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活动(通用12篇)
戏剧活动 篇1
在戏剧活动当中, 剧本是戏剧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它作为对整个戏剧行动的结构脉络和起伏变化有着一个较为明确的安排。而戏剧性与文学性, 则是剧本的两个重要体现。仅仅依靠戏剧性和文学性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方, 戏剧活动都无法完整的表达和展现剧作家和导演的初衷。戏剧活动最终是要搬上剧场面对观众, 人物的表演, 剧情发展的跌宕起伏, 都是要通过“演”这样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所以强调戏剧的舞台表演是十分必要的。
一、剧本文学性的表达
一台戏, 靠的是演员们的表演和一个完整的故事来支撑, 这里所说的故事, 就是出自剧作家写的剧本。这种为了上演而写的剧本就要注重语言、结构、情节的铺展, 并由演员的一系列行为推动或承载的行动去感染观众。
我们去剧场观看戏剧演出, 无非就是看那些亲身经历过或未经历过, 周遭发生过或未发生过, 遇见过或未遇见过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很多戏剧作品当中的人和事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这就无形的跟受众之间引起了一种‘共鸣’, 这种‘共鸣’是把艺术和生活相结合的的一条隐形的连接线。它既像生活中随处都可发生的真实事件, 又有着属于戏剧演出特有的夸张夸大处理方式。夸张在于演员的表演, 情绪波动的夸张变化, 面部表情及肢体的夸张变化等等;而真实是在于戏剧活动中的演员及情节设置, 这些人和事都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剧作家根据所处时代, 当时的社会影响以及周遭出现过的人和事来对人物和情景进行设置, 那些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足以让我们引起共鸣的人和事。
二、剧本戏剧性的表现
剧作家创造出的人物通过演员的表演‘活’了起来, 通过表演使得剧本活生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而人物角色一经演员表演, 他就和创造者创造出的人物的原型渐渐有了距离。马丁·艾思琳说过, 剧本的排演, 是“死的语言和动作因演员们活生生的表演而赋予新的生命。”我认为这句话说的很对, 排演使得剧本由一种固定不动的方式转化为鲜活灵动的立体形象, 观众只需要坐在剧场中, 在一部戏开场的时候把自己融入进去, 跟随戏剧演出规定的情景, 慢慢跟着演员把戏‘走一遍’。由此看来, 剧本在戏剧活动中的对于表演的依附性就明确表现出来了。
观众走进剧场, 看得是什么?看的是演员的表演, 由演员把剧本当中“一定长度的, 完整的行动”加之语言和肢体的表达表演, 转化为立体的视, 听形象, 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推进故事的发展, 这是观众从戏剧演出中收获到的信息。如我们在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如影随形》中可以发现, 场景的随意切换可以把观众带入不同的情境之中, 比如第五幕中, 演的是露露和真真两人在茶餐厅边吃边聊的情境, 整个场景的安排设置就如同生活当中茶餐厅的设置, 几个桌子、几把椅子、每个桌子上都放有茶餐厅惯见调料盒、菜单等等, 这些配合剧情营造出的一种置身于茶餐厅的生活景象, 大大增强了表现性。把有限的舞台空间无限化, 走进来的观众被剧场中上演的戏剧演出带到过去, 现在或者未来。这正是戏剧性一个明显的体现。这样自如的变化有助于剧情更连贯的发展下去, 让观众跟着剧走, 跟着故事走。
三、在“二重性”中隐藏的“思想性”
戏剧性和文学性之所以是戏剧活动中剧本的两个重要体现, 我想思想性可以作为连接这两个体现的桥梁。剧作家在创作剧本的时候通常会涉及到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给观众以思考的空间, 让观众通过观看这个戏剧演出能够领悟到一些生活的意义或人生的况味。如《恋爱的犀牛》, 剧作家在创作剧本的时候, 无形的对自己写出的人物、事件灌入了个人意向性的的思想, 而到了导演, 演员, 舞美工作者等等在拿到剧本研读的这个阶段, 他们又会按着自己心中对每个人物及事件的理解, 站在自身角度的出发点来进行形象创造。剧本本身所附带的思想性在这三个阶段中被传递下来, 而每个人的理解又是不尽相同的,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台戏, 不同的导演会使得这部戏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性, 演员亦如是。比如, 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 段奕宏版本的马路让人觉得有些阴冷, 抑郁, ;郭涛版本的马路憨厚, 可爱, 有些喜感;郝蕾版本的明明虽把个性强硬的特征表现出来了, 但红色长裙加上长发的造型略微弱化了这个特征;吴越版本的明明以短发裤装的的形象出现, 给人聪明伶俐的感觉。这都是不同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 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段。观众们在观看的时候也必然会有着各自不同的对人物的理解。
人物或是事件在剧本当中体现出的可读的文学性, 搬上舞台上演之后人物或事件的可演的戏剧性, 都是在剧本创作之时兼备的二重性。这是戏剧演出上演的先决条件, 就像是人体的血肉和骨架, 在骨架上添入丰沛的血液和健美的肌肤才能使人们了解人体的全貌。两个特性能够恰当的互相支撑, 各执其责, 那么, 就会令戏剧表演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
参考文献
[1]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导演.作家.作品>[C].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
[3]王振伟.戏曲文学剧本的文学性[J].当代戏剧, 1989 (6) .
[4]董健.戏剧性简论[J].戏剧艺术, 2003 (6) .
[5]邹平.戏剧永远需要思想—戏剧性与文学性的关系》[J].当代戏剧, 2007 (3) .
戏剧活动 篇2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之 戏剧小品大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为重要契机,以戏剧的艺术形式,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赞美中国共产党90年来在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果,展现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推动和促进校园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团委特举办本次戏剧小品大赛。
二、主办单位
校团委
三、承办单位
校学生会生活部
四、协办单位
校学生会新闻部
五、活动时间
2011年5月15日(星期日)
六、活动地点
教学楼多功能4教室
七、活动要求
第1页,共2页
1、演出人员不超过8人。
2、演出时间不超过12分钟。
3、要求故事情节合理,紧扣主题,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演员之间配合默契。
4、普通话发音标准、流畅,真情演绎。
5、服装、道具自行准备。
6、各学院在5月10日(星期二)将节目的伴奏交到校学生会办公室(教学楼1206室)。
7、各学院负责人于指定日期准时参加赛前会议,时间另行通知,由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八、评分标准
1、作品内容积极、健康、向上,主题鲜明。(3分)
2、剧本原创,体裁新颖。(3分)
3、表演富有感染力,表情生动形象。(3分)
4、服装、道具符合剧情要求。(1分)
九、奖项设置
一等奖1个
二等奖2个
三等奖3个
优秀奖8个 校团委校学生会
2011年3月4日
儿童教育戏剧举办19场主题活动 篇3
教育戏剧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儿童教育戏剧则是通过戏剧参与、实做的方式,让儿童身临其境地在虚拟世界里感受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并使其体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对于性格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儿童而言,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的教育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武亚军认为,儿童教育戏剧有三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增进孩子的团结精神和团队意识;其次是培养儿童的美育精神;最后则是有利于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他还表示:“儿童教育戏剧训练孩子如何迅速地通过一个模型来认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知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坚强,什么是价值。”
此次教育戏剧主题活动历时一个月,在北京、上海举办共计19场活动,以公开讲座、亲子课堂、戏剧工作坊等多元方式,在幼儿园、小学、图书馆等10家单位展开。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沈昕表示:“教育戏剧如何编排、怎么指导孩子去演、怎么引导孩子在表演过程中接受我们传递的价值观念,这里面有很多很深的学问。”因此,此次活动邀请了多位国内外资深教育戏剧专家,包括我国资深戏剧教育专家李婴宁,英国戏剧教育专家克里斯·库伯,台湾教育戏剧专家张纹珑,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高级讲师黄婉萍,教育戏剧专家冯云凤、冯雪、陈媛等。
教育戏剧专家李婴宁介绍:“游戏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人的成长经验基本上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她强调了戏剧在儿童教育当中的重要作用,还呼吁家长不要过分给孩子灌输知识。教育就是成长,生活就是不断发展和成长,因此教育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让他们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戏剧活动 篇4
2013年,在青岛政区图的正中心,诞生了一所崭新的学校———青岛立新小学;2014年,它作为青岛市市北区四所实验校之一开始实施全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全课程改革到底是一项怎样的改革?
