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

2024-09-29

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共10篇)

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 篇1

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神经痛疾病之一,占比10%。在糖尿病中多发,发生率为7.5% ~24% , 伴随年龄、病程,发生率逐渐增多[1]。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疼痛、麻木、运动障碍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文章选取80例DPN患者给予足浴护理,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到该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足浴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46±6.9)岁;病程平均(5.6±0.3)年;入院时糖 化血红蛋白GHb A1C平均(7.0±0.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GHb A1C等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 0.05)。

1.2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糖尿病症状;出现各种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如疼痛、寒冷、麻木等;体检发现具有浅深感觉障碍,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等;肌电图反映出神经传导速度 ( NCV) 减慢。中医诊断: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符合消渴病证型。

1.3 排除标准

颈椎病、脑血管病、感染、过敏、酒精中毒等导致的多发性神经炎;出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肾严重的损伤、足部溃疡或坏疽、神志不清或精神障碍者。

1.4 方法

1.4.1观察组常规治疗护理,主要是控制血糖、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控制患者的饮食、血压,开展健康教育,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等。

1.4.2足浴组在观察组基础上给予足浴煎水护理。将黄芪60g、玄参20 g、桃仁30 g等中药配方加水6000 mL煎至约3000 m L时,放到专用足浴箱,药液温度35~40℃,药水浸泡的量要在踝关节上15 cm处,浸泡30 min,1次 /d,疗程4周。

(1)基础足部护理。足部要保暖,鞋袜要柔软、透气,认真清洗足部并按摩、涂抹润肤乳,观察足部的皮肤是否有水肿、溃疡等异常(。2)按摩。足部的按摩让专业按摩护士进行,采用轻、中、重的方式按压足心反射区;按照脚趾—足背—足跟—脚掌—足底脏腑对应放射区和小腿的顺序按摩,力度平稳,患者轻微疼痛为宜。时间10 min。增加脏腑、组织的功能,加快血液循环,提高抵抗力(。3)心理护理。及时宣教糖尿病知识,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实际需求,针对性开展疏导,鼓励患者治疗的信心,减少负面情绪。(4)注意事项。提前让患者熟悉足浴事项,比如浸泡温度、时间等;在浸泡前测试浴液温度,防止烫伤;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情、面色等;禁止饭前、饭后半小时足浴,会使胃部的血流量不足,减缓消化。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病情明显缓解,恢复正常;有效:病情基本缓解;无效:症状没有变化。总有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的护理疗效。足浴组(90.0%)明显高于观察组(75.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如表1。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血管障碍、氧化应激、免疫因素、代谢障碍等。因为高血糖激活多元醇代谢,增加了神经细胞内山梨醇、果糖,提高了神经细胞内渗透压,引发细胞水肿、变性以及坏死。高血糖抑制了神经组织的肌醇摄取,使得神经纤维脱髓鞘、轴索变性,进而导致代谢障碍;高血糖会让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衡,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使得平滑肌细胞产生增生,减少血流量,发生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病变。常规的控制血糖、营养神经等疗效不佳,必须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疗效[2,3]。实践证明,中药足浴护理对于DPN的疗效较好。采用中医外治的方法,利用足浴的物理温热刺激、皮肤吸收功能,促进下肢周围皮肤血流顺畅,活血化瘀,缓解周围神经功能。

该研究中,足浴组患者给予中药煎水护理后,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总之,采用足浴护理可有效提高DPN的疗效,安全性高,便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篇2

糖尿病足按其表现,临床上分为六级:

0级:无开放性病变,但经检查有明显供血不足表现,例如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

1级:浅表溃疡,可由水疱或其他损伤所致,或自发性产生;

2级:溃疡形成,深达肌腱、韧带、骨关节;

3级:深部溃烂感染,并有骨髓炎和脓疡窦道形成;

4级:有足趾和/或部分脚坏疽;

5级:全腿坏疽,一般需要截肢。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住院原因,糖尿病住院患者中,有20%是因足病引起,89%的深度足溃疡患者住院需1个月以上。在所有需要截肢的患者中,糖尿病足是第一位原因。在美国,每年有6.5%的糖尿病足病患者需要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0倍以上。

糖尿病足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控制血糖、抗炎、改善血液循环、局部换药等,对症治疗,溃疡愈合慢,治疗效果不理想。

