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戏剧文化

2024-07-25

校园戏剧文化(共12篇)

校园戏剧文化 篇1

校园戏剧按学龄可分为幼儿园戏剧、小学戏剧、中学戏剧和大学戏剧。顾名思义, 这是一种发生在校园中的戏剧活动, 参加者应该是各类在校生。其目的或者是作为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属于教育内容中的美育部分;或者是作为丰富学生业余活动, 培养学生广泛兴趣,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辅助教育手段;或者是一种培育未来戏剧艺术家的带有特定目的的专门教育。

幼儿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因势利导地利用儿童喜欢游戏和模仿的天性, 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戏剧形式和游戏形式, 开发儿童心智, 挖掘儿童发展潜质, 锻炼他们的运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团体精神、友爱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意识等等, 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说, 幼儿戏剧教育主要是作为一般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对戏剧有潜在兴趣的儿童得以在其成长早期就有机会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戏剧艺术的种子, 他们日后在适当的机遇激发下, 有可能成为戏剧艺术的专门人才。

在中小学校园戏剧方面, 随着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 一些戏剧院校的学员在影视艺术实践中逐渐显示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实力, 不少人还一跃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甚至国际影响的明星。这激发了无数青少年的明星梦。因此一些为满足人们实现明星梦这类社会需要的表演学校应运而生。这类学校的师资大多由专业院校组成, 教学主要侧重表演及基础艺术理念等, 学制较短, 带有速成性质。

现代化意义上的校园戏剧文化应该具有比较普及的特点, 以及得到这种形式的社会支持而成为国民教育结构中的“准因子”的基本特点。在这方面美国、加拿大的某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这两个国家在中小学中都采取了将艺术课包括戏剧科作为选修课的方法来普及戏剧教育, 加上选修课表上的演讲课与辩论课, 对于学生成长为现代化开拓型人才所必备的一些素质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 我们应根据国情进行深入研究, 以探索一条为我所用的路径。

校园戏剧文化是发生在校园中的戏剧生产活动的总称, 如果分门别类地看, 校园戏剧文化的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 这不仅是指量的方面, 也是指质的方面。

首先, 校园戏剧参与者的成分方面的差别, 对于校园戏剧的生产方式、运作效果、艺术质量及其对于社会和观众的影响来讲, 是非常不同的。人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戏剧文化, 主要是指戏剧活动, 或者是由非戏剧专业大学生所组成戏剧社团开展的戏剧活动。后者可能是由文科学生参与的, 也可能是理科学生参与其中, 但他们都是戏剧艺术爱好者。学生戏剧社团通常隶属于学生会或校团委等学生组织, 这样便于进行组织协调工作, 也便于争取校方从思想与物质方面给与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学生戏剧社团又分为经常性的和临时性的两种, 经常性的学生戏剧社团, 是指某些学校具有戏剧传统, 包括在组织学生戏剧社团活动方面也有悠久的历史和经验。所以现有的校园戏剧组织只不过是其历史情况的一种延续。而临时性学生戏剧社团, 是指为参加校方计划中举办的全校性艺术节, 或是为更广的戏剧节庆活动而特地组织的一次性排练话剧节目为目的临时学生戏剧社团组织。由于我国在小学与初高中阶段的戏剧教育还不甚普及, 学生的戏剧修养普遍不高, 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这种业余性质的校园戏剧, 水平通常是不高的。

在对于一些资金薄弱的业余性校园戏剧组织来说, 戏剧院校相关系科的学生, 往往也可以成为其财力不足和所费不多的校园戏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这对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艺术水平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捷径。戏剧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辅导业余学生戏剧, 自有其优势:一是两者都是学生, 年龄相近, 兴趣相投, 互相理解, 便于沟通;二是青年学生思想活跃, 感觉敏锐, 敢于探索, 勇于实践, 容易得到广大青年学子的响应和共鸣。因此, 他们的任何小小成功, 对于在校园里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成为戏剧爱好者, 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这势必会为专业戏剧演出吸纳大量的高水准学生, 这是一种值得长期去做的培育戏剧市场的隐形战略投资。

校园戏剧的第二类情况, 是专业戏剧 (影视) 院校中发生的学生戏剧活动。这里可以区分两种情形, 一是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的戏剧演出活动。如中央戏剧学院在校园内持续几个月的实践戏剧活动, 活动的主体均为学生, 他们以极微薄的自筹资金、冲天的干劲、刻苦的精神、执着的探索, 实践了不同风格、题材多样化的戏剧作品,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二是校园戏剧文化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师带领下按照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校园戏剧, 具有更高的效率, 更明显的学术效果, 艺术水准也相当高。国外戏剧教育界更直截了当地将其称为学术戏剧。

在当代, 校园戏剧与专业戏剧几乎有一种天生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 虽然我们已无从得知戏剧教育具体起于何时, 但却可以断言, 当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成员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当更多的人为戏剧艺术所吸引, 当更多的人渴望献身于戏剧艺术, 当人们感到戏剧本身需要不断得到提高, 以及当教育本身获得了高度的发展时, 戏剧教育便应运而生了;第二个方面的联系则体现在校园或戏剧教育往往赋予戏剧以面对可能性“危机”发生时强大的应变力量。

校园戏剧和校园戏剧的独特优势在于它们比较重视学术性, 并常常利用实验性手段来达到其学术性目的, 也就是说它们较少受到商业化因素的干扰。这无疑是校园戏剧质量的一种重要创新因素。因为它们所需要专业的人才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鉴赏口味, 当这些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的戏剧创作主流之后, 他们就成为一支使我国的戏剧艺术创作保持较高水准的自觉性的主体力量。戏剧文化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因为戏剧是人类生活的经验反映, 恰如莎士比亚所说, 世界就是个大舞台, 男人和女人都不过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注重通过戏剧教育和校园戏剧文化培养戏剧人才和戏剧正是戏剧可以采取的旨在促进自身长远发展的一个很有预见性的战略行为和奋斗目标。

校园戏剧文化 篇2

地点:教室

人物:小新(男孩)、小光(男孩)

小新和小光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今年两人都上了小学,又成了一个班级的同学。

小新:小光,今天放学以后,我们去老地方踢球吧!你看,这是我妈给我买的新球鞋,她告诉我多锻炼才能长得高。

小光:哇,真帅。哎,不过我今天去不了了,我老爸晚上要带我去学二胡,真扫兴。

小新:没事。明天呢,明天总有空吧?

小光:我想想。(思考状)明天我还有个英语培训班呢。

小新:不会吧,那周末总有空了吧,天气那么热,我想去学游泳,一起不?

小光:周末我参加了学校的数学奥林匹克辅导班,估计我的周末又泡汤了。

小新:那你爸你妈都不让你跟我一起玩了啊?

小光:我妈说了,现在什么都不用我做,我只要专心读书就行。要是期末考试能考进班级前10名,就给我买那套我喜欢了很久的变形金刚。

小新:哦,那我只能找别人踢球去了,拜拜

小光(可怜的):拜拜。

小新只好一个人悻悻而去,留下了小光一个人做着作业。

第二幕

地点:教室、校门口

人物:小新、小光

炎炎夏日,天气分外的燥热,连续高温的天气让学校决定下午放假半天。

小新:咦,小光,怎么还不回家?走我们一起回家。

小光:今天下午放假,我还没来得及跟我爸爸跟爸爸说,他还要等下午放学才能开车来接我。

小新吐了吐舌头:那要等多久啊,不如你跟我一起走回去把。小光:我妈说,街上汽车太多,不要一个人走在街上,出门要和大人在一起。总之她是不会让我走回家的。

小新:那我们坐公交车吧!

小光(面露难色):可我从来都没做过公交车,会不会很乱?会不会有坏人啊,妈妈说…

小新(打断小光说话):男子汉大丈夫,怕什么,走,我带你去做公交车。

小光:额,那好吧

小新拉着小光走出了教室。

第三幕

地点:夏令营教室

人物:小新、小光、生活老师、其他同学

转眼间,炎热的夏天来临了,暑假期间小新和小光都参加了学校的夏令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自已做一个菜,回去也可以做个爸爸妈妈吃。今天我们要做的菜名叫番茄蛋汤,同学们先来看老师做一遍。

(老师做起了番茄蛋汤,小新、小光和其他同学都伸长了脖子,认真的看着。一会,一碗香喷喷的番茄蛋汤就出锅了。)

老师:好了,同学们,看完老师做菜以后,大家可以自己动手做了,材料都在你面前的筐里,大家开始吧。

小光:小新,这炉子的火怎么开啊?