全课程,它指向的是完整育人、育全人,覆盖学校全部生活的课程;它强调的是突破学科界限,推动学科全面融合,将学校全部生活课程化,实施的是跨学科的主题项目学习。
全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有哪些改变呢?
学校一、二年级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北京全课程实验小组编写的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原有的每学期一本的语文课本变成了每学期3~4本不同主题的A4横版大小的精美读本。内容上采用大量绘本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突出体现“教育即生活、学习即游戏”的理念,在低年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充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全课程教材在编辑方式上,纵向———每月一个主题项目引领,构建起每月一个大项目单元,每个大项目单元由四个小项目单元支撑,以二年级第一学期为例共有三个主题:《你好,二年级》《我的动物朋友》《漫游童话王国》;横向———每个项目都是跨学科整合:把识字写字、阅读、绘画、音乐、戏剧等都整合在一起。如二年级这学期的第一个主题是关于春天的,这个主题下又有四个小项目单元:《正月里》《春的笔记》《春的调色板》《春天里,做一件美丽的事》。每个单元都由至少3个文本构成,大量的绘本阅读是全课程的突出特点,尤其是在低年级,每个主题下来至少要阅读16篇绘本和诗歌,一学期初步估算一下学生的课内阅读量是近50篇,还不包括拓展阅读的内容。与每学期大约25篇的苏教版的阅读量相比要高出许多。
全课程倡导的是为学生构建有意义、有趣味的教育生活,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广博的智力背景。在这样的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概念被弱化,但是阅读素养的要求被提高,大量的绘本阅读就是旨在为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奠定基础。
面对如此大容量的绘本阅读,我们该如何更有效地实施阅读教学?又该如何为学生提供更人文的阅读体验?
于是我们在摸索中前行———
第二部分:简介教育戏剧、创造性戏剧活动与绘本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参加了2015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教育戏剧大会,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戏剧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就教育戏剧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推动和发展展开交流与讨论。通过具有国际视野的主题演讲、具有实践意义的示范课、工作坊、圆桌论坛等多元形式,我们认识到戏剧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教育戏剧———它不是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学习为目的,它是一种教育性质的戏剧活动,它区别于舞台演出,它以创造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观察、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参与者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想象、调动自己的经验去表达、交流彼此的理念和感受,从而实现开启智力、增加知识、活跃身心的目的。其中创造性戏剧活动因为更加能激发参与者的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声音、情绪来进行表达,所以更加适合儿童。创造性戏剧与传统戏剧不同,它注重过程而非以表演排剧为主,鼓励学生利用“假装”的游戏本能地去想象和自我表达。
更令我们惊喜的是,这种创造性戏剧的载体多是绘本。日本绘本界泰斗松居直曾经断言“我们想告诉孩子的事在绘本中都能找到”。可见绘本可以很好地拓展儿童体验,戏剧同样也是,扮演是儿童的天性,戏剧对于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于是当绘本遇上戏剧,这对天作之合自然就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愉悦、充满体验的阅读学习,同时也带来了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三部分:创造性戏剧活动应用于绘本教学带来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也是我们在探索绘本教学方式过程中的一个着眼点。实践中我们努力将创造性戏剧活动应用于绘本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新转变———
转变一:开放,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投入阅读
全课程改革着力打造一个自由、开放、民主的生态场,这也为绘本阅读教学和创造性戏剧活动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它的理论依据是具身认知理论,具身认知作为当代认知科学与认知哲学研究的前沿,告诉我们尽量使学习环境能够让学习者更多的感知器官参与进来。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是知识理解与传递的窗户,及时的感官反馈能够被调入工作记忆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应用。我们努力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绘本与戏剧的实践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感觉形态(如视觉资料、画外音、各种动作等)的感知环境,所使用的感觉形态越丰富,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越深刻。
我们根据不同绘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们创设了不同的阅读环境,例如学习绘本《小牛的春天》,我们把学生带到开放的阅览区或是楼外的长廊里,让学生们在春风的沐浴中,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文本中“春风吹过、草儿冒出了嫩芽”;再如学习《儿童古典音乐绘本》中的《动物狂欢节》,学生们的阅读场所设在了教室学生活动区域的地毯上,学生们把自己扮成文本中的小动物,把文中的狂欢节现场搬到了教室里……没有固守的教室,没有既定的座位,学生们身心放松,无拘无束地席地而坐,营造的是一种宽松、积极的阅读氛围,拉近的是文本与学生内心的距离。
转变二:体验,让阅读变成分享而不是分析
绘本阅读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分享,而不是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他们的阅读实践。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绘本阅读的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尊重学生读书的主体性,与他们平等地分享自己阅读的感受和内心体验,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和教导,也不是冷漠地旁观,或者权威地讲述。从过程方法上看,这个分享的过程通过组织创造性戏剧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感知,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巨人的花园》讲述了一个拥有美丽花园的巨人拒绝任何人进入他的花园,即使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后来当他意识到自私的行为让花园不再美丽时,他改变了自己,让春天和快乐又回到了花园。
文本中孩子们在巨人不在的时候在花园里玩耍的快乐与后来被巨人粗暴地赶走后失落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花园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以及孩子让花园变得更美丽,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创造性戏剧活动,即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在花园里会玩些什么游戏,用肢体表现出来。学生们对“玩”非常感兴趣,也具有丰富的经验,于是课上他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捉蝴蝶、跳绳、奔跑,还有多人组合的“跷跷板”“荡秋千”……学生对于花园游戏的体验和演绎体现出自发的创造性,在整个戏剧活动过程中也表现出较好的理解力。
另外,在其他绘本的教学中我们也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戏剧体验活动中学习文本,如《云朵面包》《不一样的小豆豆》《能听见春天的声音了》(《雪夜怪声》)等。
转变三:合作,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学习能力
合作与想象,这两个貌似关系不相近的关键词,在绘本与戏剧相融合的教学中关系却非常密切。具体来说,首先关于想象,就绘本的文本特征来看,已有的多姿多彩的画面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遐想,另外绘本中还有很多不是连续性的故事,画面多有跳跃性、留有许多空白,这就需要学生去想象、填补,才能立体、完整地理解故事。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呢?我们采取的策略就是用戏剧手段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补白,这样往往能生成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大卫,不可以》,如果学生粗略翻阅,可能只看到几个孤立的生活片段。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据画面已有信息,发挥独有想象,触摸人物的心理活动,预测未知的故事情节,把每个画面拓展丰富成一个小故事。以封面为例,引导学生想象:大卫想干什么?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结果如何?妈妈来了会怎么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创作,用语言和肢体将想象变出来,在表现的同时也就将画面里隐藏的内容和意趣呼唤出来,加深对故事的解读。