事实上,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存在显著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硬化病变,对于这些人,介入治疗可以保留肢体。此外,由于糖尿病足血管病变范围广,病变多累及双侧数支动脉,并呈阶段性分布,外科手术难以处理较大范围的病变,而介入治疗可以应对。

介入治疗,主要手段有两种:对下肢血管节段性狭窄患者,使用球囊导管,对血管进行扩张;对严重狭窄者使用支架,使血管保持畅通。介入治疗前后,结合控制血糖、抗感染、抗凝、改善微循环和局部换药等对症支持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愈合较快,可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为了指导患者正确就近就医,现将部分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医院及专家介绍如下:

为了更好地指导读者正确、及时就医,方便读者咨询,本刊在版底和导医台陆续推出“就医咨询热线”内容,旨在以丰富而权威的科室及专家介绍,满足读者就医需要。

本刊读者可拨打专家咨询电话咨询。

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糖尿病下肢感觉神经病变患者共9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8:20,年龄36 ~ 80岁,平均 (52.63±8.83) 岁,病程5~16年,平均 (10.04±1.23) 年。研究组男女比例27:21,年龄37~81岁,平均 (52.51±9.46) 岁;病程5~17年,平均 (10.32±1.68)y。两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饮食控制、药物治疗以及运动疗法等,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所需范围内;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于康复设备行下肢康复治疗。护理方法:对照组予以糖尿病下肢感觉神经病变的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予以饮食护理,即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保持膳食平衡、控制患者总热量,戒烟戒酒以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针对患者存在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予以指导,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稳定患者情绪,调节其治疗心态;为改善和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应予以按摩、热敷、适当的脚步运动,如采用温度为40℃ ~45℃的温水泡脚 (2次 /d,20~30min/ 次 ),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按摩脚趾直至发热,指导患者行自行脚部运动,着宽松衣物、透气性棉袜与布鞋。

1.3 疗效观察指标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相关疗效标准判定临床效果,显效为临症显著改善,神经传到速度显著改善;有效为临症基本改善,神经传到速度基本改善;无效为临症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2]。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效果越好。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包统计,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2.9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血糖相关指标情况

研究组PPG、FPG、Hb Alc水平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情况

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治疗护理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约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2%,本研究结果与毕芝会等的研究结果相似,证实配合以护理指导的康复理疗在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方面的效果显著。分析其原因在于,糖尿病的现代治疗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健康教育以及血糖检测五个方面,康复理疗联合药物止痛、物理疗法、服用维生素B族药物予以针灸治疗可有效实现患者肢体疼痛的效果。另外,配合与饮食、运动以及心理方面的护理指导,不仅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感染、烫伤等概率,优化治疗效果,还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强化治疗效果的目的。若患病早期采用有效方案及时控制血糖,不仅可缓解下肢异常情况,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研究发现:研究组PPG、FPG与Hb Alc,其血糖各项指标值均优于对照组,而且研究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本原则是对血糖的控制,而康复理疗及护理指导不仅可控制患者血糖,还可改善其生活质量,故采用康复理疗以及护理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35-01

[摘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下肢血管病变,且病程长、高血压、高LDL及血糖波动幅度大者病变程度更重。因此在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时,除积极降压、调脂,控制空腹、餐后血糖、HbA1c达标外,应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全面、精细地控制糖代谢紊乱,延缓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展。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波动

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下肢血管闭塞,甚至截肢,其发生发展与许多因素有关。近年来血糖波动作为评估糖代谢变化的指标之一,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评估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检测下肢动脉,首次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1一般资料

2007年9月-2008年12月间我院住院处收治老年内分泌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6例,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分型与诊断标准。男16例,女10例,年龄66~79岁,平均73岁,病程5-30年,口服降糖药和/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均无糖尿病酮症、高渗性昏迷、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

2方法

2.1动态血糖监测:入院后给患者佩带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将CGMS探头置于腹壁皮下组织,每10s接受1次细胞间液的葡萄糖值变化的电信号,将5min的值平均后转化成血糖值储存,每24h自动记录288个血糖值,连续监测3d,作出血糖图。监测期间每日至少检测4次指端血糖并输入CGMS校正。根据血糖图得出下列参数:①平均血糖水平(MBG)及标准差(SD):受试者CGMS24h监测期间所有探头血糖数值可反映全天平均血糖水平及所有血糖测定值的离散程度。②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统计受试者24h波动幅度大于1s的血糖波动,以波动峰值到谷值的方向计算其波动幅度,MAGE为所有血糖波动幅度的平均值,并统计其波动次数(NGE),可有效评估受试者与进餐相关的血糖波动。③血糖波动最大幅度(MDDG):受试者24h血糖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反映日内血糖最大波动幅度。

