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亚文化现象

2024-05-18

校园亚文化现象(精选12篇)

校园亚文化现象 篇1

摘要:高校学生旷课现象时有发生, 情况复杂, 原因众多。校园制度文化视域中, 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 实现“管理育人”, 加强校园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道德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学生旷课。

关键词:高校学生,旷课,校园制度文化

以下, 我们就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现象和一般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在校园制度文化视域中, 对这一问题进行制度文化层面的探究, 提出杜绝学生旷课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旷课现象时有发生, 无论是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还是公共选修课, 也无论是中文类、外语类、艺术类还是理工类, 几乎每种课程每个门类都有旷课现象的发生, 种类纷繁复杂, 究其原因, 则五花八门, 多种多样。

从方式方法上来说, 高校学生旷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无理由旷课。二是有由旷课或者说是找理由旷课。三是点卯式旷课, 美其名曰来报。四是选择性旷课。” (1) 这种说法已经基本上说清楚了学生旷课的方式。

那么, 其原因究竟是如何呢?针对频繁发生的学生旷课现象, 我们组织了专门的学生工作老师和负责纪律检查的学生干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之久的调查和研究, 就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原因, 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有些旷课学生思想不够成熟, 态度不够认真, 纪律观念淡薄, 我行我素, 随心所欲, 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 也不把校规校纪放在眼里。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 有些学生认为如果没有旷过课, 大学生活就是不完整的;还有的学生认为, 旷课是大学里的家常便饭, 高等学校是讲究独立和自由的, 不应该管的太严太死, 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自由成长的空间, 而不是把学生绑在课堂上, 要求学生一定要去听讲。

就这一点, 我们认为, 1990年代出生的的大学生张扬个性, 崇尚自由, 寻求刺激, 心态太过于浮躁、懒散, 渴望追求潇洒的生活。因而, 有些同学就会间断性地旷课, 还暗暗庆幸自己的幸运, 未被任课老师发现从而逃脱了“旷课”之名, 逃脱了该得的纪律处罚。这是由90后大学生的自由散漫观念导致的。可是, 大学生来学校是来干什么的呢?“你是谁?你来大学干什么?你以后想干什么?”“你自己有没有培养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由的精神向度?你的专业技能和学识修养是不是已经达到了学校专业设置尤其是社会单位用人的要求呢?当你在大学里的日子渐次减少的时候, 你是否意识到了自己人生中最光辉灿烂的青春年华有可能就此终结了?”在这一系列的提问面前, “自由”和“独立”是没有根基的。逃离了课堂的约束, 在课外你自学到了些什么?这也是我们教育管理者必须教会学生思考和面对的。

第二, 有些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不甚认同, 对一些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能力感到怀疑。面对个别老师几年来重复使用的讲义, 面对个别教师照本宣科的方式, 喜好新鲜、新奇、冒险和刺激的大学生们感到课堂学习枯燥无味,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师只顾自己讲, 学生被动做笔记的不良课堂习性, 进而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和热情, 让广大学生产生了疲倦感、轻蔑感、厌恶感。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老师所传授的课本知识根本与社会现实无关紧要, 或是自己不感兴趣, 即使不逃课, 也实在是听不进去。与其上课打瞌睡、说小话、看闲书或玩手机, 还不如逃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部分学生在面对选修课和必修课时也抱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有些课程, 除非是到了学期末, 到了要讲考试重点的时候, 学生才能勉强打起精神, 而平时就缺少兴趣、难以听进了。况且, 在管理较为宽松的高校, 对于惯于旷课的学生, 有些老师也没有完全按照校规校纪来做事, 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饶人处且饶人, 有时看到缺席学生太多就干脆不点名, 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客观上助长了个别学生的嚣张气焰, 造成了旷课现象的大量发生。

第三, 有些学生比较盲目, 旷课的动机不明确, 旷课的目的不清晰,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 而是跟风上, 看到别人旷课自己也跟着旷课。这些学生是比较可悲的, 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目标不清晰, 学习动机不纯粹, 学习动力不强劲, 学习方法不科学, 他们自以为进入大学之后就可以摆脱了中小学阶段老师高压政策和各种考试压力的约束, 可以自我放纵, 为所欲为了;于是, 他们就像松散的弹簧或断了线的风筝, 自以为自由自在、天马行空, 完全无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漠视校园管理制度, 把大学当做了享受生活的地方, 更有甚者抱着“及时行乐, 此时不玩, 更待何时”的极端消极态度, 以学校为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这是很危险的, 长此以往, 这些同学不但要犯规受罚, 更有可能荒废学业, 蹉跎岁月, 老大无成。

以上几点是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除此以外, 学生团体学习氛围不浓厚, 班风不正、学风不畅, 学生寝室内部有矛盾、舍友之间关系不协调等也是造成学生旷课的原因。

二、高校学生旷课的一般对策研究

造成高校学生旷课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 也有客观方面的, 因此, 我们在探究对策之时, 也应该从主观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客观的学生旷课心理等两个方面入手。

在学校管理制度方面, 我们以为, 学校有关方面应加强校园管理制度建设, 切实完善课堂点名制度, 把课堂检查点名出勤的情况落到实处, 把好课堂关口, 从而切实统计好缺席人数和请假人数, 不留缺口, 不让学生有侥幸心理。任课老师课堂点名和学生干部课堂点名相结合、相对证是很好的方式。学校的教学教学管理制度也有必要进行改革, 个别授课教师能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所讲内容能给学生带来新鲜、奇特的感觉,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能做到了这一点, 那无疑会很大地消除部分学生因厌学厌课而造成旷课的事件的发生。“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 随着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不合理的课程模式已经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 (2) 高等学校推进课程体制改革, 授课教师实施个性化教育, 充分显示大学教师的风范、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 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为人准则也是大学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 更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在学生旷课心理方面, 我们以为, 某些学生虽然以各种理由为旷课寻找借口, 但是, 学生毕竟是学生, 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 改变“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的消极懒惰心态。作为一名青年学生, 大学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最肯綮的黄金时段, 充分利用这几年的时间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对拓展自己的学识修养,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技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专业课学习而言, 授课老师们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般来说都有着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除了传授课本上的内容之外, 他们往往也会讲述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看法, 他们在不经意中的所作所为很有可能成为使学生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因此, 加强对关于旷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杜绝学生旷课现象

在分析和研究了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现象和一般对策之后, 我们有必要更新思路, 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入手, 在制度文化的层面上探究如何杜绝学生旷课现象。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受社会、国家政府的支配和学校内部运转的需要而在长期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园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生活习惯等。” (3) 校园制度文化反映的是学校的监督的原则、控制的程度以及管理的张力, 主要有组织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人事行政管理制度、生活行为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对学生旷课的检查和处罚属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范围,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对杜绝学生旷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改革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甚至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的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社会实际和学校需要, 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还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实现依法治校是杜绝旷课的第一步。与此同时, 也要考虑到广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 在实施“法治”的同时, 注重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建设中的的道德因素, 加强道德建设, 建立有道德的管理制度体系, 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 做到“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 将校园道德融入校园制度之中以增强校园制度的道德性, 从而切实加强校园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道德性, 实现“管理育人”, 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学生旷课。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发展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也是解决校园问题的重要方式。杜绝学生旷课现象的发生, 有赖于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松林.高校学子旷课现象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1) :11

[2]于险波.关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5, (4) .46

[3]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197

校园亚文化现象 篇2

文明现象:

