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策略

2024-06-06

自我管理策略(精选12篇)

自我管理策略 篇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 在诸种要素中, 教师和学生是其最基本的要素。学生虽然是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师的工作中, “充分认识学生”这一点却重视得很不够。在今天, 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意识已深入人心, 充分发挥学生教育主动性的意识也被唤起。以往那种偏重智育、偏重应考学科、偏重分数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 正有所改变。在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大背景下,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受到了扼杀, 独立自主的人格受到了钳制, 自我监控, 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现象极为普遍, 这不仅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一、学习上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早晨, 学生在父母的叮咛声中起床, 带着几份朦胧, 走进学校, 班主任或英语教师早已等在教室门口, 每周的四个早自修, 不用自己动脑老师早已安排妥当。一天课程, 早已安排, 什么课拿什么书, 不用你“勤奋”用脑。该听讲就听讲, 该做作业就做作业, 一切听从老师的安排, 倘有自己思想, 拿错了书本, 走错了课堂, 这可闯了大祸, 非要老师一番“帮助”不可。劳累一天, 待到夕阳在山, 父母早已准备了一番丰盛的作业晚餐。学生在此种学习环境中成长, 学习的主动性被钳制。学习的兴趣被淹埋, 学习上自我支配, 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 自我促进无从谈起, 有的只是被动接受, 倘若有一节课无教师, 学生将觉得无所适从。倘若有一晚教师或父母没有按常理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将会茫然不知所从, 这样的学习谈何主动, 也更无从谈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 自我进步了。曾经有这样一位家长, 孩子从上小学起, 每晚做作业, 她都陪在身边, 孩子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 她就一直这么陪读下去, 孩子的课本, 作业她都认真地学习过, 在儿子考上大学时, 她自豪地说, 从小学到高中课程, 我读了两遍。活到老, 学到老的精神令人钦佩, 但这位家长的人生乐趣在哪里, 而她的孩子, 始终生活在她的目光注视之中, 在她的万般叮咛之下。她的孩子虽然考上了大学, 但未来的人生道路上, 却缺少了一件最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独立自主。缺乏自主精神, 独立意识, 自我管理, 自我调控能力, 孩子的人生之路将会是坎坷的, 这也是每个父母不愿看到的。

二、生活上缺乏自我支配能力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 需要多方面的条件,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个体的发展, 早期更多是自然属性的约束, 进入学校以后, 社会性的因素对个体发展制约逐步加大。推动个体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 推动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需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完成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没有个体与环境的作用, 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客观环境的刺激, 诸如家庭劳动, 生活自理等, 这些能否引起学生的精神需要, 如果这些需要是积极的, 那么它将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现在无论在学校与家庭, 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需要较为缺乏, 结果导致是学校里学生连起码的值日生工作都马马虎虎, 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我管理水平低下令人痛心。

如今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如今的学生智商真的十分低下, 以至不能胜任诸如扫地叠被子, 系鞋带这些“高难度”动作,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究其原因, 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 学校教学忽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现今, 以班级为单位, 每节课45分钟的时间安排, 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科学、思想品德、体育等学科的课程设置, 每一章节多少课时, 每课时的教学内容, 每节课的练习题目等, 教学大纲作了安排;学期授课内容, 学科教师作了安排, 在这层层周密安排之下, 作为学生无需动脑, 只需按要求一步步地去做, 学生若想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能力, 如果数学是强项, 语文是薄弱学科, 课堂时间学生想自己安排, 数学课偷偷拿出了语文书, 在现如今的课堂氛围中的结果只能有几个:一则没收书本;二则批评教育, 三则报告父母。教师会称其为“不务正业”, 屡教不改者, 任课教师反馈给班主任, 班主任反馈给德育管理处, 待到最后, 肯定是处分难逃了。上课尚且如此, 更别说因为自己基础好, 作业不做, 考试不考了, 那将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总之, 课堂学习你是无需自我了。许多班主任抽屉里琳琅满目的“战利品”就是见证。

(二) 学校教育缺乏自我管理氛围

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 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不成熟性,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正因为不成熟, 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师根据一定的具体场景选择教学内容, 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 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施加影响。此时, 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 即一种盲目信任教师的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受动者。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 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 提升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的能力。然而现在, 教师为了简化教学程序, 减少教学管理难度, 在活动过程中, 往往教师或班主任是领导者, 组织者, 学生是参与者、接受者, 师生之间是一种主动与被动关系。由于缺少学生自我设置、自我组织、自我监督等程序, 往往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活动的质量大打折扣。即使有部分学生站在队伍前与教室前进行组织管理, 那也是狐借虎威, 而非学生自主管理的体现。更有个别教师偷偷地观察学生, 使师生管理活脱脱是猫抓耗子的样子。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积极发展, 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 而现今教师过分地滥用学生依赖性与向师性, 总是不敢放手学生自我管理, 从而挫败了学生自主性发展。

作为一名学生, 其受教育主要在学校,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受教育比重中已有很大的比例, 但不能忽视的是学生, 回到家庭之后,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让学生的成长出现了盲区, 尤其是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形成方面更是空白, 究其原因, 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三) “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理念, 束缚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从孩子呱呱落地, 父母就给予了极高的期待:智力超群, 成绩傲人, 结果骄人, 或上清华或上北大, 至少也要考上一类重点, 父辈的厚重期待将贯穿在孩提至成人的教育过程中。至于家务活, 那都是大人干的。只要分数高, 全都皆可抛。成堆的作业, 成摞的书本, 成了孩子的全部。孩子不用烧饭, 刷锅, 不用生活自理, 不用自我约束, 不用自我管理。只要成绩好, 德育都可抛, 而现今, 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 社会竞争的加大, 家庭教育“重智轻德”有愈演愈烈之势。

(四) “众星捧月”的家庭结构, 磨蚀了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的土壤

现代家庭, 尤其是城镇, 均是6+1的构成形式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再加上一个孩子) , 6+1的模式, 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关注的目光之中, 含在嘴里怕化了, 放在手上怕掉了, 6人的惊恐, 换来的是一人的至高无上。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 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 因为不用做, 不用自我管理, 久而久之惰性回到了身边, 不良习气聚集在他周围, 甚至等到犯了错误, 也不用自我反省, 因为早有长辈庇护了。不知幸福还是悲哀, 这种结构家庭, 对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现如今初中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能力的弱化,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尤其在普通中学, 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显缺乏, 学校管理力不从心, 家庭教育有苦难言, 学生本人也万分迷茫。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的能力呢?

策略一, 加强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知识的学习。

日本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从个人自身,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个人、社会、国家的关系四大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人是社会的人, 人必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才能适应社会需要, 才能促进个人成长。因此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十分必要。课堂上认真听讲,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听老师话, 积极要求进步, 举止文明, 注重节俭, 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注重“八荣八耻”。遵守《交通法》, 《安全法》。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乐意帮助他人, 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 知错能改, 能随时发现自己不足, 对自己言行进行调整, 通过学习, 获取人类社会历史经验, 一旦学生明确了社会言行的标准, 认识到了自己言行的偏差, 掌握了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方法, 学生内部需要就会转化为学习动机, 学生自我学习, 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将大大加强。

策略二, 增强“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方法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将“教学做合一”作为他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 行是做, 即实践。德育过程, 既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也不是单纯的行为训练, 而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主体实践活动,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 知识的传授、行为训练及其他措施才能奏效。

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 要突出的几方面基本要求:

第一, 要给学生主体地位:人是主客体的统一, 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 师生都是客体, 也都是主体。但实际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主要体现在自我管理上面;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具有自觉性与能动性, 当学生具有自我管理需要时, 才是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表现得最强的时候。例如, 在校园生活中, 学生自己组织的篮球赛、足球赛、校园歌手大奖赛、校园书法家选拔赛等活动, 特受学生欢迎, 他们自己设计, 自己构想, 自己组织, 出现问题大家协商解决, 或咨问教师, 或上网查询, 或集体讨论。反之, 如果是教师为主导, 学生的状态是疲软至极, 无兴趣可言, 当然, 自我管理能力也无从谈起。

