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

2024-10-13

糖尿病:下肢(共10篇)

糖尿病:下肢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5例糖尿病患者的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结果 25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好转。结论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病情控制不仅要医术还要细心、精心地护理, 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护理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是导致下肢截肢, 特别是高位截肢的主要原因, 若能得到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可使病情好转, 并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我科2010年1月—2011年6月25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的预防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2型糖尿病, 其中男18例, 女7例;年龄52~81岁;病程10~23年。入院时空腹血糖11.5~24.5mmol/L;足背动脉搏动减退8例, 17例有下肢麻、凉、痛症状。

1.2 治疗

1.2.1 改善血循环

静脉滴注川芎嗪、丹参、前列地尔等, 口服阿司匹林预防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

1.2.2 控制血糖

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 均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 必要时配合口服降糖药, 使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1.2.3 增强免疫力, 促进细胞代谢

对全身营养状况较差, 进食不佳者适当补充白蛋白, 或新鲜血浆以增强抵抗力, 补充ATP、辅酶A、维生素C等, 以促进细胞代谢, 参加组织修复。

1.2.4 营养神经

肌肉或静脉注射甲钴胺, 促进周围神经修复。

1.3 护理

1.3.1 药物护理

用药前应主动向患者讲解用药的目的、方法、疗效、不良反应, 如磺脲类、双胍类降糖药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 阿卡波糖应在进食第一口饭时服用等。使用胰岛素药物的注意事项: (1) 应在温度为2~8℃的环境下保存。 (2) 注射部位应逐次轮换, 不应在一个注射区几次注射。 (3) 胰岛素注射后应按时进食, 例如诺和灵注射后应在20~30min内进食, 诺和锐应在注射完不停留时间就进食。 (4) 注射部位不能按摩, 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加速胰岛素吸收而发生低血糖。

1.3.2 饮食护理

宜采用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常吃一些粗杂粮、菌藻类食物。禁食蛋黄、动物脂肪及动物肝脏、坚果类食物。不吃腌制食品, 食盐控制在6 g/d以下。烟酒可促进血管痉挛, 肢体缺血、缺氧, 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向患者宣传烟酒对本病的危害。

1.3.3 局部护理

注意患肢保暖, 禁用冷水洗脚, 穿软布鞋及透气性好的棉袜, 衣服宜穿柔软的棉质衣服。每次剪趾甲前应用50℃温水泡脚20min, 利于修剪, 避免损伤甲床引起感染。有脚气者应涂抗真菌药如达克宁等, 避免因瘙痒而抓破皮肤, 发生感染。

1.3.4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的治疗过程漫长, 病情逐渐加重, 多年治疗效果不好, 丧失治疗信心, 表现忧郁、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 医护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 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做好生活护理, 向患者讲解有关糖尿病知识, 以及有关其他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病情好转的病例, 消除其恐惧心理和急躁情绪,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

25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好转。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 是非糖尿病患者的7~10倍[1], 其中许多人可因闭塞性血管病变而截肢致残, 主要累及胫后、足背动脉, 其次是腘动脉、股动脉, 少数糖尿病患者在诊断糖尿病时已存在下肢血管病变, 并随年龄、病程增加而增多[2]。临床上出现明显症状来就诊的患者已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本组25例患者中8例有下肢血管病变症状, 提示应早期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 有助于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发现下肢血管病变, 并做好早期治疗和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谷涌泉, 张建, 赵锋, 等.老年人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7, 5:325-328.

[2]袁南兵, 刘大凤, 余婷婷, 等.313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9, 11 (17) :817.

糖尿病:下肢 篇2

食品与健康:在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是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郑敏:是的。其实在20多年前,糖尿病还是一个主要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富裕国家流行的疾病,被称为“有钱人易患的富贵疾病”。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及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糖尿病已经开始席卷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地区、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蔓延趋势尤为迅猛。

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9.7%,居世界第二位,糖尿病患者人数占世界糖尿病人群总数的五分之一,并且以每天至少3000人的速度增加,每年新增加的患者超过120万人。所以控制糖尿病的发病,以及减少现有糖尿病人群的并发症是任重而道远的。

食品与健康:那么,糖尿病高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郑敏:糖尿病患病率一路飙升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人们体力活动的减少及寿命的延长,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糖尿病防治教育普及工作不够,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治糖尿病知识不够等。

在上述因素中,饮食问题占据着最为突出的地位。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行的高脂高蛋白饮食因其所含热量较高,成为导致欧美国家肥胖和糖尿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原本拥有历史悠久的优良饮食传统,非常有益于健康。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人却逐渐背离了我们自身的优秀饮食传统,更多地接纳了来自欧美国家盛行的高热量饮食习惯。正是这种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在我国飞速增长。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体力活动的减少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另一项重要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繁忙的工作使我们越来越无暇顾及体育锻炼。高热量饮食加之体力活动的减少,共同促进了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攀升。