小光:小新,这蛋怎么去壳啊?

小光:小新,这番茄怎么切啊?

小新(全身贯注的做菜中):…等一会,我做好了帮你看。老师(走到小光身边):小光,你怎么不做啊?

小光(涨红了脸):老师,我从来没做过,不知道怎么打鸡蛋。我妈妈从来不让我做家务的,书上也没写过,老师以前也没交过,我我…

边上传来了别的小朋友善意的笑声

老师:别着急,老师教你。

在老师的教导下,小光终于学会了做番茄蛋汤。

第四幕

地点:小光家中

人物:小光、小光妈妈

小光:妈妈,今天我做番茄蛋汤给你喝了,你尝尝。

妈妈:呦,我家宝贝真乖,还会做菜了啊,来妈妈尝一口…嗯很好喝啊,学校里老师教的?

小光:是啊,不过开始我什么都不会,连鸡蛋也不会打,被同学嘲笑了。别的同学都好能干哦

妈妈:恩看来是多应该培养你动手能力了。

小光:妈妈,我可以不老学英语数学吗,我想学游泳、下棋,多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妈妈:恩,可能我们队你的教育方法也存在问题,好吧,以后就多让你和同学一起玩玩,多学一点动手的能力,数奥和英语你可以少学一个把

戏剧的中坚力量——校园戏剧 篇3

如果你在长沙想走进剧场观看戏剧表演,无非有三种途径和可能性:第一,去正规的大剧场或者中型剧场,国家养的文艺团体经常有一些“主旋律”的演出,从话剧、儿童戏剧、传统戏曲、歌舞表演都有,觀众主要是儿童和老年人;第二,搜寻长沙的民间剧团或者独立戏剧人。他们可能有属于自己的小剧场,自己搞创作,自产自销,这样的团体在长沙屈指可数,而且作品出产量极低、规模很小。第三,走进校园。据不完全统计,长沙现有的高校戏剧社就有32个,其中还不包括中学的剧社。这放在全国其他一线城市来讲,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据了。

这些高校戏剧社的学生,凭着自己一腔的热情,在那些视业绩为生命、视文艺为粪土的校领导面前争取排戏、演出的机会,平均每个学期一部大戏。这些戏几乎是低成本、零经费的制作,而演出场地从礼堂到报告厅、会议室到食堂,任何只要可以利用的空地、可以付出最少代价的、拥有最好效果的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去力争的地方。在大部分社团碰上没有外联赞助,没有专业舞美也没有足够人手千活的时候,他们便自己动手做道具,向朋友借衣服,摆摊卖门票来换取印刷海报和剧组吃盒饭的费用,朝夕相处共同度过长达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排演,剧组十几人从点头之交到知心好友,公演后甚至泪流满面地拥抱彼此,为之后突然空下来的时间而感到失落,大家是那么简单那么义无反顾。无奈以前没有太多机会走出校园,演出在老师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便没有了后续。

这30多个高校戏剧社里,也有很多其实做出了自己的成绩。比如中南大学的校话剧团、湖南师大先锋戏剧社,曾经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湖南农业大学更是曾经带着自己的原创作品远赴摩洛哥、西班牙等地参与国际性的戏剧节,并且培养了很多本土优秀的戏剧人;汪涵、杨乐乐发起的果实戏剧工作室,也是由一帮校园戏剧社里出来的人策划、运作,试图给那些有戏剧梦想的人搭建一个平台,供他们施展才华。

当代校园戏剧呼唤原创 篇4

进入1990年代以后, 大学校园戏剧和中国整个剧坛的状况近似, 即所谓“台上振兴, 台下冷清”。如1996年的复旦校园, 曹禺的经典剧目《雷雨》, 解构主义戏剧《指马》, 表现主义戏剧《事物的本质与联系》, 悲剧《凡高》, 现代主义戏剧《群众》, 政治讽刺剧《群猴》, 荒诞心理剧《凶手》以及带有环境剧味道的校外剧目《霸王别姬》等先后在相辉堂上演。但非常遗憾, 除《雷雨》之外的大部分戏只上演一次就湮没无闻。校园戏剧领导者做出的许多关于剧社组织、扩大与观众交流等方面的努力也因为无人理会而烟消云散。人们在思考, 具有深厚戏剧传统的复旦校园一年内演出七场不同题材且表现手法各异的话剧, 放在校园戏剧日益繁荣的今天也是不多见的, 为什么当时却吸引不了同学们的关注, 原因何在?

有人认为是戏剧本身的质量下滑, 有人认为是电影电视文化的日益流行, 还有人认为校园里开始出现比校园戏剧更引人入胜的学生活动和组织, 如校园歌手大赛、交际舞会、辩论赛等等。当代戏剧家魏明伦曾说:“当代戏剧的特征是观众稀少, 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以上原因, 可能都存在, 但在笔者看来, 校园戏剧的式微,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原创戏剧的缺失和贫弱。诚然, 1996年复旦的戏剧活动活力十足, 对伟大的经典作品做出自己的诠释固然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原创话剧的缺失不免成为一大遗憾。致力于原创实验戏剧的复旦燕园剧社1985年成立, 以“形式和内容高于表演”为理念, 认为校园话剧既不是商业剧, 也不是为向老师交差而完成的作业, 必须用思想跳舞而不是用技巧。他们坚持校园原创剧必须有高度的思想性, 而演技与之相比却是次要的。在成立十余年后, 由于原创话剧的逐渐乏力也失去了在复旦校园戏剧中的主导地位。历史悠久的复旦剧社在1990年代也似乎很难找出能与它历史上那些有影响的原创戏剧相比的佳作。于是学生活动的主导逐渐被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所取代。而校园戏剧则开始标榜“致敬经典”, 以排演国内外各种经典大戏来吸引更多的经典名著的拥泵, 而绝大多数的戏剧也只是上演一次之后便偃旗息鼓。复旦唯一的双语剧社麦田剧社则以演绎经典为宗旨, 每年演出中文、英文经典大戏各一部, 一方面有了较为稳定的观众群, 而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会很“安全”。校园戏剧本来应该百花齐放, 校园剧社也可以各有追求, 显露个性和风格, 搬演经典名剧对于锻炼演员、培养观众、传播戏剧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大有益处, 但不应该是唯一的选择。校园不是世外桃源, 校园戏剧更需要关注社会、拥抱生活。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生活、情感和追求, 也应该是大学校园戏剧的重要使命。

新世纪的头十年, 拥有辉煌历史的复旦剧社两次获得全国戏剧大奖, 其中2003年的《托起明天的太阳》 (耿保生编剧) 获得全国首届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和最佳编剧奖, 2009年的《小巷总理》 (周涛、朱忠壹、谌梦如编剧) 则在获得上海市大学生校园戏剧展演一等奖之后, 又于2010年获得全国第二届校园戏剧奖一等奖和优秀编剧奖。《托起明天的太阳》是以复旦学生西部支教的故事为素材创作的一部感人至深的话剧, 《小巷总理》则是在上海世博会来临之际以大学生深入基层的事迹创作的一出喜剧, 两部话剧均获得广泛好评。2012年和2013年, 复旦剧社又分别演出了原创剧目《科莫多龙》和《天之骄子》, 前者讲的是一个剧组对《白蛇传》的多重思考, 这出戏以巧妙的构思, 将白蛇传的情境模拟至复旦校园中, 从演员到角色有很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后者以复旦入伍学生为原型, 以航空母舰“天骄号”为背景, 讲述了三个各有专长的大学生士兵砥砺品质、增长才干、报效祖国的故事。只是两个剧本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硬牵强之处, 就像多年前大学生戏剧节上的一出优秀剧目《有雷无雨》一样, 剧中矛盾冲突的发展多依赖周围环境的变化, 而没有更多地从人物性格去作深层的挖掘。

