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文

2024-08-26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文(共12篇)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摘要:校园安全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可靠保障。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从校园安全的观念文化、校园安全的行为文化、校园健全的管理文化和校园健全的物态文化四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构建“和谐校园”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工作, 而“安全才能和谐”是平安校园建设的最基本要求。高校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 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 校园的安全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在国家大安全文化建设的背景下, 从战略的高度, 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思考和探索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问题。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 以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文化, 把行为文化、管理文化和物态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校园安全的观念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观念文化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 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 建立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 并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 从而积累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管理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基础的重要因素。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 学校安全观念文化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即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要做到心中想“人”, 目中有“人”, 一切为“人”;开展每项工作, 都要从关爱师生生命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实践、反思。“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理念, 直接推动了学校师生安全理念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实现了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接受, 也坚持了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

二、校园安全的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 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 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为了使全校师生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 提高应急自救技能, 建立安全应急体验教室的做法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这类教育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学校安全应急管理水平, 切实有效地提升学校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此外, 根据校园安全行为的主体来划分, 又可以分为领导安全行为文化 (如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开展安全调查, 进行安全决策, 激励与惩罚等) 、群体安全行为文化 (如校园的安全教育行为, 以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刊、宣传橱窗等为载体, 以开展讲座、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活动等为途径的多方面教育) 、个体安全行为文化 (如师生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程度、安全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自我防范能力等) , 这些都为我们进行校园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校园安全的管理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管理文化是指对学校及师生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的文化。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师生的要求。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 到科学地制订法规、标准和规章, 严格的执行程序和自觉的执法行为等。当前, 各校大多建立签订安全责任书、各处室分块负责的校园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和严厉的责任追究制, 为学校纺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安全网”, 这成为校园安全的重要保证。但是, 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高校安全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高校安全工作

者不断努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校园安全的物态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 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 从安全物态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学校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 反映出学校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 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校园内的建筑物、教育教学仪器设备、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的安全可靠;二是对现有的建筑物、设施设备、仪器等学校所有物件进行排查, 发现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等。校园的安全物态文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总之, 校园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是一种被动型、经验型的作业驱动型管理, 而纳入经营战略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创新的效益型、系统型的项目驱动型管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通过树立校园安全发展的理念, 狠抓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运用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 弥补了传统校园安全管理的不足。因此,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营造稳定、安全及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 靠文化的力量走长治久安之路, 体现了科学民主观的内在要求, 是确保校园安全, 实现学校、师生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应当受到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杨延东、周红安.构建学校安全预警机制的理论思索.2008 (.33)

[2]高顺伟.学校安全管理中的隐患及其控制

[3]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经营创效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内容摘要:校园安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安全文化是把安全作为一种文化来科学的认识和研究,是校园安全工作最高体现,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学校安全工作由被动灌输到主动接受,再到潜移默化。关键词:学校 安全文化 建设

校园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决定千家万户幸福和安宁,十分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校存在片面重视教学成绩,轻视安全工作的倾向,目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安全教育工作随机化严重,安全教育活动缺乏系统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从而导致安全意识难以在师生们心中真正树立起来,往往是活动中知道安全重要,过后却抛在脑后。安全工作这根弦时紧时松,难以成为师生们的自觉行动,成为学校安全的一个隐患。

笔者认为要解决学校安全面临的难题,学校必须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安全教育的氛围,也就是形成校园安全文化,通过学校安全氛围时时提醒师生注意安全,从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还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朱颜杰在其《学校管理论》指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

通过强化学校的责任来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所以学校重视学校教育、生活设施的安全,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彰现“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校园教育、生活设施的安全性往往在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为此学校教育、生活设施的建设时要注意安全细节,建设前反复论证,多听取教师学生等人意见,建设好以后的维护也重在细节,如经常性的检查,及时发现房屋、楼梯其他设施的细微变化,甚至是一道细小的裂缝;注意了解食堂的卫生状况,小到一块案板、一只手套或蔬菜的摆放都不放过;经常检查楼梯灯、路灯和应急灯,发现坏了及时更换,该亮时及时使这些灯亮起来,这样才可以防微杜渐,防止校园悲剧发生。

(二)充分发挥学校墙报、黑板报、橱窗、标语牌的宣传教育作用,营造安全教育氛围。利用学校墙报、黑板报、橱窗、标语牌,宣传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就会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出与制度约束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一经形成,其理念、准则等精神因素会成为一种意识和氛围弥漫于学校之中,渗透到学校成员的一切活动中去。人们时时会感到它的作用和约束力,实践证明这种力量比制度的硬约束往往更有力。

(三)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形成制度文化。秩序和规矩是保证安全所不可缺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用制度来约束,可以使师生们的行为远离危险。制度要立足于预防,在制度建立之前要科学研究校园安全应对机制,包括预警危机,进行预防危机发生的活动;学校的危机管理包含现象评估、制定策略、监控策略实施、追踪调查;全面考虑威胁学生安全校

(六)发扬管理民主、教育民主,调动师生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共同的安全观。校园文化的群体性目标特点,表明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必须要有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自愿的参与。他们自觉的参与不仅能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还有助于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为学校的安全工作献计献策,推动学校安全文化上更高层次,同时师生们参与活动也有助于他们实现自我教育,加深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形成共同安全价值观。实践中让师生设计安全教育活动,或设计安全标语、公共场地警示语以及向学校提安全建议等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三、总结

总之,通过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使师生的安全素质得到提高,树立人人讲安全,时时重视安全,事事注意安全,处处不忘安全的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安全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让安全警钟时刻在师生头脑中长鸣。

参考文献:

1、《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2、《组织行为学》

孙成志主编

3、《现代教育原理》

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校园安全;预防为主;文化体系

近几年来,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校园,都有一些涉及师生安全问题的事故出现,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家长的广泛关注。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当务之急。

一、校园安全文化概述与建设的重要意义

所谓校园安全文化就是指学校站在全体师生及在职员工的立场上,为在学校内进行工作、学习、生活的人们创造出来的有关师生、员工健康安全、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是进行一切教育的依托与载体,如果失去了这两点依仗,那么一切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与之相反,在保证了安全的前提下,一切教育行为便都有了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可以说,安全是教育的基石,那么积极进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消除校园内的安全隐患,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出现,保证师生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势在必行。

二、构建特色校园安全文化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精神层面的建设,也就是全校师生共同达成安全第一的核心认知;第二,制度层面的建设,也就是在学校管理层实现对安全管理的层层分工,分工不分大小,人人有责;第三,物质层面的建设,即建设安全硬环境,通过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保证师生安全。这三个方面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建立校园安全文化的管理及监督制度。(1)责任落实制。校园管理制度没有责任大小之分,且人人有责,每一个方面都必须落到实处,多方负责人必须团结协作,遇事切不可推诿、敷衍。为此,学校特设校园安全管理、校园消防管理、临时人员管理、校园巡逻、校园预警报告、校园门卫安全管理等部门,由学校领导领衔负责,下设教师及学生分管各部工作,分工精确,组织严密。(2)检查督促制。以校级领导为核心成员组成校园安全督导小组,定期对学校安全软硬件设施进行检查核实,一经发现问题,绝不姑息,力求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问题。同时,各个安全管理部门之间也建立相互监督机制,不隐瞒,不包庇,同心协力,为建设和谐安全校园而共同努力。(3)考评到位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实行安全管理考评制度,事情不论大小,凡是涉及安全问题,都要高度重视,平等对待。而且,为了使这一制度不形同虚设,落到实处,应配套实施周奖罚、月奖罚和学期奖罚相结合的机制,保证校园的安全建设全面顺利地实施。

