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炎

2024-06-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炎(共10篇)

糖尿病周围神经炎 篇1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 多发于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且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其发病机制尚无确切的定论[1]。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的发病率高达10%~50%,对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加强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的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2]。该研究通过对63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患者采用自拟养阴益气除痹汤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选取该院1996年5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患者125例,所有患者符合《内分泌学》关于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炎诊断标准[3],排除合并其他全身系统疾病者 ,排除心、肝、肾等严重器官性疾病者,排除精神、语言障碍者,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125例患者按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3例,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8.7±4.8)岁 ;病程1~8年 ,平均病程(5.4±0.7)年。对照组62例 ,其中男35例 ,女27例 ; 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7.8±5.1)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3±0.8)年。

1.2 方 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 均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血糖控制药物,并合理控制患者饮食。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每日一次肌肉注射0.1 g维生素B1、0.5 mg维生素B12,每30日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给予自拟养阴益气除痹汤治疗,其成分为:黄芪25 g,熟地30 g,何首乌20 g,当归20 g,白芍30 g,锁阳12 g,木瓜11 g,牛膝、龟板 、鹿衔草各15 g,黄柏8 g, 生地25 g,知母10 g,全蝎5 g,蜈蚣1条,炙甘草15 g。开水煎服,每日1剂。疼痛加重者,加川乌4 g,草乌4 g,小腿酸软者,加木瓜15 g,牛膝10 g,肢冷较重 ,加附子、肉桂各10 g。每30日为一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 ,观察评价两组疗效。

1.3 疗效 判 定标准

显效:患者肢冷、麻木、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四肢感觉、运动无障碍;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但未完全消失,有针刺感,四肢感觉、运动障碍部分消失;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四肢感觉、运动障碍明显[4]。有效率=(显效+有效 )nx100%

1.4 统 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5.0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显效38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92.06%,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75.81%,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炎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确切定论,有研究指出,该病为机体糖代谢紊乱基础上,由高血糖、微血管病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所致[5]。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 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患者临床多有疼痛、麻木、蚁行、虫爬、触电感等表现,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病因复杂,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临床多应用B族维生素治疗,通过B族维生素激活机体神经细胞,从而促进神经膜细胞重生, 从而达到修复受损神经组织的目的[6],但临床效果不甚明显。而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炎属于消渴病并发痿痹范畴,多由消渴日久,气血受损,津液亏耗,使机体气虚血行不畅,久而血脉淤阻而致,治疗当以生津止渴、养阴益气、活血通络为主。养阴益气除痹汤方中生地、白芍、当归等具有养血滋阴的功效,而黄芪具有益气功效,锁阳、鹿衔草等具有补肾壮阳,祛风润燥的功效,何首乌、牛膝等亦有滋阴壮阳、养阴滋源、活血益气等功效,诸味药合用,共凑益气固本、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功效。李树斌[7]通过50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患者采用养阴益气除痹汤治疗,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充分表明该汤剂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中的有效性。

该研究通过对63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患者给予自拟养阴益气除痹汤治疗,并与62例应用B族维生素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2.06%(58/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1%(47/62),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相较于应用B族维生素治疗效果,养阴益气除痹汤的治疗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 自拟养阴益气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临床疗效切确,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1996年5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患者125例,按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采用B族维生素治疗,观察组采用自拟养阴益气除痹汤,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显效38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92.06%,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75.81%,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养阴益气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临床疗效确切,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炎,临床疗效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防治 篇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43-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作为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生命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具有死亡率、致残率高、临床护理难度大、治疗经济成本高等多种典型特征,因此要在明确认识DPN危害的基础上做好预防与治疗[1]。目前由于DPN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上西药、中药、手术等均有应用,针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及DPN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下面对近年来DPN的预防与治疗做简要综述。

1.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发生与危害

1.1 DPN的病因与发生

目前临床对糖尿病患者DPN并发症的病因、发生机制尚不能完全肯定,但是对于导致发病的相关因素与高危因素有一定认识,包括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持续高血糖、遗传易感因素等在内的均易导致DPN发生率增加,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会导致体内代谢因素、氧化应激、免疫因素、神经营养因子、遗传因素、血管因素等发病发病,增加DPN发生率与危险性[2]。

DPN的发生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神经纤维中葡萄糖水平发生异常,导致糖化终产物、自由基等形成,自由基经由多元醇途径活性合成一氧化氮,糖化终产物导致一氧化氮灭活,最终导致血管受γ-亚麻质酸内皮素影响出现血管收缩反应,形成糖尿病,糖尿病发生后患者体内血液凝固性升高、血小板活性升高、红细胞变硬,导致神经内膜毛细血管阻塞,从而加重神经缺氧反应,引起患者身体内部不可逆性的神经病变与结构损伤,导致神经传导速率下降,引发DPN造成致残甚至致死,另外也有临床研究表示糖尿病患者基底膜增厚与内皮细胞肿胀也会加重神经缺氧反应[3]。

1.2 DPN的危害

DPN患者神经纤维会发生节段性脱髓鞘,严重时还会伴有神经细胞变性、轴突变性、肿胀等,有报道针对DPN与炎症反应加以研究,结果显示自主神经回路至少可部分调控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迷走神经活性的增高可降低免疫系统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减少细胞因子产生并抑制炎症反应,患者体内促炎因子TNF-a、IL-1、IL-8等被抑制,抗炎因子如IL-10、TGF-b则不受影响。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存在副交感神经损伤,DPN的发生会进一步导致活性下降,减弱对炎症反应的抑制力,从而致使患者发生诸如视网膜病变、心血管并发症等[4]。