其次, 教师和家长要适时引导。

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由于本身的智力和技能差异。在完成同一任务时, 所表现出的感受大不一样, 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较强的学生在完成自我管理的过程中, 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反之, 那些技能与心智较弱的学生在完成自我实践任务时, 则表现较为迟钝, 动作协调能力差, 甚至动作操作正确与否, 也不能准确判断。适时的教育与指导, 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能力, 稳定学生情绪, 使其胜利地完成任务。

策略三, 培养“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行为的自觉性。

德育在形式上有外在的规范性和约束性, 但在实质上的约束却来自于个人的主体。自我管理行为的形成, 不能仅靠说教、灌输, 而是在实践中经过主体道德选择, 自主构建形成的。这就需要主体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反思, 这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教育和引导, 使他们形成主动自觉精神, 养成自我反省, 自我改正, 自我努力的习惯。教室里有垃圾要主动打扫, 地上有废纸要主动捡起, 这两点开始学生很难做到, 总是要在教师提醒下才被动去做, 讲洁净环境重要性, 带领学生打扫校园的卫生, 让学生自己设计主题班会, 让学生自己组织义务劳动。不知不觉中, 学生意识到了良好环境靠大家, 只有每个人积极参与才能创造美好环境。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所教班级, 在其长年在外仍能考出好成绩, 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由此可见, 自主、自我管理的自觉性的培养是何等重要。

策略四:增进沟通, 构建自主教育网络。

人是社会的人, 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于世,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有利环境, 那么学生自我管理将会更快地形成。多设置家长开放日活动, 让学生家长走进课堂, 了解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多开展社团活动, 学生会值周活动, 团委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创造条件;多进行教师与班主任的家访活动, 使教师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了解在家表现;家校联系本、给家长一封信、家长会、家长信箱、校长信箱无一不是家校桥梁。通过以上方式和举措, 三位一体的教育网格就会形成, 也就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之,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尤其是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大家同心合力, 一个个“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一定会出现。

自我管理策略 篇2

自身学习策略:我上课一般都会听课,一边听一边做笔记。但是课后从来就不去查看笔记直到考试时才会临时抱佛脚。其实我知道这不是个好习惯,但追究起来还是自己太懒不愿意去学习,没有动力。刚开学的时候我会很认真的学习,每天起很早练习英语,口语,跟同学一起练习给对方纠正错误。平常也经常听英语听力和英语歌来锻炼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我准备了摘抄本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的时候会一边看一边记录。但我一直坚持不下来。刚开始的时候热情高涨之后就慢慢的热度下降也就不会再去做了。到最后就是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有人曾说过:如果不是用真情实感对待生活中的事物,那么就像被迫记住一些事情一样,迟早会忘记。对于学习我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我根本就没从心里热爱学习,一直都坚持不下来。一直都想改变却从来都没变过。

二、从个体差异的角度论述一下品德观念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3

摘 要:学校作为施教主体,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应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持续性和渐进性。应注意根据小学生发展变化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知情交融”为旨归,以“适切实效”为原则,以“意行相偕”为准的,以“具体多元”为标准来设计具体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管理;策略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小学生在处理个人事务及与他人、集体、环境的关系时所具有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有些学校在对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方面盲目跟风,脱离小学生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搞跨越式运动。这种做法难以将“自我管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命需求,使得“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种来去匆匆的“季风式”运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化、适切化和有效化的策略加以保障。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反复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制订如下培养策略。

一、以“知情交融”为旨归设计活动,以培养学生乐意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伊扎德的情绪分化理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与情绪的相互作用占据着人脑信息加工的大部分内容,人的多数活动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驱使下进行的。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相对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时,必须充分考量此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以“知情交融”为旨归来设计活动,以培养学生乐意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教育教学不仅晓之以理,更能动之以情。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擅用激励机制,激发好奇心,刺激好胜心,给予自信心,谨慎维护学生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乐意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定期开办“少年儿童成长故事会”,将古今中外名人在少年阶段的成长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先由教师做主讲,然后聘请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士做主讲,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用相互推荐或毛遂自荐的形式来做主讲。这样,让学生在动人的故事中,入其境、动其情、会其心。还可以定期举行“好孩子比比看”活动,让学生心中树立标杆,主动看齐,激发内驱力。

二、以“适切实效”为原则设计活动,以培养学生执行目标和初步规划目标的能力

皮亚杰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把1~12岁的儿童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7、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其中二、三、四阶段正是对应小学阶段的低、中、高三个学段。这三个学段,学生的心理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低学段学生具有明显的遵从性,中学段学生开始具有一定的约定性,高学段的学生则开始具有一定的自律性。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目标意识的时候,必须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制订层级化的培养策略,而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低学段学生,教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校情、学情为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自我管理培养目标,如“管好嘴,不说脏话;管好手,不打人,不乱扔垃圾;管好脚,不踩踏花木草坪”等。对中学段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同伴约定,商讨制订“好孩子好习惯守则”等。高学段的学生,可以在同伴讨论的基础上,再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相应的班级和个人自我管理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目标。

三、以“意行相偕”为标准设计活动,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

萨洛维和梅耶(P.Salovey & J.Mayer)的情绪智力理论认为意志力在人的情绪和行为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我们要想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就必须以“意行相偕”为准,根据低、中、高学段的学生的成长规律,制订适切化的培养规则。这样,才不至于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季风式运动”。

在科学调查,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意志力整体相对较弱、从低学段到高学段而又呈现依次增强的基本特征,实施“低年级教之自管,中年级导之自管,高年级适度放之自管”的方针。比如,低年级设计“争戴小红花”活动,由教师制定标准,让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优秀者在班级光荣墙上贴上小红花,其余学生通过“我与红花找差距”活动,向优秀者看齐。中年级设计“小镜子时时照”活动,让学生和身边的人比照,和老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要求比照,和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比照。高年级设计“我的目标—我的行动”活动,让学生在制订行之有效的短期近景目标和长期远景目标后,自觉而定时省察自己的行为,看看行为有无偏离目标,行为是否利于目标的达成,做到“日三省乎身”。这样,以意促行,意行相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

四、以“具体多元”为标准设计活动,以培养学生自主协作的学习和处事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并非同质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他把人的智能分为: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等八种组合。在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这种理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小学生是一个智能多元的群体,每个人的成长需求和成长环境不同,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协作的学习和处事能力,保证培养活动的实效化,必须以“具体多元”为标准,设计不同向度和难度的活动,以满足学生需求的多元性和能力的差异性。

为此,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调查走访家长和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开设“语苑”“音乐台”“数学之角”“欢乐运动场”“自然观察团”等校本化课程。每门课程,分别根据高、中、低学段分组设计梯度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比如,就“语苑”来说,低年级可以开设“学话组”,中年级可以开设“故事组”,高年级可以开设“演讲组”等等。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自主选择和分工协作结合起来,根据自身和小组需要商讨阶段性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评价办法等,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适当把握参与度和收放度。这样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协作学习和处事的能力。