2.2下肢血管B超检测:使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探测患者双侧股动脉、梋动脉、胫动脉、足背动脉,测血管内径、血流峰值、内膜厚度、血流频谱等。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1]:①动脉内膜厚度≥1mm;②内膜不厚但回声增强;③斑块(单发,多发,弥漫);④狭窄。病变程度评定:①无病变者为正常;②只有1种性质病变者为轻度;③2种为中度;④3种及以上者为重度。

2.3临床生化指标测定:测肱动脉血压,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血脂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糖化血红蛋白应用TOSOHG7高效液相色谱层析法。

3结果

26例中轻度病变3例,中度病变10例,重度病变12例。根据病变程度不同分为两组,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0例,冠心病12例,脑血管病8例,糖尿病肾病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例,周围神经病变12例。重度血管病变组患者的病程、LDL显著大于轻中度血管病变组,SBP也明显增高,而年龄、性别、DBP、TC、TG、HDL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重度血管病变组的MAGE、SD、MDDG均显著大于轻中度血管病变,但两组间FBG、HbA1c、NGE、MBG无统计学差异。

4讨论

应用无创彩色多谱勒超声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病变,提示该并发症在老年人发病率尤高,可能与增龄所致的动脉硬化程度增加有关。本研究结果发现,重度血管病变组有更长的糖尿病病程,更高的收缩压和血LDL值,提示慢性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均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发展有关。长期高血糖可使糖基化终末产物产生增加,氧化应激增强,促进血凝和炎症的发生,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2]。2型糖尿病患者常有血脂异常,小而密的LDL(sLDL)升高,与动脉壁亲和力增加,较普通LDL颗粒更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3]。高血压则进一步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56例患者均选自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糖尿病专科住院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和下列条件之一:有不同程度双下肢麻木、发凉、疼痛、蚁行感及踏棉感;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并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神经病变。将患者完全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年龄、病情、糖尿病的基础治疗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糖尿病知识和饮食教育及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前列地尔10μg加入氯化钠溶液100ml静滴,1次/d,加温阳活血泡脚方:附子30g,大黄30g,红花30g,苏木30g,徐长卿30g,煎成2000ml药液放入沐足桶中,待水温接近体温时将双脚放入桶中,药面浸至足三里穴以上,每次浸泡30~60min,间中更换药液,使水温保持在30~40℃之间,每日泡脚2次。对照组前列地尔10μg加入氯化钠溶液100ml静滴,1次/d,加外用30~40°C温水泡脚,每次30~60min, 2次/d。疗程均为4周。

1.3 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膝跟腱反射及肌电图检查判断疗效。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较前增加5m/s;有效:自觉症状缓解,膝跟腱反射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但<5m/s;无效:症状、体征无任何变化,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善。显效率加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2组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2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2.2 2组治疗前后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治疗后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糖代谢异常对神经组织有直接影响[2],以周围神经最为常见,发病率高达60%以上[3]。前列地尔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血管扩张剂,尤其对缺血部位的血管作用显著。还能够恢复神经细胞表面的Na+-K+-ATP酶的活性,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并且前列地尔可以保护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稳定神经细胞的溶酶体膜[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痹症”范畴。正如《素问·痹论》中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病的产生,主要由于风、寒、湿三邪入侵人体,使气血凝滞不行,导致肌肤失养,故症见下肢麻木、发凉、疼痛、蚁行感及踏棉感。温阳活血泡脚方中附子散寒止痛;大黄逐瘀通经;红花散瘀止痛;苏木行血祛瘀;徐长卿祛风止痛。诸药相配祛风寒湿、活血通络。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肢体血流量,有改善微循环作用。

研究发现前列地尔联合温阳活血泡脚方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可以活血通络,增加下肢血液流量,加强侧支血液循环,有效改善微循环,进而增加神经内膜血流量,改善神经营养和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因此,前列地尔联合温阳活血泡脚方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牛晓红, 司芹芹, 宋祺.甲钴胺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 2009, 26 (1) :707-708.

[2]姚庆春, 赵秀云.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7, 4 (3) :240.

[3]崔丽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39 (7) :433-435.

