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

2024-07-27

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通用10篇)

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 篇1

目前, 我国约有5 000万糖尿病病人, 其中2型糖尿病占相当大的比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是2型糖尿病主要的患病因素, 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糖耐量减低或空腹血糖受损者患病风险增加。近年来, 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 强调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监测, 缺一不可[1]。所以, 加强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监测, 对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 控制血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2型糖尿病病人或家属应学会使用血糖仪, 掌握监测血糖的基本方法。

1 自我监测

购置1台质量好的便携式血糖测试仪。根据医嘱或病情监测血糖。测试前, 首先清洁手, 特别是手指的指端, 然后, 安装好血糖监测仪, 装备测试针头, 再捏紧一只手指指端采血即可。

2 护理

2.1 饮食护理

饮食调节对2型糖尿病病人非常必要, 也十分重要。对2型肥胖病人要求降低饮食中的热量摄入量、减轻体重[2]。适量的饮食, 适当的进食, 既要控制饮食的热量, 又要限制饮食的分量。这些要根据每种食物的含糖量来选择, 注意哪些食物可以多吃, 哪些食物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如土豆、莲藕、山药少吃或不吃, 蘑菇、香菇可以吃, 牛奶可以喝, 含淀粉的汤类少喝或尽量不喝。

2.2 皮肤护理

2型糖尿病病人大多数有皮肤瘙痒症状。由于皮肤破损后, 伤口不易愈合, 所以, 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和做好皮肤护理是关键。首先,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经常保持皮肤清洁, 经常按摩手指指端, 使末梢循环改善;另外, 做好个人防护, 不要有擦伤、撞伤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2.3 心理护理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认为得了糖尿病无疑是慢性自杀, 用上胰岛素, 就好比吸上毒品。因此, 医护人员和家属, 要积极疏导病人,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愉快的心情面对现实,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控制血糖指标。

2.4 自主运动

通过适当的运动能提高病人对胰岛素的亲和力, 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少胰岛素抵抗。运动能增加肌肉对血糖的摄取和利用, 进而使血糖下降。运动也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精神状态。坚持经常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爬楼梯、跳绳都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3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病人年龄和文化层次的差异, 经济状况、个体素质、传统观念等的影响, 使病人和家属缺乏自我管理意识[3]。病人住院期间短时间内血糖控制, 出院后如果不进行自我监测血糖, 极易造成血糖的波动。这也是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国国情和2型糖尿病的特点, 增强2型糖尿病病人的参与和管理意识, 必须学会自我照顾, 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 长期监测并控制血糖指标, 稳定身体健康状况。2型糖尿病病人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和护理, 既能方便自己, 又能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社会和家庭负担。

参考文献

[1]沈春瑾.糖尿病病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4, 18 (3A) :396.

[2]张海珍.糖尿病人护理体会[J].家庭护士, 2006, 4 (11C) :23.

[3]步红兵.香港糖尿病教育工作见闻及启迪[J].护理研究, 2007, 21 (10A) :2629-2630.

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 篇2

一、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一)目的

1树立患者对自己健康负责和糖尿病可防可治的信念,提高患者随访管理的依从性;

2通过培训、咨询、指导、健康教育等方式,促进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使其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

3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技术支持和基本管理工具。(二)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

1评估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内容包括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技能的了解情况,患者的知识文化背景,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的态度和信心等;

2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患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的中心角色作用;

3针对患者特点,与患者一起设立自我管理目标,制定自我管理计划,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4随访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发现患者自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三)患者自我管理内容及要求

1培养和建立患者对自己健康负责和糖尿病可防可治的信念; 2提高患者对治疗和随防管理依从性能力;

3掌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病因、发展过程和危险因素的知识; 4了解目前的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

5了解遵守治疗方案和随访管理计划的重要性;

6了解药物治疗的一般知识,掌握胰岛素注射技能及注意事项; 7了解非药物治疗的知识和意义,掌握糖尿病饮食、运动治疗的技能和注意事项;

8了解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重要意义; 9掌握患者自我监测血糖、血压的技能和初步自我评估的能力; 10掌握急性并发症的征兆,学会紧急救护的求助和基本处理; 11了解就医和寻求帮助的渠道,提高就医能力,使患者能够根据病情和需求的具体情况,恰当选择医疗机构等;

12了解寻求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哪些渠道能获得相关信息和资源,如何获得相关资源;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监测 篇3

一、自我监测的意义

①通过监测使血糖维持在接近正常而又安全的范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②及时发现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的低血糖,减少低血糖对人体的危害;③为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胰岛素的使用提供监测依据。

二、自我监测的对象

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以下情况时:

★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在强化治疗时;★2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时;★治疗方案调整时。

三、血糖监测的频率及时间

①如果病情稳定,每周测3次(1次空腹,2次餐后);②如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应至少两周测1次;③当病情不稳定、更换药物及胰岛素强化治疗时,更应增加测试频率;④应根据患者病程进展中的不同情况,选择以下时段进行重点监测:a.空腹(指空腹8~12小时的血糖);b.中晚餐前半小时;c.三餐后2小时;d,睡前;e.凌晨1:00~3:00。

