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现象

2024-08-15

青年亚文化现象(精选9篇)

青年亚文化现象 篇1

论在职青年征兵难现象及对策

去年我街道冬季征兵工作整体上有条不紊地展开,广大社区适龄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志愿投身国防事业。最终,16名优秀青年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但是我们惊异的发现,在全部新兵中只有3人是在职职工,其余的都为社区待业青年或者学校在读学生。以往作为预征人员主体的在职青年在近年来的征兵过程人数逐年减少,而在这次新兵中比例更仅为19%,大大低于往年!并且在去年征兵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两名在职青年被确定为预征对象通过体检后,却打起了“退堂鼓”的,主动放弃自己参军的立场的现象。

一、剖析原因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在职青年不愿参军入伍?我街道对此做了一些研究,并结合当前社会情况,究其原因,我们总结出四点:

(一)本人思想主观原因

现在的适龄青年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又是家庭里的独生子、独生女,而我们的在职青年更有着一定的经济收入。一方面认为当兵要吃苦、受累,远离家人,远离都市的喧嚣繁华,舍不得自己在地方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对入伍动机缺乏的正确认识,在职青年的收入一般和当两年兵的几万元优抚金基本持平有些还略高,收入没增加甚至减少,却要去部队受苦,认为很不“划算”,去年两名打“退堂鼓”的青年就是这样情况;还有的青年独立能力差依赖性强,报名参军也是很大程度上遵从家人的安排,自己当不当无所谓……以上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应征青年的主观思想上的偏差,即当兵立场不坚定,入伍动机不纯。

(二)青年本人环境客观原因

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上普遍都在追求物质利益。而依法服兵役是适龄青年的义务,当兵是自己为国家做出了一种无私奉献。在职青年自身生活条件比较好,工作也比较稳定,受到物质观念影响,认为当兵了就意味失去现在的工作;还有的青年本身志愿参军,但是在自己家人、朋友、单位领导错误观念的影响下,自己的立场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以上这些情况都反映出社会及家庭对青年本人的影响。

(三)企事业单位的原因

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而国企、事业单位纷纷转制,大量职工分流,同时各种私营企业大量出现、发展。各类企业为了自身生存,都以扩大生产,提高效率为有效手段,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最低程度编配职工,职工都是经过企业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培养,青年职工更是生产中的骨干。而企业的职工暂时离开企业、离开生产去参军入伍这势必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产生相矛盾,从而导致很多企事业单位“不肯放人,放了人就重新招人”,我们的私营企业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也使那些青年职工出于企业、自身的考虑不愿参军入伍。

(四)职能部门自身原因

随着当前社会的飞跃发展,生活条件的大加改善,以及公民的国防观念淡化,使我们的征兵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有时我们的征兵工作的确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盲目追求人员报名的“基数”、上站体检数的问题,把关不严,对应征在职青年的本人思想认识缺乏掌握,更对其在报名参军过程中思想的变化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同时每年的征兵工作从报名到体检、从体检到政审、从政审到走访、再到定兵、送兵,一环扣一环,紧锣密鼓,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致使我们宣传教育工作受到影响。有时对在职青年的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不能触动到他的灵魂。同时我们也常常本着“以人为本”,出于人情味对企业和职工缺乏必要的行政处罚手段,没有维护好兵役法规的严肃性。

二、相应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在职青年国防意识

政府各职能部门首先应充分重视征兵工作,在各类学校教育过程中、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思想工作中,相应增加国防征兵教育内容;其次可以结合大、中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结合各企事业的民兵、预备役训练工作,增强广大学生、青年职工的参军愿望,激发其应征积极性;再有各企事业单位根据自己已成立的民兵组织,可以结合每年“八一”建军节、“国防教育日”以及各类历史纪念日,合理引导职工人人树立必要的国防意识,并保障必要的待遇、福利补贴。

(二)完善优抚政策,提高青年待遇减轻企业负担

根据每年上海的就业情况,适当修改地方性兵役法规,一方面从地方政府、在职青年单位两方面相应提高、增加在职青年参军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政府对出工参军的企业增加一些市场优惠条件,以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激发企业鼓励自己职工参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严格兵役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明确奖惩措施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现有的兵役法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也不适应征兵工作的需要。尤其应当增加违反兵役法的惩罚措施,确定各企事业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征兵工作机制。其次加强兵役执法力度,每年对违反兵役法,阻碍职工报名参军的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媒体曝光、通报批评,进行相应的处罚。对兵役工作出色的企事业单位及时上报并给予奖励。

青年亚文化现象 篇2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试婚现象在青年人中出现。伴随着性解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据,直接体现的就是试婚比率的迅猛上升。试婚是一种带有尝试性色彩的婚姻,但它和结婚有着本质的区别。试婚即以婚姻为目的,未婚男女双方未经法律允许和道德约束,进行的带有试验性质的同居行为。据调查,上海市处于20至35周岁之间青年男女,未持有结婚证件的试婚男女所占比例是19.9%;据福建相关的调查显示,试婚者所占同一时期试婚者的比例是22.8%。

二、国内对当代青年试婚现象的研究

通过对当代青年试婚现象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有很多对试婚现象的研究,这其中包括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不同方向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他们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试婚的原因、讨论了试婚造成的影响,并探讨了一定的解决对策。虽然对于试婚现象褒贬不一,但是大部分学者对于试婚还是持一定的否定态度。

(一)试婚的原因方面

1.从宏观视角分析,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城市化和文化变迁的推动下,试婚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互动方式。李慧玲(2013)认为结婚不是男女个人的事而是双方家庭的事,在结婚高消费的背景下,没有经济基础的男孩最终选择了试婚。张红霞(2012)认为试婚是传统伦理价值的现代重构即当代青年试婚并不是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而是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重构,从中寻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王闯(2010)认为试婚是在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生活方式多元化更加包容试婚行为。许传新(2002)认为城市化是试婚的温床,文化变迁是试婚的推动力,社会控制为试婚开绿灯。

2.从微观视角分析,学者认为个体需求是当代青年试婚的主要因素。晏振宇认为青年生理需求和心理变化是试婚行为的个体成因。张红霞(2012)认为试婚是个体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的一个表现。

(二)试婚造成的影响方面

1.从伦理学方面,学者苏建军认为试婚有悖婚恋道德,未婚同居期间的性行为不合法要节制情欲,认为试婚是轻视弱化道德责任的行为,具有个人享乐、纵欲主义的倾向。

2.从社会学方面,试婚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学者陈晨认为在正功能方面试婚双方可以在模拟婚姻中深入的了解对方,提高婚姻质量,缓解离婚率的持续上升;在负功能方面试婚造成的未婚先孕对女方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也会造成对婚姻的曲解和不重视,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威胁。

