精、细传统。通过到这个队进行文化调研, 我们了解到, 精细一直是这个队的发展之魂, 从“抢前抓早、分秒夺油”到“钻地下、攻油层, 多产油、做贡献”, 从“精管每口井, 优采每吨油”到“精细挖潜, 提高采收率”, 在油田发展的各个时期, 这个队精细管理的本质都没有变。沿着这一发展脉络, 我们帮助这个队重新提炼总结了“精从细中来, 细在尽责处”的核心理念, 在生产管理、技能创新、素质提升上更突出了责任的份量。同时, 全队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价值观念的重塑、行为规范的标准、典型人物的选树上都以这一核心理念为基础, 逐渐打造出全厂极有代表性的精细文化。如今, 49队已成长为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和油田公司的企业文化示范点。

示范带动, 推进站队文化百花齐放。我们把采油49队、43队、南二联作为文化对标的目标单位, 把理念构建是否突出、特色定位是否准确、员工思想是否认同, 文化脉络是否连贯, 群众参与是否广泛等作为基本的对标要素, 发动基层各单位依照对标方案, 进行量化打分。通过对比明确自身与目标单位在哪些文化因素方面领先, 哪些方面落后, 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化建设。同时, 厂里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到优秀站队参观、深入基层走访指导的方式, 帮助基层理清文化建设的思路, 制定文化建设推进方案, 将企业文化建设引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特车大队作为后线服务单位, 通过对标, 在特色定位上找到了差距。作为全厂大型特种车辆的服务单位, 他们把职工通勤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在通勤车内张贴安全服务承诺, 设立信息反馈箱, 安装媒体播放器, 创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车厢文化, 架起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温馨之桥。

普及站队文化, 实现队伍凝聚和谐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 有力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

载体丰富陶冶人。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衔接和传递的作用, 满足了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依托文化阵地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依靠兴趣协会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在作业区试点创办《作业区风采》等文化小报;制作优秀文化案例电视专题片下发到基层队;组织基层统一编写制作站队简介, 使企业文化理念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与渗透。第四作业区地处偏僻, 被村屯包围, 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匮乏。为了凝聚员工, 提升文化品位和情趣追求, 适应员工求知、求新、求美、求乐的需求, 作业区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 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魅力员工、和谐四区”文化周品牌活动, 从“叫你一次乐个够”, 到“身边人·身边事”, 从“小班组·大智慧”到“珍惜荣誉·稳产提效”主题年年变, 文化味更浓。

氛围营造感召人。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增强员工的感性认识, 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看得见”的文化。我们倡导基层充分利用各种合适的空间环境或物质载体进行文化理念的传播和展示, 让文化的触角在基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有鲜活的落脚点。南八联结合安全文化创建, 利用管线托制作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长廊, 修建了“平安路”“安全门”, 并在各岗的机泵、设备、通风口及消防设施处设置造型美观、内容明晰的“安全小贴士”, 将最能体现岗位职责和管理要求的岗位理念配上员工个人照片, 印制成了岗位文化胸卡, 使理念潜移默化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规范之中。

构建独具特色的烟草企业文化 篇8

何谓“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而且是一种统一的意识,一种能够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标志性统一意识。同时,它还必须具备维持这种意识统一方向的能力,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完备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灵魂。它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企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企业振奋斗志,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全员素质,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鼓励等多种功能,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是烟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烟草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继承、吸收、创新及自觉地实践和发展,努力建设一种即体现社会主义方向,又有烟草行业和企业个性,融合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生活情趣和职工技能为一体的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这对凝聚和调动烟草企业干部职工积极性,实现烟草企业质的飞跃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由于受多种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部分干部职工的出现信仰危机,体现为价值观偏离,信念淡化,道德滑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显露。还有的干部职工把企业改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领导者身上,评头论足企业改革的“病症”。此外,烟草企业长期垄断经营形式的陈旧观念和官商作风普遍存在,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创新意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烟草企业快速、健康、稳步前进,势必贻误中国烟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大力加强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对烟草企业转换机制、改革现有管理体制,规范和引导员工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弘扬企业精神都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烟草企业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对策搞好烟草企业文化建设。