四、血糖仪的选择

①首选售后服务好,有一定品牌效应,试纸价格相对合理并能维持长期供应的血糖仪;②操作应简单易行,显示屏数字应清晰;③反应时间短,需血量少,最好采血为虹吸式;④由于血糖试纸对湿度环境敏感,试纸受潮后测试值会不准确,因此个人最好选用单张包装的试纸。

五、测血糖的步骤

①校对调码,使血糖仪显示的数字与试纸的数字相同;②血糖仪上出现闪动的血滴时开始采血;③将血样本轻轻点于试纸点样区的边缘或上方,确保血样一次填满整个点样区;④数秒后检测结果将出现在屏幕上,记录监测结果;⑤取出试纸,血糖仪自动关机。

六、造成血糖监测结果不准确的因素

①试纸超过有效期或没有保存好,造成试纸氧化、失效,血糖仪屏幕上不能显示测试结果;②测试前忘记将血糖仪代码和试纸调到一致;③采血量不够(某些血糖仪血量不足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追加,以保准确,如雅培公司所生产的血糖仪);④酒精消毒后,手指未干即行检测。

七、引起血糖波动的因素

①不合理的饮食或饮酒;②过度运动;③药物影响(包括降糖药和其他药);④情绪波动(愤怒、激动等);⑤某些应激情况(发热、手术等);⑥某些慢性疾病(慢性肝病、肾病)。

八、血糖仪的保养

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09年9月在我院内分泌门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共160例, 36~70岁, 男90例, 女70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由门诊护士负责调查, 对临床确诊糖尿病的且正在接受降糖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的每个患者就监测血糖的时间、是否记录血糖监测结果、知道血糖监测的意义、血糖监测方法、血糖试纸的正确保存进行调查。调查者以问卷为基础与被调查者交谈, 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 使患者充分理解后填写, 或由家属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填写。共发调查表160张全部收回。

2 结果

3 讨论

3.1 向患者介绍自测血溏的相关知识

3.1.1 向患者介绍几款性能比较稳定的血糖仪

如美国强生、德国罗氏、美国雅培、台湾欧姆龙等等, 价格在500~1 000元不等。有些血糖仪虽然价格便宜, 但性质不够稳定。指导病人掌握血糖仪的正确操作方法:如何消毒, 如何取血。血糖仪应定期到医院或售后服务点进行校正核准, 特别是当血糖监测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不符时, 建议抽取静脉血测血糖。

3.1.2 确定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这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对于血糖控制比较好 (空腹血糖<6~7mmol/L, 餐后2h血糖<8~10mmol/L) , 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患者, 血糖监测的间隔可拉长一些, 可以1周测定一次空腹及餐后2h血糖, 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7个点的血糖, 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h的血糖。对于近期血糖波动较大或感觉不适的患者, 则需根据病情增加监测频率, 每周需要测2~3次全天的血糖。

3.1.3 注意“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

有些患者存在空腹高血糖, 要注意三种情况, (1) 晚间药量不足或进食过多; (2) “黎明现象”:由于夜间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 (3) “苏木杰反应”:常发生在夜间, 是由于胰岛素量过多引起低血糖, 机体为了调整血糖分泌大量升糖激素, 使血糖反跳性升高。这三种情况需要在凌晨3:00和早晨7:00各测一次血糖。

3.1.4 血糖监测的准备

(1) 用肥皂洗净双手待干; (2) 准备75%酒精和无菌棉棒; (3) 先用棉棒蘸酒精消毒采血部位, 一般选无名指或小指, 待干, 用无菌针刺破, 第一滴血弃去, 取第二滴血于血糖试纸读数。在使用血糖仪的过程中, 第一要保证双手清洁、干燥;第二要注意调节机器代码与血糖试纸匹配;第三要注意电池是否有充足电量, 以确保监测结果准确。

3.1.5 血糖试纸的保存

家庭尽量买小份装试纸, 可选单包装或十条、十五条包装, 或把大份包装拆开分成小份, 以免因频频打开使试纸失效。试纸一旦失效, 请勿再用。

3.1.6 记录监测血糖结果

送给患者血糖监测记录表或让其自画表格, 项目包括日期和各个时段血糖, 做好详细记录, 到医院就诊时给医生提供调整药物的依据。

3.2 糖尿病教育

3.2.1 控制饮食

主食原则上以不发酵的食物为主, 不宜过饱, 最简易的主食计算方法:主食= (身高-体重) ×0.1两/d, 按1/3、1/3、1/3或1/5、2/5、2/5分配, 粗细搭配, 再与绿色蔬菜、蛋白质、脂肪合理搭配。

3.2.2 适当运动

根据自己年龄、身体素质选择合适的运动, 尽量选择有氧运动, 如快步走、打太极拳、跳舞等等, 不提倡赛跑、快速登山等无氧运动;运动的时间应选在餐后1~1.5h, 运动前要有准备, 譬如, 穿宽松的衣裤、舒适的运动鞋、随身携带糖块或糕点;运动后要有恢复动作;运动要循序渐进, 要适可而止, 不能勉强, 也要持之以恒。以感觉全身轻松, 食欲不减为好。

