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现象分析

2024-07-30

特色文化现象分析(精选8篇)

特色文化现象分析 篇1

黄淮学院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年级、专业、班级: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大学生宿舍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系别:姓名:

学号:

2013年 3 月

目录

摘要.....................11、宿舍文化简介.................12、大学生宿舍现状...............1

2.1宿舍结构.................1

2.2宿舍卫生状况.............13、大学生宿舍行为文化现状.............2

3.1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2

3.2宿舍文化之三大影响............2

3.2.1 思想素质的影响.............2

3.2.2 道德素质的影响..............2

3.2.3 心理素质的影响..............34、宿舍文化的不足与改进...............3

4.1 寝室文化建设缺乏切实的理论指导,应加强寝室文化建设.........3

4.2 寝室文化不丰富,缺少展示舞台,应多开展活动..........3

4.3 大学生对寝室文化建设没有主人翁意识,应该积极主动参与.......3

4.4 寝室文化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4

结束语...................4

参考文献.................4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摘要:大学生宿舍是同学们生活、休息、学习、娱乐的场所,大学生在寝室中朝夕相处,长期共同生活,寝室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宿舍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校园文化离不开宿舍文化的建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水平,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正确地引导和整合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大学生早日融入社会,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字: 大学生宿舍文化

1、宿舍文化简介

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成长环境,它相当于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由大学生在宿舍这个特定空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它是依附于宿舍这个载体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的总和,它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它以宿舍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涉及宿舍生活的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大学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宿舍文化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是大学生自己的文化,会增强同学们自身的修养,它的发展始终与大学生生活紧紧相连。

2、大学生宿舍现状

2.1 寝室结构

黄淮学院南北校区的每个寝室人数是六人,平均每个面积25到30平方米,没有有独立的卫生间,有阳台,每楼层有两个卫生间,一个洗衣机(刷卡),宿舍收费为750元,较为便宜。

2.2宿舍卫生状况

好的宿舍卫生状况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休息的环境。绝大多数同学有良好的节约意识,比如按时关灯,电器不用时拔出开关,然而,大学生平时随地丢果品纸屑,浪费水电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要我们加强监督,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把寝室当做自己的家。我系开展的“党员文明创建帮扶”活动,就是一个党员带两个入党积极分子帮助一宿舍,使宿舍成为同学们真正的一个家。

3、大学生宿舍行为文化现状

3.1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

据对大学生宿舍的直观观察,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大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表层宿舍文化。指宿舍的内部设施、布局结构、卫生状况等。第二层为中层宿舍文化。主要反映各种规章制度。如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等及其执行情况。第三层为深层宿舍文化。主要指宿舍成员的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及其外化。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这三个层次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互为转换,从而构成一个特殊而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

3.2宿舍文化之三大影响 3.2.1 思想素质的影响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使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念。

当今快捷的传媒,增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往,足不出室,便可获得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头脑中容纳了多来源、多层面、多途径的社会信息,怎样评价和交流这些信息?宿舍成了最好的场所。在宿舍里针砭时弊,指点江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争辩某些敏感问题。这些无疑有利于宿舍成员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活跃思想。通过同学之间激烈的思想交锋,帮助他们认识真理,提高识别能力和政治素质。

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涉世之初,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知之甚少,只能凭借各种传媒、舆论导向及一些社会现象去作简单分析和判断,因此,容易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有的大学生对西方某些政治观点或政治制度“深信不疑”,并在宿舍里大肆渲染,这往往容易使宿舍的其他同学产生思想混乱;有的大学生容易听信一些政治谣言,并在宿舍里传播,这使得小道消息、流言、谣言在一些宿舍大有市场,使得同学们的政治辨别力下降。

3.2.2 道德素质的影响

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分辨善恶、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品格。宿舍小环境的文明程度、格调的高底,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宿舍成员是层次及目标比较一致的群体,饭后闲聊,睡前卧谈,彼此之间可以加深了解,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学会忍耐与宽容,学会尊重彼此人格。因此,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能够使宿舍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3.2.3 心理素质的影响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应付环境和生活压力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年龄相仿,文化素质接近,很容易产生心理互动。如果一个宿舍群体和睦,宿舍将成为大学生的“避风港”,都愿意把个人的喜怒哀乐在这里向大家述说,以期从集体中得到理解和支持。但是,如果彼此之间不和睦,互不理睬,仅仅把宿舍当成一个睡觉的窝,那么,宿舍成员就不会有归属感和自豪感,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生活的学生就会形成孤僻、自私的个性。

4、宿舍文化的不足与改进

4.1 寝室文化建设缺乏切实的理论指导,应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对于寝室文化建设而言应摸清“什么是寝室文化——寝室文化现状——建设什么样的寝室文化——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这条线,然后付诸实践才能见效,而对于学生而言,其寝室文化应更具鲜明性。所以各高校应加强理论的指导,很多同学没有获得成功,往往将学校不好做为第一要素加以考虑。因此,学校的责任也是任重而道远。

4.2 寝室文化不丰富,缺少展示舞台,应多开展活动

大学虽然聚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才多艺的莘莘学子,但是缺少一个展示的平台。这与大学寝室文化单一密不可分。没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很多同学感觉到无事可做。逐渐的,同学们只能各自发展自己的小圈子而不愿去与陌生进行交流,自己的才能也没有很好的机会进行展现。而自己的发展也及局限于自己存在的圈子之中。寝室与寝室之间也走不到一起。单一的寝室文化让我们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倡导发展多样化的寝室文化,如以寝室为单位进行设计小作品比赛,开展寝室文化节等为寝室文化提供展示舞台。

4.3 大学生对寝室文化建设没有主人翁意识,应该积极主动参与

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建设。而调查显示,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更别说去组织相关的寝室文化活动和建设。学生基本上没有意识到寝室文化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实际价值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大学生寝室文化就像另一门专业课一样,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得到发展,这些包括人际交往、才艺学习、自身的修养,应变能力和各种事物的处理能力。学生对寝室文化建设缺乏主人翁意识,就忽略了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导致很多人想学习而找不到门路。因此,我们学生一旦有机会参与大学生寝室文化活动,就要积极主动,献计献策,做到最