食品与健康:众所周知,糖尿病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那么,糖尿病最大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郑敏: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最多见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足”,而糖尿病足在医学上统称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和负担,国外糖尿病85%的截肢源于足溃疡,糖尿病住院患者中47%因糖尿病足。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早期可无任何临床不适症状,病变不严重时,症状亦不明显,临床上一旦出现下肢缺血如间歇性跋行、静息痛、缺血性坏疽等,则治疗上相当困难,多数需要做创伤性治疗甚至截肢,给病人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食品与健康:糖尿病足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郑敏:糖尿病足的高发人群有如下几类:40岁以上糖尿病人;糖尿病10年以上者;男性;吸烟者(吸烟可使循环障碍加重)末梢神经感觉丧失及末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足畸形,如高足弓及爪形趾者;有足部溃疡或截肢史者;血糖控制不达标;合并心血管、肾脏、眼底病变;合并周围神经和血管病变;老年,尤其独居者;自我保护不足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少者;足部感觉减退者;鞋大小不合适,导致指甲及足部皮肤病变者等。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结局不容乐观,严重者可导致足坏疽、感染败血症致残致死。关键的原因是不能早期诊断与及时处理,一是起病隐匿,二是各辅助检查手段尚未普及应用,加之患者主观上忽视,往往是发生了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间歇破行,甚至足部坏疽才来就诊,这样就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勉强治疗的疗效往往很差。因此,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规范诊治十分重要。

食品与健康:哪种方法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血管病变?

郑敏:目前临床上评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方法主要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病史、足部动脉搏动检查、踝-肱血压指数、经皮氧分压检查、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方面优势独特,并且经久不衰,在临床运用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外周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无创、简便、无放射性、实时及可重复性强等特点,能够客观反映下肢动脉变化的情况,并运用于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定位诊断,尤其能对病变的程度和预后作出判断,同时能作为药物治疗疗效评价的有效技术方法,为临床根据不同病变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提供帮助,而且对一些早期无症状病人也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为临床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糖尿病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对其下肢动脉病变这一严重并发症进行有效监测,减少肢体坏疽等病变的发生,降低该病的致残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效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监测可行性高,费用经济,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各级医院应用较为广泛,检查极其便利。

食品与健康:如何预防与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郑敏:一般治疗为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调整血脂、戒烟、多运动、改善循环、治疗水肿、控制疼痛等。保守治疗一般是针对周围血管阻塞不严重及无手术指征的患者,临床可运用扩血管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丹参、川芎嗪、前列地尔注射液、东茛菪碱或肝素等。外科一般根据动脉阻塞的严重程度和范围,采用血管成形术或远端、近端血管搭桥术等。

预防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最积极的治疗方式。首先原则是“迈开腿,管住嘴”。理想的饮食控制既要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又要符合良好的血糖控制要求,同时尽可能地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之内。合理调整饮食中的营养成分,应注意食物中水、维生素、膳食纤维及微量元素的摄取,纠正机体的代谢紊乱状态。运动锻炼被认为是治疗下肢行走疼痛最经济和低风险的一种方法。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促进心脏健康及改善小腿和足部的血液循环。此外,运动可以改善多数患者的症状,但运动中患者要注意足部的保护。

nlc202309030631

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预防或延缓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血糖较高时,血管会丧失正常的舒张和收缩能力,使下肢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血糖监测的时间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还应检测凌晨1-3时的血糖。监测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鉴别血糖的高低,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高血糖(包括合理分配饮食和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应用),同时控制高血脂和各种导致早期动脉硬化的因素,均应作为预防糖尿病肢端坏疽的长期任务,使血管、神经病变发展慢一点,轻一点,少一点。

食品与健康:请您为糖尿病足患者讲讲足部日常保健的知识吧。

郑敏:对于糖尿病足患者来说,应该注意足部保健。对一侧发生溃疡或坏疽患者建议熟悉糖尿病足换药流程,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健侧足部损伤。一旦溃疡愈合,应采取终身的足病防护措施。对未发生溃疡或坏疽的患者,应尽可能地避免足部损伤,具体措施如下:

1)温水洗脚:每天用温水洗脚,可用中性香皂洗去污。洗脚前用手试测水温(水温度为将水放至手背皮肤耐受为宜),绝对不能用热水泡足而造成烫伤,避免皮肤破损。

2)干毛巾擦脚:足洗净后,应用干毛巾轻轻擦干,包括足趾缝间,切勿用粗布用力摩擦而造成皮肤擦伤。

3)涂润肤乳:如果皮肤干燥,可用润滑乳液充分摩擦,以保持皮肤的柔软性,但注意不能涂抹于脚趾间。

4)每天检查足部:检查足部包括检查足部是否有色泽、温度的改变;是否有趾甲内陷、水疱或皲裂;是否有擦伤、抓伤及水疱等异常情况发生,趾缝间是否有破溃。

5)选择合适的鞋、袜:应选择鞋尖宽大,鞋头距足趾有一定距离,不挤压脚趾,鞋面透气性好,大小合适的平跟厚底鞋。糖尿病患者要有穿着袜子的习惯,袜子应该吸水性好、松软暖和、透气性好、袜腰宽松。袜子应每天换洗,保持清洁。

6)立即治疗足病: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即便是小伤口也需很长时间愈合。如伴有神经损害,可能感受不到对伤口的刺激,造成严重后果。立即治疗足部损伤有助于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加重。若伤口在2~3天内无愈合或者局部皮肤有红肿热痛,应尽早就医,切勿自行处理伤口。

有效的糖尿病管理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目标的达成势必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工程,要取得我国的糖尿病防控事业良好前景,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糖尿病:下肢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2例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5例, 年龄为45~73岁, 平均年龄为 (63.4±4.2) 岁, 糖尿病程为2~23年, 平均 (43.5±2.6) 岁。在对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 其中重度减慢10例, 中度减慢45例, 轻度减慢17例。

1.2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22例, 中医治疗19例, 外科治疗11例, 内科治疗2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后, 随访1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变化。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查恢复正常, 足部不适症消失, 足背动脉博动正常。