3.2.3 坚持药物治疗

不要随意中断治疗;不要凭感觉增减药量, 要到正规医院凭检查结果让糖尿病专科医生来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

3.2.4 定期复查

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足, 仅仅认为到医院就诊时测一下血糖就够了, 只要感觉好血糖就一定好, 测不测血糖没关系。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 给其讲解糖尿病教育的“五驾马车”缺一不可, 尤其是监测血糖, 直接关系到药物和胰岛素的用量, 只有使血糖稳定, 才能预防并发症, 降低糖尿病的危害。

3.2.5 心理护理

让患者意识到, 糖尿病虽然是终身疾病, 但不是不可控制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 改变生活方式, 完全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状况。方法 对160名患者自测血糖所用的血糖仪的种类、时间、结果记录、血糖试纸的保存情况、血糖自我监测的意义、正确掌握测血糖的方法6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糖尿病患者对自测血糖的认知情况较差, 其中在家中每日自测血糖的5.0%, 每周自测血糖的10.0%, 每月自测血糖的30.0%, 将所测血糖结果记录的57.5%, 知道血糖监测意义的60.0%, 正确掌握测血糖方法的占80.0%, 血糖试纸能正确保存的占60.0%。结论 护理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视有效的健康教育, 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积极指导, 从而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 让家属起良好的监督和配合作用, 使血糖控制良好,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自我监测

参考文献

[1]殷红。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J]。包头医学, 2009, 33 (2) :115-116。

《糖尿病自我管理丛书》等18本 篇5

该丛书共8本,包括《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名医名方》、《老年糖尿病的防治与调护》、《儿童糖尿病的管理》、《女性糖尿病的调养与护理》、《糖尿病饮食治疗》、《糖尿病家庭护理及用药指导》、《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丛书本着适于糖尿病

2《糖尿病的正确饮食》

作者:(美)波维斯

美国饮食营养协会关于糖尿病病友如何正确饮食的权威指南,指导病友选择正确的食物控制血糖,并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定价:28.80元

3《糖尿病细说与图解》

作者:许曼音罗邦尧等

告诉你如何防治糖尿病,怎样合理地膳食和科学运动。指导糖尿病病人如何享受健康人生。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定价:28.00元

4《医学博士漫话——糖尿病》

作者:赵进喜姜淼

融会中西,对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的诊断、治疗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讲解。主要介绍了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的一般知识、诊断与监测、中西医治疗以及调养、护理等,包括饮食、运动、心理调理方法和针灸、推拿、气功锻炼。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定价:18.00元

5《自己战胜糖尿病》

作者:向红丁

该书以健康生活方式、防治糖尿病为主题,内容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平衡心理,以及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教育、糖尿病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监测等群众关心的话题和必备的知识。该书融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语言精辟、耐人寻味,堪称大众健康教育之力作。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定价:8.00元于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为了适应读者的要求,作者对本书也进行了不断地修订。在本版(第三版)中,作者对全书内容又进行了较大地补充及更新。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定价:17.00元

6《糖尿病300个怎么办?》(第三版)

作者:向红丁

作者于1997年精心编写的这本读物,系统全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病因、病理、并发症、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几年来,此书在全国各地畅销,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并获得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双效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患者掌握及应用的实用性原则,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理念。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定价:113.60元(全套八本,可买单册)

7《糖尿病健身方案》(第二版)

作者:赵之心

糖尿病致残致死的原因,有时并非源于疾病本身,而是由于对糖尿病的无知。你也许知道治疗糖尿病该吃什么药,但你是否知道:最廉价、最有效的药就在你自身?本书中,教你合理饮食,科学防治糖尿病,并对运动降糖的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作者简介: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田协健康走跑推广中心技术总监、北京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国家击剑队签约体能教练,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特约专栏讲师。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定价:12.00元

8《糖尿病美味家常套餐》

作者:周薇丽

谁说糖尿病患者不能享受美食、甜點?该书以清楚易懂的菜单搭配技巧,让你既享受美味又有效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发生。每一道菜均详细计算出:脂肪、糖类、热量、蛋白质、钠及膳食纤维含量。该书141道主食与配菜、汤、甜点,相互搭配出10万余种套餐组合,吃一辈子不重复!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定价:66.00元

9《糖尿病家庭食谱》(第二版)

作者:刘存英

集北京协和医院营养部工作经验之精华,用问题解答、食谱举例、计算列表的方法,介绍了不同年龄、不同症状糖尿病病人适用和禁忌食品的相关营养及饮食知识;设计了不同热量需要、每日不同餐次、不同品种组合的126天家用食谱。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定价:20.00元

10《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作者:杨月欣

通过对碳水化合物、能量、血糖生成指数等概念的介绍,提出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将会对血糖有不同的影响,并以轻松的话语介绍了控制血糖的基本原则。书后附有国内外对控制食物血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以表格的方式显示,有助于读者制定个性化.的食谱。该书受到多位业内专家的推荐,是碳水化合物革命的前沿性著作。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定价:15 90元

11《图说糖尿病》

作者:崔仁明

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糖尿病的按摩、拔罐、刮痧、贴敷、熏洗、中药、针灸、食疗的方法及应用,以及糖尿病的运动、音乐疗法,心理调护与预防知识。该书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以文解图,以图说文,易学实用。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定价:28.00元