2.做好校园安全的预防与预案工作。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预防。学校应考虑可能存在的一切安全隐患问题,早在事故发生前就采取果断的措施,把一切安全隐患都扼杀在摇篮之中。消除校园内的危险因素,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实现家校联盟,共商共赢;第二,邀请附近公安机关的领导,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职务,建立学校警务室,安排人员日夜值班,实现警校联盟,共同管理;第三,定期请食品安全部门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校园食品卫生抽查工作,杜绝有损健康的食品进校园;第四,对校园实体建筑等硬件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保证校园设施、设备的完善性。

3.做好校园安全文化的知识宣传工作。(1)在校园网及学校的文化长廊进行长期的校园日常安全知识的普及活动,并坚持进行每月一次的安全知识有奖问答。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学生学习交通安全法规,掌握日常用电、用气、用火安全常识,能正确使用灭火器;注意饮食卫生,合理使用药物。(2)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下的自我保护教育。指导学生在面对地震、火灾、台风等一切不可抗力下的自然灾难时,该如何更好地自我保护,将伤害降至最低点。(3)对学生进行社会治安教育。教育青年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观察和辨别,自觉抵制有害健康的药品的侵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校园,只有让生活、工作、学习在其中的师生们有了安全感,才能使为师者安心传道、授业、解惑,让求学者乐于钻研、探究、求取。我校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各个方面入手,做了大量的工作,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能营造这样一种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创设出一个集安全、文明、健康为一体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寅.安全文化建设书系:安全教育常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试论和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篇4

一、安全文化与校园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 1986年, 原苏联城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 (INSAG) 正式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 (即《安全文化》) 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此后, 与安全相关的各个行业都开始关注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的作用, 其已经成为减少潜在大规模灾难和预防日常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但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 安全文化仍属于“安全教养”、“安全修养”或“安全素质”的范畴, 即是说, 安全文化主要是通过教化的作用, 将人培养成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表现的人。

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 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所建立的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持有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 是具有学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源于安全文化, 又融于校园文化, 并左右着校园文化的发展, 没有校园安全文化, 则“和谐校园”无从谈起。

二、构建高效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形式趋于多样化, 办学层次呈现复杂化态势, 流动人口不断增加, 各种矛盾不断凸显, 意外伤亡事故明显增加;同时, 学校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面临着社会变革的冲击, 这些都给校园安全工作带来新的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 不仅能使校园安全管理得到升华, 也是适应新时期高等院校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

1. 实现高校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安全文化建设与高校的教学工作关系密切, 它对于保障高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特别是对实现教学中心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各方面工作的配合, 校园的环境和秩序需要从各个角度加以保障。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就是要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价值观, 形成重视安全的思维模式、精神风貌、职业行为规范、安全舆论和习惯, 确保校园安全工作紧紧围绕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活动服务。因此, 高校在健全安全硬件的同时, 在软件上最大程度地发掘潜力, 从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角度审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是确保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2. 健全大学生人格, 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动力。

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各行业的管理者、设计者、经营者和研究者。大学生在高校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当代大学生虽然整体上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确实在意志、观念、法律意识等方面有所缺憾, 比如经不起挫折、侵害他人财物、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等。对此, 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教育、引导、塑造和渗透作用, 使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安全观, 提高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校园, 有助于大学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 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今,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理念和倡导安全文化的主流思想;弘扬校园安全文化的目的是要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观念、道德、态度和品行等, 引起其对安全监控的珍惜和重视, 形成人人关注的良好安全氛围。建设高校安全文化体系, 是高校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 更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三、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1. 倡导良好校园安全文化, 提升师生员工安全观念。

过去, 人们常把安全文化等同于安全知识的宣教活动,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是推进安全文化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但并不能完全体现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只有全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文化观念得到切实提高, 校园安全文化才会产生有效的作用;所谓安全观念, 就是人们应具有的安全知识和行为, 即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又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 并使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它需要教育和人们的主动学习, 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约束。高校安全文化构建的指导思想要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理念, 以培养和提高队伍素质, 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 从精神、物质等方面不断营造安全氛围, 规范程序、丰富内涵, 引导和教育师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 全面提高安全素质;结合日常教学和主体活动, 将安全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 让师生在活动中获得安全知识, 感受安全文化, 提升安全观念。

2. 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 确保校园秩序稳定和谐。

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 高校已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工作、生活、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小社会”, 处处受到来自大社会各方面的辐射和影响。因此, 高校安全管理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大环境需要的工作机制, 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可以借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 结合高校的实际, 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 通过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薄弱环节的确认, 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考核表彰机制, 保证大学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完备。针对校园安全的薄弱环节和事故高发部位, 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评估, 给出科学建议;对危险品、毒品和放射性物品的保存要重点规范;重视学生宿舍内用水用电安全及治安管理, 关注学生食堂的食品卫生和公共设施的安全, 对涉及学生的群体活动规范审批和申请流程, 加强校园内的交通管理和疏导。同时, 高校还要建立一种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需要的新机制:包括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 处理好保卫部门和物业公司的关系;对在校内以承包经营方式开设的餐厅、商店、网吧等容易成为治安问题多发区的复杂场所, 有关方面应加强协调、明确职责。

3. 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 切实强化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全宣传教育工作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学校的安全文化是与学校的安全教学、与学校的师生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学校的师生员工为载体, 依靠师生员工来实现。通过课堂教学、讲座、辩论、征文、案例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安全知识、校纪校规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 提高他们的安全文化素质。要充分调动校内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校内刊物、互联网、横幅等舆论工具, 增强安全宣传的辐射面, 将安全宣传的声势造出来, 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 使人们耳濡目染, 自觉践行安全管理。抓好安全文化建设, 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 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

四、总结

和谐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是实现学校稳定、保障师生安全、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而对校园文化的研究, 则是帮助人们提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质的关键。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但一旦形成, 就具有改变人、陶冶人的功能。校园安全文化的积淀, 将使“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充实, 使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早日实现。

摘要:校园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关系到学校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是实现校园和谐、保障师生安全、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安全是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的最基本要求。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园安全文化,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徐弘, 任性遂.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

[2]郑正平.浙江省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 2009, (8) .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文 篇5

各中小学、幼儿园:

现将省教育厅、省公安厅联合制定的《校园消防安全建设标准》(暂行)及《校园消防安全检查办法》(暂行)转发给你们,请各校仔细阅读,并认真执行。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校园消防安全建设标准(暂行)

1、中小学教学楼、办公楼等建筑都应设置室内外消火栓。其中,超过5层或体积大于10000立方米的办公楼、教学楼应设DN65的室内消火栓。

2、超过2000个座位的会堂和礼堂;超过3000个座位的体育馆;设有送回风道(管)的集中空调调节系统且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的教学办公楼,应设自动灭火系统。

3、高度不超过100米的高层;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书库、档案楼、阅览室、电教室、会议室、走道、门厅、库房、空调机房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设贵重设备的实验室、地下室、电子计算机房、性质重要或有贵重物品的房间;超过3000座的体育馆等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4、学校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报警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防排烟系统的建筑应设置消防控制室。

5、各级各类学校每个独立校区内或公共走道部位应设置监控系统。

6、超过5层的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和超过7层宿舍楼应设封闭楼梯间。

7、每个楼层或防火分区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楼梯应按两侧设置。

8、各层建筑防火分区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

9、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和学生(集体)宿舍公共疏散走道、疏散楼梯间不应设置卷帘门、栅栏等影响消防疏散的设施。

10、每间学生(集体)宿舍应设置用电超载保护装置。

11、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正常完好,学生宿舍应设置醒目的消防设施、器材、出口灯消防安全标志。