总之,要让对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适切化和实效化,必须根据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教学对象,以实践为基础,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在厘清校情、辨清学情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培养策略。当然,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尺牍之内难以尽言。笔者所述的培养策略,是仅就“必要”层面而非“充分”层面来谈的,难免挂一漏万,祈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乔建忠.情绪研究的取向与动向[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02).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许远理.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朱秀芳.小学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自我管理策略 篇4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管理,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多发生于老年人, 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 后期可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据WHO预测, 即使有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至2020年COPD的病死率也将高居第3位[1]。COPD的控制效果除与患者的病情和现有的医疗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外, 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起着重要作用。以患者为主导、有组织、有计划的自我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医疗依从性和患者的健康状况, 而且还可以降低患者住院率、急诊就诊次数, 降低住院费用, 甚至还能减轻抑郁症状, 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对COPD患者自我管理的护理策略进行探讨, 以期为COPD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1 2年1—12月我院呼吸内科COPD患者74例, 男52例, 女22例。按出院时间顺序编号, 分成干预组 (单数组) 和对照组 (双数组) 各37例。干预组年龄 (64.2±5.1) 岁;病程 (15.5±3.4) 年。对照组年龄 (62.4±4.8) 岁;病程 (16.0±3.7) 年。纳入标准: (1)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确诊为COPD患者; (2) 年龄>40岁; (3) 神志清楚并愿意接受COPD问卷调查者。排除标准:有精神障碍、合并哮喘、伴有心肌梗死、言语障碍者。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大体相似。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出院护理指导, 包括:卫生教育、预防感冒、戒烟戒酒、营养支持、正确的氧疗方法、康复治疗、呼吸操训练等, 做好病情观察, 预防并发症。

1.2.2 干预组

除给予常规出院护理指导外, 继续进行院外护理干预。 (1) 建立患者档案:为每位出院患者建立一本登记手册, 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联系电话、地址等。 (2) 成立干预小组:组长由科主任或护士长担任, 小组成员包括责任护士、主管医师。负责专业授课、电话随访、门诊咨询、发放健康知识小册子、资料管理等。 (3) 干预方式:出院1个月内每2周干预小组进行1次电话回访或家庭访视, 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指导;以后每月1次回访指导。 (4) 干预内容:COPD相关知识、有效的排痰方法、合理氧疗方法、合理饮食、正确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呼吸机能的锻炼方法等。

1.3 观察方法

1.3.1 圣乔治呼吸问卷 (SGRQ) [3]调查法

自我干预管理小组分别于患者入组时、出院第6个月末、第12个月末随访进行SGRQ调查, 对COPD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SGRQ调查表包括54个条目3个分问卷, 分别评估患者的症状 (症状评分) 、日常活动情况 (活动评分) 及疾病对患者社会活动和心理的影响 (影响评分) 。每个分问卷分值0~100分, 分值越低表示COPD患者的健康状况越好。患者独自完成调查问卷, 自主做出判断;自测时间限定在30min内完成。

1.3.2 自我管理量表调查

采用美国S tanf or d大学慢性疾病教育研究中心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及其评分标准, 评价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自我效能。内容包括:锻炼、认知性症状管理、与医生沟通、症状管理自我效能、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

注:1、2、3分别为干预组与对照组间相应时间段自我管理行为、认知症状管理、与医生沟通效能、症状管理、疾病共性管理评分比较;4、5分别为干预组出院时与出院6、12个月各指标比较;6、7分别为对照组出院时与出院6、12个月各指标比较

1.4 统计方法

运用S P S S 1 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SGRQ评分比较 (表1)

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7例患者, 对比出院时、出院6个月、出院12个月的随访情况。结果显示, 两组间出院时症状评分、活动评分、影响评分基本一致,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院6个月、12个月时干预组各项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出院6个月、12个月与出院时比较, 干预组各项评分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院6个月较出院时比较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变化, 12个月时活动评分和影响评分较出院时有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干预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 (表2)

表2显示, 干预组与对照组出院时各项观察指标评分组间比较大体相似,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院6个月、12个月干预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各项指标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出院6个月 (除外症状管理) 、12个月各项评分与出院时比较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与医生沟通效能出院12个月时评分较出院时升高, 其余各观察指标出院后各时段均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COPD患者由于肺功能受损, 引起呼吸困难和活动耐力下降, 导致患者社会活动减少。由于长期受慢性疾病的折磨, 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严重的情绪障碍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病情容易反复、加重和迁延, 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研究发现, 多数COPD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且与疾病的发生、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 是严重影响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4]。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进行性发展的慢性肺部疾病, 虽然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现有药物和治疗方法也不能有效阻止肺功能的下降, 但是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反复发作[5]。

注:1、2、3分别为两组间相应时间段中的症状评分、活动评分、影响评分比较;4、5分别为干预组出院时与出院6、12个月各指标比较;6、7分别为对照组出院时与出院6、12个月各指标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SGRQ 3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表明COPD患者通过自我管理护理, 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活动能力、日常影响, 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自我管理干预, 患者自行掌握有效的排痰方法、合理氧疗方法、合理饮食摄入、正确用药的方法、加强呼吸机能的锻炼方法等, 充分调动了其积极性, 树立了治疗自信心, 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决策中来, 有效地提高了生活质量。COPD患者的年龄结构偏大, 病情易反复, 容易给患者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与患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互动, 详尽讲解与COPD有关的知识以及用药常识, 让患者了解COPD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此同时, 护士还应给予患者积极向上的信念, 为患者提供稳定良好的医治环境, 以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

两组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和效能结果显示, 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干预组自我管理行为、认知症状管理、与医生沟通效能、症状管理、疾病共性管理等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表明干预组患者通过自我护理管理, 能乐观对待疾病, 自信心与能动性增强, 能积极主动地与医生沟通, 交流病情或治疗的有关问题, 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笔者认为, 在制定和实施COPD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时, 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 加强出院后跟踪随访, 这对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效果和控制疾病发展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申加.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 2006, 6 (4) :60.

[2]钮美娥, 韩燕霞, 钱红英, 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项目干预效果的初步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0 (6) :1265.

[3]Rutten-van Mo¨lken M, Roos B, Van Noord JA.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the 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SGRQ) and the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Questionnaire (CRQ) in a clinical trial setting[J].Thorax, 1999, 54 (11) :995.

[4]姚海燕, 盛文化, 吴大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分析及伦理学治疗方法[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1) :112.

农业银行面试自我介绍策略 篇5

面试策略:

1.其实谈不上什么策略,如果你紧张的话,建议你根据你的简历中提到的有关实践项目参与工作类别和在校所读专业三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温习。要做到考官问你什么,你就要清晰明了的说出来,再次强调说话的层级感也就是逻辑能力。说话慢一些没有关系,证明你是在思考。千万不要急。

自我管理策略 篇6

关键词:班级管理;中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学习动机是构成学习内容的重要因素,指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欲望和内在驱动力。对于学习的两个动力维度,内在驱动力和外在影响力,就学生学习个体而言,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引发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学习活动能否顺畅进行下去,学习动机的产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因而,研究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影响因素,心理机制,激发途径等对于正确引导学生合理进入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改的进展,心理学研究方法逐渐被引入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相关的心理学学习分析法,教育心理学对学生认知,情感,学习策略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加入的监督和元认知调控的理论,很好地指导了现实课堂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而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阐释有关学生自我效能感在班级管理情境下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一.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班杜拉(A·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能力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1]

(一)个体自身成败经验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意识的高级动物,在自然界中,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分标准就是人能够将外在物质世界的映像反映在头脑中,并且通过思维的加工,分析等高级逻辑过程,形成整合,全新的认知和体会。俗语有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此可见,先前失败经历会造成个体心理巨大的创伤和恐惧,当再次面临相同或类似情境时,心理情境复制刻板印象会再次启动,从而形成担心,害怕,恐惧和焦虑等情绪体验,导致个体在进行行为决策时,选择退缩,拒绝等逃避行为,形成低成就感。相反,如果一个人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下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就相对容易地选择积极的行动方案,或是对未来的行动结果持有乐观的预期判断,从而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替代性经验