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1月—2015年6月,调查对象为该院收治的100例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数字随机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均为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8例及22例,患者年龄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54.8±2.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9例及21例,患者年龄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55.2±2.4)岁。该次调查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于该次分组情况知情,并愿意积极配合调查。且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给予患者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以药物腺苷钴胺进行治疗,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13021027。口服给药,2~6片/d,3次/d。观察组患者除了服药药物腺苷钴胺外,再结合马来酸桂哌齐特进行治疗,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153128,200 mg药物溶于10%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给药,1次/d。

1.3疗效分析

显效:治疗后患者下肢症状消除,膝、跟腱反射恢复正常或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检测患者的MNCV和(或)SNCV增加了5 m/s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下肢症状减轻,检测患者的MNCV和(或)SNCV增加不足5 m/s;无效:治疗后患者下肢症状无明显改善,MNCV及SNCV无增加趋势。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观察指标

以丹麦产维迪KEY-POINT4C电位仪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1.5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经SPSS 18.0统计学软件作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3,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NCV与S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NCN与SNCN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组间比较而言,观察组患者改善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该病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水平,可诱发多种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即是其中常见的一种[4]。但现代医学尚未阐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但大多学者认为代谢及血管异常是诱发外周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甚至存在截肢风险,引起临床高度重视[5]。对于已经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临床多以药物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在该次调查中,笔者重点分析了腺苷钴胺与马来酸桂哌齐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直以来,临床上多以腺苷钴胺对患者进行治疗。腺苷钴胺为维生素B12同类物,主要参与核苷形成过程,促进神经髓鞘中脂蛋白形成,利于红细胞的发育[6]。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下肢轴突萎缩,且髓鞘节段性或弥漫性皱缩或脱髓鞘,以腺苷钴胺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在该次调查中,笔者同时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患者进行治疗。马来酸桂哌齐特为钙离子阻滞剂,给药后可舒张血管平滑肌,同时还可舒张脑血管、冠状血管等,预防发生血管痉挛等[7]。研究报道显示,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提升疗效,一方面可阻止细胞对腺苷和c AMP的重吸收,使得体内脱氨酶及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另一方面,又可增加c AMP数量,提高患者病灶病位的腺苷浓度。且现代医学表明,药物马来酸桂哌齐特还可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8]。

经该次调查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邱文娟[1]在文献报道上基本一致。同时,观察组患者在MNCV与SNCV测量值上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调查结果提示,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可提升疗效,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下肢神经功能。

综上所诉,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较单纯应用腺苷钴胺治疗,联合治疗优势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邱文娟,徐春,杨雪梅,等.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4,42(2):143-145.

[2]王奕,周勇,李顺钧,等.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7):139-140.

[3]苏晓娟,吴岚.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338-341.

[4]黄秋明,涂雪松,晏琼,等.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12,30(2):137-142.

[5]赵亚君,杨柳.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65-66.

[6]阮希成,蔡奕琪,林坚,等.甲钴胺、依帕司他、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9(10):113-114.

[7]陈国军,张燕柳,于永娜,等.马来酸桂哌齐特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观察[J].首都医药,2009,16(10):57-58.

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2例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5例, 年龄为45~73岁, 平均年龄为 (63.4±4.2) 岁, 糖尿病程为2~23年, 平均 (43.5±2.6) 岁。在对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 其中重度减慢10例, 中度减慢45例, 轻度减慢17例。

1.2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22例, 中医治疗19例, 外科治疗11例, 内科治疗2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后, 随访1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变化。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查恢复正常, 足部不适症消失, 足背动脉博动正常。

有效: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查有所好转, 足部不适症以减轻, 足背动脉博动好转。

无效: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查无变化, 足部不适症没有减轻甚至加重, 足背动脉博动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的数据通过卡方检验, 以P<0.01为有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4种方法治疗随访1个月后的疗效比较:基础治疗总有效19例, 总有效率为86.4%;中医治疗总有效17例, 总有效率为89.5%;外科治疗总有效9例, 总有效率为81.8%;内科治疗总有效19例, 总有效率为95%。通过对比发现, 内科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疗效相较于其他3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详见表1。

3 总结

3.1 基础治疗

常生活中, 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 增加营养及药物支持, 以此改善局部病变的血液循环, 增加下肢血供, 加速溃疡愈合[2]。在血糖恢复之后, 进行手术治疗, 以此清除坏死病变组织, 之后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进行常规抗炎消毒, 以促进原病变组织能够新生肉芽, 促进创面愈合。