12、学生宿舍严禁使用蜡烛、电炉等明火,严禁使用违章电器。

13、一个计算单元(一个楼层或防火分区)内的灭火器数量不得少于2具,每个设置点的灭火器数量不宜多于5具。

14、宿舍楼应与办公楼、教学楼、餐厅分开设置。餐厅与办公楼共建一起时,餐厅内厨房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小时的不燃烧体分隔,隔墙上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窗。

校园消防安全检查办法(暂行)

一、校园重点部位(火灾危险源)的检查 检查部位:厨房、配电室、锅炉房及柴油发电机房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位。检查要求:油污定期清洗、电气设备安装、使用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燃油燃气设施安装、使用及存放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其制度要完备。1、1 用火用电的防火要点检查 1.1.1查看取暖设施的设置;查看厨房排油烟机及管道的油污清洗情况;查看电气设备、线路的设置。

1.1.2标准要求:未使用明火取暖;厨房排油烟机及管道的油污清洗干净;电气设备及其线路未超负荷装设,电气设备的保险丝未加粗或以其他金属代替,电气线路具有足够的绝缘强度和机械强度,未擅自架设临时线路,电气设备与周围可燃物和燃油燃气炉具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1.2燃油燃气设备或炉具的防火检查

1.2.1查看燃油、燃气储存区域及燃油、燃气设备点火、接线或接管。标准要求:燃油、燃气储存区域无明火及违章作业,与电气设备、线路保持一定距离,宜用防爆型开关、插座及灯具等。燃油燃气储存装置防静电接地良好;未擅自安装、改装、拆除固定的燃气设施和燃气器具,未遮挡、包裹、改动燃气设施及管道;燃油燃气设备及管道的开关、阀门等启闭正常,无泄漏。

1.3消防电源的检查

检查方法:查看消防电源指示灯显示,切换消防主、备电源。

检查要求:从变压器端引出的消防电源与非消防电源相互独立;消防主、备电电源供电正常,自动切换功能正常。

二、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教学楼、图书馆的消防控制室检查

检查方法:查看值班员数量及上岗资格证书;任选火灾报警探测器,模拟火灾报警信号测试,其火灾报警探测器确认灯启动后,检看消防控制室值班信号反馈和人员对火灾信号确认情况;模拟火灾确认之后,检查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火灾应急处置情况。

检查要求:同一时段值班员数量不少于2人,且持有消防控制室值班员上岗资格证书;接到模拟火灾报警信号,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以最快的方式确认是否发生火灾;模拟火灾确认之后,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立即将火灾报警联动控制开关转入自动状态(平时已处于自动状态的除外),启动单位内部应急灭火疏散预案,同时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并报告学校负责人。2.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检查

2.1.1 火灾报警和故障报警功能的检查

在不同楼层选一至两只火灾报警探测器,将其中一个从底座上取下,观察其动作状态。

当故障报警确认灯启动,故障信号反馈至消防控制室显示。

在取下第二个火灾报警探测器,模拟发出火灾信号,观察其报警动作状态。当火灾报警确认灯启动,并将报警信号反馈至消防控制室显示。并故障报警状态下,火灾报警控制器在发出故障报警信号后,按到火灾报警信号输出后,立即优先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2.1.2 防火卷帘的检查

将消防控制室防火卷帘控制按钮设置于自动状态,通过用防火卷帘任意一侧的火灾报警探测器发出模拟火灾报警信号或按卷帘门两侧按钮,观察防火卷帘的动作状态。

防火卷帘按固定的程序自动下降或提升。设置在防火分区和中庭等位置的仅用于防火分隔用途的防火卷帘,在火灾报警探测器报警之后直接下降至地面;设置在通道位置的防火卷帘,在烟感探测器报警之后下降至距地面1.8m的位置停止,待温感探测器报警之后继续下降至地面。

2.1.3 湿式系统功能的检查 将消防控制室的消防联动控制设备设置在自动位置。开启最不利点处的末端试水装置或在报警阀处排水阀。

末端试水装置放水持续90秒,出水压力在不低于0.05Mpa;报警阀、压力开关、水流指示器动作,水力警铃发出警报信号;在报警阀处试水时,排水阀开启5min内,消防水泵自动启动,水力警铃发出警报信号。水力警铃设在经常有人员停留地方,距3m远处的声压级不低于70dB;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和消防水泵动作信号反馈至消防控制室。

2.1.4 防排烟系统的检查

将消防控制室防排烟系统联动控制设备设置在自动位置,任选一处排烟口或排烟口手动启动钮,发出启动信号,排烟风机立即启动,并把启动信号传到消防控制室。

相应的空调送风系统停止运行;相邻区域的排烟口开启并同时联动启动排烟风机,排烟口风速不宜大于10m/s;设有补风系统的防排烟系统,相应区域的补风机启动;相应区域的正压送风机启动,送风口风速不宜大于7m/s;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和合用前室的余压值符合要求。

三、建筑防火设施检查 3.1 防火分隔措施的检查 3.1.1 防火门的检查

将常闭式防火门从任意一侧手动开启至最大开度之后放开,观察防火门的自动关闭状态。

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在自行关闭;设置常开式防火门,应将联动关闭并将信号反馈至消防控制室。防火门上设有提示标识。

3.1.2 竖向井道的检查 查看电缆井、管道井等竖向井道以及管道穿越楼板和隔墙的孔洞的分隔及封堵情况。电缆井、管道井等竖向井道在每层楼板处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与房间相连通的孔洞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3.2 安全疏散设施的检查

3.2.1 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的检查

检查部位: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包括:一层或地下对外出口门、各层楼梯安全门、会议室、办公室、房间疏散门及用于防火分隔处的防火门)。

检查标准: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畅通,无堵塞、占用、锁闭及分隔现象,未安装栅栏门、卷帘门等影响安全疏散的设施;平时需要控制人员出入或设有门禁系统的疏散门,具有保证火灾时人员疏散畅通的可靠措施;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不宜在窗口、阳台等部位设置栅栏、广告牌,当必须设置时,设有易于从内部开启的装置;窗口、阳台等部位宜设置辅助疏散逃生设施,广告牌设置不得影响灭火救援和人员疏散逃生。

3.2.2 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检查

选择任一个防火分区断开非消防用电,查看消防应急照明灯的启动情况;查看走道、安全出口上方不同位置,设置的疏散指示标志查看指示方向、照度及安装位置、产品型号等。

检查标准:应急照明灯正常启动;疏散指示标志指示正确、位置醒目、无损坏、无遮挡;设置保持视觉连续的疏散指示标志的场所,观察者在任意位置都应明显看到疏散指示标志。

3.3 室内消火栓系统及消防水泵房的检查 3.3.1 室内消火栓组件的检查

任选一个室内消火栓,查看箱内组件,室内消火栓箱内的水枪、水带等配件齐全,水带与接口绑扎牢固;

3.3.2 室内消火栓按钮启泵和出水压力的检查 开启上下相临楼层3个数量的室内消火栓,连接好水带,将消防控制室联动控制设备设置在自动位置,按下消火栓箱内的启泵按钮,待消防水泵的动作后,并目测充实水柱长度或选择顶层最不利点处消火栓,开启消火栓,在不启动消防水泵的情况下,目测充实水柱长度。检查标准:消火栓内按钮启动消防泵正常并将启动泵信号反馈至消防控制室;水