再如,李欧·李奥尼的《小黑鱼》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小黑鱼的同伴都被鲨鱼吃掉后,它曾经一度害怕消沉下去,但是后来它决定改变自己,走到海洋其他地方去看看。这时我们没有直接把它看到的各个场景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展开想象,合作用肢体表现出看到的场景,于是一幕幕海底世界就呈现出来:有的学生摇摆身体扮演水草、有的扮演一张一合的扇贝、有的用摆动的手掌来表现来回穿梭的游鱼,还有的学生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原来他们在扮演海底的海参……在即兴想象补白中,文本被激活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更积极、更精彩。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四部分:努力方向(后续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在绘本教学的课堂上引入创造性戏剧的方法,收获的是学生们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当绘本遇上戏剧,阅读就从静变动,从浅入深;当孩子遇上戏剧,他(她)就不只是那个日常状态下的他(她),还可以是别人,或是未来的自己;而作为教师,我们也在每一次阅读实践中,读懂了每一个孩子……
不可否认当戏剧遇上绘本,就是阅读教学上的一个跨界,关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方式真的不仅仅局限于用口眼读书,莫言就是在“用耳朵阅读”的童年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具身认知告诉我们:“可以特意地利用行为来调整心态”,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绘本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肢体动作和情感理智来推动学生的阅读理解,推动他们阅读素养的发展。当然,对于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教育戏剧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戏剧的优越性,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是我们在下一步将要努力探索和实践的。
地方戏剧传承汇演活动方案 篇5
x月上旬(初定)
叩庄“哈哈腔”演出剧场
x镇各村戏剧传承人和民间剧团,预计剧团2个,传承人20名。
(1)参演不限剧种,不限形式,不收取任何费用,任何个人和团体均可报名参加。
(2)参演演员年龄不限,性别不限、身体健康能全程参与本次活动。
(3)选择代表剧团或本人水平的`戏剧片段,充分展示演员唱、念、做、打水平和塑造人物角色能力。参演剧团表演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参演个人,表演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各演员演出时必须彩唱,伴奏、服装、道具演员自备。演出前1天,参演剧团、演员到镇政府进行抽签,并将伴奏带标明参赛剧团或个人名称、剧目后交到组委会,每个剧团或个人要有备用伴奏带。
(1)曲目内容健康,注重突出地方戏剧特色。
(2)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和谐统一。
(3)表演形式具有新意和创意,鼓励创新。
(1)满分为10分,评分打分保留小数点后二位数,扣除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所得平均分保留小数点后三位为剧团或演员的最后得分。
(2)评委根据演员唱、念、做、打水平和塑造人物角色能力,以及表演的服装道具、感染力进行综合评定打分。
(3)评委根据演员的表现现场打分、现场亮分。
邀请市县戏曲专家担任评委、将分别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10名,分别可获得3000元、1000元、500元奖金和价值200元的奖品。大赛另设参与奖若干名。
戏剧活动 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 组织与参与; 戏剧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22-001
戏剧教学中包含有丰富的生活情境,通过语言来表达这一环境,从而对幼儿语言的培养有很高的价值。通过戏剧表演,让孩子们学会与别人交往,学会互动,能够愉快而自然的发展语言能力与才艺展示能力,正确的认识艺术。幼儿戏剧活动并不是幼儿自发的,他们年龄小,知识水平有限,加上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而且学生的这些能力发展都需要不断的提高与激发,所以,老师在幼儿戏剧活动中起到很关键性的作用,要对他们加以指导,这对于实现儿童戏剧的教育功能具有很好的意义,也将对他们的语言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如何组织学生的戏剧活动与参与其中呢?下面作一下介绍。
一、对幼儿戏剧活动的组织
戏剧活动与一般的游戏相比更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能发展所有幼儿的语言与认知情感等各种能力。它的组织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剧情的设计、出场先后、分组、纪律的维持等。所以,老师要特别组织管理好游戏活动。在组织中既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也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鼓励与尊重,给他们一个自由表达与创作的机会。
1.正确分组与角色分工
在幼儿园戏剧活动中,对于幼儿的分组与角色分配是重点,还要做到分配角色时避免各种争执。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与剧本内容有以下几种分组方法:一是按照座位进行分组。这是利用座位的优势,操作简单,学生容易按自己的位置接受角色。这样的分组中适合的剧本是简单而且幼儿较为熟悉为好。第二按照幼儿能力进行搭配分组。这样,幼儿可以在同一剧情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表演时更尽兴。较为适合角色差异大的戏剧,要有一定的表演基础。第三是自由,这是一个高层次的分组方法,幼儿自由选择角色,适合表演能力较强的班级,适合于小部分有能力的幼儿。
2.恰当组织纪律
一个戏剧中仅仅有几个有限的角色,但是一个班内幼儿的数量却很多,所以,在戏剧表演时,都是轮流,但是这样的方法往往是没有参与表演的幼儿有可能在说笑甚至下位,使秩序比较乱,可能会影响戏剧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老师常常会对他们进行纪律上的维护。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给没有上台表演的幼儿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如当小评委。第二是让他们注意观看表演,并提醒下一轮是哪一些同学上台,比如:“下一组表演的小朋友应该做好准备了,在那里站好队呢。”第三,当演到好的地方,让小朋友猜下一步应该演什么了,如果是你,你怎么演呢?
二、老师适时参与
幼儿在演出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否则并不能做到一帆风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要进入角色甚至代替某一个学生进行示范,当问题解决好了后,老师就可以从这个角色中走出来都交还给学生,他们通常分别称之为“入戏”与“出戏”。教师的适当“入戏”和灵活“出戏”会让戏剧表演更具有教育意义。
1.恰当地入戏
入戏要有一定的时机,要不知不觉的介入,把孩子们很自然地带入戏剧活动中去。这样做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特别是当孩子们不能理解剧本中的内容时,或者不知道对这个内容进行表现时,老师只要给他们几个简单的示范动作就可能很快解决问题,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老师的参与让幼儿感觉老师与自己的距离更近了,更愿意参与到戏剧表演当中去。老师在戏剧表演中有很多角色可以充当,比如,可以当威严的“鸭爸爸”,也可以当凶猛的“大灰狼”或者是和蔼的老奶奶等角色。
举一个例子,有一部“三只小猪”的戏,其中有一段“狼来了”的戏,这时候老师当那只凶狠的大灰狼,样子高大又可怕,并表现出一种紧张的气氛,让幼儿亲身感受那种气氛,幼儿的感情被调动起来了,从而戏剧变得更生动有趣。在戏剧活动“小鸭子的故事”中,当孩子们在扮演鸭爸爸鸭妈妈走路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入戏扮演了鸭爸爸鸭妈妈。孩子们一下子领会了动作要领,得到了启发,表演活动在师幼互动中更加精彩、热烈。
2.灵活地出戏
老师参与到戏剧当中是临时的,还要记得灵活地退出,特别是当幼儿的表演进入良性情况时。这时候,老师又回到了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来组织全局。老师的出戏是把主动权再次还给幼儿,让他们在表演中自由的发挥想象力与表现力,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老师指导的同时都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在戏剧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而儿童则是戏剧表演的参与者、探究者与创造者。只有把握住这一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领导幼儿,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角色,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学生,研究更多的方法,推动戏剧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静珠.创造性幼儿戏剧活动与幼儿游戏(上)[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0(S2)
[2]颜晓燕.早期阅读与幼儿戏剧活动的多维整合探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05)
戏剧活动 篇7
幼儿创意戏剧活动有四种表现形式: (1) 对话式, 主要用角色的言语对话来表现。幼儿既可以用绘本中的语言, 也可以自己创编。 (2) 哑剧式, 主要通过角色的神态动作来表现。比如绘本《蛤蟆爷爷的秘诀》中小蛤蟆遇到危险时的“害怕”与“躲闪”, 幼儿可尝试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 (3) 舞蹈式, 主要通过肢体的音乐律动来表现。比如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 可以选用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表现小猪忙着制作大饼的快乐动作, 形成一段音乐律动。 (4) 组合式, 可以通过旁白或者是分成若干幕的方式, 引领幼儿从故事开始, 把对话、音乐律动等串联起来或进行组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绘本戏剧表演。
一、开展幼儿创意戏剧活动的基本流程
运用绘本开展创意戏剧活动需要八个步骤:阅读绘本故事;围绕故事中的人和事展开讨论、分析、猜测和想象;创编更丰富的新的对话和情境, 形成剧本;以旁白串联每一幕, 以角色对话、表演或音乐律动展现剧情;制作演出服装;制作邀请函、演出海报;进行角色选拔、排练;公演。教师在运用绘本开展创意戏剧活动时要做以下工作:
1. 选择绘本