(一)大力培育企业精神,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企业员工思想政治素质。

烟草企业,尤其是进行改革、整合和创新中的烟草企业,一定要按照烟草企业工作的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提出本企业的企业精神,并进行提炼、培育,使之成为激励全体员工实现企业使命和各项目标,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源泉。要将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网络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宗旨;采取宣传先进典型与鞭策后进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方法,对烟草企业员工进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与信念、期望和追求、奉献与回报、传统习惯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以全面提高烟草企业干部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烟草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不断加强培训,全面夯实基础,促进干部员工队伍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其实就是文化的竞争、核心力的竞争,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所以,持有卓见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了灵魂,那就如同一座没有地基的大厦,经不起市场激烈竞争的风雨,就没有生命力。在知识加速更新的时代,谁掌握了最新知识,谁能够更好地运用最新知识,谁就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烟草企业技术含量较高,技术更新快,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干部队伍。一是要切实加强烟草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烟草企业的各级领导和管理干部都要进行政治理论、工商管理、市场经营、资本运作、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企业管理和市场经营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其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促进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二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烟草企业干部员工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技能教育和培训。要引导企业干部员工树立知识学习无止境的观念和意识,打造学习型企业,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积极参加岗位练功、技术比武、技术改进和发明创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岗位竞争和自主择业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烟草经济快速发展和世界烟草经济发展的挑战。

(三)全力抓好经营文化建设,塑造烟草企业良好社会形象。

烟草经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从文化的角度、用文化手段,对企业的经营方向、价值、目的、方式等所作的原则性指导,体现的是一种高层次、高格调的经营理念和哲学。

抓经营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经营的本质是造福社会,经营利润是对企业造福社会的报酬。经营说大了是为了国家,说小了是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因此,企业经营是大家的事。经营文化建设要运用文化手段,以大众为经营对象,坚持适销对路原则,注重规模效益,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服务质量,关注政治、社会、民生和环境对烟草企业经营的影响,多渠道开辟创新经营之路,建设诚信责任型、绿色环保型烟草企业,关爱社会,扶贫济困,担负起国有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

烟草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最终目的都是向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其产品的好坏体现在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高低上。烟草企业要以生产优质环保产品为己任,减少有害人体健康的成分,以提高信誉为根本,以创新经营为手段,认真组织实施“诚信烟草工程”,共同携手共筑金色的“用户满意工程”;要注重规范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强化烟草经济发展研究机构,具体研究烟草市场开发、业务宣传、品牌创新以及如何提高烟草企业市场占有率等问题,为企业决策者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为基层研究营销对策当好参谋,为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此赢得市场竞争先机,塑造烟草企业良好社会形象。

(四)多角度入手,寓教于乐,创造良好的烟草企业文化氛围。

烟草企业由于组建时间较晚,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相对滞后。这就要求烟草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层次,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企业应加强领导,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依靠群团组织,从多角度入手,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寓教于乐,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的读书、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和体育比赛活动,树立企业精神,并使企业精神深人心。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不走过场,不拉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以此凝聚和调动烟草企业员工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避免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出现两层皮现象,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良好目的。

(五)充分发挥烟草企业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企业工会组织是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管理部门,它有着不可忽略的职能作用。所以,烟草企业的各级党组织应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全心全意依靠干部员工办企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各级工会应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自身优势,发动干部职工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支持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的改革与创新、整合与再造,带领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和全局观念,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自觉地站在改革前列,为推进中国烟草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探析 篇9

当前,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高职教育在本世纪初得到迅猛发展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 在高职教育发展一片繁荣、一路凯歌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文化教育缺失、人文精神失落造成的一大批“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的“低素质、高技能教育产品”涌向社会, 极大地降低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美誉度与认可度, 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 阻碍了高职院校前进的步伐。

在目前高职院校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之下, 以上问题的凸显急切地呼吁“文化要素”尽快融入高职教育中来, 以文化内涵的提升来应对目前的尴尬状况。

二、研究现状:两种建设思路

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章梳理研究发现, 目前学术界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上大致存在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认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进行。这类观点依据文化学的分类方法, 将高职校园文化对应地分为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等几个部分, 并分别进行建设。其价值在于认识到了高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但在其特性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种思路基于对高职教育特性的认识, 努力探索“体现职业性要求”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特色构建视角下的文化建设研究, 主要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与企业对接、导入企业文化;与行业对接, 引入行业文化;与区域对接, 导入区域文化;与就业对接, 导入就业文化;与学生人文素质对接, 引入传统文化。从笔者收集到的65篇此类文章来看, 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应走企业化路线的有37篇, 占56.9%;认为应纳入行业文化的有10篇, 占15.4%;应与区域文化相结合的有6篇, 占9.2%;应结合就业现实建设就业文化的有8篇, 占12.3%;认为应引入传统文化的有4篇, 占6.2%。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于强调其职业性, 忽视了其高等性, 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全面长远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三、研究结论:内涵提升下的特色化高职校园文化构建