如果说个体自身成败经验是直接经验,那么替代性经验就是间接经验,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或所处环境,获取替代性感受,从而间接从事学习。比较明显的替代性经验是榜样教育,个体通过观察,聆听他人成功经历,从中汲取替代性的成就感受,移植到自身成就价值判断的模式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替代性感受。比如,在收看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当出现革命先烈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场面时,观众会不禁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观看者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最为重要的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加入了新的认知体验,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一旦类似情境出现,个体就会自动调取记忆片段,成为判断成功与否的佐证和依据。替代性经验是从间接体验中提取的相关经验和感受,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一定程度的作用。我们平时所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指的就是示范的巨大效应。[2]

(三)言语说服

言语说服指的是他人通过言语的引导和劝服,使个体内心产生较低或较高的对未来行为实施成功与否的主观判断。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等人提出的“镜中自我说”(1ooking-glass self)认为,人关于自己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如何。个体是以他人作为一面镜子,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言语说服也属于间接经验的一种自我效能感获取的途径。[3]其心理学原理是基于语言本身的引导作用。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日常交流,语言除了基本的交流功能外,还具有舆论宣传,情感导向的作用。通过他人鼓励性的语言,个体会受到鼓舞,增加信心,更会提高对即将进行的行为成功的预期;通过他人消极性的语言,个体会倍受打击,信心大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的程度。因而,言语说服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之一,正确利用积极向上,循循善诱的鼓励性语言能够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积极判定。

(四)情境唤醒水平

在前面的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中曾提到,自我效能感是对未来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观判断。这里蕴含的内在信息就是个体在预期判断之前,会在头脑中预想某种类似情境,并尽可能丰富其中的各个细节和环节,结合自身的能力现状,与行为事件成功的标准预想进行匹配,从而判断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成就。可见预想情境的丰富程度与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情境唤醒水平,也就是预想情境与个体原有经验的匹配程度越高,越丰富,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就越高。因为情境唤醒水平与个体对未知情况的把握程度相关,更能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与把控力,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五)情境条件的设置

在本文的前面谈到了个体成败的直接经验,替代性和言语说服的间接经验。其实,在情境唤醒水平中只涉及到了个体对未知事件背景环境的猜想,但如果在行为事件发生之前,就对相关情境的条件进行说明和设置,则会自动排除个体不符合心理预想情境的细节和方面,从而减轻个体的心理认知压力,更较具体地带入时间情境。情境条件的设置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即与个体能力相符和不相符两种情况。如果情境条件,即完成任务的条件是个体能够胜任的,那么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自我效能感则会较低。

除了以上几大影因素之外,情绪和生理状况也可能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情绪不良或是疾病,身体不适等的干扰,会影响人们对自身的判断,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二.班级管理情境下中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nlc202309041650

自我效能感水平对个体形成积极的成就预期有重要作用。因此,自我效能感同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引导和提升自我效能感,对促进学生学业成绩,自我评估,学习能动性等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组织心理教育系列专题活动,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

个体由于过往失败的经历,在内心深处蒙上了一层痛苦的伤疤,不敢触及。因而,改变学生对失败经历的审视角度,正确看待和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理性剖析成败归因,在对待主观原因时,要尽量向问题出现的真实情况贴近,避免出现因沮丧,悲观,自卑等负性情绪干扰个体正确评价主观原因的情况。对于客观情况,要综合分析可能性因素的产生,过程和结果,总结失败经验,调整行事计划,尽可能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为成功达成任务积极努力。

在课堂环境下,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成就归因。通过开设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系列班会,定期安排成功教育或是挫折教育的演讲比赛,成立心理倾诉小组,邀请学生心理辅导专家与学生座谈,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等活动,提供给学生倾诉的空间,排解的渠道,成长的阶梯,成功的钥匙。经过这些有效活动的展开,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其对成就归因的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能够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有效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

(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强调评价的正确客观,积极鼓励。

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在经历心理成熟期的成长和历练。对于老师的评价有很大程度的期待值。 [4]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心理、智力、知识、能力、行为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性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由此可见,教师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评价,与高期望效应同样,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信心,推动其在学业完成上的顺利进展。

完善学生评价机制,重点在于适度评价,合理评价,方法得当,有效点评。遵循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一方面要从保护其心理健康和自尊的角度出发,选用适度的语言进行评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归根结底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教师所营造的教育手段和氛围的有效管理。只有建立健全学生评价机制,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以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为评价目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才会不断提升,直至达到积极健康的良好状态。

(三)布置难度适中的学业任务,兼顾因材施教,点面结合。

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学校情境之下的作用,就是反映在完成教育教学的一系列任务上,包括文化知识课程的学习,成绩达标,德美体劳等课程的学习,学校班级各类活动的参与,人际交往,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等方面的参与和完成。针对学习任务而言,为避免出现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倾向。教师在设定教学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适中难度的内容。保证学生既能享受能力胜任范围内答题过程的成就感,增强其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带动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因而,教师的作用体现于在学生幼小脆弱稚嫩的心灵之下培植使其茁壮成长的富含养料的土壤,不断浇入自信的雨水,添加自立的肥料,普照自强的阳光,为培育一棵棵坚强挺拔的参天大树鞠躬尽瘁。

学生群体是存在个性化差异的人群。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点面结合。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即将进行的任务成败与否的期望判定。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当前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要注意区别培养,对心理素质强,具有自信勇敢,富于冒险精神的学生,要适时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让其经受挫折的洗礼。对于天生胆怯,害羞,容易自卑的学生,教师应当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并适时运用鼓励,奖励的言语,激励其走出胆怯的心理世界,勇于挑战自己,完成华丽的转身。

(四)树立榜样人物,启迪学生心灵。

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偶像力量在学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其偶像人物的重心会发生转移。低年级的学生会将教师作为偶像,在他们眼中,教师是桃李满天下的园丁,是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的蜡烛。因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崇敬信服。因而,教师应当严于律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到了小学中年级,学生对事物形成了一定的看法和态度,独立精神崭露头角,教师不再是他们之间唯一的精神力量。同伴偶像的影响力愈发凸显出来。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和发现班集体中具有优秀品格的学生,并邀请其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功经验和感受,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结语

学生自我能效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从宏观角度看,自我效能感影响到学校教育结果的有效性;从微观意义上讲,自我效能感对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有深刻含义;而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情境之下学生效能感的研究,更具有广泛而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实施教学安排,课堂管理,教学活动组织,德育教育等环节,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自我能效感水平,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评价成败经验的能力等。综上所述,从班级管理角度提升学生自我能效感对于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促进课程教授从注重学习内容到注重学习能力,从强调学生知识到强调学生知情意行的教育理念转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在花, 单志艳.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与学习态度的关系[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1(5): 83-86

[2]周文霞, 郭桂萍. 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1): 91-97

[3]宋倩.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与学习态度的关系 [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2): 103-103

[4]陈敏. 皮革马利翁效应[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自我管理策略 篇7

关键词:自我管理策略,英语学习,自主性,英语教学

一、自我管理策略内涵体系概述

自我管理, 通俗地讲就是个体对自身的思想、理想、价值观、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 通过自己对自己的组织、计划、约束、激励、控制和思考, 实现自己对自己的管理。作为一种语言学的学习理念, 很多语言学家都认同一点, 语言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实质上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估3个方面。同时, 元认知策略属于高一级的策略, 不直接作用于学习, 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计划、监控和评估对语言学习起宏观调控作用。这里的元认知, 指的就是最初的认知, 即对语言本质的一种认知。可以说, 语言学界将对语言学习的本质准确地定位于自我管理范畴, 是对自我管理策略的一种深层次的肯定。自我管理策略在企业管理领域大量应用, 其内涵表现为员工对各个企业的基本决策的直接参与形式。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 其重心在于生产资料实现了社会化, 从而归全体员工或整个社会所有, 从所有制基础上推论, 员工在较小的团体中往往采取直接的方式, 而在较大的团体中则通过他们在工会或者员工委员会的代表, 决定生产和收入分配这种最基本的问题, 而技术和业务方面的事务也由他们主持、管理和监督。而从更为广义的层次来说, 自我管理策略是民主组织形式在整个宏观、微观经济活动中的集中表现。各个企业的承担机构诸如工会、员工委员会, 都会向整个部门和整个经济组织的上级管理部门派遣代表来为其团体利益代言。在每一级的设置上, 自我管理的机构载体都要负责其相对应的方针的制定、实施和相对独立的企业之间实行协调的最高权威。