从历史上看, 校园戏剧是推进中国戏剧健康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当今, 校园戏剧应有的文化担当也在逐渐被漠视。作为学生艺术团体的校园剧社既要担当起艺术教育和艺术普及的责任, 又要有融入当代戏剧发展进程、提升戏剧品质的使命感。当今校园戏剧还很少有对关乎人性、生命等深层次问题的探究, 校园戏剧思考的深度显得不足, 一些戏剧演出以及很多观众只是追求场面热闹、形式新奇, 戏剧缺少启人深思和令人回味的东西。历史上校园戏剧的先锋性带动社会的、文学界的变革和突破的现象如今可谓鲁殿灵光。80年前, 曹禺在清华大学创作了《雷雨》, 其时, 他也只是一个“爱美的 (Amateur) ”外文系学生, 而这一出剧却可以称雄于中国话剧史, 至今仍是中国话剧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之作, 既使曹禺本人之后创作的《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固然经典, 但论影响都难掩《雷雨》的光芒。当然, 这与曹禺从南开中学到清华大学热爱戏剧所获得的深厚的戏剧积淀以及他出身的家庭、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体验以及超凡的才情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当然不可能复制出另一个曹禺, 但作为一个对戏剧有热爱的当代大学生, 作为当代校园戏剧的主人, 我们应当有开阔的视野、远大的抱负、文化的担当精神和历史的使命感。

呼唤原创, 是新世纪以来从学术研究到文艺创作的普遍追求。近年, 校园原创戏剧的井喷现象似乎正在出现, 中国校园戏剧在走过一段不景气的历程之后, 正经历痛苦的涅槃。2005年底, 杭州师范大学黄爱华教授主编的《花开的季节——大学生校园戏剧创作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书中收录了学生创作的剧本46个;2013年初, 南京大学吕效平教授主编的《青春戏剧档案》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书中收录了该校学生的原创剧本10部, 其中包括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的校庆剧《蒋公的面子》。上海首届大学生戏剧节参赛剧目有九成为原创剧目, 今年的第十一届上海大学生话剧节上, 入围决赛的所有剧目均为原创或改编。另据《济南日报》报道, 2012年在济南举办的首届济南新青年大学生戏剧节上, 济南市30余所高校中就有26所、166个戏剧社团参与角逐, 参展剧目绝大多数是原创。不过, 当今大学校园戏剧中原创剧目虽多, 不乏才华横溢的学子, 但阅读他们的很多剧本, 感觉他们似乎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自我的情绪, 有对他们所向往的艺术的追求, 但往往自我的表达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在导表演的二度创作中, 有时左右为难, 可能有时既没有表达清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而观众也没有看明白创作者究竟想说些什么。还有一种现象, 有的校园戏剧社团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 戏剧不再“质朴”, 舞美越做越好看, 灯光、布景也越来越有“大制作”的风范, 这些华丽的装饰大有掩盖戏剧内涵的趋势。2012年, 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在复旦大学的一场题为“剧社与大学生活”的演讲中谈到:“校园戏剧不要大型的、华丽的。校园戏剧要直抒情怀, 校园戏剧必须幼稚。”濮存昕所说的“幼稚”, 就是真诚、质朴。同年, 从南京大学校庆走出来的原创戏剧《蒋公的面子》已经全国巡演两轮, 还走到了海外, 反响热烈。该戏导演吕效平教授说, “戏剧是精神的产品”, 好的戏剧应该是“把人的灵魂放到火上去烤。”《蒋公的面子》演出时的舞台布景是再简朴不过了, 无关乎华丽的陈设。何况校园戏剧的编剧、演员基本上都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爱好者, 无论技巧或条件都无法和职业剧团同日而语。因此作为戏剧爱好者的大学校园戏剧的参加者追求艺术的真诚、对生活的独立思考、感情的纯洁、精神的自由才是校园戏剧真正迷人的地方。

戏剧进校园工作报告 篇5

湖北省教育厅:

我校积极落实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和省文联《关于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和《湖北省大中专学校“八个一”》文件要求,积极探索推进校园戏曲工作的方法和激励机制。现将戏曲进校园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明确分工,有序组织戏曲活动

2016年5月我校收到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戏曲进校园的指导意见》;《湖北省“戏曲进校园”工作落实方案》《湖北省大中专学校戏曲工作“八个一”》等文件后,迅速开展相关部门学习研讨,积极落实,校团委牵头制定落实方案。2017年4月,我校再次收到关于进一步落实《湖北省大中专学校戏曲工作“八个一”》的通知等文件,将校内戏曲推进工作落实到各部门,明确由校团委牵头,会同教务处等部门,分别负责落实戏剧进校园的相关工作,并由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出台相关管理制度,为戏剧进校园工作提供经费、师资等方面的保障。

二、开设课程,纳入教学,将戏曲贯彻到日常学习中

我校根据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文件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一些戏曲类的公选课,将戏曲艺术日常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普及国粹文化常识。

三、邀请名家开展讲座,扩宽学生戏曲事业 学校积极联系校外相关学者或戏曲名家来校开展讲座交流。

四、观摩演出,参与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戏曲魅力

2017年5月9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文化局承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体育馆举行,由武汉剧院有限公司合作出演的汉剧《求骗记》精彩纷呈,1000余名学生代表参与观看。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建设一批戏曲社团组织”

“创排一批戏曲项目”、“开展一次戏曲交流展演活动”

湖北省大中专学校戏曲工作“八个一”落实情况

“举办一场戏曲知识讲座”

1、2、“观看一场戏曲演出”

2017年5月9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文化局承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体育馆举行,由武汉剧院有限公司合作出演的汉剧《求骗记》精彩纷呈,1000余名学生代表参与观看。

关于落实《湖北省大中专学校戏曲工作“八个一”》工作中“开设一门戏曲选修课”和教学保障的说明

为进一步落实《湖北省大中专学校戏曲工作“八个一”》相关工作,我校教务处针对“开设一门戏曲选修课”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一部分戏曲类的公选课,将戏曲艺术教学融入日常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普及国粹文化常识,如《 》,修满课时给予2个学分。

我校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厚德尚能”为校训,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将戏曲教学作为常规教学内容进行全方面推进,建立灵活的工作机制,确保现有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共青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以剧化人:校园戏剧的教育探析 篇6

关键词:校园;戏剧;教育

校园戏剧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以师生为主体的戏剧创作和戏剧审美的实践活动,具有“无功利、自娱自乐”的特点。中国话剧就始于青年学生的演剧活动,在戏剧的发展历史中,校园戏剧成了中坚力量,青年学生群体成为中国戏剧产生和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校园戏剧成为了“青年一代关注社会、表达自身思考、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形式”,它始终保持中国戏剧自诞生以来的探索激情,高扬戏剧的艺术精神,成为当代戏剧艺术的引领者、前行者和实验者,更是以积极的姿态实践着教育的意义,成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

一、以化身装扮实践自我认知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群体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完整的道德伦理、思想文化体制,在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因对群体价值的过度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个性思想和独立人格。蔡元培对此有过这样的反思:“盖群性与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之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新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矫正群体化的教育观念,尊重人的个体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但时至今日,这种新教育观的实现依然困难重重。

戏剧艺术成为突破这一困难的重要途径。戏剧艺术的核心就是化身表演,无论演员还是观众,如果要进入戏剧情境,必须要通过体验,化身成角色,同角色一起歌哭笑骂。这种体验是个性化的,需要调动演员和观众的自我认知,將自己对生活的经历、感受和理解融入角色中,对角色的欣赏、体验和理解实际上是对自我既有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反观和审视。这种对自我的反观与审视,不是通过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命运的展现打动演员和观众,通过观演中的情感投入,形成现场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一种感染,一种触动,更是一种升华。它引导演员和观众从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来,拥抱广阔的人生,面对复杂的社会,感知人性的锐利。因此,戏剧艺术的观赏和表演既能拓宽自我的认知范围,又能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深度。

当然这种自我认知又处处和群体相连,因为“戏剧的体验虽然是个体性的,而戏剧的呈现却是群体性的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戏剧活动需要集合众人之力,融合多门艺术才能完成。从编剧、导演、演员到舞美、服装、化妆、道具、音效和灯光等,参与者之间都需要彼此密切配合,每一个体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牵制和依赖,这样才能保证戏剧活动的有效运作。就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个体而言,他们需要保持自己的创作个性,但同时他们也要将自己的个性创作与整个系统相匹配,完全没有个性的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不顾整体系统的协调凸显出的个性也是毫无价值的。任何一个个体和部门都是整体系统中的一环,就演员而言,每个演员都是剧情发展中的一个关节点,每位演员都有责任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体验投入角色中,使角色更加丰满立体,但是每个角色与其他角色是环环相扣的,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任何脱离剧情,任意凸显自己的角色只能成为独角戏。 因此参与戏剧活动,可以领悟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生活,促进个体生命潜能自由而充分地表现,实现个体独特意义在社会系统中的确认和显现。