本文认为,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体现“高”的特色, 又要考虑“职”的要求, 还应立足于高职教育现状, 着眼于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说来, 就是要在对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并重的认识前提下,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 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未来长远发展, 着眼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培育, 根据学校特点、地域特点进行特色化构建。

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们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吸纳古代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进行构建, 应结合高职特点导入职业文化进行构建, 应结合学校、行业、地域特点进行特色化构建。为行文方便, 本文称之为传统文化依托下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职业文化支撑下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以及内涵提升下的特色化高职校园文化构建。

(一) 传统文化依托下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

传统文化依托下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基于人文教育的缺失, 立足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特点, 着眼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与长远的发展。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没有科学精神, 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传统, 没有文化精神, 则不打自垮。”这告诉我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必须依托传统文化进行。

1.传统文化建设的意义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所倡导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厚德载物的道德传统, 正道直行的立世准则, 贵和持中的处世态度, 豁达乐观的人生哲学以及对平等、自由人生理想的追求,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道德人格的完善、精神境界的提升、理想信念的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的激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做事;也教会学生如何“对待自己, 对待他人, 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总之, 中国传统文化是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核心的文化, 它关照人生的意义, 关照人心的境界, 关照人生的品质, 关照人的全面发展,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一定要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

2.传统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注重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择取, 用优秀文化塑造优秀学生。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 既有糟粕, 也有精华。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在对传统文化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择取那些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精神提升、道德完善有积极作用的文化进行构建、渗透与学习, 绝不能无选择地为文化而文化。

(2) 注重传统文化建构平台与载体, 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吸取传统文化进行高职校园文化构建, 一定要注意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与平台。第一, 采取开设国学课的形式, 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学校的必修课程体系, 使传统文化精神传播到每一名学生中;第二, 采取学生社团的形式, 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传统文化精品的诵读、宣讲、研讨活动, 达到以点带面的传播效应;第三, 采取文化节庆形式。如举行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节、孝悌文化节等, 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推出一系列的传统文化传播活动, 如传统文化价值辩论、利用研讨等活动, 使传统文化精神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的传播;最后, 要重视校园环境、景观、雕塑、音乐等隐性传播渠道的利用, 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笼罩之下, 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

(3) 注重校园文化构建主体的作用, 积极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应对人文教育缺失的被动选择, 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自觉选择, 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全院师生共同完成的课题。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莫大的影响与导向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更应该利用其特殊身份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用自己的亲身行动来引导学生。

(二) 职业文化支撑下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

职业文化支撑下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立足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 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 以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视野的构建为目标。

1.职业文化解析

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范。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的自觉认同和自愿遵从。

职业文化不同于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行业文化是行业的各企业及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形成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企业精神、企业气质等。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一脉相承, 企业文化是行业文化的本源, 行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背景场, 企业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行业文化的倾向与特征。而职业文化则是从具体的工作岗位角度提出的概念, 着眼于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如秘书这一职业, 分散于各个行业。一位学文秘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就可能受到三种文化的共同包围:所任岗位的秘书职业文化, 所在单位的企业文化, 所处行业的行业文化。

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来说, 职业文化对接具体的就业岗位, 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更能体现职业特色, 也更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养成。但由于任何一个职业岗位必然处于某一行业的某一企业, 因此, 本文提出的职业文化支撑下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中的职业文化构建涵盖企业文化的构建内容, 不再探讨企业文化的引入问题。

2.职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就是其职业性, 因此, 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是判断一所高职院校定位是否准确的观测点之一, 意义重大。第一, 职业文化建设可以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种职业活动方式、职业声望、职业语言及职业行为, 可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让学生突破传统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 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校园之外的企业文化生活, 通过校园、企业职业文化的耳濡目染, 塑造自然职业养成习惯, 从而缩短其学生准职业人、准高技能人才的磨合期。