有效: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查有所好转, 足部不适症以减轻, 足背动脉博动好转。

无效: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查无变化, 足部不适症没有减轻甚至加重, 足背动脉博动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的数据通过卡方检验, 以P<0.01为有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4种方法治疗随访1个月后的疗效比较:基础治疗总有效19例, 总有效率为86.4%;中医治疗总有效17例, 总有效率为89.5%;外科治疗总有效9例, 总有效率为81.8%;内科治疗总有效19例, 总有效率为95%。通过对比发现, 内科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疗效相较于其他3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详见表1。

3 总结

3.1 基础治疗

常生活中, 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 增加营养及药物支持, 以此改善局部病变的血液循环, 增加下肢血供, 加速溃疡愈合[2]。在血糖恢复之后, 进行手术治疗, 以此清除坏死病变组织, 之后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进行常规抗炎消毒, 以促进原病变组织能够新生肉芽, 促进创面愈合。

3.2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为主, 以此降低血液粘稠度及血小板凝固。预防足部微血栓, 以此改善足部血液微循环。通常在病变早期时, 采用当归、蜈蚣、花椒等药物煎水浸泡擦洗;中晚期就得以“六一散”等中药散剂或药膏治疗, 同时配以丹参注射液、血栓通等静注。

3.3 外科治疗

内科治疗无效者, 可采用外科治疗, 行动脉重建侧支循环手术, 以此降低截肢率, 如果所有治疗方法均不起效的时候, 行截肢术以此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3]。

3.4 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以改善病变的不良因素进行治疗, 以此改善肢体血液微循环以及血液粘稠度。同时配以抗感染治疗, 但不可滥用抗生素。为减少肢体末端感觉神经障碍和突起部位的外伤, 要使用维生素B族醛糖还原酶进行改善抑制局部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 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时, 采用中西医内科治疗, 并辅以外科手术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 早诊断早治疗, 可以有效预防截肢,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大勇.周围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肢端坏疽发病机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2) :256~257.

[2]常宝成, 潘从清, 曾淑范.208例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 (2) :129~130.

糖尿病人的下肢浮肿 篇4

1.糖尿病并发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糖尿病人下肢水肿的最常见原因。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损害时,由于尿蛋白大量漏出、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严重低蛋白血症而引起双下肢、眼睑及颜面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浮肿。患者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与管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升高。

2.糖尿病并发心脏病

糖尿病很容易并发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病情严重者可因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淤血及水钠潴留,导致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及双下肢对称性水肿。这种病人往往同时伴有心慌、胸闷、气促等心血管症状及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3.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性水肿多见于双下肢,与体位、活动有关。这是由于植物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受损,引起末梢血管扩张充血,双下肢静脉淤血而水肿;此外,神经营养障碍引起局部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也会导致下肢浮肿。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水肿,大多伴有肢端麻木、疼痛、袜套样感觉减退等症状。

4.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

当患者下肢静脉出现病变(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静脉高压时,可以出现下肢水肿,但往往呈单侧水肿。

5.糖尿病合并足感染

患者足部皮肤损伤感染,局部炎症反应也可导致水肿,这类患者往往还伴有局部皮温升高、皮肤发红、疼痛等急性炎性表现。

6.糖尿病合并严重营养不良

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节食过度,热量以及蛋白质的摄入严重不足,导致低蛋白血症性及营养不良性浮肿。

7.药物因素

某些降糖药物及降压药物均可引起水钠潴留,导致下肢浮肿。前者如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罗格列酮、吡咯列酮);后者如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其共同特点是水肿发生在用药后,停药后不久消失。

8.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

某些糖尿病人(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同时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后者可引起下肢或颜面黏液性水肿,其特点是用指头按压水肿部位不出现凹陷性改变。此外,甲减病人往往有倦怠无力、嗜睡、怕冷、心动过缓、便秘等伴随症状,化验显示甲状腺功能(FT3、FT4)低下。

9.特发性水肿

女性糖尿病人出现下肢浮肿时,要注意排除“特发性水肿”。这种水肿常发生于育龄期,患者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水肿的发生常常与月经周期有关。“立卧位水试验”阳性将有助于特发性水肿的诊断。

其他

糖尿病患者如合并慢性肝病等情况时,也可出现下肢水肿。患者有慢性肝病表现(如纳差乏力、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等)及肝功异常,结合肝胆B超检查可鉴别。

总之,糖尿病水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查清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附:立卧位水试验

清晨空腹排小便后,饮水1000ml; 立位活动状态下每小时排尿一次,连续4次,计算总尿量。第二天同样饮水1000ml;卧位休息状态下,每小时排尿一次,连续4次,计算总尿量。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如果立位尿量低于卧位尿量的50%,即为阳性。

糖尿病:下肢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共接收了116例糖尿病超声检查患者,将其作为实验组,共有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49例,最小患者45岁,最大患者79岁,患者病程2~18年。同期选取了健康体检者116例,有男性71例,女性46例,最小43岁,最大81岁,两组的一般性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能够对比分析。

1.2 检查方法

采用DW-C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阴线性探头,探头频率5-10 MHz,动态范围:0-150d B,帧频:9-508fps扫描范围:5%~100%。研究对象分别取仰卧位、俯卧位和坐位,自下肢动脉起始处开始,沿着两侧下肢血管走向进行扫描,对研究对象的动脉血管管壁、IMT、血管内径、斑块形态、血流分布、回声特点等进行全面观察与记录。随后对研究对象的血流充盈状态进行检查,以脉冲多普勒行频谱形态进行扫描,对研究对象股动脉峰值、腘动脉峰值和足背动脉峰值进行检测和记录。以IMT大于1.0 mm作为下肢动脉血管管壁增厚标准。