经过班内讨论大家对于文明现象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总结

1、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保证课堂纪律。

2、在教室应专心学习

3、注意公共卫生,切勿随地吐痰、乱丢垃圾、随意践踏草坪,在公共场合做到不吸烟,不酗酒。

4、讲究诚信,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考试,将考试舞弊行为驱逐出校园。

5、尊敬师长,主动问候。团结同学,互帮互助。

6、不随意张贴广告,乱拉横幅。

7、规范自身行为,注重公众场合的形象。

不文明现象:

当谈论到不文明现象时,大家明显有了更大的积极性。首先我们便发现了教室不文明现象:由于教室或自习室内人往往很多,经常能有手机铃声此起彼伏,而且铃声还都很有个性,手机铃声虽小,但足以打破课堂或自习室里原本的安静,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或学习环境。在上课时上课:常有同学迟到、早退、上课中间拎着书包大摇大摆走出教室,也有同学在课堂上大肆睡觉,大声地聊天,收发短信,接打电话,玩游戏,听MP3,吃东西,翻阅与课本无关的读物,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地睡大觉。这样很不雅观与有礼的行为对老师和同学都是伤害和不尊重。

其次在图书馆里我们也观察到了少数同学的不文明行为:特别在考试周期间,很多学生都争着待在图书馆,为了占座,人没到,有纸条、书本“占”着座位,后来的同学只能“望座兴叹”。有时候晚自习都快结束了,不少被“占”的座位却还一直空着。“占座”事情虽小,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很多同学对此感到既窝火却又无可奈何。

然后在食堂里,插队,浪费食物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最讨厌的还是吃完饭不把餐盘放到指定位置,有时即使是把盘子拿掉了,餐桌上可是一片狼藉,这不仅让清洁的阿姨格外辛苦,还让堂吃的同学没有胃口。

接着有一些宿舍的卫生状况实在不敢恭维,如果你可以做好准备大胆地走进去体验一下,看看那脏乱差的样子,闻闻那莫名其妙的气味,没准你还能在里面发现一两个很坦然地蒙头大睡的人呢。宿舍“小地方”的卫生虽小,但反映出来的个人素质尚待完善。

中国校园欺凌现象调查 篇3

“校园欺凌,不是指你和我因为什么矛盾打了一架,而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他人实施的肢体、言语或精神上的伤害和攻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解释,“所以校园欺凌不只是肢体上的暴力行为,有些非肢体的欺凌对孩子的伤害也很大。”

隐秘的、帮派化的成人社会的映射 多位专家表示,媒体所曝光的欺凌事件,通常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隐秘进行的,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进入公众视野。

“隐秘性是校园欺凌的一个突出特点。”童小军分析说,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控制,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

校园欺凌还呈现出校园帮派现象。一些帮派仅由在校学生构成,他们出于对社会帮派的好奇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帮派则极为复杂,不仅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有成人势力等。广州海珠区“青年地带”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初一新生中,有4.9%的同学表示,在过去的一个月内,有同学仗着黑社会的势力欺压自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针对西部某地级市进行的全市抽样调查发现,学校里“大同学欺负小同学”现象的占51.3%,“有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现象的”占36.3%,有“勒索钱财现象”的占22.5%。

“青年地带”助理社工主任郭欣欣分析说,帮派的存在,为青少年欺凌行为提供了客观条件:帮派成员被欺负,帮派会团结一致,为其“报仇”;帮派成员欺负别人时,其他成员也会尾随。

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多位专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校园状况是外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的映射,更是教育環境的直接反映。

“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童小军说。

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看来,无论是校园欺凌者,还是受欺凌者,多少都有些显性特征。欺负者通常在同龄人中身材较强壮,也更成熟,而受欺凌者则相对弱小,比同龄人略显幼稚。最容易成为受欺凌者的,是班级里“被拒绝的学生”,他们通常课间时也一个人待着,明显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或内心有些自卑。

毕业于四川省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化名)说,他曾长期欺凌一个男生,就是因为其身材矮胖,同学们都叫他“小胖墩”。刘博常在午休时把“小胖墩”拉到楼梯拐角,先是骂,接着打,一般持续5至10分钟。此外,他们也会故意扔他的书包,往他课桌上洒水。最终,“小胖墩”转学离开了这所学校。

不过刘博告诉说,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 假 的人。”但他对“假”并没有明确定义,仅仅是“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

另一个曾参与过口头欺凌行为的女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上小学时,班里一位女生学习成绩很好,很受老师喜欢,但在同学间人缘很差,大家认为她很“假”。于是班里多数女生结成一派,对其孤立。“我们故意不带她玩,比如大家一起聊天时,她一过来我们就不说了,或者她经过的时候故意说些不好听的嘲讽的话。”

但也有专家认为,欺凌者虽然多有攻击和伤害的习惯,但不是一无是处,往往具有一定社会技能,在同学中更有号召力和组织力。他们缺少的是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有的还缺少同理心。

在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之间,是旁观者。这个群体庞大而不受注意,却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郭欣欣在广州海珠区的校园工作中发现,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旁观者本身也可能转变成受欺凌者。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中国欠缺一整套儿童保护系统 “所有事件显示,我们对家庭和校园里一些常见问题太缺乏意识了。”童小军说,“曝出来一件事,大家便只关心这一个问题,所有的看法都是支离破碎的。事实上,校园欺凌、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问题,都是整个儿童保护系统的一部分,中国目前还没有从制度层面形成一个儿童保护体系。”

校园亚文化现象 篇4

1. 政治意识弱化,理想信仰的迷茫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下,外来的价值理念以空前的规模涌入,多种文化之间彼此相互冲突、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格局,身处中西强烈的文化碰撞中的大学生接触到多样的甚至矛盾的价值观,必然给他们带来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思想解放理解的相对肤浅,加之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一度出现了一种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全盘否定传统价值观和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另外,由于大学生所处年龄、心理等方面因素具有反传统的叛逆性格,因而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其潜意识往往会背离传统的价值理念。

2. 社会公德与校纪校规意识淡漠化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感有所降低,知行背离。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认同分离,大学生对“诚实、守信、助人”等基本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很淡,有些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却缺乏从自己做起的责任意识;认同诚信价值理念,却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认知与行为反差强烈、知行不一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缺乏责任感,甚至行为失范。

3. 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情感

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存在不和谐的现象。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被忽视,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分强调竞争、排斥,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助学金、入党、学生干部的选拔而相互间展开不正当的竞争。

4. 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多数大学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变时期,而这一时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应激问题以及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等。主要集中在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对专业不满意、对教师授课有意见等方面;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怖、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单无助、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等;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异性交往困难、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单相思而苦恼、失恋的痛苦、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性自慰行为产生的焦虑自责等。除了恋爱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惑,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与求职就业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还有家庭关系、经济问题、个性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或苦恼。

5. 对自己所学习内容产生迷茫感

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不明白做事的目的,面对浩如烟海的学习内容,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学习动力,定位不准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缺乏计划性。有些大学对自已的学习毫无计划,被动地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陈旧,结构明显不合理,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分化,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实践,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二、克服大学生校园迷茫现象的途径和方法

1. 积极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发挥社会教育作用,也就是社会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念产生的作用。(1)必须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2)必须坚持党的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舆论阵地,牢牢把握舆论工作的主导权,切实提高舆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重要舆论阵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3)必须把净化社会环境和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文化、娱乐活动的管理,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2.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鼓励大学生注重社会公德修养,在学校里做好学生,到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树立文明礼貌光荣的理念,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尊重他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他人的正常活动等。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与此同时,还应培养大学生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多为他人着想,这不仅是个人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内在需要,也是一个社会形成美好人际关系的根本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助人为乐的教育,让大学生做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应该倍加关心。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是为了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因此,培养青年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必须立足实践,在广泛的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遵循行为准则,强化社会公德意识,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成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

3. 积极有效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

集体主义观念是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意识,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大学生应该培养集体归属意识。归属意识是指大学生把集体作为自我成长学习发展并不断获取上进动力和力量的一种认同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大学校内外实践活动,学校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给学生提供集体主义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性、自我意识较强,为集体及他人服务的意识相对较弱。因此,需要有目的地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服务意识,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应该通过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掌握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方法、恰当表达自我情绪的方法、有效影响他人情绪的方法等,并理解人际沟通应遵循平等、尊重、关心、信任、真诚、共识等原则。

4. 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的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潜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自主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大学生都要养成自学的习惯。自主学习是大学课程学习的特点,也是大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等,以实现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它具有主体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当努力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除了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努力达到“博学”与“专学”的统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前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学习,解决“不会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30.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6-70.