3.职业文化构建的路径选择

职业文化的构建, 可以采取以下形式来完成:第一, 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 将企业的制度、精神、理念以及职业的道德、素质、行为准则等通过校企间的交流互动引入校园。还可以通过校外实践活动、顶岗实习活动, 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职业工作环境中感受、认识、学习、掌握企业职业文化;第二, 可以通过设计职业性的文化活动来进行构建。如企业文化展、职业文化论坛、企业文化节等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探讨企业文化, 从而增强其职业意识, 提升其职业素养;第三, 在管理制度、学院精神、校园环境中纳入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管理因子、精神因子等。总之, 形式多样的职业文化构建活动必将灌输、渗透、传达给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文化、职业意识, 帮助学生早日踏入社会、融入社会。

(三) 内涵提升下的特色化高职校园文化构建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传统文化、职业文化进行建设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应重视的问题, 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共性选择, 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之路。而高职院校特色化校园文化才是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另一所高职院校的标志。拥有了特色化、品牌化、优质化的高职校园文化, 才能展现其学校的魅力, 才能以其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 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高职竞争中占领主导地位。因此, 高职院校在重视传统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同时, 有必要结合地域、时代、行业特点探索打造特色化的校园文化, 提高在同类高职院校中的文化竞争力, 以特色文化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处发展, 树立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良好品牌形象。

特色校园文化构建可以结合高职院校所在地的地域特色或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进行, 也可以在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建设并重的前提下, 突出传统文化的地位或职业文化的地位。如一所旅游类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 可以结合其行业特点进行特色化的文化构建, 如择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酒吧文化、烹饪文化中的一种进行重点建设。

在特色化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一定要做到:第一, 群策群力, 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理论及校园文化建设理论, 结合校园实际确定本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所在;第二, 要高起点进行, 走精品化路线, 力求形成品牌效应, 做到精致、优质、品质, 并长期坚持, 逐渐凝炼沉淀为底蕴深厚的特色校园文化;第三, 要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纳入学院的整体规划中, 要发动全院的力量, 共同进行, 而不是仅限于理论层面或领导层面的, 要将建设问题落到实处。

总之,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学院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一定要从解读高职特色入手, 重点抓好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建设问题;一定要从学院发展的角度, 做好特色校园文化的探索与构建问题。

摘要:本世纪以来,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在我国迅猛发展。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 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也逐渐纳入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职业文化,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同时还应结合地域、行业特点构建特色化的校园文化, 用高品质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实现其跨越式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传统文化,职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华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6 (2) .

[2]赵玲珍.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0) .

[3]承剑芬.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对接和交融[J].江苏高教, 2010 (1) .

[4]田宏.高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 .

特色文化构建 篇10

文化是影响档案特色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档案文化作为社会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挖掘, 对提升国家和城市软实力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因此, 档案部门必须开展档案文化品牌战略, 更新档案工作理念, 加强档案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档案文化品牌的战略价值, 以增强档案事业在社会的地位, 促进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富阳市应该充分利用其“富春山居”这一重要的品牌特色, 打造极具特色的“富春山居”档案文化品牌。

一、文化品牌构建的战略价值

品牌是市场营销中的一个术语, 能给拥有者带来无形的资产, 载体是能与其他竞争者的劳务或产品区别的设计、名词、符号等。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是指通过开展上述要素和一系列市场活动来形成一种极具形象的社会认知和品质认知, 促使所设计的劳务或产品深入人心, 是一种无形资产。档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 承载和传承了我国几年前的历史文化, 构建特色档案文化品牌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

1. 有助于文化品牌载体的文化价值及功能发挥

虽然文化品牌的载体形式不一, 但其本质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纽带, 传承者人类文化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充分发挥文化品牌载体的文化价值及功能, 要利用好文化品牌载体丰富的资源这一重要途径, 开展积极有效的措施, 以特色档案为例, 可以构建特色档案文化品牌, 完整搜集和整合档案的信息资源, 开发和利用其已开发或潜在的文化价值, 促使档案文化成为一种“现实中的文化”。开发文化品牌载体的文化产品, 形成文化品牌, 能完美展现文化品牌载体的文化魅力, 促使社会公众领略文化品牌的文化气质, 进而提升文化品牌及其产品的社会知名度。