3.2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为主, 以此降低血液粘稠度及血小板凝固。预防足部微血栓, 以此改善足部血液微循环。通常在病变早期时, 采用当归、蜈蚣、花椒等药物煎水浸泡擦洗;中晚期就得以“六一散”等中药散剂或药膏治疗, 同时配以丹参注射液、血栓通等静注。

3.3 外科治疗

内科治疗无效者, 可采用外科治疗, 行动脉重建侧支循环手术, 以此降低截肢率, 如果所有治疗方法均不起效的时候, 行截肢术以此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3]。

3.4 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以改善病变的不良因素进行治疗, 以此改善肢体血液微循环以及血液粘稠度。同时配以抗感染治疗, 但不可滥用抗生素。为减少肢体末端感觉神经障碍和突起部位的外伤, 要使用维生素B族醛糖还原酶进行改善抑制局部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 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时, 采用中西医内科治疗, 并辅以外科手术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 早诊断早治疗, 可以有效预防截肢,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大勇.周围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肢端坏疽发病机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2) :256~257.

[2]常宝成, 潘从清, 曾淑范.208例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 (2) :129~130.

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出现下肢血管病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时间1~8个月,平均发病时间(2.4±0.8)个月;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糖尿病病史1~17年,平均病史(5.1±0.6)年 ;患者年龄61~87岁 ,平均年龄 (70.9±1.4) 岁 ; 观察组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时间1~9个月,平均发病时间(2.5±0.7)个月;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6例;糖尿病病史1~16年,平均病史(5.3±0.4)年 ;患者年龄62~89岁 ,平均年龄 (70.7±1.3)岁。两组上述四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 法

采用常规糖尿病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 采用全面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措施为:患者入院后的第一时间责任护士应该根据其病情的实际情况和其对该类疾病的实际了解程度,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护理方案;患者入院的初期阶段, 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健康教育教育方案的具体要求,发放相关知识手册,并进行系统的宣教,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程度、临床治疗方法、治疗所能达到的效果、住院的具体环境、医师资质等;教育责任人主要包括主治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等人员。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护理人员应该对其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糖尿病史、饮食情况、运动情况、用药情况等,对患者双下肢的实际感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指导患者对血糖、尿糖水平进行检查;具体的讲解该病的成因、临床治疗方法、用药情况等,在饮食、运动等多个层面对患者进行干预,注意合理安排运动,指导其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患者熟悉住院的环境之后,应该告知患者其用药情况,药物用量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其血糖、血压、血脂进行控制,注意观察并发症;告知患者导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有效预防方法,指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使用胰岛素注射器等,协助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2,3,4]。

1.3 观 察指标

选择对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期间护理满意度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满 意度评价方法

糖尿病治疗结束后以不记名打分问卷调查形式对护理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了解, 问卷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分以上为基本满意 ,80分以上为满意[5]。

1.5 统 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当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78.6%,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 达到95.2%。组间数 据比较差 异有统计 学意义 (P<0.05)。见表1。

[n(%)]

3 讨论

在临床上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进行治疗和预防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对血糖、血压、血脂水平进行控制,保证戒烟酒,适当运动,改善机体微循环,消除水肿,控制疼痛。在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过程中,除常规护理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下肢血管病变的针对性护理。令患者在治疗期间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掌握控制病情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就开始实施全面系统护理干预,直至其出院为止,护理期间的健康宣教内容应该保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宣教手册进行讲解,使患者对病情、治疗方法、自我健康保护等有更加系统的了解,从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防护能力[6]。

关注糖尿病神经病变 篇9

吴教授,女,双下肢无力、麻木,伴有痛觉过敏,任何轻微的触摸(如衣被、床单等的碰触)均诱发剧痛,足部疼痛夜间加重,严重影响了她的食欲、睡眠及日常生活,吴教授日益消瘦,且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到多家医院神经科、精神科就医,并应用了许多镇痛镇静类药物治疗,均无明显好转。去年,吴教授到杭州某大医院门诊,医生拟诊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经肌电图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损害。吴教授非常疑惑:为什么自己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神经并发症?糖尿病神经病变到底是怎么回事?