好。要取的实际收获,而不是敷衍了事。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主人翁意识,不要把它当作“别家事”不管,而是要当作“自家事”来好好处理。

4.4 寝室文化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坚持“教师指导、信赖学生、依靠学生、学生自主”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寝室文化建设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寝室文化创建小组的指导下,把学生作为实施寝室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通过召开学生干部、寝室长会议,就寝室文化建设活动的相关要求、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卫生检查、安全督察等方面工作,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让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为学生施展才能创造机会。学生既是寝室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更是受益者。重视和发挥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使开展的各项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

结束语: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亟待我们去研究、去开发、去完善。平时不管不问,出了问题后再亡羊补牢,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建设好这项工程, 管理好这块阵地, 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大学生活中,有一个成员互相尊重,相互信赖,互相关心的寝室.不仅能使人生心舒畅,还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缓解来自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压力.着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成员相互尊重,信赖和关心的寝室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参考文献:

【1】《高校寝室文化的分析与研究》曲贵江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

【2】《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金鑫徐波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试论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唐春梅滕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二期

【4】《论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结构的影响》胡银华 张海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第30卷第5期

特色文化现象分析 篇2

文化移情这一概念是有日本语言学家库诺在语言学领域提出的,指的是说话人对所处的环境和对其他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跨文化交际的双方由于存在文化背景和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简单的语言交流并不能实现顺利的交际,要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必须具有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至少不产生明显的排斥感,并且在长期的跨文化交际中通过理性分析,细心观察,能够熟练自然的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异域文化中。在文化移情中,交际主体自觉的转换文化立场,挣脱本土文化框架的束缚,快速的融入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做到如实的感受理解异域文化,只有形式和心理上都融入另一种文化,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移情。

二、影响文化移情交际能力的因素

1.文化差异。文化语言能力是需要人类自身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而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主体,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物主体从衣食住行、生活习俗以及文化思维逻辑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倡导的主流文化也会有所差异。比如,中国人很赞赏邻里之间的互助,而西方人却不喜欢邻里之间的串门,更加注重私密空间的保护。另外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存在先入为主的主观看法或是态度,思维模式较为刻板,不能客观全面的看待另一种文化,比较严重的是带有歧视性的文化意识,往往指责异域文化的低级,奉行以自我文化文中心,其他文化要成为附属物,甚至把自我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形成文化绑架。如果存在这样的认识和思维就容易在异域文化交流中差生冲突,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阻碍较大。

2.语言差异。文化交际离不开语言作为载体,人的思维和情感通过语言的形式在交流双方达成理解和反馈,这里所说的语言差异并不单指语言不通的障碍,也泛指理解并接受对方的文化。不同文化区域的主体语言符号系统各有特色,各有区别,文化的内涵和深意在理解角度上存在综合性的明显区别。比如词汇,西方中的蓝色常常表示忧郁或是低级下流等含义,而有时又表达高贵尊贵的含义,词汇自身具备截然相反的含义,而在汉语的词汇中很少存在这种自相矛盾的解释。在颜色方面,中国人对红色更加重视和喜欢,新年贴红对联,讲究红红火火,大红大紫。在对动物的崇拜上,中国人自喻龙的传人,并引以为傲。古时帝王也被神化为龙的化生,体现其尊贵和权重。另外,习惯性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特有文化价值观念差异产生不同的含义,往往会形成误会。中国人一般见面总以“吃饭了吗”作为问候的方式,而在西方这样的问语往往会被理解为被邀请吃饭,这就是语言环境不同产生的微妙变化。

三、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措施

文化移情能力同语言交际能力一样,需要通过后天训练来培养,首先应该正确树立文化共荣和平等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学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认识上要深刻,交流实践时要娴熟,可以通过以下这些途径去更好的实现文化移情。比如,通过一定数量的影视作品赏析,对外文的影视作品中反映的外国民族的语言、思维、习俗进行分析和感悟,理解和运用,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突出民族个性的作品应该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总结来理性的理解外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特定的价值取向,逐步的培养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自身适应异域文化环境的能力。除此之外,要充分的利用业余时间来增加语言沟通的实践,在沟通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体察对方交际者的情绪状态,语气和措辞的运用要首先考虑对方的文化系统,尽可能的快速使对方融入和谐的文化交流中。在交际过程中要充分的关注对方的感受,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要时刻关注对方的语言态度,表达诚恳的待人处事的个人态度,避免双方产生防范心理。熟悉交际者所处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正确看待双方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要运用“变通”的思维,克服文化定型的思维模式,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在交际过程中要尊重人格平等、文化平等、善于把握文化的共性寻求最佳的沟通契合点,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现象分析 篇3

【关键词】跨文化 交际 文化移情

一、文化移情的定义

文化移情这一概念是有日本语言学家库诺在语言学领域提出的,指的是说话人对所处的环境和对其他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跨文化交际的双方由于存在文化背景和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简单的语言交流并不能实现顺利的交际,要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必须具有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至少不产生明显的排斥感,并且在长期的跨文化交际中通过理性分析,细心观察,能够熟练自然的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异域文化中。在文化移情中,交际主体自觉的转换文化立场,挣脱本土文化框架的束缚,快速的融入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做到如实的感受理解异域文化,只有形式和心理上都融入另一种文化,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移情。