3枪出水正常;充实水柱长度不应小于10m,体积大于25000m的学校、礼堂等建筑不应小于13m。

3.3.3 消防水泵房、消防水池、消防水箱的检查

查看水泵房配电柜、查看水泵房、消防水池、消防水箱进出水管线阀门开启状态。

检查标准:配电柜上的消火栓泵、喷淋泵、稳压(增压)泵的开关设置在自动(接通)位置;消火栓泵和喷淋泵进、出水管阀门,高位消防水箱出水管上的阀门,以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管道上的阀门保持常开;高位消防水箱、消防水池、气压水罐等消防储水设施的水量达到规定的水位;在消火栓泵、喷淋泵、稳压(增压)泵及控制柜上应标识。

四、其它消防检查事项 4.1 灭火器设置的检查

选择任一处灭火器放置点,查看灭火器的选型;查看压力指示器、喷射软管、保险机构、喷头或阀嘴、喷射枪等组件,压力指示器和灭火器的生产日期。

检查要求:灭火器选型符合配置场所的火灾类别;组件完好,压力指针位于绿色区域,生产日期处于有效期内。

4.2内装修防火的检查

4.2.1疏散通道装修材料的检查

查看疏散通道的装修材料。包括: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无自然采光的楼梯间的顶棚、墙面和地面的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地上建筑的水平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的门厅的顶棚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为A级,墙面、地面的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低于B1级;地下建筑的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的门厅,其顶棚、墙面和地面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为A级。

4.2.2 重点部位装修材料的检查

查看图书馆、礼堂、会议室、训练馆及教室、宿舍的顶棚、墙面和地面的装修材料。顶棚、墙面、地面的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4.3 外墙和屋顶外保温系统的检查

查看外墙和屋顶保温系统的构造和材料;楼板与外保温系统之间的防火分隔或封堵情况,外墙及屋顶最外保护层材料,保存台账。

建筑外墙和屋顶保温系统材料的燃烧性能不低于B1级和防火构造措施符合要求;做外墙和屋顶最外保护层的施工动用明火,要严格动火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火灾防范措施。

五、组织疏散逃生能力的检查 检查方法:任意选取一至两名教师和职员,询问其对于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位置及数量的了解情况、疏散程序和逃生技能的掌握情况;模拟火灾确认之后,观察现场疏散引导员的数量和位置;检查疏散引导员引导现场人员疏散逃生的基本技能。

检查要求:教职员工熟悉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位置及数量,掌握疏散程序和逃生技能;疏散引导员职责明确,设置数量和所处位置合理;疏散引导员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要求,通过喊话和广播等方式,引导火场学生通过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正确逃生。

六、处置初起火灾能力的检查

检查方法:模拟火灾发生,任选

一、两名教职员工,查看其报警及处置初起火灾的能力。

关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6

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定义有的学者曾提出过,认为校园安全文化是高等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由学校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并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素养和能力等的综合。

首先,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安全文化”,有研究者认为“就是安全价值、信念、道德、传统、风气和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强调安全文化的意识形态表现。涵盖企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交通安全文化等。校园安全文化是作为其中一个分支而存在的。其次,校园安全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题中之意。所谓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并受之濡化,与社会文化紧密互动的一种特定的社区文化。”校园安全文化是与校园社团文化、课堂文化、寝室文化、社会实践文化等校园文化子系统相统一的。综上所述,校园安全文化是由“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交叉组成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是学校为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和安全监管制度,以预防和消除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专题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而营造稳定、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工作系统,由于高校中的部门、院系较多,各部门、院系的职能及人员的职责不尽相同,个人或部门对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安全文化才能促使各级各类人员按照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来协调自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师生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保护功能:师生员工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素质,就能够自觉地遵守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就能够自觉地、潜意识地、安全地学习、工作、生活、生存,从而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安全以及个人和学校的财产安全。

创新功能:高校云集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拥有雄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设备、仪器,是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传播的场所,这为高校安全文化孕育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高校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形成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能力。

补位功能:校园安全工作仅仅有物质和技防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的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刻刻监督每一位师生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安全管理及师生的积极参与,形成从领导到学生参与的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

育人功能:校园安全文化以关心和维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和谐有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广大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学会竞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都是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校园安全文化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统一起来,对师生员工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的关心和影响是长远的。

三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载体

一般来说,文化结构都可以分为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次,校园安全文化也应由这三个文化层所构成,从而构成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物质层面:物质文化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表层部分,如安全设备、装置、防护器件、报警系统及警力等。它所折射出的是一所高校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作风及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形。

制度层面:主要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制度,还包括对师生员工的安全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规定着学校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

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安全价值理念。它体现着师生员工的安全思想、安全意识,包含着有关安全管理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校园安全文化应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关注安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并能够达到由关爱自己到关爱他人、关爱全社会、关爱全人类的境界。

从以上三个层面出发,建设学校安全保障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要充分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活动组织各方面。

四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安全工作正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推广安全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转变,安全管理经历了事后处理型向以危险预测、控制与评估为重点的预防安全管理转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安全工作仍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中单纯依靠相关职能部门采用纪录教育、技术手段的情况较多,安全管理水平与当今高校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体师生中形成有利于打造安全和谐校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职业行为规范、安全舆论和习惯,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一,载体的设计要坚持内容的人本性,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安全价值。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负责公共安全管理的人员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应用知识、能力,深入实际发现问题,贴近广大师生员工热情服务、排忧解难。二是安全教育和设施、制度、机制等建设应“以人为本”,从切实需要出发,以师生员工乐于接受、学校能够承担的方式、方法进行,充分尊重人的情感诉求。只有坚持内容的人本性,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深得人心、顺利进行。

第二,要建立相应的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为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载体建立组织保障。在具体的学校建设中,可以进行分工,由学校的各个不同部门具体负责,一是由保卫处负责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负责安全设备管理;二是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对全体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教育;三是由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四是由科研和国资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和科研活动中的安全管理和教育,等等。建立职责明确和分工明细的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第三,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载体的具体实施组织队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使学校学生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编制安全教育教材;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等。突出重点,提高实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包括专业的安保队伍、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心理咨询队伍以及学生骨干队伍。在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安全教育、预防为主”的意识,积极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一所学校从领导到普通师生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伦理道德在思想深处扎根并自觉按安全责任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富有显著的校本特色,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学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邹长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J].湖湘论坛,2005(3).

[2]孙晔.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J].现代情报,2002(1).

[3]邱小云.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6).

[4]姚连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5).

[5]胡源春,刘江华.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实践与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8).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文 篇7

一、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确立评估指标体系是能否有效发挥文化建设效果评估作用的关键, 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量化管理实施的关键环节。指标体系的设置要体现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通过该指标体系, 要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现状。根据安全文化学的形态体系, 评估范畴可分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物态文化。本文依据安全文化的本质内涵, 结合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 确立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评估的指标体系, 见表3。

二、效果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与指标体系本身的设计同等重要, 是决定效果评估是否科学的重要方面。

(一) 权重的定义

权重是指该指标在同类指标中重要度的量化, 或是某个客体在同类可比客体中的客观事实的量化。在整个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指标体系设计中包含了两种权重的设计, 一种为评估指标权重的设计 (以下简称为指标权重) , 另一种为下属单位的评比加权系数 (以下简称为加权系数) 。

