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文化

2024-08-10

校园网络文化(精选12篇)

校园网络文化 篇1

启工二校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名校。学校以“打造文化团队, 拓展特色内涵, 优化名校品质, 做幸福启二人”为办学目标, 提出了“继承, 延续传统文化;运筹, 盘活艺术教育优势资源;发展, 增值特色办学品牌”的办学思路, 确立了“以艺修身, 以书立人”两线并行的育人策略。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突出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理念;遵循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操作的原则;采用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 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 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 以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为载体的运行思路, 潜心营建文化底蕴深、书香气息浓、艺术品位高的学校物态文化, 着力体现一种儒雅而诗意的校园文化风格。让教育成为一个幸福的过程, 让教师成为一种幸福的职业, 让成长成为师生一段幸福的经历, 让启工二校成为广大师生幸福的文化园。

一一、校园环境——彰显校园文化底蕴

校园环境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它是学校办学风格的反映, 透射出学校独特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让校园充满生命的活力, 圆师生幸福成长梦”, 是启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学校遵循高品位原则, 把每一个“物质元素”都涂上“人文元素”的色彩, 力求做到:布局合理, 格调高雅, 赏心悦目, 寓意深刻, 美观实用。

生态校园——显文化

走进校园, 以“初升的太阳”为寓意的大门, 造型别致, 凝重而典雅。南北两栋大楼外墙绘制了以“开启未来”为主题的抽象壁画, 洒脱而大气。雅艺园树茂草碧, 水清石秀, 嘉木繁阴, 鸟语萦绕, 流水潺潺, 彩蝶翩翩, 传递出文化的魅力。

文化校园——筑文化

操场西侧有一排柳枝低垂的老树, 我们命名为“文化树”。绿荫下安装上舒适的休闲椅, 环树干四周安装上主题教育展示牌。孩子在休息玩耍之余, 举目抬眼, 便可浏览到展示牌上的教育内容。这种信息的传递自然无痕、润物无声。

启智楼各楼层精心设计制作了导视牌和提示语, 南北两个大楼正厅分别制作了背景墙, “优雅、睿智、健朗、梦想”八字校训时刻浸染着每一个启二人的心灵。无声的文化, 有情的教育, 体现了文化的内质。

人文校园——品文化

启智楼开发了两个开放式学生实践活动厅:二楼是科学生态厅, 三楼是图书阅览厅, 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可看、可摸、可感的活动空间, 使文化的元素扑面而来。

启苑楼五个各具特色的艺术教育专用教室, 也是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室, 尽显艺术情趣和儿童特点。二楼环廊是学校的荣誉展示厅, 闪亮的奖杯、奖牌折射出学校特色办学的丰硕成果, 一步一景, 一景一品, 都在酿造文化的味道。

数字校园——蕴文化

启智楼和启苑楼楼外的led电子屏, 随时发布着学校的各种教育信息。在两栋楼的正厅, 我们都安设了数字校园文化传播媒体——“信息岛”, 里面设有多个校园文化专题栏目。在启智楼的正厅, 我们还装置了“新华影廊”。孩子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知晓新华社发布的各种信息。去年, 我校还光荣地成为“辽宁省交互式数字教育系统工程”实验校, 建立了三个交互式教室, 在沈阳市小学中仅此一家。

二二、幽远书香——塑造校园文化灵魂

我们倡导:“让读书成为习惯, 生活因读书而精彩;让读书成为工作, 生命因读书而成功;让读书成为一种文化, 校园因读书而厚重。”与书相伴的人生, 一定有质量, 有生机;书香飘溢的校园, 一定有内涵, 有发展。

茶香书吧——播文化

我们把阅览室命名为“茶香书吧”。深棕色的背景墙上, 几行白色的字迹很是醒目:“书香”代表的是我校常年开展的读书活动的名称;“风行”是我校校报的名称。刘禹锡的《陋室铭》散发着幽幽的古韵, 更使阅览室显得优雅宁静。阅览厅造型奇特的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刊, 色彩艳丽、舒适柔软的座垫可以任孩子随意坐卧。班级图书角《书香小筑》《青藤树下》给人扑面的书香味。孩子们通过读书与文化结缘, 时刻呼吸着文化的空气, 在书中, 他们懂得了学习的价值和力量。

快乐话吧——叙文化

“快乐话吧”通过交流与阅读、思考、实践来触动学生心灵, 丰富情感, 提升素质。我校积极搭建多元阅读平台, 拓展阅读的宽度。将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设为学生阅读展示时间。每天课前学生轮流登台, 交流生活中的新闻, 畅谈读书感悟, 进行好书推荐等, 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积极读书、留心观察身边事的好习惯, 也把阅读由书本拓向了生活, 使文化气息弥漫在校园, 荡漾在心间。

特色阅读——传文化

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读书的磁场, 学校推出读书“五个一”阅读系列活动:清晨一诵, 午间一读, 晚间一记, 每周一课, 每班一集。每天早上, 孩子们伴着温婉的古韵, 和着经典的诗词步入校园, 共同齐诵《晨读自勉文》;下午2时到2时20分是班级阅读时间, 精选名家名篇为诵读内容;晚上记录下好词佳句, 还可以写日记, 写读后感;每周由班主任上一节“佳文赏析”课;每班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形成《阅读文集》。师生共同沉浸在阅读的境界里, 每天过着有书相伴的生活。

翰墨飘香——展文化

“多读胸中有本, 勤写笔下生花”。《风行》校报2007年创刊, 每月一期。记录着学校发展的足迹。《风语》是我校学生的作文集, 留存了学生幸福成长的足迹。《风行》《风语》用精妙的语言, 丰润着校园的人文精神, 塑造着师生的文化气质。

三三、职业追求——奠定校园文化根基

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浸润, 这就需要关注教师的情感体验, 让教师在文化的滋养下, 活得快乐、高贵而优雅。

润心讲坛——话文化

为让文化的熏陶转变成文化的磁场, 我们每学期都会聘请教育知名人士来校讲学。聘请市区教研员专题辅导。我们把培训的金话筒不仅交给专家、学者、学校领导、学科骨干, 还交给普通教师。每次教师集会前, 都会有一位教师为全校教师讲一个哲理故事。他们或娓娓讲述, 或侃侃而谈, 一个个简短平凡的小故事有思想, 有内涵, 聚知识, 汇力量, 老师们深受感染和启迪。

磨砺练场——践文化

我校倡导教师独立思考, 用智慧工作, 提高效能, 减轻负担。我们在“磨砺练场”中实行参与式团队的教研文化, 激发大家思想交流, 经验碰撞。本学年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以年组为单位精心策划, 从主持人的开场白到课间的衔接, 乃至结束语都各有千秋。尤其是课堂教学, 教师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展示了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理解。课后研讨环节, 由上课教师自我反思, 听课教师互动研讨, 学校领导深入评析, 大家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成长, 在反思和修正中成熟, 在历练和坚持中厚积, 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中提升, 初步形成了启二特色的教研文化, 提升了广大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

四四、艺术特色——丰盈校园文化的双翼

我校艺术教育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光辉历程, 是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几十年来, 学校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质量, 艺术教育伴随着学校的成长、发展, 由蜚声省市到享誉全国、闻名中外。我们实施分层次的、全员参与的“五会”润心工程——人人会听、人人会说、人人会唱、人人会演、人人会舞。艺术, 丰满着校园文化的双翼, 让我们挥动翅膀, 自由翱翔。

舞出绚彩——扬文化

舞蹈是我校的特色品牌。一枝独秀的佳绩、精湛高超的技艺、备受瞩目的社会影响, 都足以证明我校舞蹈团队的实力与辉煌。舞蹈《东北小妞》《亲亲茉莉花》赴韩国釜山参加第三届东亚儿童艺术节。舞蹈《女孩与仙鹤》应国家文化部邀请赴北京演出。

校本课程——载文化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努力将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和优秀成果惠及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在提高的基础上更注重普及。除国家基础课程外, 拓展型校本课程已有五大类, 三十余个学科。

每学年我们都在学生、家长和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我们的工作计划。如根据学生的“选课申请表”, 本学期我们就增加了《中外名曲欣赏》《手工制作》《网页制作》等6门程, 将孩子们普遍喜欢的教学内容作为必修课程, 其余作为选修课程。

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让每个孩子都浸染在文化艺术的长河之中,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才智, 引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班级建设——触文化

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带来丰硕的教育成果, 每学期我校均进行班级特色文化展示, 以此提高师生的综合文化艺术素养。