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 篇5

1.在校园走廊、楼道内高声喧哗,追逐打闹; 2.未经允许,乱动他人物品,窃取他人财物,给同学起不雅绰号;

3.穿奇装异服,留怪发型,染发、烫发,佩戴首饰; 4.食堂插队,在教室内吃零食,浪费水电和粮食; 5.不讲卫生,不洗脚,不洗袜,臭气熏人,在厕所内随意大小便;乱扔乱弃,随地吐痰,缺乏环保意识; 6.不遵守课堂纪律,乱说一气,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7.践踏草坪,损坏公物,在课桌、墙壁、厕所内胡写乱画;

8.欺负弱小,出口成脏,搬弄是非,聚众斗殴; 9.随意迟到、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 10.不按时就寝,乱说乱动,影响他人休息。

赵固乡中心学校

“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策略 篇6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76-02

校园欺凌属于教育者很难预见的突发事件,尽管它不属于教育的范畴,但因为它属于教育的伴生物,事件发生后人们往往迁怒于学校或教育者。在网络社会和自媒体泛滥的时代,校园欺凌现象给人们造成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和较大的想象空间,校园欺凌问题也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拟运用现象学大师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分析“道德建构中的怨恨”的思想和方法,就校园欺凌问题进行教育哲学层面的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严格来说,校园欺凌伤害事件和任何人身伤害案件一样,是一个法律问题,必须要进入司法层面进行解决。但是,因为涉案双方都是未成年人(学生),这一问题似乎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把校园欺凌伤害事件判定为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又是一个教育问题,除了因为涉案双方都是学生之外,还因为:第一,制度防范和法律裁决无法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教育则能够防患于未然。第二,校园欺凌的发生,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校园教育环境的缺陷。第三,把校园欺凌作为一个教育问题有助于理清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正因为校园欺凌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又是一个教育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探究其根源的基础上来探讨教育对策。

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间的价值冲突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那么,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就应该通过价值教育来化解价值冲突,从根本上消除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第一,要解决价值冲突问题,必须要进行价值理解教育。

校园欺凌事件是“欺凌者”在自我价值或自己认同的价值遭受否定之后选择的一种释放恨意的行为。“欺凌者”在自我价值或自己认同的价值遭受否定之后之所以会产生“仇恨”,是因为“怀恨者”不理解价值的多样性,难以在自我价值遭受否定之后重建自我的价值体系,也难以理解“被恨者”的价值合理性,也不会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因此,在学校价值教育中,首要的任务是要向每一个学生阐述价值的多样性,尽可能地通过价值列举的方式让学生清楚每一种价值的合理性,同时,还要通过故事或情境教育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

第二,进行价值理解教育,首先要进行平等意识教育。

平等意识是价值理解的基础,没有平等的意识,就难以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立场,也就难以理解并自觉地尊重别人的价值选择。

对他人的有意或无意否定来自于优越的自我意识或高人一等的价值优越感;对他人的“恨意”来自于与被恨者的价值攀比,“怨恨的根源都与一种特殊的、把自身与别人进行价值攀比的方式有关”,总之,价值冲突是不平等的价值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进行价值理解教育,必须首先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平等的价值意识,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优秀而歧视其他同学;也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嫉妒、仇恨其他同学。

第三,进行价值理解教育,还需要进行沟通教育。

沟通是理解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沟通是了解价值多样性及各种价值合理性的途径之一,也是达成价值谅解或价值共识的必要前提。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恨意”发生;在伤害事件发生时,往往呈现出“欺凌者”肆意地殴打和辱骂,而受害者沉默以对或逆来顺受的情景,难以见到双方言语清晰的沟通。进行沟通教育,有助于在校园环境下减少“仇恨”发生的几率,从而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在伤害事件发生时,也有可能终止伤害的继续进行。

第四,要化解学生间的价值冲突,还需要进行友爱教育。

在无法达成价值谅解或价值共识的情况下,友爱是解决价值冲突的唯一途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是“敬而遠之”,但是,因为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同学或校友之间总会“抬头不见低头见”,“敬而远之”有可能会被理解为“歧视(看不起)”,从而招致仇恨和无妄之灾,只有友爱才能够避免一切仇恨的发生。

浅析大学校园“占座”现象 篇7

一、“占座”现象产生的原因

1.扩招引起的生源增加。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招生制度的改革, 近些年来高校连续扩招, 在校大学生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学校的设计规模, 而高校的自习室数目在短期内是固定的, 导致自习室座位供需矛盾凸显, 不可避免地产生“占座”现象, 而且从最初的“偶然”演变为今天的“普遍”,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高校自习室中普遍存在。

2.专供上自习所用的空间有限。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情况是, 图书馆阅览室安排为自习专用, 没安排课程的教室也可以为学生上自习所用。而现状是每学期的课程安排不同, 即使在同一学期, 也可能因为临时停课、调课、公共讲座、学生活动或其他原因引起上课时间的调整, 所以学生如果没在图书馆这类“专用自习室”占座, 那么在自习时段要面临到处找教室的情况, 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时间成本, 由此“占座”现象便随之产生。

3.基于就业、考研等原因导致学习上的压力。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通常学生在面临就业时, 用人单位会把学生在校成绩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另外,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 一部分学生想通过继续读研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些从客观上推动了学生去努力学习, 需要学习的学生多了, 占座也就不可避免了。

4.“有效座位”相对更少。这里的“有效座位”是指在固定数目的座位中, 实际上自习可用的座位。以辽宁大学蒲河校区为例, 该校区本科学生总数为10113人 (此数据除去拥有专用教室的亚澳商学院和新华国际商学院两个学院的学生) , 所有教室总座位数为16962座;而实际情况是, 除图书馆的832座外, 其他教室在座位安排都比较密集, 上自习时如果紧挨着坐则会十分不方便, 因此通常一个学生会占用2~3个座位, 这样, 蒲河校区有效座位数为 (16962-832) ÷2=8065, 显然, 如果该校区同学在同一时段来上自习, 有效座位数不能满足学生所需。

5.教室资源不能完全为自习所用。除正常授课占用教室之外, 根据辽宁大学的情况, 计划外使用教室主要涉及学生社团及班会、党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学生社团活动举行经验交流、开年级会、班会、党校定期培养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讲座、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联络用人单位来校对学生进行招聘考核面试等等, 这些都是一所综合性高校不可缺少的内容, 都需要场所来进行上述事宜。根据实际情况统计, 学校目前有学生社团近百个, 每个社团一个月要进行2~3次活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每学期安排用人单位来校招聘、考核、面试有数百次, 这些活动一直没有专用的场所, 只能向教务处申请教室来进行, 尽管教务处与相关部门多次沟通, 尽量灵活安排活动地点, 减少对自习室的占用, 但僧多粥少的现象仍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而据笔者调查, 学生社团的同学们表示, 申请教室需经过校团委和教务处审批, 而社团数量太多, 有时申请教室并不一定能得到及时批复, 即使批准使用了, 有的教室也不总能够满足活动的要求, 可见自习室的供需缺口还是相当大的。