(二) 权重的确定

目前, 权重的确定方法较多, 其中, 层次分析法 (AHP) 可对原始观测数直接加权运算进行综合排序, 未减弱原始信息量, 使评价指标逻辑判断量化, 且可保持判断思维全过程的一致性。在综合评价中为了突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客观合理地评价安全文化建设成效。为此, 本文采用AHP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的提出者, 美国运筹学教授T.L.Saaty认为, 若某个实际问题涉及到n个因素, 要问每个因素在整体中各占多大比重, 当确切依据很不充分时, 就只有凭专家经验进行判断了。但是只要n≥3, 任何专家都很难说出一组确切的数据。然而, 若从所有因素中任取两个因素进行对比, 在行的专家一般都可以用“同等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十分重要”、“极其重要”等定性语言说明其中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对总体而言的重要性程度。Saaty建议将这些定性语言量化, 并引入函数表示对总体而言因素x比因素y的重要性标度。若>1, 说明x比y重要, 若<1, 说明y比x重要, 当且仅当=1, 说明x与y同等重要, 且约定=1/

。在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评估体系中一级指标有4个, 根据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专家对这4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相对重要性与分值对应关系见表1。表1相对重要性与分值对应关系

从而得到判断矩阵A为

A为正互反矩阵, 可以采用和法或根法近似求解A的特征向量, 现采用和法求解。将A按列归一化得到矩阵

将矩阵按行相加, 得到向量W'= (1.175, 1.0007, 1.0275, 0.7969) T, 将W'归一化得到= (0.2937, 0.2502, 0.2569, 0.1992) T

然后根据公式 (1)

计算出

再根据公式 (2)

代入数值, 计算出

Saaty给出了一致性指标RI值如表2。

根据, 得到<0.1, 满足一致性要求。从而确定评估体系中一级指标的权重, 可以确定相应各级指标相对上级指标的权重, 如表3。

三、效果评估的实施

根据现代评估理论, 有效的评估全过程是闭合循环的过程, 即PDCA循环过程, 它所表示的是计划、实施、检查、提高, 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囿于篇幅, 本文仅阐述计划与实施两个阶段。

(一) 计划阶段

安全文化评估的计划准备阶段一是要设立评估组, 并进行培训, 确定评估方法和时间;二是要对评估表格进行优化和修改, 确定符合实际的权重指标, 并通知被评估单位。安全文化评估通常由上级相关部门牵头组织, 可以选取院校相关领域专家和地方管理经验丰富的领导同志共同组成评估组, 负责评估的具体实施。评估对象选择应当合理, 应当能够代表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既可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 即按照各级领导、教职员工、学生的比例分别抽出具有代表性的人员参与评估, 也可以采用区域抽样的方式, 按照不同的工作单位、不同的专业特长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评估。

(二) 实施阶段

主要是评估者有计划的集中实施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 每个三级指标均取满分为100分, 评估者采用抽样问卷、统计确认、专家评定等方法, 对高校安全文件记录、现行法规执行情况、安全文化活动组织情况等进行打分, 得出各项的分值。然后将每个指标的得分乘以相对权重, 累加求上一级指标的得分, 从而确定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情况的总分值。其计算公式为:T=

其中, T表示总分, TM表示下一级指标Μ的得分, 表示指标M的相对权重。例如, 二级指标a1的得分Ta1计算公式如下:Ta1=

评估满分为100分, 按照90分以上为优秀, 80分~89分为良好, 70分~79分为一般, 60分~69分为及格, 59分以下为不及格的评价标准, 逐一划分。将每个下属单位的总得分乘以相对加权系数后相加得出该单位的得分, 各下属单位的得分用于各个下属单位间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横向比较, 得到的总分即为单位安全文化建设量化评价结论。

摘要: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转变, 是新时期高校安全管理的永恒课题, 是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以安全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为起点, 构建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效果评估体系, 阐明了安全文化建设的评估实施过程。

关键词: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安全文化,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徐德蜀, 邱成.安全健康新知丛书——安全文化通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解放军报, 2006;3;29, 第一版

[3]彭祖赠, 孙韫玉编著.模糊 (Fuzzy) 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篇8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部 (2008年4月)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大学生的安全涉及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为全社会所注目。大学生被骗、被抢、被拐卖的事情屡见报端,财物丢失,人身伤害时有发生,给学生和家庭造成了严重创伤,给社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导致北川中学2900名师生中有1000多名学生死亡的惨痛事实,可以看出,同样作为人群密集地区的高等学校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有效地消除学校各种安全隐患,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防范能力的重要性。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能工业,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 (INSAG) 在1986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文化》的报告 (即INSAG-4) 。在INSAG-4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进行了定义。由于核能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该行业一直是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果也逐渐向工业领域进而向教育等其他领域渗透形成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

我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只有短短不足十年的时间,这期间国家和许多高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管理体制: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高校安全管理体制是高校的保卫处 (科) ,其既是本单位的职能部门,又是公安机关派出的代表机构,行使公安部门授予的权力。1988年4月根据《关于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派出所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全国有360多所重点高校的保卫组织组建成高校公安机构。1994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公安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对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公安机构,原则上应予撤销”。高校保卫机构没有了执法权,不再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只是高校的职能部门。

(二)防范措施: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的防范措施主要依靠:人防、物防两种。

人防是指高校通过门卫保安值勤、治保会 (成员主要是学生,是学生自治组织的一种形式)巡逻、干部值班以及安全检查等方式来防范各类事件的发生;

物防是指高校通过安装防盗门、铁栅栏、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等方式来防范各种违法违纪人员的行为。近年来,有些高校开始加强技术防范系统的投入,但投入力度明显不足,这些防范措施无法适应日益变化和较为严峻高校治安形势。

(三)管理队伍: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队伍主要由保卫处 (科) 干部和保安以及学生自治组织等3部分组成,普遍学历低,虽然《保安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但是安保从业人员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没有从业资格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他们在政治理论、政策水平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不高,管理理念落后难以胜任高校安全管理工作。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树立国家安全观。

(二)进行地震、洪水、台风、飓风等常见破坏性自然灾害的预防、紧急疏散、避险、自保、自救、互救教育。

(三)普及维护校园安全的几个方面。

1.消防安全;

2.交通安全;

3.公共场所安全;

4.交友完全;

5.情感安全;

6.网络安全;

7.事故风险意识;

8.治安形势。

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完善安全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都没有校园安全方法的条文,笔者对两部法律统计后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安全一词仅出现一次,而且是规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通篇一个安全的词都没有。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分别对学校建设、周边环境、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以及安全教育进行了原则性规定,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06]》对校园安全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是第一部关于校园安全方面的专门法律(实际上是行政章程,效力排在法律,行政法规之后,其制定的法律依据自称是教育法,如上所述其实际制定依据应该是义务教育法,其粗制滥造程度可见一斑),但高校并不是上述两部法律的法律主体,根本不适用于高等院校,高校校园安全是我国现行法律的盲区,而1990年美国就颁布了《校园安全法》,我国应该加强校园安全法律的研究工作,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步伐,给校园安全“扫盲”。

(二)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制度对校园安全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必须加强常规管理,建立、健全、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工作有序,临事不乱。

特别指出的是应急预案,由于应急预案主要是应对如传染病、地震等突发事件的预定方案,而对一个高校来讲,发生的几率很小,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演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次5.12四川汶川地震中的“最牛校长”所在学校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从2005年开始,坚持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当地震发生后,仅用1分36秒时间,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而无一人伤亡的事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三)加强保卫干部队伍建设

保卫干部作为校园安全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高校应重视保卫干部专业知识学习,自身素质提高,加大培训力度,尽快使保卫干部取得国家职业资格。

(四)转变保卫处(科)职能

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高校将保卫处视为高校的“准公安”部门,学校、学生、教师的安全是保卫干部的事,职责就是警卫、看门、守夜,忽视其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应改变这种对保卫处工作的片面认识,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其重要工作,突出其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者的角色定位,努力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从“保我安全”变成“我保安全”。