二、影响文化移情交际能力的因素

1.文化差异。文化语言能力是需要人类自身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而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主体,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物主体从衣食住行、生活习俗以及文化思维逻辑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倡导的主流文化也会有所差异。比如,中国人很赞赏邻里之间的互助,而西方人却不喜欢邻里之间的串门,更加注重私密空间的保护。另外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存在先入为主的主观看法或是态度,思维模式较为刻板,不能客观全面的看待另一种文化,比较严重的是带有歧视性的文化意识,往往指责异域文化的低级,奉行以自我文化文中心,其他文化要成为附属物,甚至把自我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形成文化绑架。如果存在这样的认识和思维就容易在异域文化交流中差生冲突,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阻碍较大。

2.语言差异。文化交际离不开语言作为载体,人的思维和情感通过语言的形式在交流双方达成理解和反馈,这里所说的语言差异并不单指语言不通的障碍,也泛指理解并接受对方的文化。不同文化区域的主体语言符号系统各有特色,各有区别,文化的内涵和深意在理解角度上存在综合性的明显区别。比如词汇,西方中的蓝色常常表示忧郁或是低级下流等含义,而有时又表达高贵尊贵的含义,词汇自身具备截然相反的含义,而在汉语的词汇中很少存在这种自相矛盾的解释。在颜色方面,中国人对红色更加重视和喜欢,新年贴红对联,讲究红红火火,大红大紫。在对动物的崇拜上,中国人自喻龙的传人,并引以为傲。古时帝王也被神化为龙的化生,体现其尊贵和权重。另外,习惯性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特有文化价值观念差异产生不同的含义,往往会形成误会。中国人一般见面总以“吃饭了吗”作为问候的方式,而在西方这样的问语往往会被理解为被邀请吃饭,这就是语言环境不同产生的微妙变化。

三、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措施

文化移情能力同语言交际能力一样,需要通过后天训练来培养,首先应该正确树立文化共荣和平等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学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认识上要深刻,交流实践时要娴熟,可以通过以下这些途径去更好的实现文化移情。比如,通过一定数量的影视作品赏析,对外文的影视作品中反映的外国民族的语言、思维、习俗进行分析和感悟,理解和运用,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突出民族个性的作品应该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总结来理性的理解外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特定的价值取向,逐步的培养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自身适应异域文化环境的能力。除此之外,要充分的利用业余时间来增加语言沟通的实践,在沟通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体察对方交际者的情绪状态,语气和措辞的运用要首先考虑对方的文化系统,尽可能的快速使对方融入和谐的文化交流中。在交际过程中要充分的关注对方的感受,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要时刻关注对方的语言态度,表达诚恳的待人处事的个人态度,避免双方产生防范心理。熟悉交际者所处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正确看待双方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要运用“变通”的思维,克服文化定型的思维模式,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在交际过程中要尊重人格平等、文化平等、善于把握文化的共性寻求最佳的沟通契合点,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

总之,跨文化交际实践是提高文化移情最为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在正确认识和理性分析外来文化的差异,善于在不同文化中求同存异,在尊重对方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多进行文化方面的交流和探讨,以诚恳的态度,积极地学习热情,消除交际双方的文化隔阂,逐步培养文化认同,加深友谊,只有这样不断的接触多元文化体系,才能够很好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熟悉自然的实现文化移情,从而实现更好的文化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顾家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秘文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吉林文化现象 篇4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我的家乡吉林省——这块东北黑土地上也有着自己的文化。比如:如长白山文化、松花江河灯文化、东北淘金文化、满族剪纸文化、朝鲜族古村落文化、东北渔猎文化、闯关东习俗文化等,其中许多已经被列为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要谈的就是吉林的一些文化现象。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吉林、文化现象

内容:

吉林省除了有中国人都知道的十大名山之一的“长白山”,还有很多的风景名胜、文化古迹。比如:四平的叶赫那拉城、七家子西山遗址、狼头山遗址、帽儿山墓群、龙潭山山城、阿什哈达摩崖碑、乌拉部都城、北山寺庙群以及近几年刚刚被发现的世界文化遗产——通化集安的高句丽古迹 等等。

吉林的文化现象也有自己的不同之处,先从饮食文化说起吧。吉林菜用料广泛而讲究精细,十分注重地方特产原料的使用。用特产烹制的长白山珍宴、松花江水味宴、江城蚕豆宴、参花药膳宴、梅花鹿全席等名扬四海。特别是在制作野味菜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家经常会储备一些野菜,比如刺五加、婆婆丁、猴子腿儿之类的,也常吃野猪肉、狍子肉、野鸡肉、鹿肉„„)

吉林菜十分讲究火候,擅长使用烧、炖、扒、靠、熘、拔丝、酱等烹调方法。制作精细、油重、色浓,特别注重宴席中大件菜的配置,菜以盘大量多、讲求丰满实惠而闻名。一些菜肴的烹制做到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烂而不柴,或外脆内嫩、外酥内烂等特征,火候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许是吃惯了家乡菜,还是觉得家里的菜最够味儿,我们那里的锅包肉女孩子一定会喜欢的,甜品我比较喜欢拔丝地瓜、拔丝山药、拔丝香蕉,不仅是好吃的问题,还看得出技术。就是必须快快的吃完,不然就站一块儿了。对了,吉林的蜜三鲜,绝对够甜!)

醇厚香浓是吉林菜的主要特征,也是吉菜特色的核心。吉菜醇香味鲜,软嫩酥烂,清淡爽口,使菜肴浓、淡、荤、素分明。香辣味、五香味、甜咸味、甜酸味、茄汁味、酸辣味、甜香味等口味占较大比重。吉菜还善于用滋补性的中草药与原料结合烹成药膳。吉林的清真和朝鲜族菜点小吃也颇具特色风味。

吉菜厚重朴实,给人以天然去雕饰的美感。价廉物美、量大实惠。炒菜盘大,炖菜往往是满满一盆。著名美味佳肴有: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白肉血肠、酸菜火锅、鹿茸羹、鸡茸哈什蚂、炸蛤蟆、人参鸡;朝鲜族风味有:狗肉、狗肉火锅、生拌牛肉、白扒松茸蘑、红焖狍肉、鲶鱼炖茄子、炒肉拉皮、带馅麻花、朝鲜族冷面、雪衣豆沙、打糕等。(个人很喜欢吃土豆炖蛤蟆,尽管很贵。蝲蛄豆腐现在已经吃不到了,不过印象中我不大喜欢吃。朝鲜小菜,还有正宗的荞麦冷面也是很美味的哦。)