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是由班级环境、班级精神、班级制度、班歌演唱等多方面融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精髓, 是凝聚全班同学的精神支柱, 是班集体的共同意识。班歌的创编与演唱更是班级文化的亮点。

校园网络文化 篇2

会议由周益春副校长主持。陈小明副校长代表学校就湘潭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基本情况、关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工作思路、三翼校园网在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等向调查组一行作了专题汇报。

陈小明副校长在汇报中指出,近年来,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扎实有效,注重凸现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谈到三翼校园网的建设时,陈小明副校长说,学校坚持“让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受益者”的理念;坚持把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成为三翼校园网的“有源之水”;坚持把“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作为办好学生网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三翼校园网成为“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立交桥”和“服务台”。

调研小组高度赞赏湘潭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李永智处长特别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校园网在育人中的特殊功能等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交流。他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鼓励大家多用校园网;一方面要为广大学子提供便捷、廉价的服务,统筹网络与文化建设。调研小组组长、重庆大学党委肖铁岩副书记高度评价了该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希望大家可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团结更多同学关注、参与、宣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希望学生网站多想些服务生活的点子,多思考网络建设的对策,多做些贴近学生的栏目,多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谈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82-02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在近年来关于校园文化的讨论中,人们对其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以精神文化的形式存在的氛围,反映的是校园内师生员工的观念和价值标准,这就是所谓的“氛围说”;有人认为校园文化主要指以学生社团为主的第二课堂,是教学与科研的补充,通过生动活泼、健康文明、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来陶冶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活动说”;也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校风和学风或近年来提出的校园精神;还有人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其他社区文化等区别开来,强调其高层次、高格调和高品位。所有这些说法都只顾及和强调了校园文化某些方面的特征,在概念界定上难免以偏概全,或没有完全揭示其内涵,或没有囊括其外延。

笔者认为,要想对校园文化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首先要弄清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我们知道,文化在结构上可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指文化发展的一定时期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不同职业、阶层、集团、年龄结构的人们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谋生手段不同,利益不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体验不同而形成的与主流文化有所区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情趣、理想信念等文化观念。校园文化就是处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种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学校的校园文化指的是在校园环境中,每个成员所共有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理智的和情感的完整结合,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作为社会文化亚系统的校园文化,具备文化的三大要素,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外在的、以物化形式存在的一种文化,也叫载体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主要包括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后勤装备、生活资料、校园环境、活动设施等。

校园制度文化即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而设立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叫“规范文化”,包括校规校纪、群体行为规范、习俗、文化娱乐方式、教学、科研、生活模式等等,它是勾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

校园精神文化指校园里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和核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观念性文化(为广大师生认可、遵循的共同的思想意识、生活信念等);第二,标志性文化(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主导者的世代倡导而形成的独特的校风和校园精神,包括治学风格、民主作风、文化主体所特有的语言风格、举止风度、文化修养等);第三,智能性文化(指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增长课外知识为目的的第二课堂活动)。

综上可知,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水平的反映,它的模式一经建立就成为该校品格的象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着身在其中的每个人。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为例。哈佛校园静穆典雅,古木参天,居八所“常春藤”大学之首,图书馆、教学建筑风格迥异,或古朴庄重,或富丽堂皇,著名的哈佛广场、魏登纳纪念馆、约翰·哈佛的座像无不反映着古典美与现代美结合的学府气氛。哈佛大学以求实、崇真为宗旨,校徽上的拉丁文“VERITAS”充分体现了哈佛人的座右铭———真理,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校训也说明了这一点。哈佛人始终以探索真理,坚持伦理教育,以高尚的道德准则造就精英。哈佛教学完全由教师自行安排,在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的融洽气氛下,教学活动生机勃勃。总之,每个哈佛人在这里都会受到正义、人道、热爱祖国、勤奋、俭朴、高雅、节制等伦理教育,正是这种浓厚的学术气氛、追求真理、崇尚道德的精神汇成了哈佛独特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智能训练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社会中学生的需要。当今社会,教育更主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人们看到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性,也使人们懂得了课堂以外的文化熏陶往往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更大、更长远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中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新的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为实现大学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它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但这种教育观念的更新才刚刚开始,它与我国传统教育形成的固定模式,和人们业已形成的思想观念的交锋还将是长期的,人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时不时地沿袭惯用的手段和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校园文化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的观念,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实现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主导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的主导是广大教师,包括各级领导、专业课教师和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教师,他们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在高校起着主导作用,把握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建设人才,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广大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做良好校园文化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同时,对学生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多关心、多过问,从精神上、物质上、专业上予以帮助支持。

3、狠抓校园外在环境建设

校园外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它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绿化及各种实施等,是校园文化最直接、最具感官性的反映。可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座雕像都具有文化意义。置身于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人们的情操会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心灵会受到启迪,所以说每所学校都要有一个优美、有个性、有实际内涵的物化环境,这是一个学校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首先,学校在这方面要舍得投入,通过综合治理校园环境让人们在自然的山水树木、艺术雕塑、纪念场馆、警言语录中耳濡目染,从而激发大家美好的情感。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加强文体活动场所、学生活动中心、科技创造活动所需设备建设,为校园文化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再有,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广播、校刊、学报等现代化传播媒件,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利用强大的舆论工具提供正确的导向。

4、规范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制度的作用是明确地规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违反制度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通过制度建设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一整套校规校纪和行为规范、各种章程、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等,加强制度建设除了要补充一些以前没有明确规定,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出台的新制度外,更重要的是狠抓制度的落实和保持制度执行的连贯性。学校目前相当普遍的现象是或者制度执行不严,奖惩不够分明;或者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制度互相不配套,相互矛盾,这些现象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纠正、修正和完善。

5、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所以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意义所在,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要培育高品位的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在一定历史发展中由一定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理想追求和道情操等凝聚而成的校园风气,它是一种合乎社会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当代知识分子风貌的一种团队精神,包括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刻苦学习,积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成果的拼搏精神;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自律精神,团结乐群、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合作精神等等。这种精神弥漫于校园周围又显形于个体行为,每所高校都应具有一种相对稳定又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

(2)加强文明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包括教风和学风建设两方面。培养面向21世纪的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处于主导地位,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加强师德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发扬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至关重要。在广大学生中树立刻苦学习、大胆实践的理想信念,让没有人生目标、没有成才观念、自我约束能力差、行为懒散的恶劣风气在学生中没有存在的空间。

6、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创造者和受益者两种角色。青年学生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富有创造精神,对社会文化信息反映迅速,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是使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角是大学生,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在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道德修养,补充课堂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天晓.美国近年学校文化研究简述.教育科学.2008(04).

[2] 学校管理自我诊断.课题组.学校文化诊断与改造的提出.中小学管理.2003(10).

校园网络文化 篇4

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均缺乏统一认识,这对建设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基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了它与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文化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和内容

2.1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是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文化总和。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自办体育报刊和具体的科研、教学、训练等物质文化和由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运动团体和张贴体育宣传报栏为形式的方式文化。

2.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2.2.1 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当今体育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旨。体育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行动,如中学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看似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现象,更多的是通过比赛赛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

2.2.2 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也称体育规范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娱乐等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体育规程、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它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参与者认可并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它包括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形式和活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等。它包括常识性体育制度、具体体育制度和个别体育制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2.2.3 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状态。体育物质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体育,其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学科,已经涉及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不能简单地用“场地、器材”等原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形式所概括。由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体育物质文化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形态还十分有限。

3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们也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3.1 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参与价值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既校园体育文化的对运动参与价值的体现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2 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技能价值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避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在“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

3.3 校园体育文化的身体健康价值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3.4 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塑造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5 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适应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和合作的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4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4.1 中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电视、报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应该教育师生遵守规则、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4.2 中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4.3 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级中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包括建造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4.4 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尤其重要,因此它具有个高度的层次性、权威性、目的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懂得各项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吸习惯。

4.5 中学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建设

体育智能文化是人们对体育正确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迄今为止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的产物,它包括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科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呈现交叉化和系统化。中学体育职能文化的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的基础学科和功能等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并自觉地积极参与。

5 结束语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级中学全面展开,这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摸索和开拓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3-4.

[2]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50-51.

[3]杨德银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5(3):86-87.

