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文化构建

2024-06-06

校园安全文化构建(共12篇)

校园安全文化构建 篇1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均缺乏统一认识,这对建设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基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了它与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文化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和内容

2.1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是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文化总和。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自办体育报刊和具体的科研、教学、训练等物质文化和由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运动团体和张贴体育宣传报栏为形式的方式文化。

2.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2.2.1 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当今体育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旨。体育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行动,如中学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看似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现象,更多的是通过比赛赛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

2.2.2 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也称体育规范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娱乐等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体育规程、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它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参与者认可并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它包括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形式和活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等。它包括常识性体育制度、具体体育制度和个别体育制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2.2.3 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状态。体育物质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体育,其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学科,已经涉及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不能简单地用“场地、器材”等原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形式所概括。由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体育物质文化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形态还十分有限。

3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们也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3.1 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参与价值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既校园体育文化的对运动参与价值的体现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2 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技能价值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避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在“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

3.3 校园体育文化的身体健康价值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3.4 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塑造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5 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适应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和合作的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4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4.1 中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电视、报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应该教育师生遵守规则、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4.2 中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4.3 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级中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包括建造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4.4 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尤其重要,因此它具有个高度的层次性、权威性、目的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懂得各项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吸习惯。

4.5 中学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建设

体育智能文化是人们对体育正确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迄今为止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的产物,它包括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科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呈现交叉化和系统化。中学体育职能文化的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的基础学科和功能等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并自觉地积极参与。

5 结束语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级中学全面展开,这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摸索和开拓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3-4.

[2]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50-51.

[3]杨德银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5(3):86-87.

[4]龚德等.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70-172.

校园安全文化构建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大办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夯实学校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基础。根据全国、省市职教大会精神,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充分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及“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的思想,结合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和要求,继续积极主动地抢抓教育发展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进一步做优做强惠山职教品牌,开创惠山职教工作新局面,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为此,全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定位在:“坚持以协调发展为重点,继续抓住内涵建设不放松;努力构建职教校园文化,创建和谐校园;加快学校发展自主创新改进的步伐,推进学校与企业、教学训练和产品研发的共同和谐发展”。

一、注重和谐校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已日渐成为教育领域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注重和谐校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塑造学校的品牌形象,打造学校文化力,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并逐渐形成核心竞争力,走特色办学之路,这将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1、学校上下充分认识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以人的生命为本,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最高目的。人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人与人在同一单位相处,是一种缘份,需要合作,需要和谐,这是生命的体现。在学校工作的这段时期,是教师的一段重要生命经历,是教师生命最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教师生活的主旋律,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主阵地。

2、进一步明确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质和要义。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学校的精神源泉。构建和谐校园,需要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每一位员工都要知道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同在一所学校工作学习,每一位成员能得到家的感受和家人的情谊,带着强烈的情感归属感,在合作和反思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体会事业的进步和成功,这将使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成为高质量的职业生活。

3、不断丰富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容,完善学校的行为系统。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全校每一位成员进一步体现互敬、互爱、互助、互让的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教学和科研活动为载体,培养相互之间的团队精神,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以诚意善待他人,努力构建文明、诚信、祥和向上的人际关系。积极倡导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在精心塑造学生心灵、努力培养实践能力、用心挖掘成长潜力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引路人、帮助者、可信赖的良师益友形象。把校园建成师生员工生活的家园,工作学习的乐园。

4、加强组织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地方,也是教师满足其个体生存需求、提升其学养水平、实现其生命价值之所在。学校是全体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共同家园,是属于大家的。这个“大家”,一方面,它是指大家庭(Big family),另一方面它又是指每一位成员(Every one)。面对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党政工团及学生会各级组织共同来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都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公正的对待,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能自主、平等地参与学校管理,真正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继续优化“三风”建设,以人为本,优化三支队伍建设。

学校围绕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优化“三风”建设,几年来,初步取得了成效,为学校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一年,职教中心继续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教职工、学生干部、行政干部”三支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运行质量,尽量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优质职教资源的向往和需要。

1、继续优化“三风”,推进学校宗旨的落实。

随着学校事业规模的扩大,对照国家级重点,学校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在进行着改革,充分体现了职校特点,逐步形成新的管理文化,推进了学校全面科学发展。学校的教风、学风、领导作风,共同构成了“校风”,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优化“三风”建设,必将推进学校宗旨的落实。在“三风”中,领导作风尤其显得重要。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打造和谐的干部队伍。全校领导干部将进一步团结协作,依法治校,以德治教。以真诚管校,用真诚兴教,拿真诚助师。不虚情假意,待人诚恳,对事公平,遇事不推诿。不因人论事,努力创设科学、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管理人员身体力行,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带头讲学习,讲正气,讲奉献,为师生办实事,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体现服务意识。

2、牢记办学宗旨,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高技能专门人才。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学校继续倡导“三风”建设,其落脚点就是要培养既有较高素养,又有过硬技能的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此,学校将进一步优化教育科研,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培育技能过硬,学有专长的创业型学生,养成职业学校学生和谐发展的良好风气。

3、完善职校管理发展机制,探索“三风”建设最佳途径。

职教中心作为一个集多层次人才培养、产教研结合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历来重视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在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及财物管理制度的同时,还进一步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目标,继续优化两级管理机制,各条线部门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检查,单元块面积极务实,努力创新。条块结合,关系和谐,责权利明晰,构建科学、高效、规范的现代化服务型管理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化校园” 篇3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文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166-01

1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有其特定的存在条件,它是高等学校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社会先进文化是主导,师生文化活动是主体,校园建设是底蕴,由校园中的每个份子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并不是优秀校园文化的全部,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上也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物质文化对校园文化起着载体作用,因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它属于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抽象和升华,它包含了以师德建设、师生公德意识的建立以及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为主体的几方面的内容。制度文化在高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实质是反应学校的调控程度、监控原则和管理张力,它约束、规范、引导、保护校园师生员工的行为与利益,从根本上保障了高校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