吉林是满族的故乡和重要发祥地,是孕育满族文化的摇篮。作为满族饮食文化,曾经有它灿烂辉煌的历史,在现今吉林菜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深深的印痕。满族三套碗席,菜点组成上规模宏大,体现了满族民族粗犷豪放的食风。整个席面由十款凉菜、三款大件、十二款熘炒、汤烩菜、六款面点,共计三十一种菜点组成。因席中主要菜点用“杯碗”、“中碗”、“座碗”盛装,故名为“三套碗”席。满汉全席称雄饮食业,全席分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满族八大碗既是满汉全席之下八珍,菜品有: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御府椿鱼、阿玛尊肉。(这些还没有机会吃到呢)

朝鲜族主要以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为副食,具有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酱汤是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而狗肉汤则是各种汤菜中的首选食品。将狗宰杀放血煺毛洗净,放到大锅里煮,一直到狗肉可以撕出肉丝为止,煮成的汤为乳白色,加上调料即可食用。把辣椒面、香菜、酱油、食盐、韭菜花、葱、姜,放在一个小锅里,加上肥狗肉,熬成汁酱。狗肉酱既辣且香,调在汤里异常开胃。狗肉汤不仅是香辣可口的诱人汤,而且是滋补身体的营养汤。每当贵客来临或喜庆的日子,朝鲜族都要在家里摆狗肉宴。不论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季,狗肉汤经常摆在朝鲜族家庭的餐桌上。

朝鲜冷面俗称高丽面,按比例将荞麦粉、面粉、淀粉等掺合均匀,和成面团压成细细的面条。煮熟后捞出,用冷水冷却后盛于大碗中。上面浇上用精牛肉或鸡肉熬的汤,再放入香油、胡椒粉、辣椒面、味精,配以泡菜、牛肉片、熟鸡蛋、苹果片或梨片,吃起来格外开胃爽口。朝鲜族自古有在农历正月初四吃冷面的习俗,说是这一天吃上长长的冷面,就会长命百岁,故冷面又被称做长寿面。

吉林的美食太多啦,有机会一定要来品尝一下哦。接下来说一下吉林的节日习俗吧。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吉林的春节讲究也很多,通常是小孩儿高兴大人愁。小孩儿高兴地是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压岁钱;大人愁的是要大扫除,买年货,招待亲朋,还要给出去很多压岁钱。

大年三十之前我们要做的是扫尘(俗称“大扫除”)。“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大年三十那天要做的就比较多了,早上起来得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有些人家还会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到了三十儿晚上,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过去是在十二点钟左右才吃一天中最丰盛的那顿饭,由于大家在那个时间都吃不下多少,于是很多人家现在已经改到下午三点了。到了晚上主要的任务就是吃饺子,我小时候,大人们还会在饺子里放一个硬币,谁吃到了一年都会有好运气,大概后来大家都讲究科学了,认为硬币上有太多细菌不卫生,于是很多年我都没再吃到过带硬币的饺子。(说到饺子,真的不能不提吉林的三鲜馅儿饺子,大虾仁、韭菜和鸡蛋,不蘸醋都超好吃了)吃了饺子,大人会带着小孩出去放鞭炮,冰天雪地里各色花灯爆竹把夜空都照亮了。回来数了新年倒计时,就开始给家人拜年了,然后就有红包收啦。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我小时候还常常和很多哥哥们一起玩通宵守岁,孩子们长大了由于种种原因天各一方了,很少能聚在一起,数过倒计时之后,基本上家人就洗洗睡了。于是,春节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初一一大早就能听到外面持续不断的鞭炮声了。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我小的时候还经常被逼着四处坐着火车去亲戚家拜年,现在初二去姥姥家拜年后便没什么事了)

通过对吉林的传统文化及文化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民族特色并且世代相传。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参考文献:

1、燕鲍翅李国龙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b126900100ao6c.html

申论点评:整顿低俗文化现象 篇5

【背景材料】

近年来,一股“哥姐文化”正席卷中国的网络世界。前有大秀身材的“芙蓉姐姐”,近有其貌不扬却开出非清华北大毕业生不嫁的“凤姐”、坐火车仅穿内裤的“卧铺哥”,另外还有“熨斗哥”等。上述网络红人,他们当中几乎都是通过“献丑”出位。比如号称2010年“第一姐”的凤姐,就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吸引眼球。这名只有1.46米高的超市收银员,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且曾经说过:“我9岁时开始博览群书,20岁的时候到达顶峰,600年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过我„„”

而2010年以来,在社会上议论比较大的还是各类相亲节目,无论是在节目制作方、主持人、嘉宾之间,还是在观众、社会大众及管理者之间,围绕相亲类电视节目,引发了一波又一波争议。而一些拜金的语言,比如,“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肯坐在自行车上笑”,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更大的争议。

2010年6月初,新浪微博上一张寻找西湖边最美女子的帖子被众多网民转载,6月4日,浙江当地报纸抛出《西湖边最美女子,全国人民都想见见你》的报道,一时间,大家都被一张18年前的老照片中朴素、纯真的女孩所吸引。在这个审丑当道的浮躁社会,表达了众人不一样的观点。

【题目】

请以“整顿低俗文化”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角度,观点鲜明,结构完整,有理有据,不少于900字。

【范文】

整治低俗文化 共建社会主流价值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多元的文化与价值,重视着每个人的价值取向。这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包容和承载着一个个具有主观性和利己性的观点。这也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既得利益者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利润和虚无的名声,形成了低俗文化的推广团队。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因此,对于当下饱受争议的,如一夜走红的伪娘,与日本苍井空同台演出的芙蓉姐姐、凤姐,以及坐在宝马里哭的拜金女等“公众人物”,我们似乎没有批判她们的理由,且还应该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也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体现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多元,才能更好地检验和谐社会的承载力。