3.从法学方面,主要是倾向于试婚不成功之后产生的后果。学者张露认为由于试婚和结婚一样需要与对方的家庭有交集,在试婚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造成未婚先孕,试婚不满意之后婚姻关系的结束,还包括试婚的人身关系、子女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双方家庭、子女造成一定的伤害。

(三)试婚的解决对策方面

学者主要从个人、家庭、社会方面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在个人方面,个人在追求自我的同时要注重自我的束缚,在理性的前提下处理好自己的恋爱与婚姻关系,不要为了一时的冲动而为以后的正式婚姻埋下一个定时炸弹。在家庭方面,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那么子女在对待婚姻问题上更多的是积极的思想,反之就会增加消极因素,早恋、试婚就会顺理成章。在社会方面,思想自由、开放的社会中需要法律、道德的无形之手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减少试婚负功能的出现。

三、当代青年试婚现象评析

通过以上的文献研究与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其一,国内研究者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对我国当代青年试婚的研究多是文献研究,缺乏实际调查,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背景试婚的状况是不同的。

其二,现有对青年试婚原因的研究中多注重外部原因的分析,如社会转型、城市化、文化变迁、社会控制等,缺乏对青年自身内部原因的深入挖掘,部分研究者在提到青年试婚原因时认为是个体生理和心理需求,并没有深入分析青年自身的各种因素。

其三,以往的研究文献缺乏理论支撑,现有的研究文献注重对试婚现象原因、影响等的表层描述与分析,虽然社会学视角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只是泛泛而谈,缺乏较好的结合。

通过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当代青年试婚造成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需要迫切解决。然而,现有的研究本身还存在某些不足,需要后来者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许传新,王平.试论“试婚”产生的社会机制[J].青年研究,2002,(4).

[3]李慧玲.试婚现象浅析[J].法制博览,2013(12).

[4]苏建军.试婚:当代青年不可忽视的婚恋景观[J].中国青年研究,2000,(4).

[5]王闯,焦树国,管刚.社会转型时期的“试婚”现象根源分析[J].世纪桥,2010,(11).

[6]晏振宇.城市青年试婚现象成因[J].青年研究,2010,(7).

浅析我国当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 篇3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社会现实;抵抗性;娱乐性

亚文化是隶属于少数群体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仅仅为少数群体接受。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亚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亚”字在字典中有“次一等”的解释,显然已带有阶层意味和结构意味,与社会所宣扬的主流区别开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每一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亚文化其实就是处于非统治阶级的思想,即只是属于少数边缘群体,代表着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处于从属的地位,因而又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与主导地位的文化相对抗的意味。依照美国学者波普诺在《社会学》中对亚文化做出的界定:“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广泛的文化的一个亚群体,这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亚文化的某种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1]青年亚文化是由青年群体创造,与其他群体与众不同,为青年群体所认同,形成独特的青年生活方式以及态度,并与成人社会相反抗的文化现象。

一、我国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纵观我国当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从嘻哈文化到恶搞文化,从杀马特到小清新,从屌丝文化到二次元再到宅文化,以及网络文学、同性恋文化等,种种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显著多样。我国青年亚文化之所以出现,则与青年所处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艾伯特·科恩在著作《越轨男孩·帮伙文化》提出了“问题解决”假设来探讨青少年的亚文化现象。他从亚文化产生的根源入手,认为每种行为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换言之,出身低的青少年面临着身份地位低下、嘲弄、被社会抛弃等等现实问题,因而产生了各种亚文化现象与行为,形成非主流,与主流区分开来。艾伯特·科恩的这一“问题解决”理论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依然有借鉴意义。洞悉青少年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式,盛行的消费主义以及自身潜在的学业压力,无法获得解决的现实问题,无疑给青年的生存套上了金刚罩,牢牢地被拖住却又无法挣脱,只能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去逃避以及缓解社会带给自身的压力,因而形成一种潜在意识的想象性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亚文化的风格表达自己,表达对压力的宣泄,希望社会现实获得关注的微弱呼唤。

二、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与西方青年亚文化发展历史所不同的是,我国的青年亚文化大多处于后现代主义浪潮之下,因而呈现出与伯明翰学派研究下青年亚文化相比显著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抵抗性逐渐弱化。英国伯明翰学派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对嬉皮士、垮掉的一代、无赖青年和摩登族等青年亚文化群体作了详尽讨论,将青年群体所表现出的风格视为一个符号的集合,一个战场,对主流文化宣战以及抵抗。“微不足道的物品”能够神奇地被挪用,被从属群体“盗用”,承载着“隐秘的”意义:这些意义以代码的形式表达了一种抵抗形式,抵抗着使他们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的秩序。[2]在伯明翰学派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之中,“阶级”、“抵抗”是重要的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就是青年阶级的意识形态,青年的风格就是青年得以表达自己与主流社会对抗的手段。但在我国,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性与西方青年相较而言,已明显的弱化,简言之,即是“微抵抗”。一方面与当前我国的社会阶级不复存在密切相关,尽管青年间存在一些阶层,但阶层间并无对立性。另一方面,源于主流文化的相对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青年亚文化具有的抵抗性和反叛性,轉而变成了一种戏谑,一种恶搞,以及一种态度的宣告,如杀马特亚文化。位于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90后青年是社会转型中的乡村失落者,另类甚至怪诞的形象只是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一种尝试,其风格也只不过表达自己的一种态度而已,颇少了些强烈的抵抗性。此外,青年亚文化的微抵抗与其最终不可改变的被收编宿命也密切相关。商品化和媒体的贴标签和重新界定无疑使得亚文化的内涵变得如此单一和平淡无奇,青年亚文化的表达变得如此“低廉”,丧失了浓厚的抵抗性,只是沦为一种景观、一种奇观的存在。

(二)娱乐性增强。我国青年亚文化的表现风格更多的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解构是后现代评论家喜欢的一个词语。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巨型文本,对其叙事、氛围及表现手法等解构,并实现建构,改变了原有意义上的能指和所指,意义因而实现了由严肃化变为平常化、戏谑化。如恶搞文化,《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式的调侃、“杜甫很忙”以及“人生若只如初见,社会主义天天见”等类似的戏仿,故意曲解原有的意义,实现了网络式的狂欢。恶搞文化是对作品的重新审视与解读,通过夸张、拼贴、模仿等手法对经典的作品、权威的人物或严肃的事件进行解构、重组和颠覆原有的所指,消解了原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实现搞笑、戏谑及滑稽等目的的文化现象。亚文化青年借用恶搞手法对社会事件进行解读,用嘲讽的态度对待严肃话题,其最终目的在于娱乐自己,娱乐大众,充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赫伯迪格在著作《亚文化 风格的意义》中曾经提到过一个问题:就算亚文化是文化,但它算艺术吗?赫伯迪格的这一问题无疑表现出了他对于青年亚文化的态度以及思考。纵观亚文化的形成与过程,其中都伴随着亚文化群体对于流行的指向。如2007年出现的小清新,LOMO相机、白色帆布鞋、棉麻连衣裙的标配,掀起了一股流行的清新风。此外,即使亚文化是属于少部分群体的文化,纵然社会强调的是主流文化,但与社会主流对立的小众文化也属于文化的范畴之内。文明开放的社会是兼容并蓄,是多元并存的。青年亚文化就像是存在于主流文化中的一条鲶鱼,为主流文化带来生机和活力。每一个亚文化群体的产生都与社会的状况息息相关,当一种亚文化出现时,主流媒体首先做的是秉持尊重的态度,对青年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关注青年亚文化背后折射出的现实意义才是我们亟需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普诺.[美]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小议错文化现象 篇4