12《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监测与治疗》

作者:李经

介绍了有关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涉及的各种疾病诊治的基本知识,纠正了一些临床误区。本书图文并茂,既通俗易懂,对专业的理论和术语又不失真;将复杂的原理精炼化、通俗化,将“原则”变成实用的具体操作,以指导具体的医疗实践;是医务人员和病人识别巫医假药、假保健品、夸大其词的欺骗性商业宣传的武器。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定价:38.00元

13《知名专家进社区谈医说病——糖尿病》

主编:纪立农

以问答形式讲述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手段、糖尿病的各种治疗方法、糖尿病教育、糖尿病监测、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及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等内容。适合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适合作为社区医生及社区健康宣教的读本。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定价:19.00元

14《名医与您谈糖尿病》

作者:向红丁、刘志民、李广智

采用病人问,名医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病人最关心和需要了解的有关糖尿病的医学知识和常识。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诊治新概念,运动、饮食、药物和胰岛素、血糖监测及健康教育“五驾马车”治疗糖尿病的内科疗法,胰岛和胰腺移植的外科治疗,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以及特殊糖尿病人群的治疗等。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定价:16.00元

15《营养革命》

作者:西木金玮

无论你的目的是减肥、降糖,还是追求健康美丽,打开这本书,它有可能改变你的生活!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宣传科学营养观,告诉你如何吃出苗条和美丽、精力和智力、健康与长寿,以及怎样征服糖尿病。这些知识会给你带来新身材、新生活和新事业!你将取得成功,拥有自信、美丽和财富!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定价:12.50元

16《专家解答糖尿病并发症》

作者:杨玺

用一次挂号费,请来权威专家,全面了解病情,多方呵护健康!本书主要介绍了糖尿病并发症基本知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防治以及糖尿病的一些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的知识。通俗易懂,内容有论述、有案例,专家带你入门,让你健康一生。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定价:12.50元

17《糖尿病人不可不知的100个问题》

作者:于德民

本书用问答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糖尿病人不可不知的100个问题,以提高老年糖尿病病友的生活质量。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定价:21.00元

18《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饮食自疗法》

作者:于康

该书从对三种疾病联合防治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饮食自疗法,甚至细到每一天早、中、晚食谱的具体安排,帮助广大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使自己和家人共同受益。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定价:28.00元

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 篇6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监测,自我监测,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护理的重要内容。患者多数居家治疗, 且需要终身服用降糖药物。在治疗效果判定、修订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调整过程, 需要以血糖检测结果为依据。所以, 护士应指导患者或其家属做好血糖自我监测, 为控制血糖提供客观的依据。护士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应劝说居家糖尿病患者购买血糖仪并做好血糖自我监测护理的健康教育, 稳定患者病情, 实行分类管理, 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此, 笔者总结分析血糖自我监测护理的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1 健康教育的方法

指导居家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护理, 应采用“讲解-示范-练习”[1]为主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1.1 讲 解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需要,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操作血糖仪的基本步骤、试纸的保存方法、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具体因素和注意事项等问题, 通过问答方式了解是否掌握相关知识及其掌握程度。

1.2 示 范

通过入户调查、随访或来院就诊的机会, 为患者及其家属演示家用血糖仪的使用方法, 使其熟练掌握操作要领。

1.3 练习

根据护士讲解与示范内容并在其指导下, 患者或家属进行自我练习, 对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直到熟练为止。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讲 解监测血糖的必要性

血糖监测是科学控制糖尿病的基础。通过血糖监测并记录结果, 可随时调整生活规律和饮食治疗方案, 了解治疗效果并调整药物剂量, 通过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进行分类随访管理:血糖控制不佳者, 血糖为理想控制 (餐前4.4~6.1 mmol/L或餐后4.4~8.0 mmol/L) 和一般控制 (餐前≤7.0 mmol/L或餐后≤10.0 mmol/L) 水平在全年3/4时间以下, 控制较差 (餐前>7.0 mmol/L或餐后>10.0 mmol/L) 者, 每月随访1次;血糖控制良好 (全年3/4以上时间在理想控制和一般控制) 者, 每3个月随访1次;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损害者, 每6个月随访1次。

2.2 自 我监测血糖的操作方法

1对双手进行彻底的清洁, 等干燥后, 准备采血针、采血笔、试纸和血糖仪等。2打开主开关, 对血糖仪的代码进行调整, 确保和当前所使用的试纸代码一致。3给采血笔装上采血针, 对不同的手指皮肤厚度, 选择不同的穿刺深度。4用75%乙醇对用来采血的手指进行消毒, 并使手臂保持下垂状态30 s, 确保血液大量的流入指尖。5在用来采血的手指关节处用拇指顶紧, 用采血笔刺破指尖的皮肤, 取得血液。6取血完成后, 把血液滴在试纸的指示孔中。7在血糖仪上插入试纸。这里应该注意有些血糖仪需要先插入试纸, 再在试纸上滴上血液。8等待10 s左右, 读取血糖值。9记录监测时间和读取的血糖值[2,3]。