二、以戏剧欣赏提升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就是将生活中美的形式,通过艺术化的手段,给人们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使心灵、思想、情感以及言行举止等各方面得到美化、净化和提高。与单一的艺术形式不同,戏剧艺术通过高度综合不同的艺术形式,虚拟出一个独特的舞台世界,又在虚拟化的舞台设计中,通过当众表演收获了真实强烈的现场感染力。

以中国戏曲为例,从原始歌舞开始,中国戏曲就累积着戏曲美的因素,历经先秦乐舞、汉代百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歌舞戏和优戏、隋唐歌舞小戏和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宋元南戏等几个阶段。直至宋元时期,这些戏剧美的因子才得以最终凝聚成体,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表演体系。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对“唱、念、做、打”四种表演技法的融合上,“唱”注重音色和唱腔旋律,又讲究字正腔圆,运用声乐技巧,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剧中人的心曲。不同剧种因为唱腔唱法不同,形成了各种意趣不同的演唱风格。“念”与唱互补,同样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具有音乐的节奏感,铿锵悦耳。“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综合性的表演特征将中国传统的各种表演手段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提炼,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戏曲的虚拟性和程式化表演方式更是将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它讲究有规则的自由动作,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虚拟现实环境或对象,灵活处理舞台的时间和空间,曲尽人情、传神入微的引导观众进入浓缩的舞台人生,通过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净化。正如明末戏曲家孟称舜所说:“曲之为妙,极古今好丑、贵贱、离合、死生,因事以造形,随物而赋像,时而庄严,时而谐浑,孤末靓,合傀儡于一场,而征事类于千载。”

因此,我们在剧场欣赏戏曲艺术的时候,不仅是欣赏故事剧情,更重要的是欣赏它精湛的表演艺术,既有多门类的艺术形式,比如曲词、音乐、美术舞蹈等的综合呈现,又有以形写神、追求神似的美的创造。比如昆曲《玉簪记》中的“秋江”这折戏中,讲尼姑陈妙常搭乘一艘民船,追赶爱慕的书生潘必正为他送别,到江边之后,我们在舞台上看不到船只和江水,但两人却用大幅度的扇子、云帚和长水袖的舞蹈表演,带观众走进“风打船头雨欲来,满天雪浪船难开”的生动戏剧情境,表演手段是虚拟化的,但戏剧情境却生动而真实。精湛的表演艺术让现场观众为两人相爱却无法相见唏嘘落泪。

戏曲舞台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中以形写神的典型艺术手法。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在获得极大提高的同时,也用多形态的美的形式启悟观众进行多渠道的审美感知,既感受到美的艺术形象,又能把握美的理性内容,突破对美的单纯性感知认识,将感受导入理解,获得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在形神统一、情理统一中,丰富内在的情感生活,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理解力,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而这种审美教育在我国学校的传统教育中却始终缺乏,最终导致当前国民审美素养的偏低。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戏剧的创作演出与欣赏成为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用戏剧表演干预心理教育

健康的心理主要是指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识与信念、良好的人际沟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健康的心理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日益凸显,除了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网络环境有关之外,也與学校教育对心理问题教育的匮乏有密切关系。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心理咨询与理论说教,无法真正走进青年学生群体的内心世界,获得他们的认同。

戏剧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依托学校,以戏剧为手段,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戏剧的创作演出活动,实现心理疏导与心理教育的目的。其实,早在戏剧艺术的源头——古代巫覡祭祀仪式中,这种用表演干预心理的活动就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戏剧有“净化”的作用,就是对戏剧艺术心理功能的概括。

首先,戏剧表演能够宣泄情绪,疏导心理。戏剧是最贴近人的艺术,它通过设置假定性的情境,诱导人们走进剧情,通过感觉苏醒打开身体,在重现情境中参与游戏。卸下虚伪的造作和沉重的面具,人们在这里重新感知和体验,日常生活中郁积的消极情绪在这里得以宣泄,情绪障碍得以清除,焦虑得以缓解,重建积极的情绪,改善心理状况。

其次,戏剧表演能够强化角色意识,帮助学生跳出自我中心,善于体察他人。以自我为中心是影响当下青年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戏剧表演中,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角色扮演,就可以帮助他们体察不同角色的经历处境、性格心理,学会换位思考,体察他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从自我中心的泥淖中挣脱。

再次,戏剧教育有助于沟通人际关系。戏剧活动具有综合性、群体性的特点,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与机器的接触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封闭的心理壁空强化了人的孤独,也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而在戏剧表演中,参与者需要当众表演,通过全神贯注的情境投入,建立对角色表演的信心,放大内心的力量,在对抗众人的目光压力中适应当众孤独,建立自信。并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打开心理壁空,唤醒对人际交流的热情,消除胆怯与羞涩,获得人际交流的正向体验。同时,戏剧活动是最能培养人的团队协作精神的,任何一次成功的演出,都需要不同部门不同人群的共同努力,有助于参与者在这种多元化的互动关系中锻炼自己的处世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给予同样的尊重和客观的认识,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能量。

总之,校园戏剧在进行艺术创作与鉴赏的同时,又突破了单纯的艺术审美范畴。它以学校教育为依托,使戏剧艺术具备了多维的功能和多元的价值,成为一种“立体的实践教育”,拓宽了校园教育的文化视野,成为突破传统教育封闭与偏狭、丰富当代教育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桂迎.校园戏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高字民,王理鹏.创意产业、文化育人、社会服务:校园戏剧当代发展的三重进路[J].当代戏剧,2016(3).

[3]蔡元培.教育之对待的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校园戏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篇7

一、校园戏剧生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校园剧社是校园戏剧的基本承载单位和实践主体。因此, 校园剧社的存在和内部发展运行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校园戏剧的发展状况。根据对部分高校剧社的调研, 可以发现,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高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密度、高校层次、学校重视程度、以及历史上受话剧滋养等诸多方面的不均衡, 造成了全国高校剧社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北京、上海等地整体发展势头迅猛, 其他地区则相对弱些。因而, 校园戏剧呈现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整体特征。

从个体剧社来看, 由于校园剧社处于教育体制和戏剧发展状况的双重语境之中, 因而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 这也造成了校园戏剧的独特魅力和尴尬处境, 呈现出小众性、流动性、业余性的特征。随着全媒体的迅猛发展, 校园戏剧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了许多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 网络等多媒体文化的冲击, 造成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高校校园戏剧内容纷繁芜杂, 部分呈现出恶搞媚俗的趋势。

校园戏剧活动, 一直以来是高校的青年学生反映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戏剧创作和表演, 他们表达自己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人心的透视、对爱情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 也有精神成长中不可避免的苦闷和迷茫。但是,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 各种信息观点鱼龙混杂, 其巨大的影响力, 在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网络恶搞文化对校园戏剧文化产生了一部分同化作用, 在校园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还珠格格》、《戏说甄缳》等反串表演恶搞剧, 虽然一时惹得大家捧腹, 但这类跟风网络恶搞媚俗的趋势不利于校园戏剧的良性发展。

(二) 缺乏明确的校园戏剧理念和责任感, 大多数校园戏剧社内部管理疏松, 凝聚力不足, 无法从整体上推进校园戏剧的进一步发展。

校园剧社是校园戏剧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实践单位, 因此, 如果校园剧社有自己明确的校园戏剧理念和责任感, 有团结的剧社人, 有富有生命力的创作和表演, 那么剧社的蓬勃发展必然会使校园戏剧的水平整体不断推进。然而, 虽然我们的高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剧社组织, 但是因为多数学生剧社没有明确的校园戏剧追求和理念, 因此无法形成剧社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核, 就很难把社员一直吸引在社团。加之没有合理的组织管理制度, 没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没有明确的统筹分工, 有的人忙的不可开交, 有的人除了去参加社团会议外无所事事, 还有的因为没有表演机会渐渐失去表演兴趣等, 社员就会日渐流失, 不利于剧社的良性发展。

(三) 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教师配备, 校园戏剧演出活动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有人说校园戏剧是贫困戏剧、是质朴戏剧, 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来的问题就是校园戏剧缺乏资金的问题。根据笔者在众多高校对校园剧社进行走访调查, 得到的很重要的信息中有一条就是剧社因为资金的问题, 无法持续或者定期的举行公演活动, 还有很多剧社甚至克服资金困难进行艰苦的排练, 但是每次都因为演出地点的不确定最后导致演出无法如期举行。加之专业指导教师的匮乏, 使学生们基本是靠自己的理解, 自导自演, 虽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锻炼, 但是剧社的演出质量难有跨越性的发展。