语言文字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为高中生,熟练地掌握汉语更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错别字越来越多。在这里姑且称它为错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的出现,让人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不过之后却也引人深思。

信息大暴发时代的降临,预示着网络的风靡,而错文化现象出现的罪魁祸首之一,我想非网络这把双刃剑莫属了。网络在全国全世界的逐渐普及,相应它的附属产品也都一一出生。而其中让人不可忽视也是错文化现象的起源之一的网络文字,更是网络的了不得产品。诸如其中的火星文,就是一种以不罕见的文字、缺偏旁少部首的残字、加入拼音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混合字组合成的文体。那么在这种文化潜移默化下的初中生、高中生在中高考作文中写错别字就不足为奇了。还有那些被人们认为引领一个一个时代的网络最红语言所引起的作用,谁又能够忽略呢?那个凭借着一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和妖媚无比的几句“呵„”而红遍演艺圈红遍网络的小沈阳,一句“我只是打酱油的”风靡一时酱油哥,还有说了一句变调的“为什么呢”而在春晚大放异彩的那个人,等等,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网络红人带来的另类网语。难道不会影响学生在高考写作文吗?我相信大家心里是有数的。

而本人认为错文化现象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与爆炸的广告分不开的。那些诸如“咳不容缓”、“默默无蚊”、“天茶地酒”被篡改的成语广告就是最好的明证。如果人人都记住这些错误的成语,而忘记了原来正确的成语的话,那高考学生还能写正确就奇怪了。不过错文化现象的出现,究其本质是与教育有关的,假如有一套更好的教育体制,一批优秀负责的教师。坚持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牢记每一个每一句正确的文字语言。那么那些所谓的不良影响还会有作用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要你的文化足够强大,它们也定会不攻自破的。

寒山文化回家现象浅析论文 篇5

摘 要:20世纪中叶之前,寒山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它的影响虽然一直存在,但是影响甚微。直至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寒山热”的影响下,寒山文化在海外漂游一千多年之后又重回中国。本文主要是从寒山文化自唐朝产生之后以及其后的一千多年间在中国不受欢迎的原因、寒山文化在其他国家受欢迎的原因以及寒山文化能够回家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浅析寒山文化回家现象。

关键词:寒山文化;熟识;无意识;忽视

近几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掀起了“寒山热”。寒山又称“寒山子”,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诗人。“寒山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神秘、最奇特的人物。他的身份不明,而逻辑汗漫,有如老聃;他高蹈放旷,情感恣肆,有如庄生;他沉厚、友爱、谦恕,有如孔子;他纯一、自然、放任,有如陶潜;他是中国文化透过——孔孟的钢筋,老庄的水泥、沙,释迦的水,结合而成的——坚实的巨型”(罗时进.重读台湾佛教学者陈慧剑《寒山子研究》[J].读书札记,,(1).)。尽管寒山的思想兼容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但自唐朝产生之后至20世纪中叶,寒山及其诗歌却一直被边缘化。“尽管寒山诗的三大板块(主流诗、通俗诗和宗教诗)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丛林内外拥有大量的读者,甚至还得到历代一些知名文人的推崇,但寒山的迷离身世、文言与白话之间的雅俗之隔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文学利益,使得寒山诗长期游离于中国文学正典之外。尽管在大清朝寒山诗被幸运地选入代表中国古典诗文正统的《全唐诗》,寒山在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中还被胡适和郑振铎以诗人的名分‘请’进了中国文学史”。(区鉷、胡安江.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3).)。但总体上而言,寒山文化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文学史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寒山文化在一千多年间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原因和寒山文化自身的原因。就社会原因而言,首先,寒山诗受主流阶级的排斥,于是便无法在社会中被广泛传播。限于传播范围的狭小,关于寒山以及其诗的研究就更少,这直接影响到了寒山文化受重视的程度。其次,寒山诗本身的价值我们无法否认,但是中国文学史中价值等同或远远高于寒山诗的诗歌大量存在。在一种好诗堆积如山的状况下,某些不被主流重视的诗歌很容易被掩埋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而寒山诗就是处在这样的一种状况;就寒山诗自身的原因而言,无论是在语言上或是构思上寒山诗较之之前的诗歌其实并没有太大突破,唯一明显的突破就是寒山诗的语言和选材都比较通俗。然而,这种诗歌风格却恰恰是被当时的主流诗人所鄙夷的,因此寒山诗就不易被接纳,而一直被边缘化。“寒山诗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史上始终只是一个‘陪衬’和‘工具’的角色,对于寒山诗的研究也仅仅限于‘为我所用’的功利主义层面”。(区鉷、胡安江.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07,(3).)。因为在唐朝以及此后一千多年间,存在大量可以与寒山诗相媲美的诗歌,研究者已经很熟识这样风格的诗。因为熟识,所以往往容易视而不见。在面对大量的有着相似风格的诗歌,研究者会有一种审美上的疲劳,在一种无意识中就会忽视了寒山诗歌的价值。因此,在一个存在大量类似文化的语境中,研究者很难发现和感觉到寒山文化所具的魅力。正是由于社会原因和寒山诗歌本身的原因,所以寒山文化就被淹没在一种历史的浪潮之中。

而寒山文化在异国为什么会被广泛传播,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被给予很高的评价呢?自宋朝时期寒山诗被传入日本之后就一直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喜爱和欢迎,研究者将寒山文化发展为体系完整的文化研究并奉为经典。对于日本人而言寒山文化是一种新鲜的异域文化,又因寒山文化兼容儒、释、道思想与日本文化可以引起一定的共鸣,所以寒山文化在日本大受欢迎。“寒山诗因其质朴的语言风格、幽玄的禅宗境界、不入世浊的隐者情怀、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赢得了日本学术界和民间大众的持久喜爱。而20世纪文化研究的发展使得文学的雅俗之隔逐渐消解,文学经典也迎来一个众声鼎沸、雅俗并存的时代。对于通俗文学的重新认识使得寒山诗即使在现当代的日本也获得了巨大的文学名声,并因此成为文学典范。寒山和寒山诗在日本的经典地位于是得以牢固确立”。(区鉷、胡安江.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07,(3).)。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兴起“禅宗热”,寒山文化则恰恰符合了美国的需要,于是寒山文化由日本传播至美国,美国研究者进行了大量有关寒山的研究。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使得寒山在美国尽人皆知。同时,在法国、韩国以及朝鲜等国家也不同程度的受到寒山的影响,在西方乃至全球涌现出一种“寒山热”。受此种状况的影响,港台学者也参与到了寒山热潮之中。继而大陆的很多学者也纷纷响应“寒山热”并主张对寒山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因此寒山经过一番周折后回到了发源地——中国。