二、英语学习中自我管理策略的内涵表现

涉及到“管理”字样, 就必然涉及管辖治理的行为模式, 也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过程。而在英语学习中, 自我管理往往表现为两大模式:认知模式和情感模式。认识模式是较易理解的, 即强调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自省自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它体现学习者处理内部实际的能力, 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认知模式的本质就是强调个体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语知识、语法、词汇等认知对象所进行的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过程。而情感模式指的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情感控制所形成的强大的作用, 具体地说, 就是学习者的兴趣、心态等。加涅同时还指出, 学生情感因素, 包括兴趣、动机、态度、信心、耐力、抵触、畏难、焦虑、意志和性格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对语言学习过程分别起到启动、维持、强化、引导、调控和制约的作用, 并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从课堂授课的一线而言, 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自我管理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认识、情感、意志。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能够自我激励、自我体验、自我克制和自我调节, 不断提高情感的自控力;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能发现并保持自己的优势, 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不断提高自主意识和自觉性;能够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磨炼, 不断提高战胜自己的能力;能够自我反思、自我感悟, 自主维持课堂纪律, 自觉解决课堂出现的问题, 实现师生对课堂管理权的分享;能够自我检查、自我计划和自我提醒, 不断提高自立、自强能力, 在英语学习中获得知识之外的成功体验。

实际上, 自我管理策略是新课程精神背景下对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教学理念创新。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学生英语学习自我管理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有促进和加速作用。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环境中, 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管理就是在英语教师的作用影响下, 学生为实现英语学习目标和个人成长目标, 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利用自己及英语学习相关资源而开展的对自己英语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无论在语言学、教育学领域还是在管理学领域, 自我管理策略所表现出的主题, 都极大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通过自我意识系统性、集中性和功能性的外化和行动化践行, 将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实现能力发挥到社会活动领域之中。

三、自我管理策略对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一) 自我管理策略通过个体差异性来提高英语学习

英语学习者个体存在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自我管理策略必须介入。前已提到, 英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往往会涉及认知和情感两方面, 这两方面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 英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与现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自觉性。而这三方面的因素都会与英语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点融为一体, 加剧个体差异性。在这种个体差异下, 英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认知意愿和认知方式都会以极度个性化的方式运用到英语学习中, 因此自我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个体独特的风格化学习方法的效力,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而情感体验也是如此, 在现代语言学教学语境下, 英语语言学习不仅仅是相当复杂的认知发展过程, 同时还是学习者在积极主动地调控学习方法、策略等认知手段的同时进一步调动情感因素的过程。因此自我管理策略还要做到在管理方面的知情合一, 自我管理往往是对自我情感体验的最本质最精准的把握,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学好英语。

(二) 自我管理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我构建意识

英语学习作为一个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 决定了自我管理策略运用的必要性。建构主义学者认为, 在学习过程中, 知识不是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相反, 他要在主动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信息的意义, 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构建主义理论从理性的角度强调了英语学习个体对自身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性的构建意愿和能力, 是英语语言学习的本质过程。因此, 英语知识、英语思维和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获取必须要通过自身来实现和完成。而在对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性过分强调的传统教学指导下, 学生往往缺乏独立自主判断能力和思维活动训练, 使得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很容易变成对书本单词、语法及练习答案机械记忆的过程, 从而造成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新旧“图式”的联系被割裂。因此在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自我管理策略指导下, 应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建构知识和能力, 让每一个作为独立主体的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当然, 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学习者进行自我调控, 同时需要结合认知和情感这两个要素不断进行自我改善、控制和协调, 从而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模式, 使英语学习向着适合自己的良性轨道发展。

四、如何在英语学习中灵活运用自我管理策略

(一) 从认知策略上

认知能力是学习英语的技术性基础, 因此要对这一策略进行灵活运用, 就要首先调控这一策略, 因为认知对象和认知结果都是多样化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从事着获取知识和概念的脑力活动, 其中包括获取、存储、加工、使用和创造信息的过程, 其过程无不与认知关联。因此,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全面实施, 不能以偏盖全。针对不同的阶段, 应选择不同的认知策略。其次是要增强英语运用的自我意识, 提高英语学习的认知能力。

(二) 从情感策略上

自我管理策略的另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对英语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因此, 需要树立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 提升自我的潜在学习动力。同时, 建立自我向上的激励机制。通过榜样激励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通过确定目标的实现激励, 唤起英语学习兴趣;通过自我成功激励, 来增强学习自信心;通过合作与竞争, 来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可以说, 英语学习的自我管理策略是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充分体现。

总之, 自我管理策略是语言学习尤其是外国语学习的重要指导理念, 通过对学习主体自身的主体意识的强化, 进而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自我调控和自我超越能力, 从而实现对外国语学习尤其是对外国语背后的文化背景认知和体验的文化层面的领悟。自我管理策略是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教学理念同步重视的理念, 对于现代个体意识的培养和提升, 都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 是现代英语教学理念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张冬艳.浅谈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管理与英语成绩的关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9 (3) .

[2]甘露.建构主义心理学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4) .

[3]邓鹂鸣.发展外语习得者的自主学习意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 (12) .

[4]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自我管理策略 篇8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幼儿在幼儿园得到的培养质量。其中, 教师就是担当协调组织者的重要角色, 在教学实施等环节中, 教师负责调动协调班集体以及学校家长等来自各方面的资源, 教师是真正的班级管理者。但是,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中, 要达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要同时注重三种管理对象: 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就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质。三者的关系可以总结为:

1. 教师的管理以及教师间的关系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教师对班级的管理, 也要注重教师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班级管理教师之间要真诚以待, 加强沟通、交流, 这在处理班级中的事情时能起到重要作用。主班教师与配班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 相互促进的同事能够促进班级管理工作向积极的方面发展。教师之间协调任务, 角色清楚, 也是好的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

2. 家校联合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 家校联合教育, 符合《纲要》中“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的要求。

3. 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 也是班级管理和教师的重要任务。这也是《纲要》所要求的“建立良好的常规, 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要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 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是最重要的, 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1.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的意义

幼儿好习惯的养成即受教师、家长甚或社会的影响, 又要看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 一般的幼儿在幼儿中后期知好知坏, 这个阶段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首先, 认识外界要以自我意识为客观条件; 其次, 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促进剂, 影响着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 第三, 自我意识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素质的自我改造, 是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前提。因此, 要在班级管理中, 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不能硬性实施, 一定要努力提高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

2.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以往幼儿自我意识主要有: 幼儿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引导, 促进幼儿塑造自我意识; 发挥榜样的作用, 让孩子模仿正确的积极地行为, 促进幼儿塑造自我意识; 减少硬性要求, 增加互动与合作, 促进幼儿塑造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三、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1.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

( 1) 加强对自身的了解, 也是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步骤。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要从幼儿对自己的了解开始。比如说, 认识自己的名字。幼儿阶段对名字的认识很重要。要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名字, 知道名字的深刻含义, 并学会欣赏自己的名字。认识自己的的个人特征。可以是相貌、可以是体型也可以是步态。对自己的生理特征进行加深认识, 能客观的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举办谁最棒、谁最快、谁最多等类似的活动, 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 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短处。这时同时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带领, 这样会极大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 2) 在交际中加强幼儿的自我概念。幼儿在教师、家长或者其他同伴的陪伴下成长, 自我意识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出来, 在与人交际的环境中, 幼儿的自我概念开始形成和发展。训练孩子以正确的方式交朋友, 如针对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公主病”“太子病”进行活动, 让孩子与同伴相处, 让孩子懂得横行霸道的不正确。建立正确的积极的评价机制, 俗话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要在活动中履行积极的评价机制, 树立孩子自信阳光的自我概念。