绘本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 又要适合改编成剧本表演。只有幼儿喜欢、有创造表演的空间、有一定的戏剧冲突、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才适合开展创意戏剧活动。如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讲的是:一只小猪做了一块大饼累得睡着了, 醒来后发现大饼被咬了一个半圆形小口, 他不知道是谁咬的, 就拿着大饼问小鸟、小兔、狐狸、鳄鱼、大河马, 是不是他们咬的。动物们为了证明不是自己咬的, 分别在大饼上咬了一口, 形状和原来的“果然不一样”。最后, 大饼快被吃光了, 小猪饿了, 也咬了一口, 竟然在饼上留下了一个半圆形……这个故事幼儿很喜欢, 里面不仅有他们熟悉的动物, 还有动物们用牙齿咬出的印迹。从剧本选择适宜性的角度看, 小猪憨厚可爱, 就像小班的宝宝;小猪和其他动物的对话反复、简单, 符合小班幼儿的表述特点;小猪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很有戏剧性, 被咬了一口的大饼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 呈现出戏剧冲突;随着一次次的询问和证明, 不同动物的口形和牙印之间的对应带给幼儿乐趣, 也带给幼儿想象和思考;最重要的是, 幼儿有能力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语言演绎这个故事。因此, 这个故事非常适合进行创意戏剧活动。
2. 创作剧本框架
首先, 将绘本的内容分成三到四个段落, 每个段落为一幕, 每一幕展现故事的一个情节;其次, 根据每一幕的表现形式, 确定用歌舞还是用角色对话的方式表现。如根据《谁咬了我的大饼》的故事情节, 戏剧可以分成四幕:
第一幕“小猪做饼”, 以旁白、小猪表演和律动为主。由旁白介绍小猪、小猪准备做饼以及小猪做饼的材料———面粉;以律动表现小猪忙忙碌碌和面、做饼、累得睡着了的过程。
第二幕“大饼怎么了”, 以旁白、小猪表演和小动物律动为主。小猪醒来发现大饼少了一块, 在舞台上来回跑动寻找答案, 其他动物上场, 表演组合舞蹈律动。
第三幕“是你咬的吗”, 以对话和表演为主。小猪依次问其他动物:“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由此展开对白和表演。
第四幕“小猪家的狂欢会”, 以旁白、对话和律动为主。小猪邀请朋友到他家里聚会, 大家一起开心地吃大饼和其他好吃的东西。
3. 创编表演细节
表演细节包括角色对话、故事旁白、韵律舞蹈等内容和形式, 确定表演细节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还是以《谁咬了我的大饼》为例, 由于小班幼儿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有限, 因此更多地用韵律活动来表现情节, 让幼儿根据情节自主设计对白, 等所有幼儿都对这个剧本熟悉了, 再选择语言表达较好的幼儿担任旁白。剧中角色有限, 只有小猪、小鸟、小兔、小狐狸、鳄鱼、河马, 在主要角色外, 可让其他幼儿扮演面粉娃娃、树枝等, 一起加入进来。幼儿园的创意戏剧活动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其中的一员。
4. 组合排练
按每一幕组合各种表演形式, 如旁白、对话、律动等,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境表演。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角色, 大胆尝试没有演过的角色, 轮流表演大家竞争的角色, 竞选希望尝试的角色。年龄稍大的幼儿应有机会对排练承担更多的责任, 比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分组排练, 在“小舞台”活动中自主排练, 在休息日让父母一起参与小剧组排练等。
5. 演出前的准备
演出前的准备包括布置舞台、调试音响、制作服饰、邀请观众及设计海报。这些大多需要教师和家长一起准备, 但最好让幼儿参与部分工作, 比如在美术区用彩条粘贴小鸟的翅膀等。大一点的幼儿应有机会参与更多的准备工作, 诸如化妆、制作服装道具、布景、设计请柬、编排座位号等。
6. 彩排和公演
幼儿需要熟悉演出场地和演出流程, 感受组合排练的效果, 体验在真实舞台上表演的成就感。幼儿很喜欢到真正的舞台上表演, 但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容易受到新环境的影响, 出现因注意力分散忘词、忘动作的情况。因此, 表演场地要选择幼儿熟悉的环境, 如幼儿园的礼堂、操场等, 也可以和幼儿商议在什么地方表演。
二、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创意戏剧活动的策略
1. 原则和重点
开展幼儿创意戏剧活动, 幼儿能力的发展要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在创意戏剧活动中, 应遵循和坚持两个“凡是”的原则:凡是幼儿可以自己做的一定要让幼儿自己去做;凡是幼儿能够自己体验的一定要让幼儿自己去体验。在整个创意戏剧活动过程中要调动幼儿去主动感受和体验、主动创编和表演、主动制作和准备, 让幼儿成为舞台的主人, 同时也让幼儿经历承担责任、不断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的过程。教师要克服一味追求结果的心态, 避免采用包办代替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设主动探究、发挥创意、迁移生活经验、承担责任的机会, 要及时肯定、支持和赞赏幼儿付出的努力和收获, 并和幼儿结成戏剧创作和表演的共同体, 共同挑战、共同成长。
2. 手段和方法
让幼儿主动参与到创意戏剧活动中来, 可以从参与改编剧本、参与角色表演、参与创编律动、参与准备服装道具、参与邀请观众五个方面着手。
(1) 参与改编剧本。教师要先对整个故事表演有一个基本架构, 相当于教师的预设。在此基础上, 再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和幼儿进行剧本改编的讨论, 如“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演些什么?怎么演?剧里要有哪些角色?是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还是用动作表演的方式?在哪里要加上一段舞蹈”等等。
(2) 参与角色表演。幼儿按照情节参与角色表演, 可以表现角色之间的对话, 可以表现角色的动作和神态, 也可以表现某个场景或情节。戏剧中的角色对话, 一些可以来自于绘本, 一些可以来自于幼儿的个性回答。教师可以在讨论剧本时记录下幼儿的多种回答, 为创编剧本提供素材。角色的动作和神态, 一些可以是固定设计的, 一些可以是幼儿自由表现的。排练时让幼儿分享各自的想法, 鼓励幼儿间的相互学习。
(3) 参与创编律动。戏剧活动中设计有律动时, 教师首先要寻找适合于表现情节和幼儿节奏特点的音乐, 再和幼儿共同创编相应情节的律动动作和律动队形。通常绘本剧都有较多的幼儿参加, 因此, 剧里的律动应相对简单, 便于幼儿集体表演。此外, 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熟悉的律动迁移运用到绘本剧中, 以降低难度, 增加幼儿表演的乐趣。在动作的创编上, 原则上以对角色特点的模拟和创编为主, 教师可酌情在幼儿创编的基础上, 商讨并提取出部分动作组合成为律动, 这也具体体现了让幼儿成为舞台的主人。
(4) 参与准备服装道具。戏剧表演需要有演出服装, 幼儿不仅喜欢用各种服装与道具装扮自己, 还喜欢参与服装和道具的制作。教师在进行各个角色服装的设计时, 要给幼儿发表意见的机会, 和幼儿共同商讨, 让他们主动承担工作。
(5) 参与邀请观众。邀请观众的工作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如“我们邀请谁?怎么邀请?要做什么准备”, 教师鼓励幼儿说出想法, 并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幼儿希望画邀请卡, 教师就提供空白邀请卡让幼儿画;幼儿希望邀请其他班级小朋友, 教师就带幼儿一起去邀请。
戏剧活动 篇8
2006年起,我们幼儿园便开始了“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园本课程探索。至今八年的行动研究让我园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园本课程:面向全体幼儿的、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的、师幼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系列艺术启蒙活动。每年的5月, 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儿童戏剧活动课程。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个班级在“班本、低投入、人人参与、 游戏化”的园本课程理念支撑下,开展主题式的儿童戏剧活动。我们通过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健康的一系列集体教学活动,来帮助孩子理解、感受班级选择的戏剧。同时,我们还有效地将戏剧活动融入到多种区角游戏活动,如美工、音乐、 建构、阅读、角色表演等。
一、课程的基本架构
戏剧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将集体教学的系统性与区角游戏的自主、自由性有机结合起来;将一日生活中的教育、 教学与阶段性成果展示有机结合起来;将孩子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与对童话剧艺术美的表现有机结合起来。追求的不是艺术的专业化程度,而是孩子的参与、创造、体验与享受。
幼儿园戏剧活动课程,是3~6岁幼儿以创造性儿童戏剧表演为载体的课程。本课程作为园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几周的时间,紧紧围绕一个戏剧主题从“戏剧筹备”“戏剧创编”“戏剧表现”“戏剧场景”四个层面来建构一系列活动,从而满足幼儿表达需要,自然统整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经验,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幼儿园戏剧活动课程以主题的形式,通过集体教学、区域活动、一日生活以及家庭参与这几个途径来开展。孩子在这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自己需要,积极尝试用音乐、语言文学、美工等多种语言,自觉主动地去感知周围世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一)集体活动
课程中集体活动的设置是多元的,指向促进孩子在戏剧活动中多样化的发展。语言活动中,我们和孩子一起理解故事、熟悉情节、改编剧本、创编对白;音乐活动中,我们和孩子一起选择音乐、学习歌曲、创编韵律;美术活动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制作道具、装饰服装、设计海报;科学活动中,我们教给孩子相关的科学知识。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促进了语言能力、科学认知、社会交往、 动手能力、学习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
例:小班戏剧活动《狐狸和乌鸦》的集体教学活动网络图
(二)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也成为了幼儿园戏剧活动课程实施的途径之一。
建构区:孩子们会用插塑、积木、雪花片自主建构童话剧中的角色,用彩泥塑造出各种角色形象和微型的道具。比如小兔、小金鱼、长颈鹿等,还会建构一些简单的道具造型,如花轿、自行车、房子等。小年龄的孩子会建构一些平面的造型,中、大班的孩子会建构出立体的造型,还会合作建构出童话剧场景,并为之兴奋,时常会在那里逗留、表演。
语言区:老师会在语言区提供绘本供孩子阅读、讲述,让他们看一看多彩的画面,讲一讲有趣的情节,学一学好玩的对话。除了有精美的绘本,还有孩子们自制的小图书,虽然比较简陋、单薄,但是孩子们却爱不释手,因为这是他们亲手制作的图画书。
美劳区:区域里投放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孩子在这里涂涂画画、剪剪贴贴、印印刻刻……童话剧需要的小花、小草画好、剪好了,树叶、苹果撕好、涂好了,服装、道具装饰好了 ……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创造能力增强了,做事更有耐心了,学习品质提升了。