2.3 自 我监测血糖的注意事项

1在监测前应对血糖仪的代码进行调整和核对, 确保与试纸代码一致。2应该在避光、干燥且密封的条件下保存试纸。试纸取出后要立刻使用, 取完试纸后, 马上拧紧试纸的瓶盖, 以防试纸受潮。同时注意试纸的有效期, 不使用过期的试纸。3在湿度20%~80%、温度10℃~40℃的环境下使用血糖仪。湿度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血糖仪的精确性。并且血糖仪不应离电磁场过近。4若采血过少, 会使得检测值比实际值低或者检查失败。同样的采血过多, 也对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所以, 如果采血量不合适, 需要重新测量, 避免结果错误。在采血时, 如果过度挤压或者血液循环不畅, 都会影响手指末端的循环, 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5完成消毒后, 酒精会残留在采血处, 应等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再进行采血。6采血针是一次性的, 不可多次使用。细菌在使用过的采血针上更容易繁殖, 进而危害身体的健康。所以, 检测完血糖之后, 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弃置采血针以及试纸[4]。

2.4 血 糖的正常值及监测频率

如果检测值>2.8 mmol/L、空腹血糖值<6.1 mmol/L、用餐2 h后的血糖值<7.8 mmol/L, 研究认为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对于不同的糖尿病病情, 血糖的监测频率也不同, 具体频率由医生以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目的自行制定。1全天血糖谱是通过测量三餐前后、睡前以及夜间的8个时间点来确定的, 对于使用胰岛素或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2~4 d进行1次全天血糖谱的测量。2调整药物或者初发的患者, 每周测量4次, 每次在8个时间点中选择不同的点。3能够较稳定的控制血糖的患者, 每月测4~7次, 每次的时间点选择应该不同[3]。4当近期血糖较高时, 应该检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当近期经常出现低血糖时, 最好检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5不能居家自我监测血糖者, 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或门诊抽血检测空腹和/或餐后血糖。

2.5 定期复诊和 指标 监测的 指导

患者每个月应至少去医院复查1次。把血糖的监测结果在复查时告诉医生, 使得医生可以更方便的了解病情, 对治疗方案能够及时的调整。要告知患者监测其他项目, 糖化血红蛋白每年不少于4次, 糖化血清蛋白每隔2~3周检测1次, 尿微量蛋白、肾功能、血脂、心电图、胸片、眼底检查等每年不少于1次。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易并发心脑血管病且病死率高[5]。该病病程长, 并发症多, 病情复杂多变, 加之以中老年人多见, 文化水平和理解力低, 自理能力和依从性差。所以糖尿病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血糖监测仅是健康教育的一项内容, 同时还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各种并发症防治、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正确使用及非药物治疗等。开展健康教育时, 护士必须协调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尤其应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应以良好的沟通技巧, 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评估, 为患者制订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 巩固糖尿病知识, 避免随时间延长降低健康教育效果, 促进有效管理并控制病情, 达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韦明.血糖仪自我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 :82.

[2]刘宝芬.3种方法测定血糖结果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3) :42-43.

[3]鄢盛恺.如何自我监测血糖[J].现代养生, 2006 (3) :58.

[4]黄俏.血糖仪的临床应用与清洁保养[J].医疗保健器具, 2008, 15 (1) :44.

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1995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 2006~2007年我科糖尿病住院患者100例, 均为2型DM, 男63例, 女37例, 病程0~16年, 均神志清, 能合作。

1.2 方法

1.2.1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运动、药物知识、日常保健等问题, 分别于教育前后发给病人, 病人用是或否回答。

1.2.2 人员的培训

只有护理人员掌握糖尿病的专业知识, 才能对病人实施系统的、有效的健康教育。我们对全科护士进行糖尿病及相关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学习并考试选拔出成绩优异的护理人员做为健康教育护士。

1.2.3 教育方式

将常规的健康教育内容印成健康教育处方,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增减相应的内容。健康教育护士用周二常规时间向患者进行宣教, 每次不少于30min, 然后不定期利用治疗、护理等合适时间随时宣教。

2 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自我监测意义的教育

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患者只重视药物、饮食、运动方面的治疗, 而对自我监测的意义并不了解。健康教育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 一定要让患者明白自我监测是糖尿病现代综合疗法中五大举措之一;是糖尿病控制核心指标 (高血糖) 坐标与否的首要标志;是评估疗效与调整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是及时发现低血糖的最有效方法, 有利于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对糖尿病的控制, 能够调动其自我保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mmol/L)

2.2 自我监测内容的教育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包括三多一少症状的增减, 有无早期并发症的症状, 体重、血压、血脂及尿糖、血糖的测量, 以及尿糖定量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 其中尿糖测量每日1~2次, 24h尿糖、体重、血压每月进行1次, 尿酮体、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每周1次, 糖化血红蛋白每2~3个月进行1次, 血脂半年1次。

2.2.1 饮食控制与自我监测

饮食控制在糖尿病自我监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的糖尿病人可能不一定都要吃药, 有的人可能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锻炼, 但任何一个糖尿病患者都必须进行饮食控制, 而饮食控制的结果如何, 必须进行监测。