校园网络文化 篇5

第十二中学

王玉英

2014.6

我的祖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丰富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当我怀着崇敬的心回望历史,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清正廉洁、务实为民、深受百姓崇敬与爱戴的百姓官:战国的西门豹,唐代的狄仁杰,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清代的于成龙,现代的孔繁森、焦裕禄„„他们的形象彪炳史册、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名垂青史、经久不衰!无论历史如何发展,时代怎样变迁,敬廉崇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洁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现如今,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形成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我们国家倡导“四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走群众路线。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廉政的重要性,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当我们今天过上幸福生活的时候,我们无法忘记: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鲜血为我们铺就了这条幸福大道。然而,当习近平主席抓反腐败的时候,一个个反腐大案浮出水面,一个个贪官落马。这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反腐倡廉的警钟。这一个个腐化堕落分子,无不诉说着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形势的严峻性。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和现状告诉我们,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务之急,为世人所关注,为全球所共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结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学生头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断增强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绪。

我们要营造向上的校园风尚。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学风的好转,建立“廉洁从政、诚信守法”的良好风尚。廉洁种子的生根发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土壤。要使校园廉政文化产生良好效果,氛围的营造、环境的打造十分重要。我们要结合校园实际,打破常规,深入挖掘新的廉洁的教育资源,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廉洁宽阔的空间。如开辟师生廉政作品专栏,悬挂著名科学家、学者、廉官的画像,著名的治学、治教、反腐倡廉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廉政标语等。我们要搭建丰富的文化载体。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廉政文化教育。我们要注重学习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事情,不失时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当前形势下,要特别强调“廉洁从教”,作为教师的我们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重新翻阅一代廉吏姚崇、包公、于谦感人至深的沧桑画卷,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得到洗礼,我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得以升华。当再次观看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的先进事迹教育片时,我的热泪一次次涌出,我的灵魂一次次震撼„„

朋友们,廉洁需要源泉,源泉来自高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

廉洁需要操守,操守来自纯洁的灵魂,坚强的意志;

廉洁需要力量,力量来自崇高的理想,不懈的追求!

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欢声笑语,让廉正之风永驻校园,永驻幼小的心灵。

听到这里,在座的各位也许会莫名问道:我们仅仅是一位小学生,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不然,校园处处有廉政。我们是新世纪的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华夏民族的希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肩负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祖国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去开创,宏伟的蓝图需要我们去描绘。“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反腐倡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同全国人民一道,以勤字当头,唱一首《爱拼才会赢》;用奉献开路,谱一曲《生命在于奉献》;与贪字告别,奏一支《廉字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重新翻阅一代廉吏姚崇、包公、于谦感人至深的沧桑画卷,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得到洗礼,我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得以升华。当再次观看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的先进事迹教育片时,我的热泪一次次涌出,我的灵魂一次次震撼„„

朋友们,廉洁需要源泉,源泉来自高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 廉洁需要操守,操守来自纯洁的灵魂,坚强的意志;

廉洁需要力量,力量来自崇高的理想,不懈的追求!

让我们同舟共济,撒播廉洁,陶冶心灵;让我们携手并进,用心共唱一首廉洁之歌吧!

校园廉政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和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校园建设,培养学生崇廉敬德的思想品质、弘扬整个社会的廉政文化、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强,青少年面对日新月异的复杂社会关系,由于缺乏校园廉洁教育,经受不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导致走上违法乱纪、甚至犯罪的道路,确实让人心惊、发人深思。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为2001年7%、2002年8%、2003年9.1%,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国家在强调公职人员廉政教育的同时,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的反腐倡廉教育。

历史和现状告诉我们,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务之急,为世人所关注,为全球所共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曾说: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中国的下一代有没有信仰;二是中国的下一代有没有责任感;三是中国的下一代能否实现廉政。2003年10月,第58届联大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指出:开展包括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2005年1月3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2005年7月1日,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强调:结合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学生头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断增强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绪。前不久的首届中国深圳廉政文化论坛上,清华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程文浩发出呼吁:反腐也要从娃娃抓起……这无不都证明了,我们国家及至全世界对加强青少年廉洁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坚强信心。

然而,在推进青少年廉政文化建设中,却有不少另类声音:反腐从娃娃抓起,那是舍本逐末,反腐的对象是权力阶层,在孩子身上做文章又何用?等等。但我们应该相信,更应该坚信古今中外的实践总结:“最有成效的教育,莫过于从娃娃抓起,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那么,面临如此复杂的社会,我们应如何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一、要营造向上的校园风尚。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催人奋进。要把廉政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前,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突出对教师特别是党员干部教师的反腐倡廉教育,严肃惩治各种不正之风、违纪违法行为。要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党风行风师风建设相结合、与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教育的多层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树立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崇廉尚洁”的思想道德观,促进校风、教风、学风的好转,建立“廉洁从政、诚信守法”的良好风尚。

二、要创设健康的文化环境。廉洁种子的生根发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土壤。要使校园廉政文化产生良好效果,氛围的营造、环境的打造十分重要。一要创设廉洁的文化环境。要立足廉政,结合校园实际,打破常规,深入挖掘新的廉洁的教育资源,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廉洁宽阔的空间。如开辟师生廉政作品专栏,悬挂著名科学家、学者、廉官的画像,著名的治学、治教、反腐倡廉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廉政标语等。二要创设优雅的校园环境。要加强校园的硬件建设,始终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廉明。如对学校道路、学生社区、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要进行统一规划,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时时处处见廉洁。三要创设健康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特别是网吧、书吧、影视厅等的治理整顿,切实防止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扎根驻营。

三、要搭建丰富的文化载体。校园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各种文化载体很多,必须综合利用。一要充分运用传统载体。将廉政文化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充分挖掘和利用政治、语文、历史等教材中的廉政教育资源。同时,还要组织专门人员编撰适合于各层级学生的廉政文化读本,通过开设廉政教育课程,在课堂上进行廉政文化的灌输、廉洁意识的培养。二要扩大廉政文化阵地。要多方设立载体,广泛搭建平台,以校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站、校报校刊、板报等为载体,定期播报廉政勤政先进典型的事迹,播放廉政教育录像片,发布廉政教育信息;以廉政文化宣传标语、宣传画、警示教育牌、廉政文化宣传橱窗等为载体,营造廉政文化的声势。三要丰富廉政文化活动。要根据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层级、分层次的组织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如廉政事迹演讲比赛、廉政知识竞赛、学习交流会、主题辩论会、参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征集廉洁自律格言等活动,使廉政文化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体现,廉政知识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传播,增强廉政文化的辐射力。

四、要构筑规范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一要健全组织机构。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立足学校实际,成立由校长、党支部书记、各科室负责人、团组织、少先队辅导员等组成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制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建立学生执勤队、监查队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二要加强制度建设。要把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同教育教学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强化责任分解,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三要创新工作方法。要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体现正面引导、反面警示,不断创新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促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论廉洁教育进校园

有效地构筑起教育、制度和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是有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其中党风廉政教育在纪检监察工作中的比重日趋上升,这是一种必然趋势。

一、廉政教育进校园,是关口前移的必然要求 据有关内部资料统计,近年来,腐败人群年轻化,腐败手段智能化、技术化的情况比较突出,“59岁现象”大有前移的趋势,甚至出现了“29岁现象”、“26岁现象”。有些人工作两三年后,便能熟悉一套规定与程序,更能熟知管理中的缺陷,从而利用自己的技术性管理权力实施犯罪。另外,目前我国反腐面临的挑战之一是腐败意识的泛化,社会对反腐的态度部分由痛恨转变成一定程度上容忍腐败甚至羡慕腐败,有机会的话也愿意效仿行贿者的做法,而且这种心态已经潜入到低年龄人群了。

这些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促使我们去认真思考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防止共和国的下一代在道德观念、廉洁意识、生活作风等影响前程的关键问题上带病上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无从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每个纪检监察干部的社会良知所在。

对这一问题的惟一答案,即廉政教育务必从娃娃抓起。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应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每个时期都该进行相关教育;对于大学生还应在走出校园前进行一次警示教育。廉政教育从娃娃抓起,廉政文化建设进校园,是反腐败斗争关口前移的必然要求,是党风廉政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是现有廉政教育各种渠道的自然延伸。通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崇廉尚洁”启蒙教育,可以帮助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廉耻观,可以通过中小学生的言行,影响千万个家庭的廉洁观念。

二、廉政教育进校园。是传统教育理念的传承 廉政教育进校园,实质上是在原有德育教育框架基础上,扩充进一些适应时代要求,适应中小学生认知能力,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廉政读物,强化教学要求,使中小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对廉洁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防止其带病进入社会。这一做法,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与廉政宣传教育的有机整合,是原有德育教育内容的充实和完善,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理念的传承。

三、廉政教育进校园,正确定位是成功的根本 廉政教育进校园,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以往在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乃至针对社会广大群众进行廉政教育时所积累的大量教育方式、教育经验、教育内容,都无法一一照抄照搬,必须依据未成年人的思维规律,认识能力,有的放矢地重新编排教育内容。