解读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怎么形成的?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很高,任何周围神经包括自主神经均可受累,且发病较早,甚至隐性糖尿病即有周围神经病变。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有如下学说:①血管学说:长期高血糖,导致脂类代谢紊乱,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增生,致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阻力增加,造成神经低灌注和神经内膜缺氧,进而发生神经变性坏死;②代谢性学说:异常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神经,影响神经的营养及血液循环。持久高血糖使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强,大量山梨醇和果糖堆积于周围神经,使神经细胞内渗透压增高,神经细胞水肿及纤维变性坏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脱髓鞘等变化;③神经营养因子学说:糖尿病有关神经营养因子主要是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研究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大鼠的坐骨神经和交感神经节中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降低,足皮肤和骨骼肌中内生神经生长因子随病程进展而逐步降低。

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哪些主要表现?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按临床表现区分为中枢神经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前者主要是脑、脊髓受累,后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主要临床症状有:①感觉神经病变症状:早期患者可无反应,只是在肌电图检查时发现传导速度减慢。随着病情的进展,有些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或对痛、冷、热的刺激消失;有的患者出现肢体异常剧痛,似火烧火烤、刀割一样;②运动神经病变的症状:出现肢体肌肉萎缩,运动时无力甚至瘫痪;③自主神经病变症状:心动过速、低血压、排尿困难、胃功能减退、胃轻瘫、顽固性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交替出现,皮肤汗腺萎缩——干脚症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哪些治疗方法?

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首先控制高血糖、纠正代谢紊乱,根据其临床症状给予改善神经微循环等药物(如金钠多、尼莫地平、山茛菪硷、丹参、川芎嗪),和神经营养素如维生素B1、B2,甲基维生素B12及神经生长因子。传统治疗方法往往周期较长,药费昂贵。最近国内外报道蛇毒制剂(如纤溶酶、降纤酶、蕲蛇酶)治疗此病有较好疗效。蛇毒制剂药理作用较广泛,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素、增加前列腺素、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而改善微循环、清除体内自由基等功能;蛇毒中含有丰富的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神经再生。动物实验也证明,蛇毒能改善与修复损害神经传导功能,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案,为此病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

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 篇10

关键词:超声,糖尿病,血管

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2000年~2010 年增加了近12倍,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2014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达到8000多万, 而且每年呈10%的速度递增, 预计到2050年, 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将达到1.5亿人[1]。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基础。B彩操作简单、无创、重复性好, 可较好的评估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动脉粥样病变。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2年~2015年我院糖尿病的患者,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定义为糖尿病组, 共50人。对照组为我院其他科室未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 共50例。

1.2 入选标准年龄大于18岁, 自愿参加试验, 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指标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恶性肿瘤者。

1.4 研究方法对比 (1) 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 (2)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

1.5 内-中膜厚度测定使用Philips公司的IU22超声诊断仪, L12-5线阵探头。受试者取仰卧位, 双下肢伸直, 稍分开, 首先使用二维超声检查显示下肢动脉纵切面的清晰图像, 测量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发生狭窄时, 选择狭窄处远端测量。检查过程中, 嘱被检者安静平稳呼吸。内-中膜厚度正常值小于0.9mm。

1.6 统计分析方法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 ( ±s) 描述, 使用Student's 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 当P<0.05, 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糖尿病组平均年龄 (51.8±8.7) 岁, 其中男性33例, 女性27例;对照组, 年龄 (52.3±10.4) 岁,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31例, 2组人员性别, 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为 (1.11±0.38mm、1.05±0.16mm) 、 (0.73±0.21mm、0.74±0.52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2000年~2010 年增加了近12倍,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2014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达到8000多万, 而且每年呈10%的速度递增, 糖尿病已经位于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可以累及人体的多个脏器, 造成严重并发症。其中最有特点的病理表现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本次研究我们研究发现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表现为内-中膜不规则增厚和斑块形成。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增厚的病理基础是由于动脉内膜层脂质沉积, 平滑肌细胞增生, 伴有动脉中膜的钙化, 内膜粥样硬化形成, 管腔狭窄。研究[1]还指出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最早出现在远端动脉, B超下表现为 (l) 血管壁增厚, 血管不规则扭曲; (2) 血管内膜粗糙, 动脉内壁强回声斑块或内壁附着低回声血栓。此外还有学者[2]认为糖尿病患者的股动脉、动脉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高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有关。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认为糖尿病人群中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参考文献

[1]白志勇, 李敬府, 杨玉杰, 等.糖尿病动脉斑块超声特征与冠心病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 6 (11) :86~88.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下一篇:防撞护栏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