(四) 优秀剧本及演出视频资料的保存及后期整理工作薄弱, 导致校园戏剧文化资料不能得到良好传承, 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和传播。

各个高校剧社无论演出规模如何, 演出质量如何, 都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演。但是最受关注的是聚光灯下的精彩表演, 演出结束大家都觉得松了一口气, 完成了演出的光荣使命, 很少再有持续的热情去关注后期的视频处理。调查中发现, 演出的记录多是剧照方式, 有的剧社也会有演出摄录, 但是后期的剪辑制作就少有人问津。有的剧社每一次演出当时都有资料留存, 但后来因为剧社干部更换, 部分资料就会遗失等。对于剧本、演出资料的保存基本都有, 但延续性不太好, 这也与学生剧社流动性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校园戏剧存在问题之解决路径

校园戏剧的良好发展有利于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性格的养成, 因此, 校园戏剧现状的改善和提升至关重要。针对校园戏剧存在的各种问题, 我们提出“校园剧社应该‘对内发展好, 对外走出去’”的发展策略, 以期对校园戏剧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一) 做好校园戏剧定位, 构建纯正的校园戏剧文化, 抓好优秀校园剧本创作, 增加校园戏剧的魅力, 以良好的文化凝聚人。

校园戏剧, 应该以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艺术感知力、艺术表现力、艺术创造力为根本点, 以深入开展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为实现目标。校园戏剧的剧本创作要紧紧围绕校园人的校园思考, 以体现当代大学生对时代的感受、对社会的感受、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为主要内容, 反映出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真情实感。优秀的戏剧创作是一种人生与情感的展示和评判, 因此, 好的校园剧作也应该是让学生们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自我, 同时, 又能走进别人的内心, 感受别人是如何感受生活的。好的校园创作, 是校园戏剧的灵魂和魅力所在, 也是校园戏剧凝聚戏剧人的根本法宝。

(二) 健全校园剧社的内部日常管理机制及成员的表导演训练机制, 打造属于校园剧社的品牌活动, 同时沉淀校园剧社的优秀文化, 全面提高校园剧社的表演力和影响力, 以强大的实力吸引人。

根据对部分高校剧社的调研发现, 剧社内部管理疏松, 缺乏凝聚力是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很多校园剧社对剧社带头人的依赖性很强, 如果有表演能力和领导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社长在任, 剧社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样子, 否则, 剧社就按部就班, 或名存实亡的状态。如果想要整体推进校园戏剧的发展水平, 应该做好校园剧社的常规管理与建设。首先, 校园剧社要明确自己的宗旨或社团理念, 要有振兴和繁荣校园戏剧使命感, 要有戏剧人从我做起的的责任感。秉承这种共同的理念, 剧社做好自身的制度建设, 做好剧社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做好常规的工作外, 要注重对剧社成员的戏剧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比如定期邀请相关方面的老师开展戏剧基础知识讲座和表演能力的基础训练, 通过定期观赏中外经典戏剧并进行讨论学习等, 同时, 加强剧社成员的练声与台词训练, 提高成员的表演与表现力。同时要打造剧社的品牌活动, 比如通过剧本大赛征集好的校园剧本, 通过短剧大赛来发掘选拔新人为剧社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校园戏剧节或戏剧之夜等完整地呈现高质量的短剧或成品大剧等。品牌活动一旦形成, 就为校园戏剧爱好者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展示平台, 全面提高校园戏剧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人热爱戏剧, 参与到戏剧的表演或观看行列中。

(三) 积极与教学相结合, 尝试建立校园戏剧的课程化、学分化模式, 扩大其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 可以改变目前的表演业余状态,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资金紧缺的困难, 实现校园戏剧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 一直以来是制约校园戏剧发展的一个瓶颈所在。有的学校重视校园戏剧, 有专项拨款, 则该校的校园戏剧有一定的发展保障。但是, 仅靠学校的部分拨款, 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戏剧实践发现, 解决戏剧活动资金问题, 还有两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一个是在相关院系寻求教学结合, 用课程化、学分化的方式规范剧社戏剧实践教学, 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 把对剧社成员的培训定期化, 专业化, 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 在学期末可以以短剧或话剧专场进行教学成果汇报。院系在实践教学方面都有大量资金投入, 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师资和活动经费的问题。此外, 还可以利用项目基金驱动的方式, 通过申报各级戏剧相关项目, 用项目经费投入校园戏剧的排练和研究, 项目成果反过来可以进一步指导或推进校园戏剧的发展, 形成一组螺旋形的良性循环模式, 从而实现校园戏剧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充分利用好传媒时代的各种资源, 做好校园戏剧的网络平台以及媒体融合建设, 从而更好地做好校园戏剧的传承和传播。

网络等新传媒的大发展对校园戏剧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但是对网络等传媒手段加以有效利用的话, 也一样能为校园戏剧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有益的帮助。比如, 很多校园剧社的各种文件资料、优秀剧本及演出视频的保存以前都是纸质版或者电子版留存在剧社内部, 但是因为剧社的流动性, 换届移交资料时容易遗失, 现在则可以运用360云盘或者百度云盘来保存, 这样每个剧社阶段性的发展成果资料的积累与传承就更加全面和完善, 并且不易丢失。同时, 校园剧社可以通过建立剧社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qq群等, 对内做好社员沟通交流, 对外做好剧社的活动宣传等。此外, 还可以利用媒体资源, 通过在网络上传演出视频, 通过网络平台打破校园围墙的局限, 使更多兄弟院校和热爱校园戏剧的人分享到这种戏剧资源, 解决校园戏剧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或者通过和当地地方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开辟校园戏剧版块等方式, 拓宽校园戏剧的对外推广途径, 使校园戏剧打开社会通道, “向外走出去”, 从而提升校园戏剧的社会影响力。

校园戏剧, 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青年一代表达自我, 关注社会和人生的一个重要窗口, 是高校学生零距离接触戏剧艺术, 提升艺术感受力和艺术创新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校园戏剧的发展将引领校园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突破, 因此, 对校园戏剧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办法的探索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崔伟.浅谈当代戏剧创作特点与校园戏剧创作现状[J].当代戏剧, 2013.

[2]宋存学.大学生戏剧的文化诉求[J].新世纪论坛, 2011.

校园戏剧文化 篇8

《挪威的森林》是武汉大学青骑士剧社推出的一部校园实验话剧, 该剧改编自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同名小说。

依然是在樱园的大学生俱乐部, 小小的台子前又一次挤满了观众, 摆好的长椅远远不够, 很多同学站着, 有的干脆席地而坐。因为条件简陋, 资金匮乏, 校园戏剧经常被我们近乎无奈地称为“贫困戏剧”。台上几乎没有什么道具, 只是靠几张桌子、几把椅子模拟各种情景, 靠简易的灯光或几支蜡烛来营造氛围, 靠精心挑选的音乐来暗示和烘托情感。但是, 演员们深情投入的表演为观众呈现出了动人的戏剧景观。

生、死、爱、痛、美, 一直是日本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其中彼此之间既矛盾又和谐的关系构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 同时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话剧《挪威的森林》在一个半小时内集中展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心灵世界, 其中涉及到的关于生、死、爱情等诸多内容, 可以说是促人思考的。当帷幕伴着淅沥的雨声落下的时候, 内心的感动在真诚的掌声中又一次浮起。

读过小说原著的人应该都知道, 小说总的来看是繁复错杂的, 其结构比较散化, 情节偏于平淡, 人物的塑造直指内心。这种从心底缓缓流溢出的情感要打动案头静静翻阅书页的读者委实是不难的, 但要将它搬上舞台, 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小说中有一句话:“死, 并非生的对立面, 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编导以此为点题之笔, 表现了木月的死对他的女朋友直子、好朋友渡边以及一个爱上渡边的女孩儿绿子的感情生活产生的挥之不去的影响。创作者把它定位为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 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创作者的改编倾向和着墨力度。

渡边、直子、绿子是其中的恋爱主角。内向、敏感的直子失去了木月之后就失去了自己的世界, 渡边不可能在只有回忆和幻境的直子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绿子现实的世界又使渡边无所适从。