2. 有利于拓展文化品牌的服务功能

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服务, 具有品牌意义的档案文化通过将其记录和整合的历史、文化等知识材料展示给社会公众, 将其服务功能发挥的淋淋尽致,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促使档案文化品牌更加注重对当地文化特色档案的搜集和整合, 以不断优化档案馆结构。同时, 档案文化品牌构建的另一个战略价值是促使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档案馆已经开发或潜在的资源进行整合, 使得一些零碎、复杂的档案信息资源变成具体的档案文化成果和产品, 利用品牌的社会效应来促使档案事业的发展。

3. 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社会形象

城市的大街小巷、风俗爱好是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承载了人们的记忆和情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些生活印记难免会消逝, 人们的记忆也会模糊, 而档案文化品牌对构建社会记忆有着特殊的贡献。通过构建专题片、纪录片等文化产品品牌帮助人们回忆城市的点点滴滴, 固化那些已经流逝的记忆。如富阳市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极力打造档案文化品牌的构建, 以“富春合璧”为契机, 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 打造出了积极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如拍摄电影《富春山居图》、拍摄电视剧《郁达夫》、发行《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在台湾举办“诗画·富春山居”摄影展活动等, 在中国甚至全世界宣传富阳市的新形象, 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二、“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品牌构建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 富阳市相关部门实施“富春山居”的特色文化档案资源开发工程, 动员了大量的社会力量, 致力打造“富春山居”的特色档案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富春山居”特色文化档案资源, 构建文化品牌, 制定了具有实践性的档案服务方案, 推动了档案文化建设和文化品牌的构建, 其开展的具体有效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挖掘文化品牌内涵, 打造文化品牌金名片

构建“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的重要前提是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品牌内涵, 通过开展一系列有关“富春山居”的特色活动来打造一个文化品牌金名片。利用富阳市委分别与1999年和2010年的两次海峡两岸书画家《富春山居图》圆合和圆合邀约活动的契机, 联合了富阳市文联和史志学会推动了黄公望的学术研究, 成立了黄公望国画院, 全面收集和整合了《富春山居图》和黄公望的文史资料, 且在央视和人民日报发表了300多篇文稿, 在凤凰卫视多次播放了专题纪录片, 有效宣传了“富春山居”的特色档案文化品牌。

2. 建立档案文化品牌制度, 发挥档案文化的价值

构建“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品牌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富阳市的档案文化建设一直以馆藏资源为前提, 利用文化创意等手段, 在政府和市场的推动下不断提升了档案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富阳市政府颁布了《富阳市档案局档案文化建设五年规划》等相关制度, 为构建“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品牌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 对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为了构建“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品牌, 还应该加大对档案文化的项目、载体和品牌建设的力度, 积极打造档案文化的传播平台, 探索档案文化品牌构建的发展之路, 形成具有规模性和创新性的文化记忆。此外, 档案文化品牌的构建要紧跟时代步伐, 适应党和政府的新政策、新要求, 适应人们群众对社会发展的需求。

3. 凝聚社会文化力量, 开发和利用“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资源

构建“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离不开社会力量和档案文化资源, 因此, 富阳市相关部门应该凝聚更多的社会文化力量, 联合开发和利用“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资源, 创建“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品牌。如富阳市档案局与富阳市政协文史委联合举办了富阳精品《老照片》展, 积极参与到《富阳市郁风苗子艺术馆》的筹建中。同时, 要积极开展百行百业著名代表人物的建档工作, 具体表现在征集史志、宗谱等地方历史文献, 建立浙江名人联系机制, 对地方知名人士进行建档管理, 与政府配合开展“富出山居”的新农村精品工程, 建设具有代表性和品牌价值的示范档案馆。

三、结语

总之, 构建文化品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智慧、信念和激情的有效碰撞, 需要与其服务对象紧密相连, 要有独特的服务产品和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在构建“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品牌中, 通过挖掘文化品牌内涵、建立档案文化品牌制度以及凝聚社会文化力量等手段, 充分开发和利用“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资源、发挥档案文化的价值、打造出极具特色的“富春山居”文化品牌金名片。

摘要:文化品牌决定了品牌构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影响了产品的文化价值, 对任何一个组织的竞争力有着直接影响。档案记录了人类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等实践活动, 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功能, 促进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借助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构建极具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文本分析文化品牌的战略价值基础上, 探讨了“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品牌构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富春山居”,特色档案,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张笑颖.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思考[J].才智, 2014 (27) .