( 3) 培养幼儿自我意识, 要从实际出发。比如, 建立奖励与激励机制, 培养自信。运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孩子发现自我。给孩子更多主动的机会, 让孩子主动获得成功。从实际的活动中, 让孩子体验自我的价值, 让孩子发挥自我的作用, 对自我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2.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作用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工作重点, 就是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美国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 一般的幼儿在幼儿中后期知好知坏, 这个阶段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笔者认为,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很显著的作用, 可以分三点阐述。

首先, 认识外界要以自我意识为客观条件。幼儿时期正是心里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随着对外界实物的不断认识, 外界环境的要求远超过了自身的要求。孩子正是在这一阶段开始要消除这种差距, 不断认识外界。如果这时幼儿的自我意识不正确, 会严重影响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客观认识, 对幼儿的行为、学习能力产生影响。

其次, 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促进剂, 影响着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幼儿要有自我意识, 知道自己是谁, 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时自觉性和自控能力才有所表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 培养起幼儿的自我意识, 孩子们就能更准确的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 有利于孩子的自我选择, 有利于扬长避短, 积极促进自我教育。

再次, 自我意识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素质的自我改造, 是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前提。研究发现, 自我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自我意识较好的幼儿不会像自我意识低的幼儿那样容易发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自我意识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班级管理中注重对自我意识的培养, 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意义。

四、结束语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工作重点, 就是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好习惯的养成既受教师、家长甚或社会的影响, 又要看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过程。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很显著的作用。本文略述了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几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 但是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 寻找更优化合理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 还有很大空间。

摘要: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幼儿在幼儿园得到的培养的质量。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很显著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的意义以及途径方法, 阐述了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和作用。

自我管理策略 篇9

1 学生网格化自我管理模式的应用

在学生自我管理网格化体系实施过程中分管宿舍的辅导员必须深入到所管辖的学生宿舍了解情况。进入宿舍了解情况时必须做到认真听取学生意见, 分析亟待解决的学生宿舍管理问题, 并定期向系领导汇报工作, 向班主任通报网格内各班学生情况以及发现的问题, 限期整改。各宿舍舍长每晚向分管的班委汇报当天所管辖宿舍的情况, 班委汇总后向班长汇报, 班长次日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汇报, 实行班内一天一报, 班长隔天上报的有效工作机制。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上报。

⑴学生网格化自我管理体系是在系学生主管领导的指导下, 由班长、班委和各宿舍舍长作为网格管理员进行基层管理, 各班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基层网格协管员协助网格管理员管理宿舍, 各班班主任作为网格督导员督导整个网格化自我管理系统的一整套自上而下的体系, 这套管理体系的组成如左图所示:

⑵学生网格化自我管理体系的具体工作程序。按照网格内出现问题的难易、轻重、缓急程度, 按以下列原则处理:

1) 一般性问题:网格管理员现场处理, 处理完毕后到系部登记备案;2) 需要协调处理的问题:网格管理员现场处理, 如无法处理交由班主任或系上处理, 取得处理意见后及时反馈给上报问题的对象;3) 突发性事件:班长立即上报班主任及辅导员紧急处理, 班主任跟进处理并及时报知系领导。

2 学生自我管理网格化体系应用中遇到的瓶颈及应对策略

⑴在学生自我管理网格化体系中, 要求各管理员、协管员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召开例会探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但是例会往往会流于形式, 学生当中的潜在危险因素无法深入透彻的向上汇报。更有同学会偏徇私情, 为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打掩护, 瞒报已经发生在学生当中的事件, 让班主任辅导员无法及时收集到学生中的最新情况。这就要求各班班长开会前要将汇报内容与宿舍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认真总结上月的宿舍管理工作情况, 明确下月工作重点、突发情况处理措施, 汇报要求简明扼要, 重点突出, 情况准确。班主任辅导员要对学生管理员们严格要求才能达到放心让学生去自我管理的目的。

⑵由于学生的很多事情都是突发的、紧急的, 兼之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任务繁重, 无法对某些突发状况进行详细记录, 导致日后有相同事情或者同一学生有其他相关事情发生时, 无法找到前例遵循, 当需要对某一事件进行反省时便暴露出工作中的瑕疵。所以, 在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要形成统一的管理记录, 各班指定学生对于某些突发状况进行记录, 分管宿舍辅导员负责管理记录的检查并对每学期管理记录进行存档, 以便查阅。

⑶由于校园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 导致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出现信息收集不全面、突发状况处理不够迅速、网格分布不够精细、领导无法及时获得学生中出现的突发情况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学校要加大力度在校园内建设与学生网格化自我管理体系相配套的网络体系, 让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上报到班主任辅导员处, 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切实做到为学生服务, 通过现代网络技术, 让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快捷。

摘要: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 面对逐年进入校园的大学生, 在管理和教育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压力。如何能利用创新学生管理新模式来管理学生,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大学校园中, 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们每天生活在大学城中, 运用什么方法能对其达到有效、有序的管理, 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个重点研究项目。本文充分研究学生网格化自我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 对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做一总结, 并找到应对策略来完善该模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并分析网格化管理模式如何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瓶颈,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应宏.网格系统的组成与体系结构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 .

[2]蔡红云, 田俊峰, 等.基于校园网格系统的资源管理[J].微机发展, 2005 (4) .

[3]马柯娜.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1 (04) .

[4]尹菊琴, 刘丹, 卓亨逵.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2 (05) .

[5]郑士源, 徐辉, 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 (03) .

自我管理策略 篇10

自我管理干预是帮助糖尿病患者掌握一种或几种形式的自我检测能力, 比如糖尿病症状或进展的自我检测, 血糖、血压的自我测量及饮食自身控制, 并对疾病自我检测后产生的影响有初步的判断[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4个社区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382例。入选标准:病例符合临床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1) 年龄18周岁以上。 (2) 意识清醒, 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理解力。 (3) 自愿参加本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 (1) 患各种恶性肿瘤者。 (2) 妊娠期糖尿病。 (3) 合并其他并发症活动受限者。

1.2 方法

1.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问卷为研究者自行设计, 包含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血压、血脂及病程等。

1.2.2 诊断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为6.5%;空腹血糖 (FBG) 为7.0 mmol/L, 空腹定义为至少8 h内无热量摄入;餐后2 h血糖为11.1 mmol/L[5]。

1.2.3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采用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2-DSCS, 王璟璇修订) 。内容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规律锻炼、遵嘱用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以及预防处理高、低血糖等6个维度26个条目, 5级评分 (1~5分) , 总分为26~130分。重测信度系数0.920, Cronbach’sα=0.88。得分指标= (实际总分/最高可能分数) ×100%, 得分指标<60.0%属于差, 60.0%~80.0%为中等, >80.0%为良好[6]。

1.2.4 社区干预。

38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干预组患者另外接受社区综合干预, 为期6个月。

1.2.4. 1 举办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

每周1次以讲座形式为患者讲解2型糖尿病知识。

1.2.4. 2 运动干预。

针对患者自身情况, 制订合理有效的运动方案, 每天晚餐1 h后, 形式以散步、打太极拳为主, 坚持40 min以上。运动幅度以微汗, 稍事休息后恢复为宜。

1.2.4. 3 饮食干预。

通过开办糖尿病饮食健康讲座, 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等制定适合个人具体情况的食谱, 保证每天三大供热营养素的合理搭配, 多食用纤维素高的食物。