(五)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高校应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以安全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活动内容应当涵盖国家安全、环境保护、校园稳定、治安形势、消防防范、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防身自保、自救互救、自然灾害、紧急疏散等方面,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润物无声,帮助学生树立“平安第一”的现代安全防灾、防害、防险意识,使安全防范意识深入人心,使追求“自我安全”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实现由单一“被保”到以“自保”为主,“自保”、“互保”、“被保”相结合的校园安全理念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由学校和全体师生共同组成的强大的“安全网”、“防火墙”。

巧用微信平台提升校园安全文化 篇9

关键词:微信平台,信息化,校园安全

近年来,互联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普及速度惊人,网络传播渠道日益多样。校园信息化渗透力已经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当下,中小学生利用QQ交流群、电子邮箱、网络贴吧、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信息交流越来越多。校园群体性事件、突发公共事件中,往往都会看网络在其中所扮演角色的影子,校园安全管理的焦点已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信息网络中[1]。利用微信平台可以全面反映出在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对学校管理而言,微信公众平台是非常便捷和有效的,学校可以通过积极互动和有效管控对班级及与班级相关联的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管理。

1 申请与维护学校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类型,订阅号每天可以推送一条消息,而服务号则一个月推送一条消息,因此,学校微信公众号最好是订阅号。申请成功后,要给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传一张图标,并注册属于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的微信号,便于用户搜索和关注。微信号必须以字母开头,要简洁易记,能凸显学校特征为最佳[2]。

1.1 简化学校微信平台的使用操作。

为了增加学生、家长的关注点击率,学校微信平台的使用操作要尽可能简便。首先是引导功能。所谓引导功能,指的是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在被用户添加后发送的自动回复中有引导用户对平台账号的功能进行了解的语句。这样一来便能够使得用户在添加后能够有进行下一步的选择,增加用户对账号的好感度,从而便于用户建立起对于账号的熟悉度。

1.2 增强学校微信平台功能维护。

为了把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成一个师生家长了解学校的窗口,学校应该集合信息技术专长教师,管理好微信公众平台,这个平台一方面直接连通家长的手机,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动态,成为沟通家校的新工具;另一方面及时发布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学校宣传的窗口。家长还可以用微信留言,咨询相关事项,学校安排值班老师及时回复。责任到人,确保微信平台时讯的及时发布及回复[3]。

2 校园安全微信话题展开

中小学传统的安全文化建设方式主要是墙上标语、安全管理手册、安全教育讲座及领导对学生的安全主题座谈,这些安全文化建设方式比较陈旧,而且不少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甚至抱有抵触情绪。而微信平台的使用让学校的安全文化建设具有了自由、开放和广阔的空间,也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4]。

通过微信提供的“关注”功能,增强学校管理者与师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通过“@”功能、“评论”功能、“转发”功能等主动推送消息,引起大家广泛讨论。甚至可以采用有奖问答的形式,进行一些用户的互动,使安全文化信息的传播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增加了传播效果。譬如近期临放暑假,我们对学生进行暑假安全教育时,还要求各个班主任在微信上对每个学生家长的发送电子版的《小学生暑假安全须知》,使得家长能够及时配合学校管理,及时和学校老师联系反馈信息,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3 加强微信校园安全文化关注度

学校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有效利用素材管理、消息发送、实时交流等多种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高级功能开发模式自动回复用户的信息。其次,学校教师可以定期访问微信公众平台,搜集自己日常管理中需要的各种资料,这样有利于减少各部门传递信息的麻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1 扩大参与范围。

校园安全宣传的内容主要是学校领导下发安全的文件、粘贴文件、发表安全案例警示文章,或者是相关部门组织讲座,在内容上,具有单一性、刻板性、生硬性等特点,很少能从学生的角度来丰富安全文化的内容;而微信是一个比较自由、开放的平台,全体学校师生员工都可以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关于安全文化的思想和看法、上传有代表性的安全案例以及周围发生的值得警醒的安全事故,相互之间在微信的阅读、发表观点、点赞和讨论中彼此认识、相互学习及取长补短,甚至可以结识一些实际生活中没有机会接触到的知名的专家学者,向他们学习安全文化的精髓。

在相互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员工可以巧妙地把微信上学到的丰富的安全文化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完成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开展的完美结合,借此也增加师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学校安全文化建设顺利推进。

3.2 积极反馈更新。

加强微信校园安全文化关注度。微信消息的扩展性、关注度很大程度上靠点赞,互发信息、转发个人消息,从而加深信息在人们思想上的意识,也就是说校园安全意识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提高,靠的是校园安全信息与学生之间能够大量的点赞、互发、转发校园安全信息微信。因此,校园微信安全平台建立后,着重点应当放到校园安全微信与学生信息的互动和沟通上:校园微信与学生的互动、校园微信与家长的互动,家长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员工参与(四维一体化互动,打破校、家长、学生、教师员工沟通交流的鸿沟,建立无需面对面的、彼此相识的互动沟通的桥梁),达到“以互动促交流、以交流带信息,以信息加印象,以印象加强校园安全意识”的效果。

结束语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一座双向沟通的桥梁。学校可以向学生、家长的手机推送一些重要通知,学生、家长也可以主动查询自己想获取的学校相关信息,弥补了以往通过上课、开会等手段向学生发送通知的单一性、单向性、缺乏交互等缺陷。

虽然就目前校园官方微信公众账号的现状而言,由于一些学校学生组织的技术、重视程度的原因,因此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的地方,诸如服务类信息推送的数目较少,同用户之间的沟通较少,活动种类较为单一等方面。但从长远来看,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为学生拥有更加高质量的校园生活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学校安全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是未来掌上校园、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鹏.“校园手机”管理办法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6(4):25-26.

[2]张斯民.以微信为平台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12).

[3]梁京源.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研究[J].学术论坛,2008(6):160-161.

浅谈建设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 篇10

(1) 由于校园对于网络安全的意识不到位, 对于校园内的网络安全设备更新不及时, 而对于网络进行攻击的方法日新月异, 导致了网络安全防范出现盲区, 没有有效地安全预警手段以及应对措施。

(2) 在网络建设初期没有对整个校园网络进行合理的规划, 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导致了网络结构简单, 无法处理和抵抗病毒的攻击。同时由于网络设备安防位置不当以及安全防范措施力度不够, 容易导致网络设备、线路遭到意外或者是人为破坏, 从而造成校园网络无法正常使用。因而在制定校园网络安全方案的时候, 物理层的安全应该作为首先考虑的部分。

(3) 由于校园网的网络出口缺少统一的管理, 网络管理软件以及网络监控对于校园网内用户的监控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 往往导致校园网内部使用混乱, 容易导致病毒以及黑客从校园网内部进行破坏。同时对于一些非法应用如BTP2P下载、网络聊天工具、在线视频等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4) 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操作系统本身都存在着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 这漏洞和安全隐患往往对网络安全都造成很大的威胁。

由此可见, 构筑具有必要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建立一套有效的网络安全机制显得尤其重要。

2 校园网络应该采取的安全策略

2.1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1) 网络系统安全的管理需要专人来执行, 因为作为设备即使是最好的、最具有稳定性的、最值得信赖的系统安全措施, 计算机系统也不能够由独自完成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任务, 因此就需要建立起完备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2) 技术策略, 校园网络的技术策略主要是针对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信息共享权限提出的具体的要求。

2.2 安全管理的实现

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部分需要依据相应的管理原则以及该系统处理数据的保密等级, 有针对性的制定各类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规范, 其具体工作如下。