1.3 评定标准

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编写的《血管超声检查指南》作为本次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核心评判依据。

病变:血管内膜增厚、连续性不强,IMT大于1.0 mm,血管内壁出现斑块,官腔变窄,真实堵塞不通。

正常:血管内膜厚度正常,连续性好,IMT未超过1.0mm,彩超声像图显示各血管管腔内层流丰富、频谱显示为常态三相波。

1.4 统计方法

采用最新的统计学处理软件对所获取数据加以分析,计量数据以表示,计数数据以t检验表达,以P<0.05表示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结果显示,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比正常组高出许多,踝臂指数(ABI)、动脉内径比正常组低出许多,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的股动脉峰值、腘动脉峰值和足背动脉峰值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实验组比正常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的合并症之一,患者的病变以动脉为主,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理机制,轻度患者症状较轻,尚能活动,严重患者无法行走,需要截肢,所以危害性比较大,临床中需要尽早确诊,及时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

根据研究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发病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晚期糖基化最终产物积累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由于血糖持续处于较高状态,在体内不断积累,导致了平滑细胞增生、IMT增厚、血管弹性变化等等情况出现。SMC以及单核巨噬细胞因为侵入型脂肪出现了斑块,血管变窄,导致了相关部位的病变。

此次研究中,我们为糖尿病患者使用了超声诊断,发现大多数的患者都有动脉硬化以及下肢血管内膜持续弱化等情况存在,患者的血管官腔有斑块,结构和性质有了变化,管壁的反射增厚,内壁不规则,血流动力学发生了改变,说明患者的血管发生了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症状相符合。下肢动脉走向清晰,彩色多普勒效果突出,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也对患者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均有斑块以及血管内膜不光滑的表现,而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主要动脉就是足背动脉、腘动脉和足动脉。在此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结果显示,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比正常组高出许多,踝臂指数(ABI)、动脉内径比正常组低出许多,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的股动脉峰值、腘动脉峰值和足背动脉峰值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实验组比正常组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踝臂指数和动脉内径是糖尿病动脉病变的主要指标,由于斑块的出现,管壁沉积,下肢动脉变得狭窄,患者的血管内径减小,平均内中膜厚度是评价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它能够通过超声检查了解患者的病变情况,给临床治疗和病情分析提供有利的依据。

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股动脉峰值、腘动脉峰值和足背动脉峰值都要远远低于正常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流速下降说明患者的下肢病变部位已经有斑块出现了,官腔变得狭窄。糖尿病下肢病变患者接受超声检查后,发现其远端小动脉斑块比较多,回声较强,足背动脉斑块要多于胫前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最少的就是股动脉。腘动脉与股动脉斑块以单发性和弥漫性为主,IMT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足背动脉、胫前后动脉的IMT连续性不好,斑块分布表现为弥漫性。

现代社会发展后,因为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我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结果比较快速,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早期的确诊和发病前的预防是关键,该疾病应该以预防为主。现在临床中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方法比较多,血管造影、核磁共振等等都是比较常用的诊断方法,这些诊断方法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比如我们使用较多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对动脉管壁厚度以及血管狭窄程度无法进行合理的评价,核磁共振的价格过高,多层螺旋CT会有放射性伤害。彩色多普勒对血流走向的观察比较清晰,可以有效的了解患者动脉峰值、流速等等数据,这样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结。官腔闭塞无血流显示,因此其优势明显,这也是我们推介使用该种诊断方式的重要原因。

根据本文探讨分析。我们了解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是非常危险的疾病,需要尽早确诊和治疗,而诊断的手段较多,超声诊断是非常重要和有一定优势的方式,能够给糖尿病下肢病变诊断提供参考。除了为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之外,我们也应该叮嘱患者调整作息和饮食,合理规范生活习惯,指导患者预防方法,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避免患者的病情快速恶化,降低患者的病变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申琳.探究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及相关原因[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197-198.

[2]陈鹤.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J].现代临床医学.2013(2):18-19.

[3]千小川,陈克非.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2):67-69.

[4]陈敏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3):38-39.

[5]应虹,杨月娥,王慧,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4(10):131-132.

[6]李绍军,云芳,王宁.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6):1047-1048.

[7]乔治斌,高洁,张晓玲.血管回声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弹性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8):56.

[8]李朝军.应用超声技术研究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血管耦联[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9):56-57.