6.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教室目前只为课堂教学专用。出于对多媒体等设备安全因素的考虑, 学校规定此类教室在非上课时段不向学生开放, 这样也进一步减少了自习室的数量。

二、“占座”现象的影响

1.自习室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在大学校园里, 占座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行为, 学生们最普遍的占座方式是将一本书、一个本子或者桌布、坐垫等放在自习室的座位上, 表示此座位为自己所有, 这样势必造成原本应该利用的自习室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想找位置上自习的同学不得不到处寻找没被占座的座位, 造成自习室资源的浪费。

2.破坏正常的学习秩序。占座现象势必导致没占座的同学到处找教室, 而放书本在座位上占座的位置又大量空余或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甚至有时候个别同学因为占座问题发生争执, 扰乱正常的学习秩序。

3.安全隐患。由于学生用自己的物品占座, 其中不乏安全意识较差的同学用书包、笔记本电脑临时占座, 或者把手机、钱包等放在自习室的座位上, 导致不法分子钻了占座的漏洞, 几乎每学期校公安处都会接到类似的报案, 因占座丢失物品贴寻物启事的同学更是屡见不鲜。

三、解决“占座”现象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现象和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避免占座现象:

1.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使得“反占座行为”有章可循;其次管理人员要积极监督, 管理人员可以在每天早上自习室开放时监督学生占座行为, 及时予以制止, 晚上关闭自习室时要求学生不能在座位上留任何东西, 以保证第二天上自习的同学能够顺利找到座位, 也可以由学生所在学院配合协助管理;再次, 对于占座的管理要常抓不懈, 应从开学初就开始管理, 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氛围。

2.增加专用自习室资源。通过笔者对一些上自习学生的随机调研, 50%以上的学生表示, 希望学校能够增设一些自习专用教室, 开放更多类似于图书馆阅览室这样的场所。图书馆之所以成为学生们的重点占座目标, 有其独特的原因:图书馆全天不安排授课, 中途不用转战自习地点;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查阅资料方便, 图书资源触手可及等。可见, 在学校条件允许情况下, 增加图书馆阅览室这类专用自习室, 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最直接办法。

3.拿出部分教室作自习室。结合上自习同学喜欢相对稳定地点的偏好, 学校可按照学院学生总人数的一定比例将各教学楼内的教室分配给各个学院作为自习室, 学生上自习可以到所在学院的自习室学习, 这样, 学生既有相对稳定的自习空间, 又利于学生管理, 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归属感。同时, 前面提到的“有效座位”也会随之增加, 因为彼此熟悉的同学之间, 在相对密集座位的教室里, 如果座位有限, 完全可以一个挨着一个的坐下来自习, 而陌生的同学之间却很少能够做到。这里要注意的是, 学校仍要对这些自习室的使用加强监管和管理, 严格规定这些教室只能用作学生自习, 不能挪作他用, 并定期检查, 不定期抽查, 避免因学院学生会活动影响教学楼秩序或者学院私自举办商业性质培训班等。

4.及时发布教学楼的教室使用信息。学生愿意到图书馆占座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的自习室专为上自习所用, 可以在开馆的任何时间到自己所占的座位上去学习, 而不必因上课等原因用教室而转战到其他地点学习。因此, 可由学校教务处和后勤部门配合, 将每个教学楼的上课使用教室情况制作一个大课表, 在每个教学楼一楼大厅的明显处张贴, 或将信息发布到校园网上告知学生, 为学生们节省寻找自习室的时间。

5.减少各类活动对自习室的占用。针对学生社团占用教室的情况, 学校要进一步规范社团管理, 尽量丰富活动形式, 同时为大学生社团提供其他可以进行课余活动的场所, 不用或少用自习室;对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用人单位联系的到校面试招聘情况, 可以和有关部门协调, 尽量安排会议室、学院办公室等其他地点来进行, 以减少此类活动对自习室的占用。

6.将学校期刊阅览室的管理方式引入自习室的管理中来。以辽宁大学为例, 为方便管理, 学校的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对于读者有特殊的借阅流程, 即在入口处临时收取读者的图书证, 将相应的借阅牌拿给读者, 当读者离开期刊阅览室时, 再将借阅牌换回图书证。此方法可以考虑用在图书馆的自习室中, 即“持票入场”, 在入口处发给学生临时自习卡, 学生凭自习卡找到自己的座位, 自习卡的数量与自习室座位数量是一致的, 如果自习卡全部发放完毕, 工作人员可在入口处告知要来自习的同学, 本自习室座位已经全部满员, 找座位的同学也就不必花费时间再到图书馆苦苦寻找了, 等到学生离开自习室时, 工作人员在出口收回自习卡, 这样就避免了图书馆自习室座位被占, 占座人又不去学习的浪费资源的情况发生。

7.灵活增加自习室数量。为进一步开发能够提供学生上自习的场所资源, 在保证设备安全的前提下, 可以考虑在上自习集中的时间段 (如期末考试前) 适当开放一些多媒体教室, 增加学生上自习的教室数量。

大学校园着装现象分析 篇8

一、大学生对时装的需求

青年团体一直是服装消费市场的主力,而其中的大学生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高校校园中不难发现诸如阿依莲、佐丹奴、阿迪达斯、耐克、雅戈尔、波司登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服饰。但是大学生们对服装的选择不只是注重品牌,他们似乎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服装在修饰美化个人外表的同时,向他人传达出着装者的个人魅力与气质。

尽管大学生学业繁忙,但一点也不能阻挡他们对服饰的追求和渴望。周末,特别是女生,她们三五成群涌入商场,有的就直奔服装店区。她们不仅光顾服装批发市场、时装专卖店,时尚店也会有大学生们的身影。大学生喜爱时装,爱它千变万化的风格情调,也爱它形形色色的表现语言。它或清纯朴素、或雍容华贵、或娇俏活泼、或庄重典雅、或藏匿自我、或张扬个性。他们的个性、品位、愿望、情感,都会通过时装表现出来。

时装添人风彩,同时也给人带来了许多烦恼:有时呼你勇猛精进,有时叫你进退维谷;有时令你自我陶醉,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促你快心惬意,有时使你遗憾不已;有时激你情欢意畅,有时惹你心烦意乱。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共同体会。尽管如此,但一点也没有改变和减退他们追求服装时尚的热情。

二、大学生校园服装现象

(一)军训服装整齐划一

刚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都要接受长达一个月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必须穿军训服装。虽然各个高校的军训服装并不完全一样,但迷彩短袖、军绿色的长裤以及军布鞋是必不可少的。绿色代表着勃勃生机,因此它是军训服最合适的选择,是军训服永不过时的主打色。在军训后的会操表演现场上,穿戴整齐、列队等待检阅的大学生们英姿飒爽,就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一样充满朝气。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自豪在向所有人宣布他们很自信,他们期待未来的各种考验。经历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大学生们更加清晰地明白了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任,他们懂得了那些穿着真正军装的人们都是最勇敢坚强的人。军训服装虽然简单,但是这套服装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上、身体上的变化是不可轻视的,那会是一生的财富,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勇往直前。

(二)院系服装百花齐放

护理学院:一袭白衣,宛若天使。因为医生、护士的职业特点,人们总是亲切地称他们为白衣天使。护理学院学生们的护士服恰恰是仿照医院里的正式护士服制作的。护士服以白色为主,领口、袖口是浅紫色,每套护士服配有一顶白色的帽子,而且还有一双白色的护士鞋。从头到脚,没有一处不透着纯洁、善良的气息。在学校期间,就开始穿未来的职业装,护理学院的学生心中一定早已埋下了为医学事业奉献一生的美好愿望。