表演区:孩子们戴上头饰,稍作打扮,打开音乐,就能像模像样地开始表演。从一开始单纯的韵律表演、对白练习,再到韵律、情节的串联,两周后,孩子们就基本能将整个童话剧完整地表演了。每次,表演区的小演员都不一样,在教室的小舞台上,孩子们自主表现,尽情演绎,每个孩子都能演剧中的每个角色,谁都能当主角,谁都能得到观众热烈的掌声。孩子尽情享受表演的乐趣,享受表演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一日生活
(四)家园参与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五月,我们引导家长和我们一起参与童话月活动,围绕班级一起选定的童话剧主题中心,一起创作、一起游戏、一起成长。
1.用画话采撷形式改编童话剧
“画话采撷”就是孩子用图画的方式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再由家长在册子上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的亲子互动方式,为家庭参与幼儿园活动创设了空间和依托。 在戏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通过画话采撷活动, 共同创编很多有趣的童话剧情节,为剧本改编和再创作提供了很多趣味、创意元素。在小班戏剧活动《贪吃的哈罗德》家庭创意中,梦想小朋友和妈妈在画话采撷里一起做了这样的创作:哈罗德肚子吃得太饱了,它一扭一扭游到绿色的草丛里,哈罗德想起妈妈说的话:不要太贪吃哦!它开始担心自己的肚子,会像气球一样炸开来吗?这样好玩的剧情很快激起了孩子的兴趣,自然地成为这个班本剧其中的一个剧情。
2.和家长一起表演童话剧
在戏剧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常常会把戏剧中的角色、 情节、对白带回家庭。孩子们会像个小导演,领着爸爸妈妈一起参与演绎。家长也很乐于参与,和孩子们一起,将剧中各个角色都一一感受。家长和孩子亲子合戏,其乐融融。例如,戏剧活动《小红帽》的开展过程中,一对父子兴致盎然地玩着互换角色的游戏。爸爸在表现“狼外婆”时,还尝试着“声音的化妆”和“动作的变形和夸张”:他捏紧着嗓子学着“老狼冒充狼外婆”,又慌张地遮眼睛、掩耳朵、捂嘴巴的时候,把狼外婆的心虚、紧张、又想极力掩饰的心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家长这样自然、投入地演绎,让孩子对戏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所以孩子在每次的演戏中都特别投入。
3.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服装
戏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少不了服装、道具各种制作材料的收集。我们不但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制作,还努力鼓励家长也参与其中的设计、制作。为此,我们开展“最佳创意服装评比”“童话剧造型模特秀”“角色造型金点子”……。在《小乌鸦爱妈妈》的戏剧活动中,妈妈用家中的鸡毛掸子设计了一个小乌鸦的造型,让我们大开眼界;在大班《灰姑娘》的活动中,奶奶将自己的假发带来为孩子打造“金发姑娘”的造型; 在中班《小青蛙卖泥塘》活动里面,家长们搜集了很多薯片罐一节连一节做成了引水渠;大班《笑翻天的农场》里面,家长们搜集了很多旧键盘,在母鸡学打字的情节时就派上了大用场。这样的创意还有很多。
三、深化儿童戏剧教育面临的挑战
多年的儿童戏剧教育研究,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它能够提高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种能力、促进幼儿学习品质、人格品质的发展。除此以外能更加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以及一日生活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尽力做到幼儿自己能够做的、想的、说的、演的、合作的事情让幼儿自己去做、想、说、 演、合作。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戏剧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教儿童演戏,而是要通过戏剧来教育幼儿,那么通过儿童戏剧活动带来儿童完整全面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对儿童戏剧教育的设计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儿童戏剧教育的成败,所以系统的科学的一定时间的教师培训成为儿童戏剧教育是否能得以开展下去的最大挑战。
儿童戏剧教育的剧本、教材开发应用是目前幼儿园开展儿童戏剧教育的资源困惑之一。
目前国内自主进行儿童戏剧教育的园所很少,且均系各自单打独斗,缺少同一层次上浓厚的研究氛围。
从戏剧教育研究本身来说是教师事先预设好戏剧主题内容好还是追随孩子的兴趣决定活动的走向好?
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的评价机制值得深入探讨:是不是孩子投入了,戏剧教育带来的效益就是高的?等等问题……。
戏剧活动 篇9
关键词:海峡两岸,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比较
所谓戏剧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戏剧与幼儿更有一种天然的、和谐的联系。戏剧天性是幼儿与生俱来的, 他们在戏剧活动中, 他们不受限制约束, 忘我地表现, 感受无限的愉悦, 年龄愈小的幼儿表演得会愈自然。这时的孩子就可能成为演员、观众、导演、剧作家、舞台设计者、评论家等。他们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和同他人的各种关系, 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幼儿戏剧, 它以表演为中心, 适合幼儿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 是融合了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舞台艺术。[5]文学视角下的幼儿戏剧融入幼儿园教育中, 就产生了以幼儿发展为主要目标, 围绕戏剧形式开展的相关活动, 被称之为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是一种不重“表演”而重“表达”的活动, 它将幼儿生活中自然发生的模仿游戏引向更积极、更健康、更具艺术品位的方向。然而, 海峡两岸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对海峡两岸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进行比较过程中, 我们可以取长补短, 使两岸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得到共同的发展。
一、海峡两岸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发展状况的比较
1. 台湾地区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发展现状简况。
早在1948年由台湾省教育厅主办儿童话剧试演会开始, 台湾戏剧教育开始起步。李曼瑰教授在1967年开始推动幼儿戏剧的发展, 一些有心于戏剧教育推广的学者如胡宝林、林玫君也把国外相关的观念引进台湾, 儿童戏剧教育学者郑黛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台湾幼稚园推行戏剧教育实践的探索。在大量关于幼儿戏剧教育的专业研究书籍中, 有指导教师如何具体操作戏剧活动的:如郑黛琼的《艺术教育教师手册:儿童戏剧篇》、范长华的《创造性儿童戏剧活动与国小国语科学教学》、冈田正章监修的《幼稚园戏剧活动教学设计》、柯秋贵编著的《好戏开罗———幼儿园师生一起来飙戏》等等;有从国外引进的有关幼儿戏剧理论的译著:张晓华的《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冯光宇翻译的《鞋带剧场》、周小玉的《戏剧抱抱-幼儿戏剧天地知多少》、郑黛琼的《戏剧教学:启动多彩的心》、林玫君的《创作性儿童戏剧入门》等等;有关于戏偶方面的著作:李明华等著的《偶的天堂———处处有偶、处处是台》、森昌二编的《创新玩偶大家做》、王添强等人著的《戏偶在乐园-幼儿戏剧教学工具书》、汪玉祥的《中国影戏与民俗》、郑淑云、李明华等写的《偶的天堂》等等;除了书籍以外, 还有大量关于幼儿戏剧方面的研究论文, 如王静珠的《创造性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与幼儿游戏》、张晓华的《教育戏剧绪论》、《儿童戏剧教育》论文集、《教育剧场在心灵重建上的应用》、钟明德的《面包傀儡剧场在台湾》等等。这些书籍与研究为幼儿教师及从事幼儿戏剧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 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为推动幼儿戏剧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曼瑰教授在1967年儿童节开始推动儿童戏剧, 以学校老师和学生为主要对象, 训练老师编、导、演的能力, 以作为推行儿童戏剧的基本师资力量。台湾地区高校的幼儿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 幼儿戏剧是学生的必修专业课。大学生必须接受戏剧教育的课程培训, 学生可以学习戏剧表演并掌握一些专门的技巧和方法, 以指导幼儿进行戏剧活动。与此同时, 对于幼儿园的在职教师培训方式, 主要有短期培训和专家进入到幼儿园与他们一起进行幼儿戏剧教育的研讨, 指导他们开展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由此可见, 台湾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起步较早, 之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规模。
2. 大陆地区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发展现状简况。
在我国大陆, 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起步较晚, 长期以来, 存在于大陆幼儿园有一些类似戏剧活动的形式, 如表演游戏、故事表演、戏曲主题活动、六一节演出等等。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等人于2000年初到2001年6月进行了以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为指导思想的主体性表演游戏的探索研究;直到2003年, 南京师范大学张金梅博士的博士论文中, 提出了“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的概念。并且张金梅博士在南京选取了一些幼儿园进行了一系列的戏剧活动探究, 但活动开展范围也仅限于南京地区。2005年, 张金梅教授完成出版了《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研究》一书, 为我国大陆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指导的《幼儿建构性戏剧活动研究》, 通过对戏剧发生学的探讨, 分析了戏剧与人类及儿童的关系, 指出人类戏剧与幼儿戏剧在心理发生机制和本质上的一致性等等。但由于大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并没有意识到幼儿戏剧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而且并没有对大学生进行幼儿戏剧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 他们对于幼儿戏剧的了解, 仅仅停留于幼儿文学课程中的“幼儿戏剧”的文学概念的理解层面, 加之许多教授幼儿文学的老师自身缺乏戏剧表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因此学生自然缺乏具体操作的练习机会。而对于在职幼儿园老师进行专门戏剧培训的情况几乎没有。由此不难看出, 台湾地区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开展得较早, 且推广面较广, 已被众多幼稚园接受、采纳。而大陆的幼儿园戏剧活动才刚刚起步, 无论在对戏剧教育活动的意识还是在认识上都存在一些差异, 这影响了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的推广和普及的力度。