糖尿病:下肢 篇6

关键词:2型糖尿病,双下肢动脉,高频彩超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 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也日趋增多, 不但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严重者可以致残。昌邑市市立医院应用彩超对糖尿患者双下肢动脉进行检测, 观察下肢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探索血管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9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 (单纯糖尿病组) 32例和B组 (糖尿病有并发症组) 164例。男性122例, 女性74例。年龄 (55.41±5.34) 岁, 病程 (9.30±5.97) 年。健康对照组为C组。所有受试者一般检测项目:血压、身高、体质量和腰围;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及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心电图等。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 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300, 探头频率5MHz。检测时患者取仰卧位, 检测双下肢动脉, 将所有的目标图像存储于工作站内, 待脱机测量、分析。检测内容:血管走行、内径、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 (inteima-media thickness, IMT) 值、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的性质、斑块的分布、管腔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按照北京协和医院李建初教授提出的标准: (1) 管腔内径的变化, 目标段与上下端内径平均值>1.2mm为增宽, <0.8mm为变窄。 (2) IMT值, 大动脉 (下肢股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 正常<1.1mm, 斑块为>1.3mm, 1.1~1.3mm, 管壁回声不均, 内有细小状强回声者为硬化早期, 否则视为可疑。中动脉 (动脉) 正常IMT值<1.0mm, 斑块>1.2mm, 1.0~1.2mm, 管壁回声不均, 内有细小状强回声者为硬化早期, 否则视为可疑。其余中小动脉正常IMT值<0.9mm, 斑块为>1.1mm, 0.9~1.1mm, 管壁回声不均, 内有细小状强回声者为硬化早期, 否则视为可疑。 (3) 管腔狭窄程度, 轻度狭窄:内径减少<50%, Vmax>1.5 m/s;中度狭窄:内径减少50%~75%, Vmax>2.0 m/s;重度狭窄:内径减少75%~99%, Vmax>2.5m/s;闭塞:管腔内为实性回声, 无血流信号[1]。

2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3 结果

发生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股总动脉10例 (13.33%) , 股浅动脉40例 (53.33%) , 股深动脉10例 (13.33%) , 胫前动脉28例 (37.33%) , 胫后动脉20例 (26.67%) , 腓动脉17例 (22.67%) , 足背动脉54例 (72%) 。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发现如下改变: (1) 血管内膜粗燥, 增厚, 不光滑; (2) 管腔不规则, 狭窄, 管径变小, 节段性及局限性扩张; (3) 管腔内有突出的, 大小不等的斑块形成; (4) 彩色血流显示狭窄端管腔内血流细窄或稀疏, 管腔阻塞时血流中断, 阻塞的部位以足背动脉多见[2]。

4 讨论

糖尿病患者双下肢动脉病变, 据潘长玉教授报道发生率90.8%。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动脉病变的技术也是近年来昌邑市市立医院院超声检查在临床应用的新技术、新亮点。过去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血管造影、CT或MRI, 各有其优点和不足。血管造影可在同一张片子上显示血管走行的全貌, 较直观, 易于临床医师接受, 但对早期动脉硬化和弥漫性的细小斑块无明显诊断价值, 而且有一定的侵入性和不良反应。CT、MRI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形态学上诊断, 对血管功能性病变和血流情况无明显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下肢动脉硬化的技术既可检测各型斑块的类型、大小、形态、血管腔的狭窄程度, 又可敏感的检测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 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客观依据。因其无创性、简便易行, 患者能接受且具可重复性的优点, 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阳新, 周黎黎, 李晨, 等.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四肢动脉高频彩超检查[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7, 3 (2) :23-24.

糖尿病:下肢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组) , 全部确诊符合WHO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 且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53例患者中, 男30例, 女22例;年龄40~80岁, 平均 (56.7±5.1) 岁;病程4个月~19年, 平均 (6.1±1.2) 年。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35~75岁, 平均 (55.3±4.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仪器为Acuson128xp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美国) , 其探头的频率为7.5 MHz, 对两组对象的下肢血管进行超声检查, 包括足背动脉、腘动脉、股动脉等。超声检查时, 取仰卧位, 对血管内径、血管壁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等进行观察与记录。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对象一般资料, 同时观察记录血脂、空腹血糖 (FPG) 、空腹胰岛素 (FINS) 等变化, 以及下肢血管病变情况, 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其中血脂指标包括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LDL-C) ;血流动力学指标则包括血管内径与收缩期峰值流速。

1.4 病变判定标准

根据超声检查结果, 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分级标准, 将下肢血管病变程度以4个等级来划分, 其中:内膜正常, 回声均匀, 且厚度低于1.0 mm为0级;内膜有局限性增厚, 回声有所增强, 增厚低于1.3 mm为Ⅰ级;内膜有局限性增厚, 回声有所增强, 管腔不规则, 增厚不低于1.3 mm为Ⅱ级;内膜增厚显著, 出现明显粥样斑块, 而且伴有管腔狭窄、溃疡或钙化等为Ⅲ级[9,10]。病变发生率= (Ⅱ级+Ⅲ级)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与对照组相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下肢血管病变情况

研究组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不同下肢血管内径与收缩期峰值流速情况

研究组患者股动脉、足背动脉、腘动脉等处的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与对照组相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下肢血管病变属于糖尿病患者常见大血管并发症之一, 也是引发糖尿病患者下肢坏疽、足部溃疡不愈合等常见因素。为了进一步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超声改变情况, 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接诊的5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50例进行了对比研究, 皆对他们的下肢血管进行超声检查,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与对照组相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在下肢血管病变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在股动脉、足背动脉、腘动脉等处的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与对照组相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知, 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概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而且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的来说, 糖尿病患者的周围动脉硬化发展较快, 而且程度重, 以往多采取动脉造影检查, 但是这种方式属于有创操作, 同时费用较高, 目前已经逐渐被超声诊断所取代。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有着重复性好、简单、无创等优势[11], 并且能对病变严重程度等进行检查, 并准确定位, 当属有效的诊断方式,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超声改变情况。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组) , 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皆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包括双侧下肢股动脉、足背动脉、腘动脉等。对比分析两组对象一般资料, 同时观察记录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变化, 及下肢血管病变情况, 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股动脉、足背动脉、腘动脉等处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下肢血管病变, 采用超声诊断可检出血管病变情况, 显示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等, 能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值得借鉴。