土木工程学院:破土而出,一飞冲天。第一次看到土木系的院服时,似乎觉得空气中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因为土木院的服装是由土黄色的布料做成的,更有特色的是,他们每个人还配戴有一个橘黄色的安全头盔。穿上这一套衣服,再戴上头盔,土木系的佼佼学子俨然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建筑工队。他们的院系服装和建筑工人的服装十分相似,这也是根据职业装打造的院系服。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建筑工地上的人们总是以十二分的努力筑造最坚固安全也是最壮观美丽的楼房,土木工程院系的学子们也一定想付出同样的努力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这一抹土黄色必将成为人们眼中最漂亮的色彩。

体育学院:似火骄阳,赛场最棒。每天清晨与傍晚,总会有一群身着红色运动装的学生在操场上跑步,他们就是体育院系的学生。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们时刻充满激情与力量,红色就是热情、活泼的代表色。体育系的院服选择红色的运动装不但彰显了体育运动的精神内涵,同时给高校校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每年一度的全校运动会上,体育院系的学子总是最引人注目的,他们在赛场上奔跑、跳跃着,似乎幻化成了燃烧的火焰,轻轻松松就超越了其他选手,一举夺魁,赢得众多奖项。火红的服装,绽放的青春,体育学院的莘莘学子正带着最绚烂的色彩奔向成功的殿堂。

法学院:天平两翼,不偏不倚。谈及法学院,我们就会想到头戴灰白假发、身穿黑色法袍的英国大法官。但法学院的院系服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正式,它同样也是运动装,但它的特色在于上衣胸口处的天平标志。整套服装以白色为主,搭配着蓝色的线条,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打破了人们印象中法学院庄严肃穆却略带几分压抑的形象。小小天平不只是法学院的标志,它还如同警钟时刻提醒法学院的学生:是非之辨,常驻于心;公平正义,法学真理。

(三)女生服装潮流时尚

与其说大学女生是漂亮服饰的崇拜者,不如说她们是流行时装的忠实追随者。在大学里,服装是女生们讨论的永恒话题,她们对于新款流行服饰的敏感度令人惊叹。这些青春年少的女孩子们秉承着走在潮流前线的理念,总是在新款服饰发行后的最短时间内搜罗到自己满意的宝贝。她们虽然崇尚潮流,但她们也急切地要与众不同,自制的DIY专属服装便应运而生了。比如原本纯白的体恤衫经过女生们的精巧加工,可爱俏皮的小涂鸦就出现在体恤衫上。她们还擅长利用各类小挂饰装饰衣服,比如碎花连衣裙的腰带,长版毛衣的毛衣链,这些配饰经过搭配与服装浑然一体,使女生们又增添了几分美丽。这些都是女生们长期积累的经验。

从大一到大四,女生们从天真烂漫向成熟知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经历了多次蜕变。大一女生,稚气!刚入大学,她们基本都还是高中生的打扮,因此,和其他年级的女生相比显得更加孩子气;大二女生,神气!熟悉了校园环境,适应了大学生活,没有考研、找工作的压力,她们都很精心地装扮自己,因而大二女生更显青春靓丽;大三女生,秀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也更加成熟,她们倾向于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内涵,她们也善于把自己那份优雅恰到好处地展现在服装上;大四女生,帅气!到了毕业之际,大家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谈仪态、行为举止、穿衣打扮。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四女生们十分青睐类似于职业装的服饰,职业装给人的干练感觉把大四女生们的自信表现得淋漓尽致。

只要穿得落落大方就足够了。固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妙龄少女,但不要一味地赶时髦,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不要刻意追求,一切时髦都有它过时的一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四)男生服装简单大方

男生们对于运动服一向是情有独钟的,因为运动中的男生看起来很阳光、很帅气。在大学校园中,男生们偏爱的运动品牌主要有美特斯邦威、耐克、李宁、安踏等等。但是在将要求职时,男生们普遍选择西服。衣服好像有无限的魔力,它可以让灰姑娘变成公主,也可以让男生从稚气的大男孩变成成熟稳重的男人。

(五)情侣装浪漫无限

服饰不仅仅是“形”的体现,更是“情”的流露。因“情”的不同我们就相应地选择适宜的服装。因此,市场上才会出现种类繁多的亲子装、情侣装等等。

大学时光,最让人们回味的莫过于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了。大学里总会有各种温馨浪漫的校园爱情故事流传着,在最美丽的时刻遇到生命中的知己,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情窦初开的年纪,无忧无虑的生活恰是爱情萌芽的温床。古人爱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大学里的情侣们则更喜欢选择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穿着情侣装,手拉手,漫步在校园里。这一套服装只属于这两个人,它代表着不离不弃,偕同到老。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大学生对服装的需求绝非仅停留在御寒保暖的层面,他们需要的是服装艺术。不管稚嫩还是稳重、内敛还是活泼、保守还是奔放,这些性格因子都可以从大学生们所选择的服装类型上感受到。

三、大学校园着装现象思考

大学校园里学生的着装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对着装重要性意识的缺失。

许多学生意识不到着装的

重要性,衣服选择不当,随意搭配,比如有些男生穿着拖鞋、背心等去上课,给人一种懒散邋遢的感觉,不但不能体现出大学生的朝气蓬勃,反而有损大学生的形象。

(二)对服饰文化理解的欠缺。

服装不仅仅是让人的外在美丽,它还有自己的内涵。对服装文化欠缺理解,也是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低俗着装的存在。

现在许多学生要求个性解放,追求时尚,在选择衣服方面非常片面,根本与其学生的身份不符,如许多女生一到夏天穿露背装、超短裙等,这在大学校园是一种很不文明的现象。

(四)服饰搭配欠妥。

服饰搭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件漂亮的衣服如果搭配正确,将会给自身增加光彩;相反,搭配不当将会使其黯然失色,给人一种品位不高的印象。

要改变大学校园着装不妥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选择衣服的时候,要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美丽。这就要求个人关注着装方面的知识,了解着装的重要性,知道自己身体的长处和短处。服装不仅要能够展现我们的外部形象,它更要能够衬托出我们的内在思想和气质。大学生们穿衣风格因人而异,因不同的搭配而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无论如何,我们都想得到别人正面的肯定,那么就要确保它能真正代表我们各自独特的气质和个性。

其次,学校可以多宣传一下恰当着装的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服饰的重要性及正确着装的方法,如可以开设一些关于服饰文化的课程,或者请一些这方面的专家给学生做讲座,提高学生着装的品位,充分展示校园的魅力。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探析 篇9

一、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分类

大学校园是一个浓缩型社会,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因此语码转换现象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在大学校园里至少存在三种语码:普通话, 方言, 英语。

1.英汉语码转换。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学英语和说英语。高校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 追求时尚, 新颖。所以在大学校园里时不时地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例1:英语课上

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Shakespear的四大悲剧。有哪位同学知道是哪四大悲剧?

学生A: Hamlet, King Lear , 奥塞罗, 麦克白。

老师:Good, sit down please.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奥塞罗, 麦克白用英语怎么说?