然而,存在的合理性并不代表社会的需要,更不代表它有什么社会价值。低俗文化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健康形象,被无限放大的扭曲的价值导向,终将会把国家主流的价值观引向歧途。作为成年人都感到迷失、迷茫和矛盾的事,那些尚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青少年,很有可能会一头扎在媚俗文化中不可自拔地接受所谓的“主流”。这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思想多元化引发的观念碰撞比较激烈,而引领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在建立之中。越是在这个时候,大众媒体承担的责任就越重,不能失去自己的判断力,不能赢了收视丢了责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恒定不变的原则。任何文化产品,不论形式如何出新,内容如何丰富,最终都要有益于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有益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如果一个文化产品缺乏应有的社会效益,那么它的经济效益就失去存在的依据,就会沦为不折不扣的文化糟粕。这样的糟粕即使能赢得一时的“青睐”,最终也会为人所唾弃。事实证明,任何文化产品只有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着意创新,才能获得真正的活力,也才能赢得长久的经济效益。

其实,伪娘也好,凤姐也罢,或是遭人唾弃与受人追捧的拜金女,她们本来没有错,但当被策划包装后拙劣、出格的表演,通过媒体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她们作为残缺的个体被无限放大,低俗的卖点也被无限传播。这不是具有普适性的主流价值观,更不该强势占据媒体影响和引导主流价值观。这与我们一直在强调的,要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熏陶人、塑造人,用先进的文化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这恰恰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也是责任媒体应该划清界限的地方。

抵制低俗文化,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是政府的职能,媒体的操守,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公民自觉的行为。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建社会主流价值,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中公点评】

本文属于层层递进的评论性文章。首先,文章通过排比句式指出当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商业性,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开头。随后退一步讲低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让整篇文章有的放矢。紧接着笔锋一转,点出低俗文化的巨大危害。进而进行分析,指出低俗文化存在的原因和正确的发展方式。最后又回归当前热点事件,指出这些低俗文化之所以遭人唾弃的根本原因,这与前文相互呼应,让整个文章浑然一体,结构非常好。文章结尾中肯有力,引人思考。

《公开课文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篇6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公开课,应该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很熟悉,特别是在中小学、幼儿园,这几年的公开课活动搞得是轰轰烈烈、如火如荼。随着2000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公开课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宠儿,但凡与教学沾上点边儿的活动都少不了公开课。翻开杂志是公开课课例;看看新书,不少是公开课实录;专家学者分析的也是一个个公开课的片断……公开课垄断了我们关于课堂教学的视与听,影响面很广。这样被热捧的事物本身就是吸引研究者的很好议题。

但我们选择它来研究的目的缘于公开课自身表现出来的矛盾。名义上,公开课是教研活动,而且是被当作教师的教学实际来公开的,公开课是独立于日常教学之外的另类课堂。原国家督学成尚荣有这样的描述:“日常课总体上仍是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简单、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阅读还处于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学生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总之,日复一日的日常课呈现着与公开课不同的状况和问题……”

不难想见,公开课是另类于日常教学的课,它有一套另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概括地说,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尝试从文化分析的角度剖析公开课现象。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公开课:

一般地说,“公开课”是学校或教学研究部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俗称。追溯公开课历史,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是职前培训的一种方式,是请中小学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为高师院校学生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80年代初,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公开课的范围扩大到中小学的教师。示范课、研讨课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

通过访谈教师和查阅资料,我发现人们日常所说的公开课,内涵不统一,界定也模糊。所以我们从公开课的功能这个角度把它分为三类:(1)示范型(一般称示范课、指导课、观摩课等)。这类公开课大多以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名教师,或是在教学岗位上有创新的崭露头角的年轻骨干教师承担,起示范引领作用,有很强的观摩价值和指导意义。(2)探索型(如课题研究课、网络课)。这类课的目的在于探索,是“

反传统”的课,是体现“新流派”、“新运动”、“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课。(3)汇报型。多以教学研讨为名,功利性较强,或为宣传学校吸引生源而设,或为职称评定获取通行证而设,有些展演性的比赛课也属于此类。

三类公开课中,我认为,第三类汇报型公开课中表演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本研究中所指。具体界定为:公开课是指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带有功利性质的,脱离或违背教学及研究本质的汇报展示活动。

2.公开课文化:

首先,“文化”是什么?有人说,文化是个时髦词,从

“文化”一词繁多的定义上便可见一斑。据我了解,文化的定义有一千多种,仅学者提出的可检索的就有三百多条,各有其指向。依据定义权威性原则,鉴于本研究领域是教育,所以选用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的定义,即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公开课文化可以界定为:在以汇报展示为主要目的的公开课活动过程中,师生、教学相关人员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系统。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在以“公开课”为关键词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我很难找到国外的有关内容,国内的一些杂志上开展过一定规模的讨论,许多教师参加论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学者专家也发表文章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我的文献综述就集中在国内这个范围。

对公开课的态度,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

持肯定态度的一方分析了公开课在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三方面的价值。

在教学研究上,公开课最大的特征是示范性,它为常态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教

学参照;它传递了崭新的课程理念,形式最为深入人心;它唤醒了教师强烈的成长意识,是教师“自助式”成长的重要支撑环节(吴勇,2005)。它是反观日常教学的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教学有提升作用(郭华,2003)。

在教师的发展上,它是一种锻炼,一种追求(王永成,2003)。它让执教者在精心选课、反复磨课、个性化做课中,经历了难得的专业成长(吴勇,2005)。它提供了许多集体教研的机会,使每位参与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韩艳红,2005)。

在学生的成长上,它营造了一个最为美好的学习场景,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感(吴勇,2005)。