对中小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必须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有选择地灌输一些先贤廉洁典范,阅读一些有关具有廉洁理念的诗文、名句,对其进行最基础的启蒙教育,而不宜 在教育中直接涉及一些社会的阴暗面,更不应将当今社会流脓的疮口直接暴露在缺少是非辨别能力的小孩子面前。对中小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必须注意克服“官本位”的意识。如前不久我们义乌市在编写《崇廉尚洁启蒙读本》警句格言部分所选内容里,存在着一种反映“官本位”落后观念的东西。须知,当今的中小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首先是一个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步入公务员队伍,能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做人,做一个正直、诚实、上进有为的人,而不是立足做官,做大官。

对中小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植根于民族廉政文化的沃土,提炼、挖掘散落的有关廉洁自律、扶贫济困、忠心爱国、勤政务实等古代的优秀廉政思想。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廉政文化成果,继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廉政传统文化,大力倡导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效率诚信和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新道德,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具科学性、时代性。

对中小学生进行廉政教育,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关系。在传统的文化积淀中,确有无数廉政文化的瑰宝,但也交织着许多落后文化的痕迹。在建设廉政文化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如何看待,如何把握,如何体现先进性,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具体问题。能否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关系,关键还在于我们自身的能力、观念和水平。

四、廉政教育进校园,合适的载体是前提条件 学校教学有其特殊的规律。廉政教育进校园,必须充分尊重学校教学的自身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和运用合适的载体。

——在学科中渗透。现有的教材中,不论是语文、历史,还是社会、思想品德,各学科教材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崇廉尚洁的教育内容。如小学语文、思想品德中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党的好干部孑L繁森》、《做一个正直的人》、《我是您的儿子》等7课,初中语文、社会、思想政治中的《平民总统孙中山》、《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等8课,就是现成的教材,只需教师在教学中能突出廉洁自律这一思想主题,就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在阅读中领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收集古今中外崇尚廉洁的故事、格言、图片,并配以生动形象的漫画,编写《崇廉尚沽启蒙读本》作为德育教育的参考资料,作为学科教学的配套教材,在教学中渗透廉政文化内容。前一阶段,义乌市教育部门在市纪委的具体指导下,已在全市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师生中下发了《崇廉尚清启蒙读本》,为今后的专题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活动中熏陶 班队活动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班队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今后,可以通过《崇廉尚洁作品征集活动》、《讲廉洁故事,学廉洁榜样》、《寻访廉洁人物考察活动》、《人生AB剧:责任》、《崇廉尚洁知识竞赛》等多项班队主题活动,并可利用周边的廉政教育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观点,老师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从小知道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

——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获取实践体验,也是“崇廉尚清”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注重学习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事情,不失时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和引导,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逐步养成志向远大、勤奋节俭、自我管理、爱国奉公的良好品德。如可针对有的学生存在的生活浪费、不注意节约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勤俭的人;针对有的学生存在的不尊重同学、欺负别人等不良现象,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针对有的学生集体观念不强、比较自私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公而忘私的人;利用班、队干部选举之机,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看待权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监督意识;利用学生对友谊的渴望,引导他们对交友的思考,体味到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通过直接体验,将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廉政教育进校园,教师素质是关键所在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师,对中小学生进行廉沽意识教育,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师,教师存对待廉政教育的认识、态度及思想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教师在廉政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有组织作用、示范作用、引导作用等。据调查分析,目前教师队伍中对

廉政问题的态度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具有强烈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对反腐败这项工作较为关注,却苦于缺少相关信息,缺少参与的渠道;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持“肉食者谋之”的态度;三是消极悲观,冷嘲热讽。三者的人数比例,呈两头少,中间多的态势。

如何才能使广大教师尽快地熟悉这一新的业务,及早进人新的角色?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领导。前一时期,我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廉政教育进校园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专题调研,抽调基层骨干编写和发放了《崇廉尚洁启蒙读本》。今后,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对教师的廉洁教育当作廉政教育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将之视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抓实抓好。

2、考核中要有指标。目前,各学校对教师的指挥棒,就是年度考核评比,而考核教师的指标,多以学生的课业成绩为主加以量化,带有浓厚的应试教育的痕迹。

3、学课中要有任务。对廉洁品行教育的篇章和观点,散落在各个相关的学科之中,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团队干部,更是负有重要责任。因而,廉政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课一家的事,必须分工负责,明确现职。

4、培训中有要求。现在,大多教师都有在职进修的任务,市教师进修学校在职培训的任务十分繁重。现行的培训内容,多以专业知识为主,辅以教育理论。建议今后将廉政课列入培训任务之一,聘请专人作专题辅导,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廉政修养。

校园网络文化 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园刊物;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除了能够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文化修养之外,还是学术和思想创新的根本动力,在引领学生成才的道路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技工院校应创建校园文化品牌,有效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增强技工院校综合竞争力。校园刊物作为一种院校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发展传承中逐渐积淀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是学校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校园刊物意义重大。

一、丰富刊物内容,提升刊物品质

作为技工类校园刊物,其信息来源与受众大多为同类型的院校与机构,所以它的内容构成应该紧紧围绕技工与职教展开,大致可将刊物内容划分为如下几部分。

1.卷首语

卷首语作为一本刊物的第一篇文章,奠定了刊物的主旋律。作为技工类院校,卷首语内容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职教的方针政策开展。例如,近期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做出的重大改革,教育专家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新的理念,全国大型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都可在卷首语中出现,这样既能让师生们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又能紧紧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开展工作。

2.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部分是近期校园重点工作的汇集。从院党委近期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到省市召开的关于职业院校的研讨会内容、学年结束后的年度工作报告、近期开展的技工大赛等都可在特别关注中出现。

3.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是以时间为节点,以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描述,将近期学校的各项活动依次排列。内容可以包括人员的调动、招生信息、毕业生分配、职称评选、技能大赛的赛果公布、技能培训通知等。

4.工作亮点

工作亮点是对近期校园工作中突出部分的专门报道,例如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园主题活动、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校企合作、职教专家的专题讲座等。

5.教学经验交流

教学经验交流主要围绕教师展开,是教育教学内容最集中、最核心的汇集,包括教师在职业技能说课比赛中的内容展示,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工厂一线教育实习的工作总结,在省市以及全国获奖的优秀论文、优秀班主任的经验总结,等等。

6.学生园地

这是由学生主导、全面展示学生风采的一片天地,学生可将自己的文章投递到编辑部,经过筛选即可发表。内容从学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到校园主题活动的记录体会,在一线生产线实习的感受,自己的青春感悟,学习上取得的成绩等,都可包含在内。

7.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作为刊物的最后一部分。前面六个部分对近期校园文化和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报道,最后的他山之石则吸取同类型技工院校的优秀经验,并结合院校自身特色为建设创新型技工院校提供借鉴。

二、增进相互交流,提高校园文化影响力

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在于既有着传统学校所共有的校内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一线实习教学,这就要求技工类院校校园刊物在交流时要同时兼顾这两方面。

1.校内交流

作为致力于发展校园文化、传递技能知识的平台,技工院校刊物应该首先立足于本校。交流的范围从班级开始,每班一本作为班会的阅读材料,按期保存。每间办公室一本,作为教师了解校园动态的窗口,鼓励教师积极投稿,展现风采。学校图书馆定量保存,便于资料翻查,也可成为记录学校发展历程的资料。

2.校校交流

作为校际间的交流工具,出版后可以定期向友好学校邮寄,既宣传了自身,也便于互相交流学习。作为技工类院校,每年要到不同省市的同类型学校进行考察学习,校园刊物可以作为一种宣传材料,增进交流,互取所长。

3.校企交流

技工类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校企合作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实际的实习操作平台,为学生走出校园、无缝链接社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专业教师跳出课本局限,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壮大学校专业技能水平。在交流的过程中,校园刊物可以成为为展现院校风采的有力工具。

如今,技工类院校正稳步发展,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怎样不断发展成为一所专业特色鲜明、就业质量高、服务能力强、办学实力领先的优质技工院校,是当前所有同类型院校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文化传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失了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各项工作开展都会缺少根基。校园杂志作为技工院校学习和交流的有力媒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涛,黄新德.校园文化建设与软实力[J].管理观察,2010(30).