要探讨寒山文化能够回家的原因,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一个文学的他国化现象。“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同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据此,寒山文化自宋朝时被日本借鉴之后,其实已经不再等同于从中国传出时的寒山文化,它被日本人融入了日本的文化因素。同样,在寒山文化跨洋过西方之后,寒山文化也被融入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因素。就20世纪70年代又回到中国的寒山文化而言,跟中国本土的.寒山文化已经大相径庭,更准确的说此时的寒山文化应该是寒山文化融合了异域文化后而产生出的一种混合文化。不可否认寒山文化的重新回归与中国学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回家的寒山文化被融入了一些新的异域文化因素。吸引中国研究者重视并对寒山做出新评价的东西并不是寒山文化中原有的中国文化因素,而是寒山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融入的新的异域文化。因为五四时期以前,我国研究者一直潜心研究的都是中国文化。处在这样的中国文化语境中,研究者很熟悉寒山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因素,那么就没有再发现和再评价的价值和必要了。较之中国研究者对中国原有文化的敏感性,他们对新的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则更加强烈。中国研究者提倡的对寒山文化价值的再发现和再评价,更多的是对融入寒山文化中的外国文化因素的发现和评价。正是这样的一种异域文化因素的存在使得寒山文化才能够顺利回家。

寒山文化回家现象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兴起、全球化以及时代和人们观念的改变有关。然而,我认为在这些易变因素之后还有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这就是:对本国文化的熟识而产生无意识的对本国文学价值的一种忽视,以及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和新鲜感。因为太久生活在一种文化语境中,人的思维和感觉在无形中被固定了,对自己司通见惯的文化失去了敏感性,产生了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对特定文化价值的一种无意识的忽视,所以在一千多年间中国的研究者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寒山文化的价值。而由于异国研究者敏感的发现了寒山文化的价值,所以才会有今天寒山文化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这种本国文化的价值被异国发现的情况在很多国家都有可能出现,而与之相应的现象是:一个外国研究者有时可以超越本国研究者对于本国文学或文化的研究。寒山的渊源虽是在中国,可是它的价值却并不能在中国被充分认识。因为在中国的这个文化语境中,与寒山类似的诗人以及与寒山诗风格相似的诗歌数量很多。此外,寒山的成长环境是中国,他的思想也是中国化的,同样他的诗歌也是如此,所以在中国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寒山文化价值很难被研究者发现。而寒山文化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语境而言则是一种异域文化,所以更容易被外国的研究者发现其价值。

综上所述,寒山文化之所以会有一个回家过程,究其原因应该是人们对熟识的本国文化语境中本国文学价值的无意识的忽视。漫长的文学史造就了一个中国文化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大部分研究者每天所面对的都是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因素,所以才会产生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对中国文化价值的无意识的忽视。因为身处此种文化语境的“庐山之中”,所以才不容易真正地发现寒山文化的价值,从而导致寒山文化在本国没有得到重视。而由于偶然的机缘寒山文化被异国接受并广泛传播,最终成为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名的文化现象。寒山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吸纳了很多的异域文化,这些异域文化吸引着中国学术界对于寒山文化进行研究,于是就出现了寒山文化回家现象。可以说寒山文化是一个幸运儿,它走出了中国这个大的文化语境,所以它的价值才会被世界不同的民族感受到并被广泛传播。事实上,不单单是寒山文化本身的价值造就了今天的寒山文化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而是一种世界性影响研究的传播造就了它今天的地位,寒山文化的价值在它本来价值的基础上被无限的扩大化了。

参考文献:

[1]罗时进. 重读台湾佛教学者陈慧剑《寒山子研究》[J].读书札记,2011,(1).

[2]区鉷,胡安江.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07,(3).

姚明现象的跨文化研究 篇6

姚明现象的跨文化研究

随着姚明登陆NBA赛场并取得优异表现,中国球迷报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姚明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姚明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现象.基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理论的五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发现姚明加入NBA不仅提高了我国篮球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而且成功促进了中西体育文化的融合.

作 者:望名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36)分类号:G04关键词:姚明 NBA 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理论

青年亚文化现象 篇7

——策展人语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北京福展洲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海南白马广告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广州国际单位当代艺术中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开幕时间:2012年8月8日

展览时间:2012年8月8日至9月6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结构为以下几个现象单元

现象:蔓生长

特征:无中心、自由呈现、非宏大叙事、独立世界空间

现象:自媒体

特征:超现实、自由感、自我满足、虚拟真实性、心理症候迸发

现象:微抵抗

特征:沉默、不冲突、隐喻、搞笑、反讽

现象:宅空间

特征:个性、自由、幻想、独立世界

现象:浅生活

特征:注重感官性、瞬间、平面、趣味性、戏仿

现象:未知数

特征:不确定、难以言说、混杂、非艺术性

主旨与特点

这一展览活动意在对当今青年艺术生态做田野式考察, 分析、研究当下及下一个阶段华人艺术的趋势, 鼓励青年人的艺术语言探索与新方式的推进。重点考察新生代艺术家在今天的全球语境、文化格局、生产方式之下的, 属于这一代人特有的“艺术方式”。涉及到的问题是:他们是如何与此在的世界发生关系的, 又是如何投射在他们的艺术中的。作为一个由中国最高艺术学府打造的青年艺术项目, “CAFAM未来展”的宗旨是强调“田野性”、“文献性”、“学理性”、“当下性”和“未来感”。其作用与功能将是“温度计”和“催化剂”。

策展委员会将对被提名上来的青年艺术家和作品进行分析、分类和研究, 并结合其现象、状态和问题, 从而形成一种话题研究;同时, 对艺术家艺术思维、行动、材料以及感官形式的差异性和生活状态进行归纳和总结;乃至对其中可能影响未来趋势的现象展开调查和分析;进而将我们对当代中国青年艺术的态度和立场, 围绕着一种带有问题意识和侧重对未来把握的策展方式进行呈现。展览本身已经超越以往的展览模式, 它更像是一个“未来中国艺术趋势报告”。