木月和直子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 剧中有一场戏形象地表现出了他们两人的情感状态。他们反复强调“我们”, 以和“别人”区分开来。他们蒙着眼睛, 想象着他们的世界“安静”、“纯洁”, 正如他们自己说的:“像在羊水里。纯洁的羊水, 安全的羊水。”噪音可以视为现实世界的象征, 嘈杂和安静其实都是直子的主观感受。只有木月出现, 安静才会到来。直子无法忍受噪音, 又没有办法抵御, 后来她呆过的阿美寮疗养院其实也是与世隔绝之所, 这说明了她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 也暗示了她失去木月后不可能接受渡边, 也根本无法独自生存下去的结局。

在现实发展的时空中, 导演采取了定格、消声、分割表演区的方法来插入表现直子和绿子的过去, 以他人的表演或评论来代替本人的叙述或回忆, 在增强舞台性的同时, 也造成了间离效果, 通过这些琐碎的断片促进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探悉人物性格及其行为的历史原因。如直子生日那场戏, 其中直子有三次定格, 通过众人的表演我们了解到直子对童年和姐姐的记忆, 以及姐姐自杀后她对一切的怀疑。再如绿子的午饭那一场, 在绿子和渡边谈话的中间插入表现了绿子家中的种种情形:经济的拮据, 父亲的冷漠暴躁, 母亲的去世, 亲戚们的闲话。绿子现实、直率、活泼的性格在这些具体事实的反衬下, 显得更加真切、生动。

渡边是夹在直子和绿子中间的人物, 确切地说, 是在过去和现在、虚幻和真实中间不知如何选择的人。他爱直子, 这种爱虽然执著, 却显得虚无缥缈、不可把握, 就算他们有过“亲密接触”, 直子依然只爱着永远17岁的木月;绿子爱他, 爱得热烈、大胆, 就算他们曾经动情地吻过, 可那个“初秋午后的瞬间魔力已经杳然遁去了”, 渡边依旧漠然。为了更好地突出和表现这三个人的关系, 导演在场次衔接上颇下了些功夫。如直子和绿子呼唤渡边的声音的重叠, 使渡边迅速地从直子的疗养院回到了绿子的身边, 由此引出最后一场, 也是最精彩、最见功力的一场, 直子和绿子开始交替着讲话, 越说越多, 越说越快, 直至两个人的声音混在一起, 再加上众人的口舌, 乱成一片。渡边再也忍受不了, 他冲到台前, 捂住耳朵, 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他难以忍受直子无望爱情的折磨, 也无力承担因无法回报绿子而造成的伤害。

导演在三个主角之外还设置了一些别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形象变形、表演夸张, 具有明显的喜剧色彩。如敢死队、快乐集中营中的众人等。这些人的生存方式及人生观、价值观与渡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人物及情节的穿插使得剧场的氛围有所缓和, 观众的情绪也得到放松。更重要的, 这些异质性因素使得整个戏的审美形态有所丰富, 显得有张有弛, 悲喜交集。

这部剧的成功, 与演员的表演密不可分。其中, 渡边的扮演者苏粤的表演深沉、细腻, 能自如处理大段的抒情台词。直子的内心空如枯井, 一袭黑衣紧紧裹在身上, 张冉含蓄、内敛的表演使这一角色异常令人怜惜。绿子这一角色由编导黄姗亲自演绎, 凭着她对人物深刻的理解及自身精熟的演技, 一个活生生的绿子在台上分外引人注目。

校园戏剧文化 篇9

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共推荐六部作品参加本届戏剧节, 最终, 大型原创话剧《西望乐山》 (武汉大学) 荣获专业组最高奖———优秀剧目奖;短剧《青春的使命》 (江汉大学“国王&小丑剧团”) 荣获普通组优秀剧目奖;湖北省戏剧家协会荣获优秀组织奖。

和前两届相比, 我省参与本届戏剧节的高校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热情高涨, 广泛多样。不仅有大量业余学生戏剧社团积极报名, 而且一些专业艺术系科也踊跃加入;二是参赛剧目题材丰富, 内容多样, 且多为学生原创剧目,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追求理想、勇于承担、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三是剧目创作水准有极大提高, 特别是武汉大学的原创话剧《西望乐山》, 讲述了学校在抗战时期西迁的历史, 主题积极向上, 场面宏大, 全剧编导演十分完整。

中国校园戏剧节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国家级校园戏剧节, 是唯一一个面向全国校园, 以学生为表演主体的全国性戏剧节。中国校园戏剧节旨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促进校园戏剧繁荣发展, 并将“育人为本”观念体现在校园戏剧节的全过程。中国校园戏剧节设立的“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为国家级文艺常设奖项, 每两年评选一次, 也是我国校园戏剧的最高奖。

校园戏剧文化 篇10

(一) 黑人戏剧。它们体现自身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 反映本民族长期备受压迫和歧视, 并将这种民族歧视固化到族裔内部, 变为无意识的行为。这部分详细分析了肯尼迪《黑人的开心屋》和《猫头鹰的回答》中象征主义、荒诞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有机融合, 认为黑人对自我身份的否定使他们自己被遗弃的同时更加剧了他们内部的孤独与分裂。作者从查尔斯·福勒的《士兵之戏》中挖掘出了福勒对自己种族中所存在的人性弱点和黑人内部矛盾的关注。在阐释奥古斯特·威尔逊这位被定义为缔造史诗系列剧的文化民族主义者时, 作者对其十部系列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赞扬了他作为剧作家的历史使命感。而后作者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由安娜·蒂弗·史密斯开创的“纪录片式戏剧”, 为读者解读了史密斯独特的戏剧形式。作者解读了苏珊·洛里·帕克斯这位新生代且多产的非裔美国剧作家的严肃性和其对非洲文化的关注。通过分析五位剧作家的剧作, 作者充分显示其根深蒂固的被歧视特性和种族隔离的历史沉淀, 揭示了黑人戏剧展现出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特征和多元文化主题。

(二) 犹太裔戏剧。它们表现犹太人精神上普遍迷茫、冷漠、恐惧和异化的现象、对逝去传统的怀念、对反犹排犹的迫害的惧怕心理以及对自己边缘位置的焦虑, 注重表现出犹太特有的文化特征。作者认为密勒的几部经典剧作《推销员之死》《美国时钟》《砸抢之夜》等反映了犹太人所遭受的残酷迫害的道德主题。作者对被称为“百老汇喜剧之王”的尼尔·西蒙的分析体现了西蒙喜剧背后严肃的社会主题和犀利的批判力量的深入理解。在犹太人矛盾与尴尬的身份问题基础上, 作者从阿尔弗雷德·尤里的《为黛西小姐开车》中提炼出同萨特“他人是地狱”相悖的观点, 重点关注了马麦特戏剧《拜金一族》和《奥利安娜》等中的“政治正确”、“反向歧视”和商业道德的堕落等问题。在分析了唐纳德·马格里斯的《模型公寓》《洛曼家的野餐》后, 作者认为:关于那段惨痛的历史记忆, 那段会铭刻在每个犹太人心中残酷的历史, 对犹太家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 亚裔和拉丁裔戏剧。亚裔和拉丁裔等其他少数族裔也都有从受歧视受排挤到追求平等权利的艰辛, 他们的戏剧更多关注民族歧视、身份认同和美国梦追寻的失败。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戏剧《新移民》《蝴蝶君》《黄面孔》等, 展现了不同华裔之间的内部矛盾, 体现了美国主流社会对新移民的态度, 揭示了华裔寻求美国主流社会认同的强烈愿望, 同时, 他们不能摆脱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日裔剧作家饭冢直美的《36 景色》通过对威勒家酒会上不同人物真实身份的揭示, 展现了日本艺术, 以及东方与西方、古老与现代、真实与虚假之间的联系。拉丁裔剧作家玛丽亚·埃莱娜·芙内斯的《费芙和她的朋友们》, 描述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悲哀处境。揭示了男权社会中, 女性无法摆脱已经确立的两性关系的事实。

(四) 女性戏剧。它们更多地在理性上对刚刚过去的妇女运动反思和女性在要求平等地位和民主权利时的心理现状, 以及女性独立身份认同之路的艰难。作者认为贝斯·亨利的《心灵之罪》将古怪、哥特式的意象与简单熟知的意象相结合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剧作中三姐妹雷妮、梅格和贝蓓的生活和婚姻的描写, 折射了南方社会现实和女性生存危机。玛莎·诺曼的女性主义创作思想与美国南方文学传统一脉相承。她的作品最为深刻的莫过《出狱》和《晚安, 妈妈》, 尤其是后者, 讲述了母女对人生的不同理解, 却同时面对人生最痛苦的抉择。林恩·诺塔奇从黑人的角度反观白人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剖析黑人民族自身的缺陷, 关心黑人女性内心的声音和她们曲折的成长历程。其剧作《内衣》和《毁灭》描写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刚果女性所面临的残暴。