2.1 校园文化的先导性与超越性

高校是一个经典的知识不断被传承,新型的知识不断被创造的地方,也是个信息汇集、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地方。高校师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对文化的敏感性,这些特质使得高校成为了时代的晴雨表。由高校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2.2 校园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发展的历史,流动的师生,久远的高校”,任何一所高校的文化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这种文化随着学校的发展过程不断的完善和一步步的改进。高校的灵魂和生命力便在于创新,高校的使命是传承已知、探索未知。从一定意义来看,高校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的发展。

2.3 校园文化载体的多样性

校园文化的核心的思想观念是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这些都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必须要通过载体来承载,通过物质、制度、行为方式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样载体也具有多样性,包括教学设施、校园景观、规章制度,校园媒介和多样的学生社团等形式展现出来。

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1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任务的需要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深刻、微妙地进入大学生的大脑。它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氛围,对于学生在精神素质提升方面,会提供一种推动力;在释放潜能方面,会提供一种导向力;在校园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会提供一种凝聚力。在无形之中会影响学生、感化学生、陶冶学生、教育学生,最终能够帮助学生成材。

3.2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先导性与基础性地位。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谐校园建设也必须建立在这个目标与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了先进文化思想的培育,精神涵养与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建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这一目标。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不竭的精神动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彰显出优秀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以此来共同建设和谐校园。

3.3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任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凝聚人心,激励奋斗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会对全体教职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会让每一位教职员工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以及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维护学校荣誉,竭力促进学校发展。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还能将不同教育背景以及不同社会经历的所有教职员工聚集在一起,激励教职员工的行为、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爱校荣校、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

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4.1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

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会对广大师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建筑风格、雕塑艺术、绿化手段、景观布局等外在的文化符号,建立起标识系统,形成了制度文化。

4.2 加强师德、学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学生的传统教育,发觉身边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弘扬学校历年优秀教师的光辉业绩,促进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乐于、善于、专于传道解惑。加强学风建设,以远大理想为动力,以优秀的学生为榜样,大力营造努力學习、勇于拼搏,积极探索的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学习,敢于探索,敢于探求真理。

4.3 拓展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是构成校园活动的重要部分。学生社团是由学生共同组织建立的,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他是学生自主意识的体现,学生在此有机会展示自我。进而形成一种文化,这种社团文化能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对学生社团更多的应采取鼓励措施,在引导的基础上,进行帮助、扶持,并采取一些措施打造精品团队,努力开展并办好社团活动,使学生们更好的享受大学文化,感受大学生活,使社团活动多姿多彩。

4.4 有效开展文化活动与文化交流

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就是文化交流,使校园文化充满活力。交流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校园内部的文化交流,班级之间相互沟通,各个院系之间互相联系,亦可以是各个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学校与社会进行交流,甚至可以是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形成跨国界的互通友谊。交流的内容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校园文化本身,还可以对教学教育方法,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或是科学研究的程度进行交流、沟通。

4.5 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对教师与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作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对师生们来说它是一种能产生强大影响的内在精神,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学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

4.6 广泛发动宣传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例如可以利用网络、校园广播、报纸甚至新闻媒体,积极邀请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中,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并在校园中的教学楼、图书馆等典型的有标志性的建筑中或是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地中,增添反应学校精神、学术氛围,有激励作用的标语、名人名言、字画等,以此来使学校精神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发展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篇4

一、构建和谐校园与发展校园文化间的关系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之间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校园内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人文环境的和谐。所谓和谐校园文化,就是以和谐校园为载体,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和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和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它所传达的教育理念、“三观”观念、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大学独有的精神和气韵,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彰显,因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陶冶功能,才能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进而加快构建和谐校园,筑牢先进文化主导地位,巩固构建和谐校园基础,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二、发展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一)校园文化具有引导功能

学校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功能把师生员工的“三观”观念、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向预期的发展轨迹,从而实现大学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譬如,面对当前鸡西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地方高职高专院校,要引导师生员工着眼于鸡西的发展,积极参与我市的规划与建设,在思想上、理论上、技术上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力量,为本市输送优秀人才。我校要引导师生员工将其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鸡西市构建和谐社会,鸡西大学创建和谐校园而努力。

(二)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黏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功能是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它是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同而又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校精神。这种凝聚力又将会促使师生员工认同学校的传统和作风,找到自己在学校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产生维护学校精神的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譬如,近年鸡西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使我校由千人校飞跃至万人校及2006年我校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若缺乏这种凝聚力,师生员工不能团结一致关心集体、关心学校,缺乏荣誉感,学校肯定会在这些重要的工作任务中败下阵来,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创建和谐校园便成空话了。所以,凝聚力是学校战胜一切困难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校园文化具有辐射功能

大学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譬如,我校在中俄文化交流周、城市之间比赛、为推动鸡西市发展建设输送应用型人才等活动中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都能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挥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大学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校形象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档次的重要因素,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四)校园文化具有陶冶功能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体现在校风、学风、教风以及师生员工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和谐校园的关键。这种精神是无形的,是没有强制要求的,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它又无所不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巨大而深远。譬如,“厚德崇学,博知笃技,责实鼎新,与时俱进”是我校的校训,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其在道德、治学、为人等方面对学生起着指导作用,时刻告诫学生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为鸡西市、为学校、为个人打出成绩。而且,这一校训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也是针对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的,是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只有当学校的管理者、师生员工都能自觉地学习、遵守校训,实践和弘扬校训精神,才能更好地使“厚德崇学,博知笃技,责实鼎新,与时俱进”的校训精神充盈在大学文化氛围中,发挥其陶冶功能。

三、发展校园文化的途径

校园文化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校园网络、校园景观等基础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体现校园文化直观外在的形象。而软环境建设则表现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气质,包括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和谐融合的人文文化、良好向上的学术环境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

(一)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

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追踪帮教、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等等。之所以将安全问题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头一项,是因为安全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校园稳定的根本保障,安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和谐校园是深入发展校园文化的基础。“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从根本上讲,人就是发展一切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校园秩序混乱,安全事故频发,人心不定,发展校园文化也如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二)将依法治校、以德治教、制度治校体现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