北方

作者:陈飞

尺寸:200×180cm

材料:亚麻布, 丙烯

艺术陈述:有时候我会觉得我自己的画特别美好, 但我骨子里是有一些反骨的, 不画一些恶趣味的画, 会让我受不了。但我还是喜欢这样的作品, 幽默, 又有冲击力。

时间的胃

作者:吴俊勇

类型:装置

尺寸:直径2.3长4m

艺术陈述:多种媒介和平台的展开, 对我来讲是一种平行互补的工作状态。我喜欢创造携带各种密码的图像谜语, 对各种已有的图像寓意进行解构——重构, 建立新的图像编码, 以获取新的表现能量。图像作为社会运动的工具, 测试图像的社会力量是我最近的关注点之一。

作者:周阳

材料:石膏, 不锈钢

艺术陈述:这件雕塑是用石膏水一滴一滴凝固而成的, 如同自然形成的钟乳石, 仿佛既可以看到人工的极限, 又可以看到自然的造化。

这件作品呈现的是一种不确定的、流变甚至是激荡中的形体, 带有自然物象生成的瞬间形态面貌, 而这些形体的生成方式可谓“能量的有规律的运作”。

如何控制和参与到能量系统的塑造方式中去, 是该创作的意义之一。

没有天空的城堡

作者:徐跋骋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600×400×280cm

艺术陈述:我想构建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城堡, 一座全新的智能城堡, 像人一样拥有“大脑”去协调“神经”、“眼睛”、“肺”、“胃”, 并发挥其各自功能。其中“大脑”是一台中央计算机, 可以控制整个城堡的能源——灯光、音效及各种机械运动。“眼睛”则是在电动小火车上安装无线摄像头, 这样就仿佛使观众缩小100倍去观看城堡的内部景观。城堡的外观是由多个童话风格的微缩楼房构成, 观众在现场观看作品时, 仿佛置身于“巨人症的王国”, 作者把现实的城市微缩化, 产生“物极必反”的视觉心理。城堡象征着人们的梦想, 而城堡下流淌的机油却平静地反射着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望。

拾荒者笔记——一支难以忘怀的歌

作者:陈蔚

类型:装置

艺术陈述:《一支难以忘怀的歌》题目是我母亲年轻时制做的剪贴歌本中一首歌曲的名字。它的产生是源于这个夏天与父母日日相对生出的深切体会。

我将收集到的父母或亲人使用过的老物件重新进行了个人化的创造, 用重置, 搭建或手工等多种方式, 视图重返父辈们青春飘扬的五六十年代。其目的为了寻找他们身上那些偏执ā革命浪漫主义情结、口号式的理想的根源, 更是为了找到这个时代投射到作为后代的我们——七八十年代人生人不可回避的痕迹。

这件作品也是去年开始的集合装置作品《拾荒者笔记》系列延续, 将收集和捡拾各类老物品作为创作素材进行创作, 目的不是对过往时代简单的怀旧和追忆, 用视觉的方式重读中国不同时期历史并从其中日渐明确未来的艺术方向才为我所衷。

麦田——守望/麦田——孩子

作者:迟鹏

材质:相纸

尺寸:120×630cm

艺术陈述:作品的主题是通过探索数码技术去创作像流体的个性一样模糊的摄影作品。

11月7日

类型:布面铅笔

尺寸:120×175cm

竹子

类型:综合材料

尺寸:160×300cm

作者:陈姣

艺术陈述:我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卫星城”, 那里有很多的仓库、田地和空坝子。我喜欢在那里玩耍, 看人晒谷子, 打麻雀, 寻找可以打出火花的白色石头……那里是我的乐园。我希望我能画出那片乐园的容貌, 不加修饰, 不故弄玄虚, 只要真实。我希望这“真实”能打动有同样经历的人们。

停车场

类型:布面油画

尺寸:100×130cm

作者:崔洁

艺术陈述:这两幅画主要表达的是关于建筑的空间关系问题, 这些建筑的空间转换到绘画上, 类似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叠画, 但又有很大不同, 我不是在临摹电影的叠画效果, 而是在电影的叠画中, 感到绘画的一种可能性, 在叠画的一瞬间, 两个不同的空间交织在一起。这也许是一种对建筑空间关系的隐喻, 建筑的内部与外部, 可见的空间与不可见的空间, 是对现实结构的隐喻。同时, 我试图把这种关系转换成绘画中的图与底的关系。

工作室的天窗

类型:布面油画

尺寸:100×150cm

诺曼底

作者:朱玺

类型:纸本水墨

尺寸:220×110cm

艺术陈述:《诺曼底》的画面充斥着二战诺曼底登陆战中一些极具象征意义的元素。对于战争, 我们这辈没有直接的经历, 对于所有的战争认识都来自于别人的转述或者他人的眼睛。这样的“战争”是可以修饰或者篡改的。站在中立的位置, 我没有简单地把战争局限在战场杀戮上, 虽然冲突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发展以来必经的过程, 每一次的动荡都造成文化和人种的重新布局与渗透。在作品中, 通常所有的元素和材料都试图构建成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逻辑情境。这种形成的情境是我个人对诗意叙事的一种理解, 他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 也保留了某种链接现实的距离。

159.688克的浮云

作者:陈明强

材料:土耳其单枚面值一百万里拉硬币100枚

尺寸:150×150cm

艺术陈述:将当今流通使用的世界上面值最大的硬币:土耳其单枚面值100万里拉硬币100枚, 抛光处理成镜子, 让每一位观众从作品中看到自己在作品里那张熟悉、清晰而又变形的脸。159.688克——来自100枚硬币抛光前后所减少的重量。在如此物质化的时代, 将钱币表面的符号象征去除, 取代之的是硬币前面变幻的物象, 用“化物质”的方式对金钱的重新认识, 打磨制作过程更多是对自己个人价值的重新追问。

对号入座

作者:胡筱潇

材料:ABS, 木, 钢, 毛线, 铁丝, 毛皮, 聚氨酯, 耳塞2枚

尺寸:主箱体30×30×30cm

艺术陈述:用各种材料将漫画中常见的图形“对话框”实体化, 并做了一个可将各式“对话框”嵌入其中的匣子, 与之对应的“对话框”放在周围。观者可以把这些各不相同的“对话框”放入适合它们样式的匣子洞里去。在作品的现场展出时, 很多观众与这些“对话框”合影留念, 形成了有意思的互动。

马克的左手食指

作者:马克

材料:钢笔、木材、颜料、石膏

尺寸:220×1200cm

艺术陈述:这件作品是作者对其本人身体局部仔细观察并以超级写实的方法用文字记录的作品。作品中对艺术家左手的描述从大到小到细微, 从手的轮廓到各个部位的形状纹路的细微变化。拍照的表达有其直观性, 摄影的表达有其立体性, 文字也具有其特殊的性质, 每个字、词、语都有其独立的描述对象的功能, 当不同的字、词、语组合起来之后便能把作者的“所见”传达给他人, “观”者再依据文字的描述形成自己的“所见”, 作者把文字当做照相机、摄影机使用, 用文字展示一只精确的食指关节。