2.2.2 口服降糖药与自我监测

口服降糖药可直接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口服的方法相对简单, 比较容易被糖尿病患者接受, 但要保证患者能够正确地口服降糖药物, 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必须积极配合自我监测。

2.3 自我监测中注意的问题

糖尿病需要监测的内容很多, 应该做到因人而异, 既要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安排监测的内容, 又要有计划地定期的进行监测。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误差。做好这些细节管理, 才能保证自我监测的顺利进行。

3 结果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的健康教育, 患者的防病治病知识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有效地控制了血糖变化。通过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可防可治性及不防不治和治不达标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让患者自觉进行自我监测, 科学治疗, 增强治疗的信心,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糖尿病患者基本知识, 自我监测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糖尿病患者100名, 采用强化教育方式, 通过问卷等形式对教育前后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教育前后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有明显差异。结论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监测能力, 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健康教育,糖尿病,自我监测

参考文献

[1]李莉, 老年糖尿病的自我监测[J].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5, (18) :186~187.

[2]唐尧, 孙峰, 徐艳, 等, 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2005, 9 (9) :83~84.

[3]申桂菊.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的教育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6) :574~575.

[4]潘晓黎.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用药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7) :668~669.

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 篇8

1自我血糖监测及意义

1.1 1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自我血糖监测

1型糖尿病患者准确的自我血糖监测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ycose, SMBG) 是获得最佳血糖控制的唯一方法, 也是制定最成功治疗方案的基础。专家推荐1型糖尿病患者大约每天需要进行6~10次血糖监测, 对于患病儿童等特殊群体, 甚至每天需要监测10次以上的血糖, 对于儿童患者, 除了需要额外增加血糖监测次数外, 还要保证儿童的监护人对血糖监测非常了解, 并且在学校期间也应进行血糖的自我管理[2,3,4]。儿童青少年总体血糖控制目标, 可根据个体化进行调整, 餐前血糖控制在4~7mmol/L, 餐后2 h血糖在5~10 mmol/L, 婴幼儿可放宽至4~12 mmol/L为宜。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7.5%, 为血糖控良好, 7.5%~9.0%为血糖控制欠佳, >9.0%为血糖控制差[2]。

1.2 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意义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年龄小、认知性差, 饮食控制较难, 运动量大等原因, 必须规范使用胰岛素。此外, 由于青春期身体发育等特点, 所以需要更有效的血糖监测。SMBG作为有利于患者对治疗反应进行快速自我评价的指标, 对血糖控制、预防低血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特别是调整餐前胰岛素剂量) 、合理规划饮食结构、运动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 SMBG在临床和家庭护理中最为广泛应用, 也是患者血糖控制有效性的良好指标。

1.2.1有利于血糖控制, 预防低血糖国内多项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均显示,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监测频次呈负相关, 血糖监测频次多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更好, 且低血糖发生率低[5,6]。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再次证实SMBG对于降低Hb AIc的作用[7]。该研究表明, Hb A1c降低至7%以下或接近7%可以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对于大多数非怀孕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 Hb A1c的合理控制目标是7%。然而, Hb A1c的控制目标也需要个体化。对于大多数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 7.5%是更为合理的控制目标。SMBG每月<60次、病程长的患者, Hb AIc在增高, 所以需要加强糖尿病教育, 促使其增加血糖监测, 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血糖控制。

1.2.2提高胰岛素注射依从性, 准确地调整胰岛用量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不同时间监测血糖, 包括餐前、餐后2 h、运动前后及有低血糖症状等时刻, 据此更准确地调整胰岛素用量[2]。频繁监测SMBG, 不仅能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 还可以使胰岛素剂量减少。吴迪等研究10年1型糖尿病患儿回归性分析得出, SMBG的次数和胰岛素的剂量呈负相关[8]。随着病程的延长, 进一步血糖控制则需要增加胰岛素注射次数来更好地控制血糖, 所以患者在不同时期均需要不断的自我血糖监测, 以期为胰岛素的调整提供依据, 保证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1.2.3减少并发症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 (DCCT) 显示, 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越是接近正常, 越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推荐所有糖尿病患者掌握SMBG技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1性糖尿病患者常见且严重的急性并发症, 甚至危及生命, 发生酮症酸中毒患者与未发生酮症酸中毒患者相比, 自我血糖监测达标率低[9];也有研究显示, 快速血糖监测不规范是酮症酸中毒的重要诱因[10];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不监测血糖, 又未及时处理, 则会在数小时内发生酮症酸中毒, 血糖酮症酸中毒的几率会增加[11]。血糖监测对于慢性并发症也很重要, SMBG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达到血糖的良好控制, 从而显著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 自我血糖监测的增加, 意味着可能更多检测到低血糖以及高血糖的存在, 对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1.2.4血糖监测与心理护理血糖监测可以让患者更好的了解血糖的变化, 减少疾病所带来的焦虑和抑郁。研究表明情绪障碍儿童血糖监测依从性显著差于情绪正常组[12]。对存在心理问题患者的有效护理, 可以提高其血糖监测依从性, 反之, 良好的血糖监测依从性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不适[13]。焦虑抑郁症会导致情绪低落或波动性大, 生活不规律, 饮食控制不严格, 不愿服从医院管理, 不能按时注射胰岛素和规律监测血糖, 最终导致代谢控制差。