江泽民同志说过:“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违背法律、法规和教育规律,校园文化就会受到挫折,走弯路,迷失方向,将难以发展。一是依据法律、法规办事,处理好遵守国家大法、基本法规和遵守民族区域自治法规的关系。二是加强育“德”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品德素质,强化师德作风建设。三是建构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四是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三)坚持先进主流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大学作为社会各种思想和观念碰撞与交流的舞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互交织,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自身的文化和谐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多样化的非主流文化,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继续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肯定其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它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对非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也要敢于批评和指正,特别是对其中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与主流价值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促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代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是每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其自身文化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落后的校园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它消蚀人的理想和信念,涣散集体的凝聚力,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奉献、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能假借构建和谐之名使落后和腐朽文化大行其道贻害青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近年来对青年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它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就会削弱和阻碍先进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使校园文化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甚至引发思想上的混乱。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反对的东西。

(四)致力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发展校园文化

1. 建立融洽的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首先是教师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浓郁而温馨的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应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其次是学生文化。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其为校园文化。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从内容上说,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向上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班纪班规等。

2. 建立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趋同性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特征和目标追求。大学的精神文化以其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最富渗透力的力量对群体每个成员产生重要影响,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人格理想,成为大学一种博大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及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上。

3. 建立优美的校园环境。

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学生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即是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和陶冶功能,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长期稳定及健康发展。本文作者从理论上论述了发展校园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并从实践出发,提出了发展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耀臻.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N].光明日报, 2005-6-29.

[2]吴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春华,李先国.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06,(1).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篇5

程河镇中心小学 乔小磨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办学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方面,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环境日新月异,营造出了爱校乐学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安全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习惯,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学校先后被授予“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最佳文明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园林式学校”等数十项荣誉称号。下面将我校关于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一些做法向领导同志们作一汇报:

一、突出“一个主题”,即突出德育工作这一主题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希望工程,是造福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几年来,我校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作用,多管齐下,常抓不懈。每学期开学后,学校领导班子都要召开德育工作专题讨论会,研究制定德育工作目标和计划,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实行教师师德在评先表模、评优晋级中的一票否决机制。同时,把德育工作贯穿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之中,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二、确保“两个到位”,即确保人员和资金到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始终确保人员和资金两个到位。首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四条线”管理,即“书记、政教主任”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校长、少先队辅导员”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学生会、班主任”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派出所”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网络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网络建设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其次,为保证校园文化所需资金,学校领导参谋到位,汇报及时,宣传得力。即从“三勤”入手,“手勤多写”,在村交通要道,群众易聚的地方刷写标语,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嘴勤多说”不厌其烦地找区教体局、镇中心学校、村党支部、村委会当“说客”,讲外地经验;“腿勤多跑”不分白天黑夜,节假日,还是星期天,一有空就往领导处汇报工作,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在“三勤”的力量推动下,我校先后筹措资金3万余元,学校用这些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能顺利地进行和发展。

三、优化校园“三境”,即优化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和视听环境

校园是知识的殿堂、智慧的摇篮,是学生渐长、品德渐成的主要场所;校园应当是少年儿童的“学园、乐园、花园”。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可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得感染和熏陶。我十分欣赏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的治校理念:“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学生不要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好觉得愧对于老师、家长……

在优化校园环境上,通过“普九”建设和每年春季的绿化、美化工作,我校校园内已栽

种了雪松、水杉、冬青、石楠等数百棵树木和牡丹、月季、白玉兰、广玉兰、紫微、香樟、枇杷、桂花、探春、黄叶绿等30多个品种百株名贵花木,培植了数百平方米的草坪,并已建成了“四林”,即水杉林、银杏林、梨树林、桃树林;达到了“四有”,即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实现了“四化”,即绿化、硬化、净化、香化;美化了“四区”,即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生活区。通过绿化、美化建设,大大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位,使校园景致园林化,一景一物都折射出知识文明光芒,富有育人之意。近年来,学校先后投资3万多元,大力兴建快乐活动设施,为丰富学生生活,开展娱乐活动,提供了便利。在优化班级环境方面,我校14个教学班都做到了“五个上墙”,即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的“五旗”上墙;校训、校规、班训、班规上墙;《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上墙;名人名言、名人画像上墙;“八荣八耻”教育内容上墙。每班设有图书角,办有黑板报、手抄报,及时更换内容;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秋,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程河镇中心小学学生守则》,此外,我校还制定了《小学生德育评比量化细则》,张贴教室,实行日清管理,每月从遵守纪律、刻苦学习等十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量化打分,学期末评出“十佳好少年”,予以表彰。在优化视听方面,我校制定了校训、校徽,明确了校树、校花、校歌,在学校大门两侧及校园围墙外明显的位置书写、绘出催人奋进的标语和图画,在教学楼每个走廊悬挂名人画像,在校内醒目的墙壁上粘贴中国地图、万里长城、教育方针等巨幅教育宣传壁画,教学楼前的两个橱窗定期更换内容,及时展示学生的习作、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作品,图书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文体器材保管室、荣誉室、微机室经常向学生开放。学校还建起了“红领巾广播站”,及时宣传好人好事,购买了彩电、音响等娱乐设备,先后成功地举行了小学生卡拉OK大赛、红军歌曲演唱会等多次文艺活动。经常做到广播里有声,橱窗里有影,版报上有字。这样,学校和班级,教师和学生;齐抓共管,上下一致,形成了一种强劲的文化合力,以整洁、优雅的环境,促进了高尚、文明校风的形成。

四、注重“四个结合”,即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课外兴趣活动、文明行为习惯、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为构建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学校重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举办法制报告会、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安全教育月、举办“我为校园添光彩”演讲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利用晨会、主题班队会、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通过“示范学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等创建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熏陶作用,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坚持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坚持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师德标兵”“优秀少先队员”“先进班集体”等评比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校报、橱窗、标语等,大力宣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深入挖掘、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举行了“荣辱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开展了“告别粗俗、埋葬耻辱”的塑形活动等。通过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全体学生形成了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精神风貌。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外兴趣活动相结合。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在抓好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强化活动课程的研究与管理。