目前DPN的危害主要以感觉神经病变、运动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为主。感觉神经病变会导致患者对疼痛、感觉异常,出现关节位置觉、振动觉受损,温度、痛觉等减退或消失,典型的有患者肢体远端部位病变或受损无知觉,如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老年患者容易出现步态不稳、站立不稳、跌倒损伤等,增加骨折率与死亡率。运动神经病变会导致患者肌肉萎缩、四肢肌力减退、腱反射消失等,引发关节与肌肉松弛,形成异常骨性突起或关节畸形,导致肢体表皮磨损溃疡,典型的有Charcot关节病。自主神经病变危害有血管功能障碍、胃肠道功能紊乱、泌尿生殖系统障碍、汗液分泌障碍、瞳孔泪腺分泌障碍等,典型的有糖尿病肾病、神经源性膀胱、胃轻瘫、心肌梗死等。正是由于DNP对糖尿病患者生存的威胁,临床预防与治疗研究才显得更为重要。

2.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治疗

2.1 对因治疗

对因治疗即针对DPN发病机制实施对症治疗,主要是应用神经修复药物、抗氧化应激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与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等,甲钴胺是临床应用最为普遍的神经修复药物,抗氧化应激药物主要以依达拉奉、谷胱甘肽以及α-硫辛酸为代表,常用微循环改善药物有扩血管药物丹红注射液及抗血小板药物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典型代表以依帕司他等为主。目前临床实施对因治疗中常用的有效药物主要以肌醇、非达司他、前列腺素类似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为主。

2.2 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进展症状实施针对性治疗,比如甲钴胺、α-硫辛酸主要作为第一阶梯用药,丙戊酸钠及卡马西平主要对症抗惊厥,目前新一代常用的抗惊厥药物有普瑞巴林及加巴喷丁等,还有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丙咪嗪及西酞普兰等,阿片类止痛药物主要以羟考同、曲马朵等为主,另外還有专门解决DPN患者全身脏器供血不足及缺血梗塞性疾病的新型药物丹红注射液等。

2.2 西医治疗

临床目前积极探索治疗DPN的有效方案,通过中、西医结合实践取得了不少出众的成果,为DPN患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了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比如甲钴胺联合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在治疗痛性DPN中,甲钴胺联合普瑞巴林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应用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从治疗前(7.28±1.34)下降至治疗后(3.98±1.56),甲钴胺联合加巴喷丁改善患者疼痛评分从治疗前(7.49±1.67)分将至治疗后(2.14±1.67)分,这一实践结果证实了两种药物联用治疗均能有效改善痛性DPN患者疼痛程度与生存质量,尤以甲钴胺联合加巴喷丁效果优越,且治疗过程中上述药物联用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有保障[5]。黛力新联合加巴喷丁老年痛性DPN不良反应少、疼痛缓解效果显著、神经传导速度提升,效果优于单药治疗,无论是安全性、有效性与可靠性都有保障。降纤酶联合灯盏细辛治疗DPN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应用效果显著。复方丹参与654-2注射液配合临床常规降糖、降脂及维生素B1、B12治疗可显著控制DPN患者病情,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α-硫辛酸作为治疗DPN的常用药物,经常与其他药物联用,比如α-硫辛酸静脉滴注联合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病变症状TSS评分及感觉定量发现,双药联用可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且患者治疗前胫神经、腓神经、腓肠神经传导速度(44.36±4.05)、(43.87 ±3.81)、(42.31±5.05)m/s治疗后显著提升(51.53±4.76)、(48.46±3.91)、(47.76±5.06)m/s,证实了其在治疗DPN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6]。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DPN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TSS评分显著提升,神经传导速度增加明显,患者血浆Hcy及hs-CRP显著降低,证实了双药联用在改善DPN患者症状方面的显著疗效,临床对两种药物作用机理进行探讨,认为其可能与硫辛酸本身抗氧化应激、抗炎症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等功效相关,联系DPN的发生与进展因素,可确认硫辛酸在治疗DPN方面的出众功效。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也是临床治疗DPN的常用方案,为治疗DPN提供了另一种较好的选择,患者双药联用下疼痛感下降明显,总体治疗有效率升高,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增加,且治疗期间患者并未出现需要干预或者终止治疗的不良反应,证实了两种药物联用在修复DPN患者受损神经、缓解疼痛、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治疗DPN也可显著提升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应用效果优于单药,且安全性有保障,也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案。

除此之外,西医治疗中应用手术治疗DPN患者也有较多尝试,比如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配合微波治疗痛性DPN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四肢末梢神经感觉异常恢复效果好、疼痛改善效果显著,患者治愈率高、满意度高,比起单纯药物治疗效果要好一些[7]。周围神经松解术经验证,在治疗DPN上也有显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症状、缓解肢体疼痛,对于DPN患者神经缺血、缺氧等症状有显著改善效果,可有效增加神经传导功能,也是目前治疗DPN的一大主要实践方向。临床中应用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DPN患者病理性疼痛效果显著,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2.4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作为当前DPN治疗探索的一大主要方向,单纯中医治疗如针灸、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六味地黄丸等都有一定疗效。比如单纯应用温经通脉汤治疗DPN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缓解患者疼痛,疗效显著;丹红注射液联合中药浴足治疗老年DPN期间配合糖尿病健康饮食方案、降压降糖治疗可显著提升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在改善DPN症状方面有一定价值;中医滋阴养血、强筋健骨方案如六味地黄加味及増液二至酸枣仁汤加减治疗显著提升DPN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拥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足三针温针疗法治疗DPN患者临床有效率高,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身痛逐淤汤加味治疗DPN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

另外,DPN治疗中中西医联合治疗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穴位贴敷、加味四顾汤联合甲钴胺治疗DPN,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及空腹血糖虽无明显变化,但是血浆β-内啡肽改善效果显著,疼痛评分显著下降、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证实了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尤其是穴位贴敷、加味四顾汤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方面的显著疗效,对于改善DPN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3.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预防