2自我血糖监测现状

目前, 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现状让人担忧, 国内多项调查显示出院后每天监测血糖患者不到4%, 随着出院或是门诊复诊后回家时间的延长, 自我血糖监测次数也逐渐减少, 甚至平均每天监测血糖0.4次, 血糖监测和管理依从性差[14,15]。无论是患儿或是家长, 均有重治疗、轻监测的倾向, 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 无论是患儿或是父母对血糖监测重要性的概念越来越淡薄, 直接表现为血糖监测次数的下降。

3影响自我血糖监测的因素

3.1患者年龄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频次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 即年龄越小、病程越短, SMBG监测次数越多, 短病程依从性越好[3,14]。随着患者年龄增长, 病程的延长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降低, 再加上学习工作压力的影响, 使患者血糖监测频次减少, 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3.2家庭经济情况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频次与患者家庭经济情况成正相关[3,14], 家庭经济支持越好血糖监测依从性也就越好。在陈声林等[16]的调查中, 有53%家长回答因患儿1型糖尿病的治疗支出而导致家庭生活水平显著下降。在1型糖尿病的治疗早期, 已经有大多数家庭感受到经济负担的压力, 从而不得不减少测血糖的频率, 缩减费用支出。国外卫生经济学研究提示, 社会经济因素对血糖控制有影响, 知识层次高、经济水平好, 会更好地加强自我血糖监测, 改善治疗手段使血糖控制良好[17,18]。

3.3父母文化程度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频次与父母文化程度呈正相关[14]。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血糖监测依从性越好, 反之亦然, 父母文化层次的低下使其无法很好地理解诊疗计划及目的, 家庭条件较差者, 有的因为家庭不和而影响患儿情绪, 有的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听信非专业宣传, 擅自停药或不按医嘱治疗或只注重药物的治疗而监测各项指标的积极性不高。

3.4心理问题糖尿病患儿较健康儿童亦更易发生情绪及行为问题, 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患儿自我意识矛盾, 希望自身的独立能力得到发展, 但又不得不依赖医疗护理和家庭的照顾。一方面渴望与伙伴交往, 渴望得到理解, 获得归属感, 另一方面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心情, 其心理行为问题增多, 自我监测血糖依从性减弱, 导致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最差, 血糖控制最不理想。国外研究中亦有所证实[19], 随着年龄增长, 儿童自我意识更清晰, 成长及寻求认同的渴望更强烈, 糖尿病儿童由于疾病所带来的升学、同伴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更大, 对自己患病感到自卑, 对未来有所担心, 因而在较大年龄儿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本病儿童情绪问题更为显著。

4规范自我血糖监测的措施

4.1加强患者及家属血糖监测知识的健康教育改善1型糖尿病患儿自我血糖管理依从性的措施, 其关键在于加强对患儿和家长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特别强调在疾病的早期帮助患儿和家长建立标准、规律、良好的自我血糖管理模式。对于监护人可定期开展健康讲座, 组织糖尿病友联谊会, 通过患者间表达的亲身感受, 加强对疾病危害性的认识;也可通过增加门诊或电话随访次数, 督促患儿进行血糖监测, 强化血糖监测重要性的概念;其次可通过奖励惩罚疗法提高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指导患儿记录自我血糖监测日记, 护士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并给予鼓励或批评[14]。

4.2呼吁停止社会歧视, 共同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困挠在中国, 存在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歧视现象。这种歧视不仅迫使1型糖尿病患者在择偶、升学、就业中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也让1型糖尿病患者承受着疾病带来的耻辱感、恐惧感和负罪感。由于歧视患者会隐瞒病情, 不愿在学校或工作单位进行餐前胰岛素注射和血糖监测, 另一方面也使之不愿参加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科研活动, 或那些可能让他们获益的健康促进活动。目前亟需多方面、多层次的行动来改变这种社会成见。有效措施包括:提高公众对于1型糖尿病的认识和理解;医疗工作者从整体医疗而不是仅从生物医学角度出发来管理1型糖尿病;辅导患者发展积极应对的技能;考虑到我国现实的社会心理环境, 扩展1型糖尿病研究范围。通过协调各相关方的行动, 终会给1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重要的改善、提高这些身患慢性但可控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20]。让1型糖尿病患者清醒的认识到疾病并不可怕, 只要接受正规的糖尿病治疗, 遵循医生的指导建议, 坚定持续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就有机会享受与健康人同样的生活, 从而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4.3加强糖尿病医保政策, 给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社会经济支持我国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住院期间费用属于医保或农合等报销范围, 但是血糖监测中血糖仪、血糖试纸及血糖针头均不在报销范围, 患者需要完全承担经济费用。糖尿病是慢性病、终身性疾病, 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发病年龄早, 疾病会伴随其将近一生, 血糖监测带来的费用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更需要社会及国家给予经济支持, 健全相应政策, 减少患者血糖监测费用, 为患者开展有效监测血糖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 随着1型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加, 正规的血糖监测越来越需要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重视。无论是国家、社会、医院及家属, 都应协力为患者血糖监测提供各方面的条件, 提高患者血糖监测频率, 保证血糖控制, 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综述了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现状。认为自我血糖监测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预防低血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合理规划饮食结构、运动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从心理和社会两个角度解析影响1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原因, 呼吁社会给予1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该院所收治的30例2型糖尿病患当中,男性共18例,女性共12例,年龄33~78岁,平均是(58.6±3.9)岁 ,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可比性。纳入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无语言表达障碍;使用胰岛素进行降糖者;知情并同意者。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肺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单纯依靠饮食与药物及胰岛素强哈化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要求患者完成对血糖检测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血糖仪的操作,时间为1周1次,每次30 min,共6周,经教育之后给患者发放监测日记,完成后随访半年,每月随访1次。