心之度

作者:占研

材料:PMMA板材, PVC板材, 不锈钢棒, 模型零件及电机等。

尺寸:约70×70×40cm

艺术陈述:从机械原理上来说, 这是由一个心形的转盘推动另一个心形做机械运动的装置。我希望在这件作品中利机械联动的方式模拟心与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内部心形转盘的不断推动, 外部心的形状不断扩张与收缩地跳动, 并在完整与不完整的过程中不断变化, 同时产生一种机械的紧张感。我的作品一直以冷峻的机械感示人, 我是想用这种方式去营造一种理性的视觉感受。用理性去实现理性并不是我唯一的选择, 我希望尝试在这件作品中利用机械去传达情感的元素。

解·放

作者:毕横

艺术陈述:关羽, 中国忠义之士的领袖人物, 被神化了的赋予了更多层含义的英雄人物, 解放, 中国第一辆汽车, 跨越毛, 邓, 江三个时期, 无任何商业包装的最朴实无华的劳动者代表, 也在某方面代表了中国的近现代工业。

机器人, 影响了全世界几代人的新时代文化产物, 工业革命的现代体现, 也是文化输入的标志。

作品里程碑一样记录了当代中国“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现状。也表达了当代中国对千年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思想可以解, 精神不能放。故名解·放。

大象系列

作者:张一凡

类型:数码版画

艺术陈述:之所以用数码版画和亚克力雕刻, 是一步步实验出来的, 传统版画很难做到艳丽饱和的色彩与锋利精准的边线, 所以才用了数码版画的形式。另外, 为了让画面有趣和不要纯平, 曾试过拱花的效果, 但不太理想, 后来发现雕刻后的亚克力反过来就有凸起拱花的感觉, 这样一来, 亚克力除了保护画面还变成作品的一部分。用什么方法总是会配合着想法来, 想法和做法配合着才使作品越来越贴近理想的效果。

四种灰度

作者:谢墨凛

材料:布面丙烯

尺寸:94×124cm

艺术陈述:《四种灰度》是为在上海参加的题为《白相》群展览而画的, 当时规则用白色做一件尺寸相同的作品。我的想法是要用白色做出多种颜色的感觉, 利用自制绘画机器的精确控制, 在同一平面上划出角度不同的交错肌理, 使光线产生不同的反射, 使纯白画面形成四种灰度。

The Vase Fell To The Floor and Broke Into Fragment

作者:陈维

尺寸:12×12×36cm

艺术陈述:作品最初可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某些事物, 或者一则新闻, 或者某一篇小说, 或者一段电视广告, 或者另外一件作品, 或者是一两句话、一两个台词, 或者, 只是一种状态……

一些事物言语在做的过程中被揣测、被变换、被安置, 然后与流动的生活割裂, 静止在那儿, 成了作品, 像是接触世界留下的一个个佐证。

一个人的剧场

作者:马一

尺寸:120×80cm

作品类别:摄影

艺术陈述:“一个人的剧场”是在一座五十年代废弃剧场内拍摄, 从选景、布置、拍摄、后期、输出, 整个创作过程都是一个人完成。作者在剧场内充当各种较色给自己搭建“一台戏”, 用独立的思维方式创作, 这也是八零后艺术家特征。艺术本来不是歌功颂德的事情。没有了集体主义, 回到了个人化。艺术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事情, 就像在一个人的剧场里。

萌2

作者:袁

类型:油画

尺寸:280×210cm

艺术陈述:创作的出发点和原动力来源于我的女性身份, 来自于我成长过程中的自己所体会的点点滴滴, 这些切身感受促使我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我最关注女性在被社会化之前的原始状态, 以及在男性话语权之下被残害的过程。这种原始状态是自由的, 天性的, 不是男型社会所规定的女性的被动与柔弱。

女性的天性自由, 纯洁, 不受压抑的状态好比无拘无束的鸟儿, 而社会化过程中的女性托为人身。在白天的公众目光中, 女性是人的状态, 在夜晚, 她又恢复了鸟的自然态, 而更多的时候女性是一种半人半鸟的矛盾体, 女性正是在鸟和人的互相变化中痛苦挣扎在未知的世界, 灿烂与辉煌的大鸟腾身而起, 翱翔于天地之间, 带着自由的呼唤展翅而来。望着自己的矛盾之身, 你不想也投入天空的怀抱吗?

穿越空间的装置2

作者:许唐玮

材料:丙烯, 画布

尺寸:112×162×5cm

艺术陈述:他将建筑语汇中对空间的诠释与材质做个人的想象, 进而延伸成为艺术创作。从对空间进行想象的平面绘画一直延伸到雕塑与空间装置, 构筑出一个独特的幻想空间。

擅于创造复杂的图形, 并且他用绘画与建筑特色的复合媒材创作组成。他常用创作暗示并解释想象的宇宙物理特性, 犹如天上的星星和天文学, 无论是距离的远或近。他的幻想世界语实际的建筑想象相结合, 他让我们放下束缚并拥抱幻想地形, 享受它们成为我们的环境与记忆的一部分。

一居室

作者:焦朦

尺寸:600×600×350cm

材料:综合材料

艺术陈述:《一居室》是一件以“艺术现成品”作为现成品的装置, 也是一件可居住的房子。每一个物件都是现当代国际上著名的艺术作品。自1917年杜尚把日常用品小便池命名为《泉》参加“独立艺术家”展览后, 现成品艺术的这种观念已经被命名和确立起来。“一居室”中所有的物品以及门窗灯具, 都是现当代艺术作品的仿制, 大多数是已被博物馆永久收藏的成为文化艺术经典的作品。当我们在这里看到它们时, 也许很快联想到在画册或者博物馆陈列的形貌而肃然起敬, 也许根本就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家居中的摆设, 与“艺术品”毫无关系。我将“现成品艺术”再次当作现成品使用, 将其集中在一起, 制作了一个具备生活基本设施和条件的生活空间。观众在这个空间思忖生活可能性的同时, 也将这些曾经被当作“艺术”的现成品还原回到它们各自作为物质产品的原本的属性。

龙卷风

作者:薛�

类型:布面油画

尺寸:200×87cm

艺术陈述:中国从几千年的农业社会, 通过那么短二三十年时间的发展, 快速跟国际接轨。这二三十年的发展, 就引发了我从侧面表达它日新月异的发展, 以及人们对过去的怀恋的感情。

我从最初的以节奏、黑白等因素来表达, 到更多去提炼画面语言, 表达精神与人文这些背后的东西。

我的“工厂”没有人, 画面上都是直线条的机器与建筑。虽然画的是废弃的工厂, 但很壮美, 是用纪念碑的意义来画工厂的。但是这种怀旧的人文的感觉, 却只是用直线条与阴影的画面语言来表达的。