(五) 性倾向受歧视者和艾滋病患者戏剧。它们是美国上世纪80 年代的典型文化现象, 剧作家们同时公开创作和演出有关同性恋和艾滋病的戏剧, 强调差异性、他者、身份、政治正确和尊重个体, 呼唤怜悯与宽恕, 期待理解与宽容。本书作者详细评述了艾伯特·福特《杀死一只知更鸟》《温柔的慈悲》和《来自亚特兰大的少年》等, 探讨了悲伤、宗教信仰、同性恋、自杀、种族关系、美国梦和欺骗等多个主题。作者用拉里·克莱默的两篇代表作品:《正常的心》和《我的命运》解开了“何谓裸露灵魂”之惑, 从激进的同性恋斗士转向求生中的艾滋患者, 从困惑到接受, 从斗争到沟通, 真实地袒露了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最边缘化的艾滋病患者的内心世界, 发出了生命的绝唱。托尼·库什纳堪称同时代最重要的美国剧作家之一, 对于其巅峰作品《天使在美国》, 作者认为以同性恋这一中心议题, 展开了对当时美国多元社会的全景式描绘, 并把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的身份认同和尊重问题上升到国家主题的高度。

(六) 后现代主义戏剧。现代主义和实验主义为形式的当代美国戏剧亦在不断对WASP文化批判与反思中寻求突破, 实现超越。书中详略有序地介绍了谢泼德的“家庭五部曲”《饥饿阶级的诅咒》《被埋葬的孩子》《真正的西部》以及《情痴》《心灵的谎言》。认为剧作家用家庭伦理剧作审视美国社会, 深刻批评主流文化中的没落和败坏的现象。A.R. 格尼的《爱情书简》和《西尔维亚》等小剧场戏剧以中年人生活现状为主批判WASP文化的没落和腐朽。约翰·古阿尔的《有色自由人》展现了新奥尔良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和多民族混杂的“大熔炉”景象, 剖析《蓝叶屋》与《六度分隔》相同的主旨:揭示并讥讽了现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欺骗。爱德华·阿尔比是著名的荒诞派戏剧家, 其后期剧作《三个高个女人》和《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等通过荒诞的故事唤起人们对情感表达的另类人群的关注。作者分析理查德·福尔曼的“本体论- 歇斯底里剧场”, 帮助读者理解“演员非人化处理”理念的具体实践。最后, 作者向我们呈现了剧作家查尔斯·密的经典解构与政治讽喻, 重点介绍了剧作家对古希腊神话《俄瑞斯忒斯》的解构与重建及其“拼贴”、“蒙太奇”等手法的运用。

当代美国戏剧涉及的题材和主题相当广泛, 艺术手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语言表述各具特色, 因而在舞台上呈现出美国当代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剧作大多关注当代美国各个种族和群体间或者其内部的情感、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冲突, 是美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学和艺术。

本书创新之处, 在于把当代美国戏剧放在多元文化批评的框架之中, 探讨美国乃至当今世界文艺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弥补了近年来国内对美国当代戏剧研究的不足。

摘要: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戏剧》论述了多元文化与美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戏剧关系, 揭示了弱势群体争取平等地位和民主权利时的艰辛与困苦, 对于了解多元文化对美国社会的现状和影响有很大帮助。本文以此书为基础, 试图分析戏剧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元性, 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戏剧进高中 文化传薪火 篇11

根据协议规定,今后这些戏剧特色学校将优先获得上戏提供的戏剧教育方面的资源,而上戏将为这些戏剧特色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打造教学模式,搭建展示平台。同时,上戏还能根据各学校需求,推荐优秀毕业生和大学生志愿者,并与戏剧特色学校共建大学生戏剧教育实验基地。

文化传薪火,首先是戏剧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切实的支点。戏剧历史证明,各国戏剧几乎都自发地承担起了对大多数民众之教育任务——从宗教到民俗,从历史到道德。在中国,戏剧的教育作用更加突出;因为逢年过节戏台上展示的人物和故事是长辈可以信手拈来的最方便的范本教材。所以,戏剧深入高中,既是普及专业艺术的需要,也是和我们传统始终重视的戏剧教育作用相呼应的。

其次使教育文化的改革有了更坚实的高点。上海的基础教育多次获得“世界第一”之好评。但上海基础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提升还有极大空间。尤其是像戏剧艺术这样具有体验式、沉浸式教育特征的门类,可以依托专业院团的教学创作资源,在教育体制内部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大学、中学和校内校外的强强联合。如今,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高中生戏剧夏令营、高中生戏剧艺术拓展课和大学生话剧艺术展演等活动,就让本市很多学校参与其中、获益匪浅。这一次戏剧特色学校的命名和发展,是上海在大中小学艺术教育、艺术育人一体化建设方面部署的又一个关键环节,它对于上海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引领价值。

最后是国民文化的培育有了更务实的亮点。放眼世界,戏剧文化始终是国民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元素。把教育与戏剧放到一起,贯穿在学生人格建立的全过程之中,让他们从小在比较、体验的氛围中开始学会思考、学会选择,这对于我们建设一个世界大国、世界强国的国民文化而言,乃是题中应有之意。

中国的发展引起世界关注——不仅在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也在越来越多国民的个体形象之奋进中反映出来。笛卡尔纯粹思辨的哲学警言——“我思故我在”,已被更多人演绎为具有生活气息的行动口号——“我演故我在”,学生的当众展示,教师的成功推介,白领的舞台呈现,大妈的社区街舞等,催生出了越来越多的生活表演、艺术表演。戏剧进高中,文化传薪火——这个意义可敬可赞!

校园戏剧文化 篇12

中小学戏剧教育——探索中成熟。中国传统的教学体制及应试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认知、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已经显现出其严重弊端。学生们少有娱乐休闲时间, 个别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只学语文、数学、外语, 连有限的音乐、体育课都被占用。课余时间各种辅导班课外班更是五花八门, 学生们成了标准的学习机器。学习的目的就是迎合出题人思路提高答案正确率, 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汲取知识的渴望、团队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戏剧教育进校园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股温暖轻柔的自由之风吹进了校园, 复苏了孩子们久违了的情智萌动。

戏剧教育不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存在于中国的中小学校园, 如文化大革命期间, 学校的战宣队、文艺队甚为普遍, 《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革命样板戏是校园宣传队的重点演出剧目。在当时情况看与其说是戏剧不如说是戏曲;与其说是戏剧教育不如说是政治需要。从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上与当前的戏剧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大形势的发展, 戏剧教育在总体规模范围和水平上进入了缓慢阶段。戏剧呈现的平台——地方话剧院、团等单位纷纷解体转型, 戏剧教育仅存在于专业范畴下的凝思、探究和争鸣。近些年来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戏剧教育在国人的探索中, 在中外文化交流的碰撞中再次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上广等城市在这方面起到了领军作用。

英、美等国家的中小学尤为重视学生戏剧教育, 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 英国的Maskids. Family儿童戏剧教育, 都对戏剧教育在中小学校园的培育发展和建设有着实践性的探讨和研究, 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们认为以戏剧元素和戏剧故事培养孩子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并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性格和情商基础, 是戏剧教育的魅力所在。这个过程是以即兴的、非表演性的, 以过程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的展开, 活动的方式由一个领导者带引参与者将人类生活之经验加以想象、反应及回顾, 道出了美国“创造性戏剧” 的深刻内涵。其代表人物Nellie Mc Caslin曾提出创造性戏剧的教育目标, 即培养参与者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性成长和与他人合作能力、交际交流的技能、道德和心理判断等诸多能力和自我认知的发展和完善。

对戏剧教育的再认识给我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的践行及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不再简单而片面地把中小学戏剧教育, 理解为我国传统的“表演式”戏剧教育。它给丰富中小学戏剧教育提升学生们的自我和社会认知能力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的部分中小学在开展戏剧教育研究过程中, 出现了儿童戏剧工作坊、校园戏剧社等戏剧教育形式。这次的“第二届上海市中小学戏剧 (课本剧) 邀请赛”及获奖作品展演进一步呈现了日臻成熟的教育成果及艺术魅力。