持否定态度的一方指出了目前公开课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的看法主要可以概括为假、空、玄三个字。

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展现课堂的理想,人们做足了“预设”之功,如精心设计导入、过渡,精心安排提问,精心制作课件,细化到一举手一投足(管宏斌,2005),甚至于精心导演好学生的表现,以至于不惜牺牲课堂的真实性,把教学当成了“秀”(王淦生,2003),公开课成了“公演课”、“拔高课”(封锦,2003),忽视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茅雅琳,2003)。所以说其假。

“空”说的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新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也绝非易事。有的公开课为了体现新理念,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结果形似而神不似(顾青山,2000),成为贴了新理念标签的“翻新课”,失去了研究的价值。

“玄”说的是有一些公开课可以称之为“概念课”,意识很超前,教学手段很独特,比如基于网络的语文课、数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等。这类课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特别高,前期的准备工作量是同等课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效果却往往不如日常的教学好,付出与收益有很大的反差。即便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听课的老师也只能感慨“想说爱你不容易”了(李永进,2003)。

有人指出了公开课活动本身的问题。学生在公开的场合下,很少有不认真听讲的,坐得端正,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时声音宏亮。教师在众人的期待中,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教学,态度友好而积极。教学时间可自行掌握,延长20分钟缩短10分钟都是正常现象。内容可以选择,要便于操作,易于体现当下流行的教改思想,便于展示先进的教学媒体。日常课的生成的,公开课是预成的,“一切尽在掌握”。公开课成了匿名化的教学,几近完美地体现着教学形式化、抽象化的(即非具体的)特征,凸显出被日常教学所掩盖的教学观念(郭华,2003)。

也有人指出了一些隐藏在公开课背后的问题。比如,公开课的执教者在接受任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全身心投入到公开课的打造中,无暇顾及本班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公开课通常借班上课,班里总有一部分沉默的学生被忽略。公开课的评价标准随潮流而动,专家的评课不少是无效评价,客套与赞美多,批评与建议少,听课教师越看反倒越茫然(李陈荣,2005)。

有教授对公开课现象进行了道德上的审视:公开课首先公开了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谎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其次是公开将学生工具化,学生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博取名利的手段(高德胜,2005)。

我认为,以上的讨论大多还停留在公开课活动现象的描述上,大多以短小的杂文样式出现,缺乏对这一现象较为完整和深入的思考。没有能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对于公开课的发展及改造方面,未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四、研究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公开课文化现象的分析及其成因的揭示,对公开课文化进行合理改造,以期推动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

分析公开课活动的现实状况,包括组织者、执教者、学习者、听课者的述评和公开课课堂实录评析。

2)

分析公开课文化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3)

分析形成公开课文化现象的条件、背景、过程和主要因素。

4)

对比公开课应然与实然状况间的差异,提出公开课文化现象的改造目标和方法。

3.研究的关键问题:

分析、综合和概括人们对公开课的种种讨论,借用教育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剖析现象。

五、研究思路

本研究将基本遵循这样一条思路:从现象到本质,从事实到追因,从探究到实践的思路,解释现象,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公开课朝着更为健康有效的道路上发展提供例证。

具体分解为以下五个部分:

研究的思路

文化分析的进程

一、公开课是什么样子的现场描摹——走进公开课。

二、公开课是怎样打造出来的现象透视——潜藏的冰山底座

三、公开课的存在有什么价值

价值追寻——在预设之外

四、公开课为什么是这样的审思追问——公开课文化成因

五、公开课该怎样回“家”

未来召唤——公开课回归与走向

先用类似于纪录片的方式,真实地再现公开课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从公开课的台前走到幕后,如同影片花絮一般把种种不为外人道的东西呈现出来,说说公开课是怎样形成的,谈谈公开课的问题和弊端。再本着有一说一的态度,从公开课的有利方说它的存在价值。接着就事实追问,看看公开课为什么是这样的,公开课文化何以形成?最后,试图通过实例说出公开课该怎样回家,回到教研,回到师生的日常教学生活中来。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以“公开课”为核心词,搜集范围包括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收集资料。

2.政策分析:

选用部分城市优秀教师评选和职称评定的文件,比照优秀教师成长经历,分析公开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3.观察法:

在公开课现场感受执教者、教研人员、专家、听课人、学生的状态,观察教师的教学语言、方法、手段,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学生的发言、参与度、情绪状态;师生的关系、互动方式;专家的评课内容;听课人的反应及与上述行为相对

应的教学效果。

4.访谈法:

公开课文化主要关系到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同事群体、教研员和教学方面的专家,其中主体是教师。本选题按教师的年龄、职称、性别、职务上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进行了分层目的型抽样访谈,并抽取通过公开课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代表进行典型个案访谈。了解执教者在公开课从准备到完成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了解学生对公开课的看法和感受,了解听课者对公开课活动的需求,了解以公开课为载体的教学研究现状。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

成果

成果

公开课文化现象描摹

论文

移植还是批判?——追问公开课的价值

论文

透视公开课文化现象——特征分析及追因

论文

这座断桥何时通连——谈公开课与日常教学的融合论文

最终成果

走下神坛

还俗教研

案例分析集

公开课文化现象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八、研究进展及实践反思

1.明晰本研究中“公开课”的定位

“公开课”这个概念看似平常却很难说清楚,在前期所作的访谈中,大家都说公开课的确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之所以说不清楚,主要的症结是公开课表现形式繁多,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它进行分类。经过访谈、查找资料、反复思考,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位,这在本报告概念界定部分已作了叙述。

2.观察公开课

课题确立以后,我们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公开课现场,用批判性的态度去审视上课、评议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执教情况、听课者小声讨论情况进

行了观察,并在课后找了上课学生、听课老师进行询问,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做好观察记录。