(1) 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该系统的安全等级。

(2) 通过已确定的安全等级, 划分出安全管理范围。

(3) 制定有效的机房进出管理制度, 同时对于安全等级有较高要求的系统需要进行分区监控, 严禁无关工作人员进出与己无关的区域。

(4) 制定完善具体的系统管理维护制度, 在维护前, 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核准, 在安全管理人员到场的情况下, 对故障原因、维修内容、以及维护前后的情况作详细的记录, 以备核查。

(5) 制定应急预案, 应用预案主要是以备在突发的紧急情况下, 如何尽快的使系统尽快恢复功能, 让损失降至最低。

2.3 保障网络设施物理层安全策略

校园网络设备和线路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要保障校园网络使用正常, 首先就要保证网络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网络设施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 减少由于自然因素 (水灾、火灾、地震等) 对网络设施造成的危害。

(2) 避免由于外部环境 (如温度、湿度、粉尘、供电系统、外界磁场干扰等) 对校园网络系统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

2.4 校园网络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网络资源能够不被非许可用户访问或者使用, 主要包括网络入侵监测控制、服务器访问控制、防火墙控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防火墙控制策略。

网络防火墙是目前为网络提供安全保障最常用的技术手段, 防火墙的功能主要是由具有网络安全功能的路由器, 通过路由器对网络提供服务和访问规则进行定义来实现的。通过路由器还可以实现更广范围的安全策略, 可以用来保护内部网络不受到来自外网的非法侵入。防火墙还能够有效地把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隔离开来, 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员事先设定的规则来监控数据包, 监测在网络内通过的数据报文以及各类请求, 从而完成对网络的监视与过滤。使外部网络与内网之间构建起一个安全防护的网关, 通过限制外部以及非授权用户对内部网络访问以及内部网络未经过授权访问外部网络, 可以有效的阻止网络中黑客的非法入侵, 以及非法访问, 防止未经授权用户随意更改、拷贝、损毁、扫描网络内重要信息, 从而保障内部网络的数据信息安全。

(2) 入侵监测策略。

网络入侵监测控制策略就是通过使用入侵监测系统对网络进行监控。入侵监测系统在专业上是按照之前设定的网络安全规则, 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监控, 通过监测监控及时发现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是攻击结果, 从而保障网络系统资源的安全性、可用性。

(3) 网络服务器访问控制策。

对于像是服务器和路由器这种网络基础设施, 为了避免非法用户的入侵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去掉不必要的网络访问权限, 在所需要的网络访问周围建立访问控制。另外对用户和账户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首先要限制数据库管理员用户的数量和给用户授予其所需要的最小权限。其次取消默认账户不需要的权限选择合适的账户连接到数据库。

2.5 病毒防护策略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破坏方式是破坏数据、后门攻击、拒绝服务等方式来对网络造成危害和破坏的, 因此就需要再校园网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病毒防范体系, 从而使校园网络能够得到整体有效的防护。同时安装网络版的杀毒软件系统, 通过杀毒软件的主动防御模式, 使整个网络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从服务器到用户终端的全方位安全监控网络, 并将各个节点都能够保持在安全控制中心的监控范围内, 采取集中控制分布式处理的方法。使杀毒软件不仅有远程杀毒的功能外, 还具有自动升级安装、远程控制、集中管理、统一客户端查杀策略等优势。

2.6 不良信息的防护策略

由于互联网上存在的信息良莠不齐, 而校园网又与互联网相互连接, 学生是非观不强容易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 造成不好的影响, 因此在校园网内有必要安装信息过滤系统, 通过设置非法IP过滤、非法字段过滤等措施有效的控制和屏蔽不良信息, 从而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2.7 建立安全评估策略

由于网络安全技术更新速度很快, 校园网络安全不能单纯的依靠防火墙和网络安全技术, 还需要定期对于网络系统的安全需求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评估发现问题, 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 并将管理制度与技术手段结合起来, 生成一个高效、通用、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通过安全评估工具对于网络安全进行评估, 可以对网络进行全方面的检测和对反馈信息进行采集, 通过采集到的信息进一步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

3 结语

高校校园网络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 以及信息系统的脆弱性, 决定了高校校园的网络不能仅仅依靠防火墙, 而涉及到管理和技术等方方面面。需要仔细考虑系统的安全需求, 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并将各种安全技术与管理手段结合在一起, 才能生成一个高效、通用、安全的校园网络系统。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带给我们多样性的生活以外安全威胁也随之增加。而互联网进入校园, 承担起了学校诸多教学工作。而如此重要的校园网络面对的是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 因此如何保证校园网络通畅、安全高效的为教学管理服务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浅议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校园安全;安全文化;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即精神层面的建设、制度层面的建设、物质层面的建设。这三个层面是浑然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但精神层面是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思想内涵,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一、构建校园安全精神文化

精神层面,指的是学校领导及师生员工共同的安全理念、安全教育、安全态度等,是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问题的个人响应和情感认同。其中安全理念是精神层面的核心和灵魂,安全教育是关键,态度取向是结果。

把安全理念转化为安全态度,这就要对师生员工进行全面的安全文化渗透,唤醒他们对健康安全、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渴望和责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的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这就是安全教育。

二、构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

制度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指对师生员工和学校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性的部分。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研究工作的前提。学校通过制订“安全文化建设”研究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对研究活动进行全面安排和精心部署,不断增强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定《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安全保卫制度》《安全检查监督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项制度,严格落实各项指标及负责人,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夯实校园安全物质文化

校园安全物质文化是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我们要通过学校安全物质文化建设,使校园设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为师生营造安全、稳定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经费投入及安全设施和条件建设,如,防护设备、应急通道、卫生急救、体育设施;引入保险保障机制,如学生平安保险、校方责任险等;加强安全工作督导,监督、检查、评估、指导,把安全工作成效纳入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责任,强化监督

为了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按照有关要求,明确责任人,学校分别与教职工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并加大督查力度;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失职、玩忽职守或教育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要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到位。

(二)完善相关制度,有章可循

结合学校实际和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的工作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得相关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在实际工作中依法办事、依章办事,狠抓落实。这样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安全文化建设的进行。

(三)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工作重点

校园应确定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的工作重点: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等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及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师生的遵纪守法观念;加强对校舍和教学设施的安全检查,对容易引发火灾、存放危险品及人员集中的场所要做重点检查,对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严防伤人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

(四)广泛宣传安全文化,增强安全文化意识

要充分利用班会、团队会,以讲座、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的法律常识及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效性,引导和教育师生增强做好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法制安全意识。

(五)开展一些安全文化活动

开展“安全文化传播”专题讲座;开展关于“安全联系你我”征文竞赛;组织“安全隐患全面排查与整改”专项活动,在校园的一些内部刊物上设立安全专篇等,越有创新,越有实践性,效果就会越好。

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是教育的生命,平安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应该培养和构建具有“学校精神”的校园安全文化,以“安全文化”来启发人、教育人、影响人、造就人,以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来滋养师生,从而创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健康、文明、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张寅.安全文化建设书系:安全教育常识[M].1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04.