(一)是健全活动网络。

(二)配齐活动课教师。

(三)制定相关制度。为保证活动课程的开展,学校坚持“五落实”:课表落实,内容落实,目标落实,效果落实,评价落实,每学期结束时,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兴趣小组负责人和活动课教师进行量化打分,作为教师的考核依据,有效地提高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质量。2006年5月13日和11月10日,我校举办了小学生特长竞赛,项目包括歌舞、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共评出五(3)班等8个优胜集体,对105名获奖小选手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此外,我校还举行了冬、春季运动会、庆“六一”文艺汇演等多项活动,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学生予以奖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是校园建设与文明习惯相结合。几年来,学校坚持开展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训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学期初,学校要求各班教师对新生的礼仪、生活、学习等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反复地指导和训练。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道德实践,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并不断检查和矫正,防止反复。与此同时,学校还制定了《班级量化考评细则》《优秀班级体评选标准》《程河镇中心小学学生守则》等,从卫生、绿化、班纪、路队、“两操”、安全、活动等方面对学生实施规范化的约束,并通过设立文明监督岗、卫生大检查等形式,发挥规范的督导制约作用。学期末,对评选出的“三好学生”“优秀班集体”,学校都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我校还立足校园文明建设,注重发挥校风的熏陶作用。学校以卫生、绿化为突破口,以健康、活跃、高雅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坚持开展“快乐校园十育人”,“一日十好”,“天天净”等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和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校园管理中,我校坚持在教学楼的四个楼层设立“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为领导、教师、班级出主意,想点子,参与管理。学校采纳刘雪丽同学的建议后,在大门口设立监督岗,学生乱买零食的现象得到控制,四个摊点很快撤走,使这一困扰学校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自“悄悄话信箱”设置以来,共收到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近千条(件),学校均给予答复。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创编校歌、班歌,设计校训、班训。自办板报、节目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思维,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校园安全文化构建 篇6

关键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价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118-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各级中学展开,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利用好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具体的要求上均有别于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总体来看,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均缺乏统一认识,这对建设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基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了它与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文化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和内容

1、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由于在校学生的年龄、思想和生活模式等不同,分享不同思想形态与行为规范,拥有共同的需要和追求,以此为依据可将校园文化分为小学校园文化,中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等。

对于体育文化的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极为统一的认识,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体育文化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隶属于社会文化这一范畴。体育文化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的尝试,包括活动方式、精神意识、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等,它由体育运行方式反映出来,显示体育的精神意识,用之以体育科学的发明和创造以及其他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导致它的体育价值的确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而在学校这一特定的人造环境中,为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自办体育报刊和具体的科研、体育教学、训练等物质文化和由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育道德规范、体育价值观、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运动团体组织和张贴体育宣传报栏为形式的方式文化。

2、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的内容可概括如下:

(1)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它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和宣传等方面,涉及到人类体育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当今体育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旨。体育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行动,如中学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看似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现象,更多地是通过比赛赛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体育精神文化应该立足于现实,体现时代精神,并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有益的精神文化资源,建构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体育精神文化。

(2)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也称体育规范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娱乐等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体育规程、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它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參与者认可并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它包括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形式和活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等。它包括常识性体育制度、具体体育制度和个别体育制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在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和训练,也一样要受到体育制度文化的影响、制约和熏陶,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活动。

(3)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状态。体育物质文化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体育,其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本学科,已经涉及到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不能简单的用“场地、器材”等原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形式所概括。由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体育物质文化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形态还十分有限。因此,在中学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标准的体育物质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们也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1、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参与价值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由此可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既校园体育文化的对运动参与价值的体现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2、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技能价值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避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在“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选择1—2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并且终身化。

3、校园体育文化的身体健康价值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塑造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适应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和合作的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使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1、中學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电视、报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应该教育师生遵守规则、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2、中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学校要制定体育规章制度,把学校的体育文化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文化节、运动会、小型多样的有趣的体育比赛,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余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3、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级中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包括建造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4、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尤其重要,因此它具有个高度的层次性、权威性、目的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懂得各项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吸习惯。

5、中学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建设

体育智能文化是人们对体育正确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迄今为止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的产物,它包括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科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呈现交叉化和系统化。中学体育职能文化的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的基础学科和功能等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并自觉地积极参与。

五、结束语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级中学全面展开,这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摸索和开拓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3):3- 4

[2]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3):50-5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篇7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内容, 同时, 也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校园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坚定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充分培育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从而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改善文化设施, 不断充实文化内涵, 不断优化文化环境,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大局, 唱响构建和谐校园的主旋律, 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校园传统精神, 唱响和谐旋律

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 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 这些是一所学校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中的深层文化, 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培育和发扬优良的校园精神应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 依托校园文化并由此产生的集校园精神与学校凝聚力于一体的校训, 一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灵魂和精髓。因此,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应高度重视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教育, 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 加强校风、校训教育, 不断丰富和发展以校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发掘校园文化的新载体, 赋予校训新的内涵, 从而激励高校师生进一步弘扬传统, 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对社会的历史使命感, 以推动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发展。

所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强调和谐的精神, 对于促进校园和谐, 建设和谐的校园,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群体文化活动, 营造和谐校风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和谐相处, 必将为和谐校园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 从形式来看, 校园文化活动这种形式本身是促进校园和谐的有效手段。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从独立的个体融进群体, 为和谐氛围的形成提供了机会。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 需要参与者相互配合协作, 这样就让学生体会到和谐的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培育学生的协作精神, 这就为促进和谐创造了条件。许多校园活动是有师生共同参与, 或者在老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和完成的, 这就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对于师生间的理解和认同及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从而为整个校园的和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其次, 从内容来看, 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广大师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 增强和谐意识并外化在行动中, 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使命, 也能理解老师, 从而努力学习, 努力成才成人, 老师也能够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教学。这样, 师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工作, 也促使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

三、以品德素质教育, 培养和谐意识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具备和谐精神的人。大学生是校园的主要群体, 也是接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对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 培育具有和谐精神的学生, 从而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心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和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的思想观念。

另外, 还要激发学生不断拼搏, 开拓进取。首先, 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 人格得到了尊重, 感受到了成功和被尊重、被肯定的乐趣, 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其次, 在竞争性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生们在和对手的竞争中得以认识对手的实力, 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 可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欲望, 从而付出更大的努力, 超越自己, 超越他人。所以, 在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共同进步。