1.2.4坚持定期监测血糖。

干预组成员保证每月进行1次血糖监测, 记录自己的血糖值, 如果偏高则分析原因, 及时改善。

1.2.5 干预评价。

测量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h血糖及糖血化蛋白, 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1.2.6 统计学方法。

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表示, 组间比较用±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82名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为 (55.31±10.27) 岁, 空腹血糖为 (7.48±2.36)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10.24±3.43) mmol/L, 糖血化蛋白为 (9.18±1.82) %, 其他结果见表1。

2.2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

表2可见,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不理想, 得分最高为遵嘱用药, 其他依次为规律锻炼, 饮食控制, 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水平、足部护理和血糖监测。

2.3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自我管理行为作为因变量, 年龄、性别、有无配偶、文化程度、是否接受健康教育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作为自变量, 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3。

表3结果显示, 是否参加健康教育、经济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和治疗方式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因素。

2.4 干预效果评价

表4可见, 38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干预前, 空腹血糖、餐后两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无差异。干预组接受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后, 两组三项指标有差异 (P<0.01) , 干预组效果血糖控制效果好。

3 讨论

糖尿病是终生需要治疗的慢性疾病,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一般发病于35~40岁之后。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 有些患者体内胰岛素反而分泌过多, 但是其作用效果差。因此, 该型患者表现的是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 需要通过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分泌。研究表明, 肥胖、高热量饮食和体力活动不足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7]。

糖尿病的病程长, 完全依赖临床治疗控制病情效果欠佳, 自我管理通过临床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 除了坚持药物治疗外, 患者自身承担一定的预防性和治疗性工作, 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方法, 在欧洲国家也得到推广和应用[8,9]。本研究结果表明,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不理想, 得分最高为遵嘱用药, 其他依次为规律锻炼、饮食控制、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水平、足部护理和血糖监测。遵嘱用药得分最高, 考虑可能与患者的传统观念有关。他们认为有病就要吃药,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最佳途径, 却忽略了其他影响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血糖监测的自我管理意识差, 考虑与患者没有形成居家监测血糖的习惯有关。鉴于研究对象的自我管理意识差, 我们开展了社区综合干预措施, 旨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 接受社区综合干预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常规治疗药物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规律的运动时间, 通过健康知识讲座, 解答相关糖尿病知识, 干预组成员互相监督、鼓励, 自觉地完成个人血糖监测。2型糖尿病的防治如果通过临床药物治疗、患者自我管理和社区干预三管齐下, 一定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做到真正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10]。

参考文献

[1]Tang W, Lu J, Weng J, eyt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 J Med, 2010, 362 (12) :1090-1101.

[2]Huang M C, Hsu C C, Wang H S, 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registered dietitianled diabetes mangageent on glycemic and diet control in a primary care setting in Taiwan[J].Diabetes Care, 2010, 33 (2) :233-239.

[3]Lindenmeyer A, Qhitlock S, Sturt J, et al.Patient engagement with a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J].Chronic Illn, 2010, 6 (4) :306-316.

[4]龚燕青, 王珍, 杨妍妍, 等.国外老年人常见慢性病自我管理有效性的循证依据[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0, 31 (1) :41-43.

[5]张付英.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促进作用[J].临床医学, 2011, 31 (3) :124-125.

[6]于平平, 肖湘成, 唐韬, 等.社区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 (32) :96-99.

[7]Heisler M, Piette J D, Spencer M,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of recent HbAlevalues and diabetes care understanding and selfmanagement[J].Diabetes Care, 2005, 28 (4) :816-822.

[8]孙胜男, 赵维纲, 董颖越, 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3) :229-232.

[9]Barlow J, Wright C, Sheasby J, et al.Self management approaches for people with chronic congitions:a review[J].Patient Edu Couns, 2002, 48 (2) :177-187.

植物的自我保护策略 篇11

像我们大多数人希望能够忘记生活中紧张有压力和不愉快的时刻一样,植物或许也已经进化到了这样的程度,用忘记压力的本领面对极其难以预测的环境。

之前的研究表明,植物能编译“长期记忆”,用来存储有关周边环境的信息,并将其遗传给后代。许多草类和野草使用一种被称为表观遗传学的遗传性记忆,将化学基团附加在DNA上,以便开关基因,帮助适应干旱等困境。燕麦草是欧洲常见的一种多年生植物,似乎能够记住干旱。和此前未经历过干旱的植物相比,它们能够更好地抵抗阳光照射造成的伤害。这样的经历能帮助典型的植物产生必要的蛋白和化学物质,以防压力环境重新出现。植物能够在代际之间保存这种记忆,有时会通过逐渐出现的后生机制,从而影响这些基因是否表达。

但是新的发现表明,植物不但具有“记忆”能力,而且“忘掉”的本事也不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植物学家彼得·克里斯普博士和同事一起从事植物记忆的研究工作,他们在搜索对类似压力事件的记忆案例之后注意到,植物的记忆通常是例外的,而且不是规则的。植物可能有几个组织花费很大能量编译在某些时候并不需要的基因,因此在权衡利弊时对此前的经历产生记忆具有益处,但是同样也有坏处。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如果传递适应干旱的记忆,生长就会受到阻碍。例如,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的辣蓼草在将其收到的环境压力传递给种子后,会使它们的根部生长缓慢。即使种植在不干旱的环境中,幼苗也往往较小。

“压力记忆可能会不利于适应环境,阻碍植物的恢复,影响它们的生长和潜在的产量。”克里斯普博士指出,“对于植物来说,在某些情况下学会忘记可能更为有利。因此,恢复处理过程需要在重新设置和记忆形成之间保持平衡。”

研究人员说,植物必须采取平衡措施,以确保生存下去。总体来说,植物似乎很“健忘”,有“忘记”记忆某些压力事件的能力,即使在未来可能会阻碍它们的生长发育。克里斯普博士解释道,植物是否会保留记忆,取决于经过环境压力之后发生了什么。它们在此“恢复期”内要么巩固压力反应并在基因上有所表现,要么恢复到此前的状态。如果要生成新的记忆,它们需要生成影响自己DNA的蛋白,从而决定其未来的表现。这种记忆形成需要满足一种叫做RNA腐败的过程。在细胞内,双链DNA在被转译成蛋白之前,会被转变为单链DNA。RNA腐败能够调节转化成蛋白的RNA分子数量,并扰乱和压力相关联的RNA分子,从而阻止记忆形成。

“植物的‘健忘本领似乎比记忆本领更高,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德国波恩大学植物智慧与行为专家弗兰蒂塞克·巴拉斯加表示,“但是植物也有‘短期记忆,这样的记忆并不依赖于DNA和RNA。”

面对“攻击” 释放气体

花瓶中的花香令人陶醉,刚刚割下的嫩草让人神清气爽。然而,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割草时闻到的香味是植物受到伤害时释放出的化学物质,用以干预动物的攻击并希望能保护自己。在知道了植物也可能会感觉到疼痛之后,我们的愉悦肯定会随之大减。

德国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植物在遭受“攻击”时会释放气体,这其实是一种痛苦的“喊叫”。与此同时还会发射声波,这不仅仅只存在于一种或是一类植物中,包括黄瓜与大量观赏花卉在内的许多植物都能发射声波。研究人员确定,虽然人耳无法听见,但是这些声波也是植物的一种求生本能。植物利用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释放有毒化学攻击,或是吸引益虫,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这种反应在植物体内根深蒂固,其实也是它们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

波恩大学科学家弗兰克·朱利曼博士在证实植物语言存在的基础上,研制出了能够探听植物语言的激光驱动麦克风。首先将植物叶子或根茎切开,整个切面会释放出乙烯气体,接着用钟形玻璃容器收集这种气体。气体分子开始轰击标准激光束,然后产生振动,形成麦克风能够探听到的声波。他用激光驱动麦克风获取了来自健康植物“冒泡”的声音,但在受到穿刺威胁时上升为尖叫声,甚至被小虫啃咬也会有所影响。