糖尿病:下肢 篇8

关键词:按摩,糖尿病,动脉溶栓

糖尿病下肢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也是导致糖尿病病人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往往是在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 造成血管狭窄或闭塞, 最终导致肢体供血不足, 引起下肢疼痛、皮肤深部溃疡甚至肢端坏疽[2]。血管内局部溶栓、腔内成型及支架置入是治疗血管闭塞病变的重要方法[3]。我们过去以单纯介入导管溶栓为主, 结合球囊扩张治疗, 并没有相关的护理方式配合。本文叙述经导管溶栓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时, 同期做病变肢体的挤压与按摩护理, 明显提高了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008年, 我院用动脉内导管直接溶栓的方式治疗32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住院病人, 男22例, 女10例;共61枚闭塞或狭窄血管的肢体;年龄 48岁~72岁, 平均 62.3岁;糖尿病病程5年~12年, 平均8.6年;血糖水平9 mmol/L~28 mmol/L, 平均14.6 mmol/L;间歇性跛行24例, 静息痛8例;其中双下肢病变29例, 单侧病变3例;病人皮肤温度降低, 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32例中有2例虽患有糖尿病, 但造影见腘动脉和胫前动脉的局限性狭窄都是单侧病变, 根据形态与范围判断并非糖尿病血管病变。将32例病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分组采用随机的方式, 即按病人就诊的先后顺序每组依次增加病例, 奇数者为对照组, 男10例, 女6例;共31枚肢体;偶数者为试验组, 男12例, 女4例, 共30枚肢体。其中2例单侧局限性血管狭窄的病人恰好都在试验组之中, 这可能相对增加了试验组的疗效比例, 但3例单侧病变的病人有2例在试验组, 1例在对照组, 相对补充了平衡因素。

1.2 方法

1.2.1 造影与导管溶栓治疗的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将5FCobra造影导管插入靠近闭塞段的血管内, 先行血管造影定位, 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程度与范围, 同时全身肝素化及局部应用扩张血管药物, 并立即注射30×104 U~50×104 U的尿激酶作脉冲式冲击治疗。然后交换成unifuse溶栓导管插入栓子内部或尽可能靠近血凝块[4], 标记导管尖端的体表位置。留置导管作持续性溶栓3 d~5 d, 采取恒量给药的方式[5], 定期监测凝血机制, 间隔1 d~2 d造影复查血管融通情况, 调整导管位置, 渐进性推进导管位置。

1.2.2 留置导管持续性溶栓的同期护理方法

试验组16例30枚肢体中, 于留置导管持续性溶栓治疗的同时, 做肢体的挤压与按摩护理, 每日4次, 每次15 min~20 min。用示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 按下肢血管走行的线路从患肢的足趾到体表标记作向心性深部挤压与按摩, 辅用双手的鱼际肌以加大按摩范围。因动脉有一定的深度, 要求按摩时做上下的挤压, 力度以病人可以忍受为标准;移动按摩部位时, 应注意避免手与皮肤表面的摩擦, 不可做皮肤的牵拉与盘转, 防止破溃感染。对足趾、足底及足跟部位要认真操作以改善微循环状态。我们没有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升温设备和按摩器, 主要原因是防止皮肤烫伤后感染。

2 结果

对照组16例共31枚肢体, 没有采用挤压与按摩的协助护理治疗。试验组16例共30枚肢体, 其中28枚采用了系统性挤压与按摩的护理治疗, 2枚非糖尿病性血管狭窄经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完全再通, 没有必要采用挤压与按摩的护理治疗。两组疗效观察见表1。

3 讨论

3.1 病例选择

糖尿病病人引起肢端缺血性改变主要是由动脉和 (或) 静脉血流的阻断所致。病变初期多累及动脉和 (或) 微循环, 当出现皮肤温度下降、苍白、肢端干枯、麻木或感觉降低的时候, 即为介入治疗的指证而且疗效最好;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为介入治疗的绝对指证。因各种背景原因的差异, 病人对初期的症状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加之治疗的费用较大, 因此, 我们所接收的基本上都是处在中、晚期的病例[6]。

3.2 挤压与按摩的目的

无论是血管腔的狭窄或闭塞, 都是被栓子充填而阻断血流。通过导管直接注射的溶栓药物只能与栓子的断面相接触, 溶栓方式为渐进性, 速度相当地缓慢。配合挤压与按摩的辅助护理后, 可使血管与栓子同时产生形变。当挤压解除以后, 血管的形变很快复原, 而栓子因为没有弹性或弹性很低, 不易复原。这样, 在血管内膜与栓子之间形成潜在的环形或半环形的间隙。依次顺延挤压与按摩部位, 就可以使这些潜在的间隙相互连接而形成一个狭长的通道。有了这个狭长的通道, 就可使局部的血液在血压的维持下生成缘流。当缘流出现后, 逐渐地向层流的方式过渡[6]。一旦层流方式建立, 溶栓、抗凝与扩血管药物的综合作用就可能使微循环重新开放, 开始正常的动脉、静脉循环, 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如果不做挤压与按摩, 就不会出现缘流与层流, 更不可能改变微循环的闭塞而建立起向静脉端的回流。因此, 挤压与按摩是一个关键的护理程序。没有这个关键程序, 即使是已经溶通的血管, 在溶栓和抗凝治疗停止以后, 微循环的淤滞还会造成动脉闭塞。

