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戏剧文化的没落与振兴对策(共2篇)
论传统戏剧文化的没落与振兴对策 篇1
论传统戏剧文化的没落与振兴对策
―以川剧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川剧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
二.川剧在中国文化领域中的地位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2006 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高腔独特的“帮、打、唱”结构。川剧高腔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秧歌、车灯调、川江号子等成分,使弋阳腔系统的艺术特点在川剧高腔中演变得更加丰富和完美,在功能、手法、变化等方面也是独一无二的。有些曲牌的节奏非常自由没有固定的板眼,曲牌之间可以自由犯腔犯调,一支曲牌可以自由转入相近的多种曲牌,这很接近南戏的集曲手法,这在全国各声腔剧种中是极为罕见的。形成了一整套表演程式、技法和表演手段。尤以小生、旦角的表演最具创造性,再如川丑,以其幽默诙谐又极富性格化的特点及表演艺术的丰富性可与京丑、闽丑并列,享誉全国;并在技巧和一些独创技艺上的运用也是非常独到的。一系列优秀剧目成为中国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川剧作家群体为川剧创作了一大批剧本,像《审吉安》、《三尽忠》、《江油关》、《弦高镐师》、《情探》等,这些剧本成为中国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同时也体现了川剧的文学品位。文野交融,雅俗共赏,是川剧的一大特点,川剧中有相当部分的剧目是艺人口授心传保留下来,这些剧目可视性强,表现手法灵活多变,作为一种现代文化现象来认识“雅俗共赏”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较高境界,也是很难把握的一种尺度,川剧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了。
三.川剧的没落
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也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与传统文化的暂时失落,使川剧在“阵地”与“市场”间难以坚持“二为方向”而陷入了“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境地。从“宠儿”变“弃儿”的自
我困惑与不得不“等、靠、要”的社会境遇,正日复一日地消解着川剧人敬业爱业的操守与精神,极大地制约和挫伤着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生产的积极性。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30 年来,川剧专业表演团体,已由 1979 年的一百多个减少至四十来个;在编从艺人员也由当初的一万多人减少至目前两三千人;不仅创作人员老化、上演剧目老化、观众老化的“危机”依然存在,而且后继人才严重匮乏。
四.没落的原因
1戏曲不再表达大众的心声。台湾学者许逸之先生说 :“一个民族需要正象一
个人需要做梦,所以最原始的民族没有文字,也有神话和寓言的传说。中国的戏剧就是大众集体的梦。”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看戏是人们最大最充实愉悦的精神生活。一些戏不仅能反映百姓的生活,更重要的还能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愿望。比如生活中一些常被欺压的百姓,看了《水浒传》改编成的戏,就希望也有人替他们不公的现实生活打抱不平,包公铡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樊梨花把一个漂亮的男人吊在半空等,戏正是“敢替观众演出在道德范围内不能演的事”来得到大众的喜爱,使戏曲有了旺盛生命力。但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梦。现代的大众不再喜欢用戏剧的方式做梦了,因此戏曲缩小了参与现代生活的份额。第二,多媒体的冲击。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的发展和普及,不仅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而且也给现代人的生活娱乐提供了多元选择的空间。过去,只有报纸和口头两种传媒方式,且还受文化和区域的限制,要看场戏是十分奢侈的事。现在,传媒的现代化和多样性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看戏仅是多种休闲娱乐中的一种选择。第三,声腔的限制。川剧的声腔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川剧突出的锣鼓个性和五腔共和的声腔,高雅复杂,阻滞了它的通俗易唱,川剧难唱,就连以学说逗唱为主的相声,也从来不学唱川剧。第四,方言的限制。川剧是以四川方言为主,这就给川剧的普及带来一定的局限。
五.振兴对策
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川剧不景气,四川省、成都市等各地都提出了振兴川剧,在川剧唱腔、音乐、舞美、创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新剧创作,老剧挖掘;在老人传承、新人培养„„等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应当在通过以下方面来提升川剧的市场人气。
1.争取政府对振兴川剧的更大支持
振兴川剧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当地政府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当成一个大事来抓,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在人力物力上加大力度,特别是资金方面,加大在川剧方面的资金拨款,具体怎么用,要认真研究,落实实处,要有成效。
2.省市县要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播放川剧
省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要有专门栏目定期播放川剧。四川这样一个大省,那么多电视台,没有一个栏目播川剧,太不合情理了。四川省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川剧电视台,多种川剧栏目,播放川剧、介绍川剧、让大众学唱川剧。多送川剧节目到中央台、兄弟台播放川剧。在省市县内用各种方式宣传川剧,当成一个群众文化重点来抓。
3.普及川剧培养川剧迷
其实川剧不仅在四川有市场,在其他地方也受到欢迎。因为川剧比其他地方剧有特点,如台词写得特别美,绝技很多,幽默诙谐,与生活接近。川剧爱好者在川人中的比例减少了,但川人增加了,绝对人数不应减少,减少就是衰落,那就要以企业抓市场的方法抓回来,所以要让老剧迷有剧看、不了解川剧的要促使他看,看了后成川剧迷,如年轻人、外省人、外国人。还要让中小学生,大学生热爱川剧;让老百姓、工人、农民都爱看川剧。这要花功夫去做。例如在省内中小学设立川剧课,大学里开设川剧讲座,组织川剧艺术社,学生看川剧半票等。
4.省市县各级成立川剧协会