校园网络文化 篇7

如同造纸术、印刷术的诞生, 革命性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往往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当前, 计算机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向互联网的延伸, 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成为信息社会鲜明的时代特征

网络文化的兴起是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深化发展并与文化领域相融合的结果。新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水平和应用程度显著提高, 到2010年底, 全球移动电话用户突破50亿, 其中3G用户8.2亿;互联网网民突破20亿, 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4亿, 固定宽带用户数超过5亿。

目前, 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生产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 网络文化也成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逐步取得主流地位。一是网络已成为媒体发布的主要平台。全球主流的新闻机构、报纸、电视台等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O ECD 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在2008年, 已有9个O ECD国家中超过半数的人口选择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报纸或杂志。二是网络娱乐已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根据美国市场分析机构A BI R esearch的报告, 2010年全球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超过145亿美元;O ECD报告显示, 早在2006年, 美国已有69%的人在网络上观看过影视作品, 到2010年, 美国网络影视下载市场估计规模达19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国内电影总票房的约20%。三是网络文化受到的关注度在显著提升。以主要文化载体上广告投放的金额做比较, 根据法国实力传播 (Zenith O ptim edia) 的研究, 2007年全球互联网广告投入已超过广播和户外展板, 2010年进一步超过平面杂志, 占比估计达到14%。

个体创造活力推动网络文化成为最具创新性的文化领域

信息终端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价格持续下降, 信息网络接入成本和使用费用越来越便宜, 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入网络、使用网络;音视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一点接入、全网覆盖的特点, 博客、微博客等W eb2.0应用的普及, 使个人创作和发布文化作品成为可能, 大大降低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门槛, 个体在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微博客为例, 微博客已成为个人发布信息、展现创意的主要渠道, Twitter注册用户数已达1.75亿, 全球关注度最高的微博“粉丝”数接近1000万, 在日本地震、美国袭杀本·拉登等重大突发事件中, 微博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和互动平台。

个体创造所展现的活力, 更推动网络文化成为最具创新性的文化领域。以视频网站Y ou Tube为例, 60天之内上传的视频数量比美国三大广播公司60年中所创建的视频数量总和还要多;其中不乏许多个人制作的经典作品, 例如一段家庭录像 (Charlie Bit M y Finger) 曾创造1.7亿次观看的记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网络文化个体化创作的特点愈发突出, 如苹果公司创造的A pp Store商业模式, 吸引了众多的应用程序开发者, 仅两年时间里, 应用程序超过30万个, 下载量超过100亿次。而i Phone、i Pad等移动智能终端的逐渐普及, 因其随时、随处接入互联网的特点以及强大的处理能力, 更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文化的个体创造与共同分享, 目前每天通过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上网设备观看Y ou Tube视频的数量已经超过2亿个。主流媒体和政府部门对此也给予高度关注, 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已与纸质刊物同期发行i Pad版的电子刊物;美国政府面向i Phone、黑莓和A ndroid设备提供了免费的应用程序, 可帮助国民下载助学贷款, 旅游, 选举等18个免费便民应用。

多方多向互动传播的网络文化已形成全球影响力

W eb2.0应用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和群体性特征, 网络文化也因此呈现多方多向互动的传播特点, 局部问题能够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并与现实矛盾相结合, 形成舆论热点, 再通过论坛、社区化网络等联系、互动、快速聚集, 转化为公共事件甚至引发社会危机, 这是网络文化独有的特点, 发生在中国的“我爸是李刚”、“药八刀”等事件, 都是典型的案例。

此外, 社交网络服务 (SN S) 的快速兴起, 将现实的社会关系映射到信息网络上, 实现了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世界的结合, 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 注册用户数已达到6亿, 这些用户在Facebook上交友、游戏、分享照片, 使用虚拟货币购买虚拟产品甚至真实商品。据调查统计, 平均每个Facebook用户有130个朋友, 最流行的农场游戏 (Farm V ille) 活跃用户达1600万, 每天上传850万张照片, 近期更推出可使用虚拟货币 (Facebook Credits) 的D eals团购服务。

同时, 互联网的无界性, 使文化的传播可以超越现实社会的管理边界, 瞬息传遍世界, 网络文化也因此而形成极强的跨国传播能力和全球影响力。

网络文化成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国家竞争的关键领域

网络传播无国界, 具有天然落地优势, 是对外展示国家形象、推广价值观念的最便捷渠道。现在, 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 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 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 抢占国家竞争的制高点。

一方面, 一些文化大国将网络视作文化输出的新平台和重要途径, 依托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视频等新兴网络文化形式, 持续输出其价值取向、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等, 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它国家。以韩国的网络游戏产业为例, 2007年韩国网游在全球的累计会员数即高达10亿人次, 相当于韩国总人口的20倍;2003年韩国游戏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曾高达90%。韩国更于2008年发布了《游戏产业振兴中长期计划 (2008-2012) 》, 提出“主导第二游戏革命”的推进方向。

另一方面, 部分国家将网络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对抗的新战场, 通过网络对其它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政权组成等施加影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题为《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的讲演中, 宣称要采取“外交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对抗 (有些国家的) 互联网上的压制行为”。其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要借使互联网成为美国施加影响的工具和渠道, “不仅捍卫普世原则, 也捍卫我们 (美国) 人民和伙伴的利益”。从2010年底到现在, 在阿拉伯国家中发生的多起政治性事件中, 网络起到了显著的传播、放大、甚至是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剧了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

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繁荣我国网络文化的思考

网络文化是信息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兴领域和时代特征, 是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国家软实力、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环节。应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 把握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变革的历史机遇, 切实把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 篇8

关键词: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1]。因此, 在新时期网络环境下如何建设好校园文化, 传播好校园文化, 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 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和意志等理性或非理性因素, 从而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道德素质水平。

1.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舞台。

网络资源涉及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和信息传播方式, 相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有着信息承载容量大、来源广泛、覆盖面广、强调互动、便利快捷、表现形式丰富等优势。网络文化平台是培养教育大学生的新窗口、新模式。这种新的窗口使得大学生愿意在网上流露真实思想, 对时局大事及生活小事等发表自己的的观点和感受, 是观察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新“窗口”。同时,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艺术性打破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旧模式, 改变了学校主要以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为主, 内容单调、形式呆板、效果一般的局面。这使思想教育等工作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提高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创新了思想政治等工作的途径。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使传统的大学校园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变革之中。首先, 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控制力和影响力, 极力向世界传播资产阶级的意识、观念和文化思想。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冲击, 也对社会主义高校德育阵地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对于那些思想意识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辨别和吸收能力的大学生, 容易受到网上不良思想的影响, 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其次, 对大学生校园主流文化的挑战。目前, 高校校园网建设已具规模, 为师生员工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是网络世界是绚烂而充满诱惑的, 很多思想发育不成熟的大学生难免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网络成瘾症、现实交往障碍在很多当代大学生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调查显示, 多数大学生上网常浏览的是个大网站和自己的主业和博客, 主要关心新闻时事、资源和购物信息, 而对于学校信息则关注较少, 只有约10%的大学生常浏览校园网站。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校园网站作为一个围绕特定的内容、为师生服务平台, 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取向。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内容广泛、环境开放、角色虚拟等特点。

1.大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与关注情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现代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塑造健康校园文化,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加强学校管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需要。然而, 大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却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关注总体是不够的, 60%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不怎么关注, 另有部分大学生表示从未关注过。对于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 BBS文化、博客文化、网络原创视频等最受大学生们青睐。另外, 他们对校园动态信息、文艺创作、高校集萃等网络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 调查显示, 大学生希望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应该具有学习资源下载、名师课堂、就业、大学讲坛、心理咨询、在线交流、考研平台、学生成果展示等模块和功能, 并且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网络文化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对部分大学校园文化网站进行研究分析, 当前, 高校校园文化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如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清华大学的“学生清华”、同济大学的“同济方舟”, 等等。这些网站 以不同形式的网络文化载体, 学习、交流, 获取知识, 陶冶情操, 规范行为, 净化心灵, 提高素养[2]。

但是, 现状表明, 仍有许多问题制约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只停留在信息发布的层次, 一些虽然提供了BBS、留言板等沟通工具, 但是利用网络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开展交流互动并不普遍。一些学校网络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渗透形式都比较单调, 内容表现形式静止的多, 动态的少, 平面的多, 立体的少。文化渗透教育没有充分依托网络的技术优势, 实现网上网下校园文化渗透教育的互补性。另外, 许多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网站建设没有立足本校实际, 网络文化体系不完整, 校园文化网自己特色不明显, 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对大学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并未落实。

大学生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态度和认识还有待端正和提高, 如大学生自身信息素养、参与意识等。另外, 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重视不够, 因此, 从管理机制、内容设置、表现形式、宣传引导等方面都应该加强和改进。调查显示, 有70%的大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网络文化建设不太满意。