3.3 挤压按摩的作用

首先是大量微血栓的聚集以及毛细血管壁无平滑肌细胞, 没有主动收缩与舒张的能力。因此, 通过挤压与按摩的护理方式建立被动性毛细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尤为重要, 有利于血液向静脉端的回流。故而对肢体末端象足根、足底、足趾部这些毛细血管丰富部位的挤压与按摩是绝对必要而且必须要做好的。其次, 挤压与按摩的辅助护理能有效地刺激末梢神经, 有助于感觉异常的恢复。第三, 挤压与按摩的辅助护理可以降低后负荷, 减少血液回流的阻力, 加速静脉血液的向心性回流, 甚至形成相对于动脉端的负压, 有利于正常血液循环的建立。

通过挤压与按摩的护理, 有利于护患感情的交流, 帮助病人增加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同时, 做好宣教, 指导家属掌握基本要领。当病人离院以后, 在家庭作长期的下肢护理。6个月后复查, 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 试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肢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麻木及疼痛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4 小结

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同时, 特别是留置导管持续性溶栓期间, 配合挤压与按摩的护理方式是很有效的, 可以明显地提高血管的再通率, 缓解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症状。大大提高了生存质量, 有效降低了晚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截肢几率。

参考文献

[1]高丽霞, 石书芹, 刘月芹, 等.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4) :10-11.

[2]周迎生, 蒋蕾, 潘琦, 等.中老年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与代谢异常的特点[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6, 25:248.

[3]Dyet JF, Nicholson AA, Ettles DF.Vascular i maging andinterven-tionin peripheral arteries in the diabetic patient[J].Diabetes 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 2000, 16:16.

[4]陈星荣, 林贵, 夏宝枢.介入放射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89:79.

[5]庞鹏飞, 朱康顺, 关守海, 等.经导管持续性溶栓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 27 (2) :249.

糖尿病:下肢 篇9

【摘要】 [目的]总结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的护理特点。[方法]对于已明确诊断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36例行血管内球囊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其临床预后 [结果] 介入治疗后18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临床疗效明显 总有效率为100%,其中4有例患者痊愈,占比为22%,10例患者显效,占比为56%,4例患者有效,占比为22%。围手术期护理增加介入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结论]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创伤小, 安全有效, 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通过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 提高手术成功率, 预防手术并发症, 缩短了病人住院天数,提高了其生活生命质量, 降低了致残率。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围手术期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尤其是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是造成患者截肢致残的重要因素[1]。临床上通常运用控制血糖, 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等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病变,但效果欠佳。近年来介入治疗使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上了一个新台阶,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到整个治疗效果 一些严重并发症甚至可以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因此并发症的预防管理成为介入治疗的关键所在,现将我院2010年 5月至2013年18例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我院自2010年 5月至2013年30例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共18例, 其中男10例, 女,8例,年龄58-74岁, 平均年龄66.5岁, 病程12-42年,平均16.8 年,其中有12例患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50-450米; 4 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足部溃疡,2例表现为静息痛;上述患者均有明显的缺血症状,如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弱或消失, 麻木疼痛等。

1.2 方法 术前行多普勒超声探查下肢动脉并(或)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初步了解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在局部部麻醉下顺行或逆行股动脉穿刺置入4-6F导管鞘 分段行患肢远端DSA血管造影,以便进一步明确动脉病变的程度、血管侧支循环及流出道情况,借助超滑导丝,将导管置入患肢动脉内, 逐级行动脉造影, 显示狭窄部位时,借助导丝将球囊导管置于狭窄部位, 在 X线监视下注入造影剂,行狭窄部扩张, 必要时行多次扩张, 可更换不同型号导管[2],扩张成功后, 可植入血管支架,扩张( 或植入支架) 后行血管造影, 确认球囊扩张( 或植入支架) 成功,术毕撤鞘封堵止血,局部加压包扎。

1.3 临床治疗效果的评判:

痊愈: 动脉搏动情况良好,患者的疼痛感缓解;显效: 动脉搏动情况恢复正常,但力度较弱,疼痛感减轻; 有效: 动脉搏动情况无明显改善,痛感减轻;无效: 动脉搏动情况无明显改善,痛感也未减轻。

1.4 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使用X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介入治疗结果

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总有效率为100%,其中4有例患者痊愈,占比为22%,10例患者显效,占比为56%,4例患者有效,占比为22%。详见表1。

3 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3.1 术前的护理

3.1.1 一般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密切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下肢血管病变病情变化的情况及时评估临床症状和体征,观察下肢和末梢血运情况,以及下肢足部溃疡的创面,尤其注意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皮肤温度、色泽,以便与术后进行比较,术前监测血糖、血压变化,防止因血糖、血压的波动而影响介入治疗的计划。有末梢溃疡坏死者注意肢体保暖 观察末梢血运 有无合并感染等心理支持 .