[2]俞红芳, 钱云祥.深挖“富春山居”特色档案资源推动档案文化建设[J].兰台世界, 2012 (5) .

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缺失文化自觉 篇11

摘 要 通过笔者在M校为期数月的田野调查,揭示了M校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现状。调查发现,不少英语教师注重在知识层面将英语语言的规则教给学生,而忽视英语语言文化中文化情操的陶冶,无法做到将英语语言文化真正融会贯通到教育教学中。这实际意味着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主体缺乏必要的觉知、自为,是一种缺失文化自觉的表现。今后英语教师须加强研习,积极提升并彰显课程理性。

关键词 英语课程文化 构建 文化自觉 课程理性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课程文化视野的生成,使课程文化研究得以产生,课程文化研究的展开,使课程文化有机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畴[1]。课程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教育视域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却拓宽了课程研究的视野。以课程文化构建这一主题为例,学者们基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比较典型的有:郝德永秉持后现代理论视角对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作了全新解读,进而阐述了一种着眼于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模式[2]。范兆雄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对课程文化特质的传播、变迁及课程文化发展的本质与特征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讨[3];王德如指出,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并认为课程文化自觉有三条基本途径:传统课程文化寻根、国际课程文化理解、本土课程文化生成[4];程红兵则基于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之关系视角并以某中学为例探讨了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5]。

近十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具体某一学科的课程文化建设问题。以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为例,张伊娜就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作文本解读后指出,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应只限于文化内容的教学,而更应该是一个过程教学[6]。杨柳探讨了英语课程文化失衡的现象及成因,并提出了诸如引入“中国英语”等解决对策[7]。王艳薇通过社会调查和对教科书的文本分析后指出,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文化因素设置忽视非言语交际、同一单元文化信息安排过多、教师文化知识不足、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教学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8]。郭宝仙则从中日教科书比较的视角对英语教科书中应怎样安排传统文化进行了探讨[9]。李妍妍探讨了构建英语文化品格应遵循的若干原则,认为新课改下应该把英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内涵定义为体验文化、接触文化、批判文化、认同文化、理解文化[10]。但此类研究多基于英语课堂或教科书对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一般性的探讨,缺乏反映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主体的理念及其所营造的课程文化的研究成果,故而未能很好地揭示英语课程文化建设中“人”的问题。为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如下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M校创办于一九五六年,一九九四年Z市学校布局调整后,成为市区规模较大的初中之一。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近1600人。M校多年来一直秉承“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的办学理念,坚持发扬“团结爱校、文明守纪、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校风,“爱、严、勤、实”的教风,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优化教学过程和育人环境,努力促进“勤学、上进”的学风形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M校对英语教学的规范化相当重视,对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开展过一些教学改革,这也是笔者选取M校作为此次田野调查主要对象的原因。此外,M校经常开展微格教学,而且每一个工作周都会随机抽取任何一个年级的英语课作为公开课,从而有利于我们观察、了解该校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的实然状况。

英语课程文化是一种以英语语言文化为依托,反映英语课程中所关涉到的物质载体与精神价值,具有行为性、动态性、过程性、整合性的亚课程文化。基于此,近年我们围绕英语课程的相关物质载体及课程实施主体的认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及访谈调查等形式,在M校开展了田野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课程文化空间与内容载体

课程文化空间在此指的是课程营造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的物质空间。M校英语课程的开展空间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室,有公开课会适时调整到阶梯教室。教室内部是师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最主要场所,也是学生一天中接触到英语时间最长的场所。《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英语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强调的是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室内部墙壁应本着培养兴趣、展示成果、养成习惯、营造氛围的基本原则来布置。该校虽然没有情境化、活动化的英语专用教室,但有微格教学教室和英语听力教室,32间教室内都安装了多媒体,且几乎每个教室都设有“英语角”或英语学习园地(ShowWall),墙上都贴了每位同学的英文名、英语课分组教学的分组详情以及每个同学的英文座右铭……总体而言,该校课程文化氛围创设局限于教室,尚未拓展更大的课程文化空间。