干预组:由1名专业糖尿病医生、2名专业护理研究生及2名专科护士组成护理小组,开始研究时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以充分了解,医生与护士负责知识教育与护理干预及随诊工作,研究生负责将数据录入,干预10周,随访半年。主要干预内容有:1前意图与意图阶段:干预2周,主要向患者讲解糖尿病所具有的危害和加强预防重要性,提示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必要性,加强患者自我管理与血糖监测知识,改变其行为。2准备阶段:该阶段干预4周,主要帮助患者发现在自我检测中存在的行为与心理等障碍,正确的评估利弊,指导患者制定监测目标,开始检测。3行动阶段:干预4周,指导患者制定监测血糖的频率,其流程为发放监测专用日记本、让患者回家自行监测、定期门诊随访评价监测情况、改变错误行为、持续监测。从而让患者逐渐养成良好的监测行为,并鼓励其家属监督,以帮助患者更好改变监测行为。4维持阶段:随诊半年,每个月进行随访与监督,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指导与反馈,并鼓励其维持良好的监测行为。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每次监测的血糖值、了解患者监测的执行情况、观察其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以及低血糖的发生率。

1.4 统 计方法

对于该组数据主要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来处理,计数资料由χ2检验,以P<0.05代表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对自我血糖的监测行为,干预组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主要表现为干预组的监测行为正确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大。干预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比对照组高(P<0.05);干预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小(P<0.05),见表1。

[n(%)]

3 讨论

糖尿病自我监测管理 篇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20-0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接受腹膜透析的糖尿病病人来讲, 医务人员往往会把重点集中在如何更好地控制血糖、血压, 保护肾脏功能, 预防各种并发症方面,而忽略了足部护理的教育及指导,常常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通过对72 例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足部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的足部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糖尿病腎病腹膜透析72 例,病程均在10 年以上,男性44例,女性28例,年龄45~82 岁,平均63.5 岁,曾有糖尿病足史者11例,未接受过糖尿病足部自我管理教育者占78.5%,对糖尿病足部自我管理的认知率为20%,依从性10%。

2 方法

2.1 由于患者病程长,年龄偏大,性格大多固执,对糖尿病足部自我管理的认知率及依从性差,我们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然后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医学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制订适合于患者的并能为其所掌握的教育计划,教会患者自己进行足部管理。

2.2 糖尿病肾病患者常伴有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感觉异常、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所以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晚用39-40℃温水泡脚,每次15~20min,用柔软毛巾拭干,尤其注意把脚趾间拭干;皮肤干燥者可涂用凡士林、甘油等,不用碱性肥皂洗脚。告诉患者不要自行修剪胼胝,修剪趾甲应在泡脚后趾甲较软时修剪,视力不好或动作不便者请他人修剪;每天检查足部皮肤、温度、颜色、感觉是否改变。冬天禁用热水袋、电炉取暖,防止因周围神经感觉迟钝而烫伤。穿鞋不当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穿鞋要舒适柔软、大小合适的布鞋,鞋尖要宽,要下午去买鞋,双足试穿,穿新鞋最好,2-3小时换一双,每次穿鞋前应检查鞋内是否有异物。鞋袜应宽松、舒适、透气。嘱患者抬高患肢,以利于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水肿。指导患者行足部按摩,避开伤口从足趾间至膝关节处行自我按摩。

2.3 糖尿病肾病患者因长期低蛋白血症易发生水肿,加之血管病变引起精神营养不良,容易导致皮肤破损,甚至发生褥疮,皮肤内含糖增加适宜细菌繁殖,血糖增高,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移动缓慢,杀菌能力降低,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并发皮肤化脓性感染以及霉菌感染,因此,嘱生活规律、戒烟酒,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如已有末梢神经病变、下肢或足部动脉硬化、供血不足,可到医院进行预防性治疗,应用活血化瘀、软化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以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

2.4 鼓励患者参加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使患者减轻体重,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适应性和体力劳动的能力,改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有无并发症等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运动。能正常活动的患者进行全身的活动,卧床和轮椅的患者可做部分肢体部位的锻炼。足部承受负荷量不宜过大。不宜过度劳动,行走及站立过久等。糖尿病患者不宜剧烈运动,避免双足过度负重,并预防外伤。吸烟可加重动脉硬化,故应禁止吸烟。

上一篇: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下一篇:零相位跟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