DPN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的情况下,临床针对DPN的预防重点主要放在一些导致发病的因素上,比如脂肪、糖、蛋白代谢紊乱及血管异常等,从患者年龄、病程、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微血管病变等多个角度入手,指导预防工作,以减轻DPN的危害。严格控制血糖作为DPN的首要关键点,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可有效延缓、推迟或者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已有DPN的患者也可控制病情进展,所以做好血糖控制是预防DPN的首要举措。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血糖、血脂等都会对DPN的发生、进展产生影响,所以除了严格控制血糖之外,对于患者血压、血脂也要积极控制,纠正代谢紊乱、改善血压高凝状态与血管内皮控制,配合抗炎疗法、饮食控制、减肥、健康生活习惯等实现预防,达到修复受损神经、改善内分泌等目的。DPN患者预防中,除了要严格遵照健康饮食配合运动提升个人自我保健能力之外,还要合理应用胰岛素制剂与降糖药物密切监测个人血糖水平变化,及时发现危险指标,通过宣传教育或者健康学习提升个人对DPN的危害认识,确保得到及时防治。

此外,还要做好DPN的及早诊断与治疗,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加强足部护理,经常对足部进行针对性预防,比如穿戴透气性良好的鞋袜,每日坚持洗澡,预防足部干裂等,以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等病症。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入院进行筛查及病情评价,保持每年至少检查一次DPN的频率,尤其是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要专门针对眼底病变、肾病、心血管病变、泌尿系统病变等进行检查,一旦确定发生末梢神经病变,要及时就医治疗,以减少致残、致死风险,减轻治疗身心负担与经济负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性病变发生机制虽然尚不明确,但是在明晰其危害极为严重的背景下,要积极探索西药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等多种有效途径,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新思路,挽救DPN患者生命、降低致殘率、控制病情进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慕容洋洋,江山,文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与进展性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21(1):31-33.

[2]刘嵋,张金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1):37-38.

[3]袁满,阳光辉.倍欣与降糖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13,33(3):191-193.

[4]马力,向前,成功.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与进展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5):301-303.

[5]李光伟,潘孝仁,Lillioja S,等.检测人群胰岛素敏感性的一项新指数[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8):656-657.

[6]芦海,朱栓立,王焕文,等.DIDDM和IGT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3,21(1):19-2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进展 篇3

1 发病机制

DPN发病主要原因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高血糖、脂类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血管损害、氧化应激、免疫损伤及遗传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引发病变, 其中长期高血糖起绝对性作用[3]。Brownlee等[4提出糖尿病并发症统一机制学说, 认为长期高血糖环境可导致线粒体呼吸链中氧自由基产生过量, 激活多元醇途径、蛋白激酶途径、己糖胺途径与糖基化终末产物途径, 引起细胞功能紊乱诱导血管损伤导致DPN发生。

2 临床检查

DPN的临床筛查常用简单的器械和手工测定痛觉、温度觉、关节位置觉、轻触觉、振动觉与踝、膝反射等, 方法简单, 但准确度及精密度较低, 解释性与重复性较差, 常用单丝检查与音叉检查。目前关于单丝检查合适的受试部位及检查结果的判断尚未达成共识, 多认为拇指、第3、第5跖骨的掌面可重复性较好, 敏感性为41~93%, 特异性为68~100%[5,6], 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应用10g尼龙丝压迫觉检查和音叉检查作为综合性足检查的方法[7]。

近年来开展了许多半定量或定量方法检查, 其操作简单且重复性良好, 主要有定量感觉检查 (QST) 、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NCS) 及皮肤神经活体组织检查等。定量感觉检查有温度觉、痛觉 (冷痛觉与热痛觉) 和振动觉阈值检查等多种测量模式, 对诊断轻度DPN非常敏感, 但其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及无定位功能, 临床需与其它电生理检查联合应用。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可评估周围神经传递电信号的能力, 是诊断DPN金标准, 可发现亚临床病变, 局限性为只能反映有髓鞘的大神经纤维功能状态, 对小神经及脱髓鞘神经纤维病变不敏感, 故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DPN存在且检查昂贵费时。

神经活检可用于明确神经病变病因学, 但因其可引起活检区感觉异常与持续疼痛而逐渐被皮肤活检取代。皮肤活检创伤性小且准确评估DPN程度, 可用于确定临床表现与电生理无阳性发现的DPN存在, 其局限性在于分析设备昂贵且不能反映完整的神经反应环的功能。其它检查还有应用荧光血管造影和神经外膜血管照相研究神经微血管系统, 应用微电极以测定神经末段氧压力, 利用全新的微光导分光光度计引导微创技术检测腓肠神经的血流及氧饱和度,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磁共振成像等, 但由于设备昂贵及操作复杂等原因, 临床应用较少。

3 治疗

目前临床上无法根治, 只能根据现有证据寻找可行或可能有益的方法, 减少患者痛苦, 降低致残率, 提高生存质量, 主要方法包括基础治疗、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

3.1 基础治疗

积极控制高血糖与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是防治DPN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手段。美国实施的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 (DCCT) 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均已报告严格的血糖控制是目前唯一已被证实的治疗途径,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治疗DPN的基础, 开始越早, 治疗效果越明显。2009年Duckworth[8]等随访了1791位退伍军人, 中位随访年限5.6年, 发现严格控制血糖后DPN减少约5%;Linn[9]等报道随访49位糖尿病患者约5年, 强化降糖治疗后神经病变可减少70%。严格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合理应用降糖药物和适当的应用胰岛素制剂及严格血糖监测, 使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且密切监测危险指标, 能使DPN得到有效的防治, 多数学者将血糖控制的靶目标推荐为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做好卫生宣教, 对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唯一基本手段, 应引起我们充分重视[10]。近年来欧洲糖尿病基础多项研究表明DPN的影响因素除高血糖外, 还包括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吸烟等代谢因子, 这些因素均与DPN独立相关, 可加快神经病变损伤, 因此控制血糖的同时积极纠正高血压与高血脂, 改善代谢紊乱, 对预防治疗DPN同样关键。