此例是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 学生当碰到不会说的英语单词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英汉语码转换, 这样既避免了尴尬, 又能保证课堂的流畅性。

2.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当然不乏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同学。平时他们说普通话, 便于交流。但在某种场合, 如果两个老乡碰到了一起, 那就有可能发生语码转换。

例2校园水果店里

同学:阿姨, 这苹果多少钱一斤啊? (普通话)

摊主:4块5一斤。正宗的红富士, 甜得很。 (带有河南口音的普通话)

同学:阿姨, 您是哪的? (普通话)

摊主:俺是河南的。 (河南话)

同学:恁巧, 俺也是河南的。 (河南话)

摊主:出门在外, 都是老乡, 卖你四块吧。 (河南话)

交际的双方是老乡, 地点是学校水果店。对话开始说普通话, 从口音得知是老乡, 转而两人都说家乡话。从普通话到方言的与码转换, 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二、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动因

1.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中国学生学习语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 而课堂是最重要的语言输入来源。英语相对于我国学生来说是外语, 而且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 因此老师在授课时进行全英上课时不可能的, 此时适时的语码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老师在讲解某个复杂的句子时就有必要进行语码转换。英语长句子结构复杂, 是很多学生的一个难题, 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全英讲解, 就会让学生觉得难上加难。相反, 适时适量的在讲解中穿插汉语, 即进行英汉语码转换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更易于学生理解, 更有利课堂的顺利进行。

2.拉近感情。大学校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当然不乏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同学, 他们会说同一种方言。笔者在校园里就听到这样一个对话:

A: 同学, 请问生物实验楼怎么走啊?

B: 生物实验楼啊, 我也要去那里, 我们一起走吧。

B:同学, 你是大一新生吧?

A:是啊。

B: 你是哪里的啊?

A:河南商丘的。

B: 啊, 恁巧, 俺也是商丘的, 老乡啊。

A: 是啊, 老乡啊。

B: 以后有什么事来找我啊。

A: 中。

两位同学对话由问路开始, 两人说的是普通话, 后来得知是老乡, 转而就说家乡话 (方言) 。在这种语境下,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两种语码的转换无疑会拉近谈话双方的距离和感情。

3.追求新颖, 时尚。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时尚有个性。在语言上他们也彰显个性, 表现出与众不同。在校园里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

A: 你这个包包好nice啊!

B: 这件事很简单, I can make it!

C.你这件T恤上的狗狗好可爱哦。

D.我DIY了个存钱罐, 送给你吧。

这些语码转换现象时尚, 新颖, 富有个性, 彰显青春活力, 为大学生所接受。

4.突出强调。在汉语交际中, 为了突出强调某些信息, 学生有时会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

例如,

学生A.我们的毕业论文要写多少字啊?

学生B.要写four thousand!

学生A.多少?

学生B: F-O-U-R, four thousand!

此例两个学生在谈论论文的字数, 为了突出强调到底要写多少字, 学生B语码转换用英语回答学生A, 无疑能起到强调作用。

三、结语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是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语言交际策略。校园语码转换的交际功能多种多样, 英汉语码转换的发生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一些心理, 如求新、求个性, 因此适时地进行语码转换能够顺利的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

摘要: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大学校园是一个文化综合体,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 语码转换现象相当普遍。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大学生之间, 同样也表现在师生之间。校园是个特定环境, 语码转换有其动因。本文通过列举一些实例, 以期更好地理解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

关键词:语码转换,动因,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江继敏.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J].韶关学院学报, 2008.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 篇10

“语码指人们用以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 可以是一种语言, 也可以是一种方言或其他语言变体, 甚至可以指一种语体, 如正式语体或非正式语体。” (李经纬, 2006) 它可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的语言, 也可以是这一主要语言的的变体。人们的各种言语行为都是建立在语码的基础之上。人们在具体交际过程中会根据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话题等具体事宜选择语码或进行语码的转换。在一个多语码并存的环境内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语码转换可以显示说话者的身份、改善人际关系和谈话气氛等。

语码转换一直是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问题。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语言共同体。校园内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 并且大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表达能力, 掌握不同的语码, 在课堂或日常交流中进行语码转换是必然的。

2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

一般来说, 大学生基本掌握如下三种语码:普通话、地方方言和外语。因而不同对象之间进行交流或者谈论不同的话题时, 常常涉及以上三种语码之间的转换。

各地语言具有不同地域的方言特点。在交际中为了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交际顺利流畅的进行, 大学生之间采用普通话与方言间的语码转换非常多见。例如,

例1:AB两位同学都是山东人, 两人在一块交流着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 这时C同学 (江西人) 加入对话

A:你看刚上映的那部*** (电影名) 来吗, 觉么着怎么样啊? (山东方言)

B:刚看了 (lao) , 特技效果gang假了, 没预计的那么好。 (山东方言)

C:你俩在这啊, 小六在找你们呢。 (普通话)

A:好, 我们马上过去, 谢谢... (普通话)

在这个对话中, 前两句交际的双方AB是同乡人, 场合也非正式, 两者用彼此感到亲切的家乡话进行交流。但当同学C加入对话, 说话对象转变了, 语码也转为三者所共识的普通话。由此, 语码的转换随着交际的参与者、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外语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大学生又是一个综合素质比较高的群体, 通常具有出色的语言技能。在中国, 大学生通常对英语熟识度较高, 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不时的使用英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例2:

A:明晚唐岛湾有个大party, 你去吗?

B:我很想去, 但是不行啊, 周末英语考试, 得抓紧时间复习, 不然就pass不了了。

A:Oh, my God.真不容易。Good luck!

B:Thanks, 好好玩, Bye~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大学校园里会经常听到, 两同学都使用了英文词语, 中英混用达到交际目的, 体现出大学生彰显个性追求时尚的青春特色。同时, 类似一系列简单易记的英语表达已融入到学生的的日常会话中。

以上案例中的语码转换涉及普通话与方言、普通话与外语之间的转换, 这也是大学校园中语码转换的两大现象。

3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原因分析

祝畹瑾在1992年指出主要有三种原因促使人们进行语码间的转换。第一人们在言语交际时想不起或缺少适当的语言表达;第二交际参与者不想让在场的其他人知道谈话的内容;第三为了突出强调某些话语。该部分试图从语言的交际功能、交际者内在心理因素以及社会规约三大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3.1 语言的交际功能

由以上两例可以得出, 在校园里, 人们之所以选择语码转换, 一个基本的原因便是语码转换能够实现特殊的言语交际功能。

首先语码转换可以方便言语的表达。例如英语老师和学生在讨论莎士比亚时, 老师:你读过莎士比亚的Romeo and Juliet吗?学生:没有但我看过Hamlet。在对话中作品名称都使用了英语表达而没有译为汉语, 因为交际双方都接触英语, 此处英语表达先于汉语翻译, 在大脑中检索速度要比汉语快。

另外, 当说话者无法恰当表达所谈话题时, 语码转换通常会发生。比如在英语课堂上, 学生如果用英语无法恰当表达自己的意思, 经常会用汉语来代替。这种转换实现了说话者意义的表达。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 另外一种语言没有恰当的对等词语, 那么也会出现“语码转换”现象。例如“R&B”指的是“黑人的流行音乐”, 在汉语里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它的意思, 所以交际中直接说“R&B”。

最后, 讲话者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委婉、强调、回避, 通常会用语码转换来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经常碰到校园内师生交流时大量使用这种策略来达到交际的预期效果。

3.2 说话者内在心理因素

各种语言符号都能体现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亲密度关系。亲密度指谈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亲密度越高, 谈话双方的社会距离越小, 关系越密切。在言语交际时, 交际双方常常利用语码转换重新界定说话双方的亲疏关系。这种因心理动机引起的语码转换非常广泛。例如:新学期开始, 学生带着行李返校, 同学AB之前为陌生人, 两者在公寓楼前相遇。

例4:

A:同学, 那么多行李啊, 我来帮你吧。 (普通话)

B:恩, 东西有点多, 谢谢。 (普通话)

A:哎?听你口音是安徽人? (普通话)

B:是的, 安徽蚌埠。 (普通话)

A:太巧了, 我也是..... (安徽话)