二、海峡两岸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理念及总体目标的比较
台湾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学习西方的“创造性戏剧”经验, 旨在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另一种是以演出为目的的儿童剧场活动。所谓创造性戏剧指“即兴的, 非正式的展演, 它是以过程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参与者在指导者的引导下, 想象、扮演和反思人类真正或想象的经验”, [7]它由指导者 (即教师) 灵活地运用戏剧的方法, 引导自发性的学习意愿, 想象的创造力, 让幼儿在戏剧的角色扮演中自然而然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重在幼儿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儿童剧场活动则“是一种结合声、光、影的演出, 它是融合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的多元艺术”。[8]它重戏剧的艺术性, 讲究一定的剧场艺术的效果, 专门的戏剧工作者也进入到幼稚园的戏剧教学中。但所谓“讲究一定的剧场艺术的效果”是相对于“创造性戏剧”而言, 其实在这种剧场活动中, 更注重戏剧对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台湾艺术领域的课程目标中, 明确提出了戏剧活动的总目标。台湾艺术教育馆1998年规定的幼稚园戏剧教育的目标中指出幼儿戏剧教育重点不在于演戏, 不需要幼儿有专业、准确的表演, 而期待孩子在戏剧活动当中, 能创造性地思考, 对创作能力与表达能力有所启发。林玫君1994年提出幼儿阶段的戏剧教育目标主要分为: (1) 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2) 帮助孩子了解并欣赏戏剧艺术。这说明台湾的戏剧教育重视活动过程中幼儿自身的体验和得到的发展。而大陆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张金梅教授的《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研究》一书被称为“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 “它是指围绕儿童戏剧经验的建构而发生的戏剧的、艺术的、学科的、多层次的综合教育活动。”[1]它是为了超越幼儿园综合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拼盘现象”“为了综合而综合的现象”“综合课程泛化现象”以及“综合课程的综合作用不理想”等现象, 而提出的贴近“综合”本质的综合戏剧活动课程, 力图弥补原有综合活动的不足。她认为戏剧天然的综合性给艺术教育综合化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这种综合化的活动是一种整合的幼儿教育, 它力图将幼儿的发展、幼儿的教育、幼儿戏剧艺术能力的提高整合起来, 是围绕戏剧开展的综合的主题活动, 所以它的目标仅仅落实在各个单独的主题活动里, 还没有明确提出一个总体的戏剧教育的目标。因此在整个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容易忽略戏剧元素, 脱离幼儿戏剧形式。
三、海峡两岸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比较
1. 主题来源基本相同。
台湾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包括创造性幼儿戏剧活动和儿童剧场活动。创造性幼儿戏剧活动的主题来源是人类真实的或想象的经验, 如熟悉的故事或诗歌、各种自然现象 (动物、高山、海洋、圣诞节、四季、太空等) 、事件等等, [9]而儿童剧场活动的主题 (即剧本) 取材范围也很广, 有童话故事、文学名著、诗、报纸时事等等, 与创造性幼儿戏剧活动的选材基本相同, 只要是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主题都可以选用。
大陆的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的主题也很丰富, 可以是艺术作品、事件、幼儿的想法等等, [1]这一点上, 台湾和大陆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很相似, 二者都是以幼儿的兴趣、欲望和冲动为出发点来确定的主题。
2. 具体目标差异明显。
台湾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具体目标的设定包括三个方面:戏剧目标、内容目标以及幼儿能力目标;[10]而大陆的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具体展开后是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包括了科学、数学、艺术、健康、社会等等领域, 它们的具体目标的设定同于我国《纲要》中的规定, 均是从知、情、意三个方面来表述的, 其中没有明确提出戏剧方面的目标。
3. 组织环节截然不同。
台湾的创造性幼儿戏剧活动的环节有三个, 包括想象、扮演、反思。具体展开程序是:教师拟订计划 (包括选择适合的主题、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设定目标、拟订实施规则等) ———暖身活动 (活动开展前做的简单肢体动作, 让幼儿的情绪进入到课程中) ———解说与规范 (活动开始前进行的解说, 使程序的进行明确而顺利) ———讨论 (整个活动的重要阶段, 师幼共同讨论问题, 听取各种意见并为解决某个问题达成共识) 。台湾的儿童剧场活动的程序则是:剧本的确定———角色的安排———演练———场景布置、道具制作———服装造型、灯光、音乐的处理———剧场演出———教学延伸活动。而在张金梅教授的《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课程》一书中, 提出的戏剧综合活动的具体环节有四个:主题开启 (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选出活动的主题) ———生活体验 (包括角色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 ———剧场工作 (模拟演出前的剧场准备工作, 包括舞台美术制作、音响制作、创作性的表演及剧本的确立、各项戏剧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模拟剧场演出 (指在教室里模拟剧场的各种要素进行的舞台演出, 包括剧场设置、剧场管理、宣传、开演前的准备、演出中的剧场事件、演出后的剧场评论) 。[1]但前两个环节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整合活动, 在这两个环节中, 仅仅把戏剧当成了整合活动的导入手段, 戏剧并没有贯穿在整个主题活动的过程中, 其中的戏剧元素较少, 有时甚至会出现脱离戏剧形式。而后两个环节可以概括为儿童剧场活动。在前两个环节 (即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整合活动) 中, 戏剧主题确立以后, 在后两个环节 (即儿童剧场活动) 中, 戏剧内容和戏剧形式才得到统一。然而台湾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无论是创造性幼儿戏剧活动还是儿童剧场活动, 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表现出戏剧内容和形式的紧密结合。台湾的幼儿戏剧教育有一套完备的操作程序, 而大陆的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由于起步晚, 处于探索中, 还需要致力于幼儿戏剧教育的专家、学者及幼儿老师们共同的努力, 以求探索出一套适合大陆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的具体模式。
4. 活动评价差异较大。
台湾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的活动评价非常全面, 不仅有对戏剧演出效果的评价, 还对整个活动的其他各个环节进行了评价, 涉及到活动的各个方面, 包括对戏剧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幼儿的态度如何、幼儿是否还存在疑问、他们是否进行了创作、活动秩序怎样、互助合作的关系是否良好、创作内容有没有实用的意义等) ;对幼儿能力发展的评价 (幼儿的口语水平、肢体语言、技能技巧等) ;对活动内容的评价 (是否能够完成活动设定的任务、程度深浅是否适宜、课程时间安排是否合适、是否偏离主题等) ;对教学技巧和策略的评价 (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使用是否有弹性、有无改进的建议等) 。而大陆的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却仅仅是演出后的剧场评论, 即在模拟剧场演出后教师、幼儿、观众三者对演出效果的评论, 而对活动的其他环节却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
由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台湾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有一套系统完备的具体操作体系, 而我国大陆的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还处在积极的探索与发展中。
四、关于对我国大陆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的思考
1. 树立正确的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理念, 给予更多的理论实践关注。
我们必须意识到幼儿戏剧本身, 它除了具备戏剧的基本要求以外, 还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 是一种经过组织训练和艺术加工后的高级游戏, [4]是一种不重“表演”而重“表达”的活动。幼儿园戏剧活动蕴含丰富教育的价值, 值得幼儿教育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提倡在幼儿园中大力开展戏剧教育。同时教育部门应该将幼儿戏剧纳入幼儿园的活动内容中, 鼓励高校学前专业对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进行研究, 并将幼儿戏剧作为学前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戏剧教育的师资。另外, 积极推动大陆儿童剧团的发展, 让专业剧团也加入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的行列。