3.2 病因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的主要药物有抗氧化应激药物、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神经营养与修复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等。α-硫辛酸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天然抗氧化剂, 可静脉或口服, 在欧美广泛应用。Zieglerd等[11]报道600mg/d静脉注射α-硫辛酸3周可明显改善DPN症状并伴有神经反应性和传导速度功能改善, 使用安全性高。李红等[12]予以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50mg, tid, 连续12周治疗DPN, 总有效率79.55%。神经营养与修复常用药物有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 国外临床研究表明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DPN六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 神经节苷脂可增强神经生长因子功能, 还具有周围神经镇痛作用[13]。

3.3 对症治疗

疼痛在DPN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0~20%且常在夜间加重, 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甚至因焦虑产生抑郁[14]。美国神经病学学会于2011年发布了治疗DPN疼痛指南, 推荐药物有抗惊厥药、抗抑郁药、阿片类及外用药物等。

抗惊厥药物用于临床治疗神经痛已多年, 常见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托吡酯、奥卡西平、拉科酰胺等。Freeman[15]等对普瑞巴林7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 能有效缓解DPN疼痛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安全性良好。

抗抑郁药可分为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抑制剂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代表药物阿米替林常做为评价新药止痛疗效的对照, 但此类药物抗胆碱及抗组胺不良反应较明显。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度洛西丁与文拉法辛, 有效缓解DPN疼痛且不良反应轻微, 但度洛西丁可能造成空腹血糖升高, 文拉法辛对血压心率可有不同程度升高。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 其缓解DPN疼痛效果不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阿片类药物常用有曲马多与羟考酮, 可有效缓解DPN中至重度疼痛, 有学者报道控释型羟考酮与普瑞巴林联用效果强于控释型羟考酮单药治疗DPN疼痛[16]。虽然许多文献报道支持阿片类药物治疗DPN疼痛效果良好, 但鉴于阿片类药的耐受性和成瘾性, 长期应用证据尚不充分, 目前通常用于DPN其它治疗无效的患者。《多伦多专家共识》[17]推荐将普瑞巴林、加巴喷丁、阿米替林、度洛西丁、文拉法辛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阿片类止痛药作为二线治疗药物, 将一种一线药物用至最大耐受量后再换用或联用另一种不同的一线药物, 只有当一线药物都失去效果后才推荐使用二线药物。

外用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疼痛部位相对局限患者, 具有全身副作用小且无药物交叉影响等优点, 常用有硝酸异山梨酯喷剂或贴皮剂、硝酸甘油贴膜剂、利多卡因贴片、辣椒素乳膏、可乐定霜或贴皮剂、氯胺酮凝胶等。利多卡因贴片由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DPN, 有学者报道使用5%利多卡因贴片3周后, 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18]。研究证实每日将0.075%辣椒素乳膏涂于痛处4次, 治疗8周可明显缓解疼痛, 但辣椒素乳膏涂抹时需戴手套, 使用初期局部可能有烧灼感且可促进表皮神经纤维的退化, 这些可能会限制辣椒素乳膏的临床应用, 特别是感觉迟钝的糖尿病足患者[19,20]。

中医药及针灸治疗DPN近年来显示出一定优势, 但缺乏统一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炎 篇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采用在有效控制血糖基础上,辅以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综合方法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2例,男36例,女36例,年39~72岁,平均60岁;DM病程2~15年,DPN病程2个月~12年。将7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及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入院均符合1999年WHO DM诊断标准及有关文献制定的DPN的诊断标准[1]:①有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远端麻木、发凉及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闪痛或刀割样疼痛、肌萎缩无力、深浅感觉明显减退、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②肌电图检查显示正中神经、腓神经有传导障碍;③排除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饮食运动加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降糖,使空腹血糖<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mmol/L;口服怡开120U,3次/日;甲钴铵0.5mg,1次/日肌注;红花20ml+0.9%氯化钠250ml,1次/日静滴,连用2周。对照组甲钴铵0.5mg,1次/日肌注,连用2周。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NCV)增加明显或恢复正常;②有效:症状明显减轻,腱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肌电图NCV轻度增加;③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NCV无改变。

结 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2.8%,具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一例不良反应,其对比结果,见表1。

讨 论

DPN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认为是在糖代射紊乱的基础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原因为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异常造成神经纤维缺血缺氧,糖代谢障碍及组织氧化代謝增加致神经组织损害。目前缺乏显著有效的治疗措施,DPN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怡开属于丝蛋白酶类,含18种氨基酸和4种糖苷,能使激肽原酶降解为激肽和活化组织,纤溶酶系,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血黏度等,从而有效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2],可渗入神经细胞的细胞器内,参与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代谢,在合成轴突的结构蛋白质中起重要作用。在转甲基过程中,作为甲基的供体,它可帮助神经细胞从脑磷脂合成卵磷脂,从而修复损伤的神经纤维,加快神经传导速度。

红花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防止微血栓形成,并且能扩张微动脉,改善微循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综上所述,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方法治疗DPN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98-82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我科126例DPN患者, 糖尿病诊断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入院前均有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状;男74例, 女52例;年龄33~84岁, 糖尿病病程3~21年。平均12.8年, 出现手足麻木、疼痛症状3个月~15年, 平均3.6年, 空腹血糖控制在7~12mmol L, 餐后血糖8~13.5mmol/L。

1.2 方法

(1) 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集病史, 询问病史包括糖尿病病史、既往史。作简单的体格检查:量身高、体质量, 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看门诊血糖、尿糖化验报告, 查足部有无溃疡、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全身皮肤有无破溃等。 (2) 评估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 其中远端原发性感觉神经病变包括:四肢麻木28例, 占73.68%, 四肢保护性感觉减退16例, 占42.11%, 植物神经病变中腹泻或便秘12例, 占31.58%, 心动过速12例, 占31.58%, 直立性低血压5例, 占13.2%。 (3) 评估患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知识的掌握情况护理。