3.1.2 心理支持 了解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 心理状况,以及其对疾病的认识等情况,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往往病程长,多合并其他慢性并发症:如足病、眼病、神经病变甚至心脑血管病变等,令病人饱受病痛折磨多数病人可出现情绪低落、失望,甚至悲观,对各种治疗持怀疑态度,切可能会对介入治疗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反应,护士及时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找出健康问题,适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向病人介绍介入手术成功的病例 以增强病人积极治疗的信心进。

3.1.3 术前准备 术前护士应向患者简单介绍治疗方法及及其过程,手术后应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术前晚禁食水,备皮,手术当日晨置尿管,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尿排便,术前行抗生素及碘剂药物过敏试验。

3.2 术中护理

手术中除配合医师准备好必须的医疗器材,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要控制在正常水平范围内,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状况,记录体内肝素化的用量及时间,由于手术的时间较长,多数患者不能耐受,因此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以便配合医师顺利地完成手术。

3.3 术后护理

3.3.1 穿刺伤口护理 术后穿刺伤口局部需要加压,双下肢制动12-24小时,目前常用的是用食用盐约800g食盐对伤口进行加压,经济条件允许的病人还可以使用血管吻合器,术后仅需制动4小时。

3.3.2 术后的饮食及生活护理 术后即可以进食水,饮食同术前 要鼓励患者多饮水 有利于造影剂的排出,所有的患者术后第1天均给予生理盐水1 500 ml 静脉,滴注通过水化保护肾脏,防止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病人术后采取被动卧位,平卧或侧卧下肢制动,防止支架脱落和血管破裂出血,如需排便可以依照术前训练的方法解决,制动期间为了防止下肢血栓形成可以定时按摩病人双下肢 按摩之前应该了解支架植入动脉的位置 按摩时手法和力度适度 防止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发生.

3.3.3 抗凝药物护理 术后需要服用抗凝药物,嘱病人谨遵医嘱,按时按量应用抗栓药,通常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qd,服用波立维75mg,qd,连续使用6个月,低分子肝素5000u,qd,皮下注射1周[3]

3.3.4 病情观察 术后常规予心电监护,监测心率、 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同时尤其注意下肢血管病变症状改变情况。包括:(1)下肢及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存在,注意搏动强弱的变化;(2) 下肢皮肤的温度和的色泽的改变等;(3)观察无心脑血管栓塞等急性并发症的症状体征。

4 小结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狭窄和闭塞等症状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并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全方位的护理, 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可以明显改善,明显加快了局部溃疡的愈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了致残率,因此介入治疗术前后排便护理及手术前后病情观察比较,穿刺伤口护理,抗栓药物应用的护理和生活护理等,对介入治疗的成功及防止术后并发症尤为重要。虽然介入治疗效果明显,但医疗费用较高,许多病人没有能力承受,因此本研究样本含量较小。

参考文献

[1] Martin A, Komada MR, Sane DC, et al. Abnormal angiogenesis in diabetes mellitus[ J]. Med Res Rev, 2003, 23: 117.

[2] 杨桂英. 糖尿病足 10 例的护理[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12( 11) : 45 - 46.

糖尿病:下肢 篇10

关键词:中药洗剂,糖尿病,下肢神经痛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下肢神经痛现象, 在对患者进行止痛治疗时, 采取中药洗剂治疗使得止痛效果更为良好, 有一定的积极临床影响。本文就此对中药洗剂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出现下肢神经痛的糖尿病患者46例, 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

西医组中有23例糖尿病下肢神经痛患者, 患者的年龄段在23~79岁, 平均年龄为 (46.5±11.3) 岁, 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有8例。病程为6个月~5年, 平均病程为 (2.3±1.1) 年。中药组中有23例糖尿病下肢神经痛患者, 患者的年龄段在22~78岁, 平均年龄为 (47.5±10.3) 岁, 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有9例。病程为6个月~6年, 平均病程为 (2.7±1.3) 年。两组糖尿病下肢神经痛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情况、疼痛部位以及身体情况等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两组糖尿病下肢神经痛患者的具体情况,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 其中对西医组中的患者使用维生素1、维生素2以及布洛芬等药物的使用, 而对中药组中的患者采取中药洗剂进行治疗。其中药方为:牛膝、川断、知母、桑枝、忍冬藤、络石藤、丹参各15g, 生地、威灵仙各20g, 天花粉、白芍等各10g, 穿山甲9g, 乳香6g。根据患者的疾病改变情况对患者的用量进行适当调整。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并且对两组糖尿病患者的止痛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其中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χ—±s) 、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而组间资料对比方法为t检验、χ2检验。P<0.05时, 差异有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中的相关数据资料可以得知, 相对于西医组, 中药组中的糖尿病下肢神经痛患者的止痛慢, 但长期止痛效果好, P<0.05,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相关数据资料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治疗时间长, 患者易出现相关的并发症, 其中患者易出现糖尿病性的下肢神经痛现象, 其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且对于糖尿病的疾病治疗有一定的阻碍, 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 对于出现下肢神经痛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应采取一定的治疗, 减轻患者的疼痛[1]。而在对患者进行止痛处理方式的选择时, 通常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如对患者进行维生素1、维生素2以及布洛芬的使用, 从而使得患者的疼痛感有一定的减轻。但是对患者进行频繁的相关药物治疗, 患者会出现一定的耐药性从而使得止痛效果较差[2]。

而相对于对糖尿病下肢神经痛患者进行西药的止痛处理, 对患者进行中药洗剂的使用, 使得患者的疼痛有一定的减轻, 且药物作用持久, 相关副作用较小[3]。由表一中的相关数据可知, 相对于西医组, 中药组中的糖尿病下肢神经痛患者的止痛慢, 但长期止痛效果好, P<0.05,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所以, 对糖尿病下肢神经痛患者采取中药洗剂治疗, 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疼痛, 且临床止痛时间更为持久, 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有一定的积极临床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伟凡, 郗海铭.中药加芒针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8 (5) :317-317.

[2]仇朝晖.中药洗剂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痛40例临床观察[C].//山东中医药学会全省第十次糖尿病会议论文集, 2010:1-3.

上一篇:流控设备下一篇:项目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