2. 凸显艺术精神, 使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走向人文化。
由于受到大众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 我国大陆幼儿园中开展的戏剧活动也带有严重的功利色彩, 有的幼儿教师只重视教学的结果, 幼儿戏剧活动中只重视幼儿技能技巧的培训, 忽视了戏剧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没有看到戏剧内在的人文价值, 这就丧失了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艺术精神, 而艺术精神恰恰是幼儿戏剧教育的灵魂, 注重幼儿艺术精神培养的老师, 能让幼儿在最原始的状态中体验生活, 让幼儿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情感得到宣泄和发展, 使幼儿的艺术凸显出其独有的个性和魅力, 充分挖掘出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人文价值。我们应该找回戏剧教育这一艺术教育形式中丢失的艺术精神, 让幼儿在获得技能技巧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一份自由和快乐的心情, 也多了对艺术的热爱, 多了生动的人生感悟, 提高了对戏剧艺术的审美能力, 让艺术真正回到幼儿的心中, 使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更具人文性。
3. 挖掘戏偶的教育价值, 充分发挥戏偶艺术的特色。
戏偶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尤其需要努力向下一代人传播, 让其得到继承和发扬。戏偶对于幼儿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拥有神奇的力量去提升、刺激幼儿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戏偶通过角色人物、空间环境、故事情节作为表达工具, 加深幼儿的印象, 增强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吸引幼儿长时间的注意力, 让幼儿在模仿和表演中感受人物的心理, 在理智和情感上得到全新体验, 培养幼儿的表演、沟通、表达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在戏偶的设计和制作中启迪幼儿创意思维,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台湾戏剧教育中, 戏偶的广泛应用得到了良好的成效, 我们应该在大陆的幼儿园中广泛合理地应用戏偶, 使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11]
4. 将多种戏曲形式运用于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我国戏剧的种类繁多,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戏剧样式, 包括京剧、川剧、越剧、粤剧、昆曲、豫剧等等几百种戏剧类型, 我们应该将这些传统的戏剧形式应用到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中,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彰显各个地方的特色, 从而培养幼儿对民族艺术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使幼儿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提高对艺术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并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戏剧活动 篇10
活动性戏剧教育, 是指教学活动之外以戏剧为主要形式的主题活动, 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是我国大陆开展戏剧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活动性戏剧教育不仅指校园剧演出, 还包括课本剧编演、角色扮演, 化妆表演、包含戏剧成分的主题班会活动、戏剧观摩、戏剧比赛等, 形式和内容可谓非常丰富。在高中教育阶段, 活动性戏剧教育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式展开。
一、课本剧编演
课本剧一般是指选取语文/英语课本中故事性、动作性、冲突性较强的篇目加以改编, 将文学性与戏剧性相融合, 通过艺术的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戏剧样式。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用心领悟,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 然后根据想象力和创造力, 用角色扮演、人物对话、场面情景等戏剧形式呈现出来。这种对课文的分解及形象化、场景化处理, 对于理解、掌握课文内容非常有效, 可以起到对主题、人物深化认识的作用。
以我指导学生编演的课本剧《鸿门宴》为例, 该课本剧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中的“寻觅文言津梁”——《鸿门宴》。为了能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这场宴会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出来, 我事先做足了功课, 不仅请教了语文、历史老师, 还上网查找了很多资料, 深入了解了“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在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 我和学生们一起研读文本, 推敲语言文字, 体会人物情感, 并对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作了详尽的分析, 使学生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例如从演员应该穿什么样的服装探究秦末汉初的服饰特点, 从座次分布研究古代尊卑有序的人物关系等等。在做了大量的资料搜寻和前期准备工作后, 我和学生们一起创编出了剧本, 并进行了角色分工和任务分配。演员、导演、道具制作、舞美设计、后勤保障……每个学生都在团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整个过程中,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并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 培养起互助合作的精神。
课本剧的编、导、演是一项极具挑战性、探索性的系列工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合作探究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张扬。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交流, 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这一活动性戏剧教育形式灵活, 方法多样, 可以随时为课堂教学服务, 为教学注入活力, 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身心有一个相对真实的了解认识, 而学生也可以在这种形象生动的形式中互相交流体会。
例如在我校高二年级的戏剧选修课上, 我设计了一个“戏剧的早餐”情景秀。我先提供给学生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一家四口 (父亲、母亲、儿子、姐姐) 围坐在一起吃早餐。这是许多家庭经常发生的一幕, 随后我加入了一个事件:儿子接到了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他非常高兴, 希望能够上大学读书。接下来, 我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态度和意见, 展开想象加入情节, 设置矛盾冲突, 使生活场景转变为戏剧场景。要求届时以组为单位上台表演, 把他们的设想作一个汇报展示。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 进行角色的分工和合作。在最后的“情景秀”展示中, 各组纷纷上台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通过语言和肢体表现很好地演绎出了自己对人物内心的把握和理解。
综上所述, 在学校教育中, 活动性戏剧教育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戏剧教育不是简单枯燥的道德宣教, 而是借助形象, 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再现和戏剧情境等一系列活动来达到教育目的。无论是观剧或是参演, 学生都能够通过剧中故事和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生活、体悟人生、发展个性, 正所谓“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在高中校园大力开展活动性戏剧教育, 既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 又能成为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抓手。我相信, 随着艺术教育多元化和戏剧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 学校戏剧教育这朵花一定会在我们的校园里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戏剧出版社.
[2]黄爱华, 朱玉林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
戏剧活动 篇11
在本次探究性戏剧“白雪公主”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对于音乐非常感兴趣,有孩子说:“老师,音乐还要有舞蹈搭配才好看。”的确,在戏剧活动中音乐和舞蹈相结合,才能更有感染力,更能体会戏剧人物的情感。在活动中的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孩子在活动中才有美的享受,在此次活动中我根据已选择的音乐,让幼儿自主发挥,创编动作和队形。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欢乐,体验与朋友一起跳舞的愉快情绪。
2.能根据歌词自编动作,并初步学会根据图谱变化队形。
活动准备:
歌曲音乐、队形图谱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
师:刚认识的新朋友你会怎么做?一起会做些什么?
现在故事里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们也成好朋友,我们跟着音乐,听听看他们一起在做什么?是不是和你们一样?
(分析:帮助幼儿回忆生活经验,幼儿利用平时积累的交往经验谈谈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活动和欢乐情绪。)
小结:我们会和好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二、回忆歌曲,创编动作
1.回忆歌曲内容,教师用简笔画形式呈现。
师:音乐听完了,他们在一起做什么?是怎么做的?