通过现状分析,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研究表现出如下不足:一是网络文化体系不完整, 贪大求全, 特色不突出;二是内容单调, 更新慢, 缺乏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三是网络平台功能比较单一, 交流权限开放不够, 信息交流受阻, 学生只能做看客, 没有很好地把握基于网络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三、促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1.科学管理, 加强对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的宣传与引导。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 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冲突更加剧烈, 价值取向更加多元, 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新的文化文明曙光的同时, 网络信息垃圾和信息毒品亦同步滋生, 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因此, 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的引导力度, 使其真正理解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帮助形成对待校园网络文化的正确态度, 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使网络文化一开始便步入健康、文明的发展轨道。学校加大管理力度,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传播校园主流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使其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网络平台, 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首先, 健全网络立法, 依法治网, 规范人们的行为;其次, 从技术层面加强建设, 保证网页的安全性;再次,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机制建设, 有效规范网上行为。

2.以学生为本, 构建贴近学生的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体系。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网站能否发挥好其引导和教育的功能, 关键是能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 使他们主动去访问和点击。那么, 如何提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吸引力, 以学生为本是重要的理念。我们的调查发现, 在网络文化内容中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全都是与自身生活、学习相关的内容, 如学习资源、就业、大学讲坛、心理咨询、教育动态、考研平台、学生成果展示等, 都是大学生渴望建设的模块。

从上述内容看出,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方面让大学生在网上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料接收, 健康向上的娱乐体验, 接受教育, 陶冶情操, 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 增强自己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素养, 发展自身的文化创造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 体现出教育性;另一方面也要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服务性,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通过交流与参与, 缓解心理压力, 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惟其如此, 才能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网站的归属感、认同感。

3.突出特色, 打造具有本校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

不同的院校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 这与院校本身的办学理念、文化底蕴、人文环境、历史渊源、专业特点、规范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确立自己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理工科院校、民族院校、师范院校等, 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 师范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应有自己的要求, 体现师范的个性与特色, 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上, 要弘扬“师”的灵魂, 塑造“师”的形象, 培养“师”的素质。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程中, 就应紧紧围绕师范性这个根本点, 通过网络平台以不同的形式来培养未来教师对“师”的情感, 提高从“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浅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篇9

现在的大学校园, 网络已经普及, 这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而由此形成的校园网络文化正在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在对师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着深刻的改变。所以, 在高校的网络校园的建设过程中, 只有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给其以准确的定位, 才能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概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的师生员工以校园网为主要载体, 以上网各项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虚拟空间为信息传播渠道, 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 来进行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沟通交往而形成的活动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精神面貌等方面的总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在校园中的一个分支, 或者说作为一种亚网络文化, 具有网络文化的所有特征。但是, 由于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本质的要求, 它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并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普及,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还将会产生出一些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层次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整体, 可划分为三个层面:

(1) 物质层面:网络信息资源系统 (软件资源、硬件资源) 、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 和校园网络活动主体 (上网的师生员工) 构成了作为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基础。它是“人化的自然”, 对象化了的人类劳动, 是立足于社会信息资源的累积和沉淀, 是网络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更替和勃兴, 能为高校的信息文化交流提供坚实的物理环境, 是人类与网络活动交融的结果。

(2) 制度层面: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网络文化, 是一种程序化、制度化的文化, 形成和调控着校园网络中的个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它基于个体的价值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来确定网络活动中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法律条例, 构成了网络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要求。如网络法规和网络伦理以强制和非强制的力量维系网络活动, 学校关于上网的管理规定给出了学生上网的具体要求。

(3) 精神层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识和素养的集中体现, 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它可细分为主观精神文化客和观精神文化。客观是主观的外化:如关于网络的基础知识、网络道德规范等, 主观是网络文化中人们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 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

综上所述, 校园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从物质层面看校园网络文化, 它是校园网络文化的物化基础;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看校园网络文化, 它是校园网络文化的理性分析。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新兴的校园文化, 是人、信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 是网络文化发展与校园文化发展相互融合的结果。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有以下功能:

(1) 传递知识和信息功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网络传播知识具有迅速、交互、多媒体展现的特点。只要用鼠标在你所需的链接上轻轻一点, 网络就可以把你带入一个丰富新颖的知识天地。在网络上的各种知识库、数据库、论坛等, 有大量的信息共享资源, 服务着各个专业、各个领域、各种层次的用户。

(2) 教育功能。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活动, 既省时, 又省事, 可以节省师资,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目前在因特网上, 不仅有了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 而且已经开设了许多“网上大学”, 学员通过注册, 坐在家中, 通过联网的计算机, 就可以从这些“网上大学”接受远地教师的远程视频教学, 或者通过登陆相关网站, 利用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将来因特网上的各种教学活动会越来越多, 终生教育已经成为可能。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担负着新的使命。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是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情感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 要求把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 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特点优势, 积极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 是高校校园网络化的时代使命。高校应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点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 来培养学生的相象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提供的实时交互方式,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处理能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点, 提高学生及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点带来的文化自由, 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 提高学生的前面素质。

(3) 娱乐服务功能。利用校园网提供的有关资源, 校园的文化生活将会大大丰富。师生能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娱乐节目。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使人身临其境, 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创造力发挥的文化空间,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将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变成现实。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将随着网络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继续革新校园师生的文化生活, 绽放出更多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32-85

[2]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18-153

[3]敬菊华.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78-120

也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篇10

一、网络文化中的校园网络文化

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风暴所席卷,

其次,在军事理论教育课程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板书、幻灯和录像等手段,很难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历史的内容时代化。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师生们面临的教学媒体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印刷媒体,而是以视听媒体和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集成化的教学系统。因此,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另一方面,教员也要学会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

三、将国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具有渗透性、选择性、超前性等特点,高校应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

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它们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如举办国防教育的征文、办专题板报、组织演讲、歌咏比赛、国防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组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旧址和烈士陵园等。学校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社团组织都深深植根于广大学生之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它们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这些活动,高校武装部要适时介入并给予具体指导,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报纸刊物、资料、挂图以及音像制品等。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当地驻军的联系,将他们所拥有的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到兵营去参观学习,了解和掌握常规兵器的使用性能及特点,扩大视野,增强国防意识。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阵地,加强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建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学生上网的增多,网络空间为大

这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构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网络文化是全球同步的文化、是全民参与的文化、个性十足的“客”文化、集大成的文化、强势的文化、增大社会风险的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大学的传统教育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网络、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化校园逐步形成。大学教育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改革。

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以其神奇的力量改变着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论,改变着校园学生国防教育拓展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有效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互联网上的斗争是全球性的,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他们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宣扬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观念,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由于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运用好这一教育途径。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注重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国防教育。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和使用方便、多媒体化和交互性强的优势,激发大学生参与网上国防教育活动的兴趣,增加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覆盖面。

其次,我们要切实加强国防教育信息网站的建设,用健康的教育内容占领网络空间,让大量具有良好国防教育和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排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我们要制作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符合青年特点的国防教育网站,将国防理论、军事装备、国防法规、国际安全局势等内容即使上传到网上,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与讨论,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和讨论,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同时,应由专人负责网络国防教育的组织实施,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保证国防教育网站的质量。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和其他各类社会网站,为青年学生搭建学习国防教育教育基础理论、传递国防教育信息、交流国防教育经验和宣传国防教育先进典型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全忠.对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国防,2000,(10).