B:...... (安徽话)

AB在开始交谈时选择了普通话, 但当两人确定是老乡时, 从普通话转变为地方方言, 增强了亲密度拉近人际关系。这一原因也体现在另外一种情况中, 说话者为了不想让在场的其他人听懂刻意选择他人不懂的语码进行交流。

3.3 社会规约

说话者是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中的个人, 他的语言、行为都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场合, 人们一般使用正式语或语言的高变体, 而在私下交谈等非正式场合, 人们常常运用非正式语。在大学里, 类似的语码转换经常发生在普通话和地方方言之间。在课堂上, 师生学生之间大多使用普通话;同乡私下交谈时, 往往使用地方方言。

4 结语

综上所述,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它是说话人的一种言语策略, 有一定的社会和情感功能。语码转换现象也丰富了的校园文化生活, 凸显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对大学生语码转换原因的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一群体的语言特点, 在生活中研究语言, 深化语言的生活性、趣味性。

摘要: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和复杂的环境,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此汇集, 由此带来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这里交汇, 在日常交流中学生或老师间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语码间的相互转换。语码转换, 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本文首先阐述语码转换的概念, 然后对大学校园存在的各类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原因分析, 最后指出语言的交际功能、说话者的心理因素以及社会规约是导致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语码转换,现象,原因

参考文献

[1]Franceschini, R.Code-switching and the notion of codes in linguistics:Proposals for a dual focus model[A].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 1999.

[2]冯乐璋.2002, 我国近代外语教学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报。

[3]李经纬.2006, 语码转换与称呼语的标记作用[A].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内外”兼治根除校园欺凌现象 篇11

去年三月份开学初的几天,来学校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家长比往年多了近一倍,而且转学的大部分来自同一个村子。一天,那个村子又有一位家长来办理转学。我邀请他到办公室闲聊了起来。原来,他们之所以转学是因为五年二班的李仁东上学期几乎天天放学后欺负这个村子的学生,不是要点小食品,就是勒索三角五角钱,不给就拳脚相加,有时,还把校外的“小混混”找来吓唬他们,扬言要是告诉老师,见一次打一次。那位家长说,孩子上学没一点儿安全感。

对于李仁东,人送绰号“李小虎”,家中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听说,李仁东仿效影视中的“老大”那样,纠集了校园内的六个小哥们,在学校横行霸道,动不动就欺负其它班级学生。更让人可恨的是个别学生与同学之间有矛盾,竟找他们“摆平”。

李仁东这类学生以欺凌其他学生为快乐,这是他心理的扭曲和对价值观的曲解造成的。他仿效的是家庭暴力做法,因为他爸爸只要回来一听说他在学校犯错误二话不说就打他。父亲的所作所为为他埋下了一颗走向危险的种子,拳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不少教师对我说,学校就不好开除他,学校没有他就风平浪静了。同样是李仁东的班主任,他不敢管教,他担心李仁东的三叔报复他,他甚至想过调离我校。李仁东“瘟神”一般让全校师生恨得咬牙切齿,如果有一天他没来学校,大家像过年似的快乐。

怎么办?是放弃,置之不理?还是伸出手来拉他一把。我决定发动全校师生挖掘他的“内”源,寻觅教育的支撑点。调查取证:为了让全校学生敢于揭发李仁东的“坏事”,我在全校进行了一次搜集李仁东材料大行动,凡是受到李仁东欺负的,受到他勒索钱物的,都无记名写下来。这一做法,共统计出近几年李仁东勒索学生钱物达百元,被欺负的学生有二十多人。研究对策:我决定分三步走,先让班主任组织全班学生观看有关法制教育的光碟,并写观看感;再让学校法制副校长组织全班学生去县拘留所参观,请所长做一次法制讲座;最后,针对李仁东的调查材料,由镇派出所、司法所和学校精心组织了一次“模拟法庭”活动,对李仁东进行了开除学籍留校查看一年处分。精细观察:为了感知李仁东心灵深处的想法,我抽时间阅读了李仁东本学期所写的作文,得知他对班主任有偏见,有情绪。 为此,我给他写了三封信,谈理想、谈做人、谈学习。如此步步深入的做法,让李仁东的心灵受到了感化和震撼,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过滤其“外”源,净化其生活环境。李仁东的“内”源在一天天清理,已渐渐趋于正常学生生活。接下来,我又在他的“外”源上下功夫。我和班主任全面過滤了李仁东的“外”源情况,除离异家庭造成的损害无法弥补外,但他父亲的负面影响还是可以转化的。多方调查,我联系上了他的父亲。经过促膝谈心,他父亲愧疚自己过去的不良做法。从此,李仁东的父亲与学校站在了一起,李仁东的嚣张气焰顿时收敛了许多。李仁东节假日总和社会上的“小混混”在一起,我又安排他爷爷做好监督工作,并及时做好记录,因李仁东惧怕他父亲,我正好利用他这一软肋提醒他严格要求自己。李仁东的理想是当一名军人,我充分利用这一动力,鼓励他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同时也暗示他,如再欺负其他学生,学校就给他处分,并装进档案,这样就永远当不了军人了。我想,只要他心中有这点善念,他就不是不可救药。

校园“阴盛阳衰”现象的原因探析 篇12

关键词:阴盛阳衰,女生,男生,教育

近几年, 全国高考、中考状元, 女生的比例上升很快。以高考为例, 女状元从2004年的48.6℅上升到2007年的62.8℅。不仅如此, 每所学校的优等生, 也是女生多;学生干部中, 女生更多。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校里, 女生的学校表现不断提升, 至今已在众多方面超越男生。可以说, 与20年前相比, 男女生在学校的表现已经发生了逆转, 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现象。其中原因, 值得我们思考和分析。

一、女性获得了和男性一样的入学机会

现代社会里, 不分性别、民族等, 人人都要接受义务教育, 并且平等地享有受更多教育的机会。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在百年之前的近代也只是一种希望, 甚至几十年前也还没有完全实现。

在古代, 无论中外, 学校里只有男生, 教师也是男性, 女性与学校教育无缘。她们若想读书识字, 学些技艺, 只能在家庭里用功。中国历史上的才女, 如谢道韫、李清照等都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欧洲中世纪出现了女子修道院, 类似于学校, 但其目的在于传播宗教信仰, 而非世俗的教育。

至近代, 由于人文思想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女性进入学校学习才逐渐成为现实。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要求尊重人、关心人、男女平等, 甚至女士优先, 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 使其和男性接受同样的学校教育成为可能。而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 使社会生产需要大量的有一定文化的劳动者, 男性劳动者已经无法满足这个需求, 必须有女性补充进来, 女性便从社会生产的后台走到前台。从此, 女性走进了学校, 各国自此相继把男女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写入法律。

在我国, 20世纪初颁布的学制虽已明确男女至7岁皆可入学堂学习。但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贫乏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学校里男生一直比女生多, 不能入学的女童比男童多。在我念小学的时候 (上世纪80年代初) , 班里男生是女生的4倍。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前, 一般家庭都有多个小孩,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常有小孩不能入学, 其中, 多数是女孩。直到20世纪90年代, 义务教育普遍施行, 男女平等接受学校教育才在我们身边成为现实。

进入21世纪, 在女性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历史尚不足百年的时候, 女生的学校表现已经全面超越男生,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或者说前提, 就是女性在事实上获得了和男性一样的受教育的机会。历史上“女子不如男”的说法是建立在女性发展机会远远小于男性的基础上的, 甚不公允。