(分析:教师按顺序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出示,帮助幼儿直观地回忆歌词内容。)
2.启发幼儿根据歌词创编动作,集体讨论,确定动作。
(1)启发幼儿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师:他们在一起跳舞会做一些什么动作呢?请你跟着歌词大胆地试一试。
(2)幼儿自由表演,教师进行观察和提醒。
(3)幼儿进行动作交流。
师:刚才你做的动作是什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做一做。
(4)引导幼儿互相合作,完整舞蹈。
师:小朋友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舞蹈动作,这些都是小朋友们自己跳舞时觉得好的动作,那你们能不能将他们组合起来,变成完整的舞蹈呢?
3.幼儿随音乐边唱歌边练习表演。
(分析:在舞蹈动作确立的基础上,幼儿尝试跟随音乐完整舞蹈,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三、学习看图谱,变换队形
1.出示图谱。
师:这是什么队形?
请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这是什么队形?
请小朋友上来试一试,看能不能快速地做出相应的队形。
(分析:在进行完创编歌曲动作后,进行难度的提升。引导幼儿进行队列队形的转变,让幼儿自主发现和尝试,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根据图谱,幼儿尝试变化队形。
师:接下来有一个难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来试一试?
师:怎么样让两横排变成圆形?请幼儿和同伴一起试一试。
教师小结:前面一排的小朋友转过身和后面的小朋友手拉手,就可以变成圆形。
(分析: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图谱上的队形细节,如:图谱中小人的头发颜色以及脸的方向,并能根据图谱做出相对应的队形。)
3.幼儿跟随音乐做动作并尝试在间奏时变换队形。
(分析:通过上面两个环节,幼儿已经掌握了歌曲的动作和图谱队形的转变,将两者合二为一,配上音乐,给幼儿完整的享受。)
四、放松活动
师:接下来可以找到你的好朋友,和他伴随音乐一起舞蹈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已经很熟悉了音乐,歌词动作也相对简单,因此在创编动作之后我进行难度提升,将队形变化融入教学中。幼儿通过歌词内容和人物情感,创编动作,教师进行动作的提炼,将幼儿的动作进行提升,幼儿创编出完整舞蹈。在队形的变化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图谱发现规律,大胆地、主动地尝试队形并进行变化。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发现,让每一名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幼儿真正成为探究性戏剧活动的主人。
戏剧活动 篇12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是人对生活的看法, 人内心的道德修养, 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 代“职业人”, 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 “工具人”。缺乏人文素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只会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如何避免当代高职生在孤独的求学路上, 在功利主义倾向和快餐文化盛行的语境中人格 失衡?如何让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教育中健 康成长?近年来, 不少高职院校通过社团戏剧活动在学生社团中灌输人文素质教育, 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学生社团是由志趣或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并经高校有关部门批准的群众性业余团体, 是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中, 戏剧活动以其仪式化、互动强、受众广、传播快等优势, 有利于高职生在活动中品味情感人生、浇铸道德人生、体验有为人生、追求审美人生、实现创造人生。蔡元培说: “吾人急应提倡美育, 使人生美化, 使人的心灵寄托于美, 而将忧虚忘却。于学校中可实现者, 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戏等, 均可去做, 以代替不好的消遣。”中国戏剧家协会周光认为, 人格健全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教 育目标, 校园戏剧在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戏剧活动, 体验戏剧本身的内在力量, 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不仅是社团管理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 也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学生社团戏剧活动, 具有一般社团活动难以匹敌的优势, 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
一.戏剧“朋辈教育”活动能全面提升社团学生的人文素质
所谓“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 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社团活动中, 以剧组和剧团为基层单位的戏剧活动, 在戏剧创作与实践中构建朋辈教育模式, 更有亲和力和实效性, 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群体的在课外戏剧活动中的带动和辐射功能, 发挥和谐校园中良好的共振和扩散效应, 帮助文化艺术素质较差的学生群体尽快适应戏剧的学习, 找到社团的归宿感。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大纲, 到一个最终通过舞台美术、灯光照明、演员的团队合作而形成的艺术作品, 每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持续深入地思考、创意、酝酿, 需要每一位演职人员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累。戏剧活动给社团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谓完美的“朋辈 教育”大舞台。
二.参与戏剧表演能有效提升社团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如何提高抗挫能力, 使他们顺利步入社会, 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许多高职学生对社会、对自身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当他们用这些想法来指导行动时, 就容易出现挫折。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要积极借助社团戏剧活动培养“阳光、健康、主流”的青年一代, 培养负责任的、对国际、民族、人类有益的观众。戏剧源于对生活的模仿。学生社团排练的一些经典剧目, 无论是《哈姆雷特》中人文主义思想与所处时代的矛盾冲突, 亦或是《伊索》中奴隶伊索对自由的终极追求, 还是《恋爱的犀牛》中对爱情与现代社会荒诞性的自嘲, 这些积极有效的戏剧审美活动, 不仅有助于高职学生了解、认识社会, 借助扮演和戏剧台词的呼喊也有利于创造一种精神宣泄的环境, 使受挫折的人可以自由顺畅地表达受压抑的情绪。在社团轻松愉快的排练氛围中, 即使表演失误也付之一笑, 能让学生走出中学时代充满挫折感的应考阴影, 勇于尝试, 勇于表现, 在日渐成熟的表演技巧中寻求新的自信,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社团干部在处理各个工种之间以及演员团队之间的关系时, 在应对各种矛盾、冲突时, 其语言表达、组织 管理、人际交往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创新戏剧游戏形式能有效提升职业类社团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类社团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实训等特色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容易获得高职生的青睐。调查问卷显示, 90%以上参加过职业类社团的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 用人单位反馈的评价都较同届未参加职业类社团的要高, 学生本人的就业竞争力优势明显。在社团活动中, 学生社团借助新颖的戏剧游戏形式开展职业扮演和职业竞技, 能有效提升成员的职业认同感。当前, 不少政府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都有较强烈的职业扮演感。戏剧其实就是一种虚拟的游戏情境, 学生学习中不必追求学院派戏剧表演的专业性和纯正性。创新戏剧游戏形式, 能有效达成职业教育的目的。社团通过精心地策划设计戏剧游戏, 引导成员在即兴创作表演中完成职业游戏任务, 能帮助很多尚未走出校园的高职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如笔者设计的戏剧游戏《给 加西亚的 一封信》中, 学生须扮演美国陆军中尉罗文, 完成服从、忠诚、坚强等七项军人品 质的考验 任务 , 将“信”成 功地送到 “加西亚 ” (社长) 手中。通过参与这些戏剧游戏, 社团成员对一名现代企业员工必备的职业素质会有深刻认识, 职业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四.戏剧欣赏活动有助于提升社团学生的人生境界
近年来, 随着大学与社会联系的不断加深, 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深刻的影响也开始让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大学生思想活跃, 倾向于个性化的兴趣选择, 更倾向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戏剧教育的普适性、经典性以及超越当下价值观念的开放性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戏剧浓缩的人生是对人的本质的探寻。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戏剧因其“强烈体验性”已在一些大城市拥有了大批观众, 戏剧在人与人交流中的作用体现了出来。戏剧欣赏成为步入社会后很多职业人的心灵修炼课程。北京大学叶朗强调,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 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 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 对人生产生 无限的爱恋, 无限的喜悦, 从而使自己的境界得到升华。戏剧的美育功能是强大的, 能培养人形成健康的心理, 完善的人格。高职学生在学习、欣赏、参与戏剧艺术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更高的人生境界去思考世界, 戏剧的潜移默化, 会深深影响其人格形成。
总之, 社团戏剧活动是能与高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抓手, 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举办社团戏剧活动要努力做到“职业化、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让戏剧活动普及到每一个热爱戏剧的学生生活中去;要充分利用戏剧研讨会平台, 积极探究如何利用戏剧活动影响社团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促进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葛雅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文学教育, 2011. (9) :122—123.
[2]黄茂勇, 林小娜.人文素质教育功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新使命[J]机械职业教育, 2013. (5) :57—59
[3]陈桂兰.高职学生心理抗挫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144—146.