四、以积极进步舆论, 传播和谐效应

校园文化精神的影响往往通过校园舆论的传播得以放大, 校园传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校园舆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校园传播中的传播主要是学校的广播、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体。其中既有学校、学院主办的, 也有学生班级和社团主办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传播, 但目的却是一致的。这样的传播自然可以提升活动的和谐氛围, 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的和谐效果, 使得校园精神为更多的人所获知, 所接受。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信息及产生的良好效果通过校园舆论的广泛传播, 自然在整个校园产生了和谐效应,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形成。

五、以高雅品味建设, 创建和谐环境

校园文化品位是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学风等聚合而成的, 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从而形成文化精神, 产生无形力量, 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品味建设包括校园环境, 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雕塑、校园景点、宣传牌等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化形式,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外在表现之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通过优美多姿、和谐有序的校园布局、校园建筑、校园景点以及融合到其中的校园雕塑、宣传牌, 可以给人以和谐美以及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力量。生活、学习、工作在其中的师生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 就会潜移默化, 达到陶冶性情、锤炼品质、塑造精神的效果, 把外化和沉淀在环境中的和谐内化、升华为个人和谐的意识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状态, 从而实现校园的和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还必须坚持倡导高雅文化, 建设严肃、高雅的校园文化殿堂, 要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加以引导, 加强管理, 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 提高广大学生的鉴别能力, 以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可见, 校园环境的品味建设对于和谐校园的创建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 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为此, 高校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 加强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发挥高校文化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海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期

[2]李于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中国林业教育.2006年第3期.P36

校园安全文化构建 篇8

1 以“促进和谐发展”为主题构建校园文化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中, 着重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既考虑到各自的独特意义和作用, 又把它们作为一个共同体, 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相辅相成的意义和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为了构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我们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讨论, 使师生深刻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 进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校本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逐步确立了“创造美、体验乐、撒播爱”的校训, 大力彰显“团结、活泼、勤奋、开拓”的校风和“勤奋、刻苦、活泼、主动”的学风, 在教师中倾心打造“亲和、优雅、勤勉、执着”的教师形象和“大胆探索、朴实严谨、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教风, 在校园显要位置标示学校表层的精神文化, 使全校师生逐步认同和接受, 逐步内化为自觉行动, 使师生日常和谐的精神风貌成为学校深层精神文化的体现。

2 从“简洁、实用、发挥功能”的角度构建校园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 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 对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我们多方筹资五百万元, 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本着“简洁、实用、美观、素雅”的原则, 精心设计, 合理布局, 规划完善多个主题教育功能区, 使每一个小区域都能够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如德育功能区、运动健体区、绿色种植区等。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小记者站、校刊等文化传播载体在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功能, 营造正确的文化导向, 提升师生的精神修养。

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 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我们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 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 修订、补充、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 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的热情, 营造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

活动文化具有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 陶冶师生情操, 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等功能,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活动文化放在学校管理的重要位置, 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节假日, 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充分发挥和体现了活动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3 坚持“创新与积淀”并重的原则构建校园文化

构建优良校园文化还要坚持“创新与积淀”并重的原则, 使之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如:我们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采取了“每年一个新主题”的做法, 2008年的主题是“我们热爱学习”, 2009年把这一主题内容提升为“我们爱科学”, 2010年又把主题确定为“我为家乡学习, 家乡为我骄傲”。通过不断地积淀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一种“校园精神精神”。在校园物质环境文化的建设中, 通过不断创新和积淀, 逐步让学校每一面墙壁会说话, 每一处景点能育人。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不断的修订、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全体师生的规则意识, 充分发挥制度规范师生行为的重要作用, 培养师生的规则意识, 逐步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行为。在活动文化建设中, 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延伸和深入, 使全体师生在品德、身心、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 校园文化是随着学校建立和发展而逐步积淀并形成的。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 务本求实, 开拓创新, 让校园文化成为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发展、创品牌、材形象的基础, 对学校的生存发展, 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 展示师生精神风貌,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西岭文化 构建幸福校园 篇9

西山下小学找到了一条草根式的文化立校之路———把握发展趋势, 立足自身优势, 做实做亮校园西岭文化。

定位:西岭文化是学校全力打造的校园文化品牌。

滥觞:首先源于地缘文化之影响。西山下小学自创办以来, 始终坐落于西山下村西面的山岭上,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学校经历百年磨合与沉淀, 学校与周围地域文化融为一体, 广布着浓厚而久远的地方色彩。一直以来, 这里是一代又一代西小人勤耕细作, 艰苦创业, 薪火相传的沃土;这里又是一代又一代西小人从蒙昧走向智慧, 从贫瘠走向润泽,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窗口。西岭早已不限于一道岭的名义, 而成为这块沃土, 这扇窗口, 这所学校的代名词。故而西岭是历史的。

其次缘于学校文化之提升。随着学校的发展, 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在全市各学校谋求内涵发展, 打造一校一品的今天, 西山下小学全面细致疏理了学校原有的文化, 同时放眼未来, 编制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十年发展纲要, 这为西岭文化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它必将引领学校实现特色化、优质化的发展目标。所以西岭文化又是现代的。

西岭文化的价值追求:快乐学生, 幸福教师, 让所有梦想都开花。

西岭文化的特质载体:以合作拼搏为灵魂的精神文化引领以精细、高效为特征的制度文化建设;引领以无声教育为抓手的行为文化建设;引领以西岭成长套餐为载体的活动文化建设;引领以快乐篮球为介质的课程文化建设;引领教研一体的研究文化建设。

西岭文化的内省机制: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自我实现。即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是否体现开放视野;是否把握发展趋势;是否坚守教育理想。