1.2.1 知识宣教

护理人员可以总结出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方法, 装订成携手易带的小册子, 使门诊患者更方便了解糖尿病知识, 控制血糖变化情况等。在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 协助患者进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检查项目, 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性。针对患者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情况, 采取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在患者运动、外出时, 可以随身携带糖块、饼干等, 有效防止低血糖现象。同时了解患者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情况, 提醒患者定期检查体重、血压、血糖、尿常规、血脂监测等。让患者认识到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及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及操作要点, 向患者介绍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的有关注意事项, 并讲解如何预防识别低血糖反应, 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的常识。帮助患者建立患者卡片, 注明姓名、年龄、糖尿病的类型、治疗用药、胰岛素的剂量等随身携带。此外, 指导并教会或协助患者自我推拿。具体方法是:双足温水浸泡后擦干, 涂抹润肤油, 先双手握住一只脚, 向内稍用力挤压, 少时换另一只脚, 然后双手分置双足足背, 在足背处上下搓热整个足部, 起到预热双足, 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再由下向上按摩两小腿肌肉, 用补法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位, 用泻法重按太阳穴[3], 整个推拿按摩时间20~30min, 每晚一次。

1.2.2 心理护理

糖尿病为一终身性疾病漫长的病程和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对饮食的控制, 极易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 医护人员可以采取电话、书信、随访等方式与患者进行密切交流, 建立双方互信机制、定期进行家庭随访等。针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患者, 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法, 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流, 使家属能够充分了解疾病的进展、预后等方面的知识,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在心理护理过程中, 鼓励患者克服自卑感, 接受现实, 保持乐观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等。

1.2.3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循环及微循环, 采用扩血管、抗凝、溶栓的西药及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 使微循环及大血管再疏通, 改善肢体缺血。可以选择踮脚跟、弯腰、甩手、步行等运动[4], 每日15~30min。

1.2.4 饮食行为干预

正确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质量, 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在护理过程中, 让患者参与治疗, 提高患者饮食依从性。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病情及配合药物治疗的需要可将三餐分配为1/5、2/5、2/5, 或1/3、1/3、1/3;也可以按四餐分配为1/7、2/7、2/7、2/7。告知患者要严格定时进食, 严格限制各种甜食, 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 包括豆类、蔬菜、粗谷物及含糖分低的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运动时不宜空腹, 以免发生低血糖。高血压的患者应摄入低脂、低盐饮食,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摄入低蛋白、低磷饮食, 使体重达到理想体质量, 从而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师指导, 每天控制食量, 不能暴饮暴食, 每一顿都需要搭配粮食、蔬菜、蛋白质等, 另外做到戒烟戒酒。

1.2.5 足部护理

教会患者必须坚持三保[5]:即保洁、保暖、保软。每天检查双足一次, 包括足部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等。选择轻巧柔软、前头宽大的鞋子, 购买新鞋时应在下午购买并站着试鞋新鞋第一次穿不要超过半小时。袜子应选择弹性好、透气及散热好的棉毛材料为好。经常按摩足部, 按摩的方向应由足端向上。冬天应注意足部的保暖, 尽量不用热水袋。此外还要勤换鞋袜、勤剪指甲, 不要赤脚走路, 不可穿拖鞋, 指甲不可修剪太短, 与脚趾平齐即可。

1.2.6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爱好和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 可选择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 如:匀速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等。教会患者有氧运动的1、3、5、7原则[6], 即锻炼时间在餐后1h开始, 每次30min, 每周进行5次, 运动后的心率 (次/min=170-年龄) , 以运动后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坚持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的原则。

2 小结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目前尚不能根治。其急性并发症常危及生命, 慢性并发症如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可使患者致死、致残。但糖尿病所有的并发症均可预防, 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健康教育、医疗指导、护理保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患者掌握有关糖尿病的知识, 坚持正确治疗是最重要的。如血糖控制良好, 可减少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综合护理现状。方法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原理及特征进行分析, 总结出护理现状。结果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运动疗法、饮食护理、坚持随访, 可防止病情反复及复发, 同时达到最佳疗效。结论 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和护理中, 应当加强患者的自我监测及管理能力, 同时在护理中使用多种防治方法, 使其发挥各自优势, 相辅相成, 可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使并发症延缓或减少, 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杨晓娟, 商敏.糖尿病足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8) :987-988.

[2]刘玉莹, 黄津芳.病人健康教育问答[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8:99.

[3]张春玲, 陈露.8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辨证施护[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9) :53-54.

[4]张东娟, 田风云.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2 (11) :108-112.

[5]张冬岩.糖尿病足30例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3 (9) :13986.

糖尿病周围神经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2—8月, 该院对70例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抽签的方式来将患者进行分组, 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35例患者。根据研究来看, 对照组患者中16例是女性, 19例患者是男性患者。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最小是43岁, 最大是82岁, 平均 (54.35±3.5) 岁, 对照组患者的病程为3.5~11.5个半月, 平均病程为 (4.7±0.5) 个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了病变程度划分, 轻度患者共有13例, 中度患者共有12例, 重度患者共有10例。根据研究来看, 治疗组有14例女性患者, 男性21例。治疗组患者最小是42岁, 最大患者是79岁, 平均 (56.68±4.4) 岁, 对照组患者环保3~11.5年不等, 平均 (5.5±1.2) 个月。共有12例轻度患者, 12例中度患者, 11例重度患者。全部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基础治疗内容, 使用胰岛素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对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情况提前预防, 使用神经营养药物, 防止患者的神经功能继续受到损伤。

1.2.2 治疗组

为治疗组患者进行了基础治疗, 提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治疗之外, 还需要为患者提供胰岛素治疗, 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 避免患者发生脑梗死以及心肌梗死症状, 并且, 为患者使用神经营养药, 延缓神经受到的损伤, 以此为基础, 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在病人的曲池穴、合谷穴、外关穴、三里穴、太冲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方法针灸1次/d, 针灸40 min/次。7 d为1个治疗过程, 连续针灸3个疗程后, 观察治疗效果, 并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3 检验方法

神经传导情况判断对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进行检测, 测试患者的正中神经传导能力以及传导速度, 对患者的胫神经传导能力和传导速度进行测量。