物质精神粮食

作者:黄燕

材料:纺织品、弹力絮、现成品

尺寸:单体直径76cm

年份:2012年

艺术陈述:生存、繁衍、未来、奢侈、传统等等议题, 每天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成为新闻, 成为话题, 成为我们每天必将面对的消费主题, 我们的物质、精神和粮食。

突然有一天, 我们意识到, 物质、精神、粮食都归于日常消费, 在这个点缀着“甜甜圈”的快餐时代。

不可预测的旅程

作者:张文超

类型:布面油彩

尺寸:150×205cm

年份:2012年

幼儿园青年教师流失现象分析 篇8

关键词: 幼儿园 青年教师 流失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百年大计的大事业。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幼儿教师更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但近年来,幼儿园中的某些青年教师任职不久就离开幼儿园转向其他岗位,造成幼儿园内大量教师的流失,严重影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里所指的青年教师是指完成了所有职前培训课程,获得正式教学资格,担负起一定的教学责任,从事教育教学1~3年的教师群体。青年教师刚入职的3年期间决定一个教师能否在新环境中生存下来,也是其专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关键期。造成青年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很多。青年教师处在职业生涯初期,面临方方面面的不稳定因素。当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缺乏职业期待的时候,开始产生职业倦怠感,就会寻找新的落脚点转入其他行业。这里我将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从教育成本与收益理论、效用最大化理论、公平理论和劳动者的生命周期四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一、教育成本与收益不对称

成本一词原为经济学概念,是指从事一项投资计划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总和。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它包含了教育直接成本和教育间接成本。这里提到的成本是教育直接成本,即受教育者投入于教育的经济价值,包括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教师职前在接受教育上的支出。我们用教师教育者的个人回报率衡量教师教育者投资收益的高低,即接受教师教育的个人回报率=(接受教师教育后的收益-为接受教师教育的收益)/教育成本。当两种职业的预期收益一定时,教师所付出的教育成本越低,那么受教育的个人回报率越高。回报率的高低反过来影响人们是否从事教师职业,从而也决定教师劳动力的流动。在此,幼儿教师的收入分配制度未能很好地体现能力与收入、投资与回报的关系。幼儿教师职位高昂的投资成本与教师低工资收入两者之间极不协调,很多幼儿教师在先期如艺术技能钢琴、舞蹈、绘画的巨大投入在从教过程中靠正常的工资收入是无法回收的。教师“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待遇越差,职业倦怠越严重。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工资水平仍然偏低,而幼儿教师的工资相比较而言就更低了。从较低社会地位向较高社会地位的流动,几乎是人的本能追求。用做老师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利益远远要高得多。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位教师就直言不讳:“幼儿教师待遇低,工作辛苦。付出和回报不相符。”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幼儿教师用自身智慧争取更好生活条件的追求,也不能要求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能甘守清贫,但如果这种追求成为幼儿教师的普遍追求,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正是这种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让幼儿园青年教师感到自己从事的职业和自身的价值难以得到社会认同,而当自己的追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她们自然会选择“走人”。

二、追求公平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理紧张。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一个人的公平感取决于他自己的贡献与报酬之比是否相等。这涉及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即教师的薪酬水平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相比较时的竞争力。尽管近年来教师的待遇在不断提高,但与其他职业相比仍然偏低。而教师们也普遍认为自己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家长和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不相称,这就使教师感到非常不平衡,从而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我们从政府的投入和改革这两点来看教师队伍的流失问题。首先从政府投入看,国拨幼教经费仅占教育经费的1.3%。虽然据教育部“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显示,国家拨款的幼儿教育经费在逐年增加,但长期以来,政府投入依然严重不足。国拨经费仅占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数的1.3%左右,幼儿教育经费长期短缺,使许多没有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投入的幼儿园困难重重,难以发展。再看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政府对幼儿园改制的操作程序简单化而缺少规范性,使幼儿教师对改制缺乏心理准备,对自身的去留十分担忧,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因而很多青年教师在政府推行改制之前,就未雨绸缪转岗从事其他行业了。

亚当斯认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经常在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人的能定性决定了在进行比较后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影响人的工作动机。任何不公平的待遇和制度都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在我国现有的115.8万名幼儿教职工中,90%以上是长期聘用的非公办教师。青年教师多是无编制的教师,即使工作性质和内容相同,但因聘任形式不同,待遇也会有很大差异。据调查,聘用制的幼儿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只有1200元左右,还不及新近的在编幼儿教师试用期的月工资水平,而且在寒暑假期间工资会更少甚至没有,还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除此之外,所享受的待遇也不稳定。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导致青年教师心生怨言,不能安心工作,在不公平感与比较利益的驱使下,青年教师会选择转岗,争取自己更大的幸福和满足。

三、追求效用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理论阐述的是消费者如何把他所支配的一定量物品用到最有效的满足需要的地方,或者说是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高度的满足,达到最大的舒适和快乐。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学校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教育劳动创造经济价值,教育成果产生经济效益。由于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相对物质生产效益来说具有较长的周期,因此教育的经济性不容易被人们认识和理解。处于早期教育阶段的幼教工作更得不到人们正确的认识和肯定,教师待遇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不能反映教师工作的价值。在对我国某些地区幼儿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表明,92%的幼儿教师反映工作繁重、责任大,特别是幼儿园多发的小事故常常让老师担心。学前教育的体制改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行、幼儿园内部的调整、不同课程模式的引进、家长对教师职责和能力期待的提高等多方面带来的压力教师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高压力和低收入造成许多青年的幼儿教师改行或流失。

四、劳动者的生命周期

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周期更为有限。因此,劳动者希望在有限的工作生涯中,获得丰厚的劳动报酬,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而年青的幼儿教师一般都是大专和本科毕业,有较长的人力资本投入过程。接受教育时间的增多反而会减少工作年限,因此她们会考虑其劳动报酬是否能收回因形成人力资本而接受教育所花费的成本,以及在未来进行个人教育投资的支出。如果预期在工作生涯内无法收回其投资,青年教师必然会想方设法流向高收入行业。

教育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世界是动态的,又是非平衡的,管理就是要在动态的环境中寻找一种新的平衡。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青年幼儿教师流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一定范围内的流失也是正常的。青年幼儿教师的流失,单纯用行政手段采取“卡”、“堵”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堵住“门口”不让幼儿教师走,结果要走的人不辞而别,想走的人留人留不住心。古代鲧采取堵的办法治理洪水,结果导致洪水更加泛滥。后来禹接受了教训,采取疏河导水的办法,结果治水获得了胜利,解救了黎民百姓的苦难。在青年幼儿教师流失的问题上,道理是相同的,堵截不如疏导。我们应该分清青年教师的合理流失和不合理流失。针对现有青年幼儿教师流失状况,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策略,以主动有序代替被动无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以促进教师的正向流动——优秀者流入,不合格者流出。合理流失掉一部分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自我期望值过高的幼儿教师。从整体上看,这有利于整个社会更加合理地使用人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于单位人才的优胜劣汰。而不合理的人才流失只会导致无效率,严重影响幼儿教育质量和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厚粲.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虞永平.学前教育学.苏州大学出版社.