西岭文化的建设信条:不折不扣地执行, 一以贯之地践行, 无怨无悔地笃行。

一、合作·拼搏·享快乐———西岭精神文化特质

合作、拼搏、快乐是西岭文化的主流元素, 它们承载着“让所有的梦想都开花”的办学思想, 传承着“快乐学生, 幸福教师”的价值追求, 引领着“科学、高效、精致、审美”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合作, 包涵了友好、协作、互助、共赢等特质。学校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 教师的自身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 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合作精神。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成功法则, 应该融入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合作的共赢离不开拼搏的助力, 如果说合作是方式, 那么拼搏就是力量。拼搏应是每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拼搏是长期的, 需要坚韧的毅力来维持, 培养拼搏精神需要让坚定的决心来导航, 也需要完全的信心来肯定, 更需要顽强的恒心通过拼搏从而实现。拼搏不仅是个人的努力, 更应该是一个集体的协力。难能可贵的是西山下小学创设了这样的氛围。

二、精细·自主·明星制———西岭制度文化特质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只有适合自己的道路, 才是最好的发展道路。西山下小学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教学质量保障条例》、《星级教师评选办法》、《师生结对帮扶办法》、《快乐篮球实施办法》、《红领巾监督岗实施办法》、《校长请客制》等。

以《校长请客制》为例, 这是学校推行的一项新举措, 大力表彰先进, 让优者更优, 树立学习的榜样, 旨在面向行为养成, 落实行为变化, 体现行为发展。如果学生在行为习惯、竞赛成绩、品德表现等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 就能够得到校长的宴请, 在全校师生面前佩戴大红花与校长拍照留影, 当然还有奖品的激励。这项措施自实施以来,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将得到校长的宴请当做最高的奖赏, 不断地勉励自己在不同的领域奋发学习, 取得进步。它已经成为学校制度文化层面最富生命力的名片。

三、篮球·阅读·系列化———西岭活动文化特质

西山下小学是金华市篮球运动传统学校。近十年来在市级以上篮球比赛中取得的团体荣誉就达几十项之多, 篮球运动早已在学校蔚然成风,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以快乐篮球为研究载体的课题通过了省级立项, 这又激发了师生玩转篮球的热情, 通过编排西岭篮球操、设立篮球文化墙、开展篮球风情节、体验花样篮球等项目, 将快乐篮球往更深的层面注入了合作拼搏, 快乐幸福的元素, 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活动, 更为主要的是用思想滋养学生心灵。因此, 开展有计划, 有系列的读书活动是开启阅读人生润泽生命的必由之路。学校大手笔安排财政预算, 把购书的权利还给师生, 以发展信心;把读书的欲望留给师生, 以发展希望;把专家的影响带给师生, 以发展智慧。专门开辟读书场所———西岭书会、西岭国学馆、西岭书吧、西岭文学社。安排专门的负责人, 落实检查活动计划。学校还创办了《西岭之声》会刊, 设立专项的读书奖学金作为激励。一份专为西山下小学师生打造的阅读生命套餐已经形成。目前, 学校教师正在阅读的是《高效课堂的100个细节》一书, 每周四, 大家集中在西岭书会, 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 碰撞思想, 分享经验, 重新找回了读书的滋味。

四、溢书香·育新人·草根化———西岭课程文化特质

学校初步建立了自主式、草根化的校本课程项目, 孩子们在校本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发展区, 让书香沁入心灵, 让运动储备生命。

课外阅读考级分九个等级, 各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计划, 有目的地申报等级, 打破年级界限, 有组织地开展考级活动。此外, 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 能认真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有一定见解和认识。对已读书目能准确回答出问题或者主要内容。读、背、回答问题口齿伶俐、声音响亮, 表现自然大方。

经典快乐篮球拓展课程是课题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它分六个年级六册教材, 每册教材从内容上、编排上、表达上都力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例如, 一年级以儿歌带拼音的形式编排, 加上生动的篮球游戏插图, 使教材易学好懂还有趣。

中学校园文化构建初探 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构建,校园环境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人类面临着经济、科技片面发展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所带来的一系列严峻问题,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新旧社会形态及其文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发生剧烈的文化冲突。校园文化建设也出现了种种令人十分担忧的现象:学生自我中心和自我缺失并存, 不考虑他人, 不关心他人;心理问题发生率偏高;网络依赖症呈严重化趋势;家庭结构破碎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缺乏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职业道德水准严重滑坡, “有偿家教”日趋蔓延;“校园无文化”现象严重, 片面推崇物化管理, 盲目追求“做大、做美、做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校文化的发展必须适应、甚至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是近几年来教育战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步形成的一种共识:学校拥有了一种好的文化, 就拥有了一种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向心力, 它不仅对广大师生员工起着思想情感的导向作用, 行为规范的制约作用和个性、心理品质的促进作用, 关系到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未来公民的素质, 还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 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要用学校文化的发展来适应与超越动态社会的发展, 这是对于教育的困境和困惑必须用文化来解构和重构的基本思考。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它蕴藏在学校教育系统之中,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学校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学校文化既对学校发展和学校教育活动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要素, 因此, 校园文化构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校园物质文化构建

校园物质文化特指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 它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和必要物质载体。作为向学生渗透教育影响的“隐性课程”, 它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应当把校园建设成为美丽的花园、愉悦身心的乐园、温馨的家园和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教育氛围的学苑。

1.1 校园环境方面

室外应当调整绿化布局, 做到四季常春, 四时花香, 各区自有特点, 增植草皮和花卉, 着力进行垂直绿化。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适当增添石凳, 建立与环境相协调的小品雕塑, 真正成为规划完整、配置协调的园林化学校;室内要把教室美化, 进一步挖掘个性, 体现出班级特色, 做到简洁、雅致、美观;办公室要在改善设备条件的同时逐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为教师创设整洁优雅的工作环境;学生宿舍要在整洁、规范的基础上加以美化, 力求情趣高雅, 制作精细, 既展现一中人的风采, 又有时代气息和家园般的温馨气氛。

1.2 文化设施方面

从一定意义上说, 学校文化的设施决定着学校文化发展的水平。创立有一定规模的学生文化活动中心, 使之成为一个多功能的课外学习、活动、娱乐的文化场所;体育馆要充分发挥教育、娱乐功能, 逐渐补充完善各种娱乐设备和文化设施, 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活动中心和交流中心。要加强图书馆建设, 扩大图书馆的信息输出能力;精心布置教育教学场所, 针对不同场所特点悬挂各类教育名言, 体现教育历史、革命传统特点的名人画像, 建学生书画作品长廊和学生课延活动图片、摄影作品橱窗。