3.开展访谈活动

根据开题报告的设计,我先草拟了一个提纲,利用工作间隙开展了此项活动,先后分别对教育官员1人、教研人员1人、学校领导3人、公开课执教者听课者7人、学生9人进行了访谈,用录音笔记录了访谈内容,整理了近2万字的访谈记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分析相关政策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各地教育局(包括常州)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我把与公开课相关的政策收录了下来,做了粗浅的分析。

除我以外,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进入文化分析这个领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许多见解还很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请各位专家和老师予以批评指正。特别让我们感到困惑想求教于各位的是,在分析公开课利弊之后我们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行动,谢谢!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郭华:《教学社会性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

纪河主编:《学校教育社会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7]

郭华:《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

钟启泉,吴国平主编:《革新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

裴娣娜:《在追问中把握公开课的现代意义》,《中小学教育》,2005,10。

[10]

傅一河(网友)

:《公开课功能异化》,《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3月。

[11]

杨启亮:《困惑的语文:一种回归本体的教学期待》,《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9期。

[12]

赵芙蓉:《从公开课的利弊反观其未来发展走势》,《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5。

[13]

特色文化现象分析 篇7

企业文化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美国学者最先提出来的,对中国来讲,企业文化问题在实践上并不是一个全新课题。历史上,中国企业很早就开始重视企业精神与道德的培育。解放前在民族资本企业中有“民生精神”、“同仁堂古训”;解放后在社会主义企业中有“铁人精神”、“一团火精神”等。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并首先引起外国企业界的重视,继而被我们国家的有识的企业、企业家,根据我国的国情、企业自身的特征和实际情况,进行挖掘、吸收、借鉴,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发展模式。这种特有的文化特质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和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海螺就是这众多企业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代表。下面我们通过企业文化理念的“企业价值观”、“领导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方面对海螺个别进行分析,依此解读海螺的成功之道。

从企业的精神来看,海螺人秉承着“团结、创新、敬业、奉献、奋发拼搏的精神理念。首先是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海螺集团规模如此庞大的一个企业, 能有今天的辉煌业绩和发展, 是所有海螺人, 上到企业领导, 下到普通员工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的结果, 企业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但无数的有限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企业要发展, 无论是对企业领导者来和说, 还是对普通员工来说, 团结是前提.在海螺,有一个一般企业中较罕见的现象,就是集团管理层团队的主要骨干们,共事十余年没有一个人离开海螺。这不能不使人佩服他们领导阶层的凝聚力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企业发展的魅力;另外, “献身海螺,成就自我,团结创新”,已成为海螺人共同的价值观。对此,集团公司的董事们评价说:“郭文叁能充分调动手下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使大家愿意与他一起努力工作, 令人佩服, 确非常人所为。这是海螺集团发展壮大的根本。海螺这种团体精神实际上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意识分不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整体主义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在一个家族整体内,强调整体重于个人,个人无条件服从整体,强调家族内部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文化虽然有压抑个性等消极作用,但它对现代的企业是具有很深的积极意义的。因为企业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可以视为一个小家庭,把“整体意识”加以改造和利用,保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增加企业员工的“家族”观念,有利于企业形成团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这种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团体精神实际以被海螺人发挥的淋漓尽致。其次是创新,:古人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说天下没有不变的事情,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并且。事物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礼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说,世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海螺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水泥厂,发展为今天水泥行业的龙头老大,这个过程中生产工艺不断优化设计,生产技术的不断改造,设备选型的不断改进以及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都是海螺开拓创新的劳动成果。创新,让海螺人体验到了古人的实践智慧;创新,使海螺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发展壮大,并走向强大;最后,敬业、奉献、奋发拼搏。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其中所谓“业”,本义也许只是指学业,但也可以扩而大之,指敬其所从事的各种职业。这种敬业精神,在海螺员工身上,则是每一个员工的必备素质。把工作当作自己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是海螺人最起码的条件。“干一行,爱一行”,尊敬自己的职业是员工工作责任心的体现。因此,他们即使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岗位上,也不会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做的最好,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简单的工作中做出不简单。他们相信虽然每个人自己的微薄力量微薄,但我们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人人迈出了一小步,海螺就会迈出一大步。海螺给每一个员工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们就应该为海螺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计个人的得失,积极主动完成对企业有利的事情”。海螺的员工如是说。所以在海螺,“企业兴亡,我的责任”,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遇到问题和困难,也不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而是敢于承担责任,不找任何借口;也没有抱怨自己的工资薪酬低、岗位差之类的牢骚。正是员工的这种奉献、敬业的精神,为公司保持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企业领导价值观来看,重视人才,善用人才,积极培养和选用较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海螺取得成功的战略资源。首先,海螺始终把专业人才的加盟作为保持公司高速发展和人才优势的重要途径。公司每年都从全国各地重点高校中吸收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近六年来,每年加盟海螺的应届毕业生超过500人,新生力量的加入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供给和人才储备。同时海螺也广开渠道面向社会择优选聘,吸纳各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通过培养融合已成为公司技术管理的中间力量。其次,集团在注重人才专业技术层面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才的道德修养。海螺在人才招聘中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有以下品质:1.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与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敬业奉献精神;3.正直、诚信、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由以上可以看出,海螺把一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把做人的工作,注重发挥人在企业中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竞争,更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文化的竞争。说到底,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海螺的用人机制是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一,人本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大体有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是把人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中心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其次是“爱人”思想。强调从无私的动机出发,舍己利人,舍己爱人;再次是人只要努力,皆可成才。孟子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上述的人本思想和我国现代企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主旨是相符的。对于培养企业重视人、尊重人、相信人、发展人的人本文化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海螺公司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始终贯彻为员工创造机会帮助员工成功的用人宗旨,在公司告诉发展的同时,也锻炼出了一批坚实的海螺人才队伍,他们创造了公司连续十年高速增长的神奇业绩,成为企业成长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从企业的价值观来看,海螺提出的口号是“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并成为国际化一流企业”。“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会,奋发有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一生热心救世,到处奔走,自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奋斗。孟子也以“夫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孟所代表的对国家、社会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种财富,几千年来已经被中华儿女一代代所继承。目前在我国,无论是任何一种所有制企业,都在努力营造“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会”的企业精神,让企业员工和社会认同这种精神,鼓励员工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荣,从而形成了中国民族企业家们实业报国、服务社会的理念,这种理念既符合了民族文化传统,又遵循了企业的成长的规律,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海螺的企业目标无时不在影响着员工的人生观,海螺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严格在员工中传输自己的文化,凝聚全体的员工的力量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正是海螺的这种企业精神,才使海螺人可以大胆地喊出“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的响亮口号。海螺水泥成为了一个让中国人骄傲的品牌。中国人不会再在国外的品牌的面前抬不起头,民族工业屈辱的历史已经成为昨天。海螺不但实现了企业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体现了为国图强的爱国精神。