课程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载体是教材。教材深度和广度的差异是课程文化生命鲜活度的重要体现。不可否认,当下英语教材已初步建立起了系统整体观念、民主平等原则、尊重多元、差异思想和动态发展等观点。但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者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仍存在着科学主义、政治学等方面的考虑,依然显示了工具理性的强势地位[11]。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语教材的深度。另一方面,教材版本多样化的实现,一定程度上给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选择不同版本教材和编制校本课程的权力。政策设计者的愿望是在维护文化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不失地域文化或校园文化特色。从我们和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交谈中得知,Z市初中英语教材大都还是由市教育局确定,虽然学校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但M校放弃了这项权利。该校长表示老师平时上课就很忙,还要批改作业、值周、辅导自习等,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做诸如编写校本英语教材这些额外的工作,还表示老师们也没有能力去编制像样的校本教材。

2.课程组织形式

课程组织形式在此指的是以英语文化为主要讨论内容,吸引群体在英语课程中有秩序地被组织起来或无意识自发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形式。M校英语课程基本上都采取“学展评”这一小组组织形式。“学展评”即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依据各小组学生参与互动的频率和效果适当给予加分,每次课后的各组加分记录在案,每月初学校会要求教师提供上个月的先进小组名单,每班仅有一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及时纠正组内成员的个别错误,大大改善了过去学生不敢说、教师学生课堂有隔阂的问题。这个讨论-发言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提升和自我检验的过程,也体现了课堂中师生、生生话语权的争夺,是M校合作学习应用到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当然,有的班级由于教师引导不够,一些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能否获得年级先进学展评小组,能否获得期末考试的最终加分上,课程学习的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明显。

经过为期四个月的观察发现,英语课程尽管有“学展评”,但M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趋向于被动教授,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只有少部分的英语教师主动教授,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来重建课程,注重学的设计。与此相映成趣的是,M校主动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成绩优异但仍显被动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学生普遍觉得英语学习比较痛苦,厌恶英语的情绪潜滋暗长。我们不清楚其主因是语言类的学习记忆任务比较繁重,还是教师教法不当且施加了过大的压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师被动教和学生被动学使得师生双方都失去活力,课程文化生命显得压抑、干瘪。

3.课程观及教学主体观

对课程的认识所营造出的文化精神,决定着课程文化的品质与取向。对课程的认识在此意指对英语课程教育性的认知,即英语课程除了教会学生英语语言外,还应教会学生什么?调查发现,M校大部分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课程的应然教育是“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英语考试”、“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而非“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英语和中文的融会贯通教学”、“以发展与协调的眼光学习人文学科”。此外,多数教师对英语课程的构成要素认识模糊,只有小部分教师知晓英语课程不单单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所组成。在这种比较偏狭、陈旧的课程观主导下,实践中这些教师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或者说教给学生英语文化的成果,却缺乏对学生英语文化思维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培育与赏析。而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更多的是英语语言文化,但难以理解英语文化知识和英语文化精神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状况如人所言“没有从整体的理想教育出发,实现课程文化品质的超越,实则只抓住了局部问题的认知,对总体问题的认知有所缺乏”[12]。

教学主体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学生主体说乃是M校英语教师的主流看法。然而,在观察M校英语课堂的过程中,根据笔者记录下的师生发言时间和所体察到的教学样态表明,教师却为教学过程的实然主体。这种知与行相背离的状况值得我们反思。当然,也有少部分教师持“师生”双重主体观,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双方既互为双重主体又彼此互为认知客体的关系。在这种教学主体观影响下,他们倾向于把深层的英语课程文化价值向表层的文化形态融合,把活的英语课程文化精神从静态的教材文化中突破出来,引导学生从所学的书本知识中自主总结,从而提炼出最能激发起自身学习兴趣的那一部分并和教师互动起来,使得整个课堂的展开灵动起来,活化起来。遗憾的是,持这种观念尤其在实践中促成课程文化合理建构与提升的教师比例少之又少。

现实中不少教师往往将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片面地理解为英语文化教学,注重在知识层面将英语语言的规则教给学生,而忽视英语语言文化中文化情操的陶冶,无法做到将英语语言文化真正融会贯通到教育教学中去,无法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角度对英语语言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切性的分析,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和享受英语,而更多是在被动的状态下接收着各种应试信息。这不仅仅是M校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同样存在着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主体缺乏觉知、自为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缺失文化自觉的表现,也必然会导致英语课程文化构建步入误区、弯路。不难发现,这些学校所创设的英语课程文化缺乏开放的文化胸襟,课程文化生命显得被动,课程文化品质趋于平庸,课程文化意识较为淡薄。事实上,合理的课程文化构建必然是自在的课程文化与自觉的课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转型,是一个彰显和充盈课程理性的过程。“课程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具体体现为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构建主体的课程文化意识等特点。”[13]在此,期盼有关教师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加强研习,积极提升并彰显课程理性,进而促成英语课程文化的合理构建。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等,著.课程文化[M].于强,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5] 程红兵.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6] 张伊娜.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解读[J].基础英语教育,2005(10).