2 校园精神文化构建

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以价值观念的变革为重点, 超越工具理性的巢臼, 构建以生命生成为核心的现代校园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核心内容, 是学校活的灵魂, 它的本质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系统内形成的一整套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学校文化进步的观念、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等。

2.1 学校制度文化方面

任何一个社会的典章制度都是某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乃至成为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方向、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规章制度也是一种文化, 因为当这些规章制度内化为学校主体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时, 不但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 而且对学校主体的道德品质、纪律、意志等成才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然, 它也能够影响与制约学校文化的发展。因此, 制度文化建设不容忽视。

要突破制度化教育的束缚, 提高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 学校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突出以人为本, 有意识地把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文化来加以认识和考虑, 规章制度要与办学思想、与学校精神的建设相联系、结合, 寻求规章制度成为全体成员内化学校精神的一种途径。进一步改革学校各方面的组织形式, 建立和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的各种制约机制、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各支主体力量的能量。

2.2 学校课堂文化方面

在大量的集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因此, 我们必须花大力建设富有个性的课堂文化:科学的、合理的、带有一定的前瞻性, 并建筑在可行性基础上的课程结构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前提, 要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推动课程结构的优化。要积极探索“将审美带入课堂”、“将情感带入课堂”、“将创造带入课堂”、“将研究带入课堂”、“将活动带入课堂”等新课堂文化模式六大基本操作原则在各学科新课堂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创建“情境课堂”、“问题课堂”、“互动课堂”、“有效课堂”。当前, 全体教师都应在贯彻落实新课改、新课标的同时, 注重提高自身的整体文化素质, 从而以较高的学识修养、崇高的道德面貌在课堂教学中去影响学生, 适应学生多元化的要求, 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要强调教师言行仪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学力和探求精神对学生的诱导和风范作用, 要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前提下, 注意中学生个性、特长健康和谐地发展, 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新型公民。

2.3 学生文化方面

要把对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的认同并进而发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作为学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一个学校是否有特色, 其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 都可以从学生文化特征上反映出来。因此, 对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的认同并进而发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是学生群体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个学生都必须明日公民从今日做起。坚持规范塑造、面向全体, 引导学生认同学校的教育目标、规格, 具有宽广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鼓励支持学生发展个性, 在某一方面发展特长, 形成技能技巧的特殊优势, 成为合格加特长的新型中学生。要十分注意树立学生的学校主体意识, 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教育过程中能动的地位, 主动自觉而非受动地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文化建设。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有意识地通过学校文化活动逐步提高学生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和水平, 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健美的体魄。

2.4 教师文化方面

教师在学校文化构成中最有活力, 是学校文化水准的代表者, 教师文化又是学生文化的向导文化。因此, 教师群体和教师文化建设要以确立共同的价值取向, 尤其是教育观为重要内核。全体教师都要牢固树立明确的现代教育观、知能并重的教学观、全面的课程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发扬光大严谨求实的传统的同时, 要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全体教师都要注重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 力争做到在某一方向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能在一般教学以外给学生以更多的启迪和引导, 以适应和胜任未来我校学校文化的需求。中老年教师是我校的宝贵财富, 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历, 深厚的知识功底, 把一生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他们人生目标的自觉追求, 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带头人作用, 搞好“传、帮、带”。近年来我校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 由于青年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同属青年文化, 容易沟通, 因而青年教师的人文水准、精神风貌将直接影响学生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 要加速培养青年教师, 制定目标, 从严要求, 迅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安心从教, 乐于奉献, 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知名度是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 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征。要激励教师成名成家, 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面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十分紧迫, 应当积极行动起来,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开创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学断想—兼谈隐性课程的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2]陈奎彦.关于校园文化的思考[J].教育研究, 1992.

[3]厉以贤.现代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孟韵.校园文化氛围与素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 1999, (2) :21.

校园安全文化构建 篇11

摘 要:近年来,含山县清溪初中以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净化、香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多彩、文明、健康的主题活动为纽带,积极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今一个办学条件达标、校园环境优美、常规管理规范、人际氛围和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乡村学校,正以和谐优质、人民满意的面容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一个条件并不完备的农村地区,学校是如何完成这一目标的呢?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服务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

一、建章立制,倡导和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和谐校园”制度先行,用制度的力量来规范、引导、凝聚师生的行为和情感,是奠定和谐校园的制度基础。近年来,清溪初中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职称晋升推荐方案》《教师外出学习制度》《教育教学奖励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分类管理;组织执行对象们学习交流,让制度“隐于心、显于行”。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评议制度,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借助各种途径如“家长会、校讯通”等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形成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齐抓共管的态势,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由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运用规章制度管理的转变。全校师生员工的一切活动,有凭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和民主化校园管理的统一,这也为一所科学规范、民主和谐的现代化校园的建成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强化服务意识,营造和谐

该校落实在行动上,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充分整合现有各级各类组织的力量和资源,定期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迎新年掼蛋比赛”“庆元旦女教师跳绳比赛”“三八妇女节K歌比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等,鼓励并资助教师积极参加县内外教学大奖赛、课题研究、个人研修等促进专业成长的活动。这些文体活动、教研活动的顺利实施,让教师增进彼此了解,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育主题文化,彰显和谐

一所学校,基业长青的奥秘是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最高境界。因此,校园文化创建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是“清中人”的一致追求。

1.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主题教育的熏陶作用

该校建成了以“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经典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校徽、校风、教风、学风”展示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达标活动,校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些别具一格、形式活泼的主题窗口就像一道道无言风景,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得到启发,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教育,最终达到“主题育人”的目的。

2.坚持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多样化

该校出台《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要求班级文化在建设四项考量内容(班风、班级公约、1平方米面积的班级文化墙和班级特色文化角)的基础上,整体设计,做到“个性化、人文化、特色化”,初步建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班级多层文化阵地。

3.注重细节,增添厚度

主题文化的育人价值无法估量。2015年,该校在全面巩固原有校园主题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细节,消灭死角”的口号,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形式,如“标志性文化、楼梯文化、橱窗文化、墙壁文化、标语文化”等,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文化气息,给徜徉在其间的师生带来无尽的精神享受。如今的校园也是每位学生的精神家园。