二、戏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 戏剧教育——丰富中小学的课程体系

戏剧教育、理念、形式的存在丰富了教学内容, 开拓了教学的方式方法, 亦是校园文化的有益补充。一提起戏剧不禁令人想起话剧, 一提起戏剧教育人们大都认为即是对戏剧表演理论和创作技能的学习。它是专业表演领域的专利, 与非专业无关, 与中小学生更无关。其实这里对于戏剧教育在中小学的界定, 部分存在于表演理论教学, 内容又大于表演理论和中国传统的戏剧教育本身。

戏剧教育的校园存在, 丰富了教学内容。我国几十年不变地轮回着教与学, 传与受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单向填鸭式教学消磨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泯灭着孩子们的创造力。戏剧教育走进校园作为教学方式的延伸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我国政府提倡国学, 习近平主席去北大看望师生时也对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歌赋等“去中国化”现象表示担忧。目前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的北京版语文教材, 将会大幅增加古诗文的内容。教材是严谨科学和系统的, 要全面完善和建立新版教材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而戏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灵活丰富的, 因此戏剧教育进校园是对当下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有益补充。经典应该嵌在学生脑子里,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戏剧教育的校园存在, 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识还略显不足。戏剧教育进校园是文化传承的绝佳路径和手段。在戏剧教育中很容易加进我们所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两千五百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了“克己复礼”的礼乐文化, 希望礼乐治天下。这与我们今天的中国梦并不矛盾。通过戏剧教育我们可以使现代文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协调发展。这就是腾龙换鸟, 凤凰涅槃的过程。

例如:对古代祭祀观星、生活礼仪、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习俗的作品的复现创作。同学们要对文化背景资料进行搜集、舞台场景设计呈现、道具器皿等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加以研究, 来表达和再现中国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在前期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常识搜集过程中, 学生们已经开始对文化知识进行采集、整理和输入。这一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也是传统文化对学生们的自然滋养和浸润的过程。

戏剧教育的校园存在, 提升学生们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认知。在戏剧作品的呈现过程中, 学生们要对剧中的人物性格、角色关系、生存时代及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等进行透彻的考量和了解。孩子们开始以第三者的眼光来理性分析和看待这个世界。实现了准确塑造人物形象, 在剧中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来。比起平时, 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们要替别人着想, 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更有执行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中人物的内心体验、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声音和灵活的肢体的学习, 同学们开始懂得人际交往、社会和谐、矛盾冲突及如何解决。学生们的情商在不断提高, 生活的阅历在不断丰富, 直接和间接地实现了自身的情感经历和自我认知。

戏剧教育的校园存在, 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其实戏剧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现成的或传统的戏剧作品。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 学生可以将原创古装戏或现代戏的剧本, 或选取李白、杜甫、欧阳修这样的大家名作, 改编成戏剧作品, 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 以台词品味韵律的跌宕, 体会古诗文的内在美韵。在编剧的过程中, 既了解相关知识又刺激了自己的创作欲望。这样远比老师的命题作文来得生动和直接。又如, 学生们可以把舞台作为戏剧作品的创作现场,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贴近生活、合乎逻辑的即兴创作。通过引导者、参与者、矛盾冲突等各元素的有机结合来释放学生的天性, 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其创造力。

(二) 戏剧教育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

戏剧教育颠覆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戏剧作品的编写与创作没有现成的模板可用, 学生们必须要对作品、内容加以研究, 对时代背景、习俗文化、服装道具等许多方面进行思考。这种主动搜集研究获得的东西, 比起教师以传统方式介绍时代背景、习俗文化等方式获得信息, 要吸收得完全和主动。创作中充满智慧、娱乐、生动和趣味。

例如, 在舞台上或模拟舞台上, 环境、物品、道具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引领和刺激。可以是充满神秘的灯光、不规则的积木块、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符号等等。学生们在这种有刺激和激发联想的服化道的规定情境中, 有依据地进行创作。创作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寓教于乐和创新思维。

构建戏剧内容, 呈现戏剧舞台, 创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大多数中小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可谓无比单一。他们从课堂到课堂, 从住宅到学校。作业是独立完成, 考试独立完成, 讨论课几乎没有。除了部分大城市和重点中小学, 集体活动少得可怜。他们在家独苗在外独立, 团队合作机会和可能性甚微, 故而几乎丧失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戏剧创作过程中, 大家要相互关注、相互配合创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起初的剧本创作和节目框架的构建, 人物对白、上下场、舞台灯关的配合, 任何环节无不需要团队合作。排练过程中, 一人迟到就会影响整个的排练进程。台词对白的处理, 节奏的瑕疵都会影响整个剧目的完整性和节目的品质。排练中你会发现, 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在逐步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在不断树立。戏剧教育进中小学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有益延伸。

三、对戏剧教育的再认识

传统的戏剧教育往往是先有剧本, 学生只是被动地将剧本完整呈现, 即纯粹的剧目表演。而当今对中小学戏剧教育的研究发现这只是对戏剧教育的浅层认识。英美中小学戏剧教育对其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即戏剧教育要坚持“过程性”和“非表演性”的原则。要重视儿童活动中的过程体验, 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而不是看学生们演得像不像, 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行为背后的意义。

中小学戏剧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演员。如果从戏剧教育的字面意义上很容易令人联想到, 对少年儿童的表演能力的专业培养。它虽是具有部分表演能力的显现, 但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此。中小学戏剧教育主要是通过戏剧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体验。甚至把它看作一种教育活动更容易被人理解。一般在设计中小学戏剧教育的内容、过程、方法和步骤中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性、知识性、主动性、创新性和体验性。

明确戏剧教育的特定目标。在戏剧教育过程中, 要刺激并强化学生们有分歧的想法和行为;要接受他人的思想和行动, 鼓励同学互动合作。要为学生制作个性化的服装和道具, 引入具象可感的实物材料, 来增强学生对自发想象角色的认同;通过界定和局限具体场景, 激发学生想法的外化;通过戏剧情节、人物关系的构建, 唤起学生戏剧行动自觉意识;将自发情感表达信息融入表演, 由此使学生发掘、生发出他们的伦理社会及家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即兴行为和对话提高和发掘学生的个体创造力。

综上所述, 戏剧教育在中国还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 从发展到现在走过了了解、认知、深化的坎坷路程。在探究过程中, 我们要结合中国特色, 借鉴英美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使其校园戏剧教育的发展成果真正成为丰富中小学教育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工具。

四、戏剧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不足及展望

戏剧教育走进校园对于国内大部分中小学的师生们来说还是较为生疏的领域, 有的只限于表演技能、课本剧等层面的认识。对于校园戏剧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把握。校园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表现方式、方法和手段还没有透彻的认知。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 花大气力进一步研究和尝试。当前在戏剧教育发展进程中我们还有许多困难, 郑黛琼在《艺术教育教师手册》中曾经指出:参与戏剧教育工作的教师, 除了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外, 还要具备戏剧演员素质。也就是说具备表演专业人员声台形表的基本素质。这对于在一线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普通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如何弥补不足之处,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是否考虑在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中小学戏剧教育专业, 同时也为戏剧表演专业增加了一条就业渠道。2015 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学术论坛”的主题是“戏剧教育的民族化”、“戏剧教育进中小学”, 可见戏剧教育已经引起行业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重视。希望在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 在中小学从事戏剧教育工作的教师们的不断实践和推动下, 中国的中小学戏剧教育有个灿烂的前程;中国的少年儿童在教学改革和戏剧教学的沐浴下, 茁壮成长。

摘要:戏剧教育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引进的新形式不断为人们所探究认识和接受。戏剧教育的校园存在, 丰富了教学内容、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提升学生们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认知、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戏剧教育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戏剧教育要坚持“过程性”和“非表演性”的原则。要重视教育活动中的过程体验, 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 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行为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戏剧教育,目的,中小学生,丰富教育,情感认知,再认识

参考文献

[1]Dr.Manon van de Water, Drama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 Integrative Approach讲稿2015.

[2]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物——教室中的行动研究[M].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5.

[3]John O’Toole, Julie Dunn.假戏真做, 做中学——以戏剧作为教学工具, 帮助学生有效进入主题学习 (M].刘纯芬译.台北:成长基金会, 2005.

[4]郑碧波.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5]朱轶群.业余戏剧工作坊两种模式的比较与分析[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 2009.

上一篇:领导力发展项目下一篇:智慧照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