二、现代学校课程更适合女性

在奴隶社会, 设立学校的目的是以培养勇士和战将为主的, 直接为战争和统治服务, 学校课程以军事、体育内容为主, 需要力量、速度和勇气, 这些都是符合男性特征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 学校课程也发生了变化。文化课程逐渐增多, 军事、体育课程的比例逐渐减少, 甚至出现了只学文而不学武的情况。这为女性入学学习排除了课程内容上的障碍。但近代以前, 因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女性还是得不到学校学习的机会。

现代学校的课程设置中, 文化课已占绝大多数, 体育也从军事目的转变为健身目的, 男女都可以参与。同时, 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学生需要学习的文化知识越来越多, 今天的学生比百年前的学生要学更多的知识。大量的文化课的学习需要安静、耐心、专注、细致、勤勉等品质, 而这些对女性来说, 都算得上“特长”, 符合她们的天性, 她们在几千年的受压迫受歧视的历史中已练好了这些功夫。而这些对于男性来说, 则需要训练和管束。

三、学校教育、管理方式对女生有利

我国传统的教育是要求孩子听话, 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才是好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在男生和女生身上的反映是不一样的。男生会因压抑而反抗, 而女生多会觉得理所当然而服从。结果是男生常挨批评而闷闷不乐, 女生屡受表扬而自信满满。

现代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率而设置的, 它要求班级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以同样的方式受同样的教育, 整齐划一, 为了保证这一组织形式的有效施行, 学校里还有诸多规矩和纪律。而且, 越是好的学校, 规矩执行得越严格。在这样的环境下, 男生会因为天性好动、精力充沛、容易冲动比女生更容易犯错, 中小学批评和处分的对象绝大多数是男生。因此, 男生在学校里受挫的机会比女生高, 取得成功的机会比女生低。

学校处理人际矛盾的原则是克制、沟通、宽容、和解, 不妨称之为“女性方式”。对于男生, 他们也许知道, 但不一定理解、接受这种方式, 决斗和单挑可能是他们的选择。退而言之, 即使他们愿意采取“女性方式”来处理问题, 他们大多都不擅长这一套。结果是“女性方式”让他们难受, 让他们的发展受限。

四、男女生在成长发育上存在明显差异

还在胎儿期, 女孩的发育就比男孩早, 在成人之前, 女孩在生理和心理成长方面都比男孩要早1~2年。

女孩一般11岁左右进入青春期, 普遍比男孩早两年。她们的“青春烦恼期”是在小学里度过的。进入初中后, 学习任务加重, 她们可以专心学习。而男孩则要面对青春烦恼了。

女孩动作的灵巧性比男孩强, 汉字比较难写, 因此女孩写字比男孩学得快, 写得好。

小学阶段, 女孩智力发育快, 初中阶段男孩智力发育快。这就是初中里许多聪明的男生成绩差的一个原因, 他们在小学里没打好基础, 到初中难以跟上。

198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 不分性别、民族、种族, 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6岁入学, 虽然男、女年龄相同, 但因成长发育方面的差异使男孩在学习生活的开始就处于下风, 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 以后一直落后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 男孩和女孩应该有不同的入学年龄, 在此, 男孩需要平等。

五、当下学校教学方式对女孩有利

男孩和女孩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而在男女同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下, 教学方式对男女的影响可能的情况有:更利于男孩;更利于女孩;无性别差异的影响。考察多数情况下的教学方式, 会发现对女孩更有利。

首先是注意力。一节课40或45分钟的安排, 每天6~7节, 甚至更多,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这样。这对女孩有利, 因为女孩子的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 在不同年龄段的男孩子和女孩子中, 女孩子从事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细致的工作都比男孩子完成得好。

其次是课堂教学方法。虽然新课改有很大进步, 但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情况并没有变, 学生更多的时候被要求去倾听和思考, 这也更适合女孩。男孩子不喜欢做学习的旁观者, 喜欢插嘴, 打断老师的讲话, 而这是许多教师不允许的;男孩子喜欢自己动手, 喜欢自己去寻找答案, 实验更适合他们, 但实验不多, 许多实验还被演示代替。

大多数女孩子在合作的环境中完成一件事比竞争的环境效果好, 反之, 男孩喜欢竞争。新课程的理念提倡合作学习, 在学校里, 合作教学多于竞争。这同样对女孩有利。

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表达、交流, 而且多数时候是口头的, 表达能力强的女孩在这方面自然占据优势。女孩开口说话比较早, 运用比较复杂的词语, 会用一连串的话详细地说明一件事, 她们能够更好地和别人进行沟通。而男孩子学会说话、连词成句、阅读和写作费时较女孩多, 表达能力逊于女孩。自己以为懂了但是讲不清楚, 往往会被老师批评为不懂装懂, 以致学习受挫。

从小学开始, 教师就会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要求完整、整洁、有条理。女孩做起来轻松自如, 男孩因为性情急躁, 在作业中常常图快, 可能会忽略老师布置的要求和重要的步骤, 笔头作业老是因为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而丧失自信。

目前的考试也对女生有利, 知识点的考查体现在对学生的细心、耐心、周全、安静等能力的考查上, 这更适合女孩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而男孩的强项是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 我们的试卷无法考查到这些。

总之, 目前的学校教学, 从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都更有利于女生。

六、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影响

目前, 在中小学和幼儿园里, 女教师居多。小学甚于中学, 幼儿园甚于小学, 城市又甚于农村。许多幼儿园是清一色的女教师。

教师性别失衡造成众所周知的影响是男孩女性化, 没有阳刚气, 他们的打扮花里胡哨, 说话细声细气, 动作扭扭捏捏, 性格文静柔弱,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托马斯·迪教授曾在对2.5万名学童进行了研究后, 得出结论说:如果男老师教导男生、女老师教导女生, 学生的成绩比由不同性别的老师教导的学生好4%。因此, 从学业成绩看, 女教师过多对男生不利。

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 学校中若有更多男教师将使男孩子受益。48%的人表示小学时代的男老师对他们的学习生涯有重大影响;35%的人认为男老师是促使他们更努力用功的动力;44%的男生认为男老师让他们更期待上学;37%的男生说男老师让他们更有自信心。

可见, 男教师对男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有益的。如果缺少男教师的这些影响, 他们的成长必定会受到负面影响, 这对男生是不公平的, 因此需要关注学校教师的性别比。

七、女性的社会表现增加了女生的自信

在近代以前封建的男权社会里, 女人对自己的生活的主要方面几乎没有选择的机会, 她们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女孩, 她必定已从长辈妇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她能做的准备也许就是尽力做好一名家庭主妇。而在这个社会里的男孩, 他有多项不同的选择, 他可以充满梦想, 他可以自信地为将来做着努力。

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看到, 成人世界里, 两性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大小影响着儿童世界里两性对自己未来的期望。也就是说, 男孩群体和女孩群体都会按照现实社会的式样来预计、设想自己的将来。

今天的情况也是这样。一方面,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男性的一些优势在逐步丧失, 女性克服各种压力和束缚, 表现越来越优秀;另一方面, 在学校里, 女生的表现超越男生。这两者一表一里, 互相呼应。女生和社会上的女性一样个性张扬, 独立自信, 让许多男生难望其项背。

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处在上升期, 这增加了还在学校学习的女生对于自己的期望, 她们因此比男生有更多的自信, 她们的表现也处在上升期。实际上, 女生的优秀表现也提高了教师对她们的期望值, 男生也正因此逐步丧失了他们在数学等理科科目上的优势。

我们可能应该这样去理解: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这种适应性的差别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似乎都在说明:女生在学校里会继续她们的优良表现, 以前男生占统治地位的情况将一去不返, 女生占统治地位或将成为新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德华.中外教育简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徐志伟.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科所, 2007, (11) .

上一篇:小城镇特色空间下一篇:新型艺术教育组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