该项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计算出哪些水果和蔬菜有可能会保鲜更长的时间,如开始变质的黄瓜会发出一种刺耳的聒噪声,可以将其从更新鲜的黄瓜中挑出来。“植物实际上并不会痛苦地尖叫,但在气体排放时能听到不同的痛苦声音信号。”朱利曼博士指出,“植物受到的压力越大,麦克风收到的声音信号就越强。”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家伊恩·鲍德温的研究证实,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伤的反应几乎一样。它们会释放出一种激素,类似于动物受到伤害时释放的内啡呔。有趣的是,在植物组织表面喷洒阿司匹林或布洛芬之后,会像在动物身上喷洒此类药物一样能消除伤痛反应。

发现敌情 坚决自卫

之前的研究表明,植物的生长受到声音能量的影响,它们会对音乐、风和触感等做出回应。密苏里大学的最新报告指出,研究人员在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声音和化学分析之后,确定植物会对毛毛虫咀嚼植物时发出的声音发出自卫性反应。

这项研究由海蒂·阿佩尔教授和雷克斯·科克罗夫特教授合作进行,前者是密苏里大学农业、食品和自然资源学院和邦德生命科学中心植物科学部门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后者在密苏里大学生物科学部门工作。他们把毛毛虫放在拟南芥上,这是一种与卷心菜和芥末相关的小型开花植物。

两位科学家利用激光和位于植物叶子上的反光材料,测量出叶子针对毛毛虫的咀嚼做出的运动。接着将毛毛虫进食振动的录音播放给第一组植物“听”,而另一组植物则是静音环境。随后毛毛虫以这两组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发现之前“听”到进食振动的第一组植物会产生更多芥末油,而对于很多毛毛虫来说,芥末油是一种毫无吸引力的化学物质。

“我们从事的研究是第一个展示植物如何对生态相关的振动做出反应的例子,我们发现进食的振动暗示着植物细胞新陈代谢的变化,创造了更多自卫性化学物体以阻挡毛毛虫的进攻。”阿佩尔教授指出,“不可思议的是植物常常暴露在不同的振动之下,包括微风或者不同的昆虫声音,这些声音拥有某些与毛毛虫进食振动相同的声学特征,但它们却不会导致植物产生自卫反应,增加化学防御。这暗示着植物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其他的振动来源中,区分出进食振动的形式。”

在谈到未来的计划时,两位科学家表示下一步研究重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植物是如何感知振动的;二,这些复杂的振动信号里哪些特征是重要的;三,机械振动是如何与其他形式的植物信息相互作用以产生针对害虫的自卫性反应的。

“植物检测昆虫进攻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进食振动可能是植物遥远部分感知攻击并开始增加防御的最快方式。针对这种化学物质防御,毛毛虫的反应是爬开,因此利用振动来提高植物的自卫可能对农业有所用处。”科克罗夫特教授强调,“这项研究也拓宽了研究植物行为的窗口,展示了植物针对外界影响拥有很多与动物一样的反应,即使这些反应看起来有所不同。”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植物之所以会对毛毛虫咀嚼它们的声音做出回应,在于可能听到自己被“吃”掉的声音,这些紧急信号的存在能证明植物也拥有痛觉。但另一些人却怀疑,由于植物没有大脑或是神经系统,因此不可能拥有痛觉。

通用技术教师的自我成长策略 篇12

一、挖掘自身优势, 坚定信心

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需要勇气、毅力, 同时要有自身的优势, 既要分析好自己, 把自身的优势找出来, 又要分析好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中有哪些和自身的优势相重叠, 这样做起来容易取得成功。以我个人为例, 课改之初, 学校对通用技术教学非常重视, 在学校中物色能够胜任这门课的教师人选, 经过审慎考虑选中了我。接到任务后, 我对自身从事通用技术教学具有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从学科背景讲, 我学习的是物理学电子与电工技术方向, 从事通用技术教学较其他任课教师有更好的知识基础。从我自身特点讲, 我接受新事物快, 信息技术能力强, 自学并精通图片处理、网页制作、视频编辑等多款软件, 具有很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这些都能帮我很快适应新的角色要求。从课程方面讲,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可以说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但也正因为如此而没有了桎梏, 反而能够给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从个人发展方面讲, 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通用技术教师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获得更大的成功。从学校方面讲,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 不仅为我争取各种培训机会, 而且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 在实践专用教室建设上肯投入。经过上述分析我坚定了信心, 决心一定要干出名堂来, 怀着忐忑与兴奋, 开始了新的征程。

二、争取外力支持, 抓住机会

教师成功与否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 获取外力的支持同样重要。在课改进行不到一年时, 我校开展了新课改展示课活动, 学校聘请了市教研室主任和各学科教研员来校指导。我抓住机会, 主动请缨做展示课。这次活动各个学科是同时进行的, 开始我以为不会有领导来听我的课, 但没想到的是不仅市教研员来了, 市教研室主任、区教研室主任和校领导都来了。我感到很激动, 也很受鼓舞。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把真实水平展示出来。平复心情后, 开始了我的第一堂通用技术课展示。课前的精心准备和平时的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课堂上很好地实现我的设计意图, 特别是实践环节, 学生热情很高, 教学效果很好, 受到了听课专家的一致肯定。这次展示活动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关注, 当年我就被北辰区教研室聘任为兼职教研员, 在2007年暑期被天津市教研室推荐前往陕西为当地教师进行新课改岗前培训。我把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及做法与当地教师做了分享, 受到学员们的好评。随着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解, 我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级通用技术教学大赛并取得良好成绩, 2009年我的录像课获国家级优质课二等奖, 在2010年天津市第七届双优课活动中获市级一等奖。可以说, 外力的支持, 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制定发展规划, 持之以恒

要想把事情做好, 不仅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更要制定好详细的个人发展规划。发展规划重点应放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研读教科书、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中快速转型等方面。首先要珍惜每一次的培训机会, 积极参加培训。我参加了“国培”“市培”等各种培训, 为保证培训效果, 我在培训前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进行梳理, 这样在培训中听专家讲座时更有针对性, 经常会有醍醐灌顶之感。通过专家引领和对课标、教科书的反复研读, 我对课程的理解逐渐走向了深入, 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 把新理念应用到实践教学之中。如对待教科书的态度, 新课程的理念是“用教科书”而非“教教科书”, 对于教科书中的经典优秀案例, 我会进一步挖掘扩展, 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案例的选择上, 我会依据知识点的内容, 搜集大量相关知识案例, 然后对选出的案例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研究, 挑选出最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应用到教学设计之中。还会把成功之处总结出来, 课堂教学效果欠佳时, 我会更认真地反思, 吸取经验教训。从学习、实践、反思到再学习、实践、反思的不断反复之中, 我逐渐地适应了通用技术课堂教学, 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其次, 发展规划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自主研修计划, 弥补知识短板。通用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不管哪科转型过来的教师都会存在专业知识不足问题。因此, 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研修计划至关重要。教师要针对自己的情况并结合专家的意见, 以网上搜集和购买相关书籍方式, 收集技术设计类、科技发展概论类、结构类、系统控制类等相关专业资料, 进行有计划的研修, 并要采取措施保证研修效果。我就以周为单位制定研读计划, 认真撰写读书笔记, 周末对完成进度和质量进行评估, 减少拖延现象的发生, 确实收到了奇效。通过这样不断地学习, 专业知识会快速增长, 这让教师拥有了一桶水, 甚至一口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能站得更高, 从而会更加游刃有余。

上一篇:校园安全文化构建下一篇:艺术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