治疗效果评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中的不良症状四肢麻木, 四肢胀痛等全部消失, 患者的肌力以及肌张力均正常, 则可以视为已经治愈。患者的临床中的不良症状, 如四肢麻木和肿胀等症状基本消失, 患者的肌力以及肌张力等症状基本上都恢复, 可以视为显效。临床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常见症状均消失, 患者的肌张力有了较大的改善, 可以视为治疗有效。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 如四肢麻木, 肿胀等等症状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患者的疼痛和肿胀症状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 患者的肌力和张力没有改善, 则可以视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方法

将所有研究对象所得数据输入SPSS 16.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实验发现对照组中经过治疗后治愈有3例, 显效有12例, 有效为7例, 无效为13例,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2.86%。而治疗组经过治疗后, 治愈有10例, 显效有15例, 有效有9例, 无效有1例。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14%。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根据我国的研究人员的实验表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发病机制是因为体内局部组织有循环障碍存在, 导致了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自觉有肿胀感, 患者活动能力受到了限制。目前临床中患者的治疗方式是西医治疗, 使用药物来对症治疗, 让患者的血糖得到控制, 对周围神经功能进行改善, 让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 改善预后。目前临床中没有十分有效的药物治疗。根据研究表明, 如果患者的神经系统存在严重的障碍, 那么可能神经系统的水分和营养均比较缺乏, 所以神经系统出现了一些病变表现, 如果不对该疾病进行治疗, 不及时的进行处理, 那么患者就会有神经闭塞的情况出现, 最终就会演变为截肢, 当前临床中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采取了对症治疗以及去根治疗的方式, 一方面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 一方面对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进行改善[3,4]。中医对该种情况认为是痰浊阻塞引起的气血不畅。因此需要为患者温经补虚, 疏通脉络。该次研究该院对2015年2—8月接收的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对其使用针灸干预治疗, 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神经传导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治疗组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后, 其神经功能和治疗组相比, 患者的病情有显著的改善,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优秀, 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使用针灸干预治疗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高, 该种治疗方式, 患者接受度比较高, 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较大的改善效果, 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叶大智.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24) :41-42.

[2]曹平, 阳仁达.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 2011, 17 (1) :97-101.

[3]张海燕, 邬伟魁, 李芳, 等.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4) :260-264.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篇7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医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方剂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 发病范围广, 发病率高且病情多变, 可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 有效防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发病机制复杂, 与痰瘀、瘀血、阳虚血瘀和气阴两虚等因素有关, 非单一因素所致,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治疗有效手段较多, 疗效较为可靠, 优势较为明显。为此, 笔者总结分析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临床研究如下。

1 针灸及其联合治疗

孙远征等[1]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基础治疗相同, 26例对照组患者肌注0.5 mg弥可保, 26例治疗组患者取穴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合谷等实施温针疗法, 治疗4周后显示 , 治疗组的 总有效率 (88.46%) 优于对照 组 (61.53%, P<0.05) , 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治疗前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温针疗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何乐中等[2]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具有可比性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前组使用毛刺法, 后组肌肉注射甲钴胺, 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 (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 (56.7%, P<0.01) , 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所以, 毛刺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

张沛等[3]采用两组对照, 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降糖药、B族维生素和对症治疗, 50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取合谷、内关、阳池、曲池、太冲、解溪、足三里和阳陵泉等穴位针灸治疗。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症状及正中神经、胫神经MCV、SCV有显著变化。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邱有法等[4]将56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 合理控制血糖范围, 治疗组以双侧脾俞、肺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辨证进行针刺治疗, 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口服, 维生素B12肌注。治疗2个疗程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 (92.8%) 高于对照组 (75.0%, P<0.05) , 疗效较为确切。

2 中医方剂

在控制血糖达标的基础上,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 采取中医药方剂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治疗时, 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法, 或从化痰通络、补益肝肾入手。可运用古方化裁治疗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自拟方剂加减治疗, 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1 黄芪桂枝五 物 汤

金匮要略》记载本方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和大枣 (一方有人参) 组成。全方标本兼治, 攻补兼顾, 使气阴得养, 瘀血得祛, 痹脉得通。对属气虚血滞, 微感风邪者, 均可加味用之。

朱创洲等[5]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4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全部患者均有效。盛庆祥[6]用本方加味治疗38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总有效率86.84%, 且在改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记载本方由黄芪生 、当归尾、赤芍 、地龙、川芎 、红花、桃仁组成, 是补气和化瘀相结合的经典方剂。

苏根[7]将8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后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前组同时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辨证治疗, 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发现, 该方辨证加减能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质代谢, 周围神经缺血缺氧得以改善, 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刘春红等[8]用补阳还五汤治疗42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总有效率达到88%。刘芝平[9]在常规糖尿病治疗基础上, 以加味补阳还五汤 (加用泽兰、丹参和蜈蚣) 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23例患者, 服用20 d后有效率达到91.3%。

2.3 补阳还五汤 联合 六味地黄丸

周晖[10]以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37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有效率为89.19%, 且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电生理检查较治疗前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自拟 方 剂

方文献[11]采取益气养阴, 舒筋通络之法治疗53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山药、黄芪、木瓜、山茱萸、当归、沙参、地龙、白芷、威灵仙、川芎、土鳖虫、天麻为基本方。观察表明, 临床治愈30例, 好转23例, 总有效率94.6%。李绍轩[12]以自拟润枯搜络汤治疗60例患者, 对照组口服甲钴胺, 前组总有效率高于后组, 治疗组改善感觉减退与感觉缺失、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疗效较为确切。

参考文献

[1]孙远征, 徐莺莺.温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8, 27 (9) :6-8.

[2]何乐中, 张红, 林昭, 等.毛刺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08, 23 (9) :1276-1277.

[3]张沛, 张姝.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疗效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5 (5) :73-74.

[4]邱有法, 金友莲.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4) :250-251.

[5]朱创洲, 马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 2005, 26 (6) :485-486.

[6]盛庆祥.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08, 24 (6) :451.