[7] 杨柳.英语课程的文化失衡现象及对策[J].英语教师,2008(11).

[8] 王艳薇.校英语课程的文化因素分析与文化教学优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9] 郭宝仙.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中日教科书比较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4(1).

[10] 李妍妍.试论我国英语课程的文化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14(8).

[11] 靳玉乐,陈妙娥.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2003(3).

[12] 苗丽霞.近20年我国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中国外语,2007(6).

[13] 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意义、本质及特点[J].教育研究,2007(9).

特色学校构建策略 篇12

一、文化引领创特色

塑造学校文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因而,可以说,学校文化是一校之灵魂,一校之根本。学校文化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品味气质、精神风度、涵养韵味。因而,文化引领下的特色学校建设更具生命活力和内在张力。

文化建设完全可以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其实,我们已经开始建设我们的办公文化,学校所有教师集中在六个大办公室工作,行政组也不例外,校长、副校长及所有中层干部11人集中办公。我们传递的信息是,校长、中层干部首先是一名教师,是教师就应该上课,所有行政人员个个都有教学任务。其次,大办公的好处是沟通迅捷,交流顺畅,有利于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还有利于相互了解,增进感情。李希贵校长提倡每一所学校都把校长室搬到师生集中的地方。所以,我们学校的校长室应该流动到每个教师办公室,流动到每间教室。这样的做法一定会让校长把握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智慧。没有了校长室,校长却能时刻走到老师和孩子们中间。我想,一个学校人人都把自己当成校长,当成学校的主人,都能站在校长的角度去思考,去工作,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喜人局面?

二、规范管理创特色

规范管理也能创造特色。从宏观上讲,学校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要严格执行江苏省“五严规定”,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从微观上谈,我们要制定并落实相关制度,使各项工作科学严谨规范。目前,考勤制度、备课上课作业常规要求与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学生一日常规要求与指导制度、公物流动与保管制度等都在制定当中,一套新的学校规章制度即将颁布试行。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落实,不断完善。

譬如,规范放学管理,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时间上,准时分批放学;二是人员上,班主任送学生,专人值班导护;三是定位接送,目前,我们正用黄色和白色油漆划定接送区域和班级接送编号,家长在规定的区域等候,学生到制定的区域离队。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规定的动作完成好就是特色。规范管理是创造特色的基础,其实,规范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特色。

三、项目开发创特色

建设特色学校,要思考,更要实践。让理论和思想不在蔚蓝的天空盘旋,而在现实的大地着陆。要着陆,必须开发特色项目。

1. 扎实推进读书活动

从读书主体来看,我们要求师生共读,(最近行政组的教师已经共读一本管理书籍《学生第二》)最好能做到亲子共读,当然这很困难。从读书时间来看,每天保证一小时,在校在家各半个小时,有检查有督促有记录有评价。从读书阵地来看,我们已经准备了五间教室,作为师生阅览室。从读书指导来看,把阅读指导课列入课表。

从书源保证来说,我们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使用零花钱,让学生多买书,多买好书,同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读书漂流活动,建立流动的图书馆,实现好书共读共享。力求让学生在学校任何地方都能随时随地的有书可读。从读书活动的开展来看,我们设立读书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评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集中展示读书成果。总之,我们要让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需要,一种享受,一种惯常行为。

2. 加快推进社团建设

社团建设,要确保学生自主选择社团并集中活动(一二年级整班活动,三到六年级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社团建设,要因师制宜,音体美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传统的体艺社团。同时,我们要充分挖掘全体教师的潜能,让他们根据各自实际确定自己所辅导的社团。当然,我们还准备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邀请家长和民间艺人参加我们的社团建设。总之,我们的社团建设在丰富多样的基础上追求“特色化”,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追求“精致化”。争取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逐步形成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社团,走校本化、课程化、规模化之路,领跑全校的社团活动。

上一篇:学习与成才下一篇:校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