[3]蔡笑岳.试析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中国教育学刊.

[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叶立群.幼儿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6]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青岛糖球会的文化产业现象 篇9

青岛四方海云庵糖球会是青岛土生土长的民俗节日,是山东省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每年的正月十六开幕,为期七天,糖球会期间自然是以糖球为主,其中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和名家手工艺者的工艺表演等等,可以说聚集了最传统民俗文化。

一、青岛海云庵糖球会的历史渊源

海云庵又名大士庵,位于四方区海云街1号,建于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崂山神清宫的下院,属道教郝祖华山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民间化缘集资整修,1982年被青岛市列入市级文物单位,1990年经青岛市批准对其进行了修葺。

从前住在海云庵附近的居民,过了正月十五,在下地劳动和出海打鱼之前,都会到海云庵烧香、祷告,祈求丰年,保佑平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海云庵庙会。赶庙会时,各地民间艺人纷纷赶来登台献艺,人们喜闻乐见的旱船、高跷、柳腔、茂腔等应有尽有,声势浩大,成为青岛最大的传统庙会之一。庙会上卖糖球、吃糖球的人特别多,一年胜似一年,糖球逐渐成为庙会上最受人欢迎、最畅销的食品,人们逐渐将海云庵庙会称之为海云庵糖球会。

为了保护和弘扬民间优秀文化传统,1990年,四方区政府正式命名并主办“青岛海云庵糖球会”,以海云广场、嘉禾路街心花园为中心辐射周边街道及广场等,当时的会期为正月十五至正月十八,只有三天。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创新,青岛海云庵糖球会规模不断扩大,已从最初的糖球制销发展成为集糖球制销、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演出、特色小吃、商品交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商贸活动,档次不断提升,知名度日益提高,近几年来,糖球会摊位每年达2000多家,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20多项,参会群众超过100多万人次,并且引来了台胞、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国人气最旺的民俗节会之一,在弘扬民俗文化、繁荣区域经济、提升城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1年,海云庵糖球会被评为“国家百项旅游项目”之一,2005年11月荣获“中国十大民俗节会”称号,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岛海云庵糖球会自1990年开始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戏曲表演,有吕剧、茂腔剧、柳腔剧、黄梅剧、杂技和京剧等。在展览交流方面着重民间工艺美术方面的宣传和展示活动,曾先后邀请了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的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以及陕西宝鸡民间美术品来青展出。分别组织了“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展”、“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展”、“湖南民间美术品展”、“龙的图腾”、“世纪中国结”、“民间彩塑”以及“民间工艺大师作品展暨民间工艺作品比赛”等主题民间艺术展览活动。近几年来,糖球会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进一步创新,开幕式主题演出、狮王争霸赛、相声专场、糖球皇后评选展示、民俗表演等活动为大家奉上了一道道高品位的“民俗文化大餐”。糖球会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激活了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崇尚,同时,也使各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了交流和共享.二、青岛海云庵糖球会的基本特征

1、历经500年岁月的青岛海云庵以及传承下来的糖球会,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也记录了青岛市四方区的民俗文化活动悠久历史的特征。

2、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十八在四方区海云庵及周边街道、广场、花园等场地举行的糖球会,使民俗文化活动具有了时间性和区域性的特征。

3、糖球会期间,周边地区的民间艺人、文艺团体就自动的将本地区具有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带到糖球会上进行表演和展示,形成了自我参与、自娱自乐的特征。

4、由于青岛的地理位置和海陆交通发达,使糖球会海纳百川,南北多种民间表演艺术和民间工艺竞相亮相庙会,形成了兼容性和多样化特征。

5、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糖球会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和经贸活动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及商家,每年三天时间与会群众均达一百万人次,人民群众自发的、自我参与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各种表演和展示活动层出不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之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融为一体,形成相当密切的关系。通过主办方以弘扬民族文化、宣传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方式,充实了民间庙会的文化内涵,激活了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崇尚,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三、青岛海云庵糖球会的主要价值

1、历史价值

海云庵糖球会有着500年历史,是由青岛市海云庵民间庙会演变而来的,起源于民间,是群众自发参与、逐渐发展而成的。根据特征和资料来看,是与青岛市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分不开的,对研究青岛市这一时期的人类发展过程、特别是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情感以及民俗活动等都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

2、现实价值

糖球会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进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进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通过社会和群众的广泛参与,为活跃城市节日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欢乐、文明、祥和的氛围,促进地方经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学术价值

海云庵有500多年历史,是青岛历史的见证,他又与中国传统道教源远流长,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除了一些不太确定的传说,人们对海云庵的历史价值了解甚少。组织专家深入整理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广泛宣传,深入挖掘海云庵历史文化传统,进行道教、祭海等传统仪式文化的培育。通过举行、传播道教、祭海等仪式使其文化功能得以充分恢复和发挥。

4、研究价值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大多都是民俗活动派延出来的,而民俗活动的载体大多是庙会、祭祀等活动内容,因而,现代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在渗入其他节庆、经济活动中,不容忽视庙会所给予的空间。象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等文化一条街,是展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场所,使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赖以生存和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青岛海云庵糖球会未来发展趋势

青岛海云庵糖球会从1989年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每一年的糖球会除了以各式各样的糖球为主线进行各类销售之外,糖球会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民俗节日也衍生出了其它的文化项目,比如糖球会之前会在全国征集糖球皇后,征集糖球会吉祥物,以及举办盛大的开幕仪式,这给青岛人民也增添了一道娱乐大餐,促进了青岛市的文化表演的发展。此外,糖球会期间还会举办各类各色的文化项目比赛,例如,摄影比赛,书法比赛等,这些文化项目的比赛,也为市民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回首往届糖球会,展望未来,糖球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1、更加国际化

历届糖球会吸引了全国各地民俗艺人来糖球会上表演最传统的民间手艺,糖画、捏面人、藤编等等。当然不乏最传统的吕剧、茂腔等各类剧种的表演,糖球会是青岛最土生土长的节日,汇集了这么多民俗传统的节日,当然应该好好的“走出去”,这样一个民俗节日应该做一个文化窗口,邀请海外的朋友,邀请想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同时文化的包容性也应该邀请外国传统的文化“引进来”,作为一次传统文化的相互交流,为糖球会赋予一项新的意义。

2、更加规范化

糖球会一开始就汇集了各处商家和来逛糖球会的市民,虽然糖球会的内容多项目丰富,但是辐射范围一广,人一多,可能市民也就看不出什么文化分区了,所以糖球会在文化分区上还是略显不足,加强规范化和文化项目的分区会让糖球会办的更有声有色。

上一篇: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倡议书下一篇: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