[7]苏根.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 2004, 24 (4) :66-67.

[8]刘春红, 范冠杰, 唐咸玉.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03, 21 (10) :31-32.

[9]刘芝平.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3例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 2009, 30 (4) :77.

[10]周晖.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河南中医, 2003, 23 (1) :29.

[11]方文献.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56例[J].四川中医, 2009, 27 (9) :70.

糖尿病周围神经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2],结合临床症状,详细询问病史,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无药物过敏史;知晓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造血、呼吸系统严重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语言障碍、恶性肿瘤者;对所用药物过敏者;不同意入组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6.77±2.36)岁;糖尿病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23±0.64)年。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72±2.40)岁;糖尿病病程1~9年,平均病程(5.22±0.65)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药物,控制饮食。对照组患者给予0.1g维生素B1,0.5mg维生素B12于肌肉注射,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用养阴益气除痹汤治疗,方剂组成:生地、黄芪、熟地各30g,白芍、何首乌、锁阳、牛膝、木瓜、当归、龟板、鹿衔草各15g,知母、炙甘草、黄柏各10g,全蝎5g,蜈蚣1条,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上肢症状严重者,加桑枝10g、姜黄5g;下肢严重者,加桑寄生、杜仲各15g;肢冷严重者,加肉桂5g、附子10g、淫羊藿15g;疼痛明显者,加草乌、川乌各5g;小腿酸软者,加双倍木瓜和牛膝。

1.3 评价指标

参考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疗效评估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运动无障碍,1年未复发;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偶有发作;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情况,分值越高,表明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n)

2.2 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导致周围血管病变、代谢障碍,造成周围神经轴节段性、突变性脱髓鞘,进而表现为相应的症状。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微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微静脉、微动脉基底膜增厚,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一旦患者血液黏度异常或血液流动性异常,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激活多元醇通路,减少肌醇,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对神经造成一定的损害[4]。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临床多采用B族维生素治疗,可激活机体神经细胞,促进神经膜细胞重生,加快受损神经组织修复,但临床效果欠佳。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本病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病痛,需不断探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炎属于“消渴”“痿痹”范畴[5],日久消渴,气血受损,气虚,则血行不畅,久而久之,血脉瘀阻,临床应遵循养阴益气、活血通络、生津止渴的治疗原则。养阴益气除痹汤中黄芪是益气圣品,何首乌、牛膝、龟板、木瓜补肝肾之阴,酸甘养阴,以滋化源;鹿衔草、锁阳祛风润燥,壮阳补肾;知母、黄柏可降肾火;蜈蚣、全蝎祛风搜剔;白芍、熟地、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甘草调和诸药,共达通经活络、益气养阴之功效。从现代药理学来看[6],黄芪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何首乌、当归抗血小板聚集;鹿衔草降脂降糖,激活神经细胞壁,促进神经膜细胞再生;全蝎、蜈蚣抑制纤维蛋白酶活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同时观察组患者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表明养阴益气除痹汤对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疗效显著,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促进受损组织修复,改善患者体内微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丽燕,王燕华.糖尿病周围神经炎中西医综合治疗与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0):1233-1235.

[2]何威,杨洁.温经活血方内服外用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炎40例[J].陕西中医,2011,32(12):1592-1593.

[3]吕继红.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优势与作用机理[J].亚太传统医药,2010,6(7):155-156.

[4]李树斌.中医为主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50例临床分析[J].光明中医,2014,29(2):309-310.

[5]鲁恒心.中医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63例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2(1):108-109.

糖尿病周围神经炎 篇9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以四肢肢端麻木、针刺、烧灼及短暂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患者四肢对称性呈手套和袜套分布区域痛、触觉及震动觉减退。由于患者保护性感觉功能减退,使机体对外伤及日常活动中足部异常压力伤害的防御性反应降低,容易形成足部溃疡,并且是导致溃疡经久不愈甚至截肢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命。本病属中医“消渴”、“肢痹”范畴,多因消渴日久不愈, 气阴两伤, 久病则瘀, 经脉失于濡养所致。西医注重对糖脂代谢的调节,从整体上对异常代谢环境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医中药改善糖尿病局部代谢紊乱,减轻局部氧化应激损伤,促进周围血管的舒张,改善周围神经的血供,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损伤的周围神经功能修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DPN具有良好的前景、独特的优势。 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病理机制的研究

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高血糖导致多元醇代谢通路的激活,使神经髓鞘的施旺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积聚,渗透压增加,细胞水肿;高血糖导致蛋白非酶糖基化,使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增加,通过细胞AGEs受体,启动一系列病理损伤;高血糖激活细胞醛糖还原酶,使细胞NAD/NADH比值下降,进一步导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加重神经损伤;高血糖可导致机体二酰基甘油生成增加,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使神经细胞Na+-K+-ATP酶以及影响神经传导的相关酶蛋白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肝脏对摄入的亚油酸不能进行去饱和化,使促进血管舒张的前列腺素合成障碍。而以上病理过程无一例外的使周围神经组织血供减少,组织缺氧,促使神经病变发生、发展。

2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探索

根据以上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认识,国内外学者在其治疗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首先,包括DCCT及UKPDS等一系列临床研究证实,严格控制血糖虽能有效阻止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但是却无法逆转已存在的神经损伤[1]。其次,包括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补充γ亚麻酸、甲基B12、抗氧化剂:α-硫辛酸以及神经细胞生长因子等治疗方法等,虽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中无一例外均未取得所期待的阳性结果,这可能与血管局部缺血缺氧状态等代谢障碍未有效改善有关。因此在美国,目前尚无一种经证实有效的药物被批准应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这一现状使开发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了当今研究的热点。目前一些专家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复杂的病理机制,提出了联合性治疗方案,将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抗氧化剂、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及PKC抑制剂等联合使用,以期待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该治疗方法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学术界认为,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病变神经血供,有效减少神经局部氧化废物的生成,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关键。在缺血、缺氧病理状态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障碍,在ATP生成减少同时,活性氧簇(ROS)生成增加,在病变神经局部形成氧化应激性损伤,加重了神经组织及其滋养血管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推动病情的发展。现代医学的抗氧化治疗方案如:补充维生素C、E,α-硫辛酸等,经证实不能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究其原因在于ROS具有生成后快速弥散,迅速产生病理损伤的特点,而现有的抗氧化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结合ROS,减少其病理损伤,但该类药物与ROS结合速率远小于ROS的病理损伤过程,且常规剂量下不能在细胞和线粒体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因此不能产生有效的抗氧化效果。