[2]喻发胜.文化安全:基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与传播的视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5.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文 篇12

关键词: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系统,校园管理

在全球范围内, 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现代的人脸识别, 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具体而言, 就是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 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进行计算分析, 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 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保障师生的学习、校园生活安全一直是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校园安全问题, 维系着社会的稳定, 牵动着家庭的幸福, 已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话题, 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人脸识别技术具有识别的唯一性, 身份鉴定不可仿冒性, 能很好地解决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 这一生物识别技术正在成为校园安全建设的新动向。

校门看守和学生宿舍出入人员的管理, 目前大多采取的是出入登记的方式, 外来人员提供虚假证件或事由就可进入校园, 学生出入校门或宿舍也多采取人工看管方式, 有少数学校采用了智能IC卡系统等管理手段, 但智能卡“只认卡不认人”的缺陷不能给学校带来真正有效的安全管理, 冒用卡片进入校园或学生宿舍的事故时有发生;若使用指纹识别考勤, 总有一定比例的误识率, 且识别速度慢, 上、下课高峰期时需要排长队。若要避免此类情况就要保证进入校园、宿舍的人员身份得到验证, 高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每当外来人员一进入校门的时候, 人脸识别摄像头就会立即扫描其的”脸部特征”, 校方可实时掌握到出入人员的身份信息。

一、人脸识别具有如下特性

人脸识别技术中被广泛采用的区域特征分析算法, 它融合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生物统计学原理于一体, 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从视频中提取人脸特征点, 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即人脸特征模板。利用已建成的人脸特征模板与被测者的面像进行特征分析, 根据分析的结果来给出一个相似值。通过这个值即可确定是否为同一人。

1、唯一性。

每个人都有一张脸, 且无法被复制、仿冒, 因而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出入管理。人脸识别系统, 基于“人脸无法替代”的特性和为校园管理者提供“便捷有效”的人员出入管理的理念而设计, 它采用人脸识别技术, 精确提取人脸特征, 作为身份识别的依据, 从而提供准确的出入记录。

2、自然性。

人脸识别技术是根据脸部的本质特征和开头来工作的, 它可以抵抗光线、皮肤色调、面部毛发、发型、眼镜、表情和姿态的变化, 其同人类 (甚至其它生物) 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 其他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不具备这个特征。

3、简单方便。

无需携带卡, 识别速度快, 操作简单便捷, 仅凭人脸便可轻松识别, 系统操作简单方便, 只要具有摄像头的一般计算机系统, 不用增加任何其它设备就可以使用人脸身份验证。在用户进行系统登录时, 看一下摄像头, 经识别认证就能成功地登录相关业务管理系统。

4、非接触式 (非侵犯式) 。

相对于指纹识别而言, 无需接触设备, 不用担心病毒的接触性传染, 既卫生又安全, 不被察觉的特点会使该识别方法不令人反感, 并且因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易被欺骗。由于沾水、沾汗、沾灰, 还有传感器只能在室内使用等原因, 指纹识别系统在露天户外使用的可能性很小。而用于人脸识别的摄像机一天24小时都可工作, 无论室内还是户外均可使用, 因此更加友好、自然, 更易被人们接受。

二、人脸识别技术特点

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 搜索有可能是人脸的形状。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 然后在存储器中搜索已事先存入的与之类似的面部特征。为了确认扫描到的眼睛、鼻子和嘴等特征就是一个活人而不是人体模型或图片, 系统还对眨眼或其他可以提供信息的面部动作进行搜索。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 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记忆存储和比对辨识, 达到识别不同人身份的目的。

1、人脸搜索、跟踪、定位、捕捉技术, 使用图像三维建模技术, 每张人脸图像预处理后的大小只有3K;

利用海量搜索识别技术, 普通的电脑识别速度为:70万张/秒, 市场售价3.5万元的服务器识别速度为400万秒。

2、多人像视频画面同时识别技术, 可同时跟踪、识别视频画面中同时出现的多人人像;

利用照片组切割技术, 针对有多个人像张的照片, 系统会自动检测人像并分割出多张独立的照片。没有用户数量限制, 满足校园上、下课高峰期的身份验证安全问题, 有效降低成本。

3、人脸表情处理技术, 照片与存档照片表情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影响识别结果, 如:

闭着眼晴, 张大口型等;人像生物模型技术允许采集时人脸上、下、左、右扭转35-40度, 基本不影响识别结果。针对打电话、戴口罩、戴墨镜等故意遮挡情况均不影响识别;光线、背景、饰物处理技术使识别的准确度较高。

4、使用活体检测技术, 自动识别待识别对象是否

是具有生命特征的活体人, 如发现是照片不予进行识别;采用高速内存比对技术, 快速的系统响应, 可以实时检测、识别、报警, 满足对快速反应的需要;

三、人脸识别系统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人脸识别系统在校园安全管理应有各分为采集端与识别端两个部分, 采集端主要是在学生管理部门使用, 只需普通计算机+普通摄像机+人像采集前端系统+专用视频采集卡即可采集学生的人像信息。识别端比如全球眼之类的摄像头主要是在各个观察点使用, 用于学生身份识别核查工作。在校园管理费用中心建立一个后台集中数据库, 所有采集端与识别端程序直接通过专网连接这个数据库, 数据集中存储管理。

1、对进入学校的外来人员进行人脸登记、验证、保证其身份的真实性, 并存储面相以备事后调查取证;

系统可以通过管理软件按门、按时间、按人员设置校园有效开门区域、有效开门时段的权限;随时查看人员出入的历史记录。

2、学生进入宿舍时, 大门上方的摄像机自动捕捉人员的人像信息, 并与后台的学生信息进行比对。

如果没有发现与该人员匹配的信息, 即为陌生人, 系统会自动进行陌生人预警工作并显示照片。可以控制门禁的开头自动放行, 减少宿舍大门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难度;支持消防报警监控联动功能, 在出现火警时门禁系统可以自动打开所有电子锁让里面的人随时逃生, 确保火灾时学生可以第一时间逃离火场。

3、自由设置学生的人脸识别权限, 学生在校园内

可进出的场所完全可控, 可以设置学生可以进入或互访的楼宇、楼层、宿舍房间以及老师办公场所, 配合门禁装置, 完全可以实现管理无人化, 并可保存人脸识别记录, 查询学生的上课、住宿等情况。对非法使用卡或强行打开门锁等非正常情况, 系统能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并自动记录非常状况的时间、门号、状态等详细信息, 确保门锁安全和事后查证。

4、对于参加考试的学生首先进行人脸身份识别核查, 经过人像身份比对并确认成功后方可参加考试。

系统自动实现与学生考试系统的数据通讯接口, 身份识别成功自动把该人员的身份证号传输给考试系统, 进行下一步排座等工作, 可以有效地杜绝代考、替考等舞弊现象。

5、具有完善的学生出勤统计功能, 图表与数据相结合, 减少教师日常工作。

数据实时传输, 身份识别数据存档与人事资料管理, 数据导出与打印功能, 管理人员随时都可任意在局域网上进行查询与各项管理工作。

上述所有过程都自动、连续、实时地完成, 而且系统只需要普通的处理设备。只要出入人员从一架摄像机前走过, 就已经被快速的检验。目前, 在我国, 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刚刚开始, 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技术已被应用在许多场所。在校园安全管理中, 如果能利用人像识别技术, 则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人脸识别系统只需在各个校园各个场所出入口附近架设摄像机, 系统即可在无人职守的状态下, 自动捕捉进、出上述场所的人员的头像,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面像特征数据传送到计算机中心数据库, 自动与面像数据库中的人脸数据比较, 迅速准确地作出身份判断, 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肖秀春, 邹北骥.一种复杂背景下的人脸特征提取算法[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5.04

[2]熊斌, 丁晓青, 王生进.基于三维模型的前视红外目标匹配识别方法[J].激光与红外, 2011.03

[3]陈纯, 卜佳俊, 张翼, 宋明黎, 庞晨.人脸图像合成中虚影的自动消除方法[P].中国专利:CN101008981, 2007-08-01.

[4]张进, 王贤良, 刘晓春, 丁晓青.一种用于复杂背景图像的眼睛定位装置与方法[P].中国专利:CN101196985, 2008-06-11.

上一篇:肝脏大部分切除手术下一篇:网站运营中的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