[2]许庆书,周艳玲.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3]王树平.谈大学生国防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优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的学习环境和手段,同时,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带来广阔自由,又引发失律失范。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革命的新表征。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而是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二十一世纪信息化发展机遇,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学科等方面入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二、校园网络文化遇到的问题

首先,在思想方面,由于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青年人来说,其欺骗性和蒙蔽性是很大的。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网络是开放的、国际化的、自由的、民主的,不同价值的文化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因而网络信息不可避免地存有不少“垃圾”。这些内容往往与我们的国情、我们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事实上,西方一些信息大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加速发展信息网络,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进而控制着强大的国际传播网,垄断着国际新闻发布渠道和几乎整个世界舆论,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地倾销自己的文化,传播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垃圾信息污染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消极面。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使用方便和难以控制的特点,一些黄色、黑色、暴力、黑客信息也借助互联网而广为流传。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些消极、不健康的思想极易动摇和破坏大学生经过前期教育刚刚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

另外,一些青年人上网成瘾,也是网络文化带给校园最大的弊端之一。调查表明,几乎有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网络中的良莠不分、藏污纳垢导致许多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追求着感官的刺激,自由地发表观点,可以不考虑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思想意识模糊。

三、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的几点建议

1. 弘扬“红色教育”,增强学生的分辨力。

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教会选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首先要着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传统的德育强调对既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和接受,所用的方法是说教、榜样、说服、限制性鼓励等,这种缺乏人性所需要的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理性的观念,扼杀了德性的全面发展。而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多元道德价值观并存,价值观冲突不可避免。个体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各种道德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文化背景来做出自己的选择。其次教育者要正确引导。我们强调教会学生进行选择,并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教师正确引导下自主地做出选择,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变为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的过程。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主体批判思维的建立,学会适应社会的主动选择,是青年学生走向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

2. 借助校园网络的平台,对学生进行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

这些年来我国许多学校对校园网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促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大多数校园网功能、校园网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信息流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应该借助这个平台努力实践并着力打造“绿色网络校园”,即坚持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德育主流;全力封堵“黑色的”,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确保网络安全;坚决删除“黄色的”,严格监控管理,消除和减少网络中色情、暴力信息的污染和毒害,净化网络环境;着力疏导“灰色的”,对网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群众性问题加强教育疏导,把握正确导向,进而营造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立健全网络管理队伍,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督。建立强有力的网管队伍,对学生用户上网进行IP地址和身份记录,关注BBS上一些重要信息,掌握学生网上动态,并发布一些积极的信息,趋利避害,积极引导,让校园的网络天空一片蔚蓝。

3. 开展丰富有效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校园中提倡文明上网。

首先,挖掘学校网站功能,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设旨在解决当代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困惑、促进教学互动的校园网络论坛,以贴近学生实际来吸引学生,以挖掘学生个性特长来激励学生,以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来影响学生,建设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校园网络论坛,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交互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鼓励全体教师参与校园网资源建设的制度,通过校园网站和论坛积极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开展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就读书与上网的关系展开讨论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我们应该逐步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开辟若干个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激发学生参与网络交流的热情,通过交流,让学生释放心理负荷,寻找自信源泉。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舞台,给教师们提供了走进学生心灵的新途径,也成了师生交流感情的桥梁。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曾经说过:“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兴利除弊,为我所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指导和引导,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越,毛建青.“网络社会”与学校德育工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56-59.

[2]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7):8-12.

层级化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校园网建设;网络文化;层级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高校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的机构,也是孕育文化的重要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是高校网络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优化网络育人环境的要求。但是,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笔者认为,采用层级化的思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教风、学风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体处在低端水平上。其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通病之一。校园网络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怎么样去建设?包含哪些内容?这些是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不完善。机制一般是指某项工作或活动运行的规范和要求,机制不完善会使工作不规范、运转不顺畅。机制主要包括领导机制、管理机制、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内容,很多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建设不足。

3.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缺乏吸引力。这主要体现在网站内容多从学校、教师的角度进行建设,内容过于务虚、过于强调理论、过于偏重知识性,与学生相关的信息或者从学生的角度发布的信息较少,让人感觉校园网络内容可读性不强。

4.校园网络文化形式不灵活。这主要体现在校园网站的形式多以单向传播的传统信息发布为主。有些高校开设了具有交互性的留言、论坛等形式,但这些形式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相比显得比较滞后。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重视不够。从领导干部到基层教师,很多人对网络文化建设了解不多、重视不够,导致网络文化没有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应有的地位。领导干部是工作的引领者和主要推动者,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责任在于领导。领导干部对于网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看不到网络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2.思路不清。由于重视不够,很多高校对于网络文化的建设思路不清晰,不知道应该从哪里着手。有的高校以为多建几个红色网站就可以营造出主流舆论氛围,有的高校以为多转载一些理论文章就可以提高师生的理论素养,有的高校以为通过技术手段把某些网站、网页从校园网中屏蔽掉就可以使师生不受负面影响。这些思路在互联网时代都是不切实际的。校外商业网站的影响和渗透是校园网所无法抵御的,他们所提供的完善服务,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影响力非常强。

3.措施不力。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不深、支持不够、经费保障不足、设备落后等方面。从设备的角度看,当学生纷纷拿着各种先进的移动终端设备玩微博、发微信时,一些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还不知智能手机为何物,那么这些教师如何能够理解有些人转发一条微博就可以瞬间被几千名学生看到,如何理解学校里某个角落发生了一件事情自己还没搞清楚,而相关消息在网上已经被迅速转载。

4.缺少队伍。很多高校没有专人负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是网络管理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优秀的技术人才大多被吸引到高薪的IT企业中,所以高校具体负责技术开发和服务的网管技术力量不足。二是基层日常管理维护人员不足。校园网站必须依靠大量的二级网站形成集群效应,形成较大的访问量,才能与商业网站的影响力相抗衡,这需要大量有一定网络管理经验的人员,而目前很多高校的二级网站管理都是由辅导员或者办公室行政人员兼职,这个人群总体而言缺乏经验和时间。

三、层级化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方法

根据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采用层级化的思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是有效、可行的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认识、人员配置、网站建设、实践推动4个层面。

1.思想认识层面。一是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网络文化学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于网络应用和服务发展很快,很多教师尤其是领导干部往往认识滞后,必须每年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网络应用培训,培训内容应以学生接触最多的网络服务和应用形式为主,使领导干部了解学生在干什么、在关注什么,然后才能更好地开展决策和部署工作。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校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建立一套理论体系,作为建设的基本依据。有人把校园网称为“第四课堂”,而且是一个全天候、全方位上课的课堂,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能上网,就可以浏览校园网的信息、接受校园网的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一个运转良好的校园网无疑比其他“课堂”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应当在此认识基础上构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应当前网络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理论体系,并以1~2年为单位结合实际进行修订更新,作为统一全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人员配置层面。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明确职责。高校应当成立专门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主要职责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由学校有关领导负责,由一个部门作为主要牵头部门,全校有关部门和各院系共同配合,做到职责明确、落实到人,将任务分解成具体项目,要求每个参与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是加强人员培训和辅导,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有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兼职人员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工作上,而专职人员则可以全心全意做好工作。难点在于专职队伍在岗位编制和人员素质方面都不易达到要求。同时,无论是专职人员还是兼职人员,都要定期培训,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此外,要进一步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逐步形成“教师——学生骨干——普通学生”三位一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

3.网站建设层面。网站建设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校园网应当分5个级别进行考虑和策划。

一是建好学校主网站。学校主网站是学校的网络门户,是校园网站的总索引,也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所有校园网站中,学校主网站具有最大的访问量、最高的关注率,因而主网站的建设应当从校园网的全局角度来考虑,要成为整个校园网的访问中枢,凡是校园网站中的网站、网上服务、网络应用等都要在主网站中设置链接。当然,各种链接项目的归类、排版方法则需要综合考虑美工、技术、用户访问习惯等具体因素。主网站还应当成为学校重要信息的发布中心,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方向标。主网站的建设重点有两点:一是准确、规范、全面地设置好介绍学校基本信息的各个页面;二是合理设计划分首页面和设置分类页面,使校园网内的各个网站都能访问到。

二是建设好校园重点文化网站,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校园网络的重点文化网站主要包括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建设的一些主要负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包括新闻宣传网站、红色主题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学生工作网站、学生活动网站、心理健康网站、校园文化网站等,有的高校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群。这些网站应积极配合、相互补充,成为校园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库、网上理论学习的重要园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网站,成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的先锋网站。

三是建设好二级机构网站,树立官方网站的权威性。二级机构网站是校园网中数量最多的网站,服务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着各二级机构的职能和责任。这级网站建设的目标应当是发布权威信息、做好贴心服务,如教务网站、招生网站、后勤网站、就业网站等。所谓权威信息,就是发布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信息要准确、真实、及时,防止围绕相关问题出现谣传、引发猜测、导致不稳定。而贴心服务是要求多站到师生和访问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通过网络尽可能方便师生办理有关事宜。

四是灵活建设校内各专项、专题、个人网站,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中的第四级网站应当是除以上类别网站外,各种微观层面的校园组织网站或各种细分的校园服务网站,如各种社团、班级、研究所网站或校园卡网站、报修网站等。笔者认为,为了活跃和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满足师生对网络应用和服务需求,校园内的服务单位都可以在校园网上拥有一个自己的小空间,作为校园中育人环境的一部分。而个人网站的建设形式上可以向商业网站学习,如可以提供校园网内的社交网络服务,使他们在校园网内也可以享受到相同的服务,把学生逐步吸引到校园网上,会更加便于引导、教育。