现在省市县政府,文化局都应有主管振兴川剧班子的部门,又有川剧团、还有川剧研究所,但力量都很分散。应由相应的领导单位牵头,成立各级川剧协会,这可以是一个事业单位,由政府、川剧团、川剧迷等组成一个类似于企业的行业协会,由川剧协会代表政府领导、管理川剧方面的日常行政事务,也是由民间参加的文化社团组织,类似行业协会。负责川剧的振兴计划、实施具体项目,组织川剧演出、川剧玩友演出,川剧改革、宣传、培训、教育、普及。组织一批热爱川剧,振兴川剧的人才队伍。
5.抓住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来传承和保护。
过去,川剧作为地方色彩极为浓郁的艺术表现形式,囿于影响力和语言的障碍,以至于给人留下川剧的受众度应该远逊于京剧、豫剧、越剧等剧种,其欣赏难度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误会。其实不然,2008 年川剧《欲海狂潮》在北京大学的上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川剧浓郁的地方风格、独特的演出技巧、非凡的艺术成就深深打动了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学子,受到他们热烈的欢迎,得到他们充分的肯定与赞扬。促进川剧进大学校园,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中间来,现在一些大学校园出现的年轻戏迷和一些年轻人的川剧坐唱也充分证明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年青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有责任更有义务去传承她、保护她、更要发展她,把川剧真正地发扬光大,使巴蜀文化的这一杰作永葆青春。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呼声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也得到空前的关注。在市场化语境下,“振兴川剧”已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通过川剧自身优势的挖掘、品牌形象的塑造;通过学习成功的经验、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将川剧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元素给人以不断的“潜移默化”。在创新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川剧生存与发展之路。
[4] 宫平,林琳.成都川剧生存状况及发展趋势调查[J].四川戏剧.2001(03)
[5] 谈洁,李柏秋.谁为川剧传香火[J].文明.2004(11)
[1] 邓运佳著.中国川剧通史[M].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3
[6] 黄敏,钟有林.新时期我国地方戏曲的分类保护和传承——基于扩大受众群体的视角
[J].江西社会科学.2011(04)
[1] 刘德君.谈川剧的传承与保护[J].四川戏剧.2010(01)
[8] 周企旭.川剧百年的形成与发展[J].四川戏剧.2001(03)
[4] 王定欧.川剧的民间性与艺术生命的传承——由川剧现状引发的思考[J].四川戏剧.2009(01)
论传统戏剧文化的没落与振兴对策 篇2
【内容摘要】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即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戏剧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本文力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电影与传统戏剧关系的梳理,探讨传统戏剧对电影在类型、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电影与传统戏剧有着深刻的渊源。传统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本文所提到的传统戏剧单指戏曲、文明戏等艺术形式。近些年来,除了《霸王别姬》《人鬼情》等直接表现戏曲演员与戏曲故事外,戏剧参与电影创作的形式大概有两种:一是以电影元素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二是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各戏曲故事经过改编后直接被搬上银幕,如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可见,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文化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现成的“资源”,总的来说,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类型、电影创作观念以及电影表现语言等方面。
一、对电影类型的影响——戏曲电影的诞生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于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京剧《三国演义•定军山》片段。因此,从电影艺术传入中国伊始,就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结合,产生并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从《定军山》到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再到以梨园生活为背景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一百多年来,我国拍摄的戏曲电影多达几百部,如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评剧电影《花为媒》、京剧电影《白蛇传》等,涉及了京剧、越剧、粤剧、黄梅戏、豫剧、评剧、吕剧、昆曲、秦腔等近百个剧种。文革期间拍摄的样板戏同样也是戏曲电影,如《沙家浜》《红灯记》等。这些优秀的戏曲电影在中国观众心中都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这是传统戏剧文化对于中国电影最为直接的影响。
戏曲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艺术资源。迄今为止,我国戏曲己有两千年的历史,我国各地区的戏曲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京剧作为我国的“国剧”,被看成是东方文化艺术代表之一。而电影是19世纪末出现的新兴大众娱乐形式,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诞生,并依靠这种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风靡全世界的艺术和娱乐形式。当电影这种新兴艺术产业传入中国时,它在丰富了中国人日常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戏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电影与传统戏曲更多的是包容互惠,一方面电影从中汲取利于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戏剧被搬上荧幕,极大拓宽了其传播途径。