3 中医中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探索

近年来大量临床报道表明,在辨证基础之上,重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除湿,使气血相和,筋脉得养,血脉流通,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活血化瘀法已在本病治疗方面得到普遍重视及应用,经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增加四肢周围神经供血供氧,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修复,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苏明等[1]对1997-1999 年发表的27 篇中药治疗DPN相关文献予以综合分析,将文献中各种药物的使用情况做了统计, 补气药黄芪被使用次数最多,生地、玄参、花粉、当归等养血滋阴之品亦被常用,其次为桃仁、红花、地龙、水蛭、全蝎等活血化瘀药,其中虫类药的使用似乎更多。现代研究证明, 黄芪具有明显抗氧化作用,黄芪中富含微量元素硒,而硒能激活某些细胞生长,参与细胞多种酶的合成和活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就是其中的一种,从而保护细胞免疫生物氧化过程免受损害;丹参、甘草、葛根、芍药、黄芪、川芎具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作用,可抑制山梨醇生成,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生地、葛根等对高血糖状态下的蛋白质非酶性糖基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延缓微血管病变;桃仁、红花、地龙、水蛭等均有抗凝、抗血栓形成作用,改善神经营养血管的微循环;研究发现大黄有抑制糖尿病鼠肾组织的糖基化作用;槲皮素可有效抑制糖尿病鼠周围神经糖基化终产物(AGEP)蓄积,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配伍上述药物确实可以提高疗效。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用药则针对其多种发病机制多靶点同时给予治疗,是一种综合性治疗。因此较西药单一针对疾病某一病理因素进行干预具有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苏明,周成宝.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探讨.中医研究,2000,10(13):26-27

糖尿病周围神经炎 篇10

关键词: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营养神经

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DPN) 在糖尿病患者中比较普遍, 发生率达60%~90%[1], 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植物神经, 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 男30例, 女32例, 年龄 (57.7±10.4) 岁;糖尿病病程 (6±4.5) 年。对照组60例, 男27例, 女33例, 年龄 (61.1±9.8) 岁;糖尿病病程 (6.8±3.0) 年。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DNP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DNP诊断标准: (1) 根据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1999) 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3]; (2) 临床上存在明显的肢麻、蚁行感、针刺样痛、痛觉过敏、隐痛、烧灼样痛等周围神经症状, 运动神经障碍如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 (3) 体征检查:压力觉、温度觉、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4) 肌电图检查四肢神经 (双侧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等) 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 有两项或两项以上减慢者。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或患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如颈椎病、腰椎病等骨科疾病者;脑率中、尿毒症等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疾病者;风湿性疾病、化学物质损害、金属中毒、营养障碍等其他原因周围神经病变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疏通循环类药物+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对照组单用疏通循环类药物。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 在饮食和运动等基础治疗上, 采用胰岛素 (普通胰岛素或诺和灵R、诺和灵30R、诺和锐30R等) 强化治疗, 和 (或) 联用口服药治疗, 并同时应用疏通循环类药物。判断标准:空腹血糖 (FPG) <6.1mmol/L, 餐后2h血糖 (2hPG) <7.8mmol/L, 控制为达标。治疗组同时加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基维生素B12 (又称弥可保或甲钴胺) , 肌内注射每天500~1000mg, 每天1次, 或口服每次1.0mg, 每天3次, 或水溶性维生素注射液1瓶静脉滴注, 每天1次, 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用疏通循环类药物, 不加用营养神经类药治疗。

1.4 监测指标

所有患者均监测血糖 (重点监测空腹及三餐后) , 每1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并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同时记录患者肢麻、针刺痛等周围神经症状, DPN严重程度采用“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 (Total Symptoms Score, TSS) 评估, 分别对2组患者下肢及足部疼痛、灼热感、感觉异常、麻木4项症状发生频率和程度进行评分及汇总。每2周评估1次, 总疗程为2周至半年。

1.5 疗效判断

(1)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2) 有效:症状改善, 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轻度提高; (3) 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未提高或减慢[4]。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71%, 高于对照组的58.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无明显变化。2组治疗后TSS评分, HbA1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所上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 论

DPN患者自觉四肢未端麻木、疼痛、蚁行感、针刺样、烧灼痛、四肢皮肤多汗、无汗等症状, 尤其在冬天和夜间, 出现静息痛, 患者常因疼痛影响睡眠等, 有些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DPN还是导致糖尿病足最重要的因素, 神经性溃疡占糖尿病足溃疡的60%。DPN患者往往主诉多而重, 但体查阳性体征少, 早期部分非专科医师和家属往往不够重视, 未给予积极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甚至糖尿病足的发生。而在控制好血糖、应用疏通循环类药物治疗基础上, 加用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 如甲基维生素是蛋氨酸合成酶辅酶, 外源性给药可渗入神经细胞内, 促进细胞内核酸蛋白和脂肪的合成, 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 并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5], 从而改善DNP患者的症状。通过对治疗组的观察, 严格控制血糖和保持血糖平稳是关键,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疗效更显著, 更能明显减轻DPN患者的症状, 并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对患者早期及远期治疗效果均有重要意义。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陆飞, 聂立红.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 1:17-18.

[2]黄正有, 叶子思, 卢建文.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11) :230.

[3]迟佳敏.实用糖尿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3-194.

[4]吕爱玲, 阮爱兵.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33例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 2004, 19 (8) :459-460.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下一篇:区域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