五是有选择地链接和推荐校外公共、商业网站,增加校园网与校外网站的互动。公共网站或者商业网站是一个相对独特的级别,把它列为一级是因为“脱离互联网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复制、粘贴操作的简便性,微博转发的快捷性,使得任何两个网络除物理隔绝之外都无法实现完全的隔离。因此,管理人员应当主动地、有选择地在校园网中链接、推荐校外网站中的有益内容,增加校园网与校外网站的互动。

4.实践推动层面。采取什么措施能够推动网络文化建设,能够把师生吸引到并留到校园网中,这是关系到网络文化建设效果的问题。

一是完善网络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的各项功能。让师生在校园网内就可以实现各种办事功能、享受各种服务,是发挥网络作用的最基本措施。当校园网络给大家带来快捷和方便时,其亲和力和影响力自然就会提升,大家也会更多地使用校园网、访问校园网。如果大家不用、不接触,校园网就无法实现任何教育功能。

二是保持学生访问校园网的畅通。校园网是一个局域网,校园网超快的访问速度是其最大的优势。校园网必须牢牢利用这个优势吸引学生,因此要千方百计保持校园网的畅通,这应当是学校网络管理部门的首要工作。同时,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做好无线网络的建设和服务。

三是建立校园活动与网络的联动机制。网上网下互动是增强网络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校园内开展任何活动,都应当在网络上有相应的音频、图片等,让没有机会参加活动的人也有机会分享活动的内容和成果。

四是定期调研分析,了解校园网络文化动态,不断改进工作。学校要定期对校园网的使用和访问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大家在网上关注什么、寻找什么、谈论什么、发布什么,根据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适时改进工作,使网络文化、网上舆论始终保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保持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范畴下。

总之,通过分层、分级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学校可以提升校园网的点击量和关注度,吸引学生并使他们接受教育,使校园网在校园网络文化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2]陈涛,潘伟国,穆玉兵.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形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3]刘宇生.依托高校门户网站建设 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7).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浅析 篇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效性, 就必须要重视对网络文化的研究, 熟悉网络运行规律, 在实践中注重掌握网络文化领导权。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针对网络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 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 抵制低俗现象。”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层面, 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网络文化引领工作。

一、增强网络意识, 提高高校教育者的网络能力

网络技术的广泛深入的应用, 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 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灾难。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 网络已演变成脱离现实的“拟像”, 即是一种没有本体的虚拟存在。这种用数字化的符号、影像替代“真实生活”的过程, 使得现实世界的真实与网络世界的虚拟合二为一, 不可分辨。数字技术制造了一种普遍的“拟像”的幻境, 这种虚拟状态往往是“超现实”的, 即比现实本身更像现实。

网络的“超现实”性常导致部分缺乏自我控制力的学生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 从而导致其社会性缺失。这是伴随网络的发展出现的一种“异化”现象, 网络“异化”常表现出以下三种状况:首先是弱化主体的自主性, 高校学生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倘若过度依赖网络而无法自制, 产生离开网络后常常会出现无法独立思考等自主性弱化现象;其次是抑制主体的创造性, 大学生思维敏捷, 想象力创造力丰富, 喜爱运用新颖的方式产生对社会有价值的效用, 一旦沉溺网络会导致其能动思维被压抑, 从而在懒惰、失智中泯灭创造力;最后是弱化主体的道德意识, 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打破了原有的社会交往局面, 网络的弱规范性使他们的线上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 从而会产生道德失范行为。

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熟悉网络生态和网络运行规律, 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群体特性。不仅要了解网络, 而且还要会应用网络, 善于依托网络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为网络语言, 以平等的身份加强理解、沟通, 有针对性地开展契合他们特点、层次和心理需求的活动, 使他们在寓教于乐中得到教化, 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同时,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是立体的、全方位的, 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内容及运行过程都会受其影响。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不能单单只是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 而还需要高校党委、行政各部门联动, 创造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 让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在优良的育人环境中。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递网络正能量

近年来, 网络“正能量”不断涌现。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 “正能量”其原意为“以真空能量为零, 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 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其《正能量》一书中, 将“正能量”的内涵延伸为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网络中将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 贴上“正能量”标签。“正能量”三个字, 像“给力”“HOLD住”等网络流行语一样, 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象征符号, 表达着人们内心对正义的力量、对美好未来、积极人生的强烈渴望和期盼。它的广泛流行反映了人们在矛盾错综复杂、价值多元化时代内心的普遍诉求, 是有着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的。因此, 在网络信息极为发达的今天, 如何引导高校学生追求阳光正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及怎样正确看待当前生活、就业中遇到的困扰和难题, 就显然成了高校教育者,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最为迫切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 不仅要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抵制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潮与社会思潮的侵袭, 抵制不健康、低俗、庸俗的网络内容, 还要注重加强正面引导, 引领网络舆论积极健康传播, 让大学生在文明网络生态中学习生活, 塑造完善的人格。“先入为主”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介入网络媒体, 对社会突发事件、热点事件要真诚、及时地回应, 旗帜鲜明地表明正确的立场, 引导学生了解真相, 正确认识事实真相, 让传言、谣言没有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主流的、正面的舆论不能主动地对舆论热点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正确引导, 高校学生就会在网络舆论场中迷失方向。

其次, 要大力挖掘先进典型, 发挥高校学生身边榜样、身边先进事迹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先进典型,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使用且行之有效的一种途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 典型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 树立先进典型就必须要突出典型的时代性, 要能顺应时代潮流, 充分反映出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 才能对学生的精神、思想、行为产生触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中涌现出的“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女孩”等一个个“最美”的感人故事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观的优秀践行, 更传递出道德的“正能量”, 促使人们不断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将这些先进典型的精神注入到日常的育人过程中, 而且还要注重不断培育新典型, 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学习理论知识、科研创新, 引导到争先创优、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潮流上来。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鼓舞人, 引导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此外, 高校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还要充分考量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要强化互动, 积极营造参与式氛围, 增强活动的凝聚力。注重网络创新, 加强理论研究, 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丰富的网络实践。同时, 还要注重技术创新, 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不断开发更多的富有教育意义又受到广大大学生喜欢的文化产品, 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在学习中得到心灵的体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虚实和谐”氛围

马克思主义从起源到归属, 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一种和谐状态。马克思曾将现实世界的和谐解释为“人和自然界之间,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而当人类步入网络时代, 不仅要面对现实世界, 还要面对虚拟世界。网络虚拟世界作为人的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为将人类推向新的发展水平、更高的发展境界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 当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却是一种冲突的状态, 既表现为虚拟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侵蚀, 也表现为现实世界对于虚拟世界的控制。从无序到有序、从冲突到和谐, 不仅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同时也应该是虚拟世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虚拟与现实之间也必将走向和谐相处的道路。虚拟的网络空间需要现实世界的正确引导, 现实社会也离不开网络空间的正态传播。“虚实和谐”是人类生活方式新的路径探索与价值追求, 它将有助于我们从目前的虚实冲突的状态走出。

现实世界的文化发展对于“虚实和谐”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不管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 它们的发展要处于健康的、正常的状态, 就必然离不开文化的发展。网络不是空中楼阁, 也不是乌托邦, 网络社会与虚拟生存也决非脱离现实的体验, 网络只是反映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为了促进“虚实和谐”, 我们必须要加强现实世界中文化建设, 因为现实世界是虚拟世界的源头和基础。然而, “虚拟和谐”不仅是作为数字化社会信息产品和服务消费者的所有网民“虚拟享用”的理想环境, 也是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一个理想发展水平。那么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讲,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促使校园内“虚实和谐”的必然之路。

从学校产生开始, 校园文化就以整合各种优秀文化的面貌出现、延续和发展, 从而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校园培养人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需要, 所以校园文化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 而是会受各种文化的深刻影响。当前, 网络文化发展迅猛。在良莠兼备、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中既有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形成的有利因素, 也有不利于学生正常成长的危害因素, 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文化不断裂变, 传统文化意识受到挑战, 而新的观念和舆论正在形成的局面下, 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对此加以折射与反映。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适应不是消极的, 而应是积极的。校园文化为适应学校教育和学生的需要, 对网络文化的糟粕必须摈弃, 对网络文化的精华则必须发扬。校园文化对网络文化的选择和传递, 意味着价值的取舍和认知的转变, 也有力地促进网络文化自身的健康发展。学校传授的知识, 严谨治学的态度, 优秀的科研成果,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都会对网络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

[2][美]理查德·怀斯曼, 李磊译.正能量.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3]宋元林等.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 2009.

上一篇:高度设计下一篇:房屋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