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就和传统戏剧结下不解之缘,不仅是在客观上顺应了电影自身的商业属性,而且在主观上体现出当时的电影人根深蒂固的戏曲意识。戏曲电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 对电影创作观念的影响——“影戏观”的出现
中国电影诞生伊始就对戏曲、文学等几千年的市井文化情有独钟是绝非偶然的。传统戏剧对电影的影响还包括其为中国电影奠定了戏剧观念的基础,主要指电影创作观念上“影戏观”的出现。
影戏是我国民间戏曲艺术的优秀代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民间戏剧艺术。电影传入中国之初就被称为“影戏”,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称谓,既表明它是舶来品,又体现了中国人在对这个舶来品的美学接受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影戏”与“电影”只一字之差,但却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电影美学观念即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戏剧角度,沿用戏剧的观念,来谈论和思考电影。
中国传统戏剧对现实主义题材很重视,同时注重善与恶的社会道德评价。与传统戏剧文化相对应,以影戏观为代表的电影创作理论不同于西方早期电影热衷于记录现实生活,它强调电影的叙事功能,注重对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研究,并且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等等。“影戏观”的出现顺应了传统戏剧影响下人们早已形成的欣赏习惯和接受心理。
可以说,“影戏观”是电影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为取得“合法性地位”而进行“民族化”的产物,在潜移默化间也培育了亿万熟识戏剧模式的中国电影观众,形成了人们习惯于关注故事情节及思想教化意义的思维方式。“影戏观”影响了中国人对电影的认识和创作方法,受其戏剧经验的影响,使得占据中国主流地位的电影观带上了浓郁的戏剧色彩。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受“影戏”观念的影响尤为深刻。
三、对电影表现手法和语言的影响——戏曲元素的应用
当代一些优秀影片对中国戏曲的借鉴和发扬是显而易见的,如《霸王别姬》《胭脂扣》《人鬼情》等,这些艺术作品由于加入了戏曲元素,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首先,中国传统戏剧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和心理的取材资源。因为它绝大多数是历史题材,其内容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儒家等传统思想,比如仁和乐相结合、寓教于乐、和为贵等。很多优秀的影片都是取材于此,如《花木兰》《青蛇》《倩女幽魂》《唐伯虎点秋香》《赵氏孤儿》《赤壁》等。
其次,在戏剧虚拟性的影响下,将影片中的人与戏融合在一起,表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独特意义,比如《霸王别姬》《人鬼情》《胭脂扣》《活着》《刀马旦》《游园惊梦》等。在这些电影中,一方面戏台是影片发生的背景,另一方面则是将主人公和戏中的角色融合在一起,戏曲成为影片故事情节的一部分,两者互相推动影片发展,最终达到高潮。同时,采用传统戏曲作为电影故事来源的优势在于,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会带给观众极大的亲切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电影的故事吸引力。而电影《梅兰芳》则是将京剧界大师级人物的一生用电影的方式展现出来,成为一部引起国内外关注的影片。
第三,在电影中穿插戏曲唱段或音乐,可营造气氛,渲染抒情色彩,达到为剧情服务的目的。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将戏曲巧妙融入电影,三姨太梅珊幽怨凄凉的京戏配合着粗犷的大院,不但增添了大院的清冷寂寞,同时暗示了其悲惨的结局,给整部影片涂上了神秘悲情的色彩。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则是以京剧经典剧目《霸王别姬》为线索,讲述了两个戏曲演员一生的悲欢离合。整部电影音乐引入京剧音乐的元素,程蝶衣与段小楼的悲苦命运在京戏的鼓乐声中展开,达到水乳交融的戏剧效果,营造出沧桑的历史氛围。
最后,电影中人物的造型、武打的动作、服装的设计,也都从戏曲中汲取了不少灵感和营养。这在古装电影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徐克版的《倩女幽魂》等。而在香港的一些喜剧电影里,也有很多戏曲元素,比如《天下无双》《东成西就》等。在《东成西就》后半段里就有通过粤曲传递情意的情节,把无厘头喜剧效果推向极致。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比世界电影的起步晚了近十年,迄今为止的100多年里,其发展也是相当曲折与艰辛。虽然近年来中国影片也屡屡荣获国际大奖,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与世界高水平电影在电影观念、技术等各个方面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努力研究和借鉴西方电影的同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地从浩瀚的中国历史和现实资源中寻找和挖掘有价值的东西,为当代中国电影注入丰富的养分和活力,而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就是一座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参考文献
①盖晓星,《从戏剧到电影——简论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戏剧的关系》[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1)
②黄飞珏,《戏剧对电影的染着力》[J].《上海戏剧》,2010(5)
③瞿孝军,《戏曲电影:中国独特的电影类型》[J].《文史博览》,2005
④周丹,《新时期中国电影影戏观及其创作实践》[D].湖南大学,2008
⑤姚小,《中国电影的戏剧观念》[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论传统戏剧文化的没落与振兴对策】推荐阅读:
传统戏剧文化的定义10-17
中国传统戏剧文化07-02
中国传统文化-戏剧09-21
中国传统戏剧元素12-17
论外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10-15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08-15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09-04
论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05-17
论特定环境下戏剧的开场方式论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