在经济大发展和体制大变革的今天,“中国企业文化仍然处在矛盾冲突的不稳定状态中,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模式”。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照搬别国的管理模式,而要走自己特色的企业管理的新路。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企业发展形态。“企业不是脱离国家、民族和社会而孤立存在的,而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是企业文化的根”。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需要继续从中国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虽然企业是抽象的,但企业中的人是具体的。抽象的企业是具体的人组成的。那么具有相同大文化背景的人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海螺员工的团队精神、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精神、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产业报国精神等方面,我们可以感觉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的传承。这些精神不但培养了较高品质素质的社会人才,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海螺人正是把这种精神溶入到自己的企业中,变成自己企业文化的精髓——海螺文化。使之用来不断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凝练员工的思想意识,让哪怕是最普通的员工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在今天几乎任何一个大型企业都令人头痛的问题,可是海螺做到了,这也许是海螺在短短几年内能够取得这样的骄人业绩和成功的真正秘诀吧。

参考文献

[1]唐明帮:周易评注-系辞下[M].北京:中华书局, 1995

[2]《老子》六十四章[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3]定雄武: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有学:现代儒商与传统文化[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2

[5]《科技智囊》[J].1996.6

特色文化现象分析 篇8

摘 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族体育文化总的来说是持续发展的,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产生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断层。现阶段,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又出现民族体育文化断层不断加深,因此要挖掘形成民族传统文化断层现象的原因,以便于采取必要措施对这种断层现象进行改善。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断层 内源性因素 外源性因素

一、文化断层的内源性因素

文化断层的内源性因素是指在没有或基本没有外来的异类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介入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文化模式内在的超越性与自在性矛盾的冲突和文化内在的自我完善的合理性要求而导致的文化失范。

凡是受过中华文化洗礼的人,无不惊叹其涓滴长流,历久不衰,历经转折而日益壮大,影响广袤而深远。但是,就像所有的古代文明一样,中华文化曾经有过光明璀璨的盛世,但也曾度过阴幽空荡的暗夜。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里,经历兴衰与沧海桑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多内在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造成的。民族传统体育虽然有些是在奴隶社会就萌芽了,但真正发展是在中国封建王朝,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在这种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都非常严密的社会中,政治和伦理是紧密结合成一体的,大一统的政权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很强的控制作用,科学理论一旦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相偏离,就会被封禁、被阻塞、被遗弃。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就无数次遭封禁。武术就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武术只能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学说、八卦学说等封闭的结构理念中缓慢发展。这样的封闭性,就决定了很多活动的畸形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很多的弊端显现出来的时候,逐渐在民族体育活动中失去地位,甚至遭遗弃。

中国封建社会自秦以后便形成了一种以儒家学说为正统,道家学说为补充的文化形态结构。中国古代理论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直接经验和直观感情相联系。这虽然使中国古代理论带有一定的经验论的唯物倾向,但从根本上这种倾向无法转化为近代西方科学理论。因为以个人经验的合理外推是儒家认识世界的模式,它发展的极至也不过是宋儒理学的“格物致知”。可以看出由儒家、道家學说形成的中国传统的认知体系具有极其顽固的抗变性和保守性,而这种宗教化、玄学化的学术认知体系若不打破,任何新型的科学认知体系就不可能形成。二、文化断层的外源性因素

文化的外源性因素是指从深层原因来看是基于民族危机、社会变革、文化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文化失范或断裂。当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的、自在地赖以生存的自在的文化模式或人们自觉地信奉的文化精神不再有效地规范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开始被人们所怀疑、质疑、批判或在行动上背离,同时一些新的文化特质或文化要素开始介入人的行为和社会的活动,并同原有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形成冲突时,我们断言,这种主导性文化模式陷入了危机。民族危机引起的文化断层,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用炮舰轰开了长期封闭的中国国门,泱泱大国竟然败于蛮夷小国,这不能不令朝野为之震动。魏源、林则徐等人率先大声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思想由此而生。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生活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变。体育也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西方的体育思想传入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从那时候开始起,随着洋务运动开始兴起,西方的兵式体操渐渐传入中国,对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随着洋务派新军、新学等的推行,部分国人对身体活动的传统观念,已经开始悄悄发生变化,这为现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虽然柔弱,但却是不可动摇的思想基础。后来,随着学校体育体制的确立,竞技体育体制的确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受到更大的威胁,就连称为我国国粹的武术在与西方竞技体育面前都显得十分尴尬。

国家动荡不安也是引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文化断层的一个原因。国家动荡,思想混沌,必然引起文化的危机,文化危机就可能产生文花断层。像“文化大革命”时期,亚洲的四小龙飞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却止步不前,文化也是产生了空前的危机,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的民族传统文化也有许多精华被毁,形成这一时期的民族体育文化断层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参考文献:

[1] 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41.

[2] 孙关龙.断层文化论[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 段爱明,白晋湘,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变迁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意识重构的互动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80-82.

上一篇:“十三五”重点项目-高档花卉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五五”普法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