四、着力“活动文化”,体验和谐

为了让和谐的氛围“可感觉、可触摸”,把学校打造成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活动是达到目的最直接的手段,成效也最显著。

为此,该校依托“我的中国梦”“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的开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兼顾青少年“三观”教育。一举多得,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上台阶、有特色、见成效”。

充分整合和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积极开创培养在学校,巩固在家庭,实践在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教学活动和舞蹈、棋艺、书法、绘画、手工等各种文体活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就其位,各施其功,竞相添彩。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参与活动中学会思考、体验成功,实现自主成长。

要注重班队活动开展。为了推动班主任提高班队活动实效,学校把班队活动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内容,明令禁止占用班队活动课现象,规定每节班队活动课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学校定期对班队活动成果开展评估,让活动变成有源之水。

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篇12

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内涵

体育文化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体育现象, 尤其是体育运动中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因素形成的总概念。它的核心内容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财富, 包括创造这些知识的各种形式, 诸如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科学研究;关于体育活动中各种规律的认识及对运动过程及其效果的客观评价;对体育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以及对各种体育思想和观念、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法的探索, 等等。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 是指在高职校园这一特定范围里,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及其它特定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职教学环境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职文化形态之一。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校园精神, 而校园精神则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 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 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高职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因此, 它决定了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内容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体系。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结构和功能

2.1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2.1.1 传承性和独特性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校园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是校园体育活动的文化积淀。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它并不是校园体育现象的简单综合, 而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现象。由于各个大学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构成等不同, 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的差异, 因此作为个体的大学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 这种具有自己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会随着体育文化活动的不断开展而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 并形成全校甚至社会都认同的价值理念。

2.1.2 时代性和动态性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征。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相对社会体育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它的发生、发展、成熟离不开学校和社会共同构筑的背景。大学生的时代特性和人员流动性决定了社会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会很快在校园里风行, 为校园体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使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处于不断变化中。二者的关系是适应与超越的关系。大学生是适应的主体, 体育教师是适应的主导、超越的主体, 繁荣校园体育学术是超越的主要途径。

2.1.3 健身性和娱乐性

校园里繁忙的工作, 紧张的学习, 常常使人感到身心疲惫。参与体育活动已逐渐成为校园群体的首选。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 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 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 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 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 既是锻炼又是娱乐, 既是运动又是教育, 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活动以其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成为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 起着增进人的健康, 调节人的心理、情感, 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的作用。

2.2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2.2.1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结构

在自然界的物体中, 结构决定了其功能。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是一个内容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体系。它有自己的结构, 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是精神层面, 居于主导地位, 其中体育健康价值观是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它决定了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第二是制度、方法的层面, 是联系精神与物质的中间层面, 它既是校园体育的组织形式, 又是体育意识的体现, 涵盖了体育教学、科研、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管理、业余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知识普及和体育交流等全方位制度、方法的确立;第三是物质层面, 是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 也是客观物质保障, 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用品和师资队伍等。这三个层面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 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协调发展。它是广大师生通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体育竞赛等体育行为方式在大学校园传播的结果, 它能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全体师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提高全体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

2.2.2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 是一种具体化了的文化氛围, 对高职校园生活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是为大学体育的目标服务的。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2. 1 教育功能。

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影响学生的体育意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爱好,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使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所接受。

2.2.2. 2 健身功能。

体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促进人的体质增强与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培养人的良好心理素质, 提高对自然、社会、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2.2.2. 3 促进功能。

一方面使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参与各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 其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管理能力等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与加强, 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2.2.2. 4 凝聚功能。

优质的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大磁场, 能够对校园个体成员产生凝聚力, 吸引他们融入其中, 唤起他们对集体的情感归属, 建立起和谐、信任、理解、团结的群体关系。

2.2.2. 5 调节功能。

在完成紧张的学习任务之余, 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最佳调节方式, 它既是一种对身体的锻炼, 更是一种心理的娱乐。

3.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途径

3.1 高职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文化主体的精神、道德观念、知识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 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 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拼搏进取精神, 敬业笃学精神, 竞争开拓精神等, 把体育精神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思想、行为道德也应是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如运用各种传媒, 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比赛中克服困难、为国争光、挑战人生的事迹, 以此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 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遵守规则、遵重对手、求真求实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师生。师生们的体育道德是对体育目的自觉反映, 它在体育的实践中产生, 校园体育文化为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在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的过程中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 通过理论、实践的形式, 进行体育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教育, 使师生员工们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 使之充分了解体育对身体、生活、家庭、社会的影响;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 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提高参与程度, 使他们了解体育, 参与体育, 享受体育。

3.2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制度建设

3.2.1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 培养学生树立体育意识, 养成锻炼习惯, 提高锻炼能力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发展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体育课程教材的选择, 注意增加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要加强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 改革体育成绩考评办法, 由单纯的技评、达标向技评、达标与增强体质实效相结合转变。

3.2.2 重视校园体育组织系统的建设

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健全学校的体育运动委员会等组织机构, 支持学生和教工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 创造条件。制定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 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3.2.3 丰富师生员工的体育活动

师生们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可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观念加以培养, 对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利。学校可通过运动会、体育节和种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师生员工们喜爱的活动来丰富大家的余暇生活。同时, 学校要加强学校运动队的建设。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特色的传统运动队常常成为凝聚学校师生员工的一块磁石, 又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 我们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4. 结语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对师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一个具有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高职院校, 其师生的身心在一种良性的温床中被滋润、被熏陶。营造先进的、有特色的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高等院校达到体育教育目标———终身体育目的的最佳途径。因此, 高职院校要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和现代社会发展对高职的要求。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 以人为本, 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 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刘铮等.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 2001, (4) .

[2]张英.高校体育文化与图书资料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1) .

[3]杨德银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 2001, (3) .

[4]陈志军等.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 1998.

[5]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 1999, (4) .

[6]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 1999.

[7]闵健.论校园体育精神的物质与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

上一篇:设备